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分析范文

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分析

篇1

美光科技公司存储产品副总裁BrianShirley介绍说:“美光科技在2004年采用90nm工艺进入NAND市场,短短的几年时间,通过和Intel公司合作,我们已经采用最新工艺提供技术领先的产品。美光科技将继续保持对NAND闪存产品的承诺,致力于采用新工艺向客户提供更高密度的NAND闪存产品。”

Intel公司闪存产品部副总裁兼总经理BrianHarrison表示:“我们正在快速进军NAND闪存市场,自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向客户提供NAND闪存产品,我们发现客户对于各种密度产品的需求都很高,通过和美光科技合作,我们有信心把制造工艺快速提升到50nm以及更高水平。”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可插拔USB存储器、MP3、PMP等数字媒体播放器日益普及,所需要的存储容量越来越高,整个消费类电子和计算机产业对于高密度NAND闪存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NAND闪存产品市场需求量将从2006年的约16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00亿美元左右。

IDT收购矽玛特PC音频产品线

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Technology,Inc.)宣布与矽玛特(SigmaTel)公司达成协议,IDT公司将收购其SigmaTelAC-97和高清晰度音频(HD-Audio)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音频编解码器产品线。根据交易条款,IDT公司将一次性支付现金7200万美元,收购上述产品线及相关软件。

IDT计划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设立一个独立的个人电脑音频事业部,该项收购可有利于加强IDT目前在计算机应用市场已提供的相关个人电脑产品和技术。利用已有的与个人电脑母板市场广泛客户良好的关系,IDT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同时进一步加速矽玛特(SigmaTel)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成功。

IDT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regLang表示:“随着将媒体使用模式扩展为微软Vista操作系统和英特尔Viiv平台的一部分,以及IP语音重要性的增加,我们相信,个人电脑音频市场正经历重大的变革。这些新平台将推动对改善音频质量和能力的持续需求。矽玛特产品对我们现有计算产品的补充,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技术,巩固我们的市场地位,同时提升我们为个人电脑市场关键客户提供的价值。我们将利用我们的专业技术、扩展的资源和与个人电脑市场客户的现有关系,进一步加强矽玛特(SigmaTel)已获得的成功。”

MIPS与Virage Logic联手推出新工艺优化内核IP工具包

MIPS科技公司与IP平台供应商VirageLogic公司推出共同开发的最新内核优化IP工具包,该工具包采用VirageLogic面积、速度和功耗(ASAP)存储器(ASAP Memory)和ASAPLogic高速(HS)IP,新系列内核优化IP工具包可为MIPS用户提供专门用于充分发挥MIPS处理器内核性能的p。

内核优化IP工具包针对采用台积电(TSMC)的90纳米G工艺制造的MIPS32 24K、24KE和34K系列处理器内核。24K和24KE处理器内核系列可实现660MHz的时钟频率,在执行内核优化IP工具包时,只需使用标称阀值晶体管。

MIPS科技公司营销副总裁JackBrowne表示:“随着90纳米G工艺新型内核优化IP32具包的推出,我们的用户可继续受益于我们与VirageLogic的合作以及双方优势的结合。现在,SoC设计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性能的提高加速上市时间并扩大竞争优势。”

VirageLogic公司营销及业务开发高级副总裁JimEnsell表示:“在满足客户寻求优化和可靠的高度异质化IP方面,VirageLogic一直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很高兴与MIPS科技合作,继续为共同的用户提供集成的解决方案,满足其实现高性能系统设计的需求。”

AtmeI和Tundra Semiconductor在高可靠性系统互联产品方面合作

Atmel公司和TundraSemiconductorCorporation宣布达成协议,根据协议,Atmel被许可提供一些性能得到增强的Tundra的精选高性能互联设备,以便用于对温度和可靠性有更高要求的应用产品,Tundra和Atmel-Grenoble将在高性能的电信、内嵌计算、工业、军事和航空市场上提供全面的处理系统解决方案。Atmel将为PowerPC和RapidlO互联产品提供主桥(HostBridge),这两种互联产品既可作为商用产品来满足在可靠性方面的更高要求,如高温度范围、烧机或其它特殊要求,也可作为由Atmel组装和测试的符合军标的高可靠性设备,如MIL-PRF 38535。

TundraSemiconductor产品副总裁DanielHoste说:“我们的承诺是使客户能使用基于标准的系统互联产品在工业和军事两种温度范围内进行针对PowerPC和RapidlO架构的设计。AtmelGrenoble在供应可靠性增强型微处理器方面是公认的专家,相信那些正在开发适用于恶劣环境的系统的客户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我们的产品。”Atmel Grenoble的BMS产品线主管ThierryGouvemel说:“凭借20多年来对FreescaleSemiconductor的面向扩展可靠性市场的PowerPC和68K微控制器的成功支持,Tundra的系统互联产品使我们微处理产品组合得到了完善,并将扩大我们客户可获得的解决方案的范围。”

松下电器和瑞萨科技芯片工艺开发合作扩展至45nm

松下电器产业有限公司(Matsushita Electric)与瑞萨科技公司(Renesas Technology)宣布两家公司已开始对45nmSoC(系统级芯片)半导体制造技术进行全面整合测试。预计目前的联合开发项目将在2007年6月完成,开始投入量产的时间是2008财年。新的45nm工艺将用来制造松下和瑞萨用于先进移动产品和网络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系统级芯片。

两家公司首次合作开发下一代SoC技术是在1998年,目前这个新项目 是双方从2005年10月开始合作的第五阶段的一部分。两家公司于2001年完成了130nmDRAM融合工艺、2002年90nmSoC工艺,以及2004年的90nmDRAM融合工艺和2005年的65nmSoC工艺结点开发项目。

除了先进级的ArF浸入式光刻外,两家公司还计划在开发项目中采用其他新技术,包括引入应力的高迁移率晶体管和ELK(K=2.4)多层布线模块。未来,松下与瑞萨将继续高效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利用双方积累的技术和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开发资源和分享技术信息。

