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的方式范文

审计的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审计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审计的方式

篇1

关键词:审计;参与;客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新的发展,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管理各个领域,覆盖了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管理在内的所有业务活动。随着内部审计作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审计的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和审计范围都有了根本变化。内部审计正由真实性、合法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职能由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向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增值功能转变,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由监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参与式审计正逐渐成为新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参与式审计的背景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有着深远影响。2013年,中国内审协会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修订,该准则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和审计范围进行了新的确定和规范。新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实现组织目标,防范组织风险,增加组织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2008年,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同时了相关配套指引,建立了内控规范的完整法规体系,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型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同时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及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负责独立客观的复核和评价企业活动,促进维持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内部审计已从简单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过渡到评价经营的效率、效果、有效性的全面审计。内部审计师不仅要对各种账册、报表、数字资料打交道,更要广泛与人打交道,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取审计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以获取各种信息,对审计发现采取纠正行动,是审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参与式审计的必要性

1.传统审计关系的弊端

审计部门要实施审计,必须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接触。传统审计是一个封闭系统,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定位于监督与被监督,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审计部门通过审查相关资料、现场观察、调查、记录等方式,监督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形成审计意见写入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一般都是批判性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弊反应在审计报告中,报告给高级管理层,这意味着被审对象工作中存在缺陷,可能面临上级的责问和批评,而审计人员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可能改变被审计人员以往熟悉的工作程序和习惯,因此被审人员心理上有抵触,防范心理强,在审计过程中不支持不配合,造成审工作开展难,审计结束后整改难,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审计意见落实难一直是传统审计面临的重要问题。审计人员千方百计发现管理漏洞和内控缺陷,并提出相关纠正意见,却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对重要问题纠正不到位甚至根本不采取措施,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有时也由于审计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关键问题,没有找到管理薄弱的关键点,提出的改进建议不切合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无论哪种原因,最终都导致了审计意见落实难,审计出的问题纠正难,直接影响削弱了审计的价值。

2.客户参与有利于提升审计服务价值

目前内审部门普遍面临审计资源匮乏、审计人员人手不足的局面,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大都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现代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审计人员涉足一些新的不熟悉的领域,仅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很难及时发现各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审计客户长期从事相关活动,了解具体的规定、操作流程、专业知识,经营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哪里有漏洞,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业务人员从事这个工作,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审计人员只有与客户发展良好的关系,寻求客户的帮助,共同寻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3.参与式审计的方式

审计不是单向的,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客户的全程参与,如果把审计作为一个产品,则审计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客户接受审计并采纳审计建议是一个消费过程,审计过程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需要不同程度的介入到服务过程中。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双向获利,客户的投入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1)审前参与在审计项目开始前,审计部门要制定一个有效计划,和客户一起收集信息,充分利用客户的经营管理技能,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建立团队合作关系,让客户真正参与到审计过程中,而不仅仅作为审计对象被审查。(2)审计过程参与外勤工作是与客户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阶段,外勤工作的起点是在审计项目开始时召开进点会,审计人员利用这一时机,和客户充分沟通,向客户讲明审计的目标、方式和审计程序,使客户明白审计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为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而不是单纯的挑毛病,是对他们有益的,这样双方在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和配合审计工作。和客户共同探讨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引,包括了审计目标、范围、时间、步骤和人员安排,是指导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操作指南。审计方案使客户了解审计师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将做多长时间,这些信息促使客户了解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审计方案的制定需要客户的帮助,提供有关审计活动的背景信息,并在客户的帮助下,和相关人员沟通,实施现场调查,获取有关计划、组织、控制、政策、程序等各种信息。经过与客户的沟通,并进过初步测试,如果某些环节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纠正,对于这些不重要的风险,审计师可以调整审计方案,在检查清单中剔除,将精力集中在重大风险方面。与客户共同建立评价标准。内部审计范围深入到经营管理各个部分,绩效评价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评价的标准有的是组织已有的,如操作指南,生产计划、合同、预算等,审计师在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和相关性之后,可以将结果和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出审计结论。也有一些绩效评价没有现成的标准,尤其是一些管理职能,没有相应的标准去衡量,需要审计师建立评价标准。建立标准往往是困难的,审计师除了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使客户同意和接受这些标准。要与客户明确业务的目标和目的,寻找相应的标准并达成一致,否则测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会导致没有必要的争论,测评结果不被客户接受,也就没有改进的可能。审计过程中的每项审计发现要及时告知审计客户,并和他们充分讨论审计发现和相关证明材料,共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采取的纠正措施。客户对审计发现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审计人员对这些观点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当双方经过充分讨论协商,仍无法对审计发现达成一致观点,审计师要保留自己的意见,并和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协调,以保证审计发现被重视并加以改正。审计报告既要体现好的方面,也要反映坏的方面,这种平衡能消除客户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信任审计师不会只是挑毛病的人,对他们工作积极的方面予以适当肯定,使客户对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更有积极性和信心,整改措施更为充分、有效和及时。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前,可将报告草稿交给客户,对于一些重要审计发现,和客户一起讨论改进措施,并要求客户对每个审计发现提出几条相应的改进意见,经讨论达成一致后,以双方都能认可的方式写入审计建议,客户提出的建议往往更符合事实,毕竟客户更清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更容易落实。在审计报告中,对客户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声明这些建议是和客户一起探讨提议的,并说明客户已经采取的改进措施。(3)事后调查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采用事后回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听取客户的反馈意见,包括客户对对审计结果是否满意,审计建议对客户是否有帮助,客户对下次审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通过这种回馈,向客户证明审计师积极合作的态度,同时有助于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与客户的关系,营造更融洽的工作氛围,保证审计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代内部审计迅速发展,审计人员仅凭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处理好与审计客户的关系,采用参与式审计方式,必须根植与审计文化中,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并在具体工作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范秀成,张彤宇.顾客参与对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4,(8):69-74.

[2]魏洪亮.顾客参与下的价值创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8):71-72.

篇2

【关键词】持续审计 持续监控 内部控制 数据中心 审计模型 数据挖掘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革新着传统的审计技术。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审计人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顺应新特点,实现内部审计方式的跨越式转变。多年来,智能审计、数据式审计、在线审计、持续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持续监控等概念不断的充斥着审计人员的耳膜,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概念的不同反应了其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概念之间存在连续的与递进的关系,但是,这些概念都突出了目前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在线的、连续的、实时的、智能化的审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持续审计技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而来。持续审计的概念提出近20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已被研究了近几十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被广泛接受的持续审计定义: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一段时间后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对持续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尽管学者们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化环境下现代审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AT&T公司Bell实验室于1986年至1990年开发了持续程序审计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简称CPAS)[1],成为最早的持续审计模型之一,为后来持续审计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较为著名的模型有Rezaee提出的建立具有自动审计能力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Oninos提出的持续审计总体设计框架、Woodroof提出的应用于债务契约领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虽然CPAS由于应用部门的认识不足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在公司内推广应用,而那些已经执行了大量实时易的公司则尝到了持续审计应用的甜头,如毕马威、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Schwab公司、PayPal公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意大利银行集团Bipop以及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ICICI[2]、美国HCA医疗保健公司、IBM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目前,ACL公司开发的CAA软件已经为四大和美国公众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已经有14700家企业在使用ACL公司的产品。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2005年,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成,2012年完成工程二期,设计开发了包括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实施系统(AO)的审计应用系统。国家电网开发了包括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和四项功能的审计信息化平台。其中,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另外,南方电网公司、中石化、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符合自己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架构并逐步落地开发。

三、数据中心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

从持续审计的概念和发展驱动因素来看,持续审计是建立在电子数据基础上的。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中存储着数以T计的电子数据,如果不将这些数据有效运用,套用Swiss Post Solutions的Holdt先生的话,“资料只是躺在那里积灰尘和耗费金钱”[3]。马洪江(2002)也指出,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什么直接的价值,有价值的是从中抽取到的知识和信息[4]。然而,数据运用是一个问题,数据的组织、清洗也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持续审计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数据的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审计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正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持续审计系统的上线运行需同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进行审计数据规划,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中间表,实现审计数据的定时或不定时的采集、转换、清洗、存储、调用。

