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就业目标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自我评价趋于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并跟据自身情况加强技能培养。
2.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3.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4.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多数同学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迫切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能力素质在就业中举足轻重。
5.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6.在就业指导中应当注意根据性别不同有所侧重。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根据性别不同进行就业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女生的职业教育指导。
7.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创业教育,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35-01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由原来的9.8%提高到现在的23.3%,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据估算,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给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是时候正视并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就业难”的原因,研究出解决方案并加大力度执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以德州地区某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372名本科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为149人,女生为223人。2.研究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同时查阅了就业的相关数据,遵循客观、科学、系统性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今,超三成受访者盲目地认为大学生就是精英,择业过于挑剔;近两成的人认为大学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能力,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14%的人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表1: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三、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浅析社会原因。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9.4%,其中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在我国政府机构正处于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却相继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存在误区。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等,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劣势。用人单位选人学历化。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学校名气,这使得普通院校的学生倍受冷落。此外,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二)浅析学校原因。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1、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必然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2、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师资力量不精不足。例如先进设备的引进,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供远小于求。3、重教育轻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思想教育力度不够。(三)浅析学生自身原因----以德州地区为例。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1)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倾向。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仅有少部分人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发展,至于乡镇、农村则几乎没有人愿意去。(2)大学生择业,不“待见中小型企业。在调查人群中,大多数想进入大型企业、机关,仅不到10%的人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3)大学生对工资预期偏高。半成受访者将工资定位在2500元以上,而据麦可思公司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薪资平均仅为2479元。显然,部分大学生预期薪酬过高也是就业难原因之一。2、自身素质不过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沟通协调与承受压力能力欠缺,专业知识匮乏,而用人单位注重的恰恰就是这些基本的素质。
四、浅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一)社会及政府方面。1、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良好的就业宏观环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同时,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2、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对毕业生宽容些,摒弃就业歧视,不要盲目注重学历与院校名气,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能力。3、改变社会就业观念,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4、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互动网络,加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了解。(二)学校方面。1、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对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2、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譬如网络就是很好的平台。3、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与评估,增加理工生的实习机会,文科生的调查实践机会。(三)个人方面。1、改变自身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端正就业思想。2、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为宗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全面发展自己。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重视实习,求职前做好充分准备,可参加公共礼仪关系培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作者简介:齐春平(1991-),山东省德州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尹江璐(1991-),山东省聊城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今日科院,2009.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对策
2013年毕业季马上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2003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2013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面临就业压力。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矛盾。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存在令人担忧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扎堆”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短时期内开设近乎相同的专业,这样造成某个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严重供大于求,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此外,一些学校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殊不知,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处处碰壁,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我国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人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从1999年开始,中国以每年40万—50万人的速度扩大高校招生。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3年的699万,15年里增加了6倍。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造成当今大学生严峻就业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制度上的问题,既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二、化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
要化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局面,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方的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就毕业生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身来进行“自我救赎”。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经验才是生存之道,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先就业再择业,之后通过经验积累,在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择业,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不要一味地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盲目地选择高收入的岗位,应该看到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的机遇,条件虽然艰苦,但仍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再次,应该充实完善自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拓宽视野,攻读第二学位,努力成为一名通晓多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该优化专业设置,加快高校课程改革速度和力度。高校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出现短期内“专业扎堆”现象。另外,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统筹相关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造成当今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所以解决这个难题也得靠多方的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季才能笑迎毕业。
【参考文献】
[1] 徐雪.如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2]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6.
