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篇1

1. 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 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 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篇2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也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号。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不要预设得太多,这样就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但是,我要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动态的生成?”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细心策划。精心预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预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精彩的生成,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动态的生成”水到渠成,使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一)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三)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D新课导入?D新课展开?D巩固深化?D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二、课中不拘预设,使课堂动态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它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教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笔者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笔者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笔者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篇4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因素

1.传统英语教学的惯性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不足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3.课堂环境要素质量低劣

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教室及其设施,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和课堂气氛。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需要、兴奋点,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如在七年级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多些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九年级用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悦。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设置自由讨论教学环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

(2)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周围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就怎样保护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巧设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争论和存在不同看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密切关注学生参与,客观地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对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能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在生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显而易见预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兼顾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一个整体,并非是存在矛盾的独立个体,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由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预设,反而忽略了生成,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前的预设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生成课堂的有效形成,而生成的发生与完成更是预设的体现,也就是说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转化关系,明确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促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的指南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预设,课堂留白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尤其是在教学准备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梳理好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还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的疑问等等,以便为课堂生成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的高效率数学学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从而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数学教师就要做好留白,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于思考,鼓励学生去自主猜想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进行验证,交流展示。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周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一名学生说:“用直尺分别测量四条边,把这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另一名学生说:“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边与宽边长度,用长×2+宽×2的和就是其周长”;此时,课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名学生说道:“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将其相加再×2就是周长。”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但第三名学生提出的方法更加简便,而这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并且根据课堂生成的結果,鼓励学生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公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进程,调整预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成的途径。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个性差异较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知识讲解时,学生会产生的不同意见。而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无论是多么充足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教师也不能掌握课堂的一切动态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调整预设,以此来促进“意外”的生成。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校园导游的角色扮演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际,为家长介绍学校的各个建筑与方向,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方向感,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去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准确运用词语正确的描述行走路线。其中一名学生说道:“在学校中教学楼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国旗杆的正西方向,而操场在国旗杆的正南方向。”当学生描述后教师给予表扬与掌声鼓励,让全班学生明白介绍一个物体时需要寻找一个中心点,这名学生的中心点就是“国旗杆”。此时,又一名“导游”进行介绍,他以大门为中心点,介绍学校的图书馆在大门的东南方向,而这名学生的介绍完全在教师的意料之外,本以为会模仿前一名学生的思路去介绍其他建筑的正北、正东等方向,完全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名学生的思路进行方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及时调整预设,去构建出全新的生成性课堂。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能了解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方向,最终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创造条件。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小学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奇思妙想,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适当的放弃预设,为学生去创造生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有舍才有得,当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与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后,就需要果断的放弃课前预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成开展教学,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这样一来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比如脸谱、蝴蝶、蜻蜓、天安门、青蛙等等。教师的预设内容是让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感知对称轴及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能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将图形对折两边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但是在学生直观的欣赏图片中,一名学生却先发现每一个图片的两边部分完全相同,并且用一个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剪出一个图形,指出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于是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利用圆形或正方形剪纸等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就要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并且充分抓住这个“意外”去创新生成,从而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紧紧牢记所学的知识,形成长效、深刻的记忆,最终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篇6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预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二、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开放学习情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主动”是“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在内心产生求知需要,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为此,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景,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创设明确的任务化情景,满足学生成功需要;创设生动的艺术化情景,满足学生审美需要;创设活泼的游戏化情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2.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生成资源发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形成课堂互动局面的重要资源。教师需要:巧设善意“陷阱”,引发生生“冲突”;引进多种教具,展开个性思维;组织探索交流,促进有效互动;扩大互动时空,共享学习资源。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评价 评价策略

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基于教学质量的正确认识,从而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及学习效率谨慎评估。良好的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等等,由此可见,公正的学习评价是双向性的,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凝视,更是自省的参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的学习评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既存问题的审视,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片面而单一

