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 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 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也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号。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不要预设得太多,这样就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但是,我要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动态的生成?”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细心策划。精心预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预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精彩的生成,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动态的生成”水到渠成,使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一)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三)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D新课导入?D新课展开?D巩固深化?D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二、课中不拘预设,使课堂动态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它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教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笔者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笔者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笔者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因素
1.传统英语教学的惯性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不足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3.课堂环境要素质量低劣
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教室及其设施,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和课堂气氛。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需要、兴奋点,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如在七年级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多些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九年级用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悦。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设置自由讨论教学环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
(2)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周围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就怎样保护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巧设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争论和存在不同看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密切关注学生参与,客观地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英语课堂 言语交际 人境 心境 情境 课堂语言
前言:之所以将范围定格在"小学英语课堂",是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其他领域的言语交际不甚了解,故不敢妄谈。在13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深知在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交际是多么重要,言语交际是师生相互沟通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不是只要有了言际交际就能促进师生的交流呢?作为言语交际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交际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英语教师应如何优化自身语言,提高言语交际的质量,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我所努力探索的。
1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际现状
在教育发达地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课堂教学在改革的春风中健康成长,各种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观摩交流活动在各地展开,各类型的培训提高了广大教育者的素质。英语课堂教学注重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也越来越强调在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进行知识的传递。然而,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振臂高呼的今天,在某些地区"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学生的任务就是坐得笔直,竖起耳朵听。师生间的对话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贫乏的。
2师生言语交际过程的研究
2.1小学英语课堂中交际对象的角色特点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十八种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基础的有以下六个方面: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则承担着学生英语的启蒙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为其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小学英语教师所担负的使命。
小学生步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触系统的学习。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思维水平总体不高。他们有其同龄人所共有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性又使小学生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规范书面的语言,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素养。
2.2影响师生言语交际的诸因素
交际时的人境类要素 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第78页 所谓人境要素,是指以社会影响、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的,在话语的内容表述中并没有公开显现,但是,却对言语交际发生影响,在言语交际参加者身上的个性化凝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独特的。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他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他就必须把育人作为师生交流的指南。
交际时的心境类要素 所谓心境类要素,是指说话人以其独特个性、气质融合而成,能在言语交际中予以显现,并对言语交际直接发生影响的特定心态。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课,是五A Unit 3,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片断:教师满怀期待地看着同学们说:"Who can read the message?"她一看到平时上课不怎么举手的李莉今天竟举了手,心里非常高兴,用鼓励地话语对李莉说:"Lily, please"。李莉站了起来,显得有点紧张,她的声音不高,但总算把课文读下来了。教师显然没有料到李莉会读得如此平淡,完全没有把实验过程的跌宕起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朗读效果,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顺势说:"Who can read better than her?"这下,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同学都举了手。教师这次不敢大意了,选了朗读水平较高的王平读,王平不负众望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大加赞赏一番后请王平坐下。李莉一直就那么呆呆站着,直到王平坐下,她才顺势落座。此后,教师的课仍然上得生动有趣,可李莉的头一直低着……
在这个片断中,师生间没有过多的言语交际,可了了数语却使得师生的交流最终走向失败。李莉为何会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举手?在老师活泼新奇的讲解中,她内心的紧张得以缓解,她想展示自己才举起了难得一举的手。可是,她的表现令老师失望,因为是公开课,使得教师更注重教学成效的展示,也使其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自卑的心境下再无力举起手来。在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生失去了
交际时的情境类要素 所谓情境类要素,是指言语师生双方时间为基础,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所形成的情感场景的特定显现。
试以四B Unit 7为例,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听说读写(以下简称"四会"),hurry, anything else, sandwich, hamburger, 等词及词组。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创设如下情境组织教学:笔者假装成饥饿的模样,与学生A引出下列对话:
T: I'm hungry.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Could I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
SA: Certainly! It's a pleasure. Here you are.
T: I will return your money in a short time.
SA: Don't hurry.
有趣的对话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板书上述对话,叫学生快速阅读Part 1,并找出画线部分的代换词和词组,.之后笔者叫学生两人一组围绕已引出的三个"四会单词"进行类似的对话表演,在学生情绪激昂的表演中 ,三个"四会单词"得到了初步的强调和巩固。
3师生言语交际中的常用语用对策
3.1避免情绪对立
在言语交际中,心境开放是一种总体要求。但开放与不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既受到人境类要素的制约,也受到话题因素及语境、场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能够保持心境类要素适度开放,往往言语交际就易于取得成功。课堂教学不是真空的,教师与学生都受到家庭、社会等课外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难以调节自我的心境,在课堂中易受到课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教师则不同,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他不但要稳定自己的情绪,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3.2实现情境交融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人物的情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4言语交际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良好地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4.1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英语,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课堂语言音量和语速关系到学生的听讲兴趣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法和逻辑,不能词不达意,让人形成错觉。
4.2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是知识的殿堂,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传授知识与文化,不允许信口开河,道听途说。举例必须真实可靠,讲道理应要有根有据,用词必须符合语言规律。无论对概念的解释,命题的阐述,还是对事物的评价,都要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忌信口开河。
4.3语言的艺术性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种以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前提,表达教学内容为基础,又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条件的对语言的深加工,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它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节奏的艺术特点。究竟如何使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呢?英语老师讲课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或名言警句。
师生之间除了有声的言语交流,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往往会运用到无声语言。通过手势、表情、姿态、动作来帮助传授知识、增强感情。无声语言可以表示询问、表示赞赏、表示吃惊、表示疑虑,还能传递师生间的感情,进行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兴华,王铁军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2]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3]贾晓波著,《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