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贷款 对策

作者简介周珍晓(1979―),女,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财务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浙江嘉兴 314000)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微企业虽然在我国企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问题一直不太顺畅。小微贷款是近几年兴起的贷款业务,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也是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来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加强小微贷款建设。银监会对小微企业贷款下达“两个不低于”要求,要求贷款增加量和增速都不低于前年总体水平,并对小微贷款业务做得好的银行给予奖励。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意识到小微贷款的重要性,也都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小微贷款产品,但是,小微贷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贷款准入门槛过高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不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其评定标准都一致。即便是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是抵押贷款(一般是土地、房产抵押,银行很少会接受除土地、房产之外的抵押物)。

由于小微企业中新兴企业大多是经营风险性高,资产积累不足,经济实力不强,其资产主要是厂房和机器设备,并未拥有很多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担保条件。这类企业发展生产,就面临着担保难的问题。一方面这类企业如果需要到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话,一般只能用企业的房产、土地和机器设备等不动产作抵押?熏可是根据商业银行抵押担保相关的管理办法,远达不到企业预想中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利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担保公司必然会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而这又加大了企业贷款担保的难度,而且担保公司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制约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最后小微企业规模小,盈利少,在贷款过程中需要支付担保费、评估费、安排费、保险费、公证费、承诺费等多种费用给各机构,费用支出很高,使得贷款成本加大,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发展。

(二)贷款风险评估不当

风险评估是对企业一切资料全方位审查的过程。即在贷款前对借款和借款人进行调查;在贷款时,对贷款文件和贷款有关细节进行调查。在事先审查中,一定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进行,如遇到超过职业范围的问题时,应该请求专业人员帮助,不得随意行动。审查的内容,包括企业业主自身及家庭情况、企业获利能力、企业长期发展情况、贷款项目和用途情况、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等情况。风险评估是银行降低风险的关键,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贷款之后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商业银行经常存在着债务人重复抵押登记,这就是由于抵押登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贷款审查人员没有去到实地考察,错误的发放了贷款?熏损害银行利益?熏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纠纷。

例如,若债务人要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那么就需要债务人有实存的抵押物(如:住房、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在对债务人土地的使用权上进行抵押,就需要去土地管理局办理相关的手续,并进行登记,以防止对使用权的重复使用,比如,在债务人已经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之后,又在该土地上进行盖房建筑等,同时又将完工后的房屋进行抵押贷款,这就形成了重复抵押,使得债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出现利益冲突的现象。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队伍不够完善

首先,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大小不一,需求差异化成度高,商业银行缺少适应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产品。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能让小微企业在现有条件下贷得出款的业务品种十 分缺乏,很难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其次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人员不足,且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壮大,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高科技新型技术的推广使用,新型行业的不断产生,要求信贷人员在贷前审查借款人时要熟悉当前市场、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在贷款时要懂得分析公司财务状况,预测企业市场行情,在贷款后还要一直对贷款进行跟踪调查。然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目前的业务素质离这要求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最后小微企业客户经理服务意识欠佳,部分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健全,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意识就更是存在不少问题。

二、南昌银行赣州支行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降低贷款的标准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降低贷款标准,积极创新,突破贷款担保方式约束。学习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推出联保、互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其中联保是指多家企业自愿组成联保团体共同向银行借款,团体成员为其他成员授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而互保是指由多家小微企业组成互助合作组织,各小微企业都缴纳一定金额的资金,然后委托专门的管理机构为组织内各成员企业在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

(二)落实小微贷款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在与小微企业合作时,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企业道德风险、行业风险和系统风险。信贷人员在接触客户时应把接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做成报告并向上级反映,明确借款人所提交贷款材料中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依据。例如,测算企业偿债能力时,应把计算公式与及其调整金额纪录在册并附加文字说明。由于企业提交的审计报告,购销合同等真假难辨,审查人员应用其他方面间接分析其真实性、可靠性。比如,每月查看企业水电费缴费情况和企业在各银行开户收款情况,并与企业上报销量收入相比较,从而看出企业盈利情况。严格执行抵押登记手续,全面了解企业的综合实力,准确估计其还贷能力。在加强贷前风险控制的同时,还要提高贷后检查的质量。信贷人员应缩短贷后定期检查周期,增加不定期突击检查。如在检查后发现有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偿还借款;借款没按原定用途使用,去向不明等重要指标不合格情况时,就应该及时终止服务。

(三)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队伍建设

1.开发多种多样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

目前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并不少,但是真正能适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信贷产品还有待加强。小微企业不比大型企业资金量大,诚信度高,担保资源丰富,他们对于产品更为敏感,因此快速创设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抓住机会,在争取传统业务的同时,根据小微企业规模小需求快的特点,不断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迅速抢占小微企业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培养一批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专业人才对相关领域进行专业研究,推出仓单质押贷款、企业退税税款质押贷款等一系列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逐渐的为小微企业建立起品种多、方式多样化、结构层次化的融资性质的多立体化融资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2.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增加小微信贷人员。从银行外招聘具有经验,熟悉小微贷款专业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从银行内部也挖掘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可培养的人才。二是提高小微贷款人员素质,制定培训计划和激励机制。主要以营业部以及个人业绩为考核指标,在每个季度和月度,把他们的业绩与收入水平、晋升职位相联系,激励积极性较高的年轻人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在管理模式(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型管理)发生变化以后,可以对经营机构进行考核。客户经理应该安排定期进行组织学习,在业务指导和个案等方面共同商论,引导其充分利用总行、各分行的小微企业部创建服务平台以此开拓客户,还要重视将营销费用放在重点上,最终达到多劳多得的目的,让客户经理等方面的人才成为业务发展的真正核心动力。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小微企业可以与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进行融资合作,加强互动沟通,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的机制,使得小微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料更详细具体,更方便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木拉提. 做好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2,1.

篇2

摘要: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但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存款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基于最新的数据,将存款资金区分为执行法定利率定价的存款和按市场利率定价的存款,分析了今年以来这两类存款变动情况。从微观层面分析个别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对执行法定利率定价的存款带来的影响,最后,文章剖析了存款流失的宏微观原因,并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实,提出了化解存款流失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存款流失问题;金融脱媒

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因素持续影响银行业负债业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被分流的趋势仍将延续,未来存款增长乏力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常态。持续稳定增长的低成本负债来源才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立行之本。如何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的整体目标,努力创新负债管理模式,激发经营机制内在活力,建立存款持续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突破业务发展瓶颈,是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前的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1]。

一、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变化情况

二、2015年前三季度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变化情况

(1)执行法定利率定价存款变化情况①

(2)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与执行法定利率定价存款变化

1、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个人活期存款增长较快,除了与招商银行已确立零售银行领先优势以及较好的零售客户基础外,还与招商银行推进的轻型零售银行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有关。另外,积极顺应客户财富管理需求,针对客户差异化的风险偏好、生命周期以及个性化的资金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资产配置服务;通过融资、结算等综合经营稳固小微客户、个贷客户结算资金,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

2、民生银行

截至2015年9月末,民生银行定期存款较年初增加1603亿元,其中,个人定期存款减少190亿元,公司定期存款增加1793亿元。民生银行定期存款的增加大多来自对公存款的大幅增加。

(3)按市场利率定价存款变化情况①

从表2可以看到,2015年年初以来,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主动负债规模迅速增加。以结构性存款为例,除招商银行外,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浦发银行结构性存款从年初的1833亿元增加到9月末的4541亿元,增长了147.74%,排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首位。

