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文件中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一、特殊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分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中一般的施教者是老师,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特殊音乐教师(本文指专业音乐教师而非兼职音乐教师),受教者为学生,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指特殊儿童。

 

(一)受教者

 

普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绝大部分是生理、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虽然在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还是可以在一起进行整体音乐教学的。而特殊儿童由于彼此生理、心理方面差异极大,他们各自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时必须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不能像普通音乐教育一样一概而论,而更应该侧重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去搜寻特殊儿童的潜力区域,进行分类教学。

 

(二)施教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方面来看,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是音乐教师的质量问题。当前的特殊音乐教师有部分是专业特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是更多的是普通音乐教师经过短暂培训进入到特殊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这种音乐教师明显是不能胜任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因为特殊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普通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育素质之外,还应当有如下几点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能使用手语和盲文进行教学,这样才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第二:具有音乐治疗方面基本知识,能敏锐地感受到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影响。第三:特殊儿童的身体都十分敏感和脆弱,在课堂上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如果任课老师不能及时察觉并予以关照的话,教学的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这就需要特殊音乐教师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关爱特殊儿童,关心特殊儿童的成长。

 

二、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本文在这里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和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软件环境,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阐述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一)硬件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近来年,全国各地也都普遍加大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纷纷新建和扩建教学场所,增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环境。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由于生源的特殊性,特殊学校基本拥有音乐教学专用教室供学生们上课和空余时间使用,并配有各种打击乐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特殊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环境的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学校来说应担更加受到重视,安全度对于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儿童而言是格外重要的。

 

(二)软件环境

 

1.国家政策

 

音乐教育环境受国家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政策实施情况的影响。

 

中国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虽然有地域差异,发达城市的特殊音乐教育优于欠发达城市;有地区差异,城市优于农村;但总体来说特殊音乐教育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落后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

 

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第一部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9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都只是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工作,要求学校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并没有向普通音乐教育一样具体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这是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音乐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

 

2.家长观念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现实是,有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存在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比,在他们看来多认识几个字比感受音乐重要得多,这样的家长观念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特殊音乐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一)教材

 

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特殊音乐教育现使用的教材在新颖度,灵活度方面都有欠缺,不符合特殊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导致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材的内容与编写应当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同步,不断创新,使之更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学过程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必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特殊儿童的生理局限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特殊儿童的肢体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的

 

相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而言,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特点及音乐所阐述的人本主义。

 

1.审美

 

特殊儿童可以倾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能量;感受音乐,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感受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创造音乐,抒发自己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与外界沟通交流。

 

2.交往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生理的原因,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尤其表现在社交方面,不敢也不愿和外界进行交流,而音乐活动是一项需要合作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群体意识,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3.治疗

 

音乐教育能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如盲童学会演奏乐器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聋童在进行身体律动的时候能激发身体活力,促进体格生长;自闭儿童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极具天赋,通过音乐可能能发掘其身上的潜力。

 

作者简介:

篇2

一、适合在特殊教育行列中应用的音乐

1、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刺激

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入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紧张:{犬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r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的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起到调节作用。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入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肌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结。

2、适合特殊儿童欣赏的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传统了古代诗歌的七言四律、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民歌情感真挚,语义双关,多用比兴手法如祭祀歌、叙事歌、风俗歌、哭嫁歌、情歌、儿歌等,多以溪涧、河水、木竹、云岚的想象为旋律,风声、水声、鸟叫声的想象为节奏。把漫山的春茶和秋菊,以及地名,景物想象为歌词。客家人把那美丽的歌唱给它那金黄的稻田,高高的山峰,茂密的林子,你听,那歌声正在客家人生活劳动的地方回荡呢!

二、音乐欣赏对特殊(智障)儿童的影响

音乐有镇痛作用,大脑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同在大脑预叶,音乐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肽的浓度,脑啡肽能抑制疼痛,所以音乐有镇痛作用。

1、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

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优势,右半球是表象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音乐、绘画、运动等形象信息;左半球是字词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概念、定义等语言信息。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右脑好似一座巨大的收藏录像带仓库。科学家们近年的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内没有得到开发,成年后这些脑资源就废弃了。对于脑瘫儿而言,本身已存在脑损伤,能运用的大脑潜能比正常人要少,如何恢复脑功能或开发大脑剩余的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脑瘫儿都是右利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刺激是充足的,故左脑发育较好,右脑功能开发得较少,所以对脑瘫儿的音乐刺激对全脑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2、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

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达到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对抗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危机的发生,缓解、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直至康复的效果。

三、发展之路

音乐教育应用于特殊儿童在我国不是陌生话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性而学,非学不入的道理,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人们所认可和重视,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前景一片光明。但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国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脑发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是为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努力理解音乐的美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长。音乐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中学生心理减压,陶冶情操,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大脑的开发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大脑发育的是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根据医学调研究结果,在人脑的结构中,左脑比右脑更为发达。人的右半脑主要是负责艺术活动的开发,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音乐可以激活学生的右脑,从而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传导与储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脑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右脑抑制状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实证明,经常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会提高。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翔实、可靠的证据证明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等,这能充分说明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德育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再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音乐课通过听、唱、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形式教学,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他们的心灵。音乐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缓解心理,学习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排练、演出、比赛等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磨炼他们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宽容作风,从而克服嫉妒、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脑发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相对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无论从办学经验、硬件设施还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断的借鉴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合当今社会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唐军林.《谈音乐教育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则更是加速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如今,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的探讨一下音乐这种艺术教育在如今大力提倡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浪潮中的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的关系

人的身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成份,音乐教育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至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饿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爱美的心理,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在电影音乐中,一个特定的场景就需要一个特定的音乐来作为背景,演员在排戏时把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音乐的气氛中去,有了完美的揉合,才会有好的成绩。正是音乐教育培养了他们的身心素质,音乐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剧情,把握好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样,基督教中的圣咏也是把教化人们的语言加上音乐以便人们去传唱,让音乐和语言共同来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从上面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大力加强音乐教育,将会为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出特殊的巨大的作用。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名存实亡了。说它名存实亡,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来是进步的和重视的,可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是靠文凭吃饭,学校要抓升学率,家长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而要为了学校的生存快马加鞭的提高升学率,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就弃置一旁。现在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是各方面教育的结合体。虽然在他们身上音乐教育薄弱的体现不够明显,但在无形中是有关联的。现在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很多,他们是中国发展中的绊脚石。要杜绝这种人的滋生,首先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中让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美的,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在这个时候,音乐教育就会起到一些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中的美学渗透也是如此,它特殊的德育功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潜意识里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完善人格的构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可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娃娃》等歌曲中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再如:《冬瓜和南瓜》、《小瓜棚》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摘草莓》是对学生进行拥军拥属、尊敬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白杨和小河》是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天地之间的歌》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这些是从歌曲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在歌唱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总离不了爱国主义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民族风格的歌曲等等,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爱祖国、爱家乡,继承光荣传统、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唱这类题材的歌曲,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特殊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辅助的音乐教育来逐步实现。

