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篇1

1、构建种子档案管理体系。

种子档案是种子工作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和缩影.因此要运用种子从生产到发展至消亡各阶段的规律.总结各阶段种子工作的经验.按照各类生物种子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科学发展规律和人们围绕这种生命历程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有计划地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推广和利用种子资源。各级政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依据,根据种子档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构建起完善的、科学的、运作灵活的种子档案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2、建立健全种子生产档案体系根据种子生长特点。建立健全种子生产单位档案载明生产地点、地块环境、前茬作物、亲本种子来源和质量、播种期、播种量、密度、施肥用药、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记录、产地气象记录、种子流向等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档案定期审核生产者有无繁殖种子的隔离和栽培条件.查看种子生产相适应的资金、检验设施、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等情况,建立专业、统一、成套的种子生产档案新体系,切实保证种子质量。

3、加强流通监督。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体系对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资质、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经营品种真实名称、品种审定证书、品种授权证明或转让文件、生产经营档案、分支机构分布情况等重要信息全面详细地编录入库,载明种子来源、数量、名称、加工、贮藏、运输和质量检测各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销售去向等内容,并对品种进行抽样封存。有效地规范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种子管理逐步实现统一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新体系。同时要加强流通监督.依法规范种子市场.有效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4、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种子档案资源共享网络体系运用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数码机等现代化设备把种子档案制作成光盘和电脑软件等缩微型.将所有的种子档案信息资源制作成电子版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网络“种子档案信息网”服务体系.提供种子档案资源目录。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覆盖性、高速、便捷等功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现有系统协作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一个实质性的共同体.即一个跨行业、跨系统、全国性的统一综合的种子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国家和地方两级链式网络模式的协作网。在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管理下.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遵循一定的标准法规,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工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种子档案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种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效率。

篇2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篇3

(林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 林州 456550)

【摘要】诚信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诚信档案的建立对档案工作和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诚信档案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进行了改进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 诚信档案;社会诚信;建设措施

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树立诚信理念,营造诚信环境,建设诚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是将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是维护人物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是单位参考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1做好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使我国的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档案管理事业有了全面发展,各级各类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作扎实推进,包括企业员工、军队、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等各种档案在内的档案管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的妥善管理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晋升发展前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下岗员工提供一个上岗的机会,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以及社会保险。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呈现多种特点,设备现代化,档案种类多样化,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不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创新角度,都需要一批业务知识强的人员加入,档案的管理关乎民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全党、全国人民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中央可以更好管理国家的重要途径。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问题

2.1对劳动保障档案管理重视不够

劳动保障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管理档案的硬件投入不足,有的地方部门由于档案归档不及时,档案保存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丢失的现象。

2.2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不同的类别社会保障档案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理出现了多方管理,而且部门之间沟通困难、不及时,一个人的资料由不同机构管理,不能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这就加重了管理的负担,同时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3传统的管理方式

我国一直遵从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如按“件”整理和按“卷’整理,这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数量多、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组卷工作繁琐,由于多人经手、卷内容不明确、使用不方便、不便携带,交接的工作量大。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方法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两网化”建设提高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幸福德州的高度,作为“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和建设,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3.2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

建立职工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系统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教育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从专业人员的培训到上岗管理,流程完整有秩序,通过科学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有效地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3.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传统档案管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设备现代化,档案种类的多样化,都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提出了新标准,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他们对新档案法的学习和认识,使其具有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责任心,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尽快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又熟悉档案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3.4办公室文书档案的管理

文书档案的特点,其内容有针对性,不能被修改遗失,加之档案量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件”的整理方法。取其所长。①对于“件”数太多。办公室归结出的档案一般比较具有时效性和法律性,数量并不是很大,且不常使用,需以存放居多。这样的工作量是可以承受的。②对于整理过程繁琐。办公室档案一般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的整理,且多数为法律文件、规划部署、计划方案之类,使用量不高,大体分类即可。③对于管理易发生的错误。办公室文件最大的特点是其有机联系性强,从名目即可窥看内容方向。即便发生管理失误,工作人员也是很容易整理的。

3.5办公室业务档案的管理

业务档案的特点是零散、量大,其特点的群体性,可做忽略和整合处理。这样就可以使用“卷”的整理方法,有整体性,不计细节,方便找出其中关联档案,立卷整理的优势就立刻显现出来。①分类概括。业务档案多以涉及民生问题的个人档案居多,这与办公室档案有很大去别,民生问题档案笼统、量大、常被查阅。而采用立卷的方法则正好可以根据其所在地、所在科室、所在管辖进行分类,且民生问题涉及安全性文件量低,主要以个人或全体档案调用为主。②立卷简易。如是办公室档案归类立卷则需详尽其细致,在立卷名上马虎不得。而业务档案不必逐一姓名列出,以其整体性来来看。只需列入街道名称、住宅名称、所在科室名称、管辖区域名称即可,并不存在因为人员不同而产生的立名不同。即使是案卷标题也可拟写,几个字就行,如劳动合同鉴证册、招工表、大学生报到卷、某某科室员工信息等,不存在争议问题。

3.6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施信息化管理,将把档案管理从传统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减少对档案材料的磨损,延长档案寿命,减轻档案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人事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降低了按件整理工作的繁琐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工作中的影响,工作清晰明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3.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档案管理的其他思索

对于档案管理不仅只能从分类方法上找寻解决,分类方式只是从其本身找解决方法,而外部也存在诸多帮助档案更好管理的可能和方法。比如法律文案方面,国家应及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档案收集管理的辅助措施,出台相应规范细则,加强档案管理的执行力度。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相应的档案业务人员,规定具体细则,使其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做好档案监控工作,成立专门部门,派遣相应专业,在档案收集、整理、利用、保存等各个环节确保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序性、科学性、安全性,使立案和监管互相制约、监督。

4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至关重要作用,影响着人才的吸纳、流动,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应运而生,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自从人事局和劳动局合并以后,档案的管理的任务更加重大,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仍需继承,在旧中求创新。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档案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人才大批量涌入,做好档案的管理,对人员分类、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方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43页)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综合运用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必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J].现代交际,2013(09).

[2]付立宏.论档案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整合[J].北京档案,2012(05).

