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贫困户扶贫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步棋:识贫
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逐步提高精准识别率,做到“真识贫、识真贫”。依据家庭年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综合防治考虑家庭成员身体、就业状况及子女上学等各方面情况的原则,按照“两公示一公开”的程序,精准识别。2014年,全市共识别出农村贫困户5134户、贫困人口10199人。与此同时,将城镇特殊困难群体一并纳入精准扶贫范围,参照农村贫困户的评选办法,识别出城镇困难户213户、困难人口581人。
为保证质量,确保精准识别不落一户一人,2015年,全市多次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扶贫攻坚精准识别与大数据系统建设工作检查的通知》,进一步查漏补缺、纠错纠偏,真正把扶贫对象、致贫原因等基本信息完全核实、搞准,确保“零差错”。按照“七个一不准”经“一票否决”,剔除不合格户1020户、2240贫困人口,新增贫困户460户958贫困人口。2016年,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开展全面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残疾人口以及收入达标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未解决的贫困家庭予以重点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严格执行8个识别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对照“七清四严”的标准对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排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剔除。
第二步棋:助贫
精准施策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居住在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可开发扶持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对于需要就地扶贫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15年,全市干部“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贫困户总户数为3316户,总人数为9091人。城镇居民困难户总户数为213户,总人数为581人,根据贫困户需求,分为六大帮扶类型:产业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516户,1614人;搬迁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29户,78人;教育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128户,408人;保障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1801户,4495人;培训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322户,1021人;其他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520户,1412人。
第三步棋:退贫
精准退出是做好扶贫的目的。高度重视贫困退出工作,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一是明确脱贫任务和脱贫时间。围绕脱贫任务,制定了《德兴市脱贫攻坚规划(2016-2017年)》,分年度制定了德兴市精准脱贫退出规划。2016年任务数:东坞、宗儒、张村3个贫困村和4136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任务数:胡家、花林村、泸口3个贫困村及2166贫困人口脱贫。二是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德兴市贫困户贫困村退出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退出程序进行了检查,督促改正,完善内容,规范程序,做到把关严格、流程到位,确保当年脱贫人口精准度达98%以上。三是积极配合第三方评估。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自查,加大宣传力度,打消退出贫困户的顾虑,正确对待第三方评估。针对2户不达标退出贫困户重新进行调查和审定,确保真实性。四是及时开展回退工作。按照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主要衡量指标,开展两次回退工作,全市共回退1292人。
唱响富民曲
围绕“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等“四个好”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系列工程,同步推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程,近年来,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358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自筹资金8500万元,共扶持产业项目30多个,直接受益贫困户达4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以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三年来,共投资1200多万元,修建道路110多条,路面硬化180多公里。2016年12月1日,全市35l镇村公交线路全面开通,覆盖全市75个行政村,开通率达91.45%。镇村公交的开通极大地减轻了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成本,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我市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4月,启动电商扶贫工程,在全市建立67家电商服务站点,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与实体店线上线下销售,促进了贫困户增收。李海香是南岸村的一名精准扶贫户,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上有年迈公婆,下有年幼儿子,家庭年收入13600元。得知在网上销售南瓜果能赚钱,李海香毅然选择加入制作、销售南瓜果的大军。仅一个多月,李海香的南瓜果就销售了150余斤,家庭新增收入3000余元。
关键词:项目制;精准扶贫;精准识别;三社联动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12 ― 06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齐齐哈尔市的精准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际上带来的是整个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从原来的总体性治理到现在的技术治理〔1〕。而伴随着税费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的使命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要钱”“要粮”到现在的“跑钱”“跑项目”〔2〕,由此而带来的是项目制的管理和运作体制〔3〕。项目制下,地方的发展和建设等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以项目为依托〔4〕。项目制下,地方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贫富差距,实际上造成的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瓶颈,贫困地区在跑项目与拿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的难题,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5〕。
2013年11月,提出了“精准扶贫”, 2015年的各种讲话和指示中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的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①。此时,探索有效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办法和工作机制就成为了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举措。调研团队主要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老年贫困户养老为核心,主要根据个案探寻特定群体特定需求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选取了黑龙江省富裕县和讷河市的6个村的36户贫困户进行了结构式访谈,其中老年贫困户26户,非老年贫困户10户。并对每个县(市)的扶贫办主任和低保局负责人、每个乡镇的书记和分管扶贫的副乡长、每个村庄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通过统计发现,因病致贫是老年贫困户的主要类型,且多集中于国标贫困户②。
黑龙江省提出在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6〕。在项目制治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实现精准扶贫的重点又在于“项目进村,产业拉动”。齐齐哈尔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80年代后期至今国企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农村老龄化情况严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不容乐观,老年群体的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人群之一。而精准扶贫的要求是在贫困户和贫困村基础上的精准①,地方政府扶贫的重点集中于 “项目进村,产业拉动”②,老年贫困户中有大部分是因病和因灾致贫的,“项目进村,产业拉动”式的扶贫方式实际上面对特定群体的时候,无法整群推进。而地方政府要想实现扶贫又必须去跑项目、拿项目,这样才能拿到更多的资源来推动精准扶贫。项目进村、产业拉动的大背景下,齐齐哈尔市政府针对老年贫困户的精神扶贫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最为核心的在于识别与帮扶的错位及管理的碎片化。
三、项目制扶贫的问题:识别、帮扶的错位及管理的碎片化
齐齐哈尔市精准扶贫真正的针对老年贫困户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贫困户建档立卡和低保、“产业扶贫,整村推动”三个方面。针对老年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中,主要仍然集中在“产业脱贫”,且专门的针对措施缺乏。齐齐哈尔市针对老年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有着帮扶内容的单一性及临时化、帮扶对象的错位、精准识别的形式化和精准管理的碎片化以及精准考核的问题。
(一)精准帮扶内容的单一性及临时化――结对帮扶之间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接
齐齐哈尔市新农合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覆盖,但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却不容乐观③。医疗保障的需求基本上是所有老年贫困户最重要的需求。根据访谈资料发现,老年贫困户的日常购买理疗药品和治病支出较大④。
虽然新农合的覆盖人口比例很高,但是在现实中老年贫困户在医疗上的花销除了报销之外,自己负担的部分仍然给老年贫困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导致其不敢看病,通常选择自行购买便宜的药品简单治疗而不去医院的现象较为普遍⑤。访谈资料分析发现,老年贫困户一般都在二级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看病⑥。可见,参保费和报销比例之外的花销对老年贫困户来说仍然负担很大。这反映出齐齐哈尔市精准帮扶内容的单一性,社会保障的渠道和内容都较单一,且帮扶的过程没有实现针对特定对象实现精准。
虽然在农村已经实施了结对帮扶,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帮扶干部不了解帮扶路径,致使多数结对帮扶存在形式化现象。结对帮扶手段相对单一和临时化。结对帮扶有两种:(1)直接给点钱或送粮食、食用油等带有临时救质的帮扶;(2)购买家畜幼崽,实施养殖项目帮扶,但需要老年人自己去购买饲料来养。至于老年贫困户的需求,则多集中在让政府“直接给点钱”和“进低保”这两个方面,对于“扶贫开发项目”,老年贫困户并不热心。这反映出齐齐哈尔市精准帮扶内容的临时化,无法在老年贫困户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
(二)精准识别的形式化――贫困户建档立卡及与低保标准的冲突
齐哈尔市主要根据“因病、因灾、因婚、因学、因残和其他”这六大块来进行贫困户识别,在贫困户认定方面主要依据人均年收入,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认定为国标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高于2736低于3331元的认定为省标贫困人口。具体的认定办法每县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执行,也即是说,齐齐哈尔市扶贫办只给了一个数字,现有政府扶贫系统中并没有区分老年贫困户与非老年贫困户,目前的扶贫工作针对的是贫困现象而非特定的人群。
以富裕县为例,介绍一下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主要依据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但是在建档立卡的过程中还有明确的条件限制,富裕县确定的标准为11种人①。而确定为贫困户的过程仍然有着一整套流程,需要经过“自愿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填册―数据录入”②。在档案卡里的老年贫困户每人每月可享受70元的贫困补助,另外部分因残及重大疾病的老年困户,看病时持证明可享受比普通户更高的报销比例,在项目整村推进的过程中,贫困户可享受低息贷款,另外凡是贫困户的也可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等③。老年贫困户除了看病报销兜底和危房改造补贴,其他的待遇其能够享受到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年龄和劳动能力的限制,贷款进行项目和产业致富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危房改造补贴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老年贫困户更渴望政府统一施工进行危房改造。
如果再比较一下低保户享受的待遇来说,贫困户所享受的待遇是微不足道的。低保户及五保供养户可享受的待遇为:低保户城市每人每月510元;农村每人每年3500元;五保供养补贴金额,集中供养的为6200元/年,分散供养为4300元/年人。而低保户的认证标准数额高于国标贫困户和省标贫困户的认证标准数额,从逻辑上来说,凡是贫困户的都是低保户。但是在贫困户当中,低保户和五保供养户占贫困户总数的比例是很少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人员占县区贫困人口的比例是很少的,可见低保在贫困户中的覆盖率是低的④。
另外据访谈资料获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低保的认证标准和贫困户的认证标准不统一。低保的认证标准及认证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低保的认证数额和补贴数额是一致的,但是在认证低保的过程中有17种条件限制,也即是说,低保认证过程中,人均年纯收入只是参考的一部分⑤。而贫困户的认证标准及方法相比之下显得随意,齐齐哈尔市政府只是给了一个具体的线(省标和国标),至于这个线如何算,有哪些限制条件,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出现了是贫困户但是不是低保户的情况。另外也反映出齐齐哈尔市精准识别过程中的识别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据访谈发现,齐齐哈尔市各个机构目前都在进行精准扶贫,但是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和办法并没有,等于说各个机构各管一摊,且相互的独立性较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协调有待继续加强。
(三)精准帮扶对象的错位――项目进村,产业拉动
齐齐哈尔市精准扶贫的真正重点在于“项目进村”和“产业拉动”,以富裕县为例,富裕县重点在发展奶牛养殖、大雁特色养殖、粮食仓储、乡村旅游四大产业上下功夫,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乡一业”主导产业10个、“一村一品”致富产业90个、“一户一策”脱贫措施68个⑥。“项目进村”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类、养殖类项目、种植类项目三种,且已养殖类和种植类项目为核心。养殖类项目和种植类项目对于老年贫困户来说是不现实的,上文已经分析了老年贫困户的现状,“项目进村”和“产业拉动”不适合老年贫困户,老年贫困户更多的是希望政府直接的政策兜底。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真正的专门针对老年贫困户的政策兜底是很少的⑦。
这反映出齐齐哈尔市精准帮扶对象的错位,齐齐哈尔市精准扶贫的着眼点在于贫困现象,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虽然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策”,但是其所要完成的是一种数字式的脱贫,着眼于摘掉贫困的帽子,而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
(四)精准管理碎片化――机构之间各自为政
齐齐哈尔市精准帮扶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责任制,上下级严格的责任关系及一票否决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精准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碎片化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机构间标准的不统一、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①。
访谈发现,精准扶贫标准的混乱,各个机构根据自己机构的性质制定标准,民政局、低保局、统计局、交通局、金融机构等都在进行扶贫,但是总的统一标准如何,每个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等实际上是没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的②。而扶贫办则只是政策汇总,很难有所作为。低保局、扶贫办、乡镇政府负责扶贫的人员数量和专业程度都不容乐观。这种状态导致的结果:(1)因各部门标准不一,会出现重复扶贫和错漏扶贫的现象;(2)扶贫部门失去扶贫对象的信任,从而增加扶贫工作的成本,并且大大降低了贫困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积极主动参与程度;(3)老年贫困户有事就只找乡长或乡党委书记。
(五)精准考核指标的单一化――数字脱贫与退出机制不完善