综上所述,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世界之林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把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建设人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音乐;听觉感知;钢琴演奏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54-02

一、音乐的特殊性和音乐听觉感知

音乐的特殊性是指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仅诉诸听觉的声音,故而造成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学习必须以听觉感知的存在为首要前提。音乐听觉感知即主体通过听觉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及其变化进而在内心产生情感体验,并在感觉和知觉的共同作用下认识音乐作品的本质的过程。

音乐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作曲家运用作曲技巧将心中已经构筑起来的音乐听觉表象以乐谱的形式呈现出来;二度创作是表演者运用专业技巧将乐谱转化为可以直接诉诸听觉的实际音响;三度创作是听众的欣赏过程。在三度创作过程中,听觉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觉分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作曲家在创作时主要依靠内心听觉,又离不开运用外部听觉对作品的实际音响效果进行检验;表演者于实际音响发出之前在内心“听”到即将产生的效果,并通过大脑发出指令指挥参与表演的身体部位做出相应反应,然后再将耳朵接收到的实际音响效果与内心的听觉表象进行比较,以检验实际音响是否符合审美需要,从而进一步调整表演行为;主体的欣赏过程主要依靠外部听觉,但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内心听觉。相信大家有过这样的体会:欣赏一首熟悉的作品时,会在实际音响发出之前先于心中“听”到,或将实际听到的音响与内心已存在的同一作品的音响效果(如演奏录音)进行比较从而对现有音响做出评价。上述现象就是在音乐的三度创作过程中内、外听觉相互作用的表现。

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及发展构成情感变化不同的音乐。每一要素都会通过听觉引起主体一定的情绪反应。一般而言,这些反应是纯生理性的、粗浅模糊的,只有当这些要素有序组合并按一定逻辑发展时,才会调动人的各种潜意识,使主体单一的纯生理反应变为系列的心理反应,才能把模糊的感觉转变为有内涵的情感变化即知觉,从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这种单纯用听觉器官感受并获得由音乐艺术造就的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就是对音乐进行听觉感知的过程。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是一门特殊而抽象的艺术,其存在的意义完全取决于音乐听觉感知的存在,重视培养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对于学习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听觉感知在钢琴演奏中的特殊意义

安东・鲁宾斯坦说:“钢琴是一件乐器但又是一百件乐器。”这句话不仅道出钢琴具有变化丰富的音色、宏大有力的音量等特点,更揭示出钢琴具有表现复杂乐思的能力。能够在乐器家族中处于如此地位是由于钢琴本身的诸多特性所决定的:其一,是音域最广的乐器;其二,音量洪大,且在极强与极弱之间还包含多种力度层次和不同音色的可能性;其三,乐器构造决定其演奏方式是双手同时触键,可以方便构成不同的和弦、复调、和声、织体;其四,完备的乐器性能使演奏技巧难度大且种类繁多。交响乐作曲家创作时所使用的乐器是钢琴,交响乐或协奏曲的乐队部分往往被缩编为钢琴谱也说明了钢琴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全面性优势。正是由于钢琴本身具备上述特点,决定了钢琴音乐的复杂性,从而对通过听觉感知认知钢琴音乐的能力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辨别出鲜明或细微的音色差别、横向的旋律线条、纵向的复调层次、复杂的织体转换、不同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等。

(一)技巧与听觉感知

技巧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手段之一,其本身也是音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技巧运用是否准确要靠听觉来感知和判断。赵晓生在其著作《钢琴演奏之道》中,将钢琴演奏技巧分为五大难点:机能难点、速度难点、织体难点、音色难点与结构难点。从表面看,似乎只有音色与听觉感知有关,然而是否果真如此呢?以下笔者将一一探讨。

机能难点包括音阶、琶音、八度、和弦、双音、复调等。音阶、琶音是否均匀、流畅,八度、和弦、双音是否整齐,复调各个声部横向线条和纵向层次是否清晰有序……所有这些都必须靠外部听觉去感知,再通过已建立的内心听觉表象进行对比纠正。

速度难点主要依靠慢速、变速和变节奏练习几种途径克服,不论哪种训练方法,克服速度障碍的唯一前提是在现有速度下每个音符都具有良好的音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练习。因此,克服速度难点也与听觉感知有密切关系。

织体难点主要指音乐的组织方式比较复杂,层次繁多,位置拗手,不易弹顺。解决织体难点的方法是将音乐分解成若干单一的层次,首先清晰地听到每个层次,熟练掌握之后再将零散的细部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可见,织体难点的解决也离不开听觉感知。

由于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在钢琴演奏技巧中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故将在后文“钢琴音色与听觉感知”中单独论述。

结构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框架,是音乐的内在伟力所在。构成音乐形式的各个要素或和谐、或对比、或统一……这一切只有处在一定的音乐结构当中才有存在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构成音乐形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具有高度形式美的结构也就无法存在,因此克服结构难点关键在于对作品宏观上的把握,而对结构宏观上的把握在于对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旋律、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的清晰认知和准确把握,归根结底都无法离开听觉感知的存在。

(二)音响记忆与听觉感知

由于钢琴音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的和声,复杂的织体等使记忆钢琴谱具有很大难度,音响记忆是重要的背谱方法之一。

音响记忆是将声音效果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的背谱方式。只要与声音有关的因素都属于音响记忆的范畴:包括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等。旋律的走向、力度、表情,和声的准备、经历与解决,调式、调性、织体的变化和关系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音响都要通过听觉来感知并形成对整首作品的听觉表象,从而帮助理解作品并最终形成音响记忆。

演奏者对一首新作品从陌生到熟练掌握需经过四个阶段: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有谱无琴指的是在实际音响不存在的情况下,仅靠读谱就在内心形成对整首作品的听觉表象的练习方法;有谱有琴指日常看谱练琴的过程;无谱有琴指背谱演奏;无谱无琴是练琴的最高境界,指在非实际演奏状态下将已经熟练掌握的作品在心中“演奏”出来。之所以说无谱无琴是练琴的最高境界是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它综合运用了五种记忆方式――谱形记忆、音响记忆、动作记忆、位置记忆、分析记忆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和知觉表象,从而在非实际演奏状态下于内心“听到”、“看到”、“做到”整个演奏过程。由此可见,在钢琴练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听觉感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钢琴音色与听觉感知

不同的乐器有着千差万别的音色。如:小提琴的音色柔和甜美,长笛的音色明亮高亢,管子的音色暗淡沙哑等。这个音色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音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乐器本身的物理性质,是客观存在和不可改变的。然而在音乐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弹出来的音色很好听或很有特点,这里的音色要明亮一些、那里的音色要柔和一些等。这里所说的音色是与物理学中的音色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往往针对同一件乐器而言,其变化是由于演奏手法的不同而造成该乐器在物理音色不变的前提下音质上的细微差别。

