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手术室护理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前,手术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分为4类: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法律因素。(1)人员因素:一些护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责任感不强,常常由于工作紧张、劳累、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工作失误。还有一些人员的护理技能偏低,护理经验不足,从而增加了手术护理风险。(2)管理因素:一方面,护理人员流动较大,工作强度大,极大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相关制度都未落实到位。因此,护理人员常常出现不该范的失误,如接错患者、器械纱布遗留、设备或物品使用不规范等。
(3)环境因素:手术室内的环境卫生不合格。(4)法律因素:由手术室护理失误导致医疗事故,产生医疗纠纷。
2护理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手术室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类:一是直接风险,二是间接风险。(1)直接风险是指由手术室医护人员造成的失误。常见的有人为因素,如导致患者伤口发生感染、压疮或患者皮肤灼伤、不当等;(2)间接风险通常是指由医院的其它部门造成,如药房采购的药品不合格、后勤未及时维修手术室中的相关设备等。因此,按照护理风险发生的性质可将手术室中的风险事件分为四种:①差错风险事故:如查对、给药、输血、标本送检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②意外情况风险事件:如手术室突然停电、火险、病患的输液反应、患者意外跌倒等;③投诉风险事件:通常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④护理资料不详细、不全面、不及时。
3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3.1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医院行政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如学习《医疗安全知识》和《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医疗纠纷处理条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让护理人员提高合规操作意识,规范工作行为。同时,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宣教,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水平。
3.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和其它科室相比,手术室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更为严格,特别是在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环节。除了要健全现有管理制度外,更关键的是要将制度落实到位,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她们的责任感。同时,健全考核机制,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护理人员要作出相应的处罚。针对由人为因素产生的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必须要严厉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真正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3.3强化护理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水平
护理风险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更能避免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因此,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医护人员的培训方案,逐步增强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应经常组织培训、讲座活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前来授课;另一方面,应安排优秀医务人员到外院去进修学习。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3.4重视术前访视
通过术前访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全面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及治疗情况,才能更好地做好防范措施。当接送患者出入手术室的时候,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术式和术前用药,确保工作无误。
3.5跟班检查,及时防范
通过跟班检查,能及时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还能察觉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防范。由高年资护士、护士长负责不定期跟班检查。发现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护理人员,要积极进行说服教育,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服口服。
3.6其它重要事项
【关键词】 风险因素; 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84-03
手术室承担着全院手术患者的治疗工作,它有着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其工作具有操作多、交接多、环节多、技术性强等特点[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医疗设备、器械的迅速发展,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负荷量不断增加,患者法律意识亦不断提高,使医疗护理纠纷呈逐渐上升趋势[2]。为了减小手术室各种风险因素,笔者对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所存在的诸多护理风险因素进行了回顾分析,并且于2011年针对各种风险因素采取了有效、安全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726例均为女性,年龄23~67岁,平均(49.24±5.24)岁;手术时间34~157 min;卵巢囊肿267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合并有早孕者6例,卵巢囊肿合并有阑尾炎者3例,子宫肌瘤314例,子宫肌瘤合并有腺肌症者15例,输卵管妊娠57例,宫角妊娠8例,卵巢妊娠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良性成熟畸胎瘤28例,宫外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进行全身麻醉的345例,脊髓麻醉的244例,局部浸润麻醉的137例。