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发展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缺乏法令依据
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行事,有了周延细密的法令规章,才能正常运作,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迄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为名称且全国适用的法规,且相关配套措施尚处各地方自行“试点”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于法无据的情况下,事实面临着很多发展困难。例如,未取得营业执照不得收取门票,土地使用上尚未规划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区一旦停止营业应如何处理税收问题,以及建筑、食品、卫生、安全、水土保持、环保等问题,皆可能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
2.农民缺乏合作精神
休闲农业是将纯农业生产的初级产业,转变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农业服务性产业;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原则虽然应该考虑游客需求,最终的经营目的仍应以农民利益为依归,建立农民团体合作经营的共识,非常重要。部份农民仅以共同经营的组织方式来经营,缺乏较强而有力的组织体制,难免产生经营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分担等,稍有不慎,甚至遭到解散的后果。另外休闲农业的经营涉及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住宿安排、导游解说、设施与资源的管理维护,以及纠纷调解、旅游申诉、安全及公共关系等管理,这些课题非一般农场有能力去处理,急需政府单位的协助与辅导,才能有所作为。
3.缺乏本土发展经验
我国休闲农业基本是参考日本及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农村资源提供观光游憩之用,具有教育、游憩、经济、环保,社会和医疗的多目标功能。我国虽然有20余年推动“观光农业”的经验,不过发展的经验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需求,以及农政单位,农民团体和农业经营者的共识与资源的投入,促使国内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仍属起步阶段,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必须再凝聚专家学者的学识及经验,共同努力,才能将我国传统农村培植出令大众喜爱的新风貌。
4.缺乏规划设计
我国休闲农业以大规模“农家乐”模式为主,数十或数百家多围绕着采摘、垂钓、食宿等基本的乡间体验活动,彼此的间少有创新或差异性。企业型观光休闲农场,以餐饮及度假住宿为重点,提供的休闲度假活动也极为似,较难凸显特色。在缺乏区位与产品的差异下,区域的同类型休闲农业彼此竞争,削减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在建立主题、塑造印象、开发纪?品,诱发视、听、嗅、味、触五觉,设计深刻感人的体验活动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5.对农业资源造成破坏
不是每个区域或每个农民都适合经营休闲农业,如果一窝蜂的经营,加上无正常的营运管理,将对正常农业造成冲击。再者,许多休闲农业的休闲设施设置,多以游憩观点为主,未针对农地的特性,考虑对农业的影响来规划,往往将优良的田园,移作建筑使用。另外,一般游客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若无适当的教育引导,会影响正常农业的生产经营;例如观光果园若采收折枝不当,会影响明年的果树结果。农民或农民组织为了发展休闲农业而泛观光化,不当的建筑开发行为,在场内投入大量非必要的设施,结果造成许多原本很漂亮的自然景点,都设置了人工设施,不但破坏农村应有的风貌,并且与农村的环境与景观无法调和。
二、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协助休闲农场合法经营与设置
要制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针对申请设置休闲农场、休闲农场设施及未经许可擅自设置休闲农场及未依规定自行变更休闲农场用途或变更经营计划者的处罚方式等进行明文规定。希望借此法令的约束,使休闲农场能够有合理的管理与发展。
申请休闲农业对于目前的一般的农民来说,因对于法律规章不是很熟悉,因此建议未来休闲农业的申请需要设置一个单一窗口提供咨询服务,负责说明与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的相关规定与所需文件等,以加强休闲农业合法化的目标。对于非法设立的休闲农场,基于环境的保护、农村的发展、游客权益的维护与生命财产的确保等因素的考虑,应避免使违法经营的休闲农场业者继续扩大,并使其进入合法经营的轨道上来,以维护农村农业的资源、建立法律的威信。
2.休闲农业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
要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休闲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注重加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设,理顺休闲农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各种生产企业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休闲农业企业要积极探索用现代经营理念来开展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企业在管理方面要形成企业系统管理化机制,责、权、利一致的激励机制和生产与科研一体化机制。
3.要实现休闲农业软硬体的兼顾与配合
休闲农业发展不但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也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成果。硬件方面包括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再用、环境美化、休闲服务设施设置,标示引导系统设、交通系统改、旧有设施改善等,旨在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软件方面强调园区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导游解说、组织的运作、教育训练、以及休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游客需求,并增进旅客的满意。
4.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宏观管理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户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区县和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农机;农艺;问题
1农艺和农机相整合的意义
1.1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准则,在农业中也是如此。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借助于机械化工具以及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利用当代化机械与土地资源,一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农艺与农机的整合首先可以进一步节约以及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但减少了人力工作量,而且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以及进一步节省土地资源,有效发挥土地资源的效能。在同一时期,农艺与农机的整合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降低对大气以及土壤等环境的危害,实现环境友好准则,促进国内农业的不断发展。
1.2可以促进粮食安全生产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都是政府以及社会重视的核心问题,粮食安全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农艺与农机的互相整合,提高了农业装备的当代化水平,确保了粮食生产的高产、安全、稳产[2]。农艺与农机的有效整合可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数量以及质量,凭借高科技的机械来开展粮食种植,采取科学的策略来栽培农作物,加之有效的种植程序管理,不但可以确保粮食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出粮食的品质。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可以确保粮食的优质性以及产出量,是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的核心渠道。
2农艺和农机整合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农艺和农机不符合种植要求
伴随农业产量的增加,农村区域开始试着采取高效的技术进行生产活动,持续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可一些区域的土地以及地形结构具有非常强的独特性,于是不能采取基础的农艺以及农机,不利于这些区域的农业发展,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2.2农艺和农机的推广受到资金的约束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很过时,无法认识到运用农艺以及农机能够为其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收益,欠缺机械设备的运用意识[3]。然而,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具备当代化农业生产的意识,因为欠缺一定的购买力,不能采购全套设备,使得农艺以及农机的运用成效不突出。
2.3以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占核心地位
基于农业耕作制,国内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扩大,农艺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农村区域很多农业生产者还没有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依旧使用以前的种植策略以及生产模式,彻底依赖自身经验。于是,当出现农艺和农机技术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必运用,这种传统的观念使得当代化的农艺和农机不能被进一步推广以及应用。
2.4农艺和农机的运用不均衡
因为推广农机时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产生了农艺运用普遍而农机运用欠缺的情况,两者发展不均衡[4]。同时,只运用农艺也难以达到满意的农业生产成效。
3推动农艺和农机整合的策略
3.1联系农村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对农艺以及农机进行推广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针对部分地形繁琐的地区来讲,不易推广农机设备对土地进行进一步修整。同时,按照土壤的相关特征,科学选取农作物,进而满足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提升产量。由专业的农艺与农机推广者在当地实施指导与宣传工作,指导农民准确地使用农机与农艺,将农艺以及农机的作用进一步施展出来。
