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防治措施范文

环境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防治措施

篇1

1.1酸雨对人类以及生物的危害

近年来,酸雨危害比较常见,酸雨的出现会导致土壤和水体出现酸性化,在其流入江河以后,会导致湖泊酸化,使得湖泊中的动植物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同时,对湖泊中的食物链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会导致陆地上的很多农作物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

1.2有害的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

在有害化学物中,农药比较常见,人们利用农药来对农作物进行杀虫,效果非常好,但是导致的环境污染也非常大,农药在使用以后会出现不容易分解的问题,这些化合物在被生物吸收后会出出现不断累积的情况,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

1.3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在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在水资源受到污染以后,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会导致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同时,对人体的很多器官也会导致很大的维护,对免疫力比较低下的儿童产生的危害更加大。

1.4大气污染的危害

1.4.1大气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非常大,主要通常三个途径对人体健康进行影响,分别是通过表面的直接接触会导致伤害出现;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的食物和水导致的中毒,或者是吸入污染之后的空气也好导致严重疾病出现。大气污染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进入到人体中,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危害一定要进行重视。

1.4.2大气污染会导致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导致生物出现中毒或者是死亡的情况,同时,生物在正常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长减缓的情况,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大气污染还能通过酸雨的形式,对土壤情况进行改变,降低土壤的肥力,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2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2.1保护环境应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三部分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要对环境保护和防治环境污染进行宣传,同时,对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生产企业的污染状况,对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染进行控制,同时,对个人行为要严格要求,提高人们的素质,对出现的环境破坏行为要进行批评。

2.2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将会产生很大的污染,因此,人人对环境保护问题都要进行参与,可以对企业和个人征收一定的资源消费税以及污染治理费,将人口逐渐变多产生的负面效应逐渐转化为正面效应。

2.3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环境保护问题对经济发展以及后代的生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将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4大气污染的防治

2.4.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尽量多采用无污染的能源以及设备,比如:太阳能、风力、水力等,降低污染源,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可以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减少大气的污染数量。

2.4.2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方法有,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采用气体吸收处理有害气体,比如用氨水、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利用其他物理方法回收利用废气的有用物质,或者将有害气体转为无害化。

2.4.3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有效控制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排放量。

2.4.4厂家在选择建厂地址以及烟囱的设计时要合理,不要过度集中排放污染物,以免形成局地严重污染的事件发生。

2.4.5进行绿化造林,植物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吸收大气中的有害体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积的范围内,长时间的净化大气。所以多种植一些绿色植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大气中污染影响范围广、浓度比较低的状况,使用这种方法最好不过。

2.5对于水污染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对于污水的处理,要从资金、行政、法律保障三个方面去进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的支持是坚强的后盾,法律法规是最终的保障。只有有了这三项,才能让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做起来更容易一些。

2.6土地污的染治理

2.6.1科学的进行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的成分复杂,而且种类繁多,所以工厂排出的这些工业废水都是有毒的,所以在利用这些废水灌溉农田前,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才能用来浇灌田地,避免对土壤的污染。

2.6.2合理的利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的农药,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而且还能有效的消灭病虫,发挥农药的真正作用。

2.6.3合理使用化肥,增加有机肥,要根据土地的特性、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的有机质量,增加土地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导致环境被污染的原因较多,主要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就微观原因来看,主要在于养殖模式的影响;而宏观方面主要在于养殖管理方式和养殖人员的影响。(一)微观原因。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淡水池塘、工厂化和网箱3种养殖方式。就淡水池塘的养殖方式而言,其属于产能较高和密度较大的养殖方式,内部水体的整体稳定性和水体自身净化能力较差,而且水环境中水生动物的粪便与残饵较多,导致水体营养较为丰富,而且会出现水体缺氧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水产动物成群死亡,且水体内的浮游植物会在短期内疯狂生长,进而导致水产养殖失败。而就工厂化养殖方式来看,主要是外部投放饲料,并投放相应的鱼药,这样内部水体就能及时更新,同时把养殖废水排入周边水域,因为其中包含了诸多氮磷,导致周边水域被污染,且会导致周边水域被富营养化,甚至因此出现赤潮现象。而就网箱养殖模式来看,主要是在水中设置网箱而限制水产动物的活动,此时养殖环境直接和外部的水体环境连接,在网箱中投入鱼饵和鱼药之后,不仅会导致网箱内部水体受到影响,而且外部水体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水体被富营养化,进而极易导致大水面出现赤潮的情况,导致水体环境被严重污染。(二)宏观原因。当前,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不管采取哪种养殖方式,养殖户(场)为了提高自身的同期利润,往往会扩大养殖规模,并投入大量的养殖资源,且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在养殖过程中,放养的密度要比水体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值要大,进而使得环境被严重污染。而为了确保水体清洁,养殖人员需要频繁更换水体,此时大量的污染水体就会向外排放,进而引起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加之当前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的环保意识严重不足,且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例如,在养殖饲料选择方面,大多选用价格低廉且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鱼饲料,而且使用量较大;在用药方面,我国在水产养殖用药方面的规定较为明确,但实际上经常存在盲目用药与采用违禁药的现象,导致养殖环境受到巨大的污染和危害。此外,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很多养殖户没有许可证件,缺乏对养殖户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养殖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加上对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不够,给很多养殖户难以形成强烈的震慑作用,最终导致环境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二、防治措施

(一)推广实施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实施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主要是为了从源头上对水产养殖的范围、规模与从业人员进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设置相应的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在特定区域对其实施全面的水产养殖审核,并明确特定区域内可以承受的水产养殖数量、规模以及可以采取的水产养殖方式。同时,要加强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考核,切实加强对其水产养殖技术和装备的审核,并有效评估其在环保措施方面的可行性,只有评估合格才能颁发许可证件,并有效明确其环保职责。此外,还应加强对非法养殖的指导,督促其责令限期改正,不改正的需要及时取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切实加强水域环境的监督,才能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治成效的提升。(二)切实提升技术人员的环保意识。为了提升水产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首先应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其意识到自身在整个水产养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职责,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而在培训过程中,主要应注重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结合其养殖规模和区域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特别是在环保措施上应加强培训。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其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力度,全面培训和考核饲料、鱼药的投喂技术要点,确保水产养殖饲喂的合理性,避免由于饲喂过多和饲喂方式不合理而给环境带来影响。最后,应加强对其在水产养殖布局方面的指导,建立健全养殖范围及其周边水域的环境预警评价机制,强化环保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应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污染。此外,还应采取针对性的水体净化措施,确保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的处理。

三、结语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奶牛养殖;环境;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82-02

奶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内蒙古奶业在政府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区奶牛存栏240万头,牛奶产量260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奶牛养殖存栏比重从2008年的不足7%,提高到40%以上。奶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确保农业增效。但是,奶牛养殖业也是众多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吨左右)[1],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传染疾病的流行,恶化牧区的环境和生态,限制畜牧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奶牛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防治措施。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选取内蒙古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2013年2月,由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对呼伦贝尔、土默特左旗、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六个区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余份,剔除出现关键错误以及问卷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2粉。调查问卷涉及奶牛养殖户2012年全年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奶农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奶农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等,第二部分是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置情况,主要包括粪便的处理、污水的排放、奶牛场消毒情况、奶农环境意识等。

