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管理标准范文

科技创新管理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创新管理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创新管理标准

篇1

建国以后,我国从极弱极贫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科技实力也逐渐增强。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与创新大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专利池”的陷阱,标准掌控形成的垄断,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封锁,创新之路上的险障,需要我们排除万难,迎难而进。微观具体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等创新能力,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预测以及控制都有风险不确定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意识整体有待提高,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禁锢着我们创新、发明、创造理念的发挥,敢于承担风险,不断探索追求,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时展机遇。我国标准化过去主要靠政府意志驱动,标准化管理模式为政府驱动模式,特别是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约束,企业不能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要靠政府推动制定,企业消极被动执行。发达国家企业为市场的主体,市场牵引、技术推动标准制定采用实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企业以及社会对标准自觉自愿主动执行,国家发挥宏观引导作用,标准制定由市场驱动,标准化管理为市场驱动模式。我国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系统功能弱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脱节、注重层面形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传统标准化需要变革,标准化管理创新应结合科技创新依据社会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向现代、综合标准化转变。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产生有益效果的行为。现有标准是知识积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或验证的,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科技的创新刺激标准制定者要不断制修订出新的标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科技新局面,标准为创新提供一系列的参考基准。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一个刚产生的创新成果并非为多数人认知。科技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创新而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组织参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可分为转化、运用、应用等阶段。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规范性文件——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广泛接受。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基础,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力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适应这个新时代,标准化管理需要不断寻找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支撑,建立与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应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以及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通过标准的贯彻执行,助推科技创新变革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科技创新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与经济结合以及产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性和管理的风险性。科技研发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性是由于科研主体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的市场风险,使得其必须组织管理日常科研、协同相关方正常运作、处理内外问题,才能使得科技研发顺利进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结果有引导规范作用,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资源,促使各种行为变得可以预测和容易管理,从而减少创新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6结语

篇2

三座标准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初具规模;完成219人次农机驾驶员考证培训,驾驶员持证率达98.6%,农机车辆挂牌率达98%,实现全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 ;自主技术研发的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已申请专利,并推荐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1.打造现代农机示范区,构建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

现代化大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机械需要现代化农机管护体系,以“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确定了“一个中心、二个场地、三个站点、四大功能”为目标的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体系。

一个中心:即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二个场地:一个标准停放场和一个临时停放场。

三个站点:即油料站、维修站、配件站。

四大功能:生产指挥、维修保养、培训学习、停放展示。

2012年农机管护基础建设总投入2170万元。

(1)新建三区25作业站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处,占地面积4615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798.16平方米。

(2)改扩建六区74作业站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处,占地面积28432.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1.62平方米。

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坚持“六统一、七加强”原则,农机具管理达到“全、净、齐、松、卸、涂、垫、封、美、好”十字标准,确保了全年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检修、维护、保养及时到位,发挥了农机具的最大效率,检验合格的农机具才能投入生产作业,统一作业质量标准,严格按农业农艺标准要求验收,全面提升了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的使用发挥了“四地”作用,即:农机工人的培训基地、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园地、农机作业统一质量标准及农机维护保养的场地、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领地。成为农机工作者和农业机械理想的家园,展示现代化大农机的重要窗口。

2.加强农机服务培训力度,提升现代农机工人素质

结合农机标准化管理创优活动,全面提高农机工人素质,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对农机工人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狠抓农机队伍建设,使驾驶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重点对农机技术人员和有机户进行农机技术和作业标准培训,加强农机管理干部素质培训作为提升农机标准化的首要任务,通过采取机械厂家技术员集中办班操作培训,生产作业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方法的培训,冬季以集中培训为主,春、夏、秋开展阶段性农机生产标准短期培训,结合农业生产阶段进行现场培训,备耕生产主要进行整地和播种、插秧机械的服务培训,夏管进行喷药机械的作业标准,秋季进行收获机械的准备维护保养互动培训,2012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农机工人3000多人次,下发各种技术保养资料5000多份。

3.强化农机新技术推广,完善农机标准化生产新标准

2012年农机部门紧紧围绕种植业生产要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更新投入力度,继续从国外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全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达到7286万元,其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929万元;政策补贴资金173万元;利用厂商和银行消费贷款资金1246万元;个人筹资4938.2万元。重点推广了水稻高性能插秧机,先进水稻、玉米收获机械,70马力以上拖拉机,玉米灭茬机等多项新机具,这些新机具的应用成效显著。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探索水稻全程机械化新措施,结合水稻工厂化育秧发展需要,从2010年开始调研和论证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农机部门自主技术研发,经过论证和试验营养土加工设备已从第一代机械人工控制升级为第二代电子智能自动控制,使水稻育秧标准有了质的提高,营养土加工车间实现了人力手工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经过3年的研发和改进,2012年春育秧基地实现了由育秧营养土加工车间供土600立方米,可提供7千亩水田育秧用土量。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实现了营养土加工工厂化,生产的营养土经合理优化配置,可避免农户自由取土造成的营养不均衡,易发生病药害等情况,实现水稻育壮秧。生产设备为全程机械生产电子触控屏幕操作,机械化程度高,可统一控制生产作业,操作简单,节约人力。与普通土壤相比,壮秧率平均提高10%,亩均效益提高40-50元。

