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体系构建
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遇到了最佳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的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纵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途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产业,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自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WTO对我国农业冲击而需要扶持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宏观经济杠杆。现行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集中体现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主要规定有: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均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研究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所发生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了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国有28个省(市、区)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在我国有47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除烟叶税外,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废除。此外,税务部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税惠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实体减免所得税,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
二、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增值税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保护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规定,对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按13%的扣除率抵减进项税额,虽然解决了部分销项税额按13%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问题,但对按17%计算销项税额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再者,就增值税率而言,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支持力度不够。
2.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税式支出的形式包括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式扣除、投资抵免、税式豁免和加速折旧等,不用形式的税式支出会产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现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对所得税优惠,在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主要是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覆盖面较狭窄,没有形成全程的渗透机制,缺乏促进传统落后农业结构和产品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偏高。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规模和效益为标准,对于固定资产规模及近3年的年销售额,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上,中部是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西部是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还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A级(含A级)以上银行信用等级的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够像大型涉农企业一样享受所得税优惠,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
4.财政体制不规范,政策和管理服务有待改进。现行分税制“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划分地区政府财力,经济越发达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相对越小,地方财力增长缓慢,导致地区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服务和管理服务待改进,我国缺乏规范性的税法公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降低税收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经济和增加农业收入,政府应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进,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体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对税收政策完善,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多环节、多层次、协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保护和扶持农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调整我国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充分利用WTO规则,在不扭曲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绿箱”条件下,明确农业生产、交易、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经济、为农业经济建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农业的收入或者支农资金的信贷收入减征、免征营业税。
2.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倾斜政策的经济效应。调整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区域性税式支持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优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以投资软环境的相对优势弥补硬环境的不足。同时,充分运用好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长增收作用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认真贯彻落实好涉外税收和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式优惠政策对农业倾斜的范围不仅包括农业自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行业,如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村镇企业以及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处于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中。
3.改善现行增值税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制度,按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确定最低的合理税负水平,对实际税负超过合理税负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对于农户,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额免税,但实际农民还需承担进项税,可比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农产品依据收购凭证按13%抵扣进项税管理,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依据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的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即可对其所含的进项税实行退税,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的税收负担问题。
4.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取消规模、效益认定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政策的就予以相应的税收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各种税收支持形式,将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税收支持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税收支持相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促进、引进、利用闲散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对税率、税基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更广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税务环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服务,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出台的,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归集和分类,装编成册,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公开、易得,易于操作。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同样存在差距,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区间投资或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把资金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带动农产品加工、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继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但是农业因其自身原因制约使得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国家政策扶植和保护,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保护手段,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税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国应从符合现实国情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波,施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与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2]董洪肖,汪固华.