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正式易主

飞利浦电子公司近日宣布,与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SilverLake Partners及Alplnvest PaNnersNV(统称‘国际财团’)签署协议,该国际财团将收购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门80.1%的股份,而飞利浦电子将继续保有19.9%的持股份额。飞利浦半导体是移动通讯、消费电子、数字显示屏、非接触式支付和连接以及车载娱乐和网络相关芯片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导供应商,全球约有3.7万名员工,2005年营业额达46亿欧元。

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慈雷先生说:“做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半导体事业部门将能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潜在价值,未来我们将在业务上继续支持半导体事业部门的发展。而飞利浦正在完成从之前周期性科技公司的转型,我们将更专注建立以精干心,简干形为品牌承诺,以医疗保健和时尚生活为核心的公司”。

在业务出售完成之时,Frans vanHouten将卸除其现任飞利浦董事会成员及飞利浦半导体CEO的职位,而转任新独立的半导体公司的总裁兼CEO,据称新公司的名称也将在近期公布。FransvanHouten先生表示:“今天与KKR,SilverLakePartners及Alplnvest的协议为我们新独立公司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凭借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及大量的知识产权专利,我们将更致力于加强手机及个人移动通信,家庭娱乐、汽车电子及智能识别和多重市场半导体的业绩和表现。我们对新业务计划的成功实现保持着极大的信心和承诺。”

Altera第一款AQEC兼容FPGA

Altera公司宣布其Stratix和CycloneFPGA通过了航空航天合格电子元器件(AQEC)规范GEIA-STD-0002-01认证,该规范由包括Altera在内的10多个半导体制造商和航空电子开发公司制定,提供了正式公认的方法以确保客户的现成商用(COTS)元器件能够达到军事和航空航天电子市场的低风险、高可靠性要求。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加入AQEC~2作组是AlteraCOTS增强策略的关键一步,满足了军事和航空航天市场的特殊需求。该策略包括提供支持更广阔温度范围的器件、管芯业务支持、长期过时保护以及连续供应链等。StratixFPGA系列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性能和密度特性,以及CycloneFPGA系列的低成本和低功耗特性,使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商能够以更低的风险开发高度可靠的设计。A1tera的StratixⅡ和CycloneⅡFPGA,以及MAX11 CPLD目前正在申请AQEC认证。StratixⅡFPGA使用了128位高级加密标准(AES)设计安全密钥,支持防篡改设计安全特性。

Altera亚太区市场总监梁乐观说:“作为AQEC工作组的一员,Altera积极参与重新制定军事和航空航天市场的COTS应用标准。Altera的COTS增强策略不但降低了风险,而且提供了高度可靠的解决方案,保证客户成功实现他们在产品上的承诺。”

Mivtovhip推出保护知识产权的16位数字信号控制器

Microchip Technology lnc.(美国微芯科技公司)近日宣布推出拥有先进安全功能的16位器件――dsPIC数字信号控制器(DSC)和PIC24H单片机(MCU),从而使合作进行系统设计的各方能在不危及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IP)的前提下共享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器、中断信号和外设。由于无需将各方的程序分别存储在不同芯片上,这种存储器分区有助于OEM及其设计伙伴降低系统成本。

在嵌入式应用中,OEM、设计公司和软件厂商在进行系统设计合作以实现最终产品的定制化时,都面临着一些IP保护方面的重要问题,如使用多个芯片分别保护各自的知识产权,这增加了OEM和增值分销商(VAR)的系统成本;软件算法厂商和设计公司经常存在与不合格伙伴合作时丢失IP的风险;对固件分发和闪存更新安全性的片上支持不足。

Microchip公司数字信号控制器部副总裁SumitMitra表示:“在全球都日益注重安全的今天,将分层的安全性能添加到我们的16位产品中顺应了高端嵌入式设计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实现安全通信、保护代码更新还是进行多方合作来安全共享一个控制器的资源,CodeGuard安全功能都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Broadlight成立中国办事处,满足端到端GPON增长需求

继宣布推出第二代GPON解决方案以及赢得全球超过25个GPON项目之后,BroadLight今天宣布在中国上海设立办事处,并由张文标先生担任中国区经理。Broadlight中国办事的成立主要为了服务于中国业务的快速增长并且为了支持和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也是BroadLight针对客户数量快速增长做出的机构扩建工作的最新部署。BroadLight已于2006年1月在日本成立了分支机构。最近还宣布其GPON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在全球已赢得了超过25个新项目。

篇2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 波特五力模型 行业竞争结构 行业前景

无人机航拍主要应用航空摄影摄像技术为城乡经济建设、国防军事建设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珍贵的信息来源,直接推动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如同人们对物流的认识被称为“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和“冰山下的一角”,航拍因其新兴行业的特性,也存在着诸多的狭隘见解,很多人只看到航拍图像市价高昂,一张少则三五百,动辄上千,直言难以接受,却不了解航拍成本高、风险大,所以照片的卖价也普遍高于普通照片的市价平均水平。

迄今为止,国内专业从事无人机航拍的企业为数不多,行业内制造水平良莠不齐,产品不在同一技术标准上,但是由于多数消费者本身对航拍所知甚少,不少厂商通过花哨的营销方式和浮夸的技术模仿诱导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导致市场上高端与低端航拍产品并存,劣质产品大行其道,优质产品却束之高阁,行业内竞争亟需秩序束缚和规范管理。

一、行业竞争结构

目前,我国无人机航拍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虽然产业化进程已然加快,行业前景良好,但愿意充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多,在没有形成可视化利益之前,不少企业或团体将保持观望状态,因此,整个行业尚未形成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下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浅析无人机航拍行业竞争结构的五个维度:

(1)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者。现行的竞争主体多为航空航天公司的附属经营部门、先行进入的民营企业或民间非正式团体,如航拍爱好者所组建的俱乐部和交流论坛,据查,国内俱乐部名称字号包含“航拍”的公司只有“内蒙古天浩航空运动俱乐部”。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行器的操控、团队的实力、产品的创意性和航拍的效果等方面,尤因无人机技术的高端性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导致为数不多的航拍人才成为了当前的竞争热点,目测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热度将有增无减。无人机航拍不仅体现了科技的人文情怀,也对切身体验科技的人提出了高要求。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对无人机操控人才的衍生需求,新晋企业可以顺势培养优秀的航拍人才,为我国无人机航拍产业发展蓄势。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航拍行业的市场潜力会逐渐带动行业内众多企业的利润增长,同时,与行业有着技术关联或市场关联或毫无关联的企业也将陆续进入行业,掀起更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由于国家政策对市场的开放力度逐年加大,国外同行将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其先进技术以及在团队建设和资金流通方面的优势,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将迅速进入竞争漩涡的中心,从而确立新的行业秩序和生存法则。

(3)替代品的威胁。无人机航拍本身就可以视为大型飞机航拍在低空领域的一种部分替代,相对大型飞机而言,无人机航拍危险系数低、造价低廉、易操作等特点更符合有航拍需求的团体或个人的价格期望。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两种相似产品的使用倾向,因此实现产品差异化或成本领先是中小型无人机航拍企业的生存之道。

(4)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无人机航拍制造所需原材料和配件的供应商数目众多,他们原先多是服务于或附属于行业中某些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因此不可能坐地起价。因无人机航拍行业处于导入期,新进入行业的供销商之间尚未建立持久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原材料价格方面优惠力度普遍较小。

(5)买方的谈判能力。无人机航拍作为一项技术性产品,常因某种特性或创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可以通过延续产品特色、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议价能力,但过高的定价也会超出消费者的价格容忍区间。买方市场上不仅有单个消费者,还有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经销商等,遵循“量大从优”的原则,当采购量很大时,价格会适度降低,这对买方和卖方而言,都会带来规模收益。

二、行业前景预测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视觉审美要求的提升,航拍将逐渐成为呈现那些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画面以及营造运动、追踪、超高空、超低空等场景的不二之选。大型企业通过航拍制作企业宣传片以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需求持续上升;大型文艺晚会、开幕式、运动会、节日庆典等也有了航拍的身影;有的媒体单位还采购了直升飞机用以电视节目中的采访和拍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当人们的目光从航拍在军事领域的辉煌成就转移时,航拍在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消费模式中也会逐渐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当前,无人机航拍尚未彰显出作为蓝海行业的巨大吸引力,但是随着渐渐明朗化的市场消费导向,身处行业内的企业将更深刻地感受到航拍对创造顾客价值、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的贡献,行业外企业受利益驱使进入行业,瓜分市场份额,争相分一杯羹。此时,行业从导入期走入成长期,行业由分散性过渡到集中性,绝对领导者出现。为了整顿竞争形式,行业领导者不得不制定新的行业准则,同时在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助推下,对行业进行大范围地、深入地整合和改革。一场蓄势待发的政策性洗牌或市场性洗牌也在悄然酝酿着。

三、研究结论及意义

首先,无人机航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是研究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次,响应当前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吁,政府部门和各事业单位举办或开展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计划和可行性项目研究。本文经由无人机航拍行业的现状分析,再结合波特五力模型浅析了行业竞争结构,并展望了无人机航拍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向创业者和投资者展示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市场潜力的行业,从而促成行业规模和产业化的加速,为人们带来创意生活。

参考文献:

[1]高群业.A公司四旋翼无人机项目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3

1 图书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图书市场分析

1.1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及特征

营销名家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营销做了如下定义: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这一营销定义涵盖了市场营销的起源、途径及其目标,对市场营销的本源做了一个清楚的阐述。

市场营销是在一个动态的全球环境中进行的,就出版行业而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经济形势和人们阅读口味的变化,以及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要求,是发展变化的一些关键趋势,同时也是促使市场营销快速变化以及挑战市场营销战略的几大力量。

在每个企业中,市场营销的作用是帮助实现战略目标。而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制造它想要的反应,会混合采用一组可控制的战术营销手段,这就是营销组合。营销组合包括企业未来影响对其产品的需求而做的任何事情,传统的市场营销学将其分为4组变量,又称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1ace)和促销(Promotion)。

有效的营销方案应该能把所有的营销组合因素融入一个协调的计划之中,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营销组合构成企业的战术工具箱,帮助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建立强有力的市场定位。

1.2 我国图书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细分

对市场营销来说,市场就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和潜在购买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图书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图书出版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图书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包括副牌社34家)。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275668种,其中新版图书149988种,重印图书125680种,总印数69.36亿册,总印张数560.73亿印张,总码洋791.43亿元。图书市场是巨大的,然而,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很低,属于不存在集中现象的产业。排名前4位出版社的集中度约为5%,前十位出版社的集中度约为10%。市场集中度低就意味着产业内大企业的规模不大,比重较小,图书出版产业存在生产能力分散、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的结构性缺陷。同时,我国图书出版的差别化程度不理想。在我国的图书出版社中,一些名牌大社,例如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依据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长期坚持的品牌化经营理念,成功实现了差别化出版;其他大多数中小出版社其图书差别化的程度则很低,长期困扰出版业的重复出版、雷同出版、高额呆滞库存便是这一市场结构缺陷的明显体现。

2 国内航天图书市场

2.1 国内航天图书市场概况

航天图书是科技图书的一种,由于其专业性和一定的保密性,读者群范围很小,所以在整个图书的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也并不大。宏观上看,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我国图书共分为22大类,航空、航天是其中一类。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7月的统计数据,2009年,在22个大类中,无论是品种、印数,还是码洋,航空、航天类均是最小的,出版品种只占总品种的0.001%,印数占总印数的0.0002%,码洋占总码洋的0.0005%。微观上看,在各大图书卖场、超市,航天图书的货架总是摆放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其销售量和销售额也非常小。在北京最大的图书卖场――西单图书大厦中,只是四楼的一个角落里的一个书架属于航空航天科技类图书,其中航天科技类图书上架品种仅仅50余种,册数不足200册,在全大厦几十万种动销图书中所占的比例小得可怜。