4.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实现农机标准化生产无事故

2012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紧紧围绕农机安全生产为中心,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农场备耕、夏管、秋收农机安全生产的实际,有序开展“农机百日安全”、“平安农机”等活动,广泛进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全年设立农机安全活动方面的大条幅30条、字块式宣传标语72条、条式宣传标语350余条、印发宣传单8000张。

5.积极开展场县共建,实现农机作业新突破

篇3

关键词:标准化;科技创新;全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外贸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改革新常态下的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在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无误的同时,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使日常的业务工作投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科技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于是改进产品性能、生产过程和服务大众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分工愈发细致,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需要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技术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衔接的纽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是科学思想、科技原理、科技样品和科学成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样要求科学技术标准跟上步伐,需要不断制定、修订相应的科技标准,提升科技标准中的技术含量,这也对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为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

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并不是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两者简单的融合,而是利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开创科技创新活动新型发展模式。(一)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性要求技术标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对标准化的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立项、功能测试、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市场准入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造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并在获得技术许可证、改进、利用推广的前提下,逐步形成新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为技术标准化进程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学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二)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适时地加入标准化思维能够开拓科技创新的思路,能够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普及活动,从而减少科技创新的成本、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整个行业和产业中的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相互竞争企业双方以更高的速度优胜劣汰,促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使采用科技标准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是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为前提的,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是建立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企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决定了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必定会考虑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报问题。从最初的项目确立到真正开始技术研制,再到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直至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回笼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都是企业为最终实现利润和生存所必须关注的。

三、科技创新对标准化的作用

(一)标准接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新标准普及。企业通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得新技术、新能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产品又能够改善现有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效率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更多的标准接口,产品和设备能够通过这些标准接口相互连接,开展多任务、多维度、多渠道运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标准接口方式代替慢速度的旧接口,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标准接口数量的条件下,通过相对高效的接口方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息流通。两种科技创新方式都能促进新标准普及和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进程。(二)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新标准的出现。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会带动新的商机,同时就会出现新的标准。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标准会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为满足新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会逐渐形成,从而倒逼标准的更新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品品种会不断增加,旧标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填充,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加速标准化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旦企业展开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新标准随之被推出来。(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取新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需要新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以更高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审视,标准化工作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也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加强,这都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标准化+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正确认识“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强化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短时间可能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淡薄,加上标准化人才的稀缺,从而导致滞后性的发生。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制约,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目前还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标准当作让消费者熟知产品、让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身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为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标准化活动,跑在其他对手的前面,就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成功转化为标准,那么会给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型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广大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到一步步认识和应用标准,逐渐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既熟悉英语,又熟知国际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去。因此,注重专业型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施展自身才华,更加有效地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共同发展。(三)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竞争的主体存在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主体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配套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立项要把握标准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推动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点强化各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指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结语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标准化作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利益主体广泛的融合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搜集、分析、预警的综合型需求,能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撑。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借力“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企业和检验监管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风君,刘俊华.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4)[R].中国标准研究院,2012.7.

[2]沈志凌.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策[J].管理世界,2015.4.

[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J].2014.2.2.

[4]孙志远,吴文忠.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5]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5.25.4.

[6]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

篇4

关键词:烟草企业 科技创新 途经研究

从烟叶的生产种植到烟草商业的物流配送等各种环节,无一不需要科技创新。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需企业把烟草的生产和研究结合起来。因此烟草商业企业的创新需要坚持以科技的创新为管理基础,不断加大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只有坚持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管理才能使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落实。

一、增强观念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人思想素质的的高低,而且还和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落实的情况。所以烟草商业企业应转变员工们的创新观念,激发员工们创新思想。而企业能否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首先在于其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的观念的到广泛认可,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引导员工们的解放思想,鼓励员工们参与创新。

二、提高对人才的重视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利器,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一个企业需要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进而来增强烟草企业重要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在建立起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后,烟草企业不仅可以实现科技的创新,更能良性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和吸收高科技人才,建立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以人为本的优良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深造发展的平台;完善职工的技能培养制度,利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员工们更多的接受先进科技和知识;并且还要给基层科技人才发展的机会,鼓励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到烟草科技创新的项目中来,烟草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是多样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科技人才,要对企业中有专长、有能力的员工给予重视。