税收政策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一、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__年底我县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宁夏__县原野蜂产品科技开发公司、__县山川科宝食品有限公司、宁夏余聪食品有限公司、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__县和丰淀粉有限公司、__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__生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鸿元奶牛养殖合作社、__县忠信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源丰草产业有限公司、宁夏来浴淀粉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7283.9万元,固定资产10314.1万元,年销售收入16538.6万元,净利润1099.5万元,开发基地种植面积5.65万亩(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这1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均属于加工型企业,其中,以滩羊肉为主的肉类3家,粮食类3家(小杂粮1家,马铃薯淀粉2家),林特产品类2家(柠条加工1家,蜂产品1家),蔬菜类、油料类、乳类、皮及皮毛制品类各1家,其他类1家(以苜蓿为主)。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2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县13家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出口许可,有的产品获得品牌称号,有的产品获得专利产品。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生产、经营出口蜂产品的企业。连续八年产品质量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局和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优质,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宁夏地产品牌”等荣誉,20__年,国家星火计划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建设及专利产品“蜂胶枸杞片”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专利号20__101193018),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根据调查分析,我县重点龙头企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__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__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__年的113户增加到20__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 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__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参与竞争。据统计,20__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__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壮大蔬菜生产规模,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市政府《*圩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任务目标
力争到*末,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从现有10万余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圩蔬菜基地核心区面积达到1万亩,*街道基本建成以蔬菜生产产业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年,全区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00亩,其中钢架大棚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1-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7-10个,市级蔬菜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2-3个。
二、工作重点
以*街道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着力发展大棚蔬菜;选择积极性高、条件适宜、班子得力的村,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其它交通便利、土壤适宜种植蔬菜的镇街道,也要选择重点区域,确立特色品种,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土地流转。为保证蔬菜发展不受土地因素制约,有关镇街道和村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综合运用自由调换、转包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认真协调解决好企业或种植大户发展蔬菜产业的用地问题。
(二)强化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村、户的辐射功能,带动全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实行与蔬菜种植户订单供苗,合同管理,确保供苗的数量、质量。试验、引进、示范、推广市场增产潜力大、适宜我区种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蔬菜品种技术含量,确保20*年引进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新技术5项以上。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区农委要组织蔬菜办、农技推广中心和镇街道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接、实用、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和咨询,对周边种植户进行技术定点培训和指导,建立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对所供种子、种苗从技术上“一包到底”,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类蔬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区、镇街、基地三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实现蔬菜生产规范化、检测制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名牌化。
(四)加快建设批发市场。规划建设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蔬菜销售配套设施;积极争取蔬菜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及时掌握和市场信息,规范管理本区域经纪人队伍,切实解决种植户产销衔接问题。
三、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开展持续性、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宣传、观摩和培训,统一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提高他们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外商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发展蔬菜产业。
(二)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区“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工作。*街道办事处等街道、镇要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基地发展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把桑蚕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坚持走基地连片化、品种优质化、养殖标准化、蚕农组织化、服务网络化、(桑)农企(业)一体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科技助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加大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把桑蚕产业培植成出口创汇农业,从而实现桑园增效、桑农增收,推动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
1、任务目标
新发展桑园面积5000亩,年养蚕2万张,产鲜茧680吨,为桑农增加收入1300万元。
2、工作重点
(1)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①规范建园标准。新建桑园基地,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修建反坡梯田,平整土地,对无法平整的地块,实行等高线栽植。新建成块成片桑园,要按照桑园快速丰产的要求,抽槽施肥,客良。一般丰产密植桑园亩栽1000株的优质嫁接桑苗,要求按行距150cm抽槽,槽宽、深各60cm。
②严格技术操作。新发展的基地,品种主要以农桑14号、农桑12号、育71-1号等优良品种为主,良种率达到100%。栽植技术要求按每亩100担有机肥(即农家肥、厩肥、城镇生活垃圾、稻田土、河塘泥等)施入槽内作为底肥,然后填盖表土至槽深2/3。等高线栽植桑园,一般为中干桑园,以穴栽为主。栽植穴要纵横成线,以70cm为直径,50cm为穴深开挖。每穴按50斤有机肥作底肥(肥源同前),有机肥施入后覆盖表土至穴深2/3。
③抓好示范样板。计划建设丰产示范样板1000亩,具体布局为胡家营镇土地沟村200亩;*镇200亩,*村、*村各100亩;*镇*村200亩;**
(2)争取政策扶持。继续与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积极向国家商务部争取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继续在我县实施。同时,积极向省农业厅申报,争取把我县的桑蚕产业列入全省优势板块予以扶持。
(3)引进龙头企业。今年要引进培育蚕桑龙头加工企业一家,培育养蚕专业村20个,养蚕1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100户。
(4)加大技术培训。全年计划培训蚕桑实用技术20批次,5000人。培训对象是桑蚕技术员、产业信息员、村组干部、养蚕农户。通过培训,使每家养蚕户至少有一人掌握栽桑养蚕技术,每个村有2至3名技术骨干,每个乡镇有一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
(5)健全服务体系。形成县有桑蚕技术服务中心、乡有桑蚕技术服务站、村有桑蚕技术服务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坚持集中连片,扩大基地规模。在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桑蚕产品出口大幅下跌、蚕茧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要教育群众树立长远意识和“向前看”的思想,做到“逢俏不赶、逢疲不丢”,巩固管护好现有的桑园。同时,选择群众有积极性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基地,确保5000亩新基地和2000亩更新改造任务按期完成。
2、想尽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拿出优势资源,加大对桑蚕产业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降低进入门坎,创优发展环境,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专班服务。通过采取盯紧现有线索抓住不放、借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网上查找线索专班登门拜访、利用各种途径以商招商等方式,确保引进一家龙头企业。
3、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对新建标准桑园,优先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优先纳入丹江库区及其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优先纳入石漠化治理规划,予以项目、资金扶持。发改、农业、移民、扶贫等部门要把支持桑蚕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尽可能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提供优质服务。
4、健全服务网络,加强跟踪服务。继续聘请省农科院桑蚕研所专家给予长年技术指导,桑蚕办要开办桑蚕110技术服务,乡镇、村要配备1-2名养蚕技术员,每个组要培养5个以上的标准化养蚕大户,从供种、小蚕共育、蚕药蚕具、大蚕养殖、蚕病防治等,提供全程服务,降低桑农风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建设“商品供应”、“加工专用”蔬菜基地为重点,以“保障有效供给、实现加工转化、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突出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和龙头企业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依据各地地理位置、种植习惯、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找准优势,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明确主攻方向,确立主导品种,集聚产业优势。
