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篇1

关键词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特点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一个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每一个方法论体系都由哲学理论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也不例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理论。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总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揭示了人类思维领域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指出了合理的方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其它一切哲学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它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思想变化发展规律。只有正确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变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以在研究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状况,必须掌握社会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必须以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人们的思想变化发展状况,分析思想发展特点,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掌握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论,在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辩证运动外,还指出参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人们的思想来源于在生活中的实践,在某种方面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不仅能动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对世界的改造。方法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路线;才能正确认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反对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哲学方法论,又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运用哲学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机可循的,是各个方法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是横向纵向结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的系统性是指将诸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特征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仅是以往各种要素的简单的堆积,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化的、 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知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是具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它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总结而来的,是依据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总结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性是在方法的指导下,把哲学中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益的理论方法综合整理,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法、思维和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各个方面吸收了各个方面的理论,具有渗透性特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特征和抽象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是指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抽象性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和特性而言的,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各个不同学科理论的辩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与人们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的,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生活需要来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此相对应的是精神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依据政策方针的制定情况下,制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每一个时期,不仅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不是一成不变成直线的,而且人们的心理特点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准确地把握心理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特点,才能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照本宣科地采用书本上的理论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3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出现不同的现象,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因此要充分尊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在依据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College

HE Heng

(Ya'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ar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elf-confident culture bridgehead system, howev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er confid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si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ory class,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such as the infrastructure is weak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duplication, faculty shortage,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pace with enrollment, teaching workloa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re is no tim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o time for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ignificantly out of lin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加之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功利性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或课堂教学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需要,是培育“四有”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是指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始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原则方法要求讲实际,办实事,有求实精神,反对主观主义,杜绝教条主义,避免形式主义,去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把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一切方法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际,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认清学生的实际,是寻找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依据。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厘清事实,澄清价值导向,把理论实际知识讲透、讲懂,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解决解答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实现师生间心心相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援引材料要广泛,要实际、要紧扣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热点,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心理的共鸣和近体效应。

课堂教学还要通过举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用事实说话的功能,克服照本宣科地讲解现象,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选材要力求具体、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必须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和“热点”问题的例证。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越是紧密联系高职大学生活的例证内容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师生要平等相待,尊重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和民利,创造条件让高职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集中他们的正确意见,对正确的诉求加以采纳,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同时针对高职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主导作用与高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时,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让高职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思考、自我评价分析,融入到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协助分析解决所遇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高职大学生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而且还有利于锻炼高职大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表达的勇气。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求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民主平等原则方法还体现在师生双向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向高职大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道德规范、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等的同时,促使他们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接受其传授的思想、观点、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如果高职大学生失去了积极性,那他们就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引进和使用材料应考虑高职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课内分组讨论,还可以课外继续商量,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活力与效益。

3 渗透融合原则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高职院校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教育、专业渗透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和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相对独立性,其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融合各种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情趣、能力、知识等产生综合作用,发挥综合效应。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自觉渗透德育内容,在爱国教育中渗透自然美,在品德教育中渗透人格美,在人生价值教育中渗透社会美,引领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他们的崇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课堂教学渗透融合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职大学生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和热情优质服务是他们努力的方向,通过渗透融入工作服务理念,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心,切实感受到他们在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中全面发展。

4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教学中以高职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为根据的,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一定感染感化、或环境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曾表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③激励感染原则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感彩。它强调运用感情力量,寓理于情,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不觉得有外界力量强迫,使高职大学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在情感感染中不知不觉地比,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和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就是高职大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常通过语言激励感染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信息源的载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人案例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激励感染高职大学生,对他们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语言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程内容而异,因发生情况而异。好的评价源于认真地听取学生发言,发现思考新意,真诚鼓励性评价使被评价的高职大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达到师生的心理和谐,使他们都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课堂语言评价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良好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不要吝啬鼓励,要锤炼自身的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情感、智慧,给学生新鲜感,以美的享受,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激发全体高职大学生的灵感和无穷的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巧用行为示范来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大部分来自行为方式。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一些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上多用信赖、鼓励和赞扬目光注视学生,与其心灵沟通使其受到教育、启发、激励和心领神会。课堂上保持微笑也能酿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易激发高职大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兴趣,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赞许和鼓励。手势、鼓掌,竖大拇指等有效的体态动作可以增加传播信息力度,增强活动效果,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言行举止就像一支无形的笔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其主导作用的核心就是自身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的展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有自身道德、心理和审美等高尚人格,要有宽容、真诚和乐观的优良品格,要有尊重、信任和关心高职大学生的良好品质,要有广博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高职大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坚强意志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注释

