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

篇1

一、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加强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省份中心、市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光盘并提供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为群众开设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同时,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高层次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丰富信息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尽可能提供全面共享。

篇2

云南“数字乡村”项目完成了全云南省“省、州市、县、乡、行政村、自然村”六级共计13万余个信息网站的建设,是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州、县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六级的农村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云南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报道。

多级网站集群技术同时在正在建设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网平台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全省所有科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共1万余个单位)用于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等项目。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开发基于B/S结构,充分运用门户应用集成(EAI)技术、门户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等进行网站群的建设。系统主要由站群管理平台、站点管理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多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和数据库平台构成,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社会价值。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具备以下优势:

・通过门户网站集群的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满足国家制订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采用网站集群技术统一建设政府部门信息化门户,可节省大量政府信息化投资经费,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有利于统一管理网站集群,实现规范、一致、有效的管理,显著降低网站的运维成本。

・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

云南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迄今为止最大的信息化项目,第一期项目投资1.2亿元,主管副省长任项目组组长,是我国的第一个数字乡村工程项目,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云南“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荣获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农业部共同举办的“中国数字化创新奖”。

2009年度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篇3

宁波市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进展的重要抓手,要求在2011年底全面完成宁波市2512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使农村居民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农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及时了解掌握生产、销售、用工信息,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转型;接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学习机会,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农村居民素质提升;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和沟通的平台,实现城乡信息共享,为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管理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场所。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建服务站

为推进宁波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宁波市充分利用了宁波市行政村现有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点、宁波市农经网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农民信箱服务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现有的场地设施和人员,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资源,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迅速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推进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市远教站点原有的设备设施,提升了市远程教育站点的川正务水平,取得了站点共享共用互惠互赢的效果。同时,为了方便农村居民上网,解决农村居民上网难等问题,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各类为农服务网站,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业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在市信息化服务中心的配合下,完成宁波市涉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实现了宁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浙江农民信箱、宁波农信通、宁波农技110语音系统、宁波文化共享工程网、阿拉新宁波网、宁波农业专家系统等有效对接,并为全市各行政村开发网站系统、村务管理系统。通过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平台,让各级各有关部门实时地了解宁波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硬件建设情况、服务内容和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大学生村官和衣村信息服务员的工作情况,便于随时了解各服务站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和激励考核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来自服务站的成效

宁波农村人多地少,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就业转移和现代农业的推进,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成效包括: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以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实际应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行业,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社会是社会的必然阶段,每一个人、每一个阶层都必须与信息打交道。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波的信息化已全面进入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影子。慈溪市海通公司的订单式、基地化农业,产品及生产过程全面接轨国际化要求,产品安全监管全面信息化。慈溪市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庄园、大棚管理信息化,监控中心可随时了解田园情况,成熟的果实随时都可上网直播,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入市销售。象山县蓄牧兽医站生猪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疫情预警、屠宰等全程信息化管理。鄞州区第二医院已对所属乡村医院的数码影片联网诊断、专家会诊,大大提高了乡村医院的诊断水平,改善了乡村医疗条件。奉化市、慈溪市等县市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出租车调度呼叫中心,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三年来,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平台的投入使用,有效地整合了宁波市各种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宁波市广大农村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宁波市农经网”、“宁波市农民信箱”、“宁波市农技110”、“宁波市农信通”、“宁波市文化共享工程网”、“宁波市网络图书馆”等各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提高了“阿拉新农村网”、“中国花木网”、“象山水产网”等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使用效率。

大学生进村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大学生信息员的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考核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在农村创业,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宁波“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了农业、科技、劳动、民政、计生、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涉农信息,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易学便懂,操作便捷的上网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朋友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上网查询、交流难等实际问题,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推广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奠定了基础。

用技术赢得未来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做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让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法律政策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生产、农产品销售和转移就业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借助于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缩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起点。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关键是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作用,要根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指南》的要求,根据宁波市农村特点,积极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方式和模式,拓展服务内容,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丰富和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农村整体信息化水平。

