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相对的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还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方面的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门岗位没人去,学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极具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根本无法衔接,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见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标准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还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加强

①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③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①高校应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③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进而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诚信品格、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用人单位要转变选才观念,优化用人机制。应摒弃学历越高越好、学校名气越大越好的选才观念,用发展的眼光不拘一格选录人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人才储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加强对所吸纳毕业生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观念。要把初次就业作为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而不是就业的终止,在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后,再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的倾向,志存高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06).

篇2

【关键词】英语毕业生 就业 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74-0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在1996~2006年这10年间,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加了近十倍,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个百分点,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已经突破百万大关。200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净增82万人,达到了495万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先后出台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历年来一直在各专业中较高,但是,随着整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前较为吃香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招生量在许多大学日渐扩大,毕业生越来越多;二是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现实脱节;三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尚不能做到“一专多能”。在目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还是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做好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议和对策

1.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相继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就针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还应有更加具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努力完善就业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积极为英语类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为依据,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宣传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毕业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帮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现状,及时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信息,以正确的服务理念,先进的服务手段,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的服务行为,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和再就业信息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积极引进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各级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三是要积极鼓励支持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实告诉我们,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它既涵盖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也包括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可以说,除了党政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同样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发挥才干的舞台,有了“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把这个舞台搭得好,就不愁没有人才。

2.高校要改变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社会现实中,为什么有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识水平较差,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单位在培养方式上要与时俱进,紧跟人才需要步伐。据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英语学习早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为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要大力提高教学水平,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必须下真功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品德优,而且学识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

三、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要练内功、强素质、变观念

1.要珍惜在校的宝贵学习机会,练内功,强素质,大力加强就业前的品性修行及知识贮备。

事实证明,对于纯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往就业的优势已经在逐渐丧失,所以他们应该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基础上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增强专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外交外贸、英语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任何认为掌握了一门外语便可等机会上门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毕业生必须清醒地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毕业生除具备出色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个人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外企就业,而外企公司除了对应聘人业务能力要求较高之外,还十分注重员工的操守,如诚实和责任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干精神、工作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通过多种方式,相应地提高自己组织协调及口头表达、情绪稳定及人际沟通、个人气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2.要利用各种时机,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好就业机会。

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相对来说较难,但就业机会还是非常多的。除了各地的现场招聘会,打开网络一看,各种招聘信息铺天盖地。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会,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先就业后择业。

人不可能一辈子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英语专业优势能否继续发辉,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许多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告诉我们,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其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好方式。

总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只要各级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己都能够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努力地做,一定会迎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春天。

参考文献

篇3

>> 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分析与就业指导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途径及形式分析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对策研究 女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缓解途径研究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刘 丹,崔 健. 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的构建与推广[J]. 华章,2012(9):118.

[3] 谢 刚.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机器拓展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09(7):57-59.

[4] 齐嘉琳,芦爱江. 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7(4):92-94.

[5] 岳 燕.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2):62-64.

[6] 余 彬,潘 烈. 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81-82.

[7] 鲁凤宇.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压力源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2):107-108.

[8] 薛玉霞.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2013,4(2):111-112.

[9] 张 宇. 现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8(6):67-68.

篇4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毕业生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在新形式的改革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每年毕业的时候,大批的毕业生就将面临严酷的就业考验。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过半的大学生担忧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社会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高校落后的就业教学制度以及学生自身较差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下面将对这些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一些对策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层面原因

