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文件中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一、特殊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分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中一般的施教者是老师,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特殊音乐教师(本文指专业音乐教师而非兼职音乐教师),受教者为学生,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指特殊儿童。

 

(一)受教者

 

普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绝大部分是生理、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虽然在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还是可以在一起进行整体音乐教学的。而特殊儿童由于彼此生理、心理方面差异极大,他们各自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时必须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不能像普通音乐教育一样一概而论,而更应该侧重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去搜寻特殊儿童的潜力区域,进行分类教学。

 

(二)施教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方面来看,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是音乐教师的质量问题。当前的特殊音乐教师有部分是专业特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是更多的是普通音乐教师经过短暂培训进入到特殊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这种音乐教师明显是不能胜任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因为特殊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普通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育素质之外,还应当有如下几点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能使用手语和盲文进行教学,这样才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第二:具有音乐治疗方面基本知识,能敏锐地感受到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影响。第三:特殊儿童的身体都十分敏感和脆弱,在课堂上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如果任课老师不能及时察觉并予以关照的话,教学的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这就需要特殊音乐教师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关爱特殊儿童,关心特殊儿童的成长。

 

二、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本文在这里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和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软件环境,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阐述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一)硬件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近来年,全国各地也都普遍加大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纷纷新建和扩建教学场所,增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环境。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由于生源的特殊性,特殊学校基本拥有音乐教学专用教室供学生们上课和空余时间使用,并配有各种打击乐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特殊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环境的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学校来说应担更加受到重视,安全度对于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儿童而言是格外重要的。

 

(二)软件环境

 

1.国家政策

 

音乐教育环境受国家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政策实施情况的影响。

 

中国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虽然有地域差异,发达城市的特殊音乐教育优于欠发达城市;有地区差异,城市优于农村;但总体来说特殊音乐教育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落后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

 

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第一部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9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都只是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工作,要求学校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并没有向普通音乐教育一样具体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这是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音乐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

 

2.家长观念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现实是,有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存在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比,在他们看来多认识几个字比感受音乐重要得多,这样的家长观念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特殊音乐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一)教材

 

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特殊音乐教育现使用的教材在新颖度,灵活度方面都有欠缺,不符合特殊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导致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材的内容与编写应当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同步,不断创新,使之更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学过程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必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特殊儿童的生理局限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特殊儿童的肢体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的

 

相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而言,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特点及音乐所阐述的人本主义。

 

1.审美

 

特殊儿童可以倾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能量;感受音乐,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感受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创造音乐,抒发自己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与外界沟通交流。

 

2.交往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生理的原因,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尤其表现在社交方面,不敢也不愿和外界进行交流,而音乐活动是一项需要合作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群体意识,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3.治疗

 

音乐教育能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如盲童学会演奏乐器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聋童在进行身体律动的时候能激发身体活力,促进体格生长;自闭儿童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极具天赋,通过音乐可能能发掘其身上的潜力。

 

作者简介:

篇2

一、适合在特殊教育行列中应用的音乐

1、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刺激

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入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紧张:{犬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r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的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起到调节作用。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入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肌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结。

2、适合特殊儿童欣赏的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传统了古代诗歌的七言四律、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民歌情感真挚,语义双关,多用比兴手法如祭祀歌、叙事歌、风俗歌、哭嫁歌、情歌、儿歌等,多以溪涧、河水、木竹、云岚的想象为旋律,风声、水声、鸟叫声的想象为节奏。把漫山的春茶和秋菊,以及地名,景物想象为歌词。客家人把那美丽的歌唱给它那金黄的稻田,高高的山峰,茂密的林子,你听,那歌声正在客家人生活劳动的地方回荡呢!

