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发展战略范文

医院发展战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院发展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院发展战略

篇1

[关键词] 民营医院;市场竞争;发展战略

民营医院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促进竞争,改善服务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纵观近20年的发展历程,民营医院已得到较快的发展,经统计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在数量上已占半壁江山。实践证明,民营医疗机构的崛起,为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服务竞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随着卫生改革的逐渐深入,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国家在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推动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如平抑药价、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提出门诊、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零增长的年度管理目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对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服务、运行产生了巨大压力,对民营医院的发展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大多数民营医院尚处在初创时期,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整体长期发展规划,管理系统不完整,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医疗特色和社会影响力。面临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内部困惑,民营医院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何拓展思路,创新思维,根据自身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积极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是民营医院必须进行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2]。

1 民营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民营医院的创建和发展走的是市场经济的道路,他们既没有国家财政补贴,又没有其他特殊优惠政策,其内在管理也缺乏应有的监管和指导,因而往往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被普遍反映的自律意识较差,医疗质量不稳定,广告宣传不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医院外部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之外,民营医院自身普遍在决策、管理、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后天不足。相对于传统公立医院,虽然民营医院更具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生存空间,但这些尚处于较浅的层次,由于普遍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系统的科学的发展观,所以在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规划,不注重整体医院实力的培养。在具体运营和管理上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自然就表现为急功近利,不讲诚信,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综合分析,民营医院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

场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目前民营医院大多数是家族式和经验式管理,所谓战略也只是一个仅存在于最高决策人脑子里的很模糊的概念,没有经过管理层的系统分析和集体决策,往往是见机行事,说变就变。医院管理者从整体上讲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明显不足。组织形式过于简化,责权不明,一人多职,职权交叉现象较普遍,缺乏相关管理制度来保证。因此民营医院虽然机制灵活,在医院发展初期可能效益较高,但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后,管理滞后必然会成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束缚。

1.2 科技力量薄弱 大多数民营医院规模小,设备简单,技术力量薄弱,虽然其中也有拥有先进检测治疗设备和高技术水平医疗人才的,但事实上大多数民营医院未把科技先进放到医院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只有提高科研水平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才是民营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长久立身之本。

1.3 难以形成人才队伍 民营医院往往只注重拿来主义,依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而忽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往往是从公立医院退下来的医护人员中聘请到一位专业主任就开设一个诊疗科目,红火一阵,主任一走,科室就关门。骨干层的交接总是在一拨又一拨的退休人员中进行,形成不了人才梯队,这些都限制了医院业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另外民营医院往往不重视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临时凑合人员,应付一般事务工作,谈不上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2 民营医院的发展战略[4]

处在一个与公立医院不完全平等地竞争环境中,民营医院要生存要发展,除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关注自身,放眼于未来,培养自己做大做强的本领,才能真正经受各种内外环境变化的考验,开拓出适合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一片空间。

2.1 树立系统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越是弱小的资本,越容易急功近利,这一点在民营医院身上表现的最突出。许多医院不愿意在不能马上见效益的项目上投入,如医院文化和品牌的建立、科学管理、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的全面提升,总觉得这和自己当前最要紧的问题——资本积累与生存是矛盾的。只顾及眼前利益,没有确立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没有认真调研市场,做好功能定位,潜心打造服务品牌,培养专业队伍,培植医院发展后劲。这里的关键是医院管理者要有这种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意识。

2.2 明确医院的目标和定位 民营医院的目标定位应当抓住三个要素:服务范围、市场地位、集中优势。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仅是医院创新和成长的动力所在,也是指明医院的发展方向。正确的目标应该是根据医疗市场环境,卫生行业特点和医院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差异化战略,确立医院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赚多少钱或拥有多大规模资产,否则往往导致医院的短期行为。目标的制定不要太窄或太宽,既要符合现实条件,又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空间,既要有总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目标。有了发展目标还必须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步骤和期限,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形成可执行的计划,而不能挡在高层管理者的意识层面。要让医院发展目标成为每一位医务员工的具体目标去共享、去实现。

2.3 建立可持续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医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就谈不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更谈不上竞争,对病人就没有吸引力,在一些民营医院,专业人员队伍往往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人才结构,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只注重外面挖人,自身人才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应该注重对高素质年轻专业人员进行培养,作为后备医疗骨干力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训、培养激励机制,以保持医疗业务人才梯队的稳定和素质提高,从而确保医院的稳健发展。

2.4 创建医院品牌,提升医院形象 医疗品牌是指医院的整体识别系统和医疗特色、服务满足方式和医院人文环境,医院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通过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业务流程、技术水平、服务活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主体的名称、标志、符合医院信念等综合表现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患者对该医院的印象、认同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现代医院的竞争,已不单单地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竞争,单纯地说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或者是服务的竞争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因为医院的品牌不仅向就医患者长期提供一组特定医疗产品、利益和服务。而且还体现了承诺、优质、文化等内涵。因此,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必须具有创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其核心精神和核心价值,这样才能使民营医院在患者的心目中保持持久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总之,民营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一方面自身蕴含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亟待解决好如何从求生存阶段顺利过渡到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是民营医院面临的战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和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显得非常重要。从战略上要做好目标定位和实施差异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医疗服务,并为之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重视医院的品牌培育和文化建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加大人才、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方面的投入,以获得不断创新持久发展的动力。同时,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确保民营医院在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不断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东方智.领导者必备全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2 曹荣桂.医院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 医院品牌;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151-02

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导源于决策层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意图,医院的发展战略要以具体的目标形态,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执导理念、动力机制等进行描绘与传达,其中医院品牌营销战略作为总体战略目标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医院总体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能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1 医院品牌营销战 略能够对医院战略目标进行形象展示

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形成后的表现方式,要以战略目标构成体系、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实施策略、管理行动指南等文案进行理性概括,在转化为品牌营销战略时,要以符合传媒整合的方式,将医院的战略目标体系加以形象传播与展示。

品牌营销战略主要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的力量展开[1]。医院的品牌形象与一般商品品牌形象的显著区别体现在医院的行业特征与服务方式上。医院说到底是救死扶伤的专业技术服务场所,因此医院的品牌形象主要应以医院实体存在与特色服务进行塑造与传播。如笔者所在医院名称为“巴彦淖尔市医院”,在本地区属于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医院。医院的名称往往集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医院名称涵盖了医院的等级、专业性质、所有制性质等特征,因此医院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往往就是医院的名称。如南有湘雅北有协和,国内的名牌医院以院名著称。名牌医院能让公众熟知的首先是医院的名称,名牌医院的发展战略最终形成的品牌增值效应依然是医院的名称及整体美誉度。

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对内对外都需要有形展示。医院对职工进行愿景激励时,应将医院的发展蓝图与美好未来,转化为品牌形象,植入职工的发展意识中,才能焕发出持久的动能与潜力。事实上,医院的品牌营销战略与医院文化建设应融合为一体,使职工的职业精神在理念文化上有可靠归属感,才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医院品牌形象在对外展示中,应适时导入CI形象管理工程,按照CI的塑形模式和方法,对医院实施整体形象塑造与展示。德国哲学家、符号文化哲学创立者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是人类能够创造出符号文化,人类生存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符号的创立与应用。医院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说到底也是对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符号的应用与传播,并服务于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医院品牌形象展示与传播的内容,印证着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2 医院品牌营销战略能够对医院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揭示与提升

医院的战略目标凝聚着决策层及全体职工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决策层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医院就会出台什么类型的战略目标。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医院品牌形象战略应着力塑造与揭示的核心要素之一。如医院的发展战略要贯彻“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与价值观,那么医院在品牌营销战略及实施过程中,就应将患者的需求与满意度作为品牌营销目标的实现度进行考量,使医院的特色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能持久地赢得患者的信赖,患者的满意度可以转化为工作效率目标和绩效目标进行考评。医院若能切实达到以患者为中心,表明职工在体现价值观时能将自己作为医疗服务者的位势感放平或放低一些,能够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置于利益关系层级的上一层次,即医务工作者不能以自己为中心。笔者认为,当医患关系与沟通能够真正建立在价值目标相对一致、互利互惠的协调机制上时,医患关系和谐共处的几率将远大于医患矛盾不断激化的状态。笔者所在医院在品牌宣传中提出了“患者是衣食父母”的价值观及服务理念,这种遵循市场规则,体现顾客至上的竞争策略,在为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影响着职工的行医实践,即应该从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 医院品牌营销战略可为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目标市场体系

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医院经营管理、寻找目标市场、构建基层双向转诊网络、扩增市场份额、巩固病源流量,这些管理项目都与医院实施的品牌营销战略密切相关[2]。换句话说,医院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与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和医院所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及手段密切相关。

