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是摒弃偏见及固有的思维定势,博众家之长,在现有应试教育模式下,努力探索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不断地为学生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与现行教育模式相结合
与现行教育模式的结合,需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学龄较低的学生的教育,学生通常在入学初期形成最初的看待问题、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固有的模式接收信息,所以,如何在此时提供合理的教育模式颇为重要。低学龄学生普遍好奇心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学不好,还有可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灌输方式,能满足学龄较小的孩子对于知识接收多样性的需求。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受到的社会固定行为模式影响较少,所以对于接收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被塑造的机会较大。根据以往实践研究,在此类学生中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成功率较高。然而,国内教育往往在此阶段采取的是较为保守的知识灌输模式,即采取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灌输手段进行教育,所以不难预测,此种欠妥的教育手段会大大抹杀孩子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此时最应优先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而相对于低学龄学生,中学学生往往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判断的价值观、世界观意识,他们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后,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世界的模式,且心智方面已发展较为完善。他们所需要的,应该是对于在形成初步世界观和价值观后的理论知识的储备。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我国教育背景下,为不同学龄段学生提供较为相适宜的教育模式,才会最有效的培养学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国外教育同行会对我国中学学生的知识能力赞不绝口,而对个别学生发出创新能力不够的疑问。不是所有的哈弗毕业生都一定能创办微软公司,也不是每个中途辍学的学生就不能创办微软公司。
二、将日常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的教育制度具有制度较为稳定、衔接连贯的特点,学生的教育过程较为稳定,且我国有较为成熟的高考制度,这就使得尤其在中学教育阶段,各地具有相对统一的日常教育模式。
“书呆子”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学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智商与情商之间哪个更重要,一直没有定论,然而在面对国际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人们发现,单一的技术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对于一个公关难题的团队来说,不仅要有好的技术人才,更多的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更多的创新人才,所以光有智商是不够的。
以小学日常教育来说,一堂生动的生物实验课收到反馈要比一节单纯的生物理论更加重要,这并不是在灌输“实验至上论”,只是需要提醒每一个从事低龄教育的工作者们反思,是不是通过记忆得来的知识就对本年龄段的学童更加有益,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考虑更多的不仅应是怎样提高升学率,还应是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下,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将以往以考核测试为主要手段的检验方式,转变为将测试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加大学校实验器材投资的前提下,加大开放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比例;在课程设计上体现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改革小学考试环节,通过记录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分,并将评分指标多样化等等。通过采用可行办法改革老模式,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逐渐融合。
对于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有待讨论,因为从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国际各类学术竞赛上屡创佳绩的情况来看,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有相当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应试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则是日常教学,这就说明原有日常教育模式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上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失衡,东部地区教育投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我们也应考虑到公平性的原则,在没有进行完善的考核制度一味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会造成原本依赖于应试考核方式取得教育机会的欠发达地区学生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利用好课余时间教学
孩子在学龄期间,平均有65%的时间是处在课堂之外的,那么利用好这段时间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课余实践的教学不单单仅局限在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上,还在于对于社会新鲜事物的探索与认知上,如何使孩子在课余生活中学到与课堂上较为古板知识相互补的知识,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考虑的。
课余时间是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时间,一个不经意间的学习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举个例子:当所有的在校学生都在选取看起来更有活力的公开课时,比尔盖茨在校却辅修了一门冷门课程,字体的历史,没有哪一位圣人告诉他,你应该去做什么,然而,在十年后,正是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字体知识,比尔盖茨将它运用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中,极大的简化和方便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
课余时间的具体活动安排中,还应该注重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能力培养活动。美国孩子在11至15岁都要参与一个叫“童子军”的组织,在形式上类似于我国学生的军训,但是“童子军”教会孩子的大多是怎样在野外独自生存或是在野外与伙伴如何生活下去的本领,相对于我们的“军训”,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注重培养的是我怎么去做才能达到目的,而中国学生注重于培养的是我怎样更好的服从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许多学生在失去原有的严厉的学校、家庭管教后,变得迷茫,没有目标。我们应该尝试改变对于课余生活安排的固有思维模式。
近段时间,在北京的一些中学,出现了一些较为创新的教育探索,比如,在规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后,让学生自助选择自己认为需要的课程,所以就在学校出现了这样一幅场面,不再有同样的同学坐在你的旁边,校园里到处都是赶往另外一个课堂的学生。这样的创新和探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
[关键词]摄影素质教育人才综合素质11项现代人格因素培养
在现今的高校,大学生的一大弊端就是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成为一部分学生的通病。这个通病充分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智能开发,由重专业技能学习转向重综合素质培养。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这已成为学校尤其是高校所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一、引言