3.2制定合理的规划,推动农艺和农机一体化
每个地区要按照本地农业生产的特征,对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进行制定,经过合理的规划,保持农艺和农机的统一,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按照本地农业生产的相关需求,农机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全新的机械设备,与农业部门配合,研发相关的生产技术,创建完善的农业技术系统[5]。要保证农艺和农机的适应性,确保两者可以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保证农业的一体化发展。如利用节约肥料、节能以及节水等技术,对机械农艺与设备进行研发,展现绿色生产,把经济实用型育秧、秸秆粉碎还田以及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和农机设备进行整合,以低投入进一步获取高收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与绿色发展。
3.3施展各项功能,推动农艺和农机的配合
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一些农业机械设备需要顺应农艺,而部分农艺也需要经过调整进一步顺应农机,于是把两者整合起来的难度很大,一定要调整两者的功能以及作用,促进农艺和农机的有效整合。农艺和农机的整合,应该从农艺技术的引入与推广、农机设备的研发等若干方面出发,每个部门的人员主动配合。农业部门在引入全新的农艺技术的过程中,要考虑其和农机设备相顺应的因素,以配合农机设备为条件,结合对应的种植技术。要按照本地已经创建起的农机设备的特征与功能、基本农业生产模型,还有农业产业的大体布局开展合理的规划。如从已经被进一步推广的农机入手,分析培育、播种、收割以及耕种等每个步骤,选取对应的农艺技术手段,对以前的耕种模式进行转变,达到高回报、低投入,创建完善的技术系统。另外,为了处理农机推广的问题,应基于已有的基础,对农民采购农机的政策进行调整,强化优惠力度,提升农民的购买力,经过补贴专项资金,对如今的农业设备进行推广,促进农业的当代化发展。
3.4强化农田整治,扩大研究力度
因为农田是限制农机推广的核心因素之一,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农田的整治力度。农田整治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提升农田的建设标准,保证在运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农田里面的营养层,进一步施展出农机的运用效果。第二,对农田目前的耕种宽度进行整改,与全新的农机耕作宽度保持一致,确保农机可以直接进入农田实施生产与耕作。借助于整改,能够打破传统的环境限制,提升农民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另外,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应该研究越来越高效的农艺以及农机技术,将当地的种植特征结合起来,基于原有的基础,持续优化有关技术。
3.5强化宣传,推动技术设备的运用
技术人员应该深入基层,对农艺与农机的优势开展宣传以及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掌握如今的农业生产技术[6]。将当地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向他们普及相关常识,准确认识农业种植,提升生产力。有关的管理部门要将农机销售公司整合起来,防止不良商家出售高价与劣质的农机。
关键词: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安徽;生态农业;碳汇
0 引言
农业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Smith等,2007)。如果将人类继续砍伐并且将其清理用于种植、农用化学品的生产以及农产品贸易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计算在内的话,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Hoffmann等,2010),到2030年该比例将提高到40%(Smith等,2007)。为了降低农业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许广月(2010)、马晓民(2011)、张新民(2012)、王珊珊等(2012)分别对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实现路径等展开了研究。黄钢等(2010)提出包括节水农业、土壤改良与科学施肥等在内的发展低碳农业的十大关键技术领域。罗吉文(2010)提出了包括有害品替入、清洁能源等低碳农业发展的十种模式。梁龙等(2011)、田兴国等(2012)、刘永贤等(2011)、孙红霞(2011)、李光全(2011)、汤卫东等(2012)则分别对北京、广东、广西、河南、浙江、重庆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低碳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漆雁斌和陈卫洪(2010)、杜华章(2010)、师帅等(2013)等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漆雁斌和陈卫洪(2010)使用中国1985-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吨,农业产值就会增加12.4591万元,化肥施用量成为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杜华章(2010)利用江苏省2008年52个县(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农业主要投入要素中,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增加值起负作用,而农用薄膜的贡献不显著。师帅等(2013)利用黑龙江省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化肥、农药和农膜是影响农业产值的主要因素,三者的投入是增加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因。尽管已有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都明确指出低碳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针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补充。
1 低碳农业——安徽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全国范围来看,安徽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表现如下:(1)《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安徽省耕地面积总数为5,730.2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1%,排全国第7位。在不足全国5%的耕地面积上,安徽实现了全国5.56%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表1)。(2)尽管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5.56%下降到2011年的13%,但是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比同期农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个百分点(10%)。(3)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2010年安徽省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安徽总人口数的22.71%,意味着安徽省77.29%的人口仍旧从事农业生产,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受水灾和旱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安徽农业受灾面积从2006年的1990.16千公顷增加到2010的2070.95千公顷。如何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同时,继续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巩固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低碳农业将为安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2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安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等投入要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1 机械总动力的使用总量和比重相对较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637.9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4.84亿元,增长了2.69倍。农业机械总动力使用量增长更快。2011年安徽省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约是1995年的3倍。2011年安徽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占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的5.79%,比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4.26%)高出大约1.5个百分点(表3)。安徽农业生产呈现能源投入密集型的特点。
2.2 农业生产对复合肥和氮肥依赖度较高
安徽农业生产也使用了数量较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在内的化肥使用量从1995年的203.3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329.67万吨。2011年安徽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4.8%、4.4%、5.43%、7.73%(表4)。2011年复合肥占安徽省化肥使用量的44.4%,氮肥占34.7%,磷肥和钾肥则分别占10.95%和9.95%。这些数据都说明安徽农业生产中比较依赖复合肥和氮肥。这些化肥无论其生产过程还是在农田中的施用都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2.3 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农业总产值不仅受到季节性气候和极端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产实践变化的影响,比如新的生产工具、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疾病和虫害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Adams等,2001)。为了保障农产品产量,减少病虫害对收成的影响,安徽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农药。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从2003年的78,843吨提高到2011年的11,7575吨(图1)。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碳的排放,而且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危及到整个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4 林业存量资源不足,限制了碳汇功能的有效发挥
