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金融服务范文

城市金融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金融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金融服务

篇1

[关键词]区域建设 金融业 发展规划 提升服务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形成

近年来市中区根据《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提升泺源大街、经七路、经四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设想,并列入《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规划达到4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这个宏大的规划和巨额投资彻底改变了济南传统老城区的形象,一个国际化的济南在这个规划框架下呼之欲出。

1.区位发展优势逐步明显。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商业氛围浓厚,金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的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立足济南都市圈,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布局逐步完善,明确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文体博览区、商贸商务区、齐鲁休闲文化区、工业现代物流区、腊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闲区等七大片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启动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作为十个重点建设的服务业聚集区之一纳入了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经济优势突出,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80%左右;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辖区国内外企业驻鲁总部、驻济办事处近50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9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9.2%。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策划基本完成。

市中区结合区情实际,联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专业机构,对金融商务中心区进行了高起点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的规划布局,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在区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环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级总部、监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公共服务、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着力建设环渤海南翼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本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对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布局,即:打造经七路―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发展轴、纬二路商业文化发展轴和经四路传统商业文化延续轴,建设金融商务办公集聚区、企业总部办公区、SOHO办公区、商业文化功能区、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生态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商务价值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首。

3.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以来,金融机构集聚加速,先后引进了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天津银行济南分行等7家银行区域总部,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4家保险公司省级总部,7家期货、典当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85家,其中,齐鲁银行、齐鲁证券和鲁证期货3家金融机构全国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16家银行机构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57.1%;中德安联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等27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47.4%。

4.载体建设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普利门等老城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规划用地169.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万达广场大商业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开业)建成后将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标志性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绿地普利中心项目,已于年初奠基开工建设大观园东片区华润万象城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369亩,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新地标。

中山公园东等片区的拆迁改造也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商业商务设施180余万平方米,涵盖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务商业、酒店公寓、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将在千米范围内形成高端建筑和现代服务业密集的财富大道。

5.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市中区金融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40.4%;各项存款余额3438.41亿元,同比增加1526.41亿元,占全市的53.5%;各项贷款余额2859.94亿元,同比增加641.14亿元,占全市的46.1%;实现税收18.77亿元,占全市的39.1%;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实现区域税收19.1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市中区第一纳税产业。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远期发展来看,按照济南市金融业发展“三点一线”的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今后三年,全市超过3000亿元的投资将重点用于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小清河两岸的北部新城区三大新区建设,位于老城区的金融商务中心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2.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从存量资源来看,辖区内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已基本出租完毕,如明珠国际商务港入驻率91.5%,汇宝大厦入驻率92%,证券大厦已全部签约;其他部分中高档商务楼,虽有部分闲置办公载体,但配套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从业态置换来看,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优质载体资源,大多采取竞租的方式确定承租人,金融企业租赁价格不具竞争优势,政府介入载体招商的措施也比较少,前期运作较好的仅有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入驻原市劳动就业办办公楼等几个项目。从在建载体来看,商务楼宇的建设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辖区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101101家,47家,占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同时,市中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济南分行1家,而青岛市南区、重庆渝中区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区,都有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务中心区内尚无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后台服务机构,与金融中心区内消费群体相匹配的购物、餐饮、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学定位布局,

发挥集聚效应。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立足区情实际,市中区确定了“两纵三横”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济南市2008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济南金融业发展重点。即以魏家庄、普利门、中光明街等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以现有金融、商务、商贸产业为基础,整合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两侧及周边金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及其区域性总部,完善交通通讯、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面向省会经济圈、金融总部聚集、辐射带动力强、文化特色明显、城市景观显著的区域性现代化金融商务核心标志区。

2.抓好载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强定向商谈,搞好供需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设施优良、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优质载体和发展平台。整合盘活一批。着眼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对辖区齐鲁银行大厦、山东商会大厦等73座、18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布局,通过楼宇整合、业态置换、改造配套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引进金融机构落户。积极建设一批。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搞好协调,跟踪服务,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规划策划了华润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不断拓展金融业聚集发展空间。

3.健全推进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强做大山东省金融业的意见》、《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济南商务中心区建设、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加快金融业发展,市中区专门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一是搞好沟通咨询。通过定期走访、建立金融高层联谊会、举办金融论坛等形式,切实加强与“一行三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省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和辖区金融企业的联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发展的意见,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由区政府金融办、投资服务中心、财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队、工商市中分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设计“服务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加强三方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不断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接、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优势,积极主办各类银企合作论坛,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台。围绕建设“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实加大信用观念和征信知识宣传,扩大信用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业发展生态环境。三是搭建消费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项便民金融服务。以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应全运会消费用卡需求为目标,联合银联公司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消费在市中、刷卡无障碍”活动,大力推广POS机使用,促进了银行卡受理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参照西客站工程和奥体中心工程的建设运作模式,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市中区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2.深化布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水电气暖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强老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彰显商埠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3.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优质载体资源。

要科学制定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置换改造,不断提高楼宇的档次。严把项目规划关,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并在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等方面严格监督,确保落实。同时,加快推进中山公园东、大观园东等项目的拆迁,积极做好上新街等片区的规划策划,确保尽快启动。

4.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机构来济投资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市中区投资兴业。除了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外,注重加强对银行类金融分支机构以及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业多元化集聚发展。

5.优化金融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积极建设信用社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证、银保和证保合作,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跨业经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推动金融合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运作民营企业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山东济南市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国金融网,2009.

[2]《城市论坛》,2009.

[3]于玲玲《延展中央金融商务区的渗透力量和引擎作用――济南搜房网“城市中心价值“特别报道》,济南搜房网,2008.

篇2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产生

在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都出现了一些区域金融分工的趋势。一方面,随着金融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由于其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链条过长,因此金融业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开始大力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努力承接金融中心城市的部分金融产业转移,尤其是金融后台产业。在此过程中,许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就产生了,如美国的新泽西市承担了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爱尔兰的都柏林则承担了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

此外,由于金融后台产业从传统金融中心向新兴市场国家加快转移。因此,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的城市,这些城市或地区往往以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为主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涌现出的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承接金融企业后台业务的首选地。

对于致力于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并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金融后台业务对场地、员工、IT设备等有着巨大需求,还能够带动信息、资本、人力资源、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资源的集聚。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关系

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产业,而金融后台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则以外包的形式出现。迄今为止,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构成了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目前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主要是围绕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分来展开的,由此促进了金融后台产业的全面发展。

国外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以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是形成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主要动因。

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客观上会产生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就促使规范性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性的金融后台基地逐渐发展起来,从而更好地为金融机构后台业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带来的专业化发展和规模扩张,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有效率、质量更高的金融后台服务,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而各类金融后台基地或园区,则为金融机构和后台企业创造出更完善的市场交易空间,推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由此看来,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承接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备的金融后台产业体系。

国内城市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的典型案例

目前,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方面,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包括上海、北京、佛山、深圳等地,它们都是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通过地域上及功能上的相对集中,强化金融产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资源的聚集,具体案例如下。

北京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主要围绕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展开,包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主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后台建设服务)、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城转移后台服务)、西城德胜科技园金融服务区(主要为金融街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核心后台服务)。

2003年3月,上海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国内首家银行卡产业基地――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2005年7月,它被上海市政府授牌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成为以金融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服务为支持的高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基地共吸引了中国银联、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保险等十几家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南方的金融后台服务区。

