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二、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省编数学》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小节“对数的运算”,课时数为2课时,面向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开设,建议在高一第一学期,第十二周左右完成授课任务。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以及熟练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的基础上,利用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来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由此进一步理解同底两正数积的对数、同底两正数商的对数以及正数幂的对数。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把两正数积的运算转化为对数和的运算,把幂的运算转化成其底的对数与幂指数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运算。同时也为电子线路中增益G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并且运用求放大器增益的公式,可以简化电路的数字运算,并判断该电路是放大还是衰减。同时也为后面由图像分析研究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专业实例,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放大器的增益问题,并能结合电子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会用计算器求常用对数的值,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掌握电子线路内容。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内容时,往往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对数的运算感到吃力,也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将数学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并且根据专业不同,调整授课章节的顺序。本节内容属于基础模块部分,在电子专业讲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之前,为学生讲解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奠定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电子线路”中的这部分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以后实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体会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 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1.2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2技能目标:

2.1 能够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

2.2 会正逆向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

2.3 会用对数运算法则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四、案例设计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高一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在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和第四章《多级放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中,要求学生理解增益的概念并会求解,因此学生需具备以下四种必要的数学能力:(1)能够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常用对数的积的对数和幂的对数;(2)会比较常用对数的大小;(3)能够用描点法画出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4)能够根据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分析放大器的特性。因为工科学生的数学水平很有限,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很吃力。缺少了这部分数学基础知识,使得专业课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学生依然达不到预期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所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案例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为此我们数学组合专业组老师经过商讨做了如下尝试:

1.合理设置教学进度

我们与电子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并能够根据这一进度,灵活调整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可将某些章节进行前后置换,或者将某一章节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体现其应用价值。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先给学生初步讲授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会求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功率放大倍数 ,同时数学老师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求增益问题,最后再由专业课教师结合相关专业实际进一步讲解。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的运算,使得本来是本节课计算的难点问题在数学课上给予突破解决,也使得各部分知识前后衔接,也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2.凸显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本节内容以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中间环节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又以电子线路的有关内容结束,因此本节课从始至终,在适当的环节穿插引入了专业课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能够察觉到数学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服务与工具功能。

3.数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学生对常用对数的求值根本无从了解。而本节课通过对对数运算法则以及常用对数的运算的学习,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计算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两正数的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并能运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计算器求lgN。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教学法”与“引导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利用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问题,引出与数学相关的对数运算问题。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自己推导出对数运算的三个运算法则。并尝试用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利用学案的引导,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推导出对数运算法则,并且在讲授对数运算法则的同时,借助专业课的背景知识,解决电子线路中的专业问题。使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融合在一起,既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校内资源:数学教材及参考书、电子线路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师和电气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并形成教案、导学案及教学课件。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几种常见放大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数学教材、笔记本、导学案、计算器、电表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旧知 实例引入

[新课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器:

专业课教师在此之前已经讲解过放大器原理,学生已经对放大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下面问题。

[提问]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其中在电信工程中,对放大器的三种增益,作如下规定:1.功率增益: ;2.电压增益: ;3.电流增益: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电子产品和专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为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作铺垫。而如何求lg1000,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环节二:推导法则 简单应用

[推导法则]教师通过导学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推导法则。

法则一:

法则二:

法则三:

[分配任务]

法则一由小组一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一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二由小组二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二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三由小组三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三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结果交流]每组选派一个同学将本组讨论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在屏幕上,与其余组的同学分享交流本组所推导的法则,并如何运用此法则解决简单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环节三:熟练法则 巩固练习

[引例求解]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解:

(1)

=10×100=1000

(2)

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功率增益

[学生练习]

1. 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数为100,问功率增益是多少分贝?

2. 如果输入电压为20mV,输出电压为2V,问放大器的电压增益是多少分贝?

[设计意图]引例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例3.1.1和例3.1.2,而两个学生练习题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习题3。通过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

1.积的对数:

2.商的对数:

3.幂的对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环节五: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必做题]数学课本课后题1、2

[选做题]电压增益是-60dB,试问它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的题型与例题相对应,选做题是幂的对数的逆向运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案

篇2

关键词:课程整合;模块化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程序设计;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C语言”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功能,语法结构简洁精妙,便于描述算法,写出的程序效率高,运用C语言可以编写系统底层的内核程序。C++、Java、C#、J#、perl等高级语言也是衍生自C语言,所以掌握了C语言,可以很容易掌握这些新型的语言去开发程序。因此在高等院校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及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建立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及较强的动手编写及调试程序的能力,逐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及其他高级语言课程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存在畏难情绪,更不知如何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给后续学习造成障碍。笔者在教学中调整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将模块化案例教学引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中,进行了教材整合和强化实践教学,并围绕模块化案例展开C语言教学,以案例引出C语言的知识点。全部授课都以程序设计为目的,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2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模块化案例教学