钢琴是最富于音色变化的乐器之一,如何获得优美而丰富的音色是所有学习和演奏者追求的重大而困难的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钢琴以其宽阔的音域、宏伟的音量、复杂的织体、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交响乐队相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钢琴乐器本身的发声原理――以锤击弦的方式发声决定了钢琴音色在本质上是单一的。所谓的音色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演奏家极其细腻而丰富的指触差别造成的。 触键的方向、高度、力量、速度、深度是决定钢琴音色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组合,从而使钢琴音色在一个统一体内千变万化、声韵无穷。如:以垂直方向触键易获得颗粒感强的声音、以弧线方向触键易获得柔美的声音,那么在此基础上,分别组合以不同的触键高度、力量、速度和深度,则会产生丰富的音色。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细微差别,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对钢琴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感知主体要同时具备极度敏感的外部听觉感知能力以捕捉音色的变换和丰富的内心听觉感知能力以对实际接收的声音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钢琴教学中音乐听觉感知的培养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决定了技巧的运用、音色的感知、内容的想象等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唯一最好的老师就是耳朵。只有通过听觉去判断、检验、指导演奏实践才能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经验。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所有钢琴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在教学中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做各种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用心倾听其演奏效果;对于较难用语言表达的要多做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对于由于演奏方法的区别而导致的不同音响效果,要鼓励学生多作不同尝试,然后让学生通过倾听辨别其中的差别和由此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钢琴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钢琴作品。因此教师要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把莫扎特的奏鸣曲想象成歌剧作品,把高中低音区的旋律分别想象成歌剧中不同角色的唱段,把非旋律性的连接段、间插段、引子、尾声等想象成乐队的伴奏;也可将其想象成交响乐作品,将其中不同音区的声音想象为乐队中不同乐器的演奏等。

(三)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聆听现场音乐会或优秀的演奏录音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观摩现场音乐会,多听优秀的演奏录音,而且最好以集体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观摩,从而使学生在各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音响资料,为自己日后的学习树立参照的典范,同时提高音乐听觉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篇6

广西共有57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聋哑学校有1所,盲聋哑合校有2所,智障学校有6所,特殊教育综合学校有48所。本次研究选取了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南宁、柳州、桂林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音乐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个别音乐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笔者在选择抽查的样本时,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学校、学生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的准确性。15所学校分别是:南宁培智学校,南宁盲聋哑学校,南宁市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横县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邕宁区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柳北区育才特教学校,柳州市鹿寨县特殊教育学校,融安县柳明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盲聋哑学校,柳州市致柳特教学校,桂林市聋哑学校,桂林市培智学校,灵川县培智学校,荔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兴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1)学校音乐硬件设施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要与普通学校有区别。由于特殊学校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是由教学设备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两部分组成。学校配备的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直接对学校实际办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聋哑学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律动教室,一架钢琴,套架子鼓打击乐器、一套电声乐器、一套音响、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一组练功垫。在培智学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语音好康复训练室、三台以上电子琴、一套音响、一套奥尔夫音乐教具、一套蒙台梭利教具。在盲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专门的音乐教室、三把电吉他、三架以上的电子琴、一把电贝司、一套架子鼓、两台校音器、三套音箱、三把二胡、一架古筝、一把琵琶、一架扬琴、一把中胡、一把大提琴、一套竹笛、一把中阮、一把大阮、一套电鼓。

(2)音乐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在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置现状方面,调查显示:广西特殊教育学校中,市级的学校在音乐课程安排基本都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但在县级27%的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施节数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往往表现为实际上课情况与功课表上课节数不同,音乐课被占用情况时有发生。市级盲、聋哑学生每周课时数为2节,每节35分钟。智障学生每周课时数为2至3节,每节35分钟。音乐教师每周总课时数为10至18节左右,除了按时上音乐课外,音乐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算在音乐课时中。开设课外活动小组的主要目的是便于音乐教师发掘特殊儿童的音乐潜能。经过访谈得知,开设兴趣小组最主要原因在于应付各种演出比赛。

在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材使用现状方面,通过调查,广西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中,音乐课使用教材情况如下:有25%的学校没有配备统一的音乐教材,主要以县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市级的学校大部分能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备统一的音乐教材,但是在调查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市级学校在拥有统一音乐教材的基础上,35%的音乐教师却没有按照音乐材料来上课,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重新组织音乐课程内容。在教师访谈时,一位教师这样说到:“由于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统一的音乐教材在内容知识点上很难把握,在具体实施上会遇到很大困难。从学生的上课状态来看,也没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各个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本音乐教材。

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待遇方面情况,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工资待遇持平,但是校领导在音乐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教学设施的购买量不足、用于音乐活动开展的经费明显少于其他学科、对音乐教师的奖励少等方面。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往往会导致音乐教师们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很多音乐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上完规定的课时后,,还要组织学生排练课外活动,参加比赛等,获得优异成绩后,学校未对教师发放额外补贴的占65.4%。得到过补贴的教师也普遍认为补贴额度太少。学校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室上课积极性。

二、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广西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里都存在着用于音乐教育专项经费少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机会明显少于其他科目教师;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时,活动经费不足;用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设备的配备程度明显高于音乐学科;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排练时,学校没有给予奖励措施等等。造成广西特殊教育学校整体音乐硬件设施匮乏,用于音乐教育经费不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广西的特殊教育学校音乐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整体欠佳,主要表现在:很多音乐教师在最初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时,是出于被动,在问卷中关于“您最初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原因是?”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76%的人都选择了就业压力小这一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师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教师观上出现了误区。在教育观念上,很多教师认为,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已经造成,音乐教育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科目,对特殊儿童的实际帮助不大。笔者在听培智学校的一节音乐课时,一名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音乐教师的教学中来,教师对于这种现象置之不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上完了这一节课。课后笔者和这名教师进行了访谈,问道:“为什么对那名学生置之不理”?教师的回答是:“孩子本来在智力方面就有很大的问题,这种事情在课上经常发生,音乐教师在其中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位音乐教师把所有的责任归结于学生自身的缺陷,并未从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找原因,这种教育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三、促进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措施

全体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在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这就要求特教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加强对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相关纲领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机制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致使特殊音乐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为了加快广西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必须从完善的培养机制入手。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必修课;二是增加特殊音乐教师培训机会;三是音乐教师提升自身教育观念。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学校中音乐教师的在上岗前会参加一次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在办法教师资格证时,特教音乐教师与普教音乐教师颁发同样的教师资格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从法律和制度上就已经忽视了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不利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这就需要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笔者认为一定要尽早的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的规定,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通过问卷和访谈得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音乐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小部分教师对音乐疗法一点都不了解。一点都不了解的教师都是来自于县城特殊教育学校。对音乐治疗有一定了解的音乐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多数是通过上网查阅,但在实际上课中很少运用。究其原因在于不知道究竟如何运用和操作。由此可知,广西教育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到位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多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培训和讲座,内容主要以“音乐治疗与音乐课”实际相结合、“特殊教育音乐理论概论”等等。由于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现有的状况,笔者不奢望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能够在音乐治疗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基于光特殊音乐教师现有的专业化程度,笔者只希望在通过一系列讲座好培训后,能在懂得一些新鲜的理念,改进实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为特殊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下面我们就针对广西特殊音乐教育的实际,谈谈如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课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现状

