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行业特征范文

食品行业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行业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行业特征

篇1

关键词:房地产品牌房地产品牌品质客户关系

一、品牌与房地产品牌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但是,这个定义仅仅只是表述了品牌的物质层面,实际上,品牌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层面,前者是后者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综合因素通过长期的市场行为,在消费者心里形成的认同感。

将品牌概念移植到房地产领域,就形成了独特的房地产品牌概念。房地产品牌是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在进行房地产产品开发经营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塑造,并由社会公众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及产品的形象、品质和价值的认知而确定的商标。其本质是公众对房地产企业及产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总和。

房地产品牌有产品(项目)品牌和企业品牌两层内涵。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必然联系,有机结合构成房地产品牌的完整内涵。企业品牌离不开产品品牌。房地产企业品牌建立在各个具体的项目品牌基础之上,需要不断有优秀的项目品牌支撑。项目品牌有待于提升为企业品牌。一个好的产品品牌,只有当它形成规模,品牌形成体系,并跨越地域界限时,项目品牌逐步支撑起企业品牌。

二、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理论体系

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得品牌者得天下”已成为诸多知名地产企业的普遍共识,房地产企业对品牌经营的关注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对于资金雄厚、人才集聚的大型房产企业而言,塑造强势品牌无疑具备更大的优势,然而品牌并非大企业的专利,对于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规模房地产企业而言,同样需要并且能够塑造强势品牌,进而发展壮大。只要能精心打造好每一个项目,从地块选择、产品设计、质量管理、成本控制、项目宣传、物业服务等整条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保有适度的优势,就能拥有独特魅力,进而吸引顾客并获得青睐,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就是品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完整的品牌构建需要五大核心元素,超越消费者期望的品质是建立品牌的根本;合乎人心的价值是决定品牌成功的关键;独特简洁的标识降低了品牌推广的难度;由内而外的统一表现凝聚了品牌传播的力量;持续全面的传播强化了品牌建构的力度。

三、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塑造强势品牌的策略

3.1重视项目品牌塑造对于资金相对缺乏、项目相对较少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而言,项目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企业品牌是建立在各个具体的项目品牌基础之上的,只有精心打造好每一个项目,树立项目品牌,才能快速支撑起企业品牌。

项目品牌的塑造,应当具有前瞻性,从拿地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全面布署。对产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并以高要求的工程建设管理,以创造超越消费者期望的品质以客户的角度看品牌实际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客户购买产品或者购买产品接受服务的过程中的认知程度,另一个就是认知的价值,即在客户购买产品后,会获得什么样的价值点、利益点。客户们反映的结果是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具体表现为业主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的极大满足和重复购买或自觉自愿地向他人推荐购买。重视项目品牌的塑造就需要在项目的售前、售中、售后都保证拥有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品牌的美誉度来源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认知和喜爱程度,品质认知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是属于优质或是劣质的印象,喜好程度包含了品牌的领导性、创新性。品质保证是品牌长久生存的必要前提。品牌建立过程应是基于对优质产品品质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品牌是建立在优秀的品质之上,而优秀的品质是建立在每个细节的完美之中,因此,品牌的成功往往来源于对细节的执著追求。品牌价值的实现无疑需要企业品牌旗下优秀产品与服务品质强力的支持和精彩表现。任何企业的品牌核心,是由贴上这个品牌标签的产品自身的品质构成的,有了品质的保证,品牌的生命力就强。品质是支撑一座品牌大厦的真正根基,也是品牌真正的生命核心。

3.2强化全员品牌意识打造企业品牌并非是企业老板或董事会几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持续不懈为之努力的结果。企业员工不仅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与社会公众进行联系交往主体与承担者。只有上下一心,共同以行动展现品牌魅力,真正实现品牌核心价值由内而外的统一,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同。

企业品牌形象除了来源于项目自身的品质以及推广,还与企业员工素质和形象有关。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工作作风、技术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仪表服饰等都是企业品牌信息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因此,应当通过全员品牌战略的实施来获取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使企业部门间以及员工之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增强内聚力和整个组织的外张,最终塑造企业强势品牌形象。以销售现场为例,销售现场是客户的直接接触点,现场人员的专业性和亲和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客户对开发商的认知。现场人员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带来直接的影响。

3.3重视媒介关系维护持续全面的营销传播是品牌构建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如何投入较少的营销费用而获得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重视媒介关系维护是关键。媒介关系是组织机构与报纸、电视、电台、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良好的媒介关系可以把组织机构需要输出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同时,又从媒介方面获取组织需要的信息,以及减少负面消息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影响了媒体就是影响了公众,可以说媒介关系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气和土壤。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媒介的支持。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重视媒介关系维护,与主流媒体形成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对企业品牌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积极宣传企业、争取社会舆论、建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良好的媒介关系能实现在广告上小投入、大产出,最大程度的促进销售,尽可能利用媒体做更多的正面宣传、免费宣传。当前,与房地产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媒体有报纸、网络、路牌广告、杂志、车身广告、广播、电视、直邮等。房地产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媒介管理人员加强与各类媒体公共关系的维护。

3.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确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达到企业对客户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据西方营销专家的研究和企业的经验表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5倍,一个老顾客贡献的利润是新顾客的16倍。对于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而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尤为必要。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首先需要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级服务理念,并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房地产客户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它是客户服务的支撑平台,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更新;二是客户服务处理系统,是客户服务的运营平台,对客户的意见、投诉、不满做出快速反应,并且予以妥善解决;三是客户满意度监测与反馈系统,是客户服务的监督平台,通过事后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使用反馈,全面把握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态度、看法、批评和建议,以此作为调整和改进房地产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客户盈利能力评估系统,通过对房地产客户的终生价值和维系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评估,使客户关系营销的收入大于成本,为客户服务提供保障;五是客户关系管理与协调控制系统,通过合理调度,保证和提高客户服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

创建强势的房地产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房地产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虽然任重道远,但还是有章可循,只要我们精心打造好每一个项目品牌,动员全体员工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媒介关系维护和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必定能够创建强势的房地产品牌,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伟东.房地产经营企业品牌经营初探[J].科技资讯.2008(13).

篇2

关键词:80后知识型员工;人格特征;企业招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迈入职场,80后成为知识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企业来说,要吸引优秀的人才,招聘是首要的工作。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和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对知识型人才招聘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减少招聘成本的目的对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解析

“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这个概念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随后被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借用,指代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本文将80后定义为1980年到1989年间出生的这一群体。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99)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也就是说他们是知识所有者。

二.“80后”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征

要有效探讨针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招聘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本文按照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总结出“80后”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经质维度

“80后”知识型员工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并且常年处于安逸的校园环境中,导致他们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容易产生挫败感,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他们和所有的知识型员工一样,有着非常强烈的成就动机,但他们毕竟工作阅历太浅,往往眼高手低,缺乏耐心,遭受压力时容易产生依赖、变得脆弱,所以这一群体流动性高。

(二)外向性维度

在这一维度上,“80后”知识型员工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责任意识较弱,缺乏独自承担重任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他们很喜欢以团队的方式去工作。团队协作不仅可以使员工优势互补,还能共同承担责任,这就让他们具有较强的安全感,更易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80后”知识型员工聪明能干,精力充沛,喜欢寻求刺激,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有挑战性的工作。

(三)开放性维度

“8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而“80后”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同时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崇尚个性、自由主义的思想,因此“80后”比“80前”在思想行为上更趋向于非传统,注重自由而且崇尚个性主义。正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冒险性和创造性,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周围事物。

(四)宜人性维度

“80后”知识型员工个性冲动、愤世嫉俗,他们出生于教育改革初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习能力强,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因此在企业中,他们藐视权威,制度对他们也难以奏效,一旦工作和他们想象中的有差距他们便容易跳槽。另外,“80后”比较容易躁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如“80前”世故,不喜欢顺从别人,容易与上司或同事发生冲突,这也导致“80后”在企业中离职率较高。

(五)尽责性维度

“80后”知识型员工在此维度上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责任心和自律性差,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烈,而父母对其期望高,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功利化。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渴望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得到上级和同事的肯定和奖励。也乐于学习,有很强的求知欲,希望从上级那里得到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由于从小优越的生活条件,“80后”追求物质享受,看重眼前利益,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

三.基于“80后”知识型员工人格特征的招聘策略

以上从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分别对80后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总结,针对这些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几条针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招聘策略,以供企业参考。

(一)保持客观立场,深入理解“80后”

“80后”成长于信息传媒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又存在着享乐主义。美国历史上曾评价他们为“垮掉的一代”,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错误判断,正是因为这些更具创新能力和智慧的青年,美国才高速发展。在国内,“80后”给公众留下的印象似乎也不好,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均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当今公众所评价的80后形象,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需要做的就是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深入理解“80后”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在招聘过程中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为公司引进各种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利用。

