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英语教育课程范文

儿童英语教育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英语教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英语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儿童英语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

我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开设有英语专业。但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与行业脱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就业率全面下滑,招生锐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背靠行业,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湖北商贸学院将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针对湖北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增设儿童英语教育和涉外酒店专业,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专业化更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儿童英语教育专业符合市场需求,招生形势良好。现已经招收了2014级、2015级、2016级三届本科生,招生计划一直在逐年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情况直接反映本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办学水平,而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认识和感受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课题组对2014级儿童英语教育专业27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式及内容

此次调查的主要方式是网上问卷调查,对象为儿童英语教育专业2014级本科生,时间为2016年7月,网上提交问卷29份。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儿童英语教育专业和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二是对儿童英语教育专业第一、二学年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评价。14级儿童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该专业课程的整体情况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和体会,回过头来对两年的学习经过反思,得到的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看法。十二个问题中有四个问题是多选题,其余都是单选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选择及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48.28%)出于对儿童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而选择该专业;在特长方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音乐(48.28%)、绘画(37.93%)和手工制作(34.38%),但是依然有20.69%的学生没有任何特长;对儿童英语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程度,全班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这是理想职业或自从开始本专业学习后逐渐热爱,其他学生则对该职业不太喜欢或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欣喜地发现75.86%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自我发展,其次分别是人际关系(44.83%)、物质生活(41.38%)和社会地位(24.14%)。学生越来越注重把个人发展和职业兴趣结合起来,专业的功利化选择并不是主流。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没有一个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但是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7.24%,这说明课程设置依然有调整和改进的空间。至于不满意课程设置的原因,27.5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践性课程比例不合理,24.14%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课程技能性欠缺。通过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学生普遍反映在英语基础知识、儿童教育相关知识,计算机方面的课件制作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以及与儿童沟通的能力方面均有所欠缺,是今后需要努力和提高的方面。所有学生均完成了第三学期结束后的寒假社会实践,79.31%的学生反映困扰他们的问题是专业技能知识不够用,其次分别是工作压力大(48.28%)、薪水的高低问题(34.48%)和复杂的人际关系(31.03%)。所有学生均意识到教育见习、实习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实践活动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效果持肯定态度。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对两年来所学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评价。问卷调查表中,我们让学生从课程对儿童英语教育专业的重要性课时安排的妥当性,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学习、实习产生的影响各方面打分,采取5级分制。关于课程对儿童英语教育专业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英语语音、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儿童发展心理学、英语听力,所占的百分比依次是:79.31%,75.86%,75.86%,72.41%,68.97%。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语言的听说能力已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重视。听说能力也是语言教师技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好的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无法胜任优秀的儿童英语教师岗位的。但是,我们在英语课堂和专业技能实训中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依然比较薄弱。由于紧张、基础不牢或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在模拟教学环节经常出现表达错误等语病现象。相应,也正是通过实习实训,学生了解到:在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自己的听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对听说课程的开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关于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的妥当性,有3.45%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TEM-4综合练习和英语教学法基础的课时安排妥当性非常差。这部分学生认为相关课时严重不足,英语听力、TEM-4综合练习课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通过紧密相关。学生对基础英语的课时安排满意度是最高的,达到75.86%。基础英语是基础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的特点是精讲精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门课程,因此该门课历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本调查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基础依然薄弱,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进步不是非常显著。对于英美概况和英语教学法基础等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关于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10.35%的学生对英语口语课和6.9%的学生对英语语音课的难易程度评分较低。一方面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沟通和交流十分重要,英语发音的准确也是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我们搜集了学生对儿童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意见,有学生明确指出,一些外教上口语和语音课学习效率很低,学习效果也比较差。英语语音和口语课一般安排给外教上,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外教可以提供给学生最地道的语言和最逼真的英语交流环境,但是不排除有外教存在教学方式不严谨,教学资质欠缺等问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也提醒我们,口语和语音课不应该盲目依赖外教,而应该全盘考虑,合理安排教师资源,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除此之外,学生对儿童英语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基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在难易程度上,选择5分(很难)的不到50%,选择1分(容易)的占3.45%-6.9%。综合学生意见分析,英语教学法基础是很重要的专业课程,介绍了国内外主流的教学法,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使用英文版教材和全英文授课难度较大,课堂内容不太容易吸收理解和形成体系。儿童英语教育概论和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两门课程除了理论性强之外,也和学生对儿童的感性认识息息相关。这也提示我们,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能单靠书本,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从实际中增强感性认识。在课程对未来学习和实习产生的影响方面,学生零差评的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TEM-4综合练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师技能实训。为教师技能实训打5分的达到65.52%。在意见反馈中,学生也多次提到“多实践”,“多设置一些实训课”,“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感到有所不足”等看法。我们除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校内实训外,也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习,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实习条件,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和撰写实习报告,总结经验体会,不断探索新的实习模式,如“校内双元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此外,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提出希望能增加一些增强教学技能的辅助课程,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游戏设计等。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20.69%的学生没有任何兴趣特长。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也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的机制、阶段和步骤,使学生在考虑了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教育框架的帮助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结论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了学生对儿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和态度。从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并适当地增加理论课时或实践环节。另外,学生比较重视英语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完成理论课时的学习之外,学生非常渴望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探索“校内双元制”实训模式的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实训课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既应该从学生现状和各类课程设置现状入手,也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考虑学生需求和愿望,使学生在社会需求的框架下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丽,仲伟秀.《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呼伦贝尔学院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6).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0.

[3]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周柳琴.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篇2

“童玩”,让儿童作为教与学的主角,关注于成长的快乐与体验,关注于校园生活的全面参与,变化而又平易,自然不加雕琢,使教育和被教育色调统一,更加切近灵魂。玩的直接内涵是学,有趣地学,巧妙地学,聪明地学。

童玩,就是倡导保护好奇心,不断激发兴趣,鼓励尝试,逐步让儿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颐养性情,是一种学习的理想状态。谓之“童玩”,无非是说其是童心的、质朴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彻底敞开的。

蕴涵童玩精神的课程,我称之为童玩课程。

一、 童玩课程的基本版块

“童玩”课程致力于促进学习样态的转变,重点突出四种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此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含学科拓展、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特需活动等版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学科拓展(必修)”主要以现有学科为基点,对学习材料进行“拼盘式”整合和“主题性”延伸。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授课时间,组合教学对象,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丰富有趣,更适合学生。

“主题活动(必修)”是凸显养成教育的致力于覆盖学生生活空间的活动课程。学校围绕办学特色,将公民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提升融合于丰富的活动中,因地制宜开发六大主题活动课程。学校按年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玩游戏、玩童话、玩农艺、玩器乐、玩表演、玩三球与单车”六大主题制定课程纲要,分步实施。

“社团活动(选修)”以学校少年宫为平台,动态优化课程门类,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发现、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智慧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加个性化成长,让每个孩子享受幸福的童年”。

“特需活动(选修)”将课程进行私人定制、团体定制,惠及有特别需求的学生。

二、 童玩课程的独特优势

童玩课程设计以开放性、游戏性、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基本元素,目标上淡化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呵护兴趣培养,不断树立自信,引领儿童在“玩”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使儿童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怀,涵养核心素养,“玩中养志”。

该课程一改传统的校本课程面貌,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融通性――关注于课程的“无缝对接”

童玩课程的融通交叉,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跨界思维。融通性,使得学校、家庭、社区之间,使得儿童、生活、学习之间有了互相连接的筋脉,使得课程有了自主造血功能,活力无限。

时空融通 在活动空间上,童玩课程不仅仅停留在班级和校园,还走向了家庭、社区、社会。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并关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做到了活动空间的融通;在活动时间安排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根据课程需要可长可短,有的甚至长达一周或者一个月。

