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的解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技术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4]胡荣才,龙子泉.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来源:文章屋网 )
汉族古老的节日多是按照天地时令交会的节律确定的,像春节、立春、清明、中秋等,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注入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逐渐形成了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中国少数民族综合性的传统节日也多是农事节日,如壮族为求作物繁殖、丰收,而举行的蛙婆节,也叫“蚂拐节”。
传统节日形成阶段所遵循的自然节律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由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经过千百年民众生活实践,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它们已经从外在的时间点进入我们民族的“内在的时间意识”,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
发现传统节日习俗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能力
一般说来,理想状况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节日民俗中,节日活动或仪式中的各种行为建立并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系统,因此节日习俗本身就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民俗节日于是成了某种文化的代表。可以说,节日是“镜子”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现实,从中可以发现如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大型的民俗节日,这种节日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全景展示和独特表演,它们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华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传统节日的这个性质决定我们要高度尊重自己的节日传统,继承和发展这个传统,坚持自己的拥有连续文化基础的民族身份,全面进入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现实关系,实现自身价值,达到民族的振兴与进步。
传统节日对应着一种持续的传统社会基础,它是维持社会结构的和谐、推动传统社会前行的动力。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处境艰难,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矛盾。
事实上,没有通过对哪一种文化事项的强调就能够解决国家、民族、人类内部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社会的变迁,个人或某个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全球和谐发展,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与人类精神需求的稳定与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与人类的自由需求、欲望等等矛盾,仅靠民俗节日全部去面对并成功地解决,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需要从这个视角考虑问题,以便发现传统节日习俗在这些方面的种种能力。
需要从多元文化视角来关注民族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无论作为文化载体还是作为民族精神需求的表达,都构建了一个人文群体的观念和民族政治的观念,明确表达出一个民族对它的文化集体的自我认定。这个认同既包括文化认同,也包括精神认同。所以说,一个理想状态的传统民族节日可以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展示形式之一。
这需要从多元文化视角来关注民族传统节日,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因为这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遗憾的是,这是一个理想的环境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
具有强烈人道主义和民主色彩的多元文化意识对应的是现代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机会不平等的事实。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影响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并非是对等的,在全球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文化权利上的差别。有的文化群体享有主动权甚至霸权,占据战略性的优势,有的群体则处于劣势。
然而,尽管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经常是不对等的,文化的相互交流也发生一些积极的创造性反应。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以其不同的思路来处理全球化方面带来的外界威胁和机遇,不同国家和地区以日益增加的多样性方式适应、抵抗或转变全球化影响。单向性的全球化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同质性增加,但也刺激了文化的多样选择增加。
在这种全球化的潮流中,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采取了自己的形式予以应对,进而导致千差万别的全球化解释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创造性地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提升能力,代表了不同文化面对全球化同一化趋势和压力而展现的进步。不同文化以其正当性和历史进步冲击了全球化的统一模式,增强了以民族文化方式回答现实困难和危机的对应形式。
目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正在活跃地运作,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互动的世界之中。所有的社会都在经历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成为无所不在的特征。各国政府必须找到新的社会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坚持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决心的前提下,为文化的多元性表达创建机制,使得人们和谐共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多元文化互动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机遇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待传统民族节日的生存和发展,便会发现其中具有十分活跃的生存空间和现实功能。
首先,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它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面对这种世界性文化的大交流舞台,如果你消极,你的文化就会遭受损失、变得贫困,你的文化适应和反应能力就会迟钝,你的文化创造性锋芒就会锈滞。如果你积极,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你对民族文化就会有信心,你的下一代就不会与社会传统隔离,你的参与全球文化进步的权利就不会被剥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民俗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是让自己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你、尊重你的必要渠道。
其次,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文化多样性强调,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地、更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入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群体精神和价值表达的代表,具有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参与作用。民族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理解的过程,在人们欣赏节日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对民族文化权利、民族生存利益的更多思考。一个有现实参与价值的民族节日建设可以作为民主机制建设的一个有益的成分。
关键词:“微时代”;传统节日;微博;微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57-03
