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运动医学外科范文

运动医学外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运动医学外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运动医学外科

篇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信息网,查阅1992年-2010年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关于户外运动课程和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探讨分析,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教育的高等学府,主要访问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并记录谈话内容,收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与专家进行探讨,取得第一手宝贵的真实体验资料,使得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

3教学实践法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为同学讲解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同学去校外进行野外生存素质的拓展训练,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结果与分析

户外运动课程是在户外借助自然的条件,进行野外生存、攀岩、定向、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户外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总称。活动中结合大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活动的任务与规则,让参与者接受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以此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等为目的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户外运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项目,它不仅在锻炼体魄,而且在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1)理论教学理论部分教授学生对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概念,教授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基本技术),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授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体能水平的方法,使学生的体能、心理、知识和合作都达到良好状态。(2)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户外训练,对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其中,在训练方面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1、体能训练: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提高各项身体素质;2、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生存技术的模拟或实战,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3、野外活动训练:包括定向运动、远足、攀岩、溯溪、岩降等;4、拓展训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相互信任、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至自我突破、自我升华。另外在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安全急救方法(通过模拟练习了解基本的野外急救和自救的方法)以及野外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自己拟订活动计划、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以体育课程达标为目的,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其他功能,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设置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扩充知识结构在户外运动训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不仅可以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如何识别植物、如何预测天气及认识野外地图等等;同时涉猎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有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且能将各种知识组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增强身体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在参加户外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定向运动、远足、攀岩等户外运动,在“苦心智,劳筋骨”的锻炼过程中使自身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五个方面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3.1.3提高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形成的。户外运动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城市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易于封闭自我。户外拓展训练的艰苦条件会锻炼大学生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达到目标的自信心并树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并通过成功的户外实践体验肯定自我,相信自我,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学生户外运动社团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补充作用

大学校园的学生社团,一直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校园团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型载体,可以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诸多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成立于2002年底,2005年下设了户外运动部,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生存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野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2008年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社团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展开,包括采集信息、分析实践可行性、设计方案等环节都要求社团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队长要发挥出团队组织领导能力,队员则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发挥互补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团队发挥最大效率。在户外,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帮助,互相扶持,同甘苦共患难,真正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在社团日常工作中,成员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工作任务,对各个环节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控制、激励和协调团队活动过程,使团队上下相互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各部门分工合理、目标明确,即使户外运动训练社团的相关计划出现突况,各部门也会及时沟通,尽快处理,因此,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社团成员都强化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利于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同时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协调能力。#p#分页标题#e#

培养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完成个人目标,更在于他在工作与学习中服务同学、服务团队、服务学校的精神品质。在社团中,每个同学都在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由于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角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在实现自我效能的同时,因为团体,因为合作,因为动力,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奋力工作,使自身的价值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强化作用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体现了高校一直以来探求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自然交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东华大学与浙江诸暨旅游局在2008年共建汤江岩青少年户外营地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国营景区,活动营地内设施齐备,后勤保障到位,可以开展包括水上、山地、拓展、攀岩等户外项目。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积累了户外实践的教学经验,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强化。

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在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配备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启发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条件,保证自己在野外能尽可能的舒适生活,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是学校体育很难做到的,学生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野外生存能力的必备常识,也提高了他们利用自然条件的特点提高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提到,“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立,对于以校内体育课程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环境,学生需要探索新环境下适于生存生活的各种方法与手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身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成长的道路上也充满着许多未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学生具备这种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勇于探索拼搏并生存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为课外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训练或辅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继续复习和应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由此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技术水平的掌握与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是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普及选项教学,推行“2+3”一体化模式。

1、普及选项教学。力求选项自由,择师自主,力求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由技术“教练”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方面转化,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结合专项实践教学渗透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选择健身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课教师还要加强专项运动竞赛活动组织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专项教学比赛和课外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推行“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实现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特点使体育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网络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强化网络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使体育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更快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需要体育课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开展以下工作:(1)建设校园体育网络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为目标,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和个体差异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和整合体育网络课堂内容,建设校园体育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以此保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优势;(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对优化成才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代表着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群众性最强的一面,它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化和熏陶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1、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部分高校存在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体系不健全,组织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合理、健全、关系畅通、管理有力、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管理组织机构。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校体委以及校级和院系学生会体育部、体育协会、俱乐部等,负责组织、管理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要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校园体育特色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包括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课间操、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学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等。要建设校园体育特色项目,高校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时尚、休闲与娱乐等不同层次内容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运动独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这些是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现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还必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体育课综合考评的方式,以体育课堂教学考核为基础,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实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一体化,让考核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体育运动过程。建立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注意两点:(1)考核内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课堂部分的考评主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等等;课外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特长、出勤情况、参与意识和参与态度等等,从而培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2)考核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要途径。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葛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篇3

成功源於兴趣

司徒耀桂先生是一名医生,和他对帆船运动的热心一样,司徒先生将治病疗伤作为自己一生奉献的事业,也是兴趣使然。司徒先生说:“医学各类科目繁多,我对研究一些前列腺疾病比较有兴趣,所以後来就一直在这个领域钻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在所学专业上精益求精,司徒先生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攀登。他先後就读於香港和英国著名的医学院。並得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认同和讚誉,他是香港大学内外科全科医学士、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也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曾获得英国伦敦大学泌尿科文凭。

在香港大学就读期间,年轻而富於激情的司徒先生接触到了帆船运动。“大学时有许多的课外活动,当时我上了一个帆船训练班,觉得很有趣。後来,就在那个班里训练了一年。”司徒先生回忆说。年轻的心总是向往着不羁、自由、冒险和挑战。在与现代诸多单纯依靠动力体会速度的运动比较起来。帆船运动更多了一份博大和自然。司徒先生说:“当你可以用风,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推动帆船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时,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从那时起,司徒先生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30年来,他参加了许多遊艇比赛,这其中包括香港许多历史悠久的赛事。最近几年,他和他的船队更是屡创佳绩。在香港赴台湾的“海峡盃”离岸赛中、在香港赴菲律宾的离岸赛中,司徒耀桂船长所在的船队都获得了冠军。冠军的取得,是每个船员驾船技术高超的体现,也是整个团队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结果。 司徒耀桂先生是船队中的掌舵手,他在全队的作用自然至关重要。

在帆船运动上,司徒耀桂船长是成功的。对於他本人的身份,他常如此开玩笑地说道:“说我是业餘的,可以;说我是专业的,也行。因为我们船上就培训了好几个相当专业的运动员。”在驾驭帆船的技术上,司徒船长是专业的。而在对待帆船比赛成绩的问题上,司徒船长则是“爱好至上,快乐就好。”业餘和专业之间没了界限。也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有了这种技术和兴趣的结合,才使得他和他的船队能夠乘风而起,独领潮头。

好知不如乐知,这是求知的好心态。在工作中,真正永葆事业活力的人,也是能从事业中得到乐趣的人。司徒医生能在潛心钻研泌尿科领域各种疑难病症、在不断为病人解除痛苦的过程中,得到他人难以体会的释然和欣慰。

司徒医生是香港最早用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医生。此外,许多先进的外科技术,他也是最早引用。前段时间,司徒医生就用微创技术顺利完成了一列前列腺手术,手术不到半小时。高技术设备的投入,既能提高医疗的精确度,也能为患者减少治疗时的痛苦。所以,司徒耀桂医生常常走在医学的最前沿,积极将最新的技术成果用於实践。

工作的顺意,休閒时间的增多,司徒先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他所喜爱的遊艇运动。他的队伍有十几个人。周末时,他们会聚在一起,交流技术,积极锻炼。2011年,在珠海举行的大规模专业大帆船赛中,经过两天的艰苦拼搏,司徒先生和他的船队“雄风号”夺得了总冠军。对於这次珠海“万山行”,司徒耀桂船长十分难忘:“比赛很艰苦,两天的天气截然不同:第一天,阴天不时有雨,第二天则是烈日当头。”