对照组702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50.34±6.02)岁;手术时间36~159 min;卵巢囊肿239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合并有早孕者11例,卵巢囊肿合并有阑尾炎者4例,子宫肌瘤315例,子宫肌瘤合并腺肌症12例,输卵管妊娠56例,宫角妊娠6例,卵巢妊娠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良性成熟畸胎瘤29例,宫外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进行全身麻醉345例,脊髓麻醉287例,局部浸润麻醉70例。两组患者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手术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方差齐性和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702例患者给予一般性的管理措施,观察组726例患者则针对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给予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对护理工作者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关心其身心健康,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强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心,确诊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以免接错患者,放错手术、弄错手术的部位等;如果术中需给药,则一定要与医嘱,药物过敏的试验结果进行详细核对之后再用药;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应当在手术开始前、中、手将敷料器械等进行清点,对新护士强化培训,严格培训考核的制度。比较两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对两组护理工作所取得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控进行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1 环境因素 近年来,包括肿瘤等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外科手术不断增加,其难度、复杂性不断增加,手术时间不断增加,使护士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状态不佳,容易罹患身心疾病[2]。手术中护士常传递刀、剪等锐器,常常不慎刺伤自己,极易感染乙型肝炎等血源性传染病。手术中使用的器械、设备等产生辐射、烟雾以及和消毒剂等对护士的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1.2 人为因素 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常发生接错患者的错误,医院手术室数量有限,经常多个手术同时开始,护理人员在忙乱中出现错误,由于通知单项目书写有误,接患者时未严格将手术单、病历、患者三项核对或核对时有漏项,巡回护士手术间再次查对不严格,医师及麻醉医师术前未再次查对等。手术中器械准备不足,常因器械护士接手术通知单时,未仔细查看手术名称,特殊手术未与手术医生沟通,常规及急诊手术包配备不到位等原因发生。用药错误,常见原因是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执行口头医嘱未复诵。手术器械和纱布遗留于创口或体腔内,常见原因是敷料器械包内器械、敷料数目不准确,手术开始前、中、后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未认真清点,手术开始前,未将多余敷料器械拿出室外,长时间手术,过度疲劳等。因输血单填写有误发生输错血的错误。
3.1.3 疏忽管理导致的风险 许多年轻新毕业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与临床技能;护士的流动性增加,近年来聘用护士较多增加了护士的流动性。手术室虽然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多未落实执行,常以经验代替制度[1]。由于护士年轻化,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制度未严格实施,对某些设备不熟悉,造成操作失误较多。出现护理纠纷,导致护理质量下降[3]。
3.2 安全管理措施
3.2.1 改善工作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对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要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缓解护士高度紧张的神经。改善设备,定期检查,尽量减低设备的噪声,使用电刀切割组织时尽量吸尽烟雾,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人要尽量离开,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如手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下手套,从伤口处挤出足够多血液,并用流水冲洗,用2%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可注射高价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查,以预防感染血源性疾病[4]。
3.2.2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率 (1)防止接错和摔伤、碰伤患者。接患者时,应使用病历首页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室、床号以及手术名称;不能理智回答问题的患者,应同麻醉师、医生共同核对;麻醉开始前,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接送患者的平车要保持良好的性能,患者上平车时,将平车固定好,由两人以上保护移动并上好护栏;平车拐弯时,要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及肢体;患者等待手术时,应系好约束带,小儿、神志不清的要有专人看。(2)如术中需要给药,需与医嘱、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详细核对后用药。使用任何注射药物,应做好“三查八对”工作,并实行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字迹不清楚、瓶签脱落或者有疑问者是不能应用的。用过的空瓶应当进行保留,以备核对,等到手术完毕核对无误后才可以丢弃。麻醉中用药须做到取药时、抽药时及放药时核对。手术台上应当采取固定的、不同式样的容器来盛放局麻药液,这样才不会和其他药物相混淆。如需输血,巡回护士正确填写取血单,交指定人员按取血条送血库取血,回到手术间后再和麻醉医生共同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输入,并将输血记录贴于病历中。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情况严重者应通知立即停止手术,保留未输完的血袋,已备检验。(3)患者手术安放要遵循“科学、合理、舒适”的原则,对于年老体弱及手术时间长的患者,约束带松紧要适度,并于受压部位垫软垫,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5]。需使用止血带时,应选择好缚扎位置,避免损伤神经,并用衬垫保护好,并需详细记录时间,预防肢体缺血、缺氧而导致神经损伤等[6]。(4)防止纱布、器械遗留体腔。术前术后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要共同清点手术用物,随患者带入的敷料于手术前要清理干净。术中,台上物品由洗手护士负责,台下由巡回护士负责。术中增减物品,必须要由巡回的护士亲自进行递交,详实记录。在深部手术留置止血钳或者填入纱布的时候,手术者一定要及时将情况告知器械护士和助手,以便及时进行清点,避免遗留现象发生。凡是胸腹腔内所用的纱布垫应当系有金属环或留有长带,应放置在创口外,以免其遗留在体内。凡是在手术台上所卸下的器械、纱布、线郑、缝针等,均应当及时拣起来放到固定地方,而且应当嘱咐洗手护士,未经巡回护士的同意,任何人不能将这些物品带出室外[7]。(5)病理结果与术后治疗密切相关,保管好手术标本至关重要。对于术中切下的标本器械护士应及时妥善放在器械台上,较小的标本应及时装入到标本袋中,防止丢失。手术后应将标本放置在容器内,用福尔马林溶液将其浸泡,并且应和病理检查单核对之后交给相应负责人进行保管和送检。
