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业发展的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发展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的问题

篇1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篇2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缺乏法令依据

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行事,有了周延细密的法令规章,才能正常运作,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迄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为名称且全国适用的法规,且相关配套措施尚处各地方自行“试点”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于法无据的情况下,事实面临着很多发展困难。例如,未取得营业执照不得收取门票,土地使用上尚未规划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区一旦停止营业应如何处理税收问题,以及建筑、食品、卫生、安全、水土保持、环保等问题,皆可能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

2.农民缺乏合作精神

休闲农业是将纯农业生产的初级产业,转变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农业服务性产业;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原则虽然应该考虑游客需求,最终的经营目的仍应以农民利益为依归,建立农民团体合作经营的共识,非常重要。部份农民仅以共同经营的组织方式来经营,缺乏较强而有力的组织体制,难免产生经营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分担等,稍有不慎,甚至遭到解散的后果。另外休闲农业的经营涉及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住宿安排、导游解说、设施与资源的管理维护,以及纠纷调解、旅游申诉、安全及公共关系等管理,这些课题非一般农场有能力去处理,急需政府单位的协助与辅导,才能有所作为。

3.缺乏本土发展经验

我国休闲农业基本是参考日本及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农村资源提供观光游憩之用,具有教育、游憩、经济、环保,社会和医疗的多目标功能。我国虽然有20余年推动“观光农业”的经验,不过发展的经验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需求,以及农政单位,农民团体和农业经营者的共识与资源的投入,促使国内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仍属起步阶段,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必须再凝聚专家学者的学识及经验,共同努力,才能将我国传统农村培植出令大众喜爱的新风貌。

4.缺乏规划设计

我国休闲农业以大规模“农家乐”模式为主,数十或数百家多围绕着采摘、垂钓、食宿等基本的乡间体验活动,彼此的间少有创新或差异性。企业型观光休闲农场,以餐饮及度假住宿为重点,提供的休闲度假活动也极为似,较难凸显特色。在缺乏区位与产品的差异下,区域的同类型休闲农业彼此竞争,削减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在建立主题、塑造印象、开发纪?品,诱发视、听、嗅、味、触五觉,设计深刻感人的体验活动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5.对农业资源造成破坏

不是每个区域或每个农民都适合经营休闲农业,如果一窝蜂的经营,加上无正常的营运管理,将对正常农业造成冲击。再者,许多休闲农业的休闲设施设置,多以游憩观点为主,未针对农地的特性,考虑对农业的影响来规划,往往将优良的田园,移作建筑使用。另外,一般游客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若无适当的教育引导,会影响正常农业的生产经营;例如观光果园若采收折枝不当,会影响明年的果树结果。农民或农民组织为了发展休闲农业而泛观光化,不当的建筑开发行为,在场内投入大量非必要的设施,结果造成许多原本很漂亮的自然景点,都设置了人工设施,不但破坏农村应有的风貌,并且与农村的环境与景观无法调和。

二、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协助休闲农场合法经营与设置

要制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针对申请设置休闲农场、休闲农场设施及未经许可擅自设置休闲农场及未依规定自行变更休闲农场用途或变更经营计划者的处罚方式等进行明文规定。希望借此法令的约束,使休闲农场能够有合理的管理与发展。

申请休闲农业对于目前的一般的农民来说,因对于法律规章不是很熟悉,因此建议未来休闲农业的申请需要设置一个单一窗口提供咨询服务,负责说明与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的相关规定与所需文件等,以加强休闲农业合法化的目标。对于非法设立的休闲农场,基于环境的保护、农村的发展、游客权益的维护与生命财产的确保等因素的考虑,应避免使违法经营的休闲农场业者继续扩大,并使其进入合法经营的轨道上来,以维护农村农业的资源、建立法律的威信。

2.休闲农业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

要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休闲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注重加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设,理顺休闲农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各种生产企业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休闲农业企业要积极探索用现代经营理念来开展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企业在管理方面要形成企业系统管理化机制,责、权、利一致的激励机制和生产与科研一体化机制。

3.要实现休闲农业软硬体的兼顾与配合

休闲农业发展不但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也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成果。硬件方面包括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再用、环境美化、休闲服务设施设置,标示引导系统设、交通系统改、旧有设施改善等,旨在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软件方面强调园区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导游解说、组织的运作、教育训练、以及休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游客需求,并增进旅客的满意。

4.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宏观管理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户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区县和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3

关键词:农机;农艺;问题

1农艺和农机相整合的意义

1.1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准则,在农业中也是如此。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借助于机械化工具以及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利用当代化机械与土地资源,一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农艺与农机的整合首先可以进一步节约以及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但减少了人力工作量,而且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以及进一步节省土地资源,有效发挥土地资源的效能。在同一时期,农艺与农机的整合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降低对大气以及土壤等环境的危害,实现环境友好准则,促进国内农业的不断发展。

