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二、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省编数学》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小节“对数的运算”,课时数为2课时,面向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开设,建议在高一第一学期,第十二周左右完成授课任务。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以及熟练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的基础上,利用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来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由此进一步理解同底两正数积的对数、同底两正数商的对数以及正数幂的对数。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把两正数积的运算转化为对数和的运算,把幂的运算转化成其底的对数与幂指数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运算。同时也为电子线路中增益G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并且运用求放大器增益的公式,可以简化电路的数字运算,并判断该电路是放大还是衰减。同时也为后面由图像分析研究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专业实例,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放大器的增益问题,并能结合电子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会用计算器求常用对数的值,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掌握电子线路内容。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内容时,往往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对数的运算感到吃力,也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将数学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并且根据专业不同,调整授课章节的顺序。本节内容属于基础模块部分,在电子专业讲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之前,为学生讲解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奠定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电子线路”中的这部分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以后实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体会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 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1.2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2技能目标:

2.1 能够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

2.2 会正逆向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

2.3 会用对数运算法则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四、案例设计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高一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在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和第四章《多级放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中,要求学生理解增益的概念并会求解,因此学生需具备以下四种必要的数学能力:(1)能够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常用对数的积的对数和幂的对数;(2)会比较常用对数的大小;(3)能够用描点法画出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4)能够根据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分析放大器的特性。因为工科学生的数学水平很有限,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很吃力。缺少了这部分数学基础知识,使得专业课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学生依然达不到预期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所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案例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为此我们数学组合专业组老师经过商讨做了如下尝试:

1.合理设置教学进度

我们与电子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并能够根据这一进度,灵活调整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可将某些章节进行前后置换,或者将某一章节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体现其应用价值。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先给学生初步讲授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会求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功率放大倍数 ,同时数学老师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求增益问题,最后再由专业课教师结合相关专业实际进一步讲解。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的运算,使得本来是本节课计算的难点问题在数学课上给予突破解决,也使得各部分知识前后衔接,也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2.凸显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本节内容以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中间环节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又以电子线路的有关内容结束,因此本节课从始至终,在适当的环节穿插引入了专业课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能够察觉到数学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服务与工具功能。

3.数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学生对常用对数的求值根本无从了解。而本节课通过对对数运算法则以及常用对数的运算的学习,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计算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两正数的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并能运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计算器求lgN。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教学法”与“引导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利用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问题,引出与数学相关的对数运算问题。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自己推导出对数运算的三个运算法则。并尝试用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利用学案的引导,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推导出对数运算法则,并且在讲授对数运算法则的同时,借助专业课的背景知识,解决电子线路中的专业问题。使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融合在一起,既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校内资源:数学教材及参考书、电子线路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师和电气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并形成教案、导学案及教学课件。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几种常见放大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数学教材、笔记本、导学案、计算器、电表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旧知 实例引入

[新课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器:

专业课教师在此之前已经讲解过放大器原理,学生已经对放大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下面问题。

[提问]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其中在电信工程中,对放大器的三种增益,作如下规定:1.功率增益: ;2.电压增益: ;3.电流增益: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电子产品和专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为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作铺垫。而如何求lg1000,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环节二:推导法则 简单应用

[推导法则]教师通过导学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推导法则。

法则一:

法则二:

法则三:

[分配任务]

法则一由小组一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一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二由小组二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二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三由小组三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三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结果交流]每组选派一个同学将本组讨论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在屏幕上,与其余组的同学分享交流本组所推导的法则,并如何运用此法则解决简单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环节三:熟练法则 巩固练习

[引例求解]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解:

(1)

=10×100=1000

(2)

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功率增益

[学生练习]

1. 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数为100,问功率增益是多少分贝?

2. 如果输入电压为20mV,输出电压为2V,问放大器的电压增益是多少分贝?

[设计意图]引例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例3.1.1和例3.1.2,而两个学生练习题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习题3。通过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

1.积的对数:

2.商的对数:

3.幂的对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环节五: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必做题]数学课本课后题1、2

[选做题]电压增益是-60dB,试问它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的题型与例题相对应,选做题是幂的对数的逆向运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案

篇2

关键词:课程整合;模块化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程序设计;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C语言”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功能,语法结构简洁精妙,便于描述算法,写出的程序效率高,运用C语言可以编写系统底层的内核程序。C++、Java、C#、J#、perl等高级语言也是衍生自C语言,所以掌握了C语言,可以很容易掌握这些新型的语言去开发程序。因此在高等院校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及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建立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及较强的动手编写及调试程序的能力,逐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及其他高级语言课程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存在畏难情绪,更不知如何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给后续学习造成障碍。笔者在教学中调整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将模块化案例教学引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中,进行了教材整合和强化实践教学,并围绕模块化案例展开C语言教学,以案例引出C语言的知识点。全部授课都以程序设计为目的,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2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模块化案例教学