2.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为主线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按照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流程控制、函数、指针、结构、文件等顺序进行教学,实训课多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知识点都是独立听记,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因此,学生是边学边忘,学习后续内容没有前期知识支撑,学到5~6周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对该门课的学习,到期末考试突击复习,不及格率比较高。

2.2课程整合以程序设计为主线

课程整合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贯穿语言各知识点,就是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解为四个模块,即C语言基本程序设计模块、函数模块、指针模块、文件模块,每一模块都以案例展开C语言的知识点教学,讲解C语言的理论知识为目的,上机实训以授课中的案例贯穿始终,即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编写C程序的能力,紧紧围绕这四个模块的案例举一反三展开程序设计的实训。

2.2.1基本程序设计模块

利用“统计一名学生的三门课程平均成绩”的程序,引导出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等C语言基本知识。这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是学习C语言入门阶段。如图1所示。

2.2.2函数模块

C程序是由若干函数构成的,函数是C语言的核心知识。因此,在讲函数知识及设计函数程序时,将前面讲述的计算学生多门课程成绩组合成较完整的C程序案例。如图2所示。

通过这个案例讲清C语言中变量的存储类型的区别和功能,函数调用、参数传递的方式及要求,按值和按地址传递区别。在讲函数调用时启发学生逐步完成图2各个程序模块的组合。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扩展图2中的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出预处理和文件包含知识概念及运用。

2.2.3指针模块

指针是C语言的重要功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指针,可以动态分配内存和对物理地址直接进行操作,方便地使用字符串和数组,有效地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函数调用时能获得1个以上的函数值。指针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复杂,这部分是C语言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按常规模式教学,学生对指针知识理解难、运用更难,部分学生到此几乎放弃学习。采用模块案例教学,学生首先了解指针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然后逐步从指针案例中启发引出知识点,边学边用,通过实例反复练习,学生能较灵活运用指针知识编写程序。指针模块如图3所示。

首先利用演示链表案例引导出动态分配内存。然后演示用指针修改数组处理学生成绩排序的程序案例,或者设计较简单的对硬件操作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指针知识运用之后,再由学生模仿将函数模块中用数组存储数据修改为用指针进行数据处理。在知识引申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字符串指针、指针数组及指针数组做main()函数的参数的运用。

2.2.4文件模块

主要讲述输入输出函数,将内存中存储的数据输出到外存上,仍然利用案例分析文件的概念及文件的运用。

3围绕案例展开教学

在基本程序设计模块中,以计算1名学生三科成绩的平均成绩这个程序开始引导C语言基本知识。程序如下:

#include

main()

{ int scor1,scor2,scor3;

float grade, total;

total = 0.0;

printf(“Enter grades: \n");

scanf("scor1=%d ,scor2=%d ,scor3=%d", &scor1, &scor2, &scor3);

total= scor1 + scor2 + scor3;

grade=total/3;

printf(“Grade average is %.2f\n", grade);

getch();

}

3.1案例启发教学,使学生轻松听课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模块中程序。例如:第一次课熟记“统计1名学生三科成绩”这个程序。然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一起分析程序中语句的含义,在分析语句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出新问题,引出C程序中新知识,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再举一反三写出对应不同问题的C语言程序。例如:提出判断并输出学生三科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引出分支结构。提出若是8门课,进行总成绩统计的简便方法,由此引导出循环结构。根据对成绩升序或降序排序引导出一维数组,再计算多个学生中每个学生多科成绩引导出二维数组等,根据引导的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知识的运用。

保证学生动脑、用心听课。教师在讲解每个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对常用的编程知识细讲熟练,不常用的知识略讲或用表格统解,有些基础知识是随着编程逐步引出或者以后应用时在自学,保证学生听课不疲劳。听得懂、跟得上、兴趣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会产生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判断最高分、成绩排序等程序,以便于后续课由用户建立的若干个自定义函数构成较完整的程序。在分析函数案例过程中,讲清数据存储类型的区别及参数的使用等知识。授课过程如图4所示,每节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便于课后复习。

3.2培养阅读程序的能力

读程序是学习C语言入门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讲述程序中各语句含义的时候,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在阅读程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C程序的结构。例如:编写程序首先根据表达式确定变量及变量的数据类型,然后给变量赋值(直接赋值或通过键盘接受值),再进行运算,最后输出计算后的结果等。要求学生不放过每一章中提到的所有例题,仔细研读程序,直到每一行都理解了。看懂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设计技巧,掌握程序结构。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编程思想和基本结构,教师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设计C程序作业,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阅读程序、修改程序、给程序补充语句以及写出程序运行结果,强化训练。

3.3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算法

3.3.1模仿编写程序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纸上谈兵”光学不练是学不好C语言的。在阅读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模仿编写程序,如果没有深刻地理解C语言的语句及掌握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模仿编写程序也是一句空话。在模拟编写程序时,如果写不出来,回过头来再继续研究例题,想想自己为什么写不出来,然后再去写这段程序,反反复复,直到熟练为止,在模仿编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

