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典文化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经典诵读;中小学文化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学者钱理群是这样评价经典诵读的意义的,他说:“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就已经在各地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的目的是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华经典诵读开展之现状

据各类调查资料显示,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阅读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学课堂的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上,极少有学校或教师将经典诵读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经典诵读作为课本学习的一个辅助,没有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再次,问题出现在学生层面上,往往因为经典诵读材料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还在开发之中,经典诵读的资源很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

二、经典诵读开展之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1. 体现在学科方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化的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学生的神圣使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1)拓宽学生的于都视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科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当其收到视、听、嗅、味、触觉的刺激时,每一个孤立的神经元就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听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脑的功能就会愈强,表现在外的就是记忆力更强,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学阶段恰恰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量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刺激,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传统经典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有能教会我们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亦有包含着学习之道、修身之法的《论语》,还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作者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沉淀,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说话方式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成长体验、思维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语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2. 体现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经典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它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工程。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牵涉到了中华经典文化,还包含有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感知到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用圣人思想来规范自己地言行,进而成为心地纯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谦让的人,实现所谓的“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最终实现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学经典诵读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经典诵读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经典诵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经典诵读的教育,把它从课外活动中提升起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指导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如课外古诗文的朗读、背诵比赛,“经典我推荐”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的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内容选取上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应当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出l,遵循实际,选取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经典。我们既不能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视为经典。对经典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有具备有一定的教育启蒙意义。以此保证中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

3. 避免浅尝辄止,注意三方合力

中华经典文化浩瀚无涯,课堂上以及学校活动中的学习只是瞥见了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实现对经典的自我化的解读,这就需要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而应当注意形成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三方教育合力。

篇2

【关键词】兴趣 文化背景知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13]Shar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朗诵 德育教育

一、探究国学经典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开端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学科魅力,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不失为一个方法。国学经典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的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教授国学经典文章,帮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国学经典的应用创造看课堂的上课气氛

国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科魅力的学科,想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还有语文的知识海洋,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引入国学经典后,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渐渐地解放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缩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善讲解古诗文的方式,放弃逐字逐句解释的传统方法,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教授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中的诗文,让学生感知诗中美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了国学经典之中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经典读物,积极地开展语文的学习。

(二)国学在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真正将自己放入国学经典所创造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道德观念,同时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的目的,实现了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多引用国学经典语言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时候多多引用国学经典中的名言佳句,给学生讲授名言的含义、传授名言所讲述的道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将所讲的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自觉地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人格的熏陶。

(四)精心选择国学经典读本,丰富教学内容

国学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精选一些国学经典读本,将一些文字优美、充满智慧的人文精神读物引荐给学生,选择好优秀的国学经典读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结合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将二者的精髓融合讲解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可以理解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二者的内涵。

(五)建立健全国学经典考核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国学经典朗诵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学校可以适当建立一些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读物的理解,但是在设定国学经典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将考核的制度设定得过于严格,以防止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有太大的负担,这样便失去了学校使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熏陶的目的。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给予学生们一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国学经典的成就感。

二、探究国学经典朗诵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读写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古代传统美德的影响之下健全人格发展,规范自身行为,随着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师一定可以在朗诵国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道德素质。

(一)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充分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典型著作,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教育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朗诵指的是读书、思考这两方面内容,朗诵指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设身处地地思考国学经典中的场景,一旦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就可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纠正一些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渐渐加强。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朗诵绝不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也不是单一地朗读,而是要学生体会古人的心境,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塑造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朗诵国学需要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并不是默读。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吟诗之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吟诗咏赋的场景。可见朗诵与国学经典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之上,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使得学校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执行。

(二)加强朗诵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

由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朗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朗诵能力的再培训。

学校应该选出一批教师参与到教研中心举办的经典诵读教研班的培训中,选用优秀教师参与诵读培训班的学习,定期开展经典教学竞赛活动,加大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重视,学校还应该积极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实现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

三、朗诵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乃是做人之本,国学经典之《论语》中记载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明了倘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重重,很难成功。当今社会随处呈现着信任危机,正是由于做人没有诚信,才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避免信任危机的极度恶化,要在祖国未来的希望,也就是学生的身上做好教育工作,在学生时代保证学生可以受到国学经典读本中的诚信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积极践行古人的教训,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深入地了解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明白诚信的积极作用,学会诚信,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诚信的做人原则,遵循古代圣人贤士的教诲,在朗诵国学经典的时候做到感悟经典、诚信待人,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将建设文明社会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经典朗诵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成功有效的。

