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科技市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提要:本文从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角度阐述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认为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运作成本高、利差小是通过商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原因分析
关键词:科技金融;现状;市场培育;促进对策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化升级战略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以金融资源为前提。为加快促进科技产业的培育与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发的国发〔2014〕49号《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上进行创新,创新层面包括组织体系、金融产品的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以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科技金融”概念正是在加速科技创新现实条件下提出的,并在我国积极展开创新探索,加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如北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首建“新三板”,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转让,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的有效通道;构建科技支行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则是江苏省在组织结构层面的创新方式。2009年10月末,中国创业板开板,至2014年共有430家公司上市,总市值达3.6万亿元(人民币),占同年全国GDP总量63.65万亿元的5.5%。相较于美国高峰期创业板市值达GDP的60%,我国风险投资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自2014年初,首批企业集体挂牌以来,我国“新三板”近两年出现井喷行情。目前,新三板挂牌的公司约2200家,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加上在审企业和与券商签约的拟挂牌企业,总和接近6000家。“新三板”企业数量有望超越整个A股企业数量。各地区在科技金融“先行先试”的探索过程中,已经在组织结构及金融产品等方面对构建我国科技金融体系进行了创新,此时研究我国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问题,将为国内科技金融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具有实践意义。
二、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现状
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实质上是科技与金融创新行为的互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机制和摇篮。中央政府各部门,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2011年由科技部、金融监管机构及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科技金融结合的试点城市。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建设,各有侧重的科技金融模式初步形成。第一,以行政导向为主,科技金融体系初见成效。通过政策引领,借助金融服务主体的多样化,为处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金融体系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三个不同的研发阶段,提供了有效的资金配置方式。为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融资支持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服务,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优化收益结构和分散风险工具,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分散了科技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其带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进一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了科技企业内部治理风险。第二,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科技金融市场培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作为为处于种子期及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资金投入的代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密集度较高,数量占70%以上,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数量不足30%;科技银行以其市场化运作模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截止2014年,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银行,数量达82家,占全国的50%左右;作为创业风险投资重要投资形式的天使投资,我国在2015年共投资2,075起案例,金额超过101.88亿元人民币。而仅在北京、上海、浙江、深圳四省市的投资案例达1612起,投资金额为77.91亿元,占当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案例的77.7%,投资金额的76.5%;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渠道、资本退出渠道的“新三板”相较A股门槛较低,面向全国扩容,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在2016年1月“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分列前三位,三省市共占比41%;由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115家企业中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分列前三位,三省市共占比47%。总体来看,全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发达,中西部滞后的非均衡特点,且差距大有不断扩大之势。第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科学基础性研究因不能产生市场价值预期,导致以稳健性为宗旨,执行货币从紧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仍停留在传统信贷业务。虽然我国已设立创业板,但相对于初创期或种子期企业于亟需的发展资金而言,仍无法募集所需资金。产权交易市场也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风险资本趋向投放于处在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对新型金融工具及科技创新产品持谨慎态度,对金融创新手段如产业投资基金、集合信托债券、知识产权质押等主动展开的意愿不足。投资企业推出渠道不畅通,不仅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的开展,又使得风险投资在支持高新企业融资的潜能无法有效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存在着缺陷,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需要结合金融措施不同特征创新金融产品。我国目前科技金融创新而言,仍停留在表象,尚未结合金融工具进行有益的创新。第四,科技金融环境不够完善,配套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企业因专业性强,公众不熟知专业技术,资金供给方相较于资金需求方,更难以准确掌握相关技术与市场的专业信息,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和潜在风险也难以了解。信息不对称是科技金融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构建公共信息平台的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匮乏。如在科技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江苏地区,至2013年,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400多家,而从事专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仅有10家,缺少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此外,受各级主管部门影响,部分中介机构独立性缺乏,服务意识及服务功能不强,制约了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致使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未建立长期化、市场化合作关系。
三、科技金融市场培育促进对策探讨
第一,做好科技金融体系顶层设计,促进体系内部组织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为“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首先,不断充实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企业间的合作与联合,推动科技企业改善组织结构,保证科技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及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健康运作,保护科技创新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是科技金融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由政府引导,以市场运作为原则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将政策型与市场型科技金融模式相结合,形成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是协调者,负责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尽量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发展,以市场化运营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运营模式。再次,针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区域资源配置的低效问题,政府可实施适度倾斜政策,深化区域科技金融的联动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更多科技金融机构入驻中西部地区。第二,针对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体系。一种子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正处于筹建期。种子阶段企业需承担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技术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个人积累或自筹资金、政府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投资。从长远来看,政府需要重点培育,成本更低、服务更全面的天使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融资方式。二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此阶段企业着力进行产品设计、样品试制、计划进行初步的试生产,风险转变为经营风险。资金配置上,因企业并不存在较好且完整的商业经营记录,无法顺利获得商业贷款,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天使投资、典当融资、场外交易等渠道仍需进一步培育。此外还可以采用基金参股、跟进投资和风险补贴等多种引导方式,考虑从产业投资引导、中小额贷款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金融创新。同时建立科技创新企业信用档案,培育良好的信用体系。三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已经初具规模,累积了一定的资产和信用,经营业绩提高,该阶段企业会获得更多大型商业银行的青睐,资金来源将有部分来自于商业银行,此外还可能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向更大规模发展,可通过担保和抵押等形式获得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和还可能吸引部分风险投资。此外,可以考虑加大政策性担保力度、建立科技保险体系等模式推动企业向更大规模发展。四成熟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实力增强,品牌确立,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使得企业投资风险大幅降低,可抵押的资产增多,融资能力增强,可以通过增加长期债务等方式增加财务杠杆的作用,科技金融的资金配置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通过上市等方式获得更大规模的融资。由此,需要更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利用科技金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竞争力。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企业处于不同阶段风险不同,而金融、风险机构等风险偏好客观存在差异,应分阶段、多层次的促使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资源供应方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与活动相匹配的动态的资金配置。第三,构建全方位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与金融信息的对接。科技金融体系构建主要解决的是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原来零散的、条块分割的资金供给能有效组织,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的主体系统是信息平台,包括科技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基础数据库及融资专业信息数据库。通过信息数据库可以获取政府政策、企业方的基础信息及资金需求信息、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投融资要求及金融产品,供需双方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各自关注的重点内容。为解决科技金融供需双方技术问题构建的专业服务平台则是由主要由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主导,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核心,组织专家及专业金融机构,对提出要求的科技金融供需双方,就了解不透彻的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协助资金支持及专业指导。鼓励建立集咨询、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机构,涵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资质验证服务,律师事务所提供契约服务,担保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科技金融创新中介服务的作用凸显,为实现对优质服务资源的高效利用,应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使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夏太寿.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关键词:文本量化分析 科技金融 政策
