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范文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

篇1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社会;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强劲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推动者。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特别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截至2009年12月底,注册私营企业已达740.2万户,比上年底增长12.59%,已经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2005~2009年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15.2%。注册个体工商户3197.4万户,较上年底增长9.6%,比2005年增加733.5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为14.6万亿元,比上年底的增长24.79%,是2005年的2.38倍;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为1.09万亿元,比2008年底增长20.55%。另外,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新增GDP的50%以上,占到新增就业的75%以上。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具有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各市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根据2002年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结果,在被调查的3258家私营企业中,有8%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又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2.8%的企业已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6.6%的企业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只有深化改革,才有出路。

      据分析,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研发投入经费的效率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没有很大差别。在大型企业中,一方面是研究资金不足,对外资的依赖很大;另一方面是投入的规模效益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因而使得我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然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则有比较灵活的机制,对创新既有积极性,又能使创新的能力很容易发挥出来,只要我们给予非公企业更加有利的环境,它们必将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65%的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产生于中小企业。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拥有一批在若干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重点企业。中关村科技园从美国硅谷那里取得的宝贵经验是:人力资本和技术上的长期投资成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人的因素,技术上的长期投资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③

第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税收收入,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十一五”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16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080亿元,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5年的148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542亿元,增长了1.33倍,年均增长23.6%,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各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及其他经济成分,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0%以上,对国家新增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第四、增加了社会投资,弥补了新型工业化时期的资本不足问题,推动了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持续快速增长,积累了巨额的民间资本。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转轨时期,面临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国家的经济能力来看,虽然总量进入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但是我们面临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民生的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自觉从事社会各类公益事业,积极践行共同富裕。比如,许多私营企业主积极从事扶贫开发、创办光彩事业,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了温暖,给贫困的人们带来了发展的希望。1994年春,四川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等10位私营企业家,为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走“互惠互利、义利兼容”的扶贫开发之路,帮助“老、少、边、穷”等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实现共富。

      毫无疑问,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总的来说,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主流是健康的。但也要看到其存在问题的另一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多项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私营业主唯利是图,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继续鼓励、支持,也要加强引导、监督管理,使之健康发展。当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们党的基本经济政策,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而面对挑战和机遇,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也应该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有效地推动自身的快速发展,以便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中小企业增长缓慢影响就业增长》载《中国财经报》,2006年8月15日.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这一使命的必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职业人,并树立鲜明的专业培养特色,是专业建设和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更符合实际的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岗位特性,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职业人。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途径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趋势及本专业特点,与校外外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了解到实际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内容、操作规范,同时了解到新形势下外贸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专业通过与外贸企业的互动,可以达到培养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技能”为指导思想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深入到外贸企业,到具体的外贸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工作,与一般企业员工一样从事相应职能的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目前“顶岗实习”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并大都放在大三时期,学生是在学习了大部分专业所修课程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着一定的基础。

(三)课证融合,加强考级考证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在国际贸易专业来说,主要的职业证书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由于考证考级主要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和专业知识来设定考试内容的,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外贸岗位的专业课程,参加相关岗位的考证,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掌握了相应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在相应岗位上的基本技能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缩小了学生与外贸工作岗位的距离,为将来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完善校内仿真实训条件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在校内建设基于实物的仿真实训场所,这样可以完善专业实训功能、提高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就是建立国贸实训室,购置外贸相关软件,利用事前设定的操作情景,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参与到摸拟的外贸实训环境中来,并模仿某个角色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通关角色的操作学生可以认识到角色的定位,了解到角色的工作内容,学会角色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五)引入企业外贸人员参与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把企业参与有机地融人整个教学系统中,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发挥企业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功能,成立由企业外贸部门负责人或

者一线有着丰富外贸操作经验的人员等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定期举行例会,研究和制订职业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聘请这些企业人员参与某门课程或者某些环节的教学,把其外贸操作经验融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权威的敬仰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尽快掌握实际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与外贸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许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停留在协议书上,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大都形同虚设。另外学生到外贸企业实地跟班实训,场景虽是真实的,但由于企业的盈利性和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不可能一次性安排大量学生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实训,所以到最后就是流于形式,变成了短瞬的参观。学生也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对于外贸具体业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和实质上的了解,结果是校外实训基地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甚至有的只是签订协议,盖上公章,没有后续事宜,当是备案资料应付上面检查。

(二)对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格缺乏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多在制定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深入外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际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而是学院的教师于会议室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外贸工作经历以及设想来进行职业人培养方案的修订。缺乏实践基础的职业人培养方案自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岗位的需求,不能体现外贸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会偏离现实;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有效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中心;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上也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外贸实践或者实际操作环节,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来学习专业知识,巩固和掌握所需要的技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才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条件上的限制和意识上的偏差,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停留在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学生依旧是被教师牵制的被动的对象,让学生参与的操作环节被教师有意或无意删减了,虽然方便了教师,但是最终学生不能达到掌握所需技能的目标。同时教师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能的考核,也还是停留在以期末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技能的情况。