二、内蒙古奶牛养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对废弃物的处理有限,对环境带来挑战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等废弃物若不经过沉淀或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还田作肥,将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成沉淀,影响作物生长。不经过任何处理,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围的空气造成极大的影响,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农户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方式上,采用沼气池处理和用污粪处理设备处理的用户有103户,比例为63.58%。仍有51户农户采用直接集中还田方式处理废弃物,比例为31.48%,且有8户农户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占比4.94%。

通过对不同生产组织模式和规模的养殖户进一步调查发现,采用集中还田方式和不做任何处理的,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的散户,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奶联社、企业自建牧场等大规模的养殖户主要采用沼气池处理,说明粪便作为一种制沼气的新能源,得到农户的充分重视。但随近年来不断加快奶牛改良,强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不断扩大,规模化在促进奶牛业发展的同时,也使粪污的排放更为集中,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处理难度加大。

2.污水直接向外排放,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用水安全

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奶牛排放的尿液和冲洗牛舍的废水,小而分散的散户养殖,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数量少且容易在养殖场周围消化,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小。集约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所产生的污水无法在养殖场附近地区消化,也没有成熟的利用方法,因此出现了大量养殖污水乱排放的现象。调查显示,直接排向农田沟渠的农户占40.74%,排向野外湖区、河流的农户占了12.96%,排向野外荒郊的农户占了37.65%。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水生物死亡,直接带来生态灾难;高浓度的污水排向农田沟渠,会影响作物生长,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另外,我国北方多数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来就匮乏,奶牛用水和污水的排放在严重污染着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类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

3.奶农消毒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意识薄弱

奶牛养殖场疾病中疾病繁殖、炎发病率、腹泻、蹄病等发生率最高,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奶牛养殖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对牛奶场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的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消毒处理是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的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相当薄弱,不能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三、奶牛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

在我国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最重要的三部环保管理条例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废弃物清洁处理予以了技术规范。调查显示,农户对这三部环保管理条例,只有4.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仅有3.09%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95%以上的农户的了解程度属于“了解一点”和“不了解”,说明整体水平上,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养殖户对相关环保法规的了解程度不够,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这些因素限制了养殖户在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等治污工作的改进。

2.奶牛养殖户对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农户对养殖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较低。由调查可知,只有12户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例为7.41%,60.49%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轻微影响”,仍然有32.1%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说明奶牛养殖户的环境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3.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受教育程度偏低,治污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调查样本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2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45.40%,说明大多奶牛养殖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全面掌握像微生物发酵、清洁生产这样的高新技术,对污染治理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为部分治污效果好的技术普及推广的设下障碍。虽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染治理设施,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在设计、技术管理及运行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许多治污工程处理和净化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而且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奶牛养殖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饲养技术、卫生防疫方面,对治污技术的专业培训过少也是导致治污技术推广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四、奶牛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

工厂化、规模化的畜牧业,是造成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导致畜产品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难以持续发展。以畜牧养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业、无污染处理业等,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低成本地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紧密结合,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高效、科学、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2]。

2.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倡导适度规模、科学养殖

一方面,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料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若污物排放超过土地的自然净化能力,若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就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等形成公害。因此,转变养殖模式,应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载畜量,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适度生产规模,载畜量一定要与当地的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壤消纳能力相匹配。

3.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提高奶农治污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污染物治理整体水平,除了加强对奶牛养殖疾病防疫、饲料搭配等技术培训外,对养殖户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包括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内容,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规模养殖场干粪堆码场、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及污水分流等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物处置技术等。此外,为了规范奶农养殖行为,政府可以合理引导奶牛协会或者奶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奶业合作组织的影响、示范和标准作用,间接倡导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提高奶农整体治污水平。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奶农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环境价值观缺失,农民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无法认识到不健康养殖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无法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奶农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奶农的环保意识,让奶农了解奶牛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让奶农认识到控制养殖污染的重要性,调动奶农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参考文献:

[1]粟朝芝,陶宇航.贵阳奶牛养殖粪便处理利用对策[J].吉林农业,2011(8),220-221.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现状;防治措施

1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

1)城市大气污染。针对城市大气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以全球53个国家200多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气测定。严重污染城市中我国多个城市榜上有名。近年来,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因大气污染每年超额死亡人数高达178000人。通过分析研究可见,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汽车尾气等,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最为突出。2)城市污水污染。目前我国城市具有较大污水排放量,长期以来对城市水体影响巨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在400亿t以上,其中200亿t左右为工业废水,其他主要为生活污水。由此可见,城市污水污染源主要包含2点,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污染将对水体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疾病,浪费水资源。根据监察部门的信息分析,每年我国水污染事故以超过1600起,群众上访次数在2000次以上。3)城市噪音污染。作为第三大环境危害,噪音污染治理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极为关键。据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处于噪音污染的城市居民量达到40%左右,如噪音增加1dB,此地区高血压病发率将提升3%。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位于中等噪声污染状态,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43.6~66.6dB范围,在各类环境污染危害中,噪声污染较为严重,且影响范围广。4)城市垃圾污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垃圾处理是否得当极为重要。据专家统计分析,我国75%城市都被垃圾环带包围。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生活习惯也从原有的节约型逐步转变为抛弃型,进而大大增加了垃圾产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每年正以8%~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在世界平均增速以上。

2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某个层次来讲,由于人类社会发展不均衡,极易产生环境问题。换言之,人们由环境中过度索取导致人类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过程,而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环境资源公共性与人类活动的外部不具经济性。第一,公共物品包含环境资源,如大气、土壤、水等,任何人都可使用,正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才无法实现全面、有效保护;第二,因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盲目性,个别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极易损害周围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个人利益;第三,环境具有有限的自净功能,如滥用资源,将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以环境自身净化速度而言,无法满足污染所需,进而产生环境危机现象。2)政府监管不力,污染处罚成本低。因政府绩效衡量合理性较差,部分单位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将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时常会盲目地将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入,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不可取。同时,我国城市管理层次不高,部门分割严重、政出多门,导致各类不规范行为的大量产生,特别是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等,无法由源头上严控污染。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成本不高,导致大量企业钻漏子,铤而走险,罔顾法律,不顾民众生命安全。3)缺乏系统的环境保护体系。从法律制度方面来讲,我国还没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导致企业、单位、部门及个人钻漏洞。从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分析,因不具备完善的环境保护技术体系,无法做好系统性的规划工作,污染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排放计划等。

3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第一,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专业知识,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为环保事业做贡献。第二,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化,尤其是企业污染行为、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做出准确评价。第三,扩大环保参与途径,为便于举报监督,必须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应用措施进行公开化,实现民众利益最大化,要求进一步加大管理部门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提升民众参与性。除此之外,在建立与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过程中,应将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展现出来,进行群众性互查活动的开展。

3.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多方位控制环境污染

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就影响了企业自身治污动力,且民众环保意识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此时,必须依靠政府解决环保问题。也就是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行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政府权力对企业排污问题加以有效严格管控,如利用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污染行为体的责任。但法律过于硬性,针对具体事务无法灵活、机动地进行有效解决。为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作用,要求利用经济方式加以灵活控制,要求在既定标准的前提下,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针对超标排污企业应给予罚款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者,则以法律予以制裁。2)利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税收政策可利用税收作用对企业排污量加以引导,降低排污量,如企业排污较为严重,则应缴纳重税;排污较少,则减少税负。财政政策是指利用各种财政方式,如信贷杠杆等对企业降低排污的积极性予以调动,最终达到排污最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倩倩.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7).

