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金融服务范文

城市金融服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金融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金融服务

篇1

[关键词]区域建设 金融业 发展规划 提升服务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形成

近年来市中区根据《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提升泺源大街、经七路、经四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设想,并列入《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规划达到4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这个宏大的规划和巨额投资彻底改变了济南传统老城区的形象,一个国际化的济南在这个规划框架下呼之欲出。

1.区位发展优势逐步明显。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商业氛围浓厚,金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的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立足济南都市圈,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布局逐步完善,明确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文体博览区、商贸商务区、齐鲁休闲文化区、工业现代物流区、腊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闲区等七大片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启动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作为十个重点建设的服务业聚集区之一纳入了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经济优势突出,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80%左右;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辖区国内外企业驻鲁总部、驻济办事处近50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9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9.2%。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策划基本完成。

市中区结合区情实际,联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专业机构,对金融商务中心区进行了高起点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的规划布局,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在区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环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级总部、监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公共服务、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着力建设环渤海南翼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本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对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布局,即:打造经七路―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发展轴、纬二路商业文化发展轴和经四路传统商业文化延续轴,建设金融商务办公集聚区、企业总部办公区、SOHO办公区、商业文化功能区、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生态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商务价值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首。

3.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以来,金融机构集聚加速,先后引进了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天津银行济南分行等7家银行区域总部,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4家保险公司省级总部,7家期货、典当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85家,其中,齐鲁银行、齐鲁证券和鲁证期货3家金融机构全国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16家银行机构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57.1%;中德安联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等27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47.4%。

4.载体建设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普利门等老城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规划用地169.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万达广场大商业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开业)建成后将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标志性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绿地普利中心项目,已于年初奠基开工建设大观园东片区华润万象城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369亩,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新地标。

中山公园东等片区的拆迁改造也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商业商务设施180余万平方米,涵盖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务商业、酒店公寓、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将在千米范围内形成高端建筑和现代服务业密集的财富大道。

5.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市中区金融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40.4%;各项存款余额3438.41亿元,同比增加1526.41亿元,占全市的53.5%;各项贷款余额2859.94亿元,同比增加641.14亿元,占全市的46.1%;实现税收18.77亿元,占全市的39.1%;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实现区域税收19.1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市中区第一纳税产业。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远期发展来看,按照济南市金融业发展“三点一线”的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今后三年,全市超过3000亿元的投资将重点用于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小清河两岸的北部新城区三大新区建设,位于老城区的金融商务中心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2.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从存量资源来看,辖区内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已基本出租完毕,如明珠国际商务港入驻率91.5%,汇宝大厦入驻率92%,证券大厦已全部签约;其他部分中高档商务楼,虽有部分闲置办公载体,但配套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从业态置换来看,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优质载体资源,大多采取竞租的方式确定承租人,金融企业租赁价格不具竞争优势,政府介入载体招商的措施也比较少,前期运作较好的仅有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入驻原市劳动就业办办公楼等几个项目。从在建载体来看,商务楼宇的建设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辖区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101101家,47家,占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同时,市中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济南分行1家,而青岛市南区、重庆渝中区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区,都有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务中心区内尚无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后台服务机构,与金融中心区内消费群体相匹配的购物、餐饮、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学定位布局,

发挥集聚效应。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立足区情实际,市中区确定了“两纵三横”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济南市2008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济南金融业发展重点。即以魏家庄、普利门、中光明街等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以现有金融、商务、商贸产业为基础,整合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两侧及周边金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及其区域性总部,完善交通通讯、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面向省会经济圈、金融总部聚集、辐射带动力强、文化特色明显、城市景观显著的区域性现代化金融商务核心标志区。

2.抓好载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强定向商谈,搞好供需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设施优良、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优质载体和发展平台。整合盘活一批。着眼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对辖区齐鲁银行大厦、山东商会大厦等73座、18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布局,通过楼宇整合、业态置换、改造配套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引进金融机构落户。积极建设一批。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搞好协调,跟踪服务,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规划策划了华润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不断拓展金融业聚集发展空间。