1.2可以促进粮食安全生产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都是政府以及社会重视的核心问题,粮食安全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农艺与农机的互相整合,提高了农业装备的当代化水平,确保了粮食生产的高产、安全、稳产[2]。农艺与农机的有效整合可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数量以及质量,凭借高科技的机械来开展粮食种植,采取科学的策略来栽培农作物,加之有效的种植程序管理,不但可以确保粮食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出粮食的品质。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可以确保粮食的优质性以及产出量,是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的核心渠道。

2农艺和农机整合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农艺和农机不符合种植要求

伴随农业产量的增加,农村区域开始试着采取高效的技术进行生产活动,持续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可一些区域的土地以及地形结构具有非常强的独特性,于是不能采取基础的农艺以及农机,不利于这些区域的农业发展,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2.2农艺和农机的推广受到资金的约束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很过时,无法认识到运用农艺以及农机能够为其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收益,欠缺机械设备的运用意识[3]。然而,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具备当代化农业生产的意识,因为欠缺一定的购买力,不能采购全套设备,使得农艺以及农机的运用成效不突出。

2.3以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占核心地位

基于农业耕作制,国内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扩大,农艺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农村区域很多农业生产者还没有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依旧使用以前的种植策略以及生产模式,彻底依赖自身经验。于是,当出现农艺和农机技术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必运用,这种传统的观念使得当代化的农艺和农机不能被进一步推广以及应用。

2.4农艺和农机的运用不均衡

因为推广农机时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产生了农艺运用普遍而农机运用欠缺的情况,两者发展不均衡[4]。同时,只运用农艺也难以达到满意的农业生产成效。

3推动农艺和农机整合的策略

3.1联系农村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对农艺以及农机进行推广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针对部分地形繁琐的地区来讲,不易推广农机设备对土地进行进一步修整。同时,按照土壤的相关特征,科学选取农作物,进而满足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提升产量。由专业的农艺与农机推广者在当地实施指导与宣传工作,指导农民准确地使用农机与农艺,将农艺以及农机的作用进一步施展出来。

3.2制定合理的规划,推动农艺和农机一体化

每个地区要按照本地农业生产的特征,对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进行制定,经过合理的规划,保持农艺和农机的统一,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按照本地农业生产的相关需求,农机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全新的机械设备,与农业部门配合,研发相关的生产技术,创建完善的农业技术系统[5]。要保证农艺和农机的适应性,确保两者可以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保证农业的一体化发展。如利用节约肥料、节能以及节水等技术,对机械农艺与设备进行研发,展现绿色生产,把经济实用型育秧、秸秆粉碎还田以及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和农机设备进行整合,以低投入进一步获取高收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与绿色发展。

3.3施展各项功能,推动农艺和农机的配合

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一些农业机械设备需要顺应农艺,而部分农艺也需要经过调整进一步顺应农机,于是把两者整合起来的难度很大,一定要调整两者的功能以及作用,促进农艺和农机的有效整合。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应该从农艺技术的引入与推广、农机设备的研发等若干方面出发,每个部门的人员主动配合。农业部门在引入全新的农艺技术的过程中,要考虑其和农机设备相顺应的因素,以配合农机设备为条件,结合对应的种植技术。要按照本地已经创建起的农机设备的特征与功能、基本农业生产模型,还有农业产业的大体布局开展合理的规划。如从已经被进一步推广的农机入手,分析培育、播种、收割以及耕种等每个步骤,选取对应的农艺技术手段,对以前的耕种模式进行转变,达到高回报、低投入,创建完善的技术系统。另外,为了处理农机推广的问题,应基于已有的基础,对农民采购农机的政策进行调整,强化优惠力度,提升农民的购买力,经过补贴专项资金,对如今的农业设备进行推广,促进农业的当代化发展。

3.4强化农田整治,扩大研究力度

因为农田是限制农机推广的核心因素之一,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农田的整治力度。农田整治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提升农田的建设标准,保证在运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农田里面的营养层,进一步施展出农机的运用效果。第二,对农田目前的耕种宽度进行整改,与全新的农机耕作宽度保持一致,确保农机可以直接进入农田实施生产与耕作。借助于整改,能够打破传统的环境限制,提升农民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另外,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应该研究越来越高效的农艺以及农机技术,将当地的种植特征结合起来,基于原有的基础,持续优化有关技术。

3.5强化宣传,推动技术设备的运用

技术人员应该深入基层,对农艺与农机的优势开展宣传以及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掌握如今的农业生产技术[6]。将当地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向他们普及相关常识,准确认识农业种植,提升生产力。有关的管理部门要将农机销售公司整合起来,防止不良商家出售高价与劣质的农机。