自从1995年12月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本科专业的摄影学院在北京电影学院建立,标志着中国摄影教育开始走上试图按照摄影艺术学科自身规律,建立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的摄影艺术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尽管摄影艺术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学科目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摄影艺术专业教育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开始步入了正规的、高层次的发展路途。即使如此,从当时的中国摄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摄影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还局限在专业教育的范围内,在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方面,摄影还远没有被利用起来。1999年6月,中国摄影权威报刊《中国摄影报》刊发了“新摄影教育观――摄影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手段”一文①,提出:如果能够打破传统观念,把摄影从专业的、纯艺术的框框里解放出来,放到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的层面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摄影教育在开发培养人才智能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显然,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教育了。于是,相对于摄影专业教育的摄影素质教育便同步纳入了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轨道。
摄影素质教育以着重开发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是当前中小学乃至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新的途径和培养模式。把摄影教育纳入人才素质培养的轨道,旨在拓展和重视摄影在传统的以音乐美术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中的功能及独特作用。“这种艺术教育截然不同于偏重于艺术技能训练的传统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格,并尽量把审美规律和艺术创造精神贯穿到师生的言行和整个教学活动中去”②可见,艺术教育它不仅仅是各种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摄影、书法等)的审美教育,还包含了能容纳美育全部精神的艺术化教育。因而,摄影的艺术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人的素质教育,它在挖掘视觉和右脑潜能,健全思维能力,促进智能和个性品质健康发展,具有一些其它艺术种类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纵观国内迄今为止已经发表的摄影素质教育研究主要文献,通过对一些代表性文论观点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到摄影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走向。
二、摄影素质教育思想的萌芽
在初始期的研究中,写作于1995年的《试论高校摄影教学的误区》③一文,针对国内摄影教学的现状,批评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操作的摄影教学误区,强调了非摄影专业摄影教学应以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上向学生提出了“摄影(暗房)是成才的‘敲门砖’”,并开始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培养有关的人文精神素养。
1998年11月全国高校首届摄影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把创造性思维作为高校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层面,更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摄影素质教育的思想。
三、摄影教育与人的智能开发
以前的摄影教育只是偏重于艺术感觉方面能力的培养,或者类似于劳技课的技能训练。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摄影教育,包括在大、中学校开设的各类摄影课程和摄影教学活动,发现它除了具备一般的艺术感觉训练与技能以外,还与人才素质培养具有一种天然的、符合逻辑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极好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手段。1997-2000年期间,笔者在《新摄影教育观》《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④等文中对这种关系作了全面、系统地开创性研究,提出了关于摄影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把摄影教育纳入人才素质培养的轨道,旨在拓展和重视摄影在传统的以音乐美术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中的功能及独特作用。摄影艺术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觉思维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摄影能有效地开发培养人的直觉思维,并促进创造性思维等全方位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和提高直接促进了智力的发展。由于摄影具有易学、易会、易见效的特点,借助摄影去开发和培养人的智能素质与个性心理品质是有效和可行的,也是其他艺术媒介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而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价值。
四、摄影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
摄影在人的素质培养上的独特作用,还体现在人的内在身心品质与精神方面,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成就动机(成就感)等因素,表现为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养和品质。
1.摄影与兴趣品质
兴趣是主体(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健康高雅、广泛深刻、稳定专一、积极有效,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兴趣品质的标志,一个人的兴趣品质又往往影响这个人心理智能能否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习摄影能引起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儿童早期的兴趣可能对他未来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开发儿童的兴趣将是教育的先导;摄影也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它能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在大学里开设的摄影选修课(艺术教育),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而“傻瓜相机”(具有不同程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相机)的出现,这为摆脱复杂技术基本功的纠缠,尽快进入有利开发心智诸因素的“艺术”训练以及全面释放人的创造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专业学习另当别论)。从摄影的特点和活动规律看,摄影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的兴趣培养起着积极作用:其一,探求课外知识,增加见识的兴趣;其二,增强人们关注人生、热爱生活的兴趣;其三,增加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的兴趣;其四,加深人们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了解及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其五,促进人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人们的创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广泛而深刻必然会带来知识的渊博。学习摄影,参加摄影活动不仅有利于良好兴趣品质的培养,还对知识的积累、科学文化素质的增进有很大的帮助。兴趣是成功的内在动力。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说:“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广泛,眼界宽广,他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发,这就有助于促进他的创造性态度的发展。
2.摄影与情感品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表现在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所呈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而满足就是一种满意感、心地安宁和与所有的人和谐相处的感情。在人的面部至少可以看到六种表现内心感情的情绪,它们是:快乐、惊讶、恐惧、悲伤、愤怒和厌恶。摄影艺术离不开活跃的情感因素,摄影教育对培养优异的情感品质具有独特影响和作用。由于照相机快门瞬间按动的操作特点,容易即刻实现人的情绪感情,比如,高兴起来拍照,咔嚓一下“所想即所得”,所以,较之其他艺术媒介表现情感很有自己的特点。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品质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各个不同阶段,摄影活动对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培养所起的作用是互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儿童阶段,拍摄者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情感知觉的不稳定,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很主观的、以感情为基础、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儿童使用相机时,是独立的、不受限制的,是主观的、也是坦率地,并通过取景框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导者或同伴以适当的限制(指导)和榜样性的示范,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果儿童受到过度限制,或者别人不让他们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比如受到技能(包括绘画和乐器)上的限制或家长和老师要照自己的意愿要求这样和那样操作,他们就可能感到压抑而掩饰他们的情感,这样就容易引起严重的情绪问题。