3.3.2分析算法

利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不仅仅是C语言语句,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算法。例如,如果你不知道计算π的公式,即使C语言学得再好也无法编写计算π的近似值的程序。如果不知道判断闰年的条件,就无法计算某年是否为闰年。所以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算法,这是设计程序的重要条件。

3.4强化编程能力的训练,树立编程信心

教师在全部的授课过程中,时时鼓励学生能学好C语言。因此教师在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题目时,注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训练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编写程序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和激情。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阅读一本C语言方面参考书,经常上一些好的C语言论坛进行学习、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对实训题目采取自测、在线判题等活动。这些多种交流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思考,取长补短获取编程的技巧。成绩考核以笔试、实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每一环节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围绕模块案例开展实训教学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训教学中,通过上机调试模块中的案例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深化理解,不仅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际技能方面的培养。

4.1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4.1.1调试基本程序设计模块

初学者首先掌握C语言编程软件的使用及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修改程序中出现的语句、语法、程序流程等错误,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索、发现出错的原因,并且能独立加以解决。再通过修改已经运行程序的某些语句,查看程序发生的变化及分析结果变化的原因,加深对新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输入”程序加深知识的记忆,“修改”程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理解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编程能力的提高。

4.1.2培养综合实训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调试程序方法之后,对函数模块、指针模块、文件模块案例进行调试,提高学生调试综合程序的能力,修改程序中出现的逻辑结构、流程错误。综合实训可以根据函数模块案例建立学习小组,每个自定义函数分配给小组中不同学生独立编写程序、调试、运行,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然后将小组中每个人编写的程序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调试、运行。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加程序的功能,利用开放的实训环境进行自主调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4.1.3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训的总结和知识的巩固,总结实训中调试程序的经验、收获、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于后续实训课的操作。实验报告也是师生交流的最好手段,老师掌握每个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想法、效果等,可以调整授课进度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注重学生人际技能培养

当今企业用人原则是构建在以智力因素为基础的非智力因素上,看重员工的心智模式建设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协同合作精神、诚实可信性、抗压抗挫折能力。因此在综合编程实训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编写程序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在一起讨论、研究、共同解决,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以适应市场用人的需要。

篇3

[关键词]Photoshop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32-01

《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思路、以项目为导向、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PhotoShop》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点

《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下,结合任务,通过协作、交流来完成任务。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后达到教学目标,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使学生对《PhotoShop》的操作技能训练能顺应市场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课程模块内容可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技能,如个人照片的处理,也可以是模拟某企业真实的环境,如数码店的照片处理、广告制作等,这些选择的内容都是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模块的完成,学生熟悉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操作流程,毕业后也能很快融入到工作中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二)能及时更新模块中的知识与技能

在模块化教学设置中,各模块中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知识和技能更新时,能及时方便地对模块中的内容进行更新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能更好的体现技能训练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设计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情选择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发挥学生潜能。

二、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知识点划分模块

在确定教学模块时,教师要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重组进行设计,在每一模块中包含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及训练技能。总体上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入门――初级技能训练、精通――中级技能训练、提高――高级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入门――初级技能训练模块

作为一门课程的基础操作部分,包含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和核心,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和准确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继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和前提。这一模块中设计的项目任务,基本上都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并提供了相关的素材、效果图的前后对比图等。在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前,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并与要求完成的项目任务作比较,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重难点,了解操作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尽快熟悉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

(2)精通――中级技能训练模块

通过前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在要求学生完成作品之前,由教师分析点拨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3)提高――高级技能训练模块

该模块一般设计3~5个项目,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由学生个人或分小组协作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训练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设计的能力,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延伸,与已掌握的其他课程整合进行综合设计制作。让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体验真实工作中的平面设计,了解Photoshop在不同领域中的平面设计常识和工作步骤,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软件的熟练掌握。这一阶段主要在机房中以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为主,教师则起到组织、引导提示解惑答疑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各模块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为导向来设计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对于每一个项目,首先,对项目进行描述来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对设计的项目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完成该项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次,对项目进行分解,讲解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步骤,通过对涉及到的知识点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第三,对每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案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最后,安排适当的“拓展实训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模拟职场完成。对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并在下一次课由学生自己讲评、交流,教师则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展示点评,指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等,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效果

几年来《PhotoShop》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入了理论教学、实例练习、考核及知识拓展等,并根据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N]。

[2] 柴永茂. Photoshop CS2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出版社,2006年.