二、音乐欣赏对特殊(智障)儿童的影响

音乐有镇痛作用,大脑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同在大脑预叶,音乐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肽的浓度,脑啡肽能抑制疼痛,所以音乐有镇痛作用。

1、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

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优势,右半球是表象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音乐、绘画、运动等形象信息;左半球是字词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概念、定义等语言信息。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右脑好似一座巨大的收藏录像带仓库。科学家们近年的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内没有得到开发,成年后这些脑资源就废弃了。对于脑瘫儿而言,本身已存在脑损伤,能运用的大脑潜能比正常人要少,如何恢复脑功能或开发大脑剩余的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脑瘫儿都是右利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刺激是充足的,故左脑发育较好,右脑功能开发得较少,所以对脑瘫儿的音乐刺激对全脑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2、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

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达到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对抗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危机的发生,缓解、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直至康复的效果。

三、发展之路

音乐教育应用于特殊儿童在我国不是陌生话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性而学,非学不入的道理,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人们所认可和重视,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前景一片光明。但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国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脑发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是为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努力理解音乐的美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长。音乐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中学生心理减压,陶冶情操,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大脑的开发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大脑发育的是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根据医学调研究结果,在人脑的结构中,左脑比右脑更为发达。人的右半脑主要是负责艺术活动的开发,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音乐可以激活学生的右脑,从而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传导与储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脑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右脑抑制状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实证明,经常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会提高。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翔实、可靠的证据证明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等,这能充分说明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德育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再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音乐课通过听、唱、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形式教学,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他们的心灵。音乐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缓解心理,学习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排练、演出、比赛等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磨炼他们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宽容作风,从而克服嫉妒、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脑发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相对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无论从办学经验、硬件设施还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断的借鉴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合当今社会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唐军林.《谈音乐教育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则更是加速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如今,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的探讨一下音乐这种艺术教育在如今大力提倡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浪潮中的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的关系

人的身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成份,音乐教育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至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饿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爱美的心理,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在电影音乐中,一个特定的场景就需要一个特定的音乐来作为背景,演员在排戏时把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音乐的气氛中去,有了完美的揉合,才会有好的成绩。正是音乐教育培养了他们的身心素质,音乐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剧情,把握好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样,基督教中的圣咏也是把教化人们的语言加上音乐以便人们去传唱,让音乐和语言共同来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从上面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大力加强音乐教育,将会为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出特殊的巨大的作用。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名存实亡了。说它名存实亡,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来是进步的和重视的,可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是靠文凭吃饭,学校要抓升学率,家长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而要为了学校的生存快马加鞭的提高升学率,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就弃置一旁。现在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是各方面教育的结合体。虽然在他们身上音乐教育薄弱的体现不够明显,但在无形中是有关联的。现在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很多,他们是中国发展中的绊脚石。要杜绝这种人的滋生,首先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中让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美的,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在这个时候,音乐教育就会起到一些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中的美学渗透也是如此,它特殊的德育功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潜意识里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完善人格的构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可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娃娃》等歌曲中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再如:《冬瓜和南瓜》、《小瓜棚》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摘草莓》是对学生进行拥军拥属、尊敬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白杨和小河》是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天地之间的歌》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这些是从歌曲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在歌唱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总离不了爱国主义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民族风格的歌曲等等,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爱祖国、爱家乡,继承光荣传统、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唱这类题材的歌曲,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特殊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辅助的音乐教育来逐步实现。

综上所述,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世界之林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把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建设人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音乐;听觉感知;钢琴演奏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54-02

一、音乐的特殊性和音乐听觉感知

音乐的特殊性是指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仅诉诸听觉的声音,故而造成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学习必须以听觉感知的存在为首要前提。音乐听觉感知即主体通过听觉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及其变化进而在内心产生情感体验,并在感觉和知觉的共同作用下认识音乐作品的本质的过程。