(四)教学团队学院派的情况依旧未改

具体落实“工学结合”理念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某项技能的时候,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这项技能,这是前提,但是往往我们的教师真正在外贸企业从事过相关工作的很少,以后也基本上没有到外贸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即使有的挂职锻炼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不是时间短就是干脆挂名而已。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引进外贸教师时候更多地考虑职称和学历,外贸从业经验仅是一个参考而已,而真正在外贸企业一线岗位工作过有较高技能的人才往往学历上不高,因此整体上教师技能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些现实导致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很多内容流于形式,不能教授学生真正的技能,最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经验

(一)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成果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于2003年,如今历经了近9年的发展,在这9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一直秉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比如在2008年申报成功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外贸出口跟单实务,2010年专业成功申报了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在2003年专业成立之初,就与校外外贸企业合作成立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外贸行业专家作出专业建设的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提供外贸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同时提出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帮助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讨论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

善人才培养规格,另外聘请他们为学生召开外贸方面的讲座。2004年开始开设技能实训课程时就聘请外贸企业兼职人员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他们丰富的外贸工作经验充实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操作水平。2005年提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2006年落实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先学会技能,再把技能带到课堂上教会学生技能,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依据任务驱动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实施项目教学模式,重点突出技能训练,正是因为这样,外贸出口跟单实务这门课程才能够顺利申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突破

2010年开始,专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继续做好做强,不断增强专业整体实力,与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这是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摒弃了单纯式的协议合作,认识到开展深入实质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长期稳定的深入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于是利用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还没有自营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与其共同出资合作成立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对外贸易部的人员都是学校都是由学校派驻,包括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外贸易部的工作具体就由派驻的学生和老师来开展。在与学校合作中,企业不用给对外贸易部的工作人员发工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单独投资成立一个对外贸易部,同时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市场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而作为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来说,可以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契机,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岗位第一线了解和学习以及提高其外贸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外贸岗位第一线进行外贸操作实战,通过具体实战学生可以切实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教师的实地指导。而且通过外贸业务产生的业务利润可以继续推进公司对外贸易部的长期运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以说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个大胆创新和尝试,也是更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途径。

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有效途径的思考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在目前教师师资结构前提下,不再惟高职称高学历是论,而是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去学校指定的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到外贸企业兼职,锻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只有在这种情况才能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另外对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优化,利用优厚待遇引进外贸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服务。

(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其亲自操作,贯穿整个操作过程,体会操作经历,这样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技能要点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检验,及时改进和完善。

(三)密切与企业的合作程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企业、学校不同的利益驱使,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要想保持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开展深入实质的合作内容,必须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应主动走入企业,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另外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温晓琼.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破解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1)

[2] 姚奇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及其破解[j].商情,2010(11)

[3] 吴素敏.工学结合是高职国际

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0

[4] 刘辉.基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构建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09

篇3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是用来制约人们行为的一个框架,它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就必须要完善自身经营的各项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稳健快速的发展。

一、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环境

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是构建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前提,只有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保证企业稳定有序发展。我公司即江苏高速公路石油发展有限公司自2002年2月成立以来,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环境,严格规范会计工作,完善收支分配、经营指标等各个环节,事实证明,这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构建,同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收益。

二、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

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日常经营中,我公司力争在注重效益的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遵循诚信原则以及公平竞争原则,提倡员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从而确保公司稳定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公司分别经营了京沪高速、沿海高速、连徐高速等江苏省境内多条高速公路沿线64个服务区加油站,基于我公司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日常经营中公司充分体现和宣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从而深入到每一位客户的心中。在制度经济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基础,只有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诚信可靠。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都决定着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公司致力于全面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由此为公司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效益。成立初期,我公司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公司人数的8%左右,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在之后的经营中,公司一直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迄今为止,公司员工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就财务审计部门而言,从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一名会计师,到现在拥有一名高级会计师,四名会计师以及一名审计师,公司不断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了公司经营的健康有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会不断致力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构建。

四、建立会计监督机制,确保财务活动透明

会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约束,这种监督约束要贯穿在会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透明,这方面,我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第一,对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监督,确保销售收入的透明。我公司从2008年起,开始使用SAP零售管理系统,实行机制帐表,淘汰了手工帐,从而减少了人为舞弊的可能性,其次,业务部门能够随时对各站点的销售量进行远程查询,财务部门也能够对各站点收入的入账情况进行核对,有力的保证了企业销售收入的透明。

第二,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行监督,确保成本、费用的透明。在经营过程中,我公司对经营成本和各项费用都进行严格监督,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起初公司是根据各加油站上报的数据安排进货量,这种进货方式往往带有盲目性,后来经过改革,依托中石化的二次物流系统,我公司科学地管理加油站库存,实现合理配送,透明运作,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第三,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监督,确保现金流量的透明。目前,我公司实现了资金网上支付,不但节约了人力成本,促进了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现金流量的实时跟踪,保证了企业资金流量的透明。

通过以上几点内容的实现,使得我公司的会计工作十分稳健,因此,要构建企业会计工作的内部和谐制度,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透明,保证会计活动真实可靠。

篇4

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好文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工学结合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于1994年,当时在校生50人,教师3名,发展到今天,拥有专兼职教师16人,在校学生近200人的专业,现拥有3个专业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办公室以及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等配套实习场所和设施。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尝试和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有效的成绩。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中