[4] 黄劲宝.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高校探索,2007.0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均是直接的推手。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一)社会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男尊女卑为主要特点的父权制文化。在这种文化观念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处在从属的地位,难以与男性平起平坐。封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把自己的丈夫视为自己的天,女性不可以随意抛头露面,在外进行社会工作是男子的特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消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这种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仍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法律规定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水平还较低,导致女性整体素质低于男性,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所以女性不能与男性平等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高于普通女性,但仍然无法改变人们心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女性还是有别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
(二)用人单位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都在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聘用男大学生需要支付的成本要低于女大学生。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些法规一方面保护了女性特殊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因为在这一期间,女性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还要依法享受一定的工资和福利。而且在女性职工"四期"期间,用人单位必须找人填补她们的空缺,这就需要支付双倍的工资甚至是培训费用。另外,大部分女性在工作几年之后就会结婚,服务期比男性要短,创造的价值相对要少;据相关调查显示,女性的寿命一般比男性长,也就是说,女性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时间也比男性长,增加了女性职工的退休福利成本。所以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男大学生。
(三)高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教育要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负一定的责任。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社会要求多有出入,主要原因就是教育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高校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效,提高教育质量。以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存在矛盾,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好,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很多高校并不是很重视就业指导,比如,象征性地举行几次讲座,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信息,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见面的机会等工作。还有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时间短,重形式,难见成效。而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同一性,不能针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心理素质,生理优势,实践能力等进行引导和培养,致使很多高校女毕业生的素质低,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四)女大学生自身缺陷
1.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深圳人才大市场"2012届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显示:74%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有62%选择三资企业,31%选择事业单位。很多女大学生一味地抱怨找工作难,不愿意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不愿意抛弃所谓的"自尊心"在低岗位就业,一心想进入工资高、工作相对轻松又稳定的单位。对薪资的期望值也偏高。由于女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于社会有过高的期待,很多女大学生对于薪资的要求高于企业愿意支付的底线。
2.部分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一是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有些女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推销自己,也不敢承受就业压力,害怕竞争,这是自卑的表现;也有些女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不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考虑自己选定的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盲目地对就业单位存在幻想,自负心理严重;还有部分女大学生,盲目地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为自己就业选择目标,当别人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时,产生嫉妒和攀比心理。在女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亲朋好友的介绍,其次才是自己直接参加人才交流会,鲜少有人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依赖心理严重。
3.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80%的就业岗位是创业单位提供的,所以只有通过大力鼓励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普遍来说,女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她们只想找到一份安稳的、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愿意或是害怕承担创业风险,有的连创业的想法都没有。
4.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向于回归家庭,她们要努力做好家庭主妇,要努力成为好妻子、好母亲,但另一方面,她们是新时代的女性,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思想水平,有追求自己事业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工作需要潜心的付出,家庭则需要简单的回归,面对两种选择,很多女大学生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对于自身的定位产生困惑,使她们不能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她们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人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探求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途径,发挥女性应有的社会作用。
(一)自觉抵制社会传统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妇女观
自觉抵制传统性别观念是改善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首要措施。这意味着,当代社会要改变以往男为尊女为卑的社会传统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性也可以参加劳动,参与社会分工;帮助女性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妇女观。妇女观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女性和男性一起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了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国家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宣传妇女观,使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改变以往不平等、不合理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使男女两性能够和谐健康地共同发展,共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凸显女大学生优势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公平、公正,淡化性别意识,要看到女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女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天性比较温顺,心思细腻,有较强的忍耐力和亲和力等优势,而这些一般来说都是男大学生无法与之相比的,更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是,女性更具有职业的稳定性,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所以,用人单位要顺应时展潮流,摆脱以往陈旧的、片面的性别观念,从新的视角看待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的优势,从而使其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完善就业指导
1.高校应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育体制。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女大学生特点设置专业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不仅要注重女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把女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提高高校的声誉。
2.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改变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就业宣传,就业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加强女大学生在求职技巧、求职礼仪、沟通技巧、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高校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及时有用的就业信息;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女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优势等进行不同的指导,实现就业渠道多样化。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未就业之前,女大学生对于职业都存在着美好的幻想,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女大学生应该转变"一锤定音"的就业观念,在实现就业之前正确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历练,从底层做起,因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对于累积经验,提升自己能力,促进自身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女大学生也要主动树立并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努力实现自我就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女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大胆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心理上要克服自卑、自负、嫉妒、攀比、依赖性强等障碍,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把握就业机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努力做到不骄傲,不气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积极发挥性别优势。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是因为自身存在不足,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所以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用新理念、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就业。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市场需求,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大学资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以后就业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女大学生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在语言、思维、忍耐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使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掌握求职技巧,提高个人修养。细节可以决定成败。面试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关键环节,拥有求职技巧对于面试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女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注重个人礼仪,因为个人礼仪在面试中能帮助求职者获得考官的好感,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和领导、同事相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目标确立了,才能够为之奋斗;其次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找到准确定位,唯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扬长避短,促进自己的发展;再次要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景等;最后要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积累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提高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另外,职业规划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情况不断改变,才能更好地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在现今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社会、高校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找到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 新兴经济蓝皮书[M]. 2011.