3.2.3 制订并且认真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1)医院与护士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应当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护士降低流动性。(2)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理成员由年资较高的主管护理工程师组成,在每月月初定期召开会议,对风险事情进行分析、总结、讨论,制定相应风险干预措施;监督并定期检查各级护理人员遵守操作规程[8-9]。(3)年轻护士应由高年资主管护师带教,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以提高年轻护士的临床技能;所有护士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同时选拔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护士到上级医院短期学习、进修或读成人本科等,在学习进修后,将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以业务学习形式传授给全科护理人员[10-11]。
本组资料中,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0.55%、0.41%,对照组分别为1.85%、1.57%,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认真评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事故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2]俞美定.护理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12):70-71.
[3]邱慧兰,韦巧灵.护理安全隐患意识的调查及警示牌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62.
[4]陈坚,陈菊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963-964.
[5]李红,叶嫒嫒,杨晓秋,等,手术患者坠床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进修杂志,2008,23(18):1722-1723.
[6]文索芳,经霁,唐桂荣.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09,24(20):1911-1912.
[7]陈小娣,钱小毛.手术室环境消毒质量现状及其监管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32-533.
[8]徐洁.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因素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195-2196.
[9]杨绮云,刘美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隐患与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8):931-932.
[10]延海燕,郭旭光,林海燕.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控措施[J].北方药学,2012,9(4):120-121.
Keywords: operation room nursing risk events; risk; management;
一、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一) 一般资料
将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这六个月进行手术患者对于实施手术的满意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手术室临床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 方法
1. 调查方法
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了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与其调查,在实际的调查内容上主要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手术满意度的实际评价以及风险事故的状况这两大内容,其中又将风险事故分为了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问卷主要是由相关医护人员在探讨分析基础上进行具体内容的制定[1]。
2. 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操作:
首先是在医疗机构中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对行为的一种指导和规范,同时也是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参考依据。从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上来讲具体包含了:其一是“手术室一般制度”即日常的值班制度以及巡逻制度,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制度、患者接送制度。其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即“六项检查”、“十二项核对”、“四项到位”。六项基本检查具体指,病人姓名和病情资料检查,手术前二次检查、手术前麻醉检查、皮肤消毒检查、手术器具完备性检查、体腔关闭前后检查。十二项基本信息核对具体指,患者科室核对 、姓名年龄性别核对,手术床号名称核对、手术药品物品核对,手术设备以及消毒核对。四项医疗用品的到位具体指,手术药品到位,手术吸引器以及氧气罩到位,手术中电刀到位。因而在进行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细节条例进行操作。