[2]马志军,孙瑞玲.浅谈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3]韩洋.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篇5

一、目前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2)水污染: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人,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城市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3)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环境的现象。目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本文由收集整理民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商业垃圾、建筑垃圾等;二是工业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这些垃圾若不及时清除,必然污染空气,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导致蚊蝇滋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探讨

2.1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手段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可以从以下技术手段着手:一是采用新能源技术,改善我国传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用绿色洁净的新能源,如可以使用洗选煤,降低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大力推行使用氢气作为新能源,有效消除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得排放量;城市汽车发动机推荐用洁净的燃料工作,消除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的污染。二是一些高耗能、大气污染严重的老企业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技术手段·,新兴的中小型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推广各类烟尘净化技术,倡导清洁生产等。2.2城市水污染的技术性控制对策

对于城市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城市要建立专门的城市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尽可能地将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进人城市废水理厂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但工业废水的水质必须满足进人城市下水道的水质标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应在工厂内部先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水质满足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3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手段

对于固体废物污染一般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比如可以通过改革城市燃料结构控制工厂原料的消耗,定额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废品的回收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得固体废弃物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1)压实技术。压实是一种通过对废物实行减容化、降低运输成本、延长填埋寿命的预处理技术,压实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进行压实处理,某些可能引起操作问题的废弃物,如焦油、污泥或液体物料,一般不宜作压实处理。

2)破碎技术。为了方便固体废弃物进人填埋场,可以预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经过破碎处理的废物,由于消除了大的空隙,不仅尺寸大小均匀,而且质地也均匀,在填埋过程中比较容易压实。固体废弃物的破碎方法很多,主要有冲击破

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等此外还有专有的低温破碎和混式破碎等。

3)分选技术。固体废物分选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选将有用的充分选出来加以利用,将有害的充分分离出来;另一种是将不同粒度级别的废弃物加以分离,分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料的某些性方面的差异,将其分离开。

4)固化处理技术。固化技术是通向废弃物中添加固化基材,使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化基材中的一种无害化处理过程,经过处理的固化产物应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良好的机械性以及抗浸出性、抗干湿、抗冻融特性,固化处理根据固化基材的不同可分为沉固化、沥青固化、玻璃固化及胶质固化等。

5)焚烧和热解技术。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好处是大量有害的废料分解而变成无害的物质。此外,由于固体废弃物中可燃物的比例逐渐增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6)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还可以用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固化废物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篇6

我国农业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95%以上使用的配套动力是柴油机,柴油机在使用的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烟颗粒化合物。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两极冰川融化、一些动物失去栖息地等危害。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的量增大,被人类和动物吸入后,会降低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危害人类的健康。碳氢化合物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氮氧化合物在加热和阳光照射的时候会形成臭氧,在地表上的臭氧是以烟雾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烟雾会造成人们呼吸系统发生疾病,并抑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且这些烟雾出现的时候会影响人们的视野,对于交通运输也十分的不利。最后就是烟碳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容易吸附在人们的肺部,造成一些呼吸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农业机械对于环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这些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要及时的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应对这些污染,下边本文将针对这些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农业机械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提高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对于大部分的农业机械在使用上漏油的状况以及排放出来的气体对环境污染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在进行设计、研究、制造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要多用、质量好、价格便宜,还需要注意是设计的环保。针对农机具漏油的状况,可以对农机具容易漏油的部分加以调整,让漏油量减小或者是彻底根除。采用新的调节、控制和催化技术,改善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状况,抑制一些有害气体的产生,还可以在一些农机具上安装气体进化装置,对于那些废气进行净化,让这些废气在被进化之后再排入空气当中。

(二)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宣传和农业机具有关的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例如,村里可以举行一些座谈会,请一些专家来给农民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告诉他们废油对环境、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废油,而不是把这些废油给倒掉。村里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来收集这些废弃的油,并把这些废油进行再利用。

(三)推广使用清洁柴油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容小觑,而解决这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清洁的柴油。清洁的柴油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最关键的就是降低硫的含量,硫的含量降低了机械排放尾气的清洁度也会提高,可以减少微粒尘埃对空气的影响。政府在推广使用清洁柴油的时候,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清洁柴油的使用,从而让农业机械对空气的污染降低。当然除了针对以上问题的几个措施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法也可以降低农业机具对于环境的污染。

(四)制定农业机械使用报废标准

农机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定时或者不定时的下乡对农民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对于那些使用时间过长、技术落后、技术状况差、耗油量大、污染严重的机械,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报废标准予以报废。

(五)搞好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加强机手技术培训

现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老越高,在农业中所使用的机械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操作人员的对于一些机械操作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可以多印发一些宣传册,来教会农民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机械,详细的讲解如何操作、使用,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防治农业机械污染的措施,其实治理措施还有许多,关键还是要靠政府、各级单位、农民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降低农业机械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篇7

1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也不超过65%。每年都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1 对耕地的破坏 改革开放前,农田施肥以农家肥土粪为主,改革开放后,化肥成为主要肥料,而且许多农民基本依赖化肥,几乎到了没有化肥就种不了庄稼的地步。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孔隙减少,土壤养份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小,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

1.2 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的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许多地方农村浅水层饮用水发涩、发苦,开水污垢多,特别是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1.3 威胁近海生物 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1.4 影响人的健康 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

2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性便会发生反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

2.1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微粒和蒸气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

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主要由于在其使用中约有一半药剂落在土壤中,附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严重污染土壤,使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尤以对粘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

3 化肥、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很多农民片面追求产量最大化,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顾环境污染。

(2)当前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不利于化肥、农药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无法从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着手对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和一体化质量管理。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广大农民缺乏农技推广系统指导。

(4)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4 化肥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补充土壤缺少的肥份,减少施肥的盲目性。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

(2)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农家肥包括人粪尿、畜粪、沼液、沼肥等,这些肥料不但来源广,成本低廉,主要特点是营养全面,各类元素齐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能得到满足。

(3)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推广垃圾堆肥。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的产生既处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能产生能够满足农业需要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在生产中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青虫菌、浏阳霉素、阿维菌素等。在防治上要有科学的针对性,注意用时间和方法,抓住关键时间,对症下药。