3.健全推进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强做大山东省金融业的意见》、《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济南商务中心区建设、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加快金融业发展,市中区专门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一是搞好沟通咨询。通过定期走访、建立金融高层联谊会、举办金融论坛等形式,切实加强与“一行三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省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和辖区金融企业的联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发展的意见,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由区政府金融办、投资服务中心、财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队、工商市中分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设计“服务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加强三方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不断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接、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优势,积极主办各类银企合作论坛,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台。围绕建设“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实加大信用观念和征信知识宣传,扩大信用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业发展生态环境。三是搭建消费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项便民金融服务。以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应全运会消费用卡需求为目标,联合银联公司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消费在市中、刷卡无障碍”活动,大力推广POS机使用,促进了银行卡受理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参照西客站工程和奥体中心工程的建设运作模式,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市中区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2.深化布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水电气暖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强老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彰显商埠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3.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优质载体资源。

要科学制定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置换改造,不断提高楼宇的档次。严把项目规划关,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并在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等方面严格监督,确保落实。同时,加快推进中山公园东、大观园东等项目的拆迁,积极做好上新街等片区的规划策划,确保尽快启动。

4.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机构来济投资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市中区投资兴业。除了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外,注重加强对银行类金融分支机构以及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业多元化集聚发展。

5.优化金融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积极建设信用社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证、银保和证保合作,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跨业经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推动金融合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运作民营企业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山东济南市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国金融网,2009.

[2]《城市论坛》,2009.

[3]于玲玲《延展中央金融商务区的渗透力量和引擎作用――济南搜房网“城市中心价值“特别报道》,济南搜房网,2008.

篇2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产生

在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都出现了一些区域金融分工的趋势。一方面,随着金融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由于其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链条过长,因此金融业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开始大力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努力承接金融中心城市的部分金融产业转移,尤其是金融后台产业。在此过程中,许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就产生了,如美国的新泽西市承担了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爱尔兰的都柏林则承担了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

此外,由于金融后台产业从传统金融中心向新兴市场国家加快转移。因此,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的城市,这些城市或地区往往以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为主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涌现出的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承接金融企业后台业务的首选地。

对于致力于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并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金融后台业务对场地、员工、IT设备等有着巨大需求,还能够带动信息、资本、人力资源、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资源的集聚。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关系

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产业,而金融后台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则以外包的形式出现。迄今为止,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构成了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目前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主要是围绕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分来展开的,由此促进了金融后台产业的全面发展。

国外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以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是形成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主要动因。

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客观上会产生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就促使规范性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性的金融后台基地逐渐发展起来,从而更好地为金融机构后台业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带来的专业化发展和规模扩张,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有效率、质量更高的金融后台服务,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而各类金融后台基地或园区,则为金融机构和后台企业创造出更完善的市场交易空间,推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由此看来,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承接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备的金融后台产业体系。

国内城市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的典型案例

目前,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方面,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包括上海、北京、佛山、深圳等地,它们都是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通过地域上及功能上的相对集中,强化金融产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资源的聚集,具体案例如下。

北京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主要围绕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展开,包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主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后台建设服务)、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城转移后台服务)、西城德胜科技园金融服务区(主要为金融街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核心后台服务)。

2003年3月,上海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国内首家银行卡产业基地――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2005年7月,它被上海市政府授牌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成为以金融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服务为支持的高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基地共吸引了中国银联、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保险等十几家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南方的金融后台服务区。

2007年8月,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正式成立,并且定位于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后台服务基地,也是广东承接国际尤其是香港地区金融服务业转移的基地。服务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三个基地、四个中心”,三个基地即建设成为广东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集聚基地、广东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基地及广东金融后台服务人才集聚基地;四个中心则是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金融信息资料备份处理中心、金融后台服务新技术开发中心及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国内城市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总体趋势

目前,国内许多重要城市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金融要素更加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区域间的金融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后台服务不仅能带来产业升级,更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种种效益,并且相比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而言,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立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具体来看,国内各城市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方面的竞争,逐渐体现出如下几方面趋势。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分化特征明显。目前,国内提出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城市,已经接近20个,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天津、杭州、宁波、昆山、大连、成都、西安、重庆、大连、武汉、长沙、铁岭、青岛、沈阳等。在这些城市的竞争中,逐渐分化为几个阵营。一是综合情况占优,战略地位显要的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的城市,如大连、深圳、广州、佛山、天津、宁波、昆山、杭州等。三是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四是缺乏明显特色的城市,如沈阳、青岛、铁岭。

各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也出现分化。一方面,从金融前台产业的聚集度来看,各城市的分化比较突出。其中,北京和上海金融机构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其建立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基础。其他如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也比较突出,呈现一定的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从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程度来看,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逐渐与前台产业的聚集度相吻合,拥有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而对于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度,却已经相对落后于前台产业的集聚度。