其次是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也就是说为了最大化的降低手术中危险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构建了相应详细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医护人员的配合,进而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就显得必不可少,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可以由主管医师作为小组的组长,而由护士长最为小组的副组长,同时由各个科室的相关医护人员作为具体成员,进而通过这样明确的级别划分来组建成管理小组。同时在是实际的手术前、中、后管理小组要对管理制度的是否有效的落实给与严格的监督。其中主要就是对涉及手术的相关医护人员在是否落实管理制度方面给与具体的监督,同时还要提前对手术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以及预防,定期进行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研究在风险管理人员监督中需要调整的方面。进而为后续降低手术风险提供良好的保证[2]。
最后是相关医护人员工作观念给与一定的转变和提高。具体来讲要在医疗机构中大力宣传手术危险事件对于患者以及医院的重要影响,定期在医疗机构中进行手术室安全护理的宣传大会,将手术的安全风险所涉及的医学知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普及,进而有效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在日常手术前、中、后进行危险防范的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建立赏罚分明的措施,也就是对于能够及时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发现危险隐患同时及时汇报的医护人员给与一定的奖赏,同时对于在工作中消极工作因为自身没有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操作进而造成的手术危险事件的医护人员应该给与严厉的惩罚,可以说惩罚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强化手术护理过程中风险防控意识,进而最大化的体高整个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3]。
(三)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相关计算软件来统计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程度数据以及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的数据。
二、 结果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在后续的六个月中日常手术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次数相较于没有进行风险管理之前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患者对于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手术结果以及手术效果都表示比较满意。
在对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的前后对比情况
三、 讨论
众所周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最关心的。而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对于整个的手术顺利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手术室由于日常使用率较高同时在任务量上也比较大,因而难免会出现环节上的一些失误状况,而这些状况就会对手术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会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这样的状况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关于手术室日常护理方面的风险管理则是对于目前状况的良好解决办法,通过具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具体风险管理小组可以较好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手术危险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也可以通过这些制度来有效的规范其行为进而提高其专业护理技能。同时风险小组可以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也可以将手术过程中风险进行大大的降低。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在手术室的日常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推广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管理;
手术室承担着急诊抢救、手术等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医疗活动,其功能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等成员通过相互协作来来实现,因此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诸多风险因素存在[1],是医院临床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手术护理工作中涉及到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本文中将对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管理措施,以控制或降低手术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手术护理安全系数具体报告如下。
1风险因素
1.1护理人员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接错患者或手术部位错误。(2)给药错误、输血或输液错误。(3)手术器械、用品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时间或将手术用品遗留患者体内。(4)患者安置不当导致压疮、神经损伤或坠床;(5)手术病理标本遗失或弄错。
1.2环境因素 疲劳因素:手术患者过多、手术时间过长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2)放射、气体因素:手术室中会含有少量的、术中电刀切割组织产生的烟雾以及低浓度的化学消毒剂[2],长时间吸入会对医护人员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另外医疗仪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术中X线及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等都会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3)锐器伤:术中配合不默契,会在传递手术刀、剪、针、钩等动作时误刺到自己或他人,导致血源性疾病的感染。(4)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手术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湿式清扫,避免非手术室人员进入,避免手术感染的发生。
1.3管理因素
