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理念;素质培养;创新实践

智能科学技术是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以及哲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科学、智能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现代科学方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优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前沿,其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增加智能理论和智能技术教学,对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追求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适应社会对从事智能化产品研发人员的迫切需求,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率先提出并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链,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智能技术等,力图建成各环节有机联系、具有较宽覆盖面的“课程链”。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实验资源和课时约束,近年来,我们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各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对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师素质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1师生共同实现自我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1]。”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的课程涉及大量前沿科学,我们必须跟上甚至超越先进国家的研究步伐。根据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吸收现代先进教育观念,我们树立了师生共同实现自我的教学理念。

教学主体应同时包括学生和教师,成功的教学有赖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一直以来,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既是大学的服务对象又是大学品牌的建设者和传播者,社会对大学的认可正是基于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表现,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创造学生价值[3]。智能科学技术具有快速的发展趋势和交叉的学科特性,因此要求师生共同把握潮流脉动。学生要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并创新,也就是“学会学习”,同时带给教师最现代、最崭新的观点与视野。譬如在今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中,几名学生针对春运火车票实名制运行中因人工进行身份核对造成的大负荷工作量、检票时间过长等新问题,大胆提出了火车票实名制电子客票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利用已经商品化的身份证检测装置进行智能检票原型机开发的设想。这让我们惊喜地认识到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面对智能化发展趋势,教师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而应变成向导、顾问及合作伙伴,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备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专业水平,师生共同进步,实现自我。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课程中,讲授实际机器人受到各种不同约束,只用理论公式讲解不仅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在和学生答疑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这种约束用动画表示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并且易于掌握各种约束的实质。动画的制作本身就体现了智能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往往比教师更新潮、更先进,教师在此时也从学生处获得更多技巧,丰富自我。通过师生间的高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能力。

2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智能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处理器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代,相应的高校实验课程也随之调整。进入21世纪,技术发展更快,此时在教学中仅依赖个别老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较其他学科,智能科学技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应加强教师梯队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此,我院始终坚持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推荐和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开展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及时把握国外顶尖知名大学的专业与学科建设动态信息。在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的同时,多次派教师赴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其先进的管理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合理的能力结构。

另外,我们也借助学校平台开展教师队伍的自身培训工作,通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老教师教学经验讲座以及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发挥新老教师在教学经验、知识面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特长,组织各种教学业务活动,积极推动新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教材建设和课件建设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载体。在参编教材过程中,青年教师加深了对课程理论体系、相关技术发展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的了解。相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智能科学技术较落后,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发挥外语好的优势,直接从外文文献中获得最新资讯,传递给学生。

同时,我们也对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对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5]。

3科研与教学结合、学习与创新结合

实践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6]。智能科学技术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是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的一个有益探索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利用科研方面的优势,教学相长,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掌握和了解该学科的成就和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拓宽知识面,强化超前意识。

通过将科研项目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如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使得本科教学与实践创新过程和科研项目息息相关,成为智能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延伸。近几年,我校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为背景设立主题研学项目,如机器人技术研究小组、智能小车技术研究小组、嵌入式系统研究小组等,产生了一大批学生创新成果和竞赛佳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嵌入式系统等连续获得30余个重要奖项。在2009年的RoboCup类人组足球赛中,我校借助科研项目对双足移动机器人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将视觉处理、基因算法在步态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生物诱导机制的步态产生运用到NAO上,克服了时间短、经验少等问题,成功取得决赛权并进入了16强。

在智能科学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借助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实验中心及大学生创新计划,为课内综合性教学、课外实验选修课、实验研讨课、自主研学等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结语

智能科学技术在未来人类社会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学科,该学科具有发展速度快、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针对这一特性做出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改革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主体的自我提升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具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21世纪适应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百来,白淑红.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工程力学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

[3] 奚红妹. 大学品牌的内涵[J]. 国际商务研究,2005(3):20-22.