由於是在珠海和香港最大规模的帆船赛事,内地和香港许多知名媒体都给予了及时的报道,在诸多媒体的爭相报道中,夺得冠军的“雄风号”风光无限。本次比赛的氛围和媒体的关注度,使得司徒耀桂船长看到了帆船运动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说:“珠海海域辽阔,海岛星罗棋布,十分适合帆船运动。香港帆船运动起步早,珠海和香港两地,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相互了解,共同推动帆船运动事业的发展。”

赛事推动未来

司徒耀桂船长不喜欢刻板地给自己的爱好定下目标,但他说:“当兴趣越来越大的时候,当你对一项运动的技术、运作各个方面非常了解的时候,是可以有一些规划和展望的。”从起初对帆船运动的兴趣萌发,到如今成为香港中华遊艇会的创会人,司徒耀桂船长对自己航海技术的锻炼,从未中断。如何判断海上的风力方向和大小,如何正确操控自己的帆船,司徒耀桂船长早已谙熟於胸。船队的许多成员都得到过他的指导。

现在,司徒耀桂船长一个人拥有三条遊艇,其中两条购置已多年。2011年,他购买了一条新遊艇。这条新遊艇设计高超,由意大利专家专麽设计,风格浪漫、豪华且典雅。不仅如此,遊艇的材料、设备、配件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在材料上,选用了国际最前沿的碳纤维。各种设备和配件,也都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海水腐蚀的作用。作为运动型遊艇,这样的配备,真是如虎添翼。

在遊艇设计师眼中,遊艇被当作一件工艺品来做。司徒耀桂船长,也十分喜爱他这件最新的“工艺品”,他说:“这个遊艇的性能非常好。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都很好,而且速度也快。”

一个人拥有三艘遊艇,在经济发达的香港,这样的购置也不能不说是“豪华”。不过,表面的华丽,並不是司徒耀桂船长追求的目标。他说:“之所以买三条船,主要是为了比赛。不同种类的船用来参加不同的比赛。40英呎的,主要用来参加离岸赛;30英呎的,非常适合小团队的训练,也可以用来参加平常的比赛。”为此,司徒耀桂船长把自己的拥有当成是一种幸运。

去年,司徒耀桂船长和队友们组建了香港中华遊艇俱乐部,並建立了俱乐部网站。香港中华遊艇会的英文名是ChinaCruisingClub,会员们将其简称为“CCC”或“3C”,简约的名字,涵盖的会员范围卻很广:包括了所有华人。司徒耀桂船长说:“3C的目标是:团结香港、内地的遊艇爱好者,加强两地交流,促进内地遊艇运动的发展。”目标明确而务实。

在香港,有遊艇5000多艘。与此对应的,香港的遊艇产业、活动运作也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内地,遊艇仍然被当作稀少事物。特别是遊艇运动,更是少人问津。一个地区遊艇运动的兴起离不开高收入、水资源和爱好者。司徒耀桂船长说:“内地现在的状况是,经济发展了,海域条件也很好,但缺少一些爱好运动的人。”

为此,司徒耀桂会长计划和投资者合作,在珠海建立一个遊艇基地,预计泊位300多个。内地有潛在的市场需求,但如何更好地激发需求,开拓市场呢?司徒耀桂会长认为,内地可以借鉴香港的运作方式。他说:“现在内地有一些遊艇俱乐部的运作模式过於商业化,没有更好地开发遊艇的商业价值,一些俱乐部的会员入会後,每年参加的活动只有一两次。”

对於未来遊艇的发展,司徒耀桂会长表示,要从活动着手,多举办赛事。可以先教会员帆船运动的技术,然後吸引人来买船,壮大帆船运动的影响力。市场做大了,外在的商业赞助活动等等自然也就多了,而且,在实际的运动中,会员也能真正体会了遊艇的乐趣。对於遊艇的休閒功能,司徒耀桂会长说,这个也可以做,但扩大影响力,还是要靠活动和赛事。

篇4

近日,记者采访了综合骨科副主任兼康复医学科、中医骨伤科主任黄振俊。黄主任除了擅长手法配合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颈腰痛疾病。还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等肢体功能康复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对中医养生保健及相关心理疾病的防治、咨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他多年的医疗实践、科研创新中,探索并实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骨科治疗新途径。

骨伤康复融入综合骨科发展新模式

黄振俊主任说,康复医学科主要致力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利用各种先进设备使损伤部位消炎镇痛、消肿,在骨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临床治疗包括各种骨外科手术后和肩关节脱位、网球肘、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用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手段治疗各种骨伤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颈肩腰腿痛疾患。

黄振俊回忆说,1999年康复科刚刚成立时,人力、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2003年,康复科与理疗科合并成立康复医学科,仅有医技人员5名,工作区面积较小,设备也十分陈旧。2006年,科室结构调整,康复医学科被并入骨科,开展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的诊疗项目。这七年间,因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科室从人员、设备到治疗项目的开展等均发展缓慢,进步甚微,处于康复医学专业的起步阶段。然而,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从未气馁过,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为科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10月,在医院首长和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康复医学科的基础上又重新发展组建成分工更细致、技术更完善的两个科室,即中医骨伤科和康复医学科。2008年,组建的“综合骨科”被总医院评为首批研究型建设科室,实现了骨科规模和品牌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3月,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两个亚专科形式融入“综合骨科”。在黄振俊主任的带领下,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全体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患者尽心尽力,使工作业绩逐年进步。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定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北京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同时成立了骨伤康复病区。

现今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可谓人才济济,有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针灸师5名,康复治疗师10余名,中医正骨推拿师5名,心理康复师3名。科室拥有中药熏蒸机、高级牵引床、微电脑中频治疗仪、半导体激光等多种先进康复理疗设备。其康复治疗病区面积发展到300余平米,床位数30余张。科室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据黄振俊介绍,近几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医院先进设备为基础、专家精湛技术为保证、军医严谨医德为宗旨,为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全面、连贯的服务。“综合骨科”还实施了门诊“一号通”服务,包括骨内科、手足外科、脊柱科、关节科、中医骨伤康复科五个专业诊室,开通了绿色救治通道。如遇突发骨折等病例,便立即启动高效、便捷的“急诊-入院-术前准备-手术-术后治疗-康复”一条龙式服务。这些都是将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融人“综合骨科”后发展起来的新模式。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好评。

五大项目配合手术的综合治疗

黄振俊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加入,为“综合骨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临床诊治上,我们始终坚持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充分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诊疗项目从最初的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逐渐向心脑血管病康复、肺功能康复、烧伤后康复、老年康复、残疾人职业康复等众多领域发展。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独立开展了五个主要项目疗法,并配合“综合骨科”患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第一是推拿按摩疗法。以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背部筋膜炎、骨性关节炎等颈肩腰腿痛疾病。例如,用“五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疗效尤为显著。第二是针灸疗法。快、慢针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后遗症。帕金森病,血管性偏头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等;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以及针灸减肥。第三是物理疗法。对于多种疾病,运用中药熏蒸、脉冲短波、半导体激光、微电脑疼痛等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颈椎病等颈肩腰腿痛疾患,以及腰椎骨质增生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老年骨关节病。第四是运动疗法。采用运动疗法恢复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偏瘫肢体功能;有效防止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术后神经粘连、血肿形成,消肿,减轻疼痛,减少复发。第五是康复疗法,主要治疗骨折术后、关节脱位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外伤,包括神经、肌腱吻合术后、运动损伤,以及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肢体功能康复。

据黄主任介绍,颈椎病的类型包括:一是,颈型,一般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疗法,均可见效。少数有残存症状者可用颈围保护等一般措施继续治疗,原则上不须手术。二是,神经根型,主要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非手术疗法;其中牵引、按摩推拿、医疗体操三者结合的综合疗法效果较好。手术仅用于经非手术治疗后上肢放射性疼痛严重、肩臂部肌力减弱、明显肌萎缩等症状仍严重的病人。三是,椎动脉型,选择理疗、牵引、中草药、西药、颈围等方法,并可用抗凝疗法。在进行按摩推拿手法时,应避免大幅度的旋转等手法,以防中扯、激惹椎间孔或椎管内窦脊神经或兴奋交感神经而引起眩晕、恶心等症状。四是,脊髓型,原则上禁止牵引、按摩推拿手法治疗,可用保护性颈围。减少颈部活动,以及采用活血化瘀中草药等疗法。对较严重的病例,手术应及早进行。五是,混合型,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症,视各型的偏重不同。有重点、有目的地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多可获得良效。

