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90-01
数学是一门空间探索的实践性学科,从表面上看,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因此,数学学习的根还是在生活中,数学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尤其是儿童更需要如此,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思维还处于具象阶段。因此,实践性学习必不可少。
一、课堂实践,起飞儿童思维
1.通过实践性活动将抽象概念具形化
众所周知,手与脑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事实上,双手越是灵巧,大脑也越是灵活。操作性实践能够将思维活动与真实的动作结合起来,以动作促进思维,并让思维直接指导动作,在这样的交互中,孩子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的认识》时,让孩子通过数一数小棒、拨一拨珠子等过程,自觉形成“数”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孩子带上纸张和圆规,在现场将纸对折,并用圆规画圆,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欣然认识了什么是分数;再比如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直接将孩子带到教室外面,让孩子们摸摸一些物体,然后再用手跟同伴一起搭一搭,再说一说,最后,让孩子们将认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的理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基本的几何形体。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孩子能够直接以感官进行学习,这是孩子们最爱做的事情。
2.通过实践性活动获取新知
实践性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孩子们处在大量的信息当中,从而能够提取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新知获取就开始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笔者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张地图;又如,笔者还让孩子们设计一些比较好看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制作成真实的造型,来装扮自己的房间。这样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我们可以想象到课堂上热烈的气氛。
二、校园实践,运用数学知识
杜威先生曾经设想,将学校建成一个个民主性小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拥有很多实践基地,他们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这些实践基地中。校园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们亲身感悟、体验这些数学知识,孩子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知识掌握也将更加扎实牢固。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这时候创设植树的情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于是笔者便跟孩子利用小棒进行“微型植树活动”,孩子们一下子来到了游戏当中,显得其乐无穷。
从校园实践活动提取出来的数学知识,更具有体验性、情趣性,孩子们十分喜欢,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更具有生命力。且校园对孩子们来说相对更加熟悉,因此,孩子们更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加强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可以提升孩子们“人”的意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校外实践,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数学也就是由一堆堆数字、一堆堆符号组成的。当孩子们从校园走向校外后,他们的眼界会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会突然感到生活的秩序其实就由数学建立起来的,数学其实具有神奇的生活魅力。孩子们形成这样的意识,就一定能够带着数学走出校门,走向校外。
校外的天地是广阔的,因此活动范围也十分宽广。比如在学习“利率”之前,笔者让孩子了解银行的利息问题,跟大人讨论如何进行理财,甚至让孩子们到银行现场采访办事员,了解不同的理财产品等。再比如,我们还请担任政府官员的家长到我们的教室讲解什么叫生产总值,什么叫GDP的增幅;同时,请家长到学校现场进行家庭收入和支出的统计等。教学“计量单位”时,笔者让孩子们进行一个汇报活动,汇报自家小院的面积、书橱的表面积或者自家的小菜地等。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做起来兴趣盎然,数学也变得更有魅力了。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基于“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的儿童本位思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一、改善师生关系,诱发创新意识
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1)相信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一年级小学生能注视图文并茂的投影,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独立地编出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就差,所谓“差生”并非“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显然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不仅是考试等级,还有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2)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言堂”、“家长制”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更不利于灵感的触动。作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有位教师出示是非题:“自然数和0就是整数。”有学生看到教材中指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当即判对。此时,教师“冷处理”,首先表扬他自觉阅读课本的习惯,然后启发说,“书上这样讲自有道理,大家再想想,看谁能说出理由来!”通过激烈的争辩,有学生顿悟:“整数是不是不只包括0和所有的自然数?”这样,就很自然地超越教材原有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学习作了有意孕伏。
(3)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折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这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行后同样能推出圆面积公式:s=ah,s=c/2 r= r2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同学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因而在平时作业、成绩考查时,对作答能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体现创意的,都应适时给予特别加分,以资奖赏。
二、巧设探索情境,赋予尝试乐趣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
(1)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先生:“只要你报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判断出来后,学生好奇心就转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奥妙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呢?”这就激活了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2)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体验一下成功的愉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得”时,教师任举一数,将各位数字交换位置,如:246-264-462-426-642-624,请学生亲自检验一下变换后的数还能被3整除吗?其它的数,请学生各自再找一两个数变换各位数字的位置,看调换数位后的数是否仍能被3整除。通过学生独自思维,合理推测,得以验证,其中算理就不难而知。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身教重于言传,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积极思维
根据弱智学生认识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聋哑学校大纲》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弱智儿童的思维能力,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弱智儿童积极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弱智儿童教育的明显特点是它教育的对象是情感与智力有缺陷的活动的个体,学生的情绪、动机、意志等常常是处于波动状态。我们在教学中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弱智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最佳的学习要有生理安全与情感作保障,快乐的学习环境为思维的提升找到了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弱智儿童在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中,稳定心智,自然投入,积极创新。我们要打破弱智儿童思维的“自卑感”与“神秘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部分学生对数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老师在讲课示范时,有意说错,写错某个地方,看哪个学生能发现就表扬该学生,这样燃起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弱智儿童最不愉快的回忆可能就是学习上的失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时常感受到关怀、信任、尊重、理解和热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其坚强、积极的创新精神;要给弱智儿童创造自由、独立、民主的活动空间,让数学课堂充满轻松与欢快,散发创新活力。