[4] 吴夏妮. 谈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J]. 华章,2010(12):87-88.

[5] 韩洁,王诺. 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153.

[6] 邵长发. 工程技术教学素质教育初探[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74-77.

Discussion on Teaching of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ongji University

WANG Zhu-ping, CHEN Qi-jun

(Department of Control Science &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篇2

摘要:文章首先对科学与技术概念的定义、区别和联系作了简明的阐释。然后扼要阐述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其中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关键词 :科学;技术;作用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简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是经验、知识和技巧。进一步概括,科学是一种意识形式;技术主要是一种意识形式,但也包括体现这种意识形式的物质设备。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一般具有正确性、严格性、普遍性和必然性。技术的正确性和严格性低于科学,技术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加低于科学,甚至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生产茅台酒的技术用在其他地方就不灵。

科学一般回答认识中为什么(Why)的问题,技术一般解决实践和认识中怎么样(How)的问题。科学不直接与实用和利益相关,有时远离、甚至无关于实用和利益,技术则直接与实用和利益相关,有时甚至就是为此而产生的。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两者是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科学转化为技术往往需要中间过程,但科学不必然要转化为技术,也未必能转化为技术。技术从逻辑说上内含有科学基础,但它的实际产生未必需要科学基础;只是有了科学基础,技术的产生会更快。

科学如果最终不转化为技术,又不与实用和利益相关,在现实中会难以存在下去;技术如果缺乏科学为基础,也难有实质性重大突破。

二、科学与技术的作用

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认识科学与技术,但其作用是认识它们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的作用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谈。

1.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科学与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

生产力是物质的力量,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这三者中唯有劳动者是有主体能动性的东西,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但从逻辑上和哲学上是讲不通的。科学与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而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它们主要作为意识形式,只有被人掌握并应用到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上去,才体现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在逻辑上是实体的属性与实体的关系,不是实体之间或属性之间的属种关系,不能用系词(是)连接表述。例如,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不能说理性是人,更不能说理性是第一人。实体与实体、实体与其属性的逻辑关系的阐释以及逻辑学的创立,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2],他由此开西方学术研究沿着逻辑轨道前进的先河。相对来说,东方人较缺乏逻辑思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从直接的、实用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得出的命题。

其实,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之所以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属性,说到底是它们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及其能动性总是由人来承担的,因此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与技术正确反映了对象世界的规律和本质,它们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人自觉遵循并创造性运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人由此获得对必然的自由。

再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冲突。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全部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而一些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认为部分价值是机器创造的,也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

另外,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外在因素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没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再发达的科学与技术也无法用活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历史和实践证明,生产力的解放和显著发展一般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或完善带来的。不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之间,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2.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

所谓其作用的正反两方面,这主要是一个价值或伦理的问题,即对人来说有正负价值或善恶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生存。科学与技术被不道德或不法分子尤其是持极端思想的分子或集团掌握和利用,会给人和社会直接带来毁灭性后果。而且,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即使人们合理使用科学与技术,往往也会带来不良后果;这里存在一个近期利益和远期恶果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不可滥用科学与技术;二是人定胜天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人的生存赖于地球,地球的存在则赖于太阳,太阳在宇宙中才算个东西。从微粒到天体,万物莫不运动变化生灭,自有其规律。人无论怎么使用科学与技术,不过雕虫小技,暂时改善生存方式罢了。人只要首先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精神的存在(其实精神也是物质的产物),就不能逃脱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命运。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篇3

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数学课的板书内容较多,一般有课题、例题、结语和学生板演等几部分,可教师书写,也可学生板演;可贴贴画画,还可以用小黑板等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计划性

即在课堂教学前要有板书计划。特别是例题的安排、结语的书写、板演的放置都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前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并在头脑中构思一下板书或写出简单的设计。切不可只备教材教法不备板书,以免出现上课时想到哪写到哪,东写一个课题,西写一个公式,写了擦,擦了又写的不利局面。