以发展全军一流中西医结合

康复中心为己任

黄振俊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积极响应医院和“综合骨科”的号召,围绕全军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不断深入开展科室文化建设。

篇5

从风靡一时的美剧《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蕾》,再到近期国内热播的《医者仁心》《心术》,医生已然成为大家关注的“偶像职业”。尽管现在的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也经常有报道提出,越来越多的医科毕业生毕业后改行不愿意做医生,然而在近几年研招中,临床医学硕士仍然是“香饽饽”,受到众多医科学生的追捧,特别是一些热门学科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硕士,分数线更是水涨船高。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本文由收集整理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

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不同的临床学科方向,就业的侧重大有不同。而且,都是做医生,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侧重。

就内科学而言,是上一年度报考最热的医学专业,也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激烈。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招聘的医院非常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在读书期间,要特别注重操作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好基础。

而对选择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新医改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契机,社区医院越来越受重视,家庭医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科学也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分支,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年轻医生接受新知识快,身体素质好,所以就业前景看好,特别是男生。

对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者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然成为前沿科学。而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压力日愈加大,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科医师的收入整体偏低,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该行业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道路曲折。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也是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辅助检查的有效方式参与临床工作,需要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运动医学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跃入大众视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康复与理疗学、肿瘤学、急诊医学等医师岗位都有大量缺口,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水平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2.公务员、事业单位

千万不要以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之类都只是文科生的岗位,作为医科学生,如果你现阶段不想做医生,需要一份相对轻松安定的工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不错的选择。每年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各地疾控以及医院的职能部门等都提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行政岗位供临床医学硕士等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

3.医药公司

近几年来,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在大陆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药品研发岗位薪酬高,技术含量高,不仅吸引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也因为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备受重视。

另外,伴随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私营企业中的贸易、营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岗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像辉瑞制药、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每年都招收大量临床医学硕士的毕业生。

4.考博深造

在所有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对从业者学历要求最高的专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遇到博士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学历高人一头,是“稀缺资源”。而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拥有博士学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做医生,读博更是必修课。读博时选城市和导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学位越高,关注的领域就越专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往往就已经明确了非常细的专科方向。读博的三到四年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未来最想做的研究方向,在期待就业的城市读书,能大大增强在该地工作的概率。

5.出国留学

2009年,一本《小强海外行医记》热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生张德强也一时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读者在分享他在申请到美国做医生这段经历的同时,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了国外。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或在一些前沿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或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后在国外行医。不仅丰富了视野,拓宽了人际

资源,医学梦想也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

6.医学传媒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内外的医学团体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医药相关协会、学会和学术期刊、杂志需要专职的医学英语翻译,薪水不菲。同时一些医学传媒机构,如卓信医学传媒集团等也需要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承担采编工作,以保证刊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各地的健康教育机构也吸引了大量临床优秀毕业生就职。

院校推荐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研所、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都有招生计划。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影像医院与核医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等多个三级学科方向。临床医学硕士每年都是学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

协和医学院是财政部 6 所“小规模特色高校”的试点学校之一,研究生经费采取全国最高拨款标准, 公费生基本助学金不低于1500 元/月,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享受公费生待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往届生,报考临床医学硕士需要考生已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均不含待批),未获得证书者不允许报考。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竞争相当激烈,专业基础好和有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的考生报考占优势。

2.北京大学

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华诞。经历百年发展的北医已然发展成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

优秀的附属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的重要培养基地,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北大深圳医院都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积水潭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地坛医院、回龙观医院、首都儿研所、民航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

北医的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侧重于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多,而且有诸多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级学科统考生的招生规模几乎都在5人以内,还有很多专业仅招收一名学生,在报考时要平衡好兴趣与专业冷热门程度,才能增加胜算。

3.复旦大学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医疗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在这样的一座城市读医学院视野也更加开阔。

该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分科较细,涵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医学病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如今的交大医学院仍然是众多考生追捧的热门医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内科学范围内,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外科系统中的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这些分支在临床医学硕士中都有招生。在师资方面,交大医学院更是力量雄厚,从现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都是交大校友和终身教授。

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无论从学术水平再到硬件条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有志于留在长三角发展的同学来说,交大医学院是不错的选择。

5.中山大学

2001年,原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形成了现在的中山大学北校区。

篇6

我国儿童外科基础教学早期兼容于儿科学和外科学,在医学院本科教学中,儿童外科基础部分大多出现于儿科学教材中,由儿童外科医生进行讲授,部分病种则在外科学讲授。在少数设有儿科系的医学院则具有较为完整的儿外科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儿外科教学在儿科学和外科学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独立成科,不再被外科学和儿科学大纲涵盖。上世纪90年代,医学院系改革,多数儿科系被调整,儿外科基本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儿科学没有儿外科内容,外科学中只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疾病和运动系统畸形,仅少数院校开设儿外选修课。

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的困境

发达国家的儿外科规培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德国学者曾对20余个国家的儿外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在美国,必须经过5年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认证后才能进入儿外科专科培训,其余国家的平均培训时间为6年3个月。在我国,儿外科作为二级学科,在规培中作为培训科目之一独立招生。综合性医院极少设儿外科专业或缺乏规培能力,故儿外科规培基地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培训主要在儿外科各专业轮转。医师一旦完成规培,也基本就业在各儿童专科医院。由于受训面和就业面窄,儿外科规培基地生源紧缺。相反,每年的外科规培基地供不应求。由于外科规培未将儿外科纳入培训细则,经过规培的外科医师对儿外科临床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不具备接诊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他们一旦进入基层医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儿外科病患。不难看出,现行的住院医师规培过早专科化,造成外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与其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临床能力间尚不够契合。

三、儿童外科疾病就诊中的窘况

由于儿童年龄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上海市仅有的四家设有儿外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儿外科医师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满足就诊需求。我们亟需将儿外科常见病的诊治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极大困难。首先,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初诊主要在基层,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分散在各级医院的儿科或普外科医师。近年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儿童外科教学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全科、儿科、外科规培中也没有儿外科培训内容。因此,全科医师在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体检时往往漏诊新生儿或婴幼儿外科疾病,儿科或成人普外科医师容易在接诊儿外科急症或肿瘤患儿时发生漏诊误诊。造成该年龄段的儿童外科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二级医院,儿童外科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也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必须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这势必导致儿外科常见病诊治在今后几年仍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况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和困境,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儿童外科临床能力,需要一个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长期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第一,建议将儿童外科常识融入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内容,这不仅能普遍提高医学生对儿童外科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培养医学生对儿外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学生选择从事儿外科专业。

第二,建议将儿童外科列入临床实习轮转范围,尤其要加入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全科方向的医学生实习内容中。临床实习是让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互结合融会贯通的关键途径。通过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议调整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并在国家执业医师考核中加入儿外科内容。洛杉矶医学中心2009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外科住院医师普遍认为培训中轮转儿外科是具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他们期望每年有一些时间来做儿外科手术。因此,建议在现行的外科规培细则中,适当加入儿外科临床轮转,培养和提高外科医生处理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对于有条件开展儿外科培训的全科规培基地,建议在3年培训中加入2周的儿外科轮转,让全科医师通过临床实践熟悉儿外科常见病,初步具备在社区医疗服务中正确识别儿外科常见病的能力。