2009年,作为新社交媒体的“微博”展露头角,推出不到一年,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2011年初,一款新的社交软件“微信”推出,14个月内就获得超过1亿注册用户,2013年1月微信用户更是突破3亿。微博、微信及其不断增长的数亿用户共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媒介代表,其特点是文本内容短小精炼,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空前普及的微博和微信成为了人们传达节日祝福的新兴载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有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极大地转变了其文化传播的传统景观。
一、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
植根于中国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几千年文化传承中不断滋养成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对于岁时的崇敬,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它还为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提供孕育与发展的平台。
当张牙舞爪的工业文明开始最大限度的“排除异己”,被碾压的农业文明颓废破败、灰头土脸,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彻底打破了以时间划分为标志的农耕生产方式,根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步伐加速了文化变迁的频率,年轻人对于“新时尚”的追求,使得春节的贴对联年画、元宵节的团聚赏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不断异化。年轻人开始追捧“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舶来品,这些“洋节”依托着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越来越猛烈的冲击着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及其节日文化的淡化成为必然。
在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大部分依赖于世代相传的人际传播,人们口耳相传,使得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造就了新的传媒环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占据了有利的传播资源,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传统文化受到跨文化传播和商业消费的冲击,势单力薄的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压力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式微。
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迅速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短信与微信的节日问候与祝福也日益流行,“微祝福”成为人们各大节日期间最亲睐的一种问候方式。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无比快捷的众多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优势,同时也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点对点、面对面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然而这样的优势其实也存在弊端,尤其是在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上。手机所带来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发展迅猛,这种“编成式”的短信样式在人与人之间重复来回发送,机械式的信息传递掩盖了传统节日本应具有的人文气息,节日问候蜕变成“手机与手机之间的无线联系”,冷漠得没有一丝人情味,“除了为通讯业务制造收入之外,渐渐失去了人际传播的初衷”[1]。
“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这首央视春晚上的神曲《群发的我不回》忽然间成了接地气热门歌曲,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认为群发的短信没有诚意,不愿意回复的心声。从邮寄贺卡拜年到群发短信拜年,而如今这都已经过时了,微博微信送祝福,在朋友圈中晒“光盘”年夜饭,在朋友圈中发红包抢红包……成为了2014年最“潮”的过年方式,新浪微话题“舌尖上的春节”也吸引了2万多网友参与,很多年轻人利用微博微信过了一个温馨的节俭年。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民族自信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和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2]。在“微时代”里,人们用微信、微博等现代科技方式,代替传统言语和书信拜年、祝福。在微博上参与春晚讨论,发微博@远方的亲人给他们送上新春祝福,拍照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晒晒年夜饭,甚至在微信里邀请微信好友一起抢红包,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确实让百姓体味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儿。当新鲜好玩的现代技术与春晚、年夜饭、压岁钱等传统祝福方式相结合,“微时代”里的传统节日焕发出了现代光彩。因此,在“微时代”中,如何使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符合现代潮流,呈现现代意义而更受年青一代关注,唤起其着力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二、“微时代”强化和拓展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2005年,国务院通知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日,受国家法律保护。这样的举措让传统节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强化了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传承文化、连接政府意愿与民众情感、唤醒民族记忆的重要意义”![3]而大众传媒一方面呈现的是节日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是节日生活及其变迁的镜像呈现,还影响受众对节日的认知态度以及参与方式。从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再到手机短信,传统节日祝福方式不断更新,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跟随科技的创新不断变化。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大行其道,微博微信趁势普及,给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新改变提供了契机。
第一,“微时代”以技术的创新使传统节日出现亮点,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增强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意味着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休息时间和假期大大缩水。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假期成为年轻人舒展身心的有效时间,然而,与传统节日相切合的传统习俗,例如踏青爬山、龙舟竞渡等户外活动已无法获得平时“身心疲惫”的年轻人的青睐,人们更愿意宅居在家,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微博、微信以手机和网络为载体,打破了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发送祝福,参与庆祝活动。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微型化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参与意识的淡化,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对于众多的80后、90后来说,虚拟化的节日参与形式更加具有参与感与积极性。“微时代”下传统节日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一方面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文化亮点,另一方面,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受众更加关注传统节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以2015年举例,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粉丝量高达400多万。新浪微博发起的“春晚”微话题,获得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截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微话题“春晚”阅读量达25亿,参与讨论的人数超过2800万。同时,腾讯公司也数据,2015年春晚的微信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在2015年春晚的观众中,15~24岁的年轻观众达到14.93%,比2014年增长8.6%,可谓是五年来最年轻的春晚。