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人居家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人居家护理

篇1

>> 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护理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探究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政策建议与思考 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 现代化背景下南通市市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经验引介 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模式与设计理念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 社区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与保健的分析探讨 护理队伍对老年痴呆病人居家照料者情绪的影响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老年人“居家”的舒适高度 老年人的“居家”舒适高度 适合老年人的居家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刘雪琴. 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3): 54-55.

[3] 石瑞君, 孙丽娜. 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 护理学报, 2009, 16(19): 26-28.

[4] 马强. 老年介护简明读本[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15.

[5] 王海蓉. 日本老年介护保险与护理服务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1): 77-78

[6] 任远. 生产性老龄化社会是未来发展梦想的基础[N]. 新闻晚报, 2013-06-01(4).

[7] 周萍. 中国介护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14): 1262-1264.

篇2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用药;合理性;原因;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5-02

党的十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应该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有效落实党的十的方针政策应该中着手应对的重要工作。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开发发生退化,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服药的机会自然而言的也会增加。对于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服药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既经济又方便,受到老年患者的广泛青睐。但是,老年患者在居家服药的过程中是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患者带来的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有效的消除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就成为了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2]。为了对老年人居家用药胡合理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护理方法和对策展开全面的研究,我院针对乡镇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病患者,随机的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老年人居家用药的不合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次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和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对策能够显著改善用药的合理性,现在将研究的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需要常年服药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60岁,最大的为86岁,平均年龄为71.3岁。患者的病史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的为13年,平均病史为4.5年。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服药治疗。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的最多,其次是初中文化程度,还有少数的患者为文盲。大部分患者为农民,没有退休工资,靠享受国家给予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和子女维持生活,所有的患者均参加了居民医保[3]。

1.2 方法

采用调查的方法老年患者的用药状况,医护工作人员通过亲自上门,为患者建立管理治疗卡,通过与患者沟通的形式。调查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服药情况、各项生命体征状况。同时,医护人员通过认真的倾听患者自己的主诉,了解患者在居家服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问等。在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理所获得的信息,总结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因素,并且很对具体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上门护理服务,认真的向患者讲述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服用治疗药物的各种性能,均衡服用药物维持其在血液中浓度的重要性,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等。通过多次上门真诚的护理服务,建立起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4]。同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病情状况,合理的服用各种治疗药物,在病情变化的时候应该及时的电话咨询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前往医院进行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护理人员再次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本次调查的结果与护理之前的对比,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

1.3 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护理前后用药合理性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得到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P

2结果

在对60例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用药合理性护理之前,不能够合理用药的老年患者有54例,占90%,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护理之后,60例老年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性的问题,占8.33%,护理前后老年患者用药护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同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各项身体的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减退,导致患者的视力、听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发生严重的下降,导致患者在日常的用药过程中出现忘吃、多吃等多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老年人尤其是乡镇农村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患者对于与疾病和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对于相关的注意事项具有较低的接受能力[5]。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患者为了节约会自行购买廉价的药物,降低了药物应有的效果。

(2)环境因素

患者居住的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宣传或者是相关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愿意参与到村镇举办的健康讲座中,认为参与这些降低的护理人员是为了推销药物,只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敷衍了事的讲解。患者在家中可能缺乏家人的相应关心和照顾,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一半老年人的子女不知道父母服用的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父母最近在服用药物。同时,患者非常容易受到同类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患者在村内可能会与熟人、亲人、朋友等交流自己的病情,同类疾病患者之间会相互分享自己服用的药物,采用的治疗方法,达到的治疗效果。通常对于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患者的治疗方法就会被其他患者私自采用。但是,病人自己殊不知,这严重的违背了现在医学上讲求的个性化治疗。

(3)治疗因素

有的患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短期不能够确定明显的治疗效果,就会选择更换医生或者是医院再次治疗,由于频繁的更换医师,不同的医师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疾病的治疗缺乏持续性。有的患者可能过于相信广告,认为广告中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只要贵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完全不听信医生的建议,私自到药店购买昂贵的广告类药物。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误导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一个因素。某些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水平,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给予患者错误或者是误导性的指导[6]。

3.2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护理对策

针对老年人用药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改善用药不合理状况的关键。可以采用的护理对策有:

(1)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护工作人员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不是十分明确的内容,应该自己核心准确了再给患者答复,防止给患者一些误导性的答复。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够提高对相关疾病和治疗药物的了解。

(2)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为了防止患者忘记药物的服用方法,制定一个备忘手册。手册一方面记录患者的具体用药方案,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考核。患者每次按照具体的方案用药之后,就在备忘录上作出标记,防止漏吃或多吃情况的发生。

(3)加强患者自我服药能力的训练

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和记忆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各种药物不能够很好的记住它的名字和服用量,医生为了方便患者记忆可以再药物的盒子外边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或者将药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方便患者记忆。

(4)加强人文关怀和健康宣传

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定期的对患者开展家庭护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家人对患者的关系情况等进行全程监测。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医护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关心。同时,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进行与其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更加了解,同时了解合理用药的好处。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在患者的村镇内举行相应的健康讲座,邀请患者及其家人一同参加。

参考文献

[1]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8-319.

[2] 《影响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因素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14).

[3] 李海菊 ,郭春花 ,王嫒嫒 .影响我 院老年住院患者潜 在性 不适当用药 因素的回顾分析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33(14):11.89―1192

[4] 赵欢,薛鹏,刘建秋.基于 Beers准则的社区老年慢性病 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32(3):241-24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明显的延长,从而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集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卫生机构,在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人群,在社区护理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一人群在不断增加,老年人在社区医疗服务及疾病防治方面包括社会角色、生理、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疗服务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城市广大的社区中,有很多的老年人虽然岁数挺高,但是其身体状况良好,或者有慢性疾病但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增高,希望能得到方便、经济、快捷的社区卫生服 务以满足健康需求。如何加强老年人护理与保健成了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于老年人,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指导其居家护理和保健,以便增强其自我生活能力,有效的保持健康的状态。因此,通过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通过切实有效的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 存质量与自我保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护理服务[1],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特点是首先具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次是护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护理重点是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社区服务。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老年人发病率一般比年轻人要高出3-4倍[2],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无论是护理经验及护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老年护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现就老年人社区护理措施与护理形式等方面对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

1 老年人安全生活环境的护理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应安静,空气清新,生活便利。房间应朝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避免潮湿。室内温度以18 ℃ ~23 ℃为益,湿度为50%~60%为宜。由于老年人往往行动不便,因此地面应无障碍物,尤其不要放置小块的地毯等,避免老年人跌倒。还要注意地面不要有水渍,不要打蜡等,避免老年人滑倒。室内物品宜少而够用,避免突出的家具挡道。卫生间最好有专门的扶手。

2 老年人饮食护理及指导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老年人维护健康及至关重要,不合理的饮食则会引起众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所以老年人所摄入的饮食应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与身体需要保持平衡。对于主食,老年人应该谷物类为主,同时由于老年人对糖的耐受能力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应该注意摄入量;对于蛋白质,老年人应该多摄入奶类、大豆、鱼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于脂肪,应该尽量选择花生油、菜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减少肥肉、猪油等动物脂肪的摄入;对于无机盐和矿物质,由于老年人钙的消化吸收能够降低,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等病症,因此需要加强食物中钙的摄入量,对老年人来说,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奶类,虾、蟹,蛋类、绿叶菜和豆类;同时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血压以及肾炎等等。对于维生素,应大量的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维生素的摄入量,且对于老年人有较好的通便功能。同时应该注重大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平衡[3]。

3 老年人睡眠护理

老年人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消除机体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睡觉前,老年人应该适当的进行散步,或者用热水泡脚和洗澡,同时保证按时睡觉。床铺的软硬度要适宜,过软或者过硬的床铺都会使老年人难以入睡,并且在睡醒后全身不适。对于枕头的高度,则是以保持在老年人的一肩高为宜,过高或者过低有可能会引起老年人呼吸困难或颈椎疾病。对于睡眠时间,应该保持在7~8h之间,另外午休0.5~1h会有利于老年人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4 保持适当的运动

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为了避免身体不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从而使的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施展。例如步行、慢跑、打拳、做操等。其次在进行锻炼时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心急,运动量应该由小到大,日积月累。同时锻炼应该持之以恒,不能随心所欲、断断续续,最好是每天都进行定量的锻炼。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不能过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以能够耐受较为适宜。在锻炼以后应该注意自我监护,从而有效的预防过度疲劳。老年人可以根据运动后的呼吸、脉搏等等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使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

