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3]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篇2

关 键 词:概念;特质;问题;景观营造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不断重视,针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景观营造方面。景观综合功能的提升或者说是美学效果的发挥应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发挥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又兼顾美学享受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1.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具体如表1。

表1 城市湿地公园特质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具体如表2。

表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分区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得各个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例如,湿地公园中水岸是蜿蜒曲折的自然式形态,道路则要与之相配合,切不可弃弯取直,同时位置还要与水岸相靠近,沿水而建,忽远忽近,充分调动游览者的亲水性。又如,水体与地形的结合,能够丰富水面的景观效果,产生错落变化的自然水流的效果,同时,植物群落的搭配也能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此外,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只有全面的考量,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篇3

【关键词】: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 ;生态平衡

1、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

1.1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性建设举措,可以说,这是一项人与自然资源间的对话,因此与生态关系相协调是湿地公园建设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与生态关系相协调即人与自然资源、生物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相协调。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合理地通过设计营造对湿地发展加以健康引导,尊重并保护生态平衡,不可企图霸占肆意改变,对生态资源造成损坏,这样才能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符。

1.2适应性原则

湿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滥形成了高纬度的内陆湿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滥而形成的沿海湿地;还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风雨的渗透促成了淡水沼泽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因此每湿地公园的建设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相适应,且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性差异采取适应性原则。

1.3综合性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比如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绝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围绕湿地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研究,因此综合性原则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景观设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留下败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会对原有的湿地资源造成破坏。综合性原则需要参与景观设计的各学科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这是一项成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容小觑的一环。

1.4景观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相对于前面几项原则而言,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进行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湿地公园中有许多与其它环境中不同的生态景观,这使湿地景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与众不同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兼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美学设计,从而使湿地公园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进而提升湿地公园的旅游价值和科普价值。

2、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2.1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环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个湿地公园都各不相同,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统一的规划管理办法。而环境容量能够衡量开发和建设项目的静态管理,当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限度就会出现生态问题,如果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破坏,那么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则是不科学的。因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需考虑环境容量控制,针对不同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景观设计的完成效果,保证湿地公园落成后的管理质量,并定期对湿地活动进行监测,进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实现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营。

2.2突出湿地公园体验区的相关特色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可以充分考虑游人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的相关需求,配备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体验区,满足游客对湿地公园的多种不同需求。比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建立农业示范区、蔬菜采摘体验区、以及森林休闲度假区等,拉近游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为了使湿地公园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设计理念,设计者可以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地理特征,从体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角出发,为游人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融入田园式生活的游览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由内而外的放松,尽情徜徉于湿地体验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当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建筑出一些错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观,为观光游览的人群营造出一种虽为人造却仿若天开的自然景致,增加人们游玩时的趣味性。

2.3丰富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内容

为了能够使湿地公园为游人提供品质更佳的服务,达到真正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将其景观内容充实化、多样化,围绕设计主题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为游者带去全新的感官体验。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湿地的整体规划布局,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湿地内合理配置不同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性;三是要对湿地公园内的一些大型项目适时进行必要的休整,构建出层次感丰富的空间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拟生物圈为湿地公园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实地展现湿地文化。

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类型,湿地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景观设计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湿地的自然特性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及管理运营措施。既保证原有的自然湿地资源不受损害,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试听感受,积极满足人们亲近湿地亲近自然的欲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提升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玉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07)

[2]陈冬红.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江西建材[J].2016(01)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J].2016(02)

篇4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参与性

1 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性效益特征

1.1 游憩休闲效益特征

游憩休闲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以湿地景观为主线,紧紧围绕湿地景观要素做文章,使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满足不同的游客设置不同的游憩活动类型,当然,这在综合型的公园建设中是无可厚非的。