2.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为主线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按照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流程控制、函数、指针、结构、文件等顺序进行教学,实训课多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知识点都是独立听记,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因此,学生是边学边忘,学习后续内容没有前期知识支撑,学到5~6周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对该门课的学习,到期末考试突击复习,不及格率比较高。

2.2课程整合以程序设计为主线

课程整合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贯穿语言各知识点,就是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解为四个模块,即C语言基本程序设计模块、函数模块、指针模块、文件模块,每一模块都以案例展开C语言的知识点教学,讲解C语言的理论知识为目的,上机实训以授课中的案例贯穿始终,即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编写C程序的能力,紧紧围绕这四个模块的案例举一反三展开程序设计的实训。

2.2.1基本程序设计模块

利用“统计一名学生的三门课程平均成绩”的程序,引导出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等C语言基本知识。这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是学习C语言入门阶段。如图1所示。

2.2.2函数模块

C程序是由若干函数构成的,函数是C语言的核心知识。因此,在讲函数知识及设计函数程序时,将前面讲述的计算学生多门课程成绩组合成较完整的C程序案例。如图2所示。

通过这个案例讲清C语言中变量的存储类型的区别和功能,函数调用、参数传递的方式及要求,按值和按地址传递区别。在讲函数调用时启发学生逐步完成图2各个程序模块的组合。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扩展图2中的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出预处理和文件包含知识概念及运用。

2.2.3指针模块

指针是C语言的重要功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指针,可以动态分配内存和对物理地址直接进行操作,方便地使用字符串和数组,有效地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函数调用时能获得1个以上的函数值。指针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复杂,这部分是C语言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按常规模式教学,学生对指针知识理解难、运用更难,部分学生到此几乎放弃学习。采用模块案例教学,学生首先了解指针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然后逐步从指针案例中启发引出知识点,边学边用,通过实例反复练习,学生能较灵活运用指针知识编写程序。指针模块如图3所示。

首先利用演示链表案例引导出动态分配内存。然后演示用指针修改数组处理学生成绩排序的程序案例,或者设计较简单的对硬件操作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指针知识运用之后,再由学生模仿将函数模块中用数组存储数据修改为用指针进行数据处理。在知识引申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字符串指针、指针数组及指针数组做main()函数的参数的运用。

2.2.4文件模块

主要讲述输入输出函数,将内存中存储的数据输出到外存上,仍然利用案例分析文件的概念及文件的运用。

3围绕案例展开教学

在基本程序设计模块中,以计算1名学生三科成绩的平均成绩这个程序开始引导C语言基本知识。程序如下:

#include

main()

{ int scor1,scor2,scor3;

float grade, total;

total = 0.0;

printf(“Enter grades: \n");

scanf("scor1=%d ,scor2=%d ,scor3=%d", &scor1, &scor2, &scor3);

total= scor1 + scor2 + scor3;

grade=total/3;

printf(“Grade average is %.2f\n", grade);

getch();

}

3.1案例启发教学,使学生轻松听课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模块中程序。例如:第一次课熟记“统计1名学生三科成绩”这个程序。然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一起分析程序中语句的含义,在分析语句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出新问题,引出C程序中新知识,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再举一反三写出对应不同问题的C语言程序。例如:提出判断并输出学生三科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引出分支结构。提出若是8门课,进行总成绩统计的简便方法,由此引导出循环结构。根据对成绩升序或降序排序引导出一维数组,再计算多个学生中每个学生多科成绩引导出二维数组等,根据引导的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知识的运用。

保证学生动脑、用心听课。教师在讲解每个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对常用的编程知识细讲熟练,不常用的知识略讲或用表格统解,有些基础知识是随着编程逐步引出或者以后应用时在自学,保证学生听课不疲劳。听得懂、跟得上、兴趣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会产生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判断最高分、成绩排序等程序,以便于后续课由用户建立的若干个自定义函数构成较完整的程序。在分析函数案例过程中,讲清数据存储类型的区别及参数的使用等知识。授课过程如图4所示,每节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便于课后复习。

3.2培养阅读程序的能力

读程序是学习C语言入门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讲述程序中各语句含义的时候,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在阅读程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C程序的结构。例如:编写程序首先根据表达式确定变量及变量的数据类型,然后给变量赋值(直接赋值或通过键盘接受值),再进行运算,最后输出计算后的结果等。要求学生不放过每一章中提到的所有例题,仔细研读程序,直到每一行都理解了。看懂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设计技巧,掌握程序结构。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编程思想和基本结构,教师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设计C程序作业,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阅读程序、修改程序、给程序补充语句以及写出程序运行结果,强化训练。