前言
常州市作为国际花园城市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标兵,并将成为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城市。科技金融的发展依赖于政策,而政策是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与推动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常州市2005年至2012年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能过将文本信息与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行量化分析,对我国常州市技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发展以及演进通过分析探讨,达到促进我国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1]。
一、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常州市政府颁布的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件为选择标准,通过数据库搜集法与官网搜集法两种选择方式。
(一)数据库搜集法
常州大学自1978年成立以来收录了万余篇法律文件,是常州市主要的法律信息数据搜集的地主,其中万余篇法律文件经过整理后细分为25个法律文件子数据库,分类清晰可以按照不同的检索需求找到需要的法律文件。本文主要是在常州大学的法律文件数据库中输入检索司为“金融市场”、“金融风险”、“融资风险”、“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金融”、“融资租凭”、“科技风险”、“科技贷款”等有关法规与金融标题,时间以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的有关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文件为标准进行检索[2]。
通过常州市政府官网搜集与常州大学数据库搜集,初步搜集了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有关科技金融政策文件368份,其中以常州市政府的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数量最多,并且每一个文件与常州市科技金融的政策都不相同,所以为了确保常州市政策文本选取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针对初步搜集的常州市有关科技金融政策文件368份进行整理筛选,按照以下原则:①的文件与常州市科技金融方面有联系;②的文件是常州市政府部门;③文件类型不包括政府规划文件、法律法规文件、政府意见文件、政府批复文件、政府通知文件、政府行业标准文件等。
(二)官网搜集法
常州市政府官网包含着丰富的科技金融与政策信息,其中法律规章文件主要是在“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信息公开指南”两个栏中公示。也因此,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主要是从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常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官网、常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官网、常州市金融工作局官网、常州市财政局官网等网站中搜集的。通过搜集整理政策文件,最终选择200份有效的政策文本作为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研究样本。
二、科技金融政策文本分析框架
科技金融政策文本具有多维特性,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为了探究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发展趋势、演变过程等内容,将搜集的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信息转化为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的形式进行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3]。
采用先总后分的思想结构,从常州市总体科技金融演进与数量发展进行总体分析;然后,从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主题、政策主体、政策作用三个方面对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先总后分的思想结构,先引入时间维度,将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转化为二维的数据面板,进行科技金融年度数量分布分析;然后从横向分析,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数据形式,然后再进行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总体分布分析。
三、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一)从政策文本的总体演进分析
通过对网上以及数据库的搜索结果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的政策中,含有“科技金融”的政策文件标题只有二条,而的政策内容中包含“科技金融”的有70多项。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中常州市的政策文本中关于“科技金融”文本数量少,需要进一步扩展,并建立具有常州市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中心[4]。
(二)从政策文本年度数量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年常州市政府关于科技金融政策的方本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的金融政策大多数都是响应国家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科技金融政策的大力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量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常州市的政策具有间断性,且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响应国家政策。虽然常州市科技金融涉及的部门多,但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并不合协,且常州市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件不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常州市政府过多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导致常州市政府关于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等方面政策较少。因此应扩大常州市政府政策的辐射范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5]。
参考文献:
[1]唐五湘,饶彩霞,程桂枝.北京市科技金融政策文体量化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3,137(56):127-130
[2]侯羽.基于文本研究的广州市智慧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2013,352(115):155-159
[3]汪涛,安暄.类定量化科技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构建及北京市科技政策演进分析[J].技术经济,2011,233(225)174-176
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274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两大类别,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发展模式。金融均衡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优化了金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因此研究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意义重大。
[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均衡发展;经济模式;实证研究
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业务量和金融机构的变化来体现的,金融发展具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和金融制度的变化与进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行业关注度的增加,对于金融的发展模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发展速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实现金融均衡模式,以使得金融不同的方面和内容可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金融均衡发展与进步必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本文浅述了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针对现阶段对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证研究策略。
一、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
1.1.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深了对于金融发展的关注程度。一些资本家由金融体制的执行者向金融体制的制造者转型。金融之所以采取均衡模式发展正是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需求。因此,我们说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行金融交易,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2.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金融完善发展
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在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的数据记录与分析,可以找到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而及时发现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说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金融机构与金融发展模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效果,进而为金融体系的规范化、完整化奠定实证研究的案例基础。只有金融市场经济不断增长,才会有能力结合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现状,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1.3.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的现状
由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管理更加规范、安全、严谨,进而推动了金融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我国GDP近几年(自2010-8到2015-13)来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基本机构,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约束与改进。其中,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金融交易、服务网点1239个,为促进金融均衡发展、加快中国整体经济的GDP增长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2.1.实证研究匹配性较差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发展的,起步较晚,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的匹配性较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ADF稳定性监测实验和格兰杰菲相关系数监测来开展实证研究的分析工作。对于匹配性较差具体表现在,其一,实证研究的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时代需求。由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并没有有效的结合实证研究任务和指标进行验证。其二,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更倾向于现象的考察。其三,表现在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能匹配。
2.2.实证研究理论发展慢
所谓实证研究理论,就是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某一具体命题的理论性研究。目前,针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定格在金融交易数据和金融机构财力成本与财务状况的实际性统计研究,对于实证研究理论的发展,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证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证研究技术的发展。然而,完善的实证研究理论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基于我国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案路线的筛选与制定,进而降低实证研究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还可以借助理论的研究,实现理论对于实际研究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监督作用。
2.3.实证研究实质分析弱
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对于金融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想对薄弱一些,对于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理论模拟和演算计算获得的,对于某一特定的金融机构的数据抽查任务量较大,难度大。因此,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性分析大大减弱,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意义和实证研究价值。实证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提升金融均衡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2.4.实证研究周期性较长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对于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实证研究的周期较长。由于实证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中间小的环节都会对实证研究的研究结果质量和研究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过长的实证研究周期会使金融均衡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发生重大的变化,使得实证研究分析模型不能及时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相互匹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关解决对策,降低人为操作因素对于研究结果的考察。
