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

互动性公共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动性公共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动性公共艺术

篇1

一、引言

公共艺术表达了当地环境的文化特性,是环境经历的陈述,公共艺术表现的的艺术文化能够得到公众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要达到此效果重在发挥公共艺术与群众和空间环境环境间的良性互动。艺术作品、群众、空间环境这三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影响和融汇是公共艺术互动性的表达所在。

二、当代公共艺术的阐述与城市雕塑的发展概述

公共艺术在西方国家被称为“PublicArt”,公共艺术非常重视社会群众的参与与互动环节,所以也被视为“公众艺术”。公众艺术是关联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的全方面性艺术,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所关联到的内容也愈发的广泛,至今为止我们对公共艺术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规则,就已经发表的文献或研究中,绝大多数对于公共艺术的表达都比较含糊不清,其表述与城市雕塑的界定颇为相似,不管是国内外,如今对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品与社会公众的关联、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等。不难看出,当今对于公共艺术的侧重要点主要集中在艺术作品、社会群众、空间环境这几个层面以及这几个层面的互相关系之间。从旁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文化和城市人们的生活习性是公共艺术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公共艺术就是社会空间中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单独的艺术特性上来理解,公众艺术主要阐述的社会群体既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以及生活环境,所谓艺术,是以观赏性为主,效用性为辅的,具备开放性的艺术品,必须具备艺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够称得上公众艺术。早在古罗马时代,神庙、剧场、竞技场、议会院等场所均有雕塑作品的足迹,这表明城市雕塑由来已久,并且,雕塑的水平和技艺在此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雕塑技艺达到一个新的巅峰,然而到了19世纪,风靡法国的雕塑文化更是带领雕塑水平与技艺进入又一高峰,在法国的各个城市你都会见到雕塑的身影,并且一些雕塑作品已然成为城市的标志与组成部分。西方雕塑艺术家的技艺水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雕塑科技与规则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奠定。同时雕塑被视为城市的重要景象,其重要性与城市建筑物处于同等地位,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雕塑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雕塑作品的多种多样与丰富的不同格调性,后来一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相继出现。如《撒尿小童》、《自由女神》等一系列雕塑艺术品,将雕塑作品与当地环境相结合,能够展现出当地的历史传承、群众精神与文化元素,这些雕塑作品同时吸引着众多国外友人前往瞻仰与参观,不但使国外游客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这种城市雕塑文化同样也推动着中国雕塑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在1996年成立,重点为了负责北京本地雕塑建设管理法规的编制工作,同时该单位还制定了相关纲要。随后,我国部分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相关政策。城市雕塑艺术与公共艺术,许多城市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相互关系,并将其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公共艺术正在我国迅速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互动性解析

在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由来已久,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都充分展示出了艺术家对公共空间的尺度把握,使其既富有庄严、宏伟、肃穆的气势,又使其在空间上与周边环境达到相互协调的效果。早在14世纪,欧洲雕塑艺术家就通过雕塑作品来体现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城市雕塑对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起到传扬人性、赞颂人性的作用。在中国,从古至今,人类与空间、人类与自然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儒家道德的思想中体现的是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思想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这些观点都将人与天地万物关联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些观点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中国的“天人合一”,不管哪一种理念都是在谈论以人为主,其次再通过用艺术改变生活方式最终服务于人的核心观点。这其中反映的是艺术品、公众、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公共艺术中雕塑互动性的研究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给未来公共艺术明确了发展道路。

四、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互动性的发展

公共艺术重视艺术品与人的参与互动和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以理念在今后将会备受关注,将来在各个社会关系中都会涉及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会被摆在首位的是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追求。除了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之外,雕塑作品与空间的相辅相成也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路线,将雕塑与空间相结合,用以表现地区文化和风貌,这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审美观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艺术发展的道路也随之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人们所关注的方向与内容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动力,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突破传统的束缚,这让公共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设计方式的改变也更加新颖,由此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各国以及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距都日趋缩小,各个城市间的建筑风格也趋于相同,个性化设计在将来将会成为艺术家们需要重视的要点,艺术品的个性、创作特性以及观赏者的个性都是设计者们所关注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符合艺术家创作特性,能够融合进公众环境多样性的公共艺术,才将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生命力。

五、总结

篇2

关键词:互动装置;公众;互动性;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86-01

一、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艺术表现形式

互动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使用者通过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象、造型、甚至意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等装置,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新科技的发展不断为新媒体艺术创造新的形式,技术因素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 互动装置艺术使电子科技和影像艺术结合,产生了一种能够让公众与作品进行互动的艺术形式让公众参与到作品中进行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互动装置艺术更注重公众对其作品的体验与互动。互动装置艺术的基础是技术的支撑,主要特征是新兴科技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而互动性则是互动装置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其互动性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使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过程中的作品,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使作品所产生不同的反映和效果,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从艺术形式本身来看,互动装置艺术对应的是由感应成像技术所主控、以传播图像文化为主要社会语境的艺术样式,它更多地聚焦了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形式。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互动装置的适时性,将观众肢体运动的感应转化为心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而这一感应是受众体验娱乐和参与感的关键。

二、互动装置艺术实现其互动性的必备条件

最新的科技支持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不断更新的科技支持,因为科技内涵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明显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这不仅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甚至包括对收藏的技术要求中。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就是一个综合了各种科技技术作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自从这种艺术形式崭露头角以后,高科技就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其发展,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技术无疑是重要的,它扩展了艺术家的语汇,也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度,丰富了创新手段。但是技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创造理想的工具。在虚拟环境中,观众参与其中的不仅仅是完成作品的重要过程,甚至在交互过程中,艺术作品已经今非昔比的成为一个事件,艺术家也变为提供环境和娱乐项目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过程俨然是观众主动参与的一场游戏,其乐无穷。但是,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随着科技手段的多样化,受到艺术家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是作品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起到鼓舞人与教育人的作用,而是运用科技新成果能够制作出哪些更新鲜的效果。这导致不少作品几乎成为新技术和媒介的傀儡。③一旦脱离技术的支持或失去形式上的新奇刺激。就变得毫无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此以往,艺术本身难免走向异化。高科技对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一点。

三、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发展前景

在艺术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真正能流传到后世的实际上为数不多。对于互动装置艺术来说,其投资较大,如果作品只是作者一时兴起的哗众取宠的主题,那就只能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将会很快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形式新颖,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仅仅让人们感到新鲜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我总结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几个必要因素:新技术的继续研发、经济的持续供给、政府的支持。经济的支持是艺术发展的土壤。如果艺术家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是很难安心做出好的项目来的。对于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还需要有一定的大资金扶植才行,不然艺术家们每天忙于拉各种项目筹得经费,也并不是长久之计。庆幸的是除了上述的几种途径外,在校的师生还有高校的经费支持,可以安心做研究。我认为以上途径是比较好的获得经费的方式,也许有一定片面性,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经费途径支持我们的互动装置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曦林.数字媒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 强制执行效力 债权文书 权益维护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明确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具有不可诉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据此,公证机关作出的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与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和裁定一样,有同等的强制执行效力。那么,如何实现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与公司、股东权益维护有效衔接是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本文笔者通过一起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公证案例进行分析。

