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不仅指躯体的正常运转,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在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还要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挑战精神,树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习内容的增多,再加上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自信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接受挑战,树立信心,教师要注重把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起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诚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压力,接受挑战,树立自信。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一节“树立自信,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活动课,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音乐巨匠贝多芬和背着父亲上学的洪战辉二人的成长事迹材料。活动课上学生敞开心扉,感情自然流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贝多芬、洪战辉二人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常人无法接受的,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和挫折,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心,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培养合作、交往、悦纳意识,做负责任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独特的身心特点,极易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偏差。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善于与人相处,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理解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如在“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在家庭、学校、班级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责任。就像拔河一样,如果大家都在努力,而有人却应付了事,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两个同学闹矛盾,把过错都推向对方,一味指责对方,他们也是不负责任的人。
三、优化心理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在集体中,个体受制于整体,而整体的心理环境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轻松地享受生活、接受知识,都能真诚自然地表露情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氛围对那些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会有很好的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上进。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乐于交往、乐于学习呢?
首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融。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情的交流、爱的投入,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亲切自然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经常以信赖的目光、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情绪。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最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心境中乐于学习。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生自信、自省、自我调节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让学生的心理留有阴影!哪些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呢?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健康心理;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初中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初中生正确交往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肩负着此项重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特点,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人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启迪等是师生共同开发还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有利资源,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促进他们的自身成长,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进人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多数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追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给他们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失望。所以,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针对影响自己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调适,从而学会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正是少男、少女生理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由于身体发育的原因,他们表现出几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叛逆,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大人们把自己当做小孩来看待,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容易对任何事情持反对态度。其次就是自卑,这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以至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另外,个别同学还会出现早恋的现象。
三、交往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学生渴望与人交流,渴望与人倾诉,他们需要通过交往来编织自己的七彩生活。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2、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有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的思考,进入接受知识的良好状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怎样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等情感,从而产生学科情感。
3、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有好表现,因此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的心理,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心理问题和后进生,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尊重、尽力等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充满快乐,自信的成长。
4、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要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入情入境的意境,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能最快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三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式等。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正好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这一使命。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磨练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然而,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教师依然在为了“名次”拼命地教,学生照常是为了“分数”没命地学,结果使学生负担日益加重,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处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急燥、焦虑、嫉妒、自暴、自弃、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工作中怎样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和体会。
1 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从而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滋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需要中的后三种需要是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这些需要有时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做细心人,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的道德情感,引导他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6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3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通过心理档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我认识,预防心理疾病。有了心理档案,班主任老师与心理咨询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暴露时及时进行会诊,探讨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4 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获取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如果学生在学校经常体验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因此,我们要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成功的标准。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他的另一方面不足可相应得到弥补。有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纠正。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矫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收效较快。
如:班里有3个学生没有良好卫生习惯,其中包括一名女生,其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前,我首先对全班同学提出了要求,设置了集体目标:在本月内争到学校“流动红旗文明班级”。之后,我单独找到这3名学生,直接说明他们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到班级目标的实现,让他们谈想法。他们都有决心改掉不讲卫生的习惯。接着,我分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按不同阶段设置了不同的目标,对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果然在第二天,他们的外表就有了极大的改变。而后第一周、第二周的目标在我的不断提醒下,都得到了实现。最终结果令人十分欣慰:我们真的得到了“流动红旗文明班级”。在不知不觉中,这3个学生也像变了另一个人一样。之后,我又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目标,带领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奋斗,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而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被激励。我通过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综合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加强班级管理,开展教育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良好途径。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配合。初中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包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因此,当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异,都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计划。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非常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1.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30%左右的初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意志力、危机意识、合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当今学生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有关。