学科融通 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共识。以某一学科为龙头进行活动拓展和延伸,融汇其他学科优势,达成知识互通,是融通活动的主要样态之一。另外“消弥性”主题活动致力于某一类核心素养的重点熏陶,如校外“研学活动”是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全学科参与,更是淡化了学科界限。

学段融通 部分课程的实施(如社团活动课程),以个人兴趣为主,不受年级和班级限制,自由走班,自由选课,实现了跨学段融通。

2.普适性――倾心于儿童的“课程关怀”

童玩课程的设计思想致力于从整体到具体都营造一种浓浓的儿童文化,蹲下来看孩子,引导儿童在课程体验中享受最美好的课程关怀。

课材普适 童玩课程的四大版块,既有课程纲要,又有配套教材,为师生们的实施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课程关怀不仅限于此,它更注重将开发的自归还给师生,旨在用最有效的方式,达成以玩促学的目标。

学材普适 童玩学材,将儿童融入学习材料之中,使得材料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通过文本形成对话,儿童能在学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材料中的儿童能与教室中的儿童牵手互动,形成“伙伴”,破解了“教与学”的隔阂,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体验成长中的欢乐和幸福。

3.特需性――致力于课程的“私人定制”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他们都有对世界的惊奇和探究、对事理的因果联系的推理和思考,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困惑和解惑。童玩课程在乎校园中每一类、每一个儿童的需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特别关注校园里那一部分不太快乐的儿童,以课程的柔软和温存,给孩子以家园般的“安全感”,充分舒展孩子们的情智触角,使之得以全面感知和提升。

性别特需 学校为男孩和女孩量身定做一套会说话的特别手册,它集生活指导、养成教育、个性成长为一体。孩子自从踏入小学的大门便人手一套。

男生手册以天蓝色为主,女生手册以粉红色为主色调,封面上有男、女生们各自喜爱的人物形象,扉页上写有各自创作的个性诗篇和独特的身份说明。手册的特需性不仅仅是外表上,内涵上更是凸显了性别风采。与此同时,该手册从生理特征出发,给男生、女生展现了特别的关怀和温暖。

学力特需 在校园学习的“跑道”上,有飞跃在前的奔跑者,也有蹒跚在后的跟随者。有比较,就会有差异,学力不足的儿童更需要有人去助力,去推进。计算跟不上怎么办?作文写不好怎么办?课堂上没听懂,怎么办?不要着急,“助学团”来帮你!“趣味计算”、“作文妙招”,全是小班化课程,更有教师一对一辅导,让你听得进,记得牢,学无负担。停一停,更精彩,学力特需成为孩子们的学科辅导加油站。

心理特需 “专注力训练部落”为多动的小朋友量身定做;“佳片有约”让辅导老师和儿童一边欣赏节目一边谈心聊天……可以自约时间、自选老师、自定地点,只要你乐意求助,没有谁能阻挡你的快乐。

关注特需 打篮球忘了带球,怎么办?学校有“诚信篮球”,球场边放置一筐篮球,节假日也不加锁,随时玩,随时取,玩毕自觉放回;身体胖被别人讥笑,怎么办?学校有小胖墩俱乐部,告诉你如何注意饮食,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何快乐地面对。

三、 童玩课程的操作要略

“童玩”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里面,教师的意义也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事情里面。

1.童话校园陶冶童玩

校园是流动的教科书,是敞开的大课堂。校园在孩子们发现的眼睛里,处处流光溢彩,处处充满惊奇。一幅画,一朵花,一块石,一簇草,一个小树牌,一行小提示,小小景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因为面向全体同学征名,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手稿,便也融进了孩子们的生活,进而浸入儿童的生命成长。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便在每一天的成长中融入了儿童的灵性,有着别具一格的丰厚意蕴。它向学生们所传递的是一套全学科的活教材,是一种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是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是一种雅言谨行的行为准则。

2.童趣课堂丰厚童玩

“以学定教,灵动扎实”是课堂的特色目标。玩为起点,激发兴趣,做种研学,培养智趣是课堂的一种理想追求。一课三议、同课异构、复盘评课……教务处可组织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把握学情,注重课前及课外的延伸,趣化教学,优化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童真童趣。

拼音教学课堂上,教师呈现出小农庄硕果累累的丝瓜图片,小朋友自然而然地编出了“像个丝瓜,S、S、S”的拼音口诀;音乐课堂,博学多才的音乐教师用方言示范地方民歌,载歌载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数学课上,老师拿出自家儿子的足球,轻轻地将其中的空气放掉,问:同学们,足球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减少了么?生活中的情景再现,一步步将儿童的思维引向纵深……童趣的课堂,融入实践,紧贴生活,亲近儿童,丰厚了孩子的知识,架设了课程融通交汇的桥梁。

3.童心教师引领童玩

爱玩之心人皆有之,关于“玩”,人天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拥有一份健康,拥有一种爱好,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为丰富教师生活,增强教师体质,同时也为打造“一专多能、一岗双责”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程,学校也可聘请社会上的行业专家名流作为导师到校辅导,高水平的辅导保证了教师社团活动的高质量,让老师们真正能够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拥有一桶水,更要拥有长流水”。只有教师会“玩”了,才会更好地教学生去“玩”。

4.弹性管理张扬童玩

课程内容弹性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家长需求和学生发展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弹性设置。比如,体育学科的“男生、女生课”――可将同一年级两个班进行同一时间平行排课。授课时,两个班学生按性别重新组合,一位老师执教男生班,学习武术;另一位老师执教女生班,学习芭蕾。在达成同样强身健体的目标的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了男孩、女孩们不同的成长需要,男生更加勇毅健硕,女生更加端庄秀丽,使得个性化育人功能逐渐显现。

授课时间弹性化。学生在校时间是个恒数,在这恒定的时间里,要确保课程革新的实效,那么上课时间必定要有灵活的再造。学校可通过调研问卷,获悉学生、家长、教师对课程学习时间的需求,进行“长短课”互补。

“2+2+W”外语课――在低年级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持久不够、遗忘过快的现象。鉴于此,学校可将常规课程设置的“每周的三节外语课”革新为“2+2+W”模式:即每周2节40分钟的常规课+2节15分钟短课+1节10分钟微型课。在学生学习英语课时间总和不变的情况下,这样长短累计,算起来有五次外语课,每天一节,保证学生每天都有接触外语的机会。这样,持续在语境中潜移默化,学习效果不断“增值”。

5.多元评价激活童玩

在“童玩课程”理念下,要既关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态度,也关注活动的评价和育人功能。在努力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科核心素养在童玩课程中可培养、可塑造、可持续。

就拿考试来说吧,因为有了“童玩”因子,其也成了孩子们期待的检验学习力的“七彩童玩嘉年华”:

百变闯关――走廊里,气球装饰而成的拱门下,孩子们鱼贯出入,一年级教室俨然成了游乐场。认读拼音,书写词语,看图说话,数字计算,空间图形,拼读英语单词,唱演英语歌曲,林林总总,学科评价化身为一个个有趣的闯关游戏。“拼写乐园”、“妙语世界”、“购物小达人”、“图形新天地”、“Happy land”、“Show time”分列其中,以亲切的姿态检测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没有数字考分,取而代之的是笑脸般的过关印章,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战到底――六年级同学在行将毕业之际,学校为他们量身制作了“一战到底擂台赛”。“赛诗会”中,同学们吟哦讽诵,口吐珠玑,诗词文赋,嘤嘤成韵;“争鸣坛”上,五人小组围拢而坐,针对抽取的话题百家争鸣,大家既是主讲,也是听众,思维震荡,催生头脑风暴。“巧手做”“速算王”“连连看”等轮番上演……掌声、笑声、欢呼声,声声入耳;你赛,我赛,大家赛,赛赛共赢。活动留下了难忘的快乐记忆,也给予了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战到底”的力量。

身体力行――重视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检测,在常规体育项目达标测试基础上增添体育游戏和实践。一年级采取“1+X”活动形式,“无敌小球星”即拍篮球为必修,单双脚跳房子、转呼啦圈、编花篮(合作跳跃转圈)三选其一。六年级开展“行”校外徒步远征活动。