某甲(自然人)作为贷款人向红河县招商引资项目乙公司贷款人民币5000万元,四川省丙公司为某甲提供保证担保,丙公司又要求某乙公司以其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为丙公司提供抵押反担保。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上载明,乙公司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时,乙公司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某甲、乙公司、丙公司三方向红河县公证处申请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因该公证事项贷款数额巨大,公证处和公证员承担的风险较一般公证事项的风险大,于是公证处接到申请后第一时间组织公证员对申请人提供的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公证处对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作如下解释:(1)乙公司以其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为丙公司提供抵押反担保,抵押物不详不便于法院执行要求其出具加盖公司公章的抵押物清单并提供抵押物权属凭证。(2)丙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对外提供担保或投资的,不得对被担保或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未明确约定丙公司的担保方式约定,根据《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推定丙公司对乙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违反了公司法、公司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3)乙公司以其公司财产抵押的,须提供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及公司章程。(4)丙公司以公司财产对外提供担保的,须提供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和公司章程。(5)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应向公证处提供营业执照。公证处耐心细致地向公证申请人进行法律法规解释后建议申请人重新修改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因申请人达不成修改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中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部分条款的补充协议。于是公证处对某甲、乙公司、丙公司分别进行询问,经询问查明如下事实:一是某甲是丙公司股东,因为企业之间的借贷不符合法律规定,故,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上贷款人为某甲。二是乙公司用于抵押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正在办理之中无法为丙公司即时办理抵押物登记。三是丙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召集程序是否合法和决议内容是否违反公司章程无法查实。公证处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拒绝受理该公证事项。

通过对上述公证案件的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结合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如何实现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与公司、股东权益维护有效衔接,有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3)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应限定在以下范围:(1)借款合同、借用合同、无财产担保的租赁合同;(2)赊欠货物的债权文书;(3)各种借据、欠单;(4)还款(物)协议;(5)以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学费、赔(补)偿金为内容的协议;(6)符合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条件的其他债权文书。

二、严格证明材料,力求证明材料达到最高盖然标准

公证处在办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抵押公证时,除要求申请人提供《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应当提交的证明材料外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规定的证明材料。

三、释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关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决议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一是某甲、乙公司、丙公司申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应属企业之间的借贷,其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丙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就此条款作出的决议无效。二是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具有对内的效力,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对外效力,从维护法律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角度出发,有必要否定撤销之诉判决的溯及力,以保护善意第三人。

四、适当援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30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复杂且高危性的大血管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多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临床上同期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性大,这类手术无疑增加了护理的难度。2008年1月~2010年9月同期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8例,通过术后护理,认为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预防移植的冠状动脉再栓塞及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和加强呼吸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并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护理和监护,可有效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5~76岁,平均64岁。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示:3支血管病变3例,双支血管病变3例,单支血管病变2例;所有血管狭窄均>70%。均同期实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非停跳CABG 5例,体外循环下CABG 3例;均伴高血压,伴糖尿病2例。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过精心的护理均康复出院。

术后监护

认真做好手术室-ICU交接班:患者术毕回ICU后,即刻连接好各项监测连线和管道,听诊呼吸音,了解术中情况如搭桥支数及名称、人工血管置换情况、用药情况、皮肤完整状态及末稍循环、个体特点、输血及体外循环下心脏是否复跳顺利等。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术前高血压、手术低温、术后疼痛、意识不清等都可引起术后血压升高,血压高容易引起手术吻合口渗血、缝线撕脱,所以术后血压高必须予以控制。可以给予血管扩张药物,常用硝酸甘油。术后血压应控制在不低于术前血压的20~30mmHg,以保持良好的心、脑、肾灌注同时减少出血[1]。

严密监测心电图:心电监测选择一个R波向上的导联,每日定时做标准的十二导联心电图1次。观察有无ST-T弓背上抬、T波改变和心肌缺血有助于及早发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动脉痉挛、血运重建不完全等情况。注意心率、心律改变,维持心率在80~110次/分,心率过快增加心肌耗氧,影响冠脉血液灌注;室性心律则直接影响心排出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2]。本组2例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例为室上性,1例为室性。发生室早时首选利多卡因,效果不佳时使用乙胺碘呋酮;快速房颤时首选洋地黄和乙胺碘呋酮,以控制心律失常。同时还应严格监测电解质,维持电解质平衡。

呼吸道管理:术后早期因、肌松药的影响,术后患者循环呼吸状况不稳定,常规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可以减少肺间质水肿,保证充分供氧,帮助调节内环境,并可减少心脏负担[3]。根据血气结果及X线胸片检查及时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观察胸廓起伏程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正确掌握吸痰时机和要领,做好人工气道的管理,出现呼吸机报警声应及时检查处理。拔管后给予面罩或双鼻塞吸氧3~5L/分,雾化吸入3~4次/日,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进行肺功能锻炼,防止肺部感染。本组均未发生肺部感染。

观察出血情况:保持心包、纵隔、腹腔引流管通畅,术后负压吸引,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并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有无血凝块。若引流液持续增多>4ml/(kg•小时),则应及时通知医生输血补充血容量并判断是否须2次开胸止血[4]。

肾功能监测: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于术后48小时内发生。与术后低心排及腹主动脉瘤压迫肾动脉及术中阻断肾动脉等因素引起肾脏缺血有关[5]。因此应注意预防术后肾功能衰竭。术后每小时尿量测量记录1次尿量,>1ml/(kg•小时)表示循环良好。如果由于血容量少、血压低引起尿少,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当血容量充足仍尿少时,可以静脉给予利尿剂,速尿最为常用。同时注意观察尿的颜色及性状,定时监测肾功能,选择肾毒性小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观察腹部症状与体征:因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术后可致腹腔脏器缺血坏死。因此应密切观察腹部有无腹膜刺激征。每班听诊腹部有无肠鸣音,观察腹壁张力,每4小时固定位置测量腹围,记录并与之前水平对比。注意有无黏液便及血便、次数及有无腹痛。也可通过生化检查及时发现内脏缺血的情况。

糖尿病护理:术前为伴有糖尿病,加之手术造成的应激性血糖增高,直接影响患者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定时监测血糖变化,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肢体护理:取大隐静脉的患肢弹力绷带包扎,卧位时患肢抬高15°~30°,利于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水肿。术后24小时可拆除弹力绷带。由于术中有血栓脱落情况发生及术后卧床血流缓慢,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尤以动脉栓塞的机率高。术后应注意肢体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与术前比较,若患肢出现皮温下降,脉搏减弱或消失,提示有动脉栓塞的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锻炼,如屈膝、踝关节背屈、按摩双下肢大腿及小腿肌肉,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理护理:患者在ICU陌生的设备和环境里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向其解释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告之医护人员随时守护在床旁,并鼓励配合治疗;与患者书写或示意交流,了解其心理负担及要求,满足其需要,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解除顾虑及恐惧心理,以利早日康复。

讨 论

对于腹主动脉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可减少患者分期手术的风险[6]。由于患者病情重,手术操作复杂等原因,因此术后治疗与监护尤其重要。通过对5例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监护,体会到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预防移植的冠状动脉再栓塞及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加强呼吸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应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等进行预防性护理和监护;对于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邹春艳,彭静君,陈秋芳.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929.

