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大学生职业困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职业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职业困惑

篇1

小刘是上海某大学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却行动不起来。通过面谈,进一步了解刘同学寻求援助的关键问题,与其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并引导其对自己当前状态重新认知,使其明确自身目标实现和现实可能性的关联度,最终为她的选择提供适度的建议和帮助。

【客观信息】

依据小刘在学院职业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外貌、言行、交谈反应、思维过程等)、自身对小刘的了解(性格、对自身和现实的定位等),加之来访者的自述得出以下信息:(1)小刘一家三口;(2)家庭水平中上,父母工作普通;(3)考入大学后,父母为之;(4)困惑:回家直接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打拼?

【主观信息】

(1)小刘对自己的去留问题很困惑,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职业意向;(2)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姐姐已经定居上海,且父亲已经帮他谋好差事,这些信息给小刘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其困于现有信息的表面,即回家工作兼顾照看父母。

二、咨询对象

姓名:小刘 性别:女

学校:****学院 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

选择咨询途径:1、√主动;2、被动

三、主要方法

采用面谈方式,了解和掌握小刘基本情况,分析造成现状的影响因素。在会谈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注重以来访者小刘为中心,真诚倾听小刘的讲述,使用同感技巧,积极关注构建良好的、可信赖的资方关系,为之后问题咨询和解答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咨询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来访者小刘的支持,对其陈述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澄清与核对,并及时表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来访者透露更多信息资源,更好引导小刘进行理性、可行的思考和行动。

目标一:缓和情绪,建立咨访关系

目标二:确定来访者困惑的选择因素

目标三:帮助来访者明确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期望

目标四: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锁定抉择

目标五:列出实施的具体步骤,保障目标

四、咨询记录

咨询师:你好,请进。来,这边请坐。

小刘:老师好,谢谢

咨询师:我是今天当班的咨询师。(给对方一个眼神)你也介绍下自己吧。

小刘:我姓刘,就叫我小刘吧。

咨询师:(再给来访者一个眼神,微微笑,暗示,再多说点)

小刘:嗯,我是学汽车营销的,今年大二。

咨询师:今天来你想跟我谈些什么呢?

小刘:我今年大二,同学都积极实习找工作,但我却一点动力都没有,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现处大二,其他同学都在行动,但是你却不知所措。是吗?

小刘:是的

咨询师: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困扰。但我很想具体了解当前最能让你感受到的压力是?

小刘:老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毕业,一点状态都没有,急不起来。

咨询师:从刚才的表述中,体会到你现在处境确实遇到麻烦了。这样,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小刘:好

咨询师: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再说说你的学习和专业情况?

小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不擅长。

咨询师:刚才你说自己对专业不擅长,我没太听懂。因为我对汽车营销与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

小刘:就是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基本知识可以掌握,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技能。

咨询师:那你对自己现在的成绩水平还满意吗?

小刘:还满意,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让自己有压力。

咨询师:嗯,很好,看来你是一个比较客观、现实的女孩子。(及时肯定来访者)

小刘:呵呵,我只是比较喜欢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

咨询师:那我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你现在的压力来源基本可以排除你的专业学习,对吗?

小刘:对的

咨询师:关于你的学习成绩情况我现在基本了解,那现在我更想听听你寝室同学的情况,你愿意满足我此刻的想法吗?

小刘:当然愿意

咨询师:谢谢你,能满足我。那现在就说说看。

小刘:我们寝室4个人,关系还不错,其他三个人成绩都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突出。

咨询师:你们关系还不错,能再具体点吗?

小刘:就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没有太多隔阂,他们三个性格都很开朗,家境也比较好。

咨询师:听起来,他们跟你的性格等有点不太一样的,你觉得是吗?

小刘:是的,大一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是觉得不太合适,但是慢慢的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很真诚。

咨询师:听到你们很融洽相处,我也很高兴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那老师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刚开始相处觉得不太合适,是你的感受,还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小刘:呵呵,说实话,这种感受他们三个是没有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咨询师:噢,相信你身上一定有很值得他们三个花心思感染你,与你相处地方,这是可喜的地方。听到现在,我内心有点小疑问,甚至猜测,不知你愿不愿意听我讲出来?

小刘:您讲讲吧。

咨询师:听下来呀,室友们的性格、家境、成绩等方面都优越于你,加之你内向的性格,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微妙的差距的?

小刘: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内向且心思重的女孩,虽然刚才我再谈我们室友很开心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内心,室友们种种优秀,给自己无形中产生了压力,但我仅仅是给自己很沉重的感觉,绝对没有超越压力,变质为嫉妒等。

咨询师:你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女生。有没有发现在处理这个微妙的差距的同时,你在委屈自己,为难自己?

小刘:是的,我知道有很多客观条件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家境、父母、天赋等,但是还是从内心希望甚至要求自己能够达到,哪怕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咨询师:嗯,首先对你积极要求上进的心劲儿值得肯定;也是其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一起推理一下:凭借你自身的这种努力劲儿,你现在应该处于不停歇向前的奔跑状态才对,那你现在是什么处境?

小刘:动不起来

咨询师:透过这种反差,似乎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我想听听你的分析,说说看。

小刘:目标犹如航行中的灯塔,指引方向,不可偏远亦不可偏近。太远没有现实指向性和可行性;太近就没有设定的长远性。

咨询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对自己设定的要求和目标如何看待?

小刘:通过刚才跟老师的一番交谈,我觉得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目标过大,而且没有分享、交流,只是跟自己较劲。

咨询师:那之后你怎么办?

小刘:首先,我要重新梳理自己内心的事情;其次,找出自己最在意最想实现的关键点设为目标,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最后,学会交流、分享。

咨询师:听到你的分析,我很欣慰,因为你就在刚才从一个咨询者,变为了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那你的计划准备什么时候启动啊?

小刘:下周开始吧。

咨询师:清理内心,重新认知自己,树立目标是你当前最最关紧的事情。你觉得呢?

