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教学理念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词,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1]。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素养,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修养。从广义层面上讲,素养主要包括知识层次、道德品质、能力状态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相比较来理解。核心素养区别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一点就是,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化调整,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后的成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相对稳定的语文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状态。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记诵与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此相比较,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则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是否养成了语文审美情趣、是否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识字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记住并写好汉字,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汉字方面的文化熏陶,也就是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具体表现为它的交流目的特殊、交流方式特别、交流内容特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主动,即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势必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更使师生间无法实现人格认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2]。

(一)教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情境和时机来刺激学生的反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去积极深入的思考,主动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精心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就按捺不住地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全面时,就急于自己讲解给出答案,这种与学生争夺思考和发言时间,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空谈。

(二)教师的提问不科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另外,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从中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一言堂”,有时为了避免这种独角戏的尴尬,教师会抛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这么理解对不对呀?”“这样说可以吗?”或者为了暂时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会提问学生,但是问题非常浅显,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而这些没有提问必要的问题,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一个文本其内涵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对于同一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导致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面对高深的“理念”一词,如果不经过细致全面深入的课文分析,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一定会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毫无思路,只有选择沉默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实际上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立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对于文章的表达和立意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旧坚持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而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四)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目前“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欣赏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逻辑[3]。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章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却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不具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逻辑混乱,不知所思、不知所云。因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是小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在阅读学习中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多地积累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中小兴安岭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随后教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自然会激发出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二次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件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小兴安岭四季都有哪些景物,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篇3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题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渗透式教学方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野.近些年来,问题教学法凭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目前已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将问题教学应用于实际教学,洞悉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其践行流于形式,而领会其教学真谛,同时将其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梳理了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研究了现有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问题教学理论设计实验教学课程,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一、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问题教学”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在国外,有学者将PBL视为教学策略,如Mayo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创设与实际相关或一定背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源,给予引导或指导,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2]39还有学者认为PBL是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系统,如Finkle(Finkle&Torp, 1995)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让学生面对一个与实际相关而结构不良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与技能.”[2]39-40在我国,学者大多认同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需具备如下特点:①问题的顶层设计理念源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要重视内容的选取及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②问题的设置原则要兼顾普适性与深入性,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感,又要具有一定的讨论、探究价值;③问题的表述方式要蕴含情境之中,学生需对问题进行辨别和处理,以获取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理论的基本模型

问题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的设计始于问题而终结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开启整个教与学的历程.2006年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毕业的学习技术专业博士洪ィWoei Hung)针对PBL教学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精确和可靠的问题设计模型――3C3R模型,如图1所示[3].该模型基于不同主体提出,针对教师的核心部分位于模型的中心区域分别为内容(Content)、情境(Context)与联系(Connection).“内容”作为第一核心要素为“问题”的选取把关,以保证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既可以发展问题解决技能,又可以获得相应的领域知识;“情境”要素确保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性与可应用性;“联系”要素帮助学生建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学生的过程部分位于模型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研究(Researching)、推理(Reasoning)与反思(Reflecting).“研究”作为第一过程要素,要求学生探寻任务目标、分析问题情境、收集相应资料;“推理”要素基于“研究”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条件、拟定解决方案、探究解决方法、达成问题解决,以完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目标.“反思”要素确保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总结领域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问题教学理论的实验教学

要想通过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观的转变,要以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为最终目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要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下面以公开课中流体压强实验教学为例,尝试利用问题教学理论进行实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出自北京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7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一节,对于该实验的处理多数教师将其作为演示实验,直接向学生展示该节书中附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这其中并未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做详尽的探究,而笔者认为,对该实验器材的设计进行分析恰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有力切入点.该部分教学教师层面核心部分设计如图2所示,首先将“内容”拆解,创设两个“情境”,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研究”粗管和细管的流速及压强的表现,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方法迁移,设计实验,体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经历整合总结、自我“反思”等环节,掌握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具体的问题设置及教学引导过程见表1.

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同,本节实验突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将研究内容分层细化.从探究流速关系任务出发,通过创设“粗管和细管中液体的流速是否相同?”的情境,层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不同的管中加入浮漂来反映流速关系(图3、图4).通过创设“如何在粗管和细管中反映压强大小?”的情境,驱使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研究,教师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管子上增加橡皮膜或竖直的细管来反映压强的关系(图5、图6),从而探究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最终实验器材图略).最后,通过知识和方法迁移,利用液体压强实验中“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细管”的实验设计思路提出气体压强实验的设计方案,即“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压强传感器”来研究(图7).本节实验在探讨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器材改进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递进问题的设计、知识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实验探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而在探究实验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是每一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想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标,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有整体的认识,对教学内容有宏观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认识,逐步发展自己的教学观,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本文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仅是笔者的一点思考与初步探索,希冀更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交流与讨论,逐步探寻更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问题”设计[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65-69.