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办公应用软件不断出现,为实现办公管理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档案管理而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同样带来了新的变革,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逐步成为档案管理的主流形式。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资料或者是纸质档案资料的扫描文件经过编辑处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能够有效的扩大档案资料容量,降低档案资源管理成本投入,提高检索查阅的服务水平,对于创新档案管理体制,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技术优势分析

(1)有助于优化档案归档管理程序。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量高速增长,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量日益繁重,由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能够确保信息收集传递渠道的快捷畅通,因此能够及时的将这些档案管理归档保存,可以大幅提高档案归集整理效率。此外,通过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档案资料的及时传递,进而实现档案资料的远程归档管理。

(2)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投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人工对纸质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这种粗放的档案管理模式,所耗费的档案管理办公费用是巨大的,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只能通过增加办公人员来完成档案管理任务。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档案的载体形式转变为存储盘、光盘以及服务器,有效的节约了档案管理费用与占地空间,因而能够降低档案管理办公成本以及库房管理成本,提高档案管理经济效益。

(3)有助于档案资料的检索查询。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取代传统的人工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之后,档案资料的统计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都配套建设了数据库以及共享网络平台,因此有助于档案资料的在线传输、交流以及检索使用。此外,档案资料管理数字化可以实现检索的智能化,档案资料的检索效率、检索范围得到了拓展,有助于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水平。

(4)有助于档案资料的及时更新。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实施,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全过程都是采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资料的处理,因此能够优化档案资料信息系的工作程序,各种档案资料可以及时上传至数据库,因而可以大幅提高档案资料的时效性。

2、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制约问题分析

(1)硬件以及软件体系建设水平落后。开展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支持,但是由于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经费投入不足,计算机配置数量不足、机房建设水平落后,网络设备缺乏,造成了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迟缓。其次,在软件系统设施的建设上,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的选择把关不严,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功能不全,数据资料检索查阅困难,造成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整体建设水平较低。

(2)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与办公管理软件的兼容性较差。由于档案资料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是高校科研机构的业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资料文件,但是由于办公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未能有效的兼容,在信息资料数据格式以及信息传输渠道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电子档案资料无法直接由管理系统传递至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归档保存,这不仅增加了中间不必要的处理环节,同时也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料在两套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3)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影响因素较多。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虽然有助于电子档案文件资料的传递、整理以及归档保存,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因素。例如电子档案资料文件对于存储硬件设备依赖较为严重,如果存储设备不稳定则会造成数据信息资料的丢失。此外,由于电子档案数字化体系中软件系统容易被木马或者是病毒破坏,造成数据文件丢失、损坏等问题的发生。

(4)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现阶段由于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业务知识理论基础不足,对于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制约了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3、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措施研究

(1)强化档案管理部门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各项软硬件等设施的基础,因此应该将硬件设施支撑、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工程等内容的建设作为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来开展。首先,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硬件设施的建设,应该增加资金投入确保机房、计算机、办公设备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的齐全,强化硬件环境的建设质量。其次,应该根据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功能齐全、适用性强以及兼容性较好的专业软件作为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同时结合单位内部的办公网络共建档案管理网络平台。通过完善的软硬件系统设施建设,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规范标准的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综合分析档案专业管理要求、信息传递要求,完善功能设计以及系统模块设计。首先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上,应该确保具有档案资料归集整理、组卷编目、检索查询以及汇总统计等功能。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模块的具体设计,应该涵盖档案资料文件管理、立卷管理、档案著录、档案利用、打印输出、系统设置等功能模块,同时针对资料信息管理必须设置好输入、查询、编辑以及归档工具提供能,以便于资料的及时更新。对于档案资料的检索查询功能模块,应该提强将档案资料的发文号、文件名称、文件生成日期、发文单位及备注作为检索要素,同时设置权限界定,以便于为经过授权的检索使用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服务。

(3)强化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安全管理。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需要将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料置于数据库以及网络共享平台之中,因此档案资料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必须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首先,对于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料以及数据文件,应该进行多次备份处理,并置于不同的存储设备或者是数据库之中进行资料的保存。其次,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网络环境应该进行净化处理,通过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并设置好防护墙的访问设置等措施,避免由于病毒或者是木马程序造成数据库的破坏。第三,对于涉及到单位商业机密或者是重要的科研资料,应该做好档案资料文件的加密处理,对这些资料采用专业的密钥技认证技术进行保密处理,同时在网络平台上严格设置访问权限,避免涉密资料泄密问题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安全可靠,为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的信息量成指数形式的增长,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量大大增加,同时随着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实施,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人才结构的设置上,应该选择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涵养深厚,同时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软件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之中,以对人才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应该重视相关业务知识、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系统培训,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岗位,必须全面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

篇5

关键词:民生档案 管理体系 特点 建设

一、民生档案的特点

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档发[2007]12号)中提出,民生档案主要涉及以下领域(或方面)及内容:民主政治方面、国有企业转制方面、社会保障领域、教育卫生领域、安居乐业方面、公共服务方面。内容非常繁杂,数量庞大。通俗地讲,凡是与老百姓生计有关系的档案都可以称为民生档案。

从民生档案自身特征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指某一类档案,而具有泛指性特点;涉及与民生有关的问题较多,不同形成主体所表达的档案信息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另外,民生档案的内容包括一切与百姓权益相关的信息,从而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特点。总的来说,民生档案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广泛性。民生档案所涉及的单位、人员、范围、人数非常广泛。随着我国在教育、养老、医疗、社保、保险、婚姻、公证、城市问题等惠及民生的政策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都或多或少的都会与民生档案有关,随时都有可能形成民生档案。

动态性。民生档案在形成、管理、利用过程中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职能部门在办理民生工作时,会随着个人情况的变化,形成的档案也会随之变化,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工作的动态变化决定了民生档案具有动态性。

人本性。形成的民生档案是以人为基本对象的,个体的人是民生档案最基本的形成单位,每一位公民都会形成相应的档案,民生档案是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原始凭证,也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证据,它与人民群众的生计、生产、生活等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以人为本是其显著特点。

生命活力。民生档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生计,关系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二、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民生档案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造成民生档案的保存地点比较分散,给公众利用民生档案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加强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并大力开发民生档案资源,最大可能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成为当前民生档案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让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服务人民群众,重点要建设“两个体系”,即建立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真正建立以群众服务为工作重心的档案利用体系。“两个体系”前者是基础、是保障,后者是手段、是目的,“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充分做好“两个体系”的建设,不仅促进民生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档案工作全面发展,整体工作水平。

1、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确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目标。以宏观视角和全局眼光,统筹规划民生档案资源体系的总体规模、构成要素、建设进度和预期效果,做到涉及领域方向清晰、档案来源分布明确、轻重缓急心中有数、推进节奏适度有序,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的原始档案整合为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资源体系。大力推进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生档案的接收。在加强民生档案实体接收的同时,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加大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使更多的民生档案资源向档案管理集聚。