(二)根据人格特征,实现人岗匹配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前首先应分析该职位对任职者人格方面的要求。比如内向型性格者不善言辞但做事认真,他们可以从事设计类、整理文书档案、财务会计等工作。而外向型个性者易与人相处,善于沟通,更适合从事采购、销售、公关等工作。各种有关人格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80后对工作抱有更高的期望,因此企业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应该客观地向求职者介绍公司的薪酬福利、入职后需接受的考验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要夸大其辞,把公司过度美化,以免80后进入公司形成心理落差。然后再根据其申请职位或公司缺人岗位的特点与人格特征作对比,实现人岗匹配。

(三)逆向思维,提高对80后的招聘有效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达,使得80后知识型员工对互联网比80前更熟悉,他们的思维更开放,更具创新精神,企业招聘者在招聘时可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提问的机会。而他们在面试前也会做各种准备,比如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关注一些面试题型等,以便对招聘方有一定的了解。有些甚至会查看人力资源管理者会用的工具书并思考应答策略,做到有备而来。因此多给前来应聘的80后知识型员工提问的机会,从他们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他们对公司的期望以及认可度,采取这种逆向思维使招聘方更深入地了解80后,从而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四)知己知彼,完善招聘策略

“80后”知识型员工个性冲动,而且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可能已接受招聘方的录用但还会寻找更适合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招聘方在招聘过程中应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规划好公司所需招聘人数,在此人数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此外80后知识型员工由于受西方思想影响,崇尚个性主义,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简历、面试着装、应对考官提问等方面存在印象整饰策略,招聘方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各种方法客观地考察80后求职者的工作潜力和能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孔梅英,万华.《80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与激励模型探讨》.企业活力,2010.7:55-56

篇3

【关键词】食品 行业 成本 管理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特点

2012年,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着我国央企,不断引发严重的欧债危机。国资委预警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出现不断下滑的市场需求趋势,各个行业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央企经营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欧美经济出现了下滑趋势,持续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其产生了影响,国际大环境不利于央企的发展,央企的利率也开始下滑,对经济的增长有刺激作用。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其成本核算控制和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食品行业往往需要很大量的食品原材料,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食品原材料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变质腐败,所以很多食品行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允许在运作模式上采用合同管理或者特许经营的模式,在经济上不承担母子公司所经营的直接管理的办法,而是采取经济上独立核算,支付管理佣金的形式,食品行业的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都是加盟公司自行管理,总公司根据分公司的质量成本报告进行指导的形式。食品行业所需产品具有数量多,种类繁杂,批量不确定性等特点,在进行食品采购的时候,对所需产品进行分类更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能够容易换算是否盈利和损失。在食品生产销售的环节中往往需要多种途径和阶段,包括细分市场,设计产品,以及后续的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企业都应该投入大量精力包括财力进行成本的管控,做好食品行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二、食品行业在成本控制上常出现的管理问题

在食品行业成本控制上如何进行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食品企业没有重视产品成本的控制,造成了利润降低资源浪费,严重的甚至造成资金链条断裂,不能控制全局。很多食品行业将控制成本的重点放在产品生产的阶段,没有考虑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和储存等环节,也没有考虑使用材料时候进行节约或者充分再利用等,这就造成了食品行业在成本管理下有很大的弊端,这样的浪费势必导致与竞争对手不能抵抗,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经济的运转。

(一)食品行业对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作用的话就能做好食品行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管理工作。行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沟通和配合,同时也是各部门之间应尽的义务,不能注重企业整体而忽略部门的力量,否则成本控制管理不能顺利开展。在食品行业工作中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部门间往往推卸自己的责任,互相拆台导致成本控制责任混淆不清,在各部门收取的资料使用情况和数据等往往不具备条理性,账目不清晰,在使用材料的同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没有指定使用标准,后续统计工作也会出现重复记载或者忘记记录,分析数据的时候可用性价值不高。

(二)缺少完整质量控制体系

果果食品行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经济能力一般,所以部分中小食品行业为了目的和利益,往往忽视了成本的核算,一味去追求更多的利润,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只图量,不图质,甚至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造成忽视,不能形成长效的管理体系,还有一部分重视成本核算的企业,他们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不了解自身企业在经营上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所得历年数据不能进行比对分析,缺乏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简单,对税局统计和数据分析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对比层面上,再有对产品质量,成本构成没有详细分析,不能准确的判断各产品个各环节的使用比例。

三、对做好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食品行业成本控制管理要全员进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

食品行业成本控制,需要企业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加强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将食品行业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统一起来,共同努力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实处,对不能按照要求做的员工需要追究责任,具体到人,建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的实施方案,管理层要引起重视,对员工进行协调指挥,共同节约,提高企业利润,降低消耗。在重视企业产品本身的质量的同时,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全员共同参与,每个环节都要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核算,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确定更改的方向和阶段性的目标,落实到人。所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控制和改善,企业要足够重视并一定落实到位。

(二)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应该立足企业本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权限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薇薇,王殿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成本理论研究[J]. 学术交流. 2013(07).

[2]王殿华,翟璐怡.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美国全球供应链的运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篇4

一、电子商务模式下食品行业分析

(一)食品电商模式简述

从传统商业的角度来看,商务模式是现实中钱货交换的交易活动,由商家提品销售,消费者进行商品选择并购买,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交易可跳过面谈环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商品的贸易流通。电子商务覆盖全球,电商食品运营模式主要分为自营模式和联营模式。自营模式以食品品类划分页面版块,这种模式主要是商家通过产品的独立营销实现食品的分散销售,大多数自营模式的商家一般是食品品牌的商或者食品售卖网店。联营模式是商家进行品牌官方独立销售的营销方式,该模式突出品牌形象,同自营模式相比,联营模式具有食品品牌的授权售卖认证,具有官方性,同时,联营模式更能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食品品牌的浏览与收藏会更多。

(二)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食品电商较之传统商务在降低交易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传统食品生产采集通过实体门店购买,不仅增加了食品生产的成本,还降低了产品营销的效率,由于实体商务是主流营销,商家需要以更多的时间来生产食品,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运送到各个销售地区。显然,电子商务模式解决了这些问题,电商模式将产品的生产时间缩短,主要的售卖点是网络销售平台,配上快递运送,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2012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相继成立,电商模式席卷而来,新型的商务模式冲击了传统商务模式,同时,电商模式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食品行业自电商模式成熟之后,成为网购消费的至高点,根据《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食品网购交易额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固有的观念,食品行业是产业发展的中心,电子商务模式起初以服装产业为主,后来慢慢延伸到各类商品。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的收益需要以最小的消耗来创造巨大的价值和扩大市场,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跟不上科技时代的步伐,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食品行业本身的利润不高,缩减生产成本是提高其利润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模式能够降低食品行业的生产成本,因为其社会化的特征,市场开拓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品牌,扩大品牌市场,食品行业品牌的信誉和形象是拉住消费者的重要牵引,所以,食品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食品行业电子商务营销与安全分析

(一)食品电商营销策略分析

食品运营的基础是原材料的采购,食品行业的采购主要是企业对食品生产原料进行购买,大型企业一般会通过国际电商平台进行采购,小型企业一般选择在国内网购平台或者线下购买,大多数企业在进行采购的时候一般会进行多家采购,进行质量对比分析。对于食品行业来说,食品的采购既要质量达标,又要在成本预算之中,所以,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要十分谨慎。采购之后的生产一般是厂家进行生产,产品完成生产、包装完毕之后进行食品售卖,电商模式的产品销售会将新生产的食品进行网店页面宣传上架,食品的电商营销首先要对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做好品牌形象效应。其次要做好产品咨询服务,一般消费者对食品购买的咨询会问及生产日期、配料、口味等方面的咨询,食品商家客服需要做好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最后是物流的配送问题,物流的配送要核实订单信息,检查商品是否完好,确认无误后可发出,完成订单之后,商家还要做好售后服务与沟通,对产品的评价做好管理。总的来说,食品行业的电商营销有赖于食品销售整个流程的完美运营,从生产到售卖都需要正确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完成。

