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篇1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篇2

我们应该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倾向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归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分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三、总结

篇3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3.要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现在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在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政治老师可以运用理科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份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例如,在理科的解题方法上,我们知道每类题型均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即具有一定的解题模式,但具体到每道题中,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应用计算题的过程,抽象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大综合科考试这种模式的条件下。

四、改革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政治教学;问题解决;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49-01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份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例如,在理科的解题方法上,我们知道每类题型均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即具有一定的解题模式,但具体到每个题中,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应用计算题的过程中,抽象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大综合科考试的这种模式的条件下,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总之,政治教学,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学,由于现实状况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政治老师坚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创新,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困难最终会被克服,这本身就是个哲学辩证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桂平.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0,(05).

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 高中 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2-01

创新思维是指提出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的思维形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既有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从发散式提问、批判式提问和综合式提问等方面探索在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用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较差,并且形成以正向、集中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很难想出新理论、新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问发散式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想象、思考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发散式提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哲学原理”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发散式问题,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从社会、历史、自然等角度,以及从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中找到答案。同时,在设计发散式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形式,即对一组材料从多个角度去设置问题。例如,针对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等角度分析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原因、背景和意义等。学生经过思考后,在政治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国际竞争的实质和和平发展道路;在哲学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等。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发散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想象和发现各种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批判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开始。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设计批判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破除思维的惯性,不唯上、不盲从、不唯书,这也是创新思维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批判式提问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 股票、债券和保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根据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计批判式提问:“如果张老板有一百万存款,他把钱都存进银行,这样的做法好吗?”首先,这一问题让学生对储蓄活动进行反思,破除思维惯性,对日常生活可见的现象产生怀疑;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一百万呢”,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股票、保险和债券这三种投资方式进行利弊分析。因此,教师采取批判式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综合式提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会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对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集中和概括,形成本质的认识,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综合式提问是分不开的。综合式提问要求学生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看法,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采取综合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把各种具体、零散的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结构,把握一条知识主线,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综合式提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获得了提高,根据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对所学知识梳理得知:在微观领域的消费方面,人们生活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在投资理财方面,银行存款量增多;在财政与税收方面,国家税收量增加。可见,教师采取综合式提问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此外,教师可以借此提问:“我国该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呢?”由此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什么,要怎么做,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篇6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篇7

关键词:构建“简约化”;高中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09-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内容抽象,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堂沉闷无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复杂为简约、改呆板为灵动,注重思考,打造简约化政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夯实基础、合理处理教材、恰当拓展知识、简化课堂教学用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精选练习与作业等角度,谈一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简约化。

一、夯实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做到课堂教学简约化,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另外,教师在课前还要精心备课,多阅读相关知识,关注时政热点,从大量的素材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备使用。

二、合理处理教材

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处理教材,就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如果只讲重点,学生就会不理解,无法掌握知识;如果展开分析,详细讲解知识点,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合理处理教材、简化教学内容对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科学把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特点等,重新整合教材结构。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我一方面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重新整合了教材结构,梳理教学脉络,理清思路,先讲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然后讲解“如何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样一来,需要教学的内容就不会太多,条理也会比较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恰当拓展知识

简约化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化,教师要恰当拓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越好,因而不断补充课外知识,把所有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讲解。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是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掌握不住重点知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恰当拓展知识,合理取舍,适当选择,即使教学内容简约化,又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讲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2、分类知识。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分类。对此,教师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以下几类。

(1)重点且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理论性较强,往往不好理解,如哲学原理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并利用习题进行巩固。(2)重点但易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平时都接触过,往往容易理解。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不用精讲,但要在课堂上强调其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进行拓展。(3)非重点但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见到,平时也很少用到,对高考和生活没有什么用处,如美国的总统选举程序。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用具体讲解,可在课堂上借助事例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大致情况即可。(4)非重点但易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教师可简单讲解,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四、简化课堂教学用语

有些政治教师喜欢夸夸其谈,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糟糕,学生往往一无所获。有些政治原理只需几句话就能讲清楚,但有的政治教师却漫无边际地讲解,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教学效果极差。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简化课堂教学用语,精简语言,避免拖沓。

简化课堂教学用语并不是不说,而是要说到点子上,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用语的练习,学会抓住一段话的中心、重点,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决不用两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些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重复讲解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但如果教师总是重复讲解,学生就无法抓住重点。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进行点拨。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这样就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六、精选练习与作业

