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范文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1

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人为作用下的一种特殊景观形式,面对这种独特的景观,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盲目的创造和彻底的翻新,更重要在于对原始景观的更新和再利用。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历史和文化的结合、人和自然的结合,使工业废弃地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工业情怀,同时提供悠闲游憩场所的后工业公园

关键词:城市工业废弃地;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工业用地被闲置,许多工厂被变卖、迁移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弃置不用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世界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一定的更新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有一大批的工业用地面临更新问题,现状如此严峻,因此对工业废弃地段的景观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将对以后的改造实践起到参考和引导的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大大改善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增添山色灵气,吸引水鸟栖息,同时也能丰富休闲旅游项目,营造多元化的旅游景观,为居民在闲暇的时候外出游玩、陶冶情操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龚士良,2002)[[[]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手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2:6.

[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6: 13-14.

]];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二次利用”城市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处理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景观设计问题,从而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后工业公园中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2.1对工业废弃地基址的设计

对场地的设计是整个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园区景观元素表达。

对于一个庞大的设计场地来说,设计者没办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景观分区都考虑的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有选择的、有主次的对各个分区进行不同程度、不等等级的规划,使之整体效果最为优化。对于人迹罕至的“荒芜区”,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对它的干扰,任由其发挥自身优势自由生长,充分展示这种荒芜的野性美[[

]];反之,对于那些工业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要加大力量进行场地的设计,满足人们参观、教育、游乐等多方面的需求。

2.2植物景观的设计

后工业公园的建设和普通城市公园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必须重点考虑基地本身的污染情况,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来创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1)尊重自然法则

在工业废弃地中荒芜的景象中,有很多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野草,它们给这块荒凉的场地注入了一抹生机。对此,我们应该自然法则,尊重这种生命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顽强的生命系统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留,维护其固有的生态平衡,营造与众不同的“野草之美”的景观效果。

(2)尊重植被自身特性

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基本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受到污染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些受到污染较轻,生态系统很快就可以自我恢复;有些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已经达到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系统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有些污染极其严重,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和逆转,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改良手段对土壤进行治理。场地条件关系着植物未来的生长状况,外界的条件如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就将受到阻碍,我们对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的选用适宜生长的植被[[]]。

(3)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择

通常来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本身就越趋于稳定,因此,尊重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对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非常重要[[]]。

植物景观的建设除了可以进一步优化园区的生态系统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的活力,完善整个地块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对水体景观的设计

我们需要在尊重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水系进行景观营造,若地块内没有水体,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挖坑造湖来营造人工水系。水体的景观可以根据水面的面积、形状、深浅进行不同的规划。岸边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游憩设施以及景观栈道等。水体的景观设计可以和植物群落的营造结合在一起,如可以在岸边设计湿生植物群落,增加园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2.4其他景观的营造

对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营造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园而异”,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利用原场地基址条件和道路系统,设计景观游览线路;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分区,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

2.5景观意境的营造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体现了一种独有的特征[[]]。可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无论是景观设计手法,还是技术手段都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我们也确实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中发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那么,怎样在这种雷同的设计模式下营造我国特有的后工业公园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而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岐江公园的成功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应用现代造园手法的同时融入了岭南园林传统的设计思想,所以说,任何的现代景观形式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将中国悠久的造园思想,设计手法和现代的景观设计需求相结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

首先,我国传统造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山水园林成为我们意境营造的主体。而如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山水景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代工业美的培养。只有两者充分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实现“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追求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中国园林与诗文、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门类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注重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在园林的建设中实际寄托着造园者的观念和哲理,使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同样也要注重对这方面的重视,使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激发联想、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再次,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营造、虚实的对比以及借景、框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使用,园林景观往往产生主次分明、步移景换的效果。在后工业公园的设计中,应该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增加了游客的游览情趣。

总之,在景观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应该把每个后工业公园独有的主题理念和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及现代思想有机结合,建设出适合我们地域特色的后工业公园。

参考文献

[1]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工业景观; 视觉元素; 时空价值; 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到地域文化与全球主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设计界对地域性和伴随建筑、构筑物而产生的空间形式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两点在当前的工业景观设计中也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目前国内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工业景观设计严重滞后。工业景观的设计仅针对工艺流程、功能布局等方面,而忽略了工业企业形象、工业建筑形态、地形及道路铺装、灯光照明等方面因素。视觉设计就是在工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将以上多种因素串联起来的重要手段。工业景观的视觉设计,就是顺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大趋势,在工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场地历史,深入分析场地矛盾,在遵循工业生产流程基础上,尊重原有的构筑物、机械、环境等条件,采用现代造景手法使各大工业生产中要素,以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方式呈现。

任何工业景观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如: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 “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开放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任何空间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功能,工业空间尤其如此。工业空间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实体的壳,而是空间本身。就好比围成一个空间必然要使用各种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构造方式把这些材料加以组合,但组合材料本身不是建筑的目的,而是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工业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专业的工业生产、生产安全的需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还应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即要符合其地域文化。工业景观的时空性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个方面。

1视觉元素的功能性

功能性是工业景观设计的第一要遵守的属性,任何空间都不可能脱离功能性而存在。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空间的内部功能性与外部表现形式之间联系的过程。就工业空间来讲,功能性的合理性不仅仅是空间要素设计的合理,而且有赖于要素之间的组合设计的合理。如:在一些工厂中机器和人的视觉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厂房内大体量、结构复杂的机器对空间产生压抑感,造成工人视觉的不舒适,人长期工作在某种不舒适的环境中会某种程度影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厂区空间中如何处理好人与机器的矛盾,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2视觉元素的科学性

一定的功能性要求有相对应的表现形式。然而,能否获得该种表现形式,却不单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是取决于工程结构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技发展不仅仅是指对新知识的单纯掌握和运用,它还意味着人格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的转变,发展科学技术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空间 形式将变成一种幻想。历史上每出现一种新结构,都为空间形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视觉元素的艺术性

具有思维与精神活动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艺术性是指通过形象反映地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所达到的完美和感人的程度,也包括在艺术形式上达到的高度。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作品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能发生多大影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愈完美并富有独创性,就愈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感染力就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因此,在表现形式满足功能性的需求之后,必然会考虑其对精神层次上的巨大影响,这就对空间形式提出了艺术性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种重经济轻文化、重理工轻人文简单得以“工艺流程”为主的工业厂区规划设计,而要求工业厂区规划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之上应符合一定审美的需要,整体规划更加倾向于融入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4工业景观视觉化设计手法

工业景观是由光与空间以及材料和细部四个方面与场所、现象、以及人对场所纠结的经验共同构成的。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景观留给我们的不是其建筑风格或建筑形式。因为,当代景观设计更多是以一种无风格、反形式的形态出现,任何的历史词汇也无法完全而准确定义当代景观设计。那么20世纪的建筑景观留给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是一种思维与感知方式,以及这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下的场所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工业景观的视觉优化过程中,我们是将光与空间以及材料和细部四个方面之间显性趋同或求异,达到彼此间在时间、空间、技术等层面平稳过渡、整体和谐或凸显对比关系的目的。而这种整体和谐或凸显对比有其内在层次上的精神的文脉。以下笔者将介绍几种常规的视觉化设计手法。