三、解决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策略
3.1.优选实证研究方法
对于上文提到的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可以通过优选新型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替代现有的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首先需要结合现有的实证研究技术,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征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实证研究现用的方法。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模式和现状与发达国家在某段特定时期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学习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对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完善。针对新的时代实证研究需求,及时更新实证研究目标和实现手段。
3.2.加强实证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数据整理,将金融均衡发展内容具体划分为金融均衡广度发展、金融均衡宽度发展和金融均衡深度发展,形成了具有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理论结构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原理可以分为单调连续增长和间歇增长。所谓单调连续增长就是无论经济可持续增长速度有多慢,都可以保障金融政策和服务贯彻执行。基于此,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可以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理论模块功能的划分,实现理论体系的划分。
3.3.明确实证研究目的
由于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其发展环境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时期,对于金融均衡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工作研究的目的和实现的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必须明确实证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点,深入探究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证研究之前,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进而避免因为在实证研究进行中出现的研究目标的模糊性。
3.4.提高实证研究效率
缩短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实证研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实证研究的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实证研究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来提高研究效率。通过直接提高同一个人单位时间内的实证研究和处理分析效率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利用计算机高效的运行速度实现基本实证研究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工作,进而将人的大脑解放出来。这样还可以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作用关系、现状以及二者开展实证研究存在的匹配性差,实质性分析薄弱,理论发展进程缓慢和研究周期过长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认证研究效率,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玉婉.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
关键词:金融本科 环境 培养目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本科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成为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人才之一,金融本科学生因其数量多在金融教育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因此,根据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环境,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研究改进金融本科教育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理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逐渐向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为核心转化,由此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由托宾和马克维茨创建的现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形成了现代西方金融学的主流学派。
伴随西方金融理论向微观转化的潮流,西方金融教学开始日益重视资产定价、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时间价值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本科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一世界金融理论引领的金融教学方向的趋势,使金融本科教育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面临的市场环境
1. 国内市场环境
从1994年实行新的金融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涌入,可以预见:随着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伴随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除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做出界定、整顿同业拆借市场、规范货币市场外,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和上市以及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变化无一不对金融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其要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以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核心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货币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筹资方式由间接为主转为直接为主,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及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以往金融本科教育中忽视金融市场理论和实务的传统金融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以使金融本科教育的内容有多元知识的结构。
2. 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当前,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伴随这种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在加快,经济领域中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减少,从而增加复合性金融人才,即既懂管理又懂金融的人才和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金融本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曾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培养金融战线的领导干部,60-70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为金融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无疑对金融本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新时期金融本科的人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显然要加以调整。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金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 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入世6年来金融业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金融本科教育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既要掌握银行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学生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有关原理和规则。因此,金融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2.市场需求状况要求必须强化“专才”教育
市场需求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当前各类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在“通才”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专才”教育。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的满意程度。当前金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金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这与个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在具备丰富金融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强化某方面的技能。金融专科生较薄弱的金融基础知识使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更高级别的研究生又因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做具体的金融工作,大量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广博的金融知识又在某方面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如金融市场决策,需要金融本科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把“专”的知识学会,在市场决策中专管某项业务,而且决策要正确。所以,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仅局限在“通才”培养上还不够,而应该是不论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通才中的专才”。
三、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金融本科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定位
无论是何种培养目标定位,都必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或弱化某些教学环节来实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金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总体应以“淡化专业课,强化选修课”为思路。专业课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本科阶段必需的基础知识,满足本科阶段“通才”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选修课则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满足“专才”这一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无非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基于这种实际,可在金融学专业上设定多个金融方向,并在各方向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群体,这样来保证所有本科学生在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的“通才”基础上,既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专才”需求,也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专才”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的环境需要
1. 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得不牢固,导致“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出现。因此,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形式教学,如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如《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学》等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企联系,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注重学历这一社会潮流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由硕士或博士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到实际的金融部门去实习,实现“走出去”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可通过教师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课题研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还要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办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简单的实际业务操作。
(三)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强化金融本科学生的外语能力
