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今年以来,我国南方多个省市遭遇重度干旱。而进入6月后,随着多次强降雨的发生,部分地区旱情随之逆转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国家防总统计,截至6月11日,全国入汛以来累计受灾农作物465千公顷,受灾人口8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4.45亿元。数字是冰冷的,但显现出的却是社会生产中断、民众福利下降的严峻图景。这再次提醒我们,应对自然灾害风险,除了关注事后的补偿与救济制度,也需要更为科学地认知自然灾害风险,并努力从更长远、更根本的角度上控制和降低风险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通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即防损)或降低风险事件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即减损)来降低总体风险成本的方法即为损失控制,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手段之一。尽管自然灾害风险多源自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性,但从风险构成链条中发现其规律、形成事先的预防与减损意识、进而构建完善的损失控制体系,是国际社会应对自然灾害这类损失性风险的普遍性做法。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之一,与其风险管理需要相适应,澳大利亚在国家层次建立了一系列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计划,这其中,NDMP(Natural Disaster Mitigation Program)是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识别和分析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并实施减损计划的主要制度安排。该计划主要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和减损水平,减缓未来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开发利用效率,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帮助风险主体提高对自然灾害风险的消化与适应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各级政府机构相互合作实施自然灾害风险防控项目,其具体内容是:(1)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努力从灾后救济与恢复向成本节约型的事前减损计划转化;(2)构建以风险主体与管理措施分类为基础的,更加安全、更具可持续性的社区组织架构;(3)在减少自然灾害对全社会经济影响的同时,努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影响;(4)通过长期的成本与收益方法衡量与识别减损计划所涉及的投资,提高损失控制的经济效率。截至2009年,联邦融资计划在四年间为减损体系以及应急管理志愿者体系提供了大约1.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对各类风险管理项目进行协调与整合性管理,2009至2010年,NDRP(Natural Disaster Resilience Program)将NDMP与其他减损计划合并到了一起,以使资金在整体策略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同样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都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事件。相对而言,美国也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和减损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一系列国家计划,例如在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经济援助、帮助风险主体尽可能快恢复重建的HMGP(Hazard Mitigation Grant Program),针对自然灾害风险设立的事前融资计划,即为地区提供减损工程执行资金的PDM(Pre-Disaster Mitigation Grant Program),以及通过资金援助的方式帮助政府和社区单位采取减损措施,降低洪水风险的FMA (Flood Mitigation Assistance Program)等。
大部分国家计划可被用于改善建筑质量,以为风险问题提供长期的解决方案。以HMGP为例,它支持的项目包括:(1)增高洪水多发区家庭与商业建筑的高度,提高建筑及各类设施的抵抗洪水风险的能力;(2)收购洪水多发区的房屋建筑,自愿出售的所有者将获得重新安置,地方政府则成为财产的新的所有者;(3)翻新改进建筑物,以将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这些措施当中,收购财产是将高风险区域的人口和财产向外迁移的一种有效方式。收购项目是自愿的,一旦收购项目获得州政府和FEMA(美国应急管理署)批准,联邦基金将被用于购买建筑或房屋,土地则被永久性保留为公共场所或进行再造。FEMA使用内部确认的BCR(Benefit-Cost Ratio,收益-成本比例)指标来对所有项目进行有效性衡量。如果减损项目的未来收益(预期可避免的经济损失)大于或等于成本,则该项目可被视为成本有效的,也才可以成为各类计划融资的对象。
由上可以看出,澳、美两国均在国家层面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自然灾害风险控制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从灾后救济与恢复向成本节约型的事前减损计划转化,包括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组织架构,也包括收购高风险区域风险单位或提高风险单位安全程度,以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带来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影响等。与此同时,两国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使用成本与收益方法衡量和识别损失控制的经济效率,以保证各类计划投资的有效性。
建立相对完善的损失控制体系正是要解决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确定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公共性管理的顺序和内容,二是在确定之后应用经济原则衡量损失控制的效率。我国构建完善的损失控制体系,同样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灾害风险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更大的参与度。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影响范围的不同,自然灾害的损失控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从市场化的产品向公共品转化的问题。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影响范围广泛,这种风险的外部效应意味着作为公共人的政府机构有必要更多地参与损失控制。与此同时,风险影响范围大小不同也意味着政府参与度不同,要区分作为公共品的损失控制和可商业化的损失控制措施,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洪水、地震、干旱这样的影响广泛的自然灾害风险,可致力于建立国家层面的计划,而对于区域特性明显的风险,则可以建立地区层面的减损计划。为了发挥减损设施或措施的规模效应,还可尝试建立联合减灾基金,即由地缘关系及风险特性相近的地区开展合作减损的研究、实施和评估工作。
第二,吸引个体和商业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到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有效的损失控制模式一定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系统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除了政府的参与外,激励个体、社区和商业机构更加灵活、高效地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的损失控制同样重要。对于自然灾害信息完备且主体之间信息对称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社区为基础建立防灾和减灾单位进行风险防控。对于自然灾害信息完备、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自然灾害风险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加以转移,并通过保险人的专业能力间接防控自然灾害风险。而对于可预期、不可控制的重度风险则适合作为剩余风险留给政府主体。例如对于地震断裂带或洪涝区居民,可实施政府收购财产或协助迁移,或设立高风险向低风险地区迁移的优惠政策,实现政策支持下个体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积极防范与控制。
公司工会:
xxx分工会严格按照《关于开展今冬明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加强各类安全风险预控、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工作,严格落实岁末年初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所有在建项目按照要求围绕:一、进一步教育员工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做到“四不伤害”;二、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会法》等相关法规,依法开展群众性监督;三、作好隐患排查与整治的跟踪督促工作。现将排查、治理情况汇报公司。
一、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取得实效,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xxxx部岁末年初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xx部,负责行动的日常工作及具体事务协调。
另成立大排查大整治检查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领导小组副组长担任,组员由相关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二、大排查大治理内容
(一)应急管理方面