[2]张强,赵万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M]. 职业圈,2007(24).
[3]胡红霞,张涛.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9,8.
[4]傅静. 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5]张小玲. 74%毕业生希望进国企 首选金融经济行业[N]. 南方都市报,2012-01-3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二)就业区域集中
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数占大多数。而更多的高校校址大多位于东南部发达城市,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就业“就近”心理,相对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发达城市无法对大学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就业竞争较大。而对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区域偏远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少的去选择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烈,且西部高校数量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其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压力都相对偏小,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少出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分布失衡严重,大学生人才分布的不均匀,这对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三)就业领域单一化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政府方面,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就业稳定,政府政策的实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业,自主择业,对大学生自由创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市场方面,就业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突出。就业市场信息滞后,人才市场无法高效合理的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市场就业信息转换消化率低。而网络人才市场平台的出现缓解了人才市场的滞后,它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便捷的桥梁,对于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和及时就业政策非常有利。但由于网络市场的虚拟性,网络就业市场信息也存在虚假不真实等一系列缺陷。
(二)高校因素
现如今,一方面,在大学教育的普及下,高校开始不断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思考,只是一味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导致部分专业数量呈现一种饱和甚至过多的状态,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高校专业与市场就业岗位脱节,这与高校对市场行业的敏感性以及对市场行业调查不密切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不强,缺乏创业精神,在工作经验的缺乏的劣势下,只有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部分原因,当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是,有也是效用小,形同虚设。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理论型知识,缺乏实践性,高校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实用的效果,导致大学生走上社会无法很好的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初次就业失业率高。
(三)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
目前社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用人单位在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无法准确的给出自己选人用人的定位和标准,这样会使受聘人员水平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有些单位只是一味的要求高学历,而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且,在企业发展快速时期,盲目救火的选人方式,缺乏规划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转型,希望能通过有经验的能人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改变,而一般的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和潜力,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水平高,更容易在实践工作中胜任。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再简单地依靠理论知识本身,而是必须基于社会需求,在动态匹配条件下来实现。因此,匹配机制(构成要素: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
>>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与指导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秋华.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徐真.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就业,2014(7)
[5]任社宣.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05-3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204LX616);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对象扩大化的到来,社会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随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家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宏伟世纪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设计与改革、发展与创新。做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能够将我国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就业配置。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将给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再次接受教育的过程,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当下就业的指导,也将对大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指导。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指导工作中的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只局限于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的传授,再有就是联系用人单位、向其推荐学生,从而完成就业率指标。而对就业形势只做简单介绍与分析,对当前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的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诠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全局的考虑和总体的工作安排,在职业的判断及职业规划方面、职业道德等方面着力则较小,这很难适应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并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2、 指导工作的时间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学毕业的前期,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的比较急躁,指导的内容、方式也较简略,对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困难的解决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历时较长的工作,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掉的,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培养、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形势分析等全局工作的安排、统筹。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开始,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并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指导工作的方式选择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一般选择的方式是讲座、授课等课程方式。这样的方式只能简略的概述,缺乏新颖、方式枯燥,并不能引起忙于就业的大学生的注意,这样就不太容易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必要的指导。
4、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问题
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学校的政工人员在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技能、技巧、方法,他们能做的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将大家都知道的政策与规则、就业现状转述给大学生。再有各个高校也缺少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因此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国外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取其适应我国现状的进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方向。美国很早就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创业教育在美国很多高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苹果、戴尔等许多知名企业都是美国创业教育的硕果。法国许多高校采取与用人单位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以便于大学生在一毕业就能适应该单位的工作,学以致用。
国外成功的经验与理论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就业现状和特点,寻找出更适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2、进行分类就业指导
1)就业大学生群体分别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应该明确在这个群体中也分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平常学习成绩、各方面能力都表现比较优秀的群体,针对这群人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的是择业心理的引导,使之真正意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建立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群体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目的是全面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要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增强他们对困难挑战的勇气。
2)创业学生群体指导。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是想毕业后自己创业,对于创业有着很大的热情,作为学校则应该针对自主创业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辅助,也应该积极努力的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考研群体的指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难的问题加重,很多大学生选择继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纷纷去考取研究生。这些学生的自律性都较强,学校应该尽量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热门专业的强化班、考研培训班,以便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也可以建立考研信息查询中心,收集全国各高校的考研信息,以便于学生的查找。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容置疑是社会民生的一件大事,这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并且能够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让大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王学梅.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 淮海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128-130
[2]徐蕾. 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 高校辅导员学刊.就业与创业.2012年2月 .-40-4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被戏称“史上最难毕业季”。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灵活就业居多,高端就业较少,也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提升就业水平,缓解就业压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1.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需要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因此,合格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及运用经济理论的实践能力。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离用人单位的标准还存在差距。
2.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反馈控制等内容。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具针对性,降低求职成本,加速就业,使工作的持久性和满意度提高,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但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与其他专业一样,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
