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全球贸易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浅析全球价值链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最近十几年来的结果,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经济体加入到全球生产中来,这就使得整个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为宽阔的发展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增长。当然,对于价值链更为简单的理解是,由于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在目前来看无法通过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能够完成,或者说单纯依靠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进行完成往往成本过于昂贵,因此,全球价值就产生了。目前来看,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大趋势,整个发展的过程也是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同时随着国际运输成本和通讯技术成本等不断的降低,必然会促使跨国公司的大量设立,这将极大的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全球化特征。当然,全球化的价值链对于国家贸易来说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对于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于传统思维下的国家贸易政策制定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正是由于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来控制国外的企业生产,这将极大的改变原有的贸易生产的方式,因此将会极大的改变传统国际贸易的统计方式,为了更加有效合理的衡量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贸易额度,需要摒弃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采用更加合理的国际贸易统计方式。这将有利于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促进各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国际贸易统计的缺陷
传统的国际贸易衡量的原则是采用属地归属的方式,也就是说按照整个产品和服务的原始产地来衡量贸易的额度,这种方式在全球价值链产生之间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其可以准确的衡量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经济体的国际贸易情况。但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的贸易衡量方式的弊端也不断的出现,使得贸易衡量的需求性越来越得不到满足,对于国际贸易的衡量误差也越来越大。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式只是简单的衡量贸易的出口国和贸易的进口国之间价值的增加情况,而无法衡量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之后的继续加工所需要的原料和增加的价值,随着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使得这种国际贸易的统计方式难以更加准确的衡量整个全球价值链下的国家贸易额度。
三、全球价值链下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方式
正是由于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采用新型的国际贸易统计方式,因此,国际贸易委员会也提出了要采用任务型的统计方式,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今国际贸易的大环境,需要进行必要的贸易统计方式革新。因此,国际贸易委员会采用增加值的贸易统计方式,也就是通过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净增加来衡量整个贸易过程中的增长问题,这种方式虽然会有重复记录的问题,但是,就整个计算的过程来说符合当前全球化的特征。这种方式的基本操作公式是采用出口国出口产品的成品价值减去国内生产的成本同时也要减去相应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所付出的成本,这种衡量方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方式是极为相近的。总之,这种衡量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同一种产值的重复计量多次,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区分不同国家和地区产值的实际增加,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不同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增长。
四、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的往来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为了更好的衡量国际贸易额度,需要采用全新的国际贸易衡量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衡量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的增加值,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将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玉焕.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视角下国际贸易统计方法[J].中国经贸,2012,12:45~46.
一、概述
全球化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国家都要积极加入到这一潮流中,顺应经济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世界整体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对国家自身来说,这也是一次发展的机会,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实力,同时使本国的经济环境更适合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当前的环境中,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这样的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包括税收以及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微观上,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这样有利的国内环境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近些年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同时要看到,由于经济政策已经全球性的经济差异仍然存在,我国的随外贸易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二、全球化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扩大自身经济活动范围,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机会,对我国来说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对外贸易活动也在经历着转型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使得对外开放有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这样的全球化模式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1.增加对外合作
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对外贸易合作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一国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外贸易额的增长,首先就要扩大与他国的合作范围,最大限度地增加合作机会。在过去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由于众多规定限制的存在,贸易壁垒十分严重,各国的关税问题以及具体的对外贸易合作方式都不相同,各国上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但在当前的环境中,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贸易壁垒不断被打破,全球各种贸易组织逐渐增加并且制定了很多适合国际贸易往来的条约,这样的环境使我国更加方便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增加了交流往来的机会,在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促进我国进一步完善我国自身对外贸易的机制同时增加贸易额度,促进经济增长。
2.完善贸易机制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这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因素和现地社会体制等综合情况所导致的,所以我国要想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加符合国际发展的要求。在贸易体制上的改革要顺应全球发展的潮流,向其他国家的学习,在不断地磨合借鉴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改革。全球化环境下各种集中在同一环境中进行贸易往来,有利于学习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运行策略,同时吸收国际通行的贸易法则,防止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引起纠纷,促进对外贸易的规范化、科学化。
3.提升经济实力
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活动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项,扩大对外贸易的范围、增强实力也是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环境下,我国也进行对外的贸易来往,但从整体上来说处于初级阶段,贸易额较低,无法实现较大的突破,如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给与我国更多的发展机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对外贸易活动的环境。从近些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以及其占国家经济发展总量比重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知出,全球化的环境不仅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三、全球化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整体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机会,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实现自身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我国在全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我们自身体制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的问题,也有全球贸易障碍以及其他国家可以破坏阻挠的因素,综合起来,这些都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予以解决。