①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

篇3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4-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6[本刊网址]http//

一、微媒体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提起“微”字,一方面它有短、小、低、少之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亦可积“微”成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谓无所不能。2012年以“微”开头的词语层出不从,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经济、微公益等等,“微”字最终不负众望,当选当年“年度汉字”。随着“微”家族的不断壮大,“微”字也被更多的人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微”持续地改变着世界的点滴,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全部。崭新的传播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和分享更实时、更互动、更高效。明确“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及启示

腾讯的微信项目始于2010年11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微创新为主要手段。起初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结果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但也积攒下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反馈。随后,微信团队瞄准市场,推陈出新,着力提高信息收发速度、相继推出了语音可视聊天、“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朋友圈”等服务,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由某些共同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链,实现了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新增的微信支付、游戏中心、“扫一扫”等商业功能,使微信的生活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化、广泛化,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简单回顾“微”家族中微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微”家族之所以不断壮大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1.目标明确。微信团队最初推出的是一个功能专一、需求单一的简单产品;随后对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也都是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即使功能在不断的由少及多,也都是在围绕一两个主题功能深入挖掘,而不是“大而全”式的全面铺开。

2.关注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研发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关注用户需求,迎合用户需要是制胜法宝。微信团队围绕用户体验持续更新技术,产品体验的改善又帮助微信团队积累了新的用户,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和方向,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习创新。对于微信团队而言,微信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快速迭代模式、敏捷开发能力等先进经验和行业规律的学习,也是主动求变,积极学习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的过程。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意义

1.主体的能动性

“能动性”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是指主体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微”时代,人们存在感显著、真切,社会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声音,它可以是语言,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是符号,个体在信息、建构、获取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得见,听得见的人”。“微”时代,随着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日益成熟,个人价值得以展现。

2.沟通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的多项交流、沟通和互动。“交互性”源于世界的联系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强制性单向沟通特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互动交流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互动是结构性的参与,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微”媒介的信息的传播提倡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融入了主体性、实时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速度快、密度大、方式便捷、影响广泛。“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的便捷使人们的交往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交往日渐普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

3.信息的建构性

“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取舍、组合、分析、抽象,实现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既要尊重反映事物本身的客观性,也体现出反映主体自身的差异性。“微”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因此,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反映是有选择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心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从自身的感觉、知觉出发,引起联想和理解,对信息做出评估和取舍。“微”时代,个体对信息的转帖、跟帖、围观、点赞等行为,都是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建构”或“重构”。

4.渠道的场域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受周围场域环境的影响,场域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场域对信息的传递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场域融洽、和谐、平等、民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递和沟通效果。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传播场域的优势:一是平等性。使用“微”媒介准入门槛低,名人和草根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身份平等,权利一致,和谐融洽的信息传播环境促进了“微”家族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二是自由性。“微”媒介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自由开放的场域特征,不但使大家相隔万里,也能表达心声,畅所欲言,而且还有助于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三是便捷性。微媒介信息实时、流畅、简洁、动态,适应了现在高频率、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需要的即时性、便种性、海量性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各要素的“微”特征

“微”时代下思想信息的有效传递、接收和反馈有其内在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问题置于“微”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越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的“主体的自主与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环境的影响与渗透”等微特征。

(一)主体的自主与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特征的突出体现,只有合理维护和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越发高涨。各学科、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的实践。主体参与性教育强调人文关怀,鲜活生命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尊重学生合理选择。

(二)客体(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信息的输送过程,对于教师来讲,要依据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再优秀的教材也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材应该是一个合理且开放的体系。教师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取舍和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是“容器”不是“白板”,不可能对于传递来的信息全盘接受,一味盲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筛选、理解、批判、建构和生成。所以内容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三)环境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为了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是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是各种场景,营造和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支持和烘托教育的内容,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全方位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体布局、系统考量,要充分重视环境中各环节、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建立起多种互动的环境机制,形成全面性环境力量,充分认识,积极营造、建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从“微”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主体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严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思想水平、认识基础、接受及理解力相适应。“经验说明,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现代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主体的人的合理维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布局。

但是,审视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理论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授课模式单一,填鸭式灌输,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少启发性。枯燥、抽象、乏味、沉闷的教学过程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倒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难“入脑”也难“人心”。