三、商业银行存款流失的原因与化解对策

(1)存款流失的原因分析

(2)化解商业银行存款流失问题的对策

参考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历史,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大趋势下,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端在低成本资金来源上遭受的冲击还将持续,最直接的表现是存款增长放缓和活期存款占比下降。为此,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上要做足功课,及时推动负债业务结构的转型[2]。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不懈拓展各类结算型负债,提高结算型负债占比。具体来看,企金方面,要不断优化支付结算产品,创新支付结算手段和技术,提高支付结算便利化水平,以此强化支付结算服务对企金客户的粘着性,推动企业负债拓展从过去依赖关系资源、融资业务为主向依赖结算服务转变。零售方面,要持之以恒抓好、代缴、银行卡结算和收单、银证银期第三方存管等基础产品营销,努力提高电子、厅堂等各类渠道服务水平,以此带动个人结算型存款发展。同业方面,要通过完善业务合同、强化业务关系管理,持续巩固并扩大结算型同业负债规模。积极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稳健发展各类主动负债。二是从传统存款向市场化负债过渡,主动负债长期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与国际性银行比较,我国银行在负债结构上过于依赖传统存款,主动负债占比明显偏低。主动负债长期趋增的态势明显[3-4]。具体来说,继续推动发行同业存款,认真做好面向企业、零售客户发行大额存单的准备工作。在合理控制总量和比例结构的前提下,稳妥发展结构性存款,并以之为切入点,配套跟进其他服务,努力将客户的结构性存款账户转化为资金归集账户和支付结算账户。三是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推动发行绿色金融债、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在拓宽负债来源的同时,结合市场利率走势,合理把握各类主动负债发展的节奏和期限、品种结构,既要坚持随行就市,又要有效控制负债成本。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服务的完善产物,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间借贷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金流动、财务风险中存有不少问题。同时,民间借贷还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本文在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民间借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民间借贷是在经济差距增加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加速了资金流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借贷也对金融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民间借贷,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益和负面影响,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同时,引导其健康发展,尽量消除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

一、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民间借贷的发展得益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紧缩,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内部风险。民间借贷拥有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高额利息,它虽然聚拢了大量的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参与者的资金需求,而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管理者之一,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引发违规操作的风险性案件。民间借贷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少违法分子利用银行业务存在的漏洞,转嫁风险,如若商业银行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中,技术手段、设备等失效是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非法集资现象恶化,挑战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神经。某些商业银行职员受利益的驱使,主动或被动卷入到民间借贷的利益漩涡中,其一旦出现职业道德失守,势必会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风险。

(二)增加外部风险。信贷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其与存款成正比关系,即商业银行存款越多,则可承担的信贷业务量越大。民间借贷的出现,挤占了部分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某些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利用商业银行的这一窘境,在缓解商业银行存款压力的同时,把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民间借贷参与者以存款之名,到相关银行办理大额存单质押贷款,表面上看,此业务可以同时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带来增长,并且以存款做贷款保证金,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业务。这对民间借贷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或高利贷等形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赚取利益,同时还能享受银行存款利息,而需支付的仅是银行贷款利率。一旦民间借贷机构出现资金利益链断裂问题时,其向银行的贷款则无法归还,最终由银行承担风险。

(三)增加市场风险。区别于国家制定商业银行借贷价格,民间借贷利率以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为导向,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是在商业银行无力解决资金需求紧张、迫切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利率点远高于银行利率,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因此,民间借贷引发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近年来,在金融市场日渐活跃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利率不断增长,提高了借贷质押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除此之外,民间借贷还对社会信用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银行信用。部分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把目标转向社会闲散资金,利用高回报诱导社会资金流向,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有企业不讲信用,就可能向周边蔓延,进而拖欠、逃避银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对策

结合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内部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紧随时代和市场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体系,加强职工培训,从而提高本银行的结算质量和效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化智能设备,改变了传统柜台办理业务的单一模式,而只对大金额单笔网银交易进行监管,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严格审核业务办理流程,在仔细确认客户身份之后,再提供相关服务,尽量控制网银交易等风险。针对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职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制定健全的考核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有效规范职员的操作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立即予以严惩,从而净化银行操作环境,控制内部风险。

(二)规避外部风险。民间借贷环境下,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一个企业或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增加了债务纠纷的发生频率。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管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所处的金融环境,尽量规避外部风险。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风险管理目标和任务,积极配合外部监管,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在能力范围内预判风险并加以防范。商业银行需要坚定地拥护和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从而构筑坚实的风险抵御堡垒,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对信贷人进行严格审批,建立信用查询系统,全面考量申请人的还贷能力和信誉度,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存款和信贷业务。

(三)抵制市场风险。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存款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挤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一定的份额。商业银行要想有效抵制民间借贷引发的市场风险,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结构,提升本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信贷市场的需求,创新发展银行信贷产品,适度调整资金的投放范围和力度,简化服务流程,让客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办理相关业务,增强他们对银行信贷的兴趣和依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升存贷款办理效率和质量,积极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引导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在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间借贷将会发挥更多的功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民间借贷的发展,认真分析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找出负面影响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发挥民间借贷的价值,实现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绍译.民间借贷双刃剑[J].金融经济,2012,5

[2]肖杰.关于民间借贷的理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2,2

篇4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量,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从总量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广大的居民和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他们纷纷从商业银行提取存款购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等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因而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吸收。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1%,10年之间增长了13.2倍;从证券投资基金来看,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底,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51只,基金总额已超过800亿元,而且基金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潜在的严重的威胁。据中国建设银行在12个城市进行的开放型基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7%的机构和55%的个人表示愿意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开放式基金。另外,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险公司尤其是投资类险种的出现(如分红保险)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到2001年底,我国保险资金已达4000亿元。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些投资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这其中总有一定的漏损。因此,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从存款结构上看,投资者进行投资动用的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而回流的往往是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期限缩短,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2.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总量。一方面,由于存款规模的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因而贷款规模相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亦相应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1995年我国直接融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36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加直接融资合计11307亿元)的3.6%,到2000年直接融资额达到217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的27.9%,从发展的势头和趋势看,其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贷款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缩小(张喜军,2002)。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业绩好的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融资而不从银行或少从银行贷款,导致从银行贷款的大多是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进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主要是长期或永久性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增加,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比重下降,银行利息收益受到影响。

3.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冲击。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上述影响,传统的贷款收入减少,因而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据统计,到2002年3月,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经有400多家,其中200多家已经开始营业。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市场份额的2%,但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的潜在威胁由此可见一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会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中间业务等方面与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1.优质客户资源的激烈竞争。一般说来,银行80%的利润由20%的主要客户形成,因此,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资银行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因此,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质客户可能会转移到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资银行较大的损失。据报道,有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在中国市场进行有关市场调查,并掌握了有关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的确切数据,其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竞争做准备。

2.优秀人才的争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本土化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都会促使其在人才方面与中资银行进行争夺,而外资银行高薪、高福利及较多的培训机会对优秀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优秀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会导致中资商业银行一部分客户的流失,长期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优秀人才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3.中间业务方面的挑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因此是商业银行非常理想的业务类型。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创新能力差、发展滞后,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中间业务的竞争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以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占上海市进出口结算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40%.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设置成本和营运成本都很低。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为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则为150~200万美元,这样会使一大批非银行机构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领域,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另外,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也有较大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仅为1美分。根据艾伦米尔顿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预测,到2003年,网络银行将瓜分30%的银行业利润。因此,我国传统银行业也必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CNNIC调查,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650万,是2000年同期的2倍,上网计算机台数达1002万台,也比2000年同期翻了一番。据预测,我国网民数量在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网络银行的挑战。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也会在网络银行业务方面和我国银行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因此,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与此相伴随,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和某些金融公司纷纷涌入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优势丧失,进而面临的对手空前增多。在英国,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建筑协会通过结构重组,大量地向银行转变。我国金融业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信托机构大办银行业务到目前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争夺,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公司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如此等等,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而且,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且金融创新步伐较慢,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应该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可以预计,随着这种情况的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构成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因此,如何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篇5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对策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篇6