R齐哈尔市养老扶贫工作的考核以整体的扶贫工作考核为主,考核指标主要是数字,那就是县乡村要脱掉贫困的帽子,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要超过贫困线。这种状况就导致了实际工作中追求“数字脱贫”的现象③。老年贫困户的退出标准主要是根据省贫和国贫线来展开,即只要年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就得退出。但是,老年贫困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种种问题,如医疗、住房、养老等,其基本生活需求可能并没有满足。
四、联动机制:项目制扶贫的出路
根据上文中所述齐齐哈尔老年贫困户精准扶贫的问题,如图1所示,主要根据“三社联动”模式,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精准帮扶内容方面,依托扶贫项目,引入第三方的运作管理和监督
第一步:首先区分项目扶贫的对象,即只有“项目扶贫型”和“自我扶贫型”的老年贫困户适合项目开发扶贫。
第二步:按老年贫困户是否亲自参与来开展项目运作:(1)老年贫困户亲自参与的项目,以提供具体有效的帮扶手段为主,如养殖项目的技术指导、项目产出的销售渠道保障(确定的兜底政策及销售渠道);(2)老年贫困户不参与的项目即入股分红类的项目,老年贫困户代表要作为第三方对项目的运作管理及项目分红进行全程监督。
(二)在精准识别方面:统一标准和引入第三方监督
第一步,如表1所示,以老年贫困户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征进行分类。
第二步,以国标线和省标线为基础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老年贫困户识别指标体系。
第三步,在整个识别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1.对有评议资格的村户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两类:(1)无争议的村户,即村屯中公认的、明显的贫困户。他们不应该进入民主表决,而是由第三方审核复查后直接认定。(2)有争议的村户。2.全体村民对有争议的村户进行评议表决。“村民代表”往往是利益群体中的成员,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民主评议结果,就必须是全体村户代表参与,尤其是被评议的老年贫困户。3.村庄结对帮扶方或第三方力量(如县乡负责管理低保的人员,低保局,乡民政所等工作人员)作为现场的监察员对评选进行监督,全程录像,录像及唱票都由结对帮扶方或第三方监督方来负责。
(三)在精准帮扶对象层面:结合图1三社联动模式,根据老年贫困户需求及类型划分扶贫机构和对象
结合“三社联动”机制和志愿者服务平台,按老年贫困户的养老需求与帮扶供给方的资源特征进行分类结对。第一步,如表1那样对要帮扶的老年贫困户进行精准分类,用一个简单的测量表格对各类老年贫困户进行需求评估,进而按其需求进行分类。
第二步,对帮扶供给方的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提供帮扶的群体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应该按其能提供的主要帮扶资源进行分类。
第三步,进行供需相配的结对。根据不同机构的职能特征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帮扶,如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医疗保障性老年贫困户,经济发展部分负责自我扶贫型的贫困户等。
(四)在精准管理与考核方面: 构建管理和考核的“联动机制”
第一步,构建以扶贫办为中心,以低保、社保和医保为核心内容的养老扶贫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如图1所示,以扶贫办的识别类型为基础,将不同类型的老年贫困户归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在这个联动机制中:(1)扶贫办要起到中心的作用;(2)扶贫办要有一定的职能权限,能保证扶贫办在协调其他各部门资源和考核各部门的扶贫效果上有相应的合法性和效力;(3)完善扶贫办各个机构,在扶贫办下要设立组织协调科、项目管理科、考核科这三个分支机构,每个机构配足相应人数;(4)由扶贫办来承担网上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第二步,以评价养老需求满足的指标体系来作为养老扶贫工作考核的依据。1. 依据老年贫困户的养老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实际效果来评价标准;2.构建一套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如下表2。实现这一策略,既可以借用其他省份已有的考核量表,也可以邀请省市专家自行制定一套适合本地的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步,根据识别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退出标准。结合表1,制定不同类型的老年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如表3。
四、结论
本研究是基于国家项目制运作基础上的精准扶贫实际问题路径的研究。项目制下,地方政府和国家实际上由于拥有的资源和权责方面的不协调,造成了扶贫开发的困境,不过在项目制运作管理模式下,精准扶贫也可以实行与项目制运作相匹配的“扶贫联动模式”。联动模式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放权,实际上联动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关键点在于政府机构职能专业化,不同的部门机构根据自己部门机构的职能实现扶贫对象和帮扶内容的精准。项目制的困境在于地方政府有限的事权承担无限的责任,必须唯项目是从〔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精准扶贫联动机制的形成是项目制运作逻辑下的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或者f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引入社会力量或者说市场力量来进行扶贫开发管理,这有效的规避了分税制带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8〕。
〔参 考 文 献〕
〔1〕渠敬东,应星,周飞舟.从总体性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9):104-127.
〔2〕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
――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03):01-38.
〔3〕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05):113-130.
〔4〕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12,(01):01-37.
〔5〕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289-295.
〔6〕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D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
2016-01-15.
〔7〕应星.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05:125-132.
“四率一度”:贫困识别漏评率、贫困识别错评率、贫困退出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综合认可度。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纠“两错”补“一漏”:纠错评、错退,补漏评
建档立卡贫困户属性:一般贫困户 、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
三看:一看房,看农户实际居住房屋是否安全,是否应纳入鉴定范围(如需要,看是否有鉴定证明;如是危房,是否改造及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情况)。二看水,看农户取水方式,饮水是否困难。三看人,看农户家庭人员情况(重点了解农户家庭成员生产生活情况,可根据家庭人口的年龄分布了解)
三问:一问农户属性。其中贫困户要问其是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还是五保贫困户;脱贫户,要问其是哪一年度的脱贫户;一般农户要问其不符合建档立卡识别条件的原因。二问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根据家庭人口状况,分析收入来源情况,包括工资性收入(务工、生态护林员、扶贫专岗等)、生产经营性收入(种植、养殖等)、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金、房屋租金等)、转移性收入(生态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养老金、低保金、五保金等)、生产经营性支出等情况;看其家庭刚性支出情况。三问群众政策知晓情况。一方面,要问农户是否了解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养老扶贫、生态扶贫、精准防贫等有关政策;另一方面,要问农户是否了解自身享受扶贫政策情况。
三核:一核对农户户籍人口与长期居住人口是否一致;对脱贫户、贫困户要核查其系统人口与扶贫手册人口、共同生活人口、户口簿人口是否一致。二核对贫困户(脱贫户)致贫原因及各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及户档管理情况。三核对贫困户(脱贫户)扶贫手册填写情况,是否按照要求精准填写基本情况、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内容,重点核查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是否填写精准规范。
“A”类户(稳定户),主要是村里经济相对富裕的农户,实行列表管理(对争当贫困户的,要搜集整理该户“六不评”等佐证资料)。
“B”类户(脱贫享受政策户),主要是村里的脱贫享受政策户。属于错退的,要及时回退;属于脱贫不稳定的,要采取防返贫措施;属于正常脱贫的,要落实好后续巩固提升措施,提高脱贫质量。
“C”类户(未脱贫户),主要是村里的未脱贫户,要在一户一档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对档案资料充实完善。要收集整理能够说明其符合贫困户条件,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佐证资料。属于错评的,要及时予以清退或标注;属于正常贫困户的,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D”类户(边缘户),主要是不符合贫困户条件,但居住房屋相对破旧或家中有病人、残疾人、低保人员等特殊情况的边缘户,要核实其家庭有“六不评”、无“六优先”,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因家贫困线标准等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必要佐证资料。符合防贫对象条件的,及时纳入防贫台帐,进行预警监测。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对象管理,防止增贫返贫等现象发生。
六不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①家庭成员中有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有稳定工资收入的;②家庭成员中有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③家庭有在城镇购买商品房、门市房等的(不含因灾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和拆迁建房);④家庭成员中拥有小轿车(含面包车)、工程机械、大型农机具的;⑤家庭成员中有作为企业法人或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企业且有年审记录的,或长期雇用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⑥家庭成员中有高费择校读书、在高费私立学校读书或自费出国留学的。
六优先:有重病人的优先,有重度残疾的优先,有在校学生的优先,无壮劳力的优先,住危房的优先,重灾户优先。“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贫困户识别程序:贫困户识别要遵循的程序中有“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两公示”指村级评议公示和乡镇审核公示;“一比对”指县级对乡镇上报的数据进行比对;“一公告”指县级对乡镇上报数据比对审核完成后在行政村进行一次公告。具体识别程序:(一)向村委会提交《贫困户申请书》。(二)确认识别对象。村“两委”根据入户调查服务情况,集体研究确定,然后与申请农户进行对接,符合贫困户条件确认为识别对象。(三)入户核查。对确认的识别对象,由驻村工作队或乡镇包村干部、村干部对收入和“两不愁、三 保障”情况进行核查。(四)村级评议公示。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识别对象进行民主评议,村委会公示(时间5天) 无异议后,由村“两委”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五)乡镇审核公示。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审核,由乡(镇)政府在行政村公示(时间5天)。无异议的,将拟定贫困户名单报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复审。(六)县级比对公告。县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财政、公安、民政、住建、国土、工商等单位进行数据比对、核查,将确定的贫困户名单在行政村公告。(七)采集贫困户信息,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
贫困村退出标准:以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2%为主要衡量指标,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以下6项指标全部达标后退出:
(1)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2%;
(2)通硬化路;
(3)通动力电;
(4)实现安全饮水;
(5)人居环境干净整洁;
(6)具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贫困户退出标准:贫困户退出以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衡量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的地区,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且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视为脱贫人口。以下6项指标全部达标后退出:
(一)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确保吃穿不愁;
(二)有明确的脱贫路径和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实现安全饮水;
(四)实现住房安全;
(五)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年度贫困线(人均纯收入)
1.识别标准:2014年2800元:2015年2855元;2016年2952元;2017年3200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
2.退出标准:2016年按3026元,实际按3100元掌握。2017年按3200元。
政策包:贫困户“精准扶贫优惠政策证册包”资料包括①“五证一册”,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证、低保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农业综合补贴证和扶贫手册。②贫困户个人有效证件(残疾证、户口本、身份证等)。③政策明白纸。包括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医疗保障救助、教育扶贫、社会帮扶、危房改造、金融扶贫政策等。④资产收益扶贫股份股份合作协议书或股权证。⑤《贫困户月收入帐》⑥贫困退出入户核查表。⑦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连心卡”、结对帮扶走访记录本(蓝皮)、公示牌⑧易地扶贫搬迁户农户与乡镇签订的搬迁协议。
主要致贫原因(13个)“六因、五缺、一落后、一不足”: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因丧、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1.因病:长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医疗费用支出超过家庭负担能力,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2.因残:因治疗家庭成员重大残疾造成花费超过家庭支付能力或因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故致残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3.因学:指家庭成员的教育支出(一般指高等教育)明显超出家庭负担能力,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4.因灾: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事故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5.缺土地: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农户,因缺少土地或土地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家庭缺少主要收入来源。
6.缺水:水量不足或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取水距离较远。
7.缺技术: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少发展产业或就业的基本技能,导致家庭无法通过发展产业或就业产生稳定收入。
8.缺劳动力:指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因病、因残、因老丧失劳动力,或家庭缺少处于成年劳动力年龄阶段的成员导致家庭缺少稳定收入来源。
9.缺资金:主要指有意愿发展产业的农户,因缺少必要资金无法实现有效收入,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10.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指家庭主要劳动力因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自身懒惰,缺乏上进心,不愿通过发展产业、从事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
11.交通条件落后: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条件落后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12.因婚。13.因丧。
常见的帮扶措施:
1. 医疗帮扶: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协助申请办理大病救助、一站式报销、分类救治、先诊疗后付费等;
2.务工就业帮扶:介绍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到企业务工,提供就业岗位;