[4]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篇4

1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模块。每个子模块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已达到培养某种特定技能的目标。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由以下模块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设计、网络基础应用等。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模块教学小组的负责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负责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集中精力组织教学内容,在暑期挂职锻炼、企业走访等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情境,细化教学过程。

2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2.1重组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服务专业职业发展需求,注重与专业的衔接,在教学重点、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如会计专业对Excel软件的函数使用或图表插入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适当提高数据处理模块课时比重和教学难度,衔接好后续的专业课程《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学习。而包装设计专业对演示文稿版面设计要求生动且精美,便于设计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由此可见,分模块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突出技能培养,符合专业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

2.2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创建特色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全程在机房授课,每台计算机安装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实现局域网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文件分发和随堂测验等功能,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实施的环境。同时为师生搭建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微课视频网站和超星学习通为载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到网络的延伸,切实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我校老师创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背景的“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的特色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突出培养核心技能,每个案例针对不同的技能训练点,教学目标突出,创建的案例生动、直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拓宽设计的思路。“项目导向”是把项目作为任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模拟进人岗位角色,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作品的创作。该教学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成果以作品形式提交,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经过几年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已形成了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模块测试和作品评审。根据模块知识的教学目标不同,大致分为两种考核,理论考核使用问卷星编辑、测试卷。该种考核方式特点是形式新颖、灵活,提交试卷即可查阅成绩、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问卷星后台可查看学生测试统计图表,直观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安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Office办公软件模块实操性较强,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拓展。教学设计遵循“小步走,循序渐进”原则,营造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上采用基本实验题练习、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和工作岗位项目开发,考核上采用基础性考核、综合设计性考核和创新性考察。

标准性考生考核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比较系统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技能证书,一举两得。

3模块化教学成效

3.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模块间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组织上针对性强,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学有何用,共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3.2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借助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借助易学易用的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厌学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教学相长,教学成效突显

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模块教学情境,合理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并且不断提升学习。学生方面,教学设计符合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用中学的成就感。教学成效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品评价、等级考试成绩,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评定。经过模块化教学实施,发现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协同合作意识增强。从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通过率保持在90%左右,并略有提高,相比之下优秀率明显提高。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整体略高于其他课程。

4结论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重组、教学手段改进和考核体系构建,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其他课程的借鉴。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模块化教学 实施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2

The Case Study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LIU Bo[1], LI Y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832000;

[2]School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is defined firstly. Taking the offic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example, the contents of course module is designed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ub-modular teaching mode is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modular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modular teaching; case study;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针对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实践应用能力,初步让学生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理论相关概念,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块化教学是一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专题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能力一体,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识实践一致,是以课程模块为单位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它是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①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案。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案例

1.1 设计课程模块内容

以办公软件与信息检索内容为例,将该章节分成4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模块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②

1.2 具体实施过程―以子模块一任务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2.1 教学内容分析

制作电子刊物是word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案例,该内容涉及到艺术排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艺术字的制作,艺术字与图片的组合,图文混排,文本框和页边框的设置等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可以独立设计(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32页)完成一份主题形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内容丰富的电子刊物。

1.2.2 学习者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使用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本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应用。本次教学案例设计的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教学环境

计算机公共机房(教师机、服务器、学生用机70台,投影仪各一台,并组成局域网)

1.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的制作;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组合;掌握图文混排;掌握文本框的输入;掌握页面边框的设置。(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收集的能力和 word 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在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1.2.5 任务设计

(1)收集素材,确定主题;(2)制作艺术字、插入图片、设置文本框;(3)图文混排。

1.2.6 教学策略及过程

本次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作品展示评价。

1.2.7 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标准

2 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③(1)学生的不适应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案例任务,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任务量较多,便会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因此如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同步双赢的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关键。(2)教师的不适应性。模块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过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模块需要教师设计大量的案例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的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展开教学。(3)实践教学耗费时间精力过大。模块化教学在实践应用中,首先需要做大量的教学分析,来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名称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归总为学生的总成绩,学生考试不达标还要继续考试,直到达标为止,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年之久,固模块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4)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在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本文举例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对模块化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模块化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好的经验。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1

注释

①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此类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项目任务等方式来设计,以提高学生会计专业基本的相对独立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进行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训应当穿插在相关课程的相关章节讲授时进行,作为较为简单的基础课程的单项实训。课程主要安排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税收基础、成本会计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该模块课程实训教学知识点相对独立,目的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理论学习的实训教学设计,体现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会计核心专业课程实训模块化设计

学生在具备了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原理以及掌握了较基础的单门课程实训操作技能的条件下,对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实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综合实习等实训模块。此类模块可称为课程加技能的综合实训模块,由于涉及的业务不仅仅是单项的技能,而是交叉了相关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业务技能,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此阶段课程的设计非常关键,此实训设计应以学生熟练技能为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会计实训室、仿真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点等方式来进行设计安排,充分融合会计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技能实训模块化,通过第二学年关键的综合会计技能实训模块化训练,使学生应达到顶岗实习前就已熟练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目标。如:核心技能的实训可安排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根据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等会计核算的流程,掌握一个会计期全部业务会计操作方法,此实训过程应充分融合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实训,同一套账务处理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查对比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实训项目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税收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在实训项目中体现学科交叉的完整的任务设计,考虑到中职学生顶岗实都以小企业为主,除了掌握以《企业会计准则》的账务处理,还应安排以适合小企业实务处理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账务处理,总之通过完整的科学的实训项目设计,以及多套任务、多次实训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提高会计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模块实训也使学生了解了涉及财务、工商、法律、税务、营销、金融等领域的知识,提升财务一体化的熟练账务处理能力。此外,会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从业资格证的考证需要,在实训过程中既要顾及学生工作技能的实训需要还要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的需要,考证通常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来进行,以考促教,以考促训,相辅相成,训考结合也可以充实和检验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三、会计岗前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化的实训设计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融合除了上面提及的专业技能要求以外,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除了具备熟练的财务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会计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设计应该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的。如:可以在顶岗实习前利用一至二周的时间安排,职业道德讲座、会计职业规划、企业讲座、本专业优秀校友讲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企业财务部门等机构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和感性认识,通过这些岗前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化的实训,必将有利于学生提升整体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以模块化课程设计理论为基础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优化设置课程、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原因

