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校物业管理服务范文

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校物业管理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物业管理服务

篇1

甲方:_________计划财务部

乙方:_________物业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做好学院的物业管理,物业服务工作,需明确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立此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管理服务的范围:负责除学生生活服务中心辖区以外区域,空间的各项物业服务,管理工作。

(一)全院的供电供水服务管理。

(二)绿化,美化,保洁服务管理。

(三)高职中心楼住宿学生的服务管理。

(四)向学院交纳管理费用。

(五)医务室,收发室,接送教工子女入托上学服务管理。

(六)水电,校产维修服务管理。

(七)文印部,储蓄所,招待所,学院快餐厅等原物业下属实体的服务管理。

二、服务管理项目应达到的要求及服务管理费用。

(一)服务区内应经常保持卫生,清洁,院内垃圾及时清运,下水管道及时疏通,达到师生满意。此项总费用为_________万元(包括劳务费及卫生工具费_________万元,_________万元垃圾清运费,_________万元管道疏通费及化粪池窨井清污)。

甲方进行经常检查,用户经常性监督。满意率为_________%不奖不罚;_________以下,给予_________元以内罚款;_________%以上,给予_________元以内奖励。如乙方达不到要求或工作完成突出,视具体情况,每次在_________元以内予以奖惩。

(二)院内现有绿地,草坪,树木等的日常维护,花木的调整移栽,节日及要求时,院内集中摆放盆景等,现有绿化面积约_________万平方米,种植树木约_________株,管护费用_________万元(包括全部劳务费,工具费等)。院内花草树木成活率达_________%以上,及时浇水灭虫修剪、整治,因管理不善,出现死亡,按面积大小、树木棵数,除重新载植外,另给予成本费用_________倍以内罚款。满意率为_________%不奖不罚;_________%以下,给予_________元以内罚款;_________%以上,给予_________元以内奖励。

篇2

1.坚持公寓“一委三线”的联动模式。“一委”指的是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由主管校领导、后勤部门、学生部门、教务处、财务处、资产设备处、公安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学生公寓相关管理规定,考核学生在公寓内的综合表现,对公寓内的设施设备进行采购、维修等工作。“三线”指的是后勤部门的主管线、学生工作部门的教育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线,三条线贯穿于学生公寓的各项工作,后勤部门做好公寓的各项服务工作,并负责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学生部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做到自我约束。学生公寓的管理在管委会的指导下,突出三条线的特点,相互结合,发挥优势,共同做好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

2.坚持辅导员入住公寓模式。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容易在学生中形成“自己人效应”,使辅导员能够尽快进入学生内心,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抵触情绪;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对公寓的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安全建设、行为规范等都有很好的促进;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相关部门和院系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的处理难度降到最低。

二、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理念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同时还要为大学生服务好,是处理好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关系的难点,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对矛盾关系。

1.用心服务,用情工作,用法管理。物业人员在公寓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要用心去服务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理由少一点,做事勤一点,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用情去关爱学生,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相处,做到谈话轻一点,微笑多一点,工作细一点,服务实一点,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温馨、平等的亲情环境;要用法去执行规章制度,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既要保障规章的权威性,又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减少因工作不当或简单地处理方式导致的负面影响。

2.因果分析,抓住重点。物业公司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可以借鉴“鱼骨分析法”,就是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物业公司找出物业服务难的相关要素,逐项分析,抓住工作的重点,把每一个重点再细分,最终找到症结所在,处理好细节,回到头部再落实。如下图分析:

3.分层策划,规划亮点。良好的公寓氛围与人性化管理以及专业化服务分不开的。人性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宗旨,专业化服务更能体现管理的水平。物业工作人员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就要坚持“6W1H”工作方法,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why)、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处理工作(what)、需要谁去做工作(who)、什么时间合适(when)、在什么地点(where)、工作预案(what if)以及如何去做(how to do)。做到了“6W1H”,分层次去处理工作,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加强沟通,和谐共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剂,在传统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中,学生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存在隔阂,管理人员进入公寓带着一股“威严”,这种态度让学生反感,也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加强沟通,减少误会,寻求理解和支持,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以一种商量的口吻收集学生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合理化解决。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创设和谐人际关系,树立人文关怀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篇3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概述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具体是指由高校自身设立的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包括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用人单位服务、网络信息建设等内容。具体包括:就业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管理服务及接受服务等方面。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管理优化建议

(一)制定精细化的就业服务制度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制度的执行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制度执行的关键。首先,通过尽量减少管理层级,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其次,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制度和适宜的“信息模型”;最后,强化督办和纠偏。如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二是加强制度的建设应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促使就业服务制度在更高层面达到系统的整合。结合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可知,完善的机制是促使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应该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实现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四是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关键要管用、可行,同时要根据就业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将就业服务制度的制定全面贯彻到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或利益可能涉及到细小的方面。

(二)完善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系统多样的就业服务人员在职培训体系。对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性管理和培养,使其掌握就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展开分层培训,通过专业化,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学术地位,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一是岗前培训,帮助新上任的辅导员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及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包括对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的培训;对日常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基本政治理论和基本素养的培训。二是日常培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技能,包括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能力、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个人技能等。因此,在日常培训时要加强监督,监督是一个实现机构目标、促进职业个人及职业发展的过程。三是专题培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就业服务管理人员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推动就业工作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针对毕业生为主的所有学生指导工作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在咨询服务方面,要让指导工作人员掌握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的技能,职业生涯辅导的技能。四是研究性培训,提高就业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学术层面上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的就业服务管理人员。