小刘:嗯,对的,那我就从今天下午回去就开始落实。

咨询师:看来我没有看错,你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不客气,好好落实,有新的进展和收获记得告诉我。

(咨询师起身送走来访者,站立,微微笑,送来访者出门。)

五、个案分析

田秀兰等学者(tien,lin&chen,200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包括了许多“对个人的不确定”与“对环境的不确定”。做决定让人坐立难安的另一个根源,是对选择项目的难舍。而难舍之所以复杂,涉及了选择时所考虑因素的“轻重”与选择项目的“几率”。(金树人,2007). 咨询过程中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了解来访者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对其的期望,帮助并引导来访者作出合理的决定。在明确小刘就业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运用盖缇(gati,1986)规范的、理性的生涯决定模式――“因素删除法”帮助来访者逐一删除若干次要的选择属性。

六、评估结果

通过2-3次的咨访过程,在学院“职业系统测评”和“因素删除法”的双重作用下,小刘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意向和澄清了价值取向,做出了慎重的决定。

七、总结

通过面对面的交谈,逐步挖掘来访者小刘的隐性信息;并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在了解小刘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期望程度的基础上,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采用因素删除法帮助小刘作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67-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学生认为,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任何职业 没有出过校门的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常常认为3~4年的专业学习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又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择业时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择业动机不明确 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得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很多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及生存压力所迫,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追求社会地位,忽视个人的职业发展。对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兴趣关注不够,不懂得外职业生涯要依赖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机会前面犹豫不决 没有机会感到苦恼,有了机会,学生觉得烦恼更多,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忙碌于各种考试,如考公务员、考研、考选调生,考注册会计师证、司法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证和物流师证等各种上岗的资格证书等。太多的选择让他们迷失方向,结果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需要。

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受实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很高,有的学生期望短期内有丰厚的经济收入,月薪在5000元以上,5年内就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甚至是别墅,较少的工资他们不会轻易动心,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月薪1000多元做起,工资太低,失落感强,求职动力不足。

生涯规划太书生味 浏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会发现学生规划的大多数都是专业方面的学习,如什么时候参加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多长时间内攻克自己薄弱的功课,涉及的都是与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括核心职业素质的提升,但这些话好像很难让学生听进去,也就很难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里并落实到行动中。

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困惑的原因

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 在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中,由于上课的人数、教学条件、师资情况的限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讨论、模拟面试等强调互动及鼓励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极少。以讲授的方式上课,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并不难理解,但没有经过体验的知识,不能触动内心,知识很难变成能力和职业品质,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很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看专业书籍。在学生看来,未来是变化的,当下重要的任务是功课,在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大学生活没有时间谈这些虚无缥缈的计划,觉得那简直是一种奢侈,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自我感觉不清晰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无需自己动手。在学校,我国的赏识教育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段误区,以为对学生只要夸他们很棒就行了,而不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某一细节的赞赏。抽象的夸奖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但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等6个长辈长时间的赞美下,学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了,似乎很有自信心,其实,学生的这种自信心是虚幻的,禁不起实践的考验,遇到困难时,他们感到心理落差很大,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人云亦云,随大流,看到别人考证,自己就考证,就业无门就试图用考研缓解就业压力,对未来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规划缺乏灵活性 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探索之后,指导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确定一个规划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制定实践计划。一般而言,学生自身发展的理想化程度很高,实际情况却是令人沮丧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职业规划是一锤子买卖,是一步定终身的事,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职业目标定位很高,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职业规划可以分几步走,应先选择一个次理想的状态,并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把目标分为手段目标和终极目标,手段目标为终极目标服务。在完成手段目标时,学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更真实的认识,或者有新的机遇,这样也许会意识到原先的终极目标并非自己的需要,会在现实手段目标时逐步调整目标,并寻找终极目标实现的机会。

缺乏对职场的了解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显得幼稚,不像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书,更像一个学习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职场,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专业成绩可以代表一切,不知道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相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应该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优势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并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就业政策下,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因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新旧择业观的冲击和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使其自身的择业观更加复杂。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学校、家庭、政府必须面对一个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困惑

当前应届生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毕业之前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真正临近毕业,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有些同学则感叹:世界之大,却无我容身之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

曾几何,大学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着较高知识层次道德素养高的群体,但如今,大学生随意毁约、任意跳槽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少大学生签一家谈一家,更有甚者,在履历上作假,使得很多用人单位不敢受用。

(三)优生不一定有好岗位

在大学里面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总是说品学兼优的学生将优先推荐好的岗位,但是在实际推荐过程中,企业也不是按好坏优先来的,但是学校在推荐学生时,则通常将优秀的学生先推出去,导致“好”学生不一定有“好”岗位,“差”学生不一定就是“差”岗位,这样就容易导致教育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化,自然使得课程的说服力降低。

(四)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目前大学生在面试时,经常会听到招聘人员问:“你有工作经验么?”相信这个经历,很多大学生都面临过,而且每年还在上演着,在目前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想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这一要求放宽是很难的,毕竟没有多少企业愿意拿自身的效益让你作试验的,那么关于经验这块唯有从自身找办法了,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寒暑假的实践中选择了做家教、去商场搞促销,这些虽说有点“花拳绣腿”的感觉,但是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毕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

(五)大学生期望值较高

我们应该承认,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充满着抱负的,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做,整天怨天尤人,一副不得志的样子,平时“纸上谈兵”“口若悬河”,但是一旦做起实事,则一筹莫展了。

(六)社会歧视严重

以下一幅图为近期网上流行的一幅图,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男生,部分公司还存在歧视乙肝携带者,这些现象都严重伤害了求职者的感情,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手段

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首先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建立适应就业的指导机构,指导形式上要以指导课程为主,并经常邀请招聘专员介绍用人政策,请往届毕业生介绍他们工作创业的历程,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挫败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目前大学生都是90年代的,都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一旦处于挫折中可能会出现堕落的现象,则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学生的挫败教育,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这就要在进行就业指导中明确学生的人生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确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教会学生能够直面挫折并学会自我调适。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他们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在我们一年级开始,就应该设立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掌握规划自己职业的方向和技巧,建立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使大学生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帮助自己就业,走进企业,走向社会。

(四)加强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给学生适时提供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要服务,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广大的毕业生、应届生建立与国家指导网的链接,与各地区人力资源、企业进行信息交互来缩短用单单位与毕业生(应届生)的时空距离感,从而无形之中激活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及时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三、总结

“就业为民生之本”,只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确保我们社会不断蓬勃的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的领军群里的大学生更该做好就业指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选勇.大开放的就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篇4

1000 多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职业规划的对话,让我再一次深切体会到那些看似平常、被专家无数次解答过的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当前的大学生:

1.不能确定自己最合适从事什么工作?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哪些岗位?

2.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呢?

3.大学生现在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为今后就业做些什么准备?

4.如何准确定位毕业后的职业?我是否适合干现在所学的专业?

5.做最好的自己,当然每个人都想这样,但是当身临其境时又如何真正地做到做最好的自己?

6.怎样更好地为自己定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7.在面对职场压力时怎样调整自己?

8.如何去创造和去享受职业幸福?

9.如何了解自我?如何管理自我?这中间又如何协调?

10.如何就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为自己的将来职业定位?

11.如何规划自己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就业?

12.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定位自己,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13.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找到真正的自己?怎样在各种选择中做到不迷失方向?

14.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位,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15.大学生在面试应聘时应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16.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7.应聘的人这么多,如果做的不突出怎么才会被发现呢?知道这个岗位的要求了是否要表现突出呢?

18.我们是一些没有多少经验的大学生,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了解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呢?

19.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怎样能够了解并发挥自我本身的优点?