医院实施的品牌营销战略,侧重于通过品牌形象的传播与渗透,以便占领更多的目标市场。如在实施“树名医、建名科、办名院”品牌营销中,首先根据市场细分原则,为名医名科寻找到对应的目标市场。如我院在心血管病专业、骨科脊柱病专业、中医等领域拥有资质深厚的知名专家,市场细分时则侧重于对心血管疾病群体,脊柱和关节置换群体,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中医推拿按摩等适应证需求群体,进行区划与营销服务,即通过医疗供需双方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名医名科的效应更好实现;同样,笔者所在医院拥有的优势医疗资源多数属于地区领先高新技术,市场细分时笔者所在医院以占领医疗需求的高端市场为目标,针对疑难重症群体展开营销服务,在医院技术优势发挥的同时,也使医院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医院作为医疗市场的供方,构建目标市场的实质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而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医疗市场细分没有上下限,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患者群体与潜在需求,如果医院拥有更多的稀缺资源,由稀缺资源上升为品牌资源,营销战略只是辅助手段而已。

4 医院品牌营销战略能为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推进提供传媒支持

医院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持续传播的主要信息是医院品牌的个性化、差异化构成要素,传播方式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传播媒体。置身于现代信息化时代,媒体与传播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方式[3]。医院的品牌形象主要以高品质医疗服务为内涵,传播范围往往与医院服务的辐射半径及区域性规划相关联,跨地区跨国界的品牌医院毕竟属于少数佼佼者,因此医院品牌营销的定位与传媒选择,应取决于医院战略目标中的医疗服务辐射区域,即应在医院有效的服务区域内选择有效的传媒方式进行持续传播。如笔者所在医院地处北部边疆地区,划定的品牌辐射区域为半径100公里范围,覆盖人口约100万这样的传播范围与医院功能基本匹配。按照现代整合营销传播的观点,选择媒体即是选择传播,媒体的力量取决于传播的方式与效率。在笔者看来,媒体的多元化时代,并不能完全消解了医疗信息不对称现象,当医疗按公众信息的方式传播时,往往采取通俗易懂的简要格式进行,但医生或护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普通患者来讲,依然存在知识层面不对称差异,医患沟通在诊疗知识领域很难达到完全通释的地步。因此“明明白白看病”尽管是患者的合理诉求,但医院选择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时,往往以公众信息渠道为主。医院的品牌宣传信息更应该是广而告之的内容,如精美的广告形象宣传设计、公益性医学科技知识展播、名医及专家访谈、健康知识宣教、医德标兵树立、医院文化氛围营造等等,通过多媒体传播方式,将现代医院的科技之光与医道崇尚的仁爱和谐文化融合为一体,外树医院的品牌形象,内塑职工的团队精神,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运行管理,即能对医院的战略目标实现产生持久的推进力。

综上所述,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医院品牌营销在管理实践中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医院品牌营销如果没有医院战略目标的导引,会因缺少目标激励而失去方向与动力,同样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若没有医院品牌营销的协力支持,医院不仅缺乏市场号召力,职工团队精神的凝聚也将缺少核心文化要素。医院的品牌营销战略及管理实践,植根于医院文化沃土,越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医院,其品牌形象的美誉度和价值越高。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医院以医疗服务与人本身,医疗服务对于患者来说具有终极目的,因此医院的品牌营销管理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仰东萍,宋纯理,金昌晓.全媒体时代塑造医院品牌形象的路径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2):23-25.

[2]高国兰.医院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7-68.

篇3

关键词:医院 微博营销 SWOT 发展策略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微博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继博客、社交网站之后又一重要的交流平台。新浪、搜狐、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也都大力布局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3年5月26日通过新浪V认证的医院官方帐户数量已达98家。随着各微博网站的迅猛发展,微博在医院领域的营销威力正日益彰显,为医院信息服务进行更快捷的沟通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平台,目前已促使一种全新的新媒体营销方式出现,那就是微博营销。对于医院而言,微博营销则是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医院可以在新浪,网易等注册一个或多个微博帐户,然后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博向粉丝传播医院信息服务内容,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由于目前医院微博信息营销服务模式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医院微博及其营销的不断发展,必然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本文尝试借鉴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及面临的威胁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当前环境下医院微博营销的发展战略。

二、Web环境下医院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

对于Web环境下医院的信息营销而言,微博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其具有强大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外部威胁。而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K. J.安德鲁斯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通过SWOT分析,把内外环境的各种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得出四个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并依据这些战略,结合自身情况确定适合组织的发展战略。

对于医院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来说,我们首先建立医院微博营销目标体系,然后运用SWOT分析的指导思想分别对医院微博营销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要素分析,并结合系统分析的思想,将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SWOT交叉分析。最后,在全面把握医院微博营销内部与外部环境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策划医院微博营销未来发展的战略体系,并对原微博营销目标体系进行校验。在这里,笔者构建医院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步骤图,如图1所示。

三、医院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

(一)医院微博营销优势分析

1、加快医疗信息服务产品传播力度

微博与生俱来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快,对于医院来说,可将自己的新鲜事第一时间与粉丝分享,形成类似于病毒式营销的模式,其快捷性、实时性将超过其他任何媒体,每当医院一条信息服务内容,所有粉丝都可以同步看到,只需要轻轻一点,便可转发给粉丝的粉丝,从而达到多对多营销,有效的帮助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最新的信息服务内容或活动信息,使营销效率大大提高。

2、实现医疗信息服务立体化传播

由于微博营销具有传播立体化的特点,医院在微博时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尤其在医患互动、提升医院品牌影响力和价值观方面,从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来展现信息服务产品,通过对信息服务相关内容进行立体化描述,使潜在粉丝更形象直接地接受信息。

3、充分发挥医疗信息资源效能

众所周知,现代医院正从印刷型文献转为载体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建设, 其信息内容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但由于医院长期以来缺乏信息营销意识,致使其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以及相关信息服务难以让所有的粉丝知晓。在这里,医院可以充分利用本身的医疗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微博平台,对粉丝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利用微博开展医院信息服务营销。

4、减少医院信息营销开支

医院微博营销是与粉丝的直接接触,免除了其他中间上环节,减少了医院的营销开支,使粉丝取得了最大价值的服务。同时,结合粉丝的关注对象,掌握粉丝包括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数据,并通过与粉丝的沟通及时了解粉丝的需求,结合医疗信息服务推广计划,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形式,满足不同粉丝的需求,从而达成微博营销的目的。

5、增强医院与粉丝互动

微博营销运用医院与粉丝即时交流的亲和式传播模式,互动性极强。由于微博规定用户信息每条不能超过200个字符,这种特性决定了医院可以随性的记录信息服务的点滴。与此同时,通过医院微博门户,粉丝可以了解医院最新信息推荐及相关热点事件, 使得医院工作变得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从而建立医院正面的口碑,为医院开展微博营销、危机公关奠定了基础。

(二)医院微博营销的劣势分析

1、医院对微博营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医院并没有把微博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手段,思想上并没有完全重视。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媒体,在短时间被部分医院接受,并纷纷开设自己医院的官方微博,但大多数医院只是把自己的微博当成是第二个官方网站,微博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医院信息的推广上,缺乏与粉丝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对微博用户进行细分以及挖掘潜在粉丝,更没有将微博营销纳入到医院的信息营销战略体系中。

2、医院微博人气不足势必影响微博营销效果

由于微博的信息基于个体,而微博的粉丝量决定微博信息营销的辐射面、浏览率和关注度。对于医院微博营销来说,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因而人气是医院微博营销的基础。应该说,在没有任何知名度和人气的情况下开展医院微博信息营销基本上都会以失败告终,因此,如何提高微博粉丝关注度目前已成为医院微博营销迫在眉急的问题之一。

3、医院微博营销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医院运用微博平台开展信息营销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微博上的信息动向,以便引导粉丝更好的利用微博来与医院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但目前,国内医院较少设立专业的微博营销维护队伍,多数医院微博营销管理人员均是从各部门临时抽调,尚未形成微博营销管理的专业团队,距实现微博营销系统稳定、优化流程、提升管理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医院微博的信息往往不能做到实时更新,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将产生滞后现象。

4、医院微博信息内容易被埋没

由于微博产生新内容的速度太快,一旦新的信息没有被粉丝们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的消息中,从而失去了微博营销的目的。同时,由于一条微博文章只有不到200字符,信息含量较少,且其信息内容仅限于在医院微博所在的平台传播,很难产生大量转帖。如何让更多的微博粉丝接受到医院的营销信息,医院就必须要精确选择微博平台和控制微博发文频率,这无疑是增加了医院微博营销的难度。