有研究学者对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山西运城职业技术学校和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三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其所调查的学生中,有14.43%的学生在入校前通过网络对学校信息进行过主动查询,有34.27%的学生仔细阅读过招生简章,有23.21%的学生向熟悉的人咨询过学校信息,其余28.09%的学生并未对学校信息有过咨询行为。由此可见,学生作为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不强,但信息渠道比较闭塞,并未认识到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缺少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关注。现阶段,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资金投入有限,计算机设备软硬件设施不达标现象极为普遍。部分院校前期虽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但后期维护不合理,实际应用效果低下。还有些院校师资队伍不达标,教师半路出家,并非计算机专业,他们要么只掌握理论不懂操作,要么只会操作不懂理论,课堂讲授能力有限。相关教材并不能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同样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开展。模块式教学可以将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模块式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最优选择。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操作性较强的必修公共课程,在模块式教学设计中要将教学过程及专业运用整合成完整统一的模块,使学生在模块式学习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提升信息素质,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发展。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自身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在进行模块式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又要认清课程综合化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面向计算机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要灵活多样地设置课程,展示模块化教学的优势,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实际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模块化教学的实用性。

首先,要以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就业目标等为指导,形成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一般性信息技术处理的需求。以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差异为依据,设置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高层次课程,以此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效性。在此模块式设计中,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

其次,要在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施任务驱动,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结合现阶段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模块设计,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选修的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Office办公组建、Internet基础知识等。

再次,教师在教学反馈过程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推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的优化升级,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发展做出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需求。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应用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而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计算机信息素养,形成计算机思维,产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是其发展、落实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金超.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0-23.

[2]王改霞.CDIO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 冲孔 护壁堵漏 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Punching and Wall Plugging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CHEN Qiang, DING Haiyi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Engineering, Shaanxi Energy Institut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Punching and Wall plugging"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forms for course design,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to meet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learners. Student's job skill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of new curriculum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punching; wall plugging;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0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为钻探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传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手段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需对该课程以钻探施工中冲洗液配制、性能测试和调整为核心技能,基于钻探施工工作过程进行模块化重组课程。通过课程重组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

1 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现状分析

1.1 学生状况分析

目前,钻探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普遍存在有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少兴趣;缺少先进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差,对于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未能充分理解吸收,学习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1.2 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的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教学,教师往往以直接行为的教学模式进行。采用一节课完全由教师进行讲解、示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普遍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无法做到有效结合,直接导致学生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无法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进行配置冲洗液和调整冲洗液性能。

2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开发与设计

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科学合理的开发,应以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为课程设置首选因素。结合目前学生的现有技能能力和有待通过课程开发达到的提升能力,将本课程学生学习能力和评价指标设计如图1所示。根据课程不同模块化的开发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呈直线上升趋势,由传统的功能性能力演变为过程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的转化。强化课程对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图1 冲孔与护壁堵漏课程学生能力与评价指标

2.1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场配置、测定冲洗液相关性能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实际工程条件作出正确判断并调整冲洗液配方,掌握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特点设计冲洗液典型使用配方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改变传统的章节编排模式,以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实施模块化编排。在各模块化中应分别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各促成目标,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技能和扩展技能应明确编排,以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2.2 制定课程大纲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学内容。特别要根据本课程特色,寻求“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以钻探施工真实案例作为课程设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整个课程的顺序和内容。

2.3 创新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由各独立模块组成,在每个模块中分别设计为既相互独立又存在有必然联系的单元环节。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通过模块式开发教学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行动学习能力和互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势能,使学生充分得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模块1中单元1处理剂认识为例,教学设计见表1。

2.4 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改变传统以最终学习结果为主、单一的教师评价、只考核学生学习个体的考核方式。重点形成过程性考核,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重,兼顾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及团队协作意识锻炼的综合性考核机制。其中考核点及所占权重如下:专业知识考核占0.3,专业技能考核占0.3,方法能力考核占0.15,职业素质考核占0.15,团队精神考核占0.1。