三、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烟草商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在科技和研究上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烟草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从而进行科技的创新和生产。烟草企业开展科学研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能极大地提高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烟叶产区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能带来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立科研队伍协作攻关。由企业和科研院校组成的不同学科、多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团队,能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协作攻关能显着提高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并且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凭借烟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推进当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并且开展示范区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提升烟叶的生产技术和质量。通过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势必会对于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工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因此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一定要新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具有长远的计划和发展企业才能不断发展,不被淘汰。因此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任务,又要有短期目标任务。而且科技的创新还要坚持以计划管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因为科技创新工作是在建立在实施开展科技计划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才能确保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烟草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任务和企业科技工作的短期目标任务有效地结合,以科技创新目标的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来带动各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和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

此外,烟草商业企业还应该健全企业的评价激励制度。因为就目前而言,一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氛围不高、管理松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从而导致部分员工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商业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健全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们的科技创新热情,而且良性的竞争还能增强科技创新队伍的活力。企业通过利用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全面了解员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制定出适合的政策,充分发觉员工们的科技创新潜能。烟草企业依据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励方式,通过鼓励员工科技创新,奖励员工主动创新,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于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09,(05)

篇5

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增长速度放缓,烟草行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已是烟草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还在体制机制、创新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严格创新标准、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提出适合地市级烟草公司实际的创新对策,提升创新水平。

关键词:烟草;科技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2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是烟草行业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和灵魂。当前烟草行业突出面临卷烟销量下滑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商业利润透支的严峻形势。地市级烟草公司应当主动承担科技创新职责,理顺科技创新问题和矛盾,探索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整合体制机制、制度、财务、人员等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工作开展,以创新驱动推动行业发展。

1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对15家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创新工作情况调查,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基本情况。

1.1具有科技创新基本条件地市级烟草公司多数设有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具有专职部门的占43%,具有兼职部门的占57%。职责划分明确,专人负责创新管理工作,烟叶种植区域地市级公司一般设立有生产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科研人员,具有了科研创新的平台,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2科技创新意识强覆盖广

被调查的15个地市级均具有自立科研项目,创新参与度较高。科研项目涉及烟草专卖、卷烟营销、物流管理、烟叶生产、信息化和企业基础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范围较广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合作。被调查单位能够按照科研项目计划开展工作,明确各环节进度安排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进行控制调整,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1.3科技创新结合实际重应用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地市级烟草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立项研究,针对基层一线人员提出的货源合理分配、专卖信息化管理、烟叶土壤修复、卷烟物流配送监控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用科研手段解决一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项目研究内容切合实际工作需要,项目接地气,重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2.1新管理机制不健全

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对自立项目的评审、管理以及项目终止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中缺乏专家评审环节,难以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水平和项目针对性。在选取科研合作单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中止研究。

2.2科研质量不高

从调查情况分析,地市级公司普遍对科研项目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立项,从长远看,缺乏实际研究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又造成项目选题站位不高、田间设计不够科学、数据记载不够规范等问题。地市级烟草公司自行进行项目立项,缺少横向比较,在全省范围内容易出现立项重复的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进和控制能力欠缺,最终能够推广应用的不足5%。

2.3创新能力不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单位在科研立项方面感觉困难,不能清晰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对科技研究创新工作感到难以立项开展,主要是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多数人属于兼职做科研,科研精力有限。地市级公司科研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历人员不足4%,硕士研究生均为近年招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科研实际经验不足,无法独立承担重大课题。

3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当明确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机制,严格科研立项标准,提高科研成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3.1明确思路,建立创新体系

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坚持围绕烟叶生产创新主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以占领科技前沿为发展方向,突出品牌建设,突出标准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1)明确在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责定位。当前,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创新体系。地市级公司技术中心处于省级烟草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对于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交由省级烟草研究部门集中解决,地市级公司重点围绕本区域内特性问题、生产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基层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导并充分调动县级分公司的科研活力。

(2)丰富创新体系内涵。注重打造创新文化,提炼培养适合公司发展实际的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传承创新精神、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战略意识,目光长远,将创新战略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用危机意识指导创新工作,淡化官本位思想,打造高精端科研实验平台,调动内外科研资源,建立各级部门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强科研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3.2严格创新标准,提高科研质量

地市级烟草公司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内容、项目运行和成果转化标准,探索对科技创新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定期更新标准。