二、科学性

一个好的板书实际上是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板书的设计要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这就要求板书设计不仅要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而且要准确无误。

三、合理性

从教师方面来说,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形式选择的合理性。板书内容中,课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上面或左面中间部分,例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中部,结语一般写在例题右侧,板演一般安排在黑板下方。形式上除了大黑板上的书写,也可以有小黑板的挂放、图片的粘贴、直观教具的演示等。当然,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从学生方面来说,板书只能在黑板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以满黑板都是。由于视角等原因,部分学生对黑板两侧等部分看不清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四、美观性

板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应当具有美观性,因为板书的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完善地统一,更容易使学生在美感中接受知识。

1.讲究板书地美观性,首先要讲究文字美。而文字美首先是端正整齐的美,龙飞凤舞那是与学生“为难”,肯定谈不上好效果。特别是阿拉伯数字一定要规范,不要出现“7”像“1”、“6”与“0”不分的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看不清引发计算错误的情况。讲究文字美还有字体的大小,太大了板书内容少;太小了,后面学生看不清,板书了等于没有板书。此外,讲究板书的文字美,教师也给学生板演、练习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书写端正、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2.讲究板书的美观性,其次要追求色彩美。色彩是最大众化的语言。对于例题中的重要词语、符号,结语中的重要部分用色笔写能起强调作用。如文字题“32与48的积加上192与64的商,和是多少?”中,教师将“积”“商”“和”用色笔标出,一方面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列式计算;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掌握抓重点词语解答文字题的方法。

3.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应注意图案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图案也会起到一定的直观作用。此外,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要形式美,线条美等。

综上所述,板书设计首先要有计划性,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注意合理性和美观性。这样的板书才是较好的板书,也只有这样的板书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教师上好课的一种辅助手段。

篇4

1.更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上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分析学生的情况。

2.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的知识预备状态,主要是看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何经验基础。这样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对这个公式中的规则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加”、“乘”等数学概念,否则学生不能自主地探究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准确地诊断学生的起始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效备课的基本前提。为了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教师可以做好课前询问、问卷调查、做些小测试等准备工作以减少数学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2分析学生知识背景。数学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建构新知识,又使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数学知识的价值。如教学“环形跑道内外跑道相差多少”的问题时,让学生去学校操场实地感受、尝试,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后,学生能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道的差距是在弯曲跑道处,并能很快地解决问题。

3.教师要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等。

认真探讨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4.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地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既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5.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它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6.提倡写教后札记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它是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能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后札记的内容可以是自诊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的,还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新的教学设想等。札记可不拘形式,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篇幅可长可短,数量可多可少,可一课一记,也可几课一记。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实际上是论文的胚胎。写札记是很好的“思维体操”,有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札记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管理上应十分重视并急需加强。

参考文献:

[1]方井梅.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篇5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数学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数学课要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的水平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素材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自主探究、教师引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前精心设计备课思路

精心设计备课思路是打造有效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教师要调整备课思路,把数学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活动探究课程中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必要前提。

如在“正切”一课的备课中,教师可在备课中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先给出引例,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然后可提出如下问题:你能比较生活中的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问题的设计首先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梯子的倾斜程度是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其次基于学生对“倾斜”的直观感觉,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究规律,这样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是打造有效性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握探究学习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合理、有度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而得到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能够螺旋上升,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的探究源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把握适当的探究知识的度,既让学生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感和得到知识的愉悦感。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重视解题,把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学生虽训练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另一种是不太重视例题与练习的作用。前者用大部分时间进行解题训练,结果让机械的模仿代替了主动分析,死板的记忆代替了灵活的运用,具体的解题技巧掩盖了深刻的数学本质。后者给予(下转第170页)(上接第169页)学生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时间太少,学生听、看、说的机会过多,而动脑动笔的时间过少,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感觉,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时代性。在教材例题和习题的基础上善于进行适当的剖析、改进和深化,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并通过不断变式练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变式练习可以看作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6