首先,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深入石家庄外贸行业对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数量、相关行业数量、规模的分布特点的调研,系统了解了外贸企业和行业外贸岗位情况及对应的主要职业技能;分析了各岗位技能及相应的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更加准确。

在对外贸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外贸相关服务和管理部门:海关、商检、外管局、银行、国税局等也进行了走访,搜集到相应的行业背景知识和资料。同时,走访了近三届优秀毕业生,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毕业生对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的措施建议。教师们实实在在地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岗位的设置和需求,了解学生毕业后真实的想法和对学校的建议,通过多方面调研分析,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最新、最直接的依据。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企业出发,从需求出发,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尤其制定出了完全符合“工学结合”模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以外贸行业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

通过调研,外贸行业职业生涯一般要经历这样三个主要阶段:新人、一般业务员和业务经理,对应三个不同阶段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针对新人开设:公共英语、商务英语、经济法、国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外贸业务入门模块。一般业务员在新人的基础上开设: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国际贸易流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实训模块、外贸业务综合实训模块.业务经理在一般业务员的基础上增加:现代会展基础与服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企业管理、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模块。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特点,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实施三阶段培养;将“单证员 ”和“跟单员”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时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50%以上,加大真实业务的实训比例,使真实业务实训比例逐步达到整个实践环节的30%。

2、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必须靠各个课程的具体实施来实现。针对每门课程,教师们集思广益,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教学的实施有效。首先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整体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并重;将岗位工作任务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来讲就是“以项目(行动)驱动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实施,即以项目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项目完成,课程教学也完成。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目的。项目化教学,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做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工作或任务。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该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在教学安排中,根据实际工作要求把课程划分为标的条款设计、运输条款设计、支付条款设计、价格条款设计、条款综合设计共五大项目,大项目又设立分项目、子项目,如标的条款设计又分为纺织品、玩具、食品标的条款的设计。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标的条款,掌握了设计标的条款的各项能力。学完各岗位的课程,也就掌握了各岗位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最终完成“岗位、知识 、能力”三位一体化的效果,真正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3、依托典型企业,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环节分为两大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是指在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实训基础上,进一步参与校企合作办公室两家企业的真实业务操作。具体包括河北宝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外贸业务和河北百威特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国际货运业务两部分;具体做法就是首先把学生分小组,不同小组从事不同业务的开发,比如有的小组负责劳保服具体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维护,有的小组负责滴灌设备产品的跟单处理,还有的小组负责所有外贸业务的单据处理,并有另外小组负责相关的租船订舱业务和报关报验,一定时期后,所有小组轮换业务,这样可以基本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较充分接触更多的业务实践,学到真正的业务操作处理经验。“校外”实训是指到合作企业即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比如我们先后带学生到秦皇岛港、清河羊绒基地、正定小商品博览会以及河北安平丝网集散地等参观、学习、实训,在港口一线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具体讲解外贸商品的进出口流程、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学生们真实体验进出口商品的来往情况;在生产工厂,一线的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如何根据网上询盘得到的业务,进行生产商品,发送商品;在国际博览会,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了解到商品的国际需求。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通过校内外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从2004年开始,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年都举办外贸技能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单证制作、信用证审核、外贸函电的处理、业务谈判、以及外贸风险的防范等。2009年国际贸易专业举办了关于信用证操作能力技能大赛,比赛内容以外贸公司和银行的实际信用证为基础,整合成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信用证审核技能考核;第二部分是根据所提供的信用证及相关资料,缮制结汇单据,进行制单技能考核。本次竞赛在命题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一是试卷均为来自外贸公司和银行的原始信用证,二是学生以虚拟公司和虚拟银行的身份参与比赛。比赛中可以查资料,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业务以及岗位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2010年在全国单证员技能大赛中,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篇5

为切实加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做好1995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办法(以下简称“工资包干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凡实行“工资包干办法”的企业,原则上包干人均工资水平不得超过同行业挂钩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

二、根据市劳动局、财政局、原市税务局京劳资发〔1994〕229号文件规定适当核增工资总额的企业,在1995年核入包干工资基数时,按以下原则掌握:

1.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年〕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其核增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年人均800元。

2.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8000元之间的,且1993年实发工资在年人均6500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

3.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8000元以上的企业,原则上95年不再核增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篇6

关键词:公有制;主体;非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05-04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里谈一点看法。