(三)网络及技术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从就业政策和信息的指导方面,高校就业机构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机制、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等。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网络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和信息更新快,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也为大学生和各个公司的双项选择提供了交流平台。因此,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提供参考,引导大学生走出误区、消除就业困惑。另外,全面的就业信息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形象气质和口头表达的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比如,应充分引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利用、QQ、微信等第三方交流软件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实现就业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此外,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还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交流与传导机制,并根据职业、地区和专业的不同来做好信息的分类处理。第二,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料数据库。信息的管理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就业信息资料库的建立不仅能简化信息处理工作,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还能够对毕业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完善,建立合适的数据库,从而从深度上挖掘毕业信息,并进行分析,使就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各个服务功能得到增加和更新。还有网上招聘和面试的功能,实现在线求助,增加求职成功机率。其次,目前就业竞争压力极大和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市场中间的密切沟通,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精确,及时的就业信息。

篇4

【关键词】昆山花桥 物流 人才需求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4-02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背景与依据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地处苏沪交界处,花桥经济开发区地域面积50平方公里,距离上海市中心不到25公里,西邻昆山国家级开发区,东依上海国际汽车城。2005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商务城建成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并列入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服务业发展项目。2006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7年6月又被列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9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32.7%,占GDP比重超过51%。万国数据、克莱特科技等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鼎正国际等一批规模型企业总部落户。

作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在承接上海商务外溢、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区产业结构定位明确,提出了“一城三区”的规划,其中三区即是商务城的三种不同的产业,它们分别是:(1)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以金融BPO为主要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2)企业总部基地,主要发展以研发销售为主要特色的制造业企业区域总部;(3)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台湾金融、电信、批发(展览、展示)和研发设计四大关键产业,以及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商贸合作区规划面积3.65平方公里,重点建立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分拨配送中心、物流保税中心和综合服务配套中心等“五大中心”,着力打造台湾商品进入祖国大陆的“第一平台”和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商品集散地。在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内,建设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管理先进的现代物流仓储企业。

二、昆山花桥地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体现昆山花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企业岗位设置及其能力标准相对应。特地组织老师成立了物流项目调研组,设计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对本区域企业进行了物流人才需求的调查。在调研过程中,物流项目调研组主要走访了昆山物流协会、花桥地区的物流企业和商贸企业,与花桥人力资源局的局长进行了深入交流,询问了花桥地区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调研的方法: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访谈、发放问卷及在互联网、杂志和期刊上检索二手资料等方法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检索和分析。现场考察了4-6家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研的内容:本次调研主要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中职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企业规模;企业具备哪些物流岗位;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及不同层次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现从事物流行业的员工数;物流员工的平均从业时间;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学历、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企业聘用人才的首选因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本地职业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能否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等。

调研的过程:本调研的准备工作始于2013 年4月份,首先运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与此次调研有关的资料,包括物流人才的就业情况、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花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等,借鉴有关文献的研究视角,根据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拟出了花桥地区企业物流人才需求调查问卷。2013 年5月初开始对花桥地区的企业进行实地访问,同时进行问卷的发放工作。2013 年6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对花桥地区物流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花桥地区中职物流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针对花桥地区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花桥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过去的一年是花桥地区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花桥国际商务城大力推进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展示和商贸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现代服务项目300多个,其中具有规模的项目120个,总投资超过450亿元,物流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向打造“一流产业”、一流城市“、一流的发展环境”、“一流的社会事业”的发展目标迈进,致力打造“金融硅谷”。

5-10年后,花桥国际商务城将形成30万商务和服务人口、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城市构架。未来三年内,花桥现代物流基地内,将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达到2万从业人员规模和50亿元产能规模。

(二)物流专业对应的岗位分析:

调研的花桥地区的物流企业来说,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数与职工总数之比为1:20。有近90%的企业表示迫切需要物流专业人才。

1.花桥地区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

(1)调研的企业类型:收回的调研数据分析,物流展示营销占12%,第三方物流企业占24%,现代物流企业占15%,物流仓储企业占49%。从统计数字看,物流仓储企业占很大比重。

(2)调研的学历要求:从调研的数据上看,物流企业招聘人才在学历的要求上:中职占50%,高职占20%,本科占20%,研究生占10%。中职所占比例最高。

(3)专业结构:在物流企业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专业为非物流专业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65%,专业为物流专业的占35%,物流专业与非物流专业的比例为1:5。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数与职工总数之比为1:20。

(4)年龄结构:在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3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47.5%,30-39岁的所占比例为37.5%,40-49岁的所占比例为10%,5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为5%。

(5)性别结构:在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占75%,女性占25%。

(6)从业时间:在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平均从业时间为36-60个月。

(7)从业的目:觉得物流行业具有挑战性的占45%,看重公司发展的占20%,谋求更好的发展的占15%。

(8)初次就业的收入情况:普通熟练物流工种约为2500-2800元/月,具有某项专门技术的技术工收入大约为3500元/月。

2.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调研的岗位:调查数据显示,仓储操作占23%,运输操作占20%,配送作业占14.5%,货运占13.5%,报关、单证操作占10%,采购、客服占19%。

(2)企业物流人才的证书要求: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在招聘物流人才时并不十分看重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但进入企业后,企业希望员工能够获得叉车证。少部分企业希望员工能够获得消防证和急救证。