城市间将逐渐出现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对于部分城市来说,由于具有天然的区位联系和经济关联,更可能从原有的竞争关系,逐渐转化为合作关系。如天津与北京、宁波与上海、佛山与广州、深圳等,很可能出现城市之间的金融功能分工,如北京、上海、深圳更多是向金融前台的中心城市发展,而周边的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将会承担一定的区域金融后台中心城市的职责,这也符合了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圈的发展规律。

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在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数地方政府都开始不断加大政策支持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力度。在提出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少数城市并未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但多数城市在税收、人才培训、政策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效率等方面,都制定了支持和优惠措施。一方面,这些城市中大部分属于国务院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措施。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自己针对金融后台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出台了更具体的政策,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在税收、土地、招商、奖励等各方面提出更优惠、更吸引人的政策,力求在激烈的争夺战中胜出,有的城市虽然没有推出政策文件,但也给进驻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各城市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人力资源是影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内志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都试图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其中,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等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占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发展金融后台服务。而宁波、佛山等城市虽然自身人才不占优势,但充分利用了所依托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

各城市运营成本的差距有所扩大。运营成本是影响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员工的工资、办公楼的租用或建造购买费用、网络的租赁费用和电费等。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和用地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转向一些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在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存在一定的劣势,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在综合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差距不大。而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由于综合成本低于临近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拥有地理特色的城市将更具吸引力。金融机构或者外包提供商在选址的时候,都会考虑该城市是否具有区位优势、交通是否便捷、地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是否具有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地理环境和生活便利对于金融后台基地城市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形式和力度都逐渐趋同时,地理因素很可能成为影响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就区位条件来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具有天然的中心城市特征,天津、宁波、佛山等则具有紧靠中心城市的特点,上海、大连、宁波等还具有港口优势;就交通条件来说,东部城市更胜一筹;就安全性来说,处于主要地震带的部分城市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国内各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各城市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热情很高,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践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论证。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于金融后台中心城市进行统筹规划,也缺少根据区域特点进行金融后台产业合理配置的发展思路,这在实践中导致了许多重复建设与低效竞争。另一方面,从各城市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功能定位的模糊,以及脱离自身条件限制来发展金融后台产业的情况。

各城市普遍缺乏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前,多数城市仍然延续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思路来发展金融后台基地,以此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内容。但在此过程中,不仅缺乏对金融后台产业与金融服务外包的深入研究,而且更多停留在“跑马圈地”、引进机构的形式上,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

各城市普遍不重视制度环境的优化。对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来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环境加以支持,才能进入长期健康的发展轨道。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经常体现出政府的“短期行为”,如依靠特殊政策,或者政府主动进行“拉郎配”,而忽视了行业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金融后台发展在城市金融业发展中的定位不清。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往往也提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对于金融后台产业在整个城市金融发展中的定位、金融后台与金融前台产业的发展关联等问题,各城市普遍缺乏清晰的思路,这也导致了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大为降低。

篇3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

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 服务外包 承接 开放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领域,已成为跨国金融机构降低成本、转移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金融业开放也促使我国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关联和融合更为密切,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我国企业承接金融外包的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及动因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产生与发展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2005年的《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给金融服务外包所下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被称为转包)”。它通常包括信息技术(如应用程序开发、信息加密)、具体操作(如会计业务、后台业务处理和行政管理)以及联络功能(如呼叫中心)三种类型。

国际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主要集中在文书类业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类业务外包日益普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外包的规模已相当大,金融机构经常将技术部门整体外包,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后来,金融机构又将某些业务流程和部门整体外包出去。最近,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Deloitte)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

(二)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动因

金融服务外包以业务分工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资源集中于相对优势领域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信息使用能力、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员工的销售能力等,而其他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横向业务完全可以外包给专门机构去完成,这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强化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专门服务机构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集中资源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使组织目标更明确,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响应速度,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是降低成本。一方面,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益使外包服务供应商拥有比金融机构更有效的专业服务经验和资源,以及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将特定业务外包到服务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能直接降低金融机构的固定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服务外包有利于金融机构节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引致的沉没成本。