1.政策不规范
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活动中,除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也需要规范科学的国内政策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还欠缺较多。在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或参与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中时,总是缺乏良好健全的政策支持,这让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如今全球企业更多的进行共同的贸易活动,缺少规范的政策支持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增加了很多障碍。
2.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
尽管当前全球的贸易活动逐渐平等化、开放化,但贸易壁垒仍然存在,如我国经常在对国外的产品销售中遭遇反倾销调查,一些国家会针对我国部分产品提出倾销的质疑,并且开出“天价”罚单,这些情况都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存在很多障碍。贸易壁垒也让我国企业在一些全球经济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很好地进行合作,这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往来的主要问题。
四、结语
当前的全球化环境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来说是有利有弊的,它既为企业参与更多更大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同时又给我国的企业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对外贸易活动也要继续强化,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壮大自身实力的需要。我国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的活动中,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作者:冯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国达.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汪五一.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经合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编写这个报告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每个贸易环节增值信息的数据库,供贸易决策机构参考。该数据库将为贸易决策提供五个领域的重要信息:一是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进口中间产品和服务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相互依存的实质;四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五是供需恐慌对下、上游生产的震荡。
报告的初步结论首先强调开放和高效的服务业市场的重要性。服务业占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的GDP的三分之二,但按附加值算对出口的贡献率仅为50%,在中国不足30%。换句话说,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这里揭示的信息是,在以全球价值链为主体的世界中,要想提高生产率,保持国际竞争力,就需要进口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和服务。
报告分析了运输器材2009年的出口态势,指出世界主要制造商出口的运输器材中,30%至50%的价值源自国外进口。按出口毛值算,德国出口比美国高25%;按附加值算,德国只高5%。这说明德国产品内含高得多的进口中间产品和服务。电子产品出口情况类似。中国和韩国是2009年的最大出口国,两国的出口电子产品中含进口成分约40%。
总体而言,大多数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约三分之一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中国纺织业的中间品进口,近85%用于出口加工。一国进口中也可能包含进口国自身的成分,美国进口含5%的美国成分,中国含7%的中国成分。
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当前按传统方式的双边贸易平衡数据,包含大量重复计算,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报告以争吵多年的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为例。如按增加值计算,中国对美国顺差高估了400亿美元即25%以上,因为中国进口品中含有很高的美国成分;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品中含有三分之一的进口成分,美国对华服务出口顺差达150亿美元之巨。由此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争端根本就是一个庸人自扰的伪议题,被某些人用来做政治炒作,干扰了中美之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这项研究给贸易政策决策者和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世界就尝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苦果,为什么到如今还有人津津乐道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还竟能被某些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应该引以为戒。据报道,瑞士的一则研究报告指出,欧盟制裁中国光伏产品得不偿失。对中国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仅德国就可能在三年内减少8.47万个工作岗位,受保护产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仅相当于其他行业因此而失去的工作岗位的五分之一。这是名副其实的得不偿失。光伏案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欧盟紧紧跟上可能是担心贸易转向,也就是说怕美国关了门,中国产品转流到欧盟。其实,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惩罚性关税也同样只是保护了个别缺乏竞争性的制造商,伤害了大多数消费者和贸易商的利益。
抛开此案不说,中国在制订贸易政策过程中,应深思进口高效中间产品和服务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仅关系到特定产品的成本,也关系到宏观贸易环境的可持续性。中国产品一定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同其他国家互利共赢才能保障市场准入的可靠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意味着更广泛的市场选择,但同时也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
对中国产业部门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加快服务业的升级,不仅要服务好生产和消费,更要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对制造业来说,进出口要通盘考虑,进口未必是坏事,过多的出口未必一定是好事,进还是出,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要依赖政府出台产业保护政策。我们想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就不可能关闭自己的市场。中国产业欣欣向上,方兴未艾,当然要选择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
链接
关于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新闻热点:
面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保增长”是现阶段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保增长”的目标落到实处,理所当然要将“扩内需”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扩内需”并非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对外贸易在“保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内需”的同时,如果也能够尽可能发挥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可供选择的手段增加了,“保增长”的把握性自然也会增大,“扩内需”过程因此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总体来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有所放慢。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连续6年都超过了两成,但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却只有17.8%,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7.2%和18.5%,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明显放慢。
现阶段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放慢,但2008年的全年统计只不过是由“显著”增长变为“温和”增长。可是,如果像证券分析师那样也做一张《分时走势图》,则不难看出,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基本上可以用“高开低走”这个股评术语加以概括。2008年10月以前,进出口贸易增长或快或慢,但基本上能够保持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出口和进口分别累计增长21.9%和27.6%。可在10月之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形势却可以用“晚节不保”来形容。据统计,2008年11月全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和17.9%,特别是出口贸易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月度负增长。更有甚者,进出口贸易的月度负增长并非“间歇”性,而是渐成趋势。2008年12月,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8%和21.3%。