音乐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作曲家运用作曲技巧将心中已经构筑起来的音乐听觉表象以乐谱的形式呈现出来;二度创作是表演者运用专业技巧将乐谱转化为可以直接诉诸听觉的实际音响;三度创作是听众的欣赏过程。在三度创作过程中,听觉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觉分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作曲家在创作时主要依靠内心听觉,又离不开运用外部听觉对作品的实际音响效果进行检验;表演者于实际音响发出之前在内心“听”到即将产生的效果,并通过大脑发出指令指挥参与表演的身体部位做出相应反应,然后再将耳朵接收到的实际音响效果与内心的听觉表象进行比较,以检验实际音响是否符合审美需要,从而进一步调整表演行为;主体的欣赏过程主要依靠外部听觉,但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内心听觉。相信大家有过这样的体会:欣赏一首熟悉的作品时,会在实际音响发出之前先于心中“听”到,或将实际听到的音响与内心已存在的同一作品的音响效果(如演奏录音)进行比较从而对现有音响做出评价。上述现象就是在音乐的三度创作过程中内、外听觉相互作用的表现。

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及发展构成情感变化不同的音乐。每一要素都会通过听觉引起主体一定的情绪反应。一般而言,这些反应是纯生理性的、粗浅模糊的,只有当这些要素有序组合并按一定逻辑发展时,才会调动人的各种潜意识,使主体单一的纯生理反应变为系列的心理反应,才能把模糊的感觉转变为有内涵的情感变化即知觉,从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这种单纯用听觉器官感受并获得由音乐艺术造就的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就是对音乐进行听觉感知的过程。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是一门特殊而抽象的艺术,其存在的意义完全取决于音乐听觉感知的存在,重视培养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对于学习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听觉感知在钢琴演奏中的特殊意义

安东・鲁宾斯坦说:“钢琴是一件乐器但又是一百件乐器。”这句话不仅道出钢琴具有变化丰富的音色、宏大有力的音量等特点,更揭示出钢琴具有表现复杂乐思的能力。能够在乐器家族中处于如此地位是由于钢琴本身的诸多特性所决定的:其一,是音域最广的乐器;其二,音量洪大,且在极强与极弱之间还包含多种力度层次和不同音色的可能性;其三,乐器构造决定其演奏方式是双手同时触键,可以方便构成不同的和弦、复调、和声、织体;其四,完备的乐器性能使演奏技巧难度大且种类繁多。交响乐作曲家创作时所使用的乐器是钢琴,交响乐或协奏曲的乐队部分往往被缩编为钢琴谱也说明了钢琴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全面性优势。正是由于钢琴本身具备上述特点,决定了钢琴音乐的复杂性,从而对通过听觉感知认知钢琴音乐的能力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辨别出鲜明或细微的音色差别、横向的旋律线条、纵向的复调层次、复杂的织体转换、不同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等。

(一)技巧与听觉感知

技巧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手段之一,其本身也是音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技巧运用是否准确要靠听觉来感知和判断。赵晓生在其著作《钢琴演奏之道》中,将钢琴演奏技巧分为五大难点:机能难点、速度难点、织体难点、音色难点与结构难点。从表面看,似乎只有音色与听觉感知有关,然而是否果真如此呢?以下笔者将一一探讨。

机能难点包括音阶、琶音、八度、和弦、双音、复调等。音阶、琶音是否均匀、流畅,八度、和弦、双音是否整齐,复调各个声部横向线条和纵向层次是否清晰有序……所有这些都必须靠外部听觉去感知,再通过已建立的内心听觉表象进行对比纠正。

速度难点主要依靠慢速、变速和变节奏练习几种途径克服,不论哪种训练方法,克服速度障碍的唯一前提是在现有速度下每个音符都具有良好的音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练习。因此,克服速度难点也与听觉感知有密切关系。

织体难点主要指音乐的组织方式比较复杂,层次繁多,位置拗手,不易弹顺。解决织体难点的方法是将音乐分解成若干单一的层次,首先清晰地听到每个层次,熟练掌握之后再将零散的细部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可见,织体难点的解决也离不开听觉感知。

由于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在钢琴演奏技巧中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故将在后文“钢琴音色与听觉感知”中单独论述。

结构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框架,是音乐的内在伟力所在。构成音乐形式的各个要素或和谐、或对比、或统一……这一切只有处在一定的音乐结构当中才有存在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构成音乐形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具有高度形式美的结构也就无法存在,因此克服结构难点关键在于对作品宏观上的把握,而对结构宏观上的把握在于对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旋律、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的清晰认知和准确把握,归根结底都无法离开听觉感知的存在。