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业务指导。加强对涉及民生重点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业务指导,采取定点式跟踪服务,在体现专业权威性的同时做到主动服务,确保民生档案从形成到移交全程规范操作,为后续利用打下质量基础。切实关注民生工作热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要切实关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对已落实或未落实的民生问题逐步建立民生档案资源。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在人、财、物上给予保障,每年安排专人、专款抓民生档案的收集、管理。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提前介入到对民生档案的指导管理,及时帮助各有关单位建立完善民生档案。如对各类养老、失业、工伤、失地农民等保险档案、移民档案、拆迁档案、山林延包档案等提前介入指导,规范整理。同时通过平时指导、年底考核、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督促、帮助各单位做好民生档案工作,逐步建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2、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快民生档案的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发民生档案资源,为人民群众查询利用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是通过提供已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民生档案信息为社会群体提供各种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加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做好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工作。各级档案馆要对馆藏认真梳理,摸清馆藏民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加快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采取定期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站公布馆藏民生档案信息、主办民生档案信息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民生档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构建民生档案查询平台。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来实现信息共享,因此,民生档案利用的过程也是信息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形成互动网络,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3)搭建民生档案公共服务平台。档案部门要对分散在各个机关的大量与民生利益相关的民生档案,进行广泛搜集,实行相对集中管理,使民生档案由分散变集中,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专业服务优势。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大胆实践,抓好典型,搞好试点,促进民生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完善民生档案服务利用体系,提高民生档案利用效率。如何实时实事高效地做好为民服务工作,提高档案利用者的满意度,一直是档案部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不断完善查阅接待服务,侧重对馆藏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集中力量,优先编制各种专题目录,建立完善专题档案数据库,以加快档案查阅速度,提高查准率,满足民众对查档的既快速又准确的利用需求。完善民生档案资源,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便捷优质的查阅服务满足公众的查档需求,逐渐形成“要证据查档案”的档案利用理念,使档案工作在服务民生服务大局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家文,吴海琰.民生档案种类及特点浅析[J].北京档案,2011(8)

[2] 张端.民生档案管理利用现状分析[J].档案管理,2011(5)

[3] 柳仙,汤萍.规范管理体系开发民生档案[J].兰台内外,2010(2)

[4] 石海英.关于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1(2)

[5] 陈惠霞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0(3)

篇6

现在,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来说,各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却缺乏先进性。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漏洞,由此也大大地减缓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步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相关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正确,管理不到位,甚至疏忽大意,导致丢失档案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开展。

(二)高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档案管理目标与规划

现今好多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并未制定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工作计划。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各大高校在安排档案管理的工作时,只需进行短期的目标制定即可,无需进行长远的目标计划,而且档案的实用性不强,翻阅的几率较低,因此,封存即可,无需进行归档。上述观点都是因为缺乏档案管理的高度意识而导致,最终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质量水平

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统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仅有一些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管理层才能接触到,没有做到档案开放。所以,档案管理工作闭塞,需要我们进行以下调整:

(一)实施档案管理开放,提高管理质量

首先,提高对本学校师生的开放程度。一个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人群,档案管理质量水平工作应该受师生的监督。通过让师生了解到档案管理的相关服务项目、工作程序以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可以做到对高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意识,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也是有要求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档案管理工作必会实现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工作规范,服务意识充足,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要加强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利用普及的软件设备.

三、建设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现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尚未有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促进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来规范管理工作的行为。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提升档案管理质量氛围

首先,高校档案管理体系要求学校师生在内的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要形成一种系统的管理,实现各院系领导、管理部门人员以及高校各院系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只有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成一项全民工作,才能保证档案工作的统一性及完整性,提高档案管理意识,从而保证档案的高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形成有章可循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

1、要做好安保工作

这就要做到对校内档案的高度安全保密,切勿泄露给外来的无关人员。合理地利用资源,规范地进行整理工作,各高校也需要建立档案收集、归档、鉴别,整理、检查信息资源以及核对等各项制度。为了使这些制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以及尽快有效率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成立高校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标。

2、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绩效机制

完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使管理人员对其工作有“归属感”,始终让此项工作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绩效评价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管理能力之间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机制。实施手段可以是成立评价小组,组员之间对相关方面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并把最终结果进行公示。

3、提倡师生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问题

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主体对象,他们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的作用,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因此,可以设立一个意见采纳箱,或者建立一个网络讨论群组,可以随时随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并考虑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并予以接纳采用。

(三)坚持档案管理体系的长期可行性

档案是一个人活动的真实记录者。高校档案管理要加强自身部门建设,不断地丰富和优化管理结构,体现主流社会文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中提高自己各项管理制度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经常反思和改进,才能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篇7

关键词:高校档案 体系创新 管理研究

高等院校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于党的召开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日臻完善。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创新。然而,高等院校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资金需求和档案工作者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档案管理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很多不良现象。在学校管理中,高校档案工作要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满足高校改革的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在管理和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关键。

1 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

1.1 管理思路上的创新

档案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他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必须更新档案管理的观念。观念的创新,主要包括: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利用者至上的观念。

由此,就要注重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和技术保护工作,积极开发检索工具,尤其是重视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和使用。要克服高校档案馆(室)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错误认识,做到“以藏为主、藏管结合、藏用结合、特色至上”。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档案工作者思想的解放、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思想解放是基础,创新管理是前提。在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管理思想的创新,整个体系创新的效果受观念创新的影响和制约。进行思路创新,需要对档案进行法制化、知识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本着“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的理念,档案工作者要不断满足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社会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趋向。

二是提高新时期高校档案馆(室)藏档案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档案馆(室)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的依据,而档案是反映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真实历史记录。因此,也可以说,高校档案馆(室)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这个信息资源库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因此,科学管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是有效发挥档案资源优势的基础和条件。高校档案馆(室)科学化水平,主要包括齐全的档案来源、高质量的档案整理水平、科学的技术保护配置、现代化的利用设施和高素质的档案工作者。这些基本的因素,都需要有足够的经费加以保障。也就是说,思路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加以养成的结果。就经费投入而言,首先是要坚持长期投入的思想,只有投入才能有产出,经济建设如此,信息资源开发也同样如此;其次是要逐步加大投入,要不断更新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社会和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同时,要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高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用户等的需求调查,比如,对管理者而言以利用综合性档案为主,对科研工作者而言以利用技术档案为主,对教师队伍而言以利用教学档案为主,对学生而言以利用学籍档案为主,对高校阶段性工作则有阶段性工作特点等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和服务的方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服务。