2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心血管病护理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

3 刘岩,肖峰.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在ICU的治疗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1):15.

4 刘红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11):1975-1976.

篇5

一、公共设施的互动关系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所选主题、材料等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分析。第一类公共设施可作为装饰点缀公共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类公共设施更加生动,让环境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第二类公共设施是以反映当地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的,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文脉联系、历史渊源来开展。第三类公共设施是依环境和其他建筑而存在的,凸现艺术品和环境相依存、相融合的关系。

(二)公共设施与人的互动互动性公共设施注重人的参与,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欣赏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互动性公共设施增添了宣传教育功能,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寓教于乐。公共空间里,人们可以接收不同的资讯,互动性公共设施通过反映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在娱乐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二、公共设施互动性表现形式

公共设施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设计引导和利用人的行为,使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性的拓展。这种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设计,引导或利用人的行为,让市民参与到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让人在使用时的行动、感官、心理反应等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趣味、环保等属性,从而喜爱这样的环境。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自身对环境的参与和责任感,而人的积极参与也使公共环境更具生机、活力,使人、产品、环境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一)感官体验公共设施体验设计是以唤起公众的美好回忆与生活体验为设计目标取向。“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按照吸收与参与的程度,这种体验可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通常,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点的“甜蜜地带”的体验。也就是说,“最佳组合”是这四个基本类型的有机组合,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实现不同的感官互动效果还需要有“数字艺术”的配合支持。

(二)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设施一定是开放的、有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公共设施的互动性表现为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相互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及其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艺术家最初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互动性。

(三)人性化设计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人们,迫切需要富于人性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

篇6

公共环境艺术与交互设计

1.公共环境艺术的概念

公共环境是英语国家学术界近年来常用的概念之一。公共环境就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每一种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性场所;(2)文化公共场所;(3)商业公共场所;(4)一般性公共场所;(5)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总体来看,公共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

2.交互设计的理念与内容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的目的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性的设计和改善。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各角度的剖析让交互设计理论的显得更加丰富。现在基于交互设计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而很多新的产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设计的理论。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交互因素

“交互设计”是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之一,只有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公共环境更加有感染力。交互设计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阶段中。不论是环境的整体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或者是公共景观设计,甚至是整个环境设计相关的构成元素都是交互设计的内容。只有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才能保证交互设计的有效进行。同时交互设计在不同的阶段里涉及的形式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首现,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察周围环境的情况,并在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内涵与地域性特色。其次,站在市民的角度考虑它的功能性。交互设计理念运用到公共环境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使用要求由单向变为互动,使市民更合理的使用其功能。最后,注意交互信息的及时反馈。

2.交互设计的原则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体现中,互动性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互动性贯穿于整个公共环境作品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公共环境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同,它体现的更多的是与大众的互动性,设计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性等。

(1)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具有双向传导的性质,参与者是主动的参与到作品中,而不是被动接受。参与者与作品间的直接互动,他的行为可以改变作品的色彩、质感、影响等。参与者以触摸、发声、空间移动等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

(2)体验性原则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观众可直接参与,他们的体验过程、心理因素、情感因素都可以促使每个作品的完成。设计者给予观众独特、互动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价值体验。根据他们的体验感受再进一步设计改进作品。设计多个体验角度和体验点,并且要有层次之分和联系关键点。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在互动中体验不同的感受。

(3)科技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的材料技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蓬勃而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发展。设计中加入高科技的手段,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与表现力,使作品具有“动”感。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来提高作品与人的互动性。

3.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具体案例

(1)城市触点墙

多触点技术、虚拟体验技术等新型交互手段首先广泛的应用到手机上,被大家所熟悉。城市墙为市民提供本市的城市文化、道路交通、旅游景点、饮食住宿等多方面信息,以及很多交流平台也在城市墙中有所体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交流互动体验,创建了市民与城市信息的互动平台,为市民创建了获取信息的便利设施。

(2)信息共享平台

人们熟悉的手机短信就是信息共享的最熟悉的案例,信息共享常以点对点的方式传输也有一点对多点的发送。广场的公共空间中安置的LED屏幕,作为街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承载的商业功能,另一方面传递了公共信息。市民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自己的祝福或其他短信在大屏幕上,完成了市民本身与信息传达的互动。

4.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发展

篇7

公共艺术是由“公共”和“艺术”两个词组成。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客观上由公众介入具有一定的公共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都能够纳入到广义的公共艺术的叙述中。如城市广场、景观、公园、园林、水体、街道、建筑、装置、雕塑、壁画、工艺艺术、光艺术、影像艺术、广告艺术、公共展示空间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表现范畴。观察整个公共艺术的历史延亘,发现公共艺术是在漫长的社会物质、精神和心理铺垫中孕育着,在历史进入到现代艺术之后,公共艺术终于产生以至迅速地发展了。20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这个新概念进入我国,并开始发展繁荣,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拥有了公共艺术丰富的创作语言和创新理念,在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同时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公共艺术作品特色遗失我国的公共艺术作品求量不求质,作品劣质无内涵,甚至部分作品雷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因为其反映出了地区特色,更容易获得大众认知的共鸣。一件公共艺术品成名之后,在国内会发现有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抄袭仿制品,这种不根据当地具体特色来具体设计的行为,严重损坏了城市各自的特色文化,使城市形象变得空洞,抹杀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真正意义。

(二)公共艺术作品形式落后,技术含量、互动性差公共艺术在我国诞生的时间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内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研究已成规模,但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传统化的,融入数字技术的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性研究并不多见,落后的展示形式,无法调动起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公共艺术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反应,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完全融入一个城市的血脉中,称为其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伴随各种高科技日渐成熟,物质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自然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了公共艺术必须紧跟时代不断的发展。

二、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里的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受众已不能满足传统的公共艺术在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的联系。引入数字化技术,成为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特征作品,使公共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篇章。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公共艺术呈现出来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欣赏者能够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观手段和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达到全身心的融入、体验、沉浸和情感交流,从而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注重从参与者得到的直接或是间接反馈,它们把参与者当作是作品一部分,更加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和积极的参与性。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中更强的体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虚拟性原则是必须要遵从设计原则,也是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体验性原则数字化公共艺术很多作品可以让观众直接参与,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怀着好奇心理,自身的主观意念不断的探求其中奥妙,从而不断的达到体验高峰,没有参与者不能获得体验也就不能获取作品的真正价值。数字化公共艺术品,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到体验者的情感、心理、身体等因素。对比之前传统作品带给观众的效果,注意体验效果渐进性和多重性,设计不同的体验角度和多个体验点,并能够使得体验有层次和联系,确保观众在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的体验,达到体验的高峰。