(二)食品电商安全策略分析

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健康问题,尽管食品行业电子商务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是食品的安全问题,电商模式下的食品营销中消费者不能保证接触到包装食品本身,对其不能进行全方面的检查。此外,电子商务之下的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包装、食品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原料不能得到安全保障。电子商务模式下食品行业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就是在于原料的安全性问题,商家采购原料尽量进行实体购买,当然,由于实体购买成本高,选择网购也可以,但是需要进行样本采购,对样本进行安全监测,达到质检后方可进行批量购买,批量购买也要仔细查看审核。生产环节虽说没有电商成分,但是也是保障食品安的重要环节,食品的生产要不能出现任何差错,需要十分谨慎,注意生产环境卫生、生产流程有序。另外,在食品的保质期方面,网络商家要明示食品的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如有食品过期要及时下架食品,不能以促销活动谋利。商家对食品的安全保障是基础保障,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尽管省略了很多实体安全监测,但作为食品行业商家,安全自觉是食品行业制造本身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电子商务时代,食品的安全更需要重视,从有形化为无形,从安全监督转变为安全自觉。

三、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一)时代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网络交流的便捷,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科技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从一开始的远程交流通讯到商务发展平台,互联网平台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电子商务正是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集电子方式与商贸活动为一体,将网络始用交流功能同网络营销融合,迎合时展趋势。电子商务起初以服装产业为主,在电子商务不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贸易内容并没有多元化,主要以日常生活服饰方面为主,其他方面涉及较少。在成熟时期,电子商务将生活各个方面需求融入到贸易内容当中,食品相较于其他方面来说是电子商务成熟时期的贸易对象,食品行业利润较之其他行业相比较低,发展电商模式能够使食品行业自身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食品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抓住了时展机遇,丰富了电子商务的营销内容,促进电商时代更进一步。

(二)行业意义

篇5

保健品并非保健食品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消费者仍将保健品单一的理解成保健食品,这其实跟众多的保健品营销人士的精心“教育”有关系,也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众多的策划人或许真的就认为保健品等同于保健食品了。我以为,从功能而言,保健品应该是有特殊需求的产品,它所针对的也应该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产品的利益主张、沟通方式及终端组合应该属于小众营销范围之列;而保健食品则应该是高出一般健康食品一个层次的有一定利益主张的食品,且这种利益必须是圈定于大众营销范畴内的,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需求应该是恒定的、快速的,不需要太多的系统教育和一对一沟通就可以实践消费。从属而言,保健食品则应该是保健品的一个分支,二者是母子关系,保健品绝对不仅仅是胶囊、口服液之类的保健食品。

因此,将保健食品与保健品画上等号显然是有人有意为之,保健食品行业对大量如神话般的策划顶礼膜拜,而不安心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长期和根本需求。综观整个行业,哪个保健品或者哪个保健食品要想全线飘红的话,不把自己包装成传说中的仙丹妙药都是很难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无非是有些公司吹得巧妙一点而于市场中逐步蔓延开来,有些公司对产品效果过于夸张而遭封杀成了昙花一现而已。

如果仍旧将保健食品按照保健品的套路来操作,可以断言一批保健食品企业将死无葬身之地,厚策划而薄产品是杀鸡取卵,厚营销而薄研发则是饮鸩止渴,都是在玩火。

制药企业进入保健食品行业的暗示

药品安全是关于国民生命安全的大事,是开不得玩笑的,基于制药企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产品雷同的事实,因此,大量的制药企业开始考虑将核心业务由药品转向保健食品,特别是那些通过了药品及保健食品GMP双重认证的企业更是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制药企业进入保健食品行业将对该行业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毕竟制药企业的硬件水平还是过得硬的,这样可以杜绝一些小资产者进入保健食品行业淘金的白日梦,行业壁垒无形中有了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而国内的制药企业之所以转型涉足保健食品,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们普遍低下的营销水平,因此不是每个制药企业折腾保健食品都可以打包票成功的。

没有科学的营销系统支持时,制药企业搞保健食品或者保健品就是在盲人摸象了,它们所转化的一些专利也好,成果也好,都有可能并不具备消费价值。制药企业进入保健品行业雄关漫漫,对产品的绝对自信,对行业利润的理想化都是盲目乐观。

直销是保健食品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处于灰色边缘的直销公司有1000余家,而这些公司又都无一例外的将保健食品作为核心产品阵容。最早尝到直销甜头的民族企业天狮就是靠保健食品起家的,其当时的核心产品“心脑灵”也是由其它公司供货的。

正是有天狮这样的例证,加上很多直销从业者的游说,一些制药、保健品、保健食品企业都纷纷跳水冲浪,目的就是要在不规范的中国直销市场中去淘金。以人脉为主要载体的传统直销模式造就了很多暴发户,也使得很多经营状况不理想的制药、保健品、保健食品公司开始认为直销模式是惟一的救命草,也是所属行业的根本出路所在。

很显然,这是个很要命的论断,它一旦为所有关联行业所认可,将直接导致直销行业的灾难,这场灾难可能是法规都所难规避和消融的。直销作为一种较先进的销售模式,它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惟一出路,世界500强企业中试问有几个是直销企业?由此可见,直销仅仅只能算一种销售模式,如果我们因为它的某些优越性而放弃传统销售模式中的经典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个动荡的行业营销时代,安身立命比什么都重要,而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企业的价值,企业的核心价值除了产品、服务外,就是品牌了,品牌所承载的又是相关联的信任,产品及服务质量决定品牌质量,品牌质量决定企业的生存质量,这是一条循环价值链。保健食品行业亦不例外,价值营销将是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主流,而不是吹嘘和铺天盖地的广而告之。

保健食品行业的出路在何方?

受保健品大行业的影响,保健食品开始走极端的营销模式,也开始失信于消费者,很多人开始怀疑身着“小蓝帽”的保健食品究竟有否消费价值?保健品的诚信危机客观地开始冲击着整个保健食品行业,因此,保健食品的突围应该从诚信建设做起。

诚信建设又包括那些内容呢?

首先是质量意识的重新拾起。保健食品的质量是促成产品循环消费的基石,没有质量保障的保健食品就不具备真正消费价值,是让消费者花大价钱赶了所谓的健康潮流。无论是自行生产或者OEM,对质量的控制都是关键。一些昧良心的保健食品制造或营销机构,为了达到营销方案中所吹嘘的效果,不惜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弄虚作假以身试法,这样的企业如果能够存活也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一大悲哀。

其次,保健食品行业要脱离营销假大空循环,塑造一个真实自我的消费环境。翻开如今的报纸,消费者就避免不了对号入座,不是肾虚就是前列腺炎症,不是缺钙就是该补铁了。总之,只要看报纸,消费者就必定是患者或亚健康了,这就是让人难逃一劫的保健品营销套路,也是典型的假大空营销陷阱。虽然有很多人现在也开始排斥和质疑安利纽崔莱假大空,但是还是认为安利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安利是用科学的方法在和消费者做沟通。

国内很多的健康连锁机构,其产品质量也是相当突出的,与进口保健食品旗鼓相当,而且有着更胜一筹的制造资源优势。类似这样的民族企业,只要在营销循环上遵循规律就一定可以为民族健康产业扬眉吐气,也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保健食品企业涌现出来。

再次,保健食品企业要跟保健品行业做好区分,不要受到保健品每况愈下的诚信寒流侵扰。不要采取铺天盖地的轰炸传播策略,保健食品有多少银子可以胡来?区分竞争对手,区分泛行业影响是每个保健食品企业都必须重视的。

最后,对保健食品行业一个忠告:最终在这个行业胜出的不一定就是那种大做外部营销的组织,专业OEM服务提供者同样前途无量。对保健食品企业而言,可能形成的品牌有销售品牌、服务品牌、制造品牌等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发展方向,不要一不留神做成了广告品牌——广告一吹就火,一停就死。

未来保健食品行业霸主的特征

篇6

而同时,绝大多数的中国食品企业还是依托前店后厂的个体经济,或者局限在区域市场的满足上。当然,中国的食品行业也有像青岛啤酒、娃哈哈、光明等规模较大,企业经营规范的大型本土企业。但是在对食品行业的价值链认识上,对新经营形势下的食品企业的挑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的用3C来形容,customer(客户)、competitor(竞争者)、change(变化)。

客户的挑战来自市场细分和消费者快速响应。食品行业的客户是典型的大众市场,但是随着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改变,食品行业客户也走向细分;食品的品质保障、消费趋势把握、消费的季节与周期性、产品传递渠道的长度等原因都决定食品行业要生存必须快速满足终端消费者多变的需求。

竞争的挑战来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与低成本竞争。国外大型食品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产业链的整合与兼并,进行全球的布局,力图在几个专长领域取得垄断地位从而避免过度的竞争。如达能在饮用水领域的兼并、卡夫在饼干业的整合。而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人力的低成本竞争,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和全球采购都没有太多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余下的策略只有从产业的价值链上创造和占取更多的空间。

变化的挑战来自客户、竞争对手、原料商、代工商,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经营方式的改变。由单一市场的单一需求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由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定制经营,企业每天要处理的订单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这种订单的变化,实际就是市场对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最好注释。

中国食品行业的唯一出路

面对如此之多的经营挑战,中国食品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多数中型食品企业如何生存?大型食品企业如何由辉煌走向卓越?中国食品企业如何与家门口的国际食品巨头争夺明日的市场?

