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愤怒 情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此时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对于高校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与愤怒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形式。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心理学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
1.2 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愤怒情绪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2]:一是言语:如叫嚷和高声反驳、说脏话等、二是行为:如摔、扔、砸东西等,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表达的愤怒的频次最多;用言语表达方式体现最多的为叫嚷和高声反驳,其次是说脏话来表达愤怒;行为表达方式上,敲、摔、击、扔、砸等行为使用频率最高,调节不当的会打架、对他人造成人身威胁。也有个别人愤怒时会自己伤害自己。
1.3 不同大学生群体愤怒情绪的差异性 Speilberger,将愤怒分为2维度。状态怒和特质怒。状态怒是指由情境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从愠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强度。一般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如心跳加快,汗液分泌增加等,同时可以出现认知障碍。特质怒是指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验愤怒情绪的倾向,诱发愤怒情绪的阈限低,对于竞争、拒绝、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Speilberger将愤怒处理的方式分为3种: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3]
1.3.1 性别差异 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男生较女生更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将其指向于内。
1.3.2 年级和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1.3.3 生源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如农村学生敏感,能对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差异。80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强一些。而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异。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些,90后的学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难要相对少很多[4]。
2.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做好预防工作 高校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不应仅仅针对新生。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进行差异分析,了解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对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用各种形式加以教育,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要及时送到心理医院就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及调节能力 高校应在不同年级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对的眼前问题及时教授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尽量减少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对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辅以尽快的调节。除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报刊、心理协会,心理电影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心理求助者顺利度过难关。应在各个院系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各系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者,使其具备心理咨询资格,这将有效的扩大资源,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广大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对愤怒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
2.5 合理的进行愤怒情绪管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三种愤怒表达方式中,愤怒控制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的因素。通过干预降低大学生的愤怒表达倾向,疏泄内向怒,增强愤怒控制能力,针对男生有较高内向怒的倾向,对男生的干预要多注重其内向怒的表达,引导其及时疏泄,避免积累,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2]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是2003年8月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旅游英语、经贸、管理、艺术、机电六系及社科部,开设28个专业,在校生1600多人,招生来源主要是本地区,并面向河南,江西,四川等12个省。该院图书馆随着学院的成立而产生,至今拥有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4万种,有典藏、综合、文学三个库室,以及现刊、过刊和电子文献三个阅览室,占地1196m2,可同时容纳400多名读者。学院图书馆现有专职老师三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图书协会成员60人。笔者从开馆至今一直在图书馆工作,见证了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到自动、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并与七届图书协会将近300多名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与这些学生和诸多读者的交谈,以及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室的老师们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峻,寻找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有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习中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中所遇到的矛盾却常常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本院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本科和其他公办专科院校低,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学习干劲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设专业都与技能和就业有关,开设的课程与高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自觉,总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参加学院的文体活动异常积极,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上网、打游戏或睡懒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屡见不鲜,考试、考核60分万岁,没有自律性和规划性。
(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本院当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城镇、独生子女所占比率较大,养尊处优的心理及大肆挥霍的行为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贫苦家庭孩子的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
(三)恋爱中的矛盾。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其本身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恋爱与学习、事业的冲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友情的变形,成了当代高校心理学的突出问题。本院图书协会成员们对眼前“恋爱成风”的现象讨论时,“在学校太无聊,找个人做伴,度过三年漫漫岁月”是他们一致认可的观点,“别人都有异性朋友,整天出双入对的,让人看了羡慕”这样的思想,充分暴露了学生们不成熟的心灵和处世心态。有些学生,常因为异性朋友而向班主任请假不上课,或者干脆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恋”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在学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大多数学生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求职择业中的矛盾。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都招聘新生当管理员,每年也都送一批学生走向实习岗位,走向社会就业,而每年将近7月份时,都有学生过来咨询和诉苦,大多问题都是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学到的知识到就业单位派不上用场,更有学生对那些平时成绩及在校表现、领导印象都不如自己的人能轻而易举找到理想的工作耿耿于怀,不能理解。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种矛盾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配合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员,充分利用图书馆有关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为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遭遇困境时,书有两种作用:一是直接激励你,教会你怎样看待和分析问题,怎样摆脱和走出困境;二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补充高品味的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各种著名人物传记等,以书疗伤,阅读教育,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阅览室”。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高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学生不构成“教育与被教育”这种心理压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学会”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和自信心;对创造能力较差的同学,图书馆可提供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的图书让他们阅读,还可以组织如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等活动,鼓励同学参与,以提高创造力。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馆员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德,即馆员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它是馆员内在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制约着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图书馆,读者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受教育的感觉,对于图书馆员友好的引导,他们更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图书馆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析利用者,更应是为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的目的。图书馆员除了应以其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让人静心,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调动图书协会积极性,广泛与读者沟通。图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社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协会在学生中的沟通作用,通过协会成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或疑惑,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心理学授课老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健康方面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经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各种矛盾。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秀玲.关于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心理保健阅览室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2):49-50.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关键词:身心健康 教育与管理 意义和内容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容易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因此,对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1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1.1改善工作效果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职辅导员,其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00”。由此可见,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专职辅导员,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位辅导员管理的制度,便于管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相较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学生思想层面,重视大学生道德、政治及思想发展,着重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意志、情感及认知发展,着重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强调保持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属于心理学范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1.2增强综合素质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大学生心理越健康、大学生人格越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越高。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较为严格,即社会交往正常、人际关系正常、意志正常、情感正常及认知正常。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辅导员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解决为辅”,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常见心理问题,症状持续时间段,功能损害较轻,利用心理教育手段及方法及时沟通提前疏导,确保学生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从容面对就业、人际交往、情感及学业等考验。
2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2.1统一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负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促使个体人格发展完整,但是一部分辅导员及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过于狭隘,错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诊治。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统一思想认识,端正自身态度,摒弃错误认识,从根源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高效全面、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引进科学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提高素质水平的唯一途径,纳入建设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战略高度。此外,大学生做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2.2解决实际问题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情绪反应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产生的不合理信念”。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普遍为实际生活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怨恨心理、失恋或经济条件产生的自卑或抑郁心理、大型考试失利产生的焦虑心理等。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大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力求“有的放矢”,分年级分阶段分性别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必修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及而积极心理困扰;针对大二或大三学生以恋爱、沟通及人际交流为切入点鼓励广泛参与集体活动掌握沟通技巧,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效弥补师资人数的不足。
2.3重视心理预防
俗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着重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及筛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普遍为实际生活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入?W初期,提前开展心理健康普遍性教育工作,利用党员及学生干部摸排清查存在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及有计划性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通过组织校园活动、课外游戏及专业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搭建与“问题”学生平等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