20.年轻人绝大部分喜欢挑战,年轻时总想尝试各种工作,可怎样才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以上就是学生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20 个问题,多数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就业前途和就业形势十分关注,有十分明显的就业压力,担心以后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有的学生因为现在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而深感迷茫。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呢?自本期开始,本刊新开辟的“姜博仁信箱”将与你开展互动沟通,急你所急,想你所想,并有优厚奖品提供。对本期罗列的20 个问题,你最关心其中哪一个呢?请把你关心的问题编号发送手机短信 “HY+ 问题编号(即1~20 的数字)”到9500339(本条信息2 元),举例:若你的困惑与上述的第19 个问题相似,就发短信“HY19”到9500339。下期的“姜博仁信箱”将公布手机短信调查的结果,让读者知道有多少人与你有一样的困惑,专家将根据读者反馈问题的集中度从高到低的顺序解答大家的困惑。如果你恰巧选的是集中度最高的问题,你将获得“中国职场绿卡网”提供的价值¥198 元――《你的就业指导报告》。

【姜博仁信箱】开启

《职业》杂志特邀资深职业顾问姜博仁简介中国首位商道教练;世界著名人才测评工具PDP、DISC、Facet5 的授权咨商师;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创业者导师和评审专家;央视《绝对挑战》《选择》《找工作》等多个栏目及央视2005 年度最佳雇主特邀资深职业顾问和人力资源专家;曾任世界500 强-- 美国艾睿电子公司首席代表、市场总监;现任北京市创业智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third grad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es their main employment confusion and the most anticipated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 and content, and practices cop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llege employment.

关键词:信息学科;就业;困惑;指导

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employment;confusion;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03-03

0 引言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 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 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 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 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 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 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

2.6 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2.7 就业压力大

由图3可以按照加权平均的算法算出,大三年级学生就业压力值为7.6,就业压力大。

2.8 就业期待高

在调查“以下哪些是你设想在毕业求职时最看重的需求”,结果显示:94人的选择了发展前景好,占22%;其他依次为:79人选择工作稳定,占19%;77人选择工资高,占18%;;51人选择工资环境舒适宜人,占12%;41人选择离家近,占10%;34人选择充满挑战和竞争,占8%;18人选择专业相关,11人选择工资轻松,还有9人选择有一定地位,5人选择了其他。发展前景好、工作稳定是大三女大学生对工作的主要期待。如图4。

同时,在调查“你期待选择的就业单位是”,结果显示:有95人期待能进国有企业,80人想进入事业单位,选外资企业的有65人,选公务员的达43人,有自主创业期待的达32人,期待进入合资企、民营企业、基层就业分别有26人、25人和13人,还有14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女生还是倾向于稳定、工资高的工作。如图5。

但从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进入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行业中的人数逐年减少,相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最终就业都进入了民营企业。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就业高期待是不了解就业现状,是不合理的就业观的表现。

3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 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 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 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 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

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

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 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朱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6).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价值排序

就业价值取向是每个主体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认定价值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先性或倾向性排序,价值排序则是每个道德主体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发展、就业形势、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会作出不同的就业价值排序和选择,比如工作地域、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发展空间等价值排序。就业价值排序不是单纯的先后排序,不仅具有优先性和交叉性,甚至会出现碰撞和冲突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就业选择决策与规避风险的思想困惑,出现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等现实难题。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有助于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和消费观,新业态、新就业创业方式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会出现交叉甚至冲突现象,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思想困惑和现实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主要是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和就业选择决策的困惑。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不同导致就业选择决策出现冲突,比如优先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追求社会价值,优先选择满足个人生存需要还是坚持理想追求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需要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生存需要则是每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价值取向的内在驱动。大学生在面对生存需要和个人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排序时,潜意识把生存需要放在决定性的位置,就业价值选择和排序中生存需要的价值选择占有优先性,在职业评估、判断、权衡时侧重于职业所能带来的实际物质经济利益。根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抽样调查,就业价值排序中,男生、女生选择发展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3.2%和37.9%,薪酬待遇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7.5%和18.3%,工作地域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3.7%和21.3%。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就业价值排序中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相对弱化。调查统计发现,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各自的特点,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薪酬待遇高、工作地域好以及工作环境优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主要是不同就业方式选择和规避就业选择风险的难题,即选择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是选择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因就业价值排序交叉性或冲突性,出现就业方式选择风险时,大学生会综合权衡就业价值排序,优先选择核心就业价值并将其他就业价值进行合理排序,“趋利避害”,最大可能规避就业选择风险。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在于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其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店、微商、众创空间等新的就业方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思想中依旧固守“稳”的价值取向,与创新创业时代的创新价值取向有时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现象,在就业价值排序中优先选择稳定性就业价值,把工作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作为其就业价值的优先选择,同时权衡其他就业价值排序,表现在就业创业的目标、行业、地域等选择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稳定性的职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就业方式中选择典型就业与上学深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1%和19.7%,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8.3%和3%。在稳定和冒险、守陈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就业价值排序中,大学生倾向稳定性职业;在选择工薪高、社会声望好的职业还是坚持创新创业之间,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前者即守陈就业,进而规避创业失败的风险;在职业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特别是竞争压力方面,大学生更愿意从事稳定性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地域环境好的职业。

二、价值排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自身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性地影响其就业价值排序。由于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和交叉性,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作出的就业价值排序和就业选择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冲突和融合,产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一)价值排序优先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优先性选择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并影响核心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影响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不同文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智慧,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西方国家一直从不同渠道渗透其价值观念,以隐形的方式宣扬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妄图淡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削弱其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面对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旧价值观的碰撞,核心价值观遭遇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价值认同路向的模糊性〔1〕,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出现不同甚至冲突情况,比如生存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导致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就业选择难题。

(二)价值排序交叉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不是简单的高低或是优次的排序,一定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交叉、融合甚至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选择风险和决策难度。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具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明显的群体性特点,表现了价值排序交叉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现实压力、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职业岗位、就业地域、薪酬待遇等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趋向于稳定性、功利性和依赖性的就业价值排序。而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就业期望值高,在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倾向于发展性、物质性和功利性,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发展空间大、薪酬待遇好、行业前景好、就业区域好的职业,导致出现就业选择困难。贫困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在就业行业、岗位、地域或薪酬待遇的选择上期望值较低,价值排序交叉性选择难度也低,对国家倡导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或支援西部等就业政策的响应更加积极,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品质,其核心价值取向对就业价值排序决定性作用更强。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路径