另外,音乐学科的“拷贝不走样”“你听什么敲响了”“葫芦丝演奏家”,美术学科的“妙妙屋”“你画我猜”等项目,都可为考查和展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提供平台。

因为有了儿童的视角,所以贴心;因为有了游戏的精神,所以好玩。“七彩童玩嘉年华”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还考察了学生的交往和实践,考察了学生的适应力、思考力、学习力,使得孩子们不再怕“考”,而是乐考盼考,会考能考,善考好考。

“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林语堂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抓好学校校本课程建构,以此为支点,开释潜能,启迪智慧,创设一片葳蕤“森林”,撬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是我们应该致力追求的目标。

“童玩课程”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寓学于乐,以玩促学,润泽童心,玩中养智,必将开拓出一片课程的新天地。

篇3

本世纪初,英语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开设,随之出现小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因此,大量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改教英语,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的英语师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质量,且有让小学生“误入歧途”之嫌。除此之外,近年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堪忧,主要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校门槛降低,特别是高职生的入学成绩更低,面对这种生源状况,如何从课程设置入手,使高职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在英语教育专业上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这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直接进行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成为让学生从掌握英语教学技能向具备较强综合教学能力转化的重要课程。

二、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从2006年开始,在英语教育专业中开设“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首创。该课程主要包括十项基本技能:英语语音、课堂英语、英文书法、简笔画辅助教学、英语歌曲与歌谣、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短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该课程以教学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通过模拟教学直接体验英语教学的意识。

该课程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做、习、评五位一体的LIPIA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每个教学技能,在“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第一位:(Lecture) 精讲示范。教师向学生精讲英语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放映一些英语教学片段或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讨论;第二位:(Imitation) 观察模拟。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优秀示范课录像,和见习等,总结归纳教学技能要领,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的模拟;第三位:(Practice) 体验反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模拟课堂可采取分解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五步”综合模拟教学三种形式进行。通过模拟课堂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各英语教学技能并能利用各技能进行初步的教学。通过自己的模拟教学录像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第四位:(Internship) 顶岗实习。学生由课堂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课堂上老师创建的学习情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岗位,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走上真实的教学岗位,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真正的教学能力。第五位:(Assessment) 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理论和实践评价结合,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结合,构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元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技能学习和课堂模拟训练阶段,采用技能模块化训练方式,在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完成,达到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第二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主要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感受英语教学,同时验证英语教学技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逐步练就综合教学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教授与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主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完成,校外实习通过我院实施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即,大一见习,大二短期实习,大三顶岗实习。

模拟课堂是校内重要的实训方式,通过该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各教学技能,然后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课堂,把书本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真实课堂上,让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有机地融合。模拟课堂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真实课堂则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枪的历练。通过两种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不仅掌握各种英语教学技能,而且亲历了真实的教学场景,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最终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教师。

三、该课程开设的效果和课程发展展望

经过近6年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使用的备课材料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和编辑于2008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教材采用了课程名称“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作为书名。该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院该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小学生们的欢迎。

篇4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混合式教学;壮医内儿科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20JGB228)

[作者简介]韦杏(1965—),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壮医内儿科教学、教学管理、壮医专业本科生管理研究;张煜(1971—),男,山东人,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脾胃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302-02[收稿日期]2020-03-03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填鸭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意识,自律性不高。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师生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大班式教育,课堂时间短,学生人数多,老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和群体教学矛盾难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得到合理解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不尽人意。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机App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1]。线上学习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有效手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壮医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临床主干課程,也是深入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壮医临床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学科[2]。基于目前许多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高的实际情况[3],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趋势,将超星学习通App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一、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课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选择性地以视频、课件、PDF、Word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超星学习通App进行课前预习,教师通过该App的“任务点”的完成情况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设置讨论区,学生预习遇到疑难点时可发帖讨论,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老师可在课前5~10分钟设置签到活动,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

2.课中。教师可选择将疑难点的内容配合课前上传的教学资料进行详细解答,随后设置随堂作业、提问、选人(或抢答)等流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展开主题讨论、随堂测试、分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课后。教师“每日一题”的作业,以便学生及时复习。教师还可在超星学习通App里的“统计”中了解学生的出勤、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成绩等,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4]。

二、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以壮医之“毒病”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1.课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件,整理并上传教学资源,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向学生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治则和治法、用药等基本学习资源及对应作业,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则通过超星学习通的“任务”栏领取并查看学习任务,观看壮族民间的老壮医医治急性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的视频,再通过完成线上作业加强对“毒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超星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统计学生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成绩,教师再依据作业成绩与预习反馈,明确用药为“毒病”教学的难点。

2.课中。实施以下三步骤。步骤一:案例导入,明确任务。教师播放“某患者因外出活动而被毒蛇咬伤”的视频导入学习任务:被毒蛇咬伤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根据相生相克法则,在毒蛇出没的附近是否可以找到治疗的草药?治疗毒蛇咬伤都需要哪些草药?各种草药中,哪个作为主药,哪个作为帮药?壮医注重内外兼治,将蛇毒暂时压制后,如何调理身体直至完全康复?步骤二:知识点拨,原理讲授。首先,小组结合预习资料讨论,由代表发言讲解被毒蛇咬伤后的治疗及后期的注意事项。教师总结学生讲解的优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点拨。被毒蛇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止伤肢活动,在伤口靠近心脏的部位进行结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毒液的扩散速度。一般情况下,在毒蛇出没的附近都会有解该蛇毒的药物。治疗毒蛇咬伤的药物主要有七叶一枝花、天南星、夏枯草、金银花等,壮医大多以七叶一枝花和天南星作为主药,这两种壮药均有毒性,依据的是“以毒攻毒”的壮医治疗原则;夏枯草和金银花为帮药;被毒蛇咬伤后,人体虚弱,气血亏虚,此时应予以补气血的药物内服,如鸡血藤、黄花倒水莲、黄精、人参、何首乌等。最后,学生再次进行随堂测试,此次成绩与课前相比有明显提高。步骤三:总结评价,拓展思维。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后,各小组成员总结本组与他组的优点和不足,相互沟通,拓展思维。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4]。

3.课后。课后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讨论”栏的功能,引导同学踊跃发言讨论与本次教学相关的内容,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兴趣上传一些相关的文献以及目前治疗蛇毒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三、讨论

本次实验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壮医学1班为实验对象,将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壮医内儿科学”课程中,总结如下:

(一)优势

1.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自主性。教师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答疑解惑,不再受限于课堂时间;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空闲时间登录App随时随地学习[5]。

2.利用超星学习通,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明显增多。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直播、随堂測试、课后作业以及建群讨论等,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

3.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资源整合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的“资料”栏,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下载学习,自我调控学习进度。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甚完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使得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线学习没有必要[6]。

2.本校的网络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线学习时,偶尔出现网络堵塞,甚至无法登录的情况,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无法按时用手机流量观看学习视频,这些都对线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使用手机线上学习时,容易出现刷课、刷题的情况,或是拿起手机后就忘记学习,直接玩起游戏或刷短视频[7]。

篇5

一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整合教育理念是当前幼儿英语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而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考虑整体性的原则和要求,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是对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认知与情感的整合,是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整合具有形式的整合和理念的整合两方面含义:在形式上,幼儿英语教育的整合,意味着将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以整体的视野看待幼儿教育活动的性质,使其超越学科本身的视野,打破学科限制的学习,赋予幼儿更加丰富的体验,在语言学习中并用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等有效手段,既利于儿童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有利于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整合的理念,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可以实现多种价值,既关注认识的价值,又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整合,要体现和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英语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提供广阔的英语语言学习空间。在这一理念下,有效的对本科层次幼儿英语教育方向的学生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把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执教的行为方式,对形成幼儿英语教育和教学能力,毕业后胜任幼儿英语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