在考试评价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手段单一,主要采取以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形式的固定化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上课松松散散,临考试昏天黑地地突击背诵,照样能拿到很高的成绩。考试模式的固定化,简单化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及道德状况严重脱节。现行的考试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以及所持的价值与情感标准,一张简单的试卷就更不能完全呈现。

(二)内容预设

一提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让人想到很多的大道理。讲道理是必要的。它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道德、价值及行为取向,丰富完善了自己;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维护其制度的思想。”但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期待着吸收新的思想。教育者如果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同步,一味空谈,教育者预期难以达成。

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乏一些教师由于职业倦怠或者能力有限,还一味的依赖课本,局限于教材,闭门造车。对教材的照搬照抄,一字不变的灌输,过分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师对知识的预设,把教学过程仅仅当作了知识的认识、记忆、掌握和再现过程,否定了师生对教材内容的“建构”和“重构”过程。味同嚼蜡的学习过程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淡化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致使教学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立足现实、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可理论的科学性,从而产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处事方法和行事原则。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互动 启示

教育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法恰当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任何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方法论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以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取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所以社会互动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为我们所吸收,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论创新。

1、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微观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意味着相互作用,其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即A向B发出符号,B接收该符号并按符号指示做出反应,然后再返回到A,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环。

2、社会互动理论的类型与适用前提

2.1 主要类型

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互动方法。以方法不同为标准。理论界形成了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据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几种主要观点,下面就对它们作简要分析:

2.1.1 常人方法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加芬克尔以此为前提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和常规为基础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各方主体能达成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

2.1.2 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为代表,其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即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此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他人对我是明镜,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2.1.3 拟据论

该理论是一种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他们之所以努力表演,目的是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美好印象的塑造以使自己在互动中占据优势、对他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预期反应。从本质上说,该理论强调变通,即在不同场合应变换不同角色,从而适应互动环境的变化性。

2.1.4 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等人建构,其认为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若使某人继续一行为即应对行为加以奖赏,让他认识到此行为对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而推动其自愿把这一行为实施下去;若不想其做某事,就不要给予奖励或进行惩罚。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这种奖惩机制对互动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应恰当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2.1.5 参照群体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首创,后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理论。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人际接触,而以参照群体(即榜样)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依据。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型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行为。

2.2 适用前提

上述几种理论并非彼此排斥、冲突的,它们可以相补充、结合使用。所以,为保证互动方法有效实施,就要求互动主体在开展互动前应遵循一定原则,做好必要准备:

2.2.1 应认清个体差异

人与人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异样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所以不能同等对待,而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发起互动的一方应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对工作对象进行事先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2.2 互动双方应视彼此为平等主体

摆脱地位、年龄等因素差异造成的障碍,这样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2.2.3 应选择适当的互动时间和环境

尽管交流能随时随地进行,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进行的互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2.2.4 应有明确的互动主题

即能围绕某一问题展开交流,否则漫天撒网,不会取得任何成效。这就要求互动主体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社会互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是教师与学生。要使该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他们的互动与交流。但是如何操作才能形成有效互动,这是需要我们深思与探讨的问题。社会互动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这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借鉴:

3.1 寻找共同话题。通过情感共鸣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教师应与学生有密切联系,把他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互动主题,从而拉近彼此心灵距离。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心理上都有一个自我空间,教师应允许和理解这种差异存在而不得强行打破。但此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克服,心理距离是有长短差异的,可以想办法缩短这个距离。根据常人方法论的启示,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寻找到与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因为与他们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奖学金、毕业求职等)能引起其强烈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使教

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效开展工作。

3.2 开展符号互动,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

一是发挥符号在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依据符合互动论的相关原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仅可以采用声音、文字、图画等直观方式进行交流,也可利用手势、姿态、表情等把不便直观表达出来的意思通过非直接方式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这样不但不会造成冲突,消极影响互动效果,还能营造融洽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不要一味地独占话语权,而要留给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他们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否则,学生不表现,教师也就无法发现他们的问题。这对学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背离了高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3.3 明确角色定位,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一是教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师守则行事,从而有效控制整个互动局势,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即是拟据论的典型运用。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作为一方主体,既要做好谈话者、倾听者角色,又要做好学生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在遇到学生比较敏感或对他们影响不好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引导互动朝着乐观、积极的状态发展。

二是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立场反思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站在教师角色上考虑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教师存在哪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学生。所以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立场反思自身。也可以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谈谈自己如果是教师会如何教学。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可以吸取他们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自身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3.4 正确运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互动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利益或需要驱使。所以。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作。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对那些出勤率高、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应给予奖励,既可是口头表扬,也可是考试加分等物质奖赏。通过类似方式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与学习干劲。为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教师应具备善于挖掘学生强项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多获得奖赏的机会。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还应在互动中灵活掌握重奖轻罚等原则。从而促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转向积极,以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