3.财经类专业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高职院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包括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法规等内容,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至关重要。因为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专业课得到锻炼较少。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增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模块内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4.高校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都对创业感兴趣,但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高校在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的批设和经费资助方面,普遍向理工农类倾斜,因而财经类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创新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高职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引导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财经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除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外,还必须全面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择业时,也要树立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具体岗位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不要盲目追求高薪高职,讲求工作地点和福利待遇,要正确审视自己,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要在日常教育与管理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2.加强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主创业的激情与梦想,但真正着手创业的却不多,这说明财经类大学生还不具备自主创业意识或创业精神。因此对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学校应开设相关创业创新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能力,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创新类竞赛,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应侧重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将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选择的教育,培养其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其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帮助其培养并发展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进入大三后,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与指导使其认清就业形势,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同时,通过模拟职场、校友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在校财经类学生与企业间的联系,使财经类专业大学能更有针对性地、更明确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昕,田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5).
[2]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职业与教育,2004(21).
[3]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 现状 分析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物质、人力、财力等方面持续加大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投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反思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时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首先表现在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其次是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稳定性差。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由学生工作人员兼任,缺乏专业训练与职业化管理,并处于随时轮岗和分流的不稳定境况。再次是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当前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与细则不熟悉,就业指导培训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地加以引导,使得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存在偏差,针对性不强
最主要的问题是以就业指导信息的提供代替就业指导教育的引导,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并为真正起发挥引导学生就业的作用。其次是在很多的高校里,既重视了相关就业信息的、又开展了就业指导教育的引导工作,但是却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式简单
主要以系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就业指导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等参观学习,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教学,就业指导课缺乏生机与实践性,就业指导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遇到矛盾与问题时依然茫然不知所措。此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与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个性特质的“一刀切”指导教育必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就业中的问题。高校应能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建立专门的咨询与指导中心,针对学生个人的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以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贯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连贯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职业规划难以开展。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以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为内容、以填鸭式的宣讲灌输为形势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碰到的问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教育无法纠正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误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正确而且行之有效的就业观。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接受相关的就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的交叉影响中,帮助学生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在大学期间的长期、持久且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开发潜能。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教师人数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因素,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强化师资入手,培养一支质量过硬、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勤奋、创新的敬业精神;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实践经验,能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点,积极对学生进行职业个性与评测辅导、职业能力与职业辅导,能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测评与职业分析、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分析、职业定向分析等等,还应能具有基础的法律知识;作为一名就业指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熟悉相关政策,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就业指导教育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基础,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尚不强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参加进修培训、参加社会调查与就业工作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水平等措施加强。同时高校也需要提高认识,从政策、经费等各方面保障就业指导师资的建设。
2.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体系
全面、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成才指导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综合基恩能够教育;二是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教育,包含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具体实施细则与办法等;三是择业观指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及利益的关系;四是择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择业心理,实现顺利就业;五是择业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教育;还有就是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将以上述内容为主导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贯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始终,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
3.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了相关的政策、形势、观念等理论灌输外,还需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注意发挥就业指导教育的渗透性,这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让学生基本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等;专题讲座是请相关的资深人士或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关系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可以成立就业指导咨询中心作为教学的必要辅助,通过各种手段接受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咨询;可以举办经验交流会,让成功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分享求职、择业的心路与实践历程,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以经验和教育,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招聘会等,使学生切身感受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摘要]现如今,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毕业生毕业后能否不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身原因。本文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加以分析,让学生、家长、学校均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和方向,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
关键词 ]就业难;形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66
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总体来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明朗,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市场需求与毕业生供给矛盾日益凸显。
1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中国毕业学生中,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在国家收紧财政,支出控制严格,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放眼于未来,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去年全国毕业生中,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固执己见,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可见,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让他们专注于国考,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技术先进等,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直到实习期结束,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各类民生建设完善,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例如房价,面对高额的房价(不仅仅是购房价格,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放弃这一招聘要求,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相比大城市的拥挤,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北上广无一入列,究其原因,工作压力过大,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小城市发展迅速,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另一方面,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一方面,由于地域原因,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办事情多是依靠人,不是制度,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对个人发展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关键是放不下身段,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这种想法应该转变,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才也少,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能吃苦耐劳,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3).