(二)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国学经典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学经典中强调孝道的语句很多,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国学讲授了做人要善良,对待父母要孝顺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

学校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仅仅是教师的口头教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在自我朗诵的时候体味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起到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可见,朗诵国学,不但要秉持仰慕的心态,更是要带着理解学习的态度,对于一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在其中学到一些深刻的做人之本,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归宿。

(三)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国学经典涵盖的文化和生活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小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朗诵国学经典读本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会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年少时的机会,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再有《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则教导学生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要私自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然造成的是影响深远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四)朗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这些国学经典学说是经过历史的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学说,是在如今浮华的社会中能够继续流传的,所以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道路有益。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传承的是我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学经典传授的人生哲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学经典可以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知晓感恩的真实意义,了解文明习惯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学生需要了解国学经典,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发扬光大。语

参考文献

[1] 罗洪保.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老区建设,2010(08).

篇4

【关键词】现状;快餐文化;经典阅读

一,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处于不断地的求新求变,文化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人们普遍感到阅读信息的爆炸式膨胀,面对不可计数的文化信息,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不够用。也变的没有那么的耐心,阅读信息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很多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其中的思考过程也减少了。这种现象中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到学生的书桌。快餐文化,是指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所谓快餐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多吃无益。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上升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选择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快餐文化中弥漫的享乐主义,颓废主义,使得青少年在价值观上出现迷茫,审美情趣逐步退化,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

面对中学阅读的如此现状,提倡经典阅读的意义尤为重要。经典阅读中,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读经典是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吸取思想精华的快捷路径。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沧海一粟。“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读书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最好的书来读。

第二,阅读经典有助发展人们的语言及写作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就会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言谈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我们的文学底蕴及语言表达。

第三,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第四,读经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学习史。经典是各知识领域大师思维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识、思想的闪光结晶。读经典就好像与大师对话,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审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言行和现象。

第五,读经典是增进智慧、寻求人生启迪的有效方法。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学大师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第六,读经典是满足高品位审美需求的理想平台。读经典,就是享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尝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浓郁的“书香”,与大师、第一流人物为友,领略知识海洋的奇异景象和思想之颠的壮丽风光。

经典阅读意义重大,但是因为受到现阶段教育体制的影响。应试教育展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使得学生对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经典一种持续的,平和的,深入的关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到:

一、提高学生认识,明确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经典名著是我们人类书籍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它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使学生通过感悟作品中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内涵,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为人师表,愿做名著阅读的守门人

要改变初中生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笔者认为前提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阅读意识。

我们大家都该明白:经典名著的阅读能让初中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去除杂念,净化灵魂;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提高鉴赏水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水平。所以作为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守门人”和“推动者”的教师,首要的是端正观念,加强自己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养其根而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用不断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影响自己的学生。

三、激发兴趣,发掘遨游书海的动力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以往就知道围绕课本转,缺少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情况: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的结合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先激起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名著要有一定的认识,懂得名著是经过了书海大浪淘沙的金子,是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是经过无数先辈们的认可的。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感悟能力,树立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得到精神食粮可以终生受益,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点拨之后,学生对名著开始有了兴趣,教师再适时地把教育部规定的十部名著介绍给学生。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篇6

【关键词】经典;民族文化;德育素养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首先,安排诵读的时间,以及规定的诵读的篇目。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晨读给学生提供十分钟经典诵读,课前五分钟集体背诵经典诗文,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诵读,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诵读,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背诵《论语》中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和课标中规定的诗篇等,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还规定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课,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以及激发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之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培养学生诵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创设经典诗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你步入我们泡子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置身之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一首首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飘逸着浓浓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你看,校园的橱窗中张贴名师名句,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位学子;操场四周的墙壁都写上诗意的语言;楼中的走廊,挂上同学们精心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设计,凝聚着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特殊的意境;班级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内容,有激励学生学习的诗句,有立志做人的名言,有提醒教育学生行为的诗句语言“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享受着整个校园古朴典雅的诗词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先哲圣贤对话,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校园的每一处都孕育着经典诗文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着这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律墨韵顺风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篇7

