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科学研究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建立职业认同感,明确工作价值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个人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基础。作为一名称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准备,辅助教学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头绪多而且繁杂艰苦,特别对于生物学科,实验材料、仪器用量大,必须随时更新,实验条件要求严格,要随时监控以保证菌种的活性不退化等。而且通常被认为从事着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而地位和作用很难得到认可,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认同感差,思想不稳定。针对此类情况,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验人员自身则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提高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将关注点放在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上。
1.2紧跟科学发展,提高业务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紧跟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具备稳固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先进技术,此外遵循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适应实验教学的新需求。实验技术人员不应局限于对现有实验的学习,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实验课程设置的难度也逐年加大,以基地班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例,将以往连贯性不强的单元实验改革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改革后删除了重复性、验证性内容,而增加了难度较大的诱导表达、SDS-PAGE等实验内容,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迅速学习并掌握诱导表达及电泳的原理以及仪器的正确使用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该实验的开设已做到准备工作到位,实验现象明显,可重复性高,结果稳定等,教学效果良好。再如,PCR实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模板不稳定,实验效果差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在对实验结果做认真分析后,查阅资料,更换了模板和引物,从而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技术人员能做到对实验试剂和器材充分了解,针对菌种活性、培养条件、不同批次试剂等的细微变化导致的可能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有所准备,并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革兰染色出现过染色后无法明确区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从菌种和试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菌种进行划线分离而后单菌落培养,从而保证了菌种的纯度;其次在菌种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实验确定了出现问题的番红花红试剂,而后购买不同厂家的该试剂做平行实验,最终筛选出实验结果明显的试剂,保证了实验教学有序进行。在仪器设备的维护方面,由于仪器更新速度快,仪器的操作方法也在变更,所以不能一味相信经验之谈,必须建立起学习操作规程及说明书的习惯。例如,不同厂家的显微镜、PCR仪、BOD仪、灭菌锅等仪器操作流程差别很大,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先学习使用说明书而后操作仪器,并且培训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保证了实验仪器科学高效的利用。
1.3参与教学改革,辅助科学研究
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多学科的实验课教学任务,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实验教学软硬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能够从自身优势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方向,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性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一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多个学科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调整等工作,不仅建立了中心网上资源平台,而且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管理规程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等各方面的体制,全面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验技术队伍价值体系的建设及实验中心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更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对各学科实验课内容以及实验器材比较熟悉,能够依据大纲要求,合理、科学地安排实验教学工作。例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面向全校开设,教学班次多,耗材和仪器使用频繁并且用量大,实验员都会提前做好计划,将实验材料准备充分,对于与其他课程共用的仪器如显微镜、离心机、摇床等,合理安排使用次序避免冲突,从而做到协调好实验材料、仪器、实验室的利用,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教师与实验人员彼此分工和侧重点不同,通过调配能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格局,彼此都把自己所擅长方面的能力最大化,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更具竞争实力。随着实验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比例的不断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已逐步提升,由于已经经过了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更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在科研活动上就应勇于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力争做到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当好助手,与他人通力协作,承担科研任务,潜心攻关,探索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2实验技术队伍管理模式的建立
2.1发挥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既是实验中心的建设者,又是管理者。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作用,如何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验中心必须要在学校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建立更为详尽的仪器设备的购置、操作、维修、保养、报废等方面的制度,以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针对如何制定人员职责,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心则应依据岗位责任制,对实验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做出明确规定。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制度管理方面,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实验室工作岗位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等,各项日常工作细致明确,做到了有法可依;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将学生实验室根据学科分配给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对照明、水、煤气、门窗等进行维护维修;在实验课程准备方面,按学科及班次分配工作,分段包干,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身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在仪器管理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购置、统一调配,根据仪器类别设置显微镜室、摇床室、离心机室、超净工作室、灭菌室等,分责统一管理,所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验室使用记录均完整,提高了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的利用率;在药品和耗材的管理方面,各个技术人员根据所准备实验课程承担相应药品、器械耗材等的管理工作,多人共用的物品,由使用最频繁用量最大的人员进行统筹管理。
2.2量化考核指标,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关于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通常使用的考核晋升管理办法比较粗糙,对工作的专业程度没有明确规定,也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实验人员工作热情受到挫伤,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和实验中心的发展。考核制度应适应新时期实验技术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对实验人员的高标准要求,把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态度、工作纪律、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完成本职工作能力、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准备质量、实验教学效果、开展实验改革、科研成绩与论文等方面内容,依据不同职称等级的要求进行量化,真正起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形成良性管理模式。此外,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安排实验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专业会议等,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3结语
关键词: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1)09-0366-02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生物技术正日益渗透到中药现代研究与生产的各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中药生物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解决中药生产和发展中某种具体问题为目的的学科,是生物技术与中药研究和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由于其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被列入了高新技术的范畴。