【关键词】研究考点存在问题注意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国培教育的学习,对复习课有了初步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如何发挥复习课的功能?上复习课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在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针对复习课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对中考数学复习课作如下整理。

1、复习课的重要作用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平时的教学中点状、零散的知识要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球。平时学生所学知识的疑惑点需得以澄清,平时所学知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此提炼,通过复习课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是点晴。

2、研究2013年中考考试内容及要求并且研究近三年中考题,总结出常考题及变化题型,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2、注重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设计试题,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2.3、关注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凸显中考的选拔性。

(1)突出学科科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2)探究型、动态型问题是考试热点及难点。

2.4、命题预测

例题趋势仍将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突出考查初中阶段最基本,最核心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及普遍性。

2.5、备考策略

(1)透视考点、落实双基;(2)题型分析、训练思维;(3)综合模拟,培养能力。

3、复习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3.1、对知识的单纯重复,只“温故”而不“知新”。

3.2、忽略基础盲目拔高。

3.3、对复习课没有明确、合理的设计理念。

3.4、复习课与习题课混而不清;

由此造成学生对知识得不到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无明显进展,在复习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数学理念。适当的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就能使复习课的效率事半功倍。

4、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4.1、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前期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要力求准确、具体、有针对性。

4.2、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照顾各层次的学生,习题训练和考试试题最好有针对性的编制分层题目,让各类学生都能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4.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考需要时间,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时间,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进行师生交流才能有培养各类学生的教学能力。

5、解决问题

5.1、查漏补缺、矫正偏差、巩固基础

复习课的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查漏补缺,许多复习课占用大量的时间背诵、默写、齐读等形式,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这并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办法进行复习。

5.1.1、以小题带概念

复习课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再现已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而是精心设计一些题目,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5.1.2、展示学生近期作业,练习中的错误

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的常范的错误,复习课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辩别达到巩固基础、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5.1.3、复习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点术

(1)比如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只需选择两个例题,可以得到证明切线的两种常用方法:A、连半径、证垂直、得切线;B、作垂直、证半径,得切线;

(2)同一坐标系里,同系数的两个不同函数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先选定简单函数的位置,判定它的系数;②根据判定出的系数,判定另一个函数的位置。若符合讨论的情况,则图象正确,若不符合,则图象不正确。

(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能力

(4)课后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5.2、加强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促进知识条理化。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复习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作不同角度的分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及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让学生课前采用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大括号图等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其归纳能力。教师展示学生的梳理情况,并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5.3、深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的目标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或提炼,使方法系统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今年我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数学工作,一个提高班及一个普通班,研究考点,近三年中考,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认真编写教案,尽量做到,设计教案新颖,目标具有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例题选择精炼。尽量做到事半功倍,争取获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云南2013中考面对面

篇7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组教学;合作交流;深入思考;精讲精练;激励评价

孔子有曰“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学生在考前必须上好的课型,是众多教学内容的一次集中回顾与学习,主要目的是避免知识的遗忘,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并兼有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复习课的特点是在巩固和加深理解基础知识上,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的基本途径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课堂,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对题目进行变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灵活创新,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营造生活性的课堂教学。兼顾学生显性能力的提高和隐性品质的改善,为学生注入新的思维能力。

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复习课?怎样来精心设计每一堂复习课?如何避免单纯的习题讲授,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

作为一名新上岗教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在自己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虚心向其他老教师们请教,积极阅读理论著作,并将其中的收获加以总结,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

我注意到:单纯的习题讲授题海战术,不足以使每位学生深入思考,课堂收获微乎其微,距离高效的目标更是有巨大差距。因此,要想激发和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复习,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个没完,学生记个不停的大量题海练习的学习方式。

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帮助指导下,我重新思考和总结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我们要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要做到每个同学都认真深入思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在平时的课堂复习和学期末的总复习中,我坚持采用这种课堂模式,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本学期的期中学期阶段性检验测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我认为,将复习课设计成以下环节是比较恰当的:

1.自主学习,知识回顾

课堂中,教师要以小黑板的形式将题目细化,学生根据出示的题目回想知识点。这避免了以往传统复习课中教师只是单纯讲授知识点,学生不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的弊端,是每个学生能深入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多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方法及规律,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给出

(1)(-2)4表示的意义是读作或底数为指数为计算结果为

(2)(-23)+(-12)=

(3)12÷(-34)=

(4)2+32×(-6)

学生通过这样四个简单的基本知识回顾的题目,可以促使学生对本节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总结出此处的做题思路和规律,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做题来回想知识点进行思考,这就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讨论提供了依据。

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的题目要具有代表性,要涵盖复习内容中所有知识点。学生问题的解决要自主化,题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把问题解决完全放给学生。

2.反思归纳,合作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练习,总结所运用的知识点,方法及规律。在每位同学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内的意见充分交流,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组内的交流讨论,可以补充完善每一位同学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和方法,集思广益。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监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且要询问每小组同学的做题情况,要照顾大多数的同学,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更要兼顾,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检查组内每一成员,将第一步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3.成果展示,百花齐放

因为有第二步合作交流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知识回顾的成果。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讲全班同学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集思广益,全班同学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取长补短。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聆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并鼓励其他学生发现问题,补足问题,使问题得以完善。通过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自主研究,综合运用

有前三步为基础,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给出三道综合性较高的题目交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个过程检验同学们对前三步的实践情况。

(1)2×(-3)3-4×(-3)+15

(2)-24+(3-7)2-2

(3)(-3)2×5-(-2)3÷2

(4)(-1)2008+(-1)2009=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以下两点:

(1)取要具有典型性,难度要适度,相对于知识回顾部分的题目,本部分题目需为拔高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对学生做题的要求,必须是其独立自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同学深入的思考。

5.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在第四步确保每一位同学深入思考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自我反思所呈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而归纳出方法规律,技巧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成果展示奠定基础。

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各小组间要注意补充完善。展示内容是以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开放性问题为主,同时也可以展示出现的典型或共性问题。通过对问题处理的展示,揭示问题处理的共性和发散性,从而对所复习的问题的处理进行提升和拓展。

本过程,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师的调整为辅,教师要注意总结提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经典问题要给予点拨升华。

6.完善整合,集体评价

通过学生对以上各环节的完成,让学生进一步完善整合所复习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形成知识方法体系。教师要适时补充,鼓励,从而完善本章所复习的知识,方法和规律。

7.矫正补偿,当堂达标

针对以上各环节学生所出现的易错点和共性问题,教师在备课中选取针对性的问题出示进行矫正补偿,并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以达复习巩固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答卷要保证做到面交作业,面批作业,全批全改!

数学复习课中,若要做到高效,必须转变以往的单纯教师讲授习题的题海战术模式,只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我校所倡导的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位同学真正思考,深入思考,才能使课堂达到真正高效。

8.后记

由于本人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自身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相对匮乏,因此,在此篇论文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望评委老师虚心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8

一、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创新

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不断应用中可以掌握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在应用中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后,学生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并且已经越来越深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信息社会更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超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个性化人才。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大力发展中小学生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时代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有学会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时代需要教育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计算机基本功训练

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熟练地运用鼠标进行计算机操作。因此,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时,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中的小游戏和打字练习进行键位练习、指法练习等。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做键盘指法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会读英文字母,能准确区分它的大小写,认识各个键的排列位置,熟悉常用功能键的基本用法,要求学生注意打字的准确率,通过正规练习,让学生熟练指法练习,以便为其正确、熟练、快速地操作电脑打好基础。

三、采用比较形象教学

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很容易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要掌握其学习内容还比较困难,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讲课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感觉没意思;而讲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接受,感觉这一堂课没意思。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可主要采取分组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好帮差、以优帮弱。