互联网通过巨大的粘合作用和信息整合作用,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整合,而且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并正从结构层面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互联网+”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拓展渗透范围、增加参与人数、扩大消费增量和盘活消费存量,全面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传统运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客户消费模式,因而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多方位的冲击。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1)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70家企业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3家被注销)。201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263 730亿元,同比增长57.4%,预计2017年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2)网络借贷。不仅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网络借贷也迎来了爆发期。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交易规模突破8 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2%,预计至2019年突破3.7万亿元人民币。(3)网络资管。网络理财市场在余额宝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2016年,除了余额宝之外,理财通、平安盈、现金快线、南方现金宝、活期通、百度百赚、添益宝、微财富存钱罐、如意宝登上了十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排行榜。2015年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达到17 983亿元,同比增长57.3%,预估2016年将接近2.8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主要显现为分流了银行存款和借贷资金以及银行支付、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那么未来商业银行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还是与之共生?商业银行实施哪些发展策略才能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贡献为:(1)区别于长期以来的颠覆还是并存之争,本文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具体化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2)从打造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二、 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最终结果,在国内外存在颠覆论(取代)、并存论以及工具论等不同观点。

1. 国外。国外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作用,但对于最终影响结果则有取代论和并存论之争。(1)取代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模式(Manuchehr Shahrokhi,2008),必将取代传统金融中介。(2)并存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Furst et al.,200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关系(De Young,2001)。

2. 国内。国内主要存在颠覆论、并存论与工具?三种观点。(1)颠覆论。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吴晓求(2015)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第三种金融业态。(2)并存论。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而是竞争与融合并存。(3)工具论。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渠道创新;王国刚等(2015)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实质,没有改变金融系统功能,只是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当然,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刘士余,2014)。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虽然持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存的观点,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并存模式下的具体结构与关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全面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但两者既不是有你无我的替代式竞争,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并行式共存,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共生状态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博迪和莫顿(2013)将金融系统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划分为六项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提供激励机制。其中,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金融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管理即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金融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一起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小贷、众筹融资模式、P2B模式、P2P贷款、余额宝、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商银行等,基本集中在支付、融资、理财等领域。因此,下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的影响影响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两者未来的关系模式。

1. 支付领域。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通过转移账户活期存款,为客户提供代办货币结算、收付、兑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解决人们在清偿债权债务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Fama(1980)认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职能,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中心。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中心地位的冲击,主要为:(1)第三方支付在收付、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市场,分流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2)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第三方支付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分流银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3)第三方支付带走了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并为支付平台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对商业银行形成上述冲击,主要是因为其同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在支付结算方面,具有周期短、操作便捷、支付方式多样、创新能力强、支持多家银行等特点;在小额转账业务方面,操作便捷、到账及时、手续费低;在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业务方面,几乎支持所有银行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排队,业务不断丰富,方便客户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正反馈机制通常发挥主导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某种优势或劣势,该优势或劣势就会不断自行强化,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我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方面占主导地位;而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则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合理预测,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支付体系中转化为马太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颠覆性变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可能自行消失或被取代。由此分析,在未来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支付功能不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独立并存,主导模式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状态,即第三方支付基于其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中的优势地位而专注于此类业务,商业银行则基于其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侧重于这类业务。

2. 融资领域。融资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功能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在于能够克服借贷资金在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协调、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分散和转移融资风险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众筹模式、P2B模式、P2P贷款等,这些网络融资模式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贷款速度较快、信息更全面、产品更丰富等优势,更适合小微金融,主要冲击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另外,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高利率吸引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金额、期限和审批程序上比商业银行贷款更为灵活,因而对银行融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网络融资在贷款利率和资金风险上都高于商业银行,因此冲击程度比较有限。利率低、体量大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优势,对于资信较好或有中长期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客户,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具有绝对优势。低风险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优势,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具有绝对优势。而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更适合资信较低、融资规模小、资金使用期限短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按照与上相同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未来的关系定位应该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即二者各自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各自分层次、分对象、分等级地服务于其优势领域的客户。

3. 理财领域。商业银行通常为银行理财产品设定了较高的最低准入门槛,而将小额资金拒之门外,并且规定了较长的存续期,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流动性。

?对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理财模式开发了若干新型理财产品,使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收益率,并且做到了随时赎回和及时到账,提高了流动性。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理财模式上的优势主要有:扩大客户群覆盖面;提供功能丰富、低成本、便捷便利的产品营销网络;推动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等。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侵蚀了商业银行主渠道地位,分流了银行手续费收入,吸纳了部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如“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加上随时在线支付、小额转账取现和信用卡还款,打破了商业银行余额资金储蓄化的格律。再如陆金所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商业银行理财相当,收益率却高于商业银行理财,其结果必然是抢占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特别是年轻客户、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

目前余额宝、陆金所在理财领域与商业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余额宝及陆金所凭借产品收益高、投资门槛较低、流动性较好等优势持续争夺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而商业银行则试图通过提高理财收益、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守护主导地位。未来当存款利率放开后,余额宝及陆金所等收益率优势将被逐步抵消,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将逐渐由战略防御地位转为战略相持状态。由此分析,未来在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也是互补性竞争关系或者竞争性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降低代销费率、缩短赎回到账时间、自建综合理财网销平台等措施,同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将自有的理财产品投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换言之,在未来的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共生模式。

综上,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关注大客户、大众市场、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开放、互动的特性,以及数据重构、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金融需求的“长尾”问题,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投机风险、信息与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监管风险和融资成本。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马太效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未来格局应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

四、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本身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点,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外部冲击力,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均衡状态。本文认为,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

1. 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将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能力有机融入银行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为客户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建立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其解决方案主要为:(1)前端。银行前台需要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和工具,快捷、方便和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敏锐地洞察客户显现和潜在的金融需求。(2)中后端。银行中间环节和后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决策及其处理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和客户服务的完美体验。(3)集成式风险管理。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以及未来运营服务中,银行业务线、管理线和监督线进行集成式风险管理,以统一协调并高效灵活地将业务层面风险和银行层面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和总体风险容量之内。

2. 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了配合智能银行的功能要求,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基于新旧金融业务和现行金融模式,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基础服务能力,培养业务创新能力,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完成金融产品的在线安全迁移和无缝对接,将网上银行打造为准智慧银行,即升级为集成客户体验、标准交易、战略伙伴合作与风险管理功能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综合在线金融服务平台。

3. 一体化品牌体系。商业银行应以协同服务为出发点,以渠道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银行网络渠道的融合发展,建立由“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八统一”,是指统一银行文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支持技术、统一客户体验、统一签约渠道,统一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定位,统一集成式风险管理体系。

4. 金融创新实验区。创新是银行生命力的源泉。商业银行应该在一体化品牌体系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团队和创新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开辟金融创新实验区,随时关注、跟踪并自行研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和新技术,例如家居金融服务模式、自营和跨业销售平台、语音或视频银行服务等,积极探索和尝试超前性的研究、开发、实验和实践。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 信用体系 经营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部门、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机构的相互竞争,涌入的 “搅局者”不断增多,尤其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抢食包括信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证券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务,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本以商业银行为例文拟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交易完全互联网化,效率大大提高。在当前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下,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业务办理在柜台和窗口进行,环节复杂,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完全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运算能力,使得客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找丰富金融资源,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其信息透明高,数据庞大,从资金供给方来说,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于企业违约和高风险行为能够及时掌控,降低其信用等级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增加了企业的违约成本;从企业的角度,能够及时有效的寻找到资金的供给方,缓解资金压力,减少了获取资金的成本。

(3)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从最初的网上银行到如今的电子支付,以及更多的非传统金融企业涉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信贷,网络租赁等业务的开展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

三、互联网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互联网信息融资平台的融资类业务, 例如P2P 借贷, 实现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类业务分流。而商业贷款是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运行和经济指标增长的重要手段, 能够为银行资本运行带来营业性收入, 并且也是其经营运行典型模式。如果互联网融资贷款业务能获得进一步扩大, 并且实现贷款价格定价权, 这无疑将会有效减少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和资产利润值。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负债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存款额度流失,而商业银行存款是其获取商业融资贷款资本的主要来源。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使得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率下降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现有存款利率值,将会直接对中国商业银行负债产生冲击效应。

(三)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佣金和手续费上,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影响商业银行的主要就是手续费,包括银行卡转账、 支付和等费用,同时通过互联网便捷理财功能, 对于商业银行理财性收入产生影响, 逐步开始作用于以银行和保险为资本升值的传统性渠道。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性平台, 能够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益。二是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支付平台依据自身优势, 不断扩展和宣传理财及保险等产品, 并且比银行理财门槛更低,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理财和保险费用市场份额降低, 同时相对于0.5% ~1%基金式理财管理费用而言,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的收入降低到0.2% ~0.5%,由此造成银行结算费用不能抵消客户流失所带来利润下降。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