少年阶段,拍摄者在感情上仍然以自我感觉为支柱,但是已开始更多地依赖抽象的思想和内心情感,能够控制情绪并且和思想相互作用。感情加强思想,思想反过来又加强感情,并以一个社会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交流。由于身体情况的变化,内心情感的表现微妙而敏感,还具有深藏感情的倾向,他们不大流露具体的喜爱情感而是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参与摄影活动,能为少年拍摄者找到“通过社会相互作用”交流感情和思想的中介――照相机,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微妙的外部行为表现内心情感,这比在封闭的、更多的是主观表现的“空间”里寻求情感释放要的状态要理想。青年阶段,拍摄者倾向于以个人喜爱的方式来实践他们的社会和知识技能,并且关心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智能。这是一个探索更亲密的关系的新的情感依恋的阶段,拍摄者感情表露大胆而富有激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依附于世界,情绪表达的艺术媒介丰富而多样。摄影艺术媒介则为他们的激情与理智找到平衡。在这里,“摄影家(者)内心情感通过艺术形象升华为艺术感情,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寓热于冷的情感表现特点。”⑤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摄影,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炽热的人道主义情怀,但是他的一片深厚爱心是隐藏在照片背后的。如果拍摄者感情太强烈外露,缺乏冷静,势必影响摄影创作或报道的活动。摄影这种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能力,不仅有利于摄影活动,也是一个当代青年寻求全面发展的情感世界里所不可缺少的。
3.摄影与成就感品质
成就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成就动机或成功欲。成就动机,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高成就的欲望,以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在教育上强调成就意识的意义,就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尽管成就动机被认为是相当稳定的因素,但是它也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加以改变。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摄影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激发成就动机和实现一定的抱负,愿望和结果比较容易统一起来。例如学生进摄影暗房学习传统的照片冲洗制作,学习结束后,他们是这样谈论所获得的成就感:“初进暗房,虽然神经有些崩紧,但同时又有一种优势感和成就感,好像要完成一件别人不能完成的大事一样。”“至少底片上是有影子,有图像了,证明我还是成功了一点……这份喜悦已盖过了‘拍得是否好’这个念头。”“成果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满足一个学子的小小的成就感了。” 初进暗房冲洗胶卷,操作并不复杂,但寄托了每个初学者的成就意识。只要操作规范,就能立竿见影地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微小的成功欲不断地被激发、被积累,就大大提高了其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为学生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提供了内在动力。虽然初进暗房的“成就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摄影的积极性,有的还为此走上了专业的道路,但是,由于摄影易学难精,许多学生越到后面困难越多,失败也越多,成就感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教育心理学的解释是,个人主观的估计或愿望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成就,过分强烈的成就动机反倒不利于最佳成绩的获得。适度的成就动机的具备,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如何善于自行调节成就目标(抱负水平),建立一种适度的成就动机,是摄影教育和教学活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4.摄影与现代人文精神
在传统的摄影专业教育体系中,涵盖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全部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摄影活动和流程。摄影后期制作在传统胶片摄影中以暗房技术工艺为代表,在现代数码摄影中则以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数字暗房工艺”为标志。暗房技术作为传统胶片摄影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技能性很强的工作。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的专业摄影课程教学中,暗房技术一直作为完善摄影技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实验项目。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胶片摄影的冲击和影响,直接导致了传统暗房技术即将退出实际应用的市场。但是在目前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体系中继续保持着传统暗房技术的位置,一个重要的考量是专业层面的,仅以此还是引起了许多争议:“去”还是“留”?传统暗房技术的生存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如果把暗房技术教学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单纯为学做照片而做照片,力图通过暗房技术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实验,去锻炼和培养蕴涵其中的现代人文精神素质,这就为摄影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也为传统暗房技术教学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把传统暗房技术教学与现代人文精神培养联系起来的想法和研究,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研究总结表明,这种新型的传统暗房实验课所着重开发培养的所谓现代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二是充分展示自由和个性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三是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专业科学精神与感性体味、完美追求、辨证思维、灵感顿悟等融为一体的人文综合素质;四是坚韧执着、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肯定自己的现代人格精神。
传统暗房技术教学的“起死回生”,不仅可以为高校人文精神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可以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提供示范和发挥作用。从理论意义上讲,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如说是在试图寻找和表明摄影和摄影教育在学术上的新的深度和高度,无论在人才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的研究或是在摄影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都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
5.《黑白暗房技术》与11项人格因素
浙江大学迄今为止仍在开设教学的摄影选修课――《黑白暗房技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实践(实验)课程。《黑白暗房技术》实验课程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独立性、思考性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动手冲洗照片的好奇性和浓烈的兴趣以及暗房技术的审美魅力;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技术学习尺度的精确性和手工操作掌握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强烈的成功失败喜怒哀乐等情感落差。充分利用上述这两方面的主客观矛盾,着重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坚持以老师为中心,怎么教怎么学,生硬灌输(技术),包办代替(操作)?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除了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怎么学,动手又动脑,把自由和个性还给学生,培养和建立起一种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充分展示自由和个性的创造精神与能力。