结合xxx部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突出排查整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和能力落实情况。重点排查整治是否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事故灾害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的有关规定;是否制定完善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岗位应急处置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演练;是否落实了领导值班/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规定,在岁末年初的关键时期保持应急状态;是否有确保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需要的应急物资、装备;是否与外部救援单位建立联系方式;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能否做到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
(二)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方面
岁末年初、“两会”期间是安全生产关键时期,要突出排查是否严格落实上级关于今冬明春(岁末年初)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尤其是施工项目部是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或工作方案;是否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依法加强安全管理和岗位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是否结合xxx部生产经营及员工作业活动特点,对xxx部存在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重大风险控制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各类工程项目以及受限空间作业等进行辨识和管控;是否按规定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否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摸排和隐患排查工作;是否根据《公司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实施工作方案》要求以“人防、物防、技防”多措并举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是否及时上报安全生产事故信息等。
(三)交通安全方面
针对岁末年初、“两会”期间的特点,严控交通安全风险。突出排查是否对部门所属专职驾驶人员开展日常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对车辆进行正常保养维护以确保车况完好;是否对自驾车的员工集中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存在兼职驾驶员未在xxx部总部登记备案等情况。
(四)自然灾害方面
强化综合措施,有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出排查各项目部是否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是否在项目部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否制定和落实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是否加强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防范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地质灾害等措施;是否加强自然灾害易发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工作。
(五)海外安全方面:
境外工程项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速核实、快报告,为领导决策、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先机。应突出排查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加强对项目所在地灾害性天气、疫情、舆情警讯的监测;是否与国内上级部门、国别代表处(或海外区域总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联系和信息沟通顺畅;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外派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与当地员工和谐相处;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能深入分析研判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和潜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三、大排查大治理落实情况
2019年1月第一周:在建项目13个(海外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7项已整改,交通安全隐患1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二周:在建项目10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3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三周:在建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由于临近春节,大部分施工人员已离场,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1月第四周:在建项目共5个(海外项目3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三周:在建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四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一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二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概况:xx村隶属于xx街道办事处,位于xx区中心地带,地处石人山半山腰,是滑坡、岩崩的高危地带,加上民房是祖上留下的土木结构居多,分散在两山一沟,信息、交通不便,旱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给救助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照xx街道办事处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编制本村防御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一、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村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村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员(各村民小组长)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填制发放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黄早平保管。
关键词: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提升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农业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应用效果逐步趋于完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效力[1]。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旨在提升气象信息时效性,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1天气预报种类
天气预报种类较多,大致可划分为短期、长期、临近、中期与短时等几个阶段,其中短时预报对生产生活具有最为直接影响。短时预报指的是对该地区近6h内的天气进行状况监测与状况预判,特别是预判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强度和消失,常见包括狂风、暴雨、暴雪等[2]。短期预报主要针对该区域24~48h内的气象状况。长期预报是指,通过统计天气状况并预测建模,得出每月气温数值、每月降水量数据、预测旱涝等趋势。精确的长期预报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通过预测可以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降低成本和损害程度,实现大规模掌控作用。
2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我国以农为本,气象预测对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自然环境发展规律,还要确保预测的时效性。就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极端性气候预测精准性不够强,极端性气候抵抗能力较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出现,常见的包括暴风雪、干旱、洪涝、冰雹天气等,因此必须要引发关注,加强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1短期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短期天气预报指的是,在多个短时间段内,结合分析软件评估天气状况,计算降水量,在提升天气预报精准性的同时,保障气象信息的精准性。短期天气预报的应用,可减少天气预报计算结果的差异,确保信息传递速度[3]。及时做出天气灾害预警,满足人们生产需求,最大程度减少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农业人工影响天气,如人工降雨、人工冰雹等,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实施力度,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下开展农业作业。短期天气预报精准性较高,且时效性较强,在上述作业中,可提供精准作业时段,确保工作人员作业的针对性,确保作业可得到预期效果,切实将人工影响在天气工作中的效益发挥出来。可见,短期天气预报,在农业灾害防控上效用显著,特别是在防雹作业体系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长期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前,科学技术迅速进步,推动了社会高速发展,气象预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创新。相关行业一直在加强应用先进气象预测设备,以此确保天气预报精准率。长期天气预报不仅可预测一定时间段内的气温、降水量,还可确定初雪、初次霜冻时间等,区分低温时段、高温时段、干旱时段、洪涝时段、霜冻时段、冰雹时段等,可选择有效措施预警自然灾害。为降低天气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关部门需结合天气预报预测,做好灾害预防工作,注重自然灾害的防控。如,在农田兴修水利设施,确保农田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不仅如此,还应当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换草等农业作业,改变区域性气候。结合天气预报,选择抗旱、抗涝、抗低温较好的品种,提升农业产品的适应性,选择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合理决定播种时间,避免霜冻天气及冰雹天气影响农业生产。