4.1 不规则融入

工业景观作为后续空间环境对既有空间环境的不规则融入,不同于过去的硬性介入,知识经济时代比其它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人性化的场所,但由于工业景观的特殊性,它又不可能做到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入,因此,产生了不规则融入的概念,其基本设计思路一方面,以毗邻新旧空间环境之间材、质、色、形、构、筑、比例等一系列外在形态要素之间的相近或者殊异、相异关系为重,通过上述的要素间显性趋同或求异关系的设计,达到彼此间在时间、空间、技术等层面平稳过渡、整体和谐或凸显对比关系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局限于新、旧环境之间外在形态要素的趋同或差异,更侧重于对彼此某些潜在、隐含关系和线索的发掘,寻求其内在关联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体某种更为深远的内涵意义。

4.2 并置与重组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地域文化越来越由实际存在的空间标准退化为各种符号。如果说场所精神作为微系统,那么地域美学的关注点要大的多,它通过地域观念的强大惯性,对观者的思维方式施加影响,并最终通过一种并置与重组的方式体现出来。

工业景观由于其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化,为便于管理和安全的需要,于是在其景观规划的第一阶段就出现了通过道路或其它实体的方式进行分割的规划设计。不同工业景观分区的并置与重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并置与重组过程中引入“虚拟界定”的概念,即以虚像的形式实现了场所界定所必须的另一边界。由于人的进入和使用产生了场所,在场所界定过程中强调景观参照物的存在意义,通过人的进入和使用所产生的围合空间及其组织结构方式,确保人能从中感应到后续空间环境与既有空间环境以及后续空间人、物、空气、树木等等景观元素交织成的特殊场所空间所带有的精神内涵。

4.3 转换与叠加

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场所在建筑设计中起到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刻,电影,文学不同,它是与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与场所的融合和汇集显现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益于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求。而我们在工业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也往往如此,是通过工业建筑、机械、植物、人等多种因素的之间的转换与叠加来加以实现。

新科技使人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运用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与极度简化,从而产生了认为机械本身蕴涵着美感的机械美学和对结构加以分解以找到本元的解构主义等一系列的后现代审美倾向。在工业厂区节点中常会出现一些尺度与体量过大的建筑或构筑物,如果不加处理会造成视觉的压抑从而产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影响工人的工作情绪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建筑、植物和微地形来进行视线的分割,利用建筑、植物和微地形来创造一个视线的阻碍,造成空间中的前景和背景的相互转换,在缓解压抑感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隔离建筑内机器产生的噪音。

4 结 论

篇3

【关键词】:传统园林艺术;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植入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多以皇家园林为主,建国后各地也根据原有的园林遗址实施了诸多创新型发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圆;再如,西安在大唐诸遗址上建设的大唐慈恩寺周边公园、南湖景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景观的造型设计,以及景观布景,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这些公园景观方面的休闲兴趣,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农村地域则利用退耕还林、传说故事、古代遗址等实施了诸多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态园等均属此类。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园林存在的差异显著体现在“园林艺术融合”方面,即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西方园林艺术元素,如对于英国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鉴,还有对于法国“裁剪式”园林艺术元素的应用。但在整体上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据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运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统性”等特征,平移到传统园林艺术后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构”方面。从取景自然方面分析,传统园林艺术主要以自然为法,在园林艺术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法式同构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等进行景物方面的同构平多,如黄山迎客松就会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对应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则主要取法自法形势,形成了人、景之间的交互,比较自然、符合人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价值可以认识到它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采撷以描摹法实施“以小见大”的重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并且在这种哲学一以贯之的前提下,达到了景观师法自然、造园手法灵活多变、园林景象诗画情趣合一、园林意境意N深远等目的,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分析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属于现代景观设计范畴,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休闲需要、游玩乐趣等。因此,在设计方法层面注重应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节能节约”等新型理念。根据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事实分析,应该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场地、空间、简约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主题时结合突出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2.1以哲学思维带动自然景观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自然”关系的研究主题,根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的思维路径,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引导之下,实施“师法自然”的景观类型设计,如利用森林公园中的水流营造与水相邻的植物氛围,形成带状、蜿蜒状、水中点状等景观的设计,使其与自然生长中的水、树、石浑然一体,表达出“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将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化思想对应起来,提高审美观看者通过景物通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N的目标。另一方面,造景中应该注重生态为核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需要注意在整体造园手法方面的灵活多变,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假山假水,给人的感觉相对单一,不能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貌”在灵活多变手法之下,实施了一些自然气势的营造,如利用“群集效应”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枫叶林”等达到氛围烘托,令森林公园的园景整体上实现系统性的设计构建与整体上的局部表达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2.2以文化景观增强造型审美下的底N

哲学思维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的根基,而文化景观方面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态审美需求满足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内涵传达。比如,在我国诸多城市有所谓的“长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数”为主的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之数”的喜爱倾向,因而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制造一些因势利导的文化景观,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设置与日出相关的文化景观,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联想;同时,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观中的荷塘景观设计令人产生对于“爱莲说”、“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联想,并利用这种文化景观进一步使森林公园景观达到意境方面的深远化传达,强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观看者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性传导体验,增加休闲中的精神与修养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非常注重“人性化”,这与英国单纯的自然化景观设计、法国单纯几何化的景观设计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理念之下的“阴阳五行论”,即将所有的景物存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森林公园景观之内,并利用这种元素之间的衔接、对接、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一统”的祥和效果表达。从操作方面分析,新时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在造型方面选择“拟自然”的方法进行简约手法应用,增加对于自然物势态方面的因势利导,减少施工量。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与效果经验可归纳为“剪除多余、弯直因势、化繁为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注重对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实类植物、风景类植物等进行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与地理地势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尽量选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间,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图案;再如,可以在较窄的狭长带地利用一些细木类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带状景观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势、则应该尽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围营造,使观者可以体验到森林的原始风貌,提高其对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应该体现森林公园中的林荫大道的景观设计,使人、树、景之间产生一种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应该从游览路径的设计、沿路景观的设计、休闲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理念传导景观(如湿地、河塘、动植物等)各个层面实施统筹规划,令以路为主线的公园休闲功能、作用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景观为森林公园景观的审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内涵传导,令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中国非物质文遗产、生态发展实施协调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重点在于氛围营造、造型设计、审美表达等方面,因而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应用,发挥其中的文化功能表达;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设计造景方面,实施生态理念之下的新型设计,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间利用、景观顺势而建等。建议在当下选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元素时,关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势而建;而在造型方面尽可能增加设计后的施工节约,降低施工成本,以简约手法尽量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的创新性、生态性;尤其需要注重传统园林艺术中承载的哲学思维,将其中的“阴阳五行论”加以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观念的应用实践,达到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观自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青俊.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林产工业,2016(9).

[2]孟祥庄,吴晓欧.谈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J].山西建筑,2014(29).