一、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殊儿童的数量只是有增无减。即使科技在进步,还是会有很多特殊儿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万人,在我国特殊儿童中仅学龄残疾儿童就将近750万人,而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人。到2000年为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1539所。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很明显,我国的特殊儿童人数众多,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现状。

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特殊学校,人们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训,和就业接轨的技能知识学习相比,学校更重视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例如我调查过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钥匙、做饭等这类课程。虽然从物质角度上讲很实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儿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需要更加关注,但是现在的现状并没有足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现状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需要人们的关怀,但不是过分的同情,他们更需要人们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特殊儿童有缺陷部分,也一定会有优秀的地方,人生来是平等的。特殊儿童需要像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乐,特殊群体也同样需要音乐。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上的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教学过程,音乐教育不在于最终结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是艺术家,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特殊儿童所需要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让这些特殊儿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丽。特殊儿童的生活会与普通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有时会让这些儿童慢慢地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并不是世界灰暗,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眼中的色彩,让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而是更加色彩斑斓、明亮鲜艳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一张黑纸上有一个白点,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积极乐观的人会看到黑纸上的白点,悲观的人会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不能说特殊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张黑纸,或是一张白纸,但是如果他们能看见白色,他们的生活就不会非常痛苦,痛苦与幸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念上。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从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即使生活中充满苦难和艰辛,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是一种抛弃了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会说话,看不见对方,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特殊儿童的自卑情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自闭,而音乐教育正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比起一切的语言文字更能传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与世隔绝的特殊儿童重新走进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音乐的交流不存在歧视与不平等,在这种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人与音乐的交谈不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挫折,而是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音乐、接受交流,进而接受别人。音乐的这种功能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是拉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距离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是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听音乐过后,在学习音乐过后,会让特殊儿童与音乐发生共鸣,与参加音乐教育的其他学习者产生音乐共鸣,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集体的心灵对话强于语言上的对话。

特殊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需要加强培养,音乐教育恰恰就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关系。有的音乐作品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需要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这就培养了特殊儿童在集体和人与人协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体舞蹈外,独奏、独唱独舞也需要协作意识。在独奏独唱、独唱、独舞时涉及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想让独奏者和伴奏者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也需要有足够的协作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种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不断地加深,使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与集体中的成员形成很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意识培养,他们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当中,并且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

音乐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无论是特殊群体,还是普通群体,只要他们的精神、内心、人格足够健全,就是可以弥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的。音乐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国家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虽然普通百姓觉得这个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不光对社会,而且对周围的人有所贡献,在这种贡献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获得自我满足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体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满,常常抱怨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没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周围的人们作贡献,自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即使是普通人,不为周围的人作出贡献,普通人也是会被讨厌的。特殊儿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道德情操,进而抱着更加高尚的情操进入社会,与人接触。久而久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音乐家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对人和事物的一种真知灼见,以达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当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自然地被艺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进而追求真理,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开展音乐教育,在学校中应该加强集体性质的音乐教育,例如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课程等,这样的集体教育比较适合在学校中开展,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与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儿童集体参与,也可以按年级或是班级进行学习,并且开展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唱比赛、合奏比赛、舞蹈比赛等,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热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音乐教育,学生也能从这种音乐教育中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除了加强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外,还要加强课外音乐教育。普通孩子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儿童中日益受到重视,而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需求比普通儿童更加迫切,但是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人却很少,大家更加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中的集体性质的音乐对于音乐学习非常必要,但是集体中的人数非常多,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音乐知识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课外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要想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只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还不足以达成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还需要更加细致的音乐讲解和学习,课外音乐教育多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习到真正的音乐艺术,学习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让他们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音乐教育,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篇8

(一)经济投入的薄弱学校是实施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经济投入的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学校规模的受限,造成大量适龄特殊儿童严重失学,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学校校园环境差、教学质量不高、音乐教学设施品质差且不齐全等问题的出现。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边远山区,这一问题更为凸显:音乐教学设备更为简陋,许多大型器乐已经老化不能继续使用,教辅设备、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设备以及特殊儿童专用音乐教室缺位,无法满足儿童在课堂中的学习需求。再者,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欠发达地区学校尚未真正开展音乐教育,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开设音乐教育课程,但分配课时较少,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教育师资的欠缺师资是教育的根本,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然而,在我国特殊音乐教育领域,师资问题却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有三:其一体现在师资数量的不足上,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残障儿童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直到结束后,音乐教师的培养才逐步走向正轨;其二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教师在教学中只将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尤其缺乏对特殊儿童生理缺陷上的认识,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音乐知识简单、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使音乐课堂丧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音乐课程缺少了应有的人文属性;其三体现在师资的培养与管理上,在我国特殊音乐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一方面职前教育专业性不强,导致年轻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技能较差,另一方面职后教育形式化,影响了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得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在师资问题上陷入严重的困境。

(三)教材内容的迷失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来源,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来说,编制合适的音乐课程,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对培养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特殊儿童的音乐素养、加快残障儿童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对音乐课程的理论研究上缺乏一定的深度,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缺少专门的音乐教材作为支撑。据了解,我国大多数特殊学校所选用的音乐教材与普通中小学相同,而且在课程内容上出现繁、难、偏、旧的现象,没能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以及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编排,满足不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另外,虽然有些特殊教育的学校已经有了校本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新颖性,但由于受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在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的“出路”