3. 技术培训帮扶:培训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学习养殖技术或种植技术,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培训学习驾驶技术;培训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钳工等技术;培训学习其他加工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4.金融贷款帮扶:帮助协调贷款,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5.政策帮扶:协助申请办理低保或特困帮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
6.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增加收入;
7.产业帮扶:光伏产业、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参与务工或入股融入发展产业的方式,增加收入;
8 .加入电商帮扶:发展农村淘宝,在网上进行买卖交易;
9.旅游农家乐帮扶:依托坝上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10.教育帮扶:保证贫困户家庭孩子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辍学或毕业后帮其联系工作,协助申请“雨露计划”、“生源地贷款” ;
11.创业帮扶:帮助贫困户策划论证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
12.基础设施帮扶: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打井、铺设高压线到机井、村庄修路等。
致贫原因与帮扶措施——精准帮扶:
1.因病、因残——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政策帮扶+土地流转帮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协助申请办理大病救助等;光伏入股;五保低保、危房改造等;土地流转增加收入等。
2.因学——教育帮扶+产业帮扶:保证贫困户家庭孩子不辍学或毕业后帮其联系工作;如“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种养殖、扶贫微工厂等。
3. 因灾——捐助慰问帮扶:志愿帮扶、社会捐助、民政救济(属于临时性的救助);
4.缺技术——技术培训帮扶:培训家庭成员,学习养殖、种植技术,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培训学习驾驶技术;培训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钳工等技术;培训学习其他加工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5.缺土地——就业+产业+创业帮扶:介绍家庭成员到企业务工,提供就业岗位;入股光伏、种养殖合作社、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参与务工或入股融入发展产业的方式,增加收入;帮助贫困户策划论证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例如磨豆腐、卖豆芽、炸油条、摆地摊、小规模经营商店等;
6.缺水——基础设施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帮扶: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打井、铺设高压线到机井;易地扶贫搬迁。
7.缺劳动力——土地流转帮扶+产业帮扶+政策帮扶: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入股光伏;协助申请办理低保或特困供养等。
8.缺资金——金融贷款帮扶:帮助协调贷款,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一、指导思想
以扶贫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和国务院、省、市精准扶贫要求,以全县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产业,确保到2018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
二、扶持对象
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侧重于当年预脱贫农户。
三、扶持形式
依托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其他经济实体,采取“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根据贫困户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种养习惯,组织贫困户跟随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实施集约化产业发展,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在全县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建立种、养、加基地(产业园),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为贫困农户、贫困村提供苗种、包技术指导、包产品销售。提高传统产业收益率,增加贫困户经营收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特色产业自主脱贫的,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对贫困户直接奖补。
四、扶持方法及标准
(一)“基地+贫困户”模式。
(1)基地认定。凡在本县注册登记的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具备“年带动农户20户以上,其中在册贫困户5户以上”或在“扶贫日”活动中认领项目及资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达5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均可申请认定“县扶贫基地企业”。
(2)申报管理。县扶贫办负责受理扶贫基地企业的申报、组织认定和监测管理等工作。____年认定20家,自该实施意见下发之日起申报,以后每年12月前申报。对认定的扶贫基地企业,由县扶贫办报县政府批准后授予“____县扶贫基地企业”称号,有效期2年,期满后需重新申报、认定;认定的扶贫基地企业,每年考核一次。考核达不到规定条件和标准的,取消扶贫基地企业的称号,不再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3)奖励政策。凡认定为县扶贫基地企业,是农业企业的,享受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待遇;二年考核均达标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吸纳本县贫困户劳力务工,年用工4个月以上、支付劳动报酬达6000元以上的,按企业支付贫困劳力报酬总额的10%予以奖励;吸纳贫困残疾劳力的,按企业支付贫困残疾劳力报酬总额的15%予以奖励;吸纳本县贫困劳力20人以上、支付劳动报酬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按企业支付贫困劳力报酬总额的15%予以奖励。与县其他奖补政策重复的,就高不就低,但不重复奖补。
(4)奖补程序。(1)符合条件的企业对象可在所在地乡镇扶贫办提出申请,____年申请受理时间截止____年6月30日。(2)申报扶贫基地的企业,应提供吸纳贫困户就业岗位说明,包括岗位工作概况,要求条件,岗位数量,薪酬分配。(3)乡镇于6月底前汇总基地企业申报材料上报县扶贫办。企业承诺申报以后,乡镇即可以结合贫困户情况,以及个人意愿,安排贫困户务工。(4)县扶贫办于七月份将认定的扶贫基地企业向社会公示。(5)乡镇于12月份统计对扶贫基地企业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实际贫困户实际就业及薪酬,对照奖励条件,汇总奖补金额,并在本乡镇公示。公示结束后向县扶贫办申报。(6)县扶贫办组织有关部门对扶贫基地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情况进行抽查,在县内媒体公示,于次年1月份将奖补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乡镇财政拨付到基地企业。
(二)贫困户自主经营脱贫
(1)奖补标准
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结合乡镇产业项目规划,____年对贫困户种植、养殖如下项目的实行奖励补助。
①水产养殖。贫困户在本县承包可养水面5亩以上,进行生态养殖或半精养的奖补2000元;对经营稻蟹养殖、稻鱼养殖等每亩奖补300元,最高限额不超过3000元。
②养殖生猪。贫困户养殖生猪,年饲养出栏达2头以上的,每头奖补500元,奖补限额不超过4000元。
③养殖鹅鸭。贫困户养殖鸭鹅100只以上的奖励补助1000元,200只以上的奖励补助2500元。
④养殖土鸡。贫困户养殖土鸡100只以上的奖励补助1000元,养殖土鸡200只以上的奖励补助2500元。
⑤养殖山羊。贫困户养殖山羊,年饲养出栏5只以上,每只羊羔补贴500元,每户最高补贴不超过4000元。
⑥种植大棚蔬菜。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0.5亩以上,为钢架大棚的每亩一次性奖励补助3000元,最高奖补不超过6000元。
⑦种植特色农产品。贫困户种植莲藕、荸荠、山药、瓜蒌、葡萄、葛根、新增茶园1亩以上的奖励补助1000元。
⑧种植中药材。贫困户种植菊、金银花、伏苓、桔梗、芍药、板蓝根、白芍、蓝莓、牡丹、杜仲等适销对路中药材0.5亩以上的奖励补助500元,种植1亩以上的奖励补助1000元。
⑨林业种
植。贫困户种植精品苗木、盆景花卉、笋竹两用林0.5亩以上的奖励补助500元,种植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补助1000元。(2)奖补工作程序
①村级摸底。各村成立产业发展验收工作组,组长由驻村工作队长担任。副组长为乡镇联系村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乡镇包村一般干部、村支两委为成员。村级验收组按照规模现场确认、农户现场签字、工作组造册登记等程序,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验收组全部成员要在“贫困户产业发展摸底登记表”签字,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规模的真实性和补助金额的准确性负责。村级摸底工作于11月底前完成。②乡镇审核。各乡镇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验收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扶贫负责人为副组长,扶贫、农业、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对各村上报的摸底情况进行全面审核。乡镇审核工作于12月20日前完成。乡镇审核完成以后,在乡镇和村分别进行为期不少于5天的公示,设立监督电话和联系人,接受群众监督。③申报奖补。乡镇于次年1月10日前,对公示无异议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情况汇总审核签字签章确认后,将产业发展奖补发放清册报县农委。由县农委组织相关部门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工作进行实地或电话抽查核实,核实面不得少于1/10。各乡镇应根据县核实反馈情况再行公示(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公示结束,无异议后,乡镇报请相关部门予以审批。④奖补兑现。各乡镇扶贫工作站会同财政所(分局)按照涉农资金发放要求,做好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发放工作。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发放清册经乡镇、县直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县财政局(农村局),在2月10日前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
五、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产业扶贫奖励补助资金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支。____年计划安排350万元。根据各乡镇____年贫困人口规模和脱贫任务分解到各乡镇,作为年度控制指标,各乡镇根据产业规划指导企业、经营实体、贫困户发展产业、攻坚脱贫。乡镇年度奖励补助资金结余的由县财政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统一调剂使用。
(二)技术保障。农委、水产、林业等相关部门应成立技术指导组,印制技术规程和指导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并公示技术人员联系方式。
一、基本情况
街道辖区5个行政村,其中省级贫困村2个—村和村,2018年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0人,死亡1户2人。2018年脱贫5户14人,未脱贫3户11人。9户贫困户均属低保贫困户,均属因病因残致贫。2019年,7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为有劳动能力的7人安置了临时性公益岗位。
二、排查内容
(一)精准识别方面。9户贫困户识别程序标准严格、规范,不存在“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不达标脱贫”等问题,无已脱贫人口返贫、边缘户致贫情况。
(二)精准退出方面。已脱贫户6户,脱贫及贫困村退出程序标准严格;脱贫户有稳定产业收入支撑或可延续政策兜底保障;清退户程序合理、理由充分。
(三)扶贫档案资料管理方面。9户贫困户扶贫对象基础资料和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善其他脱贫攻坚档案;贫困户基础数据与信息采集表、国库系统保持一致。
(四)饮水安全保障方面。9户贫困户除一户分散供水外,其余均属集中供水,5个行政村水质检测均已达标。
(五)住房安全保障方面。9户贫困户住房安全等级均为B级以上;张玉国属无房户现借住父亲房屋。
(六)教育扶贫方面。9户贫困户中,有2人正在读小学、1人正在读高中,均享受教育扶贫政策;1人正在读大专,享受“雨露计划”。张馨怡因患有小儿脊椎炎,不具被学习条件,教育局采取送教上门。
(七)兜底保障方面。9户贫困户均属低保贫困户;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100%。
(八)健康扶贫方面。贫困户享受看病“120”政策,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参保率100%。
(九)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指导员不定期到贫困户家中指导产业项目,各村建立带贫减贫机制,完善产业项目库。
(十)就业扶贫方面。为7人提供临时性公益性岗位。
(十一)贫困户生活环境方面。帮助贫困户开展一轮“五净一规范”整治,计划5月末前为贫困户庄绪卫家进行室内装修。
(十二)责任落实方面。责任落实镇街党政领导遍访贫困户,严格履行驻村干部管理办法。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宣传。采取反复入户,入户反复的方式,加深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了解、掌握程度。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村入户调查的决策部署,围绕确保我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我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切实找准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摸清脱贫需求、明确帮扶措施等,做到按我省现行贫困标准,精准识别,不多报一家,也不漏报一户,逐户逐人完善帮扶措施,为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二、调查内容
(一)摸清扶贫对象。通过入户调查,逐户摸清贫困户的家庭人员结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教育水平、就业技能、住房情况、家庭财产、收入来源、林地耕地、致贫原因等,确保挤出水分,查漏补缺,找准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二)找准致贫原因。通过入户调查,采取“问、访、看、查”等方法,逐户摸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助贫困户查找和分析致贫原因,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在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能力提升、帮扶政策等要求,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三)选准脱贫路子。通过入户调查,进一步细化每个贫困户的帮扶需求,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路子。一是按照“十项重点扶贫”措施,提出一户一策的帮扶清单;二是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提出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三、调查范围
进村入户调查的对象为2015年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和新申请为贫困户的农户。
四、人员安排
按照全省进村入户调查工作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镇设立以省药监局云震处长为组长的调查小组,组员为陈德文(市民政局科员)、王善洪、黄连英、何夏、李达军、窦诚。
五、时间安排
入户调查工作从2016年6月8日起,时间约一个月。
六、工作程序
(一)准备工作。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从市扶贫办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导出并打印《贫困户列表》,并提供新申请农户的《贫困户申请书》,交调查小组备查。
(二)入户调查。调查小组根据贫困户相关资料开展入户调查,填写《贫困户情况调查表》。通过核算2014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比对贫困识别标准(按我省现行贫困标准2650元以下),结合家庭人口、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支出情况,确认农户是否为贫困户,并在《贫困户情况调查表》中,写明意见及理由。对确认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脱贫措施调查表》,并根据贫困户的帮扶要求,按“五个一批”的要求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提出帮扶措施建议。对不符合条件的,纳入2016年脱贫名单或剔除。
(三)数据上报。调查小组每天将当天调查结果整理,填写《进村入户调查工作“五个一批”每日情况表》和《进村入户调查工作“十项措施”每日情况表》,并上报至镇政府。镇政府每周汇总,填写《进村入户调查工作“五个一批”每日情况表》和《进村入户调查工作“十项措施”每日情况表》,每周五上午上报市政府办,并抄送市扶贫办。
(四)配合复查。我镇完成调查后,要认真配合由调查总队牵头组成的省第四调查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复查。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镇成立了镇扶贫开发进村入户调查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委副书记、镇政府主要负责人黄田平同志担任,副组长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善洪同志担任,组员为黄连英、何夏、窦诚、李达军。各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进村入户调查工作作为当前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并委派分管扶贫工作的一名村干部专职做好调查工作,至始至终全力参与调查工作,以铁的纪律确保调查工作按质按量圆满完成。