(三)医院微博营销的机会分析

1、多元化需求促进医院微博营销发展空间

由于粉丝群体的广泛性、知识载体和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粉丝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而面对Web环境下繁多而混沌的信息资源,如何以较低的代价和较高的效率筛选信息以及甄别医疗信息的真伪,成为广大医院粉丝日益关心的问题,这为医院开展微博信息营销服务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医院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将医院的医疗信息资源推送出去以满足粉丝的多元化需求,无形中也为医院开展医疗信息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多平台提升医院微博营销网络影响因子

医院微博营销平台一般都基于高影响性网站,例如:新浪、搜狐等。目前,这些网站多数已经发展成熟,其浏览量大,网络占有率高,影响力较强。很多粉丝会在有意无意间利用这些网站寻找医院的官方微博,随时查询医疗信息服务内容。网络影响因子的增加为整个医院微博营销构建了一个可信度高的营销环境,这也直接影响着粉丝使用信息内容的决策。

3、多级传播形成医院微博营销特定粉丝群

目前,微博的信息碎片化和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Web时代粉丝对医院信息服务的渴求度,医院微博上丰富的推广活动使粉丝有完全的参与度和被关注度。由于在微博上有标签和关键字功能,这也增加了粉丝在搜索信息内容时的主动权,加速了粉丝群的形成和发展,当一个话题或信息被多人关注并转发时,这个话题的受众面就是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而且是一个具有特定偏好的细分群体,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医院微博营销的精准程度。

4、多终端平台拓展医院微博营销传播空间

因为微博能够自由运行于个人、PC与手机终端平台,可以通过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与粉丝实现不受时间或地点限制的即时沟通,能够及时地获得粉丝反馈,促使微博成为目前医院最炙手可热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医院应借助多终端平台互通的优势,拓展微博与其它技术的组合与创新,打造医院信息营销服务的新平台。

(四)医院微博营销的威胁分析

1、医院微博营销面临技术性屏障

因为国内微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多数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都不公开自己的API,不支持RSS,无第三方客户端和应用,这使得医院一旦选择了微博平台,其营销模式也就固定下来了。因而,针对微博信息营销,国内部分医院还处于观望阶段,即使有些医院注册了微博账户,也对微博营销的方法和技巧缺乏相应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微博营销的发展。

2、医院微博营销面临安全监控难题

微博对于医院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不同微博粉丝个人喜好偏向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信息营销服务反馈意见甚至是不和谐的言论表达,这可能使医院在利用微博进行信息营销时面临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微博营销的公信度产生冲击,不利于医院微博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部分医院微博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进行必要的不良信息监管和维护。因此,解决安全监管问题也是医院开展微博营销面临的问题之一。

3、医院微博营销面临其他信息服务机构营销竞争

随着卫生科研与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上为高校粉丝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众多盈利型信息服务机构更乐于为高校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抢占信息营销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大环境,医院已不再是唯一的医疗信息服务机构,而医院微博信息营销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幼小阶段,没有形成整体优势,面对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医院缺乏有效的微博营销实施过程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

四、基于SWOT框架的医院微博营销战略构建

通过对医院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我们结合发挥优势、消除劣势、抓住机会、避免威胁的原则,将医院微博营销管理的发展战略分列为优势―机会(SO)、优势―威胁(ST)、劣势―机会(WO)和劣势―威胁(WT)组合战略。即:医院在发挥自身微博营销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会谋求大发展,同时尽量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医院微博营销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挑战。在这里,笔者建立了医院微博营销战略的SWOT矩阵模型,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随着国内医院微博用户的逐渐增多和微博信息服务相关产品的诞生,医院微博营销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研究。对于微博营销刚刚起步的医院来说,要想做好微博营销,必须要全面把握医院微博营销内部与外部环境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医院微博营销的发展战略。由于医院微博营销的各因素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总在动态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如何利用好微博这把“双刃剑”进行信息营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充分利用SWOT 分析法是医院微博信息营销中优化自身战略目标的一条捷径。就目前国内医院微博营销状况,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讨论了医院微博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期让微博成为医院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静.Web2.0环境下图书馆微博客信息服务推广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医院, 2012,8:91-93

[2]胡博,周宝忠,王浩淼等.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策略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1):165-167+198

[3]赵鹏图,李耀.微博营销在医院营销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2,(1):37-39

篇4

【关键词】 县级医院 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

县级医院是面向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龙头,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1]。目前卫生部把县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2],在改革中明确其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是促进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以某县级医院为试点,对其发展战略、人员配置情况、岗位设置情况、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分配机制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日常管理和运营中的问题、发展方向,为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单独访谈

对管理人员采取单独访谈的方式,共计访谈56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52人,高层管理人员4人,并随机访谈了部分基层员工。

1.2 问卷调查

对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18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1%,其中高层和中层66份,基层132份。

2 结果和分析

2.1 医院发展战略

据医院提供的资料,项目组收集到医院年度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而没有看到医院的战略规划内容。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只有43%的中高层领导和10%的普通员工能了解医院的远景规划,有 33%的中高层领导和13%的普通员工清楚医院今年的总体目标。这说明医院员工对医院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的了解程度还较低,尤其是基层员工,90%的员工对医院远景规划不了解,87%的员工对年度目标不清楚。这一方面说明医院规划的缺失,对规划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规划和目标的宣贯不彻底,未能实现以远景规划凝聚人心、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增强整体合力的作用。医院远景规划的缺失,会造成医院的发展缺失目标和方向,可能会导致经营决策的短视和随意;年度目标知晓率偏低,指标关注程度较低,往往会导致“走一步算一步,秋后算账”的事后管理的被动局面。医院应在SWOT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清晰的梳理,并将明确的规划与步骤采取宣贯沟通等方式传达给全体员工,以达到全员共识、上下共鸣和互动,以便最大程度地鼓舞员工,增强医院的向心力[3]。

2.2 人员配置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该医院规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新进了一部分人员,目前人员数量相对编制标准超标,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并且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医院难于自主选人,部分在岗人员难于满足岗位要求,不能做到人适其岗;有个别特殊情况的存在,个别技术人员没有执业资格,无证上岗,存在较多隐患;人员结构不合理,临床业务人员偏少,部分职能服务部门冗员,工作量不饱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内部调整不对口,脱离专业岗位,造成技术人员流失;基础学历和专业技能偏低,综合素质一般,技术人才业务能力提升较慢,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近年来,医院基本没有新进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而且,由于医院受目前的医疗条件和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在优秀人才的引进,现有人员的技术提升等方面还有欠缺,技术脱节,技术水平提升慢,影响着医院的发展。这也提醒医院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员配置。

2.3 岗位设置情况

医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战略和任务不同,对医院管理的重心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要求医院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任务合理设置岗位并对岗位进行动态管理。岗位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层级,也是医院管理的落脚点,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4]。

调查数据显示,医院还存在着很多管理欠缺,一些管理工作急需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内部运营保障水平,外部市场业务的开发等需要尽快提升,但从目前实际履职状况来看,大量的工作还未能充分展开,岗位设置不够完善,岗位的设置难以满足这种奋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在人岗匹配方面存在一定的人情观念和历史遗留问题,人员配备不均衡,部门忙闲不均,部分岗位呈现冗员;在岗位设置上则表现为因人设岗;职责履行中出现人岗不匹配,能力与岗位不对等;而且责任心差,效率低下,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医院应根据科室管理和业务开展的需求,对各部门的岗位设置进一步完善,对各岗位人员数量科学核定,对人员进行考核和调配,做到人适其岗、岗尽其才。在岗位管理中,岗位职责的履行应该是以对岗位的合理授权为前提。如果有责无权,必难尽其责,而有权无责,又会导致。明确岗位对等的权责关系,是发挥组织中各岗位人员能力的必要条件。由于责任不明确、授权不足、责权利不统一,造成有的事无人管或不愿决策,有些人不肯承担责任,处理事务的有序性差,影响了工作效率。统计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岗位权责关系的对等情况,说明医院在岗位的责权关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领导层对员工参与医院管理的重视程度要加强。

2.4 绩效管理体系

医院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制度化的结果反馈机制。只有通过反馈,才能解除被考核者对结果的疑惑,提高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员工也才能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改正和提升。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0%的中高层领导和9%的基层员工反映上级领导经常就考核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可见目前的考核结果反馈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检查工作多采取非定期或口头随意的方式,考核流程还不完善。

若只是根据领导意图制定考核目标并下发给各科室执行,容易造成科室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性不高,认同感不强,甚至容易形成攀比、抵触等负面情绪。目前医院的科室经济核算方案主要在于科室的收支结余,在于科室的经济效益,比较粗放,综合的考核还未实行。只关注于经济利益,忽视了质量、服务等综合考核不利于医院的综合发展,考核的导向作用就会发生偏离。调研结果显示,医院员工对科室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了解度还不高,这也客观反映出医院目标管理方面的不到位。医院在制定总体目标时,应该结合各部门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目标,并通过与薪酬分配的关联,来引导和激励员工完成制定的绩效目标[5]。