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即使对外贸易规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萎缩,贸易顺差扩大的势头也依然得以持续。由于进口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出口贸易的下降幅度,2008年11月贸易顺差达到400.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月,而12月贸易顺差也达到了389.8亿美元的历史次高点。再看一看整个2008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54.6亿美元。
一般来讲,许多人都会认为出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拉动也就越大;而进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拖累也就越大。近期,由于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强化。
可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尽管贸易顺差还在扩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难度却在加大,许多企业苦不堪言。当下,眼看着一些出口企业停工甚至关闭,眼看着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甚至白领们丢掉饭碗,又有何理由为贸易顺差的增加而自我欣慰?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加大应当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来看,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由此,笔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小贸易的大顺差不足为喜,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一定比得上大贸易下的小顺差,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大贸易下出现的适度逆差。2008年11月贸易顺差创新高就能印证这一命题。否则,中央也就没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特别强调要靠“扩内需”来保增长了。
就对外贸易而言,净出口因素固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净出口因素绝非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会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对上述净出口因素起“推动作用”的唯一性提出挑战。按发展经济学的概念,贫困化增长是指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导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大于社会福利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穷。在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下,出口越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阶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萎缩,贫困化增长的先决条件不复存在。在进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对外贸易或许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化增长,但“贫困化”的特征却依然存在,索性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又何妨?
的确,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应当体现在净出口方面。可是,如果将微观层面也纳入观察视野,仅从净出口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免有些狭隘。单独来看,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只不过这种拉动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而是通过微观层面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
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商主义色彩,但对不同国家来说,通过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来推动经济增长或许具有可行性,动机也无可厚非。可是,就整个世界贸易体系而言,各国对贸易顺差的追求恰似一场“零合游戏”: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必然要以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为前提。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福利的“正合效应”,而非“零合效应”或者“负合游戏”。否则,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保增长”绝非单靠贸易顺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资源的全球配置力度不断强化,过分追求贸易顺差不仅无助于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未必就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富国并不少见,而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穷国也屡见不鲜。
不难看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仅仅靠贸易顺差的大小来加以简单评价。现实状况表明,近期的贸易顺差加大颇具“贫困化”特征。
首先,在当前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出现萎缩的状况下,月度和年度贸易顺差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说明这一顺差本身就存在质量上的隐患。在出口保持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贡献度的情况下,随着出口贸易出现萎缩、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压制,不仅会导致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收窄,开工率下降,赢利减少,也会对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造成压力。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贸易规模出现大面积萎缩,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机会也相应减少,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效借助“外力”,很难更多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弥补内在资源的“瓶颈”约束。
其次,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合作都要立足于一个为相关各国所接受的共同平台。一般来说,在这个平台之上,一个国家的顺差大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强一些;而顺差小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牵制作用强一些。可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平台已经不再稳固,净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的确很难说。将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2008年11月出现双向萎缩,对中国经济而言尤为不同寻常。在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国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产业链条上自然也会出现相当多的断裂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的损害最大。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征,加工贸易的下滑还有可能会导致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双向萎缩。
再次,近期贸易顺差的迭创新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变化因素。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上的反应并非完全都具有对称性。总体来看,初级产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最为立竿见影。相反,工业制成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逐步显现的,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初级产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而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却相当大。因此,目前中国进口萎缩速度要快于出口萎缩速度,贸易顺差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规模很难保得住,甚至有可能转为逆差。即使贸易顺差能够进一步扩张,也很难摆脱“贫困化扩张”之嫌。
总之,无论是出口规模下降,还是进口规模下降,对经济增长来说不一定都是利好因素,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整体萎缩对经济增长来说则进一步构成了利空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对外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时刻保持警惕。
表面上看,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否关乎“保增长”的大局,而具体的进出口业务只不过关系到相关企业的“小算盘”。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出口企业来说,只要做好每一笔进出口业务,都有利于“保增长”。
一方面,为了推动出口贸易,今后应当通过进一步挖掘商业机会,强化出口企业的技术投入与管理水平,扩大出口企业的赢利空间。这些努力看起来是针对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但最终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饭碗”,有利于增加税收和就业,从官方和民间的立场去面对出口企业的福利“溢出”,最终会为宏观经济带来活力;另一方面,推动进口贸易,要利用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通过进一步引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间产品,来加大相关企业的赢利空间。
关键词:新贸易统计数据;产品附加值;背景;优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95-05