航空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种类少,印数少,码洋低。在整个图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由于航空航天类图书的技术门槛和行业门槛较高,参与其中的出版社非常少,市场竞争也相对来说不是很充分,只要我们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能相对容易地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2.2 主要出版社航天图书出版概况

主要参与航空、航天类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包括国防工业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中国民航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7家。7家主要航空、航天类出版社出版的航空、航天类图书品种,占这些出版社出版图书品种总数不到10%。从印数比重来看,航空、航天类图书的比重更低,仅占总印数的5%左右。由此可见,即使在航空、航天类出版社中,航空、航天类图书也不是其出版工作的全部,甚至对有些出版社而言,不是其重点。

2.3 航天图书市场趋势分析

随着近来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航空航天产生了兴趣,而在航天科技图书的出版领域,随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日益增加,航天科技图书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航天图书市场将有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然而航天图书的总体市场份额还是很小的,在大型书店和卖场里,航天图书乃至科技图书的销售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绝大部分航天图书的销售还是在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和直销渠道中进行。这同时说明了航天图书的读者群还是固定而有限的,市场总体规模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同时航天科技图书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选题资源、行政资源、作者资源和渠道资源上,航天专业科技出版社只有在出版和营销两个方面积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维持和扩大航天图书中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3 航天图书产品(Product)

3.1 航天图书产品的特征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从而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对于图书产品来说,消费者购买的核心目的就是了解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图书的内容是其最本质的价值。一本书就是一件实际产品,它的书名、版式、特点、包装和其他特征,经过精心的组合,共同构建了它的核心利益――可供参考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需要。

科技图书是科学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在科研和工作实践中所必须用到的参考资料,具有单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科技图书的出版门槛较高,经济效益又不好,所以参与的出版社并不是很多。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乃至购买航天专业图书的机会非常有限。普通读者对航天专业图书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航天的范围过于狭窄,航天专业也过于艰深,除了专门搞航天的人以外,其他读者对于航天专业图书,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阅读,因此这就决定了航天专业图书的市场份额不大,目标读者非常集中。同时,绝大多数对航天专业图书感兴趣的读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航天专业图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方面绝大部分情况下某一个特定专题只有一两本图书,读者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因此,航天专业图书的市场还非常不完善,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3.2 新产品的开发及产品生命周期

图书的新版和再版都可以看成是新产品的推出。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无论是新版还是再版,都要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了解读者、市场和竞争对手,开发出对读者具有卓越价值的、质量好、特色新、使用价值高的新图书。由于航天图书的市场容量和读者群数量都不大,所以新书的开发速度和再版速度都不是很快。目前中国宇航出版社每年出版航天类图书的种类在60种左右,而每种图书的印数在1500册左右。全国每年航天类图书的新书品种不到100种,修订再版的图书全国每年不到5种。所以航天图书新产品开发的总体趋势是总体数量不大、读者对象有确定性和针对性,这与目前的市场行情是符合的。

在推出了新书之后,出版社都想使它有一个较长的愉快的生命。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究开发、投放市场到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从理论上分析,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出版社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市场需求和产品销售的变化,清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产品营销对策。在投入期,要注重抓产品促销;在成长期,要认真抓产品质量;在成熟期,要注意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衰退期,要有计划地转移老产品,上马新产品。

3.3 图书品牌的建立和发展

图书是一种负载有精神文化含义的特殊商品,这就决定了图书品牌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品牌的特性。品牌结构上有梯次性,可分为作者品牌、单本品牌、系列品牌、类别品牌、出版社整体品牌等五类,它们形成了由初级到高级、由个别图书品种到整个图书品种,由较小的品牌效应到较大的品牌效应的梯次结构。一个整体图书品牌或分类品牌下,会有许多种图书连续不断地出版。图书品牌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就目前而言,中国宇航出版社在航天图书上还是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的,在调查中发现,只要是关注航天图书的读者就知道中国宇航出版社,并且认同中国宇航出版社是目前中国出版航天图书最好的出版社,尤其是《导弹与航天丛书》己深入人心。无疑这与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定位和历史积淀有很大的关系,是中国宇航出版社的优势和资本,但是也要看到的是,目前中国航天图书的整体规模还不大,中国宇航出版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保住自己的地位,还要开拓更大的市场。

一般来说,开拓品牌图书市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开始就以集合的方式推出系列书,使其相得益彰,蔚为大观;另一种是先推出几本书投石问路,激发激活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跟进系列图书,建立品牌。目前在航天图书范围内,较多采用第一种品牌建立方法,无论是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导弹与航天丛书》、“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图书”、“载人航天译丛”等,都有较大的规模,自成体系,成为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良师益友。科技图书一般有较明确的读者群,也不太容易产生跟风购买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图书的情况,所以第二种方法采用的并不多。在下一步的品牌塑造过程中,还是应该着眼于系列图书、丛书的出版,用系列化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品牌。

4 航天图书价格(Price)

4.1 图书价格的形成

图书作为一种产品,包含实质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部分。图书是精神文化产品,它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为图书具有的知识含量、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即人们从中获得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这是图书产品的实质性部分;图书的有形产品是指它的物质部分,包括它的外形、开本、纸质、装帧、印刷等;附加产品又称延伸产品,它是指产品本身之外的许诺和服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图书产品又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如下属性:包括图书的不同质性、图书的价格弹性、图书的时效性等。

图书价格一般而言形式上是由出版社确定的,但事实上,图书作为商品,其价格也要受到市场上各种客观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图书成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就航天科技类图书而言,参与的出版社不多,没有很多的替代版本;无论技术专著还是教材、工具书,同时又都是科研人员与技术工人所必需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更是远未到饱和的地步,所以总体来说价格需求弹性不大,定价策略也可以比较灵活。