3 总结

冲孔与护壁堵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钻探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专业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改项目。但本课程建设仍存在有如下问题尚待解决:(1)通过不断实践该课程教学,模块化设计可进一步进行优化,使其体系更科学合理。(2)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专业学生间的明显差别和相互存在的必然联系,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势能,在培养学生共性化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能力。(3)教学设计中工学结合的案例应切实做到与钻探生产紧密结合,掌握企业单位的主流技术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盛明婷,戴心来,王朋娇.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

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标准;模块化教学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学习本专业的入门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更重要的是,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本专业的兴趣。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要做好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工作,首先应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会计》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制定《基础会计》课程标准,首先应注重基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记账基本流程的训练,一般会计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都要用到《基础会计》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并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单项考证要求。

具体制定课程标准时,可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在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责、任务为依据,进行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模块任务为驱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训练和培养。在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后,我们设计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两大学习领域,即课程的两大主模块――会计职业认知模块、会计职业技能模块,突出会计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块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后,各教学模块除列出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就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优于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填制会计凭证”教学模块中,模块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学会根据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并正确地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归档;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并指导学生按填制会计凭证的工作过程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在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在各教学子模块下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并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比如在“会计职业认知”部分,我们意识到《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基本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这一部分又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的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财务部门、请企业专业人士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会计大门,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实训室中,通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了解到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在设计实训资料时,教师应注意与前期工作任务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他们在“登记日记账”工作任务中已完成了的银行日记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查找未达账项的工作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在沟通合作中体验到四种未达账项的形成,既而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总之,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教学任务及顺序安排应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任务,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三、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思想,并精选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在编写体例上,应注意有情景或案例导入,且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方面,目前的教材大多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会计凭证”之后,另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借贷记账法”之后,而“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连续编排。两种类型教材各有特点,前者注重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后者更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笔者认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而言,后一种更为合适。

(二)教学建议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涵盖面,而且可以使比较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会计账簿》一章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用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教学资料、互动练习,网上学习社区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另一层面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块工作任务的要求,建立考核评分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并对各模块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单一的考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应该更为全面。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学生和企业等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田凤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262.

[2]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徐守坤,汪英姿,闫玉宝,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28-31.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 模块化教学 应用型人才

【课题名称】多元需求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模块化教学设置与就业能力的关联性研究,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2-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的创新模式,能够促进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是一门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最新的行业知识、提高职场的人文素质和从业能力。在课程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效,教学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教学理念的改变才能更好的学习、借鉴吸收新东西,从本质上实现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过分重视知识讲解、灌输,未重视训练环节。所以,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训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去。

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以技能的培训为核心、以现场教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根据岗位任务来确定模块,以某职业实际岗位工作完成的程序作为主线,也可叫作“任务模块”。模块化实训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形式多种多样。

2.设计灵活。

3.针对性强。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

针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改革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革实施:①把模块化教学模式引入到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按训练的任务来确定模块,将模块之间灵活合理分配、组合,把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给学生提供训练实践机会;②完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在授课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作业设计、课堂管理、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并在课程大纲中设置教学模块,有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完整的、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③积累课程教学资源。筛选和梳理以前的教学材料,按不同模块内容进行编辑、整理,同时分析归档以前的教学案例。并充分发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与相关软件,建立课程教学资料数据库,丰富综合技能训练的内容,使其形式更加新颖;④建设教学团队。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采取集体上课的方式,按教师的特长、模块设置,不同教师分配负责不同教学模块,充分发挥出教师个人特长和掌握的资源。同时,邀请职业人参与到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准确了解最新的行业知识与信息;⑤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还要充分利用配备的微格实验室,为学生进行试讲和展演,并给学生评课、教师评课等相关环节提供仿真模拟的平台,提高实训真实性与实效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注意的问题

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为了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回访,结果显示应用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改革的效果比较理想,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可接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能够很好的适应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形式、内容、手段和相关教学设计。

同时,学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反馈和建议。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多样。贴近行业的实际,加深学生对于教师职业和职业技能的了解把握。增加说课与讲课模块,能够深入训练课堂微技能的应用;减少一些教学方法与理解论介绍。②教学形式:应用多媒体和微格实验室实践效果比较好,能够提高学生实践经验。③教学方法:尽量实现讲、练和评相结合,突出训练部分,减少相关讲解,在训练中准确理理论与技巧应用。④师资方面:校外专业职业人员积极参与教学,带来了行业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风格各异,工作责任心高,认真负责,但是更换过于频繁,不利于学生适应课堂教学,而且课后的任务量过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⑤其他方面:实训课程对于英语教师职业非常的有必要,但是课时过少,深度不够,训练进行不充分,有必要到实践基地去进行培训与锻炼,增加学生职业实践的经验。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这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非常的理想,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协调好有限教学课时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操练之间的时间分配;科学有效的加强课后任务的设置;实现自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必须要积极进行改革,大力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煜,苗振清,俞存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J].高教论坛,2009,7:125-127.

[2]郭京红.模块化实训课程设计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139-1141.

[3]姚永华,邵青臣,芮春红.浅谈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交际,2009,9:38-39.