2.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家庭的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二、学校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能直接给学生愉快的心情,并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影响、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助的精神。
2.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就增强了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能力,因此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的功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总是与心情、精神等关联,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会很愉快的度过每一天;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学习的乐趣。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学校体育运动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不适。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学生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运动处方;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51-02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所以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德发展[1]。其中很多压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程度,常常会引起不利的、有危害的后果。体育课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应当。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改善初中体育课教学模式,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初中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上海市杨浦区某一中学初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级学生共64人,一班为对照班,共31人;三班为实验班,共33人。实验对象经专门体质健康测试,全部合格,均无心血管疾病。实验前经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1)实验设计。自变量1是教学内容,即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自变量2是运动时间,分0周,12周两个水平。实验时间为12周。在实施处方课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MHT量表的测试。本研究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主要内容:篮球类:持球侧身跑,变速跑,4X10折回跑,接力跑,篮球小比赛;小球类:羽毛球对打,乒乓球对打,辅以小球比赛;身体素质:单脚跳,蛙跳,俯卧撑,4×25米跑,800/1000米跑;游戏:“捉小鸡”游戏,“贴膏药”游戏,队列游戏;跳绳: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单脚跳,双脚跳,集体跳绳比赛。(2)心理健康评价指标。本实验采用MHT量表评定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简称MHT)是主要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人(1991)修订[2]。
3.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班以处方课形式进行教学,运动频度为每周3次,每次课时间为40分钟,热身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运动时的平均心率控制120~150次/分。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实施12周,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教案和程序上课。热身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上课教师和实验班相同教师。
4.数据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采集与分析。实验前后对比运用T检验,实验前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均为p
二、结果与分析
1.两组被试在不同运动时间心理健康T检验结果分析。
经过前后配对T检验,两组被试心理健康前后测显著性差异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级被试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非常显著性的下降P
2.两组被试在不同教学方式的心理健康T检验结果分析。后测时,两组被试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分上教学方式主效应显著,其他方面主效应不显著:T学习焦虑=-2.327,P=0.0230.05;T冲动倾向=-1.765,P=0.083>0.05;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被试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显著性降低,实验班的心理健康总分也显著性降低。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处方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显著。从体育运动的功能与看,增加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增进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而且能解除自我幽闭,从而能起到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的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更加注重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动处方教学通过改善初中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初中生参与适宜的运动处方锻炼能够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和更多的心理健康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Z].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5-49.
[3]ROSTADFG,LONGBC.Exerciseascopingstrategyfostress:Areview[J].JSportExePsych,1996,(27):197-222.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一过渡阶段常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敌视、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网络成瘾、叛逆对抗、厌学逃学、吸烟喝酒等行为问题,个别青少年甚至存在暴力问题、混黑帮等。这些问题有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便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社区是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实际背景。开展心理教育,家长存在知识上的困难,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又几乎都面临着人力、物力上的困难,两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效地铺开。学校在人力、物力、场所等方面有优势,三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也是可行的。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地点可以选在学校,心理老师可以担任教育培训者,甚至还可以由社区与学校合作请一些心理专家来实现对社区居民、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从可行性方面而言,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给他们带来压力,并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给学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给课堂带来活力,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初中生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师性比较强,因此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教师把自身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的时,学生心中老师也会树立起高大形象,学生通过跟随教师从而被教师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资料,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感受,对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通过讨论、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开展活动。例如,在开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处处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将心理健康体验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感体验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理解,进而得到实际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开展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对话体验、生活体验和问题体验等,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会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常被别人笑话相貌、身高、家境、口音、成绩等。教师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体验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学生个体的真实特征,学生通过与教材对话、和教师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跟自己对话等,深化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互相尊重,构建起自信,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只学习理论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将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当别人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头头是道的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培养自身的自觉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教学评价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科学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保护班级内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性质,既要实现学科目标,也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不但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另外,要做到全过程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结果,还应该评价过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心理素质评价。当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同时受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同学的讽刺,从而产生了自卑、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教学课程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是心理对象、心理活动过程的简称,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过程。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能适应社会上的任何情况,并能有效克服其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一般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没有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浅层的含义;二是可以以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进行社会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而本文所提及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指第二种。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1.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培养目标具体化。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心理和身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知,进而提高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通过上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优化教学设计,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内容明确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教学内容明确化。