摄影暗房技术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教学改革目标是以专业技术为平台,以高标准严要求为主导,试图在专业的氛围中磨练一种专业精神,照片是否做的很好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力求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专业科学精神与感性体味、完美追求、辨证思维、灵感顿悟等融为一体,挖掘和培养一种坚韧执着、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肯定自己的现代人格精神。正如参加过课程实验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培养了我们的诸多能力”, “或许以后未必会从事摄影这一专业,但是如今所学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则必定会陪伴我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黑白暗房技术》11项人格因素分为,A因素:动手意识与动手能力;B因素:独立性与依赖性;C因素:自由个性与拘泥束缚;D因素:细心谨慎与粗心大意;E因素:耐心认真与心浮气躁;F因素:条理有序与丢三落四;G因素 :一丝不苟与马马虎虎;H因素:精益求精与粗制滥造;I因素:坚韧执着与脆弱动摇;J因素:自信自尊与自卑自贬;K因素:成就欲与成就感。各项因素的高分倾向特征与低分倾向特征分别做出相关描述(详见下表)。
《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教学涉及到的11项人格因素,是建立在二十年之久基于传统暗房技术实验课程平台的现代人格精神和素质培养得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之上,通过对二十届本科生教学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2011年发表《暗房里,关于素质教育的对话》⑥一文构成《黑白暗房技术》11项人格因素实验模型的基本框架。
《暗房里,关于素质教育的对话》一文开拓和丰富了摄影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在教学实践(实验)上得到了证明。文章总结了暗房技术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带给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素质涵养上的独特培养意义和作用。在数字技术时代,为什么还要去学如此“原始”的暗房技术?许多学生是带着好奇和困惑走进了暗房。走出暗房时却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言。他们就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失败挫折能力以及做人做事的人格精神等,表达了难以忘怀的课后体会。他们说,“暗房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摄影的技能,它的吸引力在于给人审美上的陶冶感染,以及蕴含‘Do it Yourself’的‘DIY精神’及在现代工业社会、消费时代中人类,这个文明的宠儿日益失去的动手能力、运用智慧与技巧解决难题的机会。”⑦“暗房实验其高度的实践性、独立性、思考性迫使我们不得不伸出双手,开动脑筋,认真观察和分析并独自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就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⑧“通过实验,我乐于动手,在玩中学;通过实验,我更喜于动脑,在学中玩。周全的分析过程,独立的思考过程,匠心的创造过程,这是实验留给我最大的财富。”⑨动手又动脑,就是把自由和个性还给学生,培养和建立起一种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在暗房做照片,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动手操作问题,其实,这个过程蕴涵着一种可贵的创造精神和强烈的成功欲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欲望,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的心理功能,这样,动手能力的锻炼才有了实际意义。暗房课这种教学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暗房实验课上,老师以我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碰到问题时,老师会让我们自己想一会儿,摸索一阵子,再来说明问题的原因,我觉得这样很好。或许有时候因为问题解决不了而着急,甚至会埋怨老师不说清楚,但是,当自己把问题解决时,那种喜悦是不可想象的,并且,久而久之,会养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精神。”⑩
成功与失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你一踏进暗房的那一刻,你就得同时去拥抱他们。暗房功夫有多深,摄影水平有多高。如果说这种“深功夫”是失败堆砌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指导老师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教训言传身教,而学生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自我体验,深刻认识到“冲洗放大失败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如何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中走出来,实际上就是培养我如何分析思考问题从而超越自己肯定自己的一个过程。”⑾“‘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只有承认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屡败屡战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摄影如此,生活亦如此。”⑿
暗房课让人联系到生活、联系到做人,有个学生的实验报告题目就是《暗房教我如何做人》。他们觉得暗房课就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自己人格素质的方方面面:“暗房是一个考验我们做事的认真态度、细致程度、有无条理性和控制能力的地方。”⒀“这门课大大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遇到困难容易急躁的毛病。”⒁“暗房课首先教会了我做一件事就要好好地去做,而且最好要做好。”⒂
毋庸讳言,我们让学生进暗房,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学做照片而做照片,力图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帮助和促进对摄影技术的完整认识和把握;更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挖掘自身创造潜力,这就把摄影教学纳入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尽管学生都是带着对摄影暗房技术浓厚的兴趣而来,走出去却是这样的感慨:我发现这门课与以往的课有很大的不同,它更注重地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像发现美一样的去挖掘我们的潜质,从而散发出划破长空的光芒。教学合一,殊途同归!
基于传统摄影教育之上的现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从根本意义上讲,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如说是在试图寻找和表明摄影和摄影教育在学术上的新的深度和高度,无论在人才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的研究或是在摄影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都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不仅可以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可以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提供示范和发挥作用。
[基金项目]此稿件受浙江省教育厅2009 年度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传统摄影教育的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Y200908821,
[注释]
①刘文奕 新摄影教育观――摄影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手段,中国摄影报,1999年6月14日
②滕守尧语(《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26日4版)
③刘文奕 试论高校摄影教学的误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6年1期
④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2期
⑤许小平.摄影创作指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34
⑥刘文奕 黑暗是如此美丽――暗房里,关于素质教育的对话 中国摄影报,2001.10.26
⑦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胡嘉《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⑧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吴洁瑾《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⑨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孙立波《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⑩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徐建国《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⑾选自浙江大学98广电何静《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⑿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吴正懿《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⒀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徐嫣《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⒁选自浙江大学98广电徐丹阳《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⒂选自浙江大学99新闻楼巍《黑白暗房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5.
[2]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27,397,289.