2、分类指导原则。依据全县蔬菜品种资源的丰富性、气候条件的多变性、灾害发生的多样性等特点,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分类指导,分村推进,梯度发展,逐步提高。
3、市场导向原则。依托十堰市区和郧县城区两大市场,面向省内、外市场,积极适应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开发优质、安全、高效蔬菜,努力实现产销对接。
4、龙头带动原则。依托蔬菜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培育“企业+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实体,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科技支撑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良种良法的引进示范推广,加大对菜农的重点培训,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蔬菜产业的质量效益。
6、质量安全原则。依靠产地环境,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及其生产过程等环节的监测与管理,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计划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实现总产量30万吨,总产值4.3亿元。
主要任务:围绕高速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加工专用蔬菜生产区、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一带、两区”基地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及“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和“重点主攻加工专用蔬菜、稳步发展设施精细蔬菜、努力拓展高山反季蔬菜、大力开发名优特蔬菜”的发展思路,全县计划新建蔬菜专业基地1万亩,新建蔬菜专业村10个,争创县级十大特色产业专业村3个。新培育蔬菜种植大户或科技示范户10家。注册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4家,规范提高蔬菜专业合作社3家,争创市级蔬菜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争创县级蔬菜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培育市级蔬菜产业开发之星1人,培育县级蔬菜产业开发之星2人。培育蔬菜营销大户10家。新认定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蔬菜基地1万亩、认证产品4个。
(四)工作重点
1、突出基地建设。一是着力打造高速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两个核心板块。即:以柳陂、青曲为重点的商品蔬菜供应核心区和以安阳、杨溪为重点的西甜瓜种植区。在商品蔬菜供应核心区建设上,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柳陂、青曲、城关、杨溪、原种场等乡镇现有蔬菜基地的巩固提高,增强老菜地示范效应;一手抓柳陂、青曲、茶店、青山、白桑、大柳等乡镇0.35万亩新辟蔬菜基地建设。在西甜瓜种植区建设上,一方面要通过设施栽培和地膜覆盖,主攻早春瓜和延秋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库区消落地进行种植,扩大种植规模,确保全县西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二是着力建设江北加工专用蔬菜生产区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加工专用蔬菜生产区建设,主要依托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突出辣椒、萝卜、三叶菜、豇豆等主导品种,按照订单农业生产模式,重点在南化、青曲、梅铺、刘洞、白桑、杨溪、安阳、原种场、城关等乡镇,新建泡菜加工专用基地0.65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建设,主要依托大柳、鲍峡、白桑、胡家营、杨溪、红岩背、叶大等高海拔乡镇自然气候条件,大力推广“油菜”兼用、“粮菜”兼用生产技术和粮菜套种模式,重点发展夏秋鲜销蔬菜,全面提高种植水平,力争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同时,积极组织采收野生蔬菜,拓展外销市场。三是着力抓好蔬菜专业村建设。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重点培养一批蔬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路子,重点抓好*滩,*沟,*坪等10个蔬菜专业村建设。
2、突出龙头培植。一是牢固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观念,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蔬菜加工企业给予支持,为蔬菜产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引导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加工能力,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做大做强“武当红”泡菜品牌,使当年销售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积极扶持谭家湾“甘绿特”泡菜分厂和安阳横山泡菜分厂建设,使其迅速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三是坚持用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办法,推行“企业优价、农户自愿、订单种植、产品统购”的运作模式,规范“订单合同”,引导农户按标准进行生产,督促企业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3、突出中介培育。大力支持发展“企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企业+支部+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实体,把农民与基地、市场、企业连接起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一是按照“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销售”模式,引导“川绿”、“柳绿”、“洪绿”等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服务和发展能力。二是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营销大户、种植能手建立跨镇村、跨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三是支持县、乡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领办、创办蔬菜产业开发综合服务实体与基地,为农民进入市场牵线搭桥,作好示范。
4、突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与省市蔬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的联系和合作,聘请专家顾问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给予指导,强化科学技术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的应用与推广。二是着力构建县、乡、村和科技示范户四级蔬菜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每一个主产乡镇固定1-2名专职蔬菜农技人员,每一个蔬菜专业村创办一个示范基地、培植5-10个示范户,对蔬菜生产实行全程指导。三是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年引进试种新品种10个以上,示范推广5个以上;推广高效栽培模式、无公害栽培、测土配方、生物农药、杀虫灯(板)、遮阳网、防虫网等新技术、新材料各5个(种)以上,力争全县蔬菜良种和实用新技术普及率分别达80%以上。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通过层层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普及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力争全年培训菜农达0.5万人次以上。
5、突出质量监管。一是加大无公害、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在柳陂巩固提高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核心示范基地0.5万亩,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化生产,扩大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杜绝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的生产投入品,从源头上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重点加强蔬菜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年检测菜样1000个以上。四是积极探索蔬菜经营环节的检测与管理,逐步建立可追溯制度。五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产品的认证、认定工作,努力提高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份额。
(五)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产业、组建一个专班、制定一个规划、实施一个方案”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组织机制。县蔬菜办负责全县蔬菜产业推进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督办检查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日常工作管理。各乡镇建立相应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加大扶持力度。县菜办要积极申报项目、筹集资金,对蔬菜产区给予扶持。县发改、水利、移民、国土、交通等部门对蔬菜基地建设中涉及的道路、用水和排灌等配套设施,优先支持,优先安排。县经管、工商、民政等部门要加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扶持培育力度。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广泛开展小额贷款,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办蔬菜政策性保险业务,探索蔬菜产业发展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提高蔬菜产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3、抓好示范引导。县蔬菜办要重点办好城关泡菜、*设施蔬菜、*反季蔬菜等示范样板。各乡镇要突出新辟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和泡菜高产高效栽培等重点,因地制宜,积极创办1-2个示范样板。同时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大户、种菜能手、合作社集中,重点培育5-10个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等典型,用典型指导、推动面上工作。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三)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采取合法流转农民土地等各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以“股东”、“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为加快推进全县油料产业发展,提高油料产量和品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政〔2007〕38号)精神和国家油料奖励资金使用规定,结合我县油料生产实际,现就加快全县油料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片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为依托,推动我县油菜产业发展,调动各地抓好油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全县油菜面积的恢复增长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我县油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年,力争全县实现油料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以上,总产量达5万吨以上。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加工型企业1-2家,发展油料合作经济组织5个左右。争创省级名牌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认证1-2个。