3.3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算法

3.3.1模仿编写程序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纸上谈兵”光学不练是学不好C语言的。在阅读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模仿编写程序,如果没有深刻地理解C语言的语句及掌握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模仿编写程序也是一句空话。在模拟编写程序时,如果写不出来,回过头来再继续研究例题,想想自己为什么写不出来,然后再去写这段程序,反反复复,直到熟练为止,在模仿编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

3.3.2分析算法

利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不仅仅是C语言语句,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算法。例如,如果你不知道计算π的公式,即使C语言学得再好也无法编写计算π的近似值的程序。如果不知道判断闰年的条件,就无法计算某年是否为闰年。所以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算法,这是设计程序的重要条件。

3.4强化编程能力的训练,树立编程信心

教师在全部的授课过程中,时时鼓励学生能学好C语言。因此教师在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题目时,注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训练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编写程序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和激情。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阅读一本C语言方面参考书,经常上一些好的C语言论坛进行学习、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对实训题目采取自测、在线判题等活动。这些多种交流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思考,取长补短获取编程的技巧。成绩考核以笔试、实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每一环节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围绕模块案例开展实训教学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训教学中,通过上机调试模块中的案例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深化理解,不仅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际技能方面的培养。

4.1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4.1.1调试基本程序设计模块

初学者首先掌握C语言编程软件的使用及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修改程序中出现的语句、语法、程序流程等错误,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索、发现出错的原因,并且能独立加以解决。再通过修改已经运行程序的某些语句,查看程序发生的变化及分析结果变化的原因,加深对新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输入”程序加深知识的记忆,“修改”程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理解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编程能力的提高。

4.1.2培养综合实训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调试程序方法之后,对函数模块、指针模块、文件模块案例进行调试,提高学生调试综合程序的能力,修改程序中出现的逻辑结构、流程错误。综合实训可以根据函数模块案例建立学习小组,每个自定义函数分配给小组中不同学生独立编写程序、调试、运行,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然后将小组中每个人编写的程序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调试、运行。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加程序的功能,利用开放的实训环境进行自主调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4.1.3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训的总结和知识的巩固,总结实训中调试程序的经验、收获、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于后续实训课的操作。实验报告也是师生交流的最好手段,老师掌握每个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想法、效果等,可以调整授课进度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注重学生人际技能培养

当今企业用人原则是构建在以智力因素为基础的非智力因素上,看重员工的心智模式建设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协同合作精神、诚实可信性、抗压抗挫折能力。因此在综合编程实训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编写程序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在一起讨论、研究、共同解决,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以适应市场用人的需要。

篇3

[关键词]Photoshop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32-01

《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思路、以项目为导向、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PhotoShop》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点

《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下,结合任务,通过协作、交流来完成任务。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后达到教学目标,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使学生对《PhotoShop》的操作技能训练能顺应市场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课程模块内容可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技能,如个人照片的处理,也可以是模拟某企业真实的环境,如数码店的照片处理、广告制作等,这些选择的内容都是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模块的完成,学生熟悉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操作流程,毕业后也能很快融入到工作中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二)能及时更新模块中的知识与技能

在模块化教学设置中,各模块中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知识和技能更新时,能及时方便地对模块中的内容进行更新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能更好的体现技能训练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设计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情选择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发挥学生潜能。

二、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知识点划分模块

在确定教学模块时,教师要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重组进行设计,在每一模块中包含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及训练技能。总体上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入门――初级技能训练、精通――中级技能训练、提高――高级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入门――初级技能训练模块

作为一门课程的基础操作部分,包含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和核心,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和准确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继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和前提。这一模块中设计的项目任务,基本上都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并提供了相关的素材、效果图的前后对比图等。在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前,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并与要求完成的项目任务作比较,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重难点,了解操作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尽快熟悉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

(2)精通――中级技能训练模块

通过前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在要求学生完成作品之前,由教师分析点拨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3)提高――高级技能训练模块

该模块一般设计3~5个项目,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由学生个人或分小组协作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训练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设计的能力,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延伸,与已掌握的其他课程整合进行综合设计制作。让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体验真实工作中的平面设计,了解Photoshop在不同领域中的平面设计常识和工作步骤,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软件的熟练掌握。这一阶段主要在机房中以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为主,教师则起到组织、引导提示解惑答疑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各模块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为导向来设计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对于每一个项目,首先,对项目进行描述来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对设计的项目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完成该项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次,对项目进行分解,讲解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步骤,通过对涉及到的知识点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第三,对每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案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最后,安排适当的“拓展实训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模拟职场完成。对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并在下一次课由学生自己讲评、交流,教师则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展示点评,指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等,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效果

几年来《PhotoShop》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入了理论教学、实例练习、考核及知识拓展等,并根据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N]。

[2] 柴永茂. Photoshop CS2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出版社,2006年.