(二)音响记忆与听觉感知

由于钢琴音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的和声,复杂的织体等使记忆钢琴谱具有很大难度,音响记忆是重要的背谱方法之一。

音响记忆是将声音效果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的背谱方式。只要与声音有关的因素都属于音响记忆的范畴:包括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等。旋律的走向、力度、表情,和声的准备、经历与解决,调式、调性、织体的变化和关系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音响都要通过听觉来感知并形成对整首作品的听觉表象,从而帮助理解作品并最终形成音响记忆。

演奏者对一首新作品从陌生到熟练掌握需经过四个阶段: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有谱无琴指的是在实际音响不存在的情况下,仅靠读谱就在内心形成对整首作品的听觉表象的练习方法;有谱有琴指日常看谱练琴的过程;无谱有琴指背谱演奏;无谱无琴是练琴的最高境界,指在非实际演奏状态下将已经熟练掌握的作品在心中“演奏”出来。之所以说无谱无琴是练琴的最高境界是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它综合运用了五种记忆方式――谱形记忆、音响记忆、动作记忆、位置记忆、分析记忆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和知觉表象,从而在非实际演奏状态下于内心“听到”、“看到”、“做到”整个演奏过程。由此可见,在钢琴练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听觉感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钢琴音色与听觉感知

不同的乐器有着千差万别的音色。如:小提琴的音色柔和甜美,长笛的音色明亮高亢,管子的音色暗淡沙哑等。这个音色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音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乐器本身的物理性质,是客观存在和不可改变的。然而在音乐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弹出来的音色很好听或很有特点,这里的音色要明亮一些、那里的音色要柔和一些等。这里所说的音色是与物理学中的音色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往往针对同一件乐器而言,其变化是由于演奏手法的不同而造成该乐器在物理音色不变的前提下音质上的细微差别。

钢琴是最富于音色变化的乐器之一,如何获得优美而丰富的音色是所有学习和演奏者追求的重大而困难的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钢琴以其宽阔的音域、宏伟的音量、复杂的织体、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交响乐队相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钢琴乐器本身的发声原理――以锤击弦的方式发声决定了钢琴音色在本质上是单一的。所谓的音色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演奏家极其细腻而丰富的指触差别造成的。 触键的方向、高度、力量、速度、深度是决定钢琴音色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组合,从而使钢琴音色在一个统一体内千变万化、声韵无穷。如:以垂直方向触键易获得颗粒感强的声音、以弧线方向触键易获得柔美的声音,那么在此基础上,分别组合以不同的触键高度、力量、速度和深度,则会产生丰富的音色。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细微差别,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对钢琴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感知主体要同时具备极度敏感的外部听觉感知能力以捕捉音色的变换和丰富的内心听觉感知能力以对实际接收的声音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钢琴教学中音乐听觉感知的培养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决定了技巧的运用、音色的感知、内容的想象等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唯一最好的老师就是耳朵。只有通过听觉去判断、检验、指导演奏实践才能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经验。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所有钢琴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在教学中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做各种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用心倾听其演奏效果;对于较难用语言表达的要多做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对于由于演奏方法的区别而导致的不同音响效果,要鼓励学生多作不同尝试,然后让学生通过倾听辨别其中的差别和由此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钢琴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钢琴作品。因此教师要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把莫扎特的奏鸣曲想象成歌剧作品,把高中低音区的旋律分别想象成歌剧中不同角色的唱段,把非旋律性的连接段、间插段、引子、尾声等想象成乐队的伴奏;也可将其想象成交响乐作品,将其中不同音区的声音想象为乐队中不同乐器的演奏等。

(三)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聆听现场音乐会或优秀的演奏录音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观摩现场音乐会,多听优秀的演奏录音,而且最好以集体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观摩,从而使学生在各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音响资料,为自己日后的学习树立参照的典范,同时提高音乐听觉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