出路只有一条,导入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从原材料生产、物资采购、产成品制造到商品批发分销、零售的所有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它不同于企业内部管理,更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层面的取向,更多的是战略决策与协同标准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也是协同效益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食品业的价值链正由上游向终端倾斜,谁最接近消费者、谁最能把握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在整条价值链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企业对终端的掌握,只有两种方式:直销和渠道,对于食品这种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渠道的能力就是对终端的需求把握能力。

中国国内经济区域特点和地理分布,使得食品销售渠道,还是以多品种、小批量、分销网络形式为基本特征。根本有别于国外大型零售商直接与品牌商交易的扁平模式。如何管理逐级放大的渠道组织,特别是分销渠道,是中国食品行业供应链侧重点所在。

长期的战略或伙伴式的联盟关系逐渐取代合同式短期的供应关系成为供应渠道主流,同样在销售渠道上,品牌商也将更加依赖稳定强大的一级批发商来掌握诸多的2级、3级分销商。

企业的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专业分工,使得不同食品产品的供应链呈现个性化特征。渠道的建立、渠道的交叉、渠道的掌控,成为食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食品的安全、保质等要求使得食品的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物流与计划、订单信息传递的迅捷性要求高。渠道响应能力最集中的表现在渠道订单上。

渠道为本

供应链管理是使得中国食品行业摆脱现有弱点,强化自身优势的最好武器,而针对食品行业的特定性,渠道管理,尤其是渠道订单的管理又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所在。渠道能力是一种持久的、不可购买的、不可转移的、与中国消费市场现状密切相关的能力,而正是它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渠道能力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中国企业对本地消费市场的熟悉,也使得渠道能力是中国食品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

法国达能参股娃哈哈、乐百氏,主要看重的就是其市场份额、广而深的销售网络,他们借助这个成熟的渠道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DELL是利用了新的手段―互联网重新构筑自己的渠道网络,通过这个扁平而快捷的网络,减少自身的成本损耗、加大大规模定制力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加快自身资金的流转,从而最终实现在IT硬件产品上的全球竞争能力。

协同模式驱动供应链管理变革

食品行业的供应链业务渠道协同模式可以分成“战略伙伴”模式,“重要伙伴”模式,“大众市场”模式,“复合”模式与“低回报”模式。

产品品牌商根据公司的规模、技术支持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适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决定供应链绩效的主要因素。只有当一个公司发展其协同战略时,公司才能获得供应链带来的财务和经营绩效的最佳水平。

为在业务协同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供应链上伙伴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支持合作关系所需要的技术。合作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

食品行业以往的合作更多是“大众市场”模式,其将成本作为合作中的最重要因素,它拥有很多个供应商选择,合作的深度非常有限。关键的问题是力求获得物料和交易成本最小,同时在合作关系支持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无需大量投资。

未来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大众市场”转向“重要伙伴”,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上的协同成本,通过信息共享、高效业务处理降低渠道库存、加快资金流转、加快产品开发与推出速度,最终实现供应链上新价值的创造。

业务协同的深度和对渠道伙伴的控制力,是决定供应链竞争力和价值链价值分配权重的主要因素。嘉士伯是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它采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后,使得其瑞典的130个订货商能够直接通过爱立信WAP电话把订单输入公司系统,而这些订货商面向1500个零售商店。增强经销商的供应链协同后,瑞典嘉士伯由原来的5个电话销售中心和销售部门减少到1个客户中心,客户记录、库存水平以及供应链其他方面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客户可以很快确认自己订单状况,嘉士伯也能确定最有效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并很好地计划和管理自身的生产与库存。目前,瑞典嘉士伯一个50人的电话销售团队每月处理18000个常规客户,超过70万订单(近5.5亿升啤酒和非酒精饮料)。

供应链管理对渠道协同的改进

供应链是价值链物理上的实现形式,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价值提供。供应链协同按其层次分,有操作和业务流程协同、管理和业务标准协同、战略协同,供应链协同按内容分,有订单协同、财务资金协同、需求预测协同、需求计划协同等,订单协同是各协同工作开展的基础。业务协同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协同模式的转变而深化。

订单是最基础的渠道行为,订单流程是渠道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订单信息是相关业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快速的订单响应保障渠道库存信息的准确和渠道库存与市场销售的最佳平衡点,而且订单快速完成也促进资金周转的加速,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

订单管理实际上关联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控制、供应商管理、需求预测、电子单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诸多因素。因此说订单管理是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优劣的关键否决性一票,是不为过的。以订单管理驱动流程优化,进而实现渠道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食品企业应该遵循的规律。

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模式

时间进入2004年,供应链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供应链管理开始走下神坛,很多企业已经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战略。

作为国内啤酒业老大,青岛啤酒的二次创业把价值链拉动作为三大策略之一,全力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青岛啤酒集团销售公司,由于它的机构横跨全国,销售环节复杂,手工难以管理,容易在一些环节出现失控现象。为了实现订单快速响应,加强渠道控制,减少区域间冲货,统筹安排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管理规范化,降低管理费用,提高新鲜度管理,该公司于2003年5月实施销售渠道管理,并在2003年底实现了包括销售渠道、供应渠道在内的全程供应链管理。

更多的食品企业也开始把眼光从企业内部的ERP等管理工具转向效应更明显,见效更快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工作效率提升。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从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和商店等都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

总结国内企业供应链实践,对比国内外供应链实现的生态环境,我们对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和改进方向归纳如下:

业务协同与组织协同并重;

打通渠道,实现渠道能力优化提升;

以订单为供应链绩效驱动,以渠道流程固化、优化来改进业务效率与效果;

最终实现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能力:

组织协同: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各企业作为供应链组织参与,其管理的核心和突破口是渠道成员,在供应链管理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各级渠道成员、非渠道成员、直至所有的供应链成员的管理。

业务协同:供应链上业务、销售订单、采购订单、促销活动、新产品开发、库存管理等业务的协同,信息的畅通和业务标准的统一是业务协同的基础。

订单驱动,流程改进:基于订单流在供应链流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供应链上的流程改进必然是由订单的流程改进开始,由订单驱动。订单流程改进后,高效率的订单业务流要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匹配,必然导致需求预测、计划、配送、仓储、财务、库存等业务流程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改进的目的。

篇7

1、行业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我国的食品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我国主要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仍远低于世界水平:乳品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果汁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肉制品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2、行业竞争水平较低。我国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区域性品牌较多,行业竞争水平低下。绝大部分小品牌或无品牌的企业主要依靠广告战、促销战和价格战等低水平竞争手段,维持自己微小的市场份额。

3、产品和品牌差异化程度较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特色产品较少,导致产品同质化。同时,由于各企业的品牌诉求重点大多是新鲜、美味、方便,诉求方式雷同,传播内容同质,导致品牌同质化。产品和品牌同质化必然导致消费者很容易进行品牌转换。

4、行业竞争逐渐升级为品牌竞争和行业并购。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仍以“小、散、差”为显著特征。例如,我国肉类行业三甲双汇、金锣、雨润的生猪屠宰量仅占全国的5%左右,而美国则高达65%以上。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品牌竞争和行业并购将成为主要竞争形式,市场集中度将随之提高。

二、新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者包括计划进入食品工业的企业,以及正在进入或已进入食品工业一个时期的新食品企业。它们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的高低和现有企业的报复能力。

1、进入壁垒

一是政治壁垒。从政治法律来看,食品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近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出我国食品监管方面存在着重大漏洞。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大大提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同时也强化了现有强势品牌的市场地位。

二是技术壁垒。我国食品行业的技术壁垒总体较低。目前,我国具有优势的大部分食品行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面粉加工、肉类加工、速冻食品制造、屠宰等,技术壁垒较低。例如,1990年陈泽民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三全藉此迅速崛起,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易模仿,不久速冻食品企业在郑州大量涌现,最多达36家。

三是规模壁垒。根据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原理,无论何种市场组织,那些在产业中能长期生存发展,并位居前列的企业必然获得最佳规模效益。因此,目前处于食品行业前十位的企业都应具备规模经济。但因为我国大部分食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带来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以乳品行业为例,2005年我国共有乳品企业690家,其中前十五品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35.47亿元,占年行业销售总额的4%。即新进入的企业只要拥有高于4%的份额就可以打破规模经济壁垒,而根据产业经济的分类标准:最优规模占市场规模比重低于5%的产业属于中低度规模经济壁垒的产业。因此,我国乳品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四是品牌壁垒。总体来看,食品行业的品牌壁垒较高,而且是主要的进入壁垒。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食品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减少食品消费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最为简单的风险规避方式———选择名牌。这一消费趋势的结果就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名牌企业集中。例如,金龙鱼、福临门等控制我国食用油市场;伊利、蒙牛等占据我国乳品市场。