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微信微博与传统节日的融合,提高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关注和重视,人们主动参与到新型的节日庆典中,传统节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第二,“微时代”宣扬的“节俭”理念更正了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误区。中华民族众多传统节日大部分源于辛勤的劳动人民,其中流淌着的淳朴本质亘古不变。春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传统春节期间,人们贴年画和对联,合家团聚,祭祀祖先并期待来年的丰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城市的发展,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的住宅,传统节日的文化呈现也不断消失,年画、挂历、门神等传统节日文化的呈现物在现代经济与技术发展下不断淡出我们的生活。传统的庆祝方式逐渐消逝,极具中国特色的祭祀模式、装饰方式、娱乐活动等文化民俗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范围。如今的春节,商业化气息日益浓厚,象征合家团聚的年夜饭已经被各大酒店明码标价,用于“压岁”和“压祟”的红包由薄变厚,甚至变成了一张张数额庞大的银行卡,这样的春节似乎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春劫”。同时,在其他的传统节日,“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等新闻也屡见报端。商业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不断异化,人们陷入了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误区。“微时代”所宣扬的“节俭”理念把人们从奢靡之风的误区里拉出来。
2014年兴起的“光盘”行动延续到了春节,除夕当晚,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开展“晒光盘”活动,晒出年夜饭“光盘”照片,以前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的大鱼大肉型的年夜饭照片现在已变得有些“另类”,晒晒年夜饭餐桌上的清粥小菜成为“主流”。同时,微信也推出了抢红包的活动,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红包抢红包,数额不大,却让无数用户乐此不疲。“微时代”里这些贴近民意的小成本庆祝方式使得“节俭”的概念深入人心。
第三,“微时代”以祝福手段的革新拓展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方式。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曾将传播的功能总结为以下四点: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功能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的娱乐功能是现代传播多种功能中最显露、最有力、最大众化的功能”[4]。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娱乐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当代媒介环境中,娱乐文化呈现出了超乎寻常、跨越国界的显著性,其中传统节日的娱乐化尤甚。进入“微时代”,微博的“热门话题”以及微信的“红包”这些新兴的手段都拓展了传统节日的娱乐功能。
2014年春节,腾讯首次推出微信红包,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最多,达到了482万人次,平均每分钟2.5万人参与微信抢红包活动。到2015年春节,微信更是与央视春晚合作,春晚播放的几个小时里,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除夕夜晚22:34摇一摇互动达到8.1亿次每分钟。2015年春节,除了备受瞩目的微信红包之外,微信上的明星拜年、贺卡拜年、拜年小视频等其余八个庆祝方式也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和推崇。其中,微信红包自诞生起其承担的使命便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而是一种全民娱乐活动。2015年推出的“拼手气红包”,不仅继承了我国春节传统的红包文化,又加入了游戏效果,这样的创新达到了传统现金红包没有的娱乐功能。同时,微信红包也突破了传统红包的地域限制,只要登录微信,就能给远方的亲人发送一个满载心意的小红包,及时送上节日祝福,弥补无法团聚的遗憾心情
第四,“微时代”下传统节日文化的传递方式出现变迁。哈贝马斯(Habermas)曾提出“公共领域”的理论,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一领域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任何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5]。将此理论运用到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上,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提供了公共舆论空间,将传统节日在传统传播方式下的个人言论转化成“微时代”中的公共议题空间,因此可以说正是微博创造了一个自由而轻松的“公共领域”,参与人数盛况空前,这是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社交媒体都无法产生的巨大效应。
“微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节日的表达方式得以拓宽,正月初五微信朋友圈里的“迎财神”活动就是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微时代”中,移动式便携媒体的创举还在于建立了一种线上到线下的信息互动方式,即通常所说的“O2O”模式。这种模式将用户在移动社交媒体上的扩散式互动与受众在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结合起来,完美地呈现出更多新的节日表达方式。
三、传统节日文化与“微时代”传播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更需要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日渐式微,不得不说这与我国大众媒介对其的传播缺位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的大众媒介为迎合受众兴趣极力呈现西方价值体系下的生活方式,在热炒西方节日的同时,无形中消解淡化了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由传播媒介有选择性的提示“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6]。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环境,其实并不是对现实环境进行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媒介对事件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之后提示给人们的拟态环境。当人们根据这一拟态环境来实施具体行为时,大众传播媒介开始显示其超越教育和宗教的作用,成为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主要手段[7]。“微时代”中,微博微信的普及成为了传统节日文化有利的传播载体,它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视影响了人们的“主观现实”,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阵地。同时,微博、微信与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相融合,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传递给受众的是科技的冷漠感。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人文精神,为科技的过度扩张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
“微时代”里,以往不受欢迎的传统习俗披着现代化的外衣重回大众的视野。传统节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庆祝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和亮点,人们逐渐从注重传统节日的外在商业文化回归到了传统节日本身。“微时代”采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把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新亮点。
古老的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更加鲜活灵动,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8]。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媒介要注入多元化模式来整合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多元化的新型媒介文化来促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顺应媒体新形势,延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乔雪阳.试论“短信工业时代”的节日传播效果[EB/OL]. http:///.2006-02-25.