一是创新理念。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稳健理念,把支付便捷和惠民利益放在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层面,同时积极借鉴互联网营销思维模式,将互联网信息保存、提取和挖掘技术构成一体, 关注用户体验,实现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及业务和服务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营销模式。二是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多的优质客户信息资源已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使用, 使金融业务与客户需求实现更为明确,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更加强调互联网信息技术投入力度,通过数据处理, 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金融业务运行体系, 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并以此为着眼点,发展电子银行等,实现传统银行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和性价比更高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策略

一是商业银行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在已有客户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 丰富自身营销模式和经营手段。二是开展小额度批量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 选择出优势客户,进行科学、合理化批量小额度放贷, 构建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稳定的商业网贷关系。三是构建商业银行大众理财平台。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大多关注大客户理财而忽略小客户,应注重客户体验, 优化银行理财产品设计, 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实现理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管理 适度负债

一、商业银行负债及分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负债就是银行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为了更加明确的对负债对银行的意义进行分析,本文按照负债的形式或者结构将商业银行的负债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大类。

存款负债,又称被动负债,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来自于银行基础业务之一存款业务的负债,它主要包括:单位存款、储蓄存款、同业存款、特种存款等。

借入负债,又称主动负债,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在银行负债体系中,占有重要比重,特别是对当代商业银行而言,主动负债在调节负债规模、负债结构等方面更有操作性和主动性。

其他负债,主要是银行在结算中形成的临时性负债和应付未付款项,包括应解汇款、汇出汇款、开出本票、系统内往来负债、应付存款利息、应付债券利息等。

二、商业银行负债的意义

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负债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形成资金并加以运用构建盈利资产,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经营目标恰是利润最大化,其经营重点是利润的最优化。

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大业务的关系看,负债业务是基础,它制约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从金融创新历史来看,负债业务创新也往往先于其他业务一步,而其他业务反过来又推动负债业务发展。决定负债业务的是存款业务状况,负债业务创新以存款业务管理创新为其主体。

被动负债,长期占据债权性资金来源中最主要的位置,是重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但存款期限、金额等都由存款客户决定,银行无法控制和调节此项资金的进出。其次,由于吸收存款要上交存款准备金,这不仅限制了银行可运用最近的规模,更使得银行经营受央行货币政策等的调控越发深入。譬如我国,截至4月21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20.5%,冻结了大量的流动性。再次,银行存款受居民理财习惯等影响直接而巨大,在股票、保险等日渐兴盛的情况下,随着证监会开放人民币购买香港股市股票并进一步准备开放伦敦、纽约市场,商业银行不仅要与直接融资活动分享社会资金,保险业、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国外融资带来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负债占总负债比重高达85%,故国内银行业长期存在着“存款利行”的说法。而欧美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该比例往往只有40%~50%之间,比例偏高的日本东京三菱银行该比例也不过69%。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重明显偏高,不利于自主经营。

借入负债: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负债,优点如下:1、可以依据银行发展需要借入一定规模、期限的稳定资金,可以提高银行资金的稳定性,增强银行对资产负债的调节能力,有助于缩小流动性缺口和降低资产敏感度。2、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回避金融监管,实现自主经营。3、可以定向募集资金,对机构投资者等更具吸引力,从整个经济系统而言,大大增强了财务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同时,其不利之处也很明显:一方面,提高了筹资成本,也增加了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对安全性要求更高。

其他负债中,除去应付利息等,大部分是由中间业务形成的,如应解汇款、汇出汇款、开出本票等,因此,其他负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发展的程度。从性质上分析,这部分资金大多属于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虽然资金可用期限一般比较短,但也是可以利用的。

三、商业银行的适度负债规模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应当是适度负债,即以最低的成本、合适的方式和规模筹集资金,以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所需,做到负债的规模、结构、质量并重,以期最终实现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并举的目标。

适度负债是商业银行稳健、持续经营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负债不足会使银行缺乏正常经营的资本,业务开展受限,银行营运目标无法实现;过度负债不仅使银行背上了过于沉重的利息支出包袱,机会成本也大大提高,资金缺少合理利用途径也增大了银行的风险,如过度放贷,会造成不良资产增加,盈利水平将大打折扣。而将负债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可以将流动性缺口降低到合理范围内,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选择恰当的负债途径,可以降低财务费用,提高银行营业利润水平。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流动性缺口情况简表(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以上数据来自各行2010年度年报)

做到适度负债的前提条件有:1.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以确定负债的规模和方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发展性资金需求(用于实现银行总体计划所确定的资产增长目标、预期利润目标所需资金),流动性资金需求(满足客户提取存款、临时申请新贷款的需要而出现的资金需求),敏感性组合资金需求(为达到筹资组合、降低利率风险的目的,形成对某特定类型负债特别需求)和再筹集资金需求(当某一项资金来源到期之后,必须重新筹集该类资金所形成的需求)。2.合理评估市场资金供求,准确预测市场利率、汇率水平变动,判断主力资金流向,据此合理定价各项金融产品和适当开发新产品。3.了解各种负债融资工具筹资的优缺点。

在确定商业银行负债的合理规模时,可以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分析。商业银行负债的成本包括利息成本、资金成本、营业成本、机会成本几部分,负债成本的变化影响着银行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

在实际进行负债管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资产负债匹配程度,严防期限错配及相关风险。2.实现全方位的负债成本管理,对负债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对此,具体可采用“三总”(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制的负债成本管理制度。3.明确负债的目的是筹集资金以构建盈利资产,因此只要有良好的贷款项目和投资目标,商业银行就应该积极地扩展资产规模,利用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拆借等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方式。

四、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状况及建议

细考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会发现一些不理想的状态,整体来看处于存款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结构比较简单,不少银行缺乏创新动力,同时对负债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为适应当前的局势,要适时研究发展主动负债业务,以便更好的实现结构性对冲,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各自管理效率和收益水平,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突破盈利障碍,拓宽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空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对银行生存发展来讲都具有战略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主动负债情况简表

(所有数据整理自各商业银行2010年度年报)

下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存款负债进行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存款业务品种很单调,几十年来传统账户几乎没有发生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都以各项存款为主,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各项资产业务迅速发展提供了巨额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对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讲,这种结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隐患,以各项存款等被动性存款为主,以流动性、特别是各种短期存款为主的结构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性、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剧。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存款情况简表

(以上数据来自各行2010年度年报)

其次,负债期限与资产期限严重错配,近年来,商业银行长期资产业务一直在放量,但与此相悖的是,中长期存款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再次,由于各项存款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规模得以迅速扩大,这就给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负债业务规模似乎是可以不断扩大并支持银行业务经营的,削弱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内生自发动力。进入2007年中央银行对资金市场的调控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预期使得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截止2011年5月,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高达21%和17.5%,冻结了大量信贷资金;与此同时,社会投资热点不断出现,定期存款的稳定性会大大下降,其它投资渠道对银行体系资金的分流趋势强化,可见现有的资产负债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因此,在积极发展和创新主动负债之外,针对存款负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存款负债在较长时间内将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对存款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存款市场,开发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开发新型存款负债产品,充分结合存款负债和其他理财方式的优点吸收存款,如欧美现行的股票指数存款,不仅可以保证本金的安全性,还可以获取股票价格波动的收益,因此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欧文彬.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发展的经济效应.金融论坛,2008;8

[2]邓洪.债券业务创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的现实选择.南方金融,2005;8

[3]杜艳.央行警示贷款结构性风险.世纪经济报道,2004;7

[4]姚瑜琳.宏观调控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对策略.新金融,2008;8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 贷款 管理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区间也有所扩大,这意味着市场呼唤已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加速阶段,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市场特征

1.金融“脱媒”持续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介地位降低,金融“脱媒”现象明显。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大额长期资金将更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托、保险、证券等新型金融商品不断开发,部分资金从银行转至其他投资渠道。