(3)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素质要求:调研显示,43%的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是职业道德和操守,具备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的精神;20%的企业觉得善于与人沟通是比较重要的;13%的企业选择了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教育。

(4)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事物流服务项目运作的仓储理货员、物品保管员、叉车操作员、运输调度员、单证操作员等一线从业人员。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是一种技能型人才。从企业来看,企业的岗位中,无论是仓储岗位,还是运输岗位等,缺乏的都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操作型人才。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企业的短期培训,即可成为物流企业的主要力量。

四、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建设建议

1.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中职学校应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就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事物流服务项目运作的仓储理货员、物品保管员、叉车操作员、运输调度员、单证操作员等一线从业人员。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是一种技能型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可分为由四大部分: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术科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可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地理、职业道德与法律、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科模块可开设现代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基础、基础会计学、电子商务概论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打好基础。专业技术课模块可开设仓储作业实务、配运作业实务、采购作业实务、供应链、ERP沙盘模拟实训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从事现代物流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同时结合现场教学、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和校内实训室的模拟训练等,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课模块可开设军训入学教育、公益劳动、企业文化实习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的精神;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文化,为以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准备。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针对物流行业新产业、新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制定出培养规划与具体措施,加大培训与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对物流知识的学习。通过昆山物流协会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可以购买、订阅相关内容的图书和刊物供教师学习参考。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商务城的物流企业实地学习、顶岗锻炼。通过学习,让老师们了解物流知识,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

4.建设配套实训场所

加大实训新基地建设,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日常教学实训需求。比如物流实训车间、单证实训室、ERP实训室等。目前很多校内实训基地配有自动化立体仓库、货物自动分拣线和自动配货AGV小车、自动机械手等,通过场内的硬件机械设备和软件管理控制,可以演示企业完整的供应链业务流程。通过调研,企业希望学生在仓储管理系统(WMS)和ERP方面的操作能够加强。学校也应该在软件方面对学生进一步的加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技能课进行组合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沟通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教师应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并采用项目式考核评估,充分发挥评估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5.深度耦合校企合作

学校应在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强化教师的企业经历,派骨干教师到不同的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6.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必须建设一支较高教学水平、较强专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应专业的、熟练的技能,才能够授予学生。所以教师应首先加强本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7.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应始终把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放在工作的首位。确立“培养自尊、树立自信、发展专长、健全人格”职业素养理念,在学生中树立“发奋学习、提升素养、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念。应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职业道德、创业教育和拓展训练、社团文化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优、团结协作精神。引入诸如“不断创新、以专业水准服务于客户”等物流的企业文化,定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创业者来校作专题讲座,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专业调研,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应将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企业岗位”为导向,开发学校课程体系,研发校本教材,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花桥地区乃至社会培养合格的、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名,段凡. 促进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科技,2005(8):88-90.

篇5

关键词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办学 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合作办学支出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也抑制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力度不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从而造成学生实训只能在教室进行,这种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势必造成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合作办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第20条和第28条规定了企业对于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但并未规定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未规定企业必须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等。因此,无法约束和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深度参与中职专业人才培养。

2 政府完善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下,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着合作办学成功与否。而目前校企合作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需要有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在校企合作上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立法方面,政府必须发挥其职能,通过修改和完善相关合作办学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政府在合作办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合作办学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职业教育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职业教育法律文件,缺乏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如地方法、行业法等,《职业教育法》很难真正贯彻执行到职业教育活动中。例如《职业教育法》中仅有“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这类原则性规定,而企业应当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并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违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在这部基本法中不可能做出详细规定,因此,国家需要尽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闻名,其法律基础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德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适用于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还有《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另外还有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使得整个经济界各行各业有法可依。①

综观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和政策,1996年起中央陆续出台十几部重要的职业教育政策性文件,其中与中职教育相关的文件对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总体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和体制、资金投入、师资建设和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准入制、企业合作、教学水平评估等方面都做出诸多规定,其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完整性远胜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律。实际上这些政策在职教领域成为真正指导的规范性依据。但是,政策毕竟不是法律,因此,国家应把这些政策性文件上升为法律,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法还应考虑增加: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政府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上的责任;职业教师资格和培训;有关职业培训的内容;就业准入制(或资格证书制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针对具体责任主体的罚则等相关内容。

2.2 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过于原则性,难以执行。例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与相应税收优惠。”②对于如何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与企业税收相关的政策只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九条中提到:“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有关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查阅财税[2006]107号文却看不到任何“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与相应税收优惠”的内容。它只是提到税前扣除实习学生的报酬,却没有制订对接受实习学生企业的税收优惠办法。建议借鉴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制订明确的定额标准,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把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下去,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篇6

一、中职学校管理的的目标

中职学校管理中越来越强调为人民更好地服务,真正做到学校的办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学生,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在党对学校管理的领导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首要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办学所带来的社会的效益,中职学校管理只有把社会的效益上升到办学的新高度,才有可能从本质上保证学校管理的办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工作才可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做到这点中职学校才可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型的优秀人才。

二、学校管理的“三个面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管理有了新的要求。学校的教育应将不断地给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作为宗旨和目标,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学生,而各级的教学领导则要面向每一个教师,了解教师在各个阶段的需求。

1.面向社会

中职学校管理要为社会输送综合性的优秀人才,扮演培育人才的角色。学校要面向各个阶段的各个领域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对稀缺人才的需求。