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将各部门涉农方面的相关工作,与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整合宁波市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市农经网、农民信箱和文化共享工程、社会综合治理等系统平台,探索开展农村基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合力推进宁波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创建文明城市,为创建平安城市,为创建智慧城市作贡献。

篇4

【关键词】 应用系统;信息化;城乡规划;全面提高

随着城乡规划的不断深度实行信息化建设,许多城市实行了规范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纷纷建立了覆盖编制规划、批后管理等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各地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的全面建设要求,进一步实行深度的审批制度的革新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通过一系列阅读相关城市的工作经验,并在自己工作和实际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索,提出一些想法和思路。

1 打牢信息化建设的根基,全面建设基层地理信息数据库

各局属勘测院的基层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各地的规划院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良好技术作用,建立了比较规范有效的信息扫描和相关的数字化记录,为以后的具体操作和应用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为进一步的基层信息化做好了准备。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测绘基准成果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三是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四是基础空间技术,五是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卫星音像已绵延哈尔滨5000左右平方公里,地形图的版本更是有许多个,还有涵盖2000平方公里的测绘基准成果数据。

虽然城市的构建和规划行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旧存在这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桎梏着城乡信息化的全面有效发展的步伐,难以符合高速发展的城乡信息化的需要,也难以跟上城市规划的步伐,与单签的总体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在信息化的建设上面,还存在法律层面的有效支撑,在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统一标准的工作严重推延和滞后,使信息的广泛交换和数据的收集困难,信息的共享得不到一致,形成了颇多的信息荒岛,造成不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复制,浪费了广大量的劳动性付出,拉低了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效益。

信息化建设的根基,虽然与以往相较,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不能满足日益法杖的信息需求的需要,只有不断夯实信息化的根基,全面整体的建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的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添砖加瓦,真正的为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料的支援和辅助。让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紧跟技术的需求和时展的需要,为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和帮扶。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信息需要服务。

2 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实行现行建设的联网审查系统化建设

伴随着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速,与之相伴的城市的建设的速度和面积不断扩张,政府在管理城市的各方面的行政效力越来越大,对信息化的使用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和深刻。许多县市级逐步实现组建局域网络,购进了服务器和电脑等必要的设备,逐步建立联网的审批系统。尤其是在近几年,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这些建设更加提升了规整信息化这个系统的有效引用水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许多地方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意见书”和“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这“两证一书”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许多政府办公都实现了无纸化审批。基本实现了联网审批系统,充分运用全方位的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数字的优势,实现了市县的地理信息采集、环境生态、人口等信息的采集和网络连接,为广范围的政府施政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拓展了城市规划系统的施行范围。

实现规范管理和办公的一体化操作是充分运用电脑管理代替一部分以前办公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程序。达到城乡管理的的图像和文档资料的合理化、合格化管理,并根据这些基础的资料和信息,来辅助行政的意见提出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更好实现,从而能不断的提高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使管理的举措变得简单,同时也提高了规划管理的透明性、合理性、规范性。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提高了行政办公的效率和质量,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其成果加以巩固和夯实,使城乡的应用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化建设的速度更加迅捷。通过总体图形分析等形式,对图形文档加以打印,为领导审批项目直接浏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程序。