篇5

一、重视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去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找到语文本体所在的能力,能看到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并教会学生文章是“怎么写的”。当然,这样的能力并非成于一朝一夕,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中外史以及中外语文教育发展史。其次,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例如,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开始讲课之前,学校领导都会要求教师将现行几个版本的教材研究、吃透。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提高基本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师生的互动。教师比学生更需要集中注意力。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景时,要能够适时地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组织好一堂课,保证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实属不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和表现,作出教学反馈。根据学情,在教学中适时地设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出答案时,我们要给以合适的评价,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学生日后将面对小学生,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例如,中等师范教材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里面提到“低年级写话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如果出现值得称赞的亮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如果写话时理解出现偏差,我们也要注意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新型课堂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般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不能组织调控好一个课堂,那么课堂很可能成了一盘散沙,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学生的上课状态低沉了,教师要学会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相反,如果学生情绪过于激动高昂,教师也要将他们拉回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就要求教师能够学会不仅是在教一个课堂,更要去学会管理一个课堂,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而且所确定的学生行为一定要与课堂的运转方式相适应,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如课堂自习、小组讨论等。这些对教师的调控能力要求都十分高。

三、重视课外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如果要给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不断学习,那么作为学生“偶像”的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首先,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教对,不能误人子弟。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教错了之后,被学生指出,然而碍于面子竟没有承认。这种现象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也同时说明了某些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其次,教师要教好,教会,要注重语文课上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清晰,才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相应地,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应该创建一个有灵气的语文课堂,或能够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

(二)增强自身教学改革能力

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仅仅固守当前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着对语文专业未来前景发展的担忧,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我们一直固步不前,那么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首先,教材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应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学生的观念和理解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教材也应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结合学情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善教材。其次,改革自身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课堂,不再仅仅是黑板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每一个学校的课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视听结合的新型课堂。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等师范的教学在方法、观念和测评方式上与时代同进。当前各种新技术在教材中均有体现,如电子白板的应用、教育云应用、移动技术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结语

总之,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师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教学前,教师要提升自我,注重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组织好一个自由不失约束的语文课堂。最后,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利用好身边的教学道具,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笔者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也希望中等师范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林汇波.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表现的统一――从“文化对话”看文本阅读的意义[J].语文建设,2006,(8).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已占据着语文教育教学中核心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形成一些惯有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耐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意义

素养是指一个人品德修养和素质的体现,素养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水平和能力等还有为人处世的能力或技巧、对人的态度或情谊等多种方面都可以统称为素养。小学语文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比较稳定的、基础的、适合当今社会和时展要求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基本素养表现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得到修养。这就要求当今教师能够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阻力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为宗旨而进行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语文素养的引导,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培养,从而能够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程度的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升学率的压力

升学率的压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绩效评比等。所以有些教师就不得不用“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来评估学生的成绩,从而提高升学率。使学生对枯燥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失去原有的兴趣,进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

当人一旦离开知识的怀抱后果是不敢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主要以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常用的段落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基本的阅读写作方法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师要对以上内容进行适时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自学、乐学、研学,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准确合理的培养学生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的素养。

2.积累语言能力

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能力培养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摘抄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等,使学生在长期积累和生活经验中收获许多新的词和句子,从而能够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小题库”。这样不H能够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背诵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阅读课外读物感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

四、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利用情感体验教学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学科。从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内容能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情感表达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的过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设疑入课,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解疑,使学生理清关系中,体会到小蝌蚪和妈妈的情感故事,从而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2.延伸课堂教学知识,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当今教育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通过同伴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进行学习和进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掌握程度分享给其他学生,大家团结互助,各抒己见,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四季》一课时,先交流已知生活知识,再分组讨论,接着画四季,最后代表上台讲。这样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拓宽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模式。

3.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人

语文素养的教学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对外界事物采取探索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讲解《春天来了》时,可将此课改为课外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零距离的与自然触摸,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呵护、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使学生在触摸、观察、发现中学会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的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入手,从而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使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教育发展中势在必行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唐珊.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6,17:39-40.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有“百科之母”之称。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而言都是深刻的变革。相比较过去只能依靠课本和教参的教学手段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其语文学习知识面。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手段。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信息技术辅助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之重要性。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任何一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经之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是必要的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互联网资源优势等,都有助于积极转变过去刻板、单调的语文教学现状,让课堂教学因丰富而具有趣味性。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画内容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进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语文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唯有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课堂,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开展教学,方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知识唯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加多元的教学目标,扩充课堂容量,方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教学课件,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是扩充课堂容量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视频、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融入文化教育资源,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以上两点可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扩充课堂容量,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