(2)推广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手段,减少农药使用,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环境中各种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 化肥、农药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从自身利益中认识到化肥、农药污染的严重性,认识到这种污染与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要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农业环保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化肥、农药防治投入的力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化肥、农药综合整治。

篇8

【关键词】噪声污染,危害,防治措施

噪声即噪音。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无论是音乐或机械声等等。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被看成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噪声有自然现象引起的,更多的则是人为造成的。笔者认为城镇的噪声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交通噪声:包括马达声、汽笛声、喇叭声等,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船舶、火车、飞机等,是城镇的主要噪声源。

2、工业噪声:主要是机器设备产生的噪声。这种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的危害较大。

3、建筑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工地机械发出的噪声,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且强度较大,所以严重涉及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4、商业噪声:主要来源是商家店铺和娱乐场所的音响设备,虽然播放的大多是歌曲,但音量太高,使人无法安静,尤为让人烦恼。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所以噪声被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噪声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睡眠是人类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维持健康的一个核心条件。但噪声常常使人在睡眠时被惊醒。当睡眠扰后,工作效率和健康都会受到涉及。长期干扰睡眠会使得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等。

2、噪声损伤听觉。

长年在无防护地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中工作,会引起听觉疲劳。伴随着听觉疲劳的加重会使得听觉机能恢复不全。据统计,长期工作在90分贝左右的噪声环境中,耳聋发病率明显增加。

3、噪声引起多种疾病。

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速和血压增高,引发心脏病和高血压。噪声还会使人的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减少,从而使得易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对神经功能也会使得障碍,有的患者会引起顽固性头痛、神经衰弱和脑神经机能不全等。

4、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干扰。

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学习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人们对噪音的反应个体之间是有很大差异,有的人对噪音比较敏感,有的人对噪音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人的需要、情绪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个体对噪音的敏感度。但不管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对强噪音总是需要加以防止的。

笔者对如何减小和防治噪声污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工作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控制噪音声源是治理噪声的根本。

对于生活噪声可以经过控制人口数量、密度来控制。对于户外商业宣传、早市、夜市等活动,要严格经过法律法规局限其作业时间、限制其音响最高音量,以保障周围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建筑噪声的强度大都比力大,对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涉及。环保单位要依照《噪声区域划分》,增强管理监督,局限施工单位施工时间及高噪声机械,把施工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噪声都可以直接从声源上治理。比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等几种常用的技术来控制,具体手段如下:

首先,采用多孔隙沥青的降噪路面,可减少交通噪声的涉及程度;其次,营造隔音林,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再次,在建筑物中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对于工业噪声可用隔声罩对声源进行处理,车间内部用多孔吸声材料、穿孔板等吸声,工人在高噪声车间工作时可带防噪声耳塞来减弱噪声的伤害。

第二,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重区域功能布局,居民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独立分布,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这种防治措施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

第三,完善噪声法规制度。为了使人民群众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还必须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项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噪声污染危害着千家万户,广大群众也应积极行动起来,防止大声喧哗,并且主动维权,积极参加整治噪声污染的行动,共同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随着环保科技的新发展,各种先进的消除噪声、变噪声为福音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将普及和发展,再加上法律的监督控制作用,人类的环境与生活一定会将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篇9

湖北是我国中部农业大省。据2006年统计,湖北省现有耕地总资源3.833万hm2,常用耕地面积3.202万hm2,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305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7万hm2,棉花40.3万hm2,油料作物0.139万hm2,蔬菜、瓜类1.056万hm2。淡水养殖面积6.774万hm2,水产品产量331万t;其中淡水养殖产量287万t,淡水养殖中池塘养殖占47.1%。畜禽肉产量350万t,出栏生猪3412.53万头。

2湖北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

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压力都非常大。尤其是近几年,湖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湖北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引起的环境污染

2005年,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283.63万t,农药的使用量已达到10.89万t,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已经达到了5.22万t。近5年来湖北省化肥折纯量后施用量为均超过了270万t,且每年使用量在逐渐增长,2006年接近292.49万t(见表1)。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0.91t/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0.24t/hm2安全上限。农药使用量也逐年增加,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比较稳定。

化肥、农药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素,但不合理或者过份依靠化肥、农药保证作物高产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化学肥料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农药,尤其是有机磷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严重,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降低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未能妥善处理,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随意丢弃,残留的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引起化肥、农药、地膜过量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几年湖北推行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大批减少农技推广人员、经费,一些农技人员为了生存,干脆推销化肥和农药,而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指导缺乏积极性;二是湖北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文化素质、科学种养植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比较低,不易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三是湖北许多土地种植地为丘陵岗地,人多地少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尤其是三峡库区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后,土地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更为突出。大部分农民为了片面追求单产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四是农业生产资料研发跟不上发展需要。目前化肥仍以单一含量的常规产品生产为主,高含量复合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不够、品种类型少,特别是高含量生物有机肥更少。已研制开发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肥效不理想,价格偏高,农民在生产上难以接受。

2.2畜禽及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

湖北是养殖大省。据统计,湖北省2006年生猪存栏数达2272.4万头,牛存栏数367.64万头,羊存栏数319.3万头,鸡年末数20682.12万只。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地方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以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养殖场不能对其大量产生的畜禽粪便做出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未处理的粪便施在土壤中,会在土壤中造成盐分和重金属富集。2006年全省废水COD排放总量为62.59万t。湖北省畜禽养殖污水="EN-US">COD排放量、氨氮对水体污染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估计会超过40%。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泊众多,水产品养殖广泛。2004年、2005年、2006年湖北省淡水养殖面积分别为6714.70km2、6667.16km2、6774.44km2。由于淡水养殖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使得湖泊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湖北省环保局统计,2007年11个省控湖泊中的15个水域湖泊,有6个水域营养状态级别为贫营养,2个为中营养;5个处于富营养状态(占33.3%)。湖泊水质总体属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11个省控湖泊的15个水域中,水质符合Ⅱ类的有两个(占13.3%);Ⅲ类的有两个(占13.3%),Ⅳ类的有7个水域(占46.7%);Ⅴ类的有1个(占6.7%);劣Ⅴ类的有3个水域(占20.0%),水质符合功能区划标准(Ⅱ类)的水域仅有两个(占13.3%)。

2.3农产品加工业带来的点源污染逐渐增加

农产品加工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加,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有力促进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湖北为加快农业发展,在稳定面积的同时,加强湖北农产品产业化的研究进程。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工业化成本增加,劳动力减少的缘故,大量的农业加工企业开始转向中部地区发展,湖北在这次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也引进了不少的加工企业。但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并且这类企业中的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污染水平较高。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另外,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不少企业想方设法应付环保部门检查,污染治理不到位。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增大,不少城市将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农村,有些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不惜引进污染转嫁型企业,这些因素都造成农业环境质量下降。

3控制湖北农业污染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统一的抚育培苗设施,解决农户大量使用塑料而不能收集的难题;在大型畜禽养殖场建设配套的沼气池或其他粪便处理设施,解决污染难题;加大农产品及农业污染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为污染检测或监督提供依据。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立法,依照目前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农村环境。