在一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涉及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薪金报酬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应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建好“互联网+”新空间,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引起的,如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核心价值等优先性排序,不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甚至冲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学校应以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好“互联网+”新空间,特别是让互联网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职业理念教育,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地位。学校应建好“互联网+”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同时夯实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中核心价值的优先性地位,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用好“互联网+”新载体,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统筹能力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之后其他就业价值的交叉排序,是综合权衡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等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现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新媒体等具有开放性、敏捷性、新颖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好“互联网+”新载体,如微信、飞信、钉钉等,开展好网上朋辈交流互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校应切合时代热点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新载体的强感染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优化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升其综合权衡的统筹能力,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中出现的交叉性问题,特别是发展空间、发展地域、薪金待遇等就业价值,进一步切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组建“互联网+”智囊团,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式。“脆弱就业”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关注,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创业的风险性让很多大学生对灵活就业和创业持观望态度。学校应组建由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创业导师等组成的“互联网+”智囊团,线上为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提供创意和智力支持,线下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针对问题开处方,提供理论支持,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减弱“木桶效应”。同时,智囊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技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市场规则、商业法律以及风险概率等方面提供救助方案,减少因就业价值排序造成的就业选择风险和失败概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智囊团的作用,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的合理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和就业创业成功率。

(四)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决策风险,实践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除了受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影响。面对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决策风险,大学生会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排序,其就业价值取向则表现为职业工薪、发展空间、工作领域以及社会地位等综合排序。因此,要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特别是在灵活就业以及创业风险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切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需要,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创业园、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可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3〕。学校应搭建好“互联网+”创业竞赛、媒体众筹、工作空间等线上服务和线下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就业创业实战能力,解决好大学生因自身实践能力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具有内在联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学校应切合新业态的发展要求,从思想引领、实践能力培养、补短板等方面搭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合理路径,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清.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8.

〔2〕魏琳,任景敏,刘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一学生;需求;调研;应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高度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负有毋庸置疑的重要责任。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已不是简单的指导大学生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关注个体长远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包含大学生生涯辅导、职业选择、就业准备、就业安置和职后跟踪等多方面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1】

按照舒伯提出的生涯概念,大学处于人生探索的重要阶段。与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发展启蒙教育,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对专业前景、大学发展及职业目标等有诸多迷茫。实践表明,大学一年级往往就是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产生分化的开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更好度过大学、顺利就业显得尤为重要。【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启示我们,从需求出发,能更好激发潜能,更有效开展工作。大一学生关注哪些就业指导问题、他们的职业发展困惑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哪些人的指导、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指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针对性,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研情况

为了解2012级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在全校2012级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了750名学生,了解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分析大一学生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问卷设计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兄弟高校和本校实践综合构建,主要分为就业指导相关困惑、希望寻求指导的对象、教学资源需求形式和获取途径、讲座专题需求、活动需求等五个方面。问卷中有关程度和效果评价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量表,计算均值时,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如从非常多(好)到非常少(不好)的有利项目分别为5、4、3、2、1分,不利项目分别为1、2、3、4、5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11份,运用SPA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相关困惑和讲座专题需求

1.就业发展困惑。近五成大一学生(47.74%)认为,“无法确定自己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是自己最主要困惑。其次是不大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37.85%)、自我认知模糊(37.77%)及不太了解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及素质要求(35.59%)。近三成比例的学生对宏观就业形势认识不清(31.64%)和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29.94%)。

2.讲座专题需求。本专业就业前景分析(48.70%)、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39.90%)和知名企业选才标准介绍(32.80%)是大一学生最希望参加的前三个专题。相当比例的学生还选择了其他涉及方面广泛的就业创业专题。

(二)求助对象需求

1.最想求助谁。“你最想向谁寻求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困惑(前三位)”的问题选项设置主要是学生身边日常容易接触到的人员,排在前三位是父母(41.08%)、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39.60%)、班主任(34.56%),学院专业老师(32.81%)、辅导员(31.44%)需求也较高。

2.最需求助谁。“你认为自己最需要得到下列哪些人员在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上的指导(前三位)”问题选项设置

3.主要是具备的专业化指导能力和掌握信息层面差异化群体。结果前三位为学校专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43.3%)、专业老师(37.1%)、辅导员(31.3%),班主任、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学长等也出现在求助对象需求中。

(三)资源形式与获取途径需求

问及“你最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资源是”,“有关生涯规划和发展的专家、老师咨询”需要度最高(58.50%),职场人物现身说法(47.52%)和职场人物案例(41.22%)需求度依次。在获取途径选择上,个体咨询和辅导(58.50%)、各类讲座(48.23%)和课程需求(36.40%)排在前三位。

(四)实践活动需求

1.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及未参加原因。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包括相关专题讲座、生涯规划或创业计划类比赛、企业参观实习等。参加活动情况的均值为3.31,处于略高于“参加一些”的水平。学生对于未参加活动的原因反馈,前三位是“没有接到过相关活动信息”、“活动前我不了解、宣传不到位”和“活动资源少、参加机会少”。

2.参加过的相关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专题讲座比例最高(46.18%),竞赛和职场人物访谈随后,但差距较大,学生参加活动形式以讲座为主,其他形式较少。

三、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2012级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学生希望获得不同求助对象指导和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参加了一些相关实践活动。但是,调研也反映出大一学生普遍对长期目标认识模糊,对专业前景、职业世界了解较少,针对大一学生的相关实践指导活动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是大一学生首要困惑

调研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即我国高校大一学生从小处于应试教育环境,大多严重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停留于想象,走进大学后对发展方向的选择感到困惑。国内外很多调研也都表明,不仅是大一学生,大学生整体缺乏清晰长远的职业目标【2,3】。因此,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既是大一学生的共性问题,也是大学生的共性问题,更是就业指导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前移重心、从大一开始。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对于长期目标的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学生通过大一阶段的几节规划课程、几次专题讲座就能清晰职业发展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要高度重视全程化、多路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整体建设,帮助学生逐步厘清方向、确立目标、发展自我。

2、大一学生迫切需要专业多元师资的指导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一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指导对象包含学校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专业老师、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等;学生最想求教的对象包含父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班主任以及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等,结果都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化和多元化师资的需求。实际上,从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和现实要求来看,无论是开展个体咨询、课程教学还是开办讲座、团体辅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全面推进迫切需要专业化、多元化师资,这也是近年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各类专业培训的重要原因。

四、应用建议

面对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学校应站在推进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高度,从工作内容、实施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工作质量。

1、推进实施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国内外高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步达成共识【4】。当下应结合学校特色,改革推进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学生参与、体验,结合需求实际,分学期、有重点推进教学。其中,大一阶段重点开展以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关注的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凸显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调研和我国当下毕业生就业市场实际,强调学生对职业世界探索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职业探索丰富路径,尽早了解现实职业世界,逐步厘清目标、发展自我。

2、建设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应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5】。专职队伍应包含校级职能部门指导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兼职队伍应包含校内专家导师、校友导师、社会导师、朋辈导师等多元构成。专职队伍建设上要朝向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选聘学科专业相近人员,研究分析专业化师资的胜任素质,进行专业化培养培训,加快评价考核制度建设等。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20120106)

参考文献:

[1]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硕士论文[D]江苏:扬州大学。2010.5:14-15.

[2]洪何露,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45-50.