中国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及金融全球化趋势都要求现代的金融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又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受到重视,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探索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般来说,课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念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双语教学选择的教材应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四)积极筹建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目标,除了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之外加大选修课的份量来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有配套的金融实验室来体现。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金融实验室,如模拟银行、模拟股市等。又如在模拟银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等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谋求一个职位,模拟银行业务。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业务模拟实践,可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洪梅等.关于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6.4.
[3]王学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4]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曾康霖等.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
任务来源:200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雅虎深刻感受到了由华尔街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寒意。
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雅虎CEO杨致远在接受采访时称,为了使公司更为有效的运转并度过眼前的不景气时期,裁员是必须的选择。“裁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但是我们只能通过它来保持公司的灵活运转。”杨致远解释,“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减少4亿美元的年度开支。”
雅虎裁员不是个案。10月24日施乐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将裁员3000人,同时公司还调低了第四季度盈利预期。
目前,很多高科技公司包括Google、微软、Adobe等都已经在内部亮起了紧急冻结招聘任何员工的红灯,甚至有些公司决定2009年整年不会招聘除非“绝对必需”的员工。这对经历过2001年网络经济大泡沫的硅谷来说,还绝对是第一次。
“它们只能在暴风雨前做好准备,轻装上路,以度过困境,”市场调查机构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师林兹说,“但愿它们能够保住手头的现钱,成为一家规模小一些,但更为高效的公司机构。”
具有和林兹同样悲观心态的华尔街分析人士不少,他们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远超以往,他们也相信会有更多的公司从此不再存在。
能砍则砍绝不手软
减员大潮从10月初就已经拉开序幕。10月6日上午,eBay正式宣布裁员10%,亦即1500名员工。此前流传长达一个月,被公司管理层竭力否认和低调处理的裁员消息,就此变成现实。
据悉,在eBay被解雇的员工中,既包括1100名来自eBay拍卖部门的员工,也包括400名来自eBay支付子公司(PayPal)的员工。公司内部知情人士表示,对年增长非常缓慢的拍卖部门进行大裁员,尚在情理之中,可是对年增长率将近50%,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第二名Google Checkout的PayPal业务部门也这么一刀切,就非常出人意料了。
此次eBay的裁员人数,在美国本土将近一半,其他700余人分布在全球的各个分公司,影响极大。
紧接着在10月9日,投资过Google、苹果等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在硅谷总部办公室召开了旗下所有投资公司的CEO全体大会,出席人多达100余人,这一规模可谓史无前例。
会议主持人是红杉的两个总合伙人莫里兹和莱恩,以及合伙人尤朋。与会人员在走进会场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组幻灯片,画面上一座坟墓、两行文字――美好时光,愿灵安眠。之后,他们被告诫,要把每一美元都当作最后一美元来花。
会议的重点为,目前进入了一个经济衰退的开始,创业公司要着重储备资金,而不是去烧钱占领市场。红杉资本的高层还特别要求下属公司对每个部门和在实施的项目要认真检查,做到对“能砍的人员和项目,决不手软”。
还没捱到月底,雅虎的大裁员又一次触到了硅谷科技人员原本就紧绷的神经。上市公司尚且如此“节流”,那些靠风投资金吃饭的创业公司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美国非常红火的几个创业公司,诸如网络房地产评估领头羊Zillow、网络社交公司hi5、职业社交网Linkeln创始人的第二家创业公司网络通讯公司Jaxtr、网络个性音乐服务公司Pando-ra、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等都纷纷举起了裁员的大刀。
面对此起彼伏的裁员风潮,著名科技博客Tech Crunch记者斯考菲尔德在10月17日索性了一个“Tech Crunch裁员跟踪指数”,即时跟踪目前已经裁员的公司和人数。
科技股行情看跌
市场需求的缩水不仅引发了IT公司的裁员潮,更直接导致了这些公司的股票变成“抛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
在过去一年的多数时间里,投资者一直将科技股作为信贷紧缩状况及原油和其他商品价格暴涨的避风港。但是,美元汇率自7月中旬以来持续上涨,正迅速抹平美元走软给许多科技公司带来的增长。与此同时,由金融危险而导致的全球蔓延开的裁员活动、信贷标准紧缩及利润下滑令科技公司的IT预算遭遇了更大打击。
花旗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托拜尔斯・列夫柯维奇称:“我正在减持科技股。它现在已日益变得危险。”
举例来说,戴尔8月份曾报称IT开支“保守”,9月16日又表示该公司的产品需求“进一步走软”。戴尔预计成本将会上升,原因是该公司计划采取裁员、并购及其他措施以“提高竞争力”。受此消息刺激,戴尔股价当天收盘大跌11.17%,下跌2.01美元,报收于15.98美元,盘中一度跌至16.50美元,为七年来最低。
另外,科技股很可能因金融服务业的大规模萎缩而蒙受更大损失。长久以来,富裕的金融服务行业是IT服务的主要市场。美国银行、美林、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等许多华尔街公司是电脑软、硬件的大买家。Avian证券研究部门主管埃维・科恩称:“金融业IT开支肯定将下降,许多技术升级计划也将终止或暂停。”
中国的科技管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科技事业,二是科技市场。尽管科技体制向市场化方向努力改革,但是政府依然全程参与科技市场中的技术创新、技术转换,参与企业、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等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一方面,科技事业管理中事业管理与市场采购关系模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技计划向有关研究机构和企业非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打乱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与机制。
1.科技事业管理运行机制紊乱
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管理,主要是在基础学科研究、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科技普及推广等方面进行组织领导。在我国科研机构市场化改革以后,科技经费分类管理,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政府资源配置主要通过部分事业性拨款和合同采购等形式,由此形成科技事业发展中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但是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被扭曲,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政府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基础性事业单位采取全额或部分拨款,其他经费则通过科技研究项目招标、科技成果采购等方式进行分配,即市场化配置资源。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较多应用最低成本招标原则,另一方面继续采用三公经费审核制度,形成了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状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路径被扭曲。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流程的大数据管理和市场化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一方面,在没有科技管理大数据支持的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局部性公开或信息向部分对象公开)以及科技信息公开流程断裂或立项程序倒置(因人立项),科技管理在严格的行政监督下同样可以导致不公平。另一方面,立项栏目中关于科研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价值部分均由科研工作者或科研组织提出,科技研究价值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社会参与的评价程序,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科技资源配置难免无效。另外,政府用于科技支持的金融资金市场化运行,成为科技部门体外资源,资金的配置缺乏公平保障。三是政府在科技成果采购中形成主体缺位。政府因科技投入而成为科研成果购买者,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后逐渐形成了“政府放弃知识产权,将其全部交给科技研究机构(或部分奖励给个人)”的状态。政府退出科技成果的直接购买角色,也淡化了其在基础科学、公共技术等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的角色,科技的事业性因此模糊;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成为科研市场的主角,技术研究与社会需求逐步脱节(程志波,2013)。四是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价值异化。政府管理部门依托科技人员评职称、年终考核等需要省部级科技成果的实用需求,将科研成果价值异化,科研人员被迫应标。有的管理部门无止境地要求系列成果,如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管理中要求课题成果报告、署名资金方的论文、具有领导批示的决策建议等成果,科研人员苦不堪言;有的部门不重成果,社会科学项目“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自然科学项目虚拟实验数据;成果鉴定程序化倾向严重,激励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交易。科研生态日益恶化。
2.政府在科技市场管理中参与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完成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将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机构、人才等科技资源转出事业体制,成为市场化的资源,按照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利用。政府将相关资源按照市场方式配置给科研机构、企业,同时也组织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近十年来一直提倡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科研资源,政府在资金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等方面给予协助。但是,首先政府配置资金倾向于科研院所的情况并没有逆转;其次即使资金配置的方式采取了招标方式,实现了市场化,但科技知识产权归属企业,是无偿配置,造成政府在科技市场中配置资源的非市场性(事业性)和不公平性;最后,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配置众多公共资源的效率不高(王枫云,2013)。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地区市场对科技需求不足和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市场需求不符。根据有关研究,大多数地区处于市场对科技内在需求较发达地区滞后的状态;科技创新计划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编制、执行,多年来科技管理部门将科技计划项目编制内置于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市场机制无法参与到科技立项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对行业技术体系了解不够全面,对国际技术当前和未来走向、行业技术发展生态不够了解,导致政府投入的应用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转换率偏低。二是政府对科技资源的事业性配置扭曲科技市场机制。目前科技资源不论配置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是无偿配置的,科技成果要么归宿单位,要么奖励科研工作者个人。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投资公共平台的市场针对性差、利用效率低(魏龙,2008)。在科技市场管理中,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服务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包括公共设备平台、行业及企业工程技术平台、技术检验检测平台、行业生产力促进基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各层级的实验室等,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动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等。但是,这些平台对行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普遍较弱,综合利用价值偏低,导致一方面重点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创新资源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或机构)普遍不能实现自收自支,维持其运行的压力巨大。