遵循国家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暨南大学在中药学专业(本科)开设了《中药生物技术》课程,以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为宗旨。《中药生物技术》作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开设过此课程的较少,现将暨南大学《中药生物技术》课程组近年的教学实践作一报告。主要报告课程的设置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以冀与同行专家学者讨论和磋商,进一步推动该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中药现代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相关的技术以及研究报告较多。但由于本课程为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故相关的教学书籍较少。与《中药生物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以及相关书籍,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酵工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植物组织培养教程(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物合成概论》等。《中药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两本教材较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中药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以此为主要参考书;其它几本参考书在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以及生物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通过考察近年的教学效果,认为选择上述教材和参考书是较为适宜的。
2 改革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目前在中药研究与生产方面应用较多的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发酵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物转化技术和酶工程技术等。这些内容成为我们授课的重点,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3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和动感性等的不足,将学生带入一个形象、生动、具体的环境,使概念实体化;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发酵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一章中,教师先讲授发酵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每种应用的具体实施,包括所用到的原理、材料、设备等。然后,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如人工蛹虫草的发酵生产等。这既使讲授的内容形象化、客观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由教师开发了许多有关中药生物技术原理及实验的演示课件,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如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很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影响学习的兴趣。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运用了“问答”模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问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植物基因工程”一章前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往往都很低,如抗癌药物紫杉醇,其含量在原植物中只有万分之几至十万分之几[2-31,其供应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提高其产量?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再如,在讲述“植物微繁殖与脱毒技术”一章前提出以下问题:很多中药材,特别是无性繁殖药材,都易受到一种或多种以上病原菌的周身感染。有病毒会减少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治愈受病毒侵染的植物,如何脱毒?诸如此类的问题均与学习息息相关,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习兴趣。
5 增设实验教学环节
《中药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我们增设了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应既突出专业特色,又注重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4项大型实验,“烟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悬浮培养”、“长春花细胞生物反应器生产长春碱”、“何首乌试管苗、毛状根的继代培养”以及“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实验前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做充分的分析,研究实验对象,准确描述实验原理、操作关键点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录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录像比语言直观、形象,比图形真实,所包容的信息量大;实况视频又比动画包含更多的信息,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加大了教学信息密度。如在“烟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悬浮培养”实验中,烟草叶片消毒时间的把握,叶片愈伤面的创造,叶片切片的大小,叶片转移到培养基中的一系列无菌操作等较难把握,易致染菌率高,愈伤率低。针对这些情况,录制了此实验的教学多媒体视频课件,制作了分段视频并保存在硬盘或光盘中,作为原始素材。
6 小结
以上几点,是笔者从事《中药生物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体会和总结,并借鉴了其他长期从事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同行的建议。教与学是互动发展的环节,只有教师长期探索新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探索性,才能更好的做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才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伯阳.中药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11.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文化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本文在微课理论和时代背景下对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程教学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实践研究,期望能为中职学校今后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现代信息技术;微生物检验检测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之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已经是主流,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正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直接引发了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的变迁,微课就这样顺应时代而产生。
1.微课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微课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发明。这所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常出现学生缺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配上PPT和讲解,专门发给缺课的学生用于补课。慢慢地,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提前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自主学习,第二天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练习,学会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和传统的课堂学习正好相反,所以人们称之为翻转课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程”,并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这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直到2011年才开始在全球大热,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对微课的关注与争论,这要归功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创办了“可汗学院”,将放在YouTube的视频同步在自己的网站上,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这样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及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也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对重难点、要点、技能点等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短小精悍的微课恰好满足了教学理想模式的要求。
2.《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分析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重要的监控点,在食品企业中有专门设立的微生物检验岗位。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技能性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一般先是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操作练习[11]。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时候,学生识记式地在大脑里过一遍,等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一团乱等现象,或是不知道如何准备,或是忘记操作步骤的先后,或是不关注细节,更多的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这样一次课下来,学生会产生挫败感,导致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且操作课一般具有连贯性,缺乏对其中一个技能的掌握,就会影响到下个技能的学习,如此,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太多的困难,学生便会处于一种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课程中的有些操作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且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或小部分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正确的操作时,教师的关注力将不能分布于整个课堂,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学生发生的情况。此外,对于中职生来说,本门课程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和概念定义,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定义,如果仅有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接受并理解。针对上述的种种情况,若能设计一段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学生或能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并牢记。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微生物检验检测课堂,既能解放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又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例如:可以将实验准备、样品称量、实验操作等环节分别录制成一段简单视频录像或制做成一段简单有趣的动画,甚至可以设计成一款通关小游戏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配合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停下来反复学习领悟,琢磨参详。