2007年8月,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正式成立,并且定位于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后台服务基地,也是广东承接国际尤其是香港地区金融服务业转移的基地。服务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三个基地、四个中心”,三个基地即建设成为广东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集聚基地、广东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基地及广东金融后台服务人才集聚基地;四个中心则是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金融信息资料备份处理中心、金融后台服务新技术开发中心及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国内城市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总体趋势

目前,国内许多重要城市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金融要素更加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区域间的金融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后台服务不仅能带来产业升级,更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种种效益,并且相比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而言,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立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具体来看,国内各城市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方面的竞争,逐渐体现出如下几方面趋势。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分化特征明显。目前,国内提出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城市,已经接近20个,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天津、杭州、宁波、昆山、大连、成都、西安、重庆、大连、武汉、长沙、铁岭、青岛、沈阳等。在这些城市的竞争中,逐渐分化为几个阵营。一是综合情况占优,战略地位显要的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的城市,如大连、深圳、广州、佛山、天津、宁波、昆山、杭州等。三是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四是缺乏明显特色的城市,如沈阳、青岛、铁岭。

各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也出现分化。一方面,从金融前台产业的聚集度来看,各城市的分化比较突出。其中,北京和上海金融机构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其建立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基础。其他如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也比较突出,呈现一定的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从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程度来看,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逐渐与前台产业的聚集度相吻合,拥有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而对于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度,却已经相对落后于前台产业的集聚度。

城市间将逐渐出现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对于部分城市来说,由于具有天然的区位联系和经济关联,更可能从原有的竞争关系,逐渐转化为合作关系。如天津与北京、宁波与上海、佛山与广州、深圳等,很可能出现城市之间的金融功能分工,如北京、上海、深圳更多是向金融前台的中心城市发展,而周边的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将会承担一定的区域金融后台中心城市的职责,这也符合了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圈的发展规律。

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在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数地方政府都开始不断加大政策支持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力度。在提出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少数城市并未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但多数城市在税收、人才培训、政策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效率等方面,都制定了支持和优惠措施。一方面,这些城市中大部分属于国务院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措施。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自己针对金融后台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出台了更具体的政策,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在税收、土地、招商、奖励等各方面提出更优惠、更吸引人的政策,力求在激烈的争夺战中胜出,有的城市虽然没有推出政策文件,但也给进驻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各城市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人力资源是影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内志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都试图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其中,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等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占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发展金融后台服务。而宁波、佛山等城市虽然自身人才不占优势,但充分利用了所依托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

各城市运营成本的差距有所扩大。运营成本是影响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员工的工资、办公楼的租用或建造购买费用、网络的租赁费用和电费等。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和用地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转向一些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在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存在一定的劣势,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在综合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差距不大。而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由于综合成本低于临近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拥有地理特色的城市将更具吸引力。金融机构或者外包提供商在选址的时候,都会考虑该城市是否具有区位优势、交通是否便捷、地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是否具有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地理环境和生活便利对于金融后台基地城市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形式和力度都逐渐趋同时,地理因素很可能成为影响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就区位条件来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具有天然的中心城市特征,天津、宁波、佛山等则具有紧靠中心城市的特点,上海、大连、宁波等还具有港口优势;就交通条件来说,东部城市更胜一筹;就安全性来说,处于主要地震带的部分城市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国内各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各城市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热情很高,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践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论证。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于金融后台中心城市进行统筹规划,也缺少根据区域特点进行金融后台产业合理配置的发展思路,这在实践中导致了许多重复建设与低效竞争。另一方面,从各城市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功能定位的模糊,以及脱离自身条件限制来发展金融后台产业的情况。

各城市普遍缺乏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前,多数城市仍然延续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思路来发展金融后台基地,以此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内容。但在此过程中,不仅缺乏对金融后台产业与金融服务外包的深入研究,而且更多停留在“跑马圈地”、引进机构的形式上,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

各城市普遍不重视制度环境的优化。对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来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环境加以支持,才能进入长期健康的发展轨道。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经常体现出政府的“短期行为”,如依靠特殊政策,或者政府主动进行“拉郎配”,而忽视了行业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金融后台发展在城市金融业发展中的定位不清。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往往也提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对于金融后台产业在整个城市金融发展中的定位、金融后台与金融前台产业的发展关联等问题,各城市普遍缺乏清晰的思路,这也导致了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大为降低。

篇3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

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 服务外包 承接 开放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领域,已成为跨国金融机构降低成本、转移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金融业开放也促使我国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关联和融合更为密切,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我国企业承接金融外包的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及动因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产生与发展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2005年的《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给金融服务外包所下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被称为转包)”。它通常包括信息技术(如应用程序开发、信息加密)、具体操作(如会计业务、后台业务处理和行政管理)以及联络功能(如呼叫中心)三种类型。

国际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主要集中在文书类业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类业务外包日益普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外包的规模已相当大,金融机构经常将技术部门整体外包,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后来,金融机构又将某些业务流程和部门整体外包出去。最近,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Deloitte)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

(二)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动因

金融服务外包以业务分工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资源集中于相对优势领域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信息使用能力、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员工的销售能力等,而其他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横向业务完全可以外包给专门机构去完成,这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强化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专门服务机构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集中资源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使组织目标更明确,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响应速度,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是降低成本。一方面,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益使外包服务供应商拥有比金融机构更有效的专业服务经验和资源,以及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将特定业务外包到服务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能直接降低金融机构的固定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服务外包有利于金融机构节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引致的沉没成本。

三是转移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外包与外包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利用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缩短金融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间,降低在较长时间内由于技术或市场变化所造成的产品风险。同时,由于战略联盟的各方都可以利用各方原有的技术和设备,从整体上降低了项目的成本和投资风险,使金融机构能更灵活地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是大企业自建外包中心。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大金融机构利用离岸业务外包的比例远高于小金融机构,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设立了自己的离岸业务中心。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金融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模式时通常选择利用其在海外地区自建的全权持有的企业分支,而不再考虑将其业务活动外包给第三方外包提供商。

二是业务流程与IT混合外包。金融机构外包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很多将整个IT部门外包的情况。在人力资源等一些更具战略性的领域,业务外包也开始增长,出现了“业务流程外包”(BPO),即将整个业务流程由头至尾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也意味着发包企业与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后者不只是传统的服务供应商,而且成为了发包企业的战略伙伴。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运营过程与高技术外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外包服务供应链。

三是离岸业务发展迅速,形式多样。 “离岸业务”即跨越国境的业务外包。许多企业集团试图将交易处理和服务中心放到境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营的高效率,许多大型银行争相将其操作管理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金融机构的离岸外包市场衍生出许多新的运作模式,如近岸外包、两岸外包、多岸外包等形式。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2003年全球的金融服务公司中设有离岸业务机构的占67%,而2002年只占29%。该报告估算2005年约有2100亿美元的世界金融业成本是用于离岸业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世界金融业总成本的20%。

四是外包服务逐渐向更细分的专业市场发展。这些定位于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外包服务供应商目前很受欢迎,他们依靠纵向业务取得主导控制力。供应商正在忙于提供特殊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客户处理特殊需求的商业功能,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ATM服务、E-banking服务等。这对于业务范围窄、综合竞争力弱的小型外包供应商具有启发意义,它们可以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敏锐地寻找和挖掘新的需求和细分市场,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