2.价格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外经验和目前我国实践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付息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特别在目前各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较大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加剧。第二次央行调息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各家银行存款定价大概可分为三类:(1)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1年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2)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3)宁波银行、泰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部分城商行还根据存款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了更加精细的定价策略。

2013年2月份,交通银行各分行全线上浮各期限存款利率,意味着该行正式加入了银行业“揽储战”。尽管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加强金融创新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之策,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初,在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下,一定程度的价格战仍是不可避免。

3.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竞争不仅停留在提高利率报价(利率上浮)的方式,存款理财化和产品化特征日益显现。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存款替代性产品,其收益率基本上是按照shibor利率确定,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率并轨,已基本代表了市场化的存款成本水平(李岚,2012)。

理财产品针对不同销售起点设置不同定价,计结息方式设计灵活,同时在期限上采用非标准化期限,相比央行的标准化期限更为灵活。

3月25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界称之为“8号文”),足已佐证银行理财业务日渐增加的分量。有报道称,2013年3月底全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10.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银行存款的12%,比2011年底增加了6万亿元。

4.存款波动性加强。由于存贷比监管、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于时点的信息披露、存款人对资金价格敏感性提高、存款业态变化,以及银行业务模式和激励机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款波动性加强。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档期管理配合存款“冲时点”,亦助推存款的波动。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管理

1.密切配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虽然在央行2012年的两次利率政策调整后,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初步形成分层定价格局,但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仍然较低。存款定价方面需传导主动负债管理思想,摆脱目前商业银行被动吸存的局面,通过各种存款产品设计和定价差别化,达到主动吸收的目的。如渣打银行对10万元及以上金额的活期、3个月、半年期和1年期存款执行1.1倍利率,而两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则采取了下浮,低于3个月定存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

2.实施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若单纯追求定价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业务规模的发展。若放弃定价管理目标,规模的增加则无法弥补总量收益的损失,与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目标相悖。定价策略要平衡好量价关系,采用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模式,既关注价格创造,又兼顾市场竞争。标准化定价模式以量价平衡为目标,挂牌利率与主要竞争对手保持一致。差别化定价模式通过提高价格灵活性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比如为不同产品设计不同定价策略,对不同期限存款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采取有效的客户分层策略等等。要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不仅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更要用服务和风险管理的优势来争取客户,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李岚,2012)。

3.建立有效的存款定价监测系统予以跟踪。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分级授权、灵活调整”等定价管理原则,有效的定价监测系统不仅是评估政策效果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客户行为分析的必备数据基础。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存款定价实际实行情况予以跟踪,通过定期分析和效果回顾,及时调整下一步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贷款市场特征

1.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到顶。经笔者测算,贷款利率下浮30%已突破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此外,从近一年各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整体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水平,且执行下浮贷款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低。因此可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顶。

2.银行间接融资占比下降。从贷款的角度看,“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了更多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使用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行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2012年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5.76万亿元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则提升10.3个百分点。

3.贷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家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将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收益将下降,而债券承销、现金管理、理财等需求会上升。为保持盈利增长,银行的客户结构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同时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提高。美国银行业信贷成本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0.18%,提升到70年代的0.46%。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

1.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过程。国际通行的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覆盖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目标盈利,并兼顾市场竞争。一笔贷款的科学定价,需要多维度的管理会计成本分摊,需要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测评体系,需要完善的内部资金计价方案。贷款定价中需考虑的参数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客户让利、目标收益率等等。

较为合理的内部评级法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合理的信用成本和资本分配,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合理的定价参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供合理的内部资金曲线,包括期限、流动性、期权等因素。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合理的成本分摊,准确衡量各业务的真实效益情况。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并已用于贷款业务审批的系统控制;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和RAROC综合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并纳入信贷审批流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陆续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其中,招商银行以RAROC计算公式为建模基础,开发了产品定价管理系统。中信银行建立了基于RAROC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定价模型。

2.由产品定价向客户定价转变。依托管理会计系统,全面计量客户在银行办理的各项业务综合贡献。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设定回报要求,量价兼顾。基于客户价值细分,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增加定价弹性。对于高价值客户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对于低价值客户则提高回报要求。

3.积极培养市场化定价能力。着手开展定价目标管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市场利率为基础、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提升为前提的价格管理体系。使价格手段真正服务于银行整体战略,积极培育市场化定价能力。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建立职责明确、授权清晰的定价管理体系,价格管理部门主要职能集中于制订价格策略和目标、研发定价模型、基准利率和转移价格等,加强对利率执行情况的监测、通报,并对前台部门给予技术支撑;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信贷产品定价。针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渠道实施标准定价、综合定价、差别化定价等多层次定价策略。商业银行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定价技能是当务之急,应积极探索建立基于金融市场利率、银行经营成本和回报要求的基准利率曲线,进一步推动成本、风险等核心定价参数在客户、账户层面的分解细化,积极研发整合各项业务及风险因素的综合定价测算模型。

(作者为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北京: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 鲁政委.利率市场化开启之后的思考[J].北京:中国金融,2012(15).

[3] 刘新军,周鸿卫.商业银行RAROC贷款定价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武汉:统计与决策,2009(6).

篇10

关键词:脱媒;商业银行;相关性;多元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25-03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与银行存款和贷款相比,直接投资或直接融资在成本与收益方面更占有优势,商业银行在此发展进程中,其“金融中介”的地位被逐渐削弱,一个新的概念“脱媒”便应运而生。

一、我国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现状

1.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金融脱媒现象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本比例越来越多,而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贷款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会影响其盈利水平甚至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1999~2004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6年时间里占比下降了8.85%,外汇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仅2003~2004年短短1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金融脱媒后商业银行应如何面对挑战?这个问题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2.商业银行针对脱媒的经营对策研究

脱媒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的同时,许多学者对脱媒不断深化后商业银行的对策也进行了研究。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的宋方指出,我国脱媒表现为资产方面的“单向脱媒”,即由于教育、医疗和养老压力仍长期存在,存款比例减少的程度还比较低,脱媒更多地表现在贷款非中介化。他认为,银行要减少对于传统业务的依赖,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形成鼓励创新的内部环境和氛围,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国家产业政策的跟踪分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增强服务能力。

3.数据选取和模型假设

为了研究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商业银行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运作来改善自身的盈利状况,降低流动性风险,本文选取了18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通过分析1995~2005年11年间每家银行的损益表,计算出历年整个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银行多元化程度。通过分析1995~2005年全国的资金流量表,计算出全国非金融机构(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银行贷款融资占总融资量的比重(X1)以及银行存款占金融类总资金运用的比重(X2),作为解释变量,衡量金融脱媒的程度。可以建立以下计量经济模型: Y=β1X1+β2X2+ε

由表1可以看出,1995~2005年以来,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先大致趋于平稳,2000年后开始有上升趋势,表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日益扩大。由表2和表3可以发现,贷款融资比重有不断下降趋势,2003年下降到最低。存款比重呈现上下波动趋势,2003年最低。这表明资产方面的脱媒逐渐深化,而负债方面的脱媒呈现上下波动的情况。

针对以上模型和相关数据,可以做出以下假设:由于金融脱媒表现为非金融机构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在融资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贷款业务又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贷款比重的下降,银行应该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更多地进行中间业务的操作,以获得传统业务以外的收益,因此:

假设1:贷款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与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扩大呈负相关。

另外,金融脱媒还表现在非金融机构通过银行存款的资金占金融类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数量不断下降,同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会急剧上升,因此,为了防止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出现危机,商业银行应该会把业务进一步分散,即进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因此:

假设2:存款占金融类资金运用总量的比重与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扩大呈负相关。

4.相关性研究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从表4的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整个模型整体线形拟合较为显著(F值在10%的水平下显著),DW检验值接近2,排除了模型的序列相关性,怀特检验值(P=0.7686)拒绝存在异方差的假设,但是调整后的R2仅为0.3598,说明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表明银行多元化程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制约。