2.面向每一个学生

中职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和教师培养的中心也是围绕着学生的,学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决定着人才的未来是否能顺利地向社会输送。因此,学生的培养计划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培养学生上可以采用学分制或是学年制。学生的教学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的实际的水平、学习的接受能力作为基础,教学方案的制定不能随意性。学校在制订教学的培养计划要结合最新的学科成果,不断革新,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全面。

3.校领导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

中职教学管理中学校的校领导要对每一个老师提供全面服务,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老师可以按时完成教学的指标、提高教学的质量。

做到上面的三点,中职学校的教育的管理体系才能够更加完善,学校的办学才可能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三、制度管理的“三个坚持”

中职学校管理中体系完善的学校的制度对于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很重要,很多的家长都是冲着学校的制度的完善度、学科的设计情况、学校的知名度来给学生选择学校的。所以中职学校只有在制度上有保证,学校的办学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为此办好一所学校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呢?

1.坚持机制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学校的监督控制机制,也就是不仅让学校和教师有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社会人士、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监控。日常坚持量化的评估机制,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加合理。

2.坚持权责协调一致

在学校的管理中,各个角色的权利和职责都有明确的制度的规定,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责,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质量,发挥各方的最大的活力。

3.坚持办学质量的提高

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监督体系的完善,同时最关键的教学的质量情况。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真正社会社会发展的单位。可以通过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科研成果、新的教学观念等来提高我们的办学质量。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在未来的发展

1.强调责任心

教师在中职管理中起着传道者的作用。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时应是负责任的,把正确的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而现今,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习惯不良,问题纷繁、学校管理不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担起学生校期间的负责人的角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对学生全面的负责任,把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宗旨。教师要制定全面的教学方案,每天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备课,力争使自己讲的课有条理,教好自己所课任的学科。面对学生在日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把问题滞留到第二天再来处理,教学上要尽可能地彰显民主,听取学生的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对待学生多宽容,多些耐心。平时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多些鼓励和赞赏。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也要跟上,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培养要有详细的工作安排,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多关心学生,平时多关注自己在管理中是否存在着不足,并对不足及时归正。

2.学校管理体制的规范

中职学校管理上,要扮演好社会性的角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是很必要的。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入学条件要有一定的限定要求,不能一概照单全收。若生源的质量不好,对于学校管理的效果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对学生择优入取,生源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学校要制订一套完善的学校招生管理计划。对于教师而言,引入先进的博士、留学博士近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管理中的招人才的最新跟风动向,但是好多优秀人才招进来并不能很好利用,编制上跟不上是中职学校教师管理的弱项。中职学校针对这一项要和教育部协调好人才编制的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人才管理的机制。让这些千辛万苦引进来的人才能够安心在学校工作,给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

中职学校管理上还需要从多方面去研究和考虑,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希望上面的几点研究对于更好地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服务质量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兴顺.做卓越的教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顾勤芳.教育中的心灵沟通[J].中学课程辅导,2010,(8):97-98.

篇7

关键词:人性假设;学生工作管理;自我实现;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11-02

一、人性假设理论及基本内涵

人性假设是人性之假设,是主体人对人性的人为假设,那么人性又是什么呢?人性最基本的释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假设,则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这是我国早期对人性看法的善恶论。西方国家从麦格里格所言的人性假设论开始,至今人性假设方面的研究未曾间断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等方面的假设。“经济人”假设,通常又称为是X理论,它的核心是,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是实利人。因此,要实现对他们的管理,需以利诱之、以罚惩之,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进行管理;强调的是外部的控制、监督。“社会人”又称“社交人”,该理论认为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管理人员不能将注意力仅仅的局限在任务的完成上,而是应当对完成任务的人以关注和关心。自我实现人,又称为Y理论,在其认为,人生来不是懒惰的,工作是其本能体现。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工作,管理方法策略得当,则会将组织与个人目标有机统一在一起。在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大部分的人均有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应注意尽可能地充分发挥下属的能力,给他们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和平台。从复杂人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特点,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变化,需求层次因此也发生了转变,所以要因人而异。

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现状

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大多趋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等人本管理,是以性善理论为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树立了人是第一要素资源的观念,主张情感教育,个体差异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以人为本的现代校园文化体系。所谓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一种激励性、灵活性的组织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的价值目标。高校通过这些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师生及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也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但在管理实践中,其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高校出现了管理效率更为低下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本体功能缺失,对学生的教育趋于功利性。很多学生工作管理承袭着传统规范、标准等德育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应当遵循条条框框式的规范体系,不能触及其中的任何一条规范。然而却很少有指导学生怎样去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实践来看,当前高校人文课已经从核心课程范畴滑出,人文氛围渐渐淡化,实用、功利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另一方面,过于奉献,往往步入“保姆型”服务的误区。学生工作者由于学生评价、学校考核等压力,以及自身的岗位意识和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时,简单理解为“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等,无私奉献就是最高境界,却往往又步入“保姆型”服务的误区,事事包办代办,塑造了“辅导员万能”的形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使得辅导员自己深陷其中,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工作管理认识上存在偏差,还是因为我们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人本管理自身的不科学性,还是其他因素导致了我们学生工作管理的尴尬局面?这里面或许存在着众多因素,但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人性假设、人群定位出发,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主、客体的主要需求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再从主要改善和改变的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工作人本管理模式的选择。