[3]莱斯利・斯特勒贝尔.摄影师的视觉感受[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186.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4-83.
[5]刘文奕 新摄影教育观――摄影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手段 中国摄影报,1999年6月14日
[6]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2期;
[7]刘文奕 黑暗是如此美丽――暗房里,关于素质教育的对话 中国摄影报,2001.10.2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突出交际能力培养,乃是当前英语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应该轻松愉快、活泼有序。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技能形成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堂活动。如果课堂气氛太过严肃呆板,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阻碍学生的主要活动和思维过程;如果教学气氛过于松散杂乱,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结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才会敢于开口、乐于开口讲英语,活跃思维,才能成功地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师所设情景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情景的创设可通过图画、文字、列表、实物、对话、讨论、问答、写作等多种形式来实施。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共同发展。
如:我在教shopping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在讲台上放着香蕉、桔子、梨、鸡蛋、面包等物,然后让学生自己对话表演。
a:can i help you?
b:i want to buy some bananas.
a:here you are.
b:thank you.how much are they?
a:they are five yuan.
b:here it is.
a:thank you.bye-bye.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全部进入角色,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交际能力。
二、面向全体,因人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都是教学的基本对象。由于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不相同,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基础及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优等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励,让他们带动、帮助后进生,强化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应试技能技巧;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他们指点学法,勉励他们积极进取,坚定信念,树立必胜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诱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独立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兴趣,提高心理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会话、歌曲、游戏、绕口令、小诗、谜语或谚语等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以各种适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台前表演,或提供句型、词汇,让学生快速编成简短的对话进行练习,或是做“看谁最聪明”的游戏,连珠炮弹式地往下传:
a:what’s this?
b:it’s a book. what colour is it?
c:it’s red. what are these?
d:they are..
有时将学生分成几组比赛,进行传话,抢答和必答形式的比赛,课堂气氛热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心理基础”。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除了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多给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外,还在课堂上自然地运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sorry等口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怎样讲文明、懂礼貌。同时,我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综合能力 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关键词: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双师型;文化素质;现代科技素质
在知识经济迎面而来,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型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语言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日趋重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的重任。
一、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的任务
首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把其中强调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重点,体现于日常教学中,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辅导、测试、指导课外活动中,突出实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基本要求。
其次,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还担负着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即在专业知识、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基于此,现代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调整,要从原来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及教员变为培训者、教练员、协调员、语言学习者、研究者。
最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还有树人育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职责,因为当今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现象也对高职高专学生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
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技术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教师除应具备大学英语教师都具备的共同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素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首先应是“专业型”教师:要具备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拓宽其知识领域,提高其工作能力;其次应是“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是“科研型”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最后应是“发展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备应用现代化科技的素质。
1.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要把英语教学当作事业,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得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具有对学生热情、博爱的心理,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要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爱好,陶冶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追求理想的人格素质,用自己理想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各种挑战。
2.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英语学科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语言学、词汇学、语用学等专门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有广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要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其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从而构建起关于英语的立体式、交互式的语言文化体系;英语教师还要钻研国内外英语教学法,了解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特点和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最后,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要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大学英语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3.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
具备多种能力的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教育科研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结合教学从事科研工作,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具备编写教材方面的理论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积累素材、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在科研中求创新,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由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是围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虽然这一要求主要针对专业教师,但英语教师身在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英语教师必须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无论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应该紧密地和学校开设的专业挂钩、结合,要扩大视野,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使自己的教学与专业结合起来,做到一专多能。另外,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并主动地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要积极参加生产实践,逐步向技术型、技能型转变,通过考察、培训、脱产学习、进修等途径,开拓第二、三专业,加快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进程。
5.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具有文化素质和应用现代科技的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及时汲取当代技术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了解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内容,并有机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所需知识,满足各种学生的需要。同时,巧用网络媒体,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情境也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当今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更多地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领域,英语教师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还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学会制作CAI课件,创设自己的空间,制作自己的网页,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包括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授课等)。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奋发努力,迎头赶上,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这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他们要提高自舟素质,就要做到一个“树立”,两个“学会”,三个“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社会各行各业对那些懂外语、善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改革大学外语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疑这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纪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戴曼纯、张希春也认为,“充足的合格的师资是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斯基(Vygotsky )、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已渗人到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所学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是如此,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戴曼纯、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下),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有过硬的基本语言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其次,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第三,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第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第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构建起上述素质,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要做到:一个“树立”,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两个“学会”: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去。这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们的知识结构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从大学生方面看,他们很快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所以更需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学生之所学”是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
2学会反思。