和工业所不同的是,农业既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同时又具有碳汇功能,尤其林业在这方面的功能更为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林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林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4%,高于农业、牧业和渔业各自所占比重。由此可见,安徽林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和安徽农业大省地位相比,安徽林业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均有待提高。尽管安徽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7.53%,超过了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水平,但是在全国排名第18位。安徽的森林蓄积量1.8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现有森林面积5706万亩,居全国第20位。不仅如此,安徽丘陵和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相对滞后,缺林少绿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占全省国土面积46%的丘陵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4.5% 。加上偏远山区的林业资源由于护林工作人员数量限制以及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业资源乱砍乱伐和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对林业资源的保有量带来不利影响。安徽林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碳汇功能的发挥。
2.5 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
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张新民,2012)。尽管有机农业具有投入品外部性较低而且能带来高产出的特点,被视为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确保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但是在安徽农业生产中有机农业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在耕作方式上,安徽农业生产仍旧停留于传统的耕种方式。与传统的耕种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取决于轮作中的碳投入所不同的是,免耕轮作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首先取决于残茬的数量和管理方式,其次取决于有机粪便的数量(Gaiser等,2010)。尽管免耕法能够有效减低农业生产后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有部分地区的农户也开始逐步采用免耕法,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的事件。比如一到麦子成熟的时节,就容易出现农民烧麦杆的情况。大片的麦秆燃烧不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城乡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威胁。如何从源头上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变是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3 促进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安徽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投入密集型特征,而传统的投入密集型农业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仅次于能源部门(Aravindakshan等,2010),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为了降低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保障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徽有必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本文认为,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实行减少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尤其是林业的碳汇功能。由于农业温室气体的40%来自土壤(主要是N2O),27%来自于肠道发酵(CH4),10%来自于水稻种植(CH4),9%来自能源相关部门(CO2),7%来自肥料和粪便(CH4),6%来自于其他部门并且以CH4和CO2为主(Smith,2007)。在安徽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在逐步改变土壤耕种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家畜家禽肠道发酵的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降低农业的碳排放,并大力发展林业,增强安徽林业的碳汇功能,促进安徽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
1)改变土壤的耕种方式,从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转变。本文认为,在土壤耕种方式转变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之所以化肥使用量频繁增加实际上和农作物单一品种的种植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生态农业和当地农民知识发展起来的多样化和外部性投入较低的农业,比工业化单一作物的农业不仅总体产量更高,而且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富有营养(McAfee,2010)。要改变传统的土壤耕种方式,尤其是改变主要依赖化肥的农田营养供给模式,就要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利用已有的农业生产知识对农田和土地进行管理。比如在免耕的同时,通过作物轮种的方式为农田的下一年生产提供营养补给。具体来说,皖南地区的农户可以在秋季水稻收割以后,在农田中播种紫苜蓿或者油菜等油料作物。这些作物既能减少土壤翻耕释放的碳,同时又能为下一年的农作物播种提供肥料。不仅如此,成片的紫苜蓿或者油菜花可以为当地提供旅游资源,这样既帮助农户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又因耕种方式变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生态效益。
2)了解安徽农作物基本种植结构,寻找降低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以2011年为例,《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显示,安徽省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9022.9千公顷,其中包括谷物(稻谷、玉米和小麦)、豆类和薯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6621.5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3.99%。基于水稻生产和小麦生产在安徽省种植结构的绝对比重,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就要积极围绕降低水稻和小麦生产全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安徽农业实际需要出发,迫切需要开发麦秆等残茬的有效利用技术,从源头上解决麦秆焚烧带来的系列问题。在农用肥料的来源上,要积极鼓励农户对家禽家畜粪便的使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要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对于青蛙等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要进行保护,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完善来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针对安徽省农作物容易受
到旱灾和水灾影响的事实,要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对河道沟渠淤泥进行疏理,提高水库、湖泊、池塘、沟渠等的蓄水、防洪、泄洪等功能,为农田灌溉和正常生产提供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农田改造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水文规律,不能随意更改河道及其走向,充分发挥自然灌溉功能,尽量减少农用排灌柴油机等的使用。
3)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根据“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计划,到2016年,安徽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使森林总面积达到6,7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本文认为,在安徽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保林、护林工作,减少森林火灾等其他方式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封山育林、对苗木进行定期保护和监测等。适时将已有的林业资源开发,转化成旅游或者其他生态价值更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林业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资源未来收益等情况基础上,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将部分有参与保林、护林意愿和能力的农户纳入到保林、护林队伍中,切实保障安徽林业的存量资源,为安徽农业的碳汇功能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Smith P et al.. Agriculture.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etz B et al.,eds.).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Hoffmann, Ulrich, Promoting Poles of Clean Growth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Economy UNCTAD Trade and Environment Review, United Nations, 2009/2010,March 3,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64069,2010.