其次,审计数据还面临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60%。还有报道指出平均只有1%~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支撑持续审计模型的运行,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类似于原始凭证、合同文件这种办公过程文档,持续审计模型如需调取、识别该文档上的某项金额进而判断业务的合规性,若无法调取则只能采用替代模型或者该问题根本就无法智能检测。

四、持续审计的实现方式

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改变,同样是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持续审计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内部控制测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2)认为“电子证据的完整往往依靠于内部控制措施在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上的有效性”[5]。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来更好的保证在无纸化和实施会计系统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还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内部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价内部控制恰当性、有效性、健全性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活动。

同传统的内部控制测评相比,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很大一部分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给出了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不仅包括信息系统在业务承载及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测评,还包括业务数据采集、生成、处理、报告全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

(二)审计数据复算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审计数据并非完全在信息系统中生成、流转、报告,且信息系统关于数据修改的设计并不一定严谨,而持续审计模式需要完全依赖电子数据,因此,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尤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假账真查”。

阳杰(2008)在对导入式智能审计的研究中曾提到“会审软件必须具有会计信息化的全部功能,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面’重算’,而不是部分’重算’”[6]。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难实现,而流程的梳理,中间表的设计,关联规则、勾稽关系的发现才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不仅仅包括账、表数据的重新生成、复算,还包括依据数据间勾稽关系的验证性复算,而数据间勾稽关系的发现囊括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三)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审计数据分析并非无用功。审计数据分析按照所反映信息的综合度分为财务指标分析、业务类别分析、账户金额变动情况分析。而关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这里的分析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用的较多。

数据挖掘就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智能审计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经济业务规则或者数据规律,以发现脱离该规则、规律的异常事项,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四)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审计业务关系和对应的数据关系的描述上,分析相关的控制环节,编制可行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检测模型可以来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已经识别的业务风险或者法律法规条款。持续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模型命名、确定模型目标、明确审计依据、定义算法、确定数据源、定义输出结果六个过程。

(五)对关键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持续监控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一定遇到以下情况,假设在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资金的来源账户、流向账户、业务用途、账户金额变动规律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上各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获取资料,而有些资料可能并不容易获取,审计工作往往被这种细碎的障碍耽搁变得复杂。而持续审计模式下,我们要发现代表流程中各节点的关键要素,实现对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半可视化的监控。

五、结论

持续审计价值的运用是各单位目前均意识到并争先恐后研究的领域。文章论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持续审计广泛开展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也是显现持续审计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持续审计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审计程序以及对应的审计管理模式。其次,持续审计的过程更多情况下是审计疑点的发现、挖掘的过程,进而支持审计人员进一步发现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报告或者审计结果。诚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持续审计在实现的道路上同样阻碍重重,这些阻碍不仅来自于技术瓶颈,还来自于使用者、被审计单位的接受、认可、配合程度。然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持续审计的实现及应用是代代审计人员不懈追求的审计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A.and F.Halper.The continuous audit of online systems[J].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1,10(1):110-125.

[2]何芹.持续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28-29.

[3]Robert Hertzberg.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利用数据取得竞争优势[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0.

[4]马江洪,张文修.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知识发现:统计学的观点[J].工程数学学报,2002,19(1):1-13.

[5]Zabihollah Rezaee,Ahmad Sharbatoghlie. Continuous Auditing: Building Automated Auditing Capability[].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2,21(1):147-163.

篇3

“十一五”期间是电网建设的高峰时期,围绕建设“坚强电网”的战略目标,公司系统应加强电网建设工程的审计工作。目前,分公司的电网、老旧设备改造,农网、城网、县级城网、户户通、路灯亮化工程名目繁多,工程的决算率和资产入账率偏低。为了加快工程决算速度,保证工程如实列支,应对所有的完工决算工程开展审计。根据电网工程造价需权威中介机构认定的要求和公司系统工程审计力量不足的具体情况,电网工程决算和造价认定审计原则上由审计部门牵头,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在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按照“委托审计,实地丈量,全程监督”的原则,开展阳光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果。笔者就目前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对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供参考。

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内容不规范容易造成经济纠纷

1.在签订的合同中,有些文字不规范,表述不清导致甲、乙双方责任不明。(1)购货合同:部分合同未注明运费承担方,有可能造成运费重复列支;合同中对安装及调试内容口径不一,部分合同为“指导安装、调试”字样,部分为“出卖人负责调试”,从文字看来,后种合同容易让人理解为设备安装后的调试工作应由供货厂家承担,但实际工程中均为施工单位承担。(2)施工合同文字中专用条款内容含糊,反映不出合同施工承担方式,或模棱两可;双方责任无量化概念,如没有各自承担的材料、设备、供应种类及数量;工程计价内容不全,有内容无数量,特别反映在设计变更及签证内容上,文字无操作性。如:XX110KV变电工程合同,没写明承包方式,甲方应供给乙方哪些材料,该工程执行什么定额,按什么标准取费,定额材料(主材)单价偏低时如何找材差,发生变更如何处理均无文字表达。

2.合同中主要条款内容欠缺。购销合同中的一些内容如结算方式、质量要求、违约责任等事项空白;施工合同中只签定了工程价款,未规定结算依据及取费依据,材料承包方式及价格依据也未作出明确规定。

3.合同中主要条款内容欠妥。施工合同中某些条款不公允。如结算依据同一批工程采用的定额不同,价格依据不同,同一批工程的多个施工队,装置性材料结算价格不一样;同一个施工单位取费标准不同。

(二)工程施工现场资料不规范,给虚列工程成本,套取资金提供了方便1.工程变更资料不全。工程竣工图与设计图相比变化较大,但无设计变更,竣工图大多为电脑打印草图,且无相关单位的签字盖章。施工中变更不及时或签证不全(特别是图纸以外工作及三通一平、站容站貌整治部分),致使计价时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和确定计价方法,难以准确定价。2.调试、试验报告不全,缺乏必要的调试试验报告,难以准确反映工程调试工作内容。3.部分签证工程量含糊。如:某工程防腐防火没有量的签证。4.部分工程出现无施工图纸、无设计图纸的现象。

(三)结算资料不规范,容易形成工程成本不实,移交资产不准确

1.结算书中存在计量不准确现象。工程结算中普遍存在:重安装、轻土建;重图纸内、轻图纸外;重具体工程量、轻政策调整;重新建、轻拆除现象。在政策调整、现场增加工作内容、土建工程、原设施拆除等方面漏项较多。(1)土建工程中漏项及错项较多。同一批工程采用的定额不同,取费标准不同,价格依据不同,特别是装置性材料价格无标准,亦无甲方签证同意的字样。部分结算中对历年来工、料价格调整文件执行不准确。结算书中站容站貌整治无工程量,计价无依据,仅有总的造价,无工程量,资料中也没有签证及必要的图纸与计量依据。(2)代购的安全工具等无委托书、无发票、无甲方签证。(3)地形系数计取发生多种形式错误。如:将平地计取了地形系数;地形系数应综合调增1.2,却理解为1.2%。(4)工程量计算误差较大。如:土建部分的挖填、回填土方量、余土外运以及其他分项工程量计算;拆除费中计取了不参加拆除的项目等。(5)在定额子目的选用上,存在高套、错套现象。部分10KV项目套用了35KV定额。(6)在政策调整方面漏项较多。如:按政策调增的人工费、工资性津贴补差、材料机械系数调整,部分项目结算书中均未涉及。(7)基础材料价格偏大。如:XX钢杆基础用料中钢筋、混凝土按概算价格进入工程,比市场价格高出很多。(8)定额模板、取费出现错误。一些模板出现计算错误,还有一些工程使用模板与工程类型不符,如:XX支公司路灯亮化外委工程却使用自营工程模板,没有计入机械费。(9)运输费的定额子目套用不准。500米人力运输定额子目中按其10倍计算人力运输。

2.定额辅材重复计取。如XX支公司的10KV工程为支公司内部三产企业进行施工,工程所用材料包括辅助材料全部由支公司供应,但施工费的计取中又重复计取了定额辅材。

3.对施工费的组成认识不清晰。将概算中的基本预备费、法人管理费、筹资费等计入施工费中。

4.部分项目费用重复计算。如:XX支公司10KV电杆的焊接费用、开闭所安装工程中辅材、单体调试与系统调试费等已在财务据实列支报销,而又在施工费中重复套用定额计取了费用。