3.5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篇5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篇6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 思想教育 方式改革

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政府机关内部、事业单位还是国企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政工思想教育体系。此外,党的方针、政策,团体内部的组织工作、群体的风气建立都需要思想教育工作来完成。但是当下政工思想教育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将此项工作引入高效、创新的轨道上来,是每一个政工机构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均不是政工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赚取利润,或者在社会生产及生产分配环节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对政工思想教育的忽视是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运营机制决定的,本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发展,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被忽略程度日渐加大,以至于有的单位完全将思想教育工作抛之脑后,使企业的日常活动完全与政工工作脱节,这不得不引起从业者注意,及时遏止这种不正确的势头。

2.人员配置不足

对政工思想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了工作人事机构方面的薄弱。企事业单位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配置的人数往往较少,一方面因为日常需要处理的相关工作较少,另一方面也是轻视了党政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在面临检查或是遇到重大事项需要临时调度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在其他的部门借调人过来帮忙。借调过来的人员由于平日不从事相关工作,所以极不专业,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此外,政工教育工作本身的专职从业人员也有素质不过硬的情况。企事业单位在政工工作者的选择过程中,轻视专业素养的筛选,导致政工工作岗位人员素质层次参差不齐,难以在工作中做到协调统一。

二、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工作中的改进方式

1.加大重视程度

加大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关键要从决策层的思想意识着手。决策层首先要意识到政工思想工作不是做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它能够提升单位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加大单位的工作效率,净化工作风气。就事业单位而言,政工工作自上而下地规范单位内部人员思想、让单位的存续目标、内部文化在员工心中更加清晰,也让员工对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实时了解,及时调整工作方面的不足,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对于企业而言,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度,让员工明白创造利润的正确的渠道及企业内部的员工思想要求,可以使企业在创造合理利润、提高业内竞争力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风气,创造出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长久的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2.加强政工人力资源配置

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力度招聘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富有经验的人员来从事政工教育工作。政工教育工作看似笼统,琐碎,但其实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政工教育人员能够将思想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事务中来,此外,专业人员懂得创造新的模式来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宣教思想理念。这些都是非专业人员在短期内很难具备的素质。一个有经验的政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具备以身作则的意识,少有散漫的作风,工作原则性强。在被教育群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是政工思想教育机构真正成为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机构。

其次在人员数量配置上应该加大规模。在改革后的政工教育工作中,岗位需求较以往有所增大。比如,工作流程的细致化、成果检验岗位的新增等。足额的人员配备可以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在人员的配备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为原则,把握好从业人员数量。

三、提高政工教育体系的创新性

1.优化政工教育流程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教育一定不是刻板的传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体系流程。可以在教育工作开展前,利用问询、问卷等形式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及思想动向,根据不足之处做以纠偏,也可以优胜之处作为立足点,做以发扬。在制定流程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模式,对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发扬正确的理念;也可采用参观的方式,树立历史名人榜样及身边的典型事例,让员工身临其境感受到榜样的先进之处。

在流程的改良中,还应做好规律性的课程教育工作。课程教育的方式是思想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在员工集体的培训中,信息传播集中、重点突出,有利于规模性地传播教育信息。

其次,可以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对理念进行推广。员工首先要有一个乐观的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在娱乐活动中,帮助员工排遣日常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听取员工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意见,在交流中使员工的心态趋向平和,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的理念。

2.建立政工教育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教育成果的最有效的检验方式。比如某企业在公司内部建立公共交流群,定期网络交流群中议题,由员工畅所欲言。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由专门政工人员来记录发言的数量及内容,统计员工的内容趋向。这项工作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通过员工的发言次数及内容来统计出员工对近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了解员工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其次员工在发言的过程中又是一种二次提高、二次交流。员工能够在长久的讨论中彼此交流想法,达成意见的统一,最后这些想法逐步形成该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日常的精神风向。

结语:

政工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思想教育工作实施的容易但是收效不易。政工思想教育是一个长久的摸索过程,因为受教者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要求教育者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政工思想教育这必须实时进修,了解掌握最新的政策发展风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能够在大方针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根据企事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修缮,制定适合自身的思想教育方式,制作出易于员工接受的合理的思想教育流程,最后增加企事业单位的凝聚力,优化单位内部文化风向,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好评度。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要求的。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定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由其所处的时代条件下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者等多方情况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教育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因素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地产生了深刻的变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亦要求必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体的思想实际,坚持探索和创新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最大化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机。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为我们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同时西方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向我们渗透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也使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新媒体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开辟和占领的新领域。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可供利用的丰富资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吸收、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来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原则