问卷调查中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理想的就业单位的统计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倾向于选择国家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等稳定的工作。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普遍过高,他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就应当有稳定或者体面的工作,因此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大学生毕业后集体投向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这无形中又增加了这些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如近年来出现的考公热,就是社会期望过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甚至出现严重的用工荒问题,这是因为许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去这些小的企业很没有面子。大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择业观念,造成了国有大企业与小型私营企业之间严重的用人不平衡问题,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高校层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本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许多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问题,主要有:一是学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课程的设置更多地注重的是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育模式依然采用旧的大水漫灌式或者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种环境下学生学到的只是普通的理论知识,学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不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完善自己的能力,自身的许多潜能未被挖掘出来,创新意识不够;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对于刚迈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就业指导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而现阶段的一些高校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无能为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更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即现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一是许多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他们拥有高智商,在学校拥有优异的成绩,却忽视了情商的培养,在社会和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二是许多学生家庭溺爱过多。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团队协作意识比较差;三是就业职业素养差。就业常识缺乏,在岗位上无法做到爱岗敬业,无法做到脚踏实地,欠缺创业和奉献精神,因此到新的岗位后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导致跳槽现象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输出,每年又将有大批的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扰,下面我们将针对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寻找出一些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层面的建议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应当给予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首先,国家应当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对于这些毕业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可以实施减免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的政策;二是要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对于走自主创业道路的毕业生,应当适当放宽一些政策制度,可以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无息贷款或者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来改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为大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二)教育组织层面的建议

大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学校应当要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能力。首先,要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的将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适时的调整,让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两者并重的培养,特别是职业技术一类的学校,应当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最后学校还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应当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于大一低年级的新生,在指导课上可以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构想,也能为将来就业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当年的就业前景,指导他们制作个人简历,通过组织实践模拟提高他们的面试技巧;在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他们面临困难求助时给予良好的就业建议和指导。

(三)大学生个人层面的建议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一是要有学习意识。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己动手能力的提高。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摆脱对家里的依赖。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选择就业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职业选择,不好高骛远。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敢于自主创新、自主创业。三是要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学会谦虚,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同时在工作中要学会与人沟通,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社会层面的建议

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难也应当要积极改变社会观念,要以更加积极和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大学生。首先是应当宣传一些健康的就业方式,对待在中小企业或者基层工作者要给予包容的心态,不要以传统的就业观念来评价就业者;其次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对进入单位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的分类,设置合理的岗位,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方式来选拔大学生。

三、Y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我们广大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环境,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大小,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握住每一个就业的机会,争取早日能够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2] 戴文静.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3] 关勇.试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 陈雨飞.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以政府方面而言,所有地区均增加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公务员招聘的数量,对参与招考的毕业生提供不同优惠政策,通过适时加分,以便确保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以录用。

(2)以高校层面而言,所有院校通过不同方式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就业。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则更加艰难;另一方面, 部分已找到工作的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无法及时转变身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2.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欠佳,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空间过小。民族地区的考生,因为文化基础较差,大部分会报考民族类院校以及省内的地方院校。而这些院校通常在传统专业方面占有较大的比例,应用方面的专业过少,学科专业供求出现偏差,与市场所需脱轨,所以少数民族考生就业的空间过小,竞争力不足[1]。

(2)创新创业教育不佳,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不足。当前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方面,高校尚处在初级阶段,特别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欠缺系统理论性的教育。并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机构不够合理,相关创业政策无法落实,创业空间过小,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会产生影响。

(3)英语、计算机应试能力较低,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英语和计算机证件已经变成通往就业的必经之路。可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较难获得相关证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造成较大的影响。

(4)就业政策倾斜不足,机制不够完善,形成就业挤压。高校招生时,会对民考汉产生适当降分,对民考民的学生执行单独划线等政策,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顺利进入高校。但是就业政策的倾斜并不充分,少数民族报考公务员通常仅在笔试环节加5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很难通过考试。

(5)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加大就业难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时间以来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会计等专业受到学生的追捧,导致供过于求,使得大学生劳动力出现结构方面的不足以及结构过剩的状况[2]。

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

(1)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政府需不断加快出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打造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比例。在学历与能力不相上下的状况下,各企事业单位应当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换位思考。通过与政府进行换位思考,为政府打造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关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应当具备远见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需要符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所需。需要和用人单位进行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方向培养人才。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特殊性因材施教。

第二,分析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完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做到有的放矢。

(3)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本身素质的对策建议。在人才竞争当中,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信心不足,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少数民族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将自身打造成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处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不断进行探寻,需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一同努力,才能够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经济视角;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6-01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分析

从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共同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希望,大学生就业,代表着其将进入消费过程。在经济环境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阶段必须要满足两大方面的条件:人力资源对产品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必须给产品主体提供有效供给。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通过大学生和事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达到双方的统一,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就业。