篇12

1. 微课设计的高精度要求――信息技术的全面系统化和整体化模块。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形成整体的认知,并且通过个人的自我思考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认知,让集中在一起的同学,达到有效感悟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整体化和模块化,就是将所有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去,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形成系统化和模块化,让word和ppt内容放到一起去,达到有效的提升,形成整体的思考。按照实验版教科书设置,就是“同一模块”的学习,目的是“形成瞬间某内容的整体认知”,这是“重点关注”。此举可加深同内容的横向比较,利于知识点内部的融会贯通。而微课的内容就是将这些知识点有效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微信平台的有效方式进行提升。

2. 案例的精确化和系统模块化。常用的办公基础软件,就是OFFICE办公的基础软件,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机穿插一些功能在里面,将这些基础软件放在一起,然后进行有效混排和搭配,将相似的放到一起,形成模块操作,将系统之内的知识放到一起去思考,形成模块化操作,我们将基础办公软件融合到一起去,进行有机实践,提升我们的能力,在实践当中去巩固知识的稳定性,同时来提升我们的运用能力。系统化、模块化就是以提升能力为主,将能力进行实践化的训练,进行实践化的思考和有效研究,通过微信平台整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交流结合到一起。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要求实践化和自作化

1. 教师点拨,学生实践操作有效展开。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和操作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成为我们必备的基本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重大作用,要求我们能灵活运用和操作,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而后应用技术,为以后的熟练工作打下基础。

2. 案例的综合化和可操作化。案例的综合化目的,就是将图像和文字混合排在一起去,通过有效的调整图像和尺寸大小以及亮度等,达到混合提升的目的,将我们的学习目标以及最后达成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图片和文字有效的混合,形成图文混排,形成前后呼应的连接,将知识同时提升,举一反三,提升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微信管理教学,要和知识的有效传授相互结合,通过微信的特点去考虑相关的知识,获得有效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有效策略,活跃课堂,提升课堂的关注度,并且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教学的有效尝试,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

三、微课教学设计,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

微课重在给予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实践,进行自我探索。在微课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做了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的学习特点;制作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随着教师授课的线索依次出现,并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的使用,引导学生自我交流和巩固理论。将能力进行实践化的训练,进行实践化的思考和有效研究,通过微信的平台整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交流结合到一起。

四、微课设计要求效果突出,一课一个知识点的切入

篇13

一、平面设计软件模块化教学方式初探

平面软件模块化教学设计首先将平面设计软件课程分成基础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教学需要细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基础技能模块重点解决技术教育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应用技能模块重点解决技术教育的技能深化、技能综合和技能创新等问题。本文以平面设计中两个重要的设计软件Photoshop和Ilustrator为例,介绍模块化教学设计。基础技能模块是一种基于对所学习的对象建立某种整体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而设计的教学设定,在这一阶段,教学目标是对软件进行整体性和基础性学习。但基础技能的获得也需要某种特别的设计过程,为此,我们在基础技能模块引入比较演示法和设问求解法,设计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通过横向比较演示法加深对关联软件之间异同的对比,以建立明晰的软件工作领域和整体性认识;通过设问求解法探索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进一步认识和灵活应用这些技能,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灵活使用。在横向比较演示中,我们以软件的“常规”控制面板为例进行比较性演示法教学。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两个软件在整体控制中的异同之处。这对后续的具体学习将产生普遍而基础的影响,对技术应用模块的学习更是十分重要。

设问求解法是在了解基本工具、基本命令简单操作的基础上,提出需求解的问题,先分析并得到一定的解决思路,再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运用设问求解法时需注意设问的内容不应过于复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技巧,并及时对教学成效进行总结。如我们曾在教学中使用这一设问:“在学习Ilustrator的单选和圆形工具的基本操作后,完成一幅太极图形的绘制。”这种图形的标准绘制与传统的绘画思维完全不同。一股隋况下,学生会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才能逐步接近求解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设问并引领学生去求解,最后对求解的过程加以总结。