从回归系数来看, X1的T检验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由于系数为负值,表明贷款融资占融资总量比重X1与银行多元化程度(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Y)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贷款融资比例下降1%,银行多元化的程度将会扩大0.19%,这与假设1相符合。X2的T检验值在10%的水平下显著,由于系数为正值,表明存款额占金融类总资金运用比重和银行的多元化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存款比重下降1%,银行多元化程度将会下降0.15%,这与假设2不相符,产生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我国脱媒的表现大部分还是集中在贷款融资的比例减少,而存款的比例减少的程度并不明显,以至于银行多元化经营和存款比例呈正相关的结果,这正好也佐证了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的宋方的“单向脱媒”的研究结论。

二、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从1995~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收入比重从平缓变为稳步上升,表明银行多元化经营有扩大化的趋势。第二,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占总融资的比重有下降趋势;存款占金融类总资金运用的比重从平稳发展变成上下波动趋势,表明资产方面的脱媒已经出现并且正逐步扩大,而存款方面的脱媒仍不明显。根据模型的相关性分析可得出:第三,贷款融资占总融资比重与商业银行多元化程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银行在资产业务非中介化情况下,能够积极地扩大多元化的经营,获得多渠道的利润。第四,存款量占总金融资金运用比重与银行多元化程度呈现正相关,出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融资的变化而非存款的变化,这验证了其他学者的“单向脱媒”的结论。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更关注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并对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进行更多的监控,以防由于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入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在适当的时候,对银行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2.商业银行应建立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内部的存贷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中间业务的发展,利用多元化来分散可能出现的风险,其别是脱媒对于存款带来的影响,防止存款的比重下降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

3.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经营创新,开发一些新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把传统业务存贷和新的投融资业务相结合,以至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客户量和信誉度。积极发掘新的优质客户,与其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以降低由于优良客户的流失导致的不良资产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J].新金融增刊,2001.

[2] Reinhard H. Schmidt, Andreas Hackethal, & Marcel Tyrell (1999), 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Europ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8, pp3667.

[3] 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01).

篇1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量,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从总量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广大的居民和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他们纷纷从商业银行提取存款购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等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因而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吸收。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1%,10年之间增长了13.2倍;从证券投资基金来看,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底,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51只,基金总额已超过800亿元,而且基金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潜在的严重的威胁。据中国建设银行在12个城市进行的开放型基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7%的机构和55%的个人表示愿意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开放式基金。另外,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险公司尤其是投资类险种的出现(如分红保险)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到2001年底,我国保险资金已达4000亿元。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些投资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这其中总有一定的漏损。因此,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从存款结构上看,投资者进行投资动用的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而回流的往往是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期限缩短,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2.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总量。一方面,由于存款规模的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因而贷款规模相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亦相应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1995年我国直接融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36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加直接融资合计11307亿元)的3.6%,到2000年直接融资额达到217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的27.9%,从发展的势头和趋势看,其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贷款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缩小(张喜军,2002)。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业绩好的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融资而不从银行或少从银行贷款,导致从银行贷款的大多是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进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主要是长期或永久性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增加,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比重下降,银行利息收益受到影响。

3.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冲击。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上述影响,传统的贷款收入减少,因而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据统计,到2002年3月,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经有400多家,其中200多家已经开始营业。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市场份额的2%,但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的潜在威胁由此可见一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会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中间业务等方面与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1.优质客户资源的激烈竞争。一般说来,银行80%的利润由20%的主要客户形成,因此,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资银行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因此,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质客户可能会转移到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资银行较大的损失。据报道,有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在中国市场进行有关市场调查,并掌握了有关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的确切数据,其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竞争做准备。

2.优秀人才的争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本土化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都会促使其在人才方面与中资银行进行争夺,而外资银行高薪、高福利及较多的培训机会对优秀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优秀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会导致中资商业银行一部分客户的流失,长期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优秀人才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3.中间业务方面的挑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因此是商业银行非常理想的业务类型。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创新能力差、发展滞后,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中间业务的竞争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以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占上海市进出口结算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40%.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设置成本和营运成本都很低。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为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则为150~200万美元,这样会使一大批非银行机构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领域,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另外,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也有较大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仅为1美分。根据艾伦米尔顿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预测,到2003年,网络银行将瓜分30%的银行业利润。因此,我国传统银行业也必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CNNIC调查,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650万,是2000年同期的2倍,上网计算机台数达1002万台,也比2000年同期翻了一番。据预测,我国网民数量在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网络银行的挑战。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也会在网络银行业务方面和我国银行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因此,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与此相伴随,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和某些金融公司纷纷涌入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优势丧失,进而面临的对手空前增多。在英国,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建筑协会通过结构重组,大量地向银行转变。我国金融业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信托机构大办银行业务到目前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争夺,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公司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如此等等,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而且,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且金融创新步伐较慢,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应该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可以预计,随着这种情况的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构成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因此,如何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1.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来看,负债的绝大部分是存款,所有者权益则全部来自国家投资,而且几乎都是核心资本,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双向流动的机制,主要是银行资金单方面流向资本市场。其实,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银行资金的时候,银行也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资。如商业银行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来筹资,这样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2.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解决资产结构单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还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4.98%上升到2001年末的12.51%,债券投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宋清华,2002)。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市场改善资产结构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2)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往往缺乏流动性,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其资产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转化为标准的可交易证券,借助资本市场把它们推销出去,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不良资产,因而蕴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实践证明,不良资产能否有效处置,关系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恰恰为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实现途径。

3.大力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及基金的托管、清算,开办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渠道。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2.加大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的力度,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尽量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使商业银行能轻装上阵。

3.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抓住机遇,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

根据前述分析,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把握机遇,将传统银行的优势与网上银行相结合,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

1.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充分发挥网上银行的服务优势。如,尽快开通网上B2B业务,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求得网上银行自身的发展;开办一些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拓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发挥网络银行成本低的优势。

2.改革传统管理体制,适应网上业务发展需要。网上银行是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需要有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如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变“垂直式”、“直线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型”、“矩阵式”管理模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按照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业务流程,打破传统的分工概念等。

3.重视对网络人才,特别是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的培养。网络银行网站的建立和维护,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网络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拥有充分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因此,对这些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关系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和网络银行发展的关键。

(四)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为将来的混业经营作准备

我国金融业目前的分业经营格局是在当初特定环境下作出的选择,等将来混业经营的条件具备后,我国必然也会走上混业经营之路。应该看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商业银行在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也可将业务范围逐步渗透到非银行金融机构领域,变被动为主动,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总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进取,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新晨:

注释

①②张喜军。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投资研究,2002,(11)。

③王德平。对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思考[J].上海投资,2002,(1)。

「参考文献

[1]ZvibodieandRobertC.merton.Finace[M].Prentice-Hall,inc.2000.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68-03

引言

2013年6月13日,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迈出巨大一步的日子,余额宝崭露头角。余额宝是支付宝和天弘基金一起创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它给予中国广大的小额资金者投资理财的机会。没过多久,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让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始有点焦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存款2014年1月骤降9 400亿。而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余额宝在半年之内资金规模达到1 000亿元。这段时间,第三方支付、P2P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逐渐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人们对这些新事物的接受度高[1]。正因如此,这一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互联网金融遭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是否会造成冲击,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贷款属银行业务的资产项,客户利用互联网进行融资,相当于银行贷款业务的流失。商业银行只有把资金贷出去,才能取得利息收入,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就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所以,若是互联网金融分割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就会减少。

影响状况的分析。互联网金融主要把资金贷给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零售类业务如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产生影响[2]。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个人贷款是基于个人网贷平台,P2P借贷和众筹融资属于此平台。而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贷款是基于机构网贷平台,电商信贷就属于此平台。

个人网贷平台的客户与银行的个人贷款客户不是相同的。个人网贷平台的利率比较高,为16%~25%。银行的利率较低,为5.6%~6.15%,一个理性的客户会选择银行的低利率进行贷款,资金成本低,但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银行的贷款,只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不能选择银行贷款,只能选择高利率的个人网贷平台,银行的优质客户还是会依附于银行,因此,个人网贷平台无法抢占银行的优质客户[3]。同样,机构网贷平台的利率也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如阿里小贷。按前面的分析可知,机构网贷平台不会对银行贷款业务构成威胁,两方的客户群是分离的[4]。