【关键词】诵读 促进作用 教育作用 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时体会和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讲诚信,懂得感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4.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不仅包含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包括丰富的民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让他们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有益。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经典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95-01

经典是建立在历史知识上的,也正因如此历史中的经典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小学既然是学生最初参与学习的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经典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国是文化大国有着几千的悠久历史,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经典文化都彰显着我国的优良民族文化,只要是中国人无一不为其感到自豪骄傲,虽然小学阶段的学习认知能力还不足,但是若从小就开始为学生展开经典教育,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群体产生共鸣的关键,若不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也会使学生失去忧患意识,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经典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能够让学生对我国飞速的发展感到骄傲,最终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1.2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会较为抽象,若此时不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那么有可能会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没有认知能力,且由于家人过于宠爱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自我意识过强的心理,学生的人格形成、性格特点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性格特点一旦形成很难再对其进行修改,因此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就需要采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的教育方式,将经典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阅读经典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教育实践途径第一步要让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能够融入经典教育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阅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含义。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经典文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女娲补天》《颐和园》《秦兵马俑》《丝绸之路》《圆明园的毁灭》等等,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10分钟自由阅读时间,然后让学生对文章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历史来解答学生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实现经典教育的目的。

2.2 创建经典场景。创建经典场景是开展经典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于小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只靠教师书面的知识讲解是无法实现经典教育的,恰好小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这样更适合经典教育的开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草船借箭》一课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三国时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曹操等角色,最后教师在利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开展经典教育,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3 开展经典活动。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经典活动,如经典知识竞赛、经典知识周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经典知识。例如: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晏子使楚》一文来说,首先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了解齐国大夫晏子是如何机智地化解了楚王羞辱自己和齐国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知识竞赛活动主题,从历史中找出与《晏子使楚》类似的故事,并简单讲述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将会变得十分浓烈,最后在知识竞赛中,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寻找到的故事,这样一来就能实现经典教育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对经典教育有着大致的了解,其次要将教材内容与经典教育进行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教育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经典教育活动中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9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  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4.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不仅包含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包括丰富的民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让他们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有益。

篇10

关键词:国学;经典作品;中学教育;作用

一、引言

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谓人生的关键期和黄金期。传统经典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作用,使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得以建设,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以形成,正确的“三观”得以树立。国学的范围很广,它既涵盖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又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典儒家理论,丰富的国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先进思想,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瑰宝的宝贵价值[1]。

二、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国学,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种大精神。五千年来,国学文化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地生根发芽,它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也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有力传承,它支撑着每位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奋发有为,也激励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能够让中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与文化修养,还可以实现知行高度统一。

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引导和带领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在阅读名作的同时体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感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息。因此,学习国学经典作品能够对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学经典作品中富含哲学道理和名言警句,阅读和把握国学作品不仅能增强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中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具备一定国学底蕴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使作文透出几分意蕴,增添几分国学味道。在中学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还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还能够让他们在感悟经典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现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独享祖辈和父辈的宠爱,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礼仪,为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奠定坚实基础;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善交益友、乐交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

三、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开展国学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切勿急于求成,要认识到开展国学经典作品教育任重而道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些人思想比较浮躁,在应用国学经典作品进行教育时也喜欢吃“快餐”。然而,开展国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步伐,切莫抱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想法。

二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学开展国学教育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还要求学校管理者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开展国学教育对教育教学和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将国学经典作品传授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确保教育效果。

四、结论

总之,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对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有重大帮助,还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渐培养完善的人格,为今后的W习、成长、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因此,中学要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诵读;中华经典作品;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新课标指出,各个中小学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令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促进他们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教学展开讨论。

一、目前在小学语文中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分析

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学生发展中最为基础的一段时间,在小学阶段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积累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开发。小学时期相比于其他学习阶段的时间更长,对于学生日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此阶段进行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也是为学生日后长远的发展作考量。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其实教师普遍承认了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随着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学习强度都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诵读的中华经典作品都仅仅局限在课本文章里面,这其实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据相关研究数据分析得知,当前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水平在逐渐降低,由此看来,对如何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二、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有效性的具体对策分析