2.3完善农业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
2.3.1完善综合监测系统我国偏远地区,受地理位置、气象、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农业气象灾害。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适当增加一些农业气象探测设备与探测装置,加强地区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地区地面观测、地区高空探测等装置的建设,能够及时获取气象数据,为灾害的监测奠定基础。
2.3.2完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通过加露、寒潮、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及时播报,加强对大风天气、强降水天气、雷电天气的预报。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天气预报、有效气象信息,以此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通过建设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网,实时监测、动态监测、立体监测天气变化,可提升天气预报的业务能力。整体上提升重大天气预报水平,确保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
2.3.3完善气象信息系统借助公众信息网络资源,注重观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及分析,实施数据共享。从多个渠道入手,选择不同的方式播送信息,使农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灾害防御。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农户可结合地域特点,建设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信息,使农民及时掌握气象信息。
3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升对策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一直是气象工作人员研究的核心。天气预报的应用可人工改变天气用途,更好地进行防灾减灾,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最大程度降低天气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结合实际,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升对策主要如下。
3.1创建应急系统
作为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关键环节,灾害天气预测系统意义显著,且天气预测精准性较高,是灾害预防的基础,可实现防灾减灾成效的提升。该系统的应用可提升天气预报精准性、有效性,优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报警工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农业特点,做好预警工作,更好地防控自然灾害。积极进行防汛、防干旱、防冰雹、防低温等农业灾害预防,做好农业气象的预警与预测工作。除此之外,气象工作人员还应当依照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分级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气象产品,分类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气象产品,监测农业天气灾害,更好地预防与预警天气灾害。3.2创建预防体系在进行防灾减灾预防措施落实阶段,若无法避免天气灾害。在天气灾害发生时,相应部门应当及时反应,制定针对性方案,布置各单位行动,利用资源与人员,整合资源,以最快速度、最可靠方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经济损失[4]。
3.3加强预报目的
增加与农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了解农民需要的天气信息。顺应时展需求,建设高效信息获取方式,构建多渠道信息形式,逐步加强天气预报相关信息的工作。以便可以获取精准的气象信息,确保天气预报信息的针对性,协助农户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工作,避免经济损失。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三)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根据县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开展日常工作:
1、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
2、密切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协调指挥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根据灾情请示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4、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5、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6、负责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农业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财政局:负责落实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并落实灾害发生区政府救济及社会或个人救助资金物资等。
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安排重大农业抗灾救灾基建项目;根据县政府的指令启动《甘泉县粮食供应和安全应急预案》。
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工作;平抑市场价格;依法查处哄抬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农业用电需要。
三、预防、预警
(一)预警信息
包括甘泉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径。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指挥部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系统。
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三)信息报送
1、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农牧局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事件,应上报市人民政府。
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后,各乡镇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直接报告等形式,向县农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农业经济损失、人畜受害情况、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灾害详情的,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灾情信息
县农业局协助县“三防”指挥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五)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1、收到气象、水利、“三防”等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2、重大干旱、寒冷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六)预防控制
1、组织、思想准备。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工程准备。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选,增强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4、适时防控。及时组织动员基层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根据县三防指挥部的部署,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畜禽、设备转移。
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预报后,农业部门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动员、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四、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提出启动应急响应,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救灾和灾后农业复产工作。
(一)一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县政府启动《甘泉县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时。