篇8

一、用故事感染、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好的故事的基本要求是有事、有理、有趣。正因为故事融事、理、趣为一体,具有艺术感染力,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给学生讲了“商家怀疑顾客偷窃,竟将顾客的4根手指砍掉”这个真实的耸人听闻的故事:1999年12月31日中午,一名从湖南到广东探亲的农村孕妇卢善辉,到广东东莞市大郎镇的“爱家超市购物商场”购物,买得腰果、旺旺饼各一包,并已付款。可商场怀疑她偷窃茶叶,把她带到办公室,两男一女命令她脱掉外衣,只剩内衣内裤,进行搜身,没搜到任何东西,于是将她的身份证、边检证及人民币1060元扣下。过了一会儿,义以吊起来拷打相要挟逼她写了一个“经过”。下午两点钟左右,一个50岁的男子和另外几个人将她带到四楼一个房,抄起菜刀就要砍她的手指,尽管她跪地求情,但对方仍然一刀把她右手的4个手指砍了下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情绪非常激动,内心受到了很大振动,也深深理解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这样,由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兴趣,理解也深。

二、精心设计导入的意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用音乐导入。

使用音乐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卧新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事物是遍联系时,先播放音乐《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考并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他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这样导人,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2.借助实验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学哲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笑话和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笑话的特点是迁回委婉,机智巧妙,拐着弯说话,因而有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学人叫卖”的笑话:李大山是个卖枣的,张小田是个卖核桃的。可是,李大山的生意总是比张小田的好。为了查明原因,卖核桃的张小田有一天偷偷跟着李大山去卖枣。只见李大山来到街上响亮地喊道:“多好的枣子,大枣小核儿,小枣没核,快来买呀!”顾客听了,立即把枣抢购一空。第二天,张小田也学着李大山大声地在街上叫开了:“多好的核桃,大核桃小仁,小的没仁,快来买哟!”可那天他喊破了嗓子也投卖掉一个核桃。学生听后不禁笑了,这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不加区别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多么荒唐。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观点,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心领神会了。

四、恰当的课题总结,激发热情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

一、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在教学中,我深感到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

1.资源共享,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信息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库,许多教师利用学科等网站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电脑制作政治课件,使课堂不仅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而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真实生动的感受。

2.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哲学课上学生常觉得生涩难懂,因此在哲学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生活与哲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中“规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展示了“高山流水”的动画,提问:“高山流水是不是规律?”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继续展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以及“苹果落地”的动画,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故事中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好不好?为什么结果却事与愿违呢?(2)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分析: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全面把握、消化和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挖掘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为什么有时1+1+1>3,有时1+1+1=0?”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所提的这个问题的价值,同时我利用自制的课件,我选取了大家熟悉的Flas“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并让学生提出设想,为三个和尚设计组织管理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学生各抒己见,我及时将不同答案中的精华归纳出来,总结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第二种:制定奖惩制度,促使三个小和尚很快把水缸挑满;第三种:三个小和尚就地取材,引水上山。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方案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探究,学生成为思考问题的主体、运用知识的主体,在“合作”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二、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既然运用网络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觉得我们政治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增强网络资源开发的意识,学会从“搜集”走向“收集”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忽略了收集的重要性。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更要学会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平常要多“收集”好的资源及时保存,同时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创造性的利用好网络资源,把自己加工后的网络资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学校教研组要建立网络资源库,学会从“分享”走向“共享”

政治教师不但要在本教研组内和其他教师相互协作,更要与信息技术组教师合作,不仅如此,更要加强校际教研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并充分利用其他兄弟学校的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扩大了信息,充实了教学容量,也获得心灵的启迪。我们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学习与思考、要勤于实践与创新,构建有魅力的政治课堂,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平. 巧用多媒体 优化数学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篇10

【关键词】生成资源 课堂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主体

课堂的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得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高中政治学科作为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科目,教学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一、精心备课,构建清晰教学思路

教学的基本载体就是教材。教师在上课前必做的功课就是在备课时要准确和生动的理解教材。这是实施有效教学,必须要做好的细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仔细的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上先讲什么,教学的方向是什么;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其次,教师在备课的时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等因素,提前的预测教学中可能会遇到那些问题,设计出解决和处理的办法。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才能进行有效教学,灵活的掌控课堂。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中《权力的行使 需要监督》时,教师要根据新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课程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制定教学的主要任务:(1)知识方面:了解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权力的机制,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懂得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2)能力方面:①提高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针对具体的情景和问题进行分析,阐明权力的监督机制以及如何监督权力。②学会辩证地观察和认识问题,对于权力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正确运用权力。