三、主要工作
开展油菜生产高产创建活动,扩大油料精深加工规模,推动油料产业化经营,确保油料生产安全。
(一)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县农业部门要建设稳定的油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等新成果。积极开展“万、千、百”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即县农业部门建立万亩示范片、各镇政府建立千亩示范片,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百亩片,创建过程中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订单收购。通过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县油菜亩产较上年增产5%以上。全县各示范片的优质(双低)品种面积要达100%,平均单产县级示范片达到200公斤、镇级示范片175公斤、村级示范片*0公斤。
(二)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县、镇两级要开展多形式的油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深入田间指导,有效推广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不断提高全县油菜生产水平。县农业部门重点培训镇农技人员和油菜种植大户,镇重点培训分工村干和油菜示范户。
(三)扶持油料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年加工菜籽2万吨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油料加工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订单收购,加强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加大菜籽收购量,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油菜生产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提高油料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
(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的模式经营,扶持、培育油料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做好广大会员或社员的油料生产“五个统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油料产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让会员或社员真正得到实惠。
(五)培育油菜种植大户。鼓励农户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并按照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开展以种植大户为基础,与农技人员相结合的高产示范,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六)开展油料政策性农业保险。县镇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企业订单基地开展油料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油料种植户实行免费保险,促进油料生产安全。
四、奖补办法
为恢复发展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加快推进全县油料产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支持油菜生产,重点用于油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指导,高产示范片建设,油料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培育,油料精深加工提升,油菜种植大户奖励和油料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示范片)等方面支出。
(一)高产创建示范片补助。安排资金27万元。经考评验收,对达到要求的县、镇高产示范片实行以奖代补,县级示范片每个补助5万元;镇级示范片补助0.5-2万元。
(二)培训指导经费。安排资金8万元。县农业部门重点培训镇农技人员和油菜种植大户,安排培训经费1.5万元;督查指导、考评验收安排经费6.5万元。
(三)龙头企业扶持发展资金。安排资金40万元。龙头企业在县域范围内订单收购菜籽每1万吨以奖代补6万元,最高补助25万元;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投入3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投入资金的2.5%予以补助,补助最高限额为*万元。
(四)合作组织培育补助。安排资金3万元。重点扶持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油料专业合作组织,要求发展会员100人以上,有专门活动场所,组织运行良好,业绩突出的,给予扶持。
(五)种植大户奖励。安排资金2万元。对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前10户油菜种植大户进行奖励,每户奖励2000元。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安排资金20万元。从2009年秋种开始,对油菜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龙头企业订单基地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免费为核心区和基地农户投保。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油料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委、财政、统计、粮食、商务、科技、农发行、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主要负责做好油料产业发展工作的规划、指导、目标任务督促和信息服务,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油料产业发展重点镇要加强领导,成立油料产业发展工作指导组,将任务分解到重点村、组,责任到人。建立考评奖励激励机制,做到生产有任务,产中有督查,考评有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督查。县农业部门要加强油菜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示范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县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对违反财经纪律、违规使用奖励资金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全县油料产业发展。
(三)考核兑现。由县政府办牵头,县财政、农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考核组,并制定考评细则。
1.考评时间:奖补资金3月下旬申报,4月底组织考核。2009年奖补资金4月底前申报,5月初组织考核。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重点,以“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为目标,立足于做“精”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生态开发、科学利用、循环经济”的方针,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精品区,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分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知名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先发展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优势规模产业和特色品种;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为主导的现代都市农业,发挥西湖龙井茶等产品品牌竞争优势,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2、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商标+农户+公司(合作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以南片的双浦特色水产养殖园区、中部的转塘西湖龙井茶园区和北片的三墩花卉苗木园区等3个园区为基础,推进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响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生态循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发展过程中,以绿色食品为标准,注重采用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与林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分步实施。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效益,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西湖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
三、工作目标
积极实施“152818”工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强化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推进产品创新升级,加快构建和优化南、中、北三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等4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提升休闲观光产业,把西湖农业建成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的都市农业精品区。
1、设施装备优良。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旱涝保收率达到95%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2、技术模式先进。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较高,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产品优质安全。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主要食用农产品基地通过“三品”认证率达到50%以上,每个园区不少于1个以上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
4、经营机制创新。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产业协调发展。
5、管理服务到位。管理工作责任落实,运作制度完善。相关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职责任务明确并落实到位。
四、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
1、重点发展“4+1”产业。加快发展西湖龙井茶、绿色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养殖等4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园(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农业优势产业带、精品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推进。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其中,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区1个,精品农业示范园9个;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万亩、叶菜功能区300亩、设施农业面积3000亩以上。
3、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引导和扶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品牌和市场优势在区外建立生产基地,对外地相关企业进行兼并、联合。“十二五”期间,力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5家,销售收入超3亿元。重视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继续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力争到2015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20家。
