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酒店的管理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前一般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顶岗实习、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受传统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不少学生和家长总以为读大学就是接受书本教育,成为脑力劳动者,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服务行业的密切关系,也瞧不起服务行业,对酒店作为服务性的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压力认识不够。因此有必要认真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认识教育。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专业认识教育,不是在学生实习前对学生的简单教育,而是贯穿酒店专业招生、入学教育、平时教育整个过程的一个系统性教育。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始终明白一点: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在饭店行业里,要想成为一名高层次的酒店管理者,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这是饭店业的通行做法。擦地板、铺床……这些最基本的工作必须要经历,只有经历并认真经历了,才会提高个人的服务技能,丰富个人的服务经验,才能为以后的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的酒店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酒店行业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酒店的前沿信息、就业状况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总之,要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清楚的、全方位的认识,为顶岗实习做好良好的思想准备。其次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用大部分时间接受课堂理论授课,考试也围绕理论进行,实践的时间少,对实践考核的要求低,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实践意识,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也不重视。三是对顶岗实习的动员不够。顶岗实习生活明显不同于校园生活,除了专业素养,还要有办事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抗压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就可能难以调整心态和角色意识,从而影响顶岗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顶岗实习前,不但要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还要开好动员大会,帮助学生从书本学习顺利地向社会学习转型,引导他们正确走出校园生活,勇敢迎接社会挑战。
二、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既然是顶岗实习,实习生自然有走上社会的感觉,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作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他们也会把实习薪酬看得较重。因此,酒店的报酬问题是顶岗实习中的一大问题。但现实情况是,酒店使用顶岗实习生本身有降低人力成本的考虑,他们给实习生的报酬一般都比正式员工要少,而实习生在工作中付出的劳动和承担的责任和正式员工虽然不能完全等同,却基本上是一样的,从而导致一些实习生因为报酬问题而产生不良情绪和各种想法以致影响工作。因此,酒店为实习生量身订做一套合适的薪酬体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最大程度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哪个星级的酒店,都需要对此问题有所准备和积极应对。比如,酒店可以事先就此问题和学生沟通,告知学生实习工资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几大块,基本工资为多少,绩效工资为多少,什么是福利,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绩效工资和福利等,制定出合理而详细的激励机制,这样就能消除他们不平衡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薪酬之外,顶岗实习中的人文关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学生去实习了,有的学校和老师就认为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可以暂时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但顶岗实习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周两周的事情,学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家离校工作和生活,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少,因此,他们很容易在开始实习的一两个月产生不适感。谁来关心和帮助他们?除了实习单位,学校依然应该负起主要责任,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实习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具体的,比如,学校应该定期有老师去实习单位走访,与学生沟通,适当开展交流会;也可以与实习单位联合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或者是实习心得的报告会等,有些问题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解决的,学校要以家长的关爱之心,积极主动地出面,让学生感觉到虽然身在校外,但依然有组织有集体的温暖。此外,酒店作为实习生的新家,对那些正式员工也要做宣传工作,提倡友爱互助精神,不能歧视、欺负实习生,将重活、累活专门留给实习生做,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实习生,耐心指导和帮助实习生提高实践能力。再有,酒店要有定期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实习生的专业能力。酒店的工作不但需要饮食、卫生、管理等专业知识,还需要交际能力和服务意识。一个有竞争能力的酒店,应该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对外部客户(酒店宾客)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而且还在酒店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强烈的服务意识,具备诸如“前台为宾客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工作理念。有的学生刚去实习的时候热情饱满,态度积极,但工作一段时间,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受到挫折以后,就开始消极怠工。因此,实习培训不单单是实习前的一个工作环节,更应该是实习过程中一个定期举办的活动。酒店作为实习单位,应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针对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实习单位和学校之间,还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对于实习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校出面来解决。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酒店还要重视日常工作中对实习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酒店工作是服务性工作,是与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实习生除了要提升专业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服务意识,锻炼沟通交往能力。比如,微笑礼貌迎客、说话语气平和、举止文明等是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察言观色,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如见到一个客人将茶壶倾倒厉害时,马上上前为其加水,见到一个客人点烟时,赶快将烟缸拿过去给他等等。在细微处培养服务意识,也在细微处体现温文尔雅的气质、修养。其实,对于酒店管理工作来说,更多时候,这些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三、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应该是实习模式上创新,或者是在实习管理上优化制度,或者是实习动员上大做宣传。这些当然有作用,但不是最根本的。要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真正让实习释放正能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引进师资时往往会受到如学历、专业、职称等很多条件的限制,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但是这些教师大多接受理论教育多,参加一线工作的经验少,因此,倒是那些最早进入酒店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职员,因为学历低没有文凭而不具有资格到高校任教,或者有的教师本来具有实践经验,但后来脱离原有岗位后,慢慢疏离实际工作,而时展迅猛,酒店管理的观念、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也不断变化,从而也导致这些老师原来的实践教学思想和内容也逐渐滞后。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深化教学改革,多引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提倡教师“持证上岗”,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培训,专业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教学方法也应由传统的理论讲授转变为讲练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如在讲授餐饮管理时,对摆台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对摆台的顺序、规则、盘花和杯花的叠法等边讲边操作,让学生边学边练。二是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企业双向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要想办法调动酒店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酒店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酒店企业成为教学的“生产工厂”“,生产工厂”成为酒店专业的教室。促进高职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调结构”改革,使学校教学与社会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同步。三是将顶岗实习和就业分配挂钩,让实习成绩和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实习生来说将来能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来说,如果新到一家酒店,不管你之前有多少经验,也还是有可能从一线服务员做起,而这是学生所不愿意的。因此对于酒店来说,可以明确承诺,对于在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实习生酒店可以与其签订就业意向书,一年后当学生实习结束时可直接享受酒店的正式员工待遇,并在其毕业后有晋升机会时优先考虑实习生。这对酒店和学生都是一种相当好的措施,有利于酒店挑选到优秀的企业人才,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实习生的工作热情,解决实习生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定位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将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成绩纳入考核因素,并向酒店积极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到那里工作。四是建立教师亲自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完善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指导。顶岗实习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校内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自然应由教师亲自指导参与完成。以往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顶岗实习期间把学生放到实习单位就算完成任务,平时很少探班。但顶岗实习毕竟不是顶岗上班,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必须要跟上,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员工。同时顶岗实习作为学生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应该把教师下企业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建立教师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将教师带领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和教学能力考核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专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46-02收稿日期:2016-07-19