——遂川县茶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遂川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产业示范县,是百年金奖茶——狗牯脑的原产地,狗牯脑品牌居江西茶“四绿一红”品牌之首。近年来,遂川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狗牯脑茶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来抓,目前,遂川县茶园面积28.2万亩,产量8700吨,产值达21.7亿元,狗牯脑品牌价值达25.37亿元。遂川县近10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户均增收达4000元。
一、强政策引导,壮大产业规模
根据遂川县实际,制定狗牯脑茶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力促狗牯脑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规划布局科学有序。紧扣江西省“十三五”十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探索遂川县“四个一”(一片茶山、一亩果园、一栏畜禽、一人就业)产业扶贫模式,选择以茶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主抓手,在原有10多万亩茶园基础上,每年新种2万亩,目前已达28.2万亩,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规划,将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选择有条件发展茶产业的贫困户6000多户,按平均每户增加发展2亩的规划,再落实1.2万亩茶业扶贫任务,努力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政策扶持真金白银。出台《遂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遂川县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遂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制定“特惠制”扶持措施,降低奖补门槛,提高奖补标准。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建立“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基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奖补,1000万元用于市场营销、品牌宣传奖补,1000万元用于加工企业设备升级、投资创新等奖补。贫困户新种和低改茶叶奖补标准:新种茶叶1亩以上(含1亩),经验收合格后,每亩奖补1000元,按5:3:2的比例,分三年进行奖补到位;实施茶叶低改1亩以上(含1亩),每亩一次性奖补500元。近年来,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产业扶贫基地免费发放茶苗935.6万株,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的种茶热情。考核评比动真碰硬。成立狗牯脑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茶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强化各主体责任,明确茶产业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把茶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列入乡镇和县直单位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该年度的农业农村工作不得评优评先。
二、重帮扶带动,提升发展能力
为增强贫困群众种茶、制茶、售茶势头,全力实施精准帮扶,做到政府来扶、干部来帮、社会力量来带。政府扶到位。健全配齐以服务茶叶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基础设施,补充一批茶叶种植技术专业人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的方式培训茶农茶叶种植管理与加工技术,培训人次6000多人。举办了2019年第三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第四届“狗牯脑”杯全国绿茶手工制作大赛,遂川县贫困户张春艳获得全国金奖。同时,遂川县还举行了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制茶能手参加的狗牯脑茶制作技能大赛,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助推贫困户提升技能,实现脱贫致富。干部帮到位。建立了干部“9753”责任帮扶精准扶贫机制。按县级干部“1+9”、科级干部“1+7”、股级干部“1+5”,一般干部“1+3”标准,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原则上按每户贫困户不高于50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帮扶资金,千方百计引导贫困户将产业资金投向合作社或产业基地等经营主体,避免“撒胡椒面”浪费资金。社会力量带到位。进一步深化“长江公益善茶项目”的合作,借助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昌泰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在遂川县开展精准帮扶,2019年9月已资助遂川县部分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于漳州科技学院茶学专业,致力于帮助遂川县培养一批制茶产业专业人士,夯实茶产业基础,促进遂川县茶产业发展。
三、建机制依托,带动群众致富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让贫困户通过茶产业获得稳定收益,从而带动群众致富。联结机制带动致富。针对自身条件不足,难以独自发展茶叶产业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身种植的“三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如高坪镇车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梅创办的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有142户农户加入该合作社,流转土地500多亩,入股土地200多亩,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扶贫贷款带动致富。对自身有条件发展茶业的贫困户,在茶叶基地建设、茶苗提供、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帮扶奖励,县财政对贫困户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贴息。如南江乡沙美村贫困户张继炎依托政策,利用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5万元,加自有资金发展一个70亩的产业基地,并成立合作社,向上级争取产业基地建设资金6万元,其中3万元用于10户贫困户入股资金,3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每户贫困户总收益不少于4000元。示范基地带动致富。择优打造3个县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乡镇茶产业扶贫精品基地,完善一批村级茶产业扶贫规范基地,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江西同洲茶叶产业扶贫基地吸纳的贫困户以资金或茶园入股,该产业基地按“五统一分”(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物资、统一营销、分户经营)方式,年底分红10-15%给社员,带动100户贫困户增加收入。目前,遂川县共有34个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个县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个乡级茶产业扶贫基地,26个村级茶产业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900多户。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精准扶贫,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目标任务
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
2020
年,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掌握
1-2项实用技术,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脱贫,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市场导向、群众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始终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凝聚社会合力,加强示范引导,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重点
1、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种养殖生产专业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创业平台、就业基地等作用,把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园、脱贫攻坚的就业园、
“三变”改革的示范园、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支持围绕国道、省道沿线,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支持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参与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或享受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带动和帮扶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发展产业等途径增收脱贫。
2、大力支持推进光伏产业扶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优先开展光伏扶贫。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兼顾村集体和贫困户,注重收益精准流向贫困人口。
3、大力支持推进金融扶贫。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重点支持贫困户生产经营活动和增收创收项目。不断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分贷统还模式。对因无劳动力、户主年龄超过
60
岁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到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参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推广面向贫困群体的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贷款意愿、有还款能力和还贷措施的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
3
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4、大力支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
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发展条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开办网店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开展培训。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办各类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贷款支持,打造一批“电商扶贫村”。
5、大力支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托管、土地股权合作、订单保底收购、资金互助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折价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按不低于
XX%的比率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释放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股权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股权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大力支持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和中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因地制宜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建设所需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乡村自筹和社会援建等方式筹措。优先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实施,分期分批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加工点。要精心选择带动企业和就业项目,引导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发展模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运用产业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
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向贫困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对脱贫攻坚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行“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群众认可,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用“绣花”功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确保贫困退出纳入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内容
(一)贫困人口动态调整
1、贫困人口退出管理。以户为单位,凡经过帮扶和自身努力,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的贫困户,严格按照《xx省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规定的“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一告知”程序实施退出,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标注为“脱贫”,脱贫时间标注为2017年。同时,要对照《办法》所列8种不能退出的情形,逐一进行评议审核,确保贫困退出质量。
以往年度已脱贫和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参照前期调查摸底情况及信息比对结果,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对致贫人员自然减少、经过帮扶或自身努力,户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或明显不符合贫困标准群众意见较大的农户,经民主评议,本人认可,可在系统中按相应年度标注“已脱贫(不再享受政策)”。
2、新纳入贫困人口及返贫人口管理。各社区、村街要将符合《办法》规定贫困标准和条件,但仍“应纳未纳”的贫困人口,以及以往年度标注脱贫又返贫的贫困人口,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一告知”程序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或返贫人口,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新纳入贫困人口应重点关注低保人口、外出务工人口、新入户籍和无户籍人口、“回头看”清退不当的贫困人口、因病因残因灾等突发原因造成的支出型贫困人口以及虽然收入超过省扶贫标准但“三保障”问题未解决的人口。
返贫人口应重点关注户年人均纯收入达不到省扶贫标准或虽然收入超过省扶贫标准但没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包括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关注因病因残因灾等突发原因造成支出型贫困的人口等。
3、贫困人口自然增减管理。对贫困户成员因出生、嫁入、迁入等原因增加的,及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作自然增加处理。对贫困户成员因死亡、嫁出、迁出、判刑收监等原因减少的,及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作自然减少处理,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二)审计督查及建档立卡数据核准发现问题整改
各社区、村街要对今年以来审计部门审计,省扶贫办审计调研、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以及建档立卡数据清洗核准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组织核查,对核查属实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上报街道扶贫办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做相应的标注调整,调整后的数据作为2017年底的数据。
(三)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
贫困户、返贫户、脱贫户信息采集;新纳入贫困户信息采集;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变更信息采集。
农户家庭收入等情况计算周期为2017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
三、工作步骤和进度安排
2017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根据要求,分以下四个阶段开展工作。
(一)动员培训阶段(2017年11月5日前完成)
省扶贫办11月1日召开视频培训会议,直接培训部署到街道;县扶贫办11月3日对街道分管负责人、扶贫业务人员进行培训;街道必须在11月5日前对第一书记、脱贫责任人、社区及村街干部全部培训一遍。
(二)信息采集阶段(2017年11月10日前完成)
1、贫困户信息采集。包括贫困户、脱贫户、返贫户和新纳入户。由2人以上进行入户采集,形成贫困户和脱贫责任人签字的入户调查记录(不能书写的,写明代签人)。贫困户、返贫户、脱贫户通过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打印《贫困户信息对照表》,入户核实采集发生变化的信息;返贫户要采集“返贫原因”。新纳入贫困户使用《贫困户信息采集表》(附件1);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变更信息分别使用《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增加情况表》(附件2)和《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减少情况表》(附件3)采集。