三是转移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外包与外包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利用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缩短金融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间,降低在较长时间内由于技术或市场变化所造成的产品风险。同时,由于战略联盟的各方都可以利用各方原有的技术和设备,从整体上降低了项目的成本和投资风险,使金融机构能更灵活地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是大企业自建外包中心。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大金融机构利用离岸业务外包的比例远高于小金融机构,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设立了自己的离岸业务中心。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金融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模式时通常选择利用其在海外地区自建的全权持有的企业分支,而不再考虑将其业务活动外包给第三方外包提供商。

二是业务流程与IT混合外包。金融机构外包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很多将整个IT部门外包的情况。在人力资源等一些更具战略性的领域,业务外包也开始增长,出现了“业务流程外包”(BPO),即将整个业务流程由头至尾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也意味着发包企业与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后者不只是传统的服务供应商,而且成为了发包企业的战略伙伴。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运营过程与高技术外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外包服务供应链。

三是离岸业务发展迅速,形式多样。 “离岸业务”即跨越国境的业务外包。许多企业集团试图将交易处理和服务中心放到境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营的高效率,许多大型银行争相将其操作管理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金融机构的离岸外包市场衍生出许多新的运作模式,如近岸外包、两岸外包、多岸外包等形式。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2003年全球的金融服务公司中设有离岸业务机构的占67%,而2002年只占29%。该报告估算2005年约有2100亿美元的世界金融业成本是用于离岸业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世界金融业总成本的20%。

四是外包服务逐渐向更细分的专业市场发展。这些定位于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外包服务供应商目前很受欢迎,他们依靠纵向业务取得主导控制力。供应商正在忙于提供特殊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客户处理特殊需求的商业功能,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ATM服务、E-banking服务等。这对于业务范围窄、综合竞争力弱的小型外包供应商具有启发意义,它们可以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敏锐地寻找和挖掘新的需求和细分市场,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

五是离岸外包市场趋向整合。那些在外包市场上占有突出位置的供应商,在即将到来的外包市场兼并战中将握有主动权,而新组合的外包供应商将进一步形成经济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强实力。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格局与现状

(一)我国与印度的竞争格局

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而到了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外包服务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而据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印度的外包服务2003年赚取了170亿美元,而当年我国的外包服务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主题为《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的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其内容主要有:印度企业重视变革管理,由董事会负责制定的外包和离岸业务发展战略,并有专门机构负责;所有企业都准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外包业务受到法律的监管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措施;承包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通信成本低的区位优势,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重视合同和约束;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同时,有专家指出: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比如:我国在综合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比印度好了许多;我国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中国,文化传统相似,所以,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外包业务首选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之后,我国作为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承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已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2005年上海将银行卡产业园发展成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汇聚了一大批知名金融企业,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四、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策略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印度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对外包产业发展的支持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出台隐私信息保护等法规,增强国外客户对安全的信心;改善服务模式和服务效率,尽早出台专门针对外包产业的优惠政策;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金融服务外包的普及化为我国企业承接外包业务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我国企业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要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

(三)发挥比较优势,挖掘细分市场,逐渐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各国都有自己擅长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范围,限于人力、财力资源的制约,在发展服务外包时不可能同时全面推进。所以,我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此外,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外包服务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金融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外包服务。

(四)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保障服务质量

我国承包企业应在参照《金融服务外包》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签订尽量缜密的相关承包合同,严格履行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外包服务的风险。我国承包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估和审计制度,定期对承包业务的进展程度、质量控制和相关影响进行评价,以确保和完善业务承包的长期发展。同时,承包企业也应该制定全面的承包风险管理计划,不但在承接外包业务时进行调查和评估,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妥善处理承包业务以及与发包商的关系。整个合同期间,承包企业应监控承包业务的直接表现和潜在变化,确保业务的完成。这包括:承包企业能够理解和达到金融机构的目标;承包业务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业务进展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差异;业务进展是否严格履行承包合同条款;自身的财务状况;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潜在变化。为此,在制定外包文件时需要注意服务外包的范围、服务外包合同的规范性、服务商信用评级、服务外包中金融机构和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等。

(五)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

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我国承包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应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等,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六)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

适用的专门人才是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同时,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为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王铁山、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郭根龙,山西师范大学。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服务业开放度及效应研究》(项目编号:05CJY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的技术―环境壁垒战略风险管理》(项目编号:70173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 Offshore Operations: Industry Feedback.. London: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of UK,2005.

The Joint Forum at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Basel: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2005.