由于专业的目的性,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方式必须采取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娴熟的能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从而满足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酒店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渴求。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设中出现的问题,从制订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来保证实践型课程的先进性、专业性、实用性,这不仅是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要求,更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型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校开设的课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理论性教学,一种是实践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理论性教学,这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很大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社会发生了飞速的发展,单纯的理论性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型、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了,应该将理论教学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实践型教学方向进行转变。实践教学的开展已经具有了非常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在就业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对应的岗位,并且了解岗位真正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确保在以后的岗位竞争中有更大的优势。实践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不管是哪一种理论性知识,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出来的,具有浓缩性和精华性,但是理论型知识总结出来的目的还是应用在实践中,为现实服务,所以实践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总之,所有的知识只有应用在实践中,才算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实践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总的来说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是专业的设置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
首先,过度强调理论性教学,忽视实践型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普遍不完善,这是开展实践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地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如果仅仅依靠理论课堂,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是本专业的性质导致的,同时也因为重视程度较低,实践教学的机制还处于不完善的时期。如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一直强调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进度一直还是处于计划阶段或者是实践的初期,根本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师资力量不够。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很多老师也是填鸭式教学的“受害者”,只重视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实际能力的掌握,导致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本不能胜任实践型教学的工作。
再次,学校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缺乏和落后。酒店管理这个行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如果出现某一方面的落后,就很可能造成酒店的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因此学生的管理知识和服务知识必须是最先进的,但是目前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非常的落后,根本不能满足实践课程开设的需要。
最后,学校实习环节的安排比较欠缺。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开设,但是实习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第一道关卡,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重视起来。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展的具体措施1整合课程设置,突出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想取得科学、合理的效果,必须经过详细具体的社会调查,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酒店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对于管理人员的新要求,然后再对课程进行综合的设置,保证课程的设置具有必需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行业特征,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整合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酒店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指导,虚心地接受他们提出
的建议,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进行。
2提高师资力量,开设“双师”模式
虽然现在教育的改革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非常娴熟的动手能力,对此可以开设“双师”模式。具体指的是将学校的老师送入酒店进行实际的培训,掌握最前沿的工作要求,这是培养学校老师的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值得借鉴的一个方式;还可以将酒店专业的、有权威的管理人员引入实践课程协助老师进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接触以后的工作状态,“双师”模式的设置有很大的实践价值[3]。
3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校内实践环节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完善实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基地,这是教学设施的范畴,如果没有实践的基地,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完善的实践基地是实践课程开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培养建设实践基地的意识,只有在一个正确的意识下,实践基地的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的拨款,这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能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也不能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最后,校内实践基地建成之后,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使用。
4加大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环节
除了校内的实践,校外的实习环节也应该得到重视,为此学校可以和酒店签实习协议,将快毕业的学生送去酒店实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酒店提供了员工资源,属于一种双赢的协议模式。校外实习是和工作状态最接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可以真正体验到身份的转变,不会再以一个在校生的身份看待工作中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经过实习,学生也能了解工作中的真实需要,可以对自身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救,增加自己在真正工作中的竞争能力,是对自己以后工作的一个坚实保障。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实用性,在产生之后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校相继开展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薄弱,都影响了专业型人才的输出,为此依照上述提出几点建议,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施晓虹,安春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181―18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以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传统的学徒培养与现代的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校企深入合作的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结合,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的衔接,在发达国家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多种形式和角度的探索研究和创新实践。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正式设置酒店管理专业,2004年开始实施2121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2011年开始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免学费订单班”,2014年在“免学费订单班”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经理人订单班”,在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专业实际需要和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探索
作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学生的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转换,需要院校和企业在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式上,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以师傅带徒弟为基本原则,通过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师傅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相互交替。为实现学生职业技能递进式提升,该专业实行“2121双阶递进式”育人模式。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基本素质课、酒店职业素质课和部分酒店职业技能课,使学生具备初步酒店服务技能;暑假和第三学期进行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达到酒店准服务员的标准;第四、五学期学习余下的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酒店各项管理知识;寒假和第六学期进行半年的就业顶岗实习和综合考核。在轮岗学习期间,每个岗位上1个师傅只带1个徒弟,因学生会有多个轮岗岗位,从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师傅。这一阶段,师傅主要从一线选拔。在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和兴趣来分配岗位,学生此时已能胜任一线岗位,一线师傅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由此需要从管理层中选拔师傅。这种多维立体化带徒模式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并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具备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宴会部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面向国家事务招待、国际品牌酒店、国内知名餐饮企业、中西式快餐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以传统的知识系统性为主线的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学内容应与典型岗位工作流程相融合,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的需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研讨,按照岗位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组成的课程开发项目组进行市场调研,以企业岗位需要为依据对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进行了整体化的分析与描述,明确了主要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转换成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体系,进而构建具体的课程项目。