5.施工费计算方式财务与工程结算不对应。如XX支公司是用工程结算总价减去甲供材料作为施工费。而工程结算书中的材料费用往往与甲供材料不符,这样就造成了财务结算施工费与工程结算中施工费不符。

6.线路改造工程中青苗赔付不规范。⑴青苗赔付有乘机搭车可能,青苗赔偿中出现招待费的内容。⑵与线路施工影响到的相关单位协议不全,存在以白条支付相关单位的现象。

(四)财务核算不规范,容易产生涉税风险

1.未按工程结算书详细分类。如:财务挂财时未按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书将“土建部分”记入“建筑工程”,将“安装”记入“安装工程”,也没有将与设备相对应的安装费及辅材记入“安装工程”。

2.索取的发票种类与施工内容不符,如XX供电支公司施工方开具的为“其他服务业”发票,应为“建筑安装业”发票。

3.对印花税的计提不准确。有些供电支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算时,未对与整项工程相关联的全部合同计提印花税。

4.对筹资费列支不准确。应予资本化利息有的按工程概算金额计提,而不是按工程实际支出数计算筹资利息。

三、解决方法

(一)公司内审部门必须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的同时,提前全程进行审计,改变以往完工后再进行审计的做法要根据基建规模、工程进度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工程竣工决算之前就介入工程管理,审核确认是否具备竣工决算审计的条件,逐步实现工程估算、概算、结算、核算、决算、计划、进度、招标、合同、资产结转等全过程的重点审核、适时监督与跟踪服务。

(二)签订合同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合同法》,力争合同规范、完整购销合同中填写内容应具体、明确、齐全;施工合同签订应加以规范,合同内容不仅要签订工程价款,还要规定结算依据、取费标准、材料承包方式、材料价格依据以及工程保质期,工程付款方式、留取的质保金等重要款项。

(三)资料要完整工程管理部门在工程完工之后,要有专人及时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该补充的要及时补充,该变更的图纸要随时变更,该办签证的办好签证,监理部门要当好“法官”,切勿将资料丢失,收集完毕及时将资料归档,以方便审计时能随时拿出资料审计。

(四)竣工资料要加以规范草图不能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竣工图作为工程结算依据应该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工程结算书封面设计应该有预算编制人、建设单位审核人以及甲乙双方单位的盖章。施工中变更单应该完备并及时签证。隐蔽工程一定要有三方签证的验收证明。

(五)施工单位的结算人员一定要负责任,认真核对工程量,套准定额,在量、价和取费标准上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随心所欲工程结算书编制中的材料表一定要与施工用料(甲供料与自购材料之和)相一致。工程管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层层把关,认真做好现场签证以及结算审核。

(六)加强预结算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的造价知识(1)目前很多预算人员只会套用定额模板,却不懂定额,所以造成对施工费组成认识不清楚,把不应该计入施工费的基本预备费计入施工费,地形系数不知如何取等现象,还有一些定额模板中没有列入的施工项目不知如何进入工程结算,定额模板中重复计取的费用又不知如何减出。(2)预算人员不能太依赖于模板,事先一定要先确认模板的正确性,再进行使用。(3)预算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新的政策调整,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七)对于工程生产准备费中的“三通一平”、“站容站貌的整治”和10KV的接续工程,委托的单位一定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准备相应的完整的工程资料,不能只附一张协议书

(八)加强工程财务管理,规范工程支出(1)财务人员就工程核算应准确运用会计科目,按照工程结算书内容准确记入“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和“待摊支出”明细科目。(2)重视印花税的计提。对工程中涉及的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及设备、材料的购销合同等应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足额计提印花税,并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交纳。(3)财务人员还应严格按照票据管理办法及时索取正规的原始发票,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拒绝接收。(4)不要对同一项目重复列支。(5)编制财务竣工决算报告前一定要与工程部门的结算核对准确。四、工程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审查定额套项及基价换算对定额子目的审核。同一个分项工程套用不同的子目,其基价差异很大,在审查预结算时必须对定额子目的选套加以审核,注意同类子目界限划分及综合定额所综合的内容,依据设计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予以核实,以防出现高套定额现象。

(二)审核其他费用费用的计取应根据有关规定标准和费率。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系按工程类别和施工企业取费资质等级不同划分的,因此,审核取费标准是否正确,必须先审查施工企业取费资质证书、核定的工程类别,以套用相应的费率,同时还应注意各种费用的计算基数是否正确。

(三)审核材料的价差有些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而材料价格随市场行情的变化会与预算价格产生价差,在审核价差时,一是按各地市的市场信息价合理核定;二是按甲乙双方合同中规定的价格及施工单位提交的供料合同、采购发票等进行核定。

(四)关注签证,审核工程量实地查看工程量,对隐蔽工程的签证更不容忽视。

(五)审查合同的订立和执行情况认真查看工程所有签订的合同,看是否责任明确,执行到位。

篇4

摘要网络经济时代以“网络财务”为代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ERP为方向的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以BPR为代表的现代管理思想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构架和流程,从本质和表象两方面更加深刻地改变着审计的对象和环境,使审计的对象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向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计算机审计需要关注的已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而需要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供应链追溯,使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大大拓展。本文旨在从审计对象、审计环境等角度讨论一下Internet对传统审计工作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 传统审计 网络审计

网络改变了传统审计信息的输出、传送、存储和检索等的方式。由于网络的高度信息共享性、实时性,因此审计信息的输出,如WEB信息(上市公司的报表信息的充分披露、与审计有关法规的)、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网站信息的上载与下载、审计电子文书和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审计信息的存储与检索等都将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在现有条件情况下,利用铺设光缆的专用网络线来传送审计信息。这方面的应用实际是审计工作的本身的办公自动化,与其他领域网络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应用是相似的。

1.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兴起拓展了计算机审计的客体

网络经济时代使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得以发展,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代为记账、算账、报账。甚至可以设想将来企业可不必设置专门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这样,计算机审计就不能再局限于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还应扩展到对提供下载财务会计软件的网站以及网上为广大用户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及理财活动的那些网络服务公司的业务进行审计,使审计的客体进一步拓展。 2.电子商务(E-Business)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构架和流程,使审计面临一个崭新的课题 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一Commerce)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其特点是不再依靠纸面文件以及单据的传送,而是借助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来全面实现电子化的交易和结算过程。其便捷、经济的特点,再加上Dell公司等网上销售公司的成功范例让所有有远见的企业都在规划实施电子商务战略,为自己企业的操作和管理安装电子商务引擎;政府与IT行业的主流厂商则从安全认证和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发电子商务平台,为电子商务提供必要的条件,整个世界都意识到电子商务无疑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商务主流方式和企业生存方式。此外厂商发现对客户进行新型的Web服务和支持有利于同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又促使电子商务从单纯的网上销售延伸到电子同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又促使电子商务从单纯的网上销售延伸到电子服务与支持(E-Service)领域。电子商务正改变着许多现有的商务操作和管理规则,促使企业形成更加开放的商务构架,允许企业利用更广的外部和市场资源,把产、供、销各环节及其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集成在一个大的电子商务包中,这必将形成一种与传统商务截然不同的电子商务的操作和管理模式,并对传统审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北京出现的全国第一起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纳税的案件,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传统审计面对电子商务已显得无能为力。 审计对象的本质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隐性化和数字化,使舞弊行为更易发生;此外现代审计赖以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手段无法对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审查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是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解决的崭新课题。 3.ERP、BPR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使审计面临的对象在加复杂化 网络经济时代管理思想进一步拓展,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思想。ERP软件的应用和BPR的实施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难度大大增加。计算机审计需要考虑的已不单单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考虑各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最近国际数据公司(IDC)对世界上著名的ERP管理软件厂商的一次调查表明,基于Internet的ERP和BPR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加入了电子商务的内涵。未来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计划及其优化和执行,将是一个基于共同知识体系的全球化的应用。新的观点认为单一企业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群体的应用效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预示审计还将面临一种多公司交叉的更为广阔的网络系统。 BPR是ERP系统应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BPR强调一步到位,让企业打破旧的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流程。经过近10年的探索,许多跨国公司在BPR理论指导下获得了成功。目前一种新的概念“业务流程造代”(BPI,Business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面对“3C”(即顾客、竞争和变化),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因此可称为“持续的BPR”。这将意味着审计面临的对象将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使审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难度大大增加。4.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将成为计算机审计中符合性测试的重要内容 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电子货币的支付和结算系统,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安全性和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侵犯金融电子系统的金融犯罪活动已呈现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成为计算机审计中符合性测试的重要内容。为防范金融犯罪,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性,加强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也就将成为审计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崭新课题,并拓展了审计主体的构成。