(二)互动性原则互动性是公共艺术作品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具有观众与作者平等及其信息传导的双向性特点。在互动公共艺术中,观众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并对作品的走向产生决定性作用。数字化交互性公共艺术必须通过参与者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行为改变作品影像、造型、色彩、质感甚至意义。这种交互不仅包括物质和身体的交互,更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三)科技性原则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涉及到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灯光艺术及计算机艺术等的各个艺术领域,单一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艺术家的设计要求,必然需要更多高科技的手段融合介入。以的形式存在,不会随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数字化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静态公共艺术作品,更多是以“声”“光”和“电”要素的新领域,是艺术与科技更紧密的联接。受众通过参与活动使得艺术作品产生实时变化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品本身所阐释的内涵。

篇8

关键词: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当代涂鸦艺术

1 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属性

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以户外公共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发展,其表现形式逐渐增多。如今公共艺术除了包含城市公共雕塑外,还包括涂鸦艺术、公共壁画、公共基础设施、互动的语言歌舞活动等。公共艺术是一种以开放性为艺术准则,以民主互动性为实质目标,以服务公众为最终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的四个基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特点,其中包括开放性、互动参与性、经济效应和地域文化性四个基本属性。开放性是指公共艺术作品一定存在于开放的城市空间,开放的城市空间不仅是室外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空间,但是前提要求必须是对公众开放的,不能仅对部分少数群体开放,开放的对象是所有公共市民。公共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的独白,它要求公众参与和互动,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涵盖了艺术家和市民大众的交互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艺术创作相比其他的艺术更属于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经济效应是公共艺术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公共艺术不但为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地域文化特性是公共艺术的艺术归属,它代表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是区别于其它公共艺术的“名片”。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涂鸦艺术恰恰涵盖了以上四点属性,所以说涂鸦艺术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公共艺术四大属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2.1 开放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涂鸦艺术最早流行于城市的街头,涂鸦艺术家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手中的自喷漆为工具来传达对世界的心声,回应社会。当代涂鸦艺术多出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的涂鸦、商业街区墙体的涂鸦、美术馆内涂鸦和城市地面涂鸦艺术等等。它们的共性是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在特定的开放空间领域中,所有公众市民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个空间领域进行特定的活动。公共空间可以是室外的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的空间领域,但前提一定是对公众市民开放的,不能仅为少数群体所拥有。

2.2 参与互动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参与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特有属性,好的作品需要被更多的人享有和品评。涂鸦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着公共艺术参与互动的属性。互动性在涂鸦艺术中可以说是一种调动市民对艺术思考的过程和体悟。假如艺术作品没有公众的参与和互动,那艺术作品将是孤立的、单调的。后现代艺术的艺术发展过程强调艺术的亲民性,反对现代主义的自律性,提倡艺术过程的参与性,这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涂鸦作的基本要求。当代涂鸦艺术告别了现代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逐渐转变为寻求与其他艺术家和市民的合作创作理念,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涂鸦艺术,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独白,而是民主参与互动过程中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如英国的口香糖涂鸦艺术。

2.3 经济效应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涂鸦艺术与城市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城市空间为艺术创作者带来了好的艺术创作条件,公共艺术包括涂鸦艺术在内,又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回馈当地城市。以艺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当代涂鸦艺术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德国柏林是涂鸦艺术之乡,德国的柏林墙是公众倾诉内心的艺术载体,柏林墙就像一个巨大的笔记本一样,记录了不同时间的历史文化。德国柏林墙以特有的涂鸦艺术吸引了来自全球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一时期内德国旅游经济因涂鸦艺术而快速增长。柏林墙涂鸦艺术可以说是一项,由涂鸦艺术家发起的,群众广泛参与且带有经济效应的互动公共涂鸦艺术。

2.4 地域文化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特性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公共艺术特有的专属名片,它涵盖了区域内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涂鸦艺术作为当代最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许多涂鸦都涵盖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东北地区的涂鸦多以雪花、滑雪者、冰块作为艺术创作元素,对涂鸦进行艺术创作,佐证了涂鸦艺术与地域文化能很好融合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进步,当代涂鸦艺术已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涂鸦,它更注重作品的题材原创性和作品的专业性,而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运用正好是解决涂鸦最好的办法之一。

3 当代涂鸦艺术的发展方向――由二维平面向立体空间转变

当代涂鸦艺术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涂鸦艺术,表现形式由以传统二维平面涂鸦,逐步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三维空间的涂鸦艺术包括城市雕塑上的涂鸦艺术、装置艺术中的涂鸦艺术创作以及车体上的涂鸦艺术。二维涂鸦艺术其艺术视觉表现力是有限的,仅是以一种平面作为展示形式去创作,所谓的线和面只是我们对体积的一种自我概括的“语言”,世界是由无数形体组成的,空间涂鸦所具有的就是二维平面涂鸦所不具有的空间和体量,体积是真实存在的,其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是二维平面艺术所无法匹敌的。平面涂鸦艺术向立体涂鸦转变是涂鸦艺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澳洲彩绘乳牛》公共涂鸦艺术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五十名被邀请的艺术家以涂鸦的形式在五十头空白的乳牛上创作,完美地将平面涂鸦运用到了三维立体的乳牛上,各具特色,整个艺术项目规模浩大,影响广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公共涂鸦艺术项目。当代涂鸦艺术不仅成功地与雕塑进行完美的融合,在汽车涂鸦行业中自杰夫昆斯、亚历山大考尔德为宝马车进行艺术涂鸦后,涂鸦艺术以汽车为艺术创作载体,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公众参与;互动性

一、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词,由“公共”和“艺术”两个独立的定义组成。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公共的具有社会目的的艺术,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是公众艺术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共空包括公园、广场、车站、街道等对公众开放的空间。

二、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的公共艺术步伐有些缓慢,虽然近几年各地都在做一些公共艺术品,少数地区在尝试性的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新媒体来呈现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但往往因为诸多原因,如制作成本太高、技术不成熟、后期维护困难等原因而搁浅,其中技术不成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本文将分析讨论如何通过新技术来呈现体现时代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谈到当今的公共艺术的时代特色,那就要体现在“新”字上,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体等;中国的大部分公共艺术似乎还停留在“老”的层面上,老材料(玻璃钢合成材料,金属等),老技术(焊接等),一般也都是静态的冷冰冰的雕塑或装置,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雕塑可以总结为“三根线顶个球”“两个小孩托本书”等类似的形式,这似乎还都建立在老的技术、老的观念的基础上,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都是那么的死气沉沉,完全不能带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活力,那我们能不能通过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当中的运用来提升公众活力呢,让公众真正享受到到新时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魅力。

三、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以“光学”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其核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亦可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录像、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电脑动画、数字特效、数字音乐等,具有很强的公众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它不同于以往传统艺术的物质性,而是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进行艺术造型的再创造。