三、人性假设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人本管理

(一)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主、客体的人性需求分析

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理论基础,构成情感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等思想基础,正是当前所倡导的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复杂人假设则给了我们一个最为综合的解释——复杂多变。由于人的能力、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面对统一的管理模式时,人的反应也不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作为一项专业的管理实践,其管理客体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管理主体也有其自身的人性需求,符合“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管理客体即高校学生,他们正是追求“自我实现”意愿最强烈的时候,他们的情感丰富而脆弱,自尊心强,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却又往往缺乏参与的动力和勇气,追求独立却又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在这些共性之下,又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个体差异,如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和自卑感、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城市与农村学生的心理落差,等等。管理主体即高校学生工作者,他们大多呈现以下特点:相对年轻,年龄分布在24~35岁之间居多;学历相对较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拥有硕士学历或学位,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参与进来;多数人对工作充满热情,但对未来发展空间和方向迷茫;因为工作的日益烦琐,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较高,但专业性和科学性明显欠缺。面临成家立业的人生大事,他们是最迫切期望“自我实现”或者说“幸福实现”的人群。

(二)借鉴人性假设理论,多途径完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

1.合理借鉴人性假设理论,创建有效的人本管理模式。现代管理时代的复杂人理论认为,人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很多管理学家,比如威廉·大内等,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管理应对策略,不仅突出了管理方式自身的灵活性,而且也体现出了被管理人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这就是权变管理模式,亦即常说的Z理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高素质、高专业水平,能很好的实现自我的发展。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维度等,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他们的个性化与自主性彰显的更为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高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对学生的关注提升到最高的管理核心上来,在确保高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这一需求,从而使高校与学生共同发展。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已从原来的强调控制、规范约束,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更加的重视。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已见成效。

2.尊重客体个性需求,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根据复杂人假设理论,人可以分成多种类型,这种分类也尤其有必要性,会给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条件下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属于多元化群体,学生个体就是复杂人。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学会对学生进行分类,并以此来总结学生的共性特点,从而探寻一种或几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自治。从实践来看,放权和信任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宽阔的自我展示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与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运用智慧使决策变得更能顺利落实,从而促使决策目标与跟人目标的有机统一。具体可以体现为: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创造一种基于信任的亲密无间的校园文化环境或氛围,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高校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实践的可行性。在“经济人”假设理论下,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有法可依、照章办事。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管理者主要是针对那些缺乏自律性、积极性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必要、有效的机制进行制约,通过规范、奖惩有机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应当立足校本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机制,从而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机制保障,实现学生行为规范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确保上述机制、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其步骤、程序和要求等,都要具体清楚,有利于执行和落实,而且还要保证其时效性。高校应当认同社会人假设理论基础上的现代人际关系论,要充分地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学生申诉机制,建立专业性很强的咨询、心理辅导等校内机构,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服务。高校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将其活动置于法规制度、被管理人的监督之下,从而确保管理目标的合理性、责任明确性和措施有效性。在制度规定后,还要注意其能否准确地反映变量的本质要求,如果能够反映则是制度有效,否则,则是制度失效。因此,在制度安排上,西方管理理论十分重视假设验证的过程,我们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也要注意到这点。

4.重视管理主体的需求,正确实施激励。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除了要满足高校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还要特别重视管理主体,即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自我需求。对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而言,在不同的高校、同所高校中的不同岗位、部门,所产生的客观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客观需求和能力不同,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反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高校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要求所有的辅导员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允许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摸索创造适合自己及其分管学生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不断致力于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提升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要竭力促进辅导员的发展,重视与他们的对话,帮助他们做长远的打算,并不断切实提高其工作能力,帮助其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首先要重视、尊重和信任管理的主、客体,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辅导员,都要相信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激励,是可以完成自我实现的。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才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俊宗.人性假设的方法论意义[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王华,徐冬梅.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J].世纪桥,2008,(1).

[3]程国平,刁兆峰.管理学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黄静.浅议西方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J].福建高教研究,2006,(4):40-41.

[5]沈曦.人性假设与学校管理中的学生观[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童芬.以人性假设理论为基点谈高校学生管理[J].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

[7]周曙光.基于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的高校教师管理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9.

[8]龚晓林.谈人性假设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J].科教文汇,2006,(9).

[9]吴良益.谈西方人性思想在教育观上的衍射[J].教育与职业,2005,(21):19-21.

[10]刘春魁.人性和人的本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

[11]刘刚.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及人性假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6-39.

篇8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2月29日。

②同上。

③万强:嘉兴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浙江在线嘉兴频道(.cn),2012年0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3.

[2]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

篇9

礼仪是道德的根本性体现形式,社会公德是礼仪的伦理学基础。学习必需的礼仪知识,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动、气质风采独辟蹊径,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其特有的职业特点,有助于重塑自身形象,增强同学们的社会接触、待人处事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能否适应环境,能否赢得社会的承认,能否受到社会迎接的一个关键条件。关注对同学们的礼仪素质的增强以及培育,一方面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有关礼节礼貌知识、原则、规范和要求,使之成为他们后来的行为指南;侧面来看融入实际增加课外实践训练的份量,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辅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很好地日常礼仪习惯。

二、调动中职学生对专业课探究的兴趣

针对目前中职专业学校学生文化基本技能较为脆弱,对文化课学习热枕不高,信心欠缺的现实状况,尽力让创建的公共文化课倾向于为专业课探究的“服务”作用,以能满足专业课探究的“够用”、“必要”为原则,在教学中因地制宜的突出专业课的教学,强调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变迁课堂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措施,主动运用案例剖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导学生对酒店案例从事主动的思索和讨论,锤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磨炼和增强同学们的口头表述能力,逐步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专业课探究的兴趣。