三、基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开发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教育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选定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经营、对客服务过程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围绕企业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使得核心课程做到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使项目课程做到“理实结合,校企共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课堂搬进企业。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点菜技艺》就是近两年针对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合作企业的要求设置的一门融“实操、实用、实战、实际”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按照对客服务流程分为四个任务:预测消费需求、推荐特色菜肴、澄清顾客异议和处理特殊需求。要求学生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行点菜服务,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真正做到与企业标准要求的无缝对接,为学生在餐厅工作岗位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树立“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用人理念,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双栖、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落实“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加强对校、企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内专业带头人,通过在企业兼职,重点培养其专业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内培外引,培养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在授课一线的同时,参与企业的培训项目,参与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积极申报教学科研和技术研究项目,提高其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的目的。在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选择合作企业的一线服务能手、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建立备选信息库,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进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研讨,加强对企业师傅的培养和管理。他们不仅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参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编写教学案例、讲义和教材、参与专业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5―58
《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方面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知识,从而巩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与督导》以管理学实务、旅游学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为前导课程,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旅游酒店发展概要、酒店集团、组织计划管理、营销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产品创新、酒店督导技能等为主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学以致用,为顶岗实习做好专业储备,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酒店督导训练的必要性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3490名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考虑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路线”的问询时,有385人不重视个人职业路线,约占11%。数据表明,在加强目标培养和全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路线,使学生清晰专业培养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长的路径,十分必要督导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即为监督指导的人。广义的酒店督导,指酒店的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如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等。狭义的酒店督导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过巡视、观察、预防、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使酒店营业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对下属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经过3~5年的企业历练,顺利成长为酒店主管、部门副经理,相对优秀的学生5~8年成长为部门经理、副总监,充分胜任酒店督导的任务职责。酒店督导是酒店管理的基层有效管理。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养训练,为未来顺利成长为酒店督导岗位的优秀员工,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与督导》的课程体系设计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经过了4轮课程改革,笔者在2009年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的“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武汉会议上交流了“高职酒店管理核心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第四轮改革内容与方法于2014年发表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同时由笔者牵头完成《饭店概论》教材,入围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立项,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近4年多来的实践运用,进行第五轮课程建设新做法和新思考。诚然,同一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实践,但以3~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思考提炼,是对课程建设的交代。近年来,正是“95后”学生走入校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思想、生源结构、综合素养、学习状况等多个方面较之以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适当结合“95后”学生特点酌情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革新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适应“00后”学生的需求奠定基础,是授课教师应当考虑且必须付诸实践的。如表1所示,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分为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4个模块。其中,酒店业态分析包括认知旅游酒店、关注酒店集团、分析酒店建筑与结构布局等3个项目;酒店常规管理包括酒店组织计划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资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资设备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酒店产品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督导管理包括酒店督导技能、西餐厅督导技能等2个项目,在这两个项目里,围绕西餐厅督导实践任务融入自我管理、激励技能、领导协调、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督导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技能。课程执行期间,结合不同学时需求和实际,可酌情把握不同项目的具体应用,如线上线下配合、课上课后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任务活动,达到预定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将课程名称更新为《酒店管理与督导》,意在传承既往的课程建设脉络和经验,强化《酒店管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导”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结构框架,更好地面对“00后”旅游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新时代《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改革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急迫,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新时代,课程改革务必重视网络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载体,绝大多数学校都选用了如超星、点为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类型的手段。优质共享课、资源库数据平台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选择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完善微课、微视频、课程录像、在线案例库、在线试题库、PPT、多维动画等课程素材制作和运用,提高“00后”旅游大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强化项目式课程实践训练
新时代,课程建设务必尊重生源特点变化。有效分析学情,进行生源特点和现状解析,应及时准确掌握“00后”旅游大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设计,突出面对面小组任务的实践性,结合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把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新的意义上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和动手优势,以通过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提高其兴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进持续性课程反思总结