3.2强化农业执法,加强执法监督

首先,农业加工企业和大型养殖场等其他基础设施在建设前的科学规划与合理选择,把污染遏制在源头,而不是污染后再治理。对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企业,要坚决整顿,不达标的不准生产。对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一律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其次,要定期对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对于没有按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养殖场,要对其进行经济和法律的制裁,谁污染谁治理,没有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污染物治理的养殖场。要采取强制手段来停止运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建立市场准人制,对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加强检验、检疫工作,严格控制有害生物和有毒农产品的传播。第三,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业环境不受污染。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实际需要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上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3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途径。湖北各地应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位的特殊状况,构建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农业型。低山、丘陵地区,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复合生态农业。高坡栽果、茶、竹,平坡引种牧草,以发展以养猪、牛、羊为主的牧业,耕地以种粮为主。畜禽养殖区要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一沼一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使畜禽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回收部分可再生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引言

公路建设经常遇到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大量开挖或回填土石方,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1.滑坡及其防治

1.1滑坡及危害

产生滑坡的环境多为构造上升区。由于沟谷侵蚀强,下切速度快,两侧坡面较陡,变质岩风化强烈,或局部岩性的差异,形成具有软、硬二元结构的地质剖面,造就了产生滑坡的环境。滑坡一般由滑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组成。滑坡的规模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大型滑坡的危害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公路、村庄毁坏,河道堵塞等。

1.2滑坡的成因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就地貌特征而言,一般坡度不大、起伏平缓,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滑坡;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1.3滑坡的防治

在公路施工及营运中,应对滑坡易发地段进行监测。对开始蠕动变形地段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主要有排水、支挡、减载等措施。排水方面,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在可能发生或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周围设置截排水沟,以拦截地表水,防止地面水渗入滑坡体内,同时填塞裂缝和消除坡体积水洼地、种植蒸发量大的树木等。对地下水可疏不可堵,其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截水盲沟用于拦截滑坡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作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近于水平的钻孔将地下水引出。减载方面,从滑坡上方取土减载,反压到坡脚,以减小下滑力。对滑坡的滑动带可采取削方减载的措施;对抗滑地段采取堆土加重等措施,当滑体呈发展趋势时,应及时排水并采取支挡措施,以防止滑坡体松弛后失稳。支档方面,设置支挡结构,防止土体下滑。视工程需要及滑坡的规模、危害性等,修筑抗滑桩等。

2.崩塌及其防治

2.1崩塌及危害

崩塌多发生在山坡的陡崖地带,由大量降雨渗入陡崖破碎的岩石中,增加岩体自重,降低岩体与基岩面的摩擦力,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而产生。其主要类型有:落石、山崩、坍岸、坍陷。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堵塞交通,造成巨大损失。

2.2崩塌的成因

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度或60度,高差大于50 m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一般坡度大于45度,高差大于25 m可能出现小型崩塌;高差大于45 m可能出现大型崩塌。黄土地区,坡度在50度以上才可能发生崩塌。高山峡谷、悬崖陡岸多数是崩塌易发地段。地质构造也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件。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当坚硬岩层与松软岩层上下叠加时,由于风化,使坚硬岩层突出,临空面增大,易引起崩塌。岩层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沿构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而言,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2.3崩塌的防治

在山区公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崩塌易发地段应定期监测,判断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强度、规模,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对崩塌地段易滚落的危石和松散堆积物及时清理,并设置安全警告标志,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对岩石破碎易发生坠落的高陡基岩边坡,应采取清除危石或用水泥抹缝,加垛支撑或喷锚支撑加固;对边坡表面以剥落为主,而整体性较强且高度低于30 m的陡坡,一般采用刷坡及建防护墙。若边坡过高或下为基岩,上为松散堆积物,可设置梯级平台,分级刷坡。对难以刷坡的崩塌地段,可采用坡面防护网等防护措施。公路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因人工开挖或爆破而引起崩塌。

3.泥石流及其防治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它可掩埋村庄、学校,摧毁城镇,冲毁路基及其它公路设施,往往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按照固体物质的含量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3.1泥石流的成因

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的地貌形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及尾矿坝堆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碎屑和水源的主要汇集区;流通区,是泥石流外泄的通道,地形上为坡降较大的深切沟谷,劈裂、冲沟发育;堆积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堆积地区。构造变动复杂或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岩性脆弱的地区,一般是泥石流的易发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水源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动力条件。雨量越大,泥石流规模也越大。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地堆积,植被破坏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3.2泥石流的防治

治理泥石流主要采取以排导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泥石流的防治,首先要修建排导工程。排导工程在防治泥石流中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效果好。包括槽、堤和坝三大类型。V型固床槽多用于泥石流形成区,起固定沟床、稳定山体、减少崩塌、滑坡和河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作用。修建排洪道和导流堤用于泥石流沉积区,有改善流速、引导流向的功能,防止泥石流的漫流改道和淤积危害,以保护公路、铁路、桥涵和其它建筑物。其次要修建拦挡工程。拦石坝主要用于流通区,起拦蓄滞流泥沙石块,抬高河床而提高侵蚀基面、减缓坝上游河床坡降、削减泥石流的流速和规模,防止泥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对于多级透水性拦渣坝,可以起拦挡不同粒径的石块,减少石块对建筑结构或铁路、公路等的冲击作用。生物工程是以植被为手段营造一系列组合不同、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的植物群。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沟稳坡防冲林、护岸护滩林、谷坊等,能增强泥石流沟松散物质的自稳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汇集时间等,从而控制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达到抑制泥石流发生的目的。

4.结语

公路修建时常遇复杂的地质情况,非常容易发生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上述地质灾害多发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山体的破坏,同时要注意对废弃土石方的处理,不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积极研究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综合勘察、评价和防治的工程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光庆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水土保持研究, 2007,(2).

篇11

关键字:矿山 地质环境 防治措施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东与衡阳市接壤,西与怀化市毗邻,南与永州市和广西桂林相接,北与娄底市毗连。下辖1市、8县、3区,总面积20876km2,人口754.09万。邵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1305.28亿元。其中大型矿山1家,中型矿山51家,小型矿山701家;全市矿山设计生产能力为2315.74万吨,实际年产矿石为1684.26万吨,从事矿业方面的人员累计34143人。

一、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全市753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所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分布状况、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全市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下:

1、全市内共有109座矿山发生了301处地质灾害,其中崩塌5处、滑坡14处、泥石流(废石流)9条、地面塌陷74处、地面沉陷194处、地裂缝5条、矿坑突水1次。影响范围总计480.03公顷,伤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3541.2万元。

2、全市矿山共计占用破坏土地1534.8公顷,其中农田139.59公顷、耕地241.29公顷、林地586.75公顷、草地43.84公顷、其他地类523.33公顷。治理恢复面积56.29公顷。

3、全市矿山土地恢复治理潜力,其治理难度大的有96.61公顷;治理难度较大的有306.08公顷;治理难度较小的有366.95公顷;治理难度小的有765.16公顷。