老年人活动时的注意事项:①老年人起床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活动,应该在机体充分舒展后慢慢地开始运动,以使身体相适应。②运动时要注意室外的温度变化,避免着凉感冒等,还要考虑老人的身心状态,运动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③如果在活动中如果出现气短、头晕、胸闷等自觉症状,要立即终止运动,测定脉搏和呼吸的频率,休息后再检查脉搏和呼吸是否正常等。如果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少运动量,如果不能恢复,则要去医院检查。

篇4

陶福美

武警浙江省总队干休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摘要】 目的 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方法 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培养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能力,干预1年之后,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结果 在干预之后,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P

【关键词】 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老年人群所占比例得到扩大,使得老年人群的护理与保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在城市社区之中,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为良好,或者是患有慢性疾病,未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对于此类人群,应该指导、帮助其掌握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2]。我院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对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例,女8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0.2±9.8)岁。其中3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患者有其他的慢性疾病。

1.2 方法 干预前,对所有178例研究对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进行评分,然后进行相应的居家护理与保健指导,帮助患者培养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于干预1年之后,再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178例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2.1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该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以及生活便利。在老年人的房间方面,应保证其采光好、通风好以及干燥等,例如,保持室内温度在18-23℃,湿度在50-60%[3]。通常老年人的活动较不方便,需要保持地面的干净,避免障碍物以及水等的存在,以防跌倒,尤其是卫生间,最好设有扶手。

1.2.2 饮食健康 合理的膳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饮食应该保证种类齐全,并且营养均衡。主食以谷类为主,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糖耐量有所降低,因此要注意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通过食用奶类、豆类以及鱼类等获得;在脂肪摄入方面,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植物油,避免使用动物油脂。老年人对于钙的吸收有所降低,应注意补充,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人不应食用太多的盐,避免引起高血压等疾病[4]。最后,老年人应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等,保证维生素的补充,并且平时要注意多饮水。

1.2.3 睡眠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老年人缓解疲劳,恢复精力。床铺的软硬度要适中,枕头的高度要适中。睡前最好进行适当的散步、使用热水泡脚等,并且最好能够保持睡眠时间在7-8小时。此外,老年人午休半小时左右亦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

1.2.4 运动健康 老年人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进行锻炼,以达到活动筋骨的作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量应该随着运动的持续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时断时续,要持之以恒。同时运动切不可过度,以防发生危险。

1.2.5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广阔的心胸,积极参加活动,以积极、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增添生活的乐趣。此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多同朋友聊天,一起参加活动,互相关心、帮助,共同促进身心的健康。

1.2.6 健康检查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处于逐渐的衰老退化之中,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2.7 用药健康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进行用药治疗,应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改变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等。对于老年人,身体器官逐渐衰弱,使得药物的代谢相对缓慢,应注意控制剂量以及种类,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5]。用药期间应严密关注不良反应情况,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3 判断标准 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表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4各方面组成,包含11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使用3级评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好,所得分值越高,表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 ±s表示,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以P

2 结 果

经过1年的居家护理与保健干预之后,研究对象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情况均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提高,两者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引起了人们对老年人群的保健护理方面的重视,使得老年人获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本次研究中,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干预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居家护理与保健对于老年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其改善身体健康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菊.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与保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20):131-132.

[2] 冉凌云,刘琴.老年人的居家护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02(3):283-284.

[3] 何静.浅析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和保健[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06.

[4] 林继凯,宋怀宝,张群等.居家护理高龄老人家属幸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504-3506.

[5] 金其林,胡冬根,崔明等.老年人入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医药,2012,33(2):27-29.