(1)忽略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与手术操作的考核与培训,导致手术中出现操作不规范、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2)手术室设备及器械未按照规定进行检测、维修或更换,新增医疗设备未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学习,导致操作不熟练,影响手术进行;(3)未建立完善的排班或人事制度,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强,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缺少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手术室护理人员。
2防范管理措施
2.1患者与手术部位
术前严格按照手术室流程进行,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认真核对手术通知单,执行“四查”、“十一对”制度[3],以确保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建立“手术患者信息卡”及腕带,术前通过手术通知单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用药情况、药物敏试验结果及配血报告。麻醉前由手术医师、护理人员、麻醉师根据患者的X线片、CT片及病历共同核对手术部位,并用记号笔在相应部位进行标记,核对无误后进行麻醉与手术。
2.2用药与输血
严格按照“三查七对”要求进行药物准备,术中用药要复诵2次,保留安瓿备查;给药时要核对瓶签;术后安瓿不可拿出手术间。取血与输血要执行“三查八对”制度[4]。
2.3护理
根据手术部位与手术方式正确摆放患者的,保证患者呼吸与循环功能的顺畅,并询问患者的舒适度;着床点要尽量避开神经走行部位,防止神经麻痹;术前要对可术区皮肤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手术整,以免损伤皮肤。
2.4坠床预防
在接送患者的时候要加强安全意识,移动前要保证患者被妥善固定,尤其是对于老人、婴幼儿或意识不清醒的患者要由专门责任护理人员进行看护,必要时可以给予约束,约束带的松紧程度要掌握好,避免损伤到患者的皮肤;用于移动患者的平车、轮椅要定期进行检修,以保持其功能性与安全性。
2.5优化排班制度
制定合理的护理人员排班制度,保证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工作影响其精神集中;护理团队要注意新老结合,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与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搭配在一起,便于新人学习。
2.6手术用物管理
术前、缝合前以及缝合后,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都要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进行清点并及时记录,保证其完整性。实行专人负责制,无特殊原因不可更换手术护士,如要更换要进行严格的交接,确保物品无误。
2.7病理标本管理
手术中的标本要进行妥善保管,做好记录;送至病理科时要对病理单、标本、标本登记本进行核对,并由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对于需冰冻切片的标本要注明科别、姓名、床号、标本名称、采集部位,检查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为准,避免医疗纠纷[5]。
2.8手术室感染
手术全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禁止非手术室人员进入手术室,减少空气中的浮尘细菌数;对特异性感染手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会经常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有直接接触,因此在操作中要谨慎传递等锐利器械,避免刺伤自己或他人;一旦刺伤皮肤应立即脱下手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适量血液并用清水冲洗,用2%的碘酊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
总之,手术室安全是护理质量的最重要反映,通过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地防范管理措施,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健全手术室操作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与考核,有利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任月环,孙红敏,马杏娟.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6(12):1907-1908.
[2] 贾丽珍.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9):150-151.
[3] 朱言红.手术室护理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职业技术教学与研究,2012,89(3):130-131.
【关键词 】地震伤员;救治;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03―02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room in treatment of trauma patients in earthquake.
TANGLi REN Qiaomei ,Operation room
( The second people’hospital of Guangyuan,Sichuan,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easures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room in treatment of trauma patients in earthquake. Methods We improved the care systems and risk plans actively.We carried out risk management by means of personnel management,materials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 Result Surgical goods were prepared well.Infection and nursing mistakes and accidents did not occur. Conclus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n reduce the security risk to maximum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are in in treatment of trauma patients in earthquake.