五、总结

篇7

关键词 骨科 运动医学 关节镜 微创技术

运动医学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即充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一种新兴的临床专科。运动医学是研究运动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研究、治疗由于运动所造成的身体损伤和疾病,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人体的运动能力,保护人类的健康。运动医学不仅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恢复较快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人群的运动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随着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各学科的人才投入其中,使得运动医学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使得运动医学惭惭的向骨科、康复学、神经学、药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学习和渗透。因为运动创作的特殊性,以及运动人员对创伤后早期康复的要求,以及可以快速重返运动的要求,微创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运动损伤之中。而关节镜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微创治疗手段[1],同时发展出一门新的骨科分支,骨科运动医学。

骨科运动医学

骨科运动医学是骨科的一个分支。在运动创作关节镜微创手术、骨髓肌创作治疗、手术后康复以及非手术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提出了全新的治疗理念。世界上最早的骨科运动医学组织是美国骨科运动医学学会,Marcus J.Stewart曾经提出,我们不仅是医生和外科医生,我们更是全世界所有运动员的同事。

骨科运动医学主要研究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肌腱、软骨等组织的创作,同时也是普通人群运动损伤治疗的主要方法。运动创伤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将治疗创伤控制到最小,并且最大限度的恢复伤者的运动功能,以便早期恢复到运动之中。

作为骨科运动医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骨科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知识,可以快速的判断患者的创伤情况,并对治疗的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尽早的恢复伤者的运动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骨科运动医生,必须首先具有优秀的关节镜微创技术水平,同时也要熟悉骨骼肌损伤等运动组织损伤的治疗,并且熟悉各项体育运动,以及了解人体的运动规律,善于选择最为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伤者进行治疗。

关节镜微创技术

关节镜微创技术是微他外科的一门新兴的技术,具有治疗针对性强、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是骨科运动医学中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关节镜微创技术是目前临床上骨科运动医学中治疗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通过严格正规的培训才可以熟练的掌握关节镜微创技术,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骨科运动医生。

骨科运动医生需要通过骨科训练、关节镜微创技术培训以及运动医学的长期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在骨科中熟练的掌握关节镜微创技术,然后多与专业运动人员接触,了解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治疗要求。

骨科运动医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过程,并通过与各种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正确的判断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指征,以及对预后能够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顺利的掌握技术的各项发展过程,从诊断阶段、一般治疗阶段、精确重建创段直至创造性发展阶段,从而使得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应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

同时,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也是关节镜微创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作用。骨科运动医生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还需要随时了解医疗器械的发展与更新情况。

骨科运动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多方面的条件推动了骨科运动医学的飞速发展:首先,骨科运动医学的广泛应用,促进行临床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次,医疗器械的快速更新,也推动了骨科运动医学的快速发展;最后,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也加快了骨科运动医学的发展。

问题与展望

虽然关节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研究。①在进行韧带重建前后,疼痛及术式的选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②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也是临床上需要注意的问题;③术后如果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的研究与探讨,才可以使得关节镜微创技术取得更加完善的治疗效果。

虽然目前关节镜微创技术还有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关节镜微创技术在骨科运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必须使得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运动人员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骨科手术;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在骨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该理念主要是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减少了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和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康复所需要的时间。但FTS到现在毕竟才有20几年的历史,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如何正确理解FTS的概念

FTS容易被误认为一门新兴学科,从而被误解为与传统骨科手术相对立。从各项围手术期措施来看,除了微创技术与手术直接相关外,并没有引进新的技术、手术器械,以及手术方式的改变等。事实上,FTS的主要机制是控制整个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并通过微创技术减轻手术所致的创伤应激反应。而过度的应激除可导致疼痛外,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分解代谢、诱使骨质疏松,这一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以及降低免疫功能、加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负担,诱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等,所以应激反应决定了骨科患者的预后。Husted等在关节成形手术中应用了FTS技术,在不增加再入院率(3~5%左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的前提下控制了应激反应,加速了患者术后的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为住院时间的长短是FTS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但缩短住院时间并不增加再入院率。

2 相关学科间的协作存在困难

FTS强调多学科的共同协作,这是典型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但在国内外,FTS的构成、运作管理、协作模式及诊治流程的设计和执行的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间的协作也存在着困难。例如,国内麻醉医师及护士难以接受患者手术前3h进食流食,仍担心由此带来的麻醉误吸风险。Noblett[1]等允许患者在手术前夜进食800ml的流食,术前3h进食400ml流食。这样既可以减轻术后胰岛素的抵抗,又可以有效的缓解由于术前禁食使患者产生的焦虑心理,同时又没有使麻醉时的误吸风险增加。然而,关于FTS的法律、医学伦理方面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更是显得困难重重。

3 快速康复外科在骨科围手术期适应症的问题

FTS在普通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同,在骨科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涉及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等骨科择期手术,无严重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手术患者中实施,能否应用到急诊、多发骨折和感染等手术中,既是临床的需求,也是今后发展和研究的方向。Glenn和Kajsa[2]对43例怀疑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尽早应用FTS,,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这为瑞典每年大约有18000个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节约了国家公共卫生资源。Husted和Holm[3]为髋、膝关节置换的243例患者应用FTS,随访3个月后,通过对再入院率、22项患者指标和11项患者满意度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95%的患者在5d(平均3.9d)内出院,患者再入院率未提高、满意度未下降,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很好的康复。随着对FTS理念认识的逐步深入,其适应证将逐步扩大,让更多患者受益。

4 FTS在骨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统一标准

FTS应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及时跟进的指南,这就需要不断地整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其能否真正取得与传统骨科相似或获取更佳的疗效,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评价来客观分析。Thomas和Henrik研究[4]表明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尽早应用FTS能使患者康复加快,尽早的进行正常生活与学习。Lene和Poul等研究表明,丹麦的骨科手术都已经应用FTS,并且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是临床医师仍然需要理性看待FTS,既要积极的实践,也不要盲目跟风,还要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不同患者加以区别对待,应用FTS技术前,以使患者得到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权衡利弊,"择其善者而从之",对有些疑难病例,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勉强或机械的照搬FTS,往往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患者受到伤害。所以说,FTS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但患者对这方面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正如现在患者普遍接受关节镜治疗关节疾病一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FTS在骨科围手术期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由于很多骨科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能正常运动、工作、生活及学习,尤其是运动医学方面为运动员手术使其正常参加比赛。手术成功也只是完成了50%任务,术后康复更是极其重要。患者对术后功能恢复要求高,而且创伤重的患者还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这些特点决定了快速康复外科在骨科的应用前景很大。虽然很多方面得到了改进,但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更多的应用,革新现有的治疗模式,实现真正的快速康复外科,为患者谋福。

参考文献:

[1]Noblett SE, Watson DS, Huong H, et al. Preoperative oral carbohydrate loading in colorectal surgery. Colorectal Dis,2006,8,563-569.

[2]Glenn L, Kajsa MH. Fast-track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ip fracture.Injury, 2011, 42,1257-1261.

篇9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忍辱负重”的关节,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应当好好保护。

专家简介

王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副主任、骨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三五”Peek新型人工关节专项首席科学家,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副主席,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膝关节外科工作组副主席、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创伤与关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擅长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运动损伤的外科治疗,初次和翻修髋、膝关节置换,以及膝、肩关节镜手术。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东院)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西院)

P键词一:软骨损伤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病变是软骨损伤。由于破损软骨承受应力的能力下降,导致软骨下骨承受相对较多的应力而发生微骨折;而修复后的骨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会引发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如此恶性循环,最重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其病变从关节软骨退化开始,故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炎。

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90%为65岁以上老年人。在60岁以上人群中,80%以上存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征象,50%存在膝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关节畸形,甚至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关键词二:负重

膝盖是人体下肢最重要的“负重关节”。站立或走平路时,膝盖需要承受0.5~1倍体重的压力;上楼梯时,膝盖需要承受2~3倍体重的压力;下楼梯时,膝盖需要承受体重4~5倍的压力;深蹲时,膝盖承压将增至体重的7倍。膝关节若长期过度负重,膝盖内的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最终导致膝关节退变。