(一)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人力资源共计的一大来源,而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数量、结构、质量上与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求关系的不协调是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直接原因。首先从大学生总量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扩招,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岗位持平或略有增长,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形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应届大学生每年都持续上涨,大学生就业与生产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是从大学生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体系架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知识技能等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步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造成劳动力供给不平衡,很多岗位缺少知识过硬的专业人才,职位空缺与失业局面紧张。再次是从大学生质量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就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因为缺少相关的就业机遇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本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和对市场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弱化,是降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一大影响因素。

(二)需求方面

经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取决于产业架构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果企业对劳动力有一定的需求是不会出现就业难现象的。人力资源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间接原因。一是经济增长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多。在第一、二、三产业架构中,第三产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据1月20日,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二是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积极性低落。私营企业业主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缺乏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工资待遇要求严苛,因此他们宁愿把眼光放在一些有技术经验的低学历下岗员工身上,以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和支出成本。三是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少。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等经济落后区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政紧缺,很多企业都会招聘一些低学历的廉价劳动力,没有吸纳大学生的倾向。而大学生方面也会对地区经济落后产生排斥,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地区发展滞后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难局面。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生与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

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更新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以客观的态度对自身进行分析,掌握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职业观进行转变,放低就业门槛,把握好就业机会。其次要充实自身,不断提供自身技能技术水平。再次是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并在交流中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的压力不断地打压着学生。因此学校首先应该设立就业指导服务咨询部,对就业迷茫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走出压力误区,培养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其次是通过多途径去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一是引企入校: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不能处于被动地位,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把企业引入学生,拓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二是建立和发展与学校所设立专业相关的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为他日学生实习岗位的需要打下良好的营销关系。三重视互联网等新的渠道推动学生就业: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了,互联网上招聘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从目前各大高校扩招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短期之内是难以解决的,这将是经济时代的一场持久战。从根本上看,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7

>>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浅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滦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④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⑤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⑥见“凤凰网”,《中国还需要学习日本吗》,http:///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02/2421119_0.shtml.

参考文献:

[1]张明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2,(2).

[2]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3]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产权、交易费用与大学生就业难[J]. 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9).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篇9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过程艰辛、就业层次低、结构性失衡等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宗教信仰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篇10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政策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第七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企业需求的调查》(项目编号:XY201035)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始备受大众的关注。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自主创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石家庄经济学校数理学院课题组做了相关调查,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需求调查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并未成为首选。部分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在我们对近2,00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仅1/3的人在毕业时会考虑“先就业,后择业”。这也同时显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未对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期望没能趋于现实、“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依旧有“根深蒂固”之意。(图1)

(二)自我剖析:自身定位不明确。如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考虑的问题过于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原本就对就业问题很模糊的大学毕业生更加动摇,对自身定位更加不明确,遇到问题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在这多元化的社会,要想谋好职,加强自身定位必不可少。(图2、图3、图4)

(三)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而我们在这次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在毕业3~6个月内找到工作,而且上岗后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适应并且胜任工作。(图5)

(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五)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大学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大都为跨专业、跨领域的就业。甚至有16%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与自己在校期间所修专业毫无关联。这不但说明了,大学生的潜能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对现在校学生的一点警示:只要真正有能力,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会成为就业时的决定因素。(图6)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二)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虽然身居城镇以及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最初也对京津沪等大城市有强烈的向往。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提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这样,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二)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其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做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四、结束语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身为在校大学生,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我们愈加感到就业的严峻性,同时,也树立了努力前进的方向。希望我们这次的成果能为正在迷惑于找工作的同学们一些启示,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更为在校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只要找到“脱节”之处,并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都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2009.1.