综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项和盈利状况几乎不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相反,它们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互补,两方的合作也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项,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商业银行需要支付利息给存款者,这构成了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利息过高,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利差获取的利润就会减少;其次,我国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不能超过银行存款的75%,如果存款数量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就会降低,不能贷出更多的资金,从而银行效益减少。因此本节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否加剧了存款竞争,从而使商业银行提高了存款成本,存款是否从商业银行流出。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

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能使银行的个人存款发生流转,即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个人理财产品都会遭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文将分别阐述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要分析第三方支付结算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影响,法律法规十分关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它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把资金以备付金的方式存入在一个特定的银行,如支付宝的备付金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买家先付款至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作为中介再等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款后,把资金打给卖家,这个一过程有个时间差,这笔货款可以暂时存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中。这带来了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流转或流失[5]。当买家付款时,存款从一家银行转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款账户,这是活期储蓄存款的流转,活期储蓄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内没有增减。那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失是什么呢,因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款转成了银行的定期存款,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所以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了。但是,由于银行的存款数额巨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不是很多。

要分析互联网融资业务的影响可以拿P2P借贷作为代表。看上去P2P借贷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有一定影响。因为P2P借贷的性质就是银行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它的利率高达16%~21%,而银行的利率不高于5%。P2P借贷的高利率是有原因的,由于缺乏监管以及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大,才使利率提高吸引投资人。那么,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者仍然会选择银行进行投资理财,而风险爱好者可能会选择高风险的P2P借贷,即使没有P2P借贷等互联网融资业务,风险爱好者也不会满足于银行稳定的较低收益。综上所述,P2P借贷这样的互联网融资业务对银行的盈利性影响小[6]。

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相当于货币基金。对银行的小额存款者来说,银行存款利率比较低。而余额宝是面向小额存款者的,只需投入少量资金,流程方便,收益率又高,这吞噬了银行的部分存款。与上面的分析类似,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负债项的影响为:银行活期存款和银行定期存款减少,存款流入余额宝,余额宝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类似,它也要把钱最终流入银行,余额宝一般以大额存单等形式存放在银行内部的,这些方式比银行的活期与定期存款的利率高,从而使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7]。2014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余额宝也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这会使余额宝的收益下降。我国不断迈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银行能推出更丰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目前,不少银行已开始行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余额宝将逐渐失去它的优势。综上所述,短期来看,余额宝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造成一定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

(三)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前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影响。商业银行还有个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余额宝等产品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余额宝影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商业银行都可以从这两类业务中收取手续费收入。因此,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带来一些损失,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使银行在转账业务中的手续费收入减少。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客户通过商家的POS机付款,商家支付1%~2%的手续费。在这笔交易中,发卡行能获得手续费的70%,为商家装POS机的银行能获得20%,如果两家银行为同一家,则能获得90%的交易费。如果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在这笔转账业务中的总的手续费约为交易额的0.4%,虽说发卡行还是能获得70%的交易费,但总的交易费少了60%,因此发卡行的手续费少了60%。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有一定下降。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贷款业务层面

1.开拓个人和小微企业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往往重视对公业务,对公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西方国家的银行则更加看重零售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零售业务。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50%。在金融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利润来源,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对公信贷领域。因此,要积极开拓个人业务,让利润积少成多,加快业务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开拓零售业务呢?商业银行除了提供与个人消费者有关的房贷和车贷外,还要推出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更多产品。其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且利润空间大。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目前的现状,银行以往设立了过高的门槛,把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错失了许多宝贵资源。银行要把中小企业纳入考虑的范围之中,掌握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有效评估,大胆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8]。随着央行降息以来,银行的存贷利差缩窄,但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得到提升,银行要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根据自身情况,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推出更多创新型金融产品。

2.提高贷款工作效率

在能够预防风险的基础上,银行要使客户办理业务的流程更加简单方便,互联网金融因为有此优势,才受到普通老百姓欢迎。如客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小额贷款,能够及时取得资金。但是如果找商业银行贷款,就变得麻烦些了。客户要先向银行申请,银行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审核,调查客户的还款能力,再找客户进行一系列合同的签订。一项普通贷款从申请到发放要经过很多个复杂的程序,使银行的竞争力减弱。因此,要精简银行贷款的环节,删除一些非必要的部分。要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效率,秉持客户是上帝的精神,减少客户的怨言。只有这样,银行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变化。

(二)存款业务层面

1.创新金融理财产品

与贷款业务层面相似,银行在存款业务层面也应创新理财工具。商业银行的一大优势是有深厚的客户群体,使金融产品能一传十、十传百地介绍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使资金能马上聚拢。银行只需在银行理财产品上下更大的功夫,想客户之所想,设计出创新合理的理财工具,再充分利用当今网络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这样,银行的产品才能普及寻常百姓家,银行的资金池才更加充沛。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要紧跟时代潮流,使银行服务更加互联网化,使银行也能推出像余(下转103页)(上接69页)额宝之类的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互联网金融相抗衡。开发出新的金融理财产品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我国银行招聘人员主要以经济金融类的为主,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建设应提上日程,要大量引进该专业人才,设计出能为银行盈利的金融理财产品,加速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三)支付结算层面

1.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

支付宝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它与淘宝网站相结合,客户购买商品后,能方便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如一条龙服务一样,客户感到十分便捷。那么银行的服务也可以嵌入某些与客户联系密切的领域,如微博、微信、空间等,客户在使用这些领域时,能方便获得银行服务的渠道[9]。银行与客户的生活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

2.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银行能够凭借互联网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10]。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自建了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使商业银行能够尽快掌握客户的情况和客户需要办理的业务,并且能防控风险。如建设银行2013年推出的“善融商务”,它是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能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3] Nikil Chande. A Survey and Risk Analysis of Selected Non-bank Retail Payments Sys-tems[M].Canada: Bank of Canada,2008.

[4] BIS Monetai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Electronic Finance:A New Perspective andChallengesf[M].Basel,Switzerland;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

[5] 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40-44.

[6] 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162-165.

[7] 于润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2013,(25):149-150.

[8]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篇13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危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75-04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可能随时发生的提现而变现资产的能力。流动性过剩意味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近年来中国金融运行中商业银行系统存贷差不断扩大,备付水平整体居高,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货币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出现明显倒挂,商业银行在缺乏有效运用资金的同时被动负债,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2004年5月起,中国贸易连续表现为顺差,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由于外汇流入增加,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2)尽管股票、基金等投资渠道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但是储蓄存款仍是银行资源的主要渠道。高储蓄率推动银行存款资金被动刚性增加,银行储蓄存款持续增长。(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中注资扩股为银行体系直接注入了流动性。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

(一)加大银行的竞争风险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各银行为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产生了过度的恶性竞争。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还来自于存贷差,由于流动性过剩各家银行可投放的资金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过度竞争,贷款利率的优惠成为其争取大客户信贷投放的策略,这同时也增加了信贷风险,带来远期收益的下降。如当前一些银行滥用利率手段非理性争夺客户,银行内部之间通过相互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客户;降低信贷审批门槛,放松授信审批条件等,放大了信贷和利率的风险,这不仅降低了利率工具的有效性,同时对各银行的经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1 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处于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由于中国尚处于转轨经济中,经济的高成长与高风险并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审慎的信贷管理及有效的信贷规模控制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竞争和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曾经长期背负不良贷款重压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更是如此。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和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双重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信贷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2 由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加剧,银行可利用资金面向的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也持续下滑,甚至与存款利率形成倒挂,这又大大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所追逐的有限的货币市场,将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被银行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银行资产在被动性膨胀这种环境下积累了长期风险,同时眼前的收益率也不高,从长远看也为将来留下了流动性困难,增加了风险敞口。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利差越来越小,利率风险将逐渐显示出其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70%的收入还来自于利差收益,这将会进一步增加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程度。