四、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

互动性是城市公共艺术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原则,体现了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参与使人们了解公共艺术,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能才能真正实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新媒体艺术能通过声、光、电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充分吸引公众的目光,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去。想要让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炫起来,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压力蛮大的事情,但当我们把声、光、电、机械学综合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去时,似乎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当然这首先需要公共艺术设计师在出方案时要大胆构思,跨界思考,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你可以不懂技术,但你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懂,不能解决,就把方案框定在一个小范围内;这时据需要设计师去寻找各个方面的合作者,如灯光设计师、机械工程师、电力工程师等,将你的大胆构思与各方面的专家分享讨论,修改,使其有落地的可能。说到这也要讨论下部分“狂野”的公共艺术设计师,说到“狂野”是因为他们的方案与构思太概念化,以目前的最前端的技术仍难以呈现;当然敢于大胆设想是好的,但毕竟公共艺术不是工业设计,并不需要太多的概念化设计,我想只要能将本时代前沿技术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中并能完美的呈现在公众面前,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目前我想综合运用声、光、电新媒体技术,以及机械工程技术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且炫目公众,让公众能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当然作品也要体现其文化主题,地域特色等,在基于文化大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必能提升公众活力。

五、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日常维护问题

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像传静态塑或景观作品那样牢固永久,也不像短期的动态装置作品那样昙花一现,它需要长时间牢固有效的运转,这就为其日常的维护增加了困难,室外的安置环境更为日常的有效运转增加了难度;再者新技术的动态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长期需要开支的项目,毕竟有效的运转,需要耗费一些资源,且动态公共艺术作品的运行安全性,也需要日常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发展新技术动态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中国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未来

谈到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的未来,似乎是充满了无限的美好愿景,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未来,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必然能占据到一定的市场份额,这需要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的努力以及艺术媒介的不断创新。

1.作为设计师;需要时时了解信息前沿,掌握新媒体相关动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造新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同时做好与广大新媒体技术人员你的交流沟通工作,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更好的完成新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设计师应该考虑到在未来的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应进一步强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作品的联系,应充分考虑到参与互动人群的喜好与承受能力、理解能力等。

2.作为公众;要具有积极参与新媒体城市公共艺术的热情,具有体验新技术、新感觉的精神;需要具有城市主人翁的意识;另外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以往静态的硬质材料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更脆弱,更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它需要公众共同的爱护。

3.艺术媒介的不断创新;声、光、电作为新的艺术媒介已经在许多当代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数字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应紧跟最新科技的发展,寻找更新的公共艺术媒介及实现形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大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更是改变了公众对艺术的认知与实践,更为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挑战,这需要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将为提升城市活力,增加公众参与度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鲍宗华.《数字化与人文精神》.山海三联,2003.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交互性

1 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优势

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在传统公共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创作载体和手段,实现具有一定互动功能的地铁公共艺术。[1]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公众审美心理和美学感知的变化,传统的造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与精神需求。[2]交互性公共艺术的介入,使地铁公共艺术在临场感、互动性、公共性上得到极大的扩展。从表现媒介上来看,传统公共艺术的创作媒介相对单一,而交互性公共艺术则是创作媒介的跨界整合,更具有时效性,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从感官效果来看,交互性公共艺术通过交互媒体让公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进行体验,使公众参与并沉浸在作品之中,体会“创作”作品的,这种综合感官的体验方式能够使艺术的表达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

交互性公共艺术具有巨大的媒介功能,与传统公共艺术“参观、欣赏”式的简单信息传递模式有很大不同。[4]交互性公共艺术作品是大众与作品之间的对话,此过程是双向的信息传达。在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中,作品内容的创作权完全掌握在大众手里,而不再是由艺术家完全掌控。通过这种方式,大众更容易体会公共艺术的社会共识,大众参与性的提高也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服务公共的本质作用。因此,相比传统媒介的地铁公共艺术,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更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公共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

2 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分析与研究

地铁作为重要的轨道交通工具,在公共艺术的设置上有别于一般性的建筑空间、商业空间和景观空间。可以说,地铁自身的空间特性是决定交互性公共艺术设置与如何设置的首要因素。依据地铁的空间特性,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通道式空间、驻留式空间以及功能性空间,因每个空间的所处位置、功能定位、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应采用不同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和载体,并且很多特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置具有其独有的要求和特征。若空间中交互性公共艺术使用不当,则容易产生诸多功能,对乘客造成隐形干扰。因此,在进行艺术作品设置的过程中要结合空间特性进行合理的设置。以下基于通道式空间、驻留式空间和功能性空间的具体差异,对交互性公共艺术的介入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

2.1 通道式空间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的研究

通道式空间主要包括地铁站的出入口、换乘通道、楼梯区域、地铁轨道内部空间等。乘客在通道空间中快速或慢速地移动,完成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转换,这种观赏方式称为“位移式观赏”,此时乘客的空间感受是最为直接和整体化的。在行进速度较为缓慢的通道式空间中,如站厅层墙面因其空间位置和无强制通过性的要求,乘客停留观赏的时间相对充裕,因此植入人机交互式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地铁公共艺术发挥最大化的效用。最为常见的是借助摄像头捕捉和影像输出的功能,与乘客进行互动,乘客每次不同的操作,屏幕、灯光将会随之呈现出相应的结果。

在行进速度较快的通道式空间中,如地铁站出入口、换乘通道、扶梯等,因强制通过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允许乘客长时间停留,不宜设置交互性较强的公共艺术。所以在有强制性通过要求的空间,置入感应式互动作品就比较合适。

2.2 驻留式空间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的研究

驻留式空间主要是指乘客进入站台层后,候车过程中所触及的空间区域,主要包括墙壁、地面和天顶、柱体等区域。因乘客在候车时需等待一段时间,且此时乘客的视觉焦点基本不会发生位移,这是乘客与公共艺术进行交流的绝佳机会。但是,因交互性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同时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很强的干扰性,容易吸引乘客的注意力,会对乘客造成隐形干扰。因此,设置简单的、可以“带走的”交互性公共艺术较为合适。譬如,采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形式与乘客进行互动交流,在具体设置上可借鉴北京地铁八号线南锣鼓巷站《北京・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该作品在互动内容上与地域特征相结合,采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交互方式,并在微信公众号上与乘客进行互动交流。乘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北京・记忆”公众号,输入相应的数字编码,就能获取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和视频,乘客不仅可在乘车过程中阅读,还可以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拉近乘客与公共艺术的距离,而且有效减少了乘客在候车区域的停留时间。

2.3 功能性空间的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的研究

功能性空间主要是指地铁站口、通风口、风亭等,在此类空g通过设置具有交互性公共艺术的地标,更好地发挥标识作用,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地标节点。

3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和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大众参与体验地铁公共艺术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共艺术能够通过形象、语音和行为来识别,使艺术家、作品与大众之间形成互动,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的双向交流,突破艺术活动的单向模式,让地铁公共艺术表现出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但是,这种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也并非没有弊端,它具有诱惑性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所以,交互性公共艺术的介入必须充分考虑地铁的空间特性,结合自身特有的受众大、覆盖广的优势,因地制宜,将地铁公共艺术效用最大化,促进地铁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定宇,王浩臣.互动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可行性探析探索[J].美术研究,2016(2):111-114.

[2] 张旭.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 王峰,魏洁.交互性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J].艺术百家,2011(6):151-154.