[2] 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New Exploration on Difficul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YE Li'na
(Hangzhou Wanxiang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a simple elaboration, by consulting information and relative data analysis, base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that college students facing,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way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通过对近两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统计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的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例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10万,10年则达到了630万,而有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突破700万,这个数字是庞大的,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部分学校盲目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来讲,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市场实际需求及职业规划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毕业生人数和市场需求之间是供大于求的关系,而已经就业的人群也面临着专业和职位是否匹配及职业发展空间是否充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的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越发丰富,早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严格选拔过渡到了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并存的大众时代。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只要服从分配,就不会出现没有工作的问题,那时的毕业生充其量只考虑发展空间与专业匹配等问题,而市场经济下的毕业生就业则要看市场的“脸色”,扩招后的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与用人单位展开了双向选择的博弈。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就业配套改革方面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扩招所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2.2 我国建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
目前,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制化进程方面的滞后,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是市场化,就需要行业监管和行业指导,在这方面我们现在面临着组织缺失,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良莠不齐,市场中的供需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也不规范,其中存在不少以赢利为目的的投机行为,在大学生就业需求保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隐患。
2.3 企业与大学生的就业供需渠道不畅
大学生就业供需渠道过于简单,而且目前的供需渠道还导致了供需信息的不畅通。所谓供需渠道简单主要是指形式的单一,表面上看,各种琳琅满目的招聘会铺天盖地,但形式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此外,还有中介的形式参与其中,这些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就业的需求,部分供需渠道的建立者由于利益的驱动往往把供需信息故意隐藏,使供需双方不能够获取十分有效的信息,从而增加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招聘与就业成本。
2.4 大学生对职业的要求较高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比较浮躁,把目标锁定在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甚至有的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出现了博士生的身影,这就造成了人才浪费的现象。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浮躁心理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基础差,不能学以致用,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二是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及工作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精神;三是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出校门便有了“官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使部分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四是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常识,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毫无了解就签了工作协议,到岗后工作又不认真,一心只想着“跳槽”。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制定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及效率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30页)让部分想创业和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这样就能从供需两方面减少严峻的就业形势。这里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除了资金及政策的保障外,还要重视相关部门注册及审批的效率,尽量减少审批的环节和程序,此外,还有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行业指导力度。
其次,加速推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制化进程,规范市场秩序,作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预测与信息。应该做到人事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匹配,政府要对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人才的配置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供需渠道的整合和开发,探索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新模式与有效交流平台。政府要对未来产业与就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预测,收集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分析就业市场变动趋。
3.2 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虽然眼下政府制订了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但还需加大这部分毕业生的相关补偿力度,并且要充分考虑这些政策的可执行性。同时,针对国防科技建设人才不足的现状,还应该鼓励优秀毕业生去部队寻找发展空间,这样即能解决部队科技人才及后备力量不足的情况,有同时分流和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此外,实施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为国家西部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3.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要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先在社会上站住脚,通过踏实工作和优异表现,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先工作,后工资”的观念,低姿态求职择业,适当放低薪金要求;树立“重事业,轻地域”的观念,勇于到基础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3.4 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办学及学科建设不能只求大而全,要真正实现质与量的同步发展,通过扩招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实现了规模上的量的突破,未来各高校应该在办学的“质”上多下功夫,不能满足于教材的系统性,要正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做法和经验。不但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了他们合作协调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接轨,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腊文.大学生就业对策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慧.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战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注释:
①资料来源:教育部对历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的统计及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01).