[3]任占忠.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

篇8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 职业生涯 导师 监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在实践中,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中小学班主任并无二致,全面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思想道德、学习等全面事宜。事实证明,大学生群体思想独立、个性张扬,在学习、工作和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立的、成熟的想法,这种保姆式的班主任制度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效果并不好,因此很多高校转而以辅导员、导师制等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来替代班主任制度,大大减轻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然而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存在各种失范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自卑、暴躁、懦弱等情绪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数据显示,相比于80年代,当今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增长了几倍之多;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沉迷于网络世界,对未来缺乏职业规划、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各种思潮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班主任的作用开始凸显。

2 大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2.1学业上的导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大学班主任首要身份是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是大学班主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经历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习惯了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的考核制度。然而进入大学后,封闭式的学生管理变成了开放式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的基础学科学习变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学习,大学生面临着种种不适应,往往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大学班主任并不一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上的引导。特别是新生入学伊始,班主任要通过班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涉猎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多考取一些优质的资格证书,例如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证书以及各专业的相关证书等,一方面可以通过证书的考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专注度。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日后就业增加砝码。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选取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另外,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够出国或者考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各种困惑,有的是对所学专业和职业定位的困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不知道如何找工作;有的是对如何适应社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班主任要尽早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尽早的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一些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2生活上的朋友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远远超过中学阶段,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业务生活是大学生非常重视的话题。尽管大学生群体都属于成年人,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不需要班主任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操心。但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在刚入校时,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很多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孤独感。同时,大学生群体热情奔放,年轻有活力,但遇事好冲动,在与舍友相处、与异往时有很多困惑,他们需要一个年纪相仿,能够理解他们,同时又有着丰富学识和社会经验的人帮助他们,班主任扮演了这个角色。当前,大学班主任普遍年轻化,老师与学生的年纪相差不多,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为他们出谋划策,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班级活动,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要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要学会倾听,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性格特征,了解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班主任还要定期的走访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在餐厅共同就餐,建立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将老师当成倾诉的对象,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状况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排解困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2.3工作中参谋

大学班主任是一个独特的角色,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班主任不承担班级的具体授课任务,也不可能对班里日常事务亲力亲为,大学班主任不再是学生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大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较强的独立性,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班、团组织在学生会的领导下能独立开展工作,大学宿舍有专门的宿管,会定期进行卫生与安全的检查、评比,班主任更多是一个参谋角色,从班干部的培养到良好班风的形成都在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班主任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服务。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大学生班级的基本组织机构,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把班干部培养好,利用好,从工作方式、方法上对班干部进行指导,充分依靠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力量,在集体中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局面,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篇9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 考研 选择

[Abstract] Obtain employment or get a advanced study, both for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college 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a major issu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from a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in the advanced-study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difficult choice to make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student-workers to help them choose the formation of self-sense to do some research, and in hope to help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 Employment Advanced-Study Choice

1.引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1]为了解大学生选择就业或考研时困惑的原因,帮助他们做好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我们就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若干问题对XX大学XX学院四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6份,收回问卷213份,回收率为98.61%;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男生125人,占58.69%,女生88人,占41.31%。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整理,得出了科学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从现实角度对考研与就业做出客观分析、比较,对考研与就业该如何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大学生选择考研与直接就业情况分析

2.1选择考研情况分析

考研有诸多有利的方面:考研有益于个人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有益于高校的发展。考研有益于本科阶段的学风建设,是益于国家、社会的事,是国家提倡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考研,会出现很多弊端和误区,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考研不是回避就业压力的“绿色通道”,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二是考研成本太高,从总体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趋于务实,研究生就业形势亦不乐观。[2]

同时,对复杂多变的考研现状,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当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考研情况的学生有144人,占到67.61%,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的总体考研情况的大学生更是只有107人,仅仅占50.23%。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考研情况掌握不多,即使做出考研的决定,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统筹的规划。

2.2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情况分析

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利于及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就业,难免会出现以下弊端和误区:一是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广不深,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二是学生偏重于资格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其目的就是为了多考几个证,便于就业,而忽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有133人,占62.44%;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的只有111人,仅仅占52.11%。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亦不了解,面对变幻莫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势必会陷入深深地困惑之中。

3.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原因

当前,很多学生徘徊在考研与就业之间不知如何选择,“考研热”开始降温,就业也重重受阻,该何去何从?我们参考学院多年来对学生工作的探索、总结,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在选择考研、就业时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目标不明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首要原因。学生踏入大学以后,便进入了走出学校和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未来的道路复杂多变,并不像高中一样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于是在人生目标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我们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只有110人,仅仅占51.64%,而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也仅仅只有50人,可见这一问题困扰了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

3.2定位不清

大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又一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成绩没有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到了大学之后没有适应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导致成绩的下滑、信心的减弱。正如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自己学习成绩不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的学生有45人,占接受调查学生的21.13%。

2.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能力没有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大学是一个强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大学时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逐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接受调查的213名学生中,有40人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占18.78%。

3.3举棋不定

较高的知识水平、学历文凭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水平孰轻孰重,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三方面原因。我们的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竞争优势的有93人,占43.66%,认为实践能力比文凭更重要的有52人,占24.41%,可见有很多学生在此问题上举棋不定、徘徊不前,进而影响他们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做出选择。

3.4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四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中,选择“家人要求或强烈建议”的有52人,占到24.4%;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5专业差异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调查现实,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与考研率持续较高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考研与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前者有81.51%的学生选择就业,后者有90.00%的学生选择考研,仅有5.15%的学生存在考研与就业选择的困惑。而专业前景较不明朗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的学生,在选择时存在较大困惑,占到专业人数的56.13%,影响了他们做最终的决定。

4.解决的方案

我们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4.1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希望学校提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学生有57人,占到26.8%,可见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自大学伊始即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并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协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成长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评估自己的发展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成长规划的基础。每个大学生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信自己的实力,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2.协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任何人的发展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专业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来规划自己的成长生涯,个人的成长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专业及未来工作适应性相符合,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3.协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在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学习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专业能力;在工作方面,你计划竞聘担任何种学生干部职务,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4.评估与反馈。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影响成长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对成长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3]

4.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和考研时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新变化,在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创业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指导队伍建设,特别是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实施个性化教育,对传统的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调整,加强对学生的个体研究,加强个性化教育、指导和服务,是考研、就业指导改革的重要议题。

4.3信息途径的多样化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途径,使他们及时了解考研、就业的信息。如利用飞信、邮箱等电子网络平台;利用就业信息员、考研信息员等组织结构;利用考研交流会、就业动员会等活动,使广大同学能够快速高效的得到最新的考研和就业信息。

4.4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

在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逐渐增高,特别希望了解本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他们一般是本专业的教授、先进工作者等,对本专业的各项基本情况都能够了解、掌握,并能够讲授于人,有着较高的权威性。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也会理性许多。

4.5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正确认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要想在考研或就业中处于前列,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头脑清醒、不断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考研或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5.结束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引导,使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做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对我们学生工作者来说,不要都抱着让学生都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要研究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学生自己来说,更要“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慎重选择。[4]

参考文献:

[1]刘玲玲 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8(35):125-126.