(一)健全教育制度———良好外部环境的拓展特殊教育的法规性文件是用来指导特殊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南。特殊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要想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指导。首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之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能确保特殊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在经济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使各地市的特殊学校都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并在管理上逐步走上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实施个别化教育———教育者理念的提升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它是针对特殊儿童之间以及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在发育程度、学习程度、身心状况的差异程度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班级授课与个别指导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每一位特殊儿童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因此,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发展特殊音乐教育十分必要,这一计划要求对儿童的基本资料以及对儿童的音乐能力进行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音乐教学目标、确定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从而调动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三)健全培养与培训机制———教育者专业能力的加强师资是教育的根本,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败。特殊音乐教育师资作为总体师资的一部分,同样担负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决定着特殊儿童今后的成长。要加强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音乐教师整体水平,首先要鼓励各高校开设特殊音乐教育课程和专业,并建立配套的培训中心,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专业的人才基础。其次,要为在职特殊音乐教师搭建一个继续深造和培训的平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更要给予其更多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其个人素养、转变其教学观念、丰富其专业知识,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整合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的改进特殊音乐教材是特殊音乐课程最为基本的课程资源,是特殊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它的建设与完善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编写出适合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材,将思想的新颖性与艺术的高雅性融合于教材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改变过去教材在形式上过于单一、死板,在内容上偏难的常态,使音乐课程更具系统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要呼吁各地市共同研发更加适用于本地区、本校的特殊音乐教材与课程标准,以满足特殊儿童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结语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殊儿童作为该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殊教育正在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体系的子系统该如何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还需要教育部门、政府机关、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要尽快解决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要发挥其指针作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以调动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中能够针对特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将音乐教学与治疗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体会和感悟音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学;多媒体;应用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应使教学面向人人。特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应享受良好的教育。如此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未来发展与成长的基础,让特殊学生因接受过优质教育,形成乐观阳光的心态、坚韧的意识力,使其不再是被同情的对象,而是生活的更加有尊严、有自信。其中,音乐教育便显得尤为关键,其既能通过艺术交流促进特殊儿童敞开心扉,提升其肢体协调性,培养其节奏感;更将发展学生的多样爱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让特殊儿童感受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关于特殊学校中音乐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相较于普通儿童来说,特殊儿童指的是那些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孩子身心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的:他们有的存在听觉障碍,有的存在智力发育问题,有的为肢体缺陷,还有的是视力障碍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特殊儿童便是与普通儿童存在明显的智力、情感以及行为等一个或多方面的异常。为了保障特殊儿童的正常生活,应确保他们能够适龄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应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通过感知训练、听觉训练、触觉训练、韵律训练等,促进特殊学生思维意识、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等多种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来看,其不同面向普通学生的教育,并非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音乐技巧,而是基于构建舒适、开放教育氛围的基础上,让特殊儿童融入音乐教学课堂,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安抚学生的情绪。继而实施引导教学,让学生感受多样、美妙的音乐,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识与创造美的能力。换而言之,在特殊院校中,音乐教学又被赋予了新功能——治疗作用。重视特殊学校中音乐教育,提升教学的授课水平、让教师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既有助于突出学科育人优势,又将拉近老师与特殊学生间的距离。从而,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其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首先,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美妙的乐曲有助于舒缓心情、排解压力。音乐创作多基于一定情感,各种旋律又给人以多样性的听觉、不同的情感触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是天生的。有研究表面,音乐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特殊功效。应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让特殊儿童在音乐教学中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触动他们的多感官,使其将情感寄托于乐曲中,感受音乐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顽强的意识力与拼搏创造生命的多样色彩。其次,面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问题,教师应使音乐教学更具侧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引导多样化,促使学生感觉与肢体能力的协调发展。并且,创新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在学习中律动、打节拍、做动作,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促进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音乐教学还可以促使特殊儿童个性化发展。他们虽然身心某一或某几方面多有不足,但是以触摸演奏或学习指挥的方式,可以发掘特殊儿童的潜能。使学生在艺术方面得到良好的启蒙,甚至这会影响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改变他们的一生。

二、浅议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必要性

(一)以促进多元化教学相对普通儿童音乐教学来说,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性、综合性、交叉性等显著特点,还肩负着一定的治疗作用,使不同身心问题的儿童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这便增加了教学难度。此外,国内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理论较为有限,造成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缺乏体系性、方向性,有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侧重对学生的心理疗愈,有的则主张应加强技能教育。而笔者认为,可通过对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卡尔奥尔夫的理论借鉴,实施多元引导,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让特殊学生在动作、乐器、演奏等相融合的教学中,去感受、识别、体会、倾听音乐或自然界中美妙的声音。

(二)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在特殊学校中,音乐教学不仅存在一定难度,还应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便形成教育特色、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实际却是在部分特殊院校中,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不足,更关注基础教育,使音乐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下,国家教育部门尚未针对特殊学校,建立标准化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标准,很多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应促进教学的信息化进程,让音乐与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补充教学不足问题提升特殊学校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需有一只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教师不仅应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音乐素养,更应拥有信息化施教能力,促使特殊学校音乐教育迈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路径,打造高效音乐课堂,使音乐教育面向全体特殊学生,让他们的心灵感受艺术浸润。但现实却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所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特殊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在北京某所特殊学校中,师生比例为1:62.5。其中,专业音乐教师的数量更少。故此,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助力教师的施教反思,提升授课效果。

三、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生动课堂,促进学生参与首先,为打造高效音乐课堂,促进学生的多感官体验,丰富特殊儿童的学习感受,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展开音乐教学。因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多有差异,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需考虑实际的学情,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例如:在《隐性的翅膀》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通过播放音乐、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将唱歌、律动相结合,使学生观看或聆听励志小故事,打破常规音乐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不同故事情境中,通过理解、认识、交流,进行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感知音乐、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帮助学生融入音乐课堂,使其积极动脑、参与集体活动,进行跟唱或舞蹈。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与鼓励,助力他们建立艺术学习的自信。

(二)重视学生感受,激发积极情感其次,在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创新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只有具有教学反思精神,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音乐教育充分地发挥自身育人优势。从而,调动特殊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使其热爱艺术、在音乐课堂中踊跃表现自我。例如:教师在用多媒体组织动作跟学游戏、结组表演或气氛营造时,需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只有避免盲目教学,记录在不同教学环节学生的肢体、情绪反应,才能使教学兼具“新”意与有效性。以《布谷鸟》律动教学为引导,通过多媒体屏幕画面提示、声音提醒等方式,来引导不同身心发展问题的特殊学生,笔者发现他们不仅课堂注意力变得更集中,课堂表现也十分的活跃。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便多以组合教学的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效,促进学生在教学引导中感知音乐、辅以不同肢体动作。

(三)关注分层引导,助力个性发展再次,在我班学生中,因学情复杂,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需更具灵活性。例如:面对失聪、盲生与智力障碍的学生,教师需日常多与他们沟通,科学的展开分层,尽可能发掘特殊学生的自身天赋与音乐潜能,使其产生深入艺术学习的动力,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成就特殊学生的精彩人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助力,测试不同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粗大动作发展、表演意识等,结合其身体素质,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健美操动作等。通过对学生的A、B、C层次划分,让A层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乐理知识、引导其进行乐器弹奏,使其展开音乐创作或学习指挥等等;B层学生应能够跟着音乐或提示打节奏,做动作;C层学生音乐感知力相对较低,可以音乐游戏的方式,用多媒体播放童谣,助力教学逐层深入。

(四)引入先进理念,形成特色教育最后,教师应具有“生本”意识,重视对先进、成熟的音乐教育理念研究。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达伊音乐教育及奥尔夫音乐教育。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面对不同身心发展问题、兴趣爱好的特殊学生,教师既需照顾个体间的差异性,又应建立明晰的教育目标,对自身教学效果加以评估与总结。例如:可运用多媒体设备记录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环节,在课后总结环节观看学生们对不同活动、乐器的反应、形成连续性教学总结与记录,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完善校本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四、结语

新时期既为特殊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指明了新方向,更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富有爱心、耐心与责任心,能够悉心呵护特殊儿童群体,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放飞想象,形成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品格;更应不断提升自身施教能力,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构建高效音乐课堂。针对不同身体或智力问题的孩子,灵活的调整授课方式,促进特殊学校音乐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卢泓文.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研究——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9(5):24.