4.2 现有航天图书价格分析

目前的航天图书市场,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参与的出版社数量都不是很大,所以想要详细分析现有航天图书的价格问题,找出一个合理的定价策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科技图书的定价规律包括以下几点:(1)单本印张是图书定价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2)单印张价格的高低与制作成本有关,与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与总字数的多少有关,与印量稍有关。

对于航天科技图书,由于专业性较强,印数较低,而且作者一般都是带经费出书,所以航天图书出的精装本较多,而且其定价比普通的科技图书要高。航天科技类图书的印数一般都很少,且几乎没有再版、重印,市场上还有很多90年代中期甚至前期出版的图书,这也是其定价较高的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技术专著的定价最高,系列丛书次之,教材再次。有出版基金资助的书和引进版的图书定价都处于中游水平。

4.3 航天图书价格建议

参考上面的结论,航天科技图书,特别是技术专著,写作、编校质量要求高,图书制作成本高,印刷数量少,同时由于其价格需求弹性不大,所以目前“高质高价”的策略还是符合实际的。

高质高价也称为溢价,即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定较高的价格。这种定价方法适合一些内容相对专一,读者群相对小的图书。这类图书一般在内容上具有独创性且印数较少,出版该类图书的每册成本较高。读者一般为高端读者,注重质量过于注重价格。这种高质量的图书会比同类一般科技专著的定价稍高,但是,这个定价基础是优秀的选题、高科技含量的内容、细分的目标市场、高成本的投入,这是与精品图书的定位相匹配的。这样的精品图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在实际操作中,出版社还是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具体图书情况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由于图书具有品种的巨大差异性,出版社在每本图书具体定价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市场需求、顾客价值、竞争对手、本身的经营状况和营销目标等多种因素,不能机械地重复同一种策略。

5 航天图书渠道(Place)

5.1 图书的分销渠道

随着出版商(包括出版社、出版公司及民营书商)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管理者营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意识到分销渠道的重要性。设计和管理好图书发行的分销渠道成为出版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分销渠道,也叫营销渠道,是指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转移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渠道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终消费者或用户。产品只有通过渠道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分销渠道中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组织及个人。图书的分销渠道的主要职能则可以概括为收集信息、图书促销、业务接洽、需求配合、实体分销、风险承担、融资及支用等几个方面。

5.2 航天图书直销渠道的建立

就科技图书而言,传统的分销方式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之处。首先,科技图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畅销书,在各图书卖场和书店有限的货架上,很难占居很好的位置;其次,由于科技图书的市场周期较长,这种滞销效应给出版社的生产和决策,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科技类图书的读者比较专业,分布既集中又分散。科技图书市场范围窄,读者群集中,可替代性差,而在这些方面图书直销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直销的市场定位准确,效率高,可提高客户忠诚度,缩短产品的市场导入期,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同时营销战略具有隐蔽性。一方面直销所带来的产品高利润率是其他任何营销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出版社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向读者出售产品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售后服务,既能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又能随时跟踪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并不断扩大读者队伍。在科技图书方面,直销这种快捷、方便、经济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营销模式将迅速发展成为主导营销模式。

与其他图书相比,航天科技类图书在营销方面有以下一些特征:1)图书的使用者是系统内部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针对性十分明确,消费群体稳定而集中;2)科技图书经常为集团购买或者批量购买;3)科技图书的使用周期较长,通常不会重复购买,一旦被采用就可以保持数年不变;4)科技图书的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内容通常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结合得很紧密;5)购买的角色多样化,有科研人员自己购买的,也有人事教育或者科技管理人员代为购买的,还有图书馆集中采购的;6)购买渠道多样化,从书店店面直接大规模购买的情况并不普遍;7)科技人员有时候也会自带经费著书立说,读者作者群队伍有一定的重合和交融,销售有一定的基本保证;8)随着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和培训教育的普及,培训教材和技术手册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从航天科技图书的营销特征来看,一方面航天科技图书可以给出版社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航天科技图书直销渠道的建立,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仅促进了销售,和读者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反馈关系,对编辑的选题策划,也能带来有益的启发。

根据航天图书和航天系统自身的特点,航天图书市场直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涵盖信息传递、调研及用户反馈、售后跟踪服务等其他工作。在航天系统内部建立了直销渠道,达到了良好的互动之后,直销的触角还可以延伸到大航天的范围。军队、高等院校、各大中型图书馆都对航天图书有着一定的需求,而这些地方也适合于直销渠道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作为直销渠道建设的中长期目标。

6 航天图书促销(Promotion)

6.1 航天科技图书的促销手段

促销,即促进销售,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消费者介绍商品或劳务的信息,引导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做出购买决定,导致购买行为的全部活动的总称。促销活动实质是一种沟通和激励活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图书发行和销售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图书发行的促销模式有人员促销,广告促销,公共关系促销以及特殊手段促销等几种,这几种促销方式,各具特色,作用有别,且各有优缺点。对于航天科技图书来说,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范围窄,替代产品少,诸如大范围广告这种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由于其读者集中度高,读者作者群有交叉和融合,可以采取一些集中度高,人情味浓的促销方式,如书评、会、作者宣传等,还可以在一些专业的报刊杂志上做连载,吸引专业读者的目光。此外,走出去的促销方式同样显得重要。在一些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工程开工剪彩或总结会、科研院所周年庆典及重要领导视察等活动期间,都可以主动出击,送书上门。做到这点的前提是随时掌握准确信息,认真分析活动内容,有的放矢地推销相关专业的图书。这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拓市场,取得较好的促销效果。

6.2 航天科技图书的网络营销前景

网络营销是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营销过程。网络营销相比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网络,出版社可以将图书的内容及相关资料充分地显示出来,并针对读者的个别需求随时提供营销服务。此外,网络营销跨越时空,实时全天候的便捷服务,将极大地促进图书的销售。通过网络,出版社可以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便于出版社在网上大量的信息以便读者查询,也便于出版社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出版社与读者的沟通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网络,有助于出版社直接面对读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品牌的敏感度,出版社可以通过定期发送e-mail使得读者时刻关注其网站,这对建立出版社的品牌很有好处。通过网络,出版社可以很容易地分析读者的购买行为,找出最具潜力的、能给自己带来最多利润的、最有价值的读者,通过给他们设计相应的电子商务方案,强化和这些读者之间的关系。此外,网络营销的成本也比传统营销要大为降低,提高了出版社的资金利用率。