一、我国国有经济活力增强,规模增大,但控制力、影响力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产业分布、规模和质量有了重大变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彻底打破,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搞活的局面得到确立。100个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中央统一管理,其余10多万个国有企业由地方管理。地方和企业有了投资、建设、布局的自。国有企业不再是国家计划的单纯执行者,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去严重落后亏损的国有企业已全部淘汰,绝大部分国有小企业已转化为非公有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关键领域集中,新成长起一批具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地方和企业的动力、活力增强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了,总体规模也增大了。国有资产总体增长较快。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资产53.5万亿元,比2001年全国工业资产(13.54万亿元)高2.9倍,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4 471亿)的119倍。国有资产近十年每年增长3.6万亿元,一年增长额比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量高7倍。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1.07万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国净资产的6.7倍,按可比价计算,也至少高2倍。国有企业总体规模增大,大企业实力雄厚,集中了更多高级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优秀领导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些年来实施了很多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的举措,影响和促进了我国未来科技进步创新的进程。这是值得自豪和庆幸的。但是,国有经济在资产规模有所增长的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控制力有所下降,严重影响到作为社会主义基础和宏观调控支柱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 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出现由非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的趋势。公有制在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7%,2006年的48.6%,2008年的35.2%,下降为2010年的26.9%。其中国有资产占22.2%,集体经济占4.7%。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42.8%,2006年的51.2%,2008年的64.2%,上升到2010年的73%。其中私营经济占45.7%,外资经济占25.1%,个体经济占2.2%。私有外资企业的资产已超过国有企业。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公有制高1.7倍,其中私营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1倍,外资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3%。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中国有经济仅占3.9%,家庭联产承包制占63%。第二产业中,公有经济资产仅占27.6%(国有24.8%,集体2.8%),非公有占72.2%。第三产业中,公有制仅占24%(国有21.7%,集体2.3%),非公有占到75.9%(私营51.8%,外资21.3%)。

2. 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柱作用严重削弱,非公有制在绝大多数重要部门已居控制地位。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但目前我国40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居控制地位的只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电力工业、水生产供应业和烟草工业等5个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占94.7%,石油加工业占70.3%,电力业占91.7%,水生产供应产值占64%,烟草业占99.3%)。居相对控制地位的有煤炭开采业(产值占59.1%)、电力机械制造业(占46.4%)、燃气生产供应业(占43.4%)3个行业,其余31个行业全部为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并居主体地位了。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公有制经济早已下降到不到20%。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非公有经济在各领域中健康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占控制地位也不影响公有制主体作用。但在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控制地位,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这么低,失去控制地位和主体支柱作用,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只占19.9%,医药制造业只占12.6%,通用设备制造业只占5.7%,专用设备制造业只占1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24.3%,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只占8.9%,钢铁工业占38.5%,有色金属工业占27%①,不能说是正常现象。

有一些行业看起来不属于国民经济命脉,但与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由谁经营主导,影响很大。像农副产品加工业,2009年产值2.79万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 509亿元,仅占1.7%,加上集体企业也不到3%,几乎完全由外资和私有企业占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是不利的。

外资控制了我国近一半行业。在我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对20个拥有资产的控制权。其中绝对控制的有9个行业,相对控制的11个行业。一些产业未完全控制,但控制了一些产业排前5名的企业。

3. 国有企业实力不足。我国现有2万多家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中中央企业仅剩百十来家。国有大型企业比重低,实力弱,集中度太低,以至形成大量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影响到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效率及控制力。十大钢铁企业的集中度仅有39%,前5名为24%。500强企业分布在74个行业中,其中钢铁、建筑、石化三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占1/3,而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设备等9个高新技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企业仅占8.8%和11.4%。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拥有的资产量较多,但与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比,就显得颇弱。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占69.8%,但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8%、10.7%和6.5%。我国国有经济拥有总资产53万亿元,不到世界500强前10家公司资产(23 415亿美元,2006)的30%。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弱,大型骨干企业少,集中度低,是国有经济控制力低,影响力不足,有些该占领的领域未占领,该居控制地位的领域不居控制地位的重要原因。

4. 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工业中集体经济更没有多少。2009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只有1万个,股份合作制企业5 000个,联营企业239个,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产值仅占3.9%,资产占3.7%,主营业多收入仅占3.3%。

二、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的影响

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长远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国有资产流失

1978年,国有企业有固定资产4 471亿元,流动资产近5 000亿元,合计上万亿元。集体企业有资产2 000多亿元。国有资产的1/3以上,集体资产的几乎百分之百被私有化,50%以上低价和无偿地转化到私人手中。

20世纪80年代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时期。1982―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5 000亿元,平均每年流失500亿元,每天流失1.3亿元。90年代起每年流失1 500亿元,每天流失5亿元,目前仍在流失,一些地方仍在贱卖国有企业。2012年,山西省保德县的一个价值30亿的煤矿,被该县安监局长以37.5万元“卖”给了他的内兄。

(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所有制决定分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57,不仅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3的警戒线,而且超过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分化程度。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的统计,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收入比例仅为1.4%,按五等分法计算,近年全国最贫困20%的家庭总收入占4.06%,最富的20%的家庭总收入占50.4%。

出现了一批亿万富翁。2009年,我国百名富豪资产达到200亿元的有26人,有100亿元~199亿元的39人,有75亿元~99亿元的44人,分别占23%、35%和40%。2010年,资产过千万元的87.5万人,过亿元的5.5万人,过10亿元的1 900人,过百亿元的140人。由于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新资产层。其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1%,拥有近20万亿元的私有生产资料资产,拥有的资产总量相当于一半国有资产;雇工7 000万人,雇工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70%以上。每年获得利润超过1万亿元,利润超过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以占1%的人口,获得全国净收入的1/3左右。人均资产和收入是一般劳动者的100倍以上。这个新阶层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3,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占有生产资料,与工人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无偿占有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剥削者,也勿庸回避。他们参政议政,但也会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上层建筑、社会风气等。

