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一个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每一个方法论体系都由哲学理论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也不例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理论。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总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揭示了人类思维领域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指出了合理的方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其它一切哲学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它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思想变化发展规律。只有正确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变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以在研究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状况,必须掌握社会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必须以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人们的思想变化发展状况,分析思想发展特点,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掌握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论,在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辩证运动外,还指出参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人们的思想来源于在生活中的实践,在某种方面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不仅能动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对世界的改造。方法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路线;才能正确认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反对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哲学方法论,又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运用哲学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机可循的,是各个方法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是横向纵向结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的系统性是指将诸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特征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仅是以往各种要素的简单的堆积,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化的、 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知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是具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它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总结而来的,是依据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总结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性是在方法的指导下,把哲学中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益的理论方法综合整理,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法、思维和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各个方面吸收了各个方面的理论,具有渗透性特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特征和抽象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是指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抽象性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和特性而言的,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各个不同学科理论的辩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与人们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的,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生活需要来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此相对应的是精神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依据政策方针的制定情况下,制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每一个时期,不仅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不是一成不变成直线的,而且人们的心理特点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准确地把握心理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特点,才能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照本宣科地采用书本上的理论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3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出现不同的现象,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因此要充分尊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在依据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College
HE Heng
(Ya'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ar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elf-confident culture bridgehead system, howev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er confid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si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ory class,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such as the infrastructure is weak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duplication, faculty shortage,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pace with enrollment, teaching workloa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re is no tim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o time for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ignificantly out of lin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加之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功利性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或课堂教学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需要,是培育“四有”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是指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始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原则方法要求讲实际,办实事,有求实精神,反对主观主义,杜绝教条主义,避免形式主义,去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把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一切方法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际,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认清学生的实际,是寻找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依据。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厘清事实,澄清价值导向,把理论实际知识讲透、讲懂,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解决解答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实现师生间心心相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援引材料要广泛,要实际、要紧扣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热点,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心理的共鸣和近体效应。
课堂教学还要通过举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用事实说话的功能,克服照本宣科地讲解现象,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选材要力求具体、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必须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和“热点”问题的例证。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越是紧密联系高职大学生活的例证内容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师生要平等相待,尊重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和民利,创造条件让高职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集中他们的正确意见,对正确的诉求加以采纳,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同时针对高职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主导作用与高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时,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让高职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思考、自我评价分析,融入到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协助分析解决所遇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高职大学生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而且还有利于锻炼高职大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表达的勇气。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求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民主平等原则方法还体现在师生双向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向高职大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道德规范、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等的同时,促使他们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接受其传授的思想、观点、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如果高职大学生失去了积极性,那他们就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引进和使用材料应考虑高职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课内分组讨论,还可以课外继续商量,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活力与效益。
3 渗透融合原则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高职院校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教育、专业渗透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和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相对独立性,其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融合各种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情趣、能力、知识等产生综合作用,发挥综合效应。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自觉渗透德育内容,在爱国教育中渗透自然美,在品德教育中渗透人格美,在人生价值教育中渗透社会美,引领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他们的崇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课堂教学渗透融合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职大学生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和热情优质服务是他们努力的方向,通过渗透融入工作服务理念,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心,切实感受到他们在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中全面发展。