何谓“反思”?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Ruddock(1984)指出,“不检查自己的实践就是不负责任,而把教学看作实验、对自己的行动加以监视,才是负责的专业行为。”高校英语教师要特别反思自己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学习者的信念以及关于学习的信念。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各种课堂决定以及课堂实践。因为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对学生、学习和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走进课堂的,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将这些隐含的信念表现出来,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记教学日记。记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教学日记本身就可以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Barklett (1990 )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的重要情节;教师个人生活情况;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我们对于语言教与学的观点等。”教师除了记日记以外,还应经常回看日记。在回看日记过程中,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作为教师我能做什么?我的那些教学原则或信念对促进我的教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按照这种方法上课?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教学?等等。这样在记日记过程中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明朗。很显然,教师记日记和回看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利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恰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学会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就是纯个人行为,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完成意义的构建。然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开展集体备课,所以不少教师有一种“职业上的孤独感”。久而久之,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虚心求教,学习身边的或更远地方英语教师的先进经验。所以我们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间应开展合作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去听课。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回顾自己教学的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另外,学会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4.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李观仪在谈到什么样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时指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英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近年教育界所倡导的折中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等的发展,都与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上述学科的有关理论,了解他们的最新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多读有关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知识的书籍,能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5.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一提到搞科研,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查资料。诚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而英语又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较多,通常在12至20节之间。没时间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科研有畏惧感。夏纪梅指出,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教学不研究只是“教书匠”。其实,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对象作为科研对象。因为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听说能力都很差,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这是他们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课堂研究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来解决,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人,它是职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他们参与反思性研究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激发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的能力。不过,在开展课堂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考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6.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平衡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味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逐渐养成“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若一味的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能力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成长。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两者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充分的结合。在此,本文从两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针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探索,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1 素质教育
在我国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要责任在政府,在教育部门的最高层。因为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再以单纯的升学考试为主,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提高以及道德塑造,因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具体行之可效的模式,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
2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占用了学生大量精力。
除此之外,受我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理念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以及人格塑造。由此,“填鸭式”的应试教学,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以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素质教育属于一种理论式教学,它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应试教育,如:重要考试,而应试教育在实施时,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完善,而如何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则成为诸多教育学家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在此,针对两者的平衡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3.1 学习行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气,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素质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今后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然而,在素质教学中,注重的是整体提高。由此,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期末考试的测评中,教师除了看考试卷面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表现。设置相应的班级模范奖、优秀榜样等奖项。
3.2 价值互补。在我国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实施,往往将重点放在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中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性格培养及道德培养。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不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还,可以将两者结合,充分的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价值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在培训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将学习渗入进去,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创新,因而在我国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抓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泽龙,罗海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2] 于华梅,陈蕾.20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两次重大改革的对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辽宁教育研究,2007,(01)
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这使全社会处于应受教育年龄的孩子都能受到教育,是社会一大进步,符合社会发展。义务教育要求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应试教育重视考分,以分数为中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意识、势力还极为强大,社会、教育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以分数评价学校,学校以分数评价教师,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情况。
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应试教育却唯分数论。为了提高分数,许多学校把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科学等课改为语文、数学、英语。有的教育管理部门、有的学校搞末位淘汰,把学生考分低的教师发送到偏远的乡下,扣发绩效工资,教师则把最后五名学生“请走”。补课之风越刮越猛,早自习,晚自习,周末补课。为了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分一杯羹,各种补习班、特色班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兴办,剥夺了孩子休息、娱乐、玩耍、思考、动手、交往的时间。当写《我的心愿》的作文时,竟然有很多学生写的是要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回归人性化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现实却非如此,学生不仅要考高分,还要参加各种特长班,增加了负担和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引人关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忽视独立人格的培养,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
爱。溺爱弱化了他们的社会功能;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种特长的学习,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时间,致使孩子身体成长得快,心理成长却缓慢,心理滞后问题严重,许多初中生的表现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不懂班级规定,不懂互相尊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生心理滞后与考试竞争白热化的矛盾冲突,使教育面临严峻考验。
二、 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
封建社会封闭落后,科举考试选拔的主要是治理国家的官员,应试教育只教科举考试内容。“”时期,教育废弛,人才匮乏。“”结束,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急需人才,高考的恢复,也是应试教育的恢复,当时培养了许多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应试教育竞争未白热化,补课、做大量资料的情况没有,教育环境较为宽松,孩子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情况较少。由于人才稀缺,读了大学、中专不愁找不到工作,学生的心理较平静,特别是没有钱、没有权的农村的孩子,只要埋头读书就能找到出路,读书可以心无旁骛。
大学、中专的扩招,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就业观念落后,由于能力素质差,一毕业就失业。他们虽然在高考中是成功者,在社会生活的考试中却是失败者。这使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比较
应试教育伴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而兴起。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积累,强调考试分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应试教育还具有其存在的土壤,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退出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革新。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已经从教育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最为理智和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更是遵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及其内涵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所以,应试教育是具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应试为中心,这势必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的现实。这也是应试教育为何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并不等同与应试。应试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一个手段,用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以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试也是现如今通用的进行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的手段。所以,“应试”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不包含任何价值评判。