篇11

企业看中品德,求职者更重专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去年底为配合“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而进行的“06 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调查”表明,大学生所关注的求职热点、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与用人单位的关注要素偏离颇大,这种偏差在“品德”一项尤为突出。503 份企业问卷的统计显示,在综合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发展潜力、品德、学历、学校名气、声源等企业招聘最看重的条件中,“综合能力”的比例高达70.18%,列第一位;“发展潜力”占42.94%,紧随其后;而“品德”一项则获得了30.42%的认可,在10 个选项中高居第三。与此相反,在1728 份学生问卷中,仅有14.50%的06 届毕业生认为“品德”是大学生求职的必备素质,名列6 个选项的最后一位。非06 届毕业生对“品德”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品德”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素质的比例仅占受访者的15.47%,仅略高于06 届毕业生选择的比例。调查表明,“专业水平”(49.23%)成为06 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CEO 何国玉认为,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的功利心态,反映出求职方和招聘方在核心能力与素质方面的认知差异,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大学教育在教书方面的侧重和育人方面的不足。何国玉同时认为,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大学生将“专业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作为核心技能培养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学生不要忘记,只有厚德载物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能力可以帮助你在职业之路上快速向前走,但德却能够决定你的职业之路究竟能走多远。”

HR 建议求职者调整心态,大学生自认提高技能为先

1.“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企业与大学生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在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2. 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3.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依次是:综合能力、潜力、品德。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4.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要求依次为: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5.“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在众多人力资源经理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前者有代表性的建议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6.“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在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重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得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彼此了解,才能结好“姻缘”娶好嫁好

从本次调查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上述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现状,进而对比二者之间的异同,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1. 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了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的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2.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地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

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彰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3.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地让大学生了解。事实上,高校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但对该怎么培

篇12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学生择业政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23-02

2014年2月26日。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这样的转变使河北省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据河北省人事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河北省的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维持在80%左右,就业难问题依然凸显。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0名河北省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归纳研究,并提出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和建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河北省为例)

2015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可概括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局面基本稳定可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两不变、两降低”。两不变:一是毕业生总量高位运行的局面未变。二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未有根本改变。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部分用人单位“招工难”与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存。并且有常态化趋势。两降低:一是部分行业用人需求降低。二是受经济形势下行因素影响,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受到限制,新兴产业未形成有效支撑,导致适合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数量有所降低。

局面基本稳定可控,主要表现为“一提升、三稳定”:一提升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比去年提升0.32%(2014年为94.78%);三稳定体现为一是全省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基本稳定。二是就业情况基本稳定。三是毕业生就业心态基本稳定。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调查

按照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统计口径来看。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是以签订三方协议为依据。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和求职意向进行调查,从学校服务、单位选择、个人观念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置。问卷设置了很多的多项选择,根据出现的频数统计出概论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炼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一)高校的就业指导能力

由图1我们发现,有27%的大学生希望从学校就业网站获得相关企业招聘信息,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信任以及就业指导中心在同学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指导技能方面;有接近30%的同学都需要就业和面试方面的指导,可以说学生非常重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并希望能从实际的指导和学习中获得就业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

由图2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希望能一次性就业。并对经济收入有着强烈的预期。在客观因素方面就业的地点是重中之重。对于工作的性质和企业性质也是大学生就业中考虑比较多的因素,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能够选择自主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3%。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和指导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给河北省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择业就业选择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改变了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对其择业就业有很大影响,见图3。

由图可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和天津就业。24%的学生选择留在河北省。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更多的机会随着协同发展会逐渐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顺应潮流.适应新h境,调整就业观念,改变就业方向,尽量满足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三、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和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各个政府间要积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和整合京津冀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努力创造机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建立京津冀大学生就业整体联动协调机制。依托京津冀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机制。不断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制定统一的就业规划或者联盟,协调一致地加强合作,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就业。

(2)构建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共同整合各自就业平台。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三地高校的毕业生提供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就业服务平台。

(二)规范企业用人制度

在现实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垄断和高消费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很多的用人单位都缺少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都希望能上手快,希望能够一来单位就高效地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工作经验。然而事实上。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继续学习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企业不想为学生的再培养买单,就会把这些转嫁给学生。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就业障碍来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因此,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用人制度。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后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

调研显示。超过1/4的学生希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面试礼仪和技巧类的指导。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与职业规划。超过1/3的大学生从学校就业网了解最新的消息。近1/3的学生不满意学校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

(1)高校都要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并大力加强其建设的力度,并把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广大学生的急需之处。

(2)要加强就业网站和就业平台的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发挥三地的联动作用。努力建成京津冀大学生就业共享平台。

(3)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提高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