三是创新档案管理方式。

通常情况下,通过评价管理水平,对档案管理的好坏进行确定。在评价档案馆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场所、设备,以及馆藏等不再是单纯的侧重点。对于档案馆来说,实施档案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服务效果。通过对档案馆的管理工作重心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管理馆舍设备、档案资料向管理用户和档案员转变。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面向用户,接近用户,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拉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是人才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档案馆(室),需要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克服高校档案工作“见物不见人”、“重使用,轻培养”的思想,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正、素质高、工作实、技术精”的复合型高校档案队伍。首先,要重视现有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提升队伍履职能力的捷径;其次是把好进人关,要把征招学历高、善钻研的高素质人才征招到高校档案馆(室),以此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关键;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对表现突出的档案工作者要在职称、职务、福利等方面予以倾斜,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1.2 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通过转变角色进而转变职能。

高校档案馆作为机关部门,通常情况下都是非独立结构,不能进行决策,通常情况下,挂靠在校办或者校办的一个科室中,执行相关的政策是其主要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办学需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改革高校机构的过程中,将档案管理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将其确立为直属单位,进而成为管理档案的职能部门,并逐步走向决策者职位。

二是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前瞻性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形成后,需要对学校档案管理的未来进行不断的强化,进一步对档案管理和高校发展的前瞻性特点进行把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全方位地研究档案资源、人力、开发,以及外部环境等,使得档案机制高效运转、管理有位。对于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来说,要向创造性方向转变,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 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创新信息化管理手段。

由于我国经历了一个计划经济时代,因此,在档案管理方面依然具有计划经济运行和行政模式的浓厚色彩。在高校中传统性倾向普遍存在着,依然通过手工的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已被多数人所认识。转变这一行为,逐渐成为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重点。

二是注重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在对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不能放松和丢掉传统方式的管理,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搞好二者的结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根本。

2 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与实践

2.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通常情况下,人本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发挥馆员的能动性,内凝外联,创新改革,进而实现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大校内宣传的力度,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将学校档案工作不断推向新层次、新高度。

2.2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整合资源

一是优化组合馆藏,进而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选择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对于数字信息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使用,设计一个多功能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客户,进而指导用户直接使用各种网上资源。

2.3 管理人才资源

一是馆员通过聘任竞争上岗,通过对岗位和工资待遇进行分级,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完善的激励机制。借助岗位轮换制,鼓励馆员轮岗,在馆内带动知识的流动,使全体馆员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三是继续在职培训。对馆员加强在职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更新和扩充专业知识,避免馆员的知识结构出现老化,进而停滞不前。

四是调整管理与利用的关系,平衡部门间的利益。

在许多国家,档案作为机密,是不能进行公开的,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牺牲国家的政治利益,对国家的政治安全构成威胁。为此,需要与时惧进,对这三个关系进行正确处理,进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海.档案管理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萨史宜.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工商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各种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形成的信用档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经济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商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是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需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把工商企业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和应当保密的档案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工商企业应依法履行的义务。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是指和企业及其法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信用状况相关的文件材料的总和,集中体现出企业在市场行为过程中的可信度、公信度和诚实信用的综合竞争力,是证实企业是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有无违法违约、欺诈、拖欠及逃避债务等行为的重要凭证和依据。工商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信用最直接的证明,有了它不但可以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使信用企业赢得其应有的经济利润。如果企业抢先一步,早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筹,占得先机。因此,工商企业建立档案,特别是建立信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加强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创建工作,对建设社会诚信环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工商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1.1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完整、齐全、真实的企业经济行为材料,是判断和评价企业信用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企业信用评价、信用监督、信用约束、信用担保等配套体系的建立,都要依赖于企业信用档案。 

1.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组织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与企业有来往的组织或个人而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有利于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通过企业信用档案,了解企业的经营资质、业绩、历史、诚信状况等,有助于消除市场上信息不对等的状况,保护组织或个人的合法权益。与一些组织或个人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如果没有诚信基础,合作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企业信用档案在信用大环境下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信用档案准确记载企业生产产品状况,为企业赢得市场商机;第二,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的需要;第三,企业信用档案是提升企业经营者社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需要;第四,企业信用档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 

1.3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工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可以帮助企业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褒奖遵守诚信的企业,处罚不守诚信的企业,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工商部门的企业信用档案在其利用过程中,因与其他档案性质不同,展现出了一些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3.1 针对性强。从企业信用档案利用过程中所服务的对象来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名称可以看出,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的性质就是为了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工商部门的职能一方面决定了它管辖和治理的范围限于在市场中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户,而另一方面却也形成了其在规范企业行为、治理市场活动方面的专业优势。 

1.3.2 影响范围广。从企业信用档案在其利用过程中所服务的对象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与社会的每一方面都息息相关,影响着处在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活动主体。 

1.3.3 资源共享的同时能够保护工商企业的商业机密。从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方式来看,在利用企业信用档案的过程中具有共享性和保护性的特征。一方面,社会上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在法定的规范程序下还可获得相关的信用信息,并以此作出信用决策,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信用档案中的某些内容又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如企业资产状况、企业的交易活动、法人的个人资料等,具有一定的机密性,不宜对外公布利用。[2] 

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基本内容 

企业信用档案从形成渠道看,可分为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指企业自身活动中形成的信用材料,如企业基本情况、资产状况、借还贷记录、纳税记录、会计报表等;间接信息是与企业相关的单位形成的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材料,如工商、税务、金融、质量认证等部门关于企业经营、纳税、贷款产品质量等记录以及来自客户或消费者的评价。 

从具体内涵看,主要包括企业资本信用档案、商业信用档案、管理信用档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资本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投资款,按期归还各种借款本息,按公司章程向投资者分配股利;企业的贷款记录,贷款方式、作用,还款情况;担保单位、金额、期限等情况记录等。第二,商业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进行商业欺诈,按时向购货方供货,以及产品质量记录,产品质量标准、状况等。第三,管理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向外提供真实合法的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执行各项合同、协议,按期交税等记录。[3] 

3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3.1 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设。工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应该更加重视信用问题。只有充分在思想上重视,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无视信用的落后观念,才能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达到国家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当前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各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做到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以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信用档案意识淡薄,不利于企业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企业报刊、宣传栏、各种会议和培训,加强宣传,营造重信用、讲信用、守信用的舆论氛围。努力增强职工的“信用档案”意识,促使企业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这也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基础和切入点。[4] 

3.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可与业务档案统一管理,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由于信用档案的来源广泛,它不完全由企业自主产生,因而一定要把好“收集关”,收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使来自政府管理机关、银行、税务、审计等外部生成的信用档案不至于流失;2.注意集中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强调随时收集;3.注意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相结合,特别注意发挥企业兼职档案员的作用。 