值得重视的是,“应试”这一人才选拔的方式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时期的“教育革命”,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学工、学农、学军”,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强化“开门办学”,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说假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后拨乱反正,教育新生,高考启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乃至20世纪80年代国,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
(二)“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校,学校最看重升学率,老师最看重考高分的学生,学生以考试得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在家庭中,家长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在社会上,人们也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都施加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在高考体制下每个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及身体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当然不可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同时这也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整个教育事业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加以调整和改善。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逐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
二.如何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对“应试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应试教育”是一种含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它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既然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那是不是应该完全抛弃它,转而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只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部分否定。而我们也不能把现有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完全撇清,完全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应试教育”这一价值认定是含贬义的,但其体制中的某些内容是中性的,是具有可继续利用价值的。
其次,“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形成由来已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进而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偏离太远。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具体国情的约束,“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很快退出教育体制。
再次,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多样,东中西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差异大,国情复杂。因此,在“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和“素质教育”粉墨登场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应试教育”存在的历史、社会以及观念上的现实土壤还不贫瘠,它势必不会很快消亡。而虽然“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早已被提倡,但是它的现实存在土壤还是很薄弱。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复杂使得素质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要进行人才选拨必须进行高考。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投入教育基金必然有限,这也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可能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因此,这必须要求考试制度的存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考试制度成为现阶段最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手段。这不只是人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这遵循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应试教育”在现阶段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必然会逐渐消亡的。可见,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合理的手段应加以保留,抛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对“应试教育”采取理性的扬弃的态度。
(二)创造条件,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阻力很大。必须要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新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除了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投入的教育基金才回充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教育体制的革新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不应该只注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该开设多种课程,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教育 体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
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3] 隋映辉 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新华文摘,2001,(2)
【关键词】:应试教育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已成了当今中学数学教育的枷锁,显然,“应试教育”很不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它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当前,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应该看到不仅“应试教育”颇有市场,而且“应试教育”现在严重困扰着现代数学教育——数学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一、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树立数学素质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弊端已被广大教育者所认识。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存在,中学数学教育在旧的数学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影响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分低能”型人才,如我们培养出的数学尖子只会解题,而不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差,创作水平低,应用数学能力弱。“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属应试教学过程中,其重要表现在:重知识;重技能训练;重解题训练。”无论是教育外部还是教育内部,不少人认为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人才,能升学就是人才,能考上名牌学校就是奇才。升学率高,教学质量就高,在这种“唯升学论”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注重知识结论,不讲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岂能谈的上数学素质教育呢?由此可见,改革中数学教育,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才能全方位地推进数学素质教育,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下解脱出来,真正树立现代化数学素质教育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处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下功夫。
二、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进数学素质教育
改革传统的数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努力促进数学教学全优化,应该说是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全方位推进数学教育的基础,怎样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轨。
1、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
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我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在一节课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去通过努力理解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这就是说,数学课堂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陈旧教法,应坚决克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教法,不能把学生当作机器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搬运工,数学课堂教学要推行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智能为目的”的教改思想,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当演员,学生作观众的颠倒局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引导生完成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发展思维、提高能三、指导学生自学教学的目的是由教到不需要教,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的获得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独立作业、检查验算、及时复习、课外阅读等。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质量。复习是学生及时消化、巩固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包括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终复习。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便可学会,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指导学生看书一般可出示思考题,如:这部分内容包括哪些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与哪些知识相似易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研究?以指导学生看书思考的方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注意培养审美的观念与能力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以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商为基本点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造一个内在气质、品德兼备,外在健康活泼的知识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把一些好的传统丢了,新的教育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处在摸索、探究阶段,因此走了一些弯路,如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忽视了育人,一味育才,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人。现在,我国又重新把素质教育提了出来,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来普及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尚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和做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观念上对素质教育有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下面就谈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错误认识。
一、认为素质教育需要专门的实施途径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跑跑跳跳。因此只能通过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才能实施素质教育。
诚然,素质教育需要载体,但载体不仅是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利用其他科目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如数学课上,有位老师在讲黄金分割点时,他拿了一个密码锁,说这个密码锁的密码丢了,但是知道密码是六位,问哪个小组能用最快的方法把这个密码试出来,学生各尽所能,开始了探索研究。有个小组取黄金分割点为基准点,分工合作,最先试出密码。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点的用途和妙处。他们不但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还提高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他正是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强化学生合作能力为基本点。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吗?
其实,只要我们把教书的目的定位在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途径都可以用来开展素质教育。
二、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有一套很完善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我国在各个学科的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屡战屡胜就是佐证。这证明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要求基础知识全面、扎实、准确,逻辑严谨,思维周密,这是应试教育的优点。但应试教育发展单一、智育目标狭隘、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学生分化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等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素质教育也并不是万能药。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有些地方淡化了考试,结果造成了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出现,学生不敢考试、不会考试。还有的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淡化了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个性过于突出,一切以自身的喜好为辨别事物的标准,自私、独断。美国是素质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但前些年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和密度,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这说明素质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有千秋,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发挥出各自优势,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呢?