3.应用科技市场中的市场化机制本身不完善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应用科技的市场化改革是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市场经济要素的知识产权却没有纳入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中,一方面不认可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权益的形态只有现金和实物两类,没有知识产权。目前,知识产权权益是通过其他资本权益并以隐形赠送方式得以实现的,或者可描述为:资金方先购买技术使用权,技术方用所得资金与资金方形成共同投资,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参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价值得不到认可,科技投入又作为费用进行管理,再加上创新的风险性和科技创新形成生产经营收益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业科技创新欲望。二是尽管国家定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因为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不认可知识产权,因此在金融制度上也无法确立知识产权的信用能力,进而不能给予资金资源的配置(吴翌琳等,2013;永胜,2013)前与知识产权相匹配的金融资本都被称为是“天使资金”,资金方无偿地让渡部分资产权益,等到知识产权创造收益以后再溢价退出股权获取利益。由于投入一方面要承担技术风险和资产信用风险,因此多以基金方式运行,也被称为“天使基金”。三是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流动性差。这主要是由于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风险、资金方在与知识产权的配置中必须让渡资产权益、购买主体必须整体购买(知识产权没有进行市场化的价值分割)三方面原因所致。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与制度,其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科技事业管理与和应用技术市场双轨运行体制。在科技事业管理中,重点推进事业拨款和合同采购双轨并行机制,纠正合同采购的事业经费审核制度;在应用科技市场中,确立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关键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优化事业性科技管理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调整政府对应用技术创新转换的促进方式,提高政府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在现有核算体系下,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流动性,提高知识产权与其他资源的对接能力;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核算制度,并建立金融对知识产权的服务制度;最终形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系统改革,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
三、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实现方式具体地
一是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信息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价值评价制度、知识产权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设,为政府市场化配置资源和其他市场经济要素与知识产权对接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在科技事业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以政府招标方式市场化采购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由政府投资向政府采购的制度转换;三是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以贷款贴息、政府担保、成果奖励、科技投入抵扣税收、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多方式,分层次推进关键应用技术和一般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四是建立和完善应用技术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流动制度、知识产权贷款金融许可制度、科技创新转化风险担保管理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与其他经济要素的结合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流动能力。最终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大格局。
1.建立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条件
(1)建立科技创新价值及科技创新风险的专业化、市场化评估机制。一是确立评估对象和环节,重点包括科技立项的技术及市场价值评估,科技结项的技术与市场价值评估,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技术、设备、产品的市场价值及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完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当前技术评估机构职业素质和规模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要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国外机构,加强专业技术经济评级的专业培训,激励评估机构发展,形成科学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2)建立科技资产化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对企业的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建设以及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对最终创新价值进行认定,并进入企业资产报表,纳入企业资产管理,扩大企业资产总量,提升企业的资产信用。(3)建立科技资产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制度。建立专业银行、专业信托、专业基金、专业担保等金融及非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消除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及转化的风险排斥。
2.建立政府在科技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
(1)明确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责内容。明确科技管理部门对基础研究、公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职责,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分类管理职责,对应用技术市场的计划指导、发展鼓励职责。(2)建立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市场化采购机制。在坚持现有政府科技采购“价格总量包干、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预算项目成本和预测科技创新价值,确定合理的价格总量与结构,结余归己,不再按照三公经费进行全额审计,并严格科技成果质量验收程序;建立政府采购的风险分担机制,实施科技经费分段拨付制度,项目预算费用定期拨付,项目创新收益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具体处理,不合格项目不支付创新收益;同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奖励科技人员部分占有知识产权。(3)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应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建设、社会化采购服务以及政府补贴配套。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工程中心、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尽可能依托服务需求最大的企业或社会资本投资,对社会有偿服务,同时,政府采用合理的模式对供需双方进行财政补贴。(4)建立应用技术创新的鼓励和奖励机制。主要包括:对应用技术创新中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及风险担保,对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科技投入实施税收抵扣,对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支持鼓励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本文来自于《西部论坛》杂志。西部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3.建立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的市场机制
山大路传奇之历史篇
在济南乃至山东,提到I行业,很多人不由得会想起“山大路”――一条以国内著名学府山东大学命名的路。
作为山东的省会,早在十几年前,济南就依托山东大学等高校,在山大路竖起了高科技的大旗。曾是全国电脑企业龙头的浪潮集团就在这里走
向了全国,这里也成为山东信息产业的销售终端,在全国的IT市场里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其实,在科技市场14年发展风雨历程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发展史。1994年,是济南市市场建设提速的时代,当年由历下区工商局、开发公司、街道办事处带头,准备在该地段修建一座大型酒水批发市场。但当时相邻的解放路上已经有了相对集中的电脑公司,城市的IT产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参与决策的班子中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一市场动向。
当时,中关村的成功让每个IT人土羡慕不已,而济南每年在中关村计算机及配件的采购额能占到中关村总额的20%,政策的支持及巨大的商机摆在了面前,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也迫切需要一座科技市场以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进一步考查与谋划,建设济南科技市场的决策最终取代了建设一家酒水批发市场的初案。
丰厚的机遇就像在山大路上栽下了一棵梧桐树,创业者蜂拥而至,伴着科技市场的成功,济南高科技市场、科技市场二期工程、齐鲁科技市场、世纪科技市场、齐鲁大厦、百脑汇、赛博数码广场、亿维数码广场等市场也相继进驻,才构成了现在山大路的完整格局。
1997年5月1日,济南科技市场隆重开业,揭开了山东省IT行业发展的新篇章。山大路IT科技商务区从这一天开始,迈出了划时代的第一步。这个市场目前在山大路的路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厅,这里有着山大路创业元老磨灭不掉的青春记忆。
1997年5月1日,
2001年3月10日,济南科技市场二期开业,营业总面积达到了4万平米,成为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IT产品专业卖场,引领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市场的东西两区,有如山大路的两只翅膀,使科技市场实现了再一次腾飞。
2004年9月,济南市历下区政府开始委托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对山大路科技商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全方位策划。山大路的发展第一次进入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2005年,山人路科技商务区成为体会内首家“省级信息服务业示范基础”。
“山人路模式”得到围家科技部的认可。山人路模式即“以硬养软,以软促硬,以有形促无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上半年,历下区委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公司对山人路“起步区”进行城市设计。
2007年1月份,同济人学和上海现建筑设计公司的成果进行对接,起步区城市设计正式纳入山人路片区规划。山人路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阶段。2004年和2006年,山人路科技商务区连续举办两届“电脑节”,客商云集,两届人流量达到40万人次,市场销售额达41乙元,提升了山人路的整体形象。
也正是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山火路开始风云变幻――2003年,台湾50强企业蓝天集团旗下的百脑汇进驻山人路;2004年,台湾50强企业鸿海集团袒下的赛博入驻银座数码广场,2009年,深圳华强集团进驻济南,2011年华强电子5万平米的卖场已经开业,这又为山人路的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山人路进入“战围时代”……
山人路从一条不起眼的街道,经过十年的小断发展,最终铺就成了一条省内IT商场的黄金大道。现今,已经无可争议沩了我省最人的IT商品销售集协也、物流中心。科极市场作为Ⅱ事业发展的领航者,对济南市、山东省的IT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省会市场对IT产业的需求,引来了各地的效仿。同时,带动了周边物流业、餐饮业的发展,乖l技人才、就业率、税收的增长。
山大路传奇之精神篇――专访山大路济南科技市场管委会主任祝伟东
ClTYIN:您本人跟山大路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山大路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在这20多年里,您对山大路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祝伟东:我1985年从临沂考进山人计算机系,1989年人学毕业后,我进入浪潮集团搞技术,一干就是多年,后来又进入省技术产业中心任职,来到历下区后,也是一直在山人路周围工会作,2006年9月,出任济南科技市场管委会主任后,更是直接参与了山人路IT业的发展。
我对山人路的感情很深,这二十几年来,也一直惊叹其发展速度,她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买IT,到山人路、到科技市场,跟买家电到国美、苏宁一样,品牌影响力很人。同时,她也是山东信息产业的销信终端,她的活力直接拉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发展好山人路,意义重人。
ClTYIN:山大路现象的形成,跟济南科技市场的出现密不可分。作为负责人,你怎么看待科技市场和山大路商务图区的这些年发展?
祝伟东:1997年25月1日科技建立,迎合了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发展很快,许多人发了财,许多人从一节柜台做到全省连锁,从大妻店做到人公司,很多最初的打工仔也成了人老板,甚罕有的保安也发财了,有了自己的公司。企业经理人人多为草根一族,勤奋加技术,白手起家,孜孜以求,义兀反顾地投身于IT产业。成功的故事鲜活生动,广为流传。科技市场创造了发展的第一个人平台,是划时代的。山人路科技商务区健康发展十几年,已成为创新与活力的技术高地,创业与梦想的示范裁体,推动了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CITYIN:整个山大路商圈一直保持着强大活力直至成为全国品牌,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祝伟东:山人路的活力与繁荣仅是其表,内部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积淀。“自强小息,艰苦创业,减信经营”已成为山人路从业人员的主流文化,“利他之心,敬天爱人”的理念也深入到创业者的内心。成功的企业家都把员工培养与社会责任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尊敬和员工的信赖,在山人路有着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人多数来自外地,但是在山人路工作,远在千百里以外的父母放心。
在这里没有歪风邪气、没有哄抢市场、恶性竞争、打架斗殴,而是彼此鼓励、互相扶持、相互借鉴、学习,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文圈子,这里面,自强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靠双手和智慧打天下,人家认可!