新纳入贫困户、返贫户,要由农户自愿提出申请。申请书由本户自己手写申请,不再采用统一的打印模式。
2、公布相关采集信息。社区、村街和脱贫责任人提出贫困户动态调整名单,包括脱贫户、清退户、新纳入贫困户和返贫户。
(三)评议审核和公示公告阶段(2017年11月30日完成)
1、社区、村街和脱贫责任人根据采集贫困户信息,2017年11月11日前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贫困户动态调整名单进行民主评议,确定该村预脱贫户、清退户、新纳入贫困户和返贫户名单。经社区、村街和脱贫责任人核实、贫困户认可,在村内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7天,11月17日前完成),无异议后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脱贫户、清退户履行“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一告知”程序,新纳入贫困户、返贫户履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一告知”程序。
2、脱贫户、清退户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抽查审核,符合退出条件的,在村内公告(公告期5天),无异议后告知脱贫户、被清退户。
新纳入贫困户和返贫户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核,确定全街道贫困户名单,在村街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期7天,11月24日前完成);无异议后,街道汇总报县扶贫办复审,以县为单位与公安、住建、财政、人社、工商、农机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等部门(单位)信息进行比对,把疑似问题反馈给村、户,进行第二次民主评议,确认无异议后进行公告(公告期5天,11月29日前完成),无异议后告知贫困户。
3、组织开展贫困户信息录入工作(12月15日前完成)。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7年12月26日前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扶贫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后,街道扶贫办要搞好自查验收,收集整理各种采集表、公示公告等相关资料,完善纸质《贫困户档案》及清退、自然增减等台账。
2、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对贫困户退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动态调整质量,民主评议、公示公告、档案资料等内容。
3、做好迎接省、市、县检查验收准备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此次动态调整工作的全过程,坚持较真碰硬。各社区、村街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认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调度工作进度。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各社区、村街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人员力量组织到位,工作安排部署到位,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坚持实事求是。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纳入还是退出,不能单纯强调规模和数量,要坚持实事求是,真穷就真帮,稳定脱贫的就真退,实在困难今年难以退出的,要放在下年继续帮扶。信息采集要真入户,内容要真实。民主评议参会人员要有代表性,做到真评真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抽查审核要有具体方案和结果,不能大而化之。信息比对结果要反馈给村、户,不能简单化、“一刀切”,确保贫困纳入退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
(三)规范标准程序。今年动态调整要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执行,以“两不愁三保障(包括安全饮用水)”为核心标准,对《办法》规定的不得纳入和退出的各种情形,要逐项对照,严格把关。符合贫困人口条件的,要全部纳进来,确保应纳尽纳,达不到标准的一个都不能退出,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已经脱贫的,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保”,以往脱贫人口中,经核查凡是达不到标准和脱贫不稳定的,要全部返贫继续帮扶。
(四)严把数据质量。各社区、村街要用“绣花”功夫做好今年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对每条信息、每个数据都要严格把关,切实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对以往系统数据要在前期反复核准清洗的基础上,按照“零差错”要求,根据近日分解到村、户、人的疑似问题清单,连同今年以来审计、督查等渠道发现的所有问题,认真组织核实、校正、整改,将系统中的错误信息、重复信息、不准不实信息,在此次动态调整中一并解决,不能把问题带到下一年。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精准扶贫中民营企业介入研究绪论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一、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引和倡导。
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此项工作上,政府应该扮演的是倡导者、监管者,而不应该给民营企业施加政治压力。政府应该把权力更多的用在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搞服务上,更便于民营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对民营企业多鼓励,多引导,减少施压,做到零强制。
(一)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
一是积极倡导全市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入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建立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贫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必要的资格审查。二是通过村企结对、开展产业对接和就业创业培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式指引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三是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公益性困难救助、爱心援助等形式,积极捐资帮扶困难群众;或者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冠名或众筹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帮助村庄环境整治、水利道路和公益设施配备等。
(二)引导民营企业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加深对社会责任的了解,尤其是民营企业对自身参与扶贫工作的优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给民营企业树立:扶贫之路是融合发展之路,民营企业要顺势而为;扶贫之路是责任担当之路,民营企业要量力而为;扶贫之路是艰苦奋进之路,民营企业要尽心而为等观念。二是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的方法,推选企业家担任村级领导班子负责人,用先进理念直接参与村务民主管理,促进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完善民营企业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机制。
(一)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市政府应该结合鹤壁市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贫困地区,充分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一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对一些规模较小,经营难度不大、风险较小的项目,首先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群众去做,同时加强指导和服务;对一些规模大,难度高、风险高的项目,和群众做好解释,放给龙头企业去做。二是实行差别化补贴。各县按省定标准在不突破补贴总额基础上,对同一个扶贫项目所涉及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要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和方式,由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扶贫办备案13。三是提倡扶贫资金有偿使用,促进滚动发展。可以把资金折算成股份,以入股的形式注入相关经济组织,定期分红,从而可以长期受益,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把扶贫资金当成风险基金,设立专户,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二)科硕合理得制定扶贫目标。鹤壁市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制定合理的扶贫目标,科硕的对每一个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每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参与扶贫的最佳方式方法等实际情况,估算企业的扶贫能力,在不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负担的基础上,建立科硕、可行的目标。这样,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治压力变小,参与积极性提高。使民营既能较好完成政府交付的任务,也能是企业自身得到良性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在这样合理目标的引导下,得到的将是一个重质保量的答卷。
(三)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注重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克服短期行为,立足长远发展,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
转变,防止只扶持民营企业,而不辐射带动贫困户的垒大户行为。二是创新扶贫效益到户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以项目成功和扶贫效益到户硕成效。保证项目成功,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效果,体现扶贫到户的效益,保证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户。三是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扶贫开发中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作为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保护贫困户权益等,让各类市场主体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扶贫。四是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资金主要的投入方式有五种,第一种方式是先建设后补助,第二种方式是以奖代补,第三种方式是贷款贴息,第四种方式是民办公助,第五种方式是政府购买服务,调整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放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直补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采取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五是创新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首先明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产权归贫困户所有,在此基础上,如果贫困户自身没有经营能力,可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项目委托给有经营能力的经济组织去经营,从而让扶贫项目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强化主体监督。在产业扶贫中要保障贫困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改事前控制为见苗浇水。为了让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经济组织要根据规划要求自主建设,然后再申请扶贫资金;各级在研究审批申报项目的时候,优先考虑那些务实的民营企业和优质的工程,各部门在对项目进行验收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对项目的监督评估要经贫困户确认后才能兑现补贴;对于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的、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资金补贴时,可以将扶贫资金直接拨付给各市场主体,然后进行报账。三是坚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通过增加透明度来实施监督,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各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发挥作用情况、扶贫资金补贴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内容要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接受广大贫困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示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了解,问题属实的,应给予纠正,纠正后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公示,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四、创新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
为确保到 2020 年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政府部门应给予民营企业扶贫更多的支持,加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特点。结合鹤壁市实际,应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扶贫:
1.发展订单农业助力扶贫。民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并签订相关协议,企业给贫困户提供种苗、原料、饲料、防疫、技术服务,贫困户在民营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和养殖,最后由民营企业负责按照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比较省心,不用考虑该发展什么,技术方面不懂怎么办,原料和饲料从哪来,产品往哪卖,价格是否有保障等。所有问题都交给民营企业去解决,贫困户安心在家种植养殖就行了。
2.提升技术能力做扶贫。科硕技术在扶贫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研究分析适合本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民营企业应该下大力气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努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都能适应民营企业的生产要求,这样可以显着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3.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做扶贫。民营企业因和贫困户之间存在长期密切的合作,所以民营企业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对存在资金困难的贫困户,民营企业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户的贷款提供担保,帮助贫困户度过难关,让产业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壮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同时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效益。
4.探索资产收益做扶贫。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把贫困地区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利用,租金就成了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采用入股的方式由民营企业对土地实施经营和管理,贫困户通过分红获得收益,这样一来,资源就变成了资产、资金就变成了股金、贫困户就变成了股民,贫困户的收益就能持续增长。
5.增加就业岗硕促扶贫。经调查,鹤壁市的民营企业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大量的就业岗硕,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民营企业还将为贫困户增加更多、更优越的工作岗硕,将极大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持续走向富裕。
6.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做扶贫。民营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比如,建设希望小硕,资助困难硕生、开展社会救济、建桥修路、解决人畜吃水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贫苦户生产生活条件。