3 利用信息化建设发展契机,完成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升和综合运用

一些省市级机构,通过实行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电子报批的技术支持,并对财务系统进行电子政务的改造,把户外广告审批城市监控和短信信息平台纳入信息化建设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实现了顾客方零维护的要求和整体的互联网流通。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网络政务网的形式,实现了各个区域和行政服务大厅的联网审批,真正做到全过程的无纸化操作审批。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电子批报技术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是一个将纸质的成果同等转换为数字成果,并对这个成果进行存储、调配的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一套普遍的属性指标体系,能够实现整体技术经济指标的自动算与统。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采用,许多地区按照有关文件指示的要求,对电子政务的开张进行了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对政务办公的速率和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信息化建设还包括数字城市规划监察。通过有效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城市的规划建设,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技术支持,通过人工的方式和数字交互使用以及目视解释等判断方法,及时准确提取相关的城市动态信息资源,是城市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速有效,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监察,能够随时掌握整个城市的动态,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详细的而且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各大城市的行政部门都积累了大量的城市或乡村管理经验。为了尽早实现城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透明化,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让审批和管理变得更为科学和合理。一系列的举措,为广大人民参与意见建议的表达以及监督举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全面促进城市规划工作行政的高效高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现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水平的任务依旧繁重。尤其是在乡村边缘地区行政部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的配备尚需时日。政府部门首先应尽力打破这种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现状,然后对偏远地区的设备以及技术给予大量的倾斜和支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的差距,让应用系统的建设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伴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不断变得平衡。在城市,也得重视系统在城市规划系统信息化水品提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办公系统的一体化,以及市政实行的速率等方面的提高。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物质投入,个地的城乡规划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一定会不断的水涨船高,日新月异,各政务部门的办公效率和工作任务也会相应的减少,电子政务的开展以及普及也有利于建设和谐节约的社会,共创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这也符合当下倡导的节约不浪费的精神实质,为创建能节约讲文明的社会氛围做出实际的行动。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跟随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共同高歌猛进。实现城乡物质文化和应用系统为核心的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攀升。

参考文献

[1] 郑亚飞,吴敏.对《城乡规范法》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5)

[2] 邓毛颖.城乡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9)

[3] 隋骊强.以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J].学理论.2010(22)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城建档案;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信息化下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城建档案管理陷入困境。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主要是由于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其具体内容如下:

1、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

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致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执法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制约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条款上进一步对城建档案工作给予了支持,同时也拓展了城建档案的服务地域,如:城市、乡村都纳入了城建档案的业务范畴,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尚无进一步修订或完善。另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较低,使得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过缓,也造成了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2、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薄弱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薄弱,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在城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说来,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亟待转变。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足,在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阶段,不利于现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滞后。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不足,使得城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三是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于缓慢。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开发至关重要,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需要。

3、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档案收集来源不均衡。总的来说,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在管理权限上,专业部门内部档案收集较多,而外部收集较少,档案资源收集容易存在漏项、空白的地方。另外,在档案资源处理方面,城建档案工作也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盲目收集和没有分类管理,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城建档案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优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下城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1、意识到位是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城建档案信息意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应是以人为主体的信息化,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来推动,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必须到位。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其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城建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那么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

2.设备配置是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保障

城建档案数字信息化发展,是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力抓手,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建档案的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档案室存放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却因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利用效率不高,面对使用者的多样化要求,很难高效地开展提供服务。随着信息化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的方式必须跟上信息化的步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声像防磁柜、微波消毒柜、自动报警器和消防器材,以及各种安全监控等措施软件系统、人员技术等等配套设备来保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及推广,建立档案的信息资源操作平台。城建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在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实现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载体分离,而现代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管理,则必须顺应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才能实现简化立卷、深化检索的目的,使档案实体只作为保管单位进行简易组合,以便于保管、保护和统计,便于作深层次加工、贮存,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城建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城建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单位部门每年移交大量的城建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城建档案和数字城建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规范服务模式是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核心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核心,档案工作通过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档案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城建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可以使各项工作更趋于规范化运行,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形成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库集群,并通过高速网络及数据互操作技术,将这些数字资源库集群连接起来,建立数字城建档案的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些数字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关乎城市未来的运转,既影响相关决策机构的判断与决策,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城建档案的数字信息发展可以使城建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更加高效快捷,更能发挥效益。城建档案数字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城建档案的开发,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给城建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深层次服务提供可能,应当着重把握档案服务模式创新。如何更好地创新服务方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档案需求和更好满足需求的服务方式。建立档案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登录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查率、查准率的要求、还可以对查询结果可进行显示、排序、转存、打印输出等功能。同时,城建档案数字化还可以支持社会各部门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或建立其他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如支持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城市环境保护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化、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态建设或改造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