1.制订经典诵读计划,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在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时候,经常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够保证诵读的时间,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教师没有制订详细的诵读计划,没有办法保证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时间。想要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有效性,除了需要保证一定的诵读时间之外,其实还需要对内容、主题等有所计划,没有良好的诵读计划时间以及内容等是阻碍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保证学生具有固定的诵读时间是较为基本的要求,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目的之一其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只有在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之下才能够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以教师需要安排一个固定的诵读时间,比如说,语文的早读是在周二与周四,一共是三十分钟的时间,课后布置一些积累的任务,比如说积累好词好句,还有写读后感等。

除了计划时间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诵读经典进行筛选,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比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诵读《三字经》《论语》这一类,还可以是《唐诗三百首》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词语积累、见识都有所增长,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文学常识,例如简单的文言文、各种成语的典故等。

2.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疏于对诵读中华经典作品进行评价,其实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诵读的成果,更是起到督促的作用。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不能算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课程,学生不会进行考试,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在一般情况下诵读时间常会被挪用。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考试科目上面,在这样应试教育思想下,长期发展下去对学生可谓大大不利,因此,诵读中华经典作品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除此之外,为了刺激学生对于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诵读的形式。比如举办各种活动,讨论会、交流会还有诵读经典比赛等。学生谈谈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还有利用多媒体设备,刺激学生产生兴趣。比如说,播放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动画,还有播放音乐,比如说《高山流水》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

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作榇播优秀文化的一种途径,能够帮助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他们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时机里进行中华经典作品的诵读,其实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时,他们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仅仅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还能够帮助他们开阔眼界。相信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视觉文化;经典美术;时代冲击;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

现代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意识的碰撞下产生了很多新型的艺术体。美术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都受到现代科技的强烈影响,新兴的视觉文化自然也有其独有的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主要有:

1、依靠新兴媒体传播;

视觉文化的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大多依靠报刊、画展、电视等媒体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新兴媒体如手机端、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成为其主要的传播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新兴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更具有互动性。

2、视觉文化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

依靠科技的进步,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形式朝多元化发展,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大片等等。很多艺术形式慢慢融合,很多艺术形式也都互相借鉴,视觉时代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向多元融合的特征。同时,这些艺术间形式间的相互碰撞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二、视觉文化时代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向

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也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观点,基本观点就是要兼顾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和视觉文化时代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美术课堂教育中应该如何均衡这两中艺术形式,才更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总结的两点。

1、善于找寻视觉文化时代与经典美术相结合的精彩之处。课堂教育中要善于将经典的美术作品跟视觉文化下产物进行有机的结合,结合当下将中国经典美术跟视觉文化融合的作品进行教学。举例来说,近来,一组中国古典风的麦当劳海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画手王晓艺将中国传统的玉皇大帝、善财童子、白娘子等一众人物设计到了麦当劳的漫画海报上面,在海报中,这些人都吃起了麦当劳,配文更是风趣幽默,如下图2-1所示。这种中国经典美术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就比较适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跟学生多多讲解经典美术的知识,同时可以增加课堂上跟学会的互动交流,比如可以对这组作品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将美术鉴赏的要点传达给学生。

图2-1 麦当劳中国风海报

2、加强美术亲身实践的体验。很多高中学生都很缺乏对美术创作的亲身体验,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于图片的接收。现代环境,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休闲生活更趋向于向虚拟的互联网休闲靠拢,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高峰的高中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好的。这时,将学生从较为严肃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将原本被动接受的课堂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的实践体验经历,感受美术创作的直观过程体验。建议老师可以一个月安排一次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安排对陶瓷艺术的体验活动,安排活动的时候最好可以让学生体验最核心的几个步骤,省去前面的练泥的过程,直接让学生进行制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创作的乐趣,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只完成对制坯的过程,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烧制,等下次实践活动时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上釉。老师也要在旁细心引导学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强大魅力。

三、视觉文化时代注重经典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虽然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视觉文化体验,但同时视觉文化的大众性、通俗性的特点。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作品更容易给人以视觉冲击,却很难给人传达给观看者更多的内在信息。我们常常说鉴赏,鉴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进而理解艺术作品中作者寄托的感情,最后做出思考判断的过程。在b赏过程中,从中获得享受与乐趣,这才是鉴赏活动本身应该有的整个过程。反观世界文化的艺术作品,虽然视觉上的冲击力不小,但是却很难是鉴赏者本人产生思考。