(一)整合多媒体技术,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以多媒体演示手段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首选。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体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多媒体的一些先进功能,如动画演示、超级链接等,让多媒体课件因丰富而多彩。其次,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诵是教师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巧妙地结合一些优秀的朗诵视频,通过图片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朗诵的语感,提高学生朗诵的效果。

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我国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9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 全新变革 职业能力

引言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针对性,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创新阶段,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教育学科,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如今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就业环境下,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不能给学生提高良好的职业竞争优势,同时也制约着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如此迫切的形势下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全新改革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新变革高职语文教学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当下高职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缺乏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如今有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上,认为语文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文化课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完全没有给予重视,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甚至就没有开设语文课程,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表现。实际上,语文不单单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二,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古板老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生缺乏语文应用能力。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现实当中有很多走出校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市场存在很大的矛盾。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方面,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参与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就当下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招聘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尤其是学生在接人待物、面试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得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写自荐信和求职简历仍然有难度。

第四,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资源都是最基本的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结构不够健全,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时代的前进步伐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需求下的全新变革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还没有正确的定位,普遍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近年来通过专业教师和相关学者的不断努力,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建议和实践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成果来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没有表现出很大成效。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教育和文化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实大学语文更多注重的是人文教育,主要是对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教育的形成和提出是因为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并存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谓人文教育是指以文为手段,以人为目的,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包括内容,其人文精神为教育核心,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题,以意义追求为导向,以文化建构为底蕴的生命体现、确立和发展法则。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当中,语文一直被当作一种工具,使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教学当中往往比较重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以及字词讲解等等,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整体解读,体现不出文章的整体意境,这种情况下对所谓的语文审美性和人文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自然科学以及地理科学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追求生命意义中掌握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是语文教学自身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优点。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语文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文化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仍然被划分到基础课程范围当中,虽然这体现了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但太过注重语文的基础性往往会淡化和忽略语文的技能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把语文当作一门同时具备基础性和技能性的综合学科,并注重其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习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职业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分析和应用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就业竞争的基本技能。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语文的技能性教学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摒弃以往的语文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基础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读文字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筛选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促进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在语文听说教学中,可以开设英语口语、商务口语以及演讲口才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对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以及智慧的综合体现,是获得成功事业的必要条件。

第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文学写作、应用写作以及商务写作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不是文学人才,可以不会写文学作品,但一定要有写作生活和工作当中实用性文章的能力。

(三)实施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语文评价考核模式中,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是主要考核内容,只是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评价和考核,没有对听说读写方面引起重视,这种陈旧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转变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考核模式,结合社会上的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帮助学生打好职业技能基础,加强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第一,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把以往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语文考核模式转化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以往的语文考核模式,语文知识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没有意识到评价学生听说写能力的重要性,进而使整个语文教学和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要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考核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社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是以学校考核为主,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自己的习惯爱好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命题,这种形式的考核存在一定主观性,整体上缺乏准确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校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实施语文教学的评价考核,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不仅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获取多方面能力的技能性课程。尤其是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高职院校一定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从根本意义上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和探讨对高职语文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山.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0(03).

[2]吴洁菲.高职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探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02).

[3]林鹏,曲华君.从职业倾向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中国培训,2008(02).

[4]谢祁,林慧.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倾向分析及开展就业指导的对策[J].职教通讯,2005(09).

[5]陈硕.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一致性研究报告[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

篇10

1.把握本质,准确定位

自我国2011年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对语文教学本质给出明确界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养成语文习惯,掌握语文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审视困境,着眼未来,秉持本位教学理念,全面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正确处理教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把握本质内容,着眼高中生特点,面向社会,以本位回归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定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研究教材,立足课堂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材仅仅是例子,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范本,教师应用教材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以深刻的教材文字向学生阐述并延伸丰富的内涵。自《语文课程标准》执行实施以来,教师应明白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而应该是“用”,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并理解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理解,而应充分解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考察语文课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基于写作背景,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心灵相融共鸣,对语文课文进行独特感知、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文文本。

3.挖掘资源,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特点,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正确观念,突出语文文字能力,突破现有高中语文费时低效怪圈,以语文课堂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实施本位回归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语文课文教学,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感官直观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体会、感知;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创设表演、游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快乐享受;第三,加强师生学习对话,针对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创办语文文学沙龙,挖掘语文课文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沟通,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进步;第四,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结合写作背景、写作实践以及生活现状,多元化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造并感知语文本真,争做语文学习主人。