篇5

【摘要】在经济监督的需求之下产生了审计,其在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均有所涉及,审计英语中的相关词汇术语、句法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其语义表达相对较为客观。对此在进行审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要综合两种语言的差异与共性,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

【关键词】审计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济监督的实际需求产生的。因此在审计翻译实际中,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以及语言差异的重视,要避免审计英语工作开展中,相关审计人员与其审计对象之间出现各种沟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审计英语的主要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方式。

一、提升对相关词语翻译过程中技巧的重视

在相关审计术语的具体应用中,会利用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对其进行翻译,在一般状况下就会通过直译的模式对于这些术语开展翻译,这样可以使其与既定的项目设计效果相符。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应用相关翻译活动的开展中,其翻译的相关内容会与审计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会对相关审计英语的载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对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其具体的审计语境进行探究分析,对其专业性进行探究,保障其与上下文的语境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翻译人员可以针对其上下语境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并对相关翻译资源进行系统的总结。在进行相关翻译经验的梳理探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一些专业的词典与网站信息,也可以充分的借鉴一些优质经验,这样可以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合理性,提升整体的翻译效果与质量。

二、在进行内容翻译过程中保障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

在具体的审计翻译工作开展中,相关翻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审计知识与内容,提升自身的整体信息阅读量,进而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直观性、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同时在对一些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应用与其相符合的翻译模式与手段,进而保障整个翻译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提升其整体翻译的客观性特征。同时,要提升对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保障其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此,在对其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翻译为“相关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对其违法获得的相关资产进行转移、隐匿的行为时,具有制止的权利”。通^被动语态对整个分析进行强调,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翻译内容的专业性。

三、灵活应用分合翻译策略

审计英语是一种专业性的英语应用模式,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性。对此在一些相关英语构建中,一些审计词义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此种问题的出现可以满足在不同审计环境下不同的审计群体的不同需求。基于此种环境背景,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对其翻译的正确的传达,灵活的应用分合策略。同时,在相关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一些单句英语、复合句英语进行综合性的分离以及融合,在基于原文内容与相关形式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相关信息内容的科学传递,进而有效的实现审计翻译综合体现。具有分译策略审计英语翻译,可以在根本上保障多次应用这些合译策略,进而有效的实现了审计英语与合译策略实践中的有效融合。

四、专业词汇的合理翻译

在实际的审计英语翻译工作开展中,要对英语词汇进行系统的翻译,在此过程中将专业性的语言翻译作为其基础,再对相关审计英语进行科学系统的翻译。基于此种状况,要提升对审计英语的科学性分析,进而保障整个翻译内容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翻译中,要提升对审计英语中一些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对审计文本进行系统地融合,进而保障整个翻译的科学性,在进行词汇的审计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出现语境融合的状况,要通过对翻译内容排他性的重视,进而实现资源内容的科学解释。例如,在审计环境之下,翻译人员对于一些词语的特征要起到足够的重视,如,在翻译语境之下要将audit译为“审计”,不要将其译为“旁听”;同时要把“appreciation"译为“增值”的意思,不要将其翻译为“欣赏”、“感激”等词义。基于专业的语境分析,在根本上保障词语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英语价值的专业性。同时,在进行英语审计的表达过程中,要对其翻译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其进行同义项目以及其相似项目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保障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五、加强对审计英语长句翻译的重视

在对审计英语进行翻译与分析的过程中,在其语句中具有一定的修饰成分,这些修饰名词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提升对其词语的断句、分词以及相关介词的重视与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直接翻译的形式对其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整个翻译工作开展的稳定性。

结束语:在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之下,企业自身的经营自以及企业的内在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要想提升企业在涉外经济业务中可以更加具有优势,可以顺利的发展,就要提升对涉外企业经济业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进行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其具体的语言特征与翻译方式进行系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苗.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劳动保障世界,2016,(21):65-66.

[2]张宏国.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7-50.

[3]沙鹏飞.商业英语单证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方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20-321.

篇6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内部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经济监督、应对风险和服务管理等重要角色。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组织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在内部审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质量管理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如许多企事业单位根据审计法规相继设置内审机构并相应配备审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并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内部审计业务各环节质量管理与重点区域审计业务质量管理,执行审签制度并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内部审计范围和深度在拓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朝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作用发挥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在内部审计的宏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内审机构没能形成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制度质量管理不健全。受人员、经费制约,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又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存在“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现象。不少组织没有健全系统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制度,如《内部审计计划制度》、《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督导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的组织即使依据审计准则建立了一些制度,但系统性、前瞻性不足且执行力缺乏。

(二)审计人员质量管理不到位。不少组织没能实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满足现状,变革及创新意识不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利;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且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以审计、会计专业人员为主,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受限,效益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受阻;权责利相结合原则的落实不到位,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缺乏,导致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势,与“依法审计、恪尽职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诚实敬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业务知识培训不同程度地呈现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滞后和审计思路不宽。

(三)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充分。年度内部审计计划虽能反映组织内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少有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且严格执行不力;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内容不够完整同步骤不够具体并存,即审计实施方案科学性不佳;取证行为不规范,审计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审计证据充分性、成本性、合法性及相对重要性把握不够;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且存在填制不规范现象,如编制、复核人员未签名或无填制日期;审计报告中的事实清楚,但对发现问题的阐述定性不够准确。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机构对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视高于对工作质量的重视,重审计实施而轻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问题较突出。此外,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足导致审计环境相对恶劣和内部审计工作被动。

(四)审计结果质量管理不全面。目前,审计组长会对所负责的审计项目实施检查,但内审机构对审计组检查不力,交叉检查和评价显得不足,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时间随机性强,被审计单位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显得不足;内审机构不能及时检查督促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未能有效发挥促进组织加强管理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的职责不够明确,还未能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内部相关考核评价的依据;外部监督和检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某种程度上出现“内审工作的重复”的误区。

(五)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创新不明显。内部服务和管理控制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但是不少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秋后查帐”,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中小型组织更为明显,导致内部审计的内容相对狭隘,没能有效实现帮助组织管理者抵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运用盘存、观察、函证、查阅、询问、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显得不足,在线审计、动态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现实。

个案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和办学条件改善,财经活动及管理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南京晓庄学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于防范经济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熟悉学校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的优势,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以提高治理效率。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并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先后制定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修订了《南京晓庄学院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程》、《南京晓庄学院关于基建、修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实施办法》,促进内审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学校内审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职能转换及审计重点等方面,如内审机构和人员从审计结果使用者及利用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切实关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审计,注重加强审计服务,深化并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审前调查向熟悉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和政策制度转变,现场审计向分析财务类问题、业务管理类问题和政策制度类问题转变,定性处理向综合分析成因转变,审计报告向提升建议、综合分析、完善机制转变。

其次,重视培训、后续教育并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是不够的,学校除了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外,创造条件让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市教育局、内部审计协会的培训,学习交流审计政策法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并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锻炼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营造职业道德氛围,切实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降低因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个人意见对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克服因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而阻碍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学校内审部门还研究尝试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人员专家库,聘请专家指导相关的项目实施,克服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制约作用。

再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并探索审计新方法。随着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强化,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涵盖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工程、采购等众多领域,审计人员在运用审阅、核对、调账、函证、盘点等传统审计方法外,注重创新,积极实践,逐步总结出了“五查五看五结合”的审计新方法,即:查经济指标,看经营业绩,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查财务收支,看执纪情况,查账与座谈会相结合;查内控制度,看管理水平,内查与外延相结合;查资金使用效益,看管理决策能力,跟踪与绩效相结合;查增值保值,看资产运行,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尝试研究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数据库,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向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方向努力。