还有一个是创新。IT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没有创新,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原来市场上人家都是装机,慢慢卖品牌,后来是数码、笔记本、台式机,再后来是研发、是商业模式、金融动作模式的创新,总之,小仅没有被潮流落下,而且引领了潮流。
在山人路发展的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梦想,期吩美好生活,而创新和自强,是人家公认的成功手段。认可这个价值的商业群体才可能是有责任感的、能长久的,才能保住这里的商脉。
ClTYIN:应该说从山大路商圈乍一成形,这种文化就开始确立,我们采访过市场上若干的创业者,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这种精神。
祝伟东:是的,IT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平等行业,从一开始人家就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健康、朴艾、守信、知行合一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其实这些精神,很值得其他行业去学习,去推荐。
【关键词】 科技金融; 融资; 中小企业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们两者互为依存,同促进、同进退、共荣衰。科技技术进步建立在金融资本的扶持之上,离不开金融的滋养;而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金融的成长与市场空间的拓展又取决于科技技术的发达程度。科技资源借助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科技进步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金融资本提供了高额回报。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结合,协同创新发展,是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多年来,在科技与金融的双重驱动下,广东省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与资金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路子。
目前,广东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对促进广东经济发展及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任务。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相互对接的新道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和优化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面向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
一、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理念,一直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机制和路径,在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初步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一)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
2007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额度为180亿元的《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探索科技与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广东科技携手金融的又一新篇章。2009年5月与光大银行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科技金融合作协议,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工作启动。
2013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在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内签署《科技与金融结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此次合作,旨在加大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以此作为推进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双方此前深入调研了国内其他城市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和成功案例,并在结合广州市科技发展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协议。
在开展合作过程中,广东省科技厅充分发挥了科技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融资优势,探索了科技金融互利互动的工作机制,搭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二)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结合模式
作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市不断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1.近年来,各地市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投融资配套政策,通过设立助贷平台、担保机构等方式,部分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中山市为例,中山市以建设“广东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大胆探索科技金融合作,以完成“五个一”任务,即:实施一项扶持政策、建设一个助贷平台、成立一家合作银行、组建一家合作担保公司、开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创了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新局面。
2.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得到了地方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进行统筹协调,试点工作得到顺利进展。另外,建立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政府还积极采取方式,重点发展天使资本市场。
3.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发展。东莞建立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和规范,市财政出资组建信用再担保基金;还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此外,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东莞市还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重点,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并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三)科技金融双重驱动,企业茁壮成长
1.畅通融资,为科技企业添翼
(1)从2009年开始,广东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些专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广东省科技厅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以投融资为目的,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结合。
(3)金融机构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贯彻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决策,把科技型、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扶持的对象。众多金融机构、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的信贷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取得了不少优秀业绩。通过政府科技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相结合,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新道路,全面推进广东的发展。“三台一会”工作模式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深入合作。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共为4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9.21亿元,直接推动贷款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2.科技型产业茁壮成长
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0.82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4%。2011年,广东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23.4%的快速增长,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营业总收入1.5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2011年,广东326省级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增长27.3%,占全省GDP的30.94%;特色产业产值17 251.50亿元,增长63.5%,特色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12%提高到2011年的26%,年均增长21.5%。
二、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不完善
工具化创新多,体制性创新少。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过多把创新的目光投向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大量的衍生工具交易已构成了一种可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的虚拟金融部门,而“科技金融”的要义应是为实体经济及产业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资本服务。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科技金融是一种新金融,没有体制性创新,是不会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服务体系。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对象的发展阶段、管理团队等的复杂性,在评估上缺乏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这样银行难以对一个技术、专利及项目建议书作出准确的评估。再加上现阶段广东省的风险投资存在加大的问题,所以怎么给科技成果、专利进行评估成为一大问题。另外,由于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专利价值存在非常明显的时效性问题,很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替代技术使得原有价值降低或者变得毫无价值。
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标准。由于中小企业在银行现金信用空白、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往往让很多银行感到风险很大。另外,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广东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制度不全、产业地位不高、担保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从银行获得融资。
(三)政府的管理缺位
一方面,政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没有作出相应的支持计划任务及发展措施。在支持融资这一方面,政府为科技金融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但是,政府资助投入力度最大的对象多半是高新科技企业,这将会导致“马太效应”的发生,即非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由于存在资金不足导致研发活动的终止,这将进一步导致其无法成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严重制约了非高新科技的成功转型。
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科技与金融结合,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诸如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都需要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由于科技市场的发育才刚刚开始,需要金融界和科技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找出它的规律,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金融结合的法制,从而有利于两者间的结合和健康发展。
三、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创新对策
通过对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科技金融结合路径及机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广东科技金融的结合,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引导,构建政府为主,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的现代创新体系,以有效创造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创造有效科技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力支持创新科技企业发展,帮助广东省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如图1)。
(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广东高新区建立科技企业信用建设示范区,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等政策,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2.构建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当前,应该重点发展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研究院应该充分发挥企业顾问的作用:一方面,为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为企业尤其是拟上市的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广东科技型企业策划和设计上市方案,指导股份制改革,推荐中介机构,帮助引入企业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走向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这些,辅助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科学发展,增强企业资本运营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帮助企业顺利上市。
(二)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超市等业务创新
目前,广东省金融高新区刚刚成立科技金融网上超市,但该超市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比较有限。因此,应该加快科技金融超市的建设。
1.努力推动业务创新。要创新融资工具,以企业融资需求为中心,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为不同细分行业量身打造金融创新产品,提供股权与债券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加大客户理财、融资咨询等业务的拓展力度,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待金融超市逐步运作成熟,各项制度规范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机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有较大保证时,应该扩大服务范围,为更广阔范围内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跨区域经营。
(三)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和引导机制创新
现阶段,广东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在基础还不够扎实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拉动作用。另外,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时,避免出现过于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应该降低资金扶持门槛,多加以资金扶持,帮助非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转型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加大科技金融法规政策创新
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就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充分发挥立法指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把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形成制度保障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1] 卢金贵,陈振权.广东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2] 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
关键词:市场化;“四化”管理;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37-02
1 运作市场化,助推企业经营指标屡攀新高
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集团公司本部各矿、厂的实践证明,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
途径。
在集团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龙宇钼业深入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按照建立“责任目标考核+市场结算+小指标考核”的内部市场化模式,我公司实行“对分公司进行市场结算及专业市场小指标考核、机关部室进行绩效考核、整个公司全方位对标补充”的运行模式。
一是效益导向,增设内部利润切块工资结算。将各分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将原有的生产任务结算和材料费、电费结算整合为内部利润结算,同时提升其切块比例至48%,解决了以往结算项目众多、主次不分、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突出结果导向,效益至上的管理原则。