(2)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一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协调救灾复产工作,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及时提出救灾意见和落实救灾复产措施。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指导、组织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复产资金。
(4)必要时请求动用县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二)二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二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和市农牧局,并通报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请求动用市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三)三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1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三级响应行动。
(一)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市农牧局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县财政局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调剂、调运救灾备荒应急种子。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农业部门救灾应急措施和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四)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重大农业灾害发生后,县乡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不同农作物。
3、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核实,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县救灾领导小组和县政府。
(二)协商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种子、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六、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县财政局《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二)物资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三)信息保障
县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信息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关键词:泥石流;油气管道;危害特征;对策
前言: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破坏力较大,且发生时间短,虽然其活动范围有限,但在发生过程中仍然会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如果油气管道埋藏地区出现了泥石流,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造成管道外漏现象,对管道的运行安全产生威胁。因此,需要分析泥石流对尤其管道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对危害进行防控的相关对策,以保证油气管道的安全。
一、危害特征
我国疆域辽阔容易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区较多,如甘陕地区、新疆地区等,这些地区岩体的完整性相对较差,风化程度高,有很多倾斜的洪积平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祁连山地区的泥石流灾害发生比较频繁,一般发生在降水强度相对较大的六七月份,大量的降雨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条件。泥石流在发生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强大的冲刷力与淘蚀力,很容易削减管道埋藏深度,甚至导致管道外漏,从而威胁管道运行安全[1]。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线路来看,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地域较广,但发生频率并不高,所以,泥石流灾害的突然性更强,破坏程度也相对较大,对油气管道有很大的潜在危害,需要重视平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危害机理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有着很强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其对油气管道的危害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道选线方面
在油气管道的铺设过程中,选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选线工作做得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对管道的影响,反之,则会导致工程付出更大代价,甚至整个线路都无法使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评估不准确,让管道处于泥石流的潜在发生区;其二,没有在选线以前完成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评估,导致在选线时对灾害没有充分考虑,未对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充分利用[2]。
(二)在建管道方面
在对油气管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地质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产生一些扰动,包括工程载荷、水文变化、开挖堆填、热力作用、爆破震动等,在这些扰动中,水文变化与开挖堆填是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较大的两个主要方面,会对环境产生一些灾害性效应。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边坡失稳、水土流失、水文变化等情况,再遇到强降雨或地震,就很容易诱发泥石流,不仅会破坏在建管道,还会威胁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已建管道方面
在管道长期以来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旦管道遭到一点破坏,就可能会引起全线管道的中断,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整治,以确保油气的输送安全。已建管道工程无法重新设计,在运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危害:第一,很多管道在设计过程中会运用一些支撑架,这些支撑架如果遇到泥石流,很容易损坏,从而使油气管道遭到破坏。第二,如果油气管道铺设在泥石流堆积扇上,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产生堆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会对管道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但会为管道以后的维修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三,泥石流的冲刷能力非常强,会将用于埋设管道的土层剥离,造成管道,从而威胁管道的运营安全。
三、防控对策
针对泥石流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危害特征与危害机理,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防控措施:
(一)拦排护相结合
该措施主要指的是将拦挡方式、排导方式以及“三护”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对泥石流的系统防御体系。这一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泥石流的危害规模,削弱泥石流成因,与传统单一的防控措施相比,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油气管道[3]。三种防控方式还可以自由组合,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泥石流沟谷,如排导与拦挡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排拦条件与携沙能力较差的沟谷;排导与护岸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倾斜角度较大、流域面积较小等沟谷;排导与护坡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坡面泥石流。
(二)综合治理方式
主要包括生物工程、土建工程、行政管理等相关治理措施,其范围囊括了整个流域,不仅治水,而且治山;不仅治沟,而且治坡;不仅治上游,而且治下游,让流域中的每一项工程都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能够独立发挥效益,也能够通过综合方式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形成健全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抑制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于发展,从根本上控制泥石流所产生的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泥石流沟谷的自然条件并不相同,所以在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运用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泥石流对于油气管道来说,有着非常强的破坏力,对于管道选线、在建管道以及已建管道,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运用拦排护相结合以及综合治理等相关措施,对油气管道进行有效防护,以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油气管道的破坏,确保管道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穆树怀,王腾飞,霍锦宏等.长输管道施工诱发地质灾害防治――以中缅管道云南段为例[J].油气储运,2014,10:1047―1051.