小学语文的教师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字词,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拥有基本的交际能力,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其教学核心仅仅放在了“句读”的学问上,人文关怀严重匮乏,这就造成学习评价立场偏颇,形式单一。诸如在讲解古诗词如《鸟鸣涧》(北师版小学语文七册)时,部分教师把课文的背诵视作教学的最高目标,在课堂中还时常抽同学进行背诵,如果背诵不全抑或不够流畅就全盘否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评价不仅片面否定个体差异问题,而且是剥离人文关怀的应试化评价。这样的评价忽略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理解“月出惊山鸟”的动态美或许比生硬背诵更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不遗余力的背诵效果不一定比理解后循序渐进的记忆效果好。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也需要注重人文因素的重要性。

(二)学习评价缺乏自省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撇开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缺乏科学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应该对教学效果做客观评判。正所谓师者有传道解惑之责,道传得不够精准科学,那么学生自然只能学到模棱两可的知识,传道的态度散漫就没有资格苛责学生怠慢学习。因此,正确的、合理的学习评价必须是基于客观的教学评价之上的,如果教师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教学工作,就能够在学生身上找缺点。例如在讲解《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如果仅仅注重字词的教学和文章精句的分析,就不能责备学生思绪飘飞不知所云。因为此类型的课文本身是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如果教师只注重表面不深入开发其趣味性的话,难免将文章分崩离从而丧失其教学价值,同时使教学缺乏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科学的学习评价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三)鼓励与批评尺度拿捏不准

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自然会涉及鼓励跟批评的问题。但是鼓励和批评本质上都存在双面性,过度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骄傲自矜,而逃过严厉的批评也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问题正是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好鼓励与批评的度,使得评价效果适得其反。譬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普遍会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但显然这样的对比是不对称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讲学习能力都较强,因此对老师的问题通常可以轻松回答,但是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自然学习吃力,那么回答问题必然也会存在纰漏,教师将二者进行不对称比较得出的学习评价,就是将好的放在放大镜下却将差点放在缩小镜下对比,这样的学习评价显然不合理。

二、小学语文学习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从学习态度入手

学习态度是学习评价的核心内容,因为这是在正确认识个体差异下客观的评价标准。在学习中,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归纳知识;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使得学生学习漫不经心,学习效率低下。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过程中,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以古诗词学习为例,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的记忆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记忆力不佳的学生虽然态度极其端正,一丝不苟地记忆,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鼓励其坚持学习。再如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学习的文章会提出不同见解,诸如《游园不值》一文时,由于题目的诱导部分学生认为作者表达的思想是拜谒好友叩门不开后赏花的失落,而细心的学生结合资料便获悉诗人真实的情感,那么在学习评价时,我们既要肯定前者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应该赞扬后者务实求真的品格。总的来讲,小学语文评价中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关键所在。

(二)评价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甚至可以说,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方法正确性的外显。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自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譬如在背诵文章方面,有的同学喜欢用死记硬背的笨办法,而有的同学则是通过理解加深记忆,从理论层面讲后者肯定是较为高效的,但从习惯层面讲两个学习方法究竟孰好孰坏,我们绝不能盖棺定论。因此,在学习评价中,对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但是也不能强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这样或许会适得其反。

(三)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在学习评价中,对学习效果的评判,必须结合教学效果而言。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不存在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判断,在教学环节中一定出现了问题。从本质上讲,学习效果的评价从某种角度讲是通过信息反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机制,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全面评估,从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方式单一、鼓励批评过度、教师缺乏自省等。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应该克服以上问题,从学习态度入手,正确审视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精心选择评价用语,多方面激励学生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将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而造成学生失去应有的自信。评价就是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勇攀高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种艺术,同一个内容,换一个说法其作用就有所不同。学生正处在敏感易于被打动的年龄,喜欢张扬,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好胜心强,他们总是想急于证明自身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表扬,喜欢鼓励。精心选择的评价用语,会抓住他们的心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和位置,会增强他们的活力,给他们创新的勇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功的激励不一定就是肯定的话语,许多肢体语言,于无声处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最好的鼓励。如用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等等。