模块二:应用技能模块教学设计应用技能模块教学中我们引入了跨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技能模块教学以技能的应用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是教学性质向职业化方向靠拢,同时伴随着跨界知识的出现和技能进行教学深化。这里的跨界是跨出软件自身的界限,延伸到与软件应用相互关联的领域,并将这些领域的技术、工艺与软件的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Ps和AI都使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来源需结合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可由教师自主开发或从现有教学资源库中选取,但教学的最终结果要求必须是完成的实物,这将促进教学场所的流动。如设计某公司的名片,看似简单的设计深度实施将涉及多个跨界求解的领域。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把名片的效果设计出来,而是通过设计名片这一活动,连接对相关知识、技术与工艺的同时学习,工作场所也随之走出教室,走进了形形的纸张公司、制版公司和小型印刷机构。技术上他们必须在课堂内完成名片设计的材料选择、设计用色、出血设置、字体、字号与印刷要求,以及是否采用装饰性油墨效果、专色的印前设计等细节性问题。在应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从Ps中的色彩与通道、通道与印版的比较,理解色彩、通道、专色、输出、印版、印刷等过程。跨界使教学过程从软件跨到非软件的关联域,并将这些职业应用的关联项进行比较,可以清晰地说明通道在色彩设置中的作用以及与印刷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技术要求。在跨界比较演示教学时,教授者和学习者往往会遇到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加强学院场所跨界教学教具的研发工作。教具研发工作的实物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平衡或缓解跨界教学所形成的与既有的教学体制不符、产学脱离、院校远离商业环境等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教学与实际的分离问题。在项目实践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将项目设计与跨界比较法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在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要设法拓展成熟、有效的外部教学条件;实施有具体课程指向的教具研发工作,确保在校学习的同时,跨界学习的基本性质保持不变。这个具体课程所指向的教具研发带有明显的技术分解和跨界性质。带有跨界性质的教具研发使实物教具研发的工作意义深远。如在AI软件的教学中关于“矢量色彩与专色印刷”的专题教学单元。我们通过跨界教具的比较教学,软件中的专色用色和实物专色的反差对比,来讲解软件中的专色设定不至于流于抽象和想象,而是直接指向职业的需要。

二、跨界求解——平面设计软件模块化教学实效分析

(一)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职软件教学的目标应深入分析职业化要求。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结合高等职业技术的职业特征,在教学中连接系统性、职业性、高技能性三个指导方向,以模块化教学设计为手段,将横向比较、跨界比较的方法引入高职软件教学,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紧密衔接职业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二)构建平面设计软件教学模块的层次性

将平面设计软件教学划分基础技术、应用技术两个模块。基础技术模块重点解决软件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系统性等相关问题,应用技术模块重点解决软件与职业化应用的深度结合以及深度应用等问题。在同一模块教学的内部也有一般和重点的划分。对一般问题的解决,不可轻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等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性作用。对重点、难点问题采取“设问求解法”“项目教学法”“跨界比较法”等强调过程性、职业化的教学方式。

(三)跨界求解教学方式

篇14

【关键词】模块化 动态学习环境 Moodle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概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主,在备课时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和教的方法,很少考虑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教育是被灌输知识,而不是自主学习知识、多方互动学习知识。当前中职学校遇到最大的教学问题正是学生不愿学,学不懂,那么教师教学的根本点就难以顺利进行。目前国家实践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解决此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同一门课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完全控制互动,课堂引导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Moodle信息化教学指的是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于制作网络课程或网站的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由于它是开源软件,其开放的理念使得全世界的老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愈来愈强大,成为国际上首选的适合中小学基础教育选用的学习环境。教学方面将知识点文档、视频动画、教学PPT课件、课程习题、部分课程的实训源程序、教学案例、岗位技能考核、竞赛方案、国标行标和仿真软件等集成于课题资源。具有3大功能系统:网站后台管理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对网站前台的信息管理,如文字、图片、影音、和其他日常使用文件的、更新、删除等操作,同时也包括会员信息、访客信息的统计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网站数据库和文件的快速操作,以使得前台内容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和调整。课堂管理系统的使用主要针对管理者,该系统可以显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合理使用可以起到对好学生激励,坏学生鞭策的作用。学习管理系统也就是学生在课上需要一步步完成的各个操作,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视频观看等内容。

二、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模式特征

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的特征主要有:

1、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应做到的目标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2、模块化动态学习转变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撑学习,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信息化教学带动师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互动。

4、Moodle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完全控制互动,一对一、一对多交流、讨论,完全自主学习,课堂引导式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5、Moodle学习平台允许点面结合的布置,既可以全市统一,又可以各校分别布置。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举例

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的资源整合包括知识点文档、视频动画、教学PPT课件、部分课程的实训源程序、教学案例、国标行标、竞赛方案以及岗位技能考核等内容。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前对信息化教学有系统的规划,这个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体现信息化教学理念,又将在实践上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在信息化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

比如,在进入Moodle信息化课堂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事先的考量和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技术怎样与教学实践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达到教学目标等在系统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做完的积件课程导入到大平台里,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在搭建好的平台下每位同学可以访问它,建立以迁移后续为特征的运用Moodle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框架(即Moodle课前预习、分析;Moodle课中资源、训练;Moodle课后拓展、互动)

三、使用模块化动态教学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学校实践应用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可以取代老师80%的工作量,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师生互动少于生生互动。学生跟教师之间有距离感,当学生和老师之间对话时经常语无伦次,紧张得很。应加强师生互动,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用于开口。在课堂上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用于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学生跟随教师“口味”走的现象,师生互补,共同进步。

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学习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上给出的要求,能够从学习的海洋中提取自己学到的知识,调动学生的自。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学习,每次随堂考试练习成绩会进入系统保存,为以后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提供了依据。整个过程由于学生积极性高,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反复思索和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模块化动态学习在我国各类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境、资源等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Moodle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实践中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