4、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统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标牌、证书,全面实施无公害基地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认证率,进一步打响我区“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设立综合性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精品专卖店,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举办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大力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5、提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力度,完善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园(点)的特色和档次,扩大和提升区内休闲园(点)的知名度,全力打造休闲西湖品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
6、着力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为导向,培育建设20家手工炒制中心,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并开展群体种保护区和标准茶园建设,提高西湖龙井茶品质,做精做强西湖龙井茶产业,不断扩大西湖龙井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
7、积极发展会展节庆经济。注重农事节庆会展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农业会展,推动农事节庆会展经济转型升级。积极组织开展农事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区农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度。
8、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工农城乡互动”的要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保鲜等技术创新,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及种子种苗引进推广项目20项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
对于上述产业发展及项目建设,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和保障,各镇街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扶持、重点推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0-1
1 目前运行形势较差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盲目扩张规模
本来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储备,对产品市场也不具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空想着做大做强,带着沉重的债务去购置厂房和设备,结果企业表面上做大了,其实内里完全是空的,造成债务身。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很多个子公司,有的子公司只有名目,没有实际。
1.2 产业链条断接
企业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凭借信誉得到基地农民的认可,没有与农民建立良好的互赢利益机制,虽然也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是合同的内容是片面的,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今年这里不行,明年再换一个基地。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产品品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市场占位更不可能确立。
1.3 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工作没有计划,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分工,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不知道管。
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的决策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缺乏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动向的能力,盲目上项目。在我了解的一个企业中,购置了一套2005年以前另一个企业淘汰的大米加工联产设备,并当做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但是到如今,这个花费高价购买的设备每年生产量非常少,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生产成本极高,生产的产品也不属于高档产品,销售量更是微乎其微。
二是这类企业还保持几十年前的经营理念,开发新产品能力极弱。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是通过自己建立产业链条来开辟新产品和获取效益,而是主要靠普通产品的收购和转卖去获得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这种转卖方式其实已经成为极其普通而且没有一点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运行的途径。而且产品质量没有保障,效益也不可能达到很高。
三是通过认证的产品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由于原料生产基地不稳定,尽管通过了产品认证,但是由于基地更换,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一般不超过几年,产品就被市场管理部门检测不合格,有的被消费者投诉,造成重大的损失。
3 国家宏观政策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对企业决策人实行严格审核管理。不具相当文化素质、没有一定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人不能胜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对企业进行严格财务审核。凡外债负担过重,又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严格履行借贷制度。对金融部门为企业实行借贷业务,要充分对企业状况进行把握,对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借贷额度。
4 对企业实施产业化运行指导上,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4.1 注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要求企业要按照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模式运行。就是说企业要例行董事会制度,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避免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和家族式管理。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可以进驻企业作为指导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加快形成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是进驻企业人员不能作为企业决策人,不能代替企业行使各类职权。当然,派驻的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素质,要由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和在社会上有公众好评的人来承担。派驻人员不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及职工的不满,也等于政府无故给企业背上包袱。
4.2 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化的产业链条
在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合作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基地农民的利益,也要兼顾企业本身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要通过正规的合同及公证来实施,合同相关的条款要清楚明了,包含的内容要全面细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清晰,相互制约机制要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划清责任。达到农民满意,企业认可、双方自愿。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求得企业与农民共赢。
4.3 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
在涉及企业申报项目中,相关审批部门要通过认真考察和详细了解企业的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原料来源、现有生产水平、管理运行情况等,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在基础条件较好,企业运行及管理相对规范,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确有实施项目的能力,生产加工经营上确有发展前景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以项目扶持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过去很多项目投资对于企业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被企业挪用,结果争取到的投资并没有完全用到设备更新改造和开发新产品上。尤其一些企业为了套购国家项目资金,仅仅是为了缓解企业本身流动资金的不足。
4.4 基层政府部门在协调企业与生产基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
对企业与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建立的种植收购合同,要给予公正的认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也是基层政府部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一个具体体现。
4.5 农村要加速土地流转进程
近年来,随着我市现代农林牧产业高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种农林牧废弃物也日益呈现出增长态势,其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及利用程度不高、利用方式原始粗放等现象,其中一部分废弃物被当作垃圾丢弃或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可利用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秸秆焚烧、畜禽粪便排放等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和难点,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而且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为更好地探索农林牧废弃物变废为宝、产业化利用新途径,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和利用情况的调研工作,以区、县(市)为调查统计单位,通过编制《杭州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与利用情况调研工作方案》、收集有关统计数据、汇总计算分析等方式,对全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数量、分布和利用现状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化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一、杭州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与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丰富、数量较大,其中农业类废弃物资源理论量为159.34万吨,林业类废弃物为88.7万吨,畜禽排泄物为531.16万吨。