1.2 历史文化效益特征

历史文化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具有优美的河流或者湖泊等自然水体景观,人类的活动自古就是围绕着水域展开的,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在进行水域的治理和保护的同时结合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结合人文景观建设,可以成为城市中历史文化带。著名的被称为“蓝色宝石项链”的波土顿公园系统,将19世纪时己经存在的小溪和沼泽保存下来,狭长的绿色带状空间像一条“飘带”一样穿过都市的肌理,成为该城市引以为豪的景观区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其历史文化气息。①

1.3 教育科研效益特征

教育科研城市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景观构成方式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区,包括自然知识教育(湿地的景观美学)、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用及其运行模式)、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同时,湿地还可进行科学试验,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4 经济效益特征

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尽量减少了建筑、工程设施的投入,总体投入费用较低,加上通过计算得知的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回报,投入产出率较高;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自身平衡体系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以经济核算的方式衡量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生态系统的维护费用、公众的利用效率和公园的使用期限。由于其吸引大量游客使公园的利用率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不需经常更新,使用期限较长。

2 当前湿地公园参与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林业局批准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江苏扬州的姜堰溱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估,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部批准北京市海淀区翠湖湿地公园、无锡市长广溪湿地公园、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绍兴市镜湖湿地公园、东营市明月湖湿地公园、东平县稻屯洼湿地公园、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湿地公园、唐山南湖湿地公园和淮北市南湖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在当前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2.1 无序性

湿地公园建设布局的全国性宏观指导性规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地区开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如广东肇兴湿地公园、山东荣成湿地公园、福建乌龙江湿地公园等,目前规划和建设中的湿地公园已达数十处。但当前很多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缺乏湿地公园建设布局的全国性宏观指导性规划,造成很多湿地公园的布局重叠,建设内容重复,缺少区域特色。

2.2 体制的束缚

湿地公园建设没有解决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很多地方的湿地公园建设没有建立“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建设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机制、运营机制的束缚,特别是中小城市与西部地区的湿地公园建设,不能依赖于国家的资金投入。同时,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复杂,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

2.3 简单化、模式化、公园化、园林化的趋势

当前很多的湿地公园规划照搬城市公园、水上公园、园林规划等规划设计模式,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缺乏湿地公园的区域特色,没有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景观的惟一性以及演替的自然性等特点。同时,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湿地公园的娱乐功能,淡化了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宣传、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功能。

3 如何解决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建设中的问题

(1)应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促进修复或重建湿地生态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发挥湿地多种功能。

(2)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突出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和主题性,人为干预最小化的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体现湿地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原则。

(3)功能区划不同于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般湿地公园可以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科普教育区、湿地景观资源及合理利用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可以设在湿地公园的地区)等,不能简单采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三区划分。同时,避免湿地公园规划的简单化、模式化、公园化、园林化,在湿地公园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

(4)发挥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兼顾湿地公园的科普、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5)在规划中要考虑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针对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采用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6)规划中要有湿地公园的监测规划。湿地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制定湿地公园监测规划方案,定期开展监测活动,加强湿地生态管理的监测,及时分析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实现科学经营管理。

4 结 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湿地公园参与性景观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发挥湿地多种功能,应当突出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促进修复或重建湿地生态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多样性。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3.

[3]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45~149.

[4]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9~13.

篇5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city park and its regional and related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as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discussed regional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它们都是公园景观带来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给地域产生的基础。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2、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公园生态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径庭。

3、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而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原则是寻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园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首先必须从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开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适宜地域气候特点

气候的差异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响地方的建筑样式及材料,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公园景观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环境气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难以改造,只能适应,所以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公园景观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

如我国南方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热带、亚热带的棕搁科植物为主。人们外出活动时间较长,所以公园成荫的乔木较多,遮阳设施也要求多一些。

3、乡土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也称为“方言景观”,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观。其内涵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乡自然土材料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下来,这样的材料对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对景观设计来说,更是又经济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公园景观中,乡土自然材料使用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栽植,不仅要有绿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公园的植物设计时要凭借对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今日的建设及未来的开创都蕴含着地区文化的属性,它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总反映,这个属性的特点是传承、转换、创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园亦是如此。公园的外部环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传统相关联的记忆,每个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感觉中,并成为记忆。所以,把握好城市的历史人文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园的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记忆,是创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的关键。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