[2]张小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8(10).
[4]张干军.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1(2).
[5]李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师资 理论 实践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7-01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大多数父母、大学生而言,就读大学是寻求满意岗位的实现途径之一。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家长、大学生期望值过高情况下,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至关重要。就业课程,作为就业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的质量、形式、内容,对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内容,技巧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教师队伍深入探索的重点之一。
1 授课教师队伍架构合理性的探讨
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行政队伍多为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人员组成,相对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一般来自高校内部师资行政队伍,较少从外聘人员授课。实际上,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者,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授课、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而且要熟知企业的相关事项。因此,要完善教师队伍的架构,建议采取校内外人员平均聘用方式,多途径挑选师资:(1)教师队伍:从高校内部教师队伍中采取试讲方式进行选拔,而决定试讲结果的人员组成架构最好为:高校管理高层、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各专业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2)行政队伍: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中进行筛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一般较为熟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般较为熟悉就业形势以及政策。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内容。(3)企业高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毕业生。企业高管,对于企业运作,市场需求的定位和了解比校园老师更为熟知,这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教育就业政策的同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轨。(4)优秀校友:校友资源是每个高校的丰富资源,校友熟知本校学生各阶段的需求,亲身经历就业的过程,可以现身说法,更加具备说服力。
2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平衡性的探索
就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能否充分学习就业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及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关键作用。理论知识过多,学无以致用,实践内容过多,对理论和政策把握不准。因此,只有理论知识及实践内容的相结合,恰当的分配比例,方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作用。建议课程设置时的步骤和分配可以如下:(1)形势分析、就业政策: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充分拥有自信和做好心理准备;(2)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礼仪课程:迈入公司的途径基本是通过笔试、面试,进入笔试面试的前提是递交简历,在简历中脱颖而出,如何简历的制作非常关键。当进入了笔试和面试,面试技巧以及礼仪,会大大提高面试的成功率。(3)公司运行模式,员工管理办法、同事关系处理等课程:从校园踏入社会,是正式开始体验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经验的过程,所以在即将迈出校园的阶段,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真正企业运行模式,让学生在正式迈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过渡和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工作中,适应社会工作环境。(4)企业参观、实习: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收尾环节,带领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将学生将前期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这样更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3 各科目具体内容及形式多样化的探讨
科目的内容与形式应依据科目教师的特点及课程的侧重点而进行设置和调整。而内容设置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各科目内容必须与本门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匹配,并切入重点。举本人面试礼仪课程内容为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不止要讲解面试礼仪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具体的面试细节和注意点。所以本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基本包括着装、坐姿、交流等内容。而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不止是追求内容新颖和丰富,课堂形式也要具备多样化。课堂上应秉承优良的传统授课方式,研发新颖舒适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网络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本人面试礼仪的课堂上:从面试服装的着装,到坐姿的得体性,乃至敲门礼仪,采取现场提问,演示,视频播放多样形式。比如面试服装环节,上礼仪课我会自己先穿着正装,让学生对我的着装进行点评和讨论,然后我再进行着装讲解。坐姿方面,不管男女坐姿,我均会邀请一名学生,让学生先进行自身认为得体的坐姿演示,其它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我再边播放标准面试坐姿视频,边针对动作的要点进行讲解。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甚至是四年级的上学期,这时很多毕业生正忙于准备毕业论文或为毕业后的前途做打算,加上父辈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源头就缺乏根基。只有不断增强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内容设置的丰富性、形式开展的多样性,才能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含量。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配合指导老师的课程和安排,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自珍.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教学改革.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杂志社,2012(17).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is worsening and the press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creas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from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 guidance, innovating mean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应对措施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raduate employ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08-02
1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自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由过去的热点理论研讨,上升为社会各界高度关切的现实社会问题,本次“两会”也将其列为重点问题被提起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是与年俱增,而就业率却不断下滑。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上数据充分表明了高校面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的长期性。如何认识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一项重要课题。
2从高校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就业难问题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或者是社会上所不需要,或者是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或者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2.2 就业指导和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滞后性
2.2.1 对指导对象和指导内容的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多采用在毕业生班级中开展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有的干脆在毕业前由相关领导对学生进行一次总动员。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以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签就业协议时盖盖章,向毕业生一些就业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偶尔开设几场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