二是突出人均,设置人均经济效益切块工资结算。在工资切块设置时,将工资基数的20%纳入人均经济效益进行结算。同时制定“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薪酬分配政策,形成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倒逼机制,提升单位劳动输出效率。
三是找准降本增盈关键点,政策性鼓励。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环节,针对性地设置激励政策,鼓励各单位干部员工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2 考核精细化,助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精简合并各项制度。对那些不起作用、已经过时的制度进行废除;对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的进行整合或者优化;对应管理环境、标准、模式等的变化或拓展的新领域,及时填补制度建设的空白。
二是完善优化业务流程。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和生产特点进行全面的修订,要求不务虚、不求多,明晰业务流程的核心。做到定位明确,让执行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业务流程顺畅运行。
三是精益计量管理体系。公司按照“精确计量、保证公平、合理布置、科学管理”的原则深入开展了计量管理工作,公司各级市场成立了计量管理委员会,并编制下发了相应管理办法。完善计量网络体系建设,配备计量器具,升级计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项生产数据、工艺指标、成本消耗的每班统计和即时监控。
四是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公司本着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合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与中国矿大联合开发了《龙宇钼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科技管理、市场结算信息化。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工作的节点化管理,提高了工作
效率。
3 成本最优化,助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压力和企业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龙宇钼业通过实施成本最优化战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双管齐下,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实施技术革新与工艺改造。随着市场销售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期对精矿品位的需求各不相同。高品质的钼精粉产生的效益丰厚,所以我们必须从产品质量提升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同时,综合平衡品位提高产生的成本增长效应,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是现代化先进设备引进和利用。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在生产中不断得到实践,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也日益证实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装备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提升得到了完美体现。选矿公司通过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减少岗位设置,降低人力成本。
三是定额指标具体化。统计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消耗,准确测算消耗定额,实现各项可控成本指标的逐级分解和落实,构建“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定额指标管理体系,做到“事事有标准,处处有定额”。通过将实际消耗与定额指标对比,找出差距,分析不足,制定改进方案,降低成本指标。
四是设备管理模式化。注重现场管理,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化”巡检体系,同时,实行设备包机责任制,明确每台设备的包机人,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将机电设备影响率减少到最低,保障生产秩序正常;采取日常维修与月底大修并重的原则,平常及时监控大型设备和特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加强预防性检修,严防设备“带病”运转。采取定期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专业检查的力度,增加检查频率,确保各种设备零缺陷运行。同时,制定机电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进行设备保护试验,严抓设备隐患,保障设备连续高效运转,降低企业单耗成本。
4 效益最大化,助推企业在逆境中前行
“效益”是指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效益最大化。栾川龙宇钼业从多角度入手,广泛延伸“效益”的内涵,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真正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是安全效益。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务,失去安全的保障任何创新管理的努力和经济效益都等于零,因此,抓好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
2013年,龙宇钼业坚持安全隐患“双闭环”管理。即引入隐患整改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整改在线管理。同时,将隐患整改反馈作为安全“双基”的重点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谁检查、谁复查签字确认”,专业职能部室抽查的方式,强化隐患复查管理,实现了安全隐患整改“双闭环”,有效地强化了安全管理基础。
二是创新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3年,公司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坚定不移地以科技、管理创新为发展驱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升公司创新效益。
公司在原有四级技术市场运作成熟的情况下,对科技市场进行了全面优化和细化,结合钼板块实际情况,提出了“顶层设计,过程控制,基层建议”12字运作方针。全面细致阐述了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模式,优化了各级科技市场分级收购的权限,简化了市场运作流程。创新效益得到了极速提升。
三是生产效益。稳定高效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栾川龙宇钼业秉承“持续提升、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公司上下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全力生产、扩大销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任务,获得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公司采矿量、矿石处理量和钼精矿产量都多次刷新去年的记录,在钼市场形势不景气,钼产品价格下跌的形势下,栾川龙宇钼业各项指标逆势攀高,圆满完成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目标。
四是文化效益。公司大部分员工工作地点位于远离县城、海拔1500米的山区,生活不便、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面对现状,栾川龙宇钼业积极构建以“感恩文化”和“阳光文化”为核心的特色班组文化,以班组文化创建增强员工的和谐力和向心力,文化效益让公司受益匪浅。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我们随口一说就能说出很多跨国公司,如沃尔玛 (美国)、通用汽车 (美国)、三星电子 (韩国 )、宝洁 (美国)等。中国也有跨国公司,如中国石化 、 中国移动通信、 中国人寿等。跨国公司将自己原本国家的优良产品推销至各个国家,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产品的接受国家也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双方互利共赢,实现了产品、资金的跨国流动,这就体现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也说明,经济全球化其实与我们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二战后,利用其他国家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的现象增多并开始普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兴办跨国公司。3.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比如跨国银行的出现。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4.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当代,许多国家都在相互学习经济管理制度以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多亿美元在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打开国门,迎接经济全球化。这样,资本、知识、资源等可以互补,而且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不足的地区也可以有丰富的资源,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享受发达地区的产品,科技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引进高科技创新自己的产品。经济全球化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发达、更文明,人民生活也更加便利了。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筑业是走向市场较早的行业之一,早在1984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筑企业要作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截至2001年底,全国拥有建筑企业45893家,从业人员2110.7万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361.6亿元,产值利润率1.9%,产值利税率5.2%,资产负债率66.8%[1].目前,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图 1)。
2、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竞争全球化,我国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筑企业面临以下问题:
(1)建筑业科技投入相对值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特点决定了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方式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许多行业为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加大了在技术领域的投入,而建筑业科技投入却在 1999 年后呈下降趋势,从而抑制了建筑业的向上发展势头。(见表2[1][2]、图 2)
(2)建筑业技术装备落后。从表 3[3]可以看出,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率虽然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远远不及总产值的上升幅度,并且其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即绝对值增加、相对值下降。
3、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傅家骥先生曾对技术创新做过较完整、全面的论述。他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实体,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的。建筑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细胞,是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场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过剩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必须不断进行种种技术创新,以维持甚至加大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因此,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4、技术创新与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日前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2010年的目标: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以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我国加入WTO,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包括建筑行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建筑业近几年科技投入的下降,造成建筑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动能不足,从而使得建筑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照此发展下去,建筑业将步入夕阳产业的行列。为了建筑业的第二次辉煌,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应该加大全社会整体科技投入,从而带动建筑企业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经费投入到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上,使企业向更广阔的相关领域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建筑企业才能在竞争的压力下取得竞争优势,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保持企业长久不衰。
5、我国建筑科技发展战略
为了适应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其要点是:认真贯彻《建筑法》和《建筑产业改革》;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向社会供应满意的产品;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技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建立和发展工业化建筑体系;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科技队伍和建筑企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广泛使用计算机;建立新型科研体制,保障科研资金;加快企业技术积累,培育和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实现如此庞大的建筑科技发展战略,需要依靠建筑科技市场作基础。只有科技市场充分发育,才能改变科技工作个体化、分散化、低效化、封闭化的传统弊端;才能真正使科学技术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经济和生产发展服务,才能建立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高水平的大科技,从而,推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2.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析。科学出版社,2001.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城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鉴于现代化国际化都化对城市经济的巨大辐射作用,政府开始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同时为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工商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监督市场环境保证公平竞争,促进各市的主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对工商管理如何发挥其职能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作了论述。
二、国际化城市与城市现代化
现代化城市与国际化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首先得弄清它们的内涵及其核心指标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1.关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是以空间角度和地理位置作为标准来评定城市的,所谓的国际化就是指以经济作为雄厚实力,与他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物资、人员、信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形成了某种联系和往来。而要实现城市国际化,就必须提升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使城市经济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同样的市场整体。其具体特征有一下几个方面:
1.1经济实力雄厚,是国际经济中心。多数国际化城市在制造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是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的集中地。某些国际化城市也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以及贸易中心。由于这些因素而产生了强有力的综合效应,形成了密集的经济、通讯网络,并向世界各国产生辐射效应,对全球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1.2科技、金融发达,是高科技和国际资本的聚散中心。国际化城市地处发达的经济圈,在这个经济圈内,聚集了著名的高等学府,云集了科研教育机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需要。有的国际化城市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地,以完善的科技市场,将科技转化为城市经济生产的推动力,同时,经济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科技市场的繁荣,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圈。因为经济的发达,吸引了国外资本的投入,特别是一大批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展,有些国际化城市控制和影响着国际资本的流动,成为国际资本的聚散地。