五是渠道壁垒。从渠道来看,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它们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和更高代价来构建渠道,获取经销商的信任。作为渠道上的“收费站”,零售企业对中小食品品牌而言更是门槛高、要价狠、结算繁,这构成很高的进入壁垒。以肉制品为例,对于日加工1000头猪的中型屠宰企业,假设收账期30天,按今年价格14元/千克和头猪100千克计,则企业仅采购生猪就需垫付流动资金4200万元,企业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且产能较小的企业供货和质量不稳,终端入场费将更高。

2、现有企业的报复能力。从报复能力来看,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做出有力反击的可能性较小。我国大部分食品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较少,对潜在新进入者产生实质性威胁的能力较弱。因此,很多新进入者,尤其是实力雄厚、产业决心较强的大型企业对于它们发出的“警告”置之不理,依然按原计划行事。

3、替代品威胁。替代品对整体食品行业的影响不大。因为食品作为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生理需求的必需品,不容易被替代。当然,食品工业的子行业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如低温肉制品与高温肉制品、绿色食品与非绿色等都存在替代性,但是这种替代仍属于食品内部的替代,而不属于食品与非食品之间的替代。

4、供方规模和实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上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集中经营为辅。大部分农户或养殖户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在与食品工业巨头议价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它们主要是供方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户或养殖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很有限,因此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了解甚少,而且即使获取了市场信息,也往往慢半拍。因此,在与食品工业企业议价时,农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地位。供方前向一体化的能力不足。前向一体化是指供方通过自建、收购、兼并下游企业的方式,缩短与最终顾客之间距离的行为。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分散经营的农户基本不具备前向一体化的能力。因此,作为供方的农户或养殖户议价能力很弱。

篇8

【关键词】休闲食品 营销趋势

休闲食品俗称“零食”,是以果蔬、谷物、肉、鱼类等为原料,也属于快速消费品的一类,它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加工制成以供人们在闲暇、休息时所吃的食品,而非主食;它色味鲜美、食用方便,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市场多元化及消费水平提高,休闲食品正在逐渐升级成为大众日常的必需消费品。其分类主要有: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糖食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休闲食品的需求数量及品类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其理想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休闲食品行业的现状

(一)市场需求的特点。权威机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量在糖果上却仅为 0.6 千克,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2.6千克的消费水平;饼干类只有 1 千克的平均消费量,远低于排名次低的日本的18千克;烘焙类糕点也仅有3.2千克。当前,食用油市场容量为3900亿元、饮料容量为4100亿元,而休闲食品只是460亿元。有关专家预测,2018年的休闲食品的市场容量将超过480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为中国休闲食品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其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商业机遇。另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80、90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无论是在办公室、家里,还是旅游外出之时,休闲食品已经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日常消费品。我们不难看出,休闲食品行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成长为时下食品行业当中的朝阳产业。

(二)消费人群的特点。目前来说,我国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其次为儿童、老年人,这其中,又以少年儿童,青年女性为主要消费人群。少年儿童对于休闲食品的消费,主要是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支持,由父母完成采购活动,但是在购买的意愿上父母也会听从子女的选择。这一类人群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新产品、尤其是一些在外形上充满童真童趣、产品名称上朗朗上口、赠品具有观赏性及娱乐性的产品,深得少年儿童青睐,如小熊饼干、趣多多、健达奇趣蛋等等。而青年女性群体在购买休闲食品时更关注于品牌,往往对某一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不盲目尝试新产品。同时对于产品的包装要求比较高,倾向于选购包装精美的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价格不那么的敏感。同时,这一类人群开始关注“健康”,不像少年儿童对于巧克力、薯片等产品来者不拒,他们对于休闲食品的选择不单单满足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要尽可能满足一些功能性需求,比如补充各种维生素等等。而老年人对于休闲食品的消费更传统,口味更单一,中式的糕点酥饼是他们的消费重点。

(三)产品品类的特点。我国休闲食品大致可以分为类,即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片类、油炸谷物类、非油炸果仁类、糖果类、肉禽鱼类、干制蔬果类。其中,糖果、蜜饯、膨化、谷物类是休闲食品行业起步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品类。此外,牛肉干、豆腐干、锅巴等传统的风味小吃经过企业的不断创新,成为了新兴的一批休闲零食品类,但目前市场相对处于胶着的状态,暂时没有出现强劲的优势品牌,因此,谁能抢先一步赢得消费者欢心,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渠道选择的特点。作为休闲食品的主要销售地点,大型超市仍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休闲食品时,首选大型超市,占到了52%左右,其次也有20%选择就近购买,如家附近的便利店、学校内的零售店等。另外还有22%的消费者选择到零售连锁店购买相应的产品。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之下,这些传统的渠道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尤其是最近几年,年轻的消费者成为了购买的主力军,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买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国内的网络休闲食品平台由此也越来越多,包括淘宝、一号店等平台也异军突起,成为了休闲食品的又一主要销售渠道。

二、面临的挑战

休闲食品行业不仅仅面临着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同时也要看到,在这机遇的背后,广大休闲食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休闲食品行业门槛比较低,导致行业内产品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许多实力较小的企业,盲目跟随大企业大品牌,生产同类产品,产品种类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二)市场动作能力有限。很多企业实力有限,市场运作经验不足,又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营销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注意、刺激市场需要,导致产品上市需求不足,销售难以实现。

(三)国外品牌冲击。近年来,国外品牌在中国休闲食品市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一些中高端市场上,国外的休闲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加之其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运营经验远远成长期的国内休闲食品企业。

三、休闲食品未来发展趋势

(一)口味创新。口味创新是休闲食品企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要素。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而休闲食品企业应顺应趋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细分,针对其需求推出相适应的产品,大胆进行口味创新和改革。

(二)包装创新。消费者在食用休闲食品的时间场合上,在不同的场景中,对于休闲食品的包装要求也不一致,特别是针对办公室零食而言,独立小包装将是消费者的更为青睐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可为其提供与同事家人分享的大包装量贩装等。

(三)促销活动的创新。作为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采取大规模广告投入或明星代言的方式,作用甚微,甚至还会造成企业资金上的困境。因此,应采取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方式,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以求能在市场上有所突破,寻找合适的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邱泼,韩文凤,王坤江,赵锋锋.我国休闲食品产业的现状

及发展方向[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4)。

[2]休闲食品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03

[3]郭雯雯,晋江市场休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建农

林大学,2013.

篇9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兴旺发展,休闲食品进入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发展新阶段。休闲食品消费长速度很快,汉鼎咨询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高出食品市场平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

汉鼎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休闲食品制造业创造工业产值4364.54亿元,同比增长27.53%;实现销售收入4304.03亿元,同比增长31.39%;实现利润117.71亿元,同比增长52.87%。

休闲食品行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品种和类别也大幅度增多。目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休闲食品共有以下几大类: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食糖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但中国休闲食品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同世界休闲食品消费大国美国相比,中美两国人均消费差距约为150倍。另一方面,中国因几大休闲食品生产厂家都集中开发谷物膨化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竞争较为激烈;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导致目前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媲美;国内除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中、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色彩及品质较为粗糙;因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落后,使许多适龄产品的开发尚处空白。 二、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作为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销售的大本营,它的主战场虽然仍在沿海大城市,但这些地方市场拓展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因此,随着超市连锁业在全国的发展,休闲食品已经显现出向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趋势。

中国的休闲食品走过了民粹时期和全盘洋化阶段,现在进入了严重的同质化时期,从概念到实体都没有实质的差异性,同质的代价是销售费用的爬升:)03年我国饼干类产品促销费用为16.38亿,年环比增加16.25%,行业利润下降到4.5%(工业生产的危险点是5%),这是条看不到希望的路,生产者和经销者都很迷茫——休闲食品走向哪里?