【Key Words】Trauma patients in earthquake; Treatment; Nursing of operation room; Risk management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也波及到广元市。此次地震震感强,伤员多且具有伤势重,复合伤多,开放性伤多,伤口污染严重等特点【1】。由于手术环境改变,护理工作量增加,外援医务人员的加入等使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比平常更高。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主要担负着矿山急救和灾难救护工作,我们有较完善的批量伤员救治预案和程序。为此,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地震伤员救治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地震伤员资料:汶川地震我院共收治伤员539例,有328例伤员行急诊手术。264例伤势较轻伤员由手术室护士配合在门诊行清创缝合术,早期有64例伤势较重伤员救护工作在手术室完成。64例伤员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3岁―78岁,其中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手术方式为颅脑手术13例,肝脾手术5例,四肢内固定20例,脊柱内固定11例,截肢8例,剖宫产2例,大清创及其他 5例。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积极完善相关护理制度和风险预案 成批抢救需要高度的协同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组织协调,沉着应对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2】。。地震发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地震伤员救治指挥部,并下设手术室抢救治疗小组,组长由麻醉科科主任和手术室护士长担任,成员为全科人员。立即启动各项抢救应急机制和预案,并边实施边完善。如术中突然停电预案,早期术中发生强烈余震预案,地震时手术病人转移预案及转移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等。实践证明,这些预案在后来发生的大余震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人员的管理
2.2.1 护理人员的管理。①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及批量伤员救护应急措施,组织所有人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做好应战准备。②根据批量伤员手术救治程序,将护理人员大致分为伤员分类组:负责地震伤员检伤分类和填写资料;物品准备组:负责手术物品的准备及仪器设备的检查、检修;手术配合组:负责手术的洗手和巡回工作。每位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③本次特大地震救护中,医护人员呈现的是一个长作战的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证充足的体力来应对这次灾害。④外援的人员由于不熟悉环境,只担任洗手护士工作。
2.2.2 地震伤员的管理。①准确有效检伤分类。②做好伤员标记及查对工作。③需作清创的伤员较多,集中安置,保持秩序。④实施心理护理和人道主义关怀。向其解释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不可人为避免,应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手术。
2.3 物品的管理
2.3.1 手术器械的管理:由于伤员的俱增,原有的手术器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物品准备组成员立即因地制宜,将原有的器械拆分,重新组装,以备所需。并着重增加清创器械,骨科器械,脑外器械等,对使用频繁的器械如线锯,咬骨钳等单独包装,提高周转率。
2.3.2 一次性消耗物品的管理:应对如此巨大的伤员群体传统的无菌敷料和打包已供不应及,我们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手术衣,一次性中单和手术巾等。既节约了时间,有节约了人力。
2.3.3 手术药品的管理:积极准备急救药品,局麻药品和全麻药品以及清创药品,生理盐水等,满足手术伤员需要。
2.4 感染的管理
2.4.1 手术环境的管理
2.4.1.1 帐篷手术室的管理。①地震发生后,原有手术室暂时不能开展工作。医院统一安排下,在院广场立即搭建帐篷手术室4间,一间作无菌手术如开颅手术,一间作II类手术如剖宫产,一间作感染手术如清创,一间作物品储存。②手术室相对独立,靠近手术科室,方便伤员及时救护。③空气采用移动式动态消毒机消毒,物品、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4.1.2 原有手术室的管理。①由于地震强度大,原有手术室遭到较大的破坏,震后在医院指挥下,积极进行整理修护,于5月13日晚重新开放。②停排择期手术,全力应对急诊手术。③重新规划区域,增加感染手术间的数量。④无菌手术与感染手术绝对分开。⑤连台手术之间做好室内环境卫生及空气消毒处置。
2.4.2 手术器械的处理:均实施标准预防,使用后的器械均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灭菌。
2.4.3 医疗垃圾的处理。①手术中和手术后特别加强对锐器如刀片、缝针的管理,所有锐器都装入锐器盒处理。②医疗废弃物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焚烧处理【3】。③清创后的冲洗液、吸引液等加入含氯消毒剂搅拌静置后再处理。④截肢手术的残肢立即密封,及时焚烧。
2.4.4 医务人员手处理。①帐篷手术室由于条件有限,选择外科手消毒快速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②由于抢救任务重,医务人员只重视对伤员的救护,而忽略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以及个人的自身防护【4】。护士积极提醒医生做好感染控制和自身标准预防。
3. 结果
3.1 地震伤员救治期间,手术物品准备充分,护理到位。在手术室内完成的64例各类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未发生1例护理差错及切口感染,术后伤员均安全转院或出院。
4 讨论
4.1 规章制度是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制度是工作的法规是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5】。在对地震伤员救护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严格按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如手术室查对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
4.2 制定风险预案是是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手术室手术室是医院抢救急、危、重、批量伤员的第一线,突发状况多,是高风险科室【5】。制定护理风险预案不仅完善原有的护理制度,在突发事件批量伤员救护中亦显现出极大的作用,提高护士应对重大灾难的救护能力。目前继海地地震,王家邻矿难等灾难事故发生后,我们更要有护理风险意识,积极完善相关风险预案,提高护士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有效回避护理风险,使护士在重大灾害救护中沉着、冷静,保证手术救治安全。
终上所述,在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手术室应积极完善相关护理制度、应急风险预案和救治程序,通过对人员、物资、仪器设备、手术安全、消毒隔离等方面的管理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确保手术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先志,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应急医学救援,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119.
[3]许军萍.合并艾滋病感染患者手术全程护理配合及防范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