[3] 黄钢,沈学善,屈会娟,王宏.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技术领域[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0(S1):1-7,接47.
[4]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2-144.
[5] 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6] 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63-71
[7] 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81-85.
[8] Richard M. Adams,Chen AKA, Bruce A. McCarl ,David Schimmelpfennig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April 18, 2001).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Volume 3, the long term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beyond a doubling of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pp. 115-148, Darwin C. Hal, Richard B. Howarth, eds., Amsterdam: JAI,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 2001.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814211.
[9] 张新民.低碳农业发展核心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J].生态经济,2012(6):79-81,接145.
[10] Thomas Gaiser, Mohammad Abdel-Razek,Heike Bakara.Model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zero-tillage at the regional scale. II., The influence of crop rotation and soil type [J].Ecological Modeling 2009 (220):3372-3379.
[11] Kathy McAfee,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overeignty.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10 Annual Meeting Paper.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80405.
“十二五”期间,也是湖北省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黄金五年。为加速推进我省向农业强省的跨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善“两圈一带”建设的可行性战略。都市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中的城市,能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孝感市的农业原材料进一步加大监督要求,选其优质的原材料为根本。它是孝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为其优质精品的农业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感市有七大优越农产品产业,六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它们的总产值比例占到六成,占地近500万亩,总产值近90亿元。其中建设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大特色产品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2.5%,生产基地180万亩,特色产品总量达到75万吨。其中的楚天鹿园、绿丰果园、刁汉湖垂钓休闲园为优秀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庄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亮丽珍珠。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2-0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取得了较明显的绩效,但要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一道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1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做法
1.1 现状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面积2 040km2,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社居委、人口571 970人,其中农业人口503 328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 010元,较上一年增长13%,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7%。据县统计局2015年5月15日:201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3 0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0 393万元,林业产值50 038万元,牧业产值167 785万元,渔业产值56 54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 300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 572hm2,粮食总产量202 822t;油料播种面积12 481hm2,总产21 991t;棉花播种面积5 284hm2,总产9 150t。全年肉类总产量73 196t。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 358hm2,总产量33 500t。2014年年末,全县农业生产机械总动力26.0万kw。其中:拥有农用拖拉机10 500台,联合收获机253台,排灌动力机械9 501台,农用水泵7 950台,农用运输机械3 609辆。全年化肥用量(折纯)30 581t,农村用电量12 134万kw/h。
1.2 做法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太湖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1)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切块1 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粮食生产、畜牧产业提升、油茶产业提质等进行以奖代补,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2)积极主动地用足用好党的各项强农惠农育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及时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对新增农业补贴注重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3)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改革创新,优先满足农户所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4)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太湖县于2008年5月启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县乡农技推广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保障,村级农民技术员相关服务补助由所在乡镇政府予以安排,真正做到了全县农技推广有专管之人,有明确之责、有专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满新活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传统作物只能在丰年略有赢利;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十分完善,田间沟渠、道路等设施还在制约着规模化生产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机直播、机插秧、棉花机收等是薄弱环节;四是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在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有害生物频现情况下,农业生产遭灾受损严重。
3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农,科学发展。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空心村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膜回收再利用等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而化肥、农药、农膜实行零增长。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3.2 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 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下,县委、县政府要主动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因地制宜闯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来。如继续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集成技术发展春马铃薯生产,冬闲种饲草发展畜牧产业等。就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来说,我县油茶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与优势,且宜植油茶树的丘陵、岗地、荒田资源充足,油茶油还是市场稀缺紧俏商品,可以继续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油料生产上山、占荒,腾出大豆、油菜田发展小麦、马铃薯生产。腾地种粮,既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能提高种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一年两熟”面积扩大,冬闲田面积增加,可引导农民在冬闲田里种植饲草、春马铃薯,助推畜牧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可借助农业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给力现代农业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1 强化农业公益体系 县委县政府要从理顺机制、健全网络入手,结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下设种植业管理局、农机局、畜牧兽医局等二级机构)―乡镇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站―村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加强保障,激发活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头费、推广经费应由县财政全额保障,并加大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硬件、软件条件,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明显改观,服务效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还要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综合能力为抓手,健全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以正在实施全国农技推广财政补助项目为契机,建立“农技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和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
3.3.2 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建设 要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建设,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组织的生力军作用。要抓住国家正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契机,拓展基层供销社经营领域,更好履行为农服务职责。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县、乡供销合作社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资服务方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农资物联网应用与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3.3.3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太湖县地域南北跨度大、山区乡镇多的实际,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可采取6种技术服务模式:一是“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二是示范带动服务模式;三是农技服务大厅服务模式;四是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模式:与电信、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电话与LED电子显示屏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五是“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推广模式;六是专业化服务模式:组建专业化植保服务队伍、专业化机耕、机种、机收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根据群众需要,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3.4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 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太湖县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为主,茶、蚕、果及林产品有一定的发展。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8 460hm2以上,要通过结构优化、单产提高来实现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升。随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养殖小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引导他们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这既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3.5 农机与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在农业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常态下,创新体制机制,集成推广应用农艺农机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随着现代农机、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4 结语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俄罗斯;农业;金融支持;信贷;补贴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10-02
(一)政府补贴
俄罗斯政府对融资信贷的直接补贴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和小型农场。此类补贴包含化肥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偏远地区的种子运输补贴以及农业机械燃料补贴。2013年底,俄罗斯政府向各类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了约5亿美元的燃料信贷补贴。此外,政府还提供3亿多美元信贷补贴用于农场建筑和改善土地灌溉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金额的不断提高,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贷款利息的补贴力度,补贴金额从2008年的3121亿卢布上升至2013年的6004亿卢布,增长了近一倍。此外,农业贷款利息补贴金额占俄罗斯政府发放补贴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比例较高(见表1)。