篇4

关键词: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安徽;生态农业;碳汇

0 引言

农业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Smith等,2007)。如果将人类继续砍伐并且将其清理用于种植、农用化学品的生产以及农产品贸易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计算在内的话,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Hoffmann等,2010),到2030年该比例将提高到40%(Smith等,2007)。为了降低农业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许广月(2010)、马晓民(2011)、张新民(2012)、王珊珊等(2012)分别对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实现路径等展开了研究。黄钢等(2010)提出包括节水农业、土壤改良与科学施肥等在内的发展低碳农业的十大关键技术领域。罗吉文(2010)提出了包括有害品替入、清洁能源等低碳农业发展的十种模式。梁龙等(2011)、田兴国等(2012)、刘永贤等(2011)、孙红霞(2011)、李光全(2011)、汤卫东等(2012)则分别对北京、广东、广西、河南、浙江、重庆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低碳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漆雁斌和陈卫洪(2010)、杜华章(2010)、师帅等(2013)等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漆雁斌和陈卫洪(2010)使用中国1985-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吨,农业产值就会增加12.4591万元,化肥施用量成为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杜华章(2010)利用江苏省2008年52个县(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农业主要投入要素中,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增加值起负作用,而农用薄膜的贡献不显著。师帅等(2013)利用黑龙江省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化肥、农药和农膜是影响农业产值的主要因素,三者的投入是增加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因。尽管已有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都明确指出低碳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针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补充。

1 低碳农业——安徽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全国范围来看,安徽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表现如下:(1)《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安徽省耕地面积总数为5,730.2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1%,排全国第7位。在不足全国5%的耕地面积上,安徽实现了全国5.56%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表1)。(2)尽管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5.56%下降到2011年的13%,但是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比同期农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个百分点(10%)。(3)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2010年安徽省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安徽总人口数的22.71%,意味着安徽省77.29%的人口仍旧从事农业生产,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受水灾和旱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安徽农业受灾面积从2006年的1990.16千公顷增加到2010的2070.95千公顷。如何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同时,继续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巩固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低碳农业将为安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2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安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等投入要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1 机械总动力的使用总量和比重相对较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637.9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4.84亿元,增长了2.69倍。农业机械总动力使用量增长更快。2011年安徽省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约是1995年的3倍。2011年安徽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占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的5.79%,比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4.26%)高出大约1.5个百分点(表3)。安徽农业生产呈现能源投入密集型的特点。

2.2 农业生产对复合肥和氮肥依赖度较高

安徽农业生产也使用了数量较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在内的化肥使用量从1995年的203.3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329.67万吨。2011年安徽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4.8%、4.4%、5.43%、7.73%(表4)。2011年复合肥占安徽省化肥使用量的44.4%,氮肥占34.7%,磷肥和钾肥则分别占10.95%和9.95%。这些数据都说明安徽农业生产中比较依赖复合肥和氮肥。这些化肥无论其生产过程还是在农田中的施用都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2.3 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农业总产值不仅受到季节性气候和极端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产实践变化的影响,比如新的生产工具、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疾病和虫害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Adams等,2001)。为了保障农产品产量,减少病虫害对收成的影响,安徽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农药。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从2003年的78,843吨提高到2011年的11,7575吨(图1)。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碳的排放,而且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危及到整个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4 林业存量资源不足,限制了碳汇功能的有效发挥

和工业所不同的是,农业既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同时又具有碳汇功能,尤其林业在这方面的功能更为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林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林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4%,高于农业、牧业和渔业各自所占比重。由此可见,安徽林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和安徽农业大省地位相比,安徽林业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均有待提高。尽管安徽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7.53%,超过了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水平,但是在全国排名第18位。安徽的森林蓄积量1.8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现有森林面积5706万亩,居全国第20位。不仅如此,安徽丘陵和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相对滞后,缺林少绿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占全省国土面积46%的丘陵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4.5% 。加上偏远山区的林业资源由于护林工作人员数量限制以及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业资源乱砍乱伐和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对林业资源的保有量带来不利影响。安徽林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碳汇功能的发挥。

2.5 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

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张新民,2012)。尽管有机农业具有投入品外部性较低而且能带来高产出的特点,被视为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确保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但是在安徽农业生产中有机农业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在耕作方式上,安徽农业生产仍旧停留于传统的耕种方式。与传统的耕种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取决于轮作中的碳投入所不同的是,免耕轮作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首先取决于残茬的数量和管理方式,其次取决于有机粪便的数量(Gaiser等,2010)。尽管免耕法能够有效减低农业生产后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有部分地区的农户也开始逐步采用免耕法,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的事件。比如一到麦子成熟的时节,就容易出现农民烧麦杆的情况。大片的麦秆燃烧不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城乡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威胁。如何从源头上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变是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3 促进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安徽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投入密集型特征,而传统的投入密集型农业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仅次于能源部门(Aravindakshan等,2010),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为了降低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保障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徽有必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本文认为,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实行减少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尤其是林业的碳汇功能。由于农业温室气体的40%来自土壤(主要是N2O),27%来自于肠道发酵(CH4),10%来自于水稻种植(CH4),9%来自能源相关部门(CO2),7%来自肥料和粪便(CH4),6%来自于其他部门并且以CH4和CO2为主(Smith,2007)。在安徽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在逐步改变土壤耕种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家畜家禽肠道发酵的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降低农业的碳排放,并大力发展林业,增强安徽林业的碳汇功能,促进安徽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