3.3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工商企业信用档案,首先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制度,以此促进企业信用档案有序管理和依法移交。制度制定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信用档案管理原则、信用档案的形成和归档、信用档案的开发、信用档案的利用等作出规定。培育良好市场信用体系的核心是要建立使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制约机制,确保契约主体权利不受侵害。各有关企业要按照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4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安全维护。工商企业信用档案中,有些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法保护范畴,因此在提供信用档案利用时,注意保护好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利益。只有经过授权的机构,才可以利用信用档案,同时,根据各个授权机构的不同权限和特定需求,提供不同内容层次的信用档案。要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企业信用档案信息。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后就要依照法律的各项规定合理公开。当前,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公众最主要的疑问聚集在企业信用档案利用是否会侵犯隐私权。企业信用档案中披露的信息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收入信息和名誉内容,记录企业的优良行为和不良行为,而这些信息通常被人们视为隐私不愿意公开,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合理披露企业信用档案,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信用档案应有的作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档案管理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夏凤娟,白爽.对加强民营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8(2). 

[2]赵惠,尚珊.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6). 

篇9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2.011

Several Issues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YI Ya-lan, LI Li-yin, ZHANG Chun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223, China)

Abstract: Archive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archives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n provide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exist in archive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advic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archive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十一五”以来,我国对“三农”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也不断加强。以农业部归口管理的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为例,“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830.97亿元,较“十五”增长了1.77倍,2010年投资总量是2005年的2.9倍。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7年颁布了《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及《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但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承担单位很大部分是科研事业单位,专业管理意识较差,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非常严重,尤其是对档案的管理缺乏重视,没有将档案管理提高到应有的层次上。

笔者拟就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单位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争对农业基本建设档案管理作出一定的贡献。

1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概念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农业部管理的基本建设投资,以扩大生产(业务)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事业发展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实施的新建、改扩建、续建工程项目。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即指在整个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及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在工程建设阶段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在利用中是国家发展和支持农业的凭证和依据,在农业决策中是国家农业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参考。

2 农业基本项目建设项目档案的特点

2.1 涉及主体多方位性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提出项目方案到项目竣工验收,涉及主管单位审批、农业部及财政部审批、地方政府部门及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及仪器设备供应商等多方位的主体,这决定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材料来源具有广泛性。

2.2 涉及内容的整体性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档案应是以该项目或者该项目的一个单项工程为单位形成的一整套资料,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项目方案的提出到项目的批复到施工到竣工验收,每个阶段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这些构成一个整体。

2.3 涉及专业的复杂性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涉及勘察设计、环保、建安、结构、给排水、配变电、消防、仪器设备等众多专业领域,这些专业领域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决定了项目档案管理所涉及专业内容的复杂性。

2.4 保存时间具有长久性

根据国家建设部《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 50328—2001)规定,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保管期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长期保管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实际保管期限不得短于建设项目的实际寿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发挥作用,仍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在保存时间上具有长久性。

2.5 服务三农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宗旨是服务三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事业发展能力,因而项目建成之后的效益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来综合评价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效益,能让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公益能力做一个自我评估,从长远来看对建设单位的总体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上级主管单位投资决策作为一定的参考。

3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主体对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的现状,究其根源是建设主体对档案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强,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一味重视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建设单位对档案管理意识不强,从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等各相关单位都不会对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有足够的重视,未按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归档资料,或者未设置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造成部门资料缺失,影响档案的成套性和完整性。

3.2 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部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承担者是科研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并不了解,对档案资料的来源认识不清,无法准确、及时地将搜集到的档案资料归类。部分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性资料原件丢失,仅留存复印件,或者重要文件签字、盖章不齐全,文件资料存在涂改痕迹等现象普遍存在,文件资料的整理缺乏规范性,使得归档资料的价值大打折扣,也给日后项目验收带来一定的隐患。

由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存在上述涉及主体多方位性及涉及专业复杂性的特点,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需要经历很长的一个周期,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归档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某一建设工序完成,相应的档案资料归集并未到位,而项目建设却进入下个环节,档案资料后补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样留下的痕迹会对日后档案资料的查阅造成很大的误差,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与建设工程同步发展的现象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常会遭到质疑,对建设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3.3 系统化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鉴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存在涉及内容整体性的特点,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项目各个阶段产生的档案资料也应是一个连续的、有迹可循的整体,应将各个阶段产生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化管理,不能只重视施工阶段的工程资料,而轻视项目立项、初步设计等阶段的资料,任何一个阶段的档案资料缺失或者不规范都会造成整体档案质量下降,建设单位应树立牢固的系统化档案管理意识。

3.4 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不足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的《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建设项目在形成纸质档案的同时,还应收集、积累、整理、鉴定、验收、移交电子文件,并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因而,在此基础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须跟纸质文件一样,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并与纸质版的同步录入。这较之前的管理理念、技术处理及设备方面都有了较大变革,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承担单位绝大部分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明显不足的。

3.5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档案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大部分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存在兼职人员管理档案的现象,加上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比较少,他们对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归档等工作不熟悉,导致项目档案资料质量不高、流失严重。

4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对策

4.1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应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相关档案管理规范的宣传力度,从上到下各级领导都要牢固树立重视档案管理意识,使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都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在与工程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做好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

4.2 竣工验收档案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从项目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开始,随着项目建设的环环相扣,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建设项目的立项、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形成全过程化的管理体系,将档案管理的理念贯穿整个项目建成过程,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准确。

由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涉及主体的多方位性,参与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仪器设备供应商等都是该项目档案管理的范围,因而对这个范围内主体的档案资料也必须管理到位。例如设计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设计文件资料,监理单位应提供监理日志等一系列资料,施工单位应提供竣工图等,建设单位应及时做好这些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也可由上述单位分阶段向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移交上述资料,并认真检查档案内容是否齐全、质量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如不符合归档要求,应停止进入下一步建设程序,待该阶段的档案资料规整到位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建设,这样从源头上对项目建设档案质量进行把关,确保档案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4.3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牢固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的具体表现,只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要力争将建设项目的一整套档案资料收集、积累、整理及归档落到实处,明确建设过程中建设主体与其他参与主体的职责,使档案管理意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每一阶段,形成从项目的筹划、立项、开工直至竣工验收首尾相接、全过程管理的系统化体系。其次,将档案资料的管理落实到人,通过制定档案资料归档标准,并将档案资料管理纳入合同管理范围,通过合同对档案资料的质量、完整程度、数量等作出规范,明确建设单位对档案资料的要求,以便对各参与主体形成一定的约束,确保档案资料规范化。对于不符合归档要求的资料,应及时与参与单位沟通、协调,并给予指导解决。

4.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除了制度上对档案管理加以统筹规范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档案工作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面对档案管理新技术的挑战,档案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主动参加档案管理相关理论培训和讲座,及时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信息,与时俱进,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是一门系统化工程,应不断探究其内在规律,加强对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有效利用档案管理成果,推进农业基本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松,赵红萍,王征硕.基于HACCP管理体系研究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过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97-201.