关键词三:肥胖

从发病原因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特发性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女性、5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及体型肥胖者。继发性骨性关节炎又称创伤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损伤、关节炎症或其他伤病。随着年龄增长,软骨下滋养血管数量下降,软骨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也就是说,老年人的膝关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肥胖人群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体重越重,膝关节负荷越大,越容易发生关节软骨磨损和退变。

关键词四:运动不当

近年来,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马拉松、健康跑报名异常火爆;朋友圈里日行数万步、屡屡占领微信运动封面的健身达人比比皆是。然而,从保护膝关节的角度看,运动量过大、运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膝关节损伤,甚至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老年人的膝关节本身就有退变,尤应注意避免爬山、登楼、深蹲等会使膝关节负荷增加的运动,宜代之以快步走、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此外,关节应用过度(如久站、久走、久运动)、关节姿势不良(如久蹲、久坐)、膝关节受伤、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膝关节反复受压(如长时间跪坐、盘腿坐)等,也不利于膝关节健康。

关键词五:典型症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膝部疼痛。疼痛多与气温、气压、环境、情绪有关,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时可加重。疼痛多位于髌股间、髁骨周围,以及膝关节内外侧。早期主要表现为活动痛,即活动关节时出现疼痛,疼痛呈间歇性。发展下去,则会出现膝关节持续性疼痛。

除疼痛外,关节肿胀、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可分为关节活动协调性异常及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少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关节打软、滑落感、跪倒感、错动感、关节交锁、弹响或有摩擦音等,患者在上下台阶或走不平的路时,常常会突然感觉患膝打软,有一种要跪倒的感觉。后者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不稳、活动范围减少,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

关键词六:严重程度

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赘形成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本X线特征。在病变早期、仅有软骨退行性改变时,X线片可无明显异常表现。随着关节软骨变薄,关节间隙逐渐变窄,间隙狭窄可呈不匀称改变。根据X线检查可将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分为五度。

1度:关节间隙狭窄(50%关节软骨磨损)

2度:关节间隙消失

3度:轻度骨磨损

4度:中度骨磨损(磨损造成骨丧失0.5~1厘米)

5度:严重骨磨损常有关节半脱位

关键词七:日常保健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避免久坐、久站、使膝关节长时间处于某一,适当活动关节,避免受累关节过度负重、劳累、受潮、受凉,避免不恰当、可能加重关节退变的运动,如爬楼、下蹲、爬山、上下台阶等。若有必要,可使用手杖、助步器、护膝、支具等,以减轻受累关节的压力,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减轻下肢关节的受力和疼痛,延缓关节退变进程。肥胖患者应节制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言,散步、水中健美操、游泳 、骑自行车、仰卧直腿抬高或抗阻训练、不负重的关节屈伸活动等,都是有益的锻炼。

关键词八:科学治疗

篇10

在图云关上当外科医生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除每天要爬山坡、吃杂粮外,还要紧张地学习、值班和参与各种手术。但3年的辛勤生涯,却也为我打牢了终生从业的基础。我从外科主任张先林教授那里学习到了普外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又轮转到骨科、泌尿外科、眼耳鼻喉科等专业科室学习。特别是在眼科学习阶段,我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泰钧教授那里学到了做双眼皮的美容手术。图云关上有许多年轻的女护士,她们都爱美,经常请这位附属医院院长做双眼皮手术,而我则在一边做他的助手。李院长边做手术边为我讲述如何设计定点、划线、下刀,直到最后缝合。他谆谆善教的精神令人感动。故此,没过多久,我居然也能自己做了。他看我心灵手巧,后来就让我做主刀医生,他做我的助手,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终于能够独立地进行这项美容手术了,之后居然小有名气!新来的年轻护士就直接找我为她们做这项美容手术了!这也是我当时能够做的唯一的一项美容手术!

胜利后,我去了美国留学进修,在费城有名的宾州大学进修,专业学习项目是整形外科。导师是美国著名的整形外科先辈Robert H.Ivy。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修复重建外科这门修复先天性和创伤性残缺畸形的外科新专业。

Ivy老师非常认真地培养我。他为我介绍了一位来自德国的移民〖CD2〗鼻部畸形整形外科专家Hans May,安排我每星期六上午去那里观摩学习。这位May教授的专项手术是从事鼻子的各种畸形矫治。西方人种的鼻子,鼻背很高,有呈鹰钩的,有呈歪斜的,很少有塌鼻畸形;相反,我们东方人中塌鼻子的畸形较多。May教授的鼻畸形矫正技术非常高明,1例歪鼻畸形患者安详地睡在手术台上,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美丽而端正的鼻子出现了,真有些戏剧性的效果!一天下来,他能够完成5、6例这类手术,每天所收的手术费当然也不菲了!他有时也为年纪已达中年的妇女做全面部除皱手术,以改善容貌,使她年轻化。这种手术比较复杂、细致,从发际内做皮肤切开,层层剥脱皮肤,直达眉弓以及面颊部,然后向上后方拉紧,重新固位,缝合,切掉多余的皮肤,最后拉紧缝合切口,切口都隐蔽在发际和耳郭前后。除皱手术效果非常好,看起来年轻了10~15岁。这真是一项惊人的手术,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高超技巧!但我只是一名观摩者,从来没想过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施行这项手术。

1948年底,我从美国回到上海,先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工作。担任整形外科主任。从事、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和先天性畸形的整复治疗工作。但当时全国的局面是崇尚闭关自守、反璞归真的,不论是谁,一套中山装,男女老少皆宜,寒暑风雨不论,但却偏离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初衷,以及历史上的燕瘦环肥习俗,更不要说涂脂抹粉,浓装淡抹等时尚生活了。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规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一些著名演员上了年纪后,化妆遮掩不住岁月留下的皱纹,连老年男性领导或长者也是如此。上下眼睑松弛使眼睛睁不开,阻碍了视野,还得请整形外科医生帮助她(他)们做些美容手术,包括做双眼皮手术、去睑袋手术以及除皱术等。由此,可以让她(他)们重返舞台,恢复和延长她(他)们的艺术生命和活力,并使社会文化不断提升。这股不可磨灭的力量,自然地推动了“美容外科”的发展,虽然它是缓慢地进行着!途径说起来很简单,只要这些名演员和艺术家们请单位领导向上海市文化局批准盖章后,就可以让整形外科医生们放心地为她(他)们进行这类手术,而不用担心“违法”了。

1960年,那时我还在广慈医院工作,首批来找我做眼睛和鼻子美容手术的是上海和外地的话剧演员,这类手术相对比较简单,凭我个人那个时期的手术技巧,都得心应手地完成了任务!术后她(他)们带着笑容,愉快地重返舞台,尽情地表演!

但以一名整形外科医生来说,这类美容手术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却是重担在身,不容失败或降低质量。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主要诊治的病例,是一些严重烧伤后的瘢痕,或各种先天性畸形。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矫正畸形的基础上,恢复局部的功能和形态,这是件“雪中送炭”的医疗任务。而对于要做美容手术的求美者来说,却是在形体相对正常的条件下,做“锦上添花”的人体雕塑。这类手术只允许100%成功,而容不得1%失败。这对手术医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沉重、神圣的责任。手术刀虽小而轻,但责任却重于泰山!故此在进行美容外科手术时,我总是百般细致、万般专心地去完成它,不允许助手代劳,试切一下,乱缝1针。故此,手术效果颇佳,从未失手!