结束语

城建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应分阶段、分步骤稳妥实施,重点加强对珍贵、重要、易损和利用频率高的城建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的数字化转换工作,逐步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的数字化,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档案管理历史性的跨越,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快捷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万军.浅析新时期档案的管理、构建及组卷工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9)

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3]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江苏:苏州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题地图;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24-03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发展既关系到全省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对全省农村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正确定位,有利于确定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建设模式,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计算机、测绘学、地理学、遥感技术、地图学等多门学科和技术于一体,对地理位置数据和河北省农村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将传统的表格和文字数据以专题地图的形式体现出来,根据一定的要求检索所需要的信息或对信息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并将查询或分析结果展现在地图上,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是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1]。

1 数据库的建立

1.1 地图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基础底图是农村专题信息定位的基础,底图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界线层——省界、市界、县界;河北省主要河流,河北省主要铁路、公路;河北省居民点——市级居民点、县级居民点、乡镇级居民点(部分)。

地图资料要满足精度、现势性等要求,应采用数字化地图,对于非数字化地图,尽量采用薄膜图(变形较小),且数据源的误差不能大于系统对数据误差的要求范围,且底图的成图时间越新越好[2]。河北省新农村建设GIS的基础资料通过以下途径获取:①通过网络搜集河北省县镇一级行政区划图;②购买纸质地图进行扫描数字化;③经过调查得到河北省各地农村数据,从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搜集河北省农村农业发展统计数据。底图的主要内容从基础资料上获得。对于个别基础资料不全或模糊不清的从Google earth影像中提取。

对扫描后的图像或网络图片,去掉不需要的要素、杂点,对不清楚的地方做简单修补;网络搜集到的图片和经扫描得到的图片不具备真实的坐标系统,首先要进行地图的配准,将其校正到某一地理坐标系下。项目选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整个研究区均匀选取了一些控制点进行图片校正。

1.2 专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调查和统计数据包括以下4个专题。

1.2.1 河北省概况 包括河北省行政区划图、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河北省2000-2009年经济发展、河北省各市城镇化率、河北工业化水平分析、各市乡镇个数和村民委员会个数、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等专题图。

1.2.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该专题包括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河北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图、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等专题图。

1.2.3 各地级市农村农业发展 这部分专题指的是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村经济、农业种植、农村人口、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科研、教育、医疗、养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是整个专题数据库的核心部分。以石家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为例,包括3个部分。

1)农村经济。其专题数据包括:石家庄市农村分布图,各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分布范围,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村机械化情况,农村能源情况,化肥使用量,农田水利情况等。

2)农村人口与农民生活水平。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村人口数量和密度,各县乡村劳动力资源,各县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分行业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农村人均收入,各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教育科研、卫生及其他基础设施。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分布,各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各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各县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各县自来水受益村数量,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其他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数据库内容与石家庄市相同。

1.2.4 附表 其余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数据以附表的形式生成附在最后。

1.3 数字化和信息录入

选用ARCGIS软件,经过数据的分层,分别为各专题数据层建立属性结构,对已经配准的地图进行分层数字化,并把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2 GIS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农村的信息化建设,GIS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1 GIS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河北省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农业网站的建设,河北省先后建成农业综合网站、部门行业网站、特色专业网站和其他农业网站850多个,信息资源丰富,包括农业科技、市场、政策、天气、特色农产品多个方面;另外,政府注重农业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如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经信息服务和分析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农民生产和经营提供参考,但多数是单纯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各地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劳动力的数量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却无法表达,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空间位置信息和统计数据等属性信息的结合,对各类农业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分析其空间的分布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的演变规律。

2.2 GIS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由GIS技术支持的可以定位、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农业GIS系统可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信息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可以对重大病虫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可以从政府气象部门获得实时的气象信息,预防灾害性天气,从而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4]。