1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基本原则

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可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通用原则、精选原则、易行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通用原则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训练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通用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作为本科层次“准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课程,更加体现职业针对性,培养其幼儿英语教育技能尤为重要;精选原则是在通用的教育技能中,选择直接关系到提升学生幼儿英语教育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易行原则,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尊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渗透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渐进性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渗透性,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实施。适应性原则,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内容适应社会对幼儿英语师资的要求,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内容

通过对学生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技巧的培养,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英语育教学学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幼儿英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第二,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解幼儿英语教学大纲,学会选择和使用幼儿英语教材;第三,理解并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教案并进行幼儿英语模拟教学。第四,掌握进行幼儿英语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方法,包括掌握幼儿英语游戏设计原则和常见的游戏、歌谣、故事方式,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按歌谣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以及按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故事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学前儿童英语故事。第五,能够结合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制作和使用常用教具[2]。幼儿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养“准幼儿英语师资”,要重视整合教育,拓宽视野,体验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其他领域教育中的英语渗透,以满足实际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实施策略

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在实施策略实施过程中,旨在使承担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能够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的扎实的专业素养,成为专业化的“双师型”幼儿英语师资,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融会贯通,因此,其实施策略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1构建多重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方面建一支有相应特长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除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及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及多元文化基础知识,选拔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培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3]。

第一,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幼儿英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其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具备丰厚的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顺利从事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对“准幼儿英语师资”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能够使其系统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语言与认知发展规律,更好的因材施教;学前教育的实践知识,是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情境性,而非程式化。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为例,全国八十余所幼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幼儿园实习,使其积累了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灵活有效的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奠定了技能方面的基础。

第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幼儿英语教师,具有完备的英语学科知识,标准、流畅、自然的英语语音语调,能够在教学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充分、自然地英语氛围。在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培养的实践中,稳固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如: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是从事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条件,必要的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及幼儿园英语教师口语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实战性”,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英语师资的资质。

2培养有机整合相关领域教育内容的能力

幼儿英语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学前儿童英语师资着眼于整合的理念,培养其英语环境的创设能力、语用能力、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等。

藉此,使“准幼儿英语师资”了解并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育紧密结合,把英语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整合,例如:学习英语游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仔细观察教师如何组织游戏,整个游戏要用英语交际,创造性地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活动,灵活性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活动的关系,要能够把静态的书本知识活化为生动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整体教育能力[4]。

3教学模拟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一,教学感知模拟与教学反思训练相融合。首先,提供学前儿童英语音像示范或现场示范让学生观摩,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促进学生获取新的教育思想及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很有帮助;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针对教育技能的应用,进行活动片断设计,并进入特定英语情景进行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再次,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教学感知模拟和评价于一体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

第二,课堂模拟教学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设置情景,整合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采用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角色,把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5]。综合教育技能培养注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开设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进行培养,并结合幼儿园观摩实践,给学生带来许多直接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成学生在校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幼儿英语师的角色转换。

第三,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演练相结合。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规范化的引导和示范,为学生提供幼儿英语教育的范本,同时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训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课下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教学模拟,其中包括幼儿英语游戏、歌谣等教育技能,进而有效提高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作为幼儿英语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衡量该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基于整合的理念,针对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具体实施策略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完善理论的同时,强化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灵活有效的多途径提高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杨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8(5).

篇6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园英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幼儿园针对幼儿开展的英语教育活动。它同一般中小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活动不同,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内容融入一起,创设一定的模拟英语环境,以培养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英语交流的能力,利用幼儿语言学习的敏感性特征,夯实其英语学习的基础,为以后教育阶段正规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以后,我国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如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幼儿园都开始展开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相关实践。随着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具体工作不断深入的进行,幼儿园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了一些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但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一、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传统性,多数幼儿园仍然把英语教学当做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单纯死板的传授,而没有树立起培养幼儿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意识,这与现代性的教育新理念是不相符的。这种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幼儿园和老师没有给予幼儿英语教学充分的重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整体教学状态呈现出随意性的形势。

其次,没有专门为幼儿英语教学编制的权威教材,市面上贩卖的教材,质量层次不齐,若不能准确辨析,有可能就给幼儿传递了不恰当的学习内容。由于幼儿心智尚未发育健全,没有具备足够自觉的学习意识。对幼儿进行教育,通常都会选择游戏的方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传达教育性的信息。对于幼儿英语的教学,在教材上就需要录像带、磁带之类形象生动的材料,才能调动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类生动又权威的教材更是十分欠缺。

再次,幼儿英语教学虽已经在针对幼儿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特点上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总体上依旧是强制性灌输知识的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负担。幼儿的发展应该以适应其身心发育的特点而循序渐进,过多的学习压力会抑制幼儿的天性,不利于其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幼儿园英语教学中最突出体现的问题,就是幼儿教师的英语基本素养不够。我国现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自身英语水平不高,对幼儿教育方式、方法的了解和学习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在幼儿英语的教授过程中,运用英语的几率较低,语言表达质量也不高,这就是幼儿学习英语的情境氛围欠缺,幼儿能够运用英语的类型和机会都不多,整体上也无法培养出幼儿英语语言的能力。

二、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要解决幼儿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要探索和研究出相应的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推动有缘英语教学向良性方向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依据相关理论探讨幼儿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明确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构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理论理念指导;

第二,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除了幼儿园要持续提高在职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外,专业的幼师教育机构和学校还应该尽快开设专门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课程,教授幼儿园英语教育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培养专业化的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英语教育师资问题。同时,国家教育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对幼儿教育事业引起重视,加大幼儿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为培养出适应迅速发展的幼儿园英语教学需要的幼儿教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改进教学模式,合理设置幼儿英语教学的内容。在幼儿园采用全英语的交流,建立英语学习的情境氛围,弱化英语课的概念,强化幼儿学习英语的无意识性,充分认识幼儿语言的局限和个体差异,从幼儿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将英语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其中。为了更进一步地激发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无课堂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第四,幼儿园和家长要形成良性互动和密切的配合,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来促进幼儿英语语言的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墙饰布景等细节,构建立体式的英语教学环境;组织情景式英语教学,并与家长做好交流与反馈,建议家长配合在家中也创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条件和模拟情境,使幼儿在家中也能获得同样的感受,从而强化了幼儿在课上的所学。

参考文献:

[1]张志远,高云智.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马旭红.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初探[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篇7

2004年7月,潍坊市教育局审时度势,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始在潍坊市实施攀登英语学习实验项目,旨在通过实验尽快改变潍坊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专业师资缺乏、英语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缺乏、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哑巴英语”现象等问题,大力推进潍坊市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回顾潍坊市攀登英语学习实验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步实验阶段(2004―2006)。首批进入实验的共四区一市,47所实验学校、97个实验班、4000多名学生。为了促进实验的健康发展,潍坊市教育局出台了“英语教学赶超行动计划”,重点解决了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政策性问题。

深入研究阶段(2006―2010)。面对中小学收费实施一费制管理的新形势,2006年7月,潍坊市“攀登英语进百校工程”启动,百校工程所需费用由政府负担,解决了实验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实验规模扩大到14个县、市、区,近百所实验学校、近万名学生。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该阶段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培训、教研和质量监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更加规范和高效。

区域联动实验阶段(2008―2009)。百校工程在各个县、市、区的深入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参与实验的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实验区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小学生受益,同时推动实验向纵深发展,2008年5月,在潍坊市的奎文、高新和滨海三个区召开了区域联动开题会,潍坊市迈出了区域联动实验第一步;2009年,青州市和坊子区开创区域联动新模式,师生所用教学材料由政府出资配置。区域联动较好地调动了区县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进一步减轻了学校的工作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攀登英语学习实验、让更多的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享受优质的英语教育提供了借鉴。