五、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我乡及时调整充实了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我和乡长共同担任组长,并设立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调用6名扶贫专干专门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各村也参照乡里的规格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由村支书任组长,并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我乡通过扶贫专干与驻村工作队对接,驻村工作队与村级扶贫开发工作小组对接,理顺了工作体制,强化了组织保障。
二是精准识别,摸清底数。
精准识别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摸底,最终确定贫困户745户2511人,切实为做好精准扶贫和完善扶贫档案资料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乡将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加强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在工作措施上,从产业扶贫、教育脱贫、发展生产、兜底保障四个方面对识别出的贫困户实施精准脱贫。
三是抓动态管理,真扶贫扶真贫。
1、组织帮扶责任人对全乡现系统内的所有贫困家庭进行了认真核查,带表入户,目前已全部核查到位,并建立台账。在这次核查中,做到严格程序和标准,注重摸准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认真审查真实可靠的脱贫支撑材料,将核查的收入数额及享受政策的材料完善至贫困户档案中,确保做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2、根据核查工作方案,按照谁核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确保核查工作落实到位、结果真实,同时将帮扶责任人核查出的信息与村两委提供的贫困户信息再次核对,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杜绝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现象。3、坚持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对接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从根本性指标是否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入手,缺什么就补什么,切实解决贫困户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满意度。同时,对于边缘户家庭,建立工作台账,继续跟踪帮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四是抓项目管理,放大扶贫成效。
重新整理项目资料,目前乡村两级级项目档案资料已基本完成,正在查漏补缺。认真做好项目分红工作,目前,所有实施到分红日期的项目已全部完成分红,并建立了扶贫分红台账。目前,全乡产业扶贫项目已给贫困户分红78.15万元。
五是抓行业扶贫,推进扶贫政策对接
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目前我乡2018年共有危房改造任务150处,其中45处建设完成,53处正在建设,52处即将动工;安全饮水工程共249户安装任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四类人员140户),目前已完成200户,剩余49户正在施工。
同时,扎实推进“两线合一”工作,已将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321户891人纳入低保或五保范围。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依托天然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走“生态、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优质水稻、草食畜禽(高品质养殖)、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果业、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科技示范园”称号。目前,有农业产业化企业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78个,良好的农业家底,为我县发展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大力推行“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秋雪蜜桃、赣南脐橙、马家柚、高效蔬菜为主的“五个千亩”产业扶贫项目,今年投入900余万元扩大种植面积,目前,累计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其中:秋雪蜜桃4850亩,脐橙1447亩,马家柚1530亩,安福蚕子1545亩,茶叶872亩,高效蔬菜700亩)。项目已带动1100余户贫困户入股,基地产生效益后可获取股金分红;为300余户贫困户提供就业,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110余户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户均年增收300余元。预计“五个千亩”全面进入丰产期后,利润的50%将纳入县扶贫基金,为攻坚期后有致贫风险的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贫困户后续收益有保障。
(二)不断壮大带贫经营主体队伍。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入脱贫攻坚队伍,支持“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合作模式,目前,全县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共计204个(其中: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家庭农场2家,农业致富带头人143人)。为激励带贫主体积极性,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相应奖补,2020年共计奖补11家带贫主体,发放奖补资金20万元,通过吸纳就业、基地带动共计带动1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在脱贫攻坚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帮扶主体,例如一村食品、大富乳业、、林耀农业、江莲实业共5家企业成功获批为“农业产业化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荣誉称号。
(三)合理制定产业奖补政策。为进一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激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快速增收,通过对全县各乡镇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产业奖补政策扶持自主发展产业贫困户(具体奖补类别标准:种植业:蔬菜1000元/亩,果业1000元/亩,中药材500元/亩,水稻300元/亩,油菜500元/亩;养殖业:羊100元/头,牛500元/头,鸡、鸭20羽以上的每只补10元,鹅10羽以上的每只补20元,蜜蜂200元/箱,水产养殖500元/亩)。2020年共计发放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300余万元,惠及2034户贫困户,户均奖补1400余元。
(四)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一是下发了《关于举办2020年县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的通知》,成功举办3期,共计143人参加,涌现了韩纯、徐德纯等典型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二是制定印发《2020年县产业扶贫培训工作计划》,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需求针对性开展优质稻、蔬菜、瓜果等产业培训12期,累计培训贫困户达802人。三是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近三年全县共计培育1093名新型职业农民,其中贫困户70人。
(五)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一是实行领导班子挂点乡镇制度,分成9个小组对全县历年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摸底督查,采取项目基地现场实地查看、翻阅项目台账、询问项目负责人等方式掌握产业扶贫项目目前运转情况、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受益情况等。针对存在问题的项目下发督办单要求乡镇立即整改,完善项目台账,确保项目程序到位,贫困户受益有保障。二是对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绩效目标考评,切实追踪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对2016年-2019年的所有产业扶贫项目开展资产清查工作,保障项目资金发挥扶贫效益,确保贫困户受益。
(六)借助消费扶贫打造品牌效益。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做好扶贫产品认定工作,截至目前第一批认定了11家企业、20个农产品为消费扶贫产品,第二批认定扶贫企业产品47家,第三批认定扶贫企业产品8家。大力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进企业,建立了县消费扶贫生活馆和消费扶贫网,组织全县10余家农业企业的30余款产品参与产业扶贫直播,组织扶贫企业、合作社参加省市扶贫产品展销活动3次,全县累计线上购买扶贫产品金额达600余万元。
(七)应对疫情灾情迅速出击。出台了《应对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当前产业扶贫工作的五条措施》,第一时间深入各大农业扶贫基地进行摸排调查,发放疫情告知书300余份,联合有关部门及乡镇按照上级要求有序推进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做好复工复产及落实日常防控工作,并开设绿色通道为14家扶贫经营主体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确保了产业扶贫基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复工复产。积极推进“六进”活动购买滞销农产品,最大程度降低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影响。联系银行开展多品种的放贷活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八)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到位。根据县级整改方案,主动认领了15个整改问题,24条整改措施,并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按照时间节点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工作,建立了整改台账,将长期坚持的措施列入整改工作动态更新,确保整改切实到位。
三、主要典型经验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各种帮扶模式,梳理了一批扶贫亮点,如:银河镇伍玖诚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以“统一服务对象、统一提供菌种、菌棒、芦笋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扶持方式”的“五统一”管理方式,引导周边65户贫困户参与到公司的生产活动,带动贫困户增收超2.5万元,实现企业、贫困户利益共享。镇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依托政府平台,按照“三送三保三有”(即:送种苗、保脱贫、有门路;送技术、保质量、有发展;送销路、保收入、有成效)模式进行产业扶贫,为贫困户送鸡苗、送技术、送销路,逐步形成统一购买鸡苗、统一购买饲料、统一进行技术服务、统一禽蛋销售、统一协调资金的“五统一”发展格局,带动530余户农户从事蛋禽生产经营,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实现公司、农户、社会“三赢”。通过这些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扶贫开发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摸清产业扶贫底数,准确掌握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情况及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情况,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进一步强化技术保障,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专业人员挂点指导产业发展活动,为产业基地、贫困户提供“点对点”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发展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贫困;结构性贫困;农民家庭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还是在扩大,收入不平等现状还在加剧。以原来的贫困线标准,全国的贫困人口在不断的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价水平的上涨,贫困线的重新划定,国家的贫困人口还具有一定规模,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很多。如何解决农民家庭的贫困问题,除了继续采用过去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外,从农民家庭结构不同导致贫困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寻求精准扶贫对策,以实现新一轮扶贫目标,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贫困
贫困是相对于富足而言的,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相对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来说,这个定义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诸多的分歧和争议。为了解决歧义,学者们又提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状况。绝对贫困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绝对贫困往往是与缺吃少穿、露宿街头、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乞讨甚至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相对贫困则是相对于正常的生活水平而言。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全国中等水平的一半,就可以说他或他们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2]很明显,这是从绝对贫困的角度对贫困做出的界定。
笔者认为,绝对相对原理告诉人们,绝对寓于相对之中,要通过相对表现出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贫困作为人们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它的绝对性体现为“物质生活贫乏”,而这种“物质生活贫乏”又具有相对性,一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二是相对于“物质生活富足”程度,贫困正是通过这种相对性才得以体现。现代的贫困不能用过去的贫困标准来度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不能用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来度量,同一时空内离开“物质生活富足”程度作为参照,贫困也反映不出来。
(二)贫困标准
贫困标准又叫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3]。
世界银行1981年开始进行消费和收入贫困测算,收集了33个国家的贫困线,依据1985年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消费支出,于1990年提出了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2008年,世界银行根据75个国家(其中包括转型国家)的贫困线数据以及2005年购买力平价,对1天1美元贫困线进行了重新修订。根据这次估算,15个最不发达国家贫困线的平均数为1天1.25美元,75个国家的中位数贫困线是每天2美元。扣除15个最不发展的国家,其余60个国家(含转型国家),贫困线的中位数相当于2.5美元/天[4]。据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5月9日报道,贫困问题专家经过初步计算发现,根据最新购买力平价标准,日均消费不足1.25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原来的12亿锐减到不足6亿,这种结果显然不能客观反映全球的贫困状况。因此,世行拟大幅上调贫困线标准,负责贫困与收入不均研究事务的荷兰经济学家彼得・兰尧认为,世行贫困线应该从目前每天1.25美元提高到1.75美元[5]。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在1985年、1990年、1994年、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分户资料测定。其他年份则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中国最后一次详细测定绝对贫困标准是在1997年,采用了世界银行推荐的确定贫困线的基本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最低营养需求。我国采用每人每日2 100大卡热量作为最低营养需求。(2)计算食物贫困线。利用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根据30%最穷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和消费结构计算出能获得最低营养需求的食物支出,该食物支出为食物贫困线。(3)计算非食物贫困线。采用世界银行的马丁法,利用计量方法找到“低”非食物贫困线和“高”非食物贫困线。(4)计算贫困线。食物贫困线+“低”非食物贫困线=低贫困线。达到低贫困线的农户,能得到基本食物和一些最必须的非食物消费。在低贫困线上,农户食物消费支出达到85%。食物贫困线+“高”非食物贫困线=高贫困线。(5)确定农村贫困标准。根据当时的情况,确定低贫困线作为农村贫困标准,用来衡量农村贫困,反映贫困分布、特征和变化[6]。
2008年以前,我国按照人均年收入设定了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两个贫困标准,2008年将两者合一为国家扶贫标准,随物价变动而调整。2008年为1 067元,2009年为1 196元,2010年为1 274元。2011年起,按照2010年不变价,将标准调至2 300元,折合365美元(1美元=6.3元人民币),达到世界银行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依据这个标准,2011―2014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分别为12 238万、9 899万、8 249万、7 017万[7]。
(三)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