二、评价突出个体差异,突出每个学生的进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突出个体的差异,就是要从根本上放弃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对他们做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评价中放弃整齐划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肯定学生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会在正确积极的评价中改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一面。这样,他们就能够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然后自我提高,最后达到自我完善。例如,在学习《望月》一文时,我让学生以月亮为本体说出一个比喻句,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小桥。”

“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月亮像一个大圆盘。”

“月亮像一个圆圆的大苹果,让人眼馋。”

“月亮像一颗珍珠,高高地挂在天空。”

“月亮像小孩子的脸,娇艳可爱。”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要给予他们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我对这些句子给予高度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老师再提出问题时,他们的小手又举得高高的,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体会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评价者变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见解,有着富有情趣的专属于儿童的评价语言。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运用课本上的语言、或者加上自己以往所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学生们在参与评价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的脚介绍得很详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有的学生说:“课文采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来介绍爬山虎的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小的脚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还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脚的作用描述得很具体,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参加评价,都必须经过“仔细想――大胆评”的过程。“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赏识不等于吹捧,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篇9

一、让生本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把课堂则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3.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不少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桌、练习册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认识上,对于比较抽象的角的度数和直角锐角等进一步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结合高楼大厦的特点,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廓清了对建筑物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并且还通过考察让学生对矩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环节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较少,学生学习后普遍出现了对数字缺乏敏感热情的情况。为此,本人合理拆分了该课时中的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布置了合理数量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亲切感。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除法心算小竞赛,把学生分为三组,各组报出除数、被除数和结果,各组之间轮换角色,都有报除数、被除数和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加强练习密度,牢固掌握知识。

3.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如“乘法”一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天回学校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去超市购物,帮家里算水电费等经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三、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时空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课堂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把原本为了方便老师教学的教育转变为方便学生学习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积极、热情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一、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民主、平等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指引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教育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它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教育中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表现了普通的人际交流,还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前进。从交往理论看,交往是双方的谈话,而双方进行谈话的基础在于自主,而只有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才有自主可言。只有处于同等的地位,双方才能够毫无顾忌、没有约束地进行交谈。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将主体的地位交还给学生,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的地位上,恰当处理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发挥老师的民主自由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上,老师与学生一同解决难题,攻克学习上的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引导、互动的关系

生本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相沟通交流及观点的互相补充,二者在教学上达到新的境界,进而在教学上不断发展。在生本教育中,老师不能够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不能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改变教学目标,加快或减慢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式等,要准备好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交流,老师要积极创造双方互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加深二者的交流,并且在学习上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发展。老师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创建学习的机制,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三、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欣赏、鼓励的关系

成功的老师都具备欣赏的能力和热情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老师的期望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利于学生智力及个性的发展。假如老师不能够怀着真诚的心去欣赏赞美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自我否定。因此,适时的赞美与欣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喜悦,在被肯定的同时学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非常肯定的是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值得提到的优点,问题在于怎样提到、什么时候提到。被人肯定尤其是被老师肯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信任。赞美学生是老师的一种美德,在赞美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欣赏就像是海上的一盏灯,不仅能够照亮学生,还能够照亮老师。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和学生建立起互相关心、尊重的关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

动,有利于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能达到“生本教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需求。

篇11

关键词:英语课;消极情绪;消除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情绪,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叶奕乾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需要为中介的。黄希庭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识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简言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不仅包括人内心的主观体验,还伴随与之相一致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来考量他们内心的主观体验,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情绪与客观事物间存在一个中介,这就是“事物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师是完全可以制造或去除这个“中介”的,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情绪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情绪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发现,学生间的矛盾往往由一些小事引起。而好的素养则可以避免这种矛盾的发生。比如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化解交往中的尴尬。