整体提升与展望(2009― )。为了巩固和推广前期潍坊市小学低段年级攀登英语口语实验所取得的良好成效,进一步促进三至六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稳步推进潍坊市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整体提升,本着“政府支持,满足基本需求;企业公益捐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原则,从2010年9月开始,潍坊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当地知名企业联合在潍坊市推进攀登英语阅读项目实验。该实验为“行政+学术+企业”的公益阅读实验模型,即潍坊市教育局提供教育政策等行政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提供学术支持,企业捐资提供实验资金支持。自此,潍坊市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将翻开新的一页。

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潍坊市各县、市、区已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课题组,并开展了系列培训、观摩、研讨等活动,一大批实验教师成长起来,他们理念先进、课堂教学水平高,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更可喜的是,教师们把攀登英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极大地改进了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为了准确了解潍坊市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的实施效果,潍坊市教科院于2008年7月初开展了一次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测评活动。本次测评从潍坊市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诸城市4个县、市、区中随机选取了1500多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查,分别选择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测评考试试卷由潍坊各县、市、区教研组教师统一命题,情感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编制。测评结果显示,攀登英语项目对于农村地区在英语师资匮乏且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开展英语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测评数据表明,实验班英语平均成绩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例如坊子区实验班学生英语平均分数比非实验班高16.4分(实验班平均分为91.6分,非实验班平均分为75.2分);而且实验班中90―100分数段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如坊子区90―100分数段中,实验班学生占75%,非实验班学生占25%。另外,实验班的语文、数学成绩也明显优于非实验班。除了学习成绩外,对于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其他相关因素,如英语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学习焦虑水平等,实验班的情况也明显好于非实验班,实验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表现更加自信,学习焦虑水平更低。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76-02

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始终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故对教师的培训也需要以此为基本原则。但传统的教师培训却很少考虑到教师这项最为重要的需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以一“考”代替全面质量评估,多限于以学历达标、持证上岗、获得继续教育学分为培训目标,导致培训低效甚至无效,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培训获得成长。如何结合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师培训方案,思考和琢磨“怎样的策划组织才能够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201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决定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旨在通过深度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方面的资源优势,在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直接支持下,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协同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小学英语能力提升”是其子项目(以下简称“英语项目”)之一,该项目选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历经10余年实验,精心培育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项目。攀登英语学习实验走进广西,以引领教师“做最重要的事”为己任,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一、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简介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多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实验项目的依托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总负责人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小学英语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中心主任王文静教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立足我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和实践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个体语言能力的新要求,整合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关于语言学习与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验旨在解决我国小学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优质英语学习资源缺少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哑巴”英语现象及整体学习成效低等一系列问题,紧紧抓住儿童英语学习的早期优势,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创设真实、丰富、多通道输入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非英语教师”的组织作用,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活动与内容。通过“容错原则”、“English Only原则”和“动静结合原则”等激发儿童的英语学习动机,通过小组和评价等活动方式的开展,调动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儿童自主探索、同伴学习的潜能。让儿童像学习母语一样自然地“习得”英语。从2001年9月至今,已先后在北京、山东、广东、浙江、海南和河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所小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二、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广西的开展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广西实施一年多来,以“引领实验教师做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为己任,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为首要目标,通过系列集中培训和全程跟进式指导,重点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整体促进广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引领教师做“最重要的事”

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价,最终要看专业发展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为此,在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案设计中,确立了以“关注学生成长”为评价教师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对教师发展评价的重心进行调整,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评价教师发展的依据。在深入分析广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和不同层面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实验教师发展评价指导性原则,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基础和前提,进而关注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教师自身英语素质,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立足教师的课堂实践,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而通过教师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开展更高阶段的学习。

(二)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改变是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确定的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项目在广西实施的过程中,以英语课堂教学为核心,引领实验教师参考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在做中体验、反思和成长。项目的实施使对教师的培训方式由单一聆听式的专家讲座转变为参与式互动学习,通过课例观摩与模拟、“1+1+1”参与式课例点评、沙龙对话式研讨等方式,引领实验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着力于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培养教师在做中研究、在做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正是在系统、具体、可操作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等,逐步改变了日常的教学行为方式,并进而理解了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兴趣导向”、“学生主体”、“发展性评价”和“以人为本”等先进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和理念又进一步迁移到实验教师的本学科教学中,鼓励教师成为活跃的行动研究者,在当下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结合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帮助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倡导多种培训与指导方式的整合,结合不同类型学校的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性强的支持和帮助。项目在广西的实施过程中,本着“小步子,低压力”的原则,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减轻了英语教师的选择门槛;通过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实地或远程等多种形式的指导和联片教研、专题研讨等活动,为实验教师搭建了广阔的研讨与交流平台,提供了多种展示机会;多渠道的全程跟进式实施指导与管理,以及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工具的提供,让实验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孤单,逐步引领和帮助每一位实验教师胜任英语教学工作。

三、实验实施的初步成效与启示

快乐攀登,自信展示。攀登英语学习实验为广西小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世界,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鲜活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及宽松、激励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实验实施一年以来,90%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0%多的学生初步建立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并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力、口语表达等语言知识、技能上表现优异,已经初步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实验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通过一年多来“做中学”、“做中研”等系列项目实施工作的开展,广西的实验教师逐步体会到关注学生成长是教师最为重要的事情,他们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实现了自身角色和行为的转换,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教师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行为的变化使得他们的学科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一批优秀的攀登英语教师初步具备了“种子”培训者的素质,他们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同时,还帮助更多的教师做好自己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开始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项目实施由“输血”到“造血”机制的转变,为固化项目实施效果,深入推进广西英语课程改革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9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全身反应教学法。TPR教学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其理论建立在生理学(大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分工 )、心理学(记忆痕迹)和教育学(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基础之上,整合幼儿的听觉、视觉和感官,创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自然的习得语言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James Asher认为,右脑是缄默的,非语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过指令做出适应动作来表达自己。通过让语言进入右半脑引起行为变化,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语言代码,当学生能够理解目标语的基本结构及其表示的含义时,他就作好了说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能理解后,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开始,教师通过说跟我做游戏,让学生一起做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指令与被期望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并准确作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先由一名学生模仿教师指令,另一名学生根据他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之后,两人调换角色,继续做练习。起初,指令较简单,往往是单一动作,然后,很快发出几个连续的动作指令,这时调动初学者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二、TPR教学法的意义

TPR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因为学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最佳,而紧张、急躁的情绪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每个学生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己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因和切实动机。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TPR教学法的优势是强调身体的互动性、教学的生动性,以便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英语生活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首先,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再次,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最后,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双语教育的概念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而它所提出“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侵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我国学界对于双语教育也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就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双语教育来看,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的外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

四、学前双语师资培训的路径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用两种语言来讲授学科内容,同样的内容用英语来教的难度远远大于母语教学,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较高。所以,学前双语教师既要精通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知识,又要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然而,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还没有开设学前教育英语专业,还没有学生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因此,立足于学前双语师资的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园本培训、重视教学反思,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掌握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但他们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英语基础不好,英语口语表达欠流利,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欠缺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规范的语音基础训练。语音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一个人英语发音不准,就缺乏听音和辨音的能力,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同样也会影响自己口语的发展,自己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最终无法用英语和别人交流。除了要读对单词外,语音知识还包括重音、节奏、连读,失去爆破、清辅音浊化、意群停顿及语调。

(2)口语能力训练。英语口语的标准是流利和准确。口语用词要规范地道,语句合乎语法修辞和逻辑性。

(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语言。东西方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信仰、习俗、社会制度、道德标准、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语言中反映了出来。

(4)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学前双语师资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用语(如入园/离园、早餐、早操、如厕、午餐、午睡、点心时间、吃药及看病)、教学各环节用语(如开始、介绍、检测、呈现、练习、表扬、布置作业、结束)、户外活动及游戏用语(如准备、记分、唱歌)、各领域活动用语(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游戏、计算)、课堂组织训练用语、课堂技能训练用语、交往用语、评价用语等。