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属于农民结构性贫困的范畴。关于什么是农民结构性贫困,理论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下面笔者就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农民结构性贫困的观点做一个简单梳理。
刘鹏提出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结构性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中国社会受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积淀的全能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人治精神的传统社会结构,在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普适性的秩序、具法治精神的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形成了独特的转型社会结构及其经济绩效。中国当前这种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阶层的畸形生存状态,是受体验结构与制度结构之间缺乏弹性和张力、结构内部存在着深层缺陷的条件下产生的,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民阶层的结构性贫困[8]。
朱慧涛提出了“农民工的结构性贫困”的概念。他认为,城市流动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庞大的流动群体,是社会流动的主体。他们在整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经济与社会地位低下,处于一种结构性贫困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物质贫困、结构性体验贫困、结构性法治贫困、结构性制度贫困[9]。
郭英勇和国务院扶贫办国平提出了“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的概念。他们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和体制而造成的当前这种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阶层的畸形生态状态下产生的农民阶层的贫困称之为中国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并且认为不平等的二元城乡结构,僵化的土地使用方式,乡镇政府对农民的过渡汲取;不思进取的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的统治方式,理念和制度创新的滞后;权力结构缺乏弹性,农民缺乏法制和社会保障,公务人员的行政观念及激励约束上存在的问题等是农民结构性贫困的主要成因[10~11]。
李钢等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结构性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结构性贫困”概念。他们将农村低收入家庭结构性贫困分为自然性结构和可变动性结构。自然性结构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住房结构、地域结构;可变性结构包括劳动力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支出结构[12]。
笔者认为,农民结构性贫困除了以上对农民阶层的结构性贫困、农民工的结构性贫困、制度和体制造成的农民结构性贫困、低收入家庭结构性贫困等问题进行研究外,为了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还应当对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问题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是指一定区域内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农民家庭(农户)之间因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婚姻结构、收支结构、生产条件结构等不同而产生的贫困。
二、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的状况及成因
岳阳县云山乡位于岳阳县东北部,北抵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抵临湘市詹桥镇,西接甘田乡,南邻毛田镇和铁山水库。全乡辖15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万。土地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 400亩,山林面积4万亩。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12 262万元,人均10 218元,只占该县人均GDP的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982元,只占该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2%,是岳阳县的贫困乡之一。以国家贫困标准人年收入低于2 300元计算,云山乡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 500多人,占总人口的12.5%。笔者随机抽样入户调查了该乡省级贫困村――联盟村的大兴、五■、细条3个村民小组的38户农户,对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的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一)人口结构性贫困
人口结构性贫困主要反映在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不同三个方面:
1.人口数量结构。38户农户中,贫困户13户,非贫困户2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34.2%和65.8%。其中一人户5户,全部为贫困户;二人户8户,4户贫困,占50%;三人户13户,4户贫困,占30.8%;四人以上农户中没有贫困户。从人口数量结构分析,人口少的农户贫困户占比高。
2.人口质量结构。13户贫困户中,因户主体弱贫困的4户,占30.8%;因户主患病贫困的8户,其他人患病贫困的1户,分别占贫困户的61.5%和7%。从人口质量结构分析,家庭人口健康的,没有贫困户。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户户主体弱或患病,占到贫困户的92.3%。
3.人口年龄结构。13户贫困户中,只有4户有1人为劳动年龄人口,其余9户均无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占贫困户的30.5%和69.5%。非贫困户中,全部或有2人以上为劳动年龄人口。从人口的年龄结构分析,导致贫困的又一原因是劳动年龄人口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多。
(二)劳动力结构性贫困
这里的劳动力指的是有劳动能力并从事劳动的人口。劳动力结构性贫困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的性别、数量、素质(文化、技能)结构不同三个方面:
1.劳动力性别结构。13户贫困农户中,9户无劳动力,占69.2%;4户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中,有1个男劳动力和1个女劳动力的1户、1个男劳动力2户、1个女劳动力的1户。25户非贫困户中,男女劳动力都有。从劳动力性别结构分析,贫困户与劳动力性别无关。
2.劳动力数量结构。29户有劳动力的农户中,有1个劳动力的3户,有2个劳动力的6户,有3个劳动力的16户,有4个劳动力的4户。从劳动力数量结构分析,25户非贫困户都劳动力充裕,人口抚养比低;4户贫困户中,都劳动力不足,人口抚养比高。
3.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本文对29户有劳动力的农户中具有最高文化素质(读书年限)的1人作为代表进行统计:4户贫困户中,有3户文化素质低,接近文盲;1户小学毕业,体弱。25户非贫困户中,18户有人进了初中其中12户毕业,其余7户读书三至六年。从农户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分析,文化素质低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4.劳动力技能素质结构。29户有劳动力的农户中,4户贫困户均无技能;25户非贫困户中,仅2户无技能但年轻会种田,其23户余均有1个以上劳动力有技能(含外出打工)。从农户劳动力技能素质结构分析,无技能也是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生产条件结构性贫困
农民家庭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土地、农具、资金和交通。我们调查的大云乡联盟村的大兴、五■、细条3个村民小组均处于丘陵地带,土地贫瘠,人均耕地0.7亩左右。25户非贫困户中,只有2户资金够用,23户缺少资金;13户贫困户中,8户无资金投入,5户缺少资金。25户非贫困户中,完全靠手工工具劳动生产的只有5户,其余农户均以手工工具劳动为主,部分租用机械;13户贫困户中,只有2户以手工工具劳动为主,其余农户完全靠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生产。近年来,政府加大通村公路的投入,交通基本通畅。从农民家庭的生产条件分析,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无资金投入、工具原始,也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四)收支结构性贫困
下面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分析。
1.收入结构。农户的收入主要由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国家补贴救济、亲朋社会赠予)四方面构成。38户农户种植和养殖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仅11户非贫困户和3户贫困户有1 000元~2 000元不等的养猪收入。全部非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在8 000元~10 000元左右;全部贫困户的收入都来源于国家补贴救济和亲朋社会赠予。从农户的收入结构分析,有没有人外出打工,是决定农户是否贫困的关键。
2.支出结构。农户的支出主要由吃、穿、住、用、医疗、教育、人情等方面构成。由于农户一般没有记账习惯,调查的数据只是估计数,非贫困户和贫困户的吃、穿、住、用支出就不分析了,仅分析一下13户贫困户的医疗、教育、人情等方面的支出情况。13户贫困户中,没有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一般在500元~2 000元,最高的1户1万元;人情支出中有3户无,其余10户低的500元,高的达5 000元,不得不举债送情。
三、破解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的对策
十以来,就扶贫问题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重要论述[13]。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从2014年起,我国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精准扶贫要有精准之策,根据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精神,针对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状况及成因,本文就如何破解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精准界定扶贫职责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极其部门都在扶贫,都有自己扶贫联系点(包括县、乡、村、组、户),建有专门班子,筹集资金物质,实施帮困脱贫,成效十分明显。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极其部门扶贫的职责是不明确的。现在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必须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职责进行界定,并以法律(如《反贫困法》)的形式予以确定,使扶贫工作走上法治轨道,以杜绝扶贫工作中产生的腐败和扶贫不均带来的消极现象。
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界定扶贫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央政府的扶贫职责主要是解决省际之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对贫困省进行扶持;省级党委政府的扶贫职责主要是解决市、县际之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落实好中央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对贫困市、县(省直管)进行扶持;市级党委政府的扶贫职责主要是解决县际之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落实好省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对贫困县进行扶持;县级党委政府的扶贫职责主要是解决乡际之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落实好市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对贫困乡进行扶持;乡级党委政府的扶贫职责主要是解决本乡贫困村、组、户的贫困问题,将县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落实到贫困村、组、户。
依据以上扶贫职责的界定,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问题解决的直接执行者应是乡级党委政府,而不是乡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因此,中央下派的扶贫干部(包括科技人员)应集中到省,和省扶贫干部一起由省下派到市、省扶贫干部和市扶贫干部一起由市下派到县,市扶贫干部和县扶贫干部一起由县下派到乡,由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乡扶贫干部一起组成乡扶贫工作小组,明确其职责,下派到所在乡的贫困村、组、户,具体开展扶贫工作。
(二)精准确定扶贫对象
依据扶贫职责,对扶贫对象的确定亦应分层次进行。中央确定贫困省,省确定贫困市和直管贫困县,市确定贫困县,县确定贫困乡,乡确定贫困村、组、户,以避免在贫困问题上弄虚作假,戴上“贫困帽”就不想脱的怪现象。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的关键在于贫困标准的确定。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问题,因此,笔者仅就精准确定贫困农户的标准谈一些初步想法。
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和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从理论上看是可取的,但具体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主要难在数据的采集和对数据真实性的确认。数据采集难主要难在农户没有记账,数据真实性确认难主要难在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是保密的,为了获得扶贫资金物质,还有可能相互隐瞒收支情况,争当贫困户。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便于操作的扶贫标准。不少省份识别贫困村的标准是“一高一低一少”,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少[14]。这个方法简便易行,对贫困农户的确定是否也可采取类似于这样的标准。
根据对联盟村贫困户的调查,在人均耕地不到1亩、土地贫瘠的山丘地区,无一人在外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单一农业生产经营农户,必定是贫困户。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少一低一无”:(1)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在1亩左右;(2)商品率低,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3)无人从事非农产业,家庭全部劳动力均在家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经营。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农户,就可以确定为扶贫对象。用“一少一低一无”这一标准对联盟村三个村民小组的38户农户的调查资料逐一进行核对,其结果与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2 300元认定的完全一致,无一例外,25户非贫困户,13户贫困户。
用“一少一低一无”的标准确认扶贫对象与用人均纯收入2 300元的标准确认扶贫对象进行比较,其优点是:第一,公开透明。耕地面积多少、出售农产品的多少、是否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产业,村民相互都知道。第二,简便易行。不需要算账,只需要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自己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通过―乡政府核准―公示无异议这些程序即可。第三,避免造假。不需要捏造数据。
(三)精准实施扶贫之策
联盟村3个组的13户贫困户的情况表明,农户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对症下药,精准实施扶贫之策,是什么贫困就采用相应对策解决什么贫困。
1.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提高养老保障标准,解决贫困农户年龄在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养老保障标准至少要能够保障老人生存需要。联盟村贫困户中,每户都有1~2位60岁以上老人,如果能够解决好老人生活来源,可以大大减轻农户贫困程度,至少这部分人可不计入贫困人口。(2)加大农村医疗保障特别是大病医疗保障力度,解决农户因病致贫的问题。联盟村贫困户中,有9户均有1~2人患病在家,大多无钱医治,去年借钱自付1万元以上医疗费的有1户,如果不能够从农村病医疗保障中得到解决,是没有办法使之脱贫的。(3)对残疾人实施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障基金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盟村贫困户中,有两户有残疾人,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责任应由社会承担,家庭无力承受。
2.改善贫困农户生产条件。(1)对不便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贫困农户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带,土地贫瘠,丘块小,不便于机械耕作,劳动生产率低。对于不便于机械耕作的贫瘠土地,可以考虑退耕还林还草,农户成为护林护草工人,收入从生态补偿费中支付。(2)为缺少资金的贫困农户解决生产资金。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由政府担保和贴息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办好互助资金,互助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村民自愿交纳的互助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组成,专为贫困农户脱贫提供资金服务。(3)加快贫困乡村农业机械化步伐。继续加大对贫困村农业机械化支持力度,扶持贫困村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村农户购置农机补贴,为贫困农户提供较低价格的农机服务,改变贫困户完全用手工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生产率。