篇4

2016年6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清障减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天使投资人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联合主办的“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届均吸引近万名师生热情参赛,在全国形成了大学生积极参与软件设计、投身软件行业的热潮。历届大赛产生了众多优秀项目和创业团队,部分项目单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已经达到工业级应用软件的水平,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搭创投平台

助项目资本有效对接

为有效连接技术、产业与资本,为参赛的优胜团队提供资本对接及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组委会以大赛平台为依托,于8月26日,举办了针对优胜参赛团队的“创业投融资对接会”,邀请知名资本投资机构为参赛师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投资孵化服务,同时为投资机构搭建挖掘和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团队的平台,促进双方资源有效对接 ,形成创新创业良好发展氛围。

据了解,有 12支创业团队经过层层选拔,参加了本次投融资对接会,它们分别为南京林业大学的“Watch Pi Team”团队、天津科技大学的“ Killer Group”团队、长春工业大学的“蚁群组”团队、北京理工大学的“你猜我猜你猜我猜不猜”团队、河北北方学院的“TryMan”团队、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北纬31”团队、宁夏大学的“smart++”团队、武汉大学的“CARD”团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我爱我家”团队、武汉船舶学院的“power”团队、山西农业大学的“Blue Dream”团队以及广东海洋大学的“yctime”团队。

会上,12支创业团队各自展现了自己的项目亮点,他们不仅在大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还勇于突破创新,将源于参赛所做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推广,基本都能够做出比较专业和完善的盈利模式介绍、市场分析,投融资计划,甚至构建出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这次投融资对接会,与会者也感受到了目前青年一代创新创业的火热局面。这些创业团队成员希望会后也能够与投资嘉宾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获得创业上的帮助扶持,也希望投资机构能够通过大赛这个平台,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创业种子。

参加此次投融资对接会的投资机构和企业有赛伯乐绿科集团、启迪控股公司、腾飞资本、上海和亨资本、江苏国瑞信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盛宇投资、江苏瑞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苏豪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毅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此次投融资对接会还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陈钟作为主持,邀请到的特约专家及顾问有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王朝坤和微软开源技术中心资深项目经理梁莉。

创业项目亮点频现

对接意向成果喜人

在会上,大学生们的创业项目得到了企业和资本的青睐,这些项目贴近工作和生活,为解决各行业痛点做开发和应用,有一些项目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有的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我国在 1987 年发生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曾经在内蒙古加格达奇引入 FWI 系统,有效预测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火灾情况,后因各种原因该项目随即终止。

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森林火灾FWI系统项目希望能还原 FWI 系统的终端数据运行和分析模式,对其中的参数根据我国情况进行校准,使其符合我国气候特点。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参 照 城 市 验 证 FWI 系 统 的 分 析 结 果,一 年 的 天 气 指 数 为 输 入值,希望在基于 FWI 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森林火险等级系统。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灵物科技公司为迎合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创新大潮,帮助广大家庭打造高科技、极好用户体验的智能家居产品。其项目产品包括移动APP软件,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以极各种智能家居硬件。关于智能家居硬件研发方面,将结合团队嵌入式研发经验,与传统家居厂商的生产,共同打造高科技智能家居产品,同时可以利用传统厂商的线下资源对产口进行宣传与销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浏览大量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来自不同学科,用途不同,并且资料的载体各异。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很难再去腾出时间来整理资料。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资源的时间链条错乱、关联知识无法有效检索、各类知识无法综合运用等问题的出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资源的持续积累,这种问题愈加突出,纷繁杂乱的资源像是一团理不清的毛线,让人找不到源头。于是,来自河北北方学院 的“毛线头――知识库管理系统”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

毛线头――知识库管理系统是在实现学生学习资源辅助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对学生的各类资料和领域知识进行管理维护,并提供关联分析和综合查询服务。用户在前台界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一目了然查看与知识点相关联的笔记、文本资料等。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摆脱资源整理所带来的困扰,提高学习效率。

篇5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建筑、体育、汽车、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PAN基碳纤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PAN基碳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及碳纤维的应用领域,详细介绍了PAN基碳纤维相关标准及检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纤维;聚丙烯腈;标准

Abstract: PAN-based Carbon fiber is a new material with excep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y.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aviation, space flight, construct, sports, automobile, medical treatment, etc. fields. A brief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AN-based Carbon fiber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cluded. Furthermore, the preparation,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the application area of the PAN-based Carbon fiber were also introduced. Interrelated standards and test methods were specifically expresse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 Carbon Fiber;Polyacrylonitrile;Standard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Mpa~43000Mpa,亦高于钢。材料的比强度愈高,则构件自重愈小;比模量愈高,则构件的刚度愈大,从这个意义上已预示了碳纤维在工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碳纤维是一种以聚丙烯腈(PAN)、沥青、粘胶纤维等为原料,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而制得的含碳量大于90%的特种纤维。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导电、导热、膨胀系数小、减震等优异性能,是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工程材料,同时在体育用品、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和土木建筑等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PAN基碳纤维生产工艺简单、产品综合性能好,因而发展很快,产量占到9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品种。

1国内外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现状

1.1国外发展现状

1959年,媒体报道了日本的进藤昭南由聚丙烯腈长丝经预氧化、碳化而制成性能优良的碳纤维工艺专利,由于该工艺简单,产品力学性能优良,因此发展较快,开创了碳纤维的新时代。