篇4

关键词: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手法

在寒地城市公园中,空间水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其空间水景观的营造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建设的美观度,而且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在目前的寒地城市公园中,人们对空间水景观的营造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公园设计者们在设计手法上不断创新,以期在感官上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从而使得寒地城市公园的空间按水景观营造的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发展概述

城市公园是人们共享的活动场所,城市公园增加了城市绿化的面积,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城市公园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还原和保护,使得人们可以在休闲时,感受到自然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返璞归真的要求。我国在古代,对于园林的设计主要集中于空间水景观的设计。水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在古代,园林的水景观通常都会采用静水设计,再配以亭台楼榭等辅助建筑物,使得园林的空间景观设计更为丰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的城市公园中,水景观中融入了流动水设计,虽然公园水景观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设计的整体性上来看,我国的城市公园水景观设计仍然缺少创新,尤其是寒地城市公园水景观的营造,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营造的制约因素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寒地城市对于公园的水景观营造越来越重视,在公园水景观营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城市公园水景观设计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城市对公园水景观设计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在水景观设计的质量上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很多的寒地城市公园水景观在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水景观设计具有了多样性,但是其中还是具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其在设计时,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设计规划,使得公园水景观没有季节性的变化特点,在形式上会给人造成一种单一感。另外,由于寒地气候气温较低,在设计时,对于气候特点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从而使得景观出现冻胀破坏的问题。寒地城市对于公园水景观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在管理意识上较为薄弱,对于周围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没有做到具体分析,在水景观设计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使得后期的维护费用增加等等。这些制约因素都严重影响到城市公园水景观的设计,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对于气候因素的考虑不周,使得冬季水景观的观赏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城市公园景观的观赏效果。对公园水景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如何进行合理的解决,以推动寒地城市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是目前我国寒地城市公园最主要的讨论课题。

3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的手法

3.1 衬托

水景观是公园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公园景观中,水景观一般起到的是一种衬托的作用,能够使得城市公园更具有观赏效果。因此,在对水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考虑都整体的效果,在不影响公园的使用性能的基础上,进行水景观的营造,从而使得公园的空间景观效果更加的突出,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感官享受。在对水体形式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公园设计的主体概念,综合考虑水体的性能以及基本形态,从而保障选择水体形式与公园景观相符合,达到衬托作用。

3.2 仿形

在公园空间水景设计中,常常结合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动态水体形式,并将这些形式融合于公园环境之中,使之成为可亲近、可欣赏的水景观。而静态的水体是指不流动、相对平静状态的水体。它的形态通常由岸线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是公园空间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组景手段。这种状态的水外形呈几何规则式,水际线条挺括分明,具有宁静、平和的特征,给人们舒适、安详的景观视觉印象。

3.3 借声

声音在水景观环境中是形成感觉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似乎完全习惯了水的语言、冰消的滴落与汩汩声,惊涛激岸的碎浪声和水边的鸟鸣声声,我们几乎可以用耳朵欣赏。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者至上而下流动,都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音响,可形成一种听觉美。借助声音能使水景观环境中出现听觉享受,并引起人们联想,恰当的运用水声可产生十分惊人的效果。在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营造时,通过借声的手法能削弱噪音的影响,水声给人宁神镇定的作用,使周围的空间变得更加恬静,创造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听空间,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

3.4 点色

水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通过透入水中的光线,受水中悬浮物以及水分子的选择吸收与选择散射的耦合作用,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是构成水景观色彩美的重要内容。公园空间中的水在建筑、林地、山石中可起到点色和破色的作用。水色在水景观中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宽阔的水面能映衬出周围的环境变化。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3.5 光影

水是无色透明液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水能够形象、不夸张地反映出周围物像。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镜子,山、石、树、建筑等,都会在水中形成倒影。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在水面上看到物体的倒影,却有浮游飘洒的情趣和飘渺、神秘的联想,它为单一平静的水面增光生辉。在阳光的照耀下,倒影、逆光、反射等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在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更应该结合水的水的色彩和光影,给人营造一种清新、亲切、平静、透明的美感。

结束语

水体本身的可塑性极强,寒地城市的水景观依据四季不同的形态具有千变万化的特征。这些水景观给寒地城市的居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如果能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色,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水景形式。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寒地城市景观的生机与活力,有益于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开宇.适应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建设思考[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3).

篇5

【关键词】轴线控制手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前言

园林景观对城市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温度以及湿度,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美化城市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园林也开始出现,这样轴线控制手法就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广泛的使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多样,体现着众多的精神风貌。轴线控制手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喜爱。轴线控制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融合了中西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

1 园林建筑中轴线控制手法的应用

1.1 园林建筑在整体园林景观中的地位

园林建筑在整体园林景观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园林建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构景中心。园林建筑与其他园林的要素相结合如地形、植物等等,这些共同组成了园林的整体。其次是园林建筑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场所,是游客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地方。园林建筑的位置和园林内部的设施都是对其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再次不同的的组合方式可以化成不同的园林空间。最后,园林内外的景色一定要相互照应,相互衬托,这样才可以成为旅游的线路,所以这也要求园林景色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等等。

1.2 轴线控制手法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视部分建筑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这一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筑的颜色、风格和形态以及园林的主题基调等等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筑的位置情况来决定园林的走向。轴线控制手法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主轴线上地势高的地方。第二、折线轴的转折处。第三、相交轴的交叉点。

2 现代园林景观轴线类型

2.1 单轴

有一个轴线串联形体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或者组合我们称之为单轴。在现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越是大的园林景观越是不能够实现这种园林景观轴线类型。多多少少都需要在轴线的平面上有所变化,或是并列或是错位等等。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北京的颐和园的前前后后,虽然大概一看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但仔细分析它们的山峰或多或少的偏离了中轴线,在对称的空间中有了一丝的不对称,是有几分与众不同而又不失典雅的韵味。

2.2 组合轴线

现代园林景观轴线的类型不仅有单轴,而且还有最为常见的组合轴线,按照轴线组合的几何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相交和平行两个轴线类型。两个单轴之间或者是在其延长线上有交点,这样就形成了相交轴线。当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时候这样就是十字轴线,十字轴线是规律性和秩序感发挥最完美的体现。另一方面,两个单轴之间时相互平行的关系,为了使得景观严肃大气而又不死板单一而采取的手法,这样一般可以形成景观在空间形态的延伸和视觉上的冲击。

2.3 放射线轴

除了上述的两个大类型外,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类型,就是放射线轴,一般是一个中心向外放射一系列的线轴,可以形成或是扇形或是圆形等等图案。

3 组合轴线的应用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单轴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几个世纪以前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使用组合轴线的方式来满足园林造景的需要。一般是保持了景观秩序的严整性与此同时增添一丝的活力以及生机。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组合轴线而建造的,就是中轴线与在中轴线上的多条长短轴和正斜轴相结合而共同组成的。该景点的宫殿建筑以及花坛水池等都是在组合轴的交叉点上,这样就可以使得主体的景色一目了然且科学合理。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轴线组合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主次有序的,节奏明快的。轴线的合理组合可以很好地为整个园林做出意想不到的贡献,充分地发挥其功效,使得景观整体的美感倍增。

4 异构元素的插入

异构元素是指有别于直线的一些图形和图案,这些图形和图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打破了直线轴线所具有的单调乏味,给整体的景观添加了跳跃感和美感。在直线轴线的设计中有异构元素的出现是为现代园林建设景观设计的一大进步。这些异构元素由于其特有的不稳定性使得轴线控制手法控制下的园林景观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和鉴赏力。举个例子来说,汕头中山公园的园林设计,受时代影响,公园的入口主轴模仿西方园林设计的主轴风格,沿途逐渐由反射线和异构元素分散到各个景点。游园安排仍然沿袭中国古代经典的园林设计风格,从人与自然中获得灵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混合风格的园林景观。它主要是放射轴线,以公园的玉鉴湖为中心向外放射,从而形成了极有乐趣的游园设计,各种植物的颜色种类等等相互搭配以及随意组合,形成了一种特色。这样的组合不仅使得园林的空间更加丰富,也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这些植物配置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中轴线上的异构元素,这样的异构元素增加了中轴线上甚至是整体景观的色彩以及乐趣。