今年5月下旬以来,受低压槽和南海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西江、北江发生50年一遇洪水,部分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城乡积涝、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灾情十分严重。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我省局部地区还将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全省防洪形势异常严峡。近日,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省防总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抗震救灾精神,把防御暴雨洪水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全面部署,科学调度,全力以赴开展抗洪救灾。为切实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0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救灾防病工作形势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救灾防病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前防汛抗灾工作部署,严格按照我厅前期下发的《关于做好汛期灾害卫生应对准备的通知》(粤卫办函〔2008〕190号)精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切实落实好救灾防病的各项措施。
二、切实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各受灾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灾情,派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工作队伍深入灾区指导和协助开展医疗、防疫和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做好环境清理、消毒工作,特别是井水、手摇井水的消毒等。加强灾民聚集点疾病监测工作,开展腹泻、发热、呕吐、皮疹等综合征监测,及时做好疫情评估、预测工作,严防传染病暴发。
三、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督,加大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质的监督监测频次,指导灾区群众对井水进行消毒,确保水质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重点对餐饮单位、集体饭堂和个体摊档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对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环境清理、消毒杀虫和灭鼠为重点的群众国卫生运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平台等宣传手段,加大灾后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
五、加强灾情和救灾防病工作信息报告工作。受灾严重的市要及时报告灾情和防病工作情况,各受灾市卫生局于每天中午12:00前将防汛抗洪救灾有关情况(包括汛情、灾情、采取措施等)及“卫生系统受灾和卫生应急情况统计报表”(可在省卫生厅公众网)报我厅应急办,灾情平稳一个月后停止上报。一旦发现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确保信息报告渠道的畅通。
联系人:;联系电话及传真: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日,贵州、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相继发生自然洪涝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进入6月以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汛期来临,东南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季节性台风侵袭。为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就做好2008年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部署,抓好各项救灾防病措施的落实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加强救灾防病工作领导,明确医疗卫生各部门的责任,并将相关职责和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确保各项救灾防病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地震灾区的各级卫生部门和支援队伍,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洪涝、泥石流、溃坝等次生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部署。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发扬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一旦发生灾情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卫生救援工作,保证灾区人民伤病能得到及时救治,保证灾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沟通,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认真会商、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并做好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准备。灾情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联动。
三、加强监测,做好灾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
灾区卫生部门必须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受灾省份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填写《卫生系统受灾和卫生应急情况统计报表》(见附件),每周三汇总一次,报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灾情平稳一个月后停止上报)。遇重大灾情要实行疫情每日报告与零病例报告制度。
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的疫情报告以及卫生系统受灾和医疗卫生救援情况报告,按卫生部目前工作要求继续执行,不用填报本通知附件。
四、充分准备,快速、有效地开展灾区医疗卫生救援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