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代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一些现代社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义,同时要树立做法人性化、过程主体化、目标为人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增强方法的亲和力、过程的凝聚力以及结果的影响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标。

2.互动共进的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的互动共进就是教育主体双方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并努力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要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尊重和利用主客体平等互动的原则,促进教育主客体的角色交互,扎实地推动互动交流的实际进程,以形成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有效疏导和监管,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

3.“灌”“渗”并举的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效性原则要求摆脱传统的流于形式空泛的灌输式教育,转而将有效灌输和全方位的隐性渗透结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同时也要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受教育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弱化或消除教育对象的抵触、反感情绪,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内在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4.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

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技术载体,又是存在空间,还是服务对象。”因此,坚持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具体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它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该从改革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手段这三个方面展开。

1.强化教育者的系统性思维,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观念决定方式,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所谓的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应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被动思维方式的,是一种兼具人本、发展、超前意识的系统性思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首先要求教育者坚持人本教育观,转变教育主导的地位,放眼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树立教育主体双方的平等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倡导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次,要根据他们所处的教育阶段和教育环境所特有的身心特征、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等情况,并留心和关注他们思想、行为的新特点,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预测和关注其动态发展,及时有效地采取突发性、群体性的危机干预的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有效实现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环境和人文关怀。

2.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多边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口头宣传,但长期以来这种口头宣传大多仅停留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灌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我说你听”的模式。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特征,赋予参与教育过程的施(教)受(生)双方以同样的主体地位,以多边互动的活动方式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致力于提倡“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与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同行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而在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受教育者,适时运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地进行反馈和建议;同时也要注重“身教”,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力量,用实际行动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各种渠道或以不同的教育载体,打造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教育者在平等的互动、切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逐步实现内化。

3.坚持教育活动的“灌”“渗”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7-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比较盲目。在方法创新上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对那些和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提高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成功是从它的实效性中判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实效性的制约。这就是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失效性原则的原因所在。一种方法有没有作用,不能靠主观认识上的新和旧来衡量,而是要看这种方法带来的实效性。因此,要将实效性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方法创新的一种准则,不仅可以判断这种方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还可以通过实效性的高低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程度和效果,实现评估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效果的目的。

(3)能动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双方的状态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点,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必须着眼于调动和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还要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强烈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

(1)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只依赖思想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将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思想教育课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理想高远、文化知识水平高及纪律性强的优秀人才。

(2)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和社会,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才干,锻炼他们的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媒技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影响范围广。选择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应用现代传媒手段即是一项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创新,从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4)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及载体的不同调整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的优良传统。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模式,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地组织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第二课堂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针对现在教师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欠缺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奖惩,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时要记入其工作量,第二课堂教学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育人模式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以往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下,学生通常是被动地被灌输思想,缺少主动性。结合课堂教育、校内训练和社会实践,全面完善中学生受教育和实践的程度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性、自发性,促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协作,使中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去达成教育的目标。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展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自发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获取内心的满足和提升。

(一)教育中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场所。生活实践的回归就是使中学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回归到校园学习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符合社会发展和其他生活内容。在实践里,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构建入手,促进中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在高质量的课堂构建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鼓励学生走进课堂,不迟到早退,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方式。

(二)教育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的思想理念模糊,价值观念歪曲,针对这样的问题,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的渠道,它可以提升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思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社会活动,中学生受思政教育的动机就是期望在教育里吸收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现代化青年。但是,从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状况来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却并没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具体展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中学思政教育工作较为单一,思政课程缺少创新性,这样就减弱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说服性,不能够满足现代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2)中学思政教育多以教师为核心,重视课堂教学,并未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因此,就会忽视中学生现在甚至未来的发展需要。(3)如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和结果缺少有效的分析,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情感和道德困惑时无所适从。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实践教学是各中学培育人才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使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想政治资源,优良的思想政治环境,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足并且多元,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有海量的时间教育资源。比如学生的生活思政教育类的各项活动、社会体验以及素质教育等活动。在许多中学这部分实践教学资源是分开运作的,还没有被整合,使实践教育形成浪费和重复的局面。打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呼应的陈旧方式,把中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成才规划”三方面互相结合,探究了提升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使中学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二)提供优良环境,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境指的是能够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是依照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目标的需求而结合起来的教育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组成不仅包含校园环境,并且还有社会环境,并且将两种环境有机结合,形成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体系。此环境体系由各方面因素组成,即校园环境包含体制环境、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等;社会环境包含家庭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上述因素互相交融渗透、构成一个生动且复杂的体系,以此达成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标。