篇11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艺术;特点;条件;交互多媒体

1 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艺术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它融合了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杂交”形态,它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数字图形和声音信号在国际互联网上来传播。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跨学科边缘“杂交”的同时,也不能使它成为一个“技术至上”的具有神秘主义性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第一,它的创作方式往往是具有跨学科的“工程”式的分工协作性质,它通常会由艺术家来主导,再由一个制作班子来完成,这里面往往会包括那些专门的技术性人才,由他们来负责具体的技术制作工作。第二,这里面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他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技术人才。就像油画家要了解油画材料的技术特性。但是,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油画材料的制造技术专家一样。

多媒体艺术具有公共性与反公共性,就像“网络是打破了时间与距离限制,实现了全球化资源共享的一种交流方式”那样,多媒体艺术也打破了传统的作品展出方式,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他就可以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中,从这一点来说,多媒体艺术是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的表现形式。但是,上面说到的“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多媒体艺术的反公共性的一面。这里面又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能登录网络是参与多媒体艺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那么它就要同时具备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下载工具。另外一方面,我们说到的“互动性”,也有两种,一种互动性其实是作者设定好的“互动性”,就像我们简单地点击、打开网页,这实际上是由作者事先设定好了的假设的“互动性”,一切都在作者的事先控制之内。而如果我们要实现更高级、更自由的“互动性”的话,就必须要具备更专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但是,这些又控制在少数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术的人的手里,对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掌握这些技术的。这就说明了它的所谓“反公共性”或者“有限的公共性”的一面。但是,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的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一是网络连接工具的不断小型化便携化与多样化,在未来一定会能实现更加方便的网络连接。二是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会使我们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更便捷(如无线网络连接技术的发展,将会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及时地连接到网络上)。三是一切电脑技术的发展总是以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为目标,在未来,上面提到的那些专门性的技术也将会更方便一般大众的操作。

2 多媒体艺术的特点

第一,有强有力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想,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第二,具有深刻的观念性。以作者个人的观念为切入点,加上对社会的认知,一起表现在作品当中。第三,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第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髦的话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捷地进行报道与传播,它的艺术符号极易与流行文化接轨,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先锋性与前卫感的艺术样式。

3 多媒体艺术存在的条件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多媒体艺术或许还是一种新生的东西,所以,要让多媒体艺术继续存在和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媒体艺术的生效与成功。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显得尤为急迫,官方的认可与接纳十分重要,多媒体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就像是一艘大船得到了风的支持一样,将更加强大。第二,依赖于必需的金钱资本,同时策划人、赞助商、艺术公司及画商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它应该处理好精英意识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不走极端,达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第四,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既然叫“多媒体艺术”,它当然属于美学的范畴。现代的美学不再仅仅属于“象牙塔”,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发端于一种泛化、开放的审美意识,它更多地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互动性就是虚拟性和可变性的一种表现。美学必须超越艺术本体论命题,涵盖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消解审美与反审美、艺术与反艺术的矛盾,形成一种生态美学系统。总之,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融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触觉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多媒体艺术正是这一理论的一个有力见证。正由于它具备了复合性与多元性,因而代表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且具有大容量、携带方便、复制成本低、长久保存等特点。多媒体技术用途广泛,可用于:企业宣传――商业演示光盘、电子名片;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光盘;旅游景点――商用门票型光盘;教学培训――教学培训光盘;产品使用说明――技术资料光盘;软件系统放在触摸一体机中可用于商场导购、展会导览、信息查询等用途。同时可以兼顾VCD,做到一碟两用,即电脑和VCD都能使用,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多媒体手段往往被广泛用于教育,广告等宣传领域。是企业宣传,产品推广的利器,它的主要载体是CDROM光盘(包括异形光盘及名片碟),多媒体触摸屏,宽带网站等。

5 结束语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其实多媒体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走进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而作为多媒体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数字多媒体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谷时雨.多媒体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 尹定邦.设计学丛书[M].湖南科技出版社.

篇12

关键词:互动性;平面广告;信息传递;媒介;设计方法

引言

信息爆炸时代,平面媒体以其覆盖性强、性价比高等优势成为广告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受众对于高效获取广告信息传播方式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为主的传统平面媒体,逐渐趋于传播效率减弱,难以引发受众关注媒介。互动性广告的出现使传播模式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颠覆了传统平面广告的信息传播形式。同时,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多方位的感官体验。蓝晓辉[1]从材料、印刷、制作工艺、维度空间等方面分析传统平面设计发展的局限性,拓展平面设计元素创新发展考究范畴。赵浩等[2]从平面互动广告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独特性对广告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受众无意参与型和受众有意参与型创意,倡导应将更多的创意思维运用其中。董庆帅[3]以维度空间作为切入点,倡导设计表现多维化探究。针对平面广告由二维到多维、由静到动的新形式,举出案例验证该设计方法符合现代受众对于广告的心理需求,总结出多维空间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研究的意义。谭亮[4]分析了现阶段互动广告的环境媒介发展趋势和特征,以材料、设施、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分析,为媒介的使用方法和展现形式提供参考。韦锦业[5]通过媒介融合视角发现互动广告发展的新契机,对广告的定位、创新及设计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媒介融合下产生的互动创意将会提升互动广告领域水平,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周雅琴[6]等将互动设计理念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作为出发点,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论证平面广告互动性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及互动元素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追踪研究设计发展走向。互动性平面广告的出现推动了平面广告领域的发展,促进广告价值的有效传递,更注重创意策略与人性化的全方位提升,成为备受欢迎的广告形式之一;本文基于互动性要素的发展,针对互动性在平面广告的特征进行剖析。采用颠覆传统广告的创作思维,结合不同维度的优秀案例探讨推动广告创新的方法,为平面二维广告多元化互动发展提供参考。

一、互动的含义

互动一词最早出现在英文当中,即“interact”,解释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流、沟通。[7]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互动”一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科技媒体中,特指人-机互动。而中文释义中“互动”一词原本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并不仅限使用于人与人之间,任何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之间都可以使用“互动”一词。它既可以是行为动作的交互,也包含精神思想的沟通,借助不同的媒介实现各个领域的互动,形成不同学科交叉互动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从广告角度出发,互动性元素融入传统广告中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引发信息互动,转变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广告巧妙的借助媒介进行趣味性创意,深度挖掘产品特性与受众需求,运用双向互动的体验方式进行商品信息输送,进而令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同时良好的广告体验,并非只存在于受众对产品本身价值的认可,深层信息输出将直接对企业品牌形象产生反馈。

二、平面互动性广告的特点

(一)用户体验情感化。情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本身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生理反应[8]。由于传统平面广告过分强调功能上的信息输出,忽略了受众情感上的需求。随着广而告之传播方式的形成,受众逐渐对平面广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此时情感化设计便应运而生。以消费者为中心抓住受众情感需求,满足广告功能的同时进行人文关怀及个性化体验。对受众进行本能层感官刺激,将广告传播带入双向互动模式。设计者将受众设定为广告的一部分,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实现不同感官交叉互动。不乏趣味的交流互动,带给受众特有的情节触动。体验广告传播的愉悦性,增加产品好感度,间接进行品牌形象传播扩散,广告效果自然显著。