4、全市废水年产出量1829.64万吨,年排放量1603.56万吨,年治理量690.94万吨,治理率37.8%,年循环利用量329.04万吨,年综合利用率为18.0%。

5、全市废渣堆、尾矿堆放地732处,废渣年产出量333.85万吨,年排放量277.73万吨,累计堆积4109.18万吨,年综合利用量157.39万吨,年综合利用率为47.1%。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邵阳市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四类: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废渣、废水污染土石环境、影响地下水系统。而矿山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面变形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面最广。未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主要与矿业活动的剧烈程度、矿山企业的重视程度以及矿山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密切相关。基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根据矿山的开采方式及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对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分项预测如下:

(一)地质灾害

1、地面变形发展趋势分析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是邵阳市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地面变形的破坏发育过程具有持续性和复发性,它们的危害具有长久和持续的特点。因此,从矿山生产状况看,生产矿山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采空区面积日益扩展,地面变形的范围和灾害规模将呈增长趋势,对人的生命安全和地面设施的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对闭坑矿山而言,由于采场顶板无人管理,任其自然冒落,顶板覆岩变形波及地表的影响往往会延续1至2年,甚至更长时间。近几年来,绝大部分闭坑矿山地面变形已经稳定。对新建矿山而言,随着近年来矿业次序的整顿,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逐渐健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推广、采矿权年审制度、储量动态检测制度等等,这些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对预防和避免矿山地质灾害将起到重要作用,预计全市新建矿山发生地面变形灾害的频次及经济损失将小于目前生产矿山的灾害频次和经济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邵阳市境内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矿山共23座28处,占本次查明地质灾害总数的9.3%,其中崩塌5座5处,滑坡13座14处,泥石流5座9条。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据现状情况分析,邵阳矿山已经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大多处于未稳定或暂时稳定状态,矿山开采将进一步加剧其危险性,存在产生新的危害的可能。

(2)从生产状况分析,不仅生产矿山随着开采延续,废渣堆积量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崩、滑、流灾害的危险性,闭坑矿山同样存在着崩、滑流隐患,由于有关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关责任人,特别是私人采矿者都不愿承担恢复治理的责任,致使许多矿山闭坑多年后,尾砂与矿渣仍然堆积如山,破坏的地表环境未能恢复,崩、滑、流隐患仍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从矿产类型分析,金属矿山尾砂库、废石场的泥石流隐患问题最为突出,这是因为金属矿山产出大量的尾矿或尾砂,而矿山型泥石流实际上大多是尾砂流,尾砂或尾砂库是金属矿山特有的产物,因此,相对而言金属矿山较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二)占用破坏土地资源

全市占用破坏土地的形式有五类,即地面变形破坏土地资源、废渣场占用土地资源、尾矿库占用土地资源、露采场占用土地资源及矿山地面建设工程。

地面变形破坏土地与矿山开采范围的扩大密切相关,总体呈加剧的趋势;目前矿山地面建设配套工程基本稳定,仅新建矿山地面建设会增加占用土地资源,故矿山地面建筑工程占用破坏土地的趋势变化较小;区内矿山目前废渣场732处,全市矿山的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315.74万吨,按照0.15倍系数计算,未来区域内每年产生废渣347.4万吨,而就当前废渣的利用的情况来看,年平均综合利用率为47.1%,故以当前的利用状况计算,每年遗留废渣183.8万吨,平均按照4m堆高、1.6的体积系数计算,需要每年新增加占用土地28.7公顷。故预测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趋势会逐渐加大。

(三)影响地下水系统

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破坏与矿山的开采剧烈程度以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有关。邵阳市矿山开采区域性含水层破坏总体较小,局部矿山由于抽排地下水与地面变形影响,导致局部区域地下水下降,井泉干涸。未来矿山的开采,尤其是地下开采的矿山对地下水系统的破坏远甚与露天开采矿山。群采矿区及岩溶强烈发育的矿区,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会加剧。

(四)废渣、废水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全市废水年产出量1829.64万吨,年排放量1603.56万吨,年治理量690.94万吨,治理率达37.8%;年循环利用量329.0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8.0%。由于大部分矿山仍然不规范管理,废水肆意排放,故废水对土石环境的污染仍会加剧。

全市废渣堆放地732处,累计堆积量4109.18万吨。全市每年新增废渣183.8万吨,每年蚕食土地28.7公顷。故废渣对土石环境的破坏依然会逐年加剧。

总而言之,随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法规、法律的出台,尤其是矿山环境评价制度、矿山备用金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矿山企业对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加剧,局部地方呈良性发展。

三、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建议

邵阳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生较多,影响较重,损失较大的主要为采空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矿业活动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矿山废水、废渣污染环境。针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特征与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整治措施建议如下:

1、采空区地面变形防治措施建议

采空区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地面沉陷,据本次调查,邵阳市矿山采空区地面变形主要以地面沉陷为主。邵阳市矿山采空区地面变形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方案:根据影响对象、危害程度、治理资金等情况,一般发生于林地、荒地等危害小的沉陷,让其自然塌落稳定。但应在沉陷影响范围周围竖立警示标牌,提醒避险。而对于发生于农田与其它耕地中的沉陷、塌陷、开裂,一般可采取充填整平等方法,投入少,见效快;发生于城镇范围较大的沉陷区,治理后土地利用价值大,应争取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灌浆充填,留设保安矿柱并设立监测预警措施;对危害大、危险性大的房屋应采取搬迁避险,危害较轻的民房,一般可采取经济赔偿、加固受损房屋。

2、矿山占用破坏土地资源防治措施建议

矿山占用破坏土地资源问题几乎在每个矿山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以煤矿与金属矿山废(矸)石堆占用破坏土地资源较严重,急需治理。废(矸)石堆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的治理措施一般可采取覆土植树,恢复林地;而对于废(矸)石占用耕地的情况,可采取综合利用方法,如用煤矸石制砖,利用废石修路、通过粉碎作建筑材料。这些措施是目前治理废(矸)石堆占用破坏土地资源行之有效地方法,具有投入资金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观,并且见效快的优点,一般经过3~5年的这里可达到树木成林,矸石消耗殆尽(一个小型页岩砖厂一年可利用10~20万吨煤矸石)。目前覆土植树、综合利用废(矸)石在邵阳市部分矿山已开始实施,局部已见成效。

3、矿业活动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防治措施建议

矿业活动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主要发生在地下开采矿山,地下水系统破坏对当地生产、生活、工农关系影响突出,整治措施一般可采取修建引水工程,注浆堵水等措施。

4、矿山废水、废渣污染环境防治措施建议

矿山废水、废渣污染环境是邵阳市较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之一。废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悬浮物、硫、氰化物及重金属等,对于以含悬浮物与硫等酸性物为主的煤矿山废水,建议采取沉淀中和处理措施,即在废水排放总出口修建沉淀池,并撒入生石灰中和,对处理后废水取样分析,定期监测,保证废水达标排放。同时注意对沉淀池清淤,使沉淀池处于有效运转。而对于以含氰化物与重金属为主的金属矿山废水,建议修建废水处理系统,使废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同时亦可降低生产成本。