5 轴线的虚实变化

在应用轴线控制手法的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设计师要特别注意轴线的虚实结合。轴线的虚实变化不是通过实际的景观所呈现的,而是人们在感知中所感知的,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在其中。与其他完整的轴线设计手法不相同的是这样的虚实结合展现的是一种胡乱而又有序的艺术气息。举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在一堆杂草中,大概一看是十分的杂乱无章,然而仔细品味却又是紧密相连的。举个例子来说,汕头市的华侨公园是一个较年轻的现代园林。公园内廊亭和跌级水系是整个公园的主体建筑,是公园的特色所在。华侨公园的设计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将中西园林的艺术以及文学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手法熟练运用。这体现了人与自然以及艺术文化相结合艺术理念。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变化的手法,人工湖等景观空间在主轴线上,这是一个实线,其他的景观作为虚线在主轴线上或是延伸下来,或是沿着轴线横向展开。虚实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这样的景观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6 结语

综上所述,轴线控制手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手法,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艺术也会随之不断发展。轴线控制手法在不断的完善,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越来越默契,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使得人们可以在园林中满足自身对景观生态和美感功能的需求。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轴线控制手法的变化规律,同时也要善于总结,使得这传统的轴线控制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依然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充分体现着其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其可以更多的服务于园林景观设计,也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丁岚.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5).

[2]周舜尧.试论轴线在中西方帝王园林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5).

篇6

从空间形态分析、展示方式、公共小品的设计、以及保护西安本土文化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各个景观区中的优点。最终尝试着提出现阶段在以后的同类的景观项目中,如何延伸各景观区本土文化的展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环艺设计 模型制作展示研究营造方式 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35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在城市高速发展下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比如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惯例。这些变化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和城市景观文化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在以上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的迫切性。许许多多的城市新建景观工程开始了对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展示的实验。如何视使传统的文化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成了现在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难题。

从当代建成一些成功案例中能看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中贯彻了保护,展示,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园区内运用了:遗趾保护

、装置艺术,和模型艺术展示的方式营造重现了大明宫曾经的辉煌。在核心区域,地势高坐落在龙首塬的高处在这一区域用了多样的保护和展示方式。对遗址原有的地基遗址保护用夯土台进行重现保护。在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还将古建用现代模型露天展示的方式进行重现。一方面让游人登高临远参与其中更好的感受了含元殿的宏大,另一方面模型展示将古建原有形态重现更好的起到了教育展示的作用。从外轮廓,和古迹保护两个方面呈现了原有魅力。入图:

含元殿东南侧模型展示

(后面就是含元殿遗址地基)

大明宫博物馆里的含元殿模型一角

在整个园区每个古迹建筑遗址都运用了模型展示重现,和古迹遗址保护的综合手法进行呈现。入图:

大明宫遗址公园中遗址周围的模型展示(后侧为原有古迹地基)

东侧贡院模型展示

在园区的东区用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宫原有的历史辉煌。入图:

园区东部整体微缩宫院

以上这些手法的好处一方面能更的保护遗址的原有风貌。另一方面能够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更好的教育游客普及历史建筑景观知识。

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园区的展示方式使其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运用了大量的装置艺术和环境景观小品来营造艺术气息。如图:

装置艺术的表现原有古建

园区内景观小品1 园区内景观小品2

园区内小品坐椅的使用情况

模型作为设计师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语言。在建筑、规划专业由来已久,可是在环境艺术专业还是刚刚起步,刚刚开始都是借鉴建筑、规划专业的一些手法。模型根据使用用途的不一有所分类,大体上来说分为展示模型、工作模型和数字虚拟模型。

篇7

关键词:中国;法国;景观;自然;差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87-05

当今时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曾经颠覆过传统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的单一框架,以以人为本作为设计核心,给居住者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设计浪潮后,园林景观的营造更是着力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关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也出现了园林设计打着以人为本、遵从自然的口号的现象。[1]城市公园到底如何真正地将自然景观带给大众,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法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布局

法国城市公园设计将自然现状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将自然还原的基础上考虑功能需求,使设计意图和自然现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交流。正如代表着当今法国景观设计主流方向的米歇尔·高哈汝所设计的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兰西平原上,周边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丝毫看不到人为的划分,人进入公园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设计中运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据场地的高差变化设计不同的观景平台,并使用原为防洪的蓄水池周边去建沼泽景观,在自然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了娱乐功能的设施;园中并没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设计师想通过自然的道路如林间小道、田埂等去体现自然风貌(图1和图2)。[2]

(二)公园道路系统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公园和城市通过道路的链接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性效果,使城市公园内部与公园周边及整个区域乃至城市都有一个很好的连接性,真正地创造了开敞的公共空间。例如在蒙梭公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园的道路系统和园外的城市道路通过曲线达到了和谐的衔接,公园周边环境和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通达性,更加吸引周边的人进入城市公园游览;而公园内部的道路没有刻意与园外城市道路分割开来,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园与周边场地空间相互融合。在米歇尔·高哈汝设计的里昂田野公园(LeParc de Gerland)中,设计师利用原有的一条城市道路,通过“地平线”的空间延伸,使公园内部与周边索恩河对岸的景观相互融合;公园内部则保留广阔的开敞草坪,仅在草地边沿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木质步行通道,整个场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的田园景观。[3]37

(三)公园植物栽植

植物在现代法国园林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不同,所以设计师在植物栽培上会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季向变化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会将植物的适应性及局部植物与园林整体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注重植物缓慢生长和衰败的过程。例如设计师在种植初期会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过精心的培育,曾经的幼苗变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这不但减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塞公园设计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现在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了不同的景观效果,将植物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3]45同样地,设计师也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设计师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往往会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设计师还采用了“任其发展”的方法将自然景象展现给人们,无论四季气候如何变化,城市公园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恶劣的气候而茁壮生长,这也正是设计师想展示给人们的(图3和图4①)。

二、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公园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整体功能布局,通过主次游览空间的景观序列分布及景观功能的分区来划分空间。景观序列分布是根据公园面积的大小分为三段或两端式,由起景、、结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园景观丰富多变。景观分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道路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过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导致全园缺乏自然和整体性。[4]

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个园区充满着人工的元素,导致城市公园失去了自然的景观。而且,由于中国城市公园注重审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场地的现有地形地貌,大规模的兴建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地方特色,错失场地的原有自然风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观。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园,占地近10万km2,其中,景观绿化占9万km2,整个园区分区分明,人工设计场所较多,由3个下沉式广场和人工湖、景观山组成,希望通过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态、景观、水体为主的城市休闲公园。虽然公园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体,但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整个园区过多地强调景观美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试图通过人工手法去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活动(图5—图7)。

(二)公园道路系统

中国的城市公园道路与法国公园道路相差很大。中国的公园道路是整个公园的框架和脉络,通过精心的道路交通设计引导游人的浏览路线,并且组织景点和公园的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城市公园几乎与外在场地分隔开来,缺乏连接性。公园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级别的道路,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设置的,游客必须遵守所设计的道路。这样由于整个园区处处设立了不同等级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览路线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览、探索园区的机会。