2.3 GIS在新农村规划方面的应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防止土地滥用等现象,注意规划先行。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已经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这些具有空间位置的GIS数据,可以对各种规划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村庄或新建厂房的位置进行多个条件的GIS空间分析,选择最优的地址并保护耕地资源[5]。

2.4 GIS在农村统计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

以专题地图的形式表示农村、农业的现象和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统计数据,比传统的文字表格形式更加直观,便于发现各地农村之间的现象的分布规律、差异,也有利于分析一个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演化的情况,利用GIS技术的信息可视化,既是调查成果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以下为6幅典型的专题图表示方法。

2.4.1 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 采用点值法表示。每个点子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口,点子的密度可以反映出各地农村人口的密集程度,点子的分布范围表示河北省农村人口的分布范围,如图1所示。

2.4.2 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 采用分级统计图和结构饼状图(或结构柱图)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其中底图部分用分级统计图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为5级,级别由低到高分别用颜色由浅到深填充相应的区域。饼状图包括3个部分,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部分大小代表各产业所占比例,圆饼半径代表各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石家庄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也用类似的表示手法,如图2所示。

2.4.3 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 采用定点符号法表示。点状符号的位置表示利用乡村旅游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镇的位置,并附图片表示出相应的旅游特色。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也用这种表示方法。

2.4.4 各市化肥、水、电利用情况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三角形图法表示,将三角形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其中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化肥、水、电(图3)。一个小三角形分别代表相应的化肥、水、电使用量,小三角形的数量则反映总量。

2.4.5 各县农村人均收入 采用比例圆表示,符号位置表示各县地理位置,圆的半径表示各县农村人均收入的多少(图4)。

2.4.6 各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统计数据为通自来水、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采用柱状图表示法。分别用4种不同颜色的柱形代表4项统计值,柱形的高低代表数量的多少(图5)。

3 小结

GIS作为一种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多个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它不仅存储统计数据,还可以储存和显示河北省农村的空间位置、分布范围和空间关系,通过GIS多种空间分析对新农村进行选址和规划,可以检索符合要求的农村数据并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6];可加速数据的分析对比,提供辅助决策,缩短研究周期;可以直接利用河北省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的成果,在其基础上输入相应的统计数据,既可长期保存,又可根据研究者需要,实时进行增添和修改。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刘春阁,宋伟东,夏春林. 地理信息系统在当代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测绘科学,2009,34(S2):205-207.

[2] 温晓蕾,况明生. 基于GIS的农村信息化研究[J]. 农业展望,2007(10):42-45.

[3] 王文珍,张成利.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08(7):137-139.

[4] 朱华吉,吴华瑞,冯 臣,等. GIS在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08,30(6):164-167.

篇9

根据漾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漾濞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漾濞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

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村、××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村、××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漾濞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村、××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 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缺乏总体规划。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制约了我镇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观念意识滞后,认识和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镇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总体对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其他工作,也导致地区、部门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流程冲击较大,推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干部职工也缺乏创新精神,基本满足于会用就行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直接触及、影响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比例较低,从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缺少真正的互动。

(二)体制尚未理顺,政策不够健全。

我镇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更没有长效机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镇内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成设备、网络等资源较难实现共享或互联,没能很好发挥各类信息系统作用。

(三)资金短缺,人才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需要资金投入量大,但大多数村组、部门都资金短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互联网大部份只在镇政府周边经济较发达的村社使用。镇内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镇政府及下属机关中没有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很多软件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上级机关组织的相关培训非常有限,没有延续性,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四)信息系统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自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建立以来,基本没有进行过信息更新,而网站本身的浏览量也很少。而××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虽然按月更新,但也存在访问量低的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还只停留在政府信息化角度,面向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

(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障碍。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像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城镇农村低保户信息库的建设推进缓慢,各部门信息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非常困难。

(六)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对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保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还缺乏(来源:文秘站 )完全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目前只能以常规的保密制度加以约束,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从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发展制度和政策、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加强××镇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加快政务、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坚持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自身的业务联系起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启动涉农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站应用。政府企业信息共享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镇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加快网络互联工程建设,加大宽带网建设力度,力争我镇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3、营造平台,促进发展。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的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原有企业改造提供帮助。