[2]尤霄.常州市三所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8(5):22.

[3]孙宝.社会性软件在视障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6):10.

[4]石娜娜.听障儿童音乐教学的调查与探索——以河南省一所聋哑学校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7(6):21.

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音乐;立德树人

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与普通小学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受教育的对象不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而这些身体上的缺陷就直接导致其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从人道主义的精神方面来看,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对这些弱势群体伸出援手,而我们作为启蒙“折翼天使”的引导者,便应当积极扮演好护花使者的角色,力图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还“折翼天使”一片美好蓝天。

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涵养身心、陶冶情、沁人心脾、富有美学的学科,在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强化特殊儿童的音乐理论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消除学生疲劳,对于培养这些身体具有些许缺陷儿童良好生活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俗话说“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更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部分具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在学习音乐的知识时,往往能够表现出惊人的潜力,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就是最好的证明,听力上的障碍并没有阻挡住其在音乐上的创作,反而使他意志更坚,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意义重大,特教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起来。

二、德育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式教学

(一)实施情感教学,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这些身体上的障碍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由于后天造成的,比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口语表达障碍、肢体障碍等等,这些生理上的障碍往往会给幼小的心灵抹上一朵“乌云”,这朵“乌云”总是萦绕在小学生的心理无法散去,由此便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紧张、焦虑、惧怕等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尤其是一些刚刚转入學校的特殊学生,对于人的恐惧心理更加严重。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音乐教师是难以开展课堂教学的。为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前,音乐教师应当多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教师活泼、灵动的情感萦绕在小学生的身边,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带来的阳光和温暖,从而消除对教师的抵触。

比如,在为听力存在障碍的小学生上音乐课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温柔地挽起学生的手,使其贴在自己的喉咙上,让小学生感受发音时声带的震动频率和音量,在其正确的完成一次发音后,要及时的表扬,或者抚摸儿童的脑袋,或者高高托举,或者轻拍学生肩膀等等,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和成功,他们便会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中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从而走出心理的阴影,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战胜各种困难。

(二)利用教学内容,适当适时渗透德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有效基础,在实施德育与音乐地融合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且适当适时的渗透德育,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之中。

比如,在教学《小燕子》这首歌时,其中歌词中唱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向学生描述了一副秀丽的春景,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还小燕子一片蓝天的德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观念,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挖掘音乐名家,以事迹勉励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音乐名家,克服身体障碍成就多篇音乐成就的感人事迹,来勉励特殊儿童,从小树立身残志坚,敢于拼搏,不轻言放弃的坚韧不拔品格,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中,积极探索,虚心请教,将视野放的更远、更辽阔。比如,教师可以举例语言存在障碍的帕格尼尼、视力存在障碍的阿炳等等,他们虽然在身体上具有缺陷,但是依然通过坚强的毅力,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作了不朽的财富,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来说,具有明显的勉励意义。

概言之,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融合式教学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信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具有明显帮助。为此,我们特殊学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教学尝试,力图德育之花开遍小学音乐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作者:吴芹

参考文献: 

[1]代百生. 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的变迁[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 特殊教育 智障学生

音乐是一门能够想象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调动人们的感情,充实人们的想象。在音乐中人们仿佛可以身临其境,能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或欢快或忧伤,人们的情感也会通过音乐而得到升华。笔者本文将谈一谈音乐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的问题。据专家调查,我国现有的学龄智障儿童有五百万之多。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则可以治疗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的大脑进行一定的治疗。适当的让这些儿童听一些音乐还可以锻炼其反应能力,甚至有时还可以约束其不合理的行为。智障的儿童在听歌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提高自我的反应能力。此外,在倾听音乐或者唱歌的过程中还能够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笔者认为,若在智障儿童早期便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那么其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便可以很早的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智障儿童后期康复的可能性便得到了提高。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让这些儿童感知音乐,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一、特殊教育的学生的特点

特殊教育的学生大多为智障学生。而智障学生一般是指脑部受损或者因后天刺激,而造成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显得十分欠缺,所作出的行为也很难让正常人所接受。作为智障学生其行为举止有时比较怪异,他们共有如下几点特征:1.理解能力差,智力低下。2.记忆力欠缺,不能记住事情。3.言行举止怪异。

作为智障学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往往比正常人较慢,在音乐多媒体教学当中,音乐教师需要把握住这些学生的特点,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通过音乐来鼓舞学生,通过音乐来熏陶学生。先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再通过音乐多媒体教学来锻炼智障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在音乐多媒体作用下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智障学生中的运用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多媒体教学也一定会给智障学生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音乐多媒体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与即兴教学法

这种方法源自于美国的音乐治疗中心,是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方法并成功治愈患者的。这种方法运用在智障学生教学当中,也一定会产生有效的结果。为了活跃智障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即兴教学的方法让智障学生自己即兴创作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通过即兴音乐表演的形式,来带动全班的人对音乐的学习,让其陶醉在音乐欢乐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即兴音乐表演的现场。记录学生展示的精彩瞬间。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即兴表演的素材,让学生得以学习。

(二)多媒体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主要特点为,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随着我国奥尔夫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在教学方面得到应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的互动性和表现性上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的节奏当中,能够给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以启发性。多媒体可以起到伴奏或者卡拉OK的作用。把学生们的上课情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回放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喜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领域的运用能够使课堂的表现更加多元化,更加形象丰富的表现音乐知识。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表达能力很强。例如在投影大屏幕结合音响的表达形式能一下子让学生的情绪就带动起来。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智障学生中更好的学习音乐。

(三)多媒体与钢琴音乐

钢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研究证明钢琴学习可以明显促使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肌肉的相互配合。对于智障学生具有重要的康复意义。我结合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在脑瘫学生中开展钢琴与多媒体学习的个训,取得了一点成绩。钢琴协调智障学生双手的灵活度,开发了智障学生的潜能。多媒体直观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钢琴教育令到一些不容易表达的音乐知识具备了声像化。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忆。我结合教学目标,寻找下载一些钢琴练习软件,让学生在电脑前完成一些钢琴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少学生也从中得到了进步。让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对于一些智障的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钢琴。这让我看到了钢琴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意义和发展前景。

三、结语

音乐属于全人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越来越广泛运用到各科学的教学当中,从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w技术运用在音乐教育当中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努力把音乐与多媒体教学作为治疗智障学生的方法。推广使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熏陶更多的学生。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努力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智障学生能够与音乐产生共鸣,能够自觉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对音乐的学习,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让这些智障儿童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恒.浅析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2,(08).

[2]梁艳.浅谈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1).