(二)设计形式多元化。设计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源于广告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平面广告呈现出二维空间固态化的设计趋势,主要依托单一的二维载体为设计模式。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新型材料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设计师开始尝试将多元媒介相融合,力求突破空间壁垒,增加广告视觉语言,促使设计形式走向多元化发展;创作者将媒介、产品、受众相结合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在准确传递广告信息的基础上丰富视觉元素,将媒介创新融入其中,呈现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使广告充满张力,契合当代受众审美需求,为产品赢得更多消费者关注。

(三)表现手法艺术性。平面广告以二维空间内的视觉元素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广告诉求,视觉设计蕴藏艺术美感。但“互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不仅为平面媒体发展提供新思路,还为广告的艺术性提供灵感源泉,扩宽平面广告艺术范畴。将绘画、电影、音乐、雕塑、游戏等艺术形式与互动广告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广告艺术,具备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作品同时具备美感和协调感[9]。互动广告注重艺术情节展现,融入视觉形象、时间、场景、情节、气味等元素与载体相结合,在诉求广告目的的同时以最佳的艺术效果呈现。

三、互动性在平面广告中的设计方法

“互动性”作为连接广告视觉反馈和受众心理的关键因素,形式不同的广告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为力求受众最大限度参与互动,各种形式的互动广告无不着力于扬长避短,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力争“小成本出大创意”。平面互动广告借助材料、环境、新媒体等载体,以一种探索性广告的方式接触消费者传播广告诉求,深受消费者喜爱。文章归纳总结出三种设计方法。

(一)营造情景互动。情景互动设计指需要将广告主体之外的人或物合为一体,依据不同环境寻找创意灵感,力求恰如其分地出现“应情”、“应景”的广告。塑造情景互动广告往往具有特定环境因素,巧妙地借助一些公共环境中的场景与作品要素相融合,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以夸张,有趣的媒介创意对受众进行本能层感官刺激,吸引其驻足体验进行信息传递。整个互动过程无形之中将受众感受时间延长,加深产品印象。图1是一组情景互动的献血广告。为了鼓励人们献血,圣保罗公共基金会和FundaoPró-Sangue合作设计了这组海报。广告的表达方式新颖,很好地借助周围环境诉求广告目的。设计师巧妙地把充电线比拟成输血管,在带有手臂图像的海报上做氛围营造,设计一条红色的充电线从海报中伸出,看起来像是从那里抽血,并且交互行为产生的意识错觉告知受众,输血的行为被你所接受,无意识中传递出公益爱心的讯号。在使用充电设备时发生的互动行为发人深思,这种情境互动创意所产生的广告效果是传统平面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二)突破材料束缚。受市场需求、受众审美的影响,广告需要增添多样性材料语言进行信息传递诉求;材料作为设计表现的载体,以其自身固有的特性和语言为平面设计发展另辟蹊径。传统平面广告材料语言匮乏,严重制约广告创造性的表现;现代广告将材料融入设计,使材料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在保持平面特性的同时进行多元“材料融合”,打破传统领域媒介单一模式。将不同材料媒介融入广告,激发材质美感,使受众产生别致的感官体验;材料语言的丰富冲击了平面广告二维空间展示法则,促使广告形式多元发展。如图2。泡泡糖创意广告,作品很好地将纸质媒体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也是二维与三维的完美呈现。将泡泡以特有材质用真实夸张的设计方法表现,进而对受众进行视觉刺激,吸引受众驻足观看。假如在大街上,忽然看到几张可爱稚嫩的面庞在用力吹泡泡,多么可爱童真的画面,从而引发共鸣,让观者不禁想到自己儿时的欢乐。这样一个夸张真实的场景还原,巧妙利用不同材质的叠加组合使广告更具张力,直接传达广告主题,使平平无奇的广告散发出极强的传播力。

(三)削弱空间界限。传统平面广告形式通常在二维空间内对信息进行展示设计,而近年来互动广告媒介发展呈现出立体化传播的特性。在保留平面广告形式的基础上,将时间、环境及广告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10]。设计者为谋求受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往往会采用超常规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加入不同空间客体因素,形成广告形式由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创意设计,颠覆传统思维创意形式。展现形式的立体化、空间化逐渐削弱二维空间的局限性,给平面互动广告带来更大的展示空间;伴随科学技术的迭代,二维码、AR、VR等新技术不断与平面广告相结合,使媒介极具时代特性,符合受众当下对于广告新奇、有趣的期望特征,如图3。腾讯于2016年奥运会期间,曾推出“QQ-AR”火炬传递广告,以追踪当时奥运热点进行广告设计,将海报作为基础形式,投放于手机网页。受众将手机对其他媒介中的海报进行扫描后,通过手机媒介屏幕将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广告画面,将奥运主场馆、主火炬和QQ玩偶全部立体化呈现,极大地刺激了受众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情;在玩偶喝完饮料后将火炬点燃完成全部信息传递。整个广告设计将新媒体技术与平面广告完美契合,受众由二维可视化直接转变成三维立体化交流,将感官冲击放大到极致,在新奇和惊喜中接受商品信息输送并产生无意识互动。海报与AR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将空间界限的融合推向市场,为平面互动广告的发展提供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篇13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交互艺术;批判;构建

一、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中,公共艺术作为当代都市空间中审美以及文化实践的存在物,是将公共、大众以及艺术的概念融合一体所组成的艺术。公共艺术兴起于早期的西方发达城市,经过政府部门的建置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态。批判与建构的有机综合就是公共艺术的实践。公共、艺术和大众为其主要属性,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社会和大众关系。交互艺术以注重用户体验为中心,它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使用者的基本情况、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分析。数字交互在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行为感受方式与思考方式发生改变,如此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去用交互式的方式去对待事物。互动和大众为其主要属性,数字交互设计是作品与使用者、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对于乌托邦概念的理解可能大部分人停留在不存在的地方、空想、美好却又不切实际的地方,这是一种“社会乌托邦”层面上的局限。“我是,我们是,这就够了,现在我们必须出发”,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中如是言。作者所提到的“一个更加美好的梦”,就是作者梦想的现实的乌托邦。“乌托邦式”不仅是对于消除异化与剥削的追求,还是对更好更本质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交互影响下的公共艺术设计更加地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和走向社会,这也使得公共艺术有更大更好的环境在批判中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梦”。