2.2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项目一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为例,在最后的检验报告中有“实测结果”这一栏需要填写,这需要学生能够分析三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平均值,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这里一直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又恰恰是该项目的重点之一,且另一项目“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也有这样类似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并能运用至实际情况。鉴于此,我们选定“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实测结果的计算与报告”为一次微课内容,并根据这个内容的特点选定采用可汗型微课,该类型的微课可使用手写板制作。教师前期需要构思好教学过程,准备好录制时所需材料,比如:确定好三个稀释度及每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计算过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小练习等。录制结束后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剪辑、美化、配字幕,最后配音。根据内容特点、学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里,通知学生下载。课上,将课堂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视频,同时要求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视频学习结束后,将组内每位成员的问题汇总,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互相帮忙解决,并列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张贴于本组的墙上;再采用画廊参观的形式:每组留守一位学生,剩余学生到其他组帮忙解决其他组的问题,且要教会那位“留守”学生,让那位“留守”的学生教会组内其余学生。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部答疑。第二阶段,检查学习情况,完成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小练习,小练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仅更改数字,其余与视频一样,第二部分更换稀释度,第三部分更换计数范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以便检测学生是真的学会了,还是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菌落计数的规则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出六种情况,教师再补充非常规情况的菌落计数。第四阶段,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出自己检测报告上的实测结果。在视频学习效果检测后,班级的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动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把握,这才是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时,其余学生纷纷表示有兴趣,并且自信心更足了,还有学生说自主学习视频时就担心自己学不会,还反复观看了好几遍。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与途径。微课是新时代教学、学习的另一个方向性的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每次小小的量变引发无穷的质变。因为是微课,所以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之,微课教学在《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内容重难点选取、环节设计、内容呈现、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优化,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露娟 单位:上海食品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关键词]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01-03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能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现如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迅速。生命科学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开展的实验课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虽然这可以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相衔接,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安排的验证性实验以教科书中的理论为主,往往忽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连贯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第二,传统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学生完全是被动地进行实验,只会按部就班地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来进行实验。这种如同按方抓药般进行的实验让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技能的锻炼,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培养效率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实验内容重复老套,各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上自成体系,各课程实验性质和内容相似。第四,学生数量多,课程安排时间紧张,实验仪器设备、师资、实验空间、经费等教学资源配置无法充分利用。可见,面对当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实践教学课程由开始的单一封闭的验证性实验逐步朝着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方向转变,但是如何使各学科间紧密衔接,利用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和关联学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原基础上建立更具开放性的管理模式,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应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课程中综合性实验突显出来的问题,应打破实践教学原有的局限性,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实验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理论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完善
一方面,专业实验室应当整合各项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将实验室综合研究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以科研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实践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打造更具凝聚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传统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随着各学科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及科研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逐步自成体系,但是这也使得各项实验资源的利用及其优化配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给学生实验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在生命科学多学科实践教学改革中,应以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验为主,穿插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知识,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H操作相结合,遵循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设置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三者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此外,还应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到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
1.验证性实验课程的设置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不同,验证性实验已逐步成为学生基本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验证性实验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相应地安排一些基础性实验,其主要开设在大二阶段。其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达到巩固课堂科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使学生熟悉各类常规实验仪器设备的科学操作,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熟悉实验流程的学习习惯,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对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及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等能力,为学生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2.综合性实验课程设置