五是离岸外包市场趋向整合。那些在外包市场上占有突出位置的供应商,在即将到来的外包市场兼并战中将握有主动权,而新组合的外包供应商将进一步形成经济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强实力。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格局与现状

(一)我国与印度的竞争格局

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而到了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外包服务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而据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印度的外包服务2003年赚取了170亿美元,而当年我国的外包服务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主题为《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的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其内容主要有:印度企业重视变革管理,由董事会负责制定的外包和离岸业务发展战略,并有专门机构负责;所有企业都准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外包业务受到法律的监管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措施;承包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通信成本低的区位优势,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重视合同和约束;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同时,有专家指出: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比如:我国在综合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比印度好了许多;我国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中国,文化传统相似,所以,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外包业务首选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之后,我国作为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承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已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2005年上海将银行卡产业园发展成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汇聚了一大批知名金融企业,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四、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策略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印度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对外包产业发展的支持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出台隐私信息保护等法规,增强国外客户对安全的信心;改善服务模式和服务效率,尽早出台专门针对外包产业的优惠政策;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金融服务外包的普及化为我国企业承接外包业务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我国企业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要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

(三)发挥比较优势,挖掘细分市场,逐渐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各国都有自己擅长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范围,限于人力、财力资源的制约,在发展服务外包时不可能同时全面推进。所以,我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此外,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外包服务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金融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外包服务。

(四)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保障服务质量

我国承包企业应在参照《金融服务外包》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签订尽量缜密的相关承包合同,严格履行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外包服务的风险。我国承包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估和审计制度,定期对承包业务的进展程度、质量控制和相关影响进行评价,以确保和完善业务承包的长期发展。同时,承包企业也应该制定全面的承包风险管理计划,不但在承接外包业务时进行调查和评估,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妥善处理承包业务以及与发包商的关系。整个合同期间,承包企业应监控承包业务的直接表现和潜在变化,确保业务的完成。这包括:承包企业能够理解和达到金融机构的目标;承包业务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业务进展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差异;业务进展是否严格履行承包合同条款;自身的财务状况;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潜在变化。为此,在制定外包文件时需要注意服务外包的范围、服务外包合同的规范性、服务商信用评级、服务外包中金融机构和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等。

(五)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

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我国承包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应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等,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六)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

适用的专门人才是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同时,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为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王铁山、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郭根龙,山西师范大学。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服务业开放度及效应研究》(项目编号:05CJY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的技术―环境壁垒战略风险管理》(项目编号:70173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 Offshore Operations: Industry Feedback.. London: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of UK,2005.

The Joint Forum at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Basel: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2005.

荆文波:全球外包服务发展与风险规避,《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第1期。

汪增群、张玉芳:金融服务外包:跨国金融机构的实践及启示,《金融时报》,2006年11月27日。

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第2期。

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国际金融报》,2006年7月3日。

篇5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宋 立: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有银行改革深化及其分支机构撤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城市同样存在金融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的服务需求吸引地方性金融机构进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其零星分散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连续性、批量化服务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

实现城乡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需要三个层次的制度安排:一是现代商业性金融服务,二是在其他国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合作金融,三是政策性金融。四大行撤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能简单地按照社会信用机制来重建,而是要按照两种金融需求和两种信用体系来建设。现代商业性金融机构利用基于历史记录等的社会信用机制,满足农民生产性金融服务需求;合作金融及各种传统金融民间金融,利用基于村庄个人生活圈的传统信用机制,满足其生产和消费需求。政策性金融主要用于弥补商业性金融的失灵,是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发展农村或地方现代商业性金融机构,其关键在于探索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因为现在建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金融是伴随标准化、同步化、大规模的机器大生产而产生的,需要稳定的金融服务需求。必须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找到和金融供应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才能找到发展的长久机制。龙江银行所探索的这个盈利模式就是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农业产业化把上下游的产业链组织起来,和工业生产一样,实现了规模化、连续性和批量化,解决了过去农村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尴尬问题。龙江银行的探索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升华成了真正的现代金融机构。

对于包括龙江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怎样将龙江银行模式超越现有的产业链,推广到更多的产业,将农村生产更多地纳入到现代金融服务所能覆盖的体系中来;另一方面,怎么让龙江的经验走出龙江,走向全国,为全国农村的金融体系的重建提供一个好的参照。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动态演进;后发优势;城商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56-04

一、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施米克勒(Schmookler,1996)指出,需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服务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则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日常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关注点;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险服务成为中小企业及其股东、董事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服务需求;企业日常信用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企业账款核对、未偿还账款提示、票据处理等收账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方向;同时,创新产品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节省财务成本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更加便利的立体结算渠道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投资银行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城商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一)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

费力姆和怀特(Frame和White,2004)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国际化的经营视角,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资源等先发优势已经在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而国内部分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模仿创新中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领先城商行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信贷服务这种单一金融服务不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在客户维持与争取上将处于被动地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营销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城商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且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

(二)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研判:动态演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分析

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变革以其独特的魔力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诸多领域,而对其服务变革的分析也强烈地改变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途径、发展战略、政策制订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前公司银行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存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向整合传统服务,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高级财务管理服务,及基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融资、证券承销等新型业务转变。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服务演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契机,把握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是摆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商行面前的关键问题。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动态演进,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城商行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动态演进中的后发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韦尔默朗(Vermeulen,2005)指出,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差异极微的产品形式成为新金融服务扩散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及其力求简便易用的特征,使金融服务较易被模仿(何德旭、张雪兰,2009)。中小城商行可以利用大型商业银行业已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更快地改进金融服务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减少“试错”成本的有利条件下,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赶超。

总结众多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再结合城商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国内城商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宜以模仿式金融服务赶超为主。通过学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领先者(前文指出的大型商业银行、领先城商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或购买领先者的金融服务技术,再加以消化、吸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改进完善,最终推出适合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不断演进、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转变:定标——比超

然而,模仿式金融创新仅仅是中小城商行金融服务或产品体系完善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已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转变。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这便是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而实现赶超竞争对手的竞争目的。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方面极具这种发展特征,这种循序渐进而又不失敢为人先的创新战略,也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业务最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在“一卡通”业务上的定标——比超,为其零售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融合更多金融服务元素、金融服务概念及对客户价值的挖掘,招行“一卡通”实现了“二次创新”,从而确定了其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及趋势分析

(一)起点:开发挖掘客户价值

对客户需求及价值的挖掘是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起点。服务概念的开发,是对顾客服务需求的描述及通过相应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包”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过程的总和(王,2009)。只有充分感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中小企业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包括核心服务及支持性金融服务两类服务的基础上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所需满足的核心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能否充分认识到这些,决定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实效。

有限的资源禀赋及分类牌照监管政策,决定了国内中小城商行即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所有的核心服务及支持。特别是监管政策的人为约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国内城商行金融服务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领先城商行丰富的资源禀赋、多样化的金融牌照,将造就一批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城商行;而国内大多数城商行有限的资源禀赋及金融牌照决定了集中资源投入某一项核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某几项支持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种趋向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集中资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以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深耕细作,为其商业模式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自身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的发展环境下,通过集中金融服务领域、集中细分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创新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品商业银行。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领先城商行的发展道路,而以泰隆、洛阳等为代表的精品城商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道则是学习的榜样。