休闲食品行业虽然在快速扩展壮大、在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国内休闲食品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仍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不少本土企业因无法紧跟市场发展步调,不能持续做大做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高端休闲食品一直被外资垄断的原因之一;再者,食品企业数量繁多,休闲食品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品类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却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诸多的因素使休闲食品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本土休闲食品行业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汉鼎咨询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康是休闲食品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国家,低油马铃薯食品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销售势头越来越好,这说明在日益升级的市场竞争中,休闲食品开始趋向健康化。随着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开始贴近人们的生活,但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以及运动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特别是儿童肥胖症问题在城市家庭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休闲食品与肥胖症的关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发健康和功能性食品将是休闲食品市场未来的主流。

2、新品开发将贴近生活习惯

休闲食品是消费者为了“休闲”应运而生的食品,是能使消费者感到轻松、休闲、享受的食品。因此,未来的休闲食品行业必将越来越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带汤汁的、便于咀嚼利于下咽和消化的食品在休闲食品市场将大受好评。

3、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已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并且行业整合、市场细分也即将完成。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内在优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4、品牌成为竞争关键

休闲食品市场的日益壮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跨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早在10余年前,箭牌、达能等跨国大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已基本完成企业的整合、产品的细分和市场布局,今后他们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运用他们在资金实力、品牌管理经验、渠道运作等方面经验大力蚕食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因此,在外资企业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时候,本土休闲食品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创新产品,并且要更加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品牌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5、本土企业应联合拓展市场

外资强势进攻和市场的发展成熟,促使本土企业品牌意识和团结意识开始增强。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不满外资独占领中国大部分市场的现状,联合起来共同与外资品牌抗衡。福建军团就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黑马,他们通过在央视广告上的集体发力、明星代言、概念打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等运作方式,使雅客、奇客、亲亲、银鹭等一跃成为国内一线品牌,逐渐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快速打造品牌的需求,成为本土迅速崛起的新兴品牌。 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时代,群体之间的价值导向和需求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很多差异化的空间为小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发挥的基础。把地域性的禀赋产品作成具有一般认知价值的流通产品将是很多地区产品甚至包括一些传统手艺得以保留延承的有意义的方向。无论是休闲化还是多元化,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现代化的口号很长时间了,我想我们的饼干行业的现代化是不是也要多元化一些?眼睛向外是对的,但并不就是说眼睛向内就不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应该是多元化。

篇10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股利分配政策的概念,重点分析了现今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利分配政策

一、股利分配政策的概念及类别

股利分配是指企业向股东或投资者分派股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把本年的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所留下的这部分利润既可以向股东或投资者分红,也可以留存企业。而股利分配政策实际上就是确定这部分税后利润分红与留存的比例问题。它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和投资者三方的利益,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有以下几种:

1.现金股利:是指股份公司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股东的股利。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一个成熟、理性的证券市场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出于对保护公司的控制权和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稳定增长的考虑,现金股利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因为现金股利既可以满足股东预期的现金收益目的,又有助于提高股票的市场价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股票股利:是指公司将应分配的股利以股票的形式发放给股东。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股东所拥有的股票面额增加的同时,其每股所包含的资源将相应下降,股东财富不会因为企业分配股票利而增加。并且同时,由于企业流通在外的股份份数增大,企业的每股收益等与股份数有关的比率将会暂时性恶化。但由于该方式的股利分配没有现金流出,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亦常常采用这种股利分配形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以食品行业为样本作数据分析)

在成熟证券市场(例如美国)的上市公司一般坚持如下两点:1.绝大多数股份公司坚持高比例的现金股利。2.较少的股份公司采用股票股利。而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由于起步较晚、不成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展现了一些不同于美国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

(一)不分配现象仍然严重。分配股利给投资者是对投资者承受股权投资风险的补偿, 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却缺乏这种责任感,股利支付率普遍偏低,不分配现象严重。尽管自从2000 年底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上市公司申请配股或增发股票必须满足近三年现金分红的规定,不分配股利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不分配股利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例如下表所示:在食品行业中,2005年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10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52.63%;2006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12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57.14%;2007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9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2.86%;2008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11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7.83%;2009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13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63.50%;2010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为16家,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59.26%。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目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平均比例为53.87%。

由此可见,在近几年内,我国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二)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按照《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规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可采取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这两种方式。但上市公司在实际制定分配方案过程中,除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外,还衍生出转增、送派、送转、 派转、送派转等多种组合形式。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还体现出股票股利多、转赠股本多、不分配多、现金股利少的特征。

四、关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状况的建议

要改善这种股利分配状况,可以相应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与健全相关的法规与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保持稳定。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应当积极设法规范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行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公告内容、形式及其及时性和真实性,并要求上市公司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股利发放的义务,使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持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稳定。

(二)对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投资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投资素质,树立其正确的投资理念,让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得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机构的建立,吸收中小投资者,化解中小投资者可能遇到的风险,抑制因股利分配而将股价不合理地炒高的行为,以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群,田素青.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探讨.金融理论与实务.2007(4).

篇11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测预警 信息监测搜集系统 信息筛查系统 信息分析系统 预警信息系统

1 引 言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苏丹红事件、丙烯酰胺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恶性食品事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完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监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它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等信息,围绕企业竞争战略,最终直接或间接支持决策。本文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理论探讨,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奠定一定基础。

2 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食品安全问题,波及面较广,受害者较多,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恐慌。

食品安全事件的高频发生和破坏性使得战略决策者日益关注运用预测技术对危机进行早期预警。竞争情报所具有的监测预警功能正好能满足该需要。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它与预警系统在特征上具有一些相似性,比如针对性、前瞻性、对抗性等,它在工作流程和内容上基本涵盖了预警系统[1]。它能利用传统媒体、数据库、互联网及人际情报网络等广谱的信息源,快速而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且它针对宏观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警系统评估的准确性[2]。因此,竞争情报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所迫切需要的,是监测和预警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食品行业的产业链条上,主要分布着以下6个节点:①食品生产前期科研投入部门;②原材料供应部门(包括各种原材料的生产、种植、养殖部门);③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包括生产食品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④食品存储运输部门;⑤食品销售部门;⑥消费者。食品行业主要包括饮料、乳业、肉制品、酒类、保健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烘焙、冷冻食品、水产品、果蔬制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清真食品、罐头食品、面制品等多个行业,我们为此设计了如下食品安全问题监测与预警方案,其中贯穿了竞争情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1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的绘制

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分类采集、实时监测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6个节点(如前所述)的主要企业信息、技术工艺信息等,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人际网络等。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最后汇总得到原始行业信息。

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行业信息中的企业、技术信息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信息汇总到行业信息库。

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行业信息库中的主要企业、技术工艺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加工和关联,最终绘制得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

2.2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监测并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感受者,消费者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敏感的人群,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往往最早发生在消费者的意见反馈中。因此,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中,消费者是竞争情报首要的监测对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监测食品安全问题:①建立食品消费者意见反馈的人际网络,组织相关情报人员定期与消费人群实际接触,收集他们反馈的信息。因为人际网络是重要的非公开情报源, 所以从对消费者进行监测的角度出发,人际网络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3]。②从消费者向政府部门和食品生产销售部门等的投诉反馈中寻找信息。③依托网络,在一些主要的论坛里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除对消费者进行监测外,还需监测收集外部环境变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危机征兆,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其他数据源,并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最后得到原始危机信息。

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危机信息中的消费者意见反馈信息、外部环境变化信息、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危机信息汇总到危机信息库。

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危机信息库里的危机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处理,最终提取到有效危机信息。针对有效危机信息,对其进行追踪,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分析及警情预测。具体流程如下:从提取到的有效危机信息开始,由政府出面,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问题食品进行检测,若发现食品中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超过国家有关标准,一方面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向公众发出预警,呼吁公众停止食用和购买该食品;另一方面针对检测出的有害成分,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沿着食品产业链往上追溯,首先检查食品的销售部门有没有安全隐患,其次检查食品存储、运输部门,然后是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最后是原材料供应部门,最终找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问题企业。针对问题企业,对其进行企业跟踪,通过调用分析该企业所在食品行业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找出产业链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然后再找出与之在原料供应、加工生产技术工艺、存储、运输等环节相同或相似的其他企业,汇总成潜在风险企业名录。针对各风险企业,根据其位于图谱中的位点及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不同,在综合考虑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潜在风险判断(需谨慎稳妥地给出判断结论)。根据潜在风险判断,结合该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给出应对措施建议。最后将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这三个方面汇总成预警报告。

 预警信息系统依据食品安全分析、警情预测的结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出预警,根据预警情况的不同,将食品安全风险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级别[4]。根据警情内容及需求对象的不同,不同形式的竞争情报预警产品,指导企业进行预警应对。情报产品主要包括:预警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简报、竞争情报内参等。预警报告适用于潜在危害程度较大、需要引起食品行业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应对的警情。如前所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等。预警报告一经生成,将在第一时间向潜在风险企业,为其搜索排查风险因素、积极应对争取时间。专题研究报告适用于企业委托的针对食品安全的专项课题研究,整合其所在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数据分析资料,对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深度调研分析。竞争情报内参是专门针对政府机构的,向其提供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与预警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设计的食品安全问题监测预警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3 结 语

本文针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监测预警作用,具体讨论了如何利用竞争情报绘制出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单独依靠竞争情报绘制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单位能联合起来,共同统计所辖地区食品产业中各行业内各种食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原材料清单、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等信息,并将信息关联、汇总,绘制成该地区甚至国家的食品产业内部行业、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网状图或鱼骨图,并实时更新,将能够详尽地展现整个食品产业内的网络关系,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极大地推动食品安全的监测预警工作。

另外,由于目前自然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的信息监测搜集系统、信息筛查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以及预警信息系统,还不能自动提供情报搜集、分析和处理功能,而只能建立在人工信息识别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5]。

参考文献:

[1] 包昌火,谢新州.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素梅.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助推作用.竞争情报,2009,28(3):97-100.