(三)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思政教育方式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受到学校的教育,也要受到一系列的校外教育。中学思政教学模式就是融合社会和学校、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

由中学生的发展入手,结合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在现实操作的时候以校内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使学生打破学校的空间限制,在社会这个大平台上,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品德、人格和技能教育,使他们不仅可以接收来自社会的第一手资源,并且能够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等状况不断反馈给学校,以此促进校内教育的革新,合理地整合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四)充实实践经验,延伸思政教育范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蕴涵了充足的思政教学资源,能够为中学生思政教学工作拓展出新的渠道,延伸思政教育范围。中学思政教学教育模式把中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在全面发挥学生主导性作用的根本上,极力整合校内和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展现社会和企业一同参与的教学影响,不仅延伸了思政教学的范围,还使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定会给中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探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不但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体制,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富强。针对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所遇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际教育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显著趋势。各中学只有不断 推陈出新探究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中学思政教育永远充满生命力,最终使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 、

作者简介:闫佳(1988-),女,民族:蒙古族,籍贯(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篇1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性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

从本源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在人类之初,“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要进行人性化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注重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能,就是要承认并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欣赏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要用欣赏和相信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2)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适宜地满足人的需要。人是平等的、有价值的存在,都有满足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要。在高校,要满足大学生生存、安全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他们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人性化的思想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人情味,要唤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

(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目的在于引导完满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要求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这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容地适应社会,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的缺失

(1)重视社会需要,轻视个体认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而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其政治作用,总是把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屈从于社会的政治目的和任务,忽视甚至舍弃学生个体的利益与精神欲求。其立足点没有落在对人性的完善、对人格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与关心上,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有些甚至受到大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大学生精神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有可遵循的规范,更没有系统的制度性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精神情感方面的品质,让健康向上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和培养,仅仅通过简单的理论灌输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导致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教育者与受教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威,教育方法近似于说教,而将同样富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导致大学生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政治目标的工具,严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才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一是要解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问题。学生的种种思想、心理问题皆由物质或精神的贫乏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教育信息的有用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对教育信息进行收录、择取与整合,必须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因势利导。

最后,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途径。“认识我自己”是永远的哲学命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也就不可能充分挖掘。

2.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兼顾和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扼杀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有人将思想政治课当做单纯的知识传授,使本来生动的“说理”,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此外,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以应试指标作为考核教学的唯一尺度,即通过单一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进行静态的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的本质特性,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型的动态教学模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来开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主体性,加强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作用,拉近校园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也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确保校园文化能够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18 ― 03

时代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社会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促使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不断的革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格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主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在遵循社会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是尊重教育对象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充分发掘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优势而加以引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据这一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在开展中就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对象特点以及适应个性化教育的特殊要求而制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个性专长的原则、针对性教育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它们是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法则和要求。

1.尊重个性专长原则

尊重个性专长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和尊严,充分挖掘和发展个体的天赋、潜能和专长,以促进个体个性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工作准则。即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保护、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相结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过分注重统一,忽视个体兴趣爱好,限制个性专长、优势的发展,轻视标新立异、反对大胆创新的误区,常把个性鲜明视为“桀骜不驯”。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培养的个体没有特点。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专长和潜能,才能有效激发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向上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为思想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个体潜能得到开发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由此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思想品德才能得以巩固和完善。坚持尊重个性专长原则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热爱受教育者,相信每一位个体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表现,而且更应关注受教育者尚未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潜能。其次,教育者要承认个性差异,全面深入了解受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受教育者各方面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每个侧面,通过对某几个侧面的了解和比较,发现其优势和强项。再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势和特长。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找到自我个性发展中潜在的优点和独特的专长,创造条件使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引导受教育者利用专长和优势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质和弱项,对其细微的变化和进步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使其形成良性发展的过程。