(5)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训练。学前双语教育是通过用英语教授其他科目来达到提高幼儿英语水平的目的。这就涉及到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问题。幼儿教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观,站在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角度上,根据课程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统筹安排双语教育活动,使之融入到幼儿园整体课程中,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最终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的整合上。其中内容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使语言领域的不同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双语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必不可少。

2.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知识及幼儿教育教学能力。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较好,口语流利,语音语调正确规范;但他们从事幼教双语工作也有明显的不足,即:不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不懂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针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专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教师,对专科以上的英语人才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就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如:美术以简笔画为主;音乐以儿童英文歌曲为主;舞蹈以儿童健身操为主;基本知识以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

(2)组织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要求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放在课堂上,采取教学、演示、演练等相结合,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的授课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往往事半功倍。英语方面的培训知识包括:英语课堂管理、教材知识点教授、英语活动组织、英语手工课教学、教具制作等技巧。

(3)英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相融合。指导学员上岗之后,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学习,观摩,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这是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又一捷径。

3.加强园本培训,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定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的,双语教师也不例外。为保证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双语师资培训研究的着力点应定位于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上。

(1)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学前双语教育观念。我国幼教专家周兢老师认为:学前阶段是母语的口头学习关键期。而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并不像第一语言学习那样具有特别的发展关键期,但第二语言学习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英语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但不能盲目夸大英语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均衡”的双语学习或者双语教育环境,为中国儿童的充分发展着想,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应当毫无疑问地放在语言教育的第一位。因此,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目标应当是:第一,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第二,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英语语音感,增长他们的语言敏感性。第三,引导幼儿透过英语感悟不同文化的存在,从小获得文化多元的基本概念。

篇10

关键词:儿童英汉词典 编纂出版 二语习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英语教育甚至学前英语教育与教学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英语不但被列入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国家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实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儿童英汉词典也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市场出版了很多深受儿童欢迎、可供儿童查阅的英汉词典,主要有《柯林斯少儿英汉汉英词典》《小学生英汉词典》《图解儿童英汉词典》《现代儿童图解英汉词典》等。儿童初期英语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年之后的英语习得和对语言的驾驭和应用,因此,辅助儿童英语学习的重要工具儿童英汉词典的编纂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国,对儿童英汉词典编纂的研究远不及供成年人使用的英汉词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点从两者在市场上的繁荣程度便可得知。从目前编纂和出版的儿童英汉词典来看,尽管较以前无论从理论基础上,还是从编纂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主要儿童英汉词典简介

在我国目前出版的儿童英汉词典中,发行量较大、较受欢迎且具特色者有《柯林斯少儿英汉汉英词典》《中国小学英语学习词典》《中国小学生英语学习词典》《小学生英汉词典》《新时代小学生英汉词典》《新编小学生英汉词典》《图解儿童英汉词典》《现代儿童图解英汉词典》(见表1)等,这些词典占据了目前儿童英汉词典的大部分市场,是市场上的主流,其中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最多。

上述词典虽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都有一些共性:一是释义准确明了,简明扼要,易学而不失代表性。二是突出例句使用的语境和交际功能,多以对话形式出现,强调知识内涵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三是词典中都配备了精美别致、形象生动的插图,做到图文并茂、相辅相成,从视觉上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语境和氛围。四是例句译文准确、流畅,符合汉语规范。总体上可以说这些词典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感于一体。

二、儿童英汉词典编纂出版存在的问题

1.用户定位界限不明

任何辞书都有相应的用户群体,但对普通词典往往限定得比较宽泛,而学习型词典则需限定得较为具体。学习型词典除供查检外,还有供学习的功能,因此须明确具体的适用对象,否则设定的读者面太宽,针对性就会模糊,容易顾此失彼,难以起到学习型词典的作用。较好的学习词典都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和相宜的内容及形式。从分析调查市场上销售的儿童英汉词典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声称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或小学生和初中较低年级群体编纂和出版的,这种界限区别很是模糊不清。首先,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对词典的要求也大相径庭。小学生主要是以识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为主,中学生则以掌握最基本常用的词汇用法和句型为主。两者无论是在编纂原则和体例设计,还是在收词、释义、例证等宏观、微观结构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英汉词典仅仅说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这个用户定位是模糊的,对用户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针对小学生,应是专门的小学生英汉词典,针对中学生需是专门的中学生英汉词典。这样,使用者一看便知。所谓的少儿英汉词典、儿童英汉词典的名称都会给学生在选择词典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体现以用户为本或者用户友好的编纂原则。其次,小学生和学前班的幼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幼儿期,孩子求知欲强,认知以直观表象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针对幼儿的英汉词典,也应根据幼儿特定阶段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来编纂。

2.编纂出版数量较少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遍提前,儿童英汉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市场上供儿童使用的工具书,远不如普通供成年人使用的学习型词典的种类那么繁多,两类词典数量相差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很难适应目前儿童的需求。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统计,在广州购书中心出售的供成年用户使用的英汉学习型词典大概有200多部,从国外引进出版的四大词典(牛津、朗文、柯林斯和麦克米伦)的各种类型和版本几乎都有,尤其以朗文系列和牛津系列最多。就牛津英汉词典来说,就有牛津高阶、牛津中阶、牛津袖珍、牛津实用、牛津英汉学生词典等达10部之多。除此之外,国内也编纂出版了很多英汉学习型词典,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张柏然主编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吴光华主编的《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郑易里和曹成修主编的《英华大词典》等等。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儿童英汉词典的数量屈指可数,大约不到30部。数量少,可选性有限。暂不说质量怎样,单从数量上就可彰显出对儿童英汉词典研究和编纂出版的重视度不够。当然,这个状况和市场盈利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儿童英汉词典规模小,定价较低,但需要的编撰精力和工夫却不一定少。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更多地投入和扶持儿童英汉词典的编纂研发。这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事,更需教育行政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教研一线的英语教研人员加大协作力度来研究编制。

3.释义不能反映儿童的二语习得和认知规律

释义是词典的灵魂,几乎所有的词典都会把释义作为编纂的重点,释义的好坏能够决定一部词典的质量,儿童英汉词典也不例外。儿童在习得语言方面有其独特的二语习得和心理认知规律,这一点和成年人有很大区别。因此,儿童英汉词典的释义不能是普通英汉词典释义的简略和改编,更不能照搬供成年人使用的英汉词典的释义,而要有其独特的释义原则和方法。现行的儿童英汉词典的释义多以等值翻译释义(或对译)和图解释义为主。这两种释义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等值翻译释义的等值具体应该是哪方面的等值不太明确和统一,有的等值翻译主要体现语义等值,有的则体现功能等值。有些释义不当或用词不当会导致儿童误解某些英语词语的意义。第二,部分等值翻译释义所使用的语言不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进而影响了儿童英汉词典的效用。第三,与等值翻译释义相比,图解释义较为直观和形象,也比较适合儿童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认知特点,使儿童能够看到图画,马上就能想到此词条的意思。但其释义范围很有限,有些词语较适合用图解释义法,而有些词语用图解释义反而增加了儿童理解词语的难度或者会引起错误联想。此外,图解释义法更适合于学前班的幼儿英汉词典,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的英汉词典使用这种方法就显得和用户的语言程度不太匹配。儿童英汉词典的释义应在区分学前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体例设计和释义方式,不能拘泥于如成年用户词典那样的编纂思想和原则。在具体释义时,可通过概念系统来体现释义语境,同时注意释义语境和儿童认知的匹配性。在进行情景释义时,应体现其文化特征。

结语

篇11

【关键词】课程体系 改革 目标 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7-02

应用英语专业作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崛起的热门专业,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经历了一段规模的快速扩张期,目前开设应用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超过千所,成为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于2007年在校企合作单位诺亚舟小新星英语教育科技集团订单支助学生学费的情况下成功开设,2008年开始正式招进5年制自费生,可以算是一个起步比较晚,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专业。