[2] 王燕.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7(2):77-80.

[3]刘敏.浅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66,69.

[4] 张秦旋.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跟踪管理,确保国家储备物资的安全[J].机电兵船档案,2009(1):30-31.

[5]薛媛华.加强渔业科技档案管理 促进我区水产技术推广[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75-176.

篇10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日渐深入,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在档案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技术、管理和标准法规等多方面,以积极防御、适度安全和动态保障为安全保护原则,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性和可控性属性,并保障系统安全的持续性的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构建方法,并加以规范和推广。但是,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档案信息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保护,仅仅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分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一旦他们得逞,势必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处于内网、专网和外网同时使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竞争、黑客攻击等人为恶意破坏因素的存在,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使得档案信息系统变得非常脆弱,易受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三是各级档案部门的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资料表明,大部分的计算机安全保密问题来自其系统内部,世界上70%信息被盗和泄密来自于内部,这主要是因为人员麻痹和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四是缺乏法律与制度支持。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管理、意识和国家法律等各个层面,因此,档案信息安全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使用相关安全产品的同时,应在组织与制度上采用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切实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进一步健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加强行政执法,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法制保障

《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使档案事业有法可依,并有力地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档案执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档案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对依法治档、依法行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些单位重视业务指导,忽视依法监管,在贯彻实施《档案法》过程中,还带有主观片面性和随意性,未获得人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执法监督制度,强化执法监督职能。一要从思想上入手,巩固提高依法治档、依法行政观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代表各级政府主管本地档案事业的部门,也是《档案法》所确定的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和监督机构,这也使得管理档案事业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的各级档案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严格执法,带头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了档案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档案部门的这一职能,应强化执法意识。二要从立法入手,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真正做到执法机构依法行政,全体公民自觉守法,尚有待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档案执法监督必须有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健全完善操作性强的法律规章和相关监督条例,强化制约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各级地方人大、政府应依照《档案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出配套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法规、规章文件,依法明确档案执法监督的形式、程序和手段,从而能够实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督,确保档案工作方针和法律法规的得以贯彻实施。三要从规范档案行政执法入手,加强档案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将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考核指标主要由贯彻《档案法》、档案业务等方面组成,定期对档案工作进行检查,以引起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对档案依法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机关档案的安全性;在加强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与外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部门加强联系,通过行政执法部门对档案工作的指导和专业性的检查,对不规范或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以促进机关档案工作依法管理。通过外部监督,强化机关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机制保障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有人来计划、设计和管理,任何系统安全设施也不能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独立承担系统安全保障的任务。一方面,各级档案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有关档案系统安全方面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让工作人员和用户对网络安全性要有深入地了解,使他们积极地自觉地遵守各项信息系统安全制度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降低档案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档案信息以及档案工作者头脑中的包括直觉知识、阅历、情感等进行综合、概括、提炼的知识。档案信息专家能够充分使用认知、自然、情感和行为各个组成部分,在显性信息服务向隐性知识服务转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一个高水平的档案馆必须重视档案信息专家的引进和培养,必须注重发挥档案信息专家的作用。业务工作者也是掌握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机构中的每位员工都把信息化和档案业务作为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开展。2.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规范档案管理、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永久性措施应该是建立程序化、制度化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这同样需要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落实,做到制度正确,落实见效。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档案部门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所有用户、系统管理员以及其他成员,保证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由于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从事黑客的个人或组织技术在不断升级,所以,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面对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的诸多问题,必须时刻警惕,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在技术上更新,管理体制上完善,人员素质和管理理念上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只有时刻从档案数据安全的方方面面出发,点滴不漏,常抓不懈,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加强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物质保障

一是加强档案库房建设。为了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档案实体的保护工作。因此,在档案库房与门窗的设计、防火材料、消防系统、库房温湿度、技术与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库房是保管档案的场所,档案库房多数是在机关办公大楼上的,客观上不具备建档案库房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档案库房的承重问题。一般作为档案库房,钢筋的密度要大,数量要多,型号要粗。预防火灾对机关档案实体安全来说是头等大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各种电器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档案库房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可能性进一步增大。火灾是当今档案部门的头号灾害,为预防火灾,档案库房门口,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如手提灭器或手推移动灭火器等。档案库房要做好防火防潮的处理,保存的各种载体的档案对温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技术参数范围内,档案能够长久的保存。反之,温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档案的寿命。门窗要严格按国家档案局要求安装。作为档案实体安全的装具,我们仍然要求采用可移动铁皮柜和不可移动密集架,它具有防火、防鼠功能。档案盒作为贴身装具,制作档案盒的牛皮纸要做去酸处理,这样做,有利于档案实体安全的保护。二是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在系统硬件设备方面,要做到:第一,内外网隔离。根据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网络安全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互相连接,必须实行隔离。因此,对档案部门的内部网络和国际互联网,要严格地进行隔离,防止不宜公开的内部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连接泄露到外部公众网。第二,将内部网络划分成若干个安全级别不同的子网,实现内部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的隔离。这样,就能防止某一个网段的安全问题在整个网络传播,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安全造成的影响。第三,每个厂家的设备有它独特的优点也有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因此在选用档案网络设备时,尽量选用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做到优势互补,封堵网络漏洞,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能。

五、加强技术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安全保障

网络、计算机、存储器和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生存的基础,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基地。黑客攻击、病毒蔓延、信息窃取、技术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治理不及时是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因此,加强对客观侵害行为的防范,对主管漏洞的治理,对安全事故的补救是保障网络畅通、系统稳定、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网络和系统安全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是提高网络和系统免疫力的重要措施。1.保障网络安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是常用的保障网络安全的两种手段,入侵检测技术侧重于监测、监控和预警,而防火墙则在内外网之间的访问控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功能强大,效果明显。面对网络攻击手段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及融合能力的逐渐加强,要在网络层采取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安全产品的联动启用措施,全面提高网络的综合防范能力。2.保障系统安全:加强升级服务,做到无漏洞运行。目前各操作系统的开发商已经开通了专业通道,提供升级服务的补丁程序下载、安装和检测服务,而且大多是免费的,因此,能否做到系统的无漏洞运行,关键在于人们是否使用正版软件,增强了安全意识并做到及时升级,及时打补丁,,保障每台客户端的无漏洞运行。3.保障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要做好系统用户的安全管理,不给偷窃者以机会。

