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词,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1]。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素养,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修养。从广义层面上讲,素养主要包括知识层次、道德品质、能力状态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相比较来理解。核心素养区别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一点就是,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化调整,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后的成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相对稳定的语文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状态。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记诵与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此相比较,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则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是否养成了语文审美情趣、是否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识字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记住并写好汉字,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汉字方面的文化熏陶,也就是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具体表现为它的交流目的特殊、交流方式特别、交流内容特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主动,即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势必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更使师生间无法实现人格认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2]。
(一)教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情境和时机来刺激学生的反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去积极深入的思考,主动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精心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就按捺不住地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全面时,就急于自己讲解给出答案,这种与学生争夺思考和发言时间,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空谈。
(二)教师的提问不科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另外,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从中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一言堂”,有时为了避免这种独角戏的尴尬,教师会抛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这么理解对不对呀?”“这样说可以吗?”或者为了暂时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会提问学生,但是问题非常浅显,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而这些没有提问必要的问题,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一个文本其内涵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对于同一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导致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面对高深的“理念”一词,如果不经过细致全面深入的课文分析,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一定会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毫无思路,只有选择沉默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实际上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立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对于文章的表达和立意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旧坚持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而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四)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目前“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欣赏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逻辑[3]。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章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却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不具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逻辑混乱,不知所思、不知所云。因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是小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在阅读学习中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多地积累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中小兴安岭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随后教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自然会激发出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二次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件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小兴安岭四季都有哪些景物,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关键词:实验教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题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渗透式教学方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野.近些年来,问题教学法凭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目前已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将问题教学应用于实际教学,洞悉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其践行流于形式,而领会其教学真谛,同时将其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梳理了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研究了现有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问题教学理论设计实验教学课程,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一、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问题教学”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在国外,有学者将PBL视为教学策略,如Mayo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创设与实际相关或一定背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源,给予引导或指导,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2]39还有学者认为PBL是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系统,如Finkle(Finkle&Torp, 1995)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让学生面对一个与实际相关而结构不良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与技能.”[2]39-40在我国,学者大多认同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需具备如下特点:①问题的顶层设计理念源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要重视内容的选取及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②问题的设置原则要兼顾普适性与深入性,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感,又要具有一定的讨论、探究价值;③问题的表述方式要蕴含情境之中,学生需对问题进行辨别和处理,以获取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理论的基本模型
问题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的设计始于问题而终结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开启整个教与学的历程.2006年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毕业的学习技术专业博士洪ィWoei Hung)针对PBL教学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精确和可靠的问题设计模型――3C3R模型,如图1所示[3].该模型基于不同主体提出,针对教师的核心部分位于模型的中心区域分别为内容(Content)、情境(Context)与联系(Connection).“内容”作为第一核心要素为“问题”的选取把关,以保证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既可以发展问题解决技能,又可以获得相应的领域知识;“情境”要素确保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性与可应用性;“联系”要素帮助学生建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学生的过程部分位于模型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研究(Researching)、推理(Reasoning)与反思(Reflecting).“研究”作为第一过程要素,要求学生探寻任务目标、分析问题情境、收集相应资料;“推理”要素基于“研究”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条件、拟定解决方案、探究解决方法、达成问题解决,以完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目标.“反思”要素确保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总结领域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问题教学理论的实验教学
要想通过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观的转变,要以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为最终目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要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下面以公开课中流体压强实验教学为例,尝试利用问题教学理论进行实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出自北京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7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一节,对于该实验的处理多数教师将其作为演示实验,直接向学生展示该节书中附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这其中并未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做详尽的探究,而笔者认为,对该实验器材的设计进行分析恰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有力切入点.该部分教学教师层面核心部分设计如图2所示,首先将“内容”拆解,创设两个“情境”,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研究”粗管和细管的流速及压强的表现,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方法迁移,设计实验,体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经历整合总结、自我“反思”等环节,掌握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具体的问题设置及教学引导过程见表1.
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同,本节实验突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将研究内容分层细化.从探究流速关系任务出发,通过创设“粗管和细管中液体的流速是否相同?”的情境,层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不同的管中加入浮漂来反映流速关系(图3、图4).通过创设“如何在粗管和细管中反映压强大小?”的情境,驱使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研究,教师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管子上增加橡皮膜或竖直的细管来反映压强的关系(图5、图6),从而探究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最终实验器材图略).最后,通过知识和方法迁移,利用液体压强实验中“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细管”的实验设计思路提出气体压强实验的设计方案,即“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压强传感器”来研究(图7).本节实验在探讨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器材改进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递进问题的设计、知识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实验探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而在探究实验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是每一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想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标,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有整体的认识,对教学内容有宏观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认识,逐步发展自己的教学观,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本文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仅是笔者的一点思考与初步探索,希冀更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交流与讨论,逐步探寻更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问题”设计[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65-69.
一、重视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去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找到语文本体所在的能力,能看到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并教会学生文章是“怎么写的”。当然,这样的能力并非成于一朝一夕,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中外史以及中外语文教育发展史。其次,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例如,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开始讲课之前,学校领导都会要求教师将现行几个版本的教材研究、吃透。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提高基本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师生的互动。教师比学生更需要集中注意力。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景时,要能够适时地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组织好一堂课,保证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实属不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和表现,作出教学反馈。根据学情,在教学中适时地设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出答案时,我们要给以合适的评价,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学生日后将面对小学生,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例如,中等师范教材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里面提到“低年级写话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如果出现值得称赞的亮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如果写话时理解出现偏差,我们也要注意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新型课堂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般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不能组织调控好一个课堂,那么课堂很可能成了一盘散沙,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学生的上课状态低沉了,教师要学会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相反,如果学生情绪过于激动高昂,教师也要将他们拉回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就要求教师能够学会不仅是在教一个课堂,更要去学会管理一个课堂,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而且所确定的学生行为一定要与课堂的运转方式相适应,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如课堂自习、小组讨论等。这些对教师的调控能力要求都十分高。
三、重视课外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如果要给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不断学习,那么作为学生“偶像”的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首先,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教对,不能误人子弟。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教错了之后,被学生指出,然而碍于面子竟没有承认。这种现象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也同时说明了某些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其次,教师要教好,教会,要注重语文课上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清晰,才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相应地,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应该创建一个有灵气的语文课堂,或能够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
(二)增强自身教学改革能力
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仅仅固守当前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着对语文专业未来前景发展的担忧,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我们一直固步不前,那么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首先,教材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应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学生的观念和理解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教材也应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结合学情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善教材。其次,改革自身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课堂,不再仅仅是黑板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每一个学校的课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视听结合的新型课堂。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等师范的教学在方法、观念和测评方式上与时代同进。当前各种新技术在教材中均有体现,如电子白板的应用、教育云应用、移动技术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结语
总之,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师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教学前,教师要提升自我,注重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组织好一个自由不失约束的语文课堂。最后,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利用好身边的教学道具,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笔者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也希望中等师范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林汇波.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表现的统一――从“文化对话”看文本阅读的意义[J].语文建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