新职教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持续反思总结。旅游高职教师的课程反思显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几月、几个学期)的实际执行,必须有阶段性地反思和总结。有效跟进课程酝酿和反思,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学情实际,及时调整课程侧重、调整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思路、调整授课计划,革新教学手段,融入教师日常从行业企业得到的资讯,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推进课程改革。
(四)推广实用性课程建设经验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
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 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10]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04(4上)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172)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
一、高职旅游酒店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作用
1.完成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适应旅游酒店行业的管理、服务所需,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智、美、劳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旅游酒店的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来学会餐饮服务、导游服务等技能。
2.促进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改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合作改进。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务实做到服务于企业。
3.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师生走向企业,通过企业实际岗位来学习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校走向社会,使老师的科研成果,间接的伴随行业转换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实践,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4.快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面向专业的一线岗位,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了解旅游市场现状,习得相关导游知识、酒店岗位技能。面对这种职业化的情景中,学生能够更加融入进实践中去,促使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旅游酒店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立足本地,向发达地区开拓。提供本地区服务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显现在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毕业后服务于当地。所以选取本地区企业当作实训基地主体。
2.实训基地多元化。基于酒店管理知识在运用中非常灵活,在进行实训时依据专业特点,可以将酒店划分为多个实训模块,比如前厅服务实训、酒店人员管理实训等。
3.互利共赢原则。在实训基地实习时,很多实习内容都需要基地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这必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的负担。所以要使企业同意学生实习并变成稳固的实习基地,高校应该为企业带来利益。
三、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是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下面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进行研究。
1.进行校企合作。积极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实训中获得利益。在借用企业实践的有利条件下,也要利用老师的丰富理论知识,为企业文化积极服务。在根据大学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的实践归纳出下面几种形式:第一,全方位合作型。邀请在旅游行业有着很高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定期校内讲座,利用企业家在社会的影响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这些企业家开展全方位合作。第二,优势相互补进。学校利用自身人才丰富、有着一批丰富智囊的优势,为一些旅游单位免费提供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开展推介活动,对企业在相应区域进行免费宣传,对企业优先提供需求的毕业生。第三,就业基地型。学校在建设旅游酒店校外实训基地时以本省企业为重点,在加快本省实训基地建立时,向着国内发达地区建设省外实训基地。和旅游酒店企业联系,建设就业型实训基地。第四,传授和帮助型实训基地。面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训,学校可以和本省相关有影响力的旅游酒店企业建立实训合作关系。学校给予企业学生实习指导费用,企业则根据自身运营制定一套实践制度,由专人指导学生进行实习。
2.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应该倡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创业。旅游酒店管理的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利用国家法定长假组织旅行团,进行导游服务。旅行团依照出资金额承担相应的责任,部分学生创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业本身就是很好的实训,通过创业学生本身融入到实质经营活动当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
3.勤工俭学。勤工俭学也是校外实践很好的方式,这同样是学生自身创造的实训基地。勤工俭学主要安排在长假进行,岗位也主要集中在本市内的旅行社和酒店。进行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真正的融入社会,以员工的身份在岗位上进行实践工作,这种实践活动同样补救了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的缺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是高职人才技能培养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实训效果得到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周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选择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9711):133-134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分析研究;管理建设;建议
当今社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作为该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酒店行业,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同时,产业结构的日新月异,经济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也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从过去的毕业生考试成绩优越型转向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响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高校纷纷加大了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而作为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在教学活动中,日渐显得如此重要。因此,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加强中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的需要。在此办学思维的驱动下,我校也加强了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学习平台的投入力度。我校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包括: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酒店中餐实训室、模拟酒店西餐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茶艺实训室。本文主要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结合实际,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的管理现状为例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酒店管理实训室管理过程该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的管理现状
应对新时期人才的新需求,不少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各种专业实训室相继建成,为学生走向实习基地前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与岗位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旅游酒店管理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实训室管理体制不完善
实训室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很多职业院校学校投入了建设资金,建立起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操作流程,实训室的财产管理制度欠缺,实训室的阶段性营业制度不完善,实训室管理人员奖罚评估制度不完备等。除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之外,大部分学校的酒店管理实训室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总之,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
(二)实训室设施设备不齐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技能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利用好校内实训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而目前,大多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设施设备等不健全,不是中餐实训室少水杯,就是客房实训室少了毛巾等,或者是设施设备过于落后,跟新时代酒店行业所要求的标准相差太远,导致某些教学项目无法展开,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训室建设滞后于酒店市场的发展
随着酒店的迅猛发展,大部分酒店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纷纷进行了改革调整,这个改革,不只是体现在硬件上,也体现在软件上。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室采用的还是80、90年代的老设备,授予学生的也是针对这些老设备的老一套服务方式与技能。因此站在企业前沿,改革更新实训室设施设备,推动实训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实训室的功能。
(四)实训教师配置不合理
酒店管理专业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对教师专业技能要求极高,尤其是实训指导教师。而在现实中,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对专业实训老师的选择未免欠谨慎,对实训指导环节重视力度不够。虽然也有一些教师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但缺乏规范的专业训练,操作技能不扎实。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室管理员与实训指导老师符合专业技能要求,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实训室管理、实训指导,还需参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甚至还要担任兼职辅导员,过多的工作量导致他们对实训室管理力不从心。
(五)实训室日常维护不力,使用率过低
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实训室是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设施设备故障,同时,维修效率不高,导致实训室空置。而由于各种原因,原本应该对外营业的实训室,如客房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等,却没有顺利对外营业,使用率过低,影响实训室的功能发挥。
二、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管理建议
针对实训室管理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实训室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建设,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强化职业角色,提高实践能力。