2.5 薪酬分配机制

目前医院工资薪酬状况主要分为三类:人事编工资、局编工资和合同制工资。人事编工资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局编工资参照事业编,执行标准的85%,合同制工资是医院按照不同学历和职称制定的基本工资体系。三种工资标准主要是根据职务类别、职称和学历来确定的,没有体现出不同医疗专业间的差别,与贡献和工作强度关联不大。工资制度的不一致,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差距较大,尤其是部分基层合同制员工,薪酬水平又较低,严重挫伤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员工对目前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意见较大。

目前的绩效工资主要以科室为单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同类别岗位人员在不同的科室绩效工资有一定的差别,绩效工资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在哪个科室,科室的效益决定了绩效工资水平的高低,而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风险程度、技术水平相关性弱。而且由于整体效益的不佳,绩效奖金额度较少,临床一线收入与职能后勤科室差距不大,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失去效果,这也是形成部分人员不愿承担临床风险,脱离临床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证明,员工薪酬与绩效关联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也关系到激发员工动力的大小,薪酬与绩效的关联程度是整个薪酬激励制度设计的关键。

3 结语

医院今后的发展和面临的市场挑战会对医院的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需要在人才的获取、员工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调配、使用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对医院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中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学术带头人、医疗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员配置,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用好现有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专业带头人和科研带教作用。

医院发展战略是医院发展的航标,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应紧紧围绕医院发展战略来开展,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医院应以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及时完善医院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体系,首先应以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结合医院当前经营管理现状,梳理和完善组织结构,理顺组织关系,明确部门职责。通过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梳理调整,构建高效的医院运转模式。其次,医院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应根据医院战略实施的需求,进一步做好人才的供求分析,及时制定和调整配套人才吸引政策,实现医院人员需求与供给平衡。再者,还应对员工培育、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等方面做出规划,确保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功能的健全。

参考文献:

[1]吴维民,左延莉,胡振,等.广西县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1:28-30.

[2]鞠永和,王静成,陶立坚.我国县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6):351-354.

[3]梁元芬,胡永光.态势分析法在西部县级医院发展战略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3,28(8):1290-1292.

篇5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 建设发展

【摘 要】论述了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战略、发展途径、建设重点等问题。要坚持名院战略,分层次建设好研究型医院;坚持重点战略,分步骤建设好研究型医院;与此同时,建设研究型医院要要适应从“传授技术”向“产生技术”的转变;适应临床诊治重点从“一般疾病”向“疑难病症”的转变;适应临床诊治模式从“多元诊治”向“综合诊治”的转变;适应科研完成路径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的转变;适应科技创新方向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适应科研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正确处理和把握“首位”与中心的关系、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自我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注意把握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前沿新技术的研发、以国际救援为突出优势的复杂战创伤的救治、医疗保健服务的品质、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培养和数据化网络化的建设六个重点。

1 坚持名院战略,分层次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1.1 把创建研究型医院作为发展引领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依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制定完整可行的发展战略[ 1 ],搞好顶层设计;就是要注重把医院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影响和制约医院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等搞清楚,科学确立发展规划、目标、步骤和措施,切实理清医院的发展思路。集中全院人员的智慧和力量,深入研究医院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式、动力途径、模式机制和内外环境等带全局性、普遍性、长远性的重大理论课题,深刻理解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内涵要求、时代背景和使命任务,努力探索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标准、规划思路、发展步骤和建设途径,科学制定研究型医院的医疗数质量指标、教学科研指标、学科人才指标、成果转化指标,全面审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制机制和奖励政策,从医疗能力、服务水平、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后勤保障、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进行科学调整和改革。医院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科室要从微观和局部的角度,把握好切入点、着力点,不断梳理学科所处的学术地位、优势特色、存在差距,探索在创建研究型医院这篇大文章中,如何更好的书写好自己所分管的每一章、每一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全面发展。

1.2 把建设研究型科室作为发展途径

建设研究型医院, 必须要以一定数量的研究型科室作支撑,所谓研究型科室,简单的说,就是具有高水平的临床诊治能力、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的科室。研究型科室不仅是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始终引领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一流的研究型科室,研究型医院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武警总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一是大力开展研究型科室评选活动。医院制定了研究型科室的标准条件,从政治思想、科学管理、人才梯队、医疗保健、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对研究型科室的条件标准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突出医疗特色和科技成果。并对研究型科室在经费、人员、科研平台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通过研究型科室的评选,有力地带动了研究型医院整体推进。二是全面推行亚专科发展模式。根据实际,科学确定专科方向,合理调整人员编组,将主诊医师负责制与亚专科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做到重点学科有4-6个亚专科,其他学科有1-3个亚专科。坚持做到正高职人员定向发展,副高职人员相对定向,中初职人员全面发展。使学科既在更高的层次综合发展,也在更深的层次上专业发展。三是提升优势学科群的建设质量。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整合辐射相关学科建设;以同类学科为纽带,组合优化相关学科建设;以疾病诊治为链条,联合带动相关学科建设[2];以重大课题攻关为牵引,凝聚提升相关学科建设。通过研究型科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院学科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1.3 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发展重点

创建研究型医院, 必须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所谓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临床诊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研究型人才,既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主要目标,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质要求。一是完善研究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围绕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年轻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医学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等建立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一整套评价体系, 形成德、能、勤、绩、体考核信息系统,为研究型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依据。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建立研究型人才库,对入库人员逐一分析评估,分清优势劣势,找准差距,在个人提出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点评,明确目标要求及培养措施。对临床优势明显、科研偏弱的,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突出、临床技能偏弱的,通过指定院内老专家帮带、选送国外知名专科医院进修等方式,提高临床水平。从而加快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三是打造研究型人才团队,造就新型的优秀医学人才、杰出的医学专家和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团队,创新人才团队既有基础研究人才,又有临床诊疗人才,还有成果转化人才;既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又有中青年骨干人才,还有科研辅助人才。

2 坚持重点战略,分步骤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2.1 把科技力量聚焦到自主创新上来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途径方法很多,但关键点在自主创新。通过创新科研协作机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研作风建设机制,推动研究型医院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制定引导科学研究面向临床的科研政策。对以往的课题、文章和研究成果,对各学科的研究方向、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掌握全院科研资源的投向、投量情况。制定有效政策,在经费投入、平台建设、人员配备、出国留学等方面,大力扶持那些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保证医院的科学研究都服务于临床的技术进步,引导科研资源向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自主创新聚焦,注重研发新业务新技术,出技术,出标准、出规范,不断提高课题成果转化率和临床利用率。二是理顺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科室工作合作机制。鼓励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基础研究确定攻关方向,应面向临床诊治一线;临床科室应为基础研究提供病例资源,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三是理顺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科研质量指标、成果转化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注重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影响因子,获得课题的层次和成果的等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在临床治愈中的贡献率,特别要注重自主创新方面的贡献率。四是理顺和整合科技创新的力量。组织好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临床学科与辅诊学科的科研协作,努力开展院际间、国内外的强强联合,形成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与转化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模式。

2.2 把内涵建设聚焦到质量发展上来

必须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构建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既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前提保证, 也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抓制度落实提升质量,严格落实三级检诊、三查七对、术前讨论等基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疑难危重会诊、临床病理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出院病例讨论等核心医护质量管理制度;推行手术分级管理,落实技术操作规范,培养一批“一看准,一听准,一查准,一摸准,一针准,一刀准”的岗位尖兵和能手,使各项检查、诊断、治疗更加严谨科学。二是通过抓科学管理提升质量, 严格落实资质准入、技术准入、手术准入制度,推行主诊医师、主刀医师、主检技师负责制,强化首诊医师负责制,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提高。三是通过抓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大力开展以基因诊疗、微创技术、再生医学为代表的新业务新技术,增强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在高层次上提高医疗质量水平[3]。四是通过抓监督提升质量,围绕初确诊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病历处方合格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术前待床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指标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创新质量考核方法。把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要求落实到每个人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项操作。通过科学管理、从严管理、依法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控的水平。

2.3 把软实力提升聚焦到文化建设上来

研究型医院要充分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医院文化,创新文化孕育造就创新事业。一是构筑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医院文化,形成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以院歌、院徽、院风、医院精神,形成医院的特色文化。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统领着医院文化的各个方面。院风、院歌、院徽等都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展开,是形象化载体和多样化的展示。二是丰富创新医院文化的载体,注重创作体现医院文化精神实质的院歌、院徽,建好院报、橱窗、闭路电视、网络等各种文化的平台,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优秀文艺作品, 不断拓展医院文化建设的阵地;三是营造文化兴院的氛围。大力开展重要节庆纪念、歌咏比赛、文艺晚会、体育竞技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打造具有医院特色的品牌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熏陶功能,使大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素质,以文化的大繁荣推动医院的大发展。真正使医院文化成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3 坚持统筹战略,分阶段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3.1 适应好六种转变