篇5

关键词 居家陪护者 护理风险 风险认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43-03

居家卧床老年患者的陪护者大多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又无护理经验,陪护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且护理风险认知度低,抗风险能力薄弱。社区护理人员可通过培训,或直接入户给予针对性和个体化指导,提高陪护者护理技巧和风险防范能力,避免风险事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家庭病床服务的工作之一[2-3]。本文探索提高陪护者护理技巧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护理干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下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需求。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社区内未经专业培训的长期陪护年龄≥60岁居家卧床老年患者的家属或保姆共120名为研究对象,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研究内容和方法

自编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认知水平包括居家卧床老年患者最易发生的4个护理风险,即坠床、压疮、进食不当导致呛咳和烫伤,每项护理风险认知涵盖发生原因、危险因素、预防与护理3个问题。问卷满分为24分,4个护理风险,每项护理风险问题的评分范围为0~6分,分值越高,表示知晓度越高。风险发生的调查分别为干预前1年内和干预后1年内。

对干预组发放指导手册,同时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入户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知识指导。对入户时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对陪护者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加强其依从性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照组仅予常规宣教,未行个体化指导。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样本t检验,P

结果

两组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风险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风险发生情况相似,以压疮的发生例数最多,烫伤最少,且均无死亡病例;干预后,干预组各项风险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亦无死亡病例。两组干预后年风险发生率均有下降,干预组的年风险发生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论

目前由于大多数居家陪护者未接受系统培训,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和护理技巧,陪护质量堪忧。本研究结果显示,卧床老年患者4种居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与陪护者风险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且陪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

研究同时显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直接入户,给予针对性、个体化指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干预组的陪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社区护理干预是医院工作的延续和功能拓展[5]。因此,入户干预对于缓解医院住院难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应新形势下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郝素文. 对院外压疮留院观察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观察[J]. 护理杂志, 2009, 26(7): 70-71.

蔡静芳. 社区老年护理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医药, 2013, 34(2): 46-48.

杨慧颖, 倪英, 樊华, 等. 老年科全程优质护理管理实践的效果与评价[J]. 上海护理, 2011, 11(4): 75-76.

曾维, 赵芸芸, 陈敏琴. 101例院前带入压疮相关的因素分析及住院社区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8): 127-128.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临终;临终关怀;现状;对策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4]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

篇7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社区,养老,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各个城市的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4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96%,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水平。这表明我国21世纪初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银潮的到来已势不可挡。急剧增长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养老设施产生旺盛的需求,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济南市养老机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研究是迫切的、有意义的。

一、养老机构的现状情况

1.1 居家养老的局限

居家养老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遇到困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家庭结构呈现4-2-1的发展模式,居家养老的负担加重;同时现有的居住建筑在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居住日照标准等设计要求方面不能达到居家养老的要求,居家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及困难日趋显现。

1.2 社会养老机构的问题

社会养老机构是指只要按时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等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机构的匮乏,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及所选位置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的需求。同时目前养老机构多由政府投资,带来的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机构照顾费用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适合新时期养老模式的初探

为很好的破解目前养老难的问题,我们必须着手研究并开展适合新时期的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合理规划设计适合现阶段养老的老年人社区,相关管理部门也应鼓励支持老年社区的报批建设。

2.1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设计应首先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以舒适的环境及设施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并保留适度的独立空间,以达到维护和锻炼老年人独立居住生活能力的目的。

2.1.1老年人社区的选址

老年社区在选址时,比较适宜选在靠近中心城的区域,有利于一定的规模建设,这样既可保证自然环境较好,同时还有利于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更便于子女的照顾探访。

2.1.2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设计布局

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功能需求为目标),空间尺度适宜,环境特征便于识别,以服务设施及医疗设施为中心,同时交通组织方面应尽量缩短各居住建筑与其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距离。

2.1.3道路交通及景观设计

道路宜采用人车分流,无障碍的步行道构成小区的交通骨架,尽量避免机动车的进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干扰。老年居住建筑与老年人涉足的公共场所之间应以方便安全的步行系统相连,步行系统两侧应设置供老年人休息交流的设施。景观设计应适合老年人的审美需求并保证安全及绿化率要求。

2.2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社区的规划管理

目前,国家对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用地性质及建设标准均不明确。为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参考其他城市规划审查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实例,对该类项目提出如下规划管理建议。

2.2.1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建设用地

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可以在划拨或出让用地内进行建设。用地性质可以为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社会福利设施)。

2.2.2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建设主体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25号),“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人居住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等养老服务机构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政府福利机构或经民政部门出具社会福利机构等证明的单位可作为使用划拨用地进行建设老年人居住社区的主体。

开发建设单位使用出让用地建设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可不出具相关民政部门审查意见。