[2]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604-610.

[3]张京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向调查分析与指导.

[4]徐体高.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篇10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一、特殊群体的成因分析

特殊群体学生在日常学习、社会交往和生活中不善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孤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排斥参与集体活动,淡漠人际关系,常常产生自卑、自弃等悲观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落后。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往往沉溺于网络,排斥现实世界,心理普遍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一)外在因素

社会因素: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多元化冲击下,一部分人为追逐当前的利益而扭曲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传统的社会道德受到冲击,社会上不和谐的音符对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在学校接受传统教育的他们在社会中显得突兀、无所适从。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否和睦以及家长的教育导向无不影响学生人格是否健康。家长的利己、功利等世俗行为,使学生耳濡目染,难以分辨是非,把握道德的标准。

教育因素: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强调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受到高考升学的影响,在教育中更加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导致多年积累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

(二)内在因素

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虽经历磨难考上大学,但心理上却已千疮百孔,在别的学生无忧无虑的在学校嬉笑时,他们却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苦恼。

学习困难学生:由于个别学生不适应大学学习的模式,从而导致成绩下滑。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思想松懈,对学习失去应有的热情和态度,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学习的后力不足,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压力迫使其花费精力在勤工俭学上而耽误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心理困惑学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高压力现实,在他们身心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弱,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困惑。这部分同学很难自主完成学业。

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困难要坚持“理解宽慰”和“支持引导”的原则,不断深入特殊群体学生困惑的根源,争取彻底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困难。

(一)备至关怀,帮扶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

进行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增强贫困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提高获得校级各项奖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可以缓解他们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通过有效渠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经济困难又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严格管理,鼓励学习困难学生转变心态

加强管理力度,尤其对经常旷课、夜不归寝的同学给予严肃处理,使他们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言行;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特殊群体,虽然学习成绩差,纪律性差,但身上也有闪光之处。给这一群体的家长发通知书,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以便与我们携手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三)阳光浇灌,关爱心理困惑学生健康成长

1、发现问题:在班级设“心理调节委员”和“信息员”,“心理调解委员”负责班级同学的心理困惑解疑,“信息员”一般由党员和积极分子担任,及时将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向辅导员老师汇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找同寝学生了解情况,与特殊群体学生谈心。如是心理问题,则与心理咨询教师联系,共同做工作,需要与家长联系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3、巩固成果:心理困惑群体学生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们的问题暂时解决后,要做好寝室和班级同学的工作,大家都来关心特殊群体学生,不让他们掉队。

三、关于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特殊群体学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脱困减压,进一步做好帮扶、转化、沟通工作,应该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和载体从根源上帮助特殊群体学生。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利用集体氛围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寝室作为非常重要的育人环境,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学生工作真正进寝室,才能更好地解决特殊群体学生问题,也只有以学生寝室为工作重点,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利用职业理想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将伴随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理想的人生。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利用心理疏导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对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发生的事情进行合理分析以及对不健康的情绪进行调理和矫正,改正他们不正确的认知,消除心理上障碍。

篇11

【关键词】大学阶段 生命矛盾 疏解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JK0203):陕南区域性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753):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担当不同的生命任务。在大学阶段,主要的生命任务就是要把在大学时期十几年里学习到的知识、智慧、能力、素养全部融为整体,构建成一个成熟的主体去走向社会。原则上大学结束以后,个人就要作为独立的主体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对他所期盼的一个成熟的人。然而,通过近些年发生在大学校园的诸多事件,却不难发现,大学校园中的青年学子其生理成长虽然基本结束,但其心理成长并未完全成熟,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不同步而带来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直面大学生生命矛盾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有效疏解,对于完成高校的教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主要表现

1.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性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生命体是一类存在着的物质性实体,与其他物质性实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可以吸收、消化、排泄外界的物质,适应外在的环境,并能够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生长、发育、繁殖及最后死亡。人类的自然性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自然性生命的成长也加入了大量的人为之为,即人的自然性生命包含着“人化”的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的另一区别在于,人类生命具有第二维即还具有“关系性生命”,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在社会文化与文明中造就、存在与发展,与亲人、他人和社会性精神产品密不可分,形成紧密的联系,实在无法割裂开来而单独生存与发展。

人的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是相互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孕育与发展;无自然性生命也就无所谓关系性生命,但若无关系性生命,则人的生命也不成其为“人的生命”。

步入大学阶段后,人的自然生命价值要服从于人的关系生命责任,人的生命取向要为社会的要求所引领和规范。人的自然生命对人的关系生命责任要起的支撑作用能否全面地、有效地得以实现,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展开过程中,个别大学生意识不到“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常常只是执持其中之一端,忘记了生命的立体性和丰富内涵,于是便产生了许多茫然、矛盾与冲突。

2.自我定位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时代赋予大学生很多的责任,尤其要求他们由被动接受应试教育转化为独立承担自己大学生活的全部责任。应该说,很多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生命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感觉到茫然。有人曾用鲁迅的四部作品的名称描述大学生活。第一个阶段是《呐喊》,充满着热情,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愿以无限的精力去投入;第二个阶段进入《彷徨》,如何支配自由时间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大问题,看似自由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有极大的不自由;第三阶段是《伤逝》,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多现实问题一下逼到了眼前,很伤感;第四阶段是《朝花夕拾》,落花流水春去也,大学生活即将过完,想去好好珍惜,却又无法挽回,颇显得无可奈何。借用鲁迅的四个名篇,实际表明了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对自我的定位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与差距 [1]。

3.感觉与情爱生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生理成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大学生在校园里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正常的青年大学生,都会萌动爱意,坠入爱河、与恋人挚情相恋是无数青年男女所憧憬的。而问题在于部分青睐所谓时尚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情感的追求上表现出游戏化、实用化和快餐化,人间最激动人心的情感,并未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而是产生了行为上的偏差,导致情爱生活痛苦不堪,心灵世界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甚至发生丧失年轻生命的悲惨结局。其实,“性”是生活感觉之事,“情”是生命安顿之事。这些大学生只是看到了“性”在大学生情爱生活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没有认识到要获得校园内健康的情爱,男女恋人之间就存在一个情感磨合的问题。他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两情相悦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会越来越从感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对方生命存在的层面。

4.学业倦怠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更是日趋提高。可是,在大学校园却有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学业倦怠状态,他们或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或觉得学学课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常有空虚无聊感,或拒绝接纳教师,不尊重教师。每年都有个别大学生因为无法完成大学学习而退学或自杀。出现此类现象,从根源来讲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业与未来事业的关系。也就是说,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尽管在高校中从学生入校开始就通过多方工作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规划,以期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倾向于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为之而作足够的准备去营造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入学时苦口婆心地劝告只有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惑时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而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总体是趋向于高端的,是趋向于创造辉煌的。对于学业倦怠的底层性困惑在不断地干扰生命进程的高端走向。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策略