(三)带来过量投资,重复建设,比例失调

这些年来我国投资率高达60%以上,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力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盲目无序发展有直接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积累率高,固定财产投资比国有经济高1倍。为了获利,盲目投资,引起许多产业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许多产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到33%~100%。落后产能多,污染严重,带来比例失调,严重损失。

(四)影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这些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得以发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加强。人们精神振奋,一心一意搞建设,为中国发展崛起努力奋斗。但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有所上升,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风气下降。讲“金钱第一”的多了,讲为人民服务的少了。打架斗殴的多了,讲相互帮助的少了。有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为“全心全意为老板服务”。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屡禁不止。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鉴于在今后一段时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会高于公有制经济,如果不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还会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会继续上升,非公有经济上升为主体地位,完全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不可能的。

(一)提高认识,正确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分工,相互支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为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支持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并使公有制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那种认为“公有私有无所谓,关键是生产第一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让公有制退出一切竞争领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看到公有制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支柱作用。公有制的这种主导支柱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忽视削弱都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就应重视公有制的比重。衡量一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质,又要看量,应把质与量统一起来研究。质与量是难以分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经济量,不能只看绝对量,还要看相对量,即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绝对量表现达到的水平和规模,相对量方能显示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只是绝对量增长,而比重却下降了,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更快,国有经济的实际地位降低了。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物质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经济命脉,公有制的数量和质量在国民经济中必须占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的比重严重下降,那只能意味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削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削弱。

(二)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

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领域,在决定未来的高科技部门、创新研发领域,由国家投资,像过去抓156项工程、两弹一星、三峡大坝那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新建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收购,提高实力。

支持国有经济掌握最先进技术,创造先进技术。增强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国和世界的创新带头者和开拓先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更大发展空间。鼓励中小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为大型骨干企业。

国有经济要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发挥主导支柱作用。要科学确定哪些部门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各行业会有差别,但决不是退得越多越好,办得越少越好。如果各地、各部门和各行业都把国有企业“收缩”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就不会有主导支柱作用。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不能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管理制度不能仅照搬西方的,要有自己的创造,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积累起来的一切优秀的东西。管理创新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要起带头作用,作出新贡献。

(三)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在我国农村,通常保存和坚持集体经济的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各业兴旺,社会安定,群众共同富裕,就业充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们生活幸福和谐。城市中也有一批办得好的集体经济。总体而言,原有集体企业,大多已解体或转化到私人手中,所剩无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到了大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支持,鼓励集体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促进其更快发展。

篇7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所有制;北京市

作者简介:张耀军(1968―),河南平顶山人,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4;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84―04

收稿日期:2006―06―25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学家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制结构是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劳动力就业及生产力能否迅速发展。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之区,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及社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及所有制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所有制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北京市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一)国家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例下降,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上升。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城市就业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1978年劳动力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分别占82.6%和17.4%。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出现了外商投资、城镇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微弱,只能吸纳很少的劳动力就业,如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就业数量只占总就业量的1%,城市中的个体占1.4%,但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较1978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到200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到58.3%,外商投资单位比例达到5.2%,城镇个体单位达到5.3%,其他非国有单位达到13.5%。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的所有制多元化发展很快,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的4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到29.2%,集体单位下降到4.1%,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5.6%,城镇个体上升到6.7%,其他非国有制单位的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到44.6%(表1),可见从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比例上升很快。

(二)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非国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能力迅速上升。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与从业人员的区别是,在岗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其他经济及其附属机构的某一岗位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资或生活费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离退休再就业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与从业人员这一指标相比,在岗职工这一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内现有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趋势相同,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上升。1980年年底,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在岗职工全部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各占82.5%和17.5%,到1985年,非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只占总数的0.4%。“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公有制成份下降,非公有制成份迅速上升。2000年至2004年底,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了24%,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下降了4%,非公有制单位上升了29.1%(表2),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北京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北京市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已超过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所吸纳的劳动力如果从从业人员来看,占54.7%,已超过公有制单位吸纳劳动力比例(45.3%)的9.4个百分点。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国有经济依然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占39.7%,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吸纳劳动力占26.8%,外商投资经济单位排在第三位,占9%。如果从在岗职工来看,情况与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同,国有经济在岗职工的比例为41.1%,依然是所有制经济单位中最高的。若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来区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在岗职工高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在所用的离退休人员中,国有经济单位最多,占33.3%,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成分不断壮大,这些单位中聘用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也最多,2004年,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在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工作的最多,占到59.6%,在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单位占16.9(表3)。排第三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0.5%。其他人员中,31.2%的在有限责任公司就业,26.5%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14.4%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总之,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向。

(二)大多数行劳动力就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的19个行业中劳动力总数为6826736人,其中有16个行业的劳动力占60%以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表4)。其中非公有制成份最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近些年来,北京市的信息、软件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私营企业在该行业发展迅速,不但促进了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相当数量的就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该行业的87.6%的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排第三位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占到97.3%;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0.3%;教育行业为78.9%,排在第三位。各个行业中,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较小,最大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占到10.8%,其次是采矿业,占10.4%,其余的行业都在10%以下,说明北京市集体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容纳能力较小。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公有制经济比重依然较大,结构不合理,影响劳动力就业。2004年底,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528.3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825亿元,占32.6%,较2001年的52.2%下降了19.6个百分点,较2002年的47.0%,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