此外,学校审计处还不断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建设,对内部审计提出技术性要求;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组长全面检查审计项目组工作,落实审计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注重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并加大审计跟踪力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信誉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其进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并对其加以监督和评价,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审计质量。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探析

狭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违约行为的概率与审计人员对已发现违约行为进行披露的概率的乘积。广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人员素质、法治环境、决策管理、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和制度管理

关于内部审计的组织管理应围绕增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行,提高内审机构的层次,由组织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在具体组织形式上要将现行的按照审计对象划分的业务部门与审计项目结合,灵活编制审计小组,并与其他综合管理部门结合,以整合审计资源共同开展审计项目。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如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实现管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开展优秀审计方案、报告、成果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审计质量。

(二)丰富内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

通过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提升业务水平、工作技能、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通过意识教育,提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其他具体准则。针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影响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可以依据审计项目及行业类型,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家库,也可以引进其他专业人才,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三)充实审计过程和结果质量管理

审计过程质量管理,要点线面结合,既要落实“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又要对列为重点区域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在审计现场管理方面要强化审计项目现场进度控制、岗位责任落实及复核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研讨,提升对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重视程度,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的理念落实到内部审计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建立专门法制机构并配置审计复核、审理人员,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各级复核人员要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所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和级级负责,注重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审理人员之间有机结合,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组成员之间还可以随时进行复核审理,把复核审理工作做到审计实施现场,可随时纠正不当的审计行为和审计人员初步对问题定性不准的问题。关于审计结果质量管理,要坚持内部审核与外部检查评价并举的方针,统筹搞好后续审计,围绕整改制度、重点、措施及问责问效机制,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现象,研究落实内部审计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建议执行的跟踪落实,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

(四)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

篇7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组织结构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公司就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契约参与各方之间存在委托问题,因此产生了公司治理。它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具体的治理措施,可分为信息披露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按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股权激励机制等)和外部治理机制(如外部审计、政府监管、债权契约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等)。

内部审计是解决问题的控制机制,它不仅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活动。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使内部审计从以检查、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符合性审计向以增值和改革机构运行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视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仅仅评估内部控制是否能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是否可靠、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21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这一新的定义下,内部审计完成了由管理功能向治理功能的转变,其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风险、重新介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部审计也从管理导向型转变为风险导向型。

从受托责任的角度出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管理控制机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审计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等扩大到治理程序,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相比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测试相关的控制机制能否管理这些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能动式、前置式的治理特性也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会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该制度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还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和有效程度的大小除决定于该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外,还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制度结构,即其他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该制度的实施机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组织完成其目标,为此要披露相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达到这一制度的目标,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因此内部审计章程必须获得董事会的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活动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必须与其他制度安排相适应。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对内部审计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方式、企业目标等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有不同。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层次较低,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者服务,更多地是履行检查功能,并未涉及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独立性较差,如图1所示。一般多见于企业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简单的企业。

(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比财务总监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得更高,更接近于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经营审计和总经理对董事会财务责任的审计,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组织地位,但难以对总经理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三)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及各利益相关方作为委托人,分别将各自的资源交董事会,并委托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这一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高,有利于履行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功能,监事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其自身职能,如图3所示。但这种结构下,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相应地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难以实现其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四)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等重大事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地位较高。审计委员会作为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组织地位,更强调完成董事会的责任,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监证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如图4所示。但这种组织结构下无法监督董事会的受托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功能。

(五)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

以上的几种组织结构都不能同时平衡内部审计职能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即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业绩,在职能上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结构,符合公司治理对其履行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和咨询的功能,而且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图5所示。

三、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现实选择

IIA在其2004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四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五是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六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有四个基本主体,分别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发展与其他三个主体的关系来促进公司治理。

根据研究者(程新生、张宜,2005;廖洪、邹冉,2006)的调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当属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其次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接着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这三种结构合计约占被调查公司的70%。换言之,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单轨报告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延续了原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报告关系,但是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向未来、前馈式的特性,这种报告关系正逐渐发展为能动式的双轨报告体系,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较大变化,从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扩大到了风险管理、道德氛围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在以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内部控制的可靠、全面的信息与客观的评价,以便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责;需要内部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因此面向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提供内部控制及企业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以供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能。高级管理层需要内部审计对其下属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内部审计把握经营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目标、方针和决策提出建议。面对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以评价各种管理活动和决策,对完善经营提出改进建议为主,并监督管理层下属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依然是监督和评价,面对审计委员会时以前者为主要职能,面对高级管理层时以后者为主要职能。因此,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组织结构是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但是在实践中,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直接受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人员水平和胜任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构建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时还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无论选择哪种组织结构,都要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

[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机会[J].审计研究,2006(4).

[4] 廖洪,邹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

[5]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篇8

1.1审计制度在公路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流动性强、建筑产品多样化、管理层次复杂、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性大等特点,要实现投资者与公路建设企业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通过良好的审计监督机制对项目进行严格、高效的控制。审计单位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将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并及时反馈供领导层决策,在有效监督企业建设、经营活动的同时为企业服务,已经成为审计单位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1.2公路建设工程中审计工作的现状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公路行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审计工作在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和完善制度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计实践中也同时存在着人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其他潜在危险等问题,可能导致领导层的决策方向的偏离和管理效率的降低,危及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

1.2.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企业的审计人员作为本单位的员工,本身就隶属于企业的财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干预或干扰审计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面临不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和利益诱惑时,缺乏独立性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的审计风险。

1.2.2审计制度不完善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进步的今天,企业审计制度也应随之不断改进,加强对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一种为管理者服务的内部管理行为,审计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导向性信息和建议,然而目前的工作中,公路建设企业的审计工作往往只重视其监督作用和控制作用,而对其重要的服务功能缺乏认识,导致工作重点发生偏差。此外,审计工作中方法过于单一、审计技术落后都可能导致评估误差等风险的产生。

1.2.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经验,更涉及到工程、机械、建造及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而相对于较为复杂的审计内容,审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操作经验常显示出不足,对不同情况下的审计工作不能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导致抓不住重点,发现不了问题的本质,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企业上下对审计工作缺乏重视、专业培训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背景下,公路建设系统中的综合性审计人才不足、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感等问题都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2.4审计介入深度不够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足和被审单位的不配合往往导致审计介入的深度不够,特别是对隐蔽工程的审核往往很难把握。由于难以对隐蔽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审计只能以工程签证和施工记录等工程资料为准,若被审单位内控机制不完善,存在资料缺失或失真问题时,审计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的力度与质量

2.1大力开展审计部门的人员队伍建设应强化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使之在工作中采取主动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设立长期的专业培训机制,加快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速度,不断丰富自身经济、法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的复合型审计工作者,适应公路建设工程审计工作的特殊需要。

2.2完善审计部门的制度管理审计制度的完善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双向承诺制法律责任制度、审计听证会制度等一系列有效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相关权责,规定好审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和保证会计等相关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具体措施,并与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及法律责任挂钩,在行之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下,真正形成激励和威慑作用,以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对审计工作的程序给予严格控制,不能因为过分控制审计成本等原因而减少必要的工作环节。此外,还应建立各项审计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使科学的审计信息成为指导企业决策的重要标准,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

2.3运用严格、有效的审计方法公路建设工程的项目审计工作时效性强、工作量大、检查范围广、事前保密性强,不适用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而应采取提前介入、全程把关的方式减少舞弊现象,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根据《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参与招投标工作,并在信息评估、投标报价评估、合同管理措施评估及大宗物资(如沥青、钢材等)的采购等环节加强监督工作。其次,应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验证,并依据国家公路建设方面的规定,仔细审查施工过程有无多计工程量、重复计量、不合理变更、多计取费用、乱摊销费用、挪用转移公路建设资金等现象,严把决算审计关。如遇到一些地形较复杂的高填、深挖及弯道较多的路段,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对部分路段恢复中桩,以便进行审核核实。回复中桩后可以从纵、横断面进行核对纵坡及中线距离、横断面土石方量。对路面基层及面层应检查定额配合比及设计配合比、施工配合比的差异分析及其原因,确保评估的可靠性。在评估信息的管理中,还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经费收支、评估结果及工程档案等数据库,以便于审计监督工作的连续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2.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公路建设审计的依据来看,当前的法律法规除对审计的范围有简单说明外,均没有明确审计具体的介入深度和范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审计单位应配合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法律规范,赋予审计人员明确的权限范围,落实公路项目的审计细则,改变审计工作的被动局面。