要确保研究型医院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必须适应以下六种转变;一要适应研究型医院从“传授技术” 向“ 产生技术” 的转变。研究型医院不仅要成为医学知识流动和传播的枢纽,而且更应在促进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的产生、医学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做出贡献,成为医学知识和技术产生的摇篮。二要适应临床诊治重点从“一般疾病”向“疑难病症”的转变。在完成常规医疗基础上,研究型医院要通过制定规范化的疾病诊疗流程,探索优化的治疗技术方案,力争在临床诊治高危疑难病症上有重大突破。三要适应临床诊治模式从“多元诊治”向“综合诊治”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不断研究探索疾病综合治疗模式, 形成批量的、有特色的和标准化的多个学科综合化治疗规范。四要适应科研完成路径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打破“小作坊”式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有计划的组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人才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实现由“小科研”向“大科研”的过渡。五要适应科技创新方向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尽快适应围绕一个重大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开展自主创新研究,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六要适应科研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创建研究型医院,不能靠人海战术、拼消耗方式进行,要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质量型转变。

3.2 协调好六种关系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以下六种关系。一是“首位”与中心的关系。既要确保医院建设的正确方向, 又要保证医疗保健中心任务圆满完成,使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医疗服务中心,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临床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临床提供动力和保证,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 4 ]。基础研究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临床研究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问题,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新业务新技术。四是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各个发展要素的质量,科学整合发展资源,协调理顺发展关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五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谋划当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长远规划;在筹划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时,一定要顾及当前的现实与可能,把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六是自我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于自我发展,挖掘和发挥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品牌优势; 又要坚持开放办院,充分利用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吸引尽可能多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来借力发展。

3.3 把握好六个重点

创建研究型医院必须制定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好六个重点。一是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 在大器官联合移植、肿瘤综合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移植、微创外科与外科微创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临床诊治疑难疾病做出贡献。二是前沿新技术的研发: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临床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三是以国际救援为突出优势的复杂战创伤的救治:建成颅脑、四肢、胸腹脏器战伤及其并发症的救治中心,野战条件下血液的保存与快速供应的保障中心,战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抢救中心。四是医疗保健服务的品质:打造具有一流基础设施、一流仪器设备、一流学科人才、一流技术水平、一流综合服务的极致化医疗保健服务品牌。五是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培养: 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团队的基地,培育临床医学科学家的摇篮。六是数据化网络化的建设:形成完整、健全、共享的信息网络系统[5],使医院成为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交换兼容化、信息管理规范化的一流数字化医院。

参考文献

[1] 王发强,陈璐,陈金宏.对新形势下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几点看法[J].中国医院,2013,17(10):1-3.

[2] 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姚军,郭渝成,刘广东.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1,15(8):2-4.

篇6

关键词:民营医院人才发展新战略

民营医院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拥有自己过硬的医疗人才队伍。民营医院建院时间短,政府扶持力度尚弱,社会地位较低,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病人所需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以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而医疗至上、服务优质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民营医院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是只图眼前实惠,不顾远景衔接,造成人才断层,现有的员工由于环境、待遇、自身发展等因素,加之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患纠纷此伏彼起,也促使民营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本就步履维艰的民营医院雪上加霜。当务之急就是要求民营医院经营者和决策层树立正确的人才战略理念,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形成良好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民营医院生存、发展和壮大。

一、民营医院的人才引进与战略

过硬的医疗人才队伍是民营医院发展壮大的不争保障。引进人才就是首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管好人才、留住人才等问题来解决始终困扰民营医院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重大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民营医院高层决策者高度树立以病人为一切医疗工作的出发点,用前瞻性的视角,高薪聘请德才兼备、医术精湛、临床丰富、口碑信服患者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作为科室带头人。引领科室来增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势头。

1.打造品牌意识塑造医疗突破口

民营医院要有创新意识,以本地区患者关注力极高的病种作为突破口,给急需的医疗教授、专家搭建一个让患者信得过的医疗平台,甚至让其参与管理等方式来稳步增强医院势力来吸引患者,着力打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美誉度、塑造名医名家正面形象来带动领头科室和医院的发展,同时对新人的培养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可低估的。

2.落实惠医政策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关键对那些积极上进、钻研医技、提高患者服务质量且收效较好的医护人员除提供社保、医保、休息等基本社会保障外。还要在晋升、晋级时,参股、参管、分红、子女照顾等方面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这也是提升民营医院管理的有效形式。

3.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成岗位成才

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确保经济利益前提下,往往把工作实效当成自身生命中首选。真正的人才都是有强烈的事业心的,医院应为这些相关人才提供不断成长的平台和空间,极力营造“识才、促才、爱才、聚才”的用人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志之士的潜能和才干。

二、民营医院的人才培养

根据医疗特点积极做好“梯队”人才的培养,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自由阵地。建立老、中、青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标准、严要求,把高、尖、端的相关的医疗专业人才揽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工作中。

三、民营医院的人才管理

人才引进和培养只是前期必要的工作,关键要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任人为贤,为我所用。不断增强医院凝聚力,要做到实现人员数量最小化、结构最优化和效能最大化,就得让员树立“主人翁精神,以院为家,院荣我荣,院衰我耻”思想,同时制定出必要的奖惩机制,强化执行力确保留住人才得以贯彻和落实。

1.推进“星火”计划,打造“医星”意识

患者需要核心人物。“重量级院士”是医院和科室宝贵财富。大量实践中得出,民营医院决策者一定要有“造星”的意识,为具有潜质与培养前景的年轻专家营造医尖环境,让医星之火燎原全院尽量辐射到更多的患者。

2.发挥民营医院优越性

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机制活、反应快、决策灵,民营医院服务和管理应该迅速与市场接轨,去积极主动的抢占患者的心智资源,真正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凸现民营医院的竞争优势。医院好了,患者信服了,员工也看到了希望。

3.建立健全良好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也是生产力。管理决策层领导要多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中间倾听员工的心声,医院可以采取座谈会形式,加强与员工沟通交流,通过点滴细微的关爱,尽可能的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医院的和谐发展。要突出柔性化管理,增进民主气氛和职工的参与意识。积极开展与医院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争创活动,通过人性化管理、用归属感的方式增强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集体意识和对医院的忠诚度,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无弊。搭建员工个性化发展平台,招揽医院所需的个性人才也是医院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4.强化人脉气场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SWOT;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此环境下,面向基层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大为发展,但新问题不断出现,机会与危机并存,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研m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使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和SWOT分析工具探究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竞争状况分析

1.1五力模型波特把竞争战略描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从而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他认为,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力量的相互作用,组织必须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结构,才能使自己处于最佳位置。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购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产业竞争对手即现有组织之间的竞争。该模型可以用于识别行业内竞争的来源,分析行业竞争结构。

1.2具体分析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可以得出处在竞争环境下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若如图1所示的五种竞争力量。

1.2.1潜在进入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包括中专、民办高校以及国家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民办高校和国家普通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总数又不断减少,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1.2.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当前社会上的短期职业培训时间短、成本低,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不少学生宁愿复习也不愿意上高职院校。自学考试灵活门槛低,对高职院校的替代作用不可低估。

1.2.3供方与买方供方主要是原来就读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买方主要是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大,各医院纷纷注重学历,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严峻挑战。

1.2.4现有院校之间的竞争近年来,生源数目缩减,各个学校纷纷扩招,与现有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很难体现其优势。

2 SWOT分析

2.1什么是SWOT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韦里克教授提出了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通常根据目标自身的既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S(Strength)为优势,w(Weakness)为劣势,O(Opportunity)为机会,T(Threat)为威胁。然后,利用系统分析思维,依据矩阵形式排列,将各个要素相互匹配以便加以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策略性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的要素交叉分析,包含SO交叉分析、ST交叉分析、WO交叉分析、WT交叉分析等4部分内容。SO交叉分析,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术。ST交叉分析,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利用自身优势消除或回避威胁。WO交叉分析,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的战术。WT交叉分析,自身劣势和外部威胁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找出最具有紧迫性的问题根源,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自身限制,消除或者回避威胁。

2.2 SWOT分析

2.2.1 S(Strength)优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灵活,能根据职业市场的变化灵活的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医学知识领域专业性强,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跨入这个领域,毕业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

2.2.2 W(Weakness)劣势习惯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认识不够,办学观念、办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实际差距过大,不能适应现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成人教育或普通高校合并升格而来,很多领导尚未从中专管理理念中脱离出来,仍然使用中专理念指导教学。

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育经费上严重不足。高职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偏低,缺乏熟练的动手应用能力,对新设备了解甚少。缺乏“双师型”教师。