纵观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自杀、暴力、残害动物、堕胎等现象,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多因不能很好解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而引起,大多和生命教育的缺位有关。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进行有效疏解,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实施以下策略:

1.个性化策略

青年学生群体中既存在由于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存在从中学到大学或由大学到社会这样一些基本相同的人生经历而带来的共同生命矛盾,又存在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兴趣等个体差异而带来的个性化的生命矛盾。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矛盾,既应当关注所有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使他们各方面的生命困惑、生命挑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解读。力戒疏解教育流于一般形式,力戒讲一些看似对所有人都管用而恰恰对那些特殊生命困惑、生命矛盾不管用的话,那样,疏解工作就不是成功的。要做到普遍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就要有深入调查研究,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与心灵的碰撞。疏解工作实际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有效地疏解工作能使生命绽放出光彩,只有找到那个黑暗它才能够展示作用,而黑暗在哪里,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找到。忽视个性化差异的疏解工作,只采用硬性说教与单一理论灌输,必然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无法解惑,甚至可能引起对方厌恶,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2]。

2.实践性策略

对大学生生命矛盾的疏解,需要有成熟理论作为支撑,需要进行成套的系统理论的灌输,但更要关注他们的实践。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都产生于大学生活的实际,要强化生活在疏解工作中的原发性意义,疏解工作要以大学生活为起点又要回到大学生活中去。如果脱离大学生活的实际,回避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只是书本理论的灌输,必然会使他们感觉到书本理论的空泛和不真实,不会自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应该通过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当大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命与共和国的生命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生命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追寻与创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进生命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引进历史,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把学生引进时代,他们能够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学生引向未来,他们绝不可能为眼前的一点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3.理解性策略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疏解工作的方法不当,会促使大学生关闭心灵的阀门。因此,在疏解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而非简单地视其为“年少轻狂”。要以平等的姿态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切实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用平等的对话而非居高临下的训话打开他们的心扉[3]。只有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关系场,被教育者才能够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孤独才能被驱逐,苦恼才会被冲散。真正的教育需要人性化的关怀,这样才能有利于被教育者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地接触社会,去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4.引领性策略

所谓引领性,就是疏解工作不仅要立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更能引领未来,教会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生命矛盾进行自我反思。大学生命教育只是人的生命教育的一个中间阶段,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教育是贯穿其终生的。特别是对于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在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其人生历程注定与前人不同,必然会遇到前人不曾经历的诸多生命困惑。如何定位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大学阶段也是后大学阶段要考虑的问题。大学阶段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所形成的生命价值观往往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意义重大。对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既能有助于解决目前困惑,更要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参照系,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方法,教会他们走向未来的自觉之路[4]。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中州学刊》2015年第8期,第79-82页。

[2]程国斌:《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路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68-72页。

[3]梅萍、宋增伟:《家庭亲疏关系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7期,第22-24期。

篇12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正确的自我认知,基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基于正确的就业选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就业和择业问题,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就业压力和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角色转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如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解决有限的岗位需求与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可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至今已经历时十七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当时的22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770万,但是国内的人力市场却无法在短时期内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就业期望的岗位,人才市场上鲜明的供过于求状态,必然隐藏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重压之下,大学生自己无法及时调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面对人才市场的饱和,面对家长的殷切期盼,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

(二)依赖心理

在严峻就业形势的重压下,许多大学生不敢直面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既想争取好的工作机会,又不想承受求职的压力和风险,不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依赖于家长利用各种关系替自己联系工作,诸如“学得好不如爸爸好”等不良观念的不断滋生。

(三)自卑心理

就业求职中的屡屡失败,使得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否定自己的能力、专业、成绩,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就业困难,从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一次次的应聘,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

(四)困惑心理

近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上街卖肉,高校毕业生竞聘掏粪工、环卫工、服务员等新闻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不免让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得来的文凭在就业时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价值,于是许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困惑,对自己的就业出路困惑。在困惑心理的笼罩下,很多人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关键要素。

(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心理压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成功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不断帮助大学生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个人职业定位,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相结合,自愿面向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二)将全体性教育与个别化咨询相结合。

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比重,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就业心理现象,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依赖、自卑、困惑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早开展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干预。

(三)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课专业教师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做好大学生就业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其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能够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和复杂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篇13

关键词:就业指导;书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业指导的外在表现是传递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举办各种供需洽谈会等,就业指导的外在结果是大学生有了理想去处、顺利就业等。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是否存在差距,如何正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觉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困惑: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就业指导

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此课程是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上课的效果暂且不论,可以判断的是,老师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很认真地给学生上课,但老师上课之前也许没有通过调查或访谈来了解学生的需求。

大四了,同学们即将开始漫长的择业之路,不时回忆着老师课堂上谈到的比如就业的程序与步骤、就业的途径与方法、就业的法律意识与维权、就业面试的种类等,《就业指导》课程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它的作用,但这些能否让学生真正落实了用人单位,能否真正提升就业率、就业层次或就业质量呢,答案自然不得而知。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说明《就业指导》课程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至少可以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高校对就业指导的提供是存在差距的,那么,大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就业指导呢?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是一时的。就业指导绝不是毕业前的临时“事件”,大一进校时我们就应该知道所学专业的就业领域或潜在就业领域有哪些,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有哪些,如何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如何围绕职业目标而读好大学每一个阶段等,这可能就是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问题。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如果专业教师在课堂中清楚地阐明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未来所选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实践中如何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内外如何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等,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因为学生更加相信专任教师的权威。专业课堂与就业指导的互为入点或渗透是苛刻的,这可能是就业指导全员化的问题。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有着不同类型的。认识事物总是可以从分类开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不例外,有考研指导需求,有创业指导需求,有就业心理疏导需求,有面试辅导需求等,虽然这些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业指导课中都有所涉及,但往往都是大而化之,针对性不强,这可能是就业指导专业化的问题。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之间不对称,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和通道,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新颖、迅速、快捷的方法传递信息,这些方法必须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乐于被大学生接受的,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可能是就业指导信息化的问题。

二、解惑:大学生需要个性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是多元化的,会因专业、年级等不同而有所变化,那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这需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这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把握和思考,这需要带着一份责任和关爱在现实中去践行。2012年7月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本贤副研究员的专著《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给出了这个问题答案。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分为六章,第一章国内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省属某高校就业指导现状调查分析,第三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理念,第四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六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支持性条件,第七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可行性分析。整个书体系完整,框架合理,内容丰富,理论新颖,观点明确,数据真实,书写流畅。该书是在充分调查和分析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基础上完成的。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是本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如何树立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念、如何确立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开展个性就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高校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已具备哪些可行性条件又面临哪些障碍等,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务。可以说,《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既是对就业指导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升华提炼,又是对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补充。