[4]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篇4

1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模块。每个子模块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已达到培养某种特定技能的目标。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由以下模块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设计、网络基础应用等。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模块教学小组的负责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负责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集中精力组织教学内容,在暑期挂职锻炼、企业走访等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情境,细化教学过程。

2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2.1重组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服务专业职业发展需求,注重与专业的衔接,在教学重点、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如会计专业对Excel软件的函数使用或图表插入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适当提高数据处理模块课时比重和教学难度,衔接好后续的专业课程《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学习。而包装设计专业对演示文稿版面设计要求生动且精美,便于设计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由此可见,分模块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突出技能培养,符合专业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

2.2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创建特色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全程在机房授课,每台计算机安装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实现局域网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文件分发和随堂测验等功能,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实施的环境。同时为师生搭建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微课视频网站和超星学习通为载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到网络的延伸,切实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我校老师创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背景的“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的特色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突出培养核心技能,每个案例针对不同的技能训练点,教学目标突出,创建的案例生动、直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拓宽设计的思路。“项目导向”是把项目作为任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模拟进人岗位角色,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作品的创作。该教学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成果以作品形式提交,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经过几年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已形成了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模块测试和作品评审。根据模块知识的教学目标不同,大致分为两种考核,理论考核使用问卷星编辑、测试卷。该种考核方式特点是形式新颖、灵活,提交试卷即可查阅成绩、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问卷星后台可查看学生测试统计图表,直观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安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Office办公软件模块实操性较强,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拓展。教学设计遵循“小步走,循序渐进”原则,营造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上采用基本实验题练习、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和工作岗位项目开发,考核上采用基础性考核、综合设计性考核和创新性考察。

标准性考生考核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比较系统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技能证书,一举两得。

3模块化教学成效

3.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模块间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组织上针对性强,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学有何用,共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3.2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借助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借助易学易用的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厌学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教学相长,教学成效突显

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模块教学情境,合理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并且不断提升学习。学生方面,教学设计符合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用中学的成就感。教学成效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品评价、等级考试成绩,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评定。经过模块化教学实施,发现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协同合作意识增强。从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通过率保持在90%左右,并略有提高,相比之下优秀率明显提高。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整体略高于其他课程。

4结论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重组、教学手段改进和考核体系构建,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其他课程的借鉴。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模块化教学 实施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2

The Case Study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LIU Bo[1], LI Y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832000;

[2]School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is defined firstly. Taking the offic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example, the contents of course module is designed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ub-modular teaching mode is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modular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modular teaching; case study;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针对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实践应用能力,初步让学生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理论相关概念,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块化教学是一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专题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能力一体,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识实践一致,是以课程模块为单位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它是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①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案。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案例

1.1 设计课程模块内容

以办公软件与信息检索内容为例,将该章节分成4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模块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②

1.2 具体实施过程―以子模块一任务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2.1 教学内容分析

制作电子刊物是word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案例,该内容涉及到艺术排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艺术字的制作,艺术字与图片的组合,图文混排,文本框和页边框的设置等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可以独立设计(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32页)完成一份主题形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内容丰富的电子刊物。

1.2.2 学习者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使用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本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应用。本次教学案例设计的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教学环境

计算机公共机房(教师机、服务器、学生用机70台,投影仪各一台,并组成局域网)

1.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的制作;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组合;掌握图文混排;掌握文本框的输入;掌握页面边框的设置。(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收集的能力和 word 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在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1.2.5 任务设计

(1)收集素材,确定主题;(2)制作艺术字、插入图片、设置文本框;(3)图文混排。

1.2.6 教学策略及过程

本次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作品展示评价。

1.2.7 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标准

2 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③(1)学生的不适应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案例任务,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任务量较多,便会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因此如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同步双赢的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关键。(2)教师的不适应性。模块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过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模块需要教师设计大量的案例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的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展开教学。(3)实践教学耗费时间精力过大。模块化教学在实践应用中,首先需要做大量的教学分析,来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名称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归总为学生的总成绩,学生考试不达标还要继续考试,直到达标为止,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年之久,固模块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4)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在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本文举例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对模块化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模块化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好的经验。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1

注释

①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