加值1290.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52.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6%。前已述及,从社会劳动力在各类经济成分中的分布来看,全市城镇劳动者共502.8万人,其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共227.7万人,占全市城镇劳动力总数的45.3%。即使是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公有制经济也占有很大的比重。2004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中,公有制成分分别占了40.3%,17.3%,67.1%和29.4%(表5)。像批发、零售这一行业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服务性行业,非国有单位在该行业的经营效率要高,显然非国有资本的大量存在有利于这些领域的竞争和资源配置。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这四项指标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低,而非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表明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吸纳能力非公有制单位较公有制单位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低。与非公有制企业比较起来,北京市公有制企业资本金不足,企业亏损面大,负债率高(表6)。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3.8%,集体企业为20.4%,非公有制企业在20%左右;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54.5%,集体企业达64.1%,不同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资产负责率不同,最低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为42.9%,最高的是联营企业,为60.8%。高负债加上人员负担,企业负担更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国有企业除资产负债率高之外,经济效益也低。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集体企业是8.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联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外,总资产贡献率均高于国有企业;成本利润率国有企业仅是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其他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外,其他的均高于国有企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高达9.6,是国有企业的4.8倍。从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看,国有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中等偏上,最高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03895元(表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2004年,北京市有国有企业849个,每个国有企业平均243人,而私营企业669个,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17人。私营企业数量少,每个企业平均的就业人数又少,导致私营企业规模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另外,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和社会服务等行业,仍处于原始积累和小本经营阶段,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市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的速度慢,成长能力差,反映出非公有经济成长的质量不高。私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需要改善。这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存在着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的矛盾。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要应对多部门的检查、收费;另一方面,它们又没有渠道获得必要的信息、政策等。经济的管理既有交叉,又有漏洞,协调不够,影响了管理效果,客观上影响了市场的规范。此外,社会上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有排斥和歧视现象,少数政府管理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存有偏见,从政策上予以限制,再加上经营场地紧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也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个体私营经济的这些问题同中央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很不适应,同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急需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首都经济的发展。

四、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劳动力就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实行公司制,而公司制的改造、改组,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满足其条件的。从北京市现实出发,应选择一些经营状况好、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的国有企业推行企业法人化、产权企业化、盈亏自负化、责任有限化、经营自主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于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应选择其中的一部或大部推向产权市场,鼓励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购买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特别是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式改造。这样的改革,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却实现了国有资本金的转移,其变价收入可投入急需发展的产业,用于结构的调整,以及安置人员,支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使其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通过前面的分析,非国有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国有企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税收、贷款、进入领域、注册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给以优惠。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非公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为多种经济成分提供规范的信贷和融资渠道,鼓励私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允许收购各类上市企业,支持私营企业依法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通过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改革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健全体系,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因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程度,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疑会抵消所有制调整的结果。总之,要加快政府结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通过这种调整,在北京经济中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及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篇8

关键词:股份制;国有经济;股东权;自益权;公司治理

一、股份制的概念及性质

股份制是指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为一体,统一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按股份分利的资本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股份制本身是中性的,不具制度属性。不能笼统的说它是“公”,还是“私”。股份制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土壤,但它是生产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股权与产权的“分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股权只代表一般财产权而非企业产权,只有控股权才代表企业产权的控制权,才有资格取得法人代表地位。

二、股份制的作用及其特点

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再到股份制经济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说明我国公有制逐步采取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同时也说明了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制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可以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成为集约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挥资本和劳动的整体效力。

股份制能够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形成一个既相互制衡又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活力。

由上述可知,股份制有很强的兼容性,是公有制及国有经济的理想选择,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股份制经济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不触动各种所有制的财产权所有制的同时,通过所有制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各种所有权的经营实体。这种经营实体既可以保持各种所有权的独立性,又能共同使用交叉的经营空间,共同开拓新的经营空间,有利于克服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封闭性,实行开放经营,有利于各种所有制拥有的资源在广泛的经营空间内流动,优化组织和充分利用。可见股份制能将不同所有权融为一体,通过股权形式实现不同所有权的聚合是未来国有经济完成改制所采取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公平竞争,不能依仗政府强令推行;四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要尽可能相对控股。个别仍需国有独资的,要由多家国有主体共同控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必须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随着国有企业多元化产权关系的形成,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就能够在运营中实现,使原来沉淀的大量国有资本顺畅地流转。

三、国有经济选择股份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股份制的实践,因此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一)发展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是推行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基本途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要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在调整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股份制。如果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一般要保持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就是国有资本占51%以上股份,相对控股是由于股权分散,国家掌握20%―30%的股份即可达到控股的程度)。国家今后新建的企业要注重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成形式和经营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具有持续生机活力的股份制企业。

(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和发展股份制经济的基本条件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董事会,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由股东会产生董事会,作为企业的决策机构,由董事会聘任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执行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者三者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三)推行股份制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制企业提供了一种明晰的财产组织形式,便于国有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流动,国有资本可以转让股权,推出资本回报率低和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避免国有资产闲置,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购买其他股票,“借鸡生蛋”;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

