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造性劳动教育范文

创造性劳动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造性劳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素质教育作为现今教育的一种升华,它已经逐渐摆脱和超越传统界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又有哪些特殊关系呢?直到现今,人们对素质教育仍无明确定义,但总的说来,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掌握知识是主要的,但我们追求的却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做到“好学”“乐学”。

一、培养能力需要创造性劳动

教师通过掌握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可以自觉地、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刻苦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他们的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当然,这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知道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那么该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影响,化其弊为有益呢?当然不可能套用某一固定的模式,而必须去发挥每个教师的判断能力、综合能力、驾驭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首先是观察能力,观察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观察力也是一个人顺利进行感知事物现象,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和特征,它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抓住事物和现象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特别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借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灵敏性、细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们借助语言的作用,间接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象的认识过程,并且思维能力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它在学生的智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即教师对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造上,使之既较快地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思维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人们把理论、计划和方案付之于行动,具体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取得成果,成为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人,在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的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同样体现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所以必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地选择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当然由于不同的人,起点都不一样,这决定了一个教师要想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二、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性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但尤为主要的是在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学得扎实,这也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并努力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这里本人认为有这四点方法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1.各科教学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谓的有计划有目的,就是各科教师首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教学科在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到底担负什么具体任务,教师一定要将发展学生的能力列入自己的教学目的,国家也明文规定,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所有阶段,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2.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间的矛盾,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把学得的知识真正消化理解甚至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和规律。

3.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发展是和人的具体活动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们学习才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当然学生个人主观努力不同,能力的发展也会表现相当大的差异性。

4.减轻负担,开展多种课内外活动

目前,社会上普遍反映中小学学生的负担过重,身心不堪重负,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压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将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造性劳动一定要和素质教育紧密关联起来,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

[2]田宝,黄日强,王新凤教育学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篇2

那么,如何理解创造性呢?当然,广义的理解,我们不谈。具体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怎样的呢?同样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的。甚至每届因生源不同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不会重复,不应该重复,也不能重复。一直从事物理教学的我,每每与同行交流,大家都会讲: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要通过实验,同时教学要有艺术等等。

首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兴趣。大家知道: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个人进步的动力。那么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推动他们刻苦钻研科学的原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教育先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兴趣了,才会想方设法研究它或拥有它。所以,只有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进而入迷,甚至吃饭、睡觉都会捧着物理书籍……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了;有些学生动手欲望强烈,通过老师简单的演示后,学生就想亲自动手完成一些实验题目,而且这种类型的学生占65%以上。那我们就相应的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有些学生的兴趣调动需要老师多讲一些中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发明创造所经历的轶闻趣事,这样才会激发他们努力掌握物理知识,将来可以和那些科学家一样,多些发明创造。鉴于这些不同情况,我们给初二年级上课的第一二课时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实际上,学生们之前从自然常识中就已经认识了不少物理现象。从此入手,老师应当除课本上介绍的演示小实验要完成以外,还必须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几个小观察或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有些疑惑,老师只做部分解释,故意让他们达到“半知半解”的效果,这才是这两个课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留下足够的疑问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出答案。

随后,教师在展示我国古明――指南针时,在谈电话机、发报机、教室里的白炽灯泡时,多给学生讲一些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人生历程,甚至有些科学家为此献身的故事。比如学者赫曼为验证闪电而死,科学家诺贝尔搞发明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激奋人上进的最好事例,足以让学生们内心震撼,甚至当堂就有学生立志要当发明家。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3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篇4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我根据实作要求作示范,事先准备好作品给同学作示范,让学生仿效。示范必须严格规范,重点、难点要分步有节地进行,也可以边讲边示范,讲和示范结合,语言尽量精炼。有时选用合乎要求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样品,用学生的东西教育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乐于沟通和易于理解,对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很有好处。

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时候并不是很有兴趣,尤其当教材中出现一些易于有性别差异的知识的时候,男生或者女生就会出现烦躁的情况。觉得自己不适合学这项技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