废石中的有害物质主要为硫、氰化物及重金属等,其污染方式主要为风化淋滤、废渣流扩散污染土石环境。一般根据污染对象采取治理措施,主要污染耕地、地表水系的矿山,建议在废石堆上方修砌截、排水沟,下方修建挡渣墙(坝),防止污染扩散;对选矿形成的尾矿,应修建尾矿库集中堆放,同时加强对尾矿库坝的安全监测,保证尾矿库安全运行。交通条件较好的矿山,应加强废石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源;对不能利用的矸石堆,应采取覆土植树,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有害物质,亦可恢复土地利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应本着“投入少、见效快,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对生产矿山、关闭矿山应加大治理资金投入,新建矿山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规定,由企业负担治理资金,通过政府的示范引导,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一系列鼓励矿山治理环境的优惠政策,造就多渠道投资治理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和自然协调问题,协调好了,经济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并可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协调不好,环境问题就会演化为地质灾害。无论是老矿山,新矿山,还是正在勘查开发的矿区,都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对于老矿山中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必须坚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体进行环境治理,对于新上矿山则必须切实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对于矿产勘查或待开发区也应对施工的探矿工程及时进行黄土回填,加强植树造林,治理环境。矿山企业应加强开采中设备的改造更新,提升采矿工艺水平,以高技术、高科技为先导,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产开发之路,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区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邵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邵阳市人民政府・2002年12月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DB43/T304―2006・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篇12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源;上海;调查;防治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1

上海市地处长三角地区,黄浦江处于太湖流域的下游,因而水环境的优劣与周边流域的水质关系紧密。加之由经济发展迅速引起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情况的加重,上海市迫切需要对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的污染源展开调查,了解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现状,条分缕析污染源的特点,对上海市水环境作出客观的生态评价,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情况

1.1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上海市水资源包括本地、过境两种,本地水资源由地表、地下两部分组成,过境水资源则来自长江干流、太湖流域两部分。上海市骨干河道共324条,河湖面积为532.47km?,河面率8.40%。全市21个湖泊集中分布在青浦区,河面率高达17.20%,中心城区河道分布不多[2]。上海市人均径流量受到地域狭小、人口密度大的影响,本地径流量严重不足。由于上游水质的不断恶化、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加剧,以致上海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

就整个上海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建设及水污染防治而言,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较为复杂。一是上海市河道多,据相关资料得出,上海市河道地质监测的情况不容乐观,中污染断面240个,重污染断面57个,严重污染断面82个,占比分别达到了40.6%,9.6%,13.9%。底泥污染属于严重污染级别的,只能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才能还田。二是上海市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多,经济发展压力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多的同时,水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尽管上海市政府已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采取用水调控和综合治理等手段,但对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压力分担有限。三是上海市各级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尤以黄浦江饮用功能,苏州河饮用、渔业、航道等功能,都处于受损比较严重、亟待恢复的阶段。

1.2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源特点

上游来水。主要是周边省际流域来水污染超标,以及上海市作为太湖流域下游承泄来水的区域,污染物的入河量和省际流域来水污染物通量基本上指标相近[3]。

直排水体。自2013年加大建成区截污治污力度之后,截除污水量约占现存污水量的一半。由于郊区分散存在着将近12000家非保留性企业,农村有属于小作坊生产的小型企业大致15000家,加上临时垃圾场和禽畜场、生活污水的排放,都对河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雨水泵站放江。综合参考对全市的雨污混接的评估,全上海市的雨污混接量在20%上下。根据松江区水务局对雨水泵站截流工程的设计分析,旱天仅占比重为小区污水的1/3。新港箱涵影响到混接量,实际的雨污混接量比预估的更大。

面源污染。以地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高达40%。另外还有农业面源、水产养殖等污染源。

2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1 政府管理

上海市水环境管理主要是由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市环保局两个局级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管理的。2000年成立的上海市水务局开全国风气之先,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水务局主要负责的是上海市水务管理的统筹工作;环保局负责的是具体水污染、排放等工作。水务局给出全市的水源利用计划和水政工作方案,环保局结合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面临的现状,再开展具体的整治工作[4]。水务管理部门和市容管理部门结合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体制,对上海市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是,针对性强、又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效多级管理体制,有利于污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如建成区截污排污工作的基本完成,尝试继续推进分散郊区污染源的整治;基本实现市政雨水泵站的放江问题的解决;加快污染河道的解决;积极联合区域综合治理河源污染;创新城市规划,实现绿色发展。

2.2 市政供水管理

针对市民的生活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循环再利用,由用水部门对获取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支配,以达到有效的管理使用。比如,通过调控水价,梯级水价的办法来控制用水量,增强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上海市在新的城乡供水规划中,其中心目标是“稳量升质、城乡一体”[5],通过科学规划和预测,预计在2020年全市供水规模控制在1024万m?/d,优化供水配置系统,加强水质监管和预警机制,实现集约化管理。

2.3 个人用水管理

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通过系列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的开展来提升个人对于水资源匮乏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一种无形中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节约用水,合理化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资源优势,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平台,将水资源知识的专业性赋予媒介形式趣味性的外衣,使得接受范围更广泛,印象更深刻,从而达到宣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最佳效果。

3 总结

上海市为改变河道污染、区域污染的现象,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就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探索,以期实现综合整治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治理优化难度大的问题。目前,上海市在雨污混接方面的措施和系统改造,河道疏浚,水生植物的专项治理以及绿色生态农业拓展方面都累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黄浦江沿岸开发和苏州河景观功能的恢复工程,衍生的“亲水住宅”、“水系景观”等新形态,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久违生态画面。然而,在世界级都市建设的征程和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还是非常艰巨的。

参考文献:

[1]何焰,由文辉,吴健.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现状与建设管理[J].上海建设科技,2006(02):30-33.