(一)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
1、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数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产量取决于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采用的农业技术,差异非常大。我们根据农作物产量和各种农作物的草谷比来估算出各种秸秆的产量,即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产量×草谷比。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农业废弃物理论资源量为159.34万吨。详见表1。
2、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平原地区无论是播种数量、种类要远多于山区、半山区,其中萧山和余杭的农业废弃物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资源量分别约为39.6万吨和28万吨,占总量的24.9%和17.6%;其次为富阳、淳安、建德和桐庐,分别约为25.5万吨、19.1万吨、17.6万吨和17.1万吨,占总量的16%、12%、11%和10%;临安的农业废弃物理论资源量较低,约为13.4万吨,占总量的8.4%。详见(图1)我市分地区主要农作物废弃物资源数量与分布情况。
从品种上看,以谷物(稻谷、大小麦、玉米等)、豆类、薯类为主的粮食类作物产生的废弃物占主导地位,数量为95.7万吨,占总资源量59%;其次是蔬菜和果用瓜类的废弃物,分别为30.1万吨,15.9万吨,分别18.9%和10%,其余种类比例较低。
(二)林业及林产品废弃物资源。
1、林业及林产品废弃物资源数量。据统计,杭州市现有林地面积约1754万亩,植物种类有1200余种,分属于155科。其中乔木林1278万亩,竹林236万亩,灌木林157万亩,疏林地4万亩,未成林地32万亩,无立木林地33万亩,宜林地12万亩,其它林地2万亩。林业废弃物主要产生于竹木采伐、森林抚育、木竹加工、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及经济作物、园林绿化管理修剪枝条等几方面。经调查统计,我市现有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理论资源量为88.7万吨。详见图2
2、林业及林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余杭、淳安林业废弃物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资源量分别约为24.72万吨和22.35万吨,占总量的27.8%和25.2%;其次为临安、建德,分别约为14.74万吨、13.32万吨,占总量的16.6%、15%;桐庐、富阳分别约为6.52万吨和5.72万吨,占总量的7.4%、6.4%;萧山废弃物理论资源量较低,约为1.32万吨,占总量的1.5%。
从产品种类分布上看,废弃物和地理位置、当地林业产业密切相关。其中,余杭、临安、淳安、建德在竹林抚育、森林抚育、木竹林采伐和木竹加工方面废弃物较多,淳安、临安在经济林修剪、林产品加工方面废弃物数量较大。具体见(图3)杭州市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主要废弃物数量与分布表。
(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
1、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数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市畜禽养殖业在不断进行优化升级,逐渐出现了由散养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单一养殖向现代养殖产业链发展的趋势和现象。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年存栏生猪200万头、牛15800头、羊14.08万只、鸡鸭等家禽2018.44万只、兔24.81万只。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排污系数表计算,全市每年畜禽粪便排泄物为531万吨。详见表2。
2、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萧山畜禽养殖排泄物数量遥遥领先,为215.27万吨,占全市的40.5%,原因是其生猪的养殖数量为95.99万头,占到全市饲养量48%;建德畜禽排泄物达85.19万吨,占全市的16%,其中家禽养殖量是特色产业,达874.88万只,占全市家禽饲养量43.3%;富阳、临安、余杭畜禽排泄物也相对较多,分别为56.6万吨、52.08万吨、47.15万吨,占全市的10.7%、9.8%、8.9%;淳安、桐庐相对较少,分别为39.91万吨和34.98万吨,占全市的7.5%、6.6%。详见表3杭州市分地区畜禽养殖种类与排泄物汇总表。
从畜禽养殖种类上看,生猪排泄物最多,为400万吨,占总排泄物的75.3%,其次为家禽,排泄物94.89万吨,占总量的17.9%;牛和羊分别为17.3万吨和15.5万吨,占总量的3.3%和2.9%,最少的是兔的排泄物,为3.47万吨,占总量的0.7%。
二、杭州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以《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政策为指导,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在农林牧废弃物资源肥料化、能源化和循环化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林牧产业的转型升级,显现出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应,同时多元化处理和利用格局使得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着产业规划、扶持政策、技术管理欠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途径与成效。
1、废弃物资源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广泛推广。一是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覆盖栽培还田等秸秆还田利用技术和栽培食用菌利用技术,平均每亩还田300千克左右,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1%,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状况。同时,在重点畜牧产区利用废弃物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可消化吸纳畜禽排泄物80万吨和大量木屑等林业废弃物。二是全市已在畜禽养殖场中推广户用沼气池用户1.3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994处,建设各类沼气工程设施约14万m3,年处理养殖污水约255万吨,年产沼气1400万m3,折合新增年开发可再生能源1万吨标煤,为农村的能源供应做出明显的贡献,并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
2、构建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多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各地资源和农业产业特点,以农林牧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沼气发酵技术,创建了一大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猪-沼-果”、“猪-有机肥-菜(稻)”、“畜禽-蚯蚓-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涌现了淳安的“猪-沼-桑-菌”、桐庐的“猪-沼-果”和萧山的“猪-有机肥-菜”等生态循环农业区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链雏形渐成。在废弃物产生的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了利用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固体成型燃料、碳化产品和食用菌基质等废弃物利用的产业建设,产业直接投入规模近亿元,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已形成多元化良性发展的格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废弃物利用分散、缺乏规模、利用简单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局面,使废弃物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和持续的利用,并在利用中修复了生态链、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废弃物主要利用技术与示范案例。
1、以地养地、以养殖肥地的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一是废弃物还田利用技术。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秸秆等谷物类和蔬菜类废弃物能量密度低、热值不高,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推进农业废弃物还田技术应用。如: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废弃物利用工程。公司拥有800亩蔬菜基地,建设了太阳能发酵房堆沤发酵设施和厌氧罐。主要是将种植业产生的作物秸秆、瓜蔬藤蔓等废弃物和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发酵处理,日处理残菜2吨,秸秆1吨,猪粪3吨。年产沼气8.49万m3,沼液4106吨,有机质471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效提升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食品安全。二是利用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技术。畜禽排泄物数量巨大,以较经济的方法处理排放畜禽排泄物是个国际性的难题,我们更多的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其进行利用,把畜禽排泄物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和厌氧处理,杀灭废弃物中所含有的病原菌、寄生虫卵、杂草种子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并生成腐熟的有机肥或生产商品有机肥,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富阳新登富隆有机肥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颗粒状有机肥,产品以畜禽粪便为原料,搭配木屑、谷糠、草木灰等其它农业废弃物为辅料生产有机肥。目前有机肥产品经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检测中心检验认定,被列为杭州市政府补贴有机肥采购供应企业,每月生产1800多吨,相当于每月消纳猪粪1500多吨,生产的有机肥招投标价645元/吨,年产值可达1千多万元。
2、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利用废弃物中所含热量和可燃性,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一是沼气发电技术。我们结合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发电的途径和成功经验。如:萧山康盛养殖公司的沼气发电并网工程,公司存栏生猪2.5万头,建设了8500m3厌氧池为主的沼气发电工程,购置了120KW、200KW各一台的纯沼气发电机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养殖场污废,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电全部并入电网,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二是生物质废弃物致密成型利用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是将农林废弃物,经过粉碎、挤压等工艺,制成棒状、粒状、块状等各种成型燃料,其体积发热量与中质煤相当,并且不污染环境,可广泛用于民用炊事炉、取暖炉、生物质气化炉、高效燃烧炉和小型锅炉,是提高废弃物利用效益和易于商品化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我们在建德、淳安、富阳林业废弃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富阳瑞丰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周边农户、木竹加工厂的秸秆、树枝、竹屑、桑枝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年处理农林废弃物1.8万吨,年产量达0.9万吨,同时废弃物也给当地农民增收了500多万元。建德宏运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年颗粒燃料产量可达1.5万吨。淳安衍昌村机制炭厂利用山核桃外壳、菌棒、竹木屑等废弃物加工商品碳,平均每5斤竹木屑加工制成1斤机制炭,年产量1400吨,直接收益达252万元。