(1)界定研究内容范围。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的是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新研究内容应当以解决两烟生产难题为主攻方向,研发与推广并重,针对制约发展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烟叶生产方面应当突出品牌选育、土壤修复、烟苗移栽技术、大田管理、水肥一体化、烘烤工艺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烟叶质量信誉。卷烟营销方面要围绕提升卷烟销量增长和销售结构优化来加强科技攻关。烟草物流要围绕降本增效、精益物流和标准化开展研究,提高物流配送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低碳经济、废弃烟叶烟杆的循环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力求解决制约地市级公司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内容的界定不是固化的,应当随着企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2)严格项目运行标准。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制定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方案,标准化方案要具体可行,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各环节规定、岗位职责和成果标准。用标准规范科研人员行为,规范项目运行程序。突出立项评审、中期评审、结题验收和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3)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标准。成果转化重在推广应用,进入推广应用阶段,需要管理应用部门参与,科研部提供技术支撑。流程转化标准要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确保责任清晰。制定试点办法、培训方案、技术指导方案、效果检验和考核办法,明确详细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推广应用程序,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快速准确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用科技创新推进公司快速稳步发展。

3.3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人才欠缺是制约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要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人才,在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科研项目推进中,要更加注重烟草公司人员参与程度,深度参与配合,通过项目开展培养一批创新领军核心人才。与高校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硕士生实验平台,培养一批烟草行业自己的博士和硕士。建立健全创新人员激励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去行政化引导,让待遇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提倡将生产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开发成项目或是申报专利,营造创新就在你身边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根据河南能源和义煤公司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铁公司科技创新市场是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的一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科技成果交换和推广转化的平台。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商品进行收购、交易,形成内部市场买卖关系,给予成果主要完成人一定物质激励作为智力付出的补偿。

第三条  公司内部开展的一切科技活动全部纳入科技创新市场管理。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技项目招议标、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职务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科技、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收购、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

第四条 公司科技创新技术委员会是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办,设在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科技市场运作并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第五条 科技创新市场遵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内容包括:本公司年度科技攻关项目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果验收、成果收购、成果交易、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并建立科技统计台帐

第六条  科技创新市场交易商品的范围:

(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进行专利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

(二)通过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开发成果和应用软科学成果;

(三)经过论证或行业评议认可的专有技术、工艺、配方和其他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技巧、诀窍)等;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有特殊科技要求的设计、安装等技术服务。

第三章  科技创新市场项目管理

第七条  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分级原则,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根据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实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申报:公司创新办在每年11月底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按要求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书》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书》,报送到义煤公司科技中心。

第九条 评审立项:创新办根据义煤公司批复的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进行项目立项。不经义煤公司研究决定所有单位不允许对外签订科技合同,否则一经发现将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河南能源员工奖惩办法处理。

第十条  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必须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并编制科技项目季度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完善,明确主要控制节点及任务。每月上报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创新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和鉴定: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编制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进行结题验收。创新办负责对项目组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批准验收,同时根据验收结果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后,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项目列入推广计划,明确推广责任和范围,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凡是要申请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验收鉴定的必须经义煤公司创新办备案。

第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进入收购程序,并由义煤公司创新办颁发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将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将成果验收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填写《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登记表》,到义煤公司创新办进行登记和备案归档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制度。公司创新办应及时向义煤公司上报重大成果验收和鉴定情况。创新办负责重大科技成果及管理,及时通过OA办公网的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以便相互学习,扩大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收购

第十四条  根据义煤公司规定,按照我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权限实行收购。收购费用从技创新奖励资金中支出,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数额按照公司月工资总额的5%控制使用。

第十五条  公司每季度(月)对科技成果进行一次收购,坚持效果优先原则,凡具有实用推广价值且创造明显经济效益并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予以收购。科技成果收购范围:

(一)对公司各单位由项目组或个人自主完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包含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再创新成果四类)、新技术推广成果、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由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二)对列入集团公司级、义煤公司级科技计划、旨在推动产业科技进步的项目、完成并经验收鉴定的成果和横向产学研合作成果,由集团公司或义煤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三)对于由个人在工作之余完成的非职务成果在收购时应签订科技转让或使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指出所有权归属。成果被收购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收购方优先享有,可在所属单位进行全面应用。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申报条件:凡经公司及以上单位组织验收或鉴定,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申报。

(一) 研发应用于安全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实施后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为进入企业经营新领域进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达到公司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成果;

(三)结合高、难、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较好成效的技术攻关成果;

(四)在引进机械、装备中,积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引进再创新成果;

(五)首次在公司内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对解决技术难点、技术关键有较大创新的推广成果;

(六)改进完善现有各种操作方法、软件、工艺、标准、规程、检验方法经采纳对公司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

(七)对公司某领域(环节)中的生产工艺或操作方法有重大改进,局部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达到提高工效和节能降耗目的的技术革新成果;