根据灾区救灾防病工作的需要,应确保卫生救援队伍能及时派赴灾区开展工作,确保卫生应急物资的迅速调拨和供给。灾区卫生部门和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要按照救灾防病相关预案和工作规范,全力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灾区一旦发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当地卫生部门或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要立即上报,果断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五、重视宣教,发动群众参与做好灾区公共卫生工作
灾区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灾害期间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媒孳生。同时,要广泛宣传报导救灾防病工作情况和一线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六、统筹规划,快速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关键词】 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报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3-01
大灾以后常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病肆虐[1]。据研究统计,曾经在近几年来,于世界各地出现的特大灾难中。暴发了各种疾病的大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2]。本文通过我市各乡镇灾后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统一部署和指挥 成立灾后传染病防控总指挥部。该组织负责日常的有关整体工作。通过实施每日碰头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各级统筹安排工作。并对下一天的工作实施安排部署。并且对疫情实施每日监测。密切关注。
1.2 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 在灾难发生之后。务必对寻获的各种尸体进行消毒处理。集中进行尸体转运以及统一埋葬。其中埋葬深度在一米五之上。如果尸体未按标准的埋葬。则要执行相应的重处理措施。具体为用漂白粉和水按规定稀释后喷洒于掩埋地。之后将土层加高到一米以上。亦可以重新火化后集中埋葬。
1.3 执行一系列防治传染病的工作 将周围派遣的有关专家安排入组。带头到各乡村进行相关的消毒知识指导学习。对于灾区的尸体以及生活垃圾等地点依次按规定杀毒灭菌。尽可能消灭灾区易传染疾病的蚊虫。及时发现预防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并进行指导改正。
1.4 食品和安全饮水的控制措施 严格监督负责配送食物和饮用水源的有关人员仔细安全的进行相关操作。对于各项卫生制度要坚决落实。及时对水源进行检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1.5 开启应急预防机制 灾区人民的各项疫苗要强化注射。尤其是幼儿要对其注射甲肝或者乙脑疫苗。打造全面的免疫盾牌。对有可能发生感染的其他类传染病要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一旦爆发出传染疫情。要立刻给易感人群接种预防。
2 结 果
2.1 灾后环境消毒的情况 重灾区住户消毒比例为96.1%。消毒平均的频次1.8。生活垃圾集中处理81.6%。厕所消毒的比例92.6%。厕所消毒平均的频次1.6。厕所粪便清运比例51.7%。轻灾区相应数据为95.4%。1.7。59.3%。87.8%。1.5。51.6%,见表1。
2.2 灾后食物及饮水情况 仅饮用瓶装水占比0.9%。饮用瓶装水或集中供水占比10.6%。饮用井水(未消毒比例)为88.3%(2.2%)。饮用河沟水(未消毒比例)为3.9%(35.7%)。自制食物为99.2%。食用凉拌菜为5.1%。食用剩饭菜为12.9%,见表2。
3 讨 论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因为其严重的能量释放灾害会产生非常重大的死亡和损失[3]。有些地震灾害动辄造成以亿计算的美元损失。而且灾害发生之后。食品和水源安全往往需要非常好的保障才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原因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人们更容易与致病媒介产生接触[4]。同时,由于人流量大。相应的疾病抵抗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此种因素也非常易促使暴发传染病。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这些致病因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和管控。可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灾后并无重大疫情出现。也无其他类突发性的卫生事件。证明采取的防治措施准确有效。不过灾后人群普遍生活在简陋环境中。其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也会给传染病的发生产生机会。而另一个方面。在评估看来。4%左右的人群以及10%的厕所并无环境的消毒。而40%的生活垃圾未及时处理。这些情况会导致蚊虫加速繁殖。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灾后人群的饮食不当,无规律。食物匮乏。存在一定的肠道传染病流行风险。综上所述,要落实以上重点的控制措施之外。还应该在灾区建立好敏感的传染病有关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发现。定期评估防控措施效果。大力开展对传染病防治和宣传教育。不断使灾区的群众增强防病意识。提高防病的能力。宣传准而有度。防止产生不必要恐慌。不断增强灾区中疾控人员应急处置突发性传染病的疫情。若传染病发生。要及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丁国平,张鉴,罗赫.汉源县地震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2009,20(5):59-62.
[2] 孙光红.2005――2010年广元市中小学生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9(10):112-114.
[关键词] 玉米螟 赤眼蜂
Abstract objective: due to the mound county of corn borer increase year by year, a little door control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n borer outbreak of plague, 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ngolia coun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n bor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reen by bee moth of biological control,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opulation to take food.