4.回归本位,彰显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高中生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准确定位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点评。高中语文教学在异化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脱离本位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彰显语文本色,重新转回至本位教学正确轨道,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只有结合教材有效备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上好语文课程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立足教学做好备课,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设计每节课教学阶段目标,做到“少而精”的教学。第二,紧抓学生特点,设计灵活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基于语文教材,采用解读、游戏、体验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实现语文全方面教学。

篇1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评价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其相应的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对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等等。它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的体会与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结果。同时核心素养还应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持续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修养以及情趣状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在知识水平方面培养学生,更应广泛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基础语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当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水平,还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们需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访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给各位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1.粗读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新词,并能够较为顺畅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推荐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3)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齐读,声音宏亮。

(2)发挥想象,设想所描绘的景象。

3.重点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读“我仿佛变成一棵大树”,体会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果你变成了那棵大树,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以重点词句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细认真地聆听与体会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兴写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片段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小片段。

课后效果:通过自由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大胆、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四、核心素B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准则

篇12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性质综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导向型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重点,以技术应用为课程目标,学科设置灵活,适应市场需要。人有多种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还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竞争力,而对职业导向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来说,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将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

一、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虽然高职教育是职业导向型的教育,但是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素养培养的一部分,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使得学生在提高母语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语文课堂被边缘化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职语文教学都不应该被荒废。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却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课堂问题重重。

(一)学生语文基础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足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这也为高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不足,脱离高职培养目标

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严重缺乏,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思想,以文化教化为主,缺少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脱离了高职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

(四)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填鸭式教学质量欠佳

据听课调查,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再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情绪。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面向高职教育规划,重新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革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就应该对高职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要在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宗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定位。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在定位时既要关注其基础性,又要重视其实用性。

(二)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要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化模块的设计应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为不同职业导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培养计划。

(三)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通过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高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建立语文教学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管理、自行\作的专业化工作室。

(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议高职语文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讨论的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相关比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等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不要单凭一次成绩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考核,让学生自行选择。

(五)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项目的完成已经不能只靠单个人的力量,因此,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开展也需要进行合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然后将教学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加强课外活动拓展,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也将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面对大多数高职学校语文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拓展课外活动无疑是一个创举。这样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13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中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并采取相应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Z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语文素养大的方向上来划分,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语文知识是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由此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更加强调语文文化知识和修养、素养的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夯实基本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1.字词教学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学生的字词掌握,及时给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训练,及时对小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和检查,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牢牢掌握好字词,记住更多的字词。其次,注重字词含义的理解。学生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了解其含义,是不能够熟练运用字词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字词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含义。对形意相近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还有注重对字词的积累。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字词,还应该要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要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语言材料丰宣学生的阅读。首先,课内阅读要最好的好词佳旬的积累,选人小学语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学精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精读和文章内容的分析。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

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讲真话、抒实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采用微写作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某个文本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虽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做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点评,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及时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标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懂的语句,画出文章的精彩语句等。教师这样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可以慢慢让学生从被动预习转变为主动预习,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同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情节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三)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篇14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中职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30-02

职业能力是人们能够胜任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多种综合性能力,是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具备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彻底改变传统的制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就业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能够直接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仍然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服务市场”的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市场发展需求为立足点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各种职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贯穿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学会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实施教材改革,适应就业需要

教材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要全面把握好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积极实施教材改革,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及时调整语文教学目标,在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核心能力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各种职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技能,不断扩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提炼教材内容,实施模块教学,并结合学校、社会、企业、市场等各方面需求,共同开发具有地域性、职业性的特色语文校本教材,使语文教学与行业发展相接轨,同时,教师积极采用延伸式教学,把语文课延伸到专业课中,实现语文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与之相关学科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跟上时展的需要。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ISAS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些必备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索取分析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三、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倡导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之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习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科学合理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从而不断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方法,让学生而能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中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强化词汇、听说、阅读、写作等各种学习策略,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在工具书等各种手段的辅助下来分析、获取和应用各种信息,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不断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拓展施教载体,增强学生素质

课堂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渠道,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重要载体,不断丰富施教载体,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特定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组织、交流等各种能力;其次中职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特定主题的教育活动或者各种讲座,例如班级竞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或者要求专家、校友作报告,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增强他们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广播站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与人交流、自我管理、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技能发展

中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语文教学能给学生进行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并与社会、企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课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实际中的重要价值。“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语文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属于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及各项职业。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做中学”的思想观念,以实践为重要目的,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中职语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职业素养周”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周之内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学生可以对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比较熟悉的认识和体验,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奠定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适应某种职业。

【参考文献】

[1]何阳艳.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5(10)

[2]张恒业.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语文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3]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