(三)公园植物栽植

中国从古典园林开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试图通过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现自然风光,并把植物归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这一传统一直延传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园植物也是公园造景的主体,通过植物色彩、形状、高低的合理配置去营造出优美的公园环境。在植物的运用上,设计师为了体现公园的活力多变,常使用常绿树种且划分当季花卉群落,引种国外花卉,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当季色彩缤纷的植物。但随着设计师对景观审美的过分要求,游客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为了满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变成了人工设计的产物。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城市公园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动,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观赏的个体,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过140hm2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种植着20万株灌木和40万m2草坪[5],但这么大面积的草坪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观赏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人进入其中活动,于是人们只能看到草坪却无法零距离接触。

三、中法绿地景观设计的差异分析

通过中法两国在城市公园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对比,可以看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于景观、使用者及自然变化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对待绿地景观的态度

首先,法国对于绿地景观持有的是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6]设计师最注重的是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有自然资源,所以,在法国的城市公园中会发现很多原有场地的肌理,并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来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通过将自然引进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正自然的放松娱乐的空间,在植物的栽培上设计师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再运用本土树种去营造自然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是,中国设计师认为绿地景观应展现其最美的景观效果,城市公园中为了凸显整齐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将原有场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环境,过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生长的植物给游客回归自然的感受,给自然环境添加了过多的人工元素。

(二)对待使用者的态度

城市公园的设立本身是为使用者提供游乐休憩等功能的场所,且为城市增加绿色自然的风景,所以,场地的设计第一步应该是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国设计师多注重场所和使用者的互动和交往关系,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场所中,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而进入中国很多城市公园,你会发现游客本身和公园景观设施是分割开的两个独立体,没有互动的关系,纯粹是视觉上的感受,无法与场地环境亲近,这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和机械地提供功能设施,却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城市公园可以给人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中国城市公园在规划时,将场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划分得过于清晰,间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处。而法国城市公园是根据游客的游览喜好在自然景观空间里设立所需要的功能设施,在考虑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设计,所以,游客进入公园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场所,这样就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营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观。

(三)对待自然变化的态度

植物的生长、茂盛、衰败和天气的四季变化都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法国对于自然变化采用了尊重及认同的手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国设计师在很多尺度较大的城市公园设计中,想把植物生长最好的时期展现出来,所以往往栽植已经成熟的植物使公园在建成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满足景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变化。中国设计师在城市公园设计时很在乎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为了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设计师会不停地更换当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绿树种,使城市中总是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手法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四、法国城市公园自然景观对中国的启示

(一)仿自然和真自然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场所的现状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场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顺应自然环境,将自然的风貌引进城市中,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自然风光;而改变场地现状后再通过景观手法去体现自然环境的手法,只能永远停留在仿造自然风景的阶段。

自然的风景是真实、不经雕琢的,所以无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使人有亲切感,相反,为了展现美的一面而过度地加入人工设计及片面地思考人们的需求,只能导致城市公园给人冷漠与自然观背道而驰的效果。

(二)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自然

真正的景观自然是自由、开放、不经雕琢并能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的景观,给民众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我国设计师需要跳出现有园林设计框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多利用、少改变才能给城市公园带来真正的自然景观效果,让城市公园的存在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师更应将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场地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少用设计手法模拟自然环境,通过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使游览在城市公园的人们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夏春华. 遵从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宁. 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 中国园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王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5-46.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设计;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设计理念为基础。

(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超前意识。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2 项目概况

某城市公园用地呈正南北向,矩形,南北长239米,东西长180米,公园占地总面积为45130平方米。地块南北两边分别接人工河,根据该城市的发展定位,鉴于本片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地理交通位置,为此对其设计城市公园,为当地城市未来商住中心提供一个优美和生态环境。

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3.1 生态设计手法

从以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思考,生态景观设计效果是城市公园设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本公园为了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从公园饰品以及环境方面都运用了生态设计手法。结合实践,笔者总结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施中采取生态手法处理。

(1)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石笼作为一种生态格网结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生态格网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卵石填充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保护工程中。与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优点突出,更提供了一个新的景观视觉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卵石柱摒弃了传统刚性结构建筑物的单一性立面装饰,在保证钢结构亭安全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基于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使公共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公园在设计手法上核心是采取生态技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措施,重点创造水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本公园照明系统均使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照明系统,以环保、节能配合公园的生态性设计。公园设计水生植物净水系统。水生植物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点缀水面与岸边,加强水体的美感。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因此水生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湖水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同时采取生态化净水,公园与河流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系统,通过水深、驳岸形式、植被护堤等水设计,建造一个的生态设施,由河道作为廊道,河涌水流经公园的入口湿地生态水生植物床和浅滩的过滤,进行生物净化,再进入深水区,再到净水区。如此进行一系列的过滤,最终达到水体的自净,最后到达卵石浅滩,为儿童提供安全戏水用水。

(3)公园生态水景设计,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床对水体进行净化,设立动态水景观——喷泉,为水体增氧。湖体基底和驳岸设计以自然土堆坡为主,表面层换粘土保水。对于公共卫生间、公园管理处等服务用房给水方面以自来水供应。植物灌溉主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设净化池,利用湖水补给,提供日常的灌溉用水。公园的服务性污水主要来自洗手间和小卖部与公园管理处,采取就近排进周边的市政污水管。雨水方面则采用天然排水为主,沿路边设置不同形式的明沟排水,以自然的卵石、水生植物构成,暴雨时期会形成水溪景观,其他以暗沟排水为辅。

(4)天然的排水调节系统。本城市公园在各处设置天然排水系统,以保持水土,水通过有序的地表排水路径,以明水渠、地形明沟、卵石径的形式,汇集到深水区。当暴雨时侯,形成溪流的景色,水退时又是旱沟,草花丛生,呈现另一种景象。

(5)生态护坡景观设计。河涌设计还原河流原生的形态,设计成蜿蜒弯曲的河流,设计不同的水深,采取自然放坡的原生态驳岸,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湖泊设计还原原地形湖泊的原生形态,扩大湖面,增加蓄水面积,形成婉延弯曲的自然放坡原生态驳岸,设计不同的水深,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同时公园里设计了生态绿地植物床,潜水跌水区、活水区、净水区以及戏水区。

3.2 特色设计

本城市公园设计有彩色安全胶垫活动区,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生活的快速发展步伐,人们更加地崇尚健康环境生活观,儿童游戏场地及青少年活动场的安全性和趣味性设计尤为重要。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中间穿插橙色和红色的小径,它们是用安全性能高的地面材料制作而成,在绿色植物与红色系的强烈色彩对劲以及巧妙结合下,充满视觉冲击和动感,这孩子们创造一个趣味性的安全嬉地带。