Keywords: corn borer, as follows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174-01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也叫秸秆虫,是阜蒙县第一大常发性害虫,在阜蒙县一年发生两代,因农民不重视这个害虫,一般不进行防治,素有“哑巴灾”之称。玉米是阜蒙县种植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在270万亩左右。近几年来阜蒙县玉米平均亩产750公斤,由于种植面积加大,为玉米螟提供了广泛的寄主。同时不能及时的轮作倒茬,虫口基数也在增大,一家一户防治效果甚微,全县每年因玉米螟导致玉米减产20.25万吨,因此有效防控玉米螟虫害,对于保障阜蒙县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阜蒙县粮食再增产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玉米螟防控方式是大量喷洒化学农药,不仅对土壤和水源带来危害,也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实施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核心技术是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自然界一类寄生性天敌,在天敌的种类中它最小,体长只有0.5毫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人工释放赤眼蜂的技术原理就是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释放于田间的赤眼蜂在经过10-12天后,子代蜂羽化后,继续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寄生,一般子代赤眼蜂在田间控制玉米螟的作用能持续到9月份,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阜蒙县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依据,采用“蜂、菌、药、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田内与田外”、“一代与二代”、“生防与化防”相结合的办法,于2013年在建设镇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分别在6月25日前后和7月25日前后进行蜂防,采取防治一代兼治二代,一次一亩地放两枚蜂卡,农民每人每天释放80亩左右,共释放两次每亩共释放2万头,同时应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控玉米生长季全程虫害,应用佳多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控玉米螟虫。阜蒙县植保站对综合防控效果进行了对比总结,玉米收获前,在对照区和放蜂区同时进行调查,包括玉米植株受害情况及百株遗留虫量,方法是选两个块地,每块地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顺序调查100株玉米,按部位分别剖检记载玉米植株被害情况及虫口数量,最后对产量损失情况进行了测定,根据玉米植株被害情况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放蜂田与对照田的产量损失率,得出放蜂田与对照田相比挽回产量损失数量。经植保站估算,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50公斤,合150万公斤粮食,每公斤按1.8元计算,核270万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18。同时每亩减少施用0.5公斤高毒农药,估算放蜂地共减少施用2.5吨高毒农药。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安委会2020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安全生产消防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吴靖平常务副省长的讲话、批示要求,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力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水平能力,确保全县广播电视行业平安稳定。
二、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县文广旅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旅局安全生产科。
三、工作任务
着力治理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持全面治标与源头治本相结合,坚持重点整治与系统整治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整治机制相结合,全力打通安全责任和监管“最后一公理”,有效治理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一)扛实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层层推动党政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深入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摸清抓准行业领域重大风险、薄弱环节和关键要害,创造性地抓好治理化解措施落实,以思想认识、责任落实、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应急准备“五到位”和有效治理事故的实际成效做到“两个维护”,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二)切实抓好安全风险防控。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法人责任、安全制度、应急预案、员工教育等工作落实到位。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监管执法,严格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抓严、抓细、抓实、真正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除隐患、防风险,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三)深化行业重点专项治理。按照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批示和4月2日全省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有关要求,综合深入推进冬春安全治理,立即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电力电气、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安全治理专项行动,以“压事故、防亡人、保安全”为主线,制定并深化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细化落实风险治理措施。
全面排查大型演播厅(室)等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计算机房和供配电室等重点部位,全面检查铁塔、开馈系统、电力电器设备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使用,全力化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风险。
(四)超前治理自然灾害事故。深刻汲取3月3日铁路段因泥石流滑坡导致火车脱轨以及省州市山火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全力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严防各类自然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精心编制各类自然灾害防御方案,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做好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等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细化落实安全治理措施,坚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全力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充分运用各类方式及时预警,及早采取防灾避灾措施,严防自然灾害事故。要加强应急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实战应急演练,时刻保持应急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确保及时高效处置。
四、时间步骤
(一)部署启动(5月6日至5月7日)。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召开动员大会,部署专项行动,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二)组织实施(5月8日起持续开展)。全面排查安全问题和隐患,摸清底数,建立清单,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确保隐患和问题整改到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检查表,详细列明检查事项、具体内容和检查标准,对表对标检查,做到检查全覆盖。
(三)督导检查(持续开展)。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深入研判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治。总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全省行业领域宣传、推广。省局和市局将通过“四不两直”和双随机等方式开展督导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治理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和厌战情绪,坚决防止放松标准和搞形式、走过场。要按照这次专项行动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本单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深入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安全风险得到管控,安全隐患得到整改,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二)注重实施综合治理。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从严、实、从深、从细推进安全整治。要建章立制,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台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适用灾害界定