表12008—2013年俄罗斯政府对农业贷款利息补贴情况
单位:亿卢布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国家计划总金额76301000012000125001300013500农业贷款利息补贴金额312143095422582160046213农业贷款利息补贴份额(%)414345474646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农业部网站。
(二)金融机构贷款
近年来,俄罗斯金融机构农业信贷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企业和组织、私人农场、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其中对农业企业和组织的贷款力度最大,贷款额从2010年的2859亿卢布增加至2013年的4277亿卢布,2014年有所下降,降至3409亿卢布,但仍占贷款总额的7509%。2013年开始,俄罗斯金融机构开始对人口不足10万的农村地区或居民点发放农业信用贷款,且贷款金额较大,2013年为728亿卢布,2014年为721亿卢布,分别占当年贷款总额的1293%和1588%(见表2)。
二、俄罗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贷制约因素较多
在俄罗斯农业信贷体系发展的数十年时间里,仍然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首先,农业因其风险大、收益率低的特点,致使大多数信贷机构不愿将贷款放给农民。第二,俄罗斯农业信贷机构与真正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而且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还款能力较差。第三,俄罗斯幅员辽阔,农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而商业银行往往依据当地人口密集度设置网点,因而农业信贷无法满足偏远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第四,农业信贷条件苛刻,办理周期长,程序复杂,劳民伤财。第五,农业信贷品种单一,缺乏能够全面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信贷产品。
(二)加入WTO对金融支持带来负面影响
2012年8月,俄罗斯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俄罗斯的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从132%下降到了108%。违反世贸规定的进口数量限制、禁令、许可证、授权等政策被废除并不得重新出台。俄同时对152个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普惠制。这就导致国外大量农产品以较低价格涌入俄罗斯市场,对俄地产农产品造成强大竞争压力。同时,受WTO规则及相关协议约束,俄政府又不能对本国农业发展给予过度补贴,因而对金融支持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农业保险存在缺陷
第一,当前俄罗斯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仅覆盖常见作物,而不包括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者财产。因此,农业保险无法对农业提供全面保护。第二,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方式和独立的专家团队对农业损失进行科学评估和结算,同时约束参保农业生产者的标准不明确。第三,俄罗斯保险公司垄断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目前,俄罗斯国内大约有40多家保险公司,但2014年仅5家公司的保险业务量就占到了全国业务总量的50%。
三、完善俄罗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农业信贷便利化
俄罗斯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农业信贷便利化,加快构建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为支撑和商业性金融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将保险、、租赁、保管、个人理财等产品和服务推向农村,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农户,让农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农业贷款,从而支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支持资金监管机制
俄罗斯政府应建立金融支持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管,从制度上解决金融支持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痼疾。设立独立部门专门负责农业支持资金监管和审计工作,以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或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重点专项资金划分为特定用途专项资金、经常性专项资金和建设性专项资金三大类,并对各类资金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逐项建立健全具体监管办法。
(三)加大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应加大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组建更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方式促进现有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此外,还要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分散目前由农村金融机构单独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经营网。
(四)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针对目前俄罗斯农业保险市场垄断现象严重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应该扩大农业保险领域的开放力度,允许国外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引入合理竞争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从而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推动俄罗斯农业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琼俄罗斯农业形势及发展因素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10)
[2]栾绍香解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2014(2)
1.我国粮食价格下跌现状
2015年我国的秋粮收购价格一反常态,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连连下降。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为例已经创下年内新低每吨1760元。如今的粮食价格下跌现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一阶段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此外,我国的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都明显增加,出现了“三量齐增”的局面。首先是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进步,粮食产量出现连年增加的可喜局面。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粮食库存高企,旧粮消费不畅,新粮无库可入现象。与我国粮食产量、库存量同时增加的还有粮食的进口量。这看似矛盾的数量关系确实是当前我国粮食出现的问题,由于国际粮食的价格优势、质量保证使得我国的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冲击着我国本土粮食的消费。在今年12月5日于北京召开的“2015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有专家判断指出今年粮食进口预计达到1.25吨,这势必会对我们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同时,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深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粮食深加工企业长期在停产的边缘徘徊,粮食深加工得不到发展,单纯的依靠市场对原生态农作物的需求势必导致我国粮食市场供过于求问题的出现。
如今我国粮食国内外需求不足、收购价格下跌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面临着粮食增产却不增收的困境,这势必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在积极的分析粮食状况出现原因,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
2.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如今我国出现的粮食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我国农业生产、粮食种植和销售过程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首先对于如今粮食价格下跌状况,其直接原因在于国家今年的粮食收购价格要低于以往。在我国秋粮收购开始阶段,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就能联合发出通知称今年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而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降低只是粮价下跌的一个显现因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诸多弊端,粮食价格的形成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而不能由市场的供求来引导和决定。国家对粮食的各种直接、间接补贴虽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和种植积极性,但同时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当市场需求无法承担如此高额的粮食收购价格时,所带来的必然是粮食价格市场的跌破。因此,在粮食价格问题上,国家的保护性政策过多,而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无法正常的发挥作用是引发我国粮食价格突降的深层次原因。其次,对于我国粮食市场出现的供大于求现象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粮食库存高企、供给压力增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是国内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的实际供给确实不断增加;二是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导致粮食大量进口,国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敌洋货,这严重冲击着国内市场;三是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消费不旺,出口受阻,粮食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多同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关税较低使得国外粮食容易以较低价格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是国外的粮食质量、农产品科技含量都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国内产品。这样,拥有价格和质量双重优势的国外粮食更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从而加剧了我国粮食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最后,我国粮食存在的深加工水平低下,附加值不高的状况就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紧紧相关。
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状况的出现与市场价格机制失效、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有关。其实,这些不仅仅是我国粮食生产、销售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农业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着效率低下、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今,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下跌、供求不平衡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仍存在传统农业遗留下来的弊端。而这一问题是历史根源、制度因素以及观念上的错误等多方面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
首先,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根源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传统农业模式虽然被发展现代农业所代替,但是在整个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诟病和“后遗症”。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就与长期以来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这严重阻碍了现代机器设备以及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传统农业实际上是自然经济,必然具有自然经济的一些特征。而在这样的经济特征下就形成了传统农业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往往依附于土地等、经济社会处以一种封闭的状态、主体自身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我国传统农业思维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无法与先进的技术、机器相协调,逐步与技术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相脱节,成为如今我国农业仍然落后与先进国家的基础性历史根源。