世界上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现在已分化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丝束碳纤维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小丝束两大类。日本和美国所产的碳纤维约占全球总供应量的80%[1]。日本三家以腈纶纤维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东丽Toray、东邦Toho及三菱人造丝公司Mitsubishi)依靠其先进纺丝科学技术,形成高性能原丝生产的优势,大量生产高性能碳纤维,使日本成为碳纤维大国,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处于世界前三位,占据了世界78%左右的产量。日本Toray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PAN基碳纤维厂商,2003年生产能力为7350t/a,其中在日本国内生产能力4700t/a,在美国拥有产能1800t/a,另外在法国与Atofia合资的Soficar产能为850t/a。公司以生产小丝束PAN基碳纤维为主,在日本国内大丝束PAN基碳纤维的产能仅为300t/a。东邦人造丝是第二大碳纤维生产商,其碳纤维的生产能力为5800t/a,全是小丝束品种。三菱人造丝在日本国内产能为2700t/a,在海外美国Grafil的产能为700t/a,2001年三菱人造丝率先将设备投资增加27.5%,达到190亿元,将本国的产能提高500t/a,再将美国子公司Grafil的产能增加800t/a,这样两地的总产能达到4700t/a。世界主要PAN基碳纤维生产企业的产能见表1[2]。

国外PAN基碳纤维的主要消费地是美国、西欧地区和日本。2002年上述国家和地区共消费PAN基碳纤维约12000t,其中美国消费量4600t,西欧地区消费量为5200t(一般工业应用2800t,航空航天1710t,体育器材690t),日本消费量约2200t。在2006~2011年,世界的碳纤维平均年需求增长率约为11.7%,高于平均年增长率的是西欧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世界碳纤维消费量见表2[3]。

1.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碳纤维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开始碳纤维研究工作。80年代开始研究高强型碳纤维,多年来进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已经研制出接近日本东丽公司T-300水平的碳纤维产品,但产量和品质都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内PAN基碳纤维总生产能力仅600t/a左右(包括正在筹建厂),实际生产量约仅为30~40t/a。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较快,安徽华皖碳纤维公司率先引进了500t/a原丝、200t/aPAN基碳纤维(只有东丽碳纤维T-300水平),使我国碳纤维工业进入了产业化。随后,一些厂家相继加入碳纤维生产行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2家生产规模大小不一(5~800t/a)的PAN基碳纤维生产厂家,合计生产能力为1310t/a。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塑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美国Hitco公司引进百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经消化、吸收和配套后得到迅速发展,台塑产量增加很快,但碳纤维质量的提高幅度并不大。

我国一些研究单位和高校都投入相当力量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验室研究成果建立一些中试装置;也尝试从国外引进专利技术与小规模生产设备,我国碳纤维现在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碳纤维的研制生产发展较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碳纤维突出问题是强度低、均匀性差、稳定性差、毛丝多、实际生产量低,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原丝质量不过关[4-5],影响了我国碳纤维的发展。解决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生产这一技术关键,不能依赖技术引进,而应集中力量,汇集国内从事与此领域有关各方人力,选择国内经济实力和客观条件较好企业作为实施基地,进行高起点技术攻关。目前我国碳纤维90%以上依赖进口,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2PAN基碳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

2.1PAN基碳纤维的制备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碳纤维,主要做复合材料用增强体。无论均聚或共聚的聚丙烯腈纤维都能制备出碳纤维。为了制造出高性能碳纤维并提高生产率,工业上常采用共聚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对原料的要求是:杂质、缺陷少;细度均匀,并越细越好;强度高,毛丝少;纤维中链状分子沿纤维轴取向度越高越好,通常大于80%;热转化性能好。

生产中制取聚丙烯腈纤维的过程是:先由丙烯腈和其他少量第二、第三单体(丙烯酸甲醋、甲叉丁二酯等)共聚生成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 6~8万),然后树脂经溶剂(硫氰酸钠、二甲基亚矾、硝酸和氯化锌等)溶解,形成粘度适宜的纺丝液,经湿法、干法或干-湿法进行纺丝,再经水洗、牵伸、干燥和热定型即制成聚丙烯腈纤维。若将聚丙烯腈纤维直接加热易熔化,不能保持其原来的纤维状态。因此,制备碳纤维时,首先要将聚丙烯腈纤维放在空气中或其他氧化性气氛中进行低温热处理,即预氧化处理[6]。预氧化处理是纤维碳化的预备阶段。一般将纤维在空气下加热至约270℃,保温0.5h~3h,聚丙烯腈纤维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棕色,最后形成黑色的预氧化纤维。这是聚丙烯腈线性高分子受热氧化后,发生氧化、热解、交联、环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耐热梯形高分子的结果。再将预氧化纤维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处理(l600℃),即碳化处理,则纤维进一步产生交联环化、芳构化及缩聚等反应,并脱除氢、氮、氧原子,最后形成二维碳环平面网状结构和层片粗糙平行的乱层石墨结构的碳纤维。

由PAN原丝制备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如下:PAN原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表面处理卷取碳纤维。

2.2结构

碳纤维是由片状石墨微晶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的所谓“乱层”结构,通常也把碳纤维的结构看成由两维有序的结晶和孔洞组成,其中孔洞的含量、大小和分布对碳纤维的性能影响较大[7]。碳纤维各层面间的间距约为3.39~3.42Å,各平行层面间的各个碳原子,排列不如石墨那样规整,层与层之间借范德华力连接在一起。

2.3性能特征

碳纤维的化学性能与碳十分相似,在空气中当温度高于400℃时即发生明显的氧化,氧化产物CO2、CO在纤维表面散失,所以其在空气中的使用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在360℃以下。但在隔绝氧的情况下,使用温度可大大提高到1500℃~2000℃,而且温度越高,纤维强度越大。碳纤维的径向强度不如轴向强度,因而碳纤维忌径向强力(即不能打结)[8]。