同时本公园通过雕塑、图案以及建造材料等,有效导入乐从家具、乐从钢铁等产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名片;同时引入新概念钢结构更楼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及传承;贯穿公园的单车径更是文化绿道的延伸,倡导人们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态度。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公园景观设计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通过结合某城市公园项目加以探析,对于本城市公园设计上采取卵石明沟与草坪明沟等天然排水沟,以及各种可渗性的设计,节省不少排水管道等材料;太阳能照明系统的设计,施工方便,减少管道的铺设和缩短施工工期,在日常使用中,比起常规配电节省不少电费。通过对南片区公园的生态环保设计,提升了南片区的环境效益,为这个片区居民的提供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生态社区公园,吸引更多人到这里居住;从而,对于整个片区的土地升值起到积极作用,人口聚集造就消费的增加,商业价值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综泽.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篇9

现代园林景观轴线类型

1单轴单轴是由单一轴线串联空间或形体形成的组合。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稍微有点规模的园林景观,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一条主轴贯穿始终的情况出现,都需要在轴线的平面有所变化,如轴线的并列、错位、波折等。比如,颐和园的前山和后山,虽然大体上看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但事实上他们的山峰相对于中轴线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在规则的对称中增添了不对称的平衡,平添几许韵味。

2组合轴线如果按照轴线组合形成的几何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相交轴线和平行轴线。(1)相交轴线:两个单轴之间、或者其延长线之间有交点,形成相交轴线。当两条轴线垂直相交的时候,形成十字轴线,是轴线控制手法中将规则性和秩序感发挥到极致的体现。(2)平行轴线:轴线间是平行的关系,相对独立、方向相同,形成景观在空间形态和视觉上的延伸与扩张。为了突出平行轴严肃、规整的特点,同时避免死板、单一的弊端,通常采取次轴烘托主轴的造景手法。

3放射线轴由1个中心向外放射性的发散出一系列的轴,形成扇形、圆形、辐射状的构图。

组合轴线的应用

随着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单轴控制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园林造景的需求。从17世纪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轴线组合的手法,在保持景观秩序性和严整性的同时,给景观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就是由中轴线与多条长轴、短轴、正交轴、斜交轴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轴线系统。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小花坛、水池、运河等主体景观都被放置在组合轴的交叉点上,使主体景观更加突出、整体景观更加自然优美、连绵有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轴线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多种轴线搭配方式,形成主次有序、秩序规整、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的园林景观。轴线间科学合理的组合,能够使园林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独立景致在主次轴上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功效,并提升景观的整体美感,构建和谐优美的园林景观。例如,松原市壅水坝工程是由新建的壅水建筑物、河水、亭台、植物配置等形成的大型生态园林。众多独立的景致在主次轴的控制下,有序排列,错落有致。其中,壅水建筑物位于主轴线高处,河水、亭台、公园、娱乐设施等分布在次轴上,相互辉映,引人入胜。不仅是松原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还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度假旅行的首选,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轴线的几何性转换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如果单纯应用单一轴线或者简单的组合轴线对园林空间进行划分、对园林景致进行布局,会使景观对称过于死板、格局过于单调、风格过于保守、美感过于直白。因此,在应用轴线控制手法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轴线的几何性转换,并通过与植物配置、空间营造等其他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渐次显示”的设计手法,使景观意味悠长、韵味深远,充分调动游客对景观的好奇心,增强景观的观赏效果。通过轴线转换,使景观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和突变性,打破传统轴线控制下的景观沉静、一成不变的传统,追求一种跃动美。通过轴线的“偏折、偏移、旋转”等,既能够突出园林的中心和重点,也能够满足游人对景观的审美需求。例如,宁江森林公园位于松原市宁江区辖区内,是松原规模较大、景观资源较丰富的主要园林之一。宁江森林公园有森林旅游度假区、生态观光区、宗教朝觐区、水上运动区、综合服务区等主要景区。其中,森林旅游度假区位于主轴上,生态观光区、宗教朝觐位于转折处。这种设计手法打破了整个园区中心对称的设计格局,既使整体景色产生通透开阔、广漠无垠的视觉效果,又实现了景色间的搭配与掩映。

整体轴线与局部轴线的结合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发展迅猛,园林景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一些大规模的园林景观中,轴线系统是十分纷繁复杂的。大到区域轴线、城市轴线,小到建筑轴线、广场轴线,他们共同组合,形成严密周全的轴线系统,对园林各个独立景观和园林整体景观都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自然”,因此,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都力求在设计中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和都市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整体轴线和局部轴线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对园林景观的控制,使园林空间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中。例如,松原市以长白山铁路和图乌公路为整体轴线,实现城市整体划分和布局;同时,每个城区、每个建筑群、甚至每个小区单位又沿着不同的局部轴线进行分散布局。各个园林景区在整体轴线与局部轴线的双重约束下,形成松原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异构元素的插入

异构元素通常是指区别于直线的一些图形和图案,这些图形和图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打破了直线型轴线控制手法给园林景观带来的肃穆与乏沉,给整体景观添加了律动美和跳跃感。在整齐划一的直线型轴线设计中穿去异构元素,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创举。这些不稳定元素使传统轴线控制手法控制下的园林景观平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例如,松原市原江滨公园的生态园林设计中,摆脱了园林设计中只能承袭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和模仿西方皇家园林设计风格的思想束缚,大胆创新,以我国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中吸取灵感与创意,形成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园林景观。以公园内湖心岛为中轴向外辐射,构建发散性景观结构。在中轴线上并没有直线型的景观,而是采用生动有趣的绿色植物配置设计。这些植物在高度、颜色、种类、造型上相互搭配、和谐共生,形成多样的组合。这种新型植物配置方式,不仅丰富园林空间,也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植物配置的设计就是中轴景观上的异构元素,给中轴线乃至整体景观添加了独特的色彩。

轴线的虚实变化

在应用轴线控制手法设计现代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设计师还特别重视轴线的虚实变化。轴线的这种“若隐若现”的变化手法不是通过实体景观呈现的,因此人们很难感知到这种变化的存在。与完整而直观的轴线设计手法不同,轴线的虚实变化展现的是一种乱中有序的艺术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园林景观乍看上去杂乱无章,然而细品之下却又紧密有序,这就是轴线虚实变化的结果。轴线的虚实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是传统轴线控制手法与时俱进的产物。例如,长山明珠园,是松原市最著名的生态园林之一。公园内人工湖和希望之星主题广场的覆盖面积很大,是公园的主体景观。长山明珠园的设计手法体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以及文学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理念。在长山明珠园中,运用轴线虚实变化的手法:人工湖和“希望之星”主题广场等景观空间在主轴线上,是实线;其他景观在主轴线的线性控制下延伸开来,沿着轴线横向展开,是虚线。实线与虚线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序列景观。#p#分页标题#e#

篇10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设计,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做法存在不足,因此,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已成为必然趋势。

2关于生态、生态设计、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设计: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提出的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园林:2006年程绪珂和胡运骅在出版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3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

在“生态”“生态园林”成为当今社会时尚口号的今天,生态理论很多但生态设计实践却很少。如何把这些生态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总结归纳了一些可行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

3.1场地分析法

植物景观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它肩负着改善环境的任务。科学性、生态性是植物景观设计的首要要求。对场地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必然是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之一。

纽约高架铁路(Higeline)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这个方法的一个典型。High Line是曼哈顿西边一条1.45英里长的高架铁路线,1980年以后,这条铁路线废弃。纽约高架铁路(Higeline)公园的规划目标是为市民提供一处安静的绿色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远眺hudson河流景观和曼哈顿城市天际线,感受和缅怀纽约特有的工业文明的游憩场所。