学生理论素养相对较弱。由于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过分追求使用技能的职业培训,知识面相对狭窄,缺少知识拓展的基本能力。限制了学生综合理论素养的培养。

2.2.3 O(Opportunity)机会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国家给予优越的政策环境,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理提出,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表明了国家对明确定位和导向。

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新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基层和社区医院的快速发展为医学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新医改政策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这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2.2.4 T(Threat)威胁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扩容、民办高校、私立高校迅速崛起。

资金、人才、优秀高等毕业生更倾向于普通高等名牌学校,这些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和生源,从而危及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低学历的弱势地位,卫生系统招考要求学历较高,限制了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的就业。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人甚至认为高职教育是低于一般专科之后的“次等教育”。同时用人单位学历主义的用人高消费观念,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2.3 SWOT分析表

3提出对策

3.1科学发展策略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建立长远、根本的制度体系,减少决策错误和风险损失,用于创新,行之有效的实现高职院校的高效运行。

3.2实施差异的发展策略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医学行业,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医疗应用领域的新技术,及时按照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根据医学行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结合医学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断开拓办学模式创新从而赶超普通高校,如校校联合,整合强大的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以较高的实践能力战胜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学历上的威胁。

3.3联合发展策略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生协同和聚合效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开辟新的市场。

3.4重点发展策略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医疗人才市场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整合资源于重点专业.争取在某些专业人才供给上形成相对垄断地位,从而打造名牌专业,建立竞争优势。打造名牌专业的同时加大学校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高职院校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胡民众高校战略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6,(6):43-44

[2]范开菊.我国高职院校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可南职业技术示范学报,2005,(6):15-17

篇8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也是世界上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1%,天然气占1%,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我国已探明煤炭储量仅占世界的11.6%,储采比为69年,人均煤炭资源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能源逐年减少,消费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制定了各有特色的能源发展战略,并在具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能源前景,提出能源战略的预期目标。我国也必须从我国能源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能耗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四、提高能源技术创新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气的两大转变。在目前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抢占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而国外已达到70%~80%。目前我国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5年左右。在技术创新上,应当全面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发预算中能源研发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的紧密合作。

各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国必须根据我国能源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国沼气的生产及应用已基本形成规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项目的开发进度相对落后。根据我国国情,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这也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

五、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左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达到50%左右。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储备更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战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利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指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战略能源安全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安全领域,给能源发展战略安全以高度重视。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能源发展战略安全提供后续保障。

六、优化能源结构,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应该“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当然,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为当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的时候,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一极限,煤炭的开采难度会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也并非是搞“油气化”,减少石油比重是结构优化,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更是优化能源结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在出席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时曾指出,长期来看,政策在能源供应上的左右摇摆致使结构调整没有清晰的方向。即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国能源规划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决体制问题以后,才能让能源结构的调整免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于能源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垄断、越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传统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生产车间”,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缺失了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结果不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现象,这种现象在能源行业尤其明显。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须把过去的“政府—企业”的二层结构转变为“政府—市场—企业”的三层结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与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能源领域体制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总之,能源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能源发展战略或者能源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国情,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希望本文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研究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的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组: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200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BP.2004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Z]..

[3]郑湘明、项贤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思[J].学习与研究,2005(9).

篇9

[关键词] 中医药产业;南药;资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39-0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地区,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其他医药大省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不断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稳固其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广东具有“南药”资源发展的多种综合优势,中医药产业发展应采用以“南药”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战略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的思想、原则、方案及途径。

1战略思想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广东最具特色优势的南药资源为导向,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形成以广东特色南药资源为导向,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大产业链结构,以南药资源发展带动整个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南药资源基础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完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营造广东“南药”品牌,掌握优质南药资源的主动权;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在全省范围按照GAP规范建立南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广东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为中心,建立现代化南药产业中心和南药贸易中心;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建立“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并保持广东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南药学术文化资源,研发基于优势南药资源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增强广东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原则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突出南药,营造品牌;优化整合,发挥优势;科技带动,规范生产;开发有度,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统揽全局,科学制定南药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整合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合力,促进南药资源生产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南药资源生产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建设,推行南药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制定南药质量标准,开发南药新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濒危南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对特种野生南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方案

广东南药资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周密部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推行南药资源的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南药文化战略。

3.1南药品牌战略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为人们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入世后中药产业成为唯一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和国外抗衡的行业。南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影响力的中药, 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导向,其品牌地位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品牌效应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实施南药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和市场覆盖面较广的南药产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3.2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继物力、财力、人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经营资源”[1],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南药生产流通领域,充分利用专利、商标等手段,提高广东南药信誉度,树立广东南药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南药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南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南药知识产权教育。南药产品在注册商标时应标明其地理标志、专利以及知名产品等。

3.3 标准化战略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2],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必须根据广东中药研发到生产的现状,结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在我国现有各项中药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符合广东南药优势特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及生产等标准规范体系,争取得到国际认可,并使之成为南药的最高标准,形成有效的质量标准壁垒,对内有效控制中药质量,对外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加速南药标准化的进程,对于确立广东南药资源的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区域化、国际化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3]。如何控制和发挥广东南药资源优势,以优势南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掌握南药产区南药资源的主导权,建立区域南药联盟,形成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以大兵团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与港澳台以及东盟间的地缘优势,以南药资源为导向,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市场,使广东成为世界中药资源贸易的枢纽和信息中心。

3.5 南药文化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护和挖掘岭南医药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历代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医院传统制剂,编辑出版南药文化系列著作。加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本草园”建设[4],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文化建设,在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同时宣传南药文化。开辟基于南药文化,集南药生态观赏、传统南药加工、炮制、制药工艺、药膳、凉茶、保健品、礼品、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新产业。采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渠道,以与南药有关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的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势,大力弘扬南药文化,对于广东实施南药资源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社会环境。

4实施途径

4.1开展南药资源普查,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20世纪80年代,广东进行过全省范围的中药资源做了普查,也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的情况,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广东中药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广东南药资源进行普查。在南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南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机制,对影响南药资源发展的各种因素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及时全面掌控南药资源的各种信息,为南药的开发利用创造更为有利的信息服务。

4.2 实行集团化发展,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尽快培育若干家中医药产业集团,重点开发若干南药拳头产品和系列药品,拉动广东南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4.3 整合医药科研力量,加快南药新药研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合广东医药科研力量,提升广东南药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南药产品科技含量,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南药,集中各方面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

4.4 发展南药规范化种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将南药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切实抓好南药资源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大力扶持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确保工业化生产对南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4.5 创新营销机制和方法,扩大南药产品市场份额

药品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营销机制和营销方法,建立强大的南药营销网络。同时,加大南药品牌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广东南药的品牌效应。

4.6 加强濒危南药资源保护,保证南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药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出现了中药资源不断匮乏、品种退化甚至枯竭的现象[5]。因此,建立南药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深化对南药资源的系统研究,对南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广东名优南药研发的质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指导南药资源生产、中医药产业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南药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既能够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又能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有效的保障体系,保证南药资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卫生产业,2007(1):93-95.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

[3]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年6月30日.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7)6号][Z].2007年2月1日.

篇10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人力资源外包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目的。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深受企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主管的欢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行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大幅度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专注业务拓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增加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混凝,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中,企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二、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壁垒

1.文化壁垒。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特有的,且是独一无二的。当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必然会产生企业文化的冲突,进而不利于外包业务的开展。

2.风险壁垒。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如信用风险、商业安全等,尤其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一旦人力资源外包出现风险,就会使得企业陷入被动地位,使外包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策略

1.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创新。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文化的冲突是不可必然的一种问题,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制度,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而企业要想顺利的实现人力资源外包,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创新工作,通过文化的创新,来增强企业间的文化协同管理意识[1]。首先,企业要构建明确的企业文化,树立共同的经营观念,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员工对文化的认同。其次,企业要努力营造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文化氛围,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建立互通的企业信息交流网络,拓宽企业的文化交流渠道,提高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透明性。

2.加强交流,转变观念。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外包就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利益,一旦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增加人力资源外包的阻力。为此,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中,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进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把人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信任、尊重、依靠企业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重心,认真听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的意见,本着人文情怀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进而人力资源外包做好思想准备。

3.强化过程管理,降低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在市场环境下,这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企业就必须强化过程管理。对外包企业和外包商来说,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科室实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企业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风险系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外包企业建立监督机制来对外包商的财务、信誉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同样,外包商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外包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量,进而降低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中的风险。

4.加大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我国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其管理工作大多是以经验为主,没有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进而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进而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意义

篇11

摘要:民营医院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它们又具有医院救死扶伤的责任,所以,必须建立医院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品牌形象,利用口碑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方式,综合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采取成本优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一体化战略等,同时不断改善医院环境、引进先进仪器、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意识,以此来树立医院的品牌。