三、培养中职同学们的敬业观念,加强学生职业责任感

受社会的影响,现有的学生认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在于获取个人收入较高,工作轻闲。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业单位体现在工作中做事欠积极,拈轻怕重,体现不佳。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注重造就?W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学生要给客人提供超值的服务才会让客人更为合意,客人的趣味都是我们完美的服务带来了,我们应该感到知足、幸福而高傲,作为服务人员假如离开了对客人的服务,我们就无从谈起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表现。造就同学们的敬业、乐业的服务观念,加强同学们的职业责任感,为将来更容易的进行服务工作打下了坚硬的核心因素。在课堂教育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从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性规范和行业要求教育。

四、中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与以往课堂教育相互融合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已经基本具备简便的示范操作室,但还应该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丰富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譬如在传授餐厅服务时,学生和教师可分别模拟客人和服务员,从迎宾引座、促销菜肴和酒水、上菜斟酒、席间服务、结账收款、送客服务等模拟一个彻底地服务过程。在传授前厅服务时也可用分角色饰演的对策模拟为客人解决入住手续、行李员引领客人进房步骤等,只有通过实践,在现实的活动中方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启发中职同学们的创新观念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提出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方案的相关内容应充分考量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现今一些中职专业学校的教师意识还没完全转变,仍习惯在课堂讲原理,在黑板上画图,在教室做演示,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上述的教学措施,学生怎不感到厌倦,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中职专业学校在教学革新上,必然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核心因素上,全面有效调整教学方案,压缩理论教学,增大实训课比例,使学生在实训基地操作的时间逐渐增多,连续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位置、对策、考核等方面都要考量到酒店行业的实际,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各方面综合剖析。实践课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思路,变迁实训项目只关注知识教授和把控技能的现状。把实训课的教学核心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方实训项目餐饮摆台,本来是教师教诲学生依据规定的操作步骤、摆台准则和操作措施完成稳定准则的摆台。而事实上摆台在各自的酒店、各自的场合、各自的器具条件下,要求是并各自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要以活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求知欲、启发同学们的创新观念为目标。对这种类型的实训课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开放实验对策从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把控摆台的根本性措施的前提下,学会在各自的统一要求下从事摆台设计,以便把摆台这一单纯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变迁成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完全能够把控摆台的技能,还可对增强学生在各自的场合下服务的能力。而且学生们对团融入作共同完成的实训项目会有大大多感触和经过,不仅促进了积极思维、剖析自主创新的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体会到实训课题研究的付出和趣味。

篇10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服务质量;现状;信息化;创新发展

物业管理与服务是一种记载且网罗一个团体或机构所有的资料,面向全体工作人员,服务大众,便于查询了解情况的服务性业务事项。它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引用现代化方式,推动物业管理方式与服务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深入调查物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改革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国家,企业,个人服务。

一、当前我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地方皆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我将选取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模式研究作为具体实例,反应当下整个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一)高校等教育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大多数学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人力物业管理与服务,实行的是实体物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这种物业管理方式开始滞后于时展,各种问题全面暴露,种种矛盾尖锐突出。譬如物业管理过程中服务不完善,效果不明显,资源浪费重复,物业管理效率低下,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与种类将会逐渐增多,日益堆积,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空间紧张,资金紧张,此外需要的物业管理整理人员也增多,这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极大的消耗。对物业的整理与清扫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执行起来过于困难,同时物业查询服务也过于繁琐。在人力物业管理下,各种物业项目分批,分类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畅通,对实现物业信息与资源的快速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较大的不便。这种管理方式对普通群众的开放程度较低,家长及其他相关社会人员很难具体了解到关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物业管理项目的增多,规模扩大,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减少物业管理额外费用,简化物业管理服务程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增强办事效率成为物业管理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二)服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积极有效的物业服务模式应当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当前一部分物业服务模式极度封闭,并不是面向全体社会人员,仅对部分有关人开放,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的同社会外界进行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下,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偷懒侥幸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服务不周,物业管理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而且由于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惩治系统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物业服务态度恶劣,不负责任,服务更新换代比较麻烦,耗时较长,服务质量与速度跟不上。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因此,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物业管理应当在实际管理中逐渐地用智能计算机管理逐步取代人工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完善的物业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在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器,实时全面地监控记录物业项目情况,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实施及时改进,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效率,这样既能够更加全面做好安全保护与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更加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物业管理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服务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的现况以及管理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推动与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快促进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首先,应当大力提升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的计算机电子信息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为推动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快速,高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究与借鉴中西方,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先进实例与经验,研究探讨适合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推动管理愈加自动化。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城市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信息化程度地差异,管理运营中问题的不同,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对策,要以顾客需求为立足点致力于开展物业管理业务。

三、小结

总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现况,并且提出了改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几点途径,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小斌.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品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53-153

[2]康琪雪.物业管理中服务质量维度分析[J].现代物业,2003(9):26-28.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神速,日益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发展纯熟,全面推广,科技化,信息化时代正势不可挡,全面席卷而来。因此,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也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当前高效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相协调,党和国家必须尽快对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事业进行适当的改革。物业管理服务作为贯穿于国家各个领域,沟通联系服务于各个团体,各个机构,各项事业的重要业务,它是上至国家机构,下至企业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国家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的研究,及时进行创新与改进。下面本文比较客观全面地概述了当前我国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问题与现况,对其质量创新改革给予了几条建设性的意见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