(四)发展股份制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增强控制力和实行真正的政企分开

股份制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实行股份制经济,有利于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企业退出而转向投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从而增强国家经济的控制力;股份制的“两权分离”特征,有利于固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股份制还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综上所述,股份制可以使国有经济的资产顺畅地流转起来,把国有资本配置到能够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和提高国有资产重组质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股份制还可以使国家通过“控股”来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使国有企业实现自主经营,成为一个活的经济实体,使国有经济这种公有制形式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得以实现。

国有经济选择了合适的经济制度,剩余的就是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的实质是股东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四、股东权概念的正确理解

股东是因出资而取得公司股份的公司成员,股东也是公司的共同所有人,但不是公司对财产的共同所有人,他们以共有人的名义所持有的权利和义务由股份衡量;股东权是股东对股份的所有权,是一种财产权;股东权是一种非财产权,但包含财产权内容,是区别于股权的一种社员权,股东权是一种以非财产权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权利,是基于股东股份产生的一种法律地位,股东权是公司股东作为公司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而享有的所有者的权利。

股东权包括自益权和公益权两部分,自益权以收益权为主,包括:分红权、股份转让权、优先权和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而公益权主要为非财产权利,包括:知情权、质询权、表决权和大股东表决限制权等,相对与收益为主的自益权而言,企业的治理症结在于股东权的配置即寻求股东公益权的最合理实现方式。

五、股东权的配置

在我国,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尤其是国有经济选择股份制,股东权之间的要求与冲突也显现出来,由此出现的多元化主体寻求股东权的合理配置成为理性的要求。

董事制度的变革之所以与股东权配置有必然联系,在于无论是否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均是以董事会为股东权冲突的连接机构。董事的股份累积选举制就是合理配置股东权从而传导董事会进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模式之一。股份累积选举权规则起源于美国依利诺伊州1870年所制定的宪法第3章第11条。日本在1950年修改公司法时也仿照了美国的条例,我国台湾1966年修改公司法时第198条规定了这一法则,并要求强制执行。其方法为: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时,每一股份有与应选董事相同的人数的表决权,可集中选举一人,也可分散选举数人。实质上是将股份按拟选董事人数放大后,赋予股东以集中或分散选票的权利,同时避免了控股股东利用控股权重复投票给自己董事的情况,这种方法绝对排除了控股股东垄断董事会的情况。

如:控股股东持有公司1000万股份,其余全部股东累计持有800万股份,公司拟选董事5人,按我国现公司法选举原则,如果控股股东推荐董事5人,每一候选人均获1000万股份的支持,而其它股东无论推选多少候选人,始终不会超过800万股份的支持,这使得其他股东没有候选董事达到法定要求。如果采取股份累积选举法,则能完全克服。同样持股,控股股东如推选5人候选董事,则每人只获得1000万股份支持,但如果其它股东联合推选4人,则每一人可获1000万股份支持,与控股股东的候选董事股份支持相同,从而确保了其它股东能共同推选与其股份相对应的董事,有效的防止国有经济的垄断,有利于国有经济的顺畅发展,这样形成的董事会客观上代表了更多股东的利益。对中国而言,有必要强制执行股份累积选举法,如何利用股东权合理配置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仍需我国在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参考文献:

1、sharehold a person who owns shares of stjoint stock[M].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US,1979.

2、孙志军.对股份及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法学,1988(3).

3、武忆舟.公司法论[M].三民书局出版社,1980.

篇9

第一,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此,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已取得巨大进展。到*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改制面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以上。作为国有企业主干的中央企业,已有*家企业按照公司法转制,开展董事会试点。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截至*年底,*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有*家完成或启动股改程序,占*%。今后,应重点推进中央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条件上市的要上市。

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年后,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共有*万户,而到*年,国有工商企业户数减少至*万户,减少了一半。*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亿元,而到*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达*万亿元,增长了*倍。*年,中央企业净资产*万亿元,到*年,增长到*万亿元。*年,《财富》全球*强中中国内地企业有*家,这些企业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今后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此外,还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篇10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篇11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

一、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主线是改革国有经济,而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课题。改革30年来,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的比重仍比较大。二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没有完全退出,目前仍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于竞争性领域。三是地方政府办企业太多,对国企的定位不明确。四是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清与运行机制滞后。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深层次问题入手”,深化改革,具体来讲:

第一,对国有企业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不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产权制度改革,让这些不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全部退出;二是对于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进行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整合企业资源、发挥企业潜能、改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国有企业更好地承担政府所赋予的“特殊职能”。

第二,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政府应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并获得相应的收益,但对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实现效果看,管理不足和管理过度都是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当然,加强国企管理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状态,而是要改变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强化宏观监控和政策引导。