(二)策略:打造立体化创新途径

1. 立足担保方式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过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而这也造就了国内城商行立足担保方式的融资创新实践:包括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创新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其融资提供了新途径;而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则进一步解决了包括科技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殊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引进孟加拉国民银行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联贷模式,则使基于社会资本及信任网络的贷款模式成为国内众多城商行批量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简化贷款担保方式的重要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这种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及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信贷服务及产品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内城商行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践行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2. 立足中小企业成长周期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然而,立足担保方式单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成长周期打造中小企业成长金融服务方案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策略。以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商行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所打造的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包括“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种,内含近40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小企业客户成长周期的产品设计特点,体现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融通”系列产品面向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产品;“及时予”系列产品则面向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担保公司保证、房屋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而“腾飞宝”系列产品则更上一层,面向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融资顾问、债务重组、上市财务顾问和并购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票据等升级专属性产品服务。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象北京银行这样提供如此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因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金融产品开发,是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需要紧紧把握的要点。

3. 立足特色行业开发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细分市场、发展集群产业金融服务是国内城商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开发不但能带动集群客户营销,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银行内部各个条线资源,在协调组织的统领下,最大化地利用行内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立足集群行业的金融服务开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专业团队批量开发集群客户可以有效整合集群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开发还能够有效分摊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成本,实现金融服务开发的规模经济;三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的开发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风险的集中控制及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内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民生银行为例,董事长董文标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课题”,意在通过开发专业化(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满足集群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批量式客户开发与营销,实现特色化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便是其在厦门、福州、泉州广布专业(特色)支行的管理模式变革。

4. 立足功能创新及结构性授信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为客户节省财务费用、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深入介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关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申请便利、还款便利、节省利息费用等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创新,打造更加适合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灵活搭配,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安排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进行动态搭配。发展结构性授信服务成为城商行把握客户动态需求的重要应对措施,并根据客户业务发展特点及客户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是国内城商行应对金融脱媒及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商行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定标比超的竞争策略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的开发及客户价值的挖掘为起点,立足担保方式创新、中小企业成长周期、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开发,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性开发及结构授信方案的开发策略满足中小企业更加多样化、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J.1966.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6.

[2]Frame,W.S.&WL.J.2004.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pp.116-144

[3]Vermeulen,Patrick A.M.Uncovering Barriers to Complex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3(4).

[4]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09,(3).

[5]李国秋,张小翠,严众开.招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定标比超[J].竞争情报,2007年夏季刊.

[6]王.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新服务开发过程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篇7

在当前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而其中人才的竞争又尤为关键,如何能够更好地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的广泛,也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领域中,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财务金融的学科也不例外,目前高等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财务金融实践课程都涉及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这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大推动。

学生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本学科内容的分析和使用,达到更好的学习应用的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新的世纪,教育的投入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意义重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比与发达国家在财务金融课程中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财务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差异比较,来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提高教学双方的互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经济领域的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思维,优化教学过程

在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各个学科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这也是对传统学科的拓展和完善,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应用来更好的提升本学科的发展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能帮助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财务金融课程的教学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直接提供丰富直观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也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信息化的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在人对信息接受的过程中,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运用良好的视觉、听觉界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来构成,缺一不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恰当地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在财务金融课程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和先进理念,我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英国的教育体系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完备,在其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相当的充分。

笔者在英国完成的金融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读书期间深切体会到其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完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所修读财务金融课程的内容,教师课程内容的安排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查询,很多教学信息通过学校的数据库可以网络阅读,信息源非常的丰富。

笔者在英国学习期间,体会到作为学生对课程的正确学习和运用,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每门课程教师布置的作业,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难度较大,但教师会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完成,这其间就需要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来进行大量信息的查找和阅读,学校的教学指导中心会给出学生相应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本人在英国的金融管理研究生学习中,在“财务预测分析”这门课程里,需要运用专业的财务统计软件SPSS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师不进行相应的指导,很难顺利完成。

这时,教师先在课堂上介绍如何使用财务统计软件,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网络中心数据库,下载相应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资料,同时通过INTERNET了解该企业的运营信息,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方便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网络资源非常的丰富,学生有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始,非常茫然,这时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应用平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来对数据进行分析,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与学生积极互动,发掘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财务金融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程比较抽象,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非常的枯燥,学习起来很难有兴趣,也缺乏主动和自觉性,这样老师教授起来难度很大,效果也不理想。如果只由教师来单纯的讲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及时将一些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

另外,在应当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来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可以通过发掘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笔者在英国学习期间体会到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作业,需要学生分组完成,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的能力。这时教师会指导学生了解和使用学校教学网络中的分组讨论区,通过网络来进行及时的沟通,也可随时在讨论区中与教师交流。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进展状况,对于有问题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地给出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例如,在完成“中小企业财务运营分析”这门课程中,很多作业都是需要运用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来完成,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彼此的背景也不相同,有的同学对计算机接触比较少,对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并不熟悉和了解,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教学双方互动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因此,在财务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并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毕竟不能代替学生来学习,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发掘学生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帮助本学科的学习,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兴趣所在。

四、开拓知识管理,建立教学平台

在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应建立知识管理库,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进行解答。当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存储,形成对相应问题的专门解决方案,建成知识库。知识库的使用需要有相应的系统来进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进行知识共享,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自动的响应,与学生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知识管理模块的建立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完善,及时做到信息的快速更新,事实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被发掘出来,其产生的学习能量是非常大的,通过知识管理模块的建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集中分类,及时处理进行存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不断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知识库”,汇总后再形成大的“知识库”,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英国学习期间,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量非常丰富,按照学生的需求信息的不同做了细致的分类,在每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来进行分析和获得帮助,这对学习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良好的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财务金融的课程学习中,一般都是以课堂布置的小型的作业和练习来进行训练,也包括相应的财务软件上机操作,内容都很简单,而且作业间是彼此孤立的,不是一个整体,学生在这种练习中很难把握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训练,练习的效果无法系统深入。而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这个教学平台中系统化的大型作业的训练,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真正系统的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教学平台中,根据每个具体的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同,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来建立大型的作业,此类作业涵盖整个的教学内容,把该学科的核心教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不是单个孤立的联系,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型作业,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必须有一个充分系统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贯通了,才能顺利地完成通过。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深化对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部分教学平台可以实现24小时开放,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实现高效率的运用。所以,本人认为在目前的财务金融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应该做相应的优化,建立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得资源能够充分共享,为我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集中化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服务集中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猛,对于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处于发展最为旺盛、速度最为快的时期,所以我们的很多企业都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一些具体的综合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个人乃至是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例如:包括 IPO、发行信用债券、发行抵质押债券和信托理财产品、引入 PE 投资人、发行担保债券以及含权可转换债券等。然而一个企业往往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大型的企业来说,他的相关子产业遍布在各个区域,往往企业的负责人都希望通过一家银行的金融服务,统一对于企业的所有区域进行相应的管理,这就需要银行在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同时,向企业提供跨区域发展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整体数量,帮助客户减轻负担。

但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金融机构具有十分强的组织能力、调配能力,对于各个领域的资源以及人力进行的合理的组合安排,既要做到向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又要保证客户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客户想要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优良调配,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各种渠道都要一一打通,并且确保没有问题,例如:产品、信息、市场和服务等等。调动一切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这里所调动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资源,还有外部一些十分必要的资源,也需要金融机构去调动,例如政府或者其他的相关的机构等等。然后金融机构要通过组合各个产品、服务、市场和渠道,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银行业创新发展的趋势性的选择。