其次,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使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脑思维活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兴的时候思维一般很敏捷,这对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思维过程影响极大。而自卑、恐惧、焦虑、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反应呆滞,心神不安,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第三,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关报道称,据科学家推算,人类自然寿命可达160岁。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享年其半呢?究其原因,除了坎坷劳累之外,折寿的主要因素当首推感情损伤。由此可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愉快的情绪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恐惧则起到相反作用。

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较差,家庭经济拮据,缺乏进取心,所以,一些同学都与自卑、恐惧、焦急、抑郁、愤怒、嫉妒为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是中职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任务。下面,就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解读中学生消极情绪的消除。

(1)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带有自我否定倾向的情绪体验。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长久的失败体验,如对自己学习能力或品行评价过低,或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出彩,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从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切忌赶进度。问题答得好,自然受表扬,就算回答错了也要表扬学生的学习态度,要遵循“只要开心就好”的原则。要知道,此时的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另外,让学生分组表演英语情景剧等,也是克服自卑的好方法。在表演中,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的台词简单一点,少一点,确保他们完成角色任务。要知道,成功是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

(2)消除恐惧心理。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恐惧心理首先来自于单词记忆。这就要求老师在单词教学上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应避免整节课教单词的枯燥乏味的做法,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3)走出焦虑阴霾。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过度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在英语课上产生的焦虑,往往是由于担心不会回答问题等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问题的难度不应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问一些是非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问一些问答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过度焦虑,让他们热爱英语而不是害怕。

第四,消除愤怒。这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学生对老师的正确批评教育往往由于认知错误而愤怒,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多采用欣赏教育的方法,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气质、性格,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杜绝学生愤怒情绪的发生。一旦发现学生有愤怒情绪,应暂停自己的教学、教育活动,并可以用更换主题的方法,消除引起愤怒的“中介”,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

总之,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会影响我们的做人。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消除消极情绪,是中职老师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12

及时捕捉生成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程序是否合理,环节是否清楚,能否突出教学重难点,能否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信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面对的是一群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在小学信息课堂中,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能随着教师的预设走,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会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随时捕捉师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预设外的问题,并使之产生新的资源。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中,因为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情况更时有发生。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份制作好的环保标志。(可能由于操作中的原因,环保标志上树的图片被地球的图片遮挡住了,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树的图片没有了?

师:我们来移动一下图片,看看树的图片去哪里了。

生:在地球图片底下。

师:为什么图片的位置会颠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叠放次序的概念。

这个环节原本不在教学预设中,可是由于操作过程的疏忽,生成了这个问题,教师及时捕捉住了这个问题,增加了一个教学过程,在不影响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条中引用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进行生成预设,精心钻研教材备好课是尤为重要的。实际上,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但能有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而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当然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适,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多面创设资源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计算机不是唯一可用的课堂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来创设不同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片段二:

文字和表格都是描述信息的方式,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向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两种不同描述信息的方式,并能在了解这两种描述方式的同时,自动地找出一种更为合适的描述信息的方式。

信息科技课堂中,撇开计算机这一教学资源不说,教师创设的优良的教学资源,如讨论资源、学习单等都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创设情境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情境创设是我们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预设手段之一。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教学片段三:

在教学演示文稿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创设了《世博知识宣传员》这一个教学情境。

我下载了世博会的宣传片,并进行裁切,去除提示文字,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猜,学生纷纷叫嚷起来:“世博会宣传片。”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又出示了世博会的一些宣传海报,提出“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一下子都能自信满满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提高了题目的难度:“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是在哪里举行的?”“海宝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虽然被问住了,但是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乘机推出了“世博知识宣讲团”这个主题,关于世博会还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要组织一个世博会知识宣讲团,向全校学生介绍世博会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评价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堂成功的课,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教师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给学生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的、易于学生操作的,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评价指标,让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指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作品,最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篇13