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贸易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壁垒的降低、国际运输环境的改善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成本迅速下降。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而导致全球生产价值链的逐步形成。其结果是产品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外包等新的贸易形式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中间产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由于中间产品进口需要反复经过海关,而每经过一次海关就要在贸易统计中记录一次,因此,这种以全球产品生产协作为基础的中间产品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也是引起世界贸易非线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如,由泰国组装生产的计算机硬盘,其中间产品分别来自于10个亚洲和美洲国家;美国的波音787飞机,其机翼来自于日本,发动机来自于英国,刹车、电力系统和计算机组件来自于法国。相关研究表明,中间产品贸易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30%左右,且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中以40%的年均速度增长(D.Hummels et al,2001)。近年来,中间产品贸易更是占到了世界货物贸易的56%和服务贸易的70%(Miroudot et al,2009)。
由于传统的贸易统计主要依据的是海关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其结果是将出口产品的所有价值均归于最终出口该商品的国家,因此,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一方面不能准确统计新的贸易方式,即中间产品贸易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还将夸大最终出口该商品的国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WTO总干事拉米(Lamy,2012)就认为,“新的经济现象要有新的经济和统计方式与之相适应。好的统计数据有助于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解。如果我们仍然利用不完整的数据来制定政策,就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如果用旧数据来研究新问题,则争论和误解也会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世界贸易发展的现实,WTO将于2013年初出台第一批基于产品附加值的“附加值统计”(Value-added Statis-tic)数据(或称新贸易统计数据),以更好地衡量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出台了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政策。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世界贸易仍将向更加稳固的自由化发展方向迈进。而WTO新贸易统计数据的出台正是适应世界贸易环境变化的需要。它不仅会对世界贸易的统计形成颠覆性的变革,同样也会对我国未来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对WTO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将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
一、WTO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
新贸易统计数据的出台源于世界贸易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使传统的以国别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贸易统计数据不再适应世界贸易的发展变化。WTO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税水平的显著下降加速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
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关税水平的下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降低了进口中间产品的成本,推动了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以亚洲为例,目前亚洲各国最惠国关税的税率在5%。10%之间,较之20世纪90年代也有大幅度的下降。较低的关税必然会降低贸易的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各国出口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
各国出口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首先,各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如,集装箱运输船和集装箱码头的出现,降低了海运的成本;航空条件的改善则极大地降低了时间密集型国际贸易的成本。其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了贸易中的通讯成本。最后,一些国家国内贸易规制的减少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上述各方面出口环境的改善都为扩大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有效推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产品生产的进一步分工,推动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
(三)出口加工园区的建设推动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
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纷纷建立了本国专门的出口加工园区。而出口加工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贸易新生产方式的形成。根据世界劳动组织(ILO)的统计,截至2006年,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共建立了3500多个出口加工园区。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的统计数据也表明,目前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五分之一产品和进口的13%产品来自于出口加工园区。由此可见,出口加工园区的建立对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带动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
伴随着运输成本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下降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生产价值链的形成,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以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约为5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约230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了3070亿美元。在亚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中间产品在亚洲出口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也由1995年的26%上升到了2009年的35%。
二、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
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主要适用于从产品的生产到出口的整个产品价值链都处于一国内部的贸易统计,并不适合用于由生产分工全球化而导致的新的贸易统计。对比新的贸易统计数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在衡量诸如行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贸易保护、汇率、经济周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统计全球贸易量,而且至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全球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解。
(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也可以揭示工业国家再进口的产品种类
为了更好地统计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要追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解到各个从事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的国家。这就使得新贸易统计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各国进口中间产品的来源地及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以及各国再进口的产品种类。
(二)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
由于在新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下,一国只专注于产品的某一特定生产环节,因此,衡量~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贡献不应以出口产品的最后总价值来判断,而应以该国所从事的特定生产环节的价值来判断,即以该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来判断。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出口产品的价值都归于最后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这无疑会夸大最后从事产品组装环节的国家在产品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无法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能够较好地确定每个国家在产品各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以美国在苹果手机(iPhone)上的贸易为例。米鲁多(Miroudot,2011)调查了2009年美国在iPhone上的贸易平衡情况。从表1数据可知,如果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美国2009年在iPhone产品上从中国进口了约19.01亿美元的产品;相应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19.01亿美元。可如果按照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方式来计算,美国进口的19.01亿美元的iPhone产品中,中国生产的附加值只有7 350万美元,仅相当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3.87%。美国贸易逆差的其余部分其实来自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中间产品生产国。由此可见,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中,中国在iPhone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了。