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门对众多科学理论知识及科研技巧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的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学习涉及各科理论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各类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课程作为一个熔炉能将科学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操作熔铸在一起,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连贯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在整个综合性实验课程中,导师只是扮演监督指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自主独立地通过具体实践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这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武术教学 现状调查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31-02
武术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整个高校素质教育的动态平衡。在众多体育项目进入大学课堂的冲击之下,武术教学的完善也势在必行。在学生选修项目增多的情况下,高校武术课如果不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那么武术教学的发展必将受到抑制。
一 武术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0年吉林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项目的要求仍旧以1956年原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教材为准,这充分说明了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还是参照这本教材。虽说这本教材的动作规格标准,内容众多,但受到学时和动作难度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完全消化、理解以前学习的动作技能就又开始了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非常困难,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热情,无法达到武术课情感目标的要求。此外,这套教材还存在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对抗性和独创性的不足。吉林省高校武术课开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吉林省大学生运动会中比赛的四个项目为主(初级长拳、太极拳、初级刀术、初级剑术),并且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像初级刀术和初级剑术这样的项目也被删减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限性导致了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记忆动作规格、路线,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该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比如,武术专业的学生,来大学之前就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并且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比起来有更多的练习时间,所以可以继续沿用动作难度、数量较多的教学内容。而像非武术专业或非师范类院校开设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可以采用逐年、递进式的教学内容。此外,应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学校开设的武术课,除了要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德育价值在武术教学中得以展现,中华武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土壤,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儒家思想、同时又吸取了医学、美学、诸家兵法等理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价值取向都融入了其中,通过武术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和充实,这种特有的民族思想的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 武术课教学方法、学时设置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单一地采用教师先在前面整套示范再分解,之后重点讲解动作要领的流程。这种方法虽说实效性很强,但过于偏重就会丧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学生完全在机械模仿,教师把武术教学的主线放在了动作的规格与套路上,缺乏对武术攻防性的研究,使学生片面地认为武术教学就是花架子,没有实战性,致使学生更青睐于散打、跆拳道、泰拳之类的项目。
此外,学时的限制(按照一学期16节课的学时安排)。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同学来说,要想在短短的32学时内出色地完成一项套路非常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好武术的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应借鉴散打、泰拳、跆拳道等开展得较好的项目的教学方法,不应仅停留在对路数的学习上,应更进一步挖掘套路本身的实战性及武术运动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进学生与教师间的技术与理论交流,并且应该调整考核的相关内容;不仅仅只是对固定套路的考核,而应增加模拟实战考核、套路创编考核等分值的比重,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套路变为主动地研究招式,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
三 武术教师业务素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开展武术课的影响毋庸置疑。根据调查,吉林省优秀武术教师多集中在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这三所学校,其他高校的武术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相对薄弱且人员比例较少。吉林省武术运动在全国一直都处于比较落后的境地,每年武术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更是区区可数,无法满足吉林省高校对新生代、有能力武术教师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吉林省青年教师(30岁~40岁)是目前各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成员,其中正教授占10%、副教授占25%,讲师占60%,助教占5%(见图1)。整体的数据表明吉林省中青年武术教师的人员数量较多,说明各高校武术教师的中间力量充足,能够满足学校的基本教学工作,但青年教师中却没有高职称人员,说明青年教师应该继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科研、教学能力,真正能够成为本学科的中流砥柱,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吉林省高校未来武术运动的发展,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较其他优秀省市还是处于劣势。专业素质方面,从小学习武术专业的教师很少,自修的比例较大。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应加大武术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力度,加强各高校武术教师间的交流,开展武术技能学习的培训班,缩小武术教师整体差距。此外,武术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对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 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和自主学习状况与高校武术氛围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是高校武术开展的主体,同时又是接受武术学习的客体,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和兴趣程度将直接影响武术教学的完成质量。根据大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的喜爱方向的调查统计,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内涵的人数为20%,喜欢套路表演的人数为32%。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的初级长拳、初级刀、太极拳既难学又难练,并且没有实战性。他们认为武术运动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武术的攻防特性,喜欢的人数高达48%,尽管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攻防技术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之一,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主要是攻防技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运用自如的,并且攻防技术也不像学生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出神入化,所以许多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目前,攻防技术引入武术教学课堂正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方法及模式并不成熟,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非常困难,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武术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五 结论
高校武术课应把武术当做一种文化来传授,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体育运动,应加强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武术的教学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断丰富学生们对武术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还要加大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春斌.大学武术课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6)
[2]康鹏扬.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王根法.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5)