就这样,我在整形外科治疗领域里,慢慢地开展了美容外科这门分专业。但在那个特殊阶段,我还是认为美容手术像一只手有五个手指那样,美容外科只是它的一个小指而已,美容手术占很小的比例。比例虽小,但份量却依然十分沉重。没多久,一些十分著名的艺术家、名演员来找我做美容手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先后为顶级艺术家们做了美容手术。记得在60年代初,第一位来找我做手术的是著名话剧前辈丹妮,后来相继而来的有电影演员白杨、昆剧演员言慧珠、京剧演员张春秋等,以及包括为各地秦腔、晋剧等知名演员做的全面部除皱手术。这对我来说,则更是一个考验!我只是在美国期间,观摩过几次全面部除皱手术,如今却要独挡一面,完成如此重任,压力之大,自不待言。但任务已来,岂容推辞。就这样我被“逼上梁山”,独挑重任,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先复习书本,再充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然后勇敢地上阵。记得言慧珠的除皱手术完成后,当她出院回家时,她家的护工阿姨见面就说:“啊,师母,你这次出去休养,效果这么好哇,怎么年轻了这么多”!慧珠大姐笑而不答,心中充满了愉快和自信!当然在此同时,我还开展了隆乳手术、肥大缩小术以及去除过多腹壁脂肪等各种大小不同、部位各异的美容手术。此外,还远赴北京、南昌等地,为一些老领导做因上睑组织过于松弛而导致的上睑下垂手术。因上睑下垂而影响视野的手术既属医疗,亦属整容的手术范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余年里,我先后做了不少这类美容外科手术,没有发生过一例差错或事故,在此同时,当然我也培养了一支技术和医德较高的青年队伍,其中不乏有后起之秀!

但总的说来,当时我们主要的医疗任务还是放在雪中送炭式的修复重建方面的手术,美容外科的排位始终是五指中的老五!

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号角,祖国大地吹拂阵阵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也有了新的追求和认识,美容外科有了自由发展的园地,做美容手术不再要求有文化局的批准。故此,美容外科以飞快的速度,得以发展和壮大,各大医院的整形外科挤满了排着长队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大有压倒需要修复重建手术的正规病人之势。除公立医院外,私营医院和私人诊所也获得了卫生部门的批准而相继成立。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难免有良莠不齐、事故屡出等情况的出现。我本人曾先后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阐述了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的关系和发展趋向,以及如何整顿美容外科队伍的建议和感言。另一方面,在培养整形外科青年医生过程中,谆谆教导,以身作则。现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能够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曾多次在上海召开国际美容外科学术交流会,把我国的美容外科队伍纳入正常发展轨道。把从事美容手术的医生队伍培养成一支技术精湛、手术细微、医德高尚并具有强烈审美观和扎实基础的美容外科医师团队。看来,过去我把美容外科排在五指中的老五的旧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美容外科这只小指,现在已经成长为和食指、中指并齐的一门大学科了!

美容外科伴我成长,在暗中,在明里,她是一门艺术,是外科技术的升华,美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手术刀上谱写了一首新曲。如今我虽已步入暮年,久不挥刀,但仍然关心她,爱护她,指导她,为它的发展前途寄托希望,相信她必然会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得到更宽广的发展。

(转载自《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8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后语:

读了张涤生院士撰写的《我和美容外科的贴身成长》一文深有感触。张教授已年过九旬,但身心健康、思维敏捷,仍然关心着美容外科规范化的发展。文章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倾注着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深情厚意。

张院士首先描述了我国美容外科发展的近代历史。文内着重指出了“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矫正畸形的基础上,恢复局部的功能和形态,这是‘雪中送炭’式的医疗任务。而对于要美容手术的求美者来说,却是在形体相对正常条件下,完成‘锦上添花’的人体雕塑。后者手术只许100%成功,而不容1%失败”。文内再次强调了:“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号角,美容外科以飞快速度发展和壮大,但由于发展的速度过快,难免有良莠不齐、事故屡出情况的出现,我曾先后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发表了如何整顿美容外科队伍的建设和感言……把从事美容手术医师队伍要培养成一支技术精湛、手术细微、医德高尚并具有强烈审美观和基础扎实的美容外科医师队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美容外科这支团队,已成长壮大为一门大学科了!”上述教导,值得我国从事美容外科专业的工作者深刻反思、理解并体现于临床实践中。

探索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

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

彭庆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医学专家提出世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即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

1.什么是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基本形态特征。它是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医学本质的认识,即回答了“什么是医学的本质?”的问题。

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所谓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医学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的模式转换过程。在医学发展的这三个基本阶段中,经历了两次模式的转变:第一次是由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第二次是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第一次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由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导致的思维特点的转变的基本特点:

* 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走向分析;

* 医学的结构,从宏观走向微观;

* 医学的手段,从技术与人文的一体化,走向纯技术的机械论科学;

* 医学的思维方法,从整体走向部分,即从“整体论” 走向“还原论”。

3.第二次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 医学的研究方法,从分析走向综合;

* 医学的结构,从微观走向宏观,即走向重组与整合;

* 医学的手段,从纯技术机械论科学走向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论科学;

* 医学的思维方法,从部分走向整体,即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

4.还原论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地将自然还原成一组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

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都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如:

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控着整个世界的运动,牛顿时空观也已经确立:时间均匀流淌,空间平直伸展,物质和能量、时空和运动互不相干各行其道。即宏观领域被牛顿所拆散。

在微观领域,像太阳系一样的原子模型在教科书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像宏观世界的微缩,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规则也与宏观世界相似。于是我们把“生命”被视为细胞的集合体,甚至“人体是机器”。

就这样,还原论的科学成功地建立起:

1.庞大而又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卓有成效;

2.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工程技术;

3.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最大限度地削)……

从而,建造了空前昌盛的现代人类文明。

5.还原论的局限性

来源于还原论的物理科学,到了20世纪深入地提出了一些还原论无法回答的一些新课题,即牛顿物理学无法回解决的一些课题,如:

爱因斯坦发现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乃至整个宇宙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一旦割裂它们就会产生严重失真。牛顿世界物质与时空分离、时空均匀平直的状况,只是忽略失真后的一种近似。

从而提示人们,还原论的科学所能够认识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于是,科学需要补充整体的观念。

6.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伟大飞跃

新世纪里的整体观念,继续推动着科学向更高层次、更加宏伟的目标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论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系统科学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人们将所观察和研究的事物对象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考虑它所有的因素及其之间种种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

由于系统论方法的运用,人们不再停留在某局部上一味地纠缠、故步自封,而是朝着全面的、整体的方向来思考和研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

7.整体论思维时代的医学使命

医学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大属性。其中的本质属性是心理性和社会性。

近代西方医学,是一类生物学模式的成功的医学,但它只关注到人的生物性。

后现代的宏观医学模式还关注到人的本质属性,是为人的整体属的科学模式,反映了后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一种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医学发展大趋势。新世纪的医学家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于:努力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尽最大的努力将上世纪的这一理论成果转换为更加深广的医学实践。

在此,郑重地提醒当代医学家及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凡本着完成医学发展这一历史责任而付出的种种创造性努力,将是医学发展最需要的成果,将是人类所期待的医学。

8.整体论指导下的医学分类

整体论的指导,实质上就是系统论方法的指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外人文医学界就已明确:后现代的医学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医学三大类。其中应用医学大类之下又分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三类。当年还没有“美容医学”这一说。今天,到了不能不明确美容医学学科类属的时候了。

美容医学的各分支学科基本上源于各自的临床母体学科,但它“年已及冠”了,应该从其自身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来认识其分类问题。切不可简单化地仅凭“母代”的习惯来确定其归类问题。从学科性质上来探索,美容医学学科具有另一全新的内涵,与临床母体学科相比,存在四大差异:

⑴学科对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另一群健康(或亚健康)人自认为在容貌上和形体上存在某些缺陷或瑕疵,且心理上有求美需要的“美容就医者”;

⑵学科宗旨不是修残补缺、治病救人,即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⑶学科内涵不仅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技术,还包括审美技能和美容心理学诊疗技能。

⑷社会学内涵上的差异:在专业技术实施的后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临床医学的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律学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9.以整体论为主导来思考美容医学学科建设问题

美容医学整体学科是整体论思维时代典型的医学产物。因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于2007年1月2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学科建设研究座谈会”,在学习领会“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基础上开题讨论学科建设问题的。

座谈会探讨了“学术方法”、“思维方式”等问题,高屋建瓴地认为:在“还原论”科学成果已达顶的新世纪,要自觉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来思考学科建设问题,思考21世纪的种种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会议取得了两点共识:

一是传统中医学是整体思维的伟大成果,可以用“还原论”去补充它,没有理由用“还原论”去否定它。

二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是现代整体思维的一项最新成果,要用“整体思维”来建设它,以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篇11

关键词:转化医学;微创神经外科;应用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需神经外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以获取更大的进步[1]。进入21世纪, 转化医学理念诞生,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化医学在微创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及经典神经外科3个阶段中的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微创神经外科是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将成为神经科学和神经外科临床之间沟通的桥梁。

1 转化医学理念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逐渐积累,医学的专业分化越来越具体,每个医学专业学科仅接触疾病的一部分。从事某一专业的医师很容易受其专业限制,忽视和割裂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医学问题。使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各自独立进行,缺少交流,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世纪末提出的转化医学理念,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上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手段, 转化医学缩短了"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过程,推动了医学的全面发展[2]。

2 转化医学理念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2.1微创神经外科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 微创神经外科是沟通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微创神经外科改变了传统颅脑手术的模式,利用脑功能监测系统和脑解剖定位系统,如微骨窗开颅、脑功能MRI导航、神经内镜、个体化脑沟入路( individually designed trans-fissureapproach)等,进行颅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提升为神经功能保护,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使颅脑手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术中应用荧光造影( fluores-cence)技术,确定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切除术及烟雾病手术后的血管通畅状态;应用超声波对脑和病灶进行解剖定位;应用运动诱发电(motor evoked-potentia,l MEP)、皮质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pping,ESM)和体感诱发电(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对脑干手术、大脑皮质和脑神经连续进行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脑皮质功能时,及时进行预警。

微创神经外科正在向细胞水平发展,将实现治疗学的最大突破-基因治疗,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治疗众多基因变异和缺陷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操作,实现自动操作、自动识别、自动调整,精确地完成各种操作程序。转化医学的理念将继续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2.2利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

2.2.1神经疾患基因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是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更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寻找治疗、预防疾病的方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称之为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目前已明确为基因遗传病的神经系统疾病有Lesch-Nyhan综合征、溶酶体储存障碍(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Sandhoff综合征、Mucopolysaccharidosis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等。①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全部基因置换。该治疗方法用以矫正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酶的功能障碍等。应用全基因置换治疗酶的功能障碍时,要求神经干细胞能够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病毒载体系统能够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中无毒性长期基因表达,使用正常的等位基因进行基因置换,这样可有效地消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单个基因隐性突变引发的疾病显性表现。②脑肿瘤基因治疗。选择性表达毒性基因,这种基因能够引起肿瘤细胞的溶解坏死,抑制肿瘤生长,具有特殊的抗肿瘤效应, 杀灭肿瘤的同时不损害正常的脑组织。与传统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基因治疗配合手术、放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③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特定位置细胞功能的基因治疗。该方法用以恢复特定的神经细胞的亚细胞群在神经退化过程中丢失的功能。把病毒性载体介导的治疗基因转移到大脑定位置的神经细胞的亚群,对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进行严密的调节,可用于特定部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恢复性治疗。移植基因改变的细胞或者胚胎性的移植物,产生特殊的生长因子或神经传输,恢复因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神经功能缺失,如Alzheimer病和Parkinson病的基因治疗。④脑卒中的基因治疗。脑卒中,导入治疗基因能够保护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免于死亡,控制不同脑内炎性调节因子表达的基因。3~5w的基因表达有利于血管的生成和正常修复缺血性疾病,可以达到治疗目的[2]。

2.2.2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 神经干细胞的用途主要有: 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替代疗法。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替代因疾病或损伤而缺失的神经细胞,对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经干细胞具有显著的特点,能够重复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大量子代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目前,医学上已经能够实现在人体外神经干细胞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增生能力,但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再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空间还很大。

2.3国内转化神经外科学现状

2.3.1基础与临床研究体系初步形成 转化医学提倡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多学科的合作。以脑血管病为纽带,整合神经内科学、放射学等多学科,组建脑血病诊治中心,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国外合作开展合作研究,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学术水平。

2.3.2建成微创神经外科平台 在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平台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脑血管病、胶质瘤及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效,转化医学的优势初步显现。

3 结论

转化医学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方法,我国的神经外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微创神经外科这个技术平台,广泛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现代神经外科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篇13

这里是6个国家神经外科重点学科之一,这里是全军神经外科专科中心及唯一的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这里是国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穿过诊室外密密麻麻等待治疗的人群,记者来到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办公室,见到了匆匆赶到的科室主任冯华教授。

开始采访前,冯教授先给记者普及了一个基础知识,有不少人将“脑外科”和“神经外科”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脑外科指的是与脑有关的疾病,而神经外科包括脑、脊髓及外周神经的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为主的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其范围更广。

因为触动,所以改变

作为国内最先开展周围神经减压术的单位之一,冯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为众多面临周围神经损伤(以糖尿病为代表),但药物、物理方法等疗效有限的患者提供了新生的机会。谈到开展周围神经减压术的初衷,冯教授的眼神定格在远处,“在医院,我是一名医生,但回到家,我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患者的痛苦我能体会。”

冯教授告诉记者,自己的岳母也是一位老“糖友”,也曾因糖尿病并发症而住院,为照顾岳母,减轻其痛苦,家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其间,冯教授也看到有患者因并发糖尿病足,面对溃烂的双脚,不断换药,然而仍被迫接受截肢的无奈眼神,这带给他很大的触动。他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命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世界顶尖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专家 Dellon向冯教授展示其所进行的研究――针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开展的周围神经减压术,这带给冯教授很大的启发。回国后,冯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踏上外周神经减压的探讨之路。

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组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生在周围神经的病变,其原因有外伤、运动性损伤、糖尿病、椎间盘突出、炎症、肝炎、中毒、营养缺乏、肿瘤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感觉过敏、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等。

50%的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

也许有患者会问,糖尿病足截肢和外周神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既往认为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四肢麻木、 无力、 疼痛等周围神经症状,但近期的调查发现, 其发病率远远高于这个比率,为50%左右。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发麻、疼痛、踏棉花感、四肢紧绷感等症状,检查会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潜伏期延长。这些症状的后果很严重,因为感觉能力下降会使人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如出现皮肤压伤、烫伤,甚至会因为感觉能力下降出现摔伤、骨折等。这些损伤又会增加患者皮肤感染的几率,诱发皮肤溃疡和坏疽,最终导致截肢的恶果。

虽然,经过40余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目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已经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如严格控制血糖、缓解疼痛和加强足部护理。临床上采用甲钴胺、前列腺素等药物治疗,国内还采用中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使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即使正规使用了胰岛素等药物,仍有约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还能为这些患者做些什么?

神经减压,从本入手

冯教授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包括3点:

1.神经挤压。神经被挤压到相对狭小的空间,进而表现为相应支配区域出现活动不灵活、麻木和疼痛等症状。

篇14

1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形成和创立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又称慢性疼痛或中医跌打损伤,它是当今医学界最难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之一。长久以来,医学界对它的发病原理、机制、传导征象等存在巨大的认识偏差,产生了许多错误理论,滋生了许多流派和学说,而治疗效果又极其不理想,使该病成为了最常见、最普遍、最无奈、最长久的全球性疑难病。

回顾上世纪以来,“软性学说”与“骨性学说”的争论与发展,最终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提出和椎间盘切除手术的部分成功(1934年Mixter医生首先提出),使得全世界医学界高度重视并认可“骨性学说”为主流学派,近八十年来,全世界骨科,疼痛科及少部分中医几乎把腰腿痛的病因不加鉴别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同起来,进入了一个全面统治腰腿痛的“椎间盘王朝”。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上海出现一位挑战世界性错误的大学者一宣蛰人,他研究发现,椎间盘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不甚理想,远期疗效极不理想,术后残余痛无法解除,术后综合征比例甚高,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症状体征严重不符,椎间盘突出95%以上与腰腿痛没有必然关系,椎间盘突出致痛理论受到极大怀疑和挑战。

宣蛰人先生认为椎管外广泛的软组织损害,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全身慢性疼痛,才是真正的主要的根本病因。