[3] 陆伟,陆娜.人际网络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作用探讨.情报杂志,2004(5):18-20.

[4] 王翠玲,李兴.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设构想.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11-19712,19715.

[5] 陈.构建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竞争情报,2008(4):20-22.

[作者简介] 尚朝秋,男,1970年生,研究员,10余篇,出版专著4部。

篇12

“铁路运输”堪为我国运输的大动脉,随着标志性的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国内铁路运输已贯通29个省、市、自治区等,较比公路、航空而言,国内多数人出行都以旅客列车为主要运输工具。面对如此巨大的服务群体,为旅客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的“铁路系统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态”,业已成为铁路疾病控制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哈尔滨铁路局暨哈铁疾控所辖内哈尔滨及三棵树地区(下称哈、三地区)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对2009年从业人员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体检结果进行了汇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源于哈铁疾控所管辖内“哈、三地区”的从业人员,时间界定在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完成健康体检的人员,共4103人,男性2239人,女性1864人。其中:食品行业从业人员1153人,包括列车餐车工作人员、餐饮工作人员、车站周边宾馆、饭店服务员以及各站、段职工食堂工作人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2905人,包括列车乘务员、公寓、运动场、馆及车站周边宾馆、旅店客房服务员等。

1.2 方法 包括内科常规体检项目:心音区、肺区听诊,血压测量,肝、脾触诊(必要者辅以心电、B超”报告);x光立位胸透(疑似者为胸大片):用于筛查肺结核(活动期);肛拭采样:用于筛查伤寒、副伤寒及其它感染性腹泻:皮肤病检查:上肢及颜面部分皮癣、渗出性、化脓性皮肤病;乙型肝炎(采血)病毒学检查等项目。肺结核(活动期)按GB5960标准执行;病毒性乙型肝炎按照GB15990-1995执行;肠道传染病依据GB16001-1995、GB16002-1995、GB17012-1997标准执行。

1.3 应用仪器 国产6511型(50011A)双管球x光机,国产台式血压计。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特征 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年龄在21~50岁各组段男性占总体的91.8%,女性占总体86.2%,年龄构成均呈正态分布,其中峰值组段均为31~40岁年龄组,性别构成组间差异不明显。

2.2 从业人员(职业)构成 从事食品行业的人数占总体的28.1%,从事公共场所行业的人数占总体的71.9%,即同组间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别组间差异明显(P

2.3 内科常规项目及皮肤科检查结果 检查所见内科心、肺听诊:肝、脾触诊;皮肤病检查异常检出率与社会人群尚无明显差异,其中血压测量一项与资料对比差异明显(P

2.4 从业人员胸透(拍胸大片)检查结果:检查所见从业人员肺部异常检出率不同组间基本无差异。肺结核(活动期)检出率为零,肺结核钙化阴影检出率为0.27%。

2.5 从业人员(HBsAg)检查结果 检查汇总所见,食品从业人员组阳性检出率为0.26%;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阳性检出率为0.88%,显示两个不同组间差异明显(P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活动期,前者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后者更是一种古老而复燃的呼吸道传染病,二者患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此二种病例前者多集中于15~40岁之间人群,后者多集中于20~50岁之间人群,为我国流行特征。本文资料中从业人员年龄构成与之吻合。这一年龄群正是社会工作的主力群体,主力群体的健康状况关系到社会的卫生健康状况,而从业人员大多数直接与食品、旅行生活密切相关,铁路服务行业的社会接触面广泛,而流动性大,与消费人群的身体健康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组资料所见虽然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检出率低于一般人群阳性率。

本组结果分析取材时间短暂,样本率不是足够大,与铁路系统数十万在岗服务从业人员相比可谓“冰山一角”,我们操作的体检工作,筛查病患,提供调离岗位依据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化,得以落实,尽管如此,我们并不乐观,毕竟这是种被动性的工作,本文认为对从业人员这一群体加强健康教育,特别是提高该人群的自我卫生保健意识,才是主动的,而且这也中正是疾控工作的一个非常首要环节。

本组内科常规检查中血压测量结果高于人群水平,分析认为该人群介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既有前者之忙碌也有后者之紧张,加上倒班、值班生活起居不规律等不利因素,所以血压异常高于人群总体水平也是预料之中。另(HBsAg)检出结果显示公共场所组高于食品行业组。分析认为是由于食品行业和公共场所“调离现岗”标准不同所致。

篇13

一、旅游城市青州的古城建设

山东省青州市是著名的“古九州”之一,有着12年国都、1065年省会、1606年府衙、2216年县治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青州以传承古城历史文化和打造古城特色风貌旅游为切入点,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青州旅游服务品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青州市政府投入20多亿元,完成了南阳河综合治理、荷花湾提升改造、衡王府石坊修缮,对北关、偶园、东关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和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玲珑山风景名胜区等进行了全面修复,完成城区主干道绿化工程和路域景观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实现了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绿化全覆盖,改善了古城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青州古城旅游现在持续升温,成为青州市旅游产业新增长点,这一系列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青州本地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古城改造带来的青州市食品行业变化

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州人,在这片土地上从事食品科学研究和教育多年,亲眼见证了近几年青州古城建设的成果和青州食品行业因此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传统食品产品迎来新生

自古以来青州出产的多种食品、瓜果就是朝廷贡品清单上的常客。如隆盛糕点、弥河银瓜、青州蜜桃(冬雪蜜桃)、青州山楂、青州柿饼、青州全蝎等等。如今,这些特色传统食品,乘着青州市古城改造的东风,迎来了新一轮强势发展的春天。青州传统回族“隆盛糕点”曾荣获“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多家颁发的“食品安全承诺单位”牌匾,享有“山东省著名商标”、“潍坊名吃”等多项美誉。隆盛糕点不仅本地人爱吃,在全国各地也广受好评。周末、节假日期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览者众多,购买糕点的人们在隆盛糕点门口排起长队,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

(二)特色强势食品企业借势打造知名品牌

古城青州,自古以来便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海岱明珠”,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当地酒文化发展的摇篮。在青州东夏镇苏埠屯附近挖掘出土的商朝墓葬中发现了多件保存完好的古代酒器,距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城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青州云门酒业有限公司在青州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先后推出了多种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云门陈酿、云门春酒等等,打造出了独具云门酒业特色的北派酱香品牌。产品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如今随着古城游的热潮逐渐升温,云门酒业在南洋河风景区、青州范公亭、青州博物馆等多处景区建立了云门酒道馆、白酒洞藏研究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机构,让前来旅游的全国各地游客感受青州北派酱香的独特魅力。

(三)新兴食品产品与服务推广迅速

青州市山区众多,特殊地貌特征适合敞口山楂的生长。青州本地出产的敞口山楂果实饱满、品质优秀、产量极高,加工成多种山楂饼、果丹皮等制品,行销海内外,在国际市场广受好评。

近年来,由于山楂饼制作费时费工,成本高收益低,青州的山楂制品一度出现停销滞销的局面。后来经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合作,研发出山楂干红酒,并建立起全国首条QS认证的山楂干红酒生产线,解决了农民卖山楂难的困境。山楂也由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便宜货”一跃跻身于“高大上”食品行列。

三、抓住契机,营销策划的建议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寻求食品行业更好的发展。

(一)与当地高校食品专业开展联合办学,解决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式生产工艺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尴尬。

“古法”虽然是传统食品产品引以为豪的卖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隆盛糕点”由于一直遵循作坊式手工式的传统生产工艺,使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平时购买人数多时尚且需要排队,节假日时人们为了能买到隆盛糕点万人空巷的场面更是屡见不鲜。笔者认为传统的食品企业,应该考虑和当地高校的食品专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实训合作基地,利用高校的科研、专业优势,解决自身存在的生产规模局限问题,争取早日实现更标准、快速、高效的机械化作业,让更多的人们品尝到可口美味的食品。