篇12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一、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因此,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无法理解,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但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应出来,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能够寓教于乐。

(三)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作者:梁冬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音乐治疗;智障儿童;作用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92-02

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在国际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人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实验。发展至今,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规模很小,但从音乐治疗进入特殊教育领域伊始就受到智障儿童的热烈欢迎,因此,这一领域的儿童音乐治疗研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儿童智力障碍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智力障碍者1000多万人,儿童占有较大比例。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中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致使大脑发育不全,造成认知障碍乃至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智力活动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级的阶段,从特殊教育的角度讲则被统称为智力障碍[1]。

音乐治疗是通过知觉、动作、情绪三者相互刺激而产生的治疗作用,本课题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创造性音乐治疗”儿童音乐治疗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该理论创始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儿童音乐治疗中心Noroff、Robbihs教授提出的“音乐儿童”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地儿童音乐治疗专家的广泛认同,并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形成较成熟的儿童音乐治疗方法体系。他们认为,“音乐临界期”的儿童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当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到恢复发展时,他们的某些生理和心理问题也会相应地得到解决[2]。

本课题在研究初期明确了研究思路:(1)儿童音乐治疗理论强调多学科交叉(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淡化对立性,尤其对特殊教育界争议较大的治疗与教育的界定我们采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3]。(2)重视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医学理念,强调临床性、实践性、有效性等。经过努力,本课题设计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本土化儿童音乐治疗评价、操作体系。这套操作体系既对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一定要求,又考虑到在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界的可行性,明确了研发儿童音乐治疗的目的――为了更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有可能参加儿童音乐治疗工作,为更多的智障儿童创造补偿缺陷的机会。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实验规模较小,与国际接轨尚需时日。

本研究的设想是根据行为矫正、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4],通过对4名智力障碍儿童(另有1名儿童中途退出)进行的两年多的音乐治疗实验,在治疗师、乐器、音响、儿童之间建立的音乐关系显示出激发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的积极的音乐行为表现来克服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本文选取其中3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在治疗前后音乐能力、行为能力测试(自编音乐能力、行为能力量表)显现出的进步情况,证明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从不同角度产生的排除障碍的作用。

1.被试

本文中的3名实验对象全部为北京崇文培智学校和通州培智学校8岁以下及智损程度在55以下的学生。典型行为表现分别为:被试一,黄某,女,先天愚型;被试二,何某,女,有先天性心脏病、语言表达困难,反应迟钝;被试三,王某,男,有癫痫病,对外界态度冷漠,情绪不稳定。三名被测试儿童的音乐治疗实验都达到20次以上,通过对其进行治疗前后音乐能力、行为能力的测试对比,形成可控制的变量,从而得到最后的实验评价依据。

2.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过程先后有4名实验研究人员(副教授1名,小学高、中、初级教师各1名)参加。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因非典中断半年)在北京通州培智学校音乐治疗室和北京崇文培智学校音乐教室进行实验,全程跟踪记录了123人次、长达3780分钟的音乐治疗训练过程(录像和笔录)。运用特殊教育界的“早期干预”理论及实践经验[1],选取其中3名8岁以下的实验对象的测量结果作为实验依据,其中每人每周参加实验一次,每次30分钟,20次为一个疗程。

根据国际通用的儿童音乐治疗程序[5],对每位被试儿童进行全程录像跟踪和笔录。首先对其分别进行治疗前的评估(制定远、近治疗目标);然后记录他们在每次实验中行为表现的时间量数据,并根据每次行为表现频率的数据制定下一次治疗措施;最后进行治疗后的评价。对每个对象治疗实验全过程的记录都装订成册,其中测量表格的编制主要参考了特殊教育界常用的“部分行为量表”并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儿童音乐训练手段作为测量工具。表中的自变量为音乐治疗师对实验对象正强化音乐训练的干预手段,因变量是对象进行音乐体验后音乐表现能力、行为表现能力的变化,通过采用在同一治疗师、同一时段(每周一次,每次半小时)中进行训练来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

本研究所测量的儿童音乐表现能力分为四部分内容[6]:(1)儿童打击乐(响板、砂锤、摇铃、铃圈、铃鼓、鱼蛙、三角铁、打棒、儿童架子鼓)伴奏;(2)音条乐器(钟琴、铝板琴、木琴、音条)伴奏;(3)键盘乐器(钢琴或电子琴)演奏;(4)音乐感受力表现(唱简单儿歌、模唱简单儿歌、简单儿歌表演、手拍简单节奏、脚踩简单节奏、随快板音乐即兴跳舞、随慢板音乐即兴跳舞)。

本研究所测量的儿童行为表现能力也分为四部分内容:(1)语言交往能力(目光对视,有交往愿望,会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名字,会使用形体语言,能表达自己的简单需求,对别人的要求作适当反应);(2)精神集中能力(能注视前方物体3秒钟以上,保持精神集中3分钟以上);(3)动作协调能力(能自然协调地走,能自然协调地跑,能双脚连续跳三次以上,能准确地接头球、能平地直线走两米);(4)认知能力(能分辨上下、前后方位,能分辨两种颜色以上颜色、形状,能说出四季,能说出两种以上气候现象,能说出昼夜特征,能说出两个以上节日或小动物、树木、花卉、水果,能连续数出10以内的自然数)。

3.研究结果

经过对音乐和行为量表进行严格统计(由于篇幅有限,详细统计不在此表述),产生了音乐治疗个案前后对照的百分比数据,3名儿童的变化如下:

被试一共计治疗45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27%,行为表现能力总水平提高了25%;被试二共计治疗24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12%,行为表现能力总水平提高了1%。被试三共计治疗31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14%、行为表现能力总水平提高了26%。

根据以上3名被测试儿童治疗前后的实验数据,可看出音乐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障碍产生了作用,使我们今后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更具针对性。

4.讨论

在对以上3名不同类型的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音乐治疗和改善他们行为表现的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7])的过程中,实验研究人员从儿童的行为表现中发现,这些儿童主要在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进步明显,但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需要改善的行为障碍类型又各有不同,其表现为:(1)先天愚型儿童对音乐有较强敏感度的特点促使其治疗后行为表现能力改善显著。被试一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体现了这一可能性。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被试一通过音乐律动训练后动作协调能力进步幅度最大,其次通过活泼的歌表演和带有生活小常识的儿歌学习,提高了被试一的认知能力,在欢乐的治疗与教育交叉训练的气氛中还提高了被试一的精神集中能力。(2)情绪不稳定的智障儿童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活动改善情绪和行为表现。被试三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体现了这一可能性。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被试三虽然开始阶段抵触治疗师的指令,对外界态度冷漠,但由于从开始就喜欢各种儿童敲打乐器,尤其在儿童架子鼓的训练中,治疗师给予被试三充分的表演空间,使其从宣泄般的砸鼓到用架子鼓为音乐伴奏,消极的情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被试三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行为表现总水平的提高。(3)音乐治疗的作用取决于智障儿童情绪变化的幅度。在被试二的量表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位儿童治疗后的音乐理念和行为表现变化都不明显,我们发现了她和与她同类型的智障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绪始终变化不大,无论是高兴还是沉默寡言,没有通过音乐出现过瞬间的兴奋,说明音乐没有对他们发生刺激作用,因而这类儿童的音乐治疗疗效要靠延长治疗时间来达到,要设法提高他们情绪变化的幅度。

在本次音乐治疗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以下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的作用:(1)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经过音乐治疗后全部在精神集中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方面有进步。(2)注意力基础好的智障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结合提高认知能力。(3)情绪不稳定的智障儿童通过找到他喜欢的音乐治疗方法的正强化训练,可以使其行为表现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音乐治疗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准确性、在音乐治疗过程中的驾驭能力及临场即兴应变的敏感度是使音乐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否则,如果音乐治疗师缺乏音乐感染力将使音乐治疗的疗效大打折扣。

5.小结

从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音乐治疗的作用已经在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音乐治疗实验量表中体现出来,对精神集中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智障儿童音乐治疗特点可以提供给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训练人员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治疗临床中参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本课题研究深度十分有限。研发出的这套儿童音乐治疗评价和操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改进。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改善智障儿童发展障碍的音乐治疗疗效,以促进我国音乐治疗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马廷慧.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高天.音乐治疗简明讲义(试用本)[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2004.