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健康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其次是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饭勖娑岳?难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健全和完善。再次是情绪调控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最后是社会适应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3.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游戏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小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创设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疏通情感,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3)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4.教学评价科学化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更加科学化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最复杂,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既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知识、技能、智力等),又要完成它作为人文性学科的任务,即育人。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成形、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语文教学较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着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学能变直接教育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在众多学科当中,语文能够丰富人的情感、情操、意志、品行等内容,通过语文学习能够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把握学生心理,加强情感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鼓励的话语、耐心的辅导,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教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自学和学生之间采取的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满足学生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于是便会形成稳定的成熟的学习情感,并内化成学生人格特征的一部分。
2、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充分吃透教材、钻研教材,优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把传授知识与引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予以重视。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正气教育。通过充分运用中学语文课本素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3、利用语文审美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语文审美教育可通过对中学生的情感净化,调整其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心态,使中学生的情绪和理智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从而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学校因素(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班级因素(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和教师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制约,三者之中又以教师因素的影响力最大。而聋生不同于正常学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从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借助表情、手势、姿态等获得信息与交流。由此可见,聋生比正常的学生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聋校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比正常学校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聋校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对特教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做到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事妥当。这样走上讲台,在聋生面前的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引导他们经受住学习上的各种挫折,带领他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教师。
许多心理素质健康的语文教师,无论课前教室里出现怎样的现象,只要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就会立即安定下来,教师运用自己的举手投足、眼神脸色、语气表情等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很快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聋生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心理特点,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点亮他们的心灵之花,从而启动他们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二 激起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聋校语文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聋生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只要教师教的课文内容、知识点能记牢就不错了。忽视了对聋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得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耐挫能力极差,出现了厌学、逃学现象,学习语文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起其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高年级段的聋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调查结果也表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求知的需要、自主的意识、受人尊重的需要及升学就业的愿望等等。为了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正面人物进行引导,发挥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伟人、英雄及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为聋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学习《海伦?凯勒》这课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受到教育,首先突出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残疾程度——海伦?凯勒一岁半就丧失了视觉和听觉,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接着着重讲了海伦?凯勒面对自己眼中的生理残疾,没有自卑、自弃、自甘落后,更没有悲观厌世、走上绝路。而是在安妮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着她的学业。 她七岁开始学盲文,八岁进盲童学校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十六岁时,她进入了大学预科学校继续学习,十七岁时有名的拉德利夫学院破例地录取了她,二十四岁大学毕业。通过学习有关海伦?凯勒不以缺陷自弃,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艰辛求学历程,大大地激励了聋生。海伦?凯勒能经过努力完成学业,你们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同时针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努力拼搏,残疾人也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海伦?凯勒精神的感召下,聋生逐步树立以她为榜样,增强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并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这样,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失败时,不气馁、不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
三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1.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但也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1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1.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种网站、校园网的论坛、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来认识、调节自我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1.2能培养青少年独立的探索精神,为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社会资源异常丰富。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教育信息源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网络既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它在对青少年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2.1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到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
2.2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2.3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容易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出现人格发展上的障碍。
3.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越性:
3.1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新颖,简便易行。中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群体,网络的新颖和富于变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3.2网络环境为师生互动,坦诚沟通提供平台。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实现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普及,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人士都十分便利,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4.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验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4.1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这个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知识竞赛、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等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充分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
4.2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和传播面广的优势,设立心理咨询网站,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论和知识,牢牢地吸引学生,给学生积极有益的东西,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开辟诸如“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测试”等栏目,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4.3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虽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不完全成熟,部分青少年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认识上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帮助青少年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督。尤其要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并且提供必要的监督保证,使他们健康地使用网络。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申慧.法制与社会.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