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去接触动漫、电影等美术艺术形式,而对于较为经典传统的雕刻、工笔画等等艺术形式却是兴致缺缺。作为老师,我们若在传统的高中课堂教育里面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的鉴赏能力的发展,那学生就很难从其他地方发展对经典美术的鉴赏能力。经典美术作为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其影响力是长久深远的,善于引导学生加强对经典美术的鉴赏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篇1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做人;责任;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经典科目的阅读尤为重要。在现今阶段,全国大力提倡经典诵读,认识到了经典诵读对下一代的教育作用。但我们还得了解我们的学生目前的现状,要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经典诵读的真正目的。

一、中学生现状分析与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唯我独尊。第二点,依赖心理非常严重,应付挫折的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和责任感。第三点,学习好的学生,普遍骄傲自满。只看优点,无视自己的缺点。第四点,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课内注意力不集中,学业不能够精进。第五点,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应对社会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第六点,虚荣心较强,攀比严重。第七点,心浮气躁,遇事不冷静。第八点,焦虑心理比较严重。第九点,负疚自责的心理比较严重。第十点,有自卑自弃心理。由于频繁的考试排队,有些同学屡考屡败,缺乏自信。

现在的中学生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更应该学习经典,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在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百年大计靠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通过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者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荣辱不惊,笑看成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让学生从学习古代经典中学会做人立志

文化经典是财富,她蕴涵着民族精神的精华,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传承和不断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诵读、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高山流水”的友谊;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这些为人之道,激励着新世纪的中学生,使他们从小立志勤奋读书,锐意创新,有所作为。

又如学习《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这些名言警句,在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会反省和宽容, 让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从《种树郭橐驼传》中学到种树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

三、在学习现当代经典中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而应考虑父母、他人和社会,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如《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了国家可以舍弃小家、舍弃爱情的奉献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公无私的精神历来被人们称颂;《出师表》中诸葛亮任职于危难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精神,应该大力倡导。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思想会变得开放一点,眼界会开阔一点。走出自私,学得大度宽容,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通过学习古典诗文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篇14

关键词:国学 经典 传承 研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逐渐加强,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我认为国学经典与语文有着密切联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国学经典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经典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国学经典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在中世纪以前,中华民族在国学经典的引导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国学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世纪时期,在当代社会,国学经典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日趋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向综合实力教弱的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的过程,导致强势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主流,而弱势国家的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文化软实力语境下,传承国学经典比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迫切。传承国学经典,能够有效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保持民族独立、促进民族发展。

(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加强国民道德修养

自古以恚中国就是礼仪之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礼仪讲诚信”的结果,传统文化在“公交车上因让座问题大打出手”,“碰瓷”等现象频出的今天仍然适用,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缺少道德引导的原因,传承国学经典,能够有效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国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规范中华儿女行为的准则。例如,对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指导国人进行反思,还能让国人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当今社会,无论是社会的哪个阶层,都需要国学经典帮助其增强道德修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强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

(一)授课旁征博引

在授课过程中,若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叠加,势必会试课堂授课内容杂乱无章,不仅难以起到传承国学经典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若想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事例引入课堂,巧用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国学的价值与魅力,扩宽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用《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来帮助学生理解朱自清的高贵品质,此种做法,不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还能在学生中传承国学经典。

(二)组织与国学相关的活动

受社会上的不当价值观影响,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在高中学习严峻的压力下,若能举办相关的国学比赛,定能激发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例如,举办文言文于现代文互译比赛,先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再给出一段现代文,让学生转化成文言文的形式。同时,还可以举办国学经典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以国学经典为主题进行演讲,可以谈自己对国学的认识以及学习国学的感受等等,用学生的演讲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国学学习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对诗人、词人以及国学中的经典著作的读书分享会,让学生讲述文人一生的故事,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结合文人的生平,分析作品的主旨与时代内涵,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体会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内化得出自己的见解,若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人只是读书的工具。国学经典凭借自身价值以及历史传承性而显得不接撼动,但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要敢于向权威和经典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国学经典提出质疑,在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国学学习更有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认同国学,使国学经典得以传承。例如,在教学项羽乌江自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自刎的正确性进行讨论,项羽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是否过于“好面子”,若是项羽乘舟离去,或许还能东山再起,成就一番霸业,鼓励学生对项羽的做法进行深入探究,得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引入主流,而是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高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传承国学经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为国学经典的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国章.文化软实力语境下的国学经典传承新探[J].中州学刊,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