[5]毛振明.体育进行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生物是一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科学。引导学生从普通生物现象入手,然后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习惯于强制要求学生硬性地记忆一些枯燥乏味的生物概念和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也很难记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如,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重视,师生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这也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复杂的生物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活动过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很难进行实验,仅靠教师讲解又很难使学生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一个生命活动全过程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这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又如,教师在授课开始前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球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致,然后顺势引发学生思考:队员之间如何传递信息?队员获得信息后生体机能是怎样处理信息的等问题。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是教师灌输,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不一样,教师的“满堂灌”没有效率,加上高中生学习的内容繁多,时间紧张,压力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直接、准确、快速地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查询、获取生物知识信息。不仅如此,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灵活地分析处理生物数据信息,进行绘制表格、构建模型、制作视频教程等,促使学生学习生物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75-02
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的本科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1]。高校的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建于2009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佳”的新型本科人才,本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但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经验欠缺,仍存在一些不足[2]:(1)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基础性实验较多,而方向性综合实验则很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质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更不能满足培养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方向性综合实验所需时间长,实验环节紧密相扣,能极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到实验总学r数的限制,此类实验很难排进实验教学,被列为选做甚至不做。(2)实验教学设备及耗材经费不足。本科教学专用的设备更新较慢或台套数不足,导致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偏多,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受到实验耗材经费的限制,学生感兴趣的前沿性、研究性实验往往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生科研水平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依托优良的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绿色化学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一直致力于生物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本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平台。我们将省重点实验室的优良资源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开设大量方向性综合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以往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相似或雷同的实验项目,经过新版培养方案的协调和整合后,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开设了为时三周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综合实训》,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并独立完成一套方向性综合实验方案,包含样品DNA的提取与检测、目的基因的克隆、感受态细胞的培养与制备、目的产物的连接与转化、目的产物的筛选、阳性克隆子的鉴定与扩增、基因图谱的分析、目前基因的表达与分析等,使得实验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优化[4]。另外,实验课教师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结合省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研究方向,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和注意事项、思考题六大部分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丰富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如《发酵工程》的实验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背景,将红曲霉菌种的分离和筛选、菌种扩大培养、红曲霉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色价测定、相关酶活力测定等实验内容编入实验教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流程、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提纯工艺及活性测定方法。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改变了过去完全以“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只在课前对实验方案进行统一性讲解,把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展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启发学生在实验现象中见微知著,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将各种想法通过新一轮实验来印证。在《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综合实验》等综合性设计实验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制订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材料准备、试剂配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系列工作。此外,实验教学中还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视频或PPT课件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更直观地了解实验内容,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和趣味性。一些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的实验也通过多媒体影像引入了课堂,使学生更生动地接触到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科学思维[5]。
3.树立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尽早接纳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由实验教师推荐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先由大四学生根据兴趣进入相应课题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研究,通过大四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大三学生也参与到大四学生的课题研究中去。同时,大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实施研究计划,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工作汇报,制订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在此过程中,鼓励大二学生加入进来,提前熟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为后期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在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尚不完善、实验室设备更新较慢的基础上,尽早接纳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树立他们的科研意识,消除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正确操作或管理仪器,能大大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避免因长期不开机而导致仪器损坏、报废的现象。
4.努力提高科教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融、渗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实现本专业科教合一的重要保证[6]。为此,本专业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还为教师创造条件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国际名校做访问学者。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由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组建科研团队,将大型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分配给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尤其是新进博士和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为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形成了本专业活跃的科研氛围。目前本专业中9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3大检索论文100多篇。
参考文献:
[1]谭树华,袁志栋,刘文海.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8-100.
[2]关淑艳,姚丹,王秀然,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坛,2014,(52):135-136.
[3]龙石银,田英,李斌元,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坛,2012,(2):116-117.
[4]韩寒冰,韦明肯,刘杰凤,等.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13):168-169.
[5]马纯艳,卜宁,李h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120-124.