1.3对外经济发达,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神经中枢。从地理位置讲,国际化城市多数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集中在港口、铁路等交通密布的地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城市的对外经济非常发达,生产与销售网络分布于世界各国,并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国际化城市将国内经济纳入了国际经营的轨道,在与国际经济交往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国际化城市的经济与国际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体系,因而它是国内联结世界经济的结合点。
1.4第三产业发达,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国际化城市除了经济和科技发达之外,有些城市也是国家的经济或政治中心,国际交往频繁,联系紧密。作为经济政治交流的中心,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要求很高,无形中就要求这些城市必须提高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能力。因此,国际化城市发达的第三产业具有的多元化服务功能正是为满足这种要求出现的。
2.关于城市现代化及与国际化的关系。
2.1城市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直接表现为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和管理的水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文明的历史积累,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城市的先进水平。要实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就必须要满足以发展经济作为基础的条件,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建设其它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升级和完善其它硬软件。所以,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平。
2.2衡量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标准最显著的就是城市对世界的辐射影响能力,只有经济越发达,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才越强,才越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城市。因此,可以说城市现代化是向国际化的过渡,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城市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比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的范围更广、更具有覆盖性,其空间概念更大,城市功能也就越完善。而就影响力来说,国际化城市在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与知名度上更胜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经济实力超强、交通网络辐射面积广、第三产业发达等特征,某些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也是世界金融中心和信息通讯中心,对世界经济和信息具有控制力。
三、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建设与工商管理的关系
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工商管理的职能,而工商管理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中的关系其本质就是服务。
1.以服务职能,维护市场秩序。
1.1工商管理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行为中维护重要商品,保障秩序稳定,确保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食品消费安全。认真解决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和谐调解、解决消费纠纷问题,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发展的新环境。同时加强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加大对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维护商品市场秩序,为大都市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1.2提高城市经营管理能力。工商应加大对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提高执行力,积极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招到“商”,留下“商”,由“商”再引进“商”,努力向现代化城市靠拢,加快发展步伐。1.3工商管理发挥其引导职能,引导企业发展广告的功能,大力开展树立城市形象的公益广告活动,为城市都市化的建设塑造无形的名片效应。同时也要加大对广告市场的监督,严格做到规范合法,促进国际都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2.健全保障机制,服务大都市建设发展。
2.1加强工商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形式,成立领导小组抓企业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抓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工作。采取对位帮助,进行全程服务,自觉维护政府信誉,全力服务于国际化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
2.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以国际化的长远眼光培养行政干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市场化意识。同时培养各种商务型人才,学习商务谈判知识和商务礼仪、掌握外向型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高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外交公关能力和运用市场化法则破解难题的能力,使干部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大都市建设要求,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工商管理在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为认真落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切实做好服务于国际化大都市工作,积极进行城市改革发展。
1.深化工商管理对提升服务大都市的水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政府从经济策略作出的决策,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的新形势和机遇,工商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树立大都市的意识,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服务的态度,进一步做好了引进外商投资、提供企业发展机会的工作。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发挥其职能,鼓励外商投资、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大都市科技、产业、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更新执法理念,创新监管机制,转变职能,创造工商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都市建设的水平,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2.以服务为中心任务,打造服务型工商。
2.1落实服务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1)工商管理服务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条,扩大了服务范围。在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突出了主导作用。落实工商部门的服务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并在引进投资项目和项目生产等各方面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在建设国际化城市中的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在确立了产业发展序列后,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制度比重。其中发展得较快的是对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求较低的消费业。基于这种情况,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可以优先考虑生产业和流通业的发展,但同时为了避免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可以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
(2)帮助企业拓展发展渠道,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工商管理加大了对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提高融资效率。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改制重组,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样以北京为例,北京在推动产业升级和鼓励创新时,并非是通过对主业钢铁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而是对其它非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新兴产业的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以达到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是高新技术要以传统产业提供市场需求,而传统产业则靠高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2.2鼓励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工商管理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建设中,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力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城市的产业结构要合理必须事实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地处西南的贵州在国际化城市建设中,以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并将旅游产业推向国际,同时又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使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所以,大力发展城市的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产业链,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打造属于特色产业城市的名片,力争与国际接轨。
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希望通过自己创业,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因此央视的创业励志真人秀《赢在中国》才会备受关注。但是创业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据调查机构统计,每年新创办企业中,至少有50%在半年之内倒闭。导致青年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管理经验缺乏、市场开拓困难、政策限制大、缺乏技术支持等等,创业之路可谓风险重重。
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之下,创业这步棋如何走,这是个问题。
创业的社会环境
有学界人士指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入发展过程中,“高增长低就业”开始显现,金融海啸又令就业形势更加恶化,而现在只靠输血的就业扶持政策难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思路受到研究者和政府的关注。“创业经济”概念受到追捧。
2009年,各地方政府扶持“创业经济”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济南,2009年元旦前,由山东团省委主管和热心帮扶青年就业创业的社会人士自愿结成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成立。促进会计划在今后3年里扶持1万名青年创业,帮助和带动10万名青年实现就业。
现在,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首批会员有245个,吸纳了企业家、各市团组织成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等不同群体,采取企业家导师制,引导青年创业和就业。针对当前青年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乏等问题,青春创业促进会将建立2000万元的青春创业基金。
3月17日,首批济南市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首批基地全部由济南本地企事业单位组成,行业涉及旅游、餐饮、机械制造等。见习基地企业将为见习人员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创造条件。另外,济南市首次将应届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列为青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象。
一股自上而下的“创业热”似乎正在就业寒冬里悄然形成。
创业的观念更新
就业尚如此之难,创业难道会更简单?长时间以来,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是,中国青年群体创业人数比重和创业成功率并不高,而在现在这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生意就尤为不容易。
今天,创业理念比10年前更加深入民心,但实质上创业环境的宽松程度已大不如前。现在很多人提起创业,总是与“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研发”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去开快餐店卖盒饭、开肉店卖猪肉就会被视为“新闻”,这种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影响到了创业的成功率。
而长期以来,政府实际出台的扶持政策也一直侧重于高新产业,高科技创业固然是值得提倡,但是并非人人都有条件去高科技创业,结果是受益人群受到局限,创业之路越走越窄。
那些网页设计、维护,在淘宝上开店,开快餐店,加盟连锁店等是社会新鲜人较为普遍的创业模式,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很多年轻人视之为“自救就业”,但是这些类型的创业和“高新产业”沾不上边,往往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同。
放低民众的创业门坎,让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到各个行业创业,有助于提升这些行业蕴藏的职业内涵,进而切实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草根创业从何处起
新一轮的创业热潮被称之为“草根创业时代”。有人归纳了草根创业的两个特征:一,英雄不问出处的“平民创业”价值。二,在技术和应用上强调“实用主义原则”。“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人创业故事正在不断变换着各种花样呈现出来。
通过《赢在中国》,很多人认识了在济南创业的窦大海,读博士、做高校老师、白手起家办学生食堂,走在创业路上的窦大海算是草根创业族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他的经历给年轻人提供了经验。
在济南,还有很多的创业青年在打拼着。刘希刚和妻子在山大路科技市场经营电脑组装维修和零配件的销售,和很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大学毕业之初给别人打工,后来进入电脑经销行业。2004年刘希刚在济南科技市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由于缺乏资金和必要的渠道资源,创业的第一年,刘希刚一直在赔钱。靠着勤奋努力、诚信经营,生意慢慢好起来,经营逐渐走向正轨。现在除了实体店铺,他们还开着一家网店,多渠道开拓行销。
作为草根创业者之一,刘希刚认为,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创业方向,再决定创业。其次就是熟悉行业状况,或者有熟人朋友的指导,这样能够避免走很多弯路。对于有志创业者而言,不断打造好自己的经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学做业务开始,是一个好办法,当能力有了,创业机会自然很多,特别是今天,进入靠能力赚钱的时代,经营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当人们习惯于为大企业的成功欢呼时,更应该为那些普通人的创业喝彩,每个人都能够尝试,每个人都可能成功。梦想并不是白日梦。
Start-up Upsurge under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o obtain employment is very difficult in China now. Th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itiated the “start-up economy” and set off a new start-up upsurge to resist the “winter of employment”.
Many young people hop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n order to have the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ir lives. However, the successes are in the minorit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each year 50% of such newly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close down within six months. The reasons are: shortage of capital, financing is hard to come by, lack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a market, policy limit, and lack of technology.
In 2009,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support the “start-up economy”.
In Jinan, before New Year’s Day 2009, Shandong Youth Start-up Committee, a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organized by Shandong Provincial League Committee and the social volunteers who help and support the employment and start-up of the young people, was established. This committee will support 10,000 young people to start new business and help 100,000 young people get 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