其次,我国粮食销售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有关。从建国之初开始,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目标,并且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同时,由于工业本身就比农业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资金、人力等资源都会流向城市工业,造成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利润丰厚的产业越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即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我国农业发展采取的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组织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生产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消极怠工,得过且过。这无疑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农业计划经济经营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仅仅经营种植业,生产单一化,而且往往只是以粮食生产为纲。这样单一的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社会分工、市场交换的发展,同时容易造成区域优势的浪费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最后,我国农业模式之所以得不到成功的转型、升级与我国对于现代农业、城市化的理解有误相关。一国在发展工业化的初期都是以农业作为基础来支撑工业的发展,以农村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后备基础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当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反哺农业,拉动农村自身的发展。而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产业实力的实际增强,盲目的搞工业区、商业区以及建楼盘、广场等面子工程。我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顾当地的实际生产力水平生硬的把农村包装成城市。这不仅浪费了好多资源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他们的土地被强行占用,失去了保障生活的最后一点基础。这种浮于表面的、错误理解城市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不会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阻碍了我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如今我国农业市场出现的粮食价格下跌、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显示出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市场化,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息息相关。尤其是长期以来粮食定价不能以市场真实需求为标准,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发挥不当等都阻碍着我国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整个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农民自身提高等多方面合力完成。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把市场需求作为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的出发点,使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减少盲目生产。市场经济就是资源自由配置、交换广泛进行的经济形式,因此只有保证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要通过加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把个体农民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市场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农业生产。
2.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工业部门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分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部门的不断缩小。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指出,现代部门对于传统部门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在:现代部门可以解决传统部分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诱导传统部门观念和制度上发生变化,也有利于传统部门分享基础设施等。这些有利条件势必会促进传统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自身的转型升级。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现代工业部门加大对于农业支持和投入,拿出一定的资金、技术来反哺农业,以自身的现代化、市场化带动农业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民增收 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40-02
1 怒江州人口较少民族农民收入现状
怒江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西邻缅甸,北靠,全州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省情最集中的代表。其中,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受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制约,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存在着生产生活条件差等问题。如何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2011年以来,怒江州加大对怒族、独龙族和普米族3个怒江州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截止2015年5月,累计整合各部门资金19.3亿元,使3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结合全州的实际,怒江州突出挖掘和发挥怒江农业生态、特色、品质三个优势,做好山区开发、林下经济、立体气候三篇文章,大力发展峡谷特色生态农业。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为例,2010年-2014年人口较少民族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普米族从2010年的人均2017元增长到2014年的人均3919元,年均增长 18.86%;怒族从2010年的人均1432元增长到2014年的人均3693元,年均增长 26.77%;独龙族从2010年的人均1012元增长到2014年的2525元,年均增长 26.03%。
2 怒江州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具有基础性作用。从怒江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全州基本稳产农田只有4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人均不足1亩,水利化程度只有2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另外,结合怒江州道路交通情况的实际,以“对外通道高等化、乡村公路畅通化、三江桥梁便民化”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怒江大交通网络,改变了山区、半山区群众运输靠马驮的状态。
2.2 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全州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怒江州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积极开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例如,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根据其地理气候条件,结合多年来的种植实践和市场前景分析,做出了全乡覆盖漆树,以怒江为界,江东以种植茶叶为主,核桃为辅;江西以种植黄连为主,草果为辅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
2.3 加强人力资源提升
针对独龙族、怒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过去自然封闭、对外交流少所形成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怒江州结合实施的“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重点加强了人力资源提升:一是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重点强调人口较少民族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农民群众科技素质。怒江州重点强调以市场营销、维修服务和建筑、建材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新型农机具使用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
2.4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为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外出就业能力,怒江州把劳务经济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的大项目来抓,通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劳务转移培训,健全州、县、乡(镇)三级劳务网络,充分发挥劳务组织的信息沟通和平台传输功能,为人口较少民族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后的协作与对接,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3 怒江州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发展与生态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怒江两岸山体笔直,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 25度以上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6%;沿边三县更高达84%,有效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人口较少民族更是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脆弱的生态承载了过重的人口,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如何把保护好生态、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培育好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各方面有机结合,是怒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但怒江州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低,水利瓶颈制约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2/3以上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3 %。
3.3 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在短期内还难以较快提高
相对而言,怒江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基地建设分散,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商品优势,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小、散、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产品“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效益还比较低。
3.4 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在怒江州,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60%,高中文化程度不到10%,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任务艰巨,农民权益保护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农村就业压力巨大。
4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怒江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的建议
4.1 深刻理解高原特色农业内涵,进行特色农业的选择
未来五年,是云南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新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字之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做强产业,怒江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在特色农业的选择可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4.1.1高效林业
近年来,怒江州坚持“生态立州”发展思路不动摇,建立了“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生态建设模式,坚持 “林果上山、农民下山”,即粮退林进,宜林则林,产业兴林,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大行动”,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2.9%,这些都是发展高效林业的良好基础。怒江州由于地处大峡谷,山高、坡陡、谷深、缺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了58.3%,农业生产空间非常狭窄,但林业就是怒江的强项,今后要进一步巩固“百里绿色长廊”建设成果,更加切实地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药材、百万株庭院经济、百万头商品畜基地“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广大林农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4.1.2特种种植和养殖
近年来,怒江州大力发展的“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就在倾力打造乌骨鸡、绒毛鸡等林下土鸡品牌上就走出了一条符合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做大做强绒毛鸡特色产业,在2011年成功注册绒毛鸡专利后,地方政府力促其进入云南“六大名鸡”的评选认定活动,并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怒江这一特有林下土鸡的质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的健康食品的同时提高农户收入,使山地养鸡成为普米族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4.1.3 生态休闲农业
怒江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核心区。有独特的峡谷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生态环境之美。怒江还是生态之城,拥有世界级的生物资源,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怒族、普米族、独龙族这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其多样化的民族风情、生态的生活、居住环境对现代城市一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围绕怒江州“一带两核四心五区”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环境和接待水平建设,增收人口较少民族农民收入。
4.2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效益,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收
一是要立足怒江高原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如怒江的七大特色产业之一――中药材的发展,要重视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和自然区域布局,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要求,倡导“一村一品”,分海拔、分区域重点建设草果、云黄连和蓁艽基地,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要立足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如怒江沿岸边三县由南至北形成“绿色草果长廊”带,由于实施了国家Ⅰ类第六批“泸水草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并带动引领了以泸水县农资公司为代表的泸水草果深加工企业,为边疆山区人口较少民族农民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致富道路。