2.2.3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设计标准

老年人居住社区及配套服务设施用房设计应符合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2.2.4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控制

划拨用地内建设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提倡以内廊式普通集体公寓为主,单元住宅式公寓为辅,且单元住宅式公寓建筑面积不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50%。同时成套公寓的套型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

出让用地内建设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允许开发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套型结构。

2.2.5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的相关管理

建议民政、房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的特点,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项目经营、买卖、出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划拨用地内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不得进行市场出售交易,不得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建设单位在申报项目建筑工程规划许可时须就此做出书面承诺。

三、结语

各城市面临着人口迅速老龄化,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将老年人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新型养老模式,充分考虑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以养老的适宜性为基本原则,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J].城市规划,2002(2):36-37.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居家养老;需求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应运而生,它是社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给社区养老相关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服务的一切信息,做出有利于社区养老各项要素组合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因此,“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1]

目前,全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传统的福利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是社会养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二是老年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且政府提倡,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社区养老信息化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文献综述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三方面进行研究。不同学者对老年人其他需求也有部分涉及,穆光宗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艺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等多个方面。[2]韦寒松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物质生活保障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试咨询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年婚姻服务、基本权益保障服务、住房调试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3]王晓峰等学者认为老年人存在经济、医疗健康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在家中得以实现,他们就会试图从社区的休闲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因此,强调社区要关注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4]

本文就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在以往研究老年人服务需求成果上升级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需求,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需求归纳为生活照料类信息,医疗保健类信息、文化休闲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信息、政策法律类信息功能方面的六大维度需求,总结出老年人明显需求层次服务并提出相关建议改善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三、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状况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为:

1、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年龄越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被照顾的需求越高,同时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类社区服务的使用率较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

2、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对于上门护理和上门看病两项的需求较强。

3、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

老年人退出劳动领域后,由家庭的主要负责者转化为家庭照顾的接受者,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容易造成心理情感的波动。尤其部分空巢独居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

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老年人需求不被重视。

四、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老年人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群体特点,需求存在多样性,这种多样化又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从老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普适型社区服务,主要是满足大部分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个性化型社区服务主要考虑到部分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如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也包括一些经济承受能力较高,对社区服务的供给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人,设立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形式,如包户服务等。

(二) 鼓励部分老年人投入社区服务建设

城市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维持平衡的生理和心理能力逐渐弱化,老年人面对生理、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失落”问题,往往找不到良好的排解方式。家庭和社区要积极的对老年人的观念和态度进行引导,增进老年人与家人及社区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信任。同时积极鼓励健康条件、时间精力等条件允许的老年人群体,自发的投入到社区服务建设中来。如交通协管、便民服务等。此外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群体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使老年人舒缓心情,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充实老年人生活,增进与老年之间的交流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状况。

(三)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重点介绍一下关于积极、健康养生知识、养老教育示例等内容,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四)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是不可否认,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如相应的评估、监督制度、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制度等。

其次,提供一定资金供给,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如部分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维护、社区服务的相关配套设施的配置、社区专业工作人员收入保障等工作。

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对于专业的护理和照料人员,要对其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加强监督反馈制度的执行,同时也要适度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待遇。同时还可以适量充实相应大学生护理、老年人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冠湘. 社区健康养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大连理工大学,2013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2012

[3]韦寒松:当务之急:发展老年社区服务[J]1997

[4]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2012

篇9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2]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8,(11):171-173

篇10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划分,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度过晚年的一种养老的方式,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的空间位置是在老年人的家中,但是其享受的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社区,或者是社会中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等。

(二)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家庭中每天派专人对老年人进行看护是对劳动力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和经济负担。社区养老模式的出现,可以在子女工作时间内将这些老年人进行集中看护,一方面,极大的缓解了老年人子女的后顾之忧,解放了生产力,减少了家庭负担;另外一方面,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社区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养老环境。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服务,指老年人居住在专业的养老机构中享受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与其他两种养老服务相比,机构养老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养老服务以及基础的医疗服务。

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以北京为例,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国办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且常年有上千老年人在排队等候入住。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但平均入住率只有66%左右。

养老机构按照不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不同分类

第一、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收养需要24小时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年人。