[6]郭玉娟,学年,付莉,等.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5):56-6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MA Liang1,ZENG Xiao-xi1,XUE Qiong2,DENG Jing2,ZHANG Jing-jing2,LI Wen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Chemistr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2. School of Packag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生物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
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逐步深入,我国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技术教学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许多成绩。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将成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时俱进的一种趋势。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过程、改革教学方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于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能力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其它媒体设备所不具备的。多媒体系统把电视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即时信息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环境保护”这一内容,在网络中搜寻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信息。很快,学生在网上就会了解到“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震惊世界的的公害事件;还会获得环境保护的文字资料、图片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利用网络充分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思考,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骼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利用媒体教学可以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现象呈现在屏幕上,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能够仔细地进行观察。再如:在讲到"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一节教学内容时,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画面,再引导学生作出相应结论:虽然植物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因植物种类不同差异较大,而其结构却是相似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不易见的微观内容以构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而且可以扩大观察范围,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指导,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的能力
调剂生复试办法原则上与一志愿考生复试办法一致,详见《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各时间节点与资格审查材料提交方案以本次方案为准。
一、调剂要求: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及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可跨门类在对应专业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调剂)。
4.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考生初试统考科目涵盖调入专业所有统考科目的,视为相同)。
二、心理健康测评
复试前对拟参加复试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测试账号及流程将会在钉钉群,请按照钉钉群通知要求完成测试。
三、资格审查材料提交(清单及格式见附件1)
请按钉钉群通知,按照“系统提交材料清单”要求,将资格审查材料打包上传至网盘收集地址(压缩包命名:调剂专业+姓名):pan.yzu.edu.cn/collection/6a332c8aeb9deebeea68675e3bd46670(扬州大学物理学院2021调剂材料)
四、复试时间
3月23日(周二)下午2:30开始
五、联系方式
1.为方便联络、通知考生,我院在“钉钉”平台上建立了群组:“扬州大学物理学院2021调剂”,请在接收到复试通知后立即搜索群号33579542加入(请使用真实姓名+准考证号进行验证)。
2.咨询电话:0514-87975542 薛老师
网盘提交材料清单(请尽量提交清晰的扫描版本)
材料序号
材料名称
材料注意事项
材料格式
材料1
《考生诚信承诺书》
必传材料:本人签字后提交;
JPG/PDF
材料2
《扬州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思想品德考核表》
必传材料:考核部门加盖公章;
JPG/PDF
材料3
本人准考证原件
必传材料:可登陆研招网打印;
JPG/PDF
材料4
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
必传材料:本人手持身份证拍照;
JPG/PDF
材料5
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
必传材料:身份证国徽面、肖像面;
JPG/PDF
材料6
本科成绩
需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JPG/PDF
材料7
学生证原件
仅限应届生提交(含学生证个人信息页及学籍注册页);
JPG/PDF
材料8
毕业证书原件
往届生提交;
JPG/PDF
材料9
学位证书原件
往届生提交;
JPG/PDF
材料10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同等学力考生须提交(其他考生自愿提交英语等级证书材料);
JPG/PDF
材料11
简历
不超过2页;
JPG/PDF
材料12
毕业论文摘要
无;
JPG/PDF
材料13
科研创作成果
论文仅限首页、专利仅限授权页或申请页,合成一个PDF文件;
JPG/PDF
材料14
扬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承诺书
仅限非全日制考生填写(本人和人事部门签字);
JPG/PDF
材料15
成绩证明(自考成绩单)
仅限成教应届或自考、网络教育且未获取毕业证书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16
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
JPG/PDF
材料17
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非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
JPG/PDF
材料18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
仅限境外学历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19
初试加分证明材料
仅限符合加分政策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20
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证明材料;
仅限士兵计划考生提交(入伍批准书、退出现役证)。
JPG/PDF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
关键词 项目化;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26-03
建设符合学校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库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类学校发展不平衡:本科院校的建设速度快,而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缓慢,在系统管理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教学资源库落后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为了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创新型”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针对职业教育对“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建设高职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具有重要意义[1-2]。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2008年起,在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全面开展项目模块化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的素材,初步构建该课程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库,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并于2010年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基地。本文就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必要性、构建的方法、内容及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效果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生物医药目前已成为全球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特殊性(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对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和扎实过硬的综合实践技能功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当前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平衡,实验教学更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高职高专的特色与优势;
2)该课程实验内容涉及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多方面,所需设备仪器较多,仅凭某一个学校简单的分子生物或生化实验设备难以开展系统规范的实验;
3)生物技术是一门前沿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仪器层出不穷,先进的设备往往购置成本高,不能及时在基层教学工作中应用,这也对教与学双方面提出挑战,如果仅仅完成实验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多拘泥于传统的板书+讲授的方法,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虽有教师的示教操作,也因课时关系不能顾及全体,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5)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机会比本科学生要少,缺乏课后自主学习的机会;
6)实践教学中对虚拟工厂、车间、工艺的开发及对职业资格认证与鉴定、指导管理学生实习的支持不够。
2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设计原则和内容
2.1 建设目标