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

5、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是地区人类走过的足印,是地区文化形象的见证。在这些公园的古建筑和古迹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它们本身就是地域传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即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公园开发建设就是一个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待传统和历史的态度不应只停留于静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区文化的演进机制,在保护公园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活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应采取整体原样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风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对于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则可以在保留和恢复外立面的同时,改变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对于新建建筑,则力求保持与原有公园空间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体现完整的空间肌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却遭到破坏,而它们的主要形式和整体性未受损害的建构筑物进行修复以使其所处环境文脉连续,形成公园的场所精神和公园特色风貌,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欣赏历史景观。修复时必须尊重历史资料和文献,所补充的缺失部分必须与整体景观相和谐一致。

同时,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重建的方法对公园中己经不存在的建构筑物进行复制,但要确保现有的历史、考古、文化和景观资料可以将其准确复制。重建景观不易太多,如类似于仿古一条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对单体建构筑物的重建还具有一定意义。如我国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市公园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要把地域文化的特质体现于城市公园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着城市公园的地区风格,设计者只有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当地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弘扬地域文化。那些蕴含着文化认同感的作品就会成为地区的标志,它们在一个连续的传统中积淀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记忆,成为该区域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

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决定,在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而后历史发展中遗传与积淀下来。它包括当地的主流文化(政治主导)、知识分子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含义:其一,城市环境作为公园的背景条件,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所存在所具有的含义与特征,城市空间则是它们的载体与容器,融和着意义与实体;其二,来自历史文化方面,即公园与城市同所在地域的关联,设计应当注重其所在社会历史环境,反映文化特征,体现场所环境的认同感,保持发展的连续性。所以,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不但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当地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等,而且包括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如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组合。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城市方面,地域性使城市的有机整体得到了强化,城市形象和面貌更为鲜明;第二,更为亲近人们的感受,它散发着一种熟悉的日常气息,让人们追寻过往,加强人们对城市和公园认同感,人们需要这样心理上的关怀,因此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更具有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2、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历史、尊重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营造出更具特色和内涵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谭少华,赵万民.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05)

[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 中国园林. 2005(06)

[3] 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简析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 新建筑. 2003(02)

篇8

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时间(下同)不满5年的,月标准不得低于60元;满5年不满8年的,月标准不得低于70元;满8年不满15年的,月标准不得低于80元;满15年不满20年的,月标准不得低于95元;满20年不满30年的,月标准不得低于115元;满30年以上的,月标准不得低于130元。

上述起点工资指企业以各种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不包括各种价格补贴、津贴、奖金及洗理费、交通费等福利性补贴。

各企业原有的农转工人员,现档案工资低于上述标准的,可按上述标准改过来。对以前低于上述标准的部分一律不予补发。

二、各企业给予农转工人员的实际应得的工资、奖金等待遇,应根据本人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情况和按劳分配原则合理确定,具体分配办法由企业自行决定。

三、符合《安置办法》第四条规定限期安置的农转工人员从市政府批准进地开工建设之日起至安置工作时止,由建设征地单位按照本通知规定的起点工资标准、核定的生活补贴和在职职工享受的各种补贴标准支付给本人。他们的医疗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同时,建设征地单位应负责:

(1)为待安置的农转工人员按国有企业缴纳退休统筹基金的比例,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退休统筹基金;待安置的农转工人员个人以实际收入为基数按国有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为待安置的农转工人员,按上年全市企业缴纳待业保险费月人均标准和市政府批准的待安置农转工人数(应附花名册),按季到被征地所在的区、县劳动局待业保险机构缴纳待业保险费。农转工人员落实安置单位后其待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负责缴纳。

四、关于农转工人员办理求职登记问题(一)办理求职登记的人员范围:

凡符合《安置办法》第八条第五款、第七款规定的人员,均可以给予办理求职登记。

(二)办理求职登记的农转工人员需持下列证明:

属自愿自谋职业的人员,需持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后的本人与有关单位签订的自谋职业协议书和城镇居民户口簿。

(三)上述人员应到本人户口所在街道、乡、镇劳动部门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如本人户口所在街道、乡、镇尚未设立劳动部门的,应到所在区、县劳动局指定的地点办理求职登记手续。

五、按照《安置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正在劳动教养或服有期徒刑的人员的安置补助费的收、管、付问题:

(一)按《安置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征地单位向区、县劳动局拨付安置补助费时,各区、县劳动局应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接收经批准撤销村或队建制农业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正在劳动教养或服有期徒刑人员安置补助费名册》(样表附后),按市政府规定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收取,并将此项费用存入他们的名下。此项安置补助费由区、县劳动局按规定集中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如有挪用要分别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二)正在劳动教养或服有期徒刑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或刑满释放后,履行了就业登记手续,并有用工单位招用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其安置补助费按下列规定拨付:

1.由用工单位正式招用的,凭招用单位的录用证明,由区、县劳动局将安置补助费通过银行一次全额拨付给招用单位。

2.本人自愿从事个体经营的,凭其个体营业执照,由本人提出申请并在《经批准撤销村或队建制、农业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解除劳动教养或刑满释放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领取安置补助费申请表》(样表略)上签字,经过公证机关的公证后,支付给本人。

六、农转工安置在乡、镇、村办企业工作的,由乡、镇农工商总公司将企业为个人按国有企业缴纳退休统筹基金的比例,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的退休统筹基金和个人以实际收入为基数,按国有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上缴其所在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

安置在乡、镇、村办企业工作的农转工人员的待业保险费,由当地农工商总公司按安置单位和农转工人数(并附农转工人员花名册),分季向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待业保险机构缴纳待业保险费。

篇9

1.1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儿个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自然景观;(2)具有明确的湿地范围;(3)具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

1.2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最佳资源利用方式,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2.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2.1.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2.1.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2.2.2以人为本的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4种功能区。其中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要求人类干扰必须很少,因此设计内容较少。

3.1体验区景观设计

体验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改造地形、联通水文等方式,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从而让人们可以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鱼类捕捞等生产活动以及小范围湿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该景观区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服务管理区景观设计

篇10

关键词: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景观需求的提升,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而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设计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师要结合湿地公园具体情况,注重对其综合功能和美学诉求进行综合考虑,以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1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观念的革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景观设计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湿地的整治和开发,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部分城市不注重结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仅仅将其作为吸引人们旅游和消费的时尚标签。设计人员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认识也仅限于池塘的开挖和植物的栽种,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效果,使其与湿地保护和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冲突。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匮乏,不断兴建人工湿地公园,但是人工湿地公园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诉求[1]。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2.1生态功能

相较于普通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保护,进而从根本上体现湿地公园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生态功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功能诉求,其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对城市区域气候进行调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实现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2.2休憩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其与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相匹配,并且具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其包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等要素。城市湿地公园从属于城市公园,其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政府和相关负责人注重将人文景观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2]。

2.3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性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对自然景观进行和谐构建。同时,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科研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也能够借助其进行生态教育,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教育氛围。

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3.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以江西省东乡县千子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设计师结合景观状况和功能诉求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1)湿地生态保育核心区。该湿地公园以湖面为核心区,种植特色植物。在湖中央和四周设置生态湿地岛,为水生物和候鸟等提供栖息场所,并对栖息地进行封闭,避免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干扰。(2)湿地科普教育区。该区域内有湿地植物认知园、自然探索体验园、芦苇荡、观鸟塔和湿地研究教育中心等。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自然景观,让游客对湿地生态体系和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3)生态观光体验区。其主要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场所。包括生态农庄、烧烤庄园、农田景观和蔬果采摘园等。其通过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以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价值。(4)滨水会所区。滨水会所区设置在离公园入口比较近的地方。该区域内基础设施齐全,包括生态停车场、滨湖会所、露天休息卡座、亲水休息台阶和接待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使其得到身心的放松[3]。