宣蛰人从1954年到2008年的54年间,潜心研究人体头颈肩背臂腰骶臀腿软组织疼痛,通过超大量的临床研究(软组织松解手术6700多例、银质针治疗6000多例、强刺激推拿40000多例),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发展机制、病理学、征象学(旧称脊柱相关疾病、经络传导)、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治疗学、预防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了举世卓越的成就,最终形成和创立了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该学说颠覆了西方医学近百年的错误理论,了“椎间盘突出症王朝”,批判了“骨质增生压迫致痛”谬误,否定了百余种阴差阳错的诊断,又广泛深刻地阐明了旁系多学科的多种疑难症状体征,极大地帮助提高了其他学科的鉴别诊断水平。

2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重要贡献

2.1无菌性炎症学说宣蛰人先生创用了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从而全面取代了传统的当今仍占主流地位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骨性、椎间盘性神经压迫学说),奠定了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学说有病理学、手术解剖学、临床治疗学等作坚实基础。

2.2鉴别与分清椎管内、外致病病因宣蛰人先生于五十年前首先提出,必须分清椎管内、外致痛原因,五十年研究统计,单纯椎管内病因仅占总病例的3%,椎管内外混合型占5%,而绝大部分(94.7%)属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导致疼痛。

宣蛰人先生创用了极具鉴别意义的“腰脊柱三种试验”和“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推拿检查”,简化和更精准了椎管内、外的鉴别诊断,在多数情况下,减少甚至取代了CT或MRI的检查(肿瘤、外伤、脱出物、脊髓病变等极少数情况下仍需CT或MRI)。

宣蛰人先生这一惊人发现,警醒手术医生严格掌握椎间盘突出切除手术适应症,减少手术伤害。

而当今医者,普遍将椎间盘切除手术指征放大十倍以上,多为经济利益驱使而故意所为,其错误手术潮流尤如洪水猛兽,甚为悲哀!

2.3压痛点确立与完善宣蛰人先生创用了手术中发掘出来的,经病理检验,银质针和推拿疗效验证的一系列规律性压痛点,并将此作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全面取代传统的西方医学“激痛点”、“扳机点”和中医学的“穴位”。

1962年起,宣蛰人先生即绘制人体软组织压痛点分布规律图和十大检查部位。1972年该图表发表于国内杂志,迅速传遍全世界。1989年9月,美国著名疼痛医学学者Simons在北京与宣老相见,惊赞宣氏理论和压痛点多在肌骨骼附着处的观点,共同承认宣氏理论和疗效已超越西方30年以上。Simons于数年后受宣氏影响而修正激痛点部位和部分观点。其他学派已效仿和修改该图,影响至今。

2.4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旧称脊柱相关疾病)宣蛰人先生发现了软组织无菌性炎症除引起疼痛以外,还常会并发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紊乱,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等多系统功能紊乱及中医学的肾虚、三阴病、三焦病、经筋病等。

它们具有与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病科、胸科、心血管科、骨科、腹部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男性科、妇科、计划生育、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口腔科、中医内科、中医骨伤跌打科、中医妇科等疾病中一些征象和体征(或症候)完全相同。通过软组织损害性原发病((性))灶的彻底治愈,可使并发的上述紊乱的诸多临床表现不治而立即自行消失。

宣蛰人先生提出的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旧称脊柱相关疾病)这个科学性诊断的问世,为临床各科(包括中医科)对其所属疾病的诸多功能紊乱(包括复杂不解的临床表现等)提供了一条提高诊疗质量的新途径。

2.5原发病灶与继发病灶理论宣蛰人先生研究发现,软组织损害病灶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只有首先治疗原发病灶后,继发病灶才能减轻或不治而愈,宣氏又进一步阐述人体软组织损害疼痛后形成局部代偿和系统补偿调节的机制,会出现各种软组织传导反应,失平衡补偿反应,类似于《黄帝内径》中的经络、经筋传导路线。其原理、内容已涵盖和超越“生物力学平衡学说”、“神经传导学(习)说”等,极具临床诊断治疗意义。

2.6三大治疗方法宣蛰人先生创用了针对软组织损害而设计的定型松解手术、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三种特殊疗法,其疗效方面取得了95%以上的远期治愈率(随访观察5~33年未复发,俗称“断根治疗”),全面取代目前流行的仅针对椎间盘所作的各类手术和微创疗法以及各类非手术的镇痛疗法。1981年,宣蛰人先生宣布已改克慢性疼痛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已超前西方医学界近30年。目前,全世界疼痛界的研究与治疗还停留在镇痛层面,离宣蛰人先生的治痛高层面还存有相当大的距离。

3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与作用

宣蛰人创立的软组织外科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创造性、巨大的实践经验、大繁至简的实用有效性、高瞻的预见性而昂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其210万字的鸿篇巨著已成为世界疼痛医学界的经典著作和最高权威,在此之前,已有多位著名学者诚肯地赞誉《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是当今世界治痛“圣经”和法宝,宣蛰人对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研究和压痛点诊断的准确性,远期疗效性堪称国内第一、世界前列。

当今医学界对疼痛的研究还大量集中在基础研究上,以动物实验为主,而疼痛感觉的丰富多样性只有人类才能完整表达,宣蛰人先生坚持必须以人体

研究为重即临床研究为主才能正确研究方向。宣蛰人先生独树一帜,用超大数量的人体大型松解手术作临床研究(人道治疗性6700多例,特殊年代产物)从而获得惊人发现和创立了伟大真理学说,这一功绩全世界无人能比。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在世界疼痛医学界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为现在和未来的疼痛医学研究(和)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多数学科未明的相关征象都与软组织损害关连,宣氏发现并归纳出多系统多学科相关征象的发展与演变规律、诊断与治疗方法,这对未来其他学科疾病的分类、分诊、重新命名和鉴别诊断等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更使其他学科之疑难病诊治水平极大提高。

宣蛰人先生对主流医学的纠错和伟大的创造是对世界医学不朽的贡献,他当之无愧是软组织外科学之父,是疼痛医学鼻祖和奠基人,是世界医学的一代伟大宗师!

4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发展前景

因从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骨性学说主流派的反对等原因,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曾遭遇不公、排挤、剽窃、篡改。宣蛰人与夫人韩惠珍及其弟子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以下地狱勇气和殉道者精神、历经五十多年磨难,终于创立,发展,完善了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

今天,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在国内疼痛医学界和中西医骨伤界极具盛誉,无人不知,并快速在世界多国传播,被多国学者认可、推崇、应用。

4.1学术组织与培训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推广和人员培训活动,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为中心,筹建了《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医学研究学会》,宣老生前指定的学术接班人赵毅教授带领众宣氏软外精英,在世界多国进行推广、交流,培训了众多骨伤、针炙医生,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

香港澳门地区的推广培训活动已积极开展,望众专家和学会大力支持,为提高港澳中医骨伤、针灸、推拿、整脊、康复等工作人员的诊治水平而共同努力。

4.2临床应用前景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虽然来源于手术,但更多的临床应用是诊断、推拿、银质针。软外的临床效果,陕速、神奇、持久,与其它疗法比较有极大的对比优势,易被医患双方接受。国内早已进入医院和众多私家诊所。港澳地区因受法律限制(不允许皮肤麻醉),必须改进银质针技术,现在上海已研究出新式内热针,基本可无痛进针,加热效果持久良好。可以预见,软组织在港澳地区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

4.3软组织与经络经筋揭密宣蛰人先生在大型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现,筋膜沟好发无菌性炎症,筋膜交汇沟松软、液体多、似流动。在手术中或银质针针刺时,常出现既非神经又非肌肉的远程传导反应,其传导路线与《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经络路线极相近似。宣氏将此定名为软组织传导反应。而且,无菌炎症会随着此传导路线而传导至远处形成新的病灶。迄今为止,全世界西医学者无一能解释此现象。解剖学是西医学的基础,经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软外和骨伤学医生必须学会两个基础方能进行临床工作,这是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