3.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素质。(1)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为贫困农户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上技校提供必备条件和生活保障,为贫困农户子女上高中、上大学提供扶持资金。这既是解决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的教育支出所需,又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保证贫困农户至少一人有一技之长,这是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的当务之急。
4.为贫困农户就近务工创造条件。贫困农户一般上有老、下有小,不具备外出务工的条件。因此,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就近务工创造条件,以取得工资性收入。(1)引进资源性产品加工企业。运用贫困乡村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力资源优势,引进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乡集镇创办加工企业,以吸纳贫困农户劳动力就近务工。为此,要加快乡集镇建设,为引进资源性产品加工企业创造必备条件。(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贫困地区一般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通乡通村公路也基本建成,完全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要做好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农家乐。
5.引导贫困农户走合作化道路。分工合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贫困农户一般缺少劳动力或年老体弱,独立从事农业劳动已力不从心。要鼓励党、团员和种田能手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吸纳贫困农户加入,政府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贫困的绝对与相对[DB/OL].和讯网,2004-05-31.
[2]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1991,(6).
[3] 马俊贤.农村贫困线的划分及扶贫对策研究[J].统计研究,2001,(6).
[4] 王小林.贫困标准及全球贫困状况[J].经济研究参考,2012,(55).
[5] 新华国际.英媒:世行拟大幅上调贫困线标准[DB/OL].新华网,2014-05-11.
[6]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1991,(6).
[7] 国家统计局.2011―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中国经济网,2015-02-26.
[8] 刘鹏.结构性贫困:对中国农民弱势处境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1).
[9] 朱慧涛.结构性贫困:流动农民工的弱势处境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0] 郭英勇.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11] 国平.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9,(1).
[12] 李钢,等.石门农村低收入家庭结构性贫困问题研究[DB/OL].湖南省常德市石门民县政网,2010-09-06.
1.1小额信贷的定义
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形式。由于贫困人口处在信贷市场的边缘地位,普通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形式难以实现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小额信贷应运而生。小额信贷直接面向贫困户,具有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等特点。发挥小额贷款积极作用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持续的信贷支持,实现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1.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小额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比例和规模有较大增长,贷款满足率有明显的提高。1.2.1精准扶贫的提出有助于小额信贷目标群精确到户从201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是一种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考核来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机制。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扶贫瞄准的对象细化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助于解决小额信贷目标群体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1.2.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提高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12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发展丰富扶贫小额信贷的产品和形式,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要求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可获得性。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小额信贷在瞄准对象、瞄准方式、制度和规则、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小额信贷瞄准的精度和效果的提升。
2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资本原始积累少,缺少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小额信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换取发展生产的资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虽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小额信贷的目标瞄准精度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小额信贷目标瞄准精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2.1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小额信贷覆盖率低,瞄准度不高
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瞄准错误率高,小额信贷的受益者往往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者贫困户中有资金需求的人,而是非贫困户,真正有需求的贫困农户反而被排斥在小额信贷的扶助范围之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愿望比较强烈,经济基础较好相对容易贷到款,而其余几种类型贫困户则难以享受到小额信贷的福利。可以说,对最贫困人口来说,小额信贷是无效的。以恩施州鹤峰县邬阳乡为例,在对邬阳乡关于小额信贷申请与发放情况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此次调研抽取邬阳乡2个2017年计划出列村和2个非贫困村共计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见图1)。在抽查的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只有两户申请并成功获得小额信贷资金;有3户曾经申请过但由于各种申请条件不符合而没有申请成功;有5户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付之行动(觉得申请不上、过程麻烦等);有13户没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还有7户根本不知道小额贷款政策及其相关内容。除去没有贷款意愿和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的20户贫困户,剩下的10户贫困户只有2户成功申请到了小额信贷,即还有8户有贷款意愿却不能成功申请贷款,比例高达75%。另外,有7户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但这些贫困户也可能是信贷资金的潜在需求者,只是还不知道政策而已。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2.1.2忽视非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借贷需求
非贫困地区也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但小额信贷的资金集中投向贫困县、贫困村,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以及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生产,忽略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在整村推进过程中,非贫困村的信贷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2.1.3信贷资金投向与贫困户需求偏离
一方面,出于对现金流、回报率、经营风险等因素的考量,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扶持规模化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他行业申请贷款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贫困户可以贷到资金,贷款额度也不一定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2小额信贷瞄准精度不高的原因
2.2.1贫困户识别过程存在问题,识别不精准
在识别机制上,精准扶贫要求贫困户的识别根据国家贫困线标准确定,识别对象能够精准到户。但是在识别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一些基层干部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调查不严谨、走过场,或利用权力虚报贫困户,不能识别真正的贫困户。另外,基层干部很难完全清楚了解农户的家庭情况,存在农户为申请贫困户而虚报少报家庭收入、财产的情况。在确定目标群体这一基础工作中出现问题,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自然不高。
2.2.2贫困户借贷意愿低,有效需求不足
贫困户信贷需求越少,瞄准精度越低。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扶贫的主要措施是资金扶贫,贫困户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脱贫的主动性不高,贷款意愿低,很多贫困户即使满足申请小额信贷的条件也不愿意申请。甚至有些人觉得如果家庭情况改善,不是贫困户之后就不能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因此不愿意申请小额信贷。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贫困户宁愿找亲朋好友借钱也不愿意贷款。
2.2.3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把部分贫困户排斥在外
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越高,贫困户越难借到款。有借贷需求的贫困户并不都符合申请条件,贫困户有资金需求与不符合贷款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跨越的鸿沟。小额信贷出于资金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应的门槛,如需要一定的财产抵押,这就把许多贫困户拒之门外,而富裕农户则具有很大的优势。
2.2.4小额信贷机构数量不够,覆盖率低
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与小额信贷机构的数量密切相关。一方面,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越多、信贷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充分竞争,信贷机构才会在不同的需求主体中开展业务,提高对贫困户的覆盖力度;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越多,覆盖面越广,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提供小额信贷的主体数量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户成功申请小额信贷的几率和贷款额度。
3在精准扶贫框架下提高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建议
扶贫开发的第一步首先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扶贫贴息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对他们进行持续的信图1邬阳乡小额信贷实施情况申请成功申请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有申请意愿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没有申请意愿不知道该政策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信贷瞄准精度问题研究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3.1政府多部门协调,精准识别贫困户
精准识别需要多部门、多人员协调。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从机制上保障识别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实施中,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单位、村两委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精准识别,逐村逐户进行走访调查,互相监督,防止等不正当行为发生,真正做到“扶真贫”。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到贫困识别过程中去,贫困户的确定要经过村民小组和村民大会同意,发挥民主的作用。
3.2金融机构与政府精准对接,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扶贫主体,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贫贴息贷款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受资金短缺影响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金融机构与政府各级部门进行精准对接,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建立的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档案资料,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共享信息,降低识别成本。金融机构自己也要入村入户,掌握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方案,防止“一刀切”,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3.3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扩大金融市场规模
加快推进小额信贷瞄准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农行、邮储行、农信社是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三大主力,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扎根农村,提高资金就地使用率,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到贫困地区县一级设立分支机构,网点积极向贫困地区延伸,拓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另外,各类型银行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手段,既要考虑小额信贷一些既定的政策,还可以对信贷额度、期限等进行适当调整,完善贫困户对产业资金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3.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贫困户传统观念
加大小额信贷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贫困户宣传小额信贷的好处,是带有扶贫性质的非盈利的政策,是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搭建的信贷资金平台,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
3.5加强动态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的同时,政府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小额信贷资金流向非贫困户。由于贫困户人数多、分布散,通过建立贫困户家庭情况和信用电子档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扶贫效率。电子档案还包括信贷资金的借入使用、扶贫成果等情况,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和监测,对于不良贷款及时处理,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收率。
作者:李晓鹏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徐玮,程恩江,等.精准扶贫与目标群小额信贷: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个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6(9)
2刘世成.扶贫小额信贷的瞄准机制与绩效评估实证分析———基于四川R县数据[J].农村金融,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