首先,要搞清两者的关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我们培养一个学生,最终是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牢固掌握科技知识。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发挥作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而应该建立一个以身体健康指标、情商发育指标、德育指标、操作技能指标、知识指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其次,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应试教育为手段。用应试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以素质教育提高应试教育的效果,让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来全面促进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三、认为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这种认识是唯心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能够在诱导感化中让其获得向善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从大量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使子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岳母刺字激励岳飞,孙叔敖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王陵、赵苞等宁死不屈。这些正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一般特别注意对幼儿的教育,认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因此,要在幼儿时期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古人认为,在幼儿童蒙之时,如果“蒙养不端,待习惯养成,始识补救”,就悔之晚矣。
关键词:知识经济 / 创新教育 / 创造潜能/ 考试制度 / 教育评价机制
正文: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回应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强音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种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正像江总书记多次所强调的那样“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从宏观上说,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中显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如果没有创新知识经济就会失去生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日本为例,日本原来一直以“模仿”为主,高投入地购买高新技术生产线,利用别国的创新知识来开发,制造产品。虽然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曾一度迅速崛起,但是,当面临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缺乏自身的创新机制,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致使在亚洲经济危机中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经改变了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立国”。
从微观上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得到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提出适应时代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第三次人类文明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大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 应试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弊端
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以追逐“升学率”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获取,概念的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导演算。考试中解题能力的训练,考试方法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和僵化了的教条。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并且,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考试分说的高低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标准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学生 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而实践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志。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毫无创造性的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适应教育,不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学生就会被淘汰,失去继续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机会自己思维,无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自己的思想。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对生活失去信心。另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民主.和谐。平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沉闷,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上课讲到下课,即使这样还恐怕没给学生讲明白,其实学生有多少知识是自己弄明白了的呢?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创新教育,这一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说认可,早在三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就极力推行创新教育。现在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触,以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创新实力的诺贝尔奖为例。在近百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欧美西方国家占了大多数,而占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每一人获此荣誉,这也正说明我国的现行应试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着严重弊端。
三 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应试教育和考试不是同一概念,考试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是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合格的必要制度一样,教育教学效果必须经过考试来检验。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应试教育把考试的地位提高到一个不适合位置,考试的意义在于,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如实地了解所处的状态水平,获得下一步教学和学习的信息资料。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了教育教学的主宰,教学反而成了考试的附庸,考试服务于教学,变成了教学服务与考试。
应试教育中,考试的内容比较片面,形式单调,手段落后,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讲中考或高考的有关内容,中考或高考不考的内容与科目教师不教,学生也不学。这会造成学生知识面偏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差。另外,应试教育中,考试过于频繁,期考、段考、月考、周考,三天两头考试,大大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不少学生厌恶考试,害怕考试,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应试教育把考试和教学的关系颠倒了,把考试提升到一个不应有的地位。
四 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考试在应试教育中有很多弊端,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制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这是因为考试在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不再考试本身,其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考试的评价导向及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但不是不加区分的取消一切考试,而是通过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健全和改善教育评价机制,更充分的发挥考试的正确效能,利用考试的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来指导教学工作。
再者,人类的学习和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经受考验和检验的过程,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考试和检验。指望有不经检验的教学和学习,就像指望有不经检验的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样。素质教育反对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反对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反对以频繁的统考及题海战术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应试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更加重视改进和完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各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考试评价标准取向的多样性。所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五
利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评价是对办学水平的一种评估,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推进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环节,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观。那么,利用教育评价手段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把握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导向取决于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和完善个性人格的统一。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c教育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评价是让教育评价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美国教育评估家塔弗尔比姆曾说过:“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和反思,使教师教学谁拼不断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总是要区分出水平高低,评价等级,由于评价结果会影响到被评价者的形象,荣誉和利益。教育评价会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激励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育评价中要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营造宽松的考试环境,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并乐意考试。命题的范围应遵循大纲,以能力立意,试题应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考查跨学科的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试卷不宜过难。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好地体现出来,给学生以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教育评价中要体现创新教育的精神和宗旨,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及考试的关系,正确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主要参考资料:1.马振海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一版;书号ISBN7—81041—863- 7/G。59l
[关键词]理想教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教育条件不断改善,不少学校教学的物质条件已初步现代化。但教育的物质条件现代化并不等于教育就是“理想教育”。
一、教育的困惑:戴着镣铐跳舞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也正在制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以推动这一转轨的进程。然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各种竞争压力,使得这一转轨需要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教育领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悖论: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素质教育,又需要应试教育。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一面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一面又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广大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临两难选择,无所适从。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一方面,教师努力尝试素质教育,一方面又不能抛开应试教育。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教育是“戴着镣铐跳舞”。
二、理想的教育:是教师超越自我、不断追求的新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教育呢?理想教育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想教育”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创新中。然而,现实是复杂的,教师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着自身的切实利益关系,在实现教育的理想过程中,有许多的无奈、叹息。然而,不管应试教育的阻力再大,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实践者,教育的理想不能丢。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要敢于摒弃应试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改变现实的勇气和智慧。简单地说,在教育的现代化中,教师要有追求科学教育理念和探索科学合理教学模式的精神,“以理想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理想教育应成为教师自我追求的新境界。
三、实现理想教育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民主的精神是实现“理想教育”之魂
应该说,目前的应试教育形势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理想的教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只是一步之差。但就是这一步,为什么可望而不可即?也许,我们该反思一下了。在目前的评价机制及上级权威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下,教师要实现理想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有勇气和智慧,需要发扬科学民主的精神,反对权威,敢于与权威抗争。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教师要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为社会提供真正的理想教育。
2.学会拿来主义,不断学习、研究、创新
理想教育不仅在于教师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在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理想教育。在当前的形势下,国际国内教育科研方兴未艾,主体教育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支点和新的思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汲取其有益的营养成分,学会拿来主义,要注重对实际的分析研究,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现“理想教育”,教师还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和推行的新课程标准,蕴涵着大量的先进科学教育理念,为克服应试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操作标准。因此,教师要积极配合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研究创新,实现理想教育。
3.学会“戴着镣铐跳舞”,跳出华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