(八)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对生产经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五小”成果;

(九)职工群众性创新过程中围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局限,为了提高工作和产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活动而形成的QC成果。

(十)对给公司带来效益和荣誉的已颁发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授权的并对公司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作用的职务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可进行知识产权收购奖励。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收购流程:

(一)提交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收购奖励申请表(见附件2)。

(二)提交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应用证明、效益证明、评价结果。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其他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出版论文等可为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装成一册(研究报告也可单独成册)。

(三)科技项目材料审查

创新办负责对提交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评价条件的科技成果上报领导小组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四)成立科技成果收购评审专家组

由义煤公司创新办组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五)科技成果收购、评审及结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汇报,详尽阐述成果的创新性,并对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描述。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成果评审材料、答疑情况以及科技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按照《义煤公司创新成果评价收购标准》(见附件3)进行评估,并提出收购评估意见,然后报请领导小组批准,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按季度兑现。收购资金纳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

第五章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指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被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活动。科技成果包括义煤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和外来引进科技成果。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

第二十条  公司总经理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着力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中,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宣传,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积极组织进行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划下达后,应成立项目推广小组,由成果完成单位配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适宜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组根据需要也可直接转变为推广项目组,形成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参与成果推广转化的各个阶段。

第二十四条  列入推广计划的项目要填写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并按照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进行推广,定期填报推广应用进度报表。计划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交推广应用总结报告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上报创新办。

推广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应进行再创新,若通过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成果技术基础上,又有重大创新或超过了原有技术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果,可按照有关程序继续申请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进一步推广。

第六章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负责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衡量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六条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应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推广应用总结报告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由创新办上报义煤公司审查结算。

第七章  科技创新市场考核

第二十七条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考核验收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总评,采取现场检查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5)执行。

第二十八条  义煤公司考核前我公司要先自行按照考核标准对本单位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情况进行自评和整体总结,并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第二十九条  考核内容分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及科技创新绩效两部分,其中科技创新市场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90%;科技创新绩效得分占总成绩的10%,科技市场考核结果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与各单位创新绩效工资及各单位领导绩效挂钩。95分(含95分)以上为A级,90-95分(含90分)为B级,85-90分为C级(含85分),85分(不含85分)以下为D级。

篇7

工程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难度,主要表现为工程管理涉及面广。每一项工程管理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包括资源、气候、地质与地形地貌等。从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到工程消费,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对生态进行考虑和分析。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从科技创新能力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并通过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工程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化转向

对于工程项目,企业往往更加关注其经济性和技术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对企业和公众而言将愈加重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达成个人目的的同时,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13]。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型工程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巨大且不可逆的,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已成为影响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注工程的生态问题是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技术创新是改变社会现状最直接的动力。当前,科学技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工程管理把技术的工具理性和工具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人类作为技术革新的发起点,往往很难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间达成有机平衡。因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的两面性越发明显。一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改变世界,为人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另_方面,技术也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风险和威胁。基于技术的两面性,我们更应将科技创新置于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科技创新在考虑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为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我们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必要的约束。树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进步之路,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2.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生态科技创新是指能为客户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和新过程,并降低技术创新对环境影响的活动。不同于其它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除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外,其自身还能产生正向外部效应,降低产品外部环境成本。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结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受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三大因素的影响。

2.1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法律法规是应对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企业将环境成本强加给社会、确保企业主动承担该部分成本的重要约束。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化企业的生态创新动机,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相统一。然而,这一逻辑的前提条件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足够高,如果创新利益无法抵消技术更新成本,那么这种双赢局面就是不稳定的。法律法规从3个方面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法规可预见性。

(1)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法律法规强度通常表现为对企业污染指标的控制上,定量指标越明确,法律法规的强度就越大,衡量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证据就越充分,工程项目违反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风险就越大。一个产业受到环境法律法规的保护强度越大,企业面临的违法风险就越大,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就越多。

(2) 因地制宜的政策工具组合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创新积极性[3]。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管制、经济刺激、政策引导,其中,直接管制包括市场准入、环境标准等,经济刺激包括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引导包括信息披露、政策扶持等。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刺激比单一的直接管制更能够促进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因此,综合运用不同政策手段,不拘泥于行政控制,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

(3)未来法规政策的可预见性对生态科技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创新必然伴随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失败风险。根据收益成本法则,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继续在生态科技上予以投入。而企业在生态建设方面获取的收益往往与宏观政策走向有很大关系。如果政策持续趋于严格,那么,污染少的企业就比高污染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2 有效竞争的市场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作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供方,企业创新积极性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和潜在的顾客利益。