关键词:民营医院;品牌营销

目前,各个民营医院吸引病人的主要营销途径就是广告,伴随着2007年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实施,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它们也在探寻着自己市场营销的新领域。民营医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兼顾服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等学科,通过对我国民营医院的环境,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提出一条适合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品牌营销之路,为“十二五”形势下民营医院发展建言献策。随着市场理念进入中国,一些医院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经常与患者产生矛盾,非常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是为了树立民营医院的品牌形象,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我国医疗卫生队伍,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民营医院环境分析

(一)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第三十四章[1]中指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1]。所以,在新的“十二五”时期,民营企业的崛起势在必得。这样,才是真正中国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3]。数据说明,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另外,笔者发现,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生活的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业是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行业,不仅技术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加。就人流手术而言,从前令患者十分痛苦的刮宫已经被取代,换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无痛人流技术。互联网的引入,网上预约,方便了患者看病,是医院营销的新的途径之一。

(二)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竞争结构,笔者主要利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1)新进入者的威胁由于政府的鼓励,民营医疗行业有属于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处在成长期,所以后起者非常多,对现在存在的民营医院是一个很大的威胁。(2)替代品的威胁一些小病买些药就可以,所以药店会对民营医院产生一定的威胁。但是,影响比较小。(3)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里的供应商主要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提供者,如今,这个市场供大于求,所以,主动权在医院方面。(4)与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也就是患者,现在还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讨价还价的能力,没有医院强。(5)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这,一方面是与公立医院的竞争,另一方面是民营医院内部的竞争。而细分起来,又包括同一个地区医院的竞争、同一个规模医院的竞争、同一个病重医院的竞争。

二、民营医院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市场营销分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民营医院认清优势、发现劣势、找到机会,看见威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

“十二五”规划颁布,对民营医院采取了很多有利的鼓励措施;居民重视健康,医疗消费增加;公立医院缺乏营销,对市场缺乏敏锐性,医患关系紧张,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军医疗行业,肯定会有很多民营医院崛起;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4];公立医院近几年也不断开始关注营销,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医疗广告的种种限制,不利于民营医院的营销。

三、民营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曾在上海FH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和医院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小窥大,笔者认为,民营医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广告宣传又造成了巨大的成本。所以,民营医院的领导对于医院员工的工资十分苛刻,医院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笔者在医院两个月,总共80多人,走的大概就有10人。人走之后,就会有人补充进来,但是这样,不仅不利于医院的稳定,运营成本又将增加。

(二)缺少战略意识

民营医院经常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战略意识。这样的后果就是,医院得不到长远的发展。

(三)经营不规范

大多数民营医院的经营不是太规范,每次卫生监督人员前来检查,都会发现许多问题。这就不难理解民营医院申请农保、医保资格非常困难的原因。不仅如此,医院医护人员还会在治疗方案和治疗价格上与患者产生矛盾。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医院经营不规范。

四、民营医院的品牌之路

(一)构建自己的品牌文化

有文化,才会有品牌。很多民营医院在做网上宣传的时候,做了很多网站,Logo也不尽相同,这样非常不利于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如果要树立品牌,必须要有一套固定的企业标识。另外,文化非常重要,企业文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方便大众认知。对员工的各种培训非常重要,比如微笑服务,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馨。

(二)运用各种管理战略

1.成本优先战略

如果在市场营销中,应该是低价格策略。现在,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如果民营医院在维持生存的情况下,给老百姓以实惠,肯定会在大家心目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

2.差异化战略

现在,民营医院很多,经营方式非常相同,营销手段也非常行啊同。所以,如果想从中突出出来,必须采取与其他医院不同的方式,加快创新步伐。(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慧,黄淇敏,杨肖璇.民营医院营销战略分析.[J].中国医院,2008,12(7):72-75.

篇12

事项:

公司公布07年度报告: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9,257万元,比上年增长38.98%,实现利润总额66,491万元,比上年增长57.25%;净利润56,571万元,比上年增长56.71%。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94%。每股收益1.20元。

评析:

公司主营装载机、挖掘机、路面机械等,装载机是公司的传统产品,挖掘机是公司的业绩亮点。公司是国内装载机行业龙头,挖掘机国内厂商领先,目前公司正积极进入市场容量更大的叉车领域。

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自于装载机和挖掘机,二者增速都高于行业水平。其中装载机销量27002台,销量增长比行业高出3个百分点,达到33.8%,市场占有率为19.72%,提高了0.67个百分点。挖掘机销量为2115台,同比增长58%,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为3.63%,提高了0.42个百分点。

公司07年业绩增长的原因有:一是量的增长:装载机销量同比增长33.8%,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58%。二是综合毛利率的提高,其中装载机出口大概2700台,同比增长87%,由于毛利率水平高于内销,平均下来毛利率在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下比较稳定。另外,挖掘机规模效应导致毛利率水平提高4.21个百分点。综合下来,毛利率提高0.73百分点。三是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4.14%下降到今年的3.64%。

装载机行业表现为强者不强,弱者不弱的多头竞争格局。在产能过剩50%的情况下,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基于装载机行业进入成熟期的判断,柳工实施的是差异化战略,不与对手拼价格,注重品牌和服务,同等机型,公司产品高出对手4-5000元,公司毛利率高于对手3-5个点。公司三包服务从1年提高到3年,这里反映在财务上是销售费用的增长73%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公司转债项目投向之一扩大高端装载机产品的产能,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毛利率水平。目的也是追求差异化竞争。

柳工的挖掘机也是采取的差异化战略,柳工挖掘机主要集中在两个系列,针对高端市场的9系列和针对中低端市场的2系列。其中9系列的产品在性能上要超越同等级的韩国品牌,向卡特彼勒、日立等最先进企业的产品靠拢,价格略低于日本和美国的产品;2系列的产品基本能够与斗山、现代等品牌达到同等水平,价格与韩国品牌持平。这一战略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目前占有率居国产挖掘机前列。

在主导产品处于成熟期后公司开始有序实施产品多元化,从挖掘机、叉车、压路机到平地机,产品线逐步扩展。挖掘机随着募投项目实施将很快放量,成为主要利润增长点。叉车项目计划10年达到1万台,如果考虑上海叉车产能成功可能性比较大。路面机械主要依托江阴柳工。公司产品多元化降低了波动性,同时带来了发展空间。

篇13

(一)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高校出版社为获取行业竞争优势,通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在选题、服务、价格等方面形成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色经营模式,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满足而采取的经营战略。随着国家出版社改制的完成,国内出现了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等,这些具有规模优势的出版集团将高校出版社逼进了更为狭小的市场空间。因此,采取差异化战略占领大型出版社不易把控的专业化、细分化、小众化的市场是高校出版社的未来发展趋势。在选择差异化战略时,具有学术资源优势的高校出版社可以走学术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依托百年名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终身教育出版框架,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又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学校的优势,出版了各类计算机教材1000多种,使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教材品牌深入人心。高校内的市场则是所有高校出版社应当坚守的阵地,这是因为大学是大学出版社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根基,是高校出版社得以形成出版特色的独特资源,而大学也正是通过出版手段来实现本校科研成果的、体现学校的教学科研功能,从而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的。依托所在学校谋求发展,可以说是高校出版社与其他类型出版机构的最大差异,也是高校出版社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最大优势。

(二)多元化战略

出版行业管制的宽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给高校出版社发展带来诸多困难的同时,也给高校出版社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4]出版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关键在于通过价值链的匹配获取范围经济性,匹配性越好,范围经济性越显著。国内外的企业经营案例都表明,相关多元化较之不相关多元化其风险度要小很多。[5]高校出版社中多元化战略实施最成功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其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至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多个方面。目前其拥有下属企业和控股公司共22个法人实体,除广西外,其经营触角还延伸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

(三)聚焦战略

聚焦战略也被称为集中型战略,是为了赢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集团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高校出版社实施聚焦战略,就是为特定的读者提品与服务,从而增加其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利用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优势,一直聚焦石油行业的工人培训市场,根据石油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石油工人的培训需求,不断出版和修订石油职工各工种技术等级培训教材及与培训教材配套的各类图书和电子产品。通过对这一市场的深挖细钻和紧密跟踪,不仅使所开发的产品充分满足了石油工人培训的需要,切实提高了石油工人的技术与综合素质,同时也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路径。

(四)协同战略

在数字化出版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出版社应加强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和网站的合作,整合产业链,把作者、出版社、销售者、供应商、读者融为一体,使高校出版社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灵活提供多种服务模式,组成一个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出版和销售的供应链条。[6]高校出版社还可以与国际知名出版企业合作,利用其科技出版和信息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和良好的国际声誉,开拓国际图书市场。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当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该社与斯普林格合作出版了《中国科技进展》丛书,2012年又与爱思唯尔集团合作出版了《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系列丛书并在伦敦书展上亮相。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邬书林在首发式上高度肯定了这套丛书,认为该丛书是中国科技出版业与国际科技出版业合作的又一成功范例,为科技原创出版物的全球传播探索出了很好的模式,打开了更多的渠道。通过国际合作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不仅凝聚了海内外优质资源,培养了国际化编辑和版贸队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高校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实施