3 伴随着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的强化,银行存款成本持续上升,而急剧增加的存款只能投放在收益极低的银行间市场,在存款成本逐步上升而收益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受存款负债增长约束,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过多地涌入银行,使得银行存款负债被动膨胀。如果银行采取措施约束存款负债的被动增长,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将会积累新的长期风险,使得居民投资渠道更为狭窄或收益率降低,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成长步伐减慢,进而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讲仍然十分重要的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和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

(三)流动性过剩增加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难度

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过多地涌入银行,使银行存款负债被动膨胀。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或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战略转型的艰难选择。从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萎缩,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实施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战略转变。近年来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资产收益水平的急剧提高,信贷投放约束增强,使得“流动性困境”表现更为突出,给推进其战略转型带来较大困难。

三、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一)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

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指出,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的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因此,央行采取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定向票据发行、允许更多的国际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多项政策工具,以冲销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可以降低资源错配的程度,缓解投资增长规模,改善储蓄结构。目前中国还有6000亿元民间投资在流动,如果在投资方面多鼓励其向一些优秀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也可以促进银行贷款的有效发放,从而缩小存贷差,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减少存贷差方面,国家应加强节能项目的投入和研究,利用目前丰富的资金对一些国家长期战略有积极影响的项目与技术进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流动性“泄洪”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期间,流动性过剩几乎如影随形。本币升值伴随的流动性趋势无法仅靠紧缩政策加以扭转,主动地对过剩的流动性资

产进行合理疏导,将其从货币市场引流到资本市场中化解流动性过剩,是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包括蓝筹股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及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构想之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A股市场的扩容。因此:(1)应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力度、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集资金,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2)努力提高证券化率、发展本土股市、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改变长期以来企业过度依靠银行信贷的格局,解决流动性过剩。(3)发展金融衍生品抑制流动性。面对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大量资金只能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从而快速抬高资产价格有可能引发泡沫的现实,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推出股指期货可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可有效分流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投机性较强的过剩流动性进入到金融期货市场中,吸收、缓解房地产、股市中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增加经济弹性,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成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转移给那些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这样就为整个市场提供了释放风险的出口,减少日常运行中风险的积累,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四)拓展新的存贷款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而风险小收益丰的中间业务比重微乎其微,无法成为银行调节风险或者规避资产风险的支柱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在拓展新的存贷业务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当前比较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创新。

1 拓展新的存贷款业务,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规模,应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主动负债管理,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这既可以有效分流居民存款,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服务费与手续费收入,使得银行在低风险情况下增加收益,逐步改变单一经营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为贷款企业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包括项目咨询、结算管理、汇率风险控制、客户联络等,提高贷款企业的潜在收益,降低贷款利率,吸引贷款客户。

2 全面开放与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1)银行业全面开放强化综合经营的特点,将使得中资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加快综合经营和业务转型的步伐。(2)金融创新助推业务转型。2007年,银行业在监管层的政策引导下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银行可通过制度、流程、产品创新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加速银行业务转型。

(五)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

流动性过剩折射的不仅是一个时期资金多少的问题,而且折射出社会融资方式的变化,折射出金融脱媒的现象。对此,商业银行还应加快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型,使其逐步由单一银行存贷款销售变成兼营存贷款、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等多种金融商品的综合销售商。这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对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安排和供给。

1 积极拓展结构化金融产品以及房地产投资信托等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增加利润来源,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使自身的利润结构能够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冲击,比如开发基于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变化等金融结构化产品,可以促进银行和市场、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互补;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在银行间建立基于信用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市场,信用衍生品强化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和利用信用风险的激励,它可以形成一个信息由非标准化过程的流水线,有助于解决关系融资的“套牢问题”以及转移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风险管理创新与中间业务拓展相结合,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发展相结合可以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更为稳健。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作为一项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可以缓解房地产企业在当前房地产信贷紧缩时资金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为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高收益风险资产,丰富了投资产品,同时可以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这是因为在流动性过剩时,银行有着强烈的放贷冲动,而房地产信贷所占比例最大,REIT让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的直接融资部分替代了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风险。REIT稳定性可与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相比,收益率要高出不少。REIT与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关性非常低,可以减少物业及证券市场的投资波动。

2 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理财产品的推出既给居民提供相对低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工具,又为银行分离了存款,减轻了商业银行的压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新的理财产品,既可带来手续费的收入,又可带来佣金的收入;同时又能缓解银行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模式的挑战和创新,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

篇14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负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商业银行在社会层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起着促进着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发挥作用。同时,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层面上,必然会要求其经营模式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要特征,实现以小搏大的经营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提供了其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负债业务的妥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一、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现状

1.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分析

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角度来看,客户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负债资金来源的80%以上,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是仅次于客户存款的负债来源。此外联行存款、借入款项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的负债,但在各家银行银行负债占比各有不同。而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相继研发了一些了新型的负债工具,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出售或发行商业票据等,这些新业务既大大丰富了负债业务的分布,也日益成为负债业务发展的增长来源。

从商业银行的负债类型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出来的负债部分按照结构可具体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存款负债,又称被动负债,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入负债,又称主动负债,按照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其他负债,主要是银行在结算中形成的临时性负债和应付未付款项,包括应解汇款、汇出汇款等。

2.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9月30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负债占据绝对比例。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均在80%以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相对其他银行较低,但也占据负债的绝对大量份额。另一方面,通过表2的“利息成本/客户存款”一栏,可以对各家银行客户存款负债的成本得出直观的估计。其中,交通银行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指标,反映出其客户存款资金获取的成本要高于其他银行。

以上表格从数据上反映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客户存款仍为主要构成,同业存放作为排名第二的负债来源仍然占比较小。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基本与各家银行的负债总额相呼应,从侧面说明了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管理处在同一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问题

1.存款产品供应单一,以期限决定利率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价格决定要素由期限和利率确定,而利率又和期限挂钩,存款产品一旦期限确定,其基准利率水平及最高上浮比例也就确定了。因此我国的存款产品定价实际上只有取决于期限,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利率的“期限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僵化的供给机制并没有考虑不同商业银行在经营产品能力上的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各家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产品设计主体错位,导致银行不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定位,银行无法实施差异化战略。从客户角度讲,因为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也就没有选择产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主动负债在负债业务构成中比例较低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比例普遍在80%左右,而这部分存款在银行负债构成中属于被动负债。近两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如果将主动性负债和被动性负债分开来看,这两部分在都有所增加的同时,差额却一直在拉大。通过对比研究,国外银行的被动性负债水平普遍低于我国,主动负债在这些银行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的主动负债业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在逐渐多元化,例如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金融债券,并且近年来比重在逐渐提高,但是与上述国家相比,主动负债在总体负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

3.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倾向愈发明显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活期存款和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的比例在50%以上,说明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较短期限定期存款以及未到期提前取现等等现象,长短期负债存量不稳定的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隐患增加,不利于各项资产业务的展开。长期以来,人们的理财意识薄弱,使商业银行没有产品创新的客观动力。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资金是高度集中的,分配到人们手中的现金仅仅够生活支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加,人们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是银行改变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有利契机。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扩宽银行负债来源

在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创新是有效扩大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改变僵化的服务心态、增加客户自助办理业务的网上渠道、扩展信息咨询服务类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银行负债业务做大做强。而这些措施的最根本来源,在于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如果服务的核心动力解决了,服务的外在表现必然会水到渠成。

2.加快负债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金融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在优化负债结构、促进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给银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背后,更为关键的是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否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规模的扩张会直接带来负债业务风险的加大。只有金融机构更注重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加快针对特定类型客户的产品创新,才能在扩张负债规模的同时,规避负债风险、促进负债结构的合理转变。

3.制定负债管理策略,落实不同需求匹配

在市场风险不断的今天,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不能仅仅盯住负债规模,更要注重银行负债资金的期限长短、利率高低配置。具体的负债管理措施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客户中,对于一些自身实力雄厚、处于热门行业的企业要增加服务品种,为优良客户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负债产品,做到优良客户不流失,并不断增加新客源。而对于普通储蓄客户,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其产品需求,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意向与客户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

[3]孙兆斌,陈建斌.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J].新金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