(一)增强建设与维护实训室的意识
校内实训室充当的是“校中厂”的角色,是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一个平台,专业的发展与实训室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学校从上到下都应该认识到实训室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靠实训室管理员一个人的力量。学校领导牵头,给以政策支持维护,老师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在实训过程之中要注意维护实训室设施设备安全,减少破坏。办公室要组织宣传,通过在实训室贴标语、惩罚破坏实训室行为等手段,来提醒每一个人。
(二)建立健全实训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的实训一般采取分散实训,如同专业的不同课程实训独立性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应该把分散实训变为模块式集中实训,即将同一个专业的全部实训内容,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将其整合为几个相对完整的大型实训模块,在实训时,以模块为单位进行集中操作训练。同时,要紧密结合酒店发展的能力需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三)实训教师配置要合理化
实训指导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专业在配置实训教师时应该着重考虑其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过硬的技能、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而且,实训教师能够不断地用本专业的新知识充实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酒店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于酒店行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服务流程在不断更新,所以,形成专业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机制,使专业教师分时段进入酒店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确保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四)加大实训室的开放力度
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基地,本应该与企业运营模式相结合,这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真正角色去学习,另一方面,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实训室的功能,提高使用率,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大部分实训室只是专供教学活动所用,体现不了其他功能与价值。
(五)将实训室与考证培训有效结合
如今,国家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制度。越来越多人也认识到了技能的重要性,讲究“持证上岗”。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初衷是培养面向酒店服务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更应该积极响应该制度。专业教师团队应争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项目,让校内实训室也参与到技能认定项目上来。
三、结语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酒店管理 康乐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酒店住宿的同时还对康体娱乐活动,也就是康乐项目有着很大的需求。而对于高级酒店来说,康乐项目除了可以吸引客源、增加收入、体现特色外,还是酒店星级评定的必要条件,所以康乐活动在高等级酒店中的地位愈加的重要起来,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康乐服务与管理类的课程甚至是康乐专业,以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由于康乐类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普通讲授式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采用体验式教学则可实现教师导向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理论与能力的结合,既传授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酒店康乐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客人获得高质量的住宿体验,所以高职酒店专业康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围绕这一目标来构建,而体验式教学恰恰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多样性和交互形象性丰富了体验式教学的形式,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康乐类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吸引力和必要性。另外,与本科专业相比,高职酒店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潜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既是酒店行业对高职酒店专业人才的要求,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必须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些都体现出了康乐类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
二、设计与实施过程
康乐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教师日常授课内容的情境模拟开始,学生按照模拟环境的要求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相关知识和技能,过后还要讨论和总结所学内容。当整个课程学习完成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到酒店康乐部门真实体验,以此把学习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首先,教师要有计划的进行情境模拟。教师按照康乐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岗位工作流程来确定教学环节。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布置学习情境和任务。教师可以利用模拟实训室、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模拟的康乐服务中。学生不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而是侧重于参与营造情境。通过辅助教学手段,调动认知感受,构建情境,掌握技能。教师在以助手的身份参与情境的同时,又要以指导和评价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体验活动中来,通过指导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体会,达到帮助学生切身体验的目的。要特别注意的是情境设计的合理性,否则体验式教学将无法给学生带来任何帮助,甚至会错误的引导学生。
其次,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放在首要地位。学生通过营造氛围、角色扮演等自主构建的活动,体验和参与知识技能的呈现与接受的全过程。此阶段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要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准确抓住学生共鸣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指导学生在认知上的予盾冲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真实岗位体验。学生在校学习的康乐管理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可在特定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去酒店康乐部门或独立的康乐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事一线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酒店康乐部门的业务内容及工作流程。学生从下属的角度通过自己的观察及与真实员工的交流,对康乐活动的管理方法、服务技巧进行评价,并与自己所学的康乐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对比,真实体验康乐服务与管理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将各种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体验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真正价值。
三、教学效果评价
要对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必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应注重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体验式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防止部分学生不参与体验的偷懒现象,可将每次体验学习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体验式教学进行自评、互评、专家参评等多种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冲破各种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比较全面的评价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使体验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康乐类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授课,消除了传统讲授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激发,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当然,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出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短期效应,可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则会变成良性循环。因此,体验式教学要有持续性,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酒店管管理专业在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培养出了大量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按理说餐饮界的人力资源应该是人满为患才对,可是餐饮界却每天都在招人,每天都在担心人才的流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学习酒店管理的人并不少。据笔者统计光河南省就有高职院校50多所,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开设有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平均一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大概是100左右,也就是说光河南省一年就有大概5000左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学生选择了学酒店管理个专业,就意味着他们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想从事酒店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最起码当他们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可是大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拿到毕业证之后直接去从事别的行业,有的从事酒店管理这方面工作很短时间就转行,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生的实习关系重大。