(1)市场结构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结构可以用竞争程度或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就越小,企业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同时,集中程度越高,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以违法违规风险。另一种观点是,由于缺乏竞争,市场集中度高会导致企业更加懒惰,从而阻碍科技创新。

(2) 顾客需求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受供需关系决定的。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绿色属性,产品生态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受消费者喜欢,从而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顾客消费习惯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3) 潜在的顾客利益是企业生态科研投入的后备动力。潜在顾客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兼顾潜在顾客利益,有利于洞悉潜在市场,促进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成功。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潜在顾客的利益,就更容易开拓新市场。

2.3 企业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市场环境,对企业而言都是外部环境,而企业投资行为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资产结构以及科研能力。

(1) 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因此,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能够使企业在决策时更注重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搭建环境保护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2) 企业规模和实力也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资金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企业可用于科研的投入就越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就越强。同时,规模越大、能力越强的公司承受研发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而敢于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3)企业科研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科研人才。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我国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要想得到提高,须从法律法规、工程市场、环保市场以及企业内部入手,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我国工程管理向生态工程转变。

3.我国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的大规模建设向集约式的工程管理转变,具体体现为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不断突破。我国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部分: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行业内工程建设标准。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一方面能够规范企业工程管理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工程市场,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除了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外,我国工程管理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促进工程管理行为更加精细化,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工程管理机制更加流畅,工程设计与质量明显改善。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利用信息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虽然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工程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生态文明工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不足。

(1) 工程管理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地区间工程建设标准不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14]。这其中有政府的政绩考虑,也有不发达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的原因。

(2) 工程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应更加严格。工程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市场实际需求;有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已制定,但更新不及时;部分工程管理有总的法规和规章但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给有关法规、规章的执行带来困难和不便。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未积极履行职责,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最重要的生产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用于工程管理实际活动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管理质量,提高工程生态化水平。我国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在科学技术应用上一直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工程开工前的系统性论证不够,前期调研不充分,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大量存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4)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是工程管理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只能兼顾一面,难以投入到环境保护上。与此同时,人才的缺乏还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外工程管理团队已悄悄渗透到我国工程建设市场,而我国很多工程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建基于低成本人力资源。要想继续在这个市场里生存,我国工程管理就必须转变模式,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4.我国工程管理生态科技能力建设路径

我国工程管理现状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提高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1) 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保护利益是长远的,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的动机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生态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这就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在制定政策时,考虑政策的前瞻性、风险性、预见性、科技关联性等特点,促进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加大生态科技创新力度。在审批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多地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是生态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责任,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促进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投入。

(2) 完善法律法规,设定强制性标准,推动工程管理的生态化转型。法律法规是外部环境失灵情况下促使企业按照规则办事的手段。虽然我国在工程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很多制度和规章,但是缺乏定性标准检验企业执行力。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速制定强制性标准,并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标准进行界定,保障行业标准得到有效实施。

(3) 加大科研投入、政策支持和激励,提高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同的刺激手段对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一样。政府应运用多种手段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生态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和鼓励,如:加大企业生态科技创新减税力度,加大政策性扶持,优先发展生态科技产业等,激励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放一些传统领域给私营业者和国外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同时,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校企联盟,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

(4)加强市场培育,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加强市场培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调动企业生态投入积极性。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养成生态消费观。政府、学校、媒体等单位都可以作为市场引导者,通过加大公共平台的引导作用,强化生态消费知识宣传,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消费观。

(5)工程建设企业应当主动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企业本身。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当主动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企业应积极分析当前法律法规和外部市场环境,剖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公司生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目前,仍有很多企业认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没有认识到生态科技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对此,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工程管理观念和思维,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中,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来实施。

篇8

对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电力技术研究院和昆明供电局三个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向三个部门共发放问卷123份,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综合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科技创新体制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科研经费合理配置机制、自主创新转化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2)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从员工方面来看是: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合作、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从公司方面来看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

(3)科技创新文化中最主要的主题词是: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争先创优、团结协作、不断学习、恪守诚信、尊重个性、容忍失败。

(5)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应当突出的子文化是: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学习文化、安全文化、诚信文化。

(6)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领导机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制订标准、严格考核。

调研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1)在创新文化意识方面,强化员工创新意识,鼓励主创精神、团队精神,营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赖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创新环境,真正形成文化技术进步、创新成果实现的推动力。

(2)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以技术优势保障科技发展。

(3)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制度、规范、标准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促进创新发展。

2.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

(1)文化理念。要以南方电网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南网发展方略为前提和指导,将南网文化根植于公司科技创新文化培育中,注重文化的融合性、传承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体现“个性化”,充分挖掘云南电网自身特点,提炼特色文化理念。