建立具备教学案例视频点播、课件与讲义浏览、课程表、相关企业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信息查询、系统管理、资源检索、教学条件说明、在线提问、考试管理等功能的高职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创新型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立将极大地丰富实践课教学内容,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建立互动教学体系,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对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复合人才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2.2 设计原则
立足于专业核心技能,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的职业培训特点,针对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特点,以多元和整合的目标取向将多种实践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促进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优化。
2.3 资源库构架及建设内容
本实践课程内容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所有的项目、任务、案例也都是来源于现实工作,通过资源库平台,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分为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生化分离纯化技术等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都选取若干个典型产品,如青霉素、手性2-芳基丙酸类药物、重组人干扰素等,以项目支撑课程,取其反映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教学单元对应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训练,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整体构架见图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该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并在使用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学目标与条件资源库。基于医药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调研结果,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需求。在专业核心技能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现有的课程标准及实验实训项目,并将各训练模块中使用到的仪器设备操作说明及应急预案、课程安排等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到此平台供学生查阅。
2)媒体素材库。各训练模块中“实践讲义、电子课件与教学案例视频”均由相应模块的学术带头人全面负责编制开发,并依托药企收集校外实践基地典型工艺流程等素材,对一些典型工作流程进行视频、音频和文字收集整理。常用的教学录像压缩成rm、rmvb等视频格式,供学生在线点播学习。图片和动画等主要来源于本专业各层次教材、学术专著、专业图谱、幻灯片、VCD光盘、录像带、互联网相关网站等,制作成CAI、PPT、GIF、JPG等格式,VCD光盘和录像带有选择地录取所需片段或截取所需图像并保存,以便于浏览和在线学习。在虚拟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购买一套青霉素发酵、提炼工艺仿真软件操作技能在线培训系统,供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用,使参加实践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理解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一对一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工艺反应现象,进行虚拟开车操作,同时可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考核和评定。
3)实践活动资源库,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情况介绍、实际生产线照片;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及作品;以图片配文字说明的方式上传的参加各项社会服务、科技活动及获奖的情况。
4)行业、职业标准信息库,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的信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考试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国内和国际标准,并介绍本学科最新科研进展和相关研究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及各类官方网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并设置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链接供学生查阅学习。
5)在线练习与交流平台,主要设置“考证专区”和“在线答疑讨论”两个功能模块。在“考证专区”模块内收集大量专业培训与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的相关指南及复习资料,方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学生通过“在线答疑讨论”模块,可以将实验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课后体会以及学习经验等,通过E-mail和BBS论坛的方式与专业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并设置“小木虫论坛”等实验技术网络交流平台的链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经验的共享性。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在此交流区还设置了调查问卷,从资源内容、资源库的易用性设计、资源库技术服务以及用户主观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及时发现资源库建设的不足之处,不断促进资源库建设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增添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以及交流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资源库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搜寻与利用的能力,良好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根据“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平立完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和自主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项目化”教学模式[1]。
同时,虚拟实验技术穿插在日常教学授课中,弥补了某些大型实验仪器不足的缺憾。虚拟实验以实际的生产线为基础,对生产实践中需要的生产设备、生产场景进行模拟,让每位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对涉及的设备进行机械操作、仿真,真正了解生产线流程、工艺以及生产设备操作,减少在实际实践中的失误,对实践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3]。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及考证率和就业率,2008至2012年,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多项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该专业学生“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到93%,就业率高达97.87%,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素养较高,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3.2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学影响力,促进校园网管理、开发和课件制作队伍的建设
资源库内容制成网页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广大师生在校园网上的任何终端可随时浏览、下载各种媒体素材,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师生进行开放式的教和学,扩大了教学的影响力[4]。教学双方通过网络可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络可使学生不受课时的限制,随时预习、复习,丰富的资源库素材也为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提供了知识资源支持。网站上的课件融有各家之长,教师之间通过借鉴、学习,在使用中加以完善,共同进步提高,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授课的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前后知识衔接提供了方便,避免重复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促使专业教师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常用教学软件开发及日常网络管理维护的基本方法,全面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3.3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为力争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共同开发实训案例、实训教材、教学视频、软件,共同建设实训环境等,打造良好的校企互动模式。本专业先后与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多家企业形成“订单定向”式合作关系,“订单班”毕业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够较快胜任工作,有的毕业生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企业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虽然近几年学校在加强本课程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备感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一些资源的时效性不强,还要进行整合、提炼,有些还要进行新的创造;教学资源库用户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行业协会以及兄弟院校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水平不高,需要经过协调整合,不同来源的同类外部教学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共享型”的教学资源,也将使更多的教师通过“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实现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站式”到达,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协同合作开发,吸引更多的优秀资源,整合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之上,建设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是资源库建设的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7(3):30-31.
[2]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8):71-74.
[3]祝清兰.虚拟实验技术在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9):211-212.