实习是连接学业与就业的一座桥梁,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衔接,如果实习工作做不好很容易造成学业与就业的错轨,从而导致本专业的学生流向别的行业。我们先看看目前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的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好多学生在毕业之前过的都是校园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现实,脑子中的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美好,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概念都不清楚,当他们走出校园,踏上实习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这个工作并不像自己曾经憧憬的那般美好,不但很累甚至经常加班,久而久之心里很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有些身体柔弱的学生刚开始工作甚至身体承受不了,很容易对这个行业产生厌恶或者畏惧的情绪。再者有的学生实习期间会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好的表面现象,从而认为从事酒店管理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地位也比较低,如此就为将来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好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时候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好多学生外出实习并没有把它当做是自己接触社会的第一份工作而认真面对,而是简单地觉得是学校布置的一份任务或者修满学分的一个过程,对自己的实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因此在做工的时候很容易懒懒散散地去应付,如此难免遭受管理者的管理或者责备,实习的学生如果不充分地重视自己手下的工作,那么很容易产生无聊的情绪,认为这个工作没什么意思,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对这个行业也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实习学生如果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实习,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酒店里哪些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枷锁,如此会给他们今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
实习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酒店有的是学校安排的,有的是自己找的,这些地方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论是环境还是任务分工都让人无可挑剔,再加上薪资待遇不错的话,很容易让实习的学生对这个行业认可,这个学生毕业之后很有可能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一旦找不到有如此好工作条件的工作地方就很难安下心来踏实工作,或者换几个类似的工作后就跳槽了。有的学生实习时遇到的工作环境太差劲,就直接打消了毕业然后还从事这个工作的想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实习是学业和就业之间的一个衔接,因此我们必须要把这两者给衔接好了,才能保证这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良好地就业,并且踏实地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是说我们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学生的实习工作,给学生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比如实习前的思想工作,实习地点的合理安排以及实习期间的有效跟踪等。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从心里重视实习这个环节,只有让他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实习工作时,实习过程中的一些不尽人意的挫折比如繁琐的管理制度、不定时的加班等才能让他们坦然接受,他们去工作的时候才能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奖励,这也就是说学校一定要在学生出外实习前安排好足够的思想课程。其次学校一定要慎重地给学生安排实习地点,而且不能让学生整个实习过程只在一个酒店,要让他们多到几家不同的酒店去体会、感受,让他们既去条件待遇好的酒店又要去条件待遇相对差一点的酒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现实地认识这个行业,清楚了这个行业的希望和不足,能坚定让他们在这个行业走下去的信心。再次,学校不能让学生放出去了就不管了,他们实习期间一定要和他们随时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处境和现状,遇到什么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帮助,做到对实习生实习情况的有效跟踪,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实现起初选择这个专业时的梦想。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情感教育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各酒店环境与条件不同,顶岗实习无论在方式、内容、方法还是组织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院校在组织顶岗实习时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实习单位难落实、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生难管理,因而导致实习质量不高,实习生流失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本文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对近三年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实习生管理展开研究。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就可以使人产生亲切感。而有了亲切感,相互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大。反之,没有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会造成双方一定的心理距离,而心理距离是一种心理排斥力、对抗力,会产生负影响力。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应该成为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情感教育在酒店管理实习学生中的意义分析
(一)满足实习学生基本生活需要
只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众多酒店的基本生活设施,往往比学校的更逊一筹,从而让实习生产生心理落差。此时应及时给予学生情感关怀,在可实现的范围内满足实习生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感受到酒店的关心与重视,弥补生活设施的不足。
(二)满足实习学生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二是归属感。感情需要比生活需要更重要,实习生入职后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对初涉职场的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此时如果能给予实习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则会让他们放松心情,很快的投入工作。
(三)实习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实习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很高,但实习生的工作总是和脏、累结合在一起的,每天重复的劳动,未来没有可见的希望和立足点。一旦有更好的实习条件或可逃离的理由,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辞职。故在实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碰到问题及时沟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和关怀,从内心深处接受实习。
总之,情感教育成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主要动力。学校和酒店要关注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对他们的情感需求要重点考虑和关注。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及其分析
(一)实习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 实习学生普遍具有“低人一等”的心态。根据近三年对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68%的学生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是“服侍人”的行业,“低人一等”的工作。42%的学生难以调适心情,很好的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能否把这种意识形态调整过来,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成败,是实习生所面临的首要考验。
2. 实习学生时常有不公平感。酒店经营目的是盈利,因此在分岗位时会根据实习学生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进行分配,这种分岗使得学生间的外形差距突出。在问卷调查中,有48%的学生觉得不公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落感。
3. 实习学生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有些酒店单从盈利出发,只考虑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去,不考虑学生主观意愿,且实习期间酒店很少给予轮岗机会。学生的期望不能被满足,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会出现怠工、脱离实习单位等现象。
4. 实习学生缺乏归属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一般不超过一年时间,实习生普遍缺乏心理归属感。在对武汉职院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48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所有同学都认为实习结束后要离开,故难以产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而酒店管理层和老员工在实习生入职初期的错误,常常采取训斥和不耐烦的态度,更使得实习生觉得自己是编外人员,故很难与酒店融为一体,产生归属感。
(二)问题分析
1. 酒店方管理问题分析。第一,酒店忽视实习生的针对性管理。根据近三年对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只有53%的实习生对酒店的管理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实习生心理压力较大,酒店对实习生采取与普通员工完全一致的管理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实习生由学生到职员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导致实习生一定时期内很难适应酒店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丧失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第二,酒店实习计划制定不明确。44%的学生表示,酒店缺乏系统的实习项目计划,没有把实习作为一种制度,没有轮岗计划和周密的实习安排。第三,酒店方缺乏对实习生的再培训。52%的学生表示,进入酒店接受短期的入职培训后,就直接顶岗工作,忽略了再培训。有些酒店认为培训实习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却难以留住实习生,部分酒店甚至出现拒绝实习生参加饭店的在职培训现象。因为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培训,实习生工作不熟练,经常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2. 院校管理问题分析。第一,院校缺乏实习管理主动权。尽管高职院校非常关心实习生的培养,制定了严格的实习管理规程,但在校企合作中,实习安排的主动权限往往掌握在酒店手中,学生的轮岗实习机会由酒店方决定,轮岗概率低,实习计划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二,“双师型”指导教师缺口较大。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缺乏,对实习的指导仅停留在生活、思想等层面,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指导。故学生对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学校和酒店要针对学生实习心理,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学生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进而实现酒店专业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酒店人才储备打下基础。
四、情感教育的应用方法
(一)学校应注重学生实习前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学校作为实习组织方,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播方,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能影响学生。校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他们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实习前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实习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心理,引导学生在正确对待实习,在实习中成长。