目前,保障合法用户的做法是采取强身份认证、加密和防密码偷窃等技术,并保证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实施与落实。4.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实行隔离、加密、备份等措施。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网络上传输的、系统中存储的、用户访问到的档案数据和信息是真实、完整和有效的,并保障系统操作者能够方便地访问自身权限范围内的数据,杜绝无权用户进入系统,因此数据加密、硬盘加密、文件系统加密,增加系统存储的复杂性等都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有效措施。5.病毒防范: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实现病毒库的同步升级几乎有网络和计算机存在的地方,病毒都会伴随。每台计算机上都应安装防病毒软件系统,并及时更新病毒库,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一个组织而言,病毒杀不尽的原因则是网络上至少有一台机器有病毒,并在网上扩散传播,因此购买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实现病毒库的统一管理,同步升级,是防范病毒侵害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加强对病毒知识的学习,提高机构中每位员工的主动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

篇11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就是指通过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对档案工作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重点确保档案系统的完整、可用、真实以及可控,是基于档案文献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体系。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为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档案安全管理有必要的人才支撑;四是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的建设,做好重要档案资料的安全备份,确保档案资料数据库平台的可靠。

二、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薄弱,造成了整个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不牢靠。特别是针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档案遗失、信息丢失或失效等档案管理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

2.档案管理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早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档案为主体、数字纸质档案并存的时代,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单位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性很容易受到威胁,一些的核心档案资料甚至出现泄露问题。

3.档案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安全意识、学习能力等普遍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不高,而且普遍缺乏档案管理安全意识,再加上没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制约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优化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措施

1.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上,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档案资料收集制度,特别是全面利用前端控制理论,加强档案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对不同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归档保存要求等进行明确,合理分级确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档案安全保管制度的建设,为所有档案建立全宗、档号,并编制好档案检索查询目录,全面掌握所有的档案资料;同时,对所有的档案资料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档案载体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电子档案载体,必须设置相应的防磁化、防复制保护技术。第三,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安全应急制度,重点是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以及损坏档案资料的恢复工作,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

2.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

对于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的提升,重点应该针对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合理的确定各种安全管理方案。首先,在档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对档案馆的库房、机房等进行标准化的建设,避免档案资料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灾害的影响。其次,重点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管理,对于一些涉及保密需要的档案资料,必须采取防扩散加密技术进行处理,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字档案必须建立自动备份以及异地备份技术,并加强对防火墙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虚拟网络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第三,应该加强对档案安全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一些有损坏的档案资料及时制定档案修复技术,或者是与外部修复服务商合作,提高企业的整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上,一支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是基本的要求。首先,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引进选拔上,应该尽可能的引进高层次、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其次,应该重点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教育培训,除了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以外,还应该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训,使其既可以准确的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以及安全管理要求,同时也可以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4.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密管理水平

在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保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管理要求。对于保密管理,首先应该根据档案资料的不同性质,准确的确定档案资料的保密等级以及使用权限,严格进行权限的控制管理。其次,在这些档案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档案资料的传输和复制,尤其是加强对各种照相机、录像机、智能手机使用的控制,以免资料泄露造成档案管理安全事故。

四、结语

篇12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医院;档案管理

档案是组织内部的核心资料,档案管理是现代化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服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还能使更好的辅助企事业单位各部门更好的工作,为促进企事业单位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但就当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档案管理整体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与档案信息细化建设不佳有很大关系。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且良好的收集、整理、分、保存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并且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准确、快速地获取档案,使用档案。所以,良好的建设档案信息化,利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价值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档案管理是现代企业和单位未做到准确了解和掌握单位内部人事、管理、财务及员工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医院来讲,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其有效的实施,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这对于医疗研究、临床治疗、人员调配等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很大帮助。所以,在信息化建设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迅速铺开的今天,应当高度重视档案信息细化建设,辅助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与时俱进,满足现代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医院档案应用要求,为推动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价值较高。

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实效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利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当然,要想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随着计算机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应当注意到这一点,积极增强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也就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档案部门单独建立局域网络,购置计算机、扫描仪、管理软件等,以便这些设备或软件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用,使管理人员通过对其应用,可以有效处理各种档案管理工作,如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利用价值的分析、电子档案的录入等等。所以,在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应当高度重视增强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二)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因为只有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当然,要想更好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合理地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配置,也就是结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设置档案管理软件,以便其能够灵活、有效地应用,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快速、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如业务管理、事务管理、档案资源利用等等。另外,还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档案资源数据库,以便存储和共享档案资源,方便医院各部门人员应用档案。

(三)做好基础工作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透过表面,看档案管理的本质,确定其是服务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因此档案部门对单位的各项活动的记录文件与相关材料的收集、规划、存档是非常必要的。而通过对医院档案部门以往工作情况的了解,确定档案部门工作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资料收集不佳、档案资料整理存在缺陷、档案资料分类不合理等等,这给后续档案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并且造成档案管理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给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高效化推进带来负面影响,在积极进行的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整治档案基础工作问题,确保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电子档案资料归档方面,为保证电子档案资料完整、有效、准确,要制定部门人员工作准则,以便档案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工作,并且遵守国家相关数据标准,统一进行电子档案资料的录入。另外,对于过去的一些纸质档案,我们不能随意的堆放,在其数字化之后要及时处理。

三、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且较好地收集、整理、分类、保存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并且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准确、快速地获取档案,使用档案。所以,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积极构建档案信息化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使之在医院医疗研究、人事任命、临床治疗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尉红.现代化医院管理须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3(z4):139-139.