三是要加强以科技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在技术、资金、信息、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加强服务与监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4.3 积极争取国家对怒江人口较少民族的差别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夯实发展基础
山高、坡陡、谷深又地处边疆是怒江的基本情况,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差是客观现实,因此,要加快怒江州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全方位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是关键。要深刻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看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国家对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和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差别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怒江人口较少民族农业农村发展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条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产增收。
4.4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建设,增强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高原特色农业不仅在于“特”,更在于“优”。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水平作为支撑。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和相关科技平台的正常运转费用,二是要加强与省、州(市)农(林)科院(校)农业科研基础的合作,加强引进种子、种苗、种球、种畜,积极学习适应高原山地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等新技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考虑到扎根在怒江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层科技人员数量少,工作面广、工作条件艰苦这一客观现实,积极改善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工作条件,保障工资和工作经费。四是增强人口较少民族农民的科技意识,加快科技推广的应用步伐,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
4.5 着力脱贫攻坚 打好解决深度贫困群众发展致富攻坚战
就怒江州而言,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是事关到 2020 年全州能否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怒江州当务之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最核心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致富工程”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人口;通过实施“培训转移就业阳光雨露工”,加强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通过加快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保、计生、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各级各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覆盖,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怒江扶贫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怒江峡谷民族农业经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作者:张平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0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17-01
一、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对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及时认识到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整体处于一种晚起步的状态。不过,在大环境之下,局部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仍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作为农业改革的先锋队,开展了针对农业机械化的种种活动,做出了种种尝试,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成果。具体来讲,行程了基本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的,较为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理论,以及与这些理论相结合的实践运用经验,并能够将两者有益结合,不断更新理论,不但丰富经验,可以说以此为代表,形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崭新图景。
虽然如此,我们仍需着眼实际,看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几大趋势:第一,区域发展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最为发达,中部较为发达,西部呈现落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农业依靠自身的发达经济条件,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对外优势:第二,城乡发展存在差异,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内,机械化的程度高,而以县区为中心的辐射圈内则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具有最为先进的科研和最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县区及广大农村不具备这些优势:第三,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还在运用最为原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过正因如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才最有潜力,也具有最广阔的前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化发展与农业规模不符
我国的农业发展传统,将整体的土地进行分散,分摊到每一家每一户,这样的耕种方式可以说非常不利于机械化的发展,因为如果要各家各户单独承担机械化的费用是十分不现实的。况且大部分地区农业自给足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发展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是止步于小家小户的单独发展,可以说这是机械化发展的最大阻力。
(二)机械化发展的费用与农民承担能力不符
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绝大部分农民十分清楚机械化给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推动其发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实的农业发展,使大部分的农民承担不起机械化的高昂费用,而采取集体购买的方式又不成熟。当然,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国政府也划拨出专项资金来分担农民的负担,但是这专项资金与高昂的机械化费用相比,可以说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政府来讲,分担购买费用反而是加大政府本身的财政压力,因此,即使是农民有心,却无力购买,无力促进机械化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的使用效力与发展所需程度不符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上存在多种多样的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大部分只能满足一种,或者几种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使用效力低,使用范围窄,甚至有些农业机械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机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是有些农业机械专门为了某个地区的某个特定农作物而设计。如此狭窄受限的农用机械,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需求,更是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广泛性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生产数量与所需质量不符
随着大量的资本涌入,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也逐渐涌现,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滥竽充数,一时兴起的生产厂家,甚至有些不良商家,只为谋求暴利,根本不考虑机械的质量,机械行业十分杂乱,如若不治理,不仅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质量优异的机械,更是会从根本上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针对的建议
(一)人才是重点
对于农业机械化来讲,有关部门针对机械化所培养的现代化农业人才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首先,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一方面,各个机械化发展单位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配合发展单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双向合作,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从业人员进行分专业,分时间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二)制度是关键
分散的农户生产规模,与传统的家庭联产承责任制相结合所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巨大阻力,深入来讲,可以说是制度的变革没能跟上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对此,各农户可以在联产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成片成区,形成适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模,政府需对此加以支持,积极推动制度的改革,扫除这一发展阻碍,切合机械化发展的潮流。
(三)准入是基础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农机生产商家鱼龙混杂,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足,甚至有的黑心厂家采取欺诈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欺骗消费者,达到自身的营销目的,给很多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对此,政府应联合各个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形成生产行业的准入机制,严厉打击那些不法生产,不法生产的厂家,将偷工减料,黑心生产的情况从根本上加以清楚。同时,针对那些已经取得生产许可的农机生产者,要定时、定期地进行检查,保证农机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权益。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业机械化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我国的部分试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显著优越性,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在发展农业时,必须要着重考虑,且重点发展的农业发展环节。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内容,探讨了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做出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陈金虎.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耕地资源 园区建设 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93-01
引言
发展生态农业能缓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尽量降低甚至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但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综合技能不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应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从环境保护、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对策,推动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的问题
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政策措施不完善,管理和引导不到位,再加上多数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1 土壤污染。例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未能做出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容易导致残留物过多,加剧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农药的重金属停留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引起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对瓜果的质量和产品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农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农膜任意丢弃等,也会导致土壤污染,给生态农业种植带来不利影响。
1.2 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企业数量在进一步增加,导致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一旦被占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恢复,对生态农业种植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1.3 水资源短缺。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更加紧张。再加上工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多,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位在下降。另外水污染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蒸发量大,渗漏较为严重,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
1.4 生产成本增加。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价格也在不断增长,成本过大,农业投入效益下降。此外,受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成本还会继续增加,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对生态农业种植也带来不利影响。
1.5 农民科技水平和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在生态农业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再加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制约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高。