随着信息、资金、交通等各方面区域的不断突破,企业也在不断地向着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迈进步伐,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应该紧随脚步,提供让企业放心,帮助企业跨区域经营的金融服务,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结果。然而面对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一下子向企业提供多个地区的综合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改革的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将较为重要的、客户比较倾向的金融服务进行先改革,先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管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慢慢改进,慢慢实现所有金融服务可以跨区域管理的结果,满足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对于商业银行目前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研究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历程中,跨区域运营以及帮助客户跨区域管理已经成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些国家为了防范和托比一些金融风险,曾经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阶段的限制。后来相关的学者也对这一现象产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刻的研究,对于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的论证。这样经过大量的事实和研究结果证明,银行业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的模式无论是对于银行业本身,还是针对于企业客户来讲,都是可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控风险等一些是实质性好处的,这样也同时有利于银行间的优化资源配置,展开自由的竞争,这样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同时起着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客户的跨区域运营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限制和管制措施逐步得以取消。

通过跨区域经营,银行可以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获得最合适自己的经营模式,再通过经营模式的优势,完成相关产品以及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相关风险的可控性,以及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上升,从而增加银行的稳定性。

通过纵向对于时间序列的研究,跨区域发展经营更加有利于银行资产规模的提升,同时对于区域发展也起着繁荣发展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判断主要是基于银行的跨区域集成化金融服务的形成对于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十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的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这样银行也可以通过跨区域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产品的相关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在帮助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业的业务风险水平。我们同时也希望在各个行业呈现的竞争态势都应该是和平的、平等的,不应该出现各个机构争相耍手段,忽略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跨区域运营的模式,银行间的竞争就可以实现自由化发展,实现良性发展,竞争对手间将通过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等手段来巩固其竞争地位,从而使客户获得更好、更便利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跨区域运营,银行在获得更好的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通过跨区域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银行的资产使用率和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中介费等经营成本,还有可以明显地降低贷款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和相应额成长空间;跨区域运营也可以促进银行金融业的资源的流通个优化配置,从而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存款集中度的下降也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多地区经营有利于稳定民心,增加地方经济的稳固增长,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起着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具有相当长的时效性和相当稳定的作用,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对于跨区域的运营模式的作用和效果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区域的定位和相关的选择机制确是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很多银行企业来说,这样的研究往往没有最根本的指导作用,银行产业的机构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进行改革管理,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改革,这样企业往往很迷惑。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定位,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跨地区运营管理,快速帮助自身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以某一个城市或地区为起点,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扩散,逐步扩展到多个城市、多个地区之中,在这一部中,对于城市的定位和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银行产业的相关负责人对于目标城市系统而科学地进行评估才是保证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必要保证,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对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也是十分客观的 ,我们要求评估指标既要保证跨区域运营模式的稳定性和重点的体现,还要概括到各个方面,考虑周到,不应该对金融服务行业有所影响,保证金融产业的稳固发展,还要保证各个指标之间不能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阻碍金融银行业跨区域运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估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宏观与围观的因素,也应该结合实际,考虑到银行内部以及银行外部的活动,从实际出发,做到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能够从根本上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根据一些较为权威的研究结果,本文选取了经济因素、 金融市场因素、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政策因素 、社会因素、市场竞争因素以及银行自身因素等七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一)经济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济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什么样的经济效益,都是由于区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的,银行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拉动经济的产业,所以对于银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最不可缺失的,在区域评估时,经济因素也应该首先被考虑进来,并且予以重视。

(二)金融市场因素

金融市场的发展好坏与发展速度会直接影响我们金融银行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的形成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稳固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固发展与快速健康的形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所以金融市场因素也是在区域评估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三)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所谓的支持与鼓励也就是指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如何,如果一个地方政府都不能保证自己地区的经济稳固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相应区域的银行产业又怎么会发达,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不同程度的反映着相应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所以在进行区域评估时,地方政府的财力是必须要考虑进来的,而且还要作出详细系统的总结性文档,以供相关部门的研究。

(四)政策因素

什么样的企业想要飞速发展,都不能脱离组织、违反政策,银行产业也同样如此,我们进行的任何银行业的发展规划方案都应该是符合国家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稳固发展的,这样的方案才能被保证顺利地进行、有效的实施。

(五)社会因素

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什么样的举措都应要做到合乎国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自身国家的社会背景,对于跨区域管理的相关规定中,不应该出现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应该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响应社会的号召,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地客户,创造更高的效益。

(六)市场竞争因素

对于区域管理,必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不管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还是市场竞争过于温和都不利于银行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银行产业进行业务的创新和拓展都有着阻碍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健康的形成市场竞争环境,良性发展。

(七)银行的自身因素

在选取区域时,外界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因素更有价值,我们一定要考虑银行的自身因素,无论是制定战略目标还是战略方法上,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银行快速发展,稳固提升。银行的资产,业务类型以及客户人群等等都是必要的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银行本身的。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实施跨区域经营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实现多地区的资金有效管理,在实施跨区域管理的前提就是结合所有相关因素,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方案,确保计划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晓莉,徐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杨一锋.改进贝叶斯算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欧永生.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路探讨[J].贵州农村金融, 2009(07).

[4]刘长喜,张晖.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模型发展评述[J].生产力研究, 2005(02).

篇9

[摘 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思路。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57-02

1 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对称,就是说,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该理论认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同时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与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

2 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

在市场条件下,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才能实现公平交易。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部门加以论述。

2.1 金融机构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信息的采集、挖掘与应用。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信息进行市场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从事金融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之间,也应该采取信息共享机制,达到互利共赢。同时,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网络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各类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采取特定的营销策略来占领市场。

2.2 中小企业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多为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融资的需求,又有选择合作对象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发展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历史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在融资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渠道使商业银行或民间借贷者获得自身的信用信息;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渠道来获取对方的历史信用信息,从而选择到双方均满意的合作对象。因此,信息对称对于扭转我国中小企业的劣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虽然不是信息对称的利益直接受益方或者受害方,但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有义务向广大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权威公正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从各类市场主体收集到的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掌控,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政府部门作为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根据“信号传递模型”,通过有效手段对收集到的金融信息进行分类与加工,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将“信号”可信地传递给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在信息上处于劣势的个体,抵御各类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减少投资的浪费。进而控制和避免各类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序化,从而起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3 如何开展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

3.1 准确定位金融信息服务

我们首先来确定信息服务的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服务的对象和产品的利用者;信息服务者是信息服务的主体;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

金融信息服务的定位应坚持“共融、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流的、专业化的水准,着力构建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公信、公正、专业、高效的平台,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体,促进资本市场和信息服务产业与实体产业的完美对接。

3.2 优化金融信息渠道

金融信息服务应遵循“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原则,从金融市场中收集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为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信息渠道鱼龙混杂,因此对于信息用户而言,信息服务者的信息采集渠道至关重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的过量大大提高了信息识别的难度,金融市场面临从信息短缺时代的信息困难转向了信息过剩时代的信息识别困难。在信息开发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结构和需求为依据,将信息资源的现实配置与虚拟配置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性、生活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联合式地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树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的新观念。

3.3 加强金融信息管理

保证金融消费者,加强金融信息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加强信息披露。相关部门应该对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要求,要求各类金融服务者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其次,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在信息过度的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有利于规范和统一信息渠道,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降低网络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3.4 加大人才建设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金融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信息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加大人才建设是实现我国信息对称的基础。

4 结 论

在金融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理论给我们两点启示: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十分普及。相比之下,我国存在较大差距,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君枝,翟烨.中美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对比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李常武.树立“精品意识”增强金融信息服务的有效性[J].甘肃金融,2003(11).