五、信息技术课需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所授课程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去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创设一些和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这样讲授新课学生便很容易接受。这种授课方法,不仅能更好地引出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六、注重分类指导,适当发展个性

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智力水平及性格特点的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有所不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要求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鼓励他们创新;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感到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或适当降低标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或多加督促,给予更多鼓励,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七、利用网络优化学习环境

篇9

美术教育理念美术课堂教学角色职能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时代要求,更新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塑造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总怕学生理解不透或是自己讲解不清,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其结果是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了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存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重视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学习会更积极主动。教师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把更好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中来。有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不难提高了。

2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教学方法单一,常以学科知识的技能技巧为中心,学生缺少兴趣,课堂死板不生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本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有时候学生对某些专业知识没有兴趣接受。教师课堂上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即使学生被动接受,也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的美术天性得到展现。

美术课程标准,应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适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无拘束的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另外,在美术课堂上实行综合性学习,突破学科的界限,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为一种有机结合,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好方法。

3教师应由学科的“裁判者”,变成学习发展的“欣赏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多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欣赏者”。毕竟,评价只是手段,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在教学评价中要开放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一个标准”去生搬硬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做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语言要幽默,让学生把点评听到心里去。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和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美术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的去欣赏学生的作品。根据学生的潜力与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另类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使学生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引导他们用基本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总之,美术课堂教育还要依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美术真正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真正载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中数学新课改的问题的根源,不全因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学校本身与上级教育部门决策层与领导层的原因。

1.知识处理片面化

新课程的授课理念很明确,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在教室里上课。新课程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力度,教材上的很多拓展知识都已不再是为做题而设题,而是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但有很多教师对课本中的实践课、数学实验课等课型均采取敷衍的态度。对此,若学校的备课组与主管教学的领导意识到问题所在,就不会存在这些现象。

2.作业形式单一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较少有新意,数学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基本都是课后练习题,或者是练习册上的习题。其实,课后作业还可以包括课后练习题、课后看书、社会调查等。但目前,这样的作业形式还很少见。

3.校本教研形式化

事实上,初中教师每学期都会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培训,学校对教师的教研也有量化的考核指标。然而,许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充电”,并适时地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势在必行。

4.课改资源老旧化

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多媒体设备、数学图形模型、教学光盘资料等教学资源必不可少,然而有些学校在这一领域基本上是空白的。试想,要学习抽象性如此高的数学学科若缺乏直观可感的教学用具,则对于那些想象力欠缺的学生而言,无疑像在“听天书”。

其实,这些弊端很容易消除,只要教育教学的管理层与决策层把好关、掌好舵,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就能扭转这种局面。

二、推进新课改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师应有的学生观。因此教师应该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要珍视学生的差异性,将其培养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万不能顺其自然或只是“偶尔关心”,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相反,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不必担心培养学生个性会影响老师对他们的“有效”管理。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能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本身。故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无他,就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总偏向“尖子生”,而要使每位学生都健康成长。

(3)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例与文同,路无他途,学生按照课本的编写体例与顺序即可窥见教师的授课思路。而新课程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作为教材的忠实执行者的形象,要求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不可照本宣科,以一概全,要多角度思维,多种方法解答,力求培养学生“循众途而定能归一”的解题能力。在教材的构建上,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位与专家学者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2.具体措施

(1)以观念与认识引领课改之路。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我们只有对新课改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入理解与研究课改精神,认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内容就应让学生自学。此外,布置练习或作业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索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让主体与客体配合相得益彰。深入挖掘教材,从中提炼精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增加数学试验的次数,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多边形,问过这一多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出多少条对角线?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1

关键词:提问技巧;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9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使用对知识点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材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渗透于各个章节,不仅向学生提供大量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还提供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余地。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有几点看法。