在现实情况中,高校大学毕业生要尽量避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和高工资待遇的工作。打破只在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要根据自身优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广阔的就业机会。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人才短缺 对策

1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短缺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一个局部或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已达630余万人,社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甚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

1.2 企业人才短缺现状。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一些地方、行业甚至出现了暂时过剩的现象,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且流失严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将才帅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所有的人才争夺战都是围绕争夺高层次人才展开的。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且老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问题突出。

2 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难二大原因。从我们搜集回来的有效调查问卷,我们经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短缺的如下原因:

2.1.1 大学生在校自我准备不足,自我定位不清晰,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到了大四才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作准备。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在中学期间拼命学习,上了大学之后就以为一切有了保障,得到了解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来应付考前突击和自我娱乐。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很多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一旦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2.1.2 大学生期望过高,现实无法达到,在校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企业工作之中。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且现在大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当薄弱,有的甚至仅仅停留在考前的一个星期的突击上面,掌握不精自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这样用人单位也便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2.2 企业人才短缺三大原因。

2.2.1 高校年复一年的扩招。随着高校年复一年的扩招,尽管是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深造的机会,可是另一方面,高校学子的质量却在下将,高科技人才匮乏,本科,高学历人才却泛滥成灾!

2.2.2 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的错位。通过上网调查以及我们亲身的经历可以发现,有些专业可能在今年比较受欢迎,那么就会有很多学生报考这个专业,很多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也竞相开设此专业,那么很有可能本来比较受欢迎的专业在几年后就成为了滞销专业。现在的国贸专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样不仅使得选择此类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难题,也使企业在招人时选择性下降。

2.2.3 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供求矛盾加剧。从近年来的人场市场的供求现状来看,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程度尤为严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毕业的人才却只能待业家中。

3 结论与建议

3.1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3.1.1 从大学生自己角度分析。

①在其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应该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自我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②大学生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认清当下的形势,在自己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选择相对比较满意的职位,现在并不是我们挑企业而是企业挑我们。

③在校期间利用起一切可能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决不能做一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把握好时间充实自己。

④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得参加学校举办的创新活动,有任何的想法及时找人沟通。

3.1.2 高校做出合理的改革。

①不能只顾着一味的扩招,而不顾扩招的后果。应在保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扩招计划。

②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③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贯穿余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积极引进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让学生对于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在是陌生问题。

④学校内部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请示件,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综合实力也有很高的层次。

3.1.3 企业观念应做适当调整。

①企业应该适当下调对于大学生的要求,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机会,不能之一味的强调大学生要拥有“社会经验”。

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岗机会。

3.1.4 政府部门尽到其应尽的职责。

①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同时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问题。

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在市场上的有效流动。

③政府应该对未能够顺利就业的人提高帮助力度。培养一名大学生,政府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只有把他们放在合理的岗位上,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3.2 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途径。

①建立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是解决人才,特别是长期发展最有效的办法。

②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人才引进政策,吸纳成熟人才。

③通过猎头公司,重金奖赏,多渠道猎取高级人才。

④对基层员工的再教育,提升他们的实际锻炼能力,及其综合能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

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笼络人才,挖掘人才,发觉人才。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是要经过各方长期协调配合才能有所成效的难题,希望各界能够引起更高的重视,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再生.业生涯规划(第三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5-19

篇14

关键词: 女大学生;金融危机;就业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76.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069-02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为了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动态变化,我们以“2009年甘肃省高校专场人才招聘会”为契机,对求职或咨询的女大学生进行有关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同时通过与现场的一些用人单位人事专干进行交流,获取相关资料。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拦访的方法,以“2009年甘肃省高校专场人才招聘会”上前来求职、咨询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2份。据统计,在学历分布上,专科学历的占50.1%,本科学历的占43.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6.2%;在户籍类型上,兰州市户籍的占63.6%,本省其它市州户籍的占19.3%,外省市户籍的占17.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特点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主要表现为五大特点:

1.女大学生技能证书的持有率较高

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除了持有普遍认同的外语证书以外,58.7%的受访女大学生拥有1张技能证书,31.0%的受访女大学生拥有2张技能证书,10.3%的受访女大学生拥有3张技能证书。女大学生非常重视外语和技术职称证书,而且普遍持有职业技能证书,这说明她们已为应对就业压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工作的发展空间是女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受访女生选择工作最主要的标准依次是职业的发展空间大,占43.9%;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占40.7%;工作轻松,占15.4%。可见,现代女大学生已经开始与男生同样追求发展空间和价值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清闲已经不是她们选择的主流。

3.对工作薪酬的预期比较理想化

42.7%的受访女生期望工作月薪在1500元~3000元左右,36.6%的受访女生期望工作月薪在3000元~5000元左右,还有20.7%的女生期望工作月薪在5000元以上。可见,女大学生在薪酬预期上有“脱离现实”的现象存在,整体上比较理想化。

4.签约率不高,但信心仍在

调查发现,只有6.1%的受访女生已经签约,而55.3%的女大学生在继续求职过程中,还有38.6%的女大学生则完全没有头绪。关于金融危机对其就业的影响程度,有70.6%的女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青年就业的影响程度比较严重。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调查同时了解到,金融危机和低签约率并没有打消女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71.4%的女大学生对就业仍充满信心,保持乐观态度。良好的心态和信心的持续是帮助她们成功就业的重要前提。

5.如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继续求学和暂且就业成为主要选择

50.0%的受访女生表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将选择继续学习,42.9%的女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没有女大学生愿意考虑创业或闲赋在家。由此可见,女大学生虽能积极而理性地面对就业难的现状,但是她们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意愿不强。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和需求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女大学生非常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实践积累、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与帮助是她们最迫切的需求。

1.缺少社会实践、没有职业技能或缺乏职业技能锻炼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在就业和创业的有关服务项目中,52.0%的受访女生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社会实践,35.7%的女大学生最需要的是技能培训,12.3%的女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创业培训和岗位推荐。同时有29.1%的受访女大学生最需要求职技巧辅导,仅有0.8%的受访女生认为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女大学生已基本掌握求职技巧,且做好了求职心理准备,并没有因为求职难而出现心理问题。她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表现在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上,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当女大学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切换角色时,必然会因缺少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而产生困扰。

2.职前培训是女大学生就业前的迫切需求

92.0%的女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职前培训。有57.1%的女大学生最想参加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培训课程(分别有29.7%的女大学生最想参加面试技巧和就业形势分析方面的课程;27.4%的女大学生最想参加仪表仪态指导方面的课程。)

可见,职前培训已成为多数女大学生就业前的迫切需求,而且她们对职前培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浅层次的仪表仪态指导,更需要的是微观层面的人际关系处理指导和宏观层面的就业形势分析。

3.创业服务项目尚不能满足女大学生的需求

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强烈,这与她们对创业政策知晓度低,创业培训不到位等有关。58.5%的女大学生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了解程度一般,37.4%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渠道获取有关创业政策,仅有4.1%的受访女生接受过专门的创业培训。64.3%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和帮助,28.6%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市场需求、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7.1%的女大学生希望获得经费资助。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政府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但事实上,创业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渗透到这一群体之中,而且90%以上的被访者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另外,虽然政府在资金、场地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但是女大学生目前更加需要的是硬件设施以外的、创业开业之前的运作方法指导、市场开发引导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及需求调查,就进一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女大学生实习、见习、就业一体化帮扶机制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强调工作或实习经验,因此缺少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已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瓶颈。要突破瓶颈,就要为女大学生提供增加社会实践、积累职业技能的实习和见习岗位,而此类在学期间的实习和正式就业之前的见习,不仅能够让女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体会职场人际关系,还能帮助她们积累一定的职业技能。因此,建议构建属于女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妇联组织可以联合企业界、政府劳动人事部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高校妇工委等力量,建立健全针对女大学生的见习、实习、就业一体化帮扶机制。

(二)实现就业促进政策的集成化、信息化和及时化

各级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制定了众多促进就业、创业的措施,但有些措施和相关信息未能系统化地呈现给需求者。建议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大学生群体提供针对创业的优惠政策、运作程序、案例典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最好能做到整体编排,探求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建议以区县为单位,使有关见习、就业、创业促进措施集成化、信息化,并做到及时更新,使大家能够通过同一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