(三)发展重点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投资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或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镇信息产业化进程。

2、拓宽政府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服务力度。一是提高政府信息上网的时效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互动性。三是加大网上招商力度,一方面大力宣传××镇的投资政策和环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与镇内企业合作,将镇内企业信息上网。四是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掌握资源存量状况,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实用的基础数据库。

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利用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信息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通过推广实用适用的技术,多渠道构建信息共享的农村服务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增强信息观念,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门、地区信息化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教育和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统筹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通信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反馈迅速、资源提供及时,群众使用方便的服务机制,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丰富培训内容,吸引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争取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

(四)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在政府信息上网公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网站、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资源共享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网页更新频率和网上服务比例;优化网站结构,努力提高交互式服务的比重;逐步推广在线服务,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

篇10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4.2发展建议

篇11

[关键词] 农村 信息化 建设

近年来,巍山县实施了“数字乡村”工程、“金农”工程、“136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信息网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缓解了农村信息滞后问题,但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制约了农民有效获取市场信息,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是巍山“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巍山县农村信息化现状

巍山县辖4镇6乡、83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48万人。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业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深入实施,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为基础,农村“规模、迅捷、畅通、优惠”的信息网站建设覆盖全县各乡镇,移动信息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建立了79个村级服务站、21个基站、35个移动富民示范村,惠家网客户达66667户,通信客户达71706户。二是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设了6个乡级、10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配置了计算机并接通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以上。三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成为“政府政策信息的窗口、农民素质提升的学校”,全县有60个“电信模式”、35个“卫星模式”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四是农村互联网应用越来越被农民接受,家庭固定电话、手机、网吧上网的农民用户越来越多,2012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含CDMA用户),移动电话用户12.35万户,其中移动用户11.5万户;上网用户4.45万户,手机上网用户3.7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分别为2.38万户、1.64万户。五是农业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分别于2000年、2007年建成了巍山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县级和各乡镇均有专项兼职信息员,网站已转载和信息22000余条,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思想认识不足

涉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信、农业等部门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认识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没有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

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不强,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直接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部分农村网民不是从网络获取知识、获取致富信息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性项目。

3.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发达、实用性不高,农业信息网站的还没有做到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体现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方面开发不足;信息不全、专业性强的信息少,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所需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严重滞后,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有差距

农业农村信息化队伍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多为兼职、且一人兼多职、人员经常变动。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强化认识,整合资源

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巍山创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要整合政府、农业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加快推进种植业、养殖业信息化,在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菜、核桃、畜禽、玉米制种、茶叶、水果、中药材种植中,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推进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2.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保障信息平台稳健运营,扩大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远程教育系统、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争取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县。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信息的迫切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信息化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高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和水平。各级各部门要拓展服务领域,更多地种养技术、扶贫开发、惠农补贴、权益维护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要突出个,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流通,按节令变化、农事进展提供信息服务,提升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互联网等多途径开展面向全县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使农民记得住、用得上;要扩充信息容量,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整合。

3.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技术性强的重大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围绕农村做市场、围绕农业做政务、围绕农民做服务”,构建“输血”转向“造血”的长效运行机制,让信息服务“三农”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要认真落实县、乡、村级以及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保障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有相应的机构运行、有相应的人员履职。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各类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我镇通过狠抓五大工程,推动信息化建设:一、狠抓网络建设工程,提高了网络覆盖率。二、狠抓政务办公系统,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三、狠抓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四、狠抓数据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五、狠抓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系统能够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通过一年多来的数字化建设,河洛镇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2005年8月,建成并开通了镇机关局域网,建成了1个企业信息应用局域网,另外还有1个村委会的局域网正在建设中;较为成熟的机关政务办公系统已经形成。目前17个行政村安装了网络DVD,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已全面建成。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提高了全民信息化意识综合素质。起初农村家庭购买计算机主要是为孩子们学习用,后来受其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发生了改变,闲暇时自由上网冲浪,看看国内外大事,发个E-mail等等,从不了解到亲手用,从麻将桌到电脑桌,这些以前看似很神秘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人们的信息化综合素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对策