1提问时语言的艺术性

比如我们以很多主持人为例,他们的语言效果,很自然的将我们就引入栏目的情境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更使得栏目出彩。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借鉴这种语言艺术,挖掘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适当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突出知识点的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避免贫乏的、呆板的、干瘪的、枯燥的无色语言,更忌讳表达得含含糊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的语言,或者有些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出现的话,那样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继而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亲切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2提问时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为我们引入新课,或者为我们的教学前后联系,或者为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与突破,或者为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或者为结论的总结和归纳等等。总而言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练度,教师要积极钻研教课书,抓住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简洁明了的把问题提出来,使得学生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才能根据提出来的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不要夹杂太多的知识串,以免主次不清。合理的提问会使得知识点很快的生成,教学重难点也会更明确一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比较流畅的进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问时要把握好对问题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有节奏的推进教学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完成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就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提问时问题的数量,直入重点。问题设计时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点的引出,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我们在讲到分式的运算时,就会提出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数的计算,加减法怎么算,乘除法怎么算,然后出示几道分数和分式的计算题,既让学生回顾分数的一些性质和一些计算法则,又类比出了分式的计算法则。这样问题的引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解决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分式的计算才是核心,所以在时间的花费上,要注意度和量,在出示计算的题型时,分数的题要控制量少但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在解决分式的计算问题时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

4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三年中,其实在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或者有些就是同一个知识点的由低到高的推进,例如讲分式时,可以把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提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式,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又例如讲到三角形时,刚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相似,还要专讲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时就要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所以教学问题设计要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时,重心不仅仅是在问"是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问"为什么"、"依据什么"、"怎么想到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所谓新知识时和旧知识的紧密相连,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后续发展。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迁移"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含新,就不难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5注重提问方式,体现问答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书面、正问、反问等形式。例如一些包含较少关键词的问题就可以用口头表述出来,而包含关键词较多的问题就可以用书面的形式,然后教师读出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明确问题的内容;再者对于本节课的复习铺垫问题有时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表述,但是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则要书面写出来,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提问方式,当提问遇到障碍时,例如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或是一些语言的表达过于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格式,组织语言内容。当然采用的语言也可以反问,可以让学生质疑,探疑,来达到对知识的索求。提问时也可以进行铺垫降低思维难度,分解问题、化整为零,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

6提问时要面向全体,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学内容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这样不利于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群体效应可以让大部分人参与共同思考,可以"多带少,好带弱",怎么理解呢,就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度高的话,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也想参与,而且还可以互帮互组,这样全班学习质量就会大面积提高。而对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靠我自己不断的总结摸索,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提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合理恰当的提问,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教师要积极认真的挖掘初中各教学段的知识点,并探索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态,合理的安排对教学知识的提问,从而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孙莉.关注问题设计发展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6

篇12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课堂交流的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诱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什么误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又有何指导意义呢?下面我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误区。

1.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而在素质教育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有的教师往往把课堂提问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堂课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标准。这样就造成问题太多,学生难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2.只管自己提问,没能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数学提问给学生设置好一个个思维过程,学生也就步步紧跟在教师后面学习。却不知这样程序化的提问,会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影响,学生也就缺失了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只顾提问不顾反馈。平时上数学课,有些老师是精心准备好了问题,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不顾学生方面的反馈情况;有时学生刚回答,教师就截住学生的回答,自己讲了起来。如果一直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茫然和对教师提问与回答的依赖。

4.教师数学语言表达意思不明。有的教师在提数学问题时会随口而发不计后果,最常见的是“会不会”、“是不是”、“对不对”等之类的问题,此时学生也只好应答:“会——”、“是——”、“对——”等。数学课堂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际上教学效果极差。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思想中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这节课就会显得乏味无趣。要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激发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提问。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可提问:“电线杆会与地面垂直吗?”学生回答会,则紧追问:“如何证明此垂直成立?”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样,就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同时高中生自主能力较强,提问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一节数学课要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有效的提问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目的明确,按需设问的提问能让学生思维直达主题,不走弯路,这样就尽早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巧设悬念式的提问可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从而想突破认知冲突,进而想去发现、研究、探索,再进一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递进式的提问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学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时,可设置问题一:锐角的正弦如何定义的?问题二:推广到任意角后,还有哪类角可以这么定义?问题三:把角放到坐标系中来研究,第二象限角的正弦可以怎么定义?问题四:第三、四象限角的正弦可以怎么定义呢?对任意角的正弦又可以怎么定义呢?在这样的问题串下引导学生去类比、去推广、去概括地学习数学本质,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各种提问都有自身的特点,都可以挖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路至关重要。