一、现状分析

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英语专业人才的与日俱增,从高职院校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其文凭和专业能力上的“弱势”,使得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与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当前对课程理论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通高等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型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讲求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强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发展要想突破自己的“瓶颈口”,则必须注重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能力为核心展开。

1.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

目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以岗位(幼、少儿英语师资教育方向)为发展点,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构建课程组合模式,打破了本科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采用模块化课程将相关的职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过基于本专业发展较晚,实训条件差,在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中缺少统一实践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在大四第二学期的时候统一接受长沙小新星总部派来老师的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因而学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同时在原有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开设过多,比如综合英语每周达到10课时,并且所使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一直沿用新概念英语课本,虽然教材经典但课文中许多词汇及场景在如今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少,但基本上所有的授课老师依旧按照课本逐课讲解,导致学生五年的时间也只能学到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语基础仍然非常薄弱。

2.就业跟踪调查情况

自2007年开办以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就充分体现了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自与小新星教育集团正式形成合作关系以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012届第一次安排工作就业率就达到了100%,08级毕业学生除17人自主择业,其余全部安排到位,分布到7个省(分别是湖南、湖北、浙江、广东、福建、江西、河北)一个直辖市(北京市),40多个城镇地区,待遇较好,试用期三个月期间包吃包住,工资达1800元,并承诺试用期满后工资达2500元以上。同时根据就业跟踪调查现已工作两年的07级毕业生,工资在4000元—5000元间,工作环境较好,有的学生现已担任学校的领导职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通过跟踪调查也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如少数学生成绩较差,专业技能不强;部分学生好高骛远,对于到基层工作不安心;少数学生的语言能力,肢体表演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也有待加强,以适应就业的人才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报告来看,学生将来从事幼、少儿教育英语的工作,需要在掌握英语各项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幼、少儿实践教学能力。

3.加大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硬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软环境”。

4.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尽量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根据调查研究及市场需求,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1.根据市场需求及毕业跟踪调查报告,结合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同时通过学院教务处、系教研室等部门收集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及教研室老师的反馈意见,提出可行性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

2.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制订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

1.英语基础课程要突出听、说、读技能的培养,淡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强调实用性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强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给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建立由英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每一学期的专业教学都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肢体表演及实践教学能力来展开,其他专业课也要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安排。

2.加强课程内容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可根据授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并结合学院实际,适时调整教材,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教材讲义,加强课程内容改革。同时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如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书画实训等,主要教学内容围绕中小学及幼儿的英语教学工作环节展开,增加学生英语教学实训机会。

(三)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新教学手段。现在湘西职院应用英语专业里基本上仍然是“黑板、粉笔、教材、录音机”的上课模式,每个系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目前尚无语音室,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式教学资源的需要。今后学院应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的力度,更新教学设备,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到高职英语教学领域。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网络创造交际语境,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情况整合教学资料,可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加大课堂英语活动的比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地道的英语口语水平,而且还要对相关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必要时还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院应通过内培、外引、聘任等方式有计划地扩大师资队伍,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技术部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学院可以跟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作好准备。像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方向)除了跟诺亚舟小新星合作外,还可以跟其他培训机构,或联系当地幼儿园、小学作为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语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而且具有一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结合能力素质教育,在分析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专业的发展。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且掌握儿童英语教学法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完全使用英语进行幼、少儿学前英语教学。我们深感高职教育任道重远,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问题的解决办法,使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真正能够培养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修梅.地方师范学院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巩檀芳.中国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初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4]盛湘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06(2).

[5]束定芳.外语教育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童生海.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3).

[7]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7(12).

篇12

一、改变理念,以“智力投资”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最大阻力。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师资分布的不均衡、城乡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不均衡。[1]但仔细审视近几年来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除学费、学杂费,自2006年起新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等,我们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相比较而言,城乡教育师资分布的不均衡及城乡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不均衡却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而国家正在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政策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地推进与执行才能逐渐显现出效果。因此,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快地缩小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这两类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除去国家相关部门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外,为教育的发展积极投入资金或精力的团体及个人,也是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大型企业,它们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希望工程20年座谈会”,这项凝聚了社会各界拳拳爱心的公益事业结下了累累硕果:累计筹款56.7亿元人民币,资助346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 940所希望小学。可以看到,社会捐资助学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还拿希望工程举例,2008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希望小学因各种原因遭废弃一事[2],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当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的时候,什么是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总理说:“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城乡教育发展要和谐;实现社会公平,要使城乡孩子们公平接受教育。要关心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3]答案是明显的,师资、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是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的保证,是城乡教育达到均衡的不二法则。捐资助学,不仅要捐“资”,更要捐“智”。

二、建立良好的多元合作机制,优质教育成果方可顺利注入

自2004年起,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永庆先生创立的台塑集团在大陆地区实施了一项旨在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举措――明德教育公益项目,主要内容是在当地政府投入的同时,由台塑集团捐资新建农村小学。然而,随着高标准设施的明德小学的快速增加,至2008年之前,限于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足,学校规模有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明德公益项目也遇到了类似于希望小学等捐资助学项目所遇到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甚至在慢慢地流失。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关系着所有明德小学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努力寻找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起,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开始调整实施方向,确定了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并举的目标,并积极寻求智力资源的引入。同年,在教育部委托下,以教师教育、教育科研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与台塑集团达成了5年合作协议,在已经建成使用的明德小学中实施“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以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项目实验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资金均由投资方承担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明德项目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项目实验及相关培训内容由该院负责把关。实验省教育厅成立明德项目领导小组,教育厅主管厅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基础教育处处长和教研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下设省明德项目办公室,具体落实本省项目实验工作。各市(地)、区(县)教育部门成立项目组织机构,落实各项实验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拟订项目实施方案,建立推进项目的相应制度和机制;与国台办、教育部、台塑集团和各省省厅汇报沟通,安排协调子项目组工作;为项目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并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开展培训者培训,提高项目实施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工作简报,维护项目实验网点,宣传项目实验取得的成果;组织实验观摩和各类研讨交流,推动更多省份参与实验。

这种“教育行政+大学+企业”的模式,形成了有机的组织与推广联合体――充足的资金保障、专业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推广,三方紧紧抱成一团,形成巨大的合力,足以使优质的师资及课程资源畅通无阻且以最大效益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而因此产生的成果必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至2011年明德小学年会召开之际,已经有四千多所明德小学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家落户,“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2所种子明德小学中得到实施,3 089名教师和141 437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可见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实施,不但为明德小学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而且使得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智力”的引入是完善城乡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

经过多次研讨,各方就项目实施目标和内容达成了共识――关注农村、关爱学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项目组以学校管理改革和学科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确定了“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管理者素质提升”“调研与评估”四个子项目。

1.高质量课程资源促进农村教育良性发展

“小学英语能力提升”项目选用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着力于解决我国英语师资匮乏,并且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常规师资培训解决的问题;着力于解决我国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资源获取不足的问题;着力于解决我国儿童在汉语语言背景下学习英语,极度缺少真实、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的问题等。在项目的实施中,首先是教师实现了从教育行为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批“种子”实验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在自身的成长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外语专业毕业,却成长为本学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骨干,而且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实现自身角色转换的同时,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教学的成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是孩子们的成长,学生们逐渐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立起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听力、口语表达、认读等语言知识技能上均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使用的是以现代认知和评价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它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为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搭设了不同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逐步发展,最终顺利地掌握每一节数学课所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运用智慧和技巧让每一个孩子都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障碍重重了,因为他们都得到了教师的“个别”照顾,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2011年明德小学年会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明德小学的孩子,分别展示了他们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中的收获,教师挥洒自如的发挥和孩子们的积极成长相得益彰,获得了与会来宾的高度称赞。可以说,正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注入,使得城乡在教育教学和课程取向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有效的弥补。教师学习、吸收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孩子们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在知识的习得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与城市里的孩子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城乡差距无疑得到了极大的缩小,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培训者的培训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近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自身都很重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年到头,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轮番上阵,绵绵不绝。但对于很多基层教师而言,一些培训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帮助和提高,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而教师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却少之又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曾评价说:“现在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学历补偿培训,以及与职称评定有关的培训。但很多培训内容和教师的现实工作、专业发展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