主要指各种综合性灾害,其特征指具有突发性,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洪水、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面积较大,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救助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的原则,乡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各相关部门和村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
(一)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任务:负责组织指挥全乡应急救灾工作,研究部署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灾后恢复和重建等重大事项。
(二)成立民政救灾及日常工作办公室,由民政助理靳利强、党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正副主任。地点设在乡办公室,联系电话:
主要职责:负责领导协调全乡民政救灾和日常应急准备工作,协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救灾工作举措,督促检查民政救灾和日常应急处置落实情况,及时将民政救灾和日常应急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
(三)成立应急救援队伍
1、应急抢险组
组长:
成员:各村再抽调3-5名青壮年骨干组成抢险救灾队伍。
职责:灾害来临时,迅速组成抢险队伍,第一时间投入一线抢险救灾,紧急转移灾民,维护现场秩序。
2、救灾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救灾计划拟订、灾情统计、检查、报送、制订救灾物资分配方案,指导灾区做好灾民救济工作,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管理工作。
3、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救灾物资购置储备,供应调配工作,负责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和粮食供应工作。
4、安置转移组
组长:
组员:
职责:负责救灾应急交通运输工作,解决好转移灾民所需车辆和其它交通工具,保证救灾物品顺利到达指定地点,确保灾民安全转移到位。
5、医疗卫生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灾区保管员救护,保证药品供应,搞好卫生防疫和疫情监测。
6、安全防范组
组长:
职责:负责灾区治安防范工作,对重点目标实施警卫,做好主要路段交通疏导工作,保证灾区治安秩序良好。
7、综合组
组长:
成员:由农技站、供电所、土地所、网通、移动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军区农业和其它产业的灾情调查、生产自救,负责安全供电、调荷运行,负责救灾通讯顺畅,负责全乡救灾工作的执法监察。
三、平时准备
1、各村要根据本村情况,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2、各村要把应急救灾宣传工作抓在手上,做在平常,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增强社会大众的应急意识,抓好应急救灾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自主、自救能力。
3、乡村要在灾害多发季节建立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明确主要领导亲自带班,时刻坚守工作岗位,确保一旦灾情发生,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报灾情。
4、乡财政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将救灾资金列入预算,确保救灾物资充足供应。
5、切实做好救灾防控工作,平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自理,住房安全,严防因工作疏漏所导致的非正常事故发生。
四、保障措施
当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按照下列程序迅速展开工作:
1、乡政府立即召开应急救灾工作会议,迅速通报全乡灾情,研究部署应急救助工作,拟订应对更大灾害的可行对策。
2、立即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上报我乡灾情和应急救灾进展情况,请求给予援助。
3、按照预案设置,迅速成立灾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立即赶赴灾区,按照分工职责,迅速展开救助,并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
4、相关部门要根据自己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迅速深入受灾区域,对口帮助受灾村和群众做好救灾工作。
5、视灾害程度,乡政府随时准备向主要领导汇报重大情况。
6、切实做好灾民安置、物资调配、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工作。
五、灾后救济
1、大力宣传救灾物资工作的方针政策,凝聚社会力量,开展全民求助活动,确保救灾物资供应到位,稳定灾区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制定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医疗救助等工作方案,经乡党委、政府审定后,分步实施。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一、时间安排
各民爆企业按照上级监管部门有关要求编制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每季度至少演练一次,具体时间自行安排。特殊情况(自然灾害、启动反恐应急机制)下,适当增加对应的专项演练。
二、目标要求
各民爆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评估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精准制定落实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措施。要把应急演练与风险分析评估相结合,按照风险区域安排演练项目,重点做好高风险地区、高危险领域以及生产、储存一线的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落实重点岗位应急处置”一人一卡、一岗一卡”制度,建立完善与岗位风险对应的防控和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对于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岗位,按照“红、橙、黄、蓝“分级张贴安全风险辨识信息,制定相关防控措施、预防及应急逃生措施等。邀请当地应急管理、消防等相关部门参加现场指挥。同时,认真做好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宣传教育培训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
一、抢抓时间,切实做好大春播栽扫尾工作
当前,我市水稻、红苕移栽和大豆播种已进入最后阶段,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抓住近期降雨充足的有利条件,充分发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做好大春播栽扫尾工作。要保证水稻满栽满插,做好红苕适时抢栽;要搞好增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各级要加大对撂荒耕地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切实做好举家外出户、劳弱户的耕地转包、租赁、助耕或代耕等工作,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撂荒。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好机耕机插和助耕帮扶服务,切实做到应种尽种,确保大春粮食播栽面积比上年增加。
二、落实措施,切实做好大春田间管理各项工作
(一)加强大春肥水管理。水稻返青后,对长势差的田块,要适量增施肥料,促使快速分蘖;对抢水栽秧和机插秧田已断水的,要及时灌水,促多分蘖。对早播(栽)玉米,要及时追施攻苞肥,加强人工辅助授粉;对适播玉米要因地制宜追施拔节肥,保证正常生长;对迟播玉米,要及时查苗补苗、施提苗肥,促进苗情转化。同时,要加强蔬菜、水果生产肥水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抓好病虫监测防治。针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危害,尤其是水稻稻瘟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玉米螟虫等,要加强监测,提早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和对策;要建立农业、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机制,及时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要组织农民植保专业化合作社,应用新型高效施药机械,对病虫害重发区域进行专业防治,及时有效防控病虫害,把握大春病虫防治主动权。
(三)科学应对自然灾害。要切实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抗旱、抗洪涝等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农机提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防灾减灾技术和物资准备,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强化保障,确保大春生产有序推进
(一)强化工作责任。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大春生产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科学有序推进大春生产,确保实现“小春损失大春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