篇10

[关键词] 金融服务贸易 “入世”承诺 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2-0030-05

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同时在有关开放金融服务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开放承诺。五年多来我国金融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正在得到一一兑现。从2007年起,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本文对这几年来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检验“入世”承诺到底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贸易的“人世”承诺、贸易政策的选择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方面。我们试图寻求金融服务贸易承诺与实际贸易政策的联系,以及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对金融体系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金融服务贸易承诺与政策导向机制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General Agreementon Trade in Service)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大成果,它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共同构成WTO框架的两大支柱。GATS建立了一整套规则和纪律,对WTO各成员在服务贸易中采用的各项措施进行指导。

GATS的一般性义务包括透明度、最惠国待遇等原则,用来调节跨国界的服务贸易活动。透明度原则要求所有成员应该迅速及时准确地公布所有相关的一般措施。最惠国待遇则是为了阻止成员对其贸易伙伴采取歧视性的措施。

构成GATS现实框架的则是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以及其他额外保证相关的具体承诺。具体承诺由成员国之间根据服务部门各行业的特定情况进行协商并做出,其内容必须在各成员“人世”协议中加以明确的表述和规定。因此,根据GATS定义的服务贸易开放的四种供应模式,即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存在,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政策导向和经济需要制定具体承诺。但是,鉴于各成员对于特定部门或者贸易模式的关注和侧重各有不同,从而可能出现形式过于繁复的具体承诺,因此,GATS对承诺的内容提出了必要的约束和规定。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禁止出现以下六种形式的限制措施:对供应商数量的限制、对服务贸易总量的限制、被雇用的自然人数量限制、对法人实体形式的特别要求或限制、对外资参与比例的限制。在国民待遇方面规定成员在任何条件、资格以及影响服务业贸易的所有措施方面给其他成员的待遇不低于给予本方的待遇。如果成员之间在国民待遇方面也做了某种限制,那么这些限制条款也必须在承诺协议和时间表中加以明确的表述。由此可见,GATS的实际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之间达成的各种具体承诺的程度和范围。

与GATY相比,GATS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引入市场准入范畴,更重要的是GATS规则体现出处理国际服务贸易的鲜明特色,即用非歧视措施将贸易争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早在Kydland和Prescott(1977)的研究中就已经表明,一个明确建立且严格保持时间进度的规则体系可以增强实际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确定性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Tamirisa等(2000)对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研究也证实,GATS框架下的贸易承诺对各成员金融体系的效率、稳定以及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体现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程度的“人世”承诺本身并不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直接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承诺只是表达一种信息,即承诺者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并将如何引导经济走向。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世”承诺的开放程度能够间接地作用于国际范围内金融服务贸易的政策选择。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的这种政策导向作用正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机制。

第一,双边的或者多边的金融服务贸易承诺能够锁定既有的或者已经得到保证的金融开放程度,在许多情况下,“入世”承诺还把正在进行的和未来即将采取的开放进程固定下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少了现有和未来金融经济政策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而言,承诺方的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变得更加容易预测和把握。

第二,对于未来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的“人世”承诺可以对其他经济领域如宏观经济和监管体系政策改革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金融服务贸易良好发展的基础。

第三,“人世”承诺往往是表达积极的政策倾向以及政策稳定的一种信号,它有助于改善内部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者,同时减少东道国为了增加投资和发展而采取的那些短视行为,如采取补贴、超国民待遇等措施。

第四,在多边贸易框架下,一个国家能够从金融服务贸易“人世”承诺中得到明显好处,那么许多国家的多边开放承诺将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度起到成倍放大的促进作用。“入世”承诺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途径

如上所述,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通过贸易政策导向机制间接作用于一国金融体系乃至国际金融市场,从而对金融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世”承诺对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作用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世”承诺保持金融体系的开放和稳定状态。

开放性较强的“人世”承诺能够减少金融机制和贸易政策的扭曲程度,从而吸引到更加稳定的资本流动,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深化。金融服务贸易承诺中关于业务许可、客户范围、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规定越少,外国服务供应者就有越多的机会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作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可以帮助发展相对落后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使金融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而且能够通过建立风险暴露机制、信用评级制度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增强企业和金融机构市场操作、财务及信用状况的透明度。外资金融机构还可以增加对国内金融同业的竞争性压力,鼓励和帮助他们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运用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掌握现代化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诀窍,进而提高金融服务部门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也对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使金融监管当局不断用最新的技术装备自己,在努力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第二,通过“人世”承诺推动金融制度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

外资机构进入国内金融部门有助于整体性制度环境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一般来说,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如果能够以商业存在模式进入国内市场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关于借贷者信用和金融状态的信息,质量更好的信息将有利于建立更为准确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降低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以及对市场的过度反应。换句话说,通过以商业模式存在的资本进入,外国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更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从而使他们(也包括国内金融机构)更有可能避免错误和非理性反应。同时,外资进入也有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如果外国金融服务商能够了解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那么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迅速及时地得到供应,这也使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变得更加迅捷。在商业存在的模式下,外资金融机构或者银行集团很有可能充当国内金融市场的做市商,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和其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发展也促使外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长期投资方式,因而外资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第三,通过“人世”承诺对资本流动进行合理引导。

一般来说,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往往依靠大量的国际直接信贷,其中又以短期资本居多,而“人世”承诺将有助于减少这种资本流动倾向。在不同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中,商业存在模式下对外资的开放只需要资本流入的自由化,而跨界供应则需要资本流人和流出的双向自由化,所以,前者将导致长期资本流动倾向,而后者则具有短期资本流动倾向。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商业存在的开放模式比跨界供应更具优势,因为一国在从外资建立中得益的同时,只需对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作出部分承诺,从而减少了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可能引发的外部性冲击。此外,开放承诺对于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促进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更加平衡而有效的金融结构,这对于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东道国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吸引更多的生产投资性FDI,另一方面则可以对国际短期资本尤其是国际游资进行有效控制。

第四,通过“入世”承诺加强市场竞争、技术转移和金融监管。

较高水平的“入世”开放承诺有利于增加金融部门的有效竞争,引导市场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经营目标。如果在某些金融部门和贸易上不作承诺,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比较高的交易费用,有时甚至会导致部分金融服务短缺。总体来说,不同模式的开放都有助于增加金融服务部门的竞争和效率。比较而言,商业存在模式下的金融开放将带来更多的好处,如雇用本国劳动力,以外资金融机构为载体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播等,而国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外资机构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水平。“入世”承诺也对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机构为国内机构提供了先进的运作模式,国内外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考察并提供有关金融运行状况的信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系统必须得到充分发展,这可以减少银行部门风险管理不充分以及政府部门不恰当干预市场的可能性,而国际监管准则和新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水平。