篇13

【关键词】井喷;H2S;健康危害;污染防治措施

在获取油气的钻井过程中,当钻遇地下异常高压油、气层时,如果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地层油气流体将进入井筒并推动钻井液外溢,即发生溢流。此时如果对地下油、气压力的控制措施不当,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溢流,就会造成油、气、钻井液迅速喷到地面,即发生井喷。

一、井喷的环境影响和危害

在钻井过程中,井喷喷出物主要就是原油、天然气、地层水和钻井时所使用的钻井液。对于气井而言,重要的危害就是喷出的天然气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气体H2S。

1、天然气和H2S的物化性质

天然气主要组分为甲烷,通常占90%以上,还含有一些乙烷、丙烷等烃类,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氮气、硫化氢等组分。硫化氢:无色、有“臭鸡蛋”气味、强酸性有毒气体,分子量34。H2S的毒性较一氧化碳的毒性大5~6倍,几乎与氰化物同样剧毒。它的相对密度为1.196,较空气重,它容易聚集在地势低洼处,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并能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熔点-82.9℃;沸点-1.8℃;饱和蒸气压2026.5 kPa(25.5℃);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

2、井喷的环境影响和危害

井喷喷出的含H2S的天然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中的H2S经人体呼吸道粘膜吸收后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对心脏等多器官造成损害,对其毒害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含H2S天然气喷入空气中或被点火燃烧后将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都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大气中同时有颗粒物质存在,颗粒物质吸附了高浓度的硫氧化物,人体吸入后将进入肺的深部,将会加大硫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如井喷喷出的是石油,石油将在水面形成油膜而阻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水质更容易恶化;油类粘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致使生物死亡。由于钻井液中含有一些有毒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井喷喷出的钻井液将会使放喷点处的土壤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并可通过食物链而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

二、井喷的污染防治措施

1、井喷的预防措施

(1)由于H2S气体的特殊性质,含硫化氢气田的钻井应作好地质、钻井工程设计及井控装备和井下管材的H2S防护措施,关注对钻井液中和空气中H2S含量的监测,及时得到井喷的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手段预防井喷。只有安全钻井才是最好的井喷预防措施。

(2)在井场醒目处悬挂一份井场周边环境的地图和表格,列示离井场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周边居民住所、企业、学校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公路等其它公共设施。

(3)建立一份紧急电话联系表,其中应包括钻井队负责人、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人员和当地村镇情况协调人、医院、消防、环境部门的联系电话。制定一份详实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包括医疗保健措施、个人保护设备、人员培训要求、监测、警报与人员撤离等一系列工作详细地列出具体要求,以此保证井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应明确根据井口喷出的H2S浓度及距井口下风向不同距离监测的H2S浓度,来确定井场周边群众(含工作人员)的撤离范围。

(4)在含硫气田钻井时,应对钻井员工和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村民普及防H2S中毒,避免伤亡的个人防护知识,以防止事故发生后村民的死亡和尽可能减少死亡率。

2、井喷失控点火前的污染防治措施

(1)迅速启动井喷应急预案,根据喷出天然气中H2S浓度大小,撤离可能受影响危害范围内的人员,尽可能杜绝或减少对人的伤害,体现关爱人、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理念。

(2)在点火条件具备情况下,尽可能实施点火,以便使高含剧毒H2S的天然气得以燃烧,截断毒源,使极毒的H2S,迅速转化为只有慢性污染的硫氧化合物。若无法实施点火,在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可用消防车对天然气放喷口处进行雨喷淋,使天然气中所含的H2S溶解于水中并转变为氢硫酸,降低其毒性。

(3)启动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在应急监测人员不受H2S危害影响的前提下,对井场周边大气中的H2S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随时掌握H2S扩散分布情况,以指导对井场周边人员的撤离工作以及安全线的划定工作。

3、井喷失控点火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对井场周边大气中的H2S、SO2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掌握其分布情况,为决定撤离人员的返乡提供依据。

(2)距放喷管线出井口20m范围内应无树木,放喷管线出井场应挖燃烧坑或修建燃烧池。在草原、苇塘、林区的井场周围,应有防火隔离带或隔离墙,宽度不小于20m。

(3)对井喷喷出而被截留封堵至附近农田或小堰塘中的钻井液,及时用潜水泵抽到污水池中或采取其它措施转移到污水池中,以防雨淋而造成污染物扩散。

(4)清理疏通井场周边的清污沟渠,保证至污水池的排污沟畅通,以确保井场中污水能进入污水池;在井场主清水沟下游构筑2到3个容积为2~4m3相距一定间隔的临时污水池,挡墙可用条石或砂土构筑,尽可能掺合水泥砂浆,挡墙中设置2~3根隔油斜管,以便井场冲洗水或压井准备及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含油污水排入附近河流前能被隔除浮油。

(5)由于井喷和处理井喷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量较多,为确保污水池能储存所产生的污水,应及时对污水池原储存的污水进行处理。若废水产生量较大,又无法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污水池被装满而外溢污染环境时,应及时租用当地村民的堰塘或农田作为临时应急污水池,防止污染物的扩散。

(6)若放喷点火处离井场储油罐区较近,同时井喷的火焰又很大,造成储油罐外壳温度较高时,为防止油罐爆炸,进而造成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应采用消防车或其它方式用水淋漓储油罐,以降低其温度。

4、压井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1)继续执行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重点对井场周边撤离村民住宅内空气中的H2S、CO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如果已达到空气质量标准,则可上报相关决策部门下达撤离人员返乡指今;对周边村民固定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测,便于评价其可饮用性。

(2)清理井场的各种环境污染物,按分级堆放处理原则进行处置,恢复正常的废水处理工作。进一步清理井场清污沟渠,确保井场清污沟渠分明并畅通,撤除在原清水沟渠中构建的临时污水池。

(3)成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报告,对相关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估。

篇14

一、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煤矿开采对植被、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矿区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煤矿开采时,必然会造成大面积毁林毁草,致使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做到:矿井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矿坑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区为了正常生产,需疏排矿井水,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植被枯死,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另外,矿井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不处理,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直接污染其附近水源。防治措施:设计部门应考虑防范措施。(3)煤矿生产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开采,矿井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使煤层顶板失稳下沉,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重者可使地面建筑物、公路、管道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防治措施:在采掘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应留设,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植被。(4)固体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煤矿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巷掘进的废石及煤矸石,废弃物堆放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侵占草原和耕地、减少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废弃物中有害元素因降水的长期淋滤往往富集在水中,污染水资源。防治措施:煤矿生产时废弃物堆放尽量少占草原和耕地,堆放处应铺设隔水的粘土层,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二、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据中国地震局主编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相当于Ⅵ度。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境内曾发生5.9级地震,锡林浩特市、赤峰市等地有感。防治措施:矿区地面建设时必须采取防震与抗震措施,防患于未然。矿区内目前尚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状态下不会有不良自然现象发生。因此,地壳的稳定性较好。

三、地质灾害

(1)矿井生产往往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放顶后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从计算结果分析,导水裂隙带(包括最大冒落带)最大高度未达地表,但采空区放顶后,弯曲带(整移带)可能波及到第四系。另外,采空区放顶后,部分地段导水裂隙带达到了第三系松散层,松散层会对矿井直接充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某些地段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防治措施:采掘中应注意建筑物及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的留设,采空区及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地面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2)地下水的污染。矿区地下水的污染源有矿坑污水、煤矿工业及生活废水,矿坑废石、煤矿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有:一是液体废弃物防治。积极引进矿井生产新技术,发展无污染新工艺;重复利用废水,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技术改造,实行废水资源化;坚持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生活饮用地下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上游或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有各种污染源存在。二是固体废弃物防治。首先要发展无废工艺,减少废物生成量,土地复垦;其次是要开拓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新途径,即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物质,以获得新的用途;最后是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减量与净化处理,并选择安全排放场地,不但能防止地下水污染,而且还能防止土壤的污染和减少土地的占用量。

四、矿区水环境及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