2.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类型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做到因人取材、因材施教。而不能用完全统一和相同的标准、内容、方法去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然而,制度与思维的惯性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过于刻板和死板,不论是教育目标、内容,还是方法都是统一的,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培养出来的个体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严重压抑个体个性的发展。作为鲜活的个体,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对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也不同,如果用统一方法去要求、去教育,结果只能是不符合实际,造成个体的逆反心理。因此,针对性的教育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巩固、发展个体的优良个性,矫正个体的不良个性,最终能使个体在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针对性教育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是针对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体,身心发展有其特点,要掌握并根据这些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教育。第二,是针对个性差异进行教育。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兴趣、情感和内心需求进行教育,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合理愿望,个性化教育必须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来不断生成。第三,是针对接受心理的差异进行教育。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因,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和心理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教育者拥有慧眼予以认清,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3.区别对待原则

所谓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教育工作的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客观要求。个体由于先天、后天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思想发展状况具有不平衡性,多面性和差异性,有的思想境界高些,有的低些,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错误,有的平庸,有的杂芜等,势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要体现层次性,要区别对待。既要关注个体的某个侧面,也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关注和认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开展区别对待教育,对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目的。那种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还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和抵触。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第二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对个体进行思想考察,从受教育者外在的言论、行为的观察和了解中掌握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状况。第三,要按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特点,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第四,区别对待教育原则实施的真正目的是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并不是消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状况。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真正促使不同起点和层次的个体经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同时教无定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本质上是灵活的、多变的、艺术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个别谈话法

谈话法古今有之,也是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都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大师。个别谈话法是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进行个性化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个别谈话法是对集体教育和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当前青年群体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成功、渴望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这容易与现实产生矛盾。且对于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的个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没有太强的辨别能力,容易盲从,形成非主流的政治倾向等,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个别谈话中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个别谈话法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代沟”、减少“摩擦”的有效方法。个别谈话法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面对面谈、书面谈,也可借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形式的个别谈话,如:电话、手机短信交谈,网络交谈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交谈方式。在使用个别谈话法时,教育者工作者要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要保持自然亲切的表情,运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与教育对象进行交谈,防止训话、强制、压迫等问题的出现。

2.情感教育法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情感是人们之间相互依恋并传递交往信息,以形成永恒友谊的纽带。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情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难以成功的。情感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情感投入的作用力,力求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以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的融合度,使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方法。人的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情感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仅仅关注人的理性作用,而忽视人的情感参与价值,那是对人内心世界丰富性的疏忽。青年群体往往是凭借着情感来表达他们的道德观点,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不是作是与非的认知反应,而是作好与恶的情感反应。有时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的障碍,而是情感的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尤其要注重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用情感缩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了解尊重教育对象的真实、合理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需求。要善于同受教育者进行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努力营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的互动和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运用情感教育法时,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将情与理有机结合,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和激发教育对象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再次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回应教育对象的情感呼唤,使教育对象产生移情,激发教育对象的行为回应,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践行。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指导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实践,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方法。实践体验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体系运作的综合体现。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知与行、内在心理要素与外在因素、思想道德意识与实践达到统一,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显露。因此,实践体验是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体验的方式有多种。如:劳动教育,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下工厂、下农村、到军营;社会考察,包括公民体验活动、纪念性活动等等。在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中,个体主动参与,既动手又动脑,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对个性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能够帮助个体开阔视野,展示、锻炼才能,体验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磨练意志品质,使其个性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这些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促使个体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得到激发,从而使受教育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在实施实践体验法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舍得让受教育者吃苦,磨练其思想和品质;其次,把日常的生活作为主要实践方式,将实践体验纳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再次,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实践的成果,使其能品尝到实践的成果,建立信心不断进步。

4.心理素质训练法

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之一,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和制约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和效率。人的思想接受活动同样受心理素质和状态的影响,人对外来思想信息的吸收、解读、整合中,心理趋向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体往往会在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中出现不利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思想的偏差和阻碍。例如,心理闭锁,表现为对新知的冷漠;心理失衡,表现过于自信、偏激、固执、偏见或僵化;心理脆弱,表现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思想碰撞;心理过敏,表现为反映过激和心理戒备;心理逆反,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偏见、不服和抗拒心理;心理矫饰,表现为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和愿望等。如果受教育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接受的心理,不合作的意识,甚至出现干扰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营建受教育者良好的接受心态。心理素质训练法实质上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调适正常、理性的心理状态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优良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导引,努力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其次,真诚关怀,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再次,为受教育者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受教育者愉悦、理性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整体心理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防治心理疾病,指导受教育者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开发身心潜能,培养独立完善的人格。