4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教学中以高职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为根据的,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一定感染感化、或环境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曾表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③激励感染原则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感彩。它强调运用感情力量,寓理于情,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不觉得有外界力量强迫,使高职大学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在情感感染中不知不觉地比,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和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就是高职大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常通过语言激励感染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信息源的载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人案例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激励感染高职大学生,对他们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语言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程内容而异,因发生情况而异。好的评价源于认真地听取学生发言,发现思考新意,真诚鼓励性评价使被评价的高职大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达到师生的心理和谐,使他们都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课堂语言评价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良好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不要吝啬鼓励,要锤炼自身的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情感、智慧,给学生新鲜感,以美的享受,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激发全体高职大学生的灵感和无穷的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巧用行为示范来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大部分来自行为方式。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一些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上多用信赖、鼓励和赞扬目光注视学生,与其心灵沟通使其受到教育、启发、激励和心领神会。课堂上保持微笑也能酿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易激发高职大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兴趣,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赞许和鼓励。手势、鼓掌,竖大拇指等有效的体态动作可以增加传播信息力度,增强活动效果,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言行举止就像一支无形的笔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其主导作用的核心就是自身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的展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有自身道德、心理和审美等高尚人格,要有宽容、真诚和乐观的优良品格,要有尊重、信任和关心高职大学生的良好品质,要有广博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高职大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坚强意志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注释
①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4-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6[本刊网址]http//
一、微媒体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提起“微”字,一方面它有短、小、低、少之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亦可积“微”成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谓无所不能。2012年以“微”开头的词语层出不从,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经济、微公益等等,“微”字最终不负众望,当选当年“年度汉字”。随着“微”家族的不断壮大,“微”字也被更多的人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微”持续地改变着世界的点滴,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全部。崭新的传播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和分享更实时、更互动、更高效。明确“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及启示
腾讯的微信项目始于2010年11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微创新为主要手段。起初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结果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但也积攒下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反馈。随后,微信团队瞄准市场,推陈出新,着力提高信息收发速度、相继推出了语音可视聊天、“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朋友圈”等服务,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由某些共同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链,实现了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新增的微信支付、游戏中心、“扫一扫”等商业功能,使微信的生活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化、广泛化,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简单回顾“微”家族中微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微”家族之所以不断壮大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1.目标明确。微信团队最初推出的是一个功能专一、需求单一的简单产品;随后对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也都是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即使功能在不断的由少及多,也都是在围绕一两个主题功能深入挖掘,而不是“大而全”式的全面铺开。
2.关注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研发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关注用户需求,迎合用户需要是制胜法宝。微信团队围绕用户体验持续更新技术,产品体验的改善又帮助微信团队积累了新的用户,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和方向,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习创新。对于微信团队而言,微信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快速迭代模式、敏捷开发能力等先进经验和行业规律的学习,也是主动求变,积极学习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的过程。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意义
1.主体的能动性
“能动性”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是指主体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微”时代,人们存在感显著、真切,社会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声音,它可以是语言,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是符号,个体在信息、建构、获取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得见,听得见的人”。“微”时代,随着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日益成熟,个人价值得以展现。
2.沟通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的多项交流、沟通和互动。“交互性”源于世界的联系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强制性单向沟通特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互动交流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互动是结构性的参与,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微”媒介的信息的传播提倡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融入了主体性、实时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速度快、密度大、方式便捷、影响广泛。“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的便捷使人们的交往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交往日渐普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
3.信息的建构性
“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取舍、组合、分析、抽象,实现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既要尊重反映事物本身的客观性,也体现出反映主体自身的差异性。“微”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因此,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反映是有选择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心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从自身的感觉、知觉出发,引起联想和理解,对信息做出评估和取舍。“微”时代,个体对信息的转帖、跟帖、围观、点赞等行为,都是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建构”或“重构”。
4.渠道的场域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受周围场域环境的影响,场域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场域对信息的传递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场域融洽、和谐、平等、民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递和沟通效果。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传播场域的优势:一是平等性。使用“微”媒介准入门槛低,名人和草根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身份平等,权利一致,和谐融洽的信息传播环境促进了“微”家族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二是自由性。“微”媒介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自由开放的场域特征,不但使大家相隔万里,也能表达心声,畅所欲言,而且还有助于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三是便捷性。微媒介信息实时、流畅、简洁、动态,适应了现在高频率、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需要的即时性、便种性、海量性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各要素的“微”特征
“微”时代下思想信息的有效传递、接收和反馈有其内在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问题置于“微”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越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的“主体的自主与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环境的影响与渗透”等微特征。
(一)主体的自主与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特征的突出体现,只有合理维护和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越发高涨。各学科、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的实践。主体参与性教育强调人文关怀,鲜活生命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尊重学生合理选择。
(二)客体(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信息的输送过程,对于教师来讲,要依据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再优秀的教材也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材应该是一个合理且开放的体系。教师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取舍和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是“容器”不是“白板”,不可能对于传递来的信息全盘接受,一味盲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筛选、理解、批判、建构和生成。所以内容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三)环境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为了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是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是各种场景,营造和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支持和烘托教育的内容,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全方位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体布局、系统考量,要充分重视环境中各环节、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建立起多种互动的环境机制,形成全面性环境力量,充分认识,积极营造、建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从“微”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主体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严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思想水平、认识基础、接受及理解力相适应。“经验说明,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现代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主体的人的合理维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布局。