[3]李伟亚,方俊明.学校情景中的音乐疗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4(8):83-87.

[4][美]R.G.Miltenberger.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美]苏赞・B.汉尔斯.音乐治疗师手册[K].苏琳,译.音乐治疗学科信息,1994(3).

篇14

关键词:特殊教育 歌唱教学 智力残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32-01

特殊教育专业现已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专业。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它不仅对于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还有助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有诸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了音乐课程。目前,音乐教学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特殊教育特有的音乐教育体系,使特殊教育独具特色,更行之有效。在本文中我主要谈论的是特殊儿童学习歌唱的意义,它主要的教授对象是特殊儿童。

1 智力残疾儿童的身心特征

1.1 生理特征

由于绝大多数智力残疾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都有障碍和损害,一般都体现在身高、体重、外貌等方面,因此多数智力残疾儿童在动作协调性、走路以及一些运动技能等方面有不寻常的问题,如过于肥胖、瘦小,身体明显单薄,脑袋小,五官不端正,走路往两侧晃,有的还伴有肢残。可以这么说,智力残疾的程度越严重,生理上的缺陷也越明显,从而影响到了身体的健康,有很多智力残疾儿童患有心脏病、肺炎、血液病等一些身体疾病。

1.2 记忆特征

一般智力残疾儿童的记忆特征有两个:第一,记的速度较慢、记得不扎实、回忆起来困难、不准确。例如,教他们学知识时,总是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教会。但是忘得特别快,有的上半堂课教的内容,下半堂课就记不住了;有的儿童整整学了一个学期的内容,一个假期下来基本就忘光了。第二,由于没有良好的记忆方式,智力残疾儿童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总是记不住。

1.3 语言发展的特征

据统计,智力残疾儿童中语言发育不良的在70%左右。一般来说,智力残疾的儿童说话都不连贯,总是嗑磕巴巴的,有的上学以后,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说不清。与正常儿童相比差距很大,而且他们掌握的词汇量也很少。正常儿童入学时,一般都已经掌握3000左右的词汇量,而同龄的轻度障碍儿童最多只能掌握几百个词,对稍长的复杂的句子听不明白,也不会说,一般只能说较为简单的陈述句,说起话来多数都口吃。

1.4 性格的特征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活动范围比较狭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认识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影响了性格的健康发展。

2 学习歌唱对特殊儿童所起的作用

歌唱是人类的天性,当然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所有的艺术活动中,歌唱最简便、最易普及,它不仅能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乐感,还能给智力残疾儿童带来欢乐。

2.1 歌唱有益于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

歌唱不仅能让智力残疾儿童心情愉悦,还可以促进深呼吸,锻炼肺活量,歌唱中的兴奋情绪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加强身体免疫力。

2.2 歌唱有助于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记忆力

歌唱通常都要求歌唱者记住歌词和旋律,悦耳的旋律唱起来比较顺口,有便于智力残疾儿童记忆,因此智力残疾儿童学习歌唱无疑是加强记忆力的好方法。

2.3 歌唱有益于智力残疾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

歌唱讲究韵律,讲究表达的连贯,流畅,它要求吐字吐词准确,语言有层次感。可是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大脑与口舌以及声带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协调。所以多唱歌能加强大脑与口舌、声带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辅助矫正智力残疾儿童说话口吃。

2.4 歌唱有助于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发育健康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认识活动有缺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认识事物的范围狭窄,影响了他的心理成长,儿歌的内容丰富、精彩,不仅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且还涉及古今中外的很多知识,它能让智力残疾儿童的视野广阔,能够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热爱生活,有助于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2.5 歌唱可以扩大特殊儿童的视野,增强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儿歌世界丰富、精彩,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养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还涉及歌曲之外的很多知识,能让特殊儿童视野更广阔,更加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热爱生活。歌唱不仅仅是自娱自乐,更多的是一种大众交流方式。歌唱让特殊儿童走进人群,结交朋友,尤其能使自闭症儿童变得热情大方,乐于交流,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2.6 歌唱有利于挖掘智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在表现人的感情变化、心理活动、思维走向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让智力障碍儿童欣赏音乐、演唱歌曲、参加音乐活动等,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可以产生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刺激,使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激发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而这种情感的冲动,正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的启迪和促进,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潜能。

3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怎样进行歌唱教学

由于智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智由力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为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3.1 希望得到尊重,享受民主平等的教育

教师要平等地接受智力残疾儿童,不要排斥他们,在教他们唱歌时,要把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对待,一定要把观念上的、情感上的、物质上的不利于智力残疾儿童学习歌唱的障碍消除掉。

3.2 教学内容要认真设置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智力上的原因,他们所学的内容,进度要想同正常儿童一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上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上采用适合智力残疾儿童接受的做法,可以教一些简单歌曲,教师要有耐心,一句句教,多教几遍,直到唱会为止,也可以伴随一些动作,使用一些道具。比如《再见歌》此歌曲可以假如动作一起学习,大家围成一个半圆形,由一人演唱。演唱的人站于中间随意与外圈的人挥手,做“再见”动作,外圈的人慢慢转身,背对圈内向外走,表示已经离开。强调离开时不能发出声音。可以运用图片交流,出示需要“再见”的各种真实情景的图片,引导小朋友理解在什么场景中需要有礼貌地说“再见”。老师按照真实情景,设计场景结合此歌曲表演唱《再见歌》。当小朋友掌握了此歌曲以后,此歌曲可以插入每节课结束环节,用唱歌的形式互相挥手再见,不仅让小朋友们学会了唱《再见歌》,而且还能养成待人有礼貌的好习惯。

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陶冶情操,而对智力残疾儿童来说,音乐可以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但可以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促进特殊儿童良好的审美观的形成,开发他们的智力,以便达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生活的目的。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增强了他们对外界的自信,给予了特殊儿童一个崭新的世界,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一种使命。愿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们能抽出一些时间专研一下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能够早日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汤剑文.音乐康复[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