二、构建和谐课堂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体验教学之中,提高学习效果。所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在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上下功夫,让学生有着充足的参与课堂体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联系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必修 4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造血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个事例。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三、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捕捉生产资源,在课程内容必须要在知识、心理上、思想上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水平和生活水平相适应。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时,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选择知识的切入点,从而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学习《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时,教师可以几个学生排演一个情景剧,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学生要过生日,这几个学生要怎么给他庆祝生日?有的同学建议送个蛋糕,有的同学提议去唱K,有的同学觉得答应应该一起去饭店吃饭聚餐。在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对上述学生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在学生们发言之后。教师可以运用教材的基本观点为了庆祝生日,那些同学各自消费行为的不当之处和合理之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能让学生感悟到了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时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改善政治课堂教学,充分的利用生成资源,不能拘泥于定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教学。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教师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潜力都激发出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群慧.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02).

[2]周昌平.浅析多种教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篇11

一、理直气壮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四、多种形式检查,加强记忆效果

篇12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师生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自身和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指导”,教师的作用转化为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本文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前提、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课前预习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对政治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更缺乏对政治科知识的探究心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就政治课进行课前预习。为了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的方式,推动学生提早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上进行互动式学习作好准备。我校曾到金华一中学习过学案教学法,具体的做法是:提前由教师精心编写好学案,然后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为导向,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把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合理地延伸。

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老师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的问题和练习,尽量多搞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的问题(如“议一议”、“想一想”、“问一问”的小栏目),对一些简单的文字记录、整理工作,则在学案上加以明确表示。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能及早进入课堂角色,做到“若有所思”,“学有所虑”,带着收获、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避免了课堂学习中,学生思想注意力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同学大量的文字记录和抄写笔记的时间,保证师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效益。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自觉性,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和谐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在哲学教材中,讲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原理时,我撇开教材问学生:你们熟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吗?学生并不完全知晓。我利用多媒体录音给大家听了一遍这个故事的梗概,学生听得很认真,完全投入进来了。我接着提出了问题:“故事当中的甲鱼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想到了甲鱼的聪明在于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失火想到了水,又由水想到了鱼,故甲鱼就马上劝说鱼赶紧逃生。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极浓,有人提出了农业区为何禁止捕抓青蛙,松毛虫多的地方为什么要种上一些灌木和乔木等,把政治原理与身边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之后,我又与学生们一起利用学校的网络,上网查询了“唇亡齿寒”、“洛阳纸贵”等成语的具体意思,并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中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使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架起了一座师生共同探索的桥梁,情感上与学生走近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无疑,师生间亲近、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会自然地促进其认知需要的提升,克服和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和扩大知识领域的犹豫和动摇,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个性张扬是师生互动的目的

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再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是强调“以人为本”,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将偏重于人文性,这里的“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指的是学生,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主动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贯彻教学中的民主,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学生有自主的活动天地,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具有明显的作用。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政治原理单向性的讲授,只能让学生记住某个结论,难以形成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很有必要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以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互动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中硬性灌输和说教式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张扬。

四、角色转换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

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学角色转换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高二哲学的教学时间相对宽余,教学内容也适用于学生自主阐发,所以,角色转换大有用武之地。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内容时,由学生广泛搜集各种素材,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其他学科知识积累,准备好教案,上讲台进行宣讲,既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锻炼了口才,锻炼了胆量。使学生能自觉地用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觉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罗曼・罗兰说得好:“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尝试角色转换法,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些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自己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请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

五、鼓励提问、启动思维是师生互动重要方法

斯宾诺莎曾说:“教育的目的应为教人如何思考”。而创新思维的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问题情境中来。因为从本质上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

问题情境应源于现实生活,紧扣教材,短小精悍,且是有启发思维或激发兴趣等功能。例如,教学“量变和质变”内容时,引入如下情境材料,并提出问题。

[案例]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中,国旗卫队走上了地毯,众所周知,地毯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消除人的脚步声。而国旗卫士们却在地毯上迈出了脚步声。其主要奥秘在于技术人员将地毯绒毛的长度,从6.5至7毫米缩短到出音的最佳值4.5毫米,并加大纺织的密度。阅兵的坦克威武地在长安街受阅,却没有给长安街留下一点“伤痕”,其原因是坦克穿上了经过辐射技术辐照的“橡胶鞋”,辐射使橡胶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篇13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对思想政治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四种能力,其中第一个能力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政治高考对政治阅读能力的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侧重识记发展到侧重理解和运用,解决政治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当前,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把握设问指向和提取有效信息,以致于在材料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中失分尤为严重。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这项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虽然这已经不是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但它是学生能力发展中必须完成的一课。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要使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所体现并产生优势。