2.2.2 忽视个性指导就业指导多采取集中对全体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读、就业信息、技巧指导,而针对毕业生个人的个性进行指导不足。[1]就业指导工作的应试性、指导方式及渠道过于单一等,难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2.2.3 就业指导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由大学老师进行就业指导,由于大学校园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导致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虽然一些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如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在就业指导方面有很大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职业的具体了解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质较低,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3 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很多高校尚未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被边缘化,成为就业指导的一项补充内容,或是以“创业大赛”的形式进行。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关注的只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学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也都是为那些精英们准备的,大部分同学只能沦为“看客”。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训也十分缺乏,致使创业学生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想创业的人多,选择创业的人少。中华英才网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的人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而在创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率高达20%左右。
3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解决专业结构、课程设计与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教学模式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以及人才素质培养与用工需求多元化、素质要求复合化存在反差等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修正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改革传统课程结构,消减传统理论课程内容,强化专业实际技能训练,突出“实用、实践、实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缩短高校与用人单位、教学与生产的距离。
3.1.2 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未来职业的岗位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尝试建立校企联合模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进行毕业设计;举办创业设计比赛,开展不同层次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等校园科研活动;邀请校友和知名人士到学校作职场介绍等。
3.1.3 加强实践课程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水平是比较在乎的,普遍反映的是实践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
3.2 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2.1 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重点做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形势分析等多种途径,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冷静分析自身条件,准确合理定位。
3.2.2 开设就业指导课将就业指导课以必修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课队伍,从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就业与自我定位、择业心理的调适、求职的方法与技能、简历制作、签约流程、考研创业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3.2.3 就业指导工作“关口前移”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就 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塑造自己,实现就业教育的全程化。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以面向政府、工商界人士聘请职业顾问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广辟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2.4 加强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指在普遍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学会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验和性格、气质、兴趣测评等一系列现代职业指导理论、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3.2.5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诠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提供就业信息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尽力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考察交流探访等机会、条件和政策,以提高就业指导前瞻性和针对性。
3.3 创新就业服务手段
3.3.1 开拓就业市场动员师生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的关系,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发挥校友作用,利用校友对本校和本单位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介绍推荐毕业生就业。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实行“专卖店”式的毕业生推荐工作。
3.3.2 建立就业基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深交老朋友,巩固老基地;广交新朋友,开辟新基地。一是以各实习基地为依托,与实习单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努力形成和建立起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实践基地。二是对长期从本校挑选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向他们推荐优秀毕业生的同时,积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三是主动出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利用电话、信函及网络查询,主动联系,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就业基地。
3.3.3 打造校企合作三大平台一是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包,每年为企业订单培养。二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开发、纵横向项目申报、技术革新、技术咨询等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三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平台。学生学到了技术,做好了上岗准备,企业则完成了对学员的岗前考察,实习和就业实现了真正的“无缝对接”。
3.3.4 改进就业服务网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搜索、向用人单位发函以及人才中介等各种渠道采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及时向广大毕业生反馈。积极建设和管理好就业信息网,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提供方便。[2]开通毕业生专用邮箱和中国移动飞信服务,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更加便捷。
3.4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3.4.1 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创建大学生社团、开展第一及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定期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回母校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为学生介绍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实施创业导师制,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不同专业学生“打通学科,横向联合”,在“多兵种联合作战”过程中,通过碰撞思想的火花,完成学科交融与特色互补的过程,达到了“1 + 1>2”的效果。
3.4.2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公共类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创业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形成创业教学 + 创业模拟 + 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彻底改变我国创业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3.4.3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社团进行创业项目实践,利用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进行创业体验,建设一批有内涵、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3.4.4 完善创业指导创业指导要从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所需知识三个子维度来开展,辅以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在理论结构上完善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激起学生从基层做起和个人创业的热情,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