奥多夫负责本项目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他首先进行的工作是深入调查分析目前在铁路废弃25年后,通过自播繁衍的植物种类和自然植物的空间构成。在此基础上,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5种不同空间模式,提出相应的植物景观种植模式,如平缓区种植模式采用抗旱性强的高牧场景观主题;桥区的种植模式以湿地景观为主题;以牧草和多年生花卉混合的植物景观作为坡道的种植模式,形成草本和多年生花卉组合的景观效果等。

高架铁路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它的设计方法,奥多夫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对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调查包括现状立地条件和现状植物构成两个层面,通过现状植物的调查来确定乡土植物的分布种类、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符合场所自身的特点。

3.2动态景观设计法

植物是有生命的,随着其生长变化所形成的景观会变化,在一年内随着季节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因此,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应提倡科学的、动态的设计方法,它不同于建筑设计,不能用建筑设计中“一次成型”的观念来对待。

Hellennikon公园位于雅典以西20 km,原为废弃的雅典国内机场,总面积为530 hm2。在2004年,由风景园林师David Serero等负责规划设计。在对原地形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方案构建了6条200 m~300 m宽的绿色廊道,将城市与海滨区域连接为一个整体。根据立地条件中水分状况的不同,植物规划为湿生和旱生两种类型的多种生态栽植模式。植物景观体系的形成是通过自然植被演替过程来实现的。从2004年以乡土灌木为先锋树种的群落逐渐转化到2024年的松、栎混交的顶级群落模式。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充分展现了植物景观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同时这个变化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景观。

法国风景园林大师吉尔・克莱芒在雪铁龙公园设计的一个命名为“动态花园”的主题花园和米歇尔・高哈汝夫妇设计的苏塞公园都运用了这种动态的景观设计方法。

3.3乡土植物的运用

乡土植物是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土生物种。现代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乡土植物的运用,既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节约大量养护成本,又能体现地域特色。可惜在我国目前由于受到一些认知的偏见,所谓的“经典植物”被偏爱,而乡土植物被冷落。

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科斯是地域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对巴西热带乡土植物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了浓重的巴西地域景观特色。他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上,从抽象绘画风格中吸取灵感,以自由的有机曲线和大片不同色相的乡土植物搭配,形成富有韵律感和对比强烈的效果,创造出许多风格鲜明的作品。

在柏林索尼中心,Peter Walker运用了玻璃、金属不锈钢材料、石材等与建筑呼应,体现办公环境的简洁风格和高雅档次。但在植物选择上,却种植了椴树、白桦、杨树等,这些都是当地非常普遍的乡土树种。可这似乎一点也没影响整个环境的高雅氛围,反而更增加了作品的特色,这点值得景观设计师深刻反思。

3.4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

植物群落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现代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在植物群落设计时,不能违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其内在要求,人为随意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清华城市规划院在做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调研了北京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类型和树种搭配方式,并加以提炼。在奥运森林公园中,以总体规划布局为基础,按照种植方式、高度、土壤水分等分成不同生态区域。对应模拟相应的自然植物群落,通过这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创造出了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达到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的作用,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

3.5植物生态功能的运用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环境中尤其是土壤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蜈蚣草和大叶井口边草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砷(As),鸭跖草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铜(Cu),而遏蓝菜属植物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锌(Zn)。利用植物的这些特点,在生态学原理的支持下,通过植物景观设计来改善环境污染的状况,这也是现代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方法。1970年景观设计师哈格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中,对土壤污染的处理是先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然后通过生物和化学的作用逐渐清除污染,其做法就是在土壤中掺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被污染的土壤。这种生态设计不仅使公园建造成本降低,而且用于维护、管理的费用也很少,对环境产生了积极效益。

4结语

“艺术和科学始终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两大支柱(roots)”(George P.Thompson&Frederick Steiner,1996年),生态设计也不例外。如何使设计既具艺术的感染力又具科学的合理性,一直是生态设计的核心任务,而其对环境的积极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这需要每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任京燕.巴西风景园林大师―――布雷・马科斯的设计及影响[J].中国园林,2005(5):123-124.

篇11

关键词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 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 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 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23] 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篇12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与方法。指出要加强地域性文化传承;增强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提高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水平。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便是本文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运用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档次

景观设计指对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闲广场、活动公园、桥梁、河流、绿色用地等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使之形成科学美观的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观点深刻、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园、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古代景观设计理念。诸如儒家的“礼制思想”,我们抛开等级观念不说,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对景观设计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中正仁和无不及无不过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与本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庄重而不失情趣的设计风格之中体现一种宁静优雅的含蓄之美。道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能将往昔的辉煌照进当下的现实之中,从而激起久违的民族自豪感与美好的记忆。能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变得与众不同,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拥有自己的独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园林的形式与内容颇为繁杂。传承问题在园林中指的是文化的传承(地域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传承(中国讲“禅”,在园林中运用较多)、传统美德的传承(比如大树旁是小树,尊老爱幼)、中国艺术的传承(讲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地域性文化传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归的今天,常听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我们民族的美是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们要善于在古典风格中体味现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现在景观设计中找寻传统文化的影子,寻找我们或许遗失的美好,从而创造景观的独特品质。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纵览整个广场,我们会发现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运河文化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结合了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出色的体现出了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再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整个广场由水景音乐喷泉、园林景观、休闲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轴分为三大部分,中间为音乐喷泉,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水景落瀑”、“观景平台”等景观。将一系列诸如中国结、唐诗雕塑、戏曲脸谱、开元通宝、剪纸等陕西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其间。从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设计师的青睐,其中有诸如中国书法、中国结、国画 、篆刻印章、京剧脸谱、观音手、龙凤纹样、祥云图案、太极图等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图案。许多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又使景观设计的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将祥云图案和龙凤纹样等元素通过雕刻或手绘的手法装饰桥梁栏杆或空白墙壁,能将文化中寓意的祈福与祝愿的美好意愿传达给民众,使民众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设、景观设计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将传统色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有效地营造景观的表情。

3、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

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对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丰富意境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在空间布局方面,通常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等手法。在借景方面,《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表现园景的不同情趣。还可运用一些诸如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意韵。还会吸取其他艺术领域的优点,比如诗词、山水画等,将其“中和”的思想融入景观设计中,巧妙地将自然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奥运森林公园以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阴阳哲学,依据方位设计了3个景观区,分别代表“历史”“现在”与“未来”。并充分吸取了中国古代庭院建筑中门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公园的起点方位将奥运五环标志设计成了大门,并巧妙构思了起点和终点,每个空间的设计无不很好的展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

篇13

关键词: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思想

引言:

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普遍重视其社会性与功能性的需求,而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使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无法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艺术内涵,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其功能的多元化,还需要积极继承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并将其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一、古典园林建筑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体现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词汇,按一定的语法组织,就会创造出园林的意境之美。其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相互穿插、渗透、首位相顾、前后呼应。 如何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如何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

1.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配关系。这种理念的运用在实际参与的四川泸州忠山公园改造设计为例。在设计和建设中,设计者以“自然山水酒城”为主题,积极探讨和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公园改造当作文化来设计建设。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精在布局。充分运用传统造园的“相地”理念,按照忠山公园的现状,构建了由入口广场、武侯广场、孝行广场、观鱼池、孔雀园、盆景园等点、面、线相结合的山水立体空间绿化体系。如利用忠山公园原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地形、地貌,结合传统造园手法,设计建造了“樟树茶园”“宝山春眺”等16个景点,美化了环境,彰显了酒城的文化特色。对客观条件和环境进行最合理的利用、改造和创新,从而达到理想境界,实现酒城区绿化艺术和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泸州城市绿肺和人们休闲的天堂。