3.2道路系统设计

该湿地公园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停车场,其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道路材料选择和交通工具都以环保性为主,避免对生态湿地公园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在该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主干道控制在3m,采用柏油路形式,在其单侧设置高杆灯,高杆灯高度为6-8m,双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次干道为2m柏油路,并在道路两旁放置观光座椅,满足游客的休憩需要,道路两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游步道用砾石或者石板进行铺设,将宽度控制在1m左右,并设置照明灯,为游客提供漫步休闲场所。而水上交通采用木栈道和游船两种形式,既达到了返归自然的效果,又能够让人们在湖面上观光美景。

3.3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既要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又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以提升整体设计美感。设计师要将区域性植物种群应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设计的层次性;结合景观的多样化诉求,注重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为鸟类和动植物营造一个完善的栖息场所;对乔灌木和湿生植物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师要对生态湿地公园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认识,进而选择与其匹配度比较高的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

3.4水系设计

水系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并改善湿地公园整体环境。水系设计涵盖水环境整治和驳岸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负责人在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保护,建设自然式生态效能沉淀池,对水体进行过滤,最大程度降低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同时,避免湿地公园养护过程中,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驳岸设计包括三种类型:自然生态驳岸、硬质驳岸和可变驳岸。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水系设计诉求,对驳岸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4]。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景观效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要结合地域要素和景观要素,最大程度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和良好城市格局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2]陶冶,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07):102-105.

[3]罗鸣欢.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之生态理念的实现[J].中外建筑,2015(06):103-105.

篇11

关键词:湿地公园;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性化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篇12

【关键词】湿地公园;低成本;景观设计

1 引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恶化。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之肾"也日益得到重视,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的社会亟需尊重场地、尊重自然、低成本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 相关定义

2.1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兼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1]。

2.2 低成本景观 成本被定义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对而言,低成本景观即为通过较低的成本和环境代价来获得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景观[2]。

2.3低成本景观设计 是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尽量考虑对项目前期建设投资的最低化,以及项目中后期损耗、维护等管理运营投资的最低化。低成本景观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降低造价,而是经济学与景观学的融合[3]。本文所指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是以尊重自然、尊重场地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设计方法。成本控制贯穿概念方案至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需要从设计形式、铺装选材、植物品种、水体设计、维护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兼顾园林景观的功能和美感。

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

由影响景观成本的因素分析可知,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水体、地形、铺装及小品的把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运营成本。

3.1 低成本植物设计

植物品种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尽可能保留乡土树种,并对野生植物进行修剪和再利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成活、维护和管理成本低,同时可减少长途运输的包装环节,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植物用材规格控制上应该尽量尊重现有植物的规格,配比合适的树木规格,选择正处于成长期的树,避免出现大树移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景观效果而耗费高额的植株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后期管理养护的高额支出。

植物的数量和品种之间的配比关系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预留植物的生长空间,避免种植过密,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

3.2 低成本水景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中水体占有很大比重,水景面积的确定需因地制宜,结合地形进行设计,以自然式水体为主,控制人工水景的设置,减少水体底部和岸边的硬化,沿着水面应种植丰富的耐水湿植物群落,既可丰富湿地水体景观,又可固土护堤。

另外可以增加可持续生态水景设计,包括草沟、滞留地、雨水花园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景设计与使用,可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对陆地植物进行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并可利用水体净化的展示起到生态教育的作用,提高水景的趣味性。

3.3 低成本地形设计

低成本地形设计应充分的利用原有地形和土方,减少大规模的土方搬运和填充。前期地形的调研是后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土方的就地平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基地如果处在山地,则其地形设计应注重山形水系的构建,发展其原有的景观优势;基地如果处在平原区域,那么地形设计则应以微地形的为主,其高低起伏应控制在1.5m以内,以减少成本。地形的巧妙处理既可以丰富景观层次,又能减少成本投入。