篇9

长期以来,我国公交场站基建投资管理中,普遍存在盲目建设、预算约束软化、资源浪费、项目投资失控、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如何确保国家拨出的资金,能完全投入到基本建设中,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审计机关要积极开展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探索科学的工程项目审计方法,工程项目审计方法必须充分把握影响项目投资的过程和因素。

一、基建投资效益审计的分析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审计中,以收集的统计资料和实际调查为出发点,根据客观的标准,客观的评价和估算具体的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以确保得到公平、准确的评价结果。

2.全面性原则。

由于公交场站基建投资关系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审计评价。所以,要全面考察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总量效益和结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3.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原则。

(1)前后对比原则。

前后对比指的是,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开始实施之前,与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系统对比,以确定投资的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对比投资实施前和实施后的相关因素,看看是否发生变化,确定投资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2)有无对比原则。

有无对比是指,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与若不投资该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准确度量投资的真实效益、作用和影响。对比中要关注的重点是,将项目作用的影响,和项目作用以外的影响分清楚。

4.定性描述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有些公交场站,可以通过某些假设、权重和一定参数,来衡量基建投资的执行效果。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计算公式,经数量演算得出定量计算的结果来衡量,如经济效益的状况;有些则无法用定量计算的结果,来进行衡量,如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民众的满意程度等,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一些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由于投资的数额非常巨大,而且投资时间和运行周期长,因此,效益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还有一部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和生态效益又相对明显。所以,单纯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来分析评价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情况,得到的结果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投资效果的真实情况,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5.通用标准与专用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通用标准指的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公交场站基建投资资金的使用和运行状况,用以横向对比分析和整体评价不同类型公交场站基建投资使用、投资效率和实施效果。专用标准则指的是,在通用标准之外,针对不同类型公交场站基建投资中,项目特点而制定的标准。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要利用通用标准,对投资效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和整体评价,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利用专用标准,对投资效果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和个别评价。

二、加强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的几个关键环节

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对项目投资及投资效果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开展投资决策工作,尽量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以此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决策阶段的重点是,审计投资估算和可行性研究。其中,审计可行性研究的要点是:第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第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是否具备可行性研究的资质及条件审计;第三,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以及计算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进行审计;第四,对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是否按规定标准来收费进行审计。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与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建设规模、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果直接相关联,并对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投资估算的审计不容忽视。通过审计投资估算,对项目投资的数量进一步核实,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2.工程项目设计阶段。

在做出项目投资决策之后,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关键就在于设计环节。虽然设计费占建设工程总费用的比重还不到1%,但是,设计阶段的成败,对于以后的全部费用几乎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设计阶段的审计。影响设计阶段投资的因素非常多,其中,设计方案、设计标准、结构安全系数等,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都非常大。项目必须依据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设计,设计时,严格按照投资估算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选择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从而达到降低投资并优化设计的目的。在设计阶段,审计的重点是:第一,对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安全、美观、实用进行审计;第二,对设计标准是否符合批准的要求进行审计;第三,对设计概算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概算总额是否在批准的投资估算限额以内进行审计;第四,对设计招标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计;第五,对设计收费是否合理进行审计。

3.施工招标投标阶段。

项目招标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择优选择施工队伍、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施工招标投标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第一,对是否具备招标条件进行审计;第二,对招标文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计;第三,对标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计;第四、对招标程序是否合规进行审计;第五,对于合同条款是否公正、科学进行审计。

4.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项目投资的具体实施阶段,项目的主要投资,主要在施工阶段完成。所以,要想降低投资,加强对施工阶段的审计意义重大。在施工阶段,审计的重点是:第一,对施工进度情况进行审计;第二,对设备材料的采购进行审计;第三,对隐蔽工程质量验收的签证进行审计;第四,对索赔事项进行审计;第五,对工程价款的结算进行审计。

篇10

近年来,审计署统一组织了地方债务审计、社保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从审计实施的结果看,这种统一实施的大项目审计管理模式,是提高审计质量、整合审计资源的较为理想化的管理状态。在这种管理状态下,无数个子项目实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统一标准”,构成一个大型项目审计,审计结果更能从宏观上反应审计对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真实状态,“免疫系统”功能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会发挥得更充分。本文认为,构建大项目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审计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方法是两个重要因素。

一、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法的重点

审计计划作为现阶段国家审计管理的龙头,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法定性不够强、调整较多、延续性不够、上下级之间不够协调及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科学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建立信息数据库

要实现审计全覆盖,计划管理部门就要在审计机关自身的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的前后延续性、以及年度计划与相关年度项目规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着手,做到有规划有序、计划可行、相对稳定、前后衔接、上下互补。信息数据库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审计机关规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审计实施及完成情况等内容;二是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规划、项目计划,其他监督主体曾实施或者将要实施的与审计对象相关的监督等内容。

1.实施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对象单位性质、资产规模、预算批复金额等标准,对众多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实施时间和审计实施主体。

2.实施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在信息数据的支持下,编制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应坚持全面覆盖,重点项目定期轮审,一般项目不定期审计。

3.实施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实施审计项目进度管理,旨在确保审计项目能够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

——制定审计项目进度计划。在识别关键控制环节的基础上,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对项目、活动做出一系列时间计划,明确各项工作完成的时点。由于审计对象在规模大小、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审计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尝试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项目计划进度参考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审计项目需要,制定不同的审计项目进度计划。

——实施审计项目进度控制与优化。由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审计项目进度是否发生变化;比较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差异,并决定对产生的偏差是否采取纠正措施。对审计项目进度的分析,可以建立并利用审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审计项目进度情况的及时跟踪,对一些进度滞后的项目及时提醒和督促,促进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

(二)建立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

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重点对开展审计项目的科学性、社会性、效益性、重要性以及风险性进行评估。提交审计业务会讨论确定审计计划时,应同时做好审计成本的预算(主要包括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以及为该项目进行非现场工作的内勤审计成本),这既是审计机关实现绩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避免遭受审计失败的主要手段。

二、创新审计组织实施方式

(一)探索和完善跟踪审计。跟踪审计体现为对经济行为、事项、资金、政策执行等进行过程性、持续性的监督。开展跟踪审计,与“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重要命题是相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审计应更早地感受风险、揭示危害、抵御和查处病害、建议消灭病害。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实施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过程同步式跟踪审计,审计的介入与项目的启动和发展同步,审计与项目的运行轨迹像两条平行线,审计既监督又与项目建设过程保持一定距离。二是阶段性定期跟踪审计,每季度审计一次或每年审计两次,并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虽然没有过程同步,但仍能形成对相关审计对象的监督压力,促使其规范运作。

——财政专项资金运用跟踪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项目,可以单独立项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相结合同步组织实施;可以采用审计,也可以采用审计调查。

——公共突发事件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应根据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各主要环节,提出实施跟踪审计工作预案。在审计年度内,如果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应立即按照跟踪审计工作预案,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促进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重大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重大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政策贯彻落实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确保按照政策设计的路径执行;另一方面从审计独立评价的角度,对政策出台后的效果或效应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策提出建议。具体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单独立项开展审计,也可以结合其他审计项目实施。一般在重大政策出台后不久组织实施第一次审计,在其后的阶段里,采用每年或每两年进行定期审计的方式,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二)探索和完善联动审计。联动审计的目标是,整合内外部资源,扩充审计力量,扩大审计覆盖面,确保审计监督职责履行到位。同时,通过联动审计,进一步理顺审计监督与其他相关监督主体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协同机制。在开展联动审计中,应坚持审计的独立性。

——实行审计机关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对同类审计项目的联动审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涉及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机关从相关业务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审计组实施审计,既减少交叉审计、重复审计,又便于在同一时

间点上完整地揭示被审计单位在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二是在同一年度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对各单位都涉及的事项,审计机关要求各个业务部门都予以审查,充分反映不同单位在同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