二、交互与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性

交互与公共艺术设计其本质上都含有公共与互动的属性。交互观念影响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作品从构思阶段到最后的作品呈现阶段,互动性的思维一直融入其中。交互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可以从设计师、政府和大众的角度出发:第一,从设计者层面,设计者要考虑公共艺术作品理念的来源与交互的关系。第二,从政府层面来看,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政府会对较新的交互理念进行选择。第三,从大众层面来看,大众对于交互思维的公共艺术体验及其喜爱程度的不同,使得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艺术本身,这样一来大众与交互思维的关系将成为交互艺术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部分。从作品产生灵感之初,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对生活的认知和反思方式,由思维对象的性质所决定,也由设计师的生活环境以及作为作品和观者中间的思维工具的性质所决定。数字化交互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而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互动性思维也更加深入人心。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的设计势必会间接地影响到大众,大众在观看公共艺术作品实物过程中将会更好地与作品对话,使大众和公共艺术作品建立一种交互理念的关系。而这些方面的考虑将会促使设计师思考其自身的城市生活,进而影响其个人作品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赞助人大多为政府或相关的权力机关。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代表了城市当地的地域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成为城市艺术的决策者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城市发展方向的不同,会导致赞助人在对作品的需求和要求上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现代化的大都市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目标,数字化交互自然成为赞助人重点考虑的方面。大众作为公共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大众的需求与生活方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呈现方式。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众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交互的过程能够使得作品所要表达的娱乐、批判、反思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大众通过互动,与作品本身发生偶然的关系,并改变了作品本身,从而自然而然地构成公共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三、交互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交互艺术的观念广义上看非常之广泛,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作品、作品和作品之间的互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交互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方法包括接触、体验和参与。

(一)接触

所谓接触式的互动,是公共艺术作品在灵感来源之始就预留给受众一些空间、大众可以直接面对作品、甚至可以触摸作品的一种互动方式。从原来展台上的艺术走下来,使得作品与大众的距离变得更加密切。接触式互动从作品本身和观众个体的身理及心理上产生互动,这也是公共艺术与公众发生互动“接触”的初步,是设计师、艺术家将创作眼光投向公众的表现。

(二)体验

就体验的应用方法而言,除了上述提到的将作品从展台走下来外,还可以让已经设计好的作品随着观者自行改变作品从而形成新的作品呈现方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在这样的方式中得到了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J].江南大学.2010(08)24.初步的体现。如《策动》(图1)所示,其作品随对象的站与蹲进行调整,受众可进行控制。

(三)参与

参与的方式是设计师只提供想法,而作品由大众完成,而不仅仅使大众体验到公共艺术完成品的体验享受。这个层面可以说得上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让普通的大众来参与创作确实存在许多不可操控性,同时也存在了相当大的偶然性,然而这样的应用方法在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中都有运用。

四、交互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皇冠喷泉

强调多媒体、自然景观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是芝加哥千禧公园皇冠喷泉(图2)的最大特色。数字交互对作品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交互符合的选择,水中大屏幕显示的画面是芝加哥市民面貌的一种随机显现,这样就使得作品与大众处在了一种平行关系之中。第二,作品本身与大众所产生的动静对比、皇冠喷泉选取展示内容的偶然性与周围景观的对比,使得原本静的景观与动的市民结合在了一起。除了在展示的芝加哥市民头像之外,为传达幽默以及作品的趣味性,作品中还会穿插一些类似小孩尿尿的内容。第三,大众的可参与性。皇冠喷泉在设计之初就又着重大众参与喷泉的考虑,设计师将黑色的大理石地板设于喷泉的两座大型屏幕的中间,大理石地板上方即为水景。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在芝加哥这个都市作品中,互动性并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一个理念,而且还是大众和城市艺术之间产生对话的关键。

(二)北京—记忆

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记忆》装置艺术墙位于地铁6号线南段的南锣鼓巷站,是北京地铁中人流量较大且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站点(图3),《北京—记忆》试图使观者重新找回对于老北京的记忆,用作品去描绘一个属于每个观者内心的老北京故事。首先,《北京—记忆》每个元素所组成的图案都是老北京的形象。其次,作为作品的每个元素,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数字信息背后丰富的内容,市民可通过扫码访问视频或者文字记录,并与网友通过留言进行互动。

(三)流体——雕塑运动

流体——雕塑运动在米兰新设计的临时博物馆展出。该装置的设计和制作由柏林的设计工作室,WHITEvoid与现代的先进设计中心的合作。作品由12000个发光的球体、8个高速激光投影仪和它与游客的相互作用形成物理点云构成,作品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流体雕塑”转化成了一个生动的艺术体验。由于观者参与,随机分布的分子开始聚集、不断地运动,对那些寻求参与的人作出反应。云的粒子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算法,看起来都是随机排列的。由于该算法考虑到8个高速激光投影机悬浮在艺术品周围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投影角度,使得激光可以击中和照亮所有的领域,点燃的球体最终形成三维图形的组合物,没有任何盲点。保持相同的密度和强度的流体图形被观众观察到并与观众发生互动,同时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访问者的位置,他们的姿势和手势都由安装了多个3D摄像机的跟踪系统跟踪。

五、趋势与总结

(一)趋势

信息交互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概念。信息交互技术可以让各种媒介相互联系,作品与观众的对话也产生了更多的偶然性。作品则提供更多的可能给观者,这种多可能性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物的绝对化,大众也成为设计师,享受参与艺术作品的欣然感。总的来说,信息交互的运用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方式。数字交互的应用使得大众与作品的沟通更加直接,无需教学式的指导,就给人们深刻的感受。当然,信息交互也会对公共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直接影响。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会使得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产生改变。这样一来公共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就不仅仅限于作品本身,而更多的是情感化设计下的产物。

(二)总结

篇14

关键词:公共艺术 关联性

公共艺术(Public Art)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现阶段,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比较陌生。其实,公共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简单的定义,它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但它有其明显的公共性和互动性的特质。它也许会和建筑物合为一体或会导致一个新的建筑学空间诞生;也许是新的公共空间、景观美化、艺术围墙和艺术栅栏、艺术砖砌、艺术大门、艺术窗户、休闲空间、游乐场所或结构;或许只是艺术字体雕刻及墙面装饰的薄金属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织锦挂毯等纤维艺术;也有可能是艺术雕塑、陶瓷;此外还可以是大地作品、摄影、版画、影像、高科技艺术、表演、事件、诗歌朗诵、音乐舞蹈等等;公共艺术也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争议性的;可能事反思我们的历史遗产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强调地方特性和特殊问题等等。可见,它所囊括的范围之大,关联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体现

所谓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是指它的生存、发展与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间的连带性及互动关系。

与之相对立的独立的私人性质的纯艺术或架上艺术存在,更显出它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关联特性。如:从呈现的内容上看,纯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个人的、具体的、情绪化的、偏激的,同时也可以是公众的;但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在内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总是平等的、公开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客观事实证明,当一种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公共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它才可能在历史中产生实在的影响和深刻的记忆。

总的看来,公共艺术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第二,与城市相关联;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

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力的密切关联,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外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现实中的权力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公共艺术是一种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与其他一切话语权一样,要收到政治权和经济权的制约和支配;创建公共艺术的过程就是运用权力队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影响的过程。

大众权力,是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

由于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中,大众权力容易被忽视。而大众权力是我们国家发展公共艺术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

公共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正属于大众福利的一部分——和谐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艺术开始逐步自觉的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公共环境等社会福利化建设而强调了艺术——为人们大众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社会生活的本质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类最高的福利,而大众想获得这种最高的幸福,离不开公共权力的保障。

在公共艺术中,大众权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一个是参与艺术生产。这意味着人民不但有权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成果,还有权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参与互动性。也只有决策者(政府或投资人)、公众和艺术家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公共艺术能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环境艺术和审美素质。“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符合社会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

第二,与城市相关联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