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篇5

【关键词】劳动教育 素质教育 劳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我国全面走向小康时期,一些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代办,缺乏自理能力,导致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使这些独生子女只会读书,不会劳动,这样就会影响一些人将来的素质问题。于是,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抓好劳动教育相当重要。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从小培养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加勤劳才等于力量,所以,小学阶段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基础。

一、用劳动去激发学生追求

追求是人的个性。然而,个性中的追求并非积极,追求只能在某种欲望中产生。当形成一种没有压抑的喜悦感时,才能激励人去追求,去实践。

劳动确能激发人的喜悦感,培养人的个性。因为,人从劳动中得到启迪,有模仿性劳动到创造性劳动,使追求更进一层。没有追求,何谈创造发明。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能使学生产生取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喜悦的劳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从而摆脱了青少年个性所表现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束缚力。学生自我的约制力一旦形成,才能变空虚为追求,变盲目为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一天中从事的读写、记忆、课外活动、业余制作、实验操作、清洁打扫、体育锻炼……使自己感到同学们时时刻刻注视着自己的劳动,这敏感的个性道德评价,似乎通过别人的目光看清自己,从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做到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愿望,从而去追求尚未实现的美好理想。

二、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劳动的价值

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劳动,体力劳动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淡化了,现在许多地区的大片田地荒芜就是例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使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哪舍得让孩子干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可能懂得要承担家务的责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来之不易,更不明白劳动有何价值。日本的教育,规定小学生每周干家务的时间,这不但使儿童明确了劳动的义务,又培养了儿童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我们的国家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可有些学校人手不足,没有按要求开设劳技课,又不能安排学生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家要求每门学科开设实践活动课,一些学校往往没有落实好,还是把实践活动课上成落实知识课。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参加那些五花八门的劳动,试问怎能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兴趣?学生怎么会在劳动中去思考、创造,也就体会不到在劳动中所取得的快乐,在劳动中体会不到人生的价值。

劳动不但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也能帮助人提高对美的欣赏力。比如,让学生去学种菜:这要经过挖地、做菜畦、播种、施肥、治虫、锄草等工序。做菜畦简单吗?不!对于没有劳动过的学生不那么容易。做成的菜畦,有的会是弯曲不平整的“S”型,有的是两棱修直的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但当他们完工,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心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收获的是快乐与满足,以及对劳动价值的品味。

只有让青少年亲自参加劳动,尝尝汗湿、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觉得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分量,才能理解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或者农副产品,工人为社会提供日用品,输送水电是为了什么,才会真正明白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劳累,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激发对那些好逸懒做、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人的厌恶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

三、在劳动中培养人的素质

所谓素质可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四个维度。对人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劳动去培养人的素质更不可忽视。就拿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来说吧,部分学生损坏公物肆无忌惮,随地扔果壳、纸屑,对吐痰习以为常,打骂同学,欺侮弱小,反自以为光彩,明里吸烟,暗里赌博,粗话脏话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语,诸如此类,均表现出了学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识修养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和性格的变态。

分析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进行热情的高尚活动和劳动之中去,没有使学生找到那热情而高尚的活动和劳动空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种种道德紊乱状态。

应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让学生去陶冶情操呢?笔者认为,学校需争取一个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学生的基地。诸如,养殖、栽培、养花、编织、雕刻、书法、美术、编写、宣传、体育等。把学生从“为生存而斗争”引到趣味性、知识性、技巧性、实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环境中去。

劳动给人以聪明才智,劳动陶冶人的情操,劳动锻炼人的意志,劳动创造财富,要让小学生在劳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当学生在一次次劳动中大显身手时,那就是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样,学生不至于在“为生存而斗争”的环境里“拼搏”,不至于成为性格偏激、铁石心肠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他的精力未能通过人的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这正是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见,创造一个高尚活动的环境加强劳动教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人的素质要在劳动中培养,劳动对树立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特别重要。劳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习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桂生等.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少华.农村教育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