(二)改变包装工艺,加工罐头食品以解决传统食品储藏期短的缺陷。

东关糗糕是青州地区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回族美食,主要有黄米、红枣和花生,是逢年过节、老人做寿等重大活动常常食用的一种食品。因其属粥类一种,难以保存太久,近年来随着古城旅游的发展,企业开始改变包装工艺,将其制作成罐头食品,解决了储藏期短容易变质的缺陷,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们非常喜欢购买的旅游产品之一。

(三)打破传统定式思维,利用本土农产品量多价低的优势,开拓产品新用途。

青州地区盛产山楂、柿子等农产品,往年这些农产品由于产量大、价格低等原因,往往很少被人问津。通过打破传统定式思维,开拓这些农产品的新用途,实现从“便宜货”到“高大上”的成功转型。如将山楂制成干红酒,利用柿子叶研制新用途的化妆品等。

四、结语

篇14

1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表现为:第一,有利于转移、分散企业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以往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面对巨额赔付,企业因资力有限往往会向法院申请破产,最终普通债权清零,企业轰然倒下。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能以参保的形式将行业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保险人通过承保、再保险形式分散风险。保险人对参保企业要进行承保前的调研审核,承保后的监督管理,促使被保险人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下严格按照保险条款的要求依法生产、销售安全食品,强化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第二,可使消费者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补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益。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对食品行业企业设定强制性的投保义务,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无论参保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赔偿能力,保险公司必须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手段,在第一时间对事故中的弱势群体的损失进行及时、合理赔付[2]。甚至消费者可以改变以前的“被动”而主动向保险公司请求赔付,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第三,有利于缓解政府的社会压力,增强食品安全问题监管效力。一般情况下,当企业无法承受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赔付后果时,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经常顶着巨大的压力充当企业的买单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正式综合调动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来共同分担、解决问题[3]。政府可将承担的巨大风险和压力转化给保险公司,政府在对食品行业监管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对被保险人进行非行政的监管,强化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事故的解决效率,稳定了社会。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除以上3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外,还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保险市场,增加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等。

2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可行性

2.1法律基础

第一,现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空间。如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7条等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由此可见,我国对生产者采取严格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对销售者采取过错责任,且都存在惩罚性赔偿的风险,食品行业企业背负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和索赔风险,对分散风险的诉求呼之欲出。而上述情况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介入契机和法律空间。第二,政府的支持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开办优化了政策环境。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的要求;201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又提出“推进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要求;2013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可见,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顺利落实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摸索着进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试点,如江西、四川等。

2.2理论基础

第一,在保险市场上,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保险购买者对自身的食品安全状况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保险公司却对此了解甚少。在这种投保方和承包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食品生产、销售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高风险者就会有很强的动机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而当投保者大多由这种高风险者组成时,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费用就会大幅度上升,很有可能会超过之前按食品安全平均风险率计收的保费。为了防止成本的增加超过收益,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险的费率,而那些食品安全低风险者将会逐渐退出投保者队伍。如此,保险公司将得到一批“逆向选择”得来的投保者,“选择”出来的是让保险公司承受很大赔付压力的群体。这就要求变“自愿”为“强制”,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食品行业企业纳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体系之内,实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第二,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召唤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以投入资本为限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本为限对外承担责任,这能够为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但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却容易使企业推脱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使得食品行业企业不得不投保,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有保险人为企业分担风险、赔付保险金,受害人也得到合理的赔偿。第三,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外部性是坚实的理论支撑。“外部性”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出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情况,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4]。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正外部性效应,面对食品安全事故时,在降低生产者、销售者损失的同时,也有正面的社会影响,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风险防范意识差等弊端而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2.3实践基础

第一,交强险等责任险的成功实践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了借鉴。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67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66条等规定,相应的行业主体和车船所有人应当投保责任保险。另外一些特殊职业也在逐渐尝试责任保险,如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其中运行的较成功的是交强险。2006年3月21日国务院令第462号公布了《交强险条例》,2012年12月17日国务院令第630号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第2次修订。在交强险多年的运行中,保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合理厘定保险费率、设计保险产品、设定赔付方式和额度等[5]。尤其是从2007年以来,我国交强险终于实现全行业扭亏转盈,个中成功经验对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很好的借鉴。第二,少数食品安全责任险的设立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我国一些保险公司早已经涉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人保财险、长安责任、华安财险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上进行了多年积极地探索,已开发保险产品30余款。如江苏长安责任保险2012年在江苏省内率先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开了江苏省食品流通领域经营企业参保“食品安全责任险”的先河,首批20家经营户与长安责任保险公司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单》。由食品流通领域经营企业投保并缴纳保险费,主要承担该企业由于疏忽和过失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等,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在限额内予以补偿[6]。保险公司开设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经验为设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了参考。

3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框架体系

为避免交强险的经营困境,应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被保险人合理设计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产品、责任范围、免责范围、保险费率、赔付方式和额度等。

3.1保险主体

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是强制责任保险的一种,要求食品行业主体必须投保,相关保险人必须承保,投保方有投保的法定义务,保险人有不得拒保的义务,双方之间大的关系由法律直接规定。

3.1.1保险人。基于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保险人资格也需进行综合评估。应优先选择偿付能力强、赔款准备金充足、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尤其是那些已经成功实践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人。保险人承保前需对被保险人进行调查、评估,承包后还需对投保食品企业进行非行政性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3.1.2被保险人。总的来说,被保险人主要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登记注册,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固定经营场所,从事食品生产、销售或餐饮服务的企业。而我国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分布范围广、层次多、差异大,应多角度的划分被保险人,对其进行有区别的承保和管理。

3.2保险客体———食品

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对保险客体———食品的判断和选择直接关系到该制度的实现程度及实施效果,而当前食品种类和生产形式日趋多样化,如流通量的日常食品、工艺复杂风险高的食品,现场制作的即时性食品等,需分类标识保险情况,方便消费者依据外包装标识判断该食品的参保情况和安全现状。

3.3保险产品

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保险公司深入食品市场调研,对于不同经营规模、不同食品种类的企业,按其特征和需要开发合理的保险产品,制定能被各种投保企业接受的保单条款,经由保监会审批后实行。

3.4保险费率

科学设计保险费率,保证保险人能集中足够的资金应对各种事故,又要在合理范围内预防损害发生。根据投保企业产品、规模、销售额、承受风险能力等设定不同的费率,也可设计保险费奖惩条款,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参考企业安全事故率实行梯级费率,形成浮动费率。

3.5责任范围和责任免除范围

3.5.1责任范围。在保险期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列明的经营场所生产或销售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因食物中掺杂异物,从而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7](不包括损害引起的精神损害);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诉讼的,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或其他事先条款中注明的,保险人赔偿条款约定的费用。

3.5.2责任免除范围。保险人责任免除范围主要包括战争或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放射性污染、已发生的保险事故、投保人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行政行为或执法行为、被保险人在合同列明之外的场所生产、销售食品[8]等。

3.6保险金赔付和赔偿限额

3.6.1保险金赔付。当被保险人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事故给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保险人可依法主动向第三人赔偿保险金;当保险人未主动赔偿,或者被保险人怠于请求保险人赔偿时,第三人有权在保险金承担范围内依法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予赔偿。

3.6.2赔偿限额。赔偿限额是保险人按照与被保险人约定的对发生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的最高额度。包括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每人赔偿限额、累计赔偿限额。保险人对每次事故承担的赔偿金额之和不超过合同约定的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保险人对每人承担的赔偿金额之和不超过合同约定的每人赔偿限额;在保期内,无论多少次事故,保险人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不超过合同约定的累计赔偿限额。

4建立推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4.1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推行方式

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主要有2种具体方式:一是修订新《食品安全法》,将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列入其中;二是单独立法,参考现有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尝试制定《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条例》[9]。

4.2循序渐进试点推进

基于不同地区、不同食品行业的发展存在差异,在同一时间普遍推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可操作性较低。应选取一些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食品行业率先试点,如食堂餐饮、奶制品等,采用半强制性地循序渐进法,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有选择性地推行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4.3政府政策扶持及业务指导政府应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对参与投保的食品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激励,降低参保企业成本的同时也间接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从而能提高企业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保险监管部门应对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服务进行业务指导;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与保险公司通力合作,共同监管投保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4.4保险业切实发挥行业优势

首先,保险业对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其次,应加强保险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不定期抽查参保企业,对于违背合约要求的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如增加保险费率、减少赔付额度等;另外,简化理赔程序,加快理赔进度,及时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合理赔付。

4.5被保险人提高投保意识

加强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在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中的宣传,使食品企业意识到这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实质上有利于企业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分散企业潜在的风险。而消费者能够知悉这项保险制度,在相关权益受损时,能积极、有效争取应得的赔偿。

4.6进一步明确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