第二、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没有严重疾病,需要24小时监护和护理的老年人。

第三、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及24小时生活护理服务的老年人。

2、按照出资人的性质不同分类

第一、公办性养老服务机构,是由国家和政府出资主办或者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且管理和运行都比较正规,是广大想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首要选择。目前全国有养老机构4.4万多家,其中超过7成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在公办养老机构中,大部分是农村敬老院。

第二、民办性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兴建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素质、管理规范等许多方面与公办性养老服务机构尚有距离,但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3、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不同分类

第一、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

第二、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又称养老院。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年人。

第三、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第四、托老所,是近几年在我国兴建的老年服务机构,是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

第五、临终关怀医院,是以缓解老年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为主要目的一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在发达国家发展状况较好,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由于家庭伦理观念、道德障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院评估等一些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临终医院发展状况较差,不仅数量少,在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我国入住临终关怀医院的老年人数量非常少。

4、其他分类

第一、按照地域范围可以分为跨地域养老机构和本地养老机构。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与我区经济发展和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居家老年人开展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年底,全区各街道、乡(局)全部建立符合市级验收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年,社区全部建立符合市级验收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年,全区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社会各界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投入,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实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功能。

2、福利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老年人,对于生活困难确需政府援助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低偿、有偿服务。

3、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加强服务队伍培训,实现服务人员专业化;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无偿的公益,建立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

4、家庭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要以家庭服务为基础,社会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补充和提高。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各街道(乡、局)、社区均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乡、局)、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居家老年人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依托社区居委会组建,接受申请、咨询、质量反馈等,组织管理社区内相应的服务网点和人员,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就近服务。依托社会服务组织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在各服务中心、服务站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基本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各街道至少要建立1所以上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设有日间托管、食堂用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要建立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配套的室内老年活动和生活保障设施。鼓励街道(乡、局)、社区通过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盘活闲置房产、购买、置换、新建等办法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年区政府对各单位因地制宜,采取房屋租赁、改造建设等办法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其经费投入由区财政承担50%。

3、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一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本区户籍,年满70周岁的散居“三无”老人,年满60周岁且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散居“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可申请享受200-300元/月的政府购买服务;年满60周岁且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低保老人和低保边缘孤寡老人(限指月收入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年满80周岁且独居,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或子女残疾的高龄老年人,可申请享受100-200元/月的政府补贴服务。二是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资助。经考评合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日托”设施的补助启动资金6万元,无“日托”设施的补助启动资金3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启动资金2万元。三是实行运行经费补贴。建成后服务中心按固定生活照料服务(连续时间6个月以上)每50位老年人给予运行补贴1万元/年,服务站按每年给予1万元运行补贴。

4、落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政策。培育扶持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举办的养老院,区政府按每个床位2000元给予一次性启动扶持经费。在运行过程中,对入住达到半年以上的芙蓉区户籍老年人按每人每月50元给予床位补贴,并可同时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相关补助。

5、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街道,安排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人员从各单位中调整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站人员年暂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开展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培训根据全市统筹安排计划进行。

6、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各街道(乡、局)要成立志愿者协会,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管理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认证制度,由区民政局实行统一认证。

7、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享受政府补贴的老年人资格审核和公示制度、享受政府扶持的老年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以及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估和监管制度等,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实现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各老年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和奖惩制度等。

篇12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

在吉林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整体的居住水平和医疗都相应的发生巨大改善,人口老龄化也进一步加剧,2019年年末,吉林省人口数为2690.73万人,其中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594.6万人,2020年,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1.35%,65岁及以上的比例将达到14.12%。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位老年人。我省老龄化程度已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将迎来最艰难阶段。(具体老年人口及未来预测可见图1)。居家适老性改造进程也远远滞后于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主要支撑,社区居家适老也成为整个养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对社区规划提出更多要求。然而目前,我省社区的公共空间,老龄化较高的一些小区还尚未根据老龄化趋势做出大的改造和变化,在理论上也未形成成熟的思想。老年无障碍生活是居家适老化的最终目的,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对有需求的老龄化家庭通道、厨房、卫生等等生活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造,缓解老年人通行、就餐、卫生清理的不便等日常生活,当然也能减少老年人受到人身伤害。与日常普通装修不同,社区适老化改造首先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评估以及原有居住环境进行专业测评与估量,制定出阶段性方案并进行改善,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便利性、舒适性的调整与改进,方便老年的日常生活,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适老化改造还能完善城市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一、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