但是,审视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理论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授课模式单一,填鸭式灌输,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少启发性。枯燥、抽象、乏味、沉闷的教学过程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倒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难“入脑”也难“人心”。
在考试评价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手段单一,主要采取以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形式的固定化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上课松松散散,临考试昏天黑地地突击背诵,照样能拿到很高的成绩。考试模式的固定化,简单化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及道德状况严重脱节。现行的考试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以及所持的价值与情感标准,一张简单的试卷就更不能完全呈现。
(二)内容预设
一提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让人想到很多的大道理。讲道理是必要的。它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道德、价值及行为取向,丰富完善了自己;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维护其制度的思想。”但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期待着吸收新的思想。教育者如果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同步,一味空谈,教育者预期难以达成。
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乏一些教师由于职业倦怠或者能力有限,还一味的依赖课本,局限于教材,闭门造车。对教材的照搬照抄,一字不变的灌输,过分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师对知识的预设,把教学过程仅仅当作了知识的认识、记忆、掌握和再现过程,否定了师生对教材内容的“建构”和“重构”过程。味同嚼蜡的学习过程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淡化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致使教学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立足现实、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可理论的科学性,从而产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处事方法和行事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互动 启示
教育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法恰当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任何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方法论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以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取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所以社会互动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为我们所吸收,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论创新。
1、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微观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意味着相互作用,其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即A向B发出符号,B接收该符号并按符号指示做出反应,然后再返回到A,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环。
2、社会互动理论的类型与适用前提
2.1 主要类型
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互动方法。以方法不同为标准。理论界形成了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据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几种主要观点,下面就对它们作简要分析:
2.1.1 常人方法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加芬克尔以此为前提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和常规为基础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各方主体能达成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
2.1.2 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为代表,其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即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此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他人对我是明镜,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2.1.3 拟据论
该理论是一种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他们之所以努力表演,目的是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美好印象的塑造以使自己在互动中占据优势、对他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预期反应。从本质上说,该理论强调变通,即在不同场合应变换不同角色,从而适应互动环境的变化性。
2.1.4 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等人建构,其认为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若使某人继续一行为即应对行为加以奖赏,让他认识到此行为对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而推动其自愿把这一行为实施下去;若不想其做某事,就不要给予奖励或进行惩罚。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这种奖惩机制对互动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应恰当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2.1.5 参照群体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首创,后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理论。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人际接触,而以参照群体(即榜样)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依据。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型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行为。
2.2 适用前提
上述几种理论并非彼此排斥、冲突的,它们可以相补充、结合使用。所以,为保证互动方法有效实施,就要求互动主体在开展互动前应遵循一定原则,做好必要准备:
2.2.1 应认清个体差异
人与人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异样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所以不能同等对待,而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发起互动的一方应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对工作对象进行事先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2.2 互动双方应视彼此为平等主体
摆脱地位、年龄等因素差异造成的障碍,这样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2.2.3 应选择适当的互动时间和环境
尽管交流能随时随地进行,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进行的互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2.2.4 应有明确的互动主题
即能围绕某一问题展开交流,否则漫天撒网,不会取得任何成效。这就要求互动主体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社会互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是教师与学生。要使该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他们的互动与交流。但是如何操作才能形成有效互动,这是需要我们深思与探讨的问题。社会互动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这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借鉴:
3.1 寻找共同话题。通过情感共鸣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教师应与学生有密切联系,把他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互动主题,从而拉近彼此心灵距离。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心理上都有一个自我空间,教师应允许和理解这种差异存在而不得强行打破。但此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克服,心理距离是有长短差异的,可以想办法缩短这个距离。根据常人方法论的启示,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寻找到与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因为与他们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奖学金、毕业求职等)能引起其强烈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使教
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效开展工作。
3.2 开展符号互动,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
一是发挥符号在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依据符合互动论的相关原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仅可以采用声音、文字、图画等直观方式进行交流,也可利用手势、姿态、表情等把不便直观表达出来的意思通过非直接方式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这样不但不会造成冲突,消极影响互动效果,还能营造融洽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不要一味地独占话语权,而要留给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他们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否则,学生不表现,教师也就无法发现他们的问题。这对学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背离了高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3.3 明确角色定位,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一是教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师守则行事,从而有效控制整个互动局势,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即是拟据论的典型运用。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作为一方主体,既要做好谈话者、倾听者角色,又要做好学生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在遇到学生比较敏感或对他们影响不好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引导互动朝着乐观、积极的状态发展。
二是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立场反思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站在教师角色上考虑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教师存在哪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学生。所以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立场反思自身。也可以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谈谈自己如果是教师会如何教学。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可以吸取他们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自身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3.4 正确运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互动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利益或需要驱使。所以。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作。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对那些出勤率高、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应给予奖励,既可是口头表扬,也可是考试加分等物质奖赏。通过类似方式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与学习干劲。为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教师应具备善于挖掘学生强项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多获得奖赏的机会。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还应在互动中灵活掌握重奖轻罚等原则。从而促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转向积极,以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
3.5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