2 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应对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根据其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资源保护、生态园区建设、技术推广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2.1 治理土壤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壤污染的预防,根据生态农业种植需要,合理施加化肥和农药,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避免对土壤带来污染。同时还要重视周围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做好生产生活垃圾、废弃农膜的处理,防止污染土壤。
2.2 保护耕地资源。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要全面做好规划工作,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重视耕地保护,为发展生态农业准备耕地资源。同时还要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浪费耕地资源现象发生。
2.3 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防治水污染,为发展生态农业创作条件,满足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
2.4 重视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展示区、主导产业发展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要立足长远,加强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发展主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重视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认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重视农产品安全检验,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2.5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视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应用,科学施肥,采用田间套种等农业种植方式,利用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采用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推广“种植-养殖-沼气”模式,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通过推广和利用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将种养、加工、贮运、销售、服务巧妙结合起来,促进服务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种植效益。加大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综合本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让更多农户接受和应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6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推广新技术。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倡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环保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3 结束语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资源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入手,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更好满足当地人们需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晨钢.当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及应对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5),7-9
[2]乔桂银.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95-9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经济;转变
一、农业机械化的涵义及其发展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的涵义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通过先进的机械设施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其特点是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生产率、降低劳动量等,属于国内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国内农业发展为现代化、高产化、高效化的一种关键方式,还是国内农业以后与当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有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
农业机械化发展无论是对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是对农业的综合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与价值,这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间的联系性非常密切,其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的积极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由生产力促进方式转变为科技促进方式,从而使立足于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背景之下,这是非常好的对策,以及建设农业科技促进模式也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转变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机械的作用与影响都非常大,两者存在彼此协同与推动的关系,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与条件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并且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与基础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一)加速流转农业产权
在开始贯彻实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业已实现了理想的效果。然而,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后,因为难以转让产权、耕地分散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大大地影响到了农业活性的提升,土地制度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这重点体现为大部分的农民太过重视短期收益,进而造成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的长期不健康。鉴于此,根本所在是加速流转农业产权和提升国内农业的活性。国内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以及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进程中,需要激励区域的政府部门注重优惠政策的扶持,实现农业土地产权结构的优化。并且,在颁布和执行农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激励、吸引农民群众开展机械化操作,加速流转土地产权,实现农业生产率与农业活动的大大提升,以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二)注重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快慢与实现程度高低受到机械设施运行效率与性能、农业技术先进性等的制约作用。鉴于此,想要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推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设施。并且,有关的农业机构需要注重农机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环节上科研资金的投入,以及注重创新型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吸收,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的一系列先进农业机械技术与机械设施,根据国内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与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改造农业机械,不断地创新农业技术。除此之外,在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关于农业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将相应的平台提供给热衷实践与发明的农民群众,从而体现出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地发明新的农业机械设施,从而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呈现出更大的活力。
(三)实现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我国政策与宣传的启发下,很多农业生产基地的机械化操作业已实现,然而,依旧存在一些偏远区域依旧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农业机械化的综合能力降低。这表明,国内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推动与宣传。在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内需要着重将农机推广至偏远的农村区域,在推广示范基地中紧紧围绕中心地理位置的农村,不断地启发区域的农民明确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好处。在对农业进行推广的时候,注重教育地方的农村群众,渗透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思想和生态农业观念,以及传播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使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
结语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的国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进行有效的、密集的、专业的、规模的生产,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满足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所以想要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政府要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最后就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保障农业发展可以适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对于果蔬的种植比较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也不仅相同,这就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很难跟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导致农业生产承受过大的风险,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升,而农业发展简单,且发展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就导致政府将大量钱财投入于我国的工业之中,大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农民收入大大降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2.3农业发展程度低
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范围广泛,但是虽然我国农业规模巨大,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就导致农业生产只是依靠简单的农业工具和农民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的品种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质量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就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种植规模大却收效甚微,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4我国资源环境状况
虽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就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保护我国稀少的淡水资源;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损害土壤,破坏空气质量,严重甚至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给我过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再次,在使用农业设备进行农作物耕种的过程中,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我国可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此外,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着我国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后,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使用化学物质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进我国农业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力量支持,提供合理的设备保障,从而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使用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借助先进的手段进行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第二步就是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对农民进行合理的保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及时为农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我国农业资源可以被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第三步就是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调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恒.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4):8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3(2):153.
[3]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D].天津大学,2015,1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