第三,把国有企业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其它经济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要把非公有制企业的机制优势与国有企业的资产优势相结合,把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视为盘活国有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联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既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以纯粹的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是很难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即便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很难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这就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的主题是一种客观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1. 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但就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公平。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制度供给上,总会倾向于公有制经济,而对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非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从而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二,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存在的许多局限性。一是产权单一,不清晰,主要以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即使注册为股份制的企业也有的以家属成员挂名注册,产权没有真正社会化;二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家族化现象严重;三是没有自己的企业家队伍;四是短期行为严重;五是缺乏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甚至模仿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文化,缺乏非公有制企业文化的特点。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造成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看要加快其二次创业的步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与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一方面,认识到经济增长点不是一种产业而是一种经济制度,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成分。另一方面,树立“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过去我们防止化公为私,这是对的。但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即私有制的产物也可以变为公有制。对于国家而言,这也是一种资本经营,有利于做大公有资本。

第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档次、上规模。要在增加其数量的同时,引导其开展创新活动。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培养自己的企业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克服短期行为;四是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搞好发展规划,克服短期行为。

第三,规范政府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政府明确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理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服务、引导、协调、监督的职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政府行为纠正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少企业负担,支持非公有制发展;三是在政治上要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一视同仁,提供二者平等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莉蓉: 对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篇12

关键词:国企;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中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实现的基本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

1.国有经济定位问题

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引入各种所需的经济成分,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基础问题。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也由于竞争性领域分布过多,造成了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削弱。国企普遍缺乏整体的经济布局规划,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的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这导致国有资本的产业配置无序、重复性产业数量众多、资源配置混乱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国企改革的发展。同时,国企对许多行业存在明显的垄断现象,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对立局面。以上种种不良状况主要是由于国有经济定位不明确所造成的,只有将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解决,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2.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有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侵吞和占有国有资产的恶劣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想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甚至将企业民营化改革当做一次瓜分公有资源的机会,这些问题曾使国企改革一度成为民众诟病的对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从法律法规上严格规范改革的各项操作并打消相关负责人对国有资产处置的顾虑,新一轮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将难以进行下去。

3. 产权保护问题

产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要保证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保障产权的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必须积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但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同所有制的产权并未得到全面到位的保护。国有资产的产权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却常常受到侵犯,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这样才有利于国企与民企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1.明确国有经济定位

目前的国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公共服务类;二是战略保障类;三是商业竞争类。对于与国家安全或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直接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如军工行业、战略物资相关企业、社会基础设施企业等)可根据改革现状实行国企独资或绝对控股形式;对于国家战略发展相关的行业可实行国企相对控股;对于商业竞争类企业,国企可缩减经营范围和干涉程度,甚至可酌情退出竞争。对不宜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明确分类,对非自然垄断环节的控制要逐渐减弱,随着国有经济定位的逐渐清晰,将行业竞争逐渐引入到更多的垄断领域,以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体制的新突破。

2. 转变国资监管方式

随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和《决定》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资委要积极转变国资监管方式,使其从“管理企业”逐步转变为“管理资本”,并积极研究和改进以管理资本为主的新的国资监管模式和工作方法。转变国资监管方式重点就在于控制资本投向、制定运作规范和提升资本回报率,逐步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配套机构。从目前情况看,改进国资管理体制,分离监管者与出资者,是改革突破的重要出路。这是由于国资委身兼监管者与出资者两重身份,存在一定程度的责任冲突,不利于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家和政资分离。通过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分离监管者与出资者,建立国有资本运营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有利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3. 加强国资规范运作

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一般混合方式有股份制改造、产权交易、公司上市、投资者进入等,混合方式的关键在于两种资本的有机融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对国企改制相关的审批手续进行明文规定,加强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还要降低某些行业和领域中非公有资本的进入要求,细化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严格细致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投资项目的相关文件,开放更多领域中的竞争业务,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便利。此外,要提高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竞争性,保证改革的公开透明,简化改革中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明确参与者的权利和负债,对潜在购买者进行资格认证等。

4.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结构优化对于改革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在市场机制配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产权转让、公司上市、资产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国企产权结构的改革,实现其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引入投资者,让他们参与到大型国企的改革中来。市场中的大型私企及其他民间资本都对市场的机制配置有深刻理解,通过他们的加入能尽快实现国企股权的多元化。其次,积极倡导机构投资者对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投资,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中,并注意保障他们在国企改革中的相关权益,在丰富企业资本金的同时,使国企股权结构得到改善。最后,还要积极探索国企改革中经营者与员工持股的合理方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国家建设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其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正是推动国家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强关键性领域控制力的大好时机,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必将使国家拥有更加强大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风生水起[J].企业文明,2014(12).

篇13

[关键词]经济改革 理论创新 辩证分析

从1978年党的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己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国有经济改革还远没有最终完成。目前,对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国有经济改革,还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需要突破一系列障碍,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本文试从这个角度着手,对国有经济改革与经济理论创新进行辩证分析。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而且,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 .《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新视野》,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篇14

各区县房地局(土地局)、开发区房地局:

为简化办事手续,促进已购公房上市,搞活我市住房二级市场,现就以房改成本价所购公房申请上市出售的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凡以房改成本价所购公房申请上市出售的,除与原产权单位在买卖合同中另有约定的以外,可不再征询原产权单位的意见。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涉及房屋供暖、物业管理及公共维修基金等问题,卖方应如实向买方告知,并由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本通知自即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