当然,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也会产生所谓的“金融不稳定”成本,开放也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它主要表现在“入世”承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短期负面影响上。一方面,面对外国金融机构的强有力竞争,国内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尤其是开放初期,可能处于比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对于不发达市场而言,资本账户不恰当的自由化水平容易造成对货币体系的冲击。如果东道国只有银行储蓄这条通道,证券市场又不发达,那么货币需求在危机时刻将会有很强的挥发性,恐慌性的挤兑将导致金融灾难,这一点在拉美国家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总之,“人世”承诺及其开放进程必然存在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但是,金融不稳定的机会成本并不等于放弃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之路。贸易政策所体现的开放程度高一些还是限制性措施多一些,这取决于一个国家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决心以及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世”承诺对我国金融服务业 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展望 接下来我们对中国“人世”五年多来金融服务贸易承诺对金融政策选择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检验。

第一,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有力推动了中国金融业开放。

中国银行业在2001年加入WTO时就全面开放了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地域和业务对象也逐步扩大。目前,外资银行在法规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已超过100个,市场准人的标准和程序也比加入时进一步简化。中国还鼓励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金融机构的重组与改造,并已经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合计外资投资所占比例如低于25%,被入股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不发生改变。

到2005年年底,中国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和业务范围已无任何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现已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开设机构;外资寿险公司也可以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五年来,在华设立的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显著增长。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保险公司在华总共设立了100个营业性机构。

2005年年底,已批准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各3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有B股席位46个和21个;已批准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3家;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家。此外,QFII也于2002年12月开始正式实施,这是在人民币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中国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证券市场的过渡性举措。

第二,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推动了金融法制和监管体系建设。

早在“人世”以前,我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金融法制建设。1998年正式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同年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保险业实行专门监督;1999年中央银行加大对信托业整顿力度,撤并一些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的信托投资公司,促使其实现高效、规模化经营。加入WTO后,中国根据“人世”后新形势的需要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陆续制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等。

回顾“人世”五年多来,中国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部门修改和新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既有反映“人世”承诺的需要,也包括一些自主开放举措。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目前已经为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作了充分准备。

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合理有效的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已

经依据谨慎会计原则建立了更加规范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和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关于金融机构市场解散、撤销、破产以及退出机制的法规制定也在进一步探讨中。

第三,金融服务贸易“人世”承诺促进了我国金融机构整体实力的提高。

中国金融服务业“人世”五年多来,整体绩效良好。已逐步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市场为主体,其他金融市场并存、功能齐全、形式多样、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入世”32年多来,外资银行在华赢利能力大幅提高,其资产质量也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竞争对于国内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技术水平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不但积极参与中国国内银行的股权改革,还通过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等形式与中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网络优势等方面的互补互利。

在保险市场上,中外保险公司的合作共赢是保险业全面开放的战略目标。迄今为止,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竞争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与此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在拓展中国保险市场、促进优势互补、维护公平竞争、分享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增长成果方面都实现了“双赢”。

在证券业方面,“人世”承诺显著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从管理体制上看,行政特征明显减少,初步建立起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监管机制,市场力量正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导力量。从企业制度上看,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提高;从市场体系来看,市场结构逐步多元化,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中小企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地方性资本市场都逐步得到发展。

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服务业“人世”过渡期已全部结束,中国金融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尽管面临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将在国际竞争的道路上知难而进,敢于作为,保持金融服务贸易“人世”承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认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要坚持以下四点政策取向:

第一,继续推进开放政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继续发挥全面开放对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继续认真履行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维护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把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优化金融开放结构。引导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需要重点发展的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等三大市场的改革。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公司向我国金融行业的薄弱部门投资和拓展业务。鼓励和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国际知名金融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外资战略投资者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

篇11

一、官渡区农村经济简要情况

近年来,官渡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加强。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1亿元,增长13.5%,同比增长14.8%,较“十五”末翻一番。财政收入完成66.7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6亿元,增长36.9%,同比增长30.20%,是“十五”末的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20元,增长15.6%。据统计,2010年末,官渡区乡村户数40748户,乡村人口109935人,乡村从业人员数70082人。年末耕地面积3872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8670吨,蔬菜总产量89533吨,鲜切花23817万枝,肉类总产量14156吨,牛奶总产量2252吨,禽蛋总产量28079吨,年末猪存栏64353头。随着新昆明建设、城中村拆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官渡区城镇化率已达到95%以上,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但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增收以及涉农经济组织对资金需求和金融支持需求仍然占有重要份额。

二、官渡区农村金融产品推进情况

当前辖区各金融机构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贷免扶补”贷款、“巾帼创业贷款”、“金碧惠农卡业务”、“个人养殖贷款”、“惠农卡”、“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授信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保险理财类产品”、“存货质押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业务,因为其灵活运用多种担保方式,降低融资门槛,拓展结算渠道,降低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融资成本,有力支持了农民增收、“三农”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仅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2011年3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53,380万元,其中农户贷款28,622万元,非农户个人农林牧渔业贷款4,888万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46,011万元,城市企业级各类组织涉农贷款73,859万元。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养殖、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云南省最大的土鸡、土鸡蛋农业龙头专业化集团公司。主要生产鸡、蛋、牛肉系列30多个产品,以“生态、特色”打造品牌,鸡、鸡蛋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该公司自1999年与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建立信贷关系,该行共向其发放贷款19笔,累计贷款总金额达到16,885万元。该行在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其暂时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分别引入两家融资担保公司为其担保贷款2,500万元,有效解决了该公司融资难题。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下,该公司目前总资产达2.5亿元,有种植、养殖、屠宰加工、科技研发及推广、培训基地6,810亩。该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扶持带动种养殖户5,000多户,生态特色居全国首位,蛋鸡规模居全国前5位,产品销售遍及昆明及云南省各地州、深圳、珠海、上海、香港等地。禽蛋产品获得云南省无公害蛋鸡地方标准1项,国内领先科技成果2项,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且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创新型机构和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三级政府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昆明市应急鸡肉、鸡蛋供应单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辖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中,人民银行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支农服务方式,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加强对现有“三农”的支持力度。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培育省、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批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五年来,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8家,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当地政府继续完善农业、服务业扶持政策,同时给予积极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官渡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如农行、农发行均不是独立法人,相关业务品种的开发及推广均由其上级行统一安排部署,在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是随着“新昆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及“城中村”拆迁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三农”资源不断减少,涉农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

三是进入城市化或将要进入城市化的农村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仍不完善,信用风险较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和推广进度。

四是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激励办法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和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推进官渡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保障和支撑,促使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上级行要加大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力度,在政策面、操作面、技术方面给予县域金融机构指导、帮助、支持。

篇12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服务管理递进 课程开发

项目基金: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J27);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J12004)。

引言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更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组研究人员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群,通过对陕西、海南、广州等地区多家四星、五星及以上酒店的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对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深度访谈,由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双核”能力为主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课教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采取递进式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技能,突出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并研讨了新课程的课程标准。

“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是学院和企业共同实施的教学过程,“服务管理递进”是指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从“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工学交替相融”是指从入学到就业,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顶岗始终交替进行。

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及流程

在“能力本位”引领下,基于“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及流程如图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酒店管理专业面对的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对陕西、海南、广州等地多家四星级以上涉外酒店的走访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酒店业几乎每个岗位都缺人,很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说,目前他们既缺少基础性人才,又缺少关键性管理人才。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针对行业需求,遵循酒店行业职业成长规律,确立了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酒店一线服务岗(如: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前厅接待员等)和酒店的基层管理岗(如:各部门的领班、主管)、中层或高层管理岗(各部门的经理、总监、总经理等)。