碳纤维有通用型(GP)、高强型(HT)、高模型(HM)、高强高模(HP)等多种规格,其性能指标见表3。

碳纤维有如下的优良特性:① 比重轻、密度小;② 超高强力与模量;③ 纤维细而柔软;④ 耐磨、耐疲劳、减震吸能等物理机械性能优异;⑤ 耐酸、碱和盐腐蚀,可形成多孔、表面活性、吸附性强的活性炭纤维;⑥ 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高,不出现蓄能和过热;高温下尺寸稳定性好,不燃,热分解温度800℃,极限氧指数55;⑦ 导电性、X射线透过性及电磁波遮蔽性良好;⑧ 具有性,不沾润在熔融金属中,可使其复合材料磨损率降低;⑨ 生物相容性好,生理适应性强。

碳纤维力学性能主要是抗张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等3个参数,变异系数即CV值= 标准偏差/平均值×100(%) ,碳纤维的CV值是设计构建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碳纤维的CV值较小,涉及碳纤维拉伸强度等利用率高,可充分发挥其增强效果。在使用碳纤维时,大多制造成复合材料的结构件。对于同一性能的结构件,碳纤维的CV值越小,用量少,增强效果好;如果CV值较大,用量较多,构件笨重,增强效果差。表4为民用碳纤维的力学性能[9]。

由表4可看出,所生产的碳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而伸长率较低,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大的刚性;同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CV值都较低,表明材料的均一性较好。

3PAN基碳纤维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为满足航天、航空等军事部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材料,但因一般工业部门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不及上述部门严格,故开发应用的周期较短,推广应用得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工业领域。碳纤维除用于高温绝热材料及除电刷子之外,一般并不单独使用,常加入到树脂(以环氧、酚醛为主)、金属或陶瓷、碳、水泥等基体中,构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为有用的结构材料。它不仅质轻、耐高温,而且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3.1航空航天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比模量)、耐高温、可设计性强等一系列独特优点,是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雷达[10]等结构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材料。航空则以客机、直升机、军用机为主要应用对象。

3.2文体和医疗用品

文体休闲用品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重要领域,高尔夫球杆、网球拍和钓鱼竿是三大支柱产品,其次是自行车、赛车、赛艇、弓箭、滑雪板、撑杆和乐器外壳等。医疗领域包括医学上用的移植物、缝合线、假肢、人造骨骼、韧带、关节以及X光透视机等。

3.3一般工业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用于汽车骨架、活塞、传动轴、刹车装置等;在能源领域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新型储能电池、压缩天然气贮罐、采油平台等;碳纤维因其质轻高强和极好的导电性及非磁性而在电子工业中用于制备电子仪器仪表、卫星天线[11]、雷达等;碳纤维增强材料(CFRC)与钢筋混凝土相比,抗张强度与抗弯强度高5到10倍,弯曲韧度和伸长应变能力高20~30倍,重量却只有l/2,已被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混凝土结构增强工程中[12-13]。

4PAN基碳纤维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针对碳纤维的性能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制定了相关标准,现行碳纤维相关标准有:

GB/T 3362―2005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适用于1K~12K碳纤维复丝浸胶后测定其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

GB 3362―1982碳纤维复丝纤维根数检验方法(显微镜法),是适用于测定碳纤维复丝中的纤维根数。

GB 3364―1982碳纤维直径和当量直径检验方法(显微镜法),适用于测定圆形截面碳纤维的直径和异形截面碳纤维的当量直径。GB 3365―1982碳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检验方法(显微镜法)用于测定单向、正交及多向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孔隙含量。

GB/T 3355―2005碳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适用于硫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树脂基体完全分解又不过分地腐蚀纤维的碳纤维增强塑料。

GB 3366―1996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单向、正交及多向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的纤维体积含量。

QJ 3074―1998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阻率测试方法,适用于航天产品用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电阻率的测试。

目前,碳纤维产业正处于上升期,随着碳纤维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碳纤维的产量会增加,质量会提高,品种也会有所增多,碳纤维性能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工业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为确保材料、产品、过程能够符合需要,也必须制定更新、更跟得上时代要求的标准。

5展望

人类在材料应用上正从钢铁时代进入到一个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时代。碳纤维产业在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许多传统材料的更新换代有重要意义。碳纤维是一种重要的高技术材料,不但事关国防建设,民用市场也前景广阔。但我国研究了几十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搞上去,关键设备技术突不破,性能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碳纤维及其制品难以产业化,从而大大制约了我国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14]。要正确、科学、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将基础性研究成果或者单元研究结果及时应用到中试线和工业生产线上,寻找一条切合国情的健康发展之路,实现我国高性能PAN基碳纤维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子鹏.国内外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市场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2005,23(2)24-27.

[2] 张跃,陈英斌,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究进展[J].纤维复合材料,2009,3(1)7-10.

[3] 侯陪民.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发展[J].合成纤维工业,2009,32(1):40-43.

[4] 贺福,赵建国,王润娥,等.碳纤维开发与碳纤维原丝质量[ J ].新型碳材料, 1998, 13 (1) : 64-74.

[5] 王成国,朱波,蔡华苏.制约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 2005, 23(4) : 12-15.

[6] Yu V Basova , Hatori H , Yamada Y, et al. Effect of oxidation - reduction surface treatment on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PAN2based carbon fibers[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 1999 (1) : 540 -544.

[7] Kuniaki Honjo. Fracture toughness of PAN2based carbon fibers estimated from strength2mirror size relation [J]. Carbon, 2003 , 41 : 979 -984.

[8] 贺福, 王茂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9] 陈杰.吴永兴.张振生,等.国内碳纤维发展态势分析[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7,32(2):22-25.

[10] 彭天杰.复合材料在雷达反馈系统结构设计应用[J ] . 纤维复合材料,2008 ,25 (2) :18 - 19.

[11] 王建昌,安庆升,叶周军,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卫星天线的研制[J].纤维复合材料,2007 ,24 (1) :18-20.

[12] 邵劲松,刘伟庆.碳纤维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玻璃钢/复合材料,2005 (5) :41- 44.

[13] 涂晓佩,张保敏,李重情.碳纤维材料在桥梁加固中应用的探索研究[J ] .纤维复合材料,2008 ,25 (1) :25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