3、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技术。农林牧生产投入要素中有40%~50%转化为废弃物,以废弃物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模式,使废弃物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一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生态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废弃物为原料,结合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农业,起到了废物多级循环利用的目的。涌现出一大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典型。如:萧山吉天现代园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园区是一家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配送、直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现代园区,拥有1000余亩蔬菜基地以及2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园区内利用废弃残菜叶与猪粪、牛粪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生产绿色沼肥供农业生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供周围虾塘曝气使用及烧制锅炉为厌氧发酵罐增温。年利用残菜叶、鲜畜粪1460吨,产沼气7.7万m3,沼液、沼渣有机肥料共7300吨。二是废弃物作为食用菌基质化循环利用技术。随着现代食用菌生产和社会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为林业废弃物资源在食用菌基质化利用上提供了更加有效益的途径。由于林业废弃物具有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性,经过粉碎灭菌后作为食用菌生产基料,生产食用菌菌棒,废弃物粉碎后可占食用菌栽培料的75~85%,采用袋料栽培食用菌,是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常用方法,一袋食用菌需废弃物粉末0.9~1.2kg公斤,能大量利用各类秸秆类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棒,一部分废弃菌棒可直接压块制作成燃料使用,剩余的废弃菌棒作为堆肥的原料进行有机肥生产,生产的有机肥再返还林地或园地,提高地力,形成良性循环。该技术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深受农民欢迎,已在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推广使用。目前,全市利用桑枝条等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产值已近3亿元,规模达3400万袋,栽种食用菌利用废弃桑枝条达3.4万吨。如:淳安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的稻菇轮种利用模式。蚕茧是淳安的农业主导产业,利用桑树枝条长,枝条多又需秋冬季修的特点,把废弃桑枝条为原料在稻田栽培黑木耳,黑木耳生产结束后,清园后再种植水稻。黑木耳生产结束后的菌渣作有机肥还田,以培肥地力。从而对桑枝条等废弃物实现了深度开发、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仅枫树岭镇近3年就利用桑枝条生产黑木耳等食用菌800余万袋,增效240余万元。延长蚕桑生产链条,提高蚕桑生产附加值,与传统以树木为原料相比,每袋菌棒节省成本0.3元以上,带动了农民增收,也提高了冬闲田的利用率,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废弃物利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发展空间上来看,目前,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离杭州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0%等要求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利用方式和发展环境上看,还存在着废弃物资源收集储运加工困难、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从产业发展政策上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有些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落实。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收集储运生产成本高,缺乏有效利益激励机制。由于废弃物量大、分散、收获季节不一、密度小、附加值偏低,难以收集,现在农村劳动力普遍在周边工厂或工地打工赚钱,到了农忙也很少停工,收集废弃物还不如做一天工来的划算。一些利用企业收购废弃物的途径较窄,存在信息缺乏、储运不足等突出问题,虽然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农林牧废弃物综合利用政策和配套办法,但支持、鼓励政策多于实际扶持政策,农民、企业直接受益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废弃物利用产业利益驱动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
如:木质类废弃物是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主要原料,由于其产生地域分散、季节性强、品种各异、物理性状(体积、均匀性、粉碎程度、水份、热值等)千变万化,使得在收集、贮存、利用或处置过程中成本偏高,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政策扶持。
2、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对废弃物利用产业分布、产品技术标准、投入渠道等规划布局,也是随意丢弃和非正规处理废弃物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而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因一次性投入大, 收集利用成本偏高,季节性强,收回周期长,缺乏税费方面的优惠与支撑,虽然目前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企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投资主体仍参与不足,社会资本投资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废弃物资源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带动,区域间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不稳定,导致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缓慢。
如:在畜禽养殖场大都建有沼气工程设施,除部分畜禽排泄物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外,大部分排泄物进入厌氧池进行消化处理,同时产生大量的沼肥,沼肥合理、充分的利用是全国性的重点和难点,理论上养殖业产生的沼肥是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但实际应用上困难很多,投入较大,利用成本较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在沼肥利用上进行合理布局和对种养殖业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鼓励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3、缺乏健全利用的全过程管理,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对策、资金及技术等都主要侧重在产出环节,缺乏全过程和末端利用管理政策,例如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链涉及废弃物收购储运、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使用设备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服务管理和政策。在三沼综合利用中,对沼气的使用途径、使用设备,沼肥利用去处等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在废弃物利用产业方面,涉及行业部门很多,但缺乏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机制,致使废弃物利用缺少连续性监管和指导,也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平台,使得目前废弃物的利用层次、利用效益都不是很高。
三、我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议
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农林牧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思路,根据废弃物资源禀赋,从农林牧生产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从加强政府引导、产业政策扶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开创我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新局面。
(一)完善落实废弃物利用扶持政策,建立激励补偿机制。
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是一个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其中《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规定“发展目标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固体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建成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但由于我市废弃物产业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投资规模、投资主体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议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建立激励补偿机制。
例如对生产、使用废弃物固体成型燃料的企业按照废弃物利用量或销售量进行补贴;实施废弃物利用加工用电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用电按照农业用电收费;对相关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采取退(免)税等优惠措施。通过政策的引导,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企业收集、利用废弃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等相结合的废弃物利用产业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使农民和企业的利益实现双赢,从而形成有利于废弃物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加强废弃物利用产业规划指导,强化部门管理职责。
由于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应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适宜的废弃物利用产业发展方式(饲料、肥料、能源、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等)和产业链布局,以促进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具有关键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切实把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重视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多元利用。
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重点支持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废弃物利用有关技术与设备的集成创新利用项目建设,把农林牧废弃物利用从一项治理污染技术上升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突出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的纽带桥梁作用,使之连接种植业、养殖业,进一步构建循环农业和区域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使废弃物资源在得以循环利用、农民和产业效益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县*镇始终把发展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发展蘑菇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__年,该镇选择了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全县选点最多的乡镇。经过近一年的建设,7个示范点现已基本成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做法及成效