(2)文化体系。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由理念到执行的有序结构。理念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也是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规范,对科技创新文化的贯彻与实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科技人员精神面貌、工作风格、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既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为准则,也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形象展示。

(3)文化要素。创新、人才、学习、合作和责任是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要素。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不断学习是持续创新的保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精神是科技创新成就的保证,而责任意识则是对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4)强化实践。关键在于将制度文化与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完善制度,搭建执行体系宣贯践行科技创新文化,将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和自觉行动,并建立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将文化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②

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思路

1.目标和原则

(1)一个定位。科技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的关键,要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和责任心的作用,并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和开放、宽容、交流、合作的风气,形成鼓励个性发展和奋勇争先的机制,使科技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与科技创新文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实现云南电网“全国行业科技领先”的科技发展目标。

(2)一个目标。以理念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支撑、行为文化为基础,全面培育和打造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努力探索文化落地的实践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文化“率先探索,南网领先”的建设目标,为云南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3)六个注重。坚持“六个注重”原则,即注重创新理念、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团队精神、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借鉴、注重践行实效。

2.理念文化提炼

(1)科技创新宗旨:依托“两型两化”,支撑“两个转变”。

(2)科技创新使命:提高科技水平,驾驭现代电网。

(3)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核心价值观:

1)创新观:尊重个性、容忍失败、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2)学习观: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

3)人才观: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支撑发展。

4)合作观: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整合资源、攀登高峰。

5)责任观:敬职业、守诚信、优电网、促和谐。

制度文化培育

科技创新制度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培育、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合理流动的角度入手,在现有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等核心理念的要求出发,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角度来梳理和补充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和管理办法,作为科技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1.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

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决策有效推进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在科学决策、高效操作指导的基础之上充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强化责任力,以协作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项目、资金、人才和知识管理平台;在技术分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育平台;在基层生产单位层面,打造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科学评价、发掘人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的人才工作氛围,分别制订各类人才的发展规划和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办法,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4.完善学习机制,打造创新团队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倡导“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鼓励全员学习,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团队”。

5.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从科技项目的产生、论证、立项、储备、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到验收、鉴定、评奖、后评估、推广应用等闭环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效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体现科技创新“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成果转化”的强烈需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把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与人才评价激励结合起来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将科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体现科技成果创造者的价值和利益。

7.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交流机制

以科技项目协作和科研协作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各部门、各体系的内部联系,发挥协同效应,以协作效应形成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公司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项目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著名的电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及合作,加强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

8.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严谨对待科研,杜绝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科研成果,严禁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对违反科研职业操守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格约束,形成“严谨科研、诚信科研”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水平。

形象文化培育

从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展示、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设、先进模范人物表彰宣传、先进单位表彰宣传、CI策划等方式进行,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和人物的典型示范、塑造宣传,全面打造云南电网科技创新形象,促进电网科技发展。

1.科技创新突出成果申报和展示

在公司层面建立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办公室,积极组织国家和云南省两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南方电网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结题科技成果参加国家、云南省和南方电网的科技成果奖申报,通过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专利奖、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等突出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展示公司科技成就和实力。

2.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以国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建设为龙头,围绕八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人才及资金投入,提升示范平台和基地的成果产出;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单位表彰宣传

通过年度科技创新十大人物、年度科技创新最佳成果、年度科技创新最佳单位等称号的评选和表彰,全面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4.科技创新CI策划

篇9

2015年底,中国轻纺城市场党委审时度势,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对轻纺城市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即进一步完善“纺城有家”市场党建服务体系,从“党建结构、服务功能、制度保障、服务运行、监督检查”五个维度入手,构建一套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党建标准体系,促进市场党建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轨道。

接下来,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建设,把“纺城有家”市场党建工作培育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项目,从而树立市场党建标杆,辐射全国同类型党建工作。(陈晓莉)

柯桥区“科技创新服务月”启动

6月23日下午,一批科技干部来到柯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齐贤镇),为华绣科技、山川科技、通用提花等30多家企业送来了科技创新的“干货”,这标志着柯桥区“科技创新服务月”活动启动。“今年,我区首次推出了区科学技术奖,其中,重大贡献奖奖金10万元,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今年的“科技创新服务月”主要针对当前全区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积极性不足“短板”,通过科技干部到镇(街)、企业,送上最新的科技服务内容,让企业全面了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奖励等与科技型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柯桥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服务月,科技干部当好‘店小二’,走下去、面对面,为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

记者在“科技创新服务月”活动安排上看到,16个镇(街)将举办16场科技服务活动,科技业务骨干与企业面对面,宣传科技政策,为申报科技项目的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有科技专家团队根据相关企业、创新平台的实际需求,开展科技对接“点对点”服务。(陈晓莉)