该书认为,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以人为本的,是因材施教的,是多样化的,是分类的,是个别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高校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现实的需要,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未来趋势。

作者提出并尝试推广个性化就业指导,从表面上来看,是站在高校的角度从简单的就业率数字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关注就业层次、就业质量,但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更多的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考虑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个性化就业指导表达了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切实需求,系列解决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创业问题等方面的困惑和疑虑,迎合了大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的、个体的概念,自我分析中定量测评的结果和自身实现情况有出入,同样的测评分数是否表达同样的主题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就是非常专业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比如大学生创业问题也是无法复制成功做法的个体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创业者或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辅导,也是体现非常专业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学历层次、就业选择区域、性别等提供不同的指导服务,根据不同的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考村官群体、出国群体等提供不同的服务并关注其长期发展等,这些都是贴心的、实在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所以,就业指导是需要重视个性差异的,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长期性和连贯性的,需要重视个性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这才是就业指导的基本价值。

三、顿悟:大学生才是就业的主体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大胆的,而实践中走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对现实的重大改变。我和我的同学是本书的读者,又是学校推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受益者。有的同学在学校精心安排下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找到了自身与职业目标的差距而努力奋斗着,有的同学在老师的综合评价和帮助下确立升学目标而接受专业化的考研辅导,有的同学因就业产生心理困惑而得到及时的心理调适,有的同学采取优势等方法而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多的同学享受到了就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服务,而我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铜奖并且通过主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突然间又有了新的困惑。我们是需要这些个性就业指导,但这些个性化就业指导有没有前提条件,它又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在就业政策、制度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大致确定的情况下,个性化就业指导才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根据鱼骨因果模型,大学生能够主动求职、找到理想的去处、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性化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发挥作用的其中一个方面,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实践。如果没有这些就业竞争力的过程塑造,再好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也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原来,就业的真正主体是大学生自身。这种困惑实际上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从协助大学生就业选择到激发大学生就业自我意识,激发大学生就业潜能,确立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的过程,最终内化为自身行动,这才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真正内涵。

我和我的同学们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并写下这些话,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么创新的视角、深厚的理论和优美的语言,而是因为感受到这本书是站在我们大学生的角度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表达了我们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如此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时刻想着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如何激发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而采取积极行动,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动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了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推动着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不断的借鉴和推广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当然,由于所在学校的区域限制和样本选取的限制,该书还存在若干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该书的出版必将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吉祥华,江苏师范大学四年级本科学生,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团员,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获得者,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主持人。

篇14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从应试教育过度到素质教育;心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文章根据大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将此阶段大学生情感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目标缺失,情感空虚

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而新的人生目标尚未形成,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导致自己的情感空虚。在高中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学生的教导就是:“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好说了。”大学进而就成为了学生向往的天堂,大学美好的生活便成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但当学生步入自己梦想中的天堂时,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源动力也就消失。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迫于无奈踏入了自己不喜欢的院校,这部分学生就陷入了失败的煎熬之中,埋怨社会和高考,无法自拔。

在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了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增多。面对可供自己支配大量空暇时间,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有的同学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了谈恋爱之中,陷入了感情的旋窝。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自己成绩在群体之中处于较差的行列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反思自己,但是由于目标的缺失,他们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在大学要把自己的学业成绩提高,把大部分时间支配在了学习之中,没有课外活动。但是他们也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整天忙忙碌碌,成效并不显著。当这些学生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努力好像是徒劳。精神支柱失去,情感也陷入了空虚之中。

(二)自制力差,情感失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情感体验是丰富的、深刻的,一旦在活动中陷入了不良的情感中,如悲痛、恐惧、忧伤等,就很容易出现情感失控,不能用理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时期,这就使大学生的情感容易波动,当情感体验过于强烈的时候便走向极端化。而青年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强,这时便产生了失控感,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冲动,甚至酿成不良后果。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该省受到刑事处罚的高校在校生达284名,比上年上升了53.5%,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0.3%。但是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一味地毫无目的地去自我压抑和限制,不仅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导致更为严重的情感失控。

(三)自我认知不当,情感体验畸形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认知不恰当,就会产生自卑感和畸形的成就感。情感上的自卑感与成就感,是个体就活动结果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学生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高中或初中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后,环境对个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流的压力),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削弱其学习效能。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境贫寒便发奋读书,但压力太大,成绩久久不见成效,产生了自己比别人笨等自卑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某方面的缺陷,往往对自我评价过低,形成了“获得性失败感”,不能较客观地悦纳自己,对后继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两方面,最终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大学生认为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过分地肯定自我在成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悦纳自我,形成不当的成就感,出现了成就感过强、自信心过足、瞧不起他人的畸形情感体验。

(四)远离家乡求学,情感失去了归属感

大学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情感问题,情感就会失去寄托,归属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更为强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自己独自一人要处理好学习、活动、生活等多方面的事情。对于新的环境,自己的交际群体还没有建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候,没有求助对象,心理有困惑时又没有人倾诉。这个时候大学生若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群体,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孤独的情感。一旦产生了孤独感,大学生又无法有效地自我调适,从而又表现出抑郁、苦闷等不良心境,影响了新的归属感的建立。这个时候,倘若没有建立起一种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便会严重地影响其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情感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实施有效的缓解策略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减少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下从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主观方面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有效指导的客观方面两个层面论述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一)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情感关系甚为显著。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轻松、较少忧郁紧张、敏感焦虑;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活跃从容、果断敢为,而较少胆怯退缩、抑郁不安;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尽心尽责、认真可靠、自律严谨,而较少草率敷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缓解大学生情感困惑的关键。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波动性,有的经常过高地评价自我,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部分人过低地评价自我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对他人的嫉妒感。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要认识事物,要认识自我。对个体自身的缺点既不要隐瞒,也不要回避,敢于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来决定着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自我价值感。在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失败了,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成功了,可以获得经验。再次,大学生处理好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概念。

第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既要经得住诱惑,也要合理地发泄

心中的抑郁。在应该学习的时间要保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当遇到心中有压力时候,要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走出阴影。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其意志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外要参加一些有利于培养自己意志力的活动,加强自己的意志力;其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培养其利他动机和行为,培养其向社会的情感,控制不合理情感,避免逆社会性。

(二)人生规划层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摆脱情感困惑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跨进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时期,这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这种形势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进而可以解决目标缺失,摆脱情感空虚。

第一,大学生要制定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首先,宏观上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比如大学阶段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继续深造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等;其次,他们要从微观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达到学习娱乐相互协调的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达到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和身心上的愉悦感。

第二,大学生要制定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感到乏味、空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恰当的生活目标。比如生活独立性差的,就要在大学生活之中找到机会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之后,大学生还要考虑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还是有所作为。要将适应生活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提高自身生活品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