2.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行业的深度调研,按照四、五星级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能力的需要,以“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为导向将酒店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归类,划分出该专业各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了便于和课程开发的后续工作较紧密地衔接,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3.分析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与实践专家深度访谈,针对涉外酒店一线服务岗与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涉外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能力的需要确定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由酒店高层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归纳确定了涉外酒店一线服务岗、基层管理岗、中高层管理岗等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归纳确定了该专业培养的两项核心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4.以培养“双核”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专家组成小组,以 “双核”能力为目标,根据酒店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论进行整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解构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重构该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领域课程的构建遵循酒店行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的紧密结合,构成了“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双核”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5.“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的实施

在“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遵循酒店行业“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从该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专项服务技能――专业管理技能的学习,层层递进、分阶段提升,努力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切实掌握专业所需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结论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链接,使学生在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以酒店行业所需为目标,按照酒店工作过程中不同层次岗位的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企业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直指岗位需求,充分体现教与学的致用性。

以“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层递进,解决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盲目性,提供给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注重工作过程体验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递进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灵活选择酒店企业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方向更加明晰,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发展潜力。结合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届实验教学班,可以看出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是适用的,通过岗位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工学交替递进式推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意识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石通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第7期。

[3]杜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篇1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71-02

我国城乡统筹的提出主要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农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金融服务与支撑,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进行研究[1]。

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重点内容

1.1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明确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重点扶持农村“绿色、生态”经济,加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国家鼓励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各种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促进农村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应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支持农村个体经济产业的发展[2]。

1.2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又离不开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实行粗放式经济产业结构,为了能够促进金融服务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将金融服务与国家发展政策相结合,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以产业为基础,项目为依托,重点规划建筑符合国家政策的城乡产业基地,有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产业的生态化与集约化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3]。

2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分散

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赢利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与集团,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只有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金融服务能力上都远远不如城市金融机构,且农村信贷权力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仅依靠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更不用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撑了。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金融服务限制,政府应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乡统筹在打破常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后,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对服务对象与限制条件进行有效地优化与调整,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单一的局面,而国家关于金融领域的政策可以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4]。

2.2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

金融机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都是城市中稳定发展的企业,金融资金也流向了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占用大部分资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的现象,加大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加大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偏向于城市企业,导致城市与农村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不利于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

2.3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制度不健全

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货币服务与资本服务,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出金融资源的分配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高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货币与资本市场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致使金融服务效率较低,金融市场竞争杂乱无章,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也无法发挥出金融服务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限制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5]。

3有效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3.1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要贯彻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专门的金融服务,满足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品发展等各个方面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优化,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结构优化,有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

3.2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金融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却十分不健全,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提供金融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较弱的环节,扩大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范围,同时,还应加强贫困地区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城市金融机构应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形势,转变金融服务方向,使城市金融服务产品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7]。

3.3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中不仅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撑,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城乡统筹是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服务为辅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有效改善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政府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正确引导金融机构资金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出金融服务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撑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国家政策与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建立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贷款补偿机制的确定,应由国家为主体,加强农业的财政补贴与支持,例如机械补助、土地补助等,引导金融资金向农村流动;②担保机制的建立,也是由国家带头,吸收社会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将金融资金流动方向转向农村;③农业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保险公司应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农业贷款的保险业务,减小农业贷款的风险性,提高农业贷款效率[8]。

4结论

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减小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推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刘淼,王晓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主体统筹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8-124.

[2]田昆,叶绿音,王晓丽.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华东财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0-120.

[3]王全达,周雳,李正同.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9):102-103.

[4]杨学昌,丁氏红,宋萌萌.嘉兴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22.

[5]苑隆寅,黄晓虎,李宇宣.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1-132.

[6]王羽强,李泓震,张焕英.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15):122-123.

篇14

2006年以来,农村金融从传统意义上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新期,我们的兴奋点从农村金融机构应如何设计、如何生存演化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怎样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主导型问题亦从如何让农村金融组织像城市金融一样具有财务可持续性,演变为是否可以构建出独特的、在运行逻辑上与城市金融不同的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改革的方法论:顶层设计与底层突破

改革往往意味着全局性或系统性的方向演变,而创新则意味着在既有框架下新元素的出现。可以说,当整个农村金融体系进入相对稳定期,创新将压倒改革成为农村金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潜在的方法论问题——如果坚持改革,则需要持续的顶层设计,即收权于上;如果转向创新,则需要更多地激发各地方、各产业链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即放权于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经历了最初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后,随着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出现,特别是2006年以来以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办者“尤努斯”的小额贷款、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冲击,上自决策者、下至操作者的主要思路在客观上出现了两大变化:

第一,从存量改革转为增量创新。人们不再对合作制还是商业化进行理论上的争论,而是切实研究新型农村金融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而初步搭建了一个基本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市场框架。更有意思的是,各地的信用体系建设往往集中于农村地区,如最初的浙江绍兴、后继的山西临汾、最近的广东郁南,都已经或正在实施信用村、镇乃至信用县(市)的操作。我们终于了解到,农户不同于城市居民,如果说城市居民需要的是户籍和就业岗位,那么农村居民更迫切需要的则是信用档案和经营空间。因此,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金融的结合、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商业信用,成为一个完全有别于城市金融的新型金融增量。

第二,从传统产品转为服务创新。2006年以前,我们总以为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产品的普及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发现,服务创新似乎更为重要:一方面,县以下金融资源的匮乏导致金融机构按传统业务操作将很难甚至永远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另一方面,传统产品似乎在推动普惠金融,但实际上加大了金融的不平衡性——农村信用社贷存比普遍偏低(30%~60%之间),这意味着其金融资源要么以备付金形式闲置,要么通过银行间市场实现了转移。结果,金融机构安全性得以保证,但农村金融却依旧陷于对城市和工业地带提供资金的反“反哺”状态。于是,一批从“支付服务”开始的金融创新逐步在农村地区兴起,为众多农村地区中小微型企业的生产链和交易链提供了有效支撑。如相当一部分村落正在从事“网店”交易,并进而获得网上支付的便利;邮政储蓄等机构在小额贷款和资产管理上亦有较大突破。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农户还是农村经济

由于过去十年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经济信息化推动了农村经济巨大的结构性演变。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结构的快速演变构成了农村金融的结构性演变压力。

第一,“三农”概念逐步变得陈旧和相互矛盾,因而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正在发生变化。一旦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金融服务对象是单个农户还是农村经济组织将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组织相对较小——我们称为小微型经济主体为主导,但是产业化必然带来规模经营,农户很可能不再是经营性金融服务的主流客体。同时,农村经济的工业化亦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从农业融资演变为工商业融资,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两个问题——脱离以农户为主体的金融服务是否有悖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旨;规模较小的农村金融组织是否能够支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第二,城乡一体化与割裂城乡的金融体制相互矛盾,因而农村金融市场很可能面临非对称竞争。农户本身的多元化经营(务农与务工并举)和多地区“栖息”(城市打工与老家生产并举),导致农户正在进入一个多样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选择区间,即外出打工者往往直接与城市金融机构打交道,其金融服务主体是横跨城乡的;而问题是,回到老家务农或经商,农村信用社仍然是独家金融服务提供商。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我们的金融改革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现实的城乡金融服务割裂中人为制造了交易成本。

事实上,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在于该向谁、以怎样的服务半径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我们仍然处于探索中。

未来展望: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农村和农户的阶段。于是,在未来十年中,我们的农村金融创新面临以下两大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