荆文波:全球外包服务发展与风险规避,《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第1期。

汪增群、张玉芳:金融服务外包:跨国金融机构的实践及启示,《金融时报》,2006年11月27日。

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第2期。

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国际金融报》,2006年7月3日。

篇5

【关键词】金融服务 平台 工程财务

一、意义

(一)加快转变,积极推进核电财务资金管理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资金历来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主线。财务资金管理承担着为公司发展服务的责任,在公司改革与创新时期,市场的开拓、效益的提升都对资金管理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大工程”金融服务平台正是财务资金管理为适应公司的改革与创新,加快转变所创造的有利于资金管理创新的环境,它提供了资金管理自主创新的平台,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及时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降低项目成本突出经济性,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核电竞争环境,公司项目的盈利能力受到挑战,若力图在核电市场上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项目成本可提升竞争的门槛,成本优势能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构建“大工程”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工程公司而言,可利用其作为核电项目总承包商的角色,将项目资金池统筹使用,合理配置资金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资金成本以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主动为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实现项目合作共赢

构建“大工程”金融服务平台是工程公司为日益增多的总承包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有效渠道,它针对各项目的特点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各项目提供专业的、个性化、多角度的金融服务,把工程公司打造成既服务于业主、为业主降低造价,又要创造自身价值的增值平台,实现项目“合作共赢”。该平台的建立对促进公司与各业主间的合作,提升公司财务经营管理水平乃至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一)开展金融创新工具研究

1.开展金融创新工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核电项目总承包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为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公司政策的支持,市场环境的支持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3)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需寻求能够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金融创新。

2.开展金融创新工具研究策略

(1)依托传统金融工具开展创新及改进;(2)根据项目需求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注重实用性;(3)加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评估,注重安全性。

3.开展金融创新工具研究成果

(1)原创型创新产品,即根据自身需求所研究设计的创新金融产品,如商业汇票贴现“第三方付息”模式。

传统模式:传统的商业汇票贴现付息由贴现申请人承担,即卖方付息。

创新成果:首创商业汇票第三方付息的操作方式,即商业汇票贴现利息由票据的第三方承担。

(2)组合性创新产品,即对某些金融工具匹配组合而产生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应收款转让/国内信用证”、“国内信用证开证+国内信用证议付+跨境人民币代付”组合模式。

传统模式:项目业主向公司支付单笔总承包款项时通过使用低利率的短期融资产品支付,该产品到期时需用长期银团贷款予以偿还,短期融资产品最长使用期限为六个月。

创新成果:公司充分利用其作为上游业主的总承包商及下游供应商的业主的双重角色,通过采取组合性创新产品,有效链接上下游,延长业主对公司的付款期限,使得业主的短期融资产品使用期限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一年,为项目节省了可观的财务费用。

(二)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

1.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的必要性

(1)各项目收付款时间差形成的资金沉淀需要提高资金收益和使用效率;(2)资金价值增值是公司增效和各项目业主降低财务费用的客观需要;(3)资金价值增值是公司进行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决策的重要条件。

2.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总体原则

根据年度现金流量的预测,紧密跟踪把握金融市场形势,依据集团资金管理的规定,以审慎的态度和稳健的方式,开展资金价值增值和风险防范工作,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平衡资金成本与收益,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经济性,实现“大工程”模式下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公司和业主公司的共赢。

3.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资金管理思路

充分利用公司自身的资信优势和“大工程”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对资金运用成本及增值效益的分析,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价值最大的项目。具体来讲,就是保持公司合理的自有资金备付日常支出,通过财务公司短期贷款以及外部银行短期贷款解决可能出现的临时性资金缺口,在以上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将余下的自有资金和通过商业票据等融资方式从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资金按合理的比例进行搭配,投入到与业主搭建的金融服务平台,间接为业主提供资金需求服务,在公司获得更高的资金收益的同时为业主进一步降低财务费用。

4.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的成果

为顺利开展资金价值增值服务,公司分别与各项目业主签署了相关的财务协作协议,既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资金效益和使用效率,又降低了整个项目的财务费用,充分发挥了大工程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

(三) 建立银企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关系

构建银企战略合作关系,关键在于以高度信任为基点,以银企共赢为核心,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平等互信地选择门当户对的合作者,同甘共苦,全方位合作,建立战略性协同发展的关系。

1.银企战略合作构建的基本原则

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坚持长期有效原则和贯彻全方位合作原则。

2.银企战略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