二、架设概括抽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的桥梁――弱智儿童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直观教学被广泛运用,这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上的反映。所以,直观形象在人们认识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数学教学需要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离不开它,精通于直观教学,就是把直观教学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模型,让学生感知事物,形成概念,而其中的过程应深究,我们要巧用、活用直观教学,根据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图文并茂,数形并举,灵活地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事物。考虑到弱智学生的先天缺陷、听觉残疾、发话困难,我们要做好补偿工作,充分利用视觉、触觉功能,给学生“看模”最佳机会,师生一道演示操作,让学生在“看模”实践中,通过老师通俗易懂、形象直观语言(包括体态话、手势语、表情语)的精心导引,去学习感知,去建立认知结构。
三、创设情景,激发弱智学生好奇心――培养积极思维的起点
智障儿童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智慧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水平,他们特点是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没有计算能力和数的概念。但这并不是智障儿童不可教,研究表明,他们可以通过训练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智障儿童的数学成绩就有明显提高。我们要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与现实的心理成分是好奇心,它是求知的动力源泉。弱智儿童常常没有求知的欲望与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创设情景,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的过程,这种情景在补偿弱智学生生理、心理残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生理上的原因,致使弱智儿童在接受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距。为求得补偿,适应弱智学生需要,创设情景正中下怀,它的再现过程,正是不断揭示矛盾、生疑引思,又不断解决矛盾,释疑破译的发展过程,并由此使得学生的知识扩展与延伸、思维能力加强与提高。当学生脑子里形成概念以后,要不断跟踪巩固,这时我们只要以静态图作为情景出现就可以了,让学生看图填数,增强记忆,发展能力。
总之,改善弱智儿童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使弱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贯彻直观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好奇心等等手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培养弱智儿童积极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能力 创造性思维
我在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上千幅的儿童画作品相接触,认识到儿童们的处女作并非只是简单和幼稚,儿童们原始的美术创作,闪现的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智慧,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中最本真的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儿童通过在自己的画面中运用线条色彩与独特的构图,来向大人展示自己对美的敏感性,对事物的审美情趣。
第一,创设情景,以美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是美术领域中一个基本内容,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美术课是最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让学生享受美的地方。老师在引导学生享受美,体会美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利用美的情景,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展开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等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并将此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讲《鱼儿游游》一课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儿童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身体特征,鱼儿的趣味知识,并让学生思索“我可以为小鱼画出什么样子的环境,让小鱼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美术课里,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眼中的太阳画的五彩缤纷,充满了光明和快乐。但有个学生却画得完全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黑乎乎的太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也没有生命。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怎么能够画成这样呢?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你瞎画!而这位同学却坚持说:是黑色的。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说道:我们请他自己谈一谈为什么,好吗?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太阳是黑的,是因为它被污染了,是大家不关心它,让它变成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这就是儿童通过眼睛与心灵,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去评价他,肯定是不足取的。通过在课堂中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激趣,以趣促进创造性思维。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学习美术,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尽量贴进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的心理特点,我适时适量地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讲解画小鱼时,让学生观看优美的课件,自己来模仿,做一做小鱼在水中游泳的样子,体会鱼儿游动时的快乐,再进行描绘。让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画一画的快乐趣味美术学习活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原以为的太阳就是一个样子、一个面貌,我们脑中既定的绘画格式就是“一个太阳、一座房子、两棵树、三朵云”,一年级如此,二年级如此,三四五六年级也如此,真是令人厌恶到极点。儿童天真、单纯,富有幻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有很多的不同,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能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吗?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中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它是一个苹果,有的说是一个满月,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里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要点名请班长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我们的教育,把人禁锢在同一个信念里: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完全失去自我自主的意识,在这里,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扼杀了人的天性?潘光旦在1948年的《论教育的更张》一文中说: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加工原料,这样出来的东西叫货品……形式多样的趣味美术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第三,自主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新美术教学大纲提出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彻底摈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为主体,老师唱主角的陈旧观念。我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下三种方法:(1)课前观察,加强感知。在一些创作课学习之前,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进行观察,对于所学习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大致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方法分析,引出问题。在讲授手工制作方法时,不直接把制作的步骤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习,把问题引出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在讲《会动的小纸人》时,我拿出一个作好的小纸人让学生欣赏,把“小纸人的哪一部分会动,以及会动的这一部分是怎样制作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给学生,让学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型课题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