高中生已经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了,但他能否真正学好高中数学,还要看他的数学思路有没有,对不对。数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门学科,而数学提问就是高中生学生数学的一盏航向灯。那如何发挥这盏“航向灯”作用呢?

例如:已知{a■}、{b■}为等差数列,

问题一:{aa■}是等差数列吗?(a≠0)

问题二:{aa■+bb■}是等差数列吗?(a、b皆不为零)

通过以上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其中本质的东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判断是否是等差数列有了一个较明朗的思路,为后续学好等比数列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本书,

问题一:谁能用一支笔的笔尖把书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问题二:谁能用两支笔的笔尖把书水平支撑住吗?

问题三:那么用三支笔的笔尖可以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四: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问题五: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这样的数学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给学生学习数学指明了一条探索之路,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路。

五、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得到正确的课堂反馈,作出正确的评价。

高中数学大纲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可见数学评价已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如何评价?又如何正确评价?这是所有高中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而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数学课堂表现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参与热情程度的高低可用于评价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参与程度的高低可用于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强弱;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可用于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情况可用于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就能得到合情合理的教学评价,并进一步促进数学教学。

六、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可促进师生数学心理健康发展。

篇13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观。

我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加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探究的欲望。如学习了指数函数,我引入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指数爆炸的威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797年,当拿破仑参观卢森堡小学时,赠送了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许诺说,只要法兰西共和国存在一天,他将每年送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以作两国友谊的象征。此后,由于战争,拿破仑忘却了这一诺言。1894年,卢森堡王国郑重向法兰西共和国提出了“玫瑰花悬案”,要求法国政府在拿破仑的声誉和1375596法郎的债款中,两者选其一。这笔高达百万法郎的巨款,就是3个金路易的本金,以5%的年利率,在97年的指数效应下的产物。这一历史公案使法国政府陷入极为难堪的局面,因为只要法兰西共和国继续存在,此案将永无了结的一天。

二、提高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教师中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学优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教师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想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机特别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重要部分。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2.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究,逐步解疑。

3.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

4.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5.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和参考书提出疑问。

6.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篇14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信息技术的开设存在制约

其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时至今日,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绝大多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等问题。

(3)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教育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后果

(1)重复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致使有些政策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于是就会有陆陆续续的一些补充规定、临时政策的出台。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教育的发展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不适合当地教育的发展。比如在有些地方,小学里 教师在给学生上Word;初中,高中,老师仍是Word、Word地说个不停。

(2)教材不成套

重复教学的这种局面决定了地方性的政策的出台。地方性的政策一般都分为三级:县市级,地市级,省级。一般来说,同一个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相对较平衡,因此一般地市级的规定与政策比较适合该地区的现状,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缺少权威,各个地区学校采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甚至是一个学期变一个版本。

(3)信息技术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走在教育改革最前列的教师,信息技术老师是无比光荣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讲,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电脑老师充当着打字员的角色。和其他教师相比,他们干的活比一般的老师多得多,但这些细碎的事情在学校的年度考核内是不可能给你计分的。说到年度考核的计分,和音、体、美老师相比,信息技术举办的比赛少,活动少,诸如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更是少得不能再少,因此所能获得的成绩更少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更是不能比。

3、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 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必修部分的“信息技术基础”的课时仍未做较为合理的规定。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就会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4、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受过专业教育的信息技术老师目前还较少,教师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二、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

1、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实践性、开放性

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 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 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