(二)酒店应开发实习生情感,针对情感中的主要方面重点关注
酒店在满足实习生基本生活需要外,要理解和接受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他们的情感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从实习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合理安排安排实习岗位,而不是单从经济利益出发,因为某个岗位缺人而顶岗。有了合适的实习岗位,实习生便会主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
(三)酒店管理层应让实习生体验愉悦的情感,保持浓厚的实习兴趣
酒店管理者的关心使实习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实习生感受到酒店管理层真诚的关怀、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对酒店产生信赖和归属感,对实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不会随意放弃实习。
(四)实行以人为本的评价,巩固成就动机
实习生实习过程结果会时常受到酒店管理层评价,对实习生的评价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尽可能的从不同角度看到每个实习生的成长和进步,突出实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实习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坚定实习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王西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 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逐渐兴起于成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为新时期该领域的急需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该专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从影响新时期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也采取多种措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园酒店”的出现,都体现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道德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欠缺依旧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针对于此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
1 影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酒店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在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其根本上来看,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与酒店行业本身的发展相适应,笔者将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未明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有不少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是不能适应社会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据悉,这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由中职、中专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简单的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在人文教育与理论方面的教学,二是普通高校中的高职学院,这类学校的教育中渗透了太多的本科教育思想,强调学科系统性与知识的连续性,理论教学比重要高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实际的酒店管理需要。由于这种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不能讲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也因此引起学生对于校园教育的不满,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1.2 专业技能教育存在问题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用性特点所决定的。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导致的理论课较少,实践课更少的局面,这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二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经费,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也未与相关企业合作,导致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场地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参加实习的机会十分的少,不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1.3 未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酒店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在酒店管理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拔,还会将其与非专业学生进行对比,企业一般会选择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因为员工在酒店实际工作之后,酒店会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1.4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与酒店管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质的差别,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从根本上影响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思想,然而在现代高职教学中,不少高职院校都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当前酒店企业不仅要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他们更加注重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素质,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形成企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
1.5 外语水平还有待提升
酒店行业属于一个具有较高开放度的行业,员工接触的外来人员也是相对较多的,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与外宾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若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就要熟练的掌握英语,而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还十分欠缺,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顾客在酒店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实际需求,也开始更加关注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服务逐渐走向人性化、个性化,酒店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工,更应当是可以了解顾客需求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因此,酒店领域本身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都要求高职院校加快对酒店管理学生的培养,为社会及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1 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作为一种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服务性特点的行业,它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系。从当前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最稀缺的人才不是掌握专业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而是具备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集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有规划的增加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尽快的融入到职业生活当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2.2 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及企业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酒店行业由于其突出的服务特点,需要员工具备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的较高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意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酒店发展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加快推进酒店管理专业的德育教育,努力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酒店行业,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合格的仪容仪表与文明礼貌等,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要始终将这种思想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渗透,尤其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2.3 完善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应当结合实际需要,着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酒店的工作实际岗位为依据确定专业目标,以酒店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来确定课程安排,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并最终建立合理有效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的直接对接。酒店服务与管理一般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渠道与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实现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多样化,并通过实训、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比如对顾客服务方面的教学,以录像正误的分析及一些关键因素的扫描等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重要性,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是由对程序的严格控制而决定的,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对酒店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流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2.4 采取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做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在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般会与一些比较知名的酒店合作,或者是直接在校园内部建设酒店,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如美国的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瑞士在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将酒店建设引入到校园中,形成“前店后校”的模式,由瑞士酒店协会(SHA)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酒店,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在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技能与相关操作技巧的基础上,就可以到酒店中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很好的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的目标。借鉴国外的这种成功办学经验,我国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意识,采取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社会的进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采取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的具体措施,不仅能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情况,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该专业师资短缺的情况,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条件下,酒店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相关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望能够为日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褚艳兵.“工学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3-11