对于广大的农村教师而言,本来出去参加培训的机会就少得可怜,而有些被派到基层的培训者,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接受培训的教师又能有多少帮助呢?而且,这一类的培训往往只授教师以“鱼”,没有授之以“渔”,更是无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没有了教师的发展,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组充分认识到,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培训教师本身,让他们不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同时能够具备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让培训成为培养培训者的培训,即让那些从项目组走出来的被培训教师,成为其他教师的培训者。为达到以上目标,项目组制订了一个三年“造血”计划:最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培训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省内项目专家培训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实施指导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地(市)、区(县)教研部门组织实施指导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组织调研评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省内组织调研评估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实际组织实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北京师范大学提供模型工具、由省内组织项目实施为主。

可以肯定地说,在这里培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和学,更是为使理念更新、思想蜕变。教师通过培训不仅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能够承担起培训新生力量的重担。这是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每一个成为培训者的被培训者,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血细胞,他们生发出新的智慧、力量,并将之输送给更多的细胞,教育的新生力量因之而蔓延、壮大,如星星之火,终将漫山遍野。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采取的这种从“输血”到“造血”、从培训教师到培训培训者的方式,对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这无疑是使得城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有效方式。

3.管理者素质的提升、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农村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明德小学是我国农村教育的缩影,实施“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意义在于研究和探索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以期带动更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走上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建立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是明德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小学走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之一。

鉴于此,“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中还融入了“管理者素质提升”子项目,它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管理研究的学术资源,借鉴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丰富的培训经验,针对明德项目实验学校校长发展需求和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要求而实施。为了保证项目方案设计有依据、项目实施有效果,项目组研发了一系列工具,如《实验学校校长调查问卷》《实验学校校长来京培训课程》《实验学校实地调研和指导手册》《实验学校校本研究手册》《实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工具》《实验学校项目实施情况日常跟踪办法》等,其目的是帮助校长掌握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理念与方法,提升校长自我诊断学校管理、整体思考和规划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校长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尤其是校本教研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有序和科学;引导校长以英语项目和数学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进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指导学校定期开展有主题的校本教研,促进校长切实关注教师发展,探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搭建实验明德小学校长间、校长与专家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实验明德小学校长的共同发展。

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大多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切实的转变,他们更加关注师生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这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给了教师自我发展和创新课程的充分空间,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也将产生深远而良好的影响。反过来,这两方面的进步必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调研与评估”子项目担负着服务项目、监控实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任务。开展调研与评估工作,是制订方案、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与评估工作,可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找出原因,评估进展,检查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监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与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在“调研与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各省相关部门建立起了联动工作机制。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技术环节予以顾问把关,组织具有大型测评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人员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规划实施,组织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力量协助数据的录入分析工作。其次,各省根据本省项目工作推进的实际情况,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起联系人机制,由联系人协助项目组保障各项调研与评估工作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根据需要组织人员实地指导。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无法被发现、无法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无法被消除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好的做法和优秀的案例就无法形成典型而被推广,这无疑将影响整个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的推进必然就是被动的、迟滞的,缺乏因反思而产生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其持续性必然受到影响。无疑,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农村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保障。

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城乡教育均衡的推手

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政策层面上对教育进行多角度的支持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明德教育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上至教育部、国台办,下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省台办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协助。例如,正是由于国台办和教育部的积极协助,台塑集团才能够和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联系,进行了无数次的接触和商谈,最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得以诞生;为使项目顺利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了《关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司函[2008]53号),教育部基教一司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下发了《关于推进“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一司函[2009]35号)和《关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一司函[2010]17号),这些直接下发到明德小学建设所在地省级教育厅的文件,对于各省积极推动项目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保障明德项目的顺利实施,实验省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宣传,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多项政策和经费支持。(1)将明德项目实验纳入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各实验省教育厅都将明德项目实验纳入了参与实验的市、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不仅为参与实验的明德小学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带动了薄弱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2)将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学纳入当地教研部门的工作。各实验省建立起以各级教研部门为核心骨干的项目实施指导团队,不仅促进了实验学校项目的顺利实施,更是发挥了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使其他农村小学参与到实验工作中。(3)将实验学校的项目评估纳入当地教育督导工作。通过实验学校工作月报、总结和实验档案检查等制度规范实验工作的开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督导不仅能帮助学校树立认真开展项目实验的决心和信心,也更有利于促进项目良性发展。(4)将实验教师参加项目培训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们参与项目实验提供支持,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培训和交流,以全面、持续地提升当地师资水平。(5)落实课时要求。按照教育部基教司和基教一司函件要求,各市、区教育行政机构都指导实验学校对课时安排进行了妥善处理。

可以看到,正是有了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具体指导,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与各地教育教学实践相衔接,投入的资金才能够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城乡教育均衡才有望实现。

五、成果及启示

自2008年至今,“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0年6月至7月对首批四省的绩效评估表明,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业水平还是情感态度等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英语项目实验学生更喜欢提问也善于提问,英语口语水平普遍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在主动发问任务上,实验学生的有效性得分是非实验学生的1.4倍,有效提问数是非实验学生的2倍;32%的实验学生英语口语流畅得分在16分以上,超出非实验学生27个百分点。数学实验项目运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成绩,在绩效考评测试中,数学实验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70分,而非实验学生为65分;数学实验学生中,处于低分段的学生比非实验学生少6.8%,而高分段学生比例则高出近9个百分点。

在参加试验前,仅有12%的数学教师在备课中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项目实施一年后,这个比例已上升到74%;英语实验教师在农村学校最缺乏的语言环境创设能力上明显超过非实验教师。河北省任县甄庄明德小学数学教师郝军玲在参加项目试验后,她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她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被提拔为学校副校长。2009年8月,她还以培训者的身份,与项目组专家一起远赴宁夏进行项目培训,将自己的成长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农村教师。目前,像郝军玲这样从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培训者的教师已达百余位。

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动力,再加上专业的校长培训,各明德小学的发展日进千里。山东省乐陵市杨安镇明德小学原来是一所镇中心学校下属的学区农村小学,由于参加实验项目,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附近几个学区的家长把孩子转来读书,而且镇中心学校也合并到这所学校。乐陵市多次在该校组织教研、观摩活动,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该市的窗口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在校长杨万里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应用项目所传授的“社区资源图发展学校”技术,打通了学校的发展之路,使这所2009年仅300名学生的“准撤并”学校在一年内发展到了千人规模。

明德小学的快速、高效发展,不仅使身在其中的教师、学生受益,而且也带动着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学校的共同进步。2010年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年会在河北省召开,其间代表们参观了任县的甄庄小学。这所学校的变化引起了任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10年4月,由任县副县长王秋民带队,任县教育体育局一行11人,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董奇副校长研究实验扩大和区域整体改革事宜。北京师范大学于7月通过远程视频培训平台专门为任县培训校长和教师,共同促进任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已经产生的成果看,明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抓住了教育发展的实质――农村小学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注入,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也是城乡教育平衡发展的突破点,即在强调硬件设施齐备的基础上,拿出最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与教育教学活动衔接,一方面使农村的学生在最初接触课程时,就能够与城市的孩子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使农村教师在自身发展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让他们不仅成为骨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而且能够成为火种,帮助其他的农村教师共同成长。如此,农村学校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农村教育才能最大可能地与城市教育缩小差距。

当然,从2008年至今,“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实施也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或许一些成果的长期效益还有待考量,但是,它无疑为我们进一步实现城乡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均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有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介入,建立了保障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到位,办好教育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董田甜.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综合发展战略――基于综合战略政策分析模式[J].教育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