篇13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现状;有效方法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在医院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档案是对医院日常工作的记录,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档案、财务管理档案、人事档案、患者档案、重要的科研成果、医院重大事项及决策的记录等等,医院档案主要以纸质文件、电子文档、视频资料等形式为主,既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凭证,也是医疗科研的重要基础。医院档案纷繁复杂,加强信息化建设,既可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提高档案利用率,又可加强资源共享,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提升档案管理实效,改善医患关系。信息化档案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医生调阅患者信息,同时也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医院整体服务形象。具体而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既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也符合医院改革创新的客观需要,是医院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及传递,方便各部门、各科室对档案的调取与利用,节省档案存储与使用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成本。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能有效解决医院日常管理中的一些难题以及为一些疑难病症的病例提供信息参考,既能方便医院管理人员通过查阅档案信息解决问题,也有利用医务人员参考医疗档案找寻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有利用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档案信息化建设能使医院档案信息获得及时有效的利用,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为医院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使医院内部档案资料实现共享,方便各医务人员的调用,同时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与社会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医院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

三是,有利于为医院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信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方便医院决策层及时了解医院的发展动态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决策,提出意见。医院的管理及医疗活动等信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保存,可为医院管理层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信息,为医院管理人员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促进医院更快更好地发展。

2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

医院档案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致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档案的管理与使用。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致使档案收集、整理不及时,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规范;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档案管理模式,各部门档案管理缺乏统一标准,致使管理分散,信息资料不完整,档案信息化建设缓慢,许多信息未实现共享,信息查找困难,难以统一有价值之资料,不利于信息的开发利用。

(二)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医院档案是对医院各项活动的记录,是医院历史的见证,不仅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也有助于医疗纠纷的解决,为病例研究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医院档案管理者具有长远眼光,重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而目前,各医院档案人员普遍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对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保存不完整,致使信息传输受阻,重要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录入计算机系统造成资料受损,严重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有序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很多人员未接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部分人员是由护士或行政人员转岗而来,人员任用随意性强,流动性大,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且计算机技术不强,不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档案资料繁多,内容繁杂混乱,因而,其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相关管理人员微机操作不熟练,对于网络平台的管理能力不强,极容易造成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规范,甚至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

3 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有力保障,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因此,医院应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机遇,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加大资金及技术支持力度来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档案管理实效。

(一)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需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之精神,在分析本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使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可根据《档案法》、《保密法》、《医院档案管理制度》等文件制定适合本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档案的收集、归档、存储、借阅、保密、销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以明确档案管理目标、管理职责、管理内容及管理要求,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医院档案部门应制定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以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以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二)提高管理意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医院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医院领导要在决策上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政策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尽量避免因粗心大意或操作失误而造成数据的删除或丢失;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使之不仅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平台,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此外,医院档案管理部门还应优化人员的选聘,以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懂技术的档案管理团队,提升档案管理实效。

(三)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力度

医院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在保证资金充足、技术过硬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并培养人才,以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大化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通过强化技术,构建档案信息网络平台,能使医院档案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用,提高档案利用率。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预算纳入医院总体财务预算中,并适当增加档案管理部门经费拨付的比例,以使其能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设备,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网络化建设,帮助解决网络管理技术难题,避免档案信息网络遭受病毒入侵及黑客攻击,提升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安全性。

4 结语

总之,医院档案是对医院信息的真实记录,加强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医院发展的自身需要。此外,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实现医院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之必然选择,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医院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快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打造专业化人才管理团队,加强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建设,不断解决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更好地发挥价值,服务于医院建设,为医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锐.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价值[J].城建档案,2015(07).

[2]邱凯.信息化建设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

[3]颜晓强.分析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4(09).

篇14

【Keywords】 nuclear power construction; file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462;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07-02

1 引言

档案指的是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在社会中形成并保存的各种形式的数据。档案管理就是对企业以及各职能部门中的档案进行管理,最主要的就是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和保管等。对于核电建设来说,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未来核电项目的改进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 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作为企业职能活动的重要文件,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是企业进行?Q策、计划等活动的重要参考。对于核电建设来说,档案能够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对核电站建设成果进行相关的记录。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对档案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能够确保核电建设的管理工作顺利实施[1]。另一方面,将相关核电建设的文件进行分类处理,建立不同类型的档案。不仅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工程进行的整个过程,还能够在核电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以后出现故障时提供重要的维修参考。

3 核电建设档案管理现状

对于核电建设来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事业部门虽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档案管理操作流程,但仍然还有大部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流程,最主要的就是合同档案、工程的项目档案等[2]。其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问题,事业部档案管理配有一名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些项目部的档案资料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而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施工队的劳务人员进行兼职。进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相关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实施。

4 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档案管理机构建设

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需要根据核电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事宜在统一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上而下地建立档案管理机构,在各核电建设的项目部门以及本部都需要建设档案管理部门,最终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机构。以此为基础对整个核电建设工程的档案进行管理,同时对整个核电建设项目的计划制定、实施和反馈等相关内容进行跟踪。实际的档案管理机构如图1所示。

4.2 档案管理体系的内容

核电工程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核电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同时,要兼顾分级管理的原则,事业部搭建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明确不同部门、不同级别档案管理等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事业部的要求,可以将档案管理体系分为两个层次:

①管理程序。是根据体系文件的编制要求,对档案管理工作作出规范,着重对档案的分类、收集、整理、验收等方面。

②标准操作流程。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要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相关准则,并根据核电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常见的类别有工程类档案管理、文书类档案管理和财务类档案管理等。

5 从体系上解决档案与文件的转换问题

就现阶段我国的核电建设档案管理情况而言,大多数管理模式都是将文件与档案对立开来。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并且档案的整理巩固节奏并不是随着工程的进行而来的。所以,大多数核电建设工程的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工作都是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的,不仅档案的完整得不到保证,还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核电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确保时效性和完整性,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将文件档案化。这是现阶段我国核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文件与档案的共同点,将文件管理工作融入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确定归档的范围

文件管理工作融入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确定文件是否能够归入档案范围。归档范围应该涵盖所有能够反映企业职能和业务活动的内容,档案管理体系的设计要以此为原则。并结合核电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档案的类别进行科学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七个类别:人事档案、合同档案、会计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工程档案以及文书档案。

5.2 确定归档的流程

要达到档案管理工作细化的目的,需要对归档的流程进行适当的梳理和确定。根据不同部门采取具体化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的归档流程。从而,顺利完成对文件材料管理的相关归档流程,确保文件材料的归档完整性。同时,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文件和材料时,需要对文件材料进行充分的了解,按照文件的先后顺序进行归档,并对归档流程中的要求进行明确,保证具体步骤的实施。

5.3 定期归档制度

归档时间是归档工作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考虑定制时间时,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既要保证运行时间内各材料可以充分发挥效率,又要保证归档工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核电工程不同阶段的归档时间应该与相关部门提前沟通,制定合理的归档时间。归档时间的确定,需要参考文件的种类、实际施工流程、工作责权以及具体时间这几个角度。实现文件积累到档案化的过程,是定期归档制度确定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降低后期档案收集和整理的时间成本,也避免了由于档案存留过多以及存留时间过长导致的文件丢失现象,保证在核电项目中档案的完整,最终实现文件向档案的方向转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