高校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一是应该将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纳入决策思考范围,增强高校出版社对外部环境竞争的适应性;二是高校出版社在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完善其战略与管理;三是高校出版社还要将其近期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并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并转化成员工的使命。具体做法如下:

(一)核心竞争力培育

出版社的转制及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出版社带来了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衡量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是高校出版社首要解决的问题。出版核心竞争力是指出版组织在从事知识积累和传播的过程中,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协调其内部各种知识性和技能性资源而形成的独特的、不易模仿的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7]高校出版社应对其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企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其进行培育。

(二)战略目标规划

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依托交大,突出优势发展,坚持专业出版与学术出版品牌,早日建成“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高校出版社的战略目标可以按四方面展开:一是明确市场目标,即高校出版社通过对读者、目标市场、选题、销售渠道等进行深入分析,来确定期望达到的市场占有率或在竞争中达到的地位;二是树立创新目标,即通过设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的制度创新目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创新目标,转变经营思路、改善组织结构、选择管理风格和管理模式的管理创新目标,以达到预计的市场目标;三是设立盈利目标,这是高校出版社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的经济效益,其达成取决于高校出版社的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用;四是树立社会目标,高校出版社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文化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高校出版社一方面有责任和使命将丰富的思想财富转化成精神产品,另一方面,其每一个产品的选题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

(三)组织结构变革

在当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变革的形势下,这一转型和变革必将促使高校出版社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对此,高校出版社应未雨绸缪,尽快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高校出版社内部的组织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要把握数字出版的本质和特点,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

(四)企业文化建设

篇14

【关键词】药学发展;临床药师;问题;措施

上个世纪生物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医院药学的发展不能跟上医药科技进步的速度,给医院药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为了减小两者的差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也表明21世纪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许多问题,同时,在这个以病人为中心,药品采购招标,医疗和药物分开核算以及医疗保险全面改革的时代,医院的药房该怎样谋求生存,怎样发展以及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如何进行管理等等,都是医院药学所会面临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对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1医院药学的发展趋势

根据最新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说明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的治疗,这表明药师的任务开始向以用药学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宗旨的临床药学任务和进行药学保健的方向发展,进而我国医院药学将向着临床药学发展,临床药师将会成为新时期的重点培养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临床药师的短缺,所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药学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1]。

1.1国外医院药学发展概况从国际上看,药师的主要工作地点是社会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尤其是临床药物的使用)。在国外的医院中,药物部门基本上没有药物制剂的工作,药物采购完全是社会化的。国外医院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药物治疗。在国外的一些医院中,尤其是在西方的一些医院中,医院的药学部门是医院的核心部门,医院必须设置临床医师的职位,实行临床药师制度。病人使用的药物是由医师和药师共同决定得到的,并且在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中,药师与医师和护士一起商量用药,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这样就减少了因为用药不当而引起医疗事故的事件,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水平。(2)药品调剂。在国外的医院部门,药品调制是几次于临床药物治疗的第二重要的工作。医疗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这就对药品的调制有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药师要对医师所做的处方进行监督和审核为病人提供优惠高效的治疗药物。(3)药学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国外的医院药学部门都设立有药学方面的信息资料室,存放有权威的药学期刊和最新的药学文摘,同时还与国外先进的药物信息进行互联网联系,而且医院的药学系统之间也有联就能够方便的进行药学资源的高效共享[2]。

1.2我国医院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我国的药师很少进行临床医疗,所以临床药师缺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临床药师的需求日益增大已经是一个不变的趋势,因此,要满足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就要求药学教育部门加大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养,同时,医院也要对临床药师的职位有更多的关注。

1.2.2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没有系统的临床药师培养方案,这就制约了药学的发展和临床药师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解决临床药师培养方案制定的问题。

1.2.3医院药学技术人才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药学人员的学历明显偏低是药学人员自己很难适应临床药学的工作,缺乏高层次的药学人员是其突出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医院整体药学技术水平的下降。据调查现实,在我国的医院药学工作人员中,在副高以上职称的药学人员中40%的人员是仅仅是大专或中专学历晋升的。主管药师中大概有50%是中专毕业,2.62%是护理人员转行的,5.13%是高、初中毕业后没有接受专业的系统的药学教育就直接入岗的。药学人员整体缺乏是影响我国药学发展的又一问题,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大概32.4万家,而每个医疗机构平均拥有药学技术人员只有1.13人[3]。由此可见我国现有药学人员的情况严重影响这药学工作的发展。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临床药师的需求为医院药学事业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同时也对医院药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保健药学也是药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现阶段要实现从传统医院药学向药学保健工作模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各级领导更新观念外,提高药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对各级药师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更是当务之急。

2.1 培养学科带头人在现阶段,药学的发展要由传统的方向向想着药学保健的模式发展,要培养更多的符合医药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这一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探索性。这就需要药学工作科室有这样的带头人,使科室的工作在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能完成向这一方向的转变。一个好的科学带头人在这一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药学方面的各个科室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要使整个科室的处于较高的业务水平,培养好的科学带头人是不可获取的[4]。在当前医院药学工作模式转变得过程中,强调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保证科室建设顺利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药培养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还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以效仿,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快速的把握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带动整个科室向前发展;而且,医院药学部门的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业务,其业务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新型技术,这也要求学科带头人自身能够拥有学习多方的知识的能力和快速领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科室的工作人员想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综合多方面,培养学科带头人是现阶段药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是其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

2.2 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符合药学保健合要求的临床药师是现在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前文已经提到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医院卫生的临床药师培养方案,这就制约了药学的发展和临床药师的发展。再加上现有药师的理论实践水平与药学保健的临床药师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缩短这一差距,对在职药师的培训是一个较快速的方法。

随着医药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知识理论层出不穷,新的技术也不断出现,仅仅在医药院校学习一时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这就需要对在职的医药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在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书面总结能力,向着医药保健临床医师的方向发展。高等医药院校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制约,在课程设置上与现实需要的药学人员的技能有一定的差距,其偏重基础课程,而在心理学、社会医学以及人文课程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等药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距离药学保健以及临床药师的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更多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实践才能胜任工作。

2.3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专业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医院药学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也已经有许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都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但是国内的医院药学部门在在这方面还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医院药师的分工过于简单,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由于分工不明确,是的在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水平不等,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只能放得较低,在这种环境下不利于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药师。由此可见,药学部门实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药学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也能够鼓励各个工作部门的人员努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培养出更多精通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2.4坚持药师下临床药师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模式向医学保健模式发展的顺利进行,药师下临床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医院要组织药师下临床为患者服务,不仅可以为药学保健打基础,也有利于药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在选择下临床的医师时,要秉承择优选择的方案,选择基础知识牢固、工作责任心强、虚心好学的药师下临床,与此同时,减轻他们日常的工作量,是他们能够有充沛的精力到临床中工作。(2)药师下临床要坚持以”专病专科”为原则,一方面,下临床的药师,在专业技能能肯定不比医师,即使经过规范的培训,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较理想的水平,因此,采用“专病专科”的原则,是下临床的药师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工作,更深入的了解医师的工作[5]。另一方面,在开展工作时,先从非专科用药着手。一般来讲,医师对专科疾病的用药都有较深的了解,临床药师对医生的用药很难提出切实的建议,而专科医生对非专科药物的认识相对较少,更容易接受药师提出的建议。从非专科用药方面出发,更利于使临床医生对药师的产生信任,这样就是的药师有机会参与设计患者的用药方案。(3)最后,药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之后,要及时总结的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并告诉其他的药师,使得全体药物工作者都对临床药学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水平,为他们下临床提供经验[6]。因为药师下临床不仅仅是药师的个人问题,关系到整个医院药学发展的问题,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一切资源。例如,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情报咨询等等临床药学服务项目。药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及时的获得各种信息,能够为医师和护士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方案,值得临床药师有更好地发展。

3总结

本文从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药师需求的需求提高这一方面出发,分析了国外药学的发展,以及我国药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药师培养的问题,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医药保健的临床药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较合理的方案,相信我国的药学在一段时间后一定能有较大的进步。并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药学发展一定会有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卫东,汪世英.浅谈医院药学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2):344-345.

[2]王振国.开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医学创新, 2009,6(18):101.

[3]吴满平,叶德泳改革药学教育发展我国临环药学事业[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 (1):53

[4]部方字,黄泰康,杨世民,等.国外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07,5(4):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