2.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在T州云龙湖珠山公园景观设计、苏州吴江东太湖大酒店景观设计、无锡世贸中心内庭环境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3.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即兼具传统文化气质、传统建筑风格,受到休闲游乐生活,和观赏性的影响,形成了设计上的灵活性较大,可以说的无规可循,“构园无格”。所提供的空间做到适合游客的观景需要,做到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变幻莫测。组织园林空间的物质手段,除了包括营建之外,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也极为重要,彼此配合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方法和技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立意;②选址;③布局;④借景;⑤尺度和比例;⑥色彩与质感。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主要包括厅、堂、馆、亭、台、楼、阁、轩、

榭、舫、廊、桥等 12 种类型,在景区内承担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以及组织园林空间等作用。传统园林建筑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立面可上、中、下三分,以高台基、木屋身、大屋顶著称于世。上分屋顶,有单檐、重檐、卷棚之分,以及硬山、悬山、庞殿、歇山、攒尖、盔顶等诸多类型,中分屋身,包括前后檐从柱础到檐凛的立面和两侧山墙立面,主要由柱、梁、凛、杭、斗拱、雀替等大木构件组合而成;下分台基,是建筑的底座,以石为主,可以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而且台基四周压面包角处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更有衬托美观的作用。总之,园林建筑是一门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的立体空间艺术。 园林建筑不强调突出的形体,也不拘泥于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而是用最灵巧、最主动的手段去营造和挖掘物质形态之后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

4.植物配置

所谓“园林”,即先园后林,无林不成园,缺少了花木的点缀衬托,建筑、山水则会没有生机和自然之趣,可见植物配置在造园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植物配置的主要作用:构成山林气息,调节小环境的气候、水土、空气、噪音,确立景观主题和组织园林空间,还需考虑以春、夏、秋、冬所带来的季节变化,赋予园林景观季节感。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还在于她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贵、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等,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的要点则是追求自然形态、选择合宜地段、注意发育状态、注意季节性变化、注意传统习俗、喜好等。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空间的发展创新和传承

总结和研究了传统造园的手法技巧后, 如何运用是景观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怎样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空间中继承中国的传统园林的手法。有“贝之园”之称的苏州博物馆,实际上是接续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实现了贝聿铭这位“苏州之子”跨世纪的梦想。苏州博物馆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轮廓,但又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审美,但营造方式却是现代的,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遵循“起点-前奏--尾声”的格局。新馆和忠王府的建筑高度和色彩上的一致性,是传统类型的创新提炼版,也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璧链接。贝园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体现出了传统审美体验的魅力,如具有传统印象的走廊部分、具有江南风情的主庭院、具有山水构图的主庭院石景、具有传统神韵的漏窗设计,还有老贝要求从文徽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嫁接,以此来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的紫藤园。 从平面规划到空间体验的把握,继而到细节的营造,新苏州博物馆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它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有重要启示, 只有很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人成功的造园经验,才能在景观上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三、结语

总之,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那种人工堆砌,匠气十足,矫揉造作园林作品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精神及旨趣,从传统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让传统的文化底蕴表现于现代园林建筑之中,创造出宜居的园林。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14

关键词:城市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主题公园是人造的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对规划以及构思是特别讲究的,其可以围绕着一个或是多个主题来展开设计。主题公园中的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既要能够体现出主题公园的独特性,还要能和城市文化属性相联系。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分析,能有助于促进实际景观设计的良好发展。

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

1.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目标

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设计目标。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特质和其它的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目标的明确化。要以营造独特主体场所氛围作为重要设计目标,通过景观设计激发消费者的兴奋情绪,从形成比较特定环境的氛围,对人的情感带来共鸣[1]。另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在商业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双赢层面。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公园的景观设计不同之处在商业性的属性上比较突出,将经济效益作为最大化的目标展开设计。

1.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1)为能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多样化,就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使景观设计的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高。景观设计注重文化特色的融入,通过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加以体现。景观设计要对文化的特色加以体现。在具体的规划中将发扬城市文化进行充分的考虑[2]。(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原则也要充分重视。主题公园是为人设计建设的,景观设计就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尊重自然以及秩序,对人的需求充分考虑。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消费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等,将人的价值放置在关键位置,才能发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3)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设计原则。由于主题公园是为人来提供休憩以及游玩的场所,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对美的体现加以重视。不仅要在功能上充分的展现,还要能将审美性与之相结合,将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凸显出景观设计的完善性以及协调性,整个主题公园的审美价值也能得以提高。(4)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文化传播的原则。不仅要能将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科学化呈现,还要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保持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和发展前景

2.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具体设计

(1)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建筑景观的设计方面是较重要的。在对建筑景观的外形设计方面,要能形态多样化的展现,可结合实际在娱乐型及仿古型方面进行加以选择[3]。例如在仿古型的建筑外形设计中,将历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的设计,这对城市文化的传播较有利。而对于娱乐型的建筑外形设计就比较多样,在形态上也有着不确定性。建筑风格的呈现,也要能和主题公园自身的主题相结合加以确定。(2)景观的空间组合设计层面要科学性的呈现。在主题公园的景观空间组合的序列层面的把握,要注重节奏感,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公园中的游园是强迫性的行为,不会长时间的保持情绪以及体力。因此在景观的空间组合序列上就要注重变化,通过组合的变化来激发人的兴奋情绪,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3)设计的手法上要能多元化的呈现,可将游戏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应用。在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的线索,将多个主题能够有机的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主题公园系统。在游戏方式的运用上,可将时间或是故事情节作为主要的方式,让游人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跟着主题发展来进行切身的体验。这样就能够在景观设计的作用价值方面充分发挥。(4)植物绿化的设计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对人的精神有着放松的作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可将先软后硬的设计方法加以应用,对城市主题公园的发展战略加以明确化,创造符合市场的主题文化,打造主题的唯一性。对植物的配置要科学合理化,对生物的多样性要充分重视,尊重以及保证植物群落组成的合理科学性,要和主题相符合。在对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在布局以及空间特色的体现方面以人为本进行设计,对人的审美需求要能得以满足。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重视,才能将植物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5)水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水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水景设计要主次配合,可以设计成流畅平滑的曲线形,水体的主次以及大小的设计上,要做到融会贯通。如在辽阔的水面就可通过汀步石、桥以及小品等进行连接,塑造体量上有变化的水面。

2.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发展前景

(1)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发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景观设计会回归真实,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更加的自然化。城市主题公园是人的乐园,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会更加的强烈。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就能满足人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在未来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发展中,会向着回归真实以及自然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以及追求。(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会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更注重,以及对城市文化内涵的融入也会更加的重视,从而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和城市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有着浓厚人文性的景观,通过这一设计来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在未来的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会将大众文化作为重要基础,与时展的潮流相结合,审美时尚以及科技文化等元素也会与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紧密结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设计的层次性以及功能性的体现。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文章通过从理论层面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生活中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思梦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庚.浅论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J].艺术科技,2016,(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