2020年7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特殊困难、低保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发展壮大养老服务、养老设施、老年人生活用品等消费市场。适老行改造不等同于老旧小区的改造,以前更多的老年人关注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安装门禁系统、健身器材等。面对我省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适老化的问题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在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过程中得到“量身制作”,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延伸到生活的细小细节,根据有关数据调查,70位60岁以上摔伤的老人中,只有3位是在户外摔倒,其余67位老人都是在家中发生意外,8成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发生摔倒。所以,适老性改造不要停滞不前,有序推进,防止小细节成大隐患。适老化改造不仅仅能为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提供便利,更增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感,提高生活质量,又让老年人感受到国家、政府的温暖。早前,吉林省长春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召开了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会议,长春市民政局副局长明确提出“抗议与会老并举,”“宣传与建设并行”“时效与质量并重”,为试点指明方向。此次项目投资近200万元,计划为400户及以上困难且赞同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意外风险,做好适老化改造的典范。但在改造的进程中,还发现如下问题。

二、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适老化改造认知不到位据我省经济社会现状和家庭养老观念而言,吉林省养老模式单一,根据调研,我省居家养老占比在96%以上,所以说居家适老化改造刻不容缓。缺乏对适老化概念的认知,部分城市地区政府部门也缺乏关注小区地面清洁、楼道安装扶手、小区的健身器材是否损坏、冬季地面防滑程度等等,缺乏科学认知。适老化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居家环境与室外活动。从室外讲要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空间、文化娱乐、健身地点、等等。从居家环境讲要老年人生活有无障碍、生活设备是否安全、地面平整度等等。一切都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特点与生活习惯进行社区居家适老化整改。部分年长老人一直节俭生活,不愿为子女带来负担,当问到“是否需要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时,多数都是拒绝的,年高者更是偏向于了解改造的价格,对适老化改造及意义更不会深入了解。

(二)适老化改造缺乏标准2016年年底全国26个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试点以来,各地区全力开展适老化改造,结果通过研究表明,多数适老化改造表现在住宅户单体的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楼体加固保温、户外环境等综合改进,并没有明确根据适老化进行改造,其中原因很多,有老年人需要各不相同、设计改造后的方案缺乏创新、改造难度加大、最后难以形成可推广的方案。目前,可参考的社区适老化改造规范有《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等有关法规,但是由于制定部门不同,改造标准无法统一,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三)整合资源困难、适老性产品欠机制根据吉林省老旧社区居住情况来看,老旧社区具有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由于建设房龄较长、建设标准相对较低、质量相对较弱、老旧小区改造使用面积较少、适老化设施结构与老龄化的进程不协调等等。相关部门政府、居委会、居住老人之间博弈,造成社区适老化改造过程资源整合困难。另外,适老化改造在产品的选用上也是种类众多,能真正为老年人服务做到精细又贴心的产品少之又少,产品价格也是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产品的安全和性能的监管上也缺乏管理机制,阻碍老年人产品设施的发展市场。

(四)农村住宅居家养老的条件尚未具备从现有情况来讲,吉林省贫困农村地区适老行改造服务具备基本为零,居家养老发展落后,且长期居住在农村,居住环境根本达不到养老程度,一部分农村医疗方面只开设小诊所,甚至还处于半开半闭的状态,硬件设施也较差,社区活动也较少,而故土难离,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很少愿意随子女进城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空巢老人数量较多,大多数只是解决了居住条件,而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随意性大、缺乏设计和指导,导致住宅也有很大的差异。缺少养老需求,缺乏辅助养老设施用品,大大增加老年人居住的隐患。

三、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议

(一)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选择老龄化人口多的社区进行试点探索,针对老年人“适老性”改造需求,改造标准由建设部带头,相关部门辅助及时反馈、总结,着力补齐短板。可重点关注空巢老人、患病老人、计划生育等特殊家庭、及时开展心理指导,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有针对性、系统性进行指导,全面覆盖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