——实行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动审计。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审计项目,上一级审计机关可以组织下级审计机关共同参与审计。其有益之处在于:一是能够充实对某一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力量,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有利于从整体上系统地反映审计事项,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实行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审计。具体形式有:一是对部分重要性程度较低的审计项目,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委托给内部审计制度健全的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审计,审计机关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二是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某一单位同时开展审计监督和有关专门监督。三是审计机关选择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较好的内部审计机构共同参与审计。

(三)探索和完善政府委托审计。政府委托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将政府审计项目的业务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同时,政府委托审计还包括购买的社会服务,包括专业人员服务。政府委托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资源的一种运用,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委托—”关系。

篇11

【关键词】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方式;审计监督

一、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从目前领导干部担负的经济责任的重要性和自身出现问题的复杂性上看,有必要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日益贯彻纵深,经济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第一要旨,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经济责任越来越重,怎样评价其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判断国有资产增值或损益情况,必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来量化和确定。(2)从目前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局限性上看,有必要通过全程经济责任审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仅依靠干部考核和其它监督的形式很难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深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区分和定性。因此,将全程审计融入干部管理中去,就可弥补干部考核中的不足,达到“水没来,先筑坝”的效果。

二、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1)确定审计对象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一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工作有侧重,部门内领导干部的分工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确定审计对象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主次,各有侧重,从以往工作的实践上看,审计对象应确定任前负责经济工作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干部,任期的正职领导干部及经济部门或主管财经工作的领导干部,离任的正职领导干部及经济部门或主管财经工作的领导干部。(2)明确审计内容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基地。对领导干部任前、任期、离任审计的内容既有统一又各有侧重,任前重点审计干部过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有无违纪的失职行为;任期重点审计干部分管的重大经济活动中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看有无隐瞒、漏交、截留、挪用问题,审计所在部门或分管工作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有无虚报、浮夸等在群众中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离任重点审计本人在任期间使用公款公物情况,看是否全部偿还归还清楚,是否登记或办理移交手续。(3)规范审计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相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按程序办事。

三、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依法办事,坚持客观公正。审计部门作为审计监督的执行者,其审计评价结论,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荣辱得失,更重要的是为组织部门全面、正确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所以,审计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它法规为准绳,既不能随意发挥,又不可含糊其辞,对于一时证据不足、性质不明或政策法规未明确的事项,应只摆事实不做评价,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最终的审计评价应力求科学严谨。(2)要注意掌握政策界限,正常处理好几种关系。组织部门作为审计的组织者和干部的管理者,在对审计中发生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把握三个政策界限,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划清前任领导与现任被审计对象的责任界限。二是要正确分析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界限。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个人责任与领导责任的界限。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工作失察失误与违法乱纪、的关系;因坚持原则得罪人而受到诬陷与设置障碍、干预审计工作等。审计过程中要做好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分清是非,还其本来面目,还要注意把审、帮、促、有机结合起来。(3)要注意执行干部管理制度与依法独立审计相结合。实施对领导干部的全程审计,应遵循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组织程序,而审计的具体实施,则由审计机构依法独立地进行,不受个人和其它行政机关的干涉,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要注意协调好全程审计中各阶段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关系,以避免重复审计,加重各部门的负担。

篇12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关键环节

    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颁布实施,是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变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它摒弃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代之以全新的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必将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适应新形势下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突出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阶段、实施阶段和结算阶段三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监督。

    突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阶段的控制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招标人对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它项目按照《规范》的要求编制工程量明细清单,由投标人根据本企业的设备状况、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并综合考虑竞争因素和市场风险,依据计算规则对工程量清单逐一填制单价、计算全价最终形成对拟建工程的报价。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阶段,投资审计必须做好事前控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把握住"量"又要控制好"价"。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符合《规范》中"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的规定,以避免因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低而直接影响编制计价项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标工作的质量。

    2、审查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符合规定的计价规则和标准格式,是否按照有关要求对工程量清单项目进行了全面、准确、详细的描述,以避免由于描述不清而引起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投标人报价时不必要的失误,影响招投标的工作质量;审查投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否符合标准格式,是否完整,有无缺项、漏项。

    3、审查工程量清单对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的划分是否正确,有无重复计算或漏算的情况,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准确无误。

    4、审查报价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编制,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和其它项目清单是否齐全,各项费用的组成是否合规,有无重复计算现象;注意审查技术标报价与商务标报价有无重复项目,尤其是技术标中已经包括的措施项目报价,与措施项目清单及标底中有无重复报价的情况。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阶段,这种事前控制的投资审计方式,较之以往的定额计价方式下进行的招投标阶段的审计只注重标底编制的准确性、招标程序的合规性、开标之前标底的保密性,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对投资审计的延伸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强化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阶段的监督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施阶段,投资审计应侧重于"按标准干,按程序管"的有效性,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建设项目招投标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运作。《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设工程清单招标规则》等对招投标工程的编制办法、招投标程序、评标原则、评标办法、评分标准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对于传统的不是很规范的招投标管理方式来说是一种挑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落实规范的要求。实施审计就是要关注规则的运作、配套措施的落实是否到位,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规则是否严格,有无执行规范"打折扣"和"走样"的情况,以促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合同管理的审查监督。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必然引起投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引入风险制约机制,作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合同管理,应该是重中之重,所以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合同管理的审查监督就显得特别重要。合同评审是投资审计从源头把关之举,因此,合同的程序性评审与合同文本评审是保证合同合法与规范的关键。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后,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工程量复核提出了更高要求,合同履约审计主要是检查合同是否得到全面执行,以实现把握线索、分清责任、降低风险的目的。

    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跟踪监督服务。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转变审计方式,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服务到位,做好与工程造价及施工管理人员的沟通,关注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掌握现场工程量变化的一切线索,以自身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协调、监督好每一件索赔事件,进而实现对工程投资的管理和服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监督。

    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阶段的服务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提高了工程造价计算的准确性,减少了工程结算过程中的扯皮现象,使得审计人员得以从纷繁琐碎的业务中解脱出来,能够集中精力搞好结算阶段的服务与监督。因此,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阶段,审计的重点是加强服务,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工程结算与合同内容的一致性问题。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确定的合同价,除非因设计变更引起大的实物量变化或工期在规定的一定时间以上且风险费用未列入造价的可做适当调整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都必须无条件地履行合同内容,维护结算纪律。尽管这些在《规范》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规定得很详细,但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工程结算与合同内容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摸清具体情况,把对企业落实规范情况的审计与内控制度审计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服务。

篇13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审计核心价值观; 中庸

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要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审计队伍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明确提出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脉相承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英语民族和犹太民族可谓是世界三大民族,三大民族都为世界文化、人类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中国文化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落后了,这里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不能排除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所带来的缺陷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制度、理念和价值观的涌入,人们在释放自己潜能和活力的同时,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水平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统领了人们乃至社会的价值取向,利益和财富逐渐演变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由此带来的是核心价值观的模糊和扭曲。裹挟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审计事业也不例外。改进思维方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思维方式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问题,它对民族的心理和性格具有深刻和长久的影响。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经验性、封闭性、中庸性等特征,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在认知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现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中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人员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了解百姓的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处处为民着想,事事为民谋利,寓服务于监督中。常言道:责任重于泰山。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法律赋予了他们神圣的监督职责,立审为公、执审为民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胜于能力,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意味着能够主动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忱地为事业作出贡献。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担负起责任,而不是为赢得别人的夸赞去做,不是刻意去做。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泛情感化倾向的弊端,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讲感情,有时把感情看得比理智还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讲“交情”、重“义气”、讲“情理”,丧失党性原则,蔑视党纪法律,漠视人民群众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最终误入歧途,触犯法纪“高压线”,出现审计风险,陷入、贪污腐化的泥沼中。