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服务质量;现状;信息化;创新发展

物业管理与服务是一种记载且网罗一个团体或机构所有的资料,面向全体工作人员,服务大众,便于查询了解情况的服务性业务事项。它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引用现代化方式,推动物业管理方式与服务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深入调查物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改革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国家,企业,个人服务。

一、当前我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地方皆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我将选取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模式研究作为具体实例,反应当下整个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一)高校等教育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大多数学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人力物业管理与服务,实行的是实体物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这种物业管理方式开始滞后于时展,各种问题全面暴露,种种矛盾尖锐突出。譬如物业管理过程中服务不完善,效果不明显,资源浪费重复,物业管理效率低下,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与种类将会逐渐增多,日益堆积,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空间紧张,资金紧张,此外需要的物业管理整理人员也增多,这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极大的消耗。对物业的整理与清扫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执行起来过于困难,同时物业查询服务也过于繁琐。在人力物业管理下,各种物业项目分批,分类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畅通,对实现物业信息与资源的快速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较大的不便。这种管理方式对普通群众的开放程度较低,家长及其他相关社会人员很难具体了解到关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物业管理项目的增多,规模扩大,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减少物业管理额外费用,简化物业管理服务程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增强办事效率成为物业管理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二)服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积极有效的物业服务模式应当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当前一部分物业服务模式极度封闭,并不是面向全体社会人员,仅对部分有关人开放,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的同社会外界进行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下,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偷懒侥幸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服务不周,物业管理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而且由于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惩治系统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物业服务态度恶劣,不负责任,服务更新换代比较麻烦,耗时较长,服务质量与速度跟不上。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因此,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物业管理应当在实际管理中逐渐地用智能计算机管理逐步取代人工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完善的物业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在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器,实时全面地监控记录物业项目情况,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实施及时改进,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效率,这样既能够更加全面做好安全保护与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更加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物业管理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服务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的现况以及管理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推动与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快促进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首先,应当大力提升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的计算机电子信息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为推动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快速,高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究与借鉴中西方,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先进实例与经验,研究探讨适合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推动管理愈加自动化。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城市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信息化程度地差异,管理运营中问题的不同,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对策,要以顾客需求为立足点致力于开展物业管理业务。

三、小结

总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现况,并且提出了改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几点途径,以供参考。

作者:刘涛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小斌.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品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53-153

篇12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 实践教学 特点 实施方式

张家界旅游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实践性教学纳入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性环节,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以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各种现场教学和专业实习活动。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传授专业技能,是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而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和思维逻辑,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此外,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很多不同点,种种区别使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只有透彻研究这些特点,并在了解该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实效。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所以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范围甚至明确的就业岗位的教学。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应用性为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所需的导游、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管理、外联、景区景点讲解员等相关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如上、下、平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报表能力等。

2.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是单个的行动和事件,是一个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是系统有序的,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应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资金规划、师资、期限、过程等,体现出各阶段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一致,要分阶段、有层次、有梯度地来指导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课程的内容后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参观、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部门业务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级通过案例教学、实操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实操的技能;三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后到相关企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具体、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认知,了解、熟悉技术的操作要领,突破时空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术规范创造条件,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例如,讲授“地陪导游中首次沿途导游”时,笔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导游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能很直观地明确沿途导游的内容及要领。

4.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际设备,所使用的设备未必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所组织的活动未必能在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内展开,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间内获得,所培养的能力未必能在师生单向交流中形成。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外,应把学生带到旅行社学习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还要让学生走进景区(景点),融入到现场导游的具体环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

5.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类知识的积淀,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源于当代的职业世界,是对职业世界中技能的归纳和整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逐步应用于专业管理领域,专业管理教学应及时追踪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体系,必须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发生信息的交换,因此实践性教学也应有一个动态更新机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并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落实具体的课程,强化教学“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6.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在培养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识总量,但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学习内容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过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引开放性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受到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7.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像理论教学考核那样单一和客观,带有主观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的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考核标准以文字说明为主,除完成的字数、完成的时间是类似量化的指标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标及原则性说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考核标准的文意理解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教育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开放教育下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难靠自主性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教学质量。这种主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评价的多元性,从主体视角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从过程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实践教学除了技能评价外,还有知识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等。 但无论是谁评价,评价内容是什么,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活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探索,采用了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从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实训到技能强化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突出操作,重视合作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技能学习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作为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组织好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技能学习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可以分为感知认同实践和仿真模拟操作实践等方式。

1.1感同认知实践教学。所谓感同认知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利用感官了解职业工作的过程、企业的环境、设备的形态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喜好等认同感,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感同认知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调查、访问、演讲等,这些方式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内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门的工作流程,或让学生分批跟团了解导游员的工作实况。或通过演讲、班会等形式强化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增强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

1.2案例教学。在《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校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收集了许多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一般采用如下过程进行案例教学:①课前布置案例内容,由学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讨论;②课堂指定学生重点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③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书面归纳。

1.3仿真模拟。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是按照职业世界的真实情况、构造,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体现旅游服务业的原始原貌,营造职业工作的气氛,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顺序、动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学生经过模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这个阶段往往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一步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上实践性教学以在学校内部开展为主。