关键词: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 提高兴趣

一、我们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形

但是当我们一走进课堂,就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包括笔者在内)由于把握不住师生互动的本质和根本目的,经常为了动而动,使课堂中师生互动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和随意化等一些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动实质与作用

互动实质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同时动起来。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面无表情,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虽然有互动和对话,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或者,语文课堂互动又走向了“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与互动的本质背离。比较典型的是程式化。程式化的师生互动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过的,或者是在教师一定“控制”下的师生互动。这样,表面看来是师生在互动,实质还是教师的话语霸权在控制,或者说教师在预设的框架内无法解放。

2.互动方法的缺失之处

一问一答和生生讨论的运用成了语文课堂上互动方式的主角,但流于“形式化”或“程式化”就反映出教师在运用互动方法上的意识缺位,成了课堂互动中的隐形“杀手”。就拿讨论法来说: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城与运河》总结时采用讨论法,说:“面对雄伟壮丽的长城和绵长柔美的运河,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学生回答很多,如古代劳动人民、秦始皇、文章作者等。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视角,教师为了尊重多元理解,最后互动结果脱离文本,莫衷一是。如此讨论活动不仅耗时、低效,拖散了严谨的课堂结构,而且养成了部分同学在热闹中偷闲的习惯。由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位,讨论的成员之间分工及要求不到位,问题的设计不到位,这样的讨论形同虚设,使有价值的互动内容失去意义。

3.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课堂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个维度”,就是要在“双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价中,常常暴露出评价方式的不合理、没有做到评价的恰如其分。例如教师对自己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积极的、肯定的;对自己不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消极的、否定的,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

1.改变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方法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尊生爱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笔者在教学《卧薪尝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阅读题:(1)找出文章描写越王勾践万般无奈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在表现当时勾践心中的无奈。(2)找出表现勾践受尽屈辱的语句。(3)查字典,给书后词语解释,尤其是用文中的话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思考写作方面的话题时,让学生试着多写一些周记,小练笔,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充满感彩,这样才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心后进生,做好补差工作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 培养

小学生的性格、个性尚未定型,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体现其丰富的个性,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展露教师个性

教师要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是思想素质,而且特别要提高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风直接影响学风,身教往往重于言教,如果说,学校是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课教师的个性。老师的个性素质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投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则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一旦老师独特的个性形成,那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学的模仿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1]。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身健康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个性。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个性才能培养性格。”教师以自身鲜明、良好的个性为他们提供示范,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2]因此,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课与数学课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如在讲授《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曾看过的,或感兴趣的马戏节目,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篇文章,还主动地由文章展开联想,有个学生讲到黑熊踩木球,也有别的同学见过不同的黑熊踩球,不同的场地,马戏的精彩程度及观众的不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个人体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尽情地表现个性、展示个性。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在,在传统的教学中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很多情况下强调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和主创学习实践能力。语文学科独具文学性,富有形象感染力。小学生阅读的许多课文是古今中外多种体裁的文学精品,语言精美,形象鲜明,而且风格各异。这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会诱发学生不同的审美取向,品尝风格各异的艺术趣味。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易于激发学生或怜或哀或憎或爱强烈的情感反应,增强他们辨识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锻铸其性灵,促使他们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3]。

四、鼓励学生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多思、善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出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下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无论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是否适当,都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老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产生疑问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质疑提供机会,同时教师的提问形式也需要技巧,除了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外,还可以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中心问题:只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而田忌不能?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多样化的课后作业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变消遣性活动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识字这块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专门用一本本子摘录广告、商场、书籍中的字词,并请教家长或老师,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展示,进一步强化对获取信息的自觉性[5]。另外,在课后作业方面也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如口语交际课《我们的画》,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具体地说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幅画;而基础差的则要求只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个别学生有能力写,那就更好了,这样各种程度的学生都会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小学生个性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仁增.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J] .福建教育.2002,(6).

[3]徐光华.小语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新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