[2]李敏.秦皇岛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06
[3]宋宏.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09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环节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就是用电量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安装施工队伍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加,有些电力安装公司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正规的,可是,有些安装公司在条件和资质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纷纷承接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的各种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针对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环节进行探讨,供相关的施工单位参考和借鉴。
1.电力安装施工概述
对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投入的资源、工程进度、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减少投入资金,满足施工项目的需求,获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电力行业是一个资本、资金和技术都非常密集的行业,这是电力行业所特有的优势,也给电力安装施工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也对电力安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快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正确协调各相关部门的活动,对整个安装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层素质欠缺,控制成本的意识不强
有些电力安装公司在组建时就存在人员不足,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到管理层,以至于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不高,对投资效益的认识不到位,对合同管理等系列的管理工作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在控制造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欠缺,造成在设备购置、施工等方面超过预期控制成本。
2.2对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
施工质量是电力安装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有些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关心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对工程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使用材料、施工方法、设备、环境因素、地质水文条件等方面都不按要求规范进行施工,甚至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行为,导致施工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3不能正确把握工程进度
电力安装施工,除了要求较高的质量、较低的成本外,对工程的进度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质量、成本和工程进度控制有着必然影响和制约关系。有的项目管理层对工程进度草率制定,计划不周,各部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相互影响,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不但会影响进度,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4 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往往投资较大,涉及的工序繁多,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流动性也较大,施工环境不稳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安全问题。有的安装施工项目管理层对安全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在施工安全方面的投资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对安全管理的观念淡薄,执行安全规范时浮躁、不够深入,给安装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3.电力安装施工前的管理环节
3.1 合同管理
安装施工企业要根据客户的招标文件,结合本企业的主客观条件,仔细评审合同内容,对工程量进行细致的核实和确认,并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进行合理的评估,对由此引起的费用支出、质量要求、施工工期、施工方法、需要的机械设备、材料、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预算和评估,合理编制出施工预算。根据工程和施工设备需求情况,合理配备施工设备和作业人员,制订出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传达给施工人员。
3.2工程造价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设计和造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因为对设计和造价管理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
工程设计和造价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设计人员只关心技术指标,不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导致工程造价偏高,降低了资本的效益。因此,需要在设计和造价阶段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造价制定限额。这样,通过竞争,选择更合理的设计施工队伍,利用限额控制电力安装施工的造价,实现造价管理[2]。
4.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环节
4.1项目资金的管理
在电力安装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中,主要应抓好资金的收入、支出、收支对比,同时还要重视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首先要估算资金的收入情况,在时间和数量等方面要有整体意识,这是资金筹措和使用的依据。第二,要估算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材料、设备、物资的储运等费用的支出情况。分清哪些是自有资金,哪些是引进资金。对于外来资金,要分清资金的来源,对财政、信贷债券的还款时间和利息也要有足够的预期[3]。
4.2对施工工人的管理
在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对劳动力的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任务和工期合理配置劳动力。在参与施工的人员中,在业务技能和劳动力的来源上也要有合理的比例,必须要保证有相当一部分懂管理、有较好的技术和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用工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正确把握固定工、临时工、合同工等不同类别的比例,保证劳动力有一定的弹性结构。当施工任务重时,可以适当增加合同工和临时工;当施工任务少时,应该主要用固定工,减少合同工和临时工的数量,这种对劳动力的动态管理方式,可以降低人工费用,避免出现窝工、出工不出力等现象。另外,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4.3施工材料的管理
因为材料费在整个施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明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首要原则是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材料的价格。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节约材料,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对材料的管理,应该是施工的全过程对材料进行管理。从材料的选择、购买、供应、验收、储存保管、领发、使用、回收等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另外,还要不断探索节约材料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改进设计,研究开发新的施工技术,选择更科学的机器、设备等手段来节约材料,同时,还要研究施工过程的经济存储量和经济采购批量,避免出现材料过多或不足等现象的发生。
4.4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所以,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管理指对涉及到的技术人员、装备、规程等资料进行管理。具体地说,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图纸的制定和会审、技术交底、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的检查、验收标准、验收结果等技术文件。
4.5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会审后的图纸和技术文件进行操作,根据国家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验收,不能随意降低对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严把每道工序的合格和规范,严格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4]。
4.6施工安全管理环节
对参与安装施工项目的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不管是新职工,还是老职工,不管是领导,还是基层操作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发放上岗证,进入工地进行管理和施工。同时,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位结合其负责施工的内容和特点,找出事故易发点和源头,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向参与施工的职工进行传达,并在作业面上设置明显的标识,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同时,对安全监察人员要强化责任,对整个项目进行相应的例行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和事故隐患,要及时对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整改,同时,也要追究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以增强他们对安全监察工作的责任心和监察力度。
5.结论
电力安装施工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合同、造价、投入的资金、施工劳动力、工程材料、设备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加强质量和安全意识,才能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更多的客户,实现电力安装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铨.浅谈电力安装的规范[J].科技信息,2011(22): 47
[2]李梅.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0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