一、逆向速读阅题,宏观把握命题意图

一般来说,我们在阅读材料题时,先略读材料,再读设问,然后回到材料中去精读,搜索信息。这样的程序带来的问题是阅读时间较长,阅读的指向在略读过程中体现不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阅读材料分析题时可以采取逆向速读法,一读问,二读材料。先阅读设问,大致了解题目考查方向,再带着对题目的感知快速阅读材料,将略读与精读过程合二为一,在节省阅读时间的同时提高阅读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养成学生逆向速读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播放例题时可先播放设问,学生阅读后再播放材料,并且要求学生限时速读,课堂教学的长期潜移默化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秩序,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事半功倍。

二、细读句子结构,明确设问要求

材料分析题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审读设问需要明确设问的主体、客体、知识范围、设问类型。一般来说,设问试题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划分句子成分,特别是复杂的句子,明确试题的限制性规定是十分必要的。设问的主体往往存在于主语或定语中,客体往往会在宾语或定语里出现,题型往往出现在谓语、宾语或状语中,知识范围则会在状语或谓语中出现。在审读“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有关知识,说明市政府重视并确保食盐市场供应稳定的依据”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划出第一层次谓语是“说明”,宾语是“依据”,可见这是一道“为什么”类型的题目,可以从必要性、重要性角度解答。然后划出第二层次“说明”前面的语句均为状语,明确要求答题的知识范围,在宾语“依据”前面有较长的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的主语“市政府”就是这道题目的主体,客体是食盐市场。通过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微观上明确设问从哪些方面提出具体的解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更加有的放矢地阅读材料。

三、筛选阅读材料,缩小阅读范围

高考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学会筛选信息。运用筛选法阅读材料,从对读物信息的感知来看,重在搜寻有用信息;从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上看,去 “次”抓“要”,去“小”抓“大”;从阅读导向上看,筛选式阅读是一种“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读法。运用筛选法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缩小范围,重点突破,切中肯綮。

【题例】2012年5月,福州地铁1号线全线21个站点中已有15个进行围挡施工,地识。据《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福州城市地铁1号线(南北线)线路全长28.8公里,其开通将有效改变福州市民的出行观念,将极大地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同时,围绕地铁线路,福州市将会形成若干商业圈,改变福州市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并且将吸引大量外部资金进驻。地铁的建设和地铁商圈的发展也必将为福州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都为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此外,借鉴国内外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经验,结合福州市“名人效应突出”、“地缘特色明显”的文化特点,伴随地铁的建成,将会促使“地铁文化”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诞生,推进福州市城市文化的发展。

分析福州市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如何体现矛盾的观点的。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设问的主体十分明确,就是“福州城市文化的发展”,根据这一限定,与福州城市文化发展无关的材料在逆向速读后即无须再浪费时间去研读,与“福州城市文化发展”有关的材料集中在这段材料的最后三行,阅读范围大大缩小后,有效信息集中,破题点就清晰,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和正答率。

四、研读题目材料,获取破题精要

1.寻读主旨句。《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简单地讲,主旨句就是点出文章写作意图的句子。在实际阅读中,多数时候中心句就是主旨句,找出中心句就是找出了主旨句。中心句通常会出现在段落的首句或末句。但在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中心句只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没有点明作者意图。当“主旨句”与“中心句”分离时,可先归纳各句句意,再通过层次法画出段落的层次,找出句间关系,最后判定哪个句子是主旨句。

【题例】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这道选择题在月考中,绝大数同学都选D。

【解题要领】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意思,找出短文的主旨句。这段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铁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大错特错了。其主旨句是“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故事中的人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而作者是批判这种世界观的。“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有些考生不清楚,以为就是要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结果就违背了作者的意思。答案选A,体现的是物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是不可知论,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把握句子逻辑。高中生的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能力,他们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更强。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抓住文章中鲜明地表达起承转合关系的词汇来把握句与句或者是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政治习题中常见的关系词有“……但是……”、“因此”、“为此”、“……而且……”,出现“但”这个字是表明句意出现转折,句意重点落在“但”后面的句子,因此阅读重点应该在“但”后面的文字。出现“因此”、“为此”是因果关系词,表明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遇到原因类题目时,要分清材料中哪部分是原因,哪部分是结果。

3.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就是对阅读解题起决定性作用的词语,可以说这些词语就是破题的“题眼”。一般说来,材料中的关键词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关键词能突出揭示命题意图、与教材知识点有明显关联的词语。提取关键词能简化某些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