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充分认知、切实正视和密切关注。本文试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篇14

关键词: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受资金和技术限制

房地产档案不同于其他文书档案,房地产档案内容量巨大,来源广泛且数量众多,把所有房地产档案都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才能完成,靠目前的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很难完成,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目前受资金和技术人员限制,各地发展还不均衡,尤其是一些偏远城镇乡村,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发展尤其困难重重。

2.计算机单机管理不利于推进信息化

房地产权属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入档需要许多繁重的工作,随着近几年房地产业务高速发展,房地产权属登记和变更业务激增,单机录入信息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在县市的房地产档案管理部门基本都配备了计算机,建成了内网数据库对房地产权属进行数据管理,可以在单机上从内网的数据库中进行资料读取和查询,计算机只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还谈不上信息化管理。

3.计算机联网查询难以实现

现阶段各地大多数存储房地产权属档案的计算机之间没有联网,即使部分地区有联网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尚不能利用网络对所有地区的立卷部门资料进行汇总,通过网络传输统计和管理所有的房地产权属档案。各立卷部门建立的计算机信息数据文件达不到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标准,各种不匹配的文件标准,会影响房地产权属档案的分享和传输,即使汇总了由于文件标准不统一也很难进行有效利用。

4.机密性管理能力不强

房地产权属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有些信息泄漏会给所有权人带来潜在危险,比如信息被一些诈骗者利用,骗取钱财。目前的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能在互联网上共享信息供使用人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查询,但是一旦方便快捷查询也会面临信息被批露的风险。

二、加速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的途径

1.总体规划下统一推行

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要实现统一标准的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管理,应由政府部门总体规划,牵头推行。对房地产权档案信息化进程拨付专项资金,尤其是信息收录,可以考虑委托第三方单位来完成,他们比较专业,也有大规模纸质文件进行信息化处理的经验。利用拨付的专用资金,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完成所有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录入工作,将目前急需的,使用价值高的信息部分优先录入,保证房地产权属档案登记和变更工作的正常进行。

2.启用和培养全面性档案管理人才

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房地产业务又对数字档案管理精通的专门性人才。

这些专门的跨领域人才可以快速上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级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快人才的招募和培养,建设一支知识面丰富,操作能力强的专业队伍,迅速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完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利用他们的知识学习使用这些专用软件,完成档案的建设、数据传输和查询工作。

3.制订统一的软件标准

制订统一的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基于这个标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只需要在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部门安装相适应的软件,向数据库储存和调用数据即可以实现信息化共享。有了数据库,网络化管理也可以同步实现,把所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转化,存入数据库,确保效率和精准性,通过统一的标准可以实现远程汇总和归纳分析。在软件上进行分级制管理,不同的权限可以调阅不同的内容,以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面向大众的信息一定要确保信息不被泄漏,保证每个公民的信息安全。

4.加强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

基于计算机手段管理的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的收录、保存、分类、传输和信息汇总统计分析提供了便利,可以方便管理机关和统计部门对房地产权属档案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居民住房情况等。但是信息化管理同样面临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和网络安全问题。因此数据库要配备建设防火墙和病毒防控系统,以避免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数据被攻击和病毒感染。加强房地产权属档案的保密制度,拥有权限的人禁止私自泄漏公民个人房地产权属信息。

三、总结

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需加快房地产权属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社会需要。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资金、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各地档案管理部门计算机管理都是各自为政,各地使用的信息软件标准不统一,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汇总和查阅,同时,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着公民财产信息泄漏的风险。通过由政府部门牵头,制订统一的软件,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加快聘用和培养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专门人才,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可以有效推进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仁开: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态势、问题及对策[J].住宅产业.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