*镇把新农村建设与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紧密结合,在选择示范点上与新产业的规划紧密相连,如大坪、箬竹塘等示范点都选择了蘑菇产业,法沙选择了蚕桑、三黄鸡养殖产业。目前,箬竹塘的蘑菇种植3万平方米,大坪的蘑菇种植2.5万平方米,法沙村种植蚕桑100亩、饲养三黄鸡3万羽,初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新产业 新村镇”模式。新产业与新村镇建设同步推进,使新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壮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有力地推动了新村镇建设。
该镇制定了蘑菇产业发展规划及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建菇房不收土地规费,对建菇棚所需木材减半征收林业规费,每平方米蘑菇生产由信贷部门给予10至20元的贷款。8名镇党政班子成员和33名镇村干部以独资或合资等形式,带头种植蘑菇。该镇还动员8户种植大户在箬竹塘示范园内建菇房,鼓励13名镇村干部与群众合股,并吸纳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组成“*富民菇业股份公司”。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投资到蘑菇产业中来。
该镇围绕蘑菇等主导产业培育新农民,今年以来已举办蘑菇、蚕桑、脐橙、制种等生产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农民6100多人次。通过培育新农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明显加大,全面提高了种植蘑菇的科技含量[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大大降低了蘑菇产业的投资风险。
该镇依托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福建老板创办了*镇长龙食用菌厂,并组建了*镇蘑菇协会,由协会统一为菇农供应菌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由协会出面与山东九发(*)食品公司签订协议以最低保护价收购蘑菇。通过深加工拓宽蘑菇销路,有效解决了产业规模扩大后产生的销售难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蘑菇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有效地拉动了蘑菇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该镇的蘑菇产业已形成了9个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户670余户。今年,全镇蘑菇种植面积已超20万平方米,占全县蘑菇种植面积的62.4,产值已超117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可增收110元。蘑菇等新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农民的经济基础,使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确确实实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展新产业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发展新产业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并以此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发展新产业。*镇在短短的一年中,新农村建设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新产业发展为核心,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启示二:发展新产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镇瞄准双孢蘑菇广阔的市场前景,结合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引导农民把蘑菇产业作为短期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避免简单的行政干预包揽的做法,而是顺应市场规律,通过干部带动、大户示范等措施发展蘑菇产业。
[关键词] 旱作 农业 发展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东省泗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常年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状态,民间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旱作节水农业是泗水县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策。
1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泗水县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径流系数0.48,年径流量245.6万方,降水利用率较低。平均蒸发量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发量和降水数量比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发数量,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别最大,降水量比蒸发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发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县内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泗水县境内丘陵山地较多,河流山川纵横交错,境内耕地大多是顺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层较薄,耕作层厚度大多数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质地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少,地块散布,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约 8.8万公顷土壤收到侵蚀,侵蚀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县内水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储量为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是泗水县的主要水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泗水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5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1.4 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超量开采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多年以来,人为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县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又致使泗水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旱灾频繁发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状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5 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旱作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较大。一是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严重低于节水规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低。受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没有充分发挥降水利用空间。三是灌溉水定额过高。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严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浪费农业用水的现象。有些水浇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亩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毛灌溉定额每亩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2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现代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使用现代旱作节水技术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旱作节水体制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能力。
2.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范农业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达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过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种植规划规划 ,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的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旱作节水农业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2 综合集成各项措施,达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节水,首先是通过水利设施,能够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过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节约灌溉用水,改变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节水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田旱作节水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农田节水设施补贴、新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改革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额补贴,产业化项目实行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增强农田节水的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农民培训,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农田节水理念。激发农民投资应用农田节水技术的热情。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由“我要农民节水”向“农民自觉节水”的根本性改变。三是坚持以集体为主力,建立农田节水管理机制。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措施,实行节水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与节水管理水平挂钩,帮助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的管水用水机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区和南北丘陵地区科学规划,“两区统筹”。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冲击平原地区,建设现代微型田间水利设施设,进行现代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利用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围绕我先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同的旱作农业区建设相应的田间旱作节水工程,推广相应的旱作节水技术,建立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县农业缺水问题,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