3.4 低成本硬质景观设计

设计中应该减少硬质景观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软质景观会日新月异,景观效果大大提升,而硬质景观则会逐渐老旧,因此设计中的硬质景观如坐凳、灯柱、雕塑、景墙等可以更多地考虑一些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更多地选择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设计中可以利用旧物改造或场地历史性建筑小品的保留与改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当然旧物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本土性,避免通过长途运输调集而来的旧物或人工做旧,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够生态和低碳。应该更多的考虑到硬景的功能性,使功能与景观相结合。

3.5 低成本道路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可以以天然石质材料或渗水砖为主,也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取代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卵石或洗米石材料运用于铺装广场;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 。汀步和小径可以采用天石板铺路,减少对石材的打磨;湿地公园中自行车道也是重要的部分,可以采用生态透水地坪或者砂石铺路等等。这样的道路设计和材质选择可以就地取材,节约运输和材料成本,也可以避免材料切割造成的浪费,同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益。

3.6 低成本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必须重点考虑生境的恢复和植物群落的构建,充分利用"自然力"。湿地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态系统,其物种丰富,环境特殊,是具有极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设计应考虑将人工干预降到最小。应该尽可能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为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结构组成越复杂,则其稳定性越高,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这样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能力,延长湿地系统的使用寿命。在湿地公园设计中利用适宜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手段巧妙利用"自然力"恢复和营造生态化的湿地景观,在遵循自然过程的同时又满足空间、审美、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3.7 低成本维护设计

增强湿地的自我维持功能,即通过一些适宜技术将已经退化的湿地生境的生态完整性重新建立起来。如减少供水设施、植被管理等人为辅助工作在湿地发育或演替中的作用,以降低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湿地公园的营建应将水体的污染控制与自净相结合,才能使生态恢复的成效得以持续进行,从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加强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培训并雇佣当地居民种植并收获本土湿地植物,可以将地块划分给群众进行管理和养护,同时能增加湿地公园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保护湿地景观,提高了景观的可参与性。

4结语

我国低成本景观的发展和研究还较少,其具体含义也逐渐的清晰和明确。低成本景观设计不是廉价景观的堆砌,它是以考虑景观综合效益最大化和景观成本最低化为基本出发点,对景观进行全面考虑设计的过程。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融入低成本的理念,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以人为本,以自然元素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和考虑,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需求,减少建设费用高、利用率低、华而不实的景观元素成本,更多的设计一些便民设施和空间,实现低成本的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湿地公园 植物 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plant landscaping elements of Wetland Park is essential, according to the Wetland Park functional zon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lanning of wetland ecological core protection area and recovery area, wetland buffer zone, wetland area, recreation areas, service facilities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such as domain of plant landscape are elabora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actual plan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tland park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water, embank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Road, surrounding, terrestrial habitat typ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lant configura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etland park and eventually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benefits both in the design

Keywords: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湿地是一个完善的自然系统,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涵盖生命、生境与生活。而多数湿地却割裂生命、生境与生活的关系或者片面突出其中一个元素。单纯的保护、消极的保护、过度的开发、忽视生命主体、生境主题与生活载体的湿地都是无生命力的。

设计拟将湿地作为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单独的景观表象,在湿地生境中导入活跃的生命与积极的生活。让生命维护生境,在生境中歌咏生命,于生活中思考生境——生境创造生命、生命造就生活、生活推动生境。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

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运用对湿地公园景观构成要素组合,来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单元和划分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实现展示湿地自然特征,示范湿地合理利用,传播区域湿地文化等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态修养、陶冶审美情操。

1.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即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完整性以及奇异性等。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姿态、色彩、质地协调统一,富于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湿地文化展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计

2.1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2.3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2.4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人流活动最为集中,同时在景观方面人工气息也最为浓重,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处或是一些景观节点附近,植物景观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应以引导、围合与创造开敞大气的景观特色为宜,注重乔、灌、草、地被不同层次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空间效果。

3.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生境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场地类型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

3.1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

3.2堤岸植物景观

篇14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

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如图1所示。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