2.技能强化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需要开始强化这些技能,并通过教学项目等不断综合单项技能,以达到熟练再现技能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实训、见习和技能竞赛等。

2.1实训。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训是为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实训目前是我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相当大的比列,实训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专业课之后,是在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实训的内容不是仿真模拟操作实践教学期间的单项动作训练,而是单项能力、甚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因此,实训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等具有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实训的地点随所需条件而定,校内有实训基地等条件的可在校内展开,也可依靠企业资源展开。

2.2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采取招标的形式与旅行社联系,由中标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导游员组织学生到岳阳楼、衡山、韶山等湖南经典旅游线进行实地教学活动,这些带队的导游员既是学生的导游工作者,更是学生的“师傅”。从这些导游员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导游工作能力,还有他们的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来,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2.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促进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或参加全国、省、市、校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竞赛应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却不能用技能竞赛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毕竟技能竞赛前的强化训练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这是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性实践,进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3.1校外实习。以毕业实习这种方式为主,这是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中职教学中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策略及社会能力等。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还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难题,进行创造性实践,由此达到最高级别的的实践,因此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最终性特性,是职业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综合反应。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重视能力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不过当前由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变成了就业实习,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为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只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导游专业技能,学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提高并积累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始终在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必须要有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2社会实践。这是指导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常以3-5人为一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布置相关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是循序渐进、互相补充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是由简单技能的组合逐步形成复杂的技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发展过程,只有熟练掌握了单项技能才能学习复杂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反复操练的机会,即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强化操作训练,在最后阶段整合实践经验,联接所学技能,形成较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3.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2.

[3]肖爱中.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当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13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给高校物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物业管理既要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体现出新时代高校的特征,推动高校的安全、正常、有序运营。为此,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然后就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物业管理内涵及意义

高校物业管理,即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部门、机构或公司对高校师生提供的包括校园内建筑设施、电器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以及校园绿化、卫生、治安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从定义上来看,一方面,高校物业管理作为社会物业管理的一部分,其要求采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对管理和提供物业服务;另一方面,鉴于高校在范围上的局限性,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物业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应当更多地体现出高校的特征,应当满足高校和谐、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建设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学校物业管理也应当向社会化的运行模式进行转变,因而,研究当前高校物业管理将有助于推动高校物流管理机制体制以及运行模式的创新,对减轻高校管理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已初具规模,建立起了较为专业的物业管理体系。但各高校物业管理在运行模式、服务范围、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而言,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主要呈现出管理模式多元化、管理观念模式化、管理方式行政化三大特点,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物业管理制度体制落后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物业管理已经开始由专业的企业型实体物业公司承担,但大多高校物业管理制度体制仍然呈现出强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色彩,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物业管理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转型。具体而言,当前高校物业管理制度落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在产权界定方面,物业管理经济实体实质上经济并不独立,其并不拥有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因而无法真正做到经济上的自负盈亏;(2)在管理模式方面,物业管理更多地采用鲜明的指令式的行政化手段。这主要受限于高校事业单位的体制性质,从而使得物业管理在体制转变的过渡期仍然难以完全摆脱行政干预;(3)鉴于长期以来学校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服务定价标准上认识的差异,高校物业管理收费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干预,因而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市场化的价格竞争机制。

(二)物业管理服务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理念仍严重滞后。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即为原来的后勤人员,因而很多物业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仍基于原来行政化管理的基础之上,这与社会物业管理中服务第一的理念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机构的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规模的、分散化的、手工化的经营模式,从而致使物业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代化物业管理的要求。

(三)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高校物业管理入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如下:(1)管理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物业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年龄老化明显,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这不利于提高高校物业管理和服务效率;(2)管理服务人员综合能力不高。随着物业管理服务对专业化知识结构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当前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人员无论是在文化水平,还是在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3)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匮乏,这方面主要受限于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投入资金的不足。

三、加强高校物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积极推动物业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应当明晰高校物业管理机构或企业的法人地位以及财产产权归属。具体地,学校应当明晰物业管理机构的全部资产,解决当前资产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从而确保物业管理机构能够真正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市场化的运营。其次,学校和政府应当为高校物业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原因在于,高校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高校物业管理不能等同于社会物业管理,因而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改革既依赖于高校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第三,应当逐步减少对高校物业管理的行政干预,推动其市场化体制改革。这方面关键要求高校转变传统的物业管理福利的观念,减少对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制定和投入资金的干预,确保物业管理机构能够建立企业化的运营机制。

(二)转变传统物业管理服务理念

一方面,高校应当意识到物业管理对于学校后勤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重视和宣传,确保每一位高校物业从业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主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在职的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应当转变过去重效率、轻服务的传统服务理念。这方面关键在于加强对物业从业人员的在职职业道德和素质培训,以帮助提高服务意识。

(三)建设高效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当为物业管理人力资本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打造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奠定资金基础;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机构也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在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要求物业管理机构加强对在职物业管理人员的再培训,以提高其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认识,提升其业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物业管理机构还应当积极引入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人才,改善高校物业管理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打造高效、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人才队伍。(作者单位:1. 宜宾学院国资处;2. 宜宾学院实验与教学资料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永胜,潘晓霞. 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高校后勤研究,2012(6):34-36.

[2]任华.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3(9):94-95.

[3]徐美燕. 浅谈高校物业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 2013(4):21-23.

篇14

我参加了这次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的远程培训。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有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专家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透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好处,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具体地体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将努力向新教师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四、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