二、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主要有对称、中庸、兼两、联系等形式。这种整体思维认为,天和地、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天地一体”、“万物之一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要认识整体必先了解部分;反之亦然。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军事、农业、艺术四大实用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无不受益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但这种笼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不足之处在于主客体不分,客体的形象与属性、特征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神秘的情感融为一体,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且这种整体缺乏对部分的精确分析,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因而具有明确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整体思维方式能有效引导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形成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形成对国家、对职业的忠诚度,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审计人员的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国家、人民、审计事业,以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以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热爱祖国的审计事业。忠诚要求审计人员的个人意志要服从国家意志,树立大局观,不计个人得失,要有豁达大度的气量、宽容待人的心胸。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采取行动时,从全局出发,不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这也不一定适应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它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忽略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对审计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冲击。独立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时代精神,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一个人云亦云、唯书唯上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这种意识如果成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又不去改变它,这个民族将与现代化无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作为审计人员的价值核心,是审计的灵魂,企业内部的契约监督活动和企业外部的投资公众的投资决策,均依赖于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审计就失去社会价值。审计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地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当然,我们强调思维主体的独立性,并不排斥整体性,而是强调要摆脱教条主义、集群理念等各种框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允许、尊重和倡导个人的积极探索。只有在审计的过程中允许个人的独立存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审计人员的创新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

三、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

直觉思维是与整体思维密切联系的。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既不能用概念来分析,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对整体的把握只能靠直觉顿悟。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的理学都特别重视直觉。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飞跃、升华,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顿悟。它不是靠逻辑推理,也没有思维空间的连续,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是其基本特点。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经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以明、见独”,孟子的“尽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顿悟”和后来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求理于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内在联系。直觉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作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弊端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且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这种思维方式是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形成的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判断和评价。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尤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规章可循,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作出判断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应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严格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在审计过程中要以事实为基本出发点,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避免随意性,要重视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追求事物的精确性和规律性,更多地应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客观公正、精确严密地进行审计,使自己的言行完全控制在法律框架之内,利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程序来规范和监督审计工作。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弘扬质疑、批判精神,破除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还应当重视科学实证方式,大胆假设,严密论证,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四、中庸调和,辩证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程颢的“物极必反”,朱熹的“一中生两”等论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这种尚同不尚异、尚统不尚变的中庸思维有利于人们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的和平发展,造就了国人内向、含蓄、稳健、忍让、合作的性格,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为贵”、“和气生财”。但是,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不符合科学辩证法的精神,容易导致思想的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中华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规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中庸”是指恰到好处,过犹不及,要求人们在“过”与“不及”之间“中行”。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过”与“不及”很难把握,在利益面前,很多审计师选择了“不及”而抛弃了独立性。“不进”“不退”则“适中”这种过于谦逊则有迂腐之嫌;推崇清新寡欲,难免疏于参与和进取;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势必有碍于创新和进步。“中庸”处理问题善于“审时度势而后行”,不愿冒风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搞折中。而审计的原则是“求实讲真”,审计的工作是“查账”。“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与审计核心价值观明显是相违背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虽然有自己的长处,如辩证、整体思维为当代智者所称道,但思维的短处也是致命的,它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是一无是处,但也不全是宝贝,它对于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对它存在的不足也要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借鉴西方人的思维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研究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才能培育出一种积极向上、旗帜鲜明、为广大审计人员所接受并自觉实施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指导和规范审计团体成员的行为,从而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马忠莲,王红艳.变革传统思维方式与活跃创新精神[J].宁夏社会科学,2009,9(5):140-142.

[2] 代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8(8):42-46.

[3] 刘家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J].中国审计,2012(3).

[4] 刘家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基[J].中国审计,2011(23).

[5] 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6] 马青山.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J].中国审计,2011(24).

篇14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 审计工作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01-02

电算化会计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网络为载体,把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一种采用计算机程序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它在自动高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同时,也为利用计算机偷窃财务信息、篡改会计数据、破坏磁性记录和非法电子转账等舞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电算化会计对审计工作在环境、线索、内容、技术和准则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1.对审计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审计工作,审查的对象是一沓沓凭证、一本本账簿和一张张报表等财务资料,询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人员,审计环境是由财务数据、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三个要素组成的。电算化会计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也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和范围,审计环境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

在人机交互的审计环境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时,不仅要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而且还要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操作员、管理员和维护员进行交流,这样,审计工作要使用财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才能正确检查和评价会计数据电子处理的结果。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对财务决策的准确支持,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会计数据处理环境中的各个组成要素。

2.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审核记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和责任,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只要将原始凭证以记账凭证的形式录入计算机系统后,剩余的会计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集中和自动完成。同时,传统的纸质账、证、表已不存在,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被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等磁性介质所代替,虽然查询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生成,但它只是暂存的,直接减少了肉眼所见的审计线索。因此,电算化会计后,传统的审计线索已不再适用或者被中断甚至消失。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开发和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会计数据时留下必要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3.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电算化会计后,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1)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软件的功能愈来愈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而各财务软件公司编写财务软件时很少考虑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更不用说提供财务软件的标准数据接口,数据结构不开放,为电子数据内容的自动转换带来困难,加大了电算化审计的工作内容和负担。

(2)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由计算机会计系统按照软件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被不知不觉嵌入非法舞弊程序,则完全可能为不法分子侵吞企业的财物提供方便,增加了电算化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审计的工作量。

因此,电算化审计必然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查的内容,也就意味着电算化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与审查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数据处理是否合法、正确、安全和完整。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是由计算机按指定的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就会按重新给定的程序来处理,所有会计数据、财务结果就会不知不觉地出现错误。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内容还要增加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审查,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程序的合法性、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和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以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有问题,可以进行改进,但改进要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难度大和费用高。因此,审计人员最好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就参与事前和事中审计,以便及时纠正差错。

4.对审计技术的影响。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顺查、逆查和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的审计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储的电磁化,如果系统内的会计信息没有以纸张介质的形式打印输出,审计人员就必须辅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

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可以方便、有效地从众多的会计事项中搜索到审计指定需要的会计数据,从而减轻了繁重的审计文书处理负担。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就事先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应具备记录会计事项操作记录、执行审计监督和建立审计跟踪文件等功能。

5.对审计准则的影响。《国际审计准则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三条指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但是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并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为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采用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因此,审计人员研究和评价会计系统和有关的内部控制所采用的程序,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内容等,都可能受到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影响。特别制定的审计准则将对适合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审计程序提供进一步的指南。”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逐步制定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准则。

6.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不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审计人员,将会失去审计资格。在各单位普及电算化会计的电子时代,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审计人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会计软件的改版升级,审计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益,降低审计风险。

二、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行电算化会计以后,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以上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算化会计的应用,不论是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还是审计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加强对电算化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多重视的是事后审计。随着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1.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事前审计。在单位实行电算化会计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和管理功能是否满足单位对会计信息提供的要求。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应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针对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的一点是可审计性。

审计人员最好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就参与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以便及时纠正差错。在这一阶段,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系统的功能是否实用、完备,能否满足用户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的要求。(3)系统是否建立了必要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有意无意的差错和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为日后顺利审计提供必需的条件。(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系统投入使用是否有相关部门的评审手续和证明。

2.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在电算化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要保证计算出的会计数据正确无误,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当然也要做好电算化会计过程的事后审计,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继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二)适应新形势,实行审计工作电算化

自1979年电算化会计引入我国以来,相继经历了缓慢发展、自发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起步较晚后,使得电算化审计的研究相对落后,为了适应电算化会计这一记账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借鉴推行电算化会计的实践经验,重视对审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开发出成熟的电算化审计软件,并进行推广应用。使电算化审计软件广泛地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不断吸取电算化审计的工作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结合电算化会计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几个人几天的核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也正是由于电算化会计这一高效性,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挑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所以审计部门应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的工具可采用审计软件和借助一些辅助审计软件;审计的方法也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审计前,可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在电算化会计工作广泛应用的今天,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其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笔者认为,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对高校学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开设已普及化,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电算化会计人才。但是,由于人们对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应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还没有广泛开展。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开设电算化审计专业,这样就能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2.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利用高等院校进行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处于审计工作岗位中的审计人员来说,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操作技能和电算化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采用这种短期培训的方式也是培养审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电算化会计在会计工作的广泛应用,虽然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工作改革的进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条件也将在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因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子伟.试论电算化下加强会计控制的方法.经济师,2002(8)

2.张建.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创新.四川会计,2003(4)

3.袁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4.张瑞君,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