(二)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专业门槛相对较高,目前我省市场专业化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而适老化改造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生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其次涉及到更多领域的专业水平,包括设计师、医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师、施工与护理人员等等来共同努力,各领域人员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满足老龄人的需求,从整体到细微,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适老化改造。根据调查,目前我省有77所院校开设涉老专业,培训医养结合机构技术人员4700余人,全省累计培训在岗护理员8550余人,加快人才培养,支持各高校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加大康复、护理、全科医生专业的培养,定期加强岗位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能够为老龄人应急、护理提供大力支持。

(三)老旧住宅内、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口身体机能的蜕变与年龄特点的限制,外出活动能力也逐渐减弱,居家便是活动时间最长的,为满足生活所需,要与足够的室内活动空间,从细节入手,做好规划,设置扶手、消除地面高差、更换地面材料、无障碍物遮挡,针对卧床老人更应该以简洁、实用、安全为主,遇到疾病或者突况能够及时求救,排除生活中不必要的隐患,避免意外发生。外部环境的改造,我省已逐步实现社区适老化改造,室外环境的改造,实现长期居住的目标,例如考虑加装电梯、房屋漏雨、燃气安全、电路等等都做好相应维护,定期排查,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完成辅助设施、室外的活动场地、提高年长者社区服务的参与度,让社区居家适老化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四)投资为主、政府辅助为辅众所周知,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投资巨大,面对改造资金的压力,可借鉴于养老体系完善的国家,例如:有60~70岁老人家庭根据评估可申请一次性获取改造款,加以改造,在70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申请相应补贴用于家用设备的改造。采取社会家庭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方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改造,降低改造成本,减少支出,节约公共卫生开支。

篇13

关键词: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逐渐改善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到202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1] 。而80周岁以上的龄老人在2020年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的12.37%[2] 。所谓居家医养结合是指以社区资源为基础,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 、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兼有医疗和养老功能的服务形式。

1 建立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1.1 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需要

一方面, 机构数量不足。目前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孙小娅等[3]对苏州市7个区的养老机构和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4%。另一方面,服务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多为日常生活照护,仅有少数能够提供医疗服务,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设施条件差、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还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人员的流动性大的特点。

1.2 家庭结构转变使家庭养老必须转为居家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第二、三产业的兴起,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迅速减少,核心家庭快速增加,尤其是计划生育的施行,“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迅速形成。子女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以家庭为核心提供养老服务和养老资金逐渐被居家养老所替代,转而依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资金、提供养老服务。

1.3 老年人养老意愿仍以居家养老为主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特征以及“未富先老”的国情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下,多项养老意愿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老年人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田奇恒等[5]对重庆市1009名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有高达83.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在家养老”。董华蕾[4]对山东省7个地市3300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96.2%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1.4 居家养老必须走医养结合的道路

建立具有医疗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4.1 居家医养结合有利于社区健康管理和首诊制的建立

目前社会参与社区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居民服务需求理念滞后[5],制约社区健康管理的长效开展。设备简陋、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低、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是影响首诊制的主要因素[6]。在医疗服务融人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利于社区首诊制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可及性的服务 。

1.4.2 医养结合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和收益的过程。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7]。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日常照料,促进老年人身心、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各项活动,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而有利于实现健 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

2 建立居家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

2.1 文化传统的可接受性

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赡养义务,强调家庭、亲情等人伦价值。 “孝顺父母、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依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居家养老给予父母精神的关爱和情感上的慰藉,医疗服务融入居家养老中更满足其医疗护理的照料,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 。

2.2 政策环境的可行性

居家养老服务分为福利性与市场性两部分,福利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属于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市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则需要政府制定规则、行业监督、引导与扶持。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2013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规定子女以及社会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进一步明确老年人的权益。

2.3 卫生资源储备的可获得性

目前我国有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启动家庭医生责任制或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病床设立能够使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获得专业健康服务,并且为患者提供方便,为家属减少负担,切实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篇14

【关键词】基层社区医院;中医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护理的健康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互相促进。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

1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发展前景

1.1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1]。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2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现阶段社区医院中医护理的应用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主要护理方法[3]。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2在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中,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4]。

2.3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

2.4在居家康复护理中,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5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及。

2.6在居家护理评估中,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3小结

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护理包括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其与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正在逐渐完美融合[5]。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初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10):149-150.

[2] 王淑琼.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4-25.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2387-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