1)改变土壤的耕种方式,从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转变。本文认为,在土壤耕种方式转变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之所以化肥使用量频繁增加实际上和农作物单一品种的种植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生态农业和当地农民知识发展起来的多样化和外部性投入较低的农业,比工业化单一作物的农业不仅总体产量更高,而且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富有营养(McAfee,2010)。要改变传统的土壤耕种方式,尤其是改变主要依赖化肥的农田营养供给模式,就要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利用已有的农业生产知识对农田和土地进行管理。比如在免耕的同时,通过作物轮种的方式为农田的下一年生产提供营养补给。具体来说,皖南地区的农户可以在秋季水稻收割以后,在农田中播种紫苜蓿或者油菜等油料作物。这些作物既能减少土壤翻耕释放的碳,同时又能为下一年的农作物播种提供肥料。不仅如此,成片的紫苜蓿或者油菜花可以为当地提供旅游资源,这样既帮助农户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又因耕种方式变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生态效益。

2)了解安徽农作物基本种植结构,寻找降低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以2011年为例,《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显示,安徽省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9022.9千公顷,其中包括谷物(稻谷、玉米和小麦)、豆类和薯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6621.5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3.99%。基于水稻生产和小麦生产在安徽省种植结构的绝对比重,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就要积极围绕降低水稻和小麦生产全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安徽农业实际需要出发,迫切需要开发麦秆等残茬的有效利用技术,从源头上解决麦秆焚烧带来的系列问题。在农用肥料的来源上,要积极鼓励农户对家禽家畜粪便的使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要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对于青蛙等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要进行保护,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完善来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针对安徽省农作物容易受

到旱灾和水灾影响的事实,要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对河道沟渠淤泥进行疏理,提高水库、湖泊、池塘、沟渠等的蓄水、防洪、泄洪等功能,为农田灌溉和正常生产提供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农田改造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水文规律,不能随意更改河道及其走向,充分发挥自然灌溉功能,尽量减少农用排灌柴油机等的使用。

3)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根据“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计划,到2016年,安徽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使森林总面积达到6,7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本文认为,在安徽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保林、护林工作,减少森林火灾等其他方式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封山育林、对苗木进行定期保护和监测等。适时将已有的林业资源开发,转化成旅游或者其他生态价值更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林业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资源未来收益等情况基础上,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将部分有参与保林、护林意愿和能力的农户纳入到保林、护林队伍中,切实保障安徽林业的存量资源,为安徽农业的碳汇功能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Smith P et al.. Agriculture.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etz B et al.,eds.).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Hoffmann, Ulrich, Promoting Poles of Clean Growth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Economy UNCTAD Trade and Environment Review, United Nations, 2009/2010,March 3,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64069,2010.

[3] 黄钢,沈学善,屈会娟,王宏.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技术领域[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0(S1):1-7,接47.

[4]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2-144.

[5] 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6] 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63-71

[7] 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81-85.

[8] Richard M. Adams,Chen AKA, Bruce A. McCarl ,David Schimmelpfennig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April 18, 2001).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Volume 3, the long term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beyond a doubling of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pp. 115-148, Darwin C. Hal, Richard B. Howarth, eds., Amsterdam: JAI,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 2001.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814211.

[9] 张新民.低碳农业发展核心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J].生态经济,2012(6):79-81,接145.

[10] Thomas Gaiser, Mohammad Abdel-Razek,Heike Bakara.Model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zero-tillage at the regional scale. II., The influence of crop rotation and soil type [J].Ecological Modeling 2009 (220):3372-3379.

[11] Kathy McAfee,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overeignty.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10 Annual Meeting Paper.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80405.

篇5

“十二五”期间,也是湖北省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黄金五年。为加速推进我省向农业强省的跨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善“两圈一带”建设的可行性战略。都市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中的城市,能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孝感市的农业原材料进一步加大监督要求,选其优质的原材料为根本。它是孝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为其优质精品的农业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感市有七大优越农产品产业,六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它们的总产值比例占到六成,占地近500万亩,总产值近90亿元。其中建设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大特色产品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2.5%,生产基地180万亩,特色产品总量达到75万吨。其中的楚天鹿园、绿丰果园、刁汉湖垂钓休闲园为优秀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庄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亮丽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