【关键词】稳定性同位素;生物科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Q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8-01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引领的互联网时代,更是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让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产生了交互,从而让更多属于某一行业的技术开始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其拥有商品和服务,他们都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网站,开展O2O的营销。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拓展也不仅仅限于互联网技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同样如此。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今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研究及其他领域。其实,最初的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仅仅是被用于地质学、化学等领域。时至今日,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在冶金、农业、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生物科学而言,有关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通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可以解决以往不能够在生物科学当中解决的问题,并且带来了我国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因此,作者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从事生物科学领域研究多年经验,对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我国生物科学中多种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提升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我国现有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普及程度,为更好的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解决生物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提供具有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二、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同位素是指在一些具有相同质子数量,但是却具有不同中子数量的原子。在现有的自然界中几乎每一个元素都会拥有自己的同位素。如果这些原子的同位素的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并且不具有放射性,这个时候可以称这类原子的同位素为稳定性同位素。
在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用到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最多的是对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在以往研究中,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寻找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径时,通常不单单需要了解所研究植物的叶肉细胞,而且还需要了解其维管束细胞,并且还需要利用复杂的生化技术过程去鉴别该目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是何种光合碳产物,到底是三碳化合物,还是四碳化合物。因此,可以发现,利用传统方法对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非常的复杂,并且还需要具备某一种植物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但是,如果是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行研究时,就会大大减少研究的整体时间和成本。当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方法时,我们只需要获取植物对13CO2排斥程度的信息,就能够判断其到底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三碳化合物还是四碳化合物,进而能够判断出该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径是哪一种。
三、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动物科学中的应用
对于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而言,现在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研究动物食物的来源;另一种是研究动物的迁徙。对于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动物食物来源而言,其是基于动物组织同位素的来源于动物食物同位素的来源基本相同的理论,通过研究一段时间内动物组织同位素类型或含量的变坏,来判断这一动物近期所食用的植物的种类,从而能够对动物食物的来源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动物迁徙的问题进行研究而言,其主要是解决了一些对于体积非常小的动物的迁徙问题的研究,例如:蚂蚁;蚊子;苍蝇等昆虫类动物。通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身体毛发或者组织的同位素特征与地区、环境同位素的特征进行比较,就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该类动物近期所出现的区域,从而获取动物迁徙的大概方向。
四、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微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对于微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而言,也可以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能够对微生物所生长的环境中、食物中的同位素来研究微生物的同位素构成。与此同时,对于微生物而言,也可以通过研究其基因的稳定性同位素组成来对其遗传基因的鉴定。例如,最为常见的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科学的案例是研究氮素在被植物利用的整个过程。氮素通过植物的根系被植物所吸收,进而从土壤当中被植物获取,进而进入植物的花或者是果实当中,最后这些花和果实掉落后,氮素又被土壤所吸收,从而构成了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科学家们通常是对15N进行标记,然后判断其被在不同环境中的循环过程,进而可以初步判断出微生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在外部环境改变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科学家们也根据这一方式,研究发现,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资源相互争夺的激烈关系,从而得出了有效的施肥、合理的控制养料,能够促进植物与微生物两者之间关系和谐、地位平衡的结论。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其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科学领域、动物科学领域、微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运用传统技术无法攻克的诸多难题。为了更好的带来这一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作者认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应当多开眼看世界,要具有运用新技术探索解决老问题的理念和思想,不断的促使我国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而不能固守陈规,不去创新。因此,作者在此也建议我国相关研究部分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创造中国良好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从而不仅仅为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条件,并且能够不断为其他新时代下的新技术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有效教学;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
生物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与就爱只管目标的提出。从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维度来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是生物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又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却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标的提出恰使这一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蕴含了丰厚的科学素养,它为生物科学知识提供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事实和方法技术,体现出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究、深化、修改的过程。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生物科学史,它将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出巨大贡献。以下,笔者就以有效教学策略整合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进行阐述。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效的的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效教学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生动性著称。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生物科学史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学科领域或现实的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问、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从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形成相应的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发现探究式、问题探究式和归纳探究式,本文以归纳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为例进行探讨。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这一有效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问题,收集事实,提出假设,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体会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有的时候,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意义要远大于科学知识本身,就如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生物科学史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更应该带领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科学家们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持之以恒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
2.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归纳探究式教学
导入:课前,要求学生们收集课程相关的材料,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们在探索中发生的趣味小故事。课上,教师拿出用橡皮泥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提供三种用于制作细胞膜的材料,问学生哪个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做出选择后,由教师宣布开启今天的细胞膜探索之旅。通过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介绍欧文顿实验过程,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与假说。设疑: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假设,才会使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那假说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呢?引出后来一些科学家验证假说及提出新假说的过程。学生体会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究、深化、修改过程的真谛。到罗伯特森提出了细胞膜的“三明治”结构,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家探索之路的艰辛、思维的严密,同时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学生去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明白科技进步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学生讨论“三明治”模型有哪些局限呢?新技术―电镜冰冻蚀刻技术的出现,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质的分布。到此,学生们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最后,桑格和尼克森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课堂小结:在知识总结后,问一问学生:科学研究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吗?科学研究过程是否真的离不开技术支持呢?科学研究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吗?科学知识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吗?这节课,在有效的完成新课标中相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笔者认为,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整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它能在完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满足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和运用,是实际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凡圣.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