(三)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
新贸易统计数据在解决各国在市场准人和贸易政策方面的争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市场准人和贸易政策的很多争论均来自于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不同看法,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世界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因此,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有助于减少各国对市场准人和贸易政策的争论。第二,基于全球生产体系的新生产方式使贸易竞争力不再存在于国家之间,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存在于生产的不同环节之间,因此,在WTO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下,传统的对于最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以最优关税为例,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最优关税应当是逐级增加的。而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一国的最优关税应当变得很小,而且不应再是逐级增加的。可见,如果依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统计的数据,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无疑将导致错误的结论。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对贸易量的统计是依据产品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而非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其所提供的数据无疑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利于一国贸易政策的正确制定。
(四)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
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产品的生产价值链由一国延长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对产品价值链中的任何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将通过价值链传导到其他国家,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最终消费的锐减直接导致处于产品最终组装环节的中国出口的下降,而中国出口的下降又影响到其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对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上游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可见,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只关注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法准确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一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从而更有可能准确判断经济冲击对产品价值链上各国的影响。
(五)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
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精确地告诉我们就业岗位在生产环节的哪部分从事产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一项以欧盟制鞋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发现认为,中国对欧盟的皮鞋出口导致了欧洲制鞋业工作岗位的消失;但是通过根据新贸易统计方式所计算出的数据则清楚地表明,欧洲制鞋业所丧失的只是皮鞋的加工制作这一部分工作岗位,皮鞋的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上的工作岗位仍然存在于欧洲,并且欧洲的制鞋企业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变得更具竞争力。
(六)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OECD的研究表明,重新分配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会对一国的碳排放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下,出口产品的碳含量全部被归于最终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而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所具有按产品附加值统计贸易的特点,则可以将产品中的碳含量分解到各生产环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可见,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各国环境的影响。
(七)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
这里仍以美国iPhone产品为例分析。如果根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中国在iPhone上的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但是,如果以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衡量则可以发现,中国在iPhone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事实上仅仅局限于产品组装这一生产环节上,而iPhone生产的中上游环节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仍然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三、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影响
(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衡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各国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而非存在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竞争力水平,针对的只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这种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将明显夸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洛迪克(D.Rodfik,2011)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研究就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于比中国人均GDP高3~6倍的国家的生产水平。可见,如果我国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各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因此,基于新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能准确反映我国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如,新贸易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主要存在于产品的组装环节,主要从事的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仍然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我们便可以依据这一结论,提出更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
(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
随着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作用仍停留在以产品组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但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产品出口的全部价值却全部记在中国,从而导致虽然中国对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中国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却很小。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是基于各国在产品中的附加值统计的,因此,势必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中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从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WTO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都表明,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数据,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50亿美元;但如果按照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l 640亿美元,仅占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69%。詹森和诺格拉(Johnson,Noguera,2010)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依据以一国产品附加值为基础的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中美双边贸易,则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下降30%~40%。
(三)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国家认为与我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不但造成其本国的贸易不平衡,而且导致本国就业岗位的大量流失。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新贸易统计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贸易中的收益和成本,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反映各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