[2] 萧放.传统节日文化与民族精神[J].政工研究动态,2008(18).
[3] 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
[4] 李建秋.论手机短信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5).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民俗;节日;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我们继承了祖先的智慧。而那些古老的习俗可以说是祖辈们的生活经验,直到今天演变成为我们口中的民俗,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的一种方式。沿袭至今,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我国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了。
说说咱们中国的传统民俗吧。从文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最优雅的民俗莫过于各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书法、号称国画的水墨画、各年代的手工艺品,陶瓷古董等。从民间艺术来看,老百姓们更注重各种节日,民间的手工艺作品,许多有趣的小玩意儿,甚至还有许多迷信的传说。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民俗特色,中华的传统民俗实在是太多了,简直是包罗万象,广泛之极,看起来还很有点千秋万代的趋势。既然如此,那就重点来分析一下城市文化带给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哪些变化吧。这么多年来我们每年要过许多节日,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节日么?而我们过这些节日又有何意义所在呢?许多节日会有不同的民俗特点和特定的规则和道具,这些东西在如今的城市文化下与传统的民俗习惯有何不同呢?
别急,咱就从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开始说起。这个节日没有任何质疑,这么多年来地位一直很稳定,那就是我们的春节,也叫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经过岁月的沉淀,春节有了其特有的灵魂和意义,每到这天全国各民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愫。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最传统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家人要团圆,最大的特色就是包饺子,还要放鞭炮驱邪赶走霉运,晚上挂起大红灯笼,保护家里不被鬼怪侵扰,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还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些流传下来的习俗无处不透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
每到春节期间,人们就会大量购买年货,这一习俗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前年三十那一天晚上街上几乎看不到人,都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如今许多人为了免去麻烦,会全家在饭店吃年夜饭。在现代化的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改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现在国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清明节,老百姓也俗称鬼节,是我国及其重要的节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并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那一天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并不同于春节的欢庆,也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热闹,在这一天人们只为悼念,思念逝去的亲人,沉淀内心的怀念,按照习俗将食物酒水、漂亮的花草放于亲人的墓前,还会烧纸钱,叩首拜祭,即便他们已经离去,活着的人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对逝去的亲人的关怀。时至今日,清明节仍然备受重视,这一天承载了所有中国人对亲情的眷恋,对逝者的敬意,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节日,深沉而又绵长。
清明节发展到今天,比之传统更多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墓地的要求重视了很多。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们注重住房问题,房价飞涨,由此连带阴宅也价格飙升,许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个高档墓地。这是当世的文化理念所致,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四季收获的季节。届时家家都怀着丰收的喜悦,置办佳肴美酒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据说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而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月饼早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食品,在这样特定的日子里成为了赠送亲友的最有意义的礼物,这也就成就了月饼作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如今,每到中秋节期间,月饼的价格会高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为这样的价格并不是月饼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作为礼品本身的意义。
通过这些节日能够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友的深情,从古至今,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谦和有礼、热情厚爱的民族。从节日便能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我们在打量一个城市的时候往往以其自身文化的魅力来作为品评对象。在漫长的时光中,人们可能会忘记许多事物本身的意义,而根据当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如今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筱新 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
[2] 赵红、祁斌 著.《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