5.建立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的思想活动方面,既有群体的特征也有个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在以关注群体为对象的过程中,更应关注个体。组建个性档案库是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个性档案库的建立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作群体性的把握,有利于对个体对象作类的认定,更有利于发现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它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切近度。组建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操作如下:首先在教育伊始,发放给每位受教育者个性档案表,请其填写自我评价的个性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教育工作者在个性档案表内填写自己对教育者的评价,也可请其他受教育者一起来填写。经过多次填写和补充就基本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档案。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个性档案的科学分类和整理,对所有受教育者的情况就有了全面、生动的了解。根据掌握的情况,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及时引导受教育者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各种优缺点,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良好的个性加以巩固,对不良的个性加以纠正,对潜在的优势和特长加以发挥。个性档案库的内容设计可以多样化,可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红色经典、节日的内容等,并因区域、单位而异。在建立个性档案库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个性档案库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保护受教育者的个性、自尊,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防止变成形式主义。其次,个性档案库是动态、发展的库,要及时、按时调整完善个性档案库的更新工作。再次,对受教育者个性进行分类仅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与和研究之用,不能把个性情况的评定作为受教育者个性终身的评价。最后,做好个性档案库的归档和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雷骥.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性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2〕雷西发.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3〕王秉琦,王成文.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03).

〔4〕吴慧芳.个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J〕.理论与改革,2005,(04).

〔5〕刘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6〕王虎荣.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个性的培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1).

篇14

论文摘要:本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置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个系统中,从整体性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结介绍了适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具体方法。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具体的方法只有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

1 网络调查法

网络调查是指利用网络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的调查设计、收集资料和分析等活动。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调查具有传统调查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网络调查成本低;二是网络调查速度快;三是网络调查隐匿性好;四是网络具有互动性。具体的讲,网络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网络问卷调查法

网络问卷调查法就是通过网上问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完成调查。一般采用站点法和E-mail法。前者是指把调查问卷放在网站上,由访问者自愿填写。后者是用E-mail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后将问卷答案则回到指定的邮箱。

1.2网上讨论法

网上讨论法可通过BBS、QQ、MSN、Newsgroup、IRC、Netmeeting等。讨论主持人在预先设定的话题下调查项目,请被调查者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意见。或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被调查者通过互联网视讯会议功能虚拟地组织起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1.3网络观察法

网络观察法是对网站的访问情况和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观察人员和组织可以利用观察软件和窗口,进行网上行为监测。事实上很多网站服务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在观察过程中抽出样本,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记录和分析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

网络调查法必须做到:一是要合理设计问卷,问卷不可过长或过于复杂,不可产生歧义、错误,控制好答题时间,使问卷能得到有效的回答;二是不要侵犯或泄漏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注意避免可能暴露隐私的问题;三是减少无回答误差,提高调查的回答率。

2 教育决策法

教育决策是关于教育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最优化选择过程。其核心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正和择优,其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来指导比较、择优的进行。

2.1灰色模型决策方法

“灰色模型决策方法”主要应用于灰色系统中的非规范性决策。所谓灰色系统,是指系统的部分信息和参数已知、部分信息和参数未知的系统;所谓非规范性决策,是指为解决首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的决策。网络思想教育决策中,既有已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也有未知甚至不可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其系统符合灰色系统的相关条件,可为网络思想教育决策大显身手。

2.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是一种对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进行群体决策的方法。由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复杂性,致使决策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并按照一定规则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总体评价或意见作为决策依据。可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完全能够发挥出量化模型方法的重要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3 网络育人法

面对着网络的挑战,网络思想教育在教学方法环节上必须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3.1开设网络思想政治课

目前,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的是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基本不讨论网络思想问题。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因此,开设网络思想课,对大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确保知识学习与素质增强良性结合。

3.2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

利用校园网作为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电台、电视、网络的优势,突破时空界限,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和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同时校园网设立“校园新闻”反映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动态,加深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3建立班级博客新园地

班级博客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班级博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而且班级博客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暴露思想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教育提供方向。

3.4进行网上的心理咨询

在网站设立了心理咨询栏目,在线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解决大学生处于懵懂时期的烦恼,减少面对面交流的羞涩,可以多几分坦诚,少几分顾忌,大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网络思想教育也能占领主阵地,切实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 检测评估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动力。

4.1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各主题网站及其教育内容、各项教育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各教育环节具体实施方法和渠道、规章制度健全程度等来做出检查评估。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出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

4.2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即对同一群体或同一单位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作过程性的比较,分析一定时期内的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在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目的在于发现教育效果在时间顺序上发展变化特点与规律,从中找出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与效果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因此它是一种持续性评价。

4.3目标检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