瓦栏网亮相2016山东纺织博览会

近日,中国(山东)国际纺织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以“智能、时尚、交流、高效”为主题,极力打造“中国北方纺织服装生态产业链第一平台”。瓦栏网作为全球花型设计服务平台、设计师的众创空间,此次参展带来六大主题板块,精选2017/2018潮流花型精彩来袭。

瓦栏网解决了数码印花行业存在的面料开发者找不到合适的创意、花型设计师的好设计找不到市场,而面料需求者找不到合适的印花面料等痛点,为行业提供了优质的花型设计服务并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篇10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基本实现基础服务支撑、管理服务支撑和应用服务支撑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重点任务是构建覆盖面广泛的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提升服务机构的业务能力和质量,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的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2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想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除了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还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以网络信息传播、创新驿站、资源中心、服务大厅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建科技创新基础服务子平台、管理服务子平台和产业创新应用服务平台子平台,为科技的创造、研发、市场、引用构建通畅的渠道。

2.1创建科技创新基础服务子平台

2.1.1科技信息中心

运用信息加工方式和海量的网络资源,将各种形式的科技信息整合到平台建设中,通过收集、整理、储存、管理等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共享。通过建设良好的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使用服务。

2.1.2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按照“统筹采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分布服务”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集成科研机构、高校、大型企业等单位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

2.1.3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做好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管理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建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为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用户实现大型仪器共享提供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科技创新提供辅助支持。

2.2管理服务子平台

2.2.1科技项目管理系统

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对科研项目的设立、审批、验收、评价等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为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优良环境;利用信息化的操作方式全面提升科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2.2.2科技成果鉴定及报奖平台

通过一站式管理对已完成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鉴定及报奖,评选出高质量、转化率高的项目,入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将科技成果信息化网络化,方便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3产业创新应用服务平台

2.3.1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专利交易和技术转移提供了快捷的市场新通道,大大降低转化成本,并为无形资产的交易提供了全链条的服务支撑。平台中的信息、专利竞价、项目推介、企业路演、在线展会、无形资产评估等多元完善的在线服务功能,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将进一步激活技术交易市场。

2.3.2产学研合作平台

平台为“产学研、政资介”各方提供丰富的产学研合作资源信息、线上合作研讨等各项服务,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社区;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单位提学研项目合作对接服务,简化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全过程,节约转化成本。

2.3.3特色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平台建设立足于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建立针对平台,如我市锰产业、茶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通过吸纳本地和全国各地及海外相关企业加入平台,并为其提供有关产品及技术信息交流互动的渠道和包括融合信息流、物流的技术和商品交易服务:设立行业动态、加工技术、产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论坛、应用展示、市场分析、技术专家平台等功能栏目。平台具有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广告、权限、安全管理等功能。

3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因此加强建设保障措施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作效力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水平,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意义,将相关组织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其次还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对于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地区和部门要给予重点扶持,安排专项经费进行配套设施的购置。此外还要加强对项目资金审批的管理水平,保证每一笔经费落实到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要进行认真的总结推广,及时有效地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并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和推广,形成极富活力的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氛围。

4结语

篇1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Shijiazhuang, points ou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关键词:石家庄市;科技创新驱动;现状;对策

Key words: Shijiazhua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36-02

0 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来完成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已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1 石家庄市科技创新现状

1.1 创新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截止2015年11月,全市已拥有创新型(试点)企业11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1家;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23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3家。

1.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以2014年为例,石家庄市全年共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159项,资金13339.268万元。全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37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223项。全市全年专利申请6373件,授权44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89件,授权677件。

1.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石家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公益型科技平台,比如石家庄科技孵化器、国际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医药化工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快速制造技术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并于2014年7月建成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大市场设有产权交易厅、项目厅、科技展厅三个服务大厅,是河北省首个集技术转移、产权交易和科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交易平台。

1.4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石家庄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石家庄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十条措施》等文件,从政策上支持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如此,石家庄市还积极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各项财税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自2010年开始实施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来,全市已有70家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加计扣除额达9亿多元。

2 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宽

虽然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客观实际需要相比,政府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石家庄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比例的1.93%,低于同期入统城市的平均水平2.53%。此外,石家庄科技体系还存在投资渠道不宽和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发展。

2.2 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尽管石家庄市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初步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但是其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经济与科技有机结合的机制不够完善;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不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等。此外,政府在推动京津冀技术合作方面目前还仅限于战略合作协议,后续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展开。

2.3 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亟待优化

现阶段石家庄市人才队伍存在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加紧解决和优化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代表的两院院士,石家庄市有9人,在全国31个入统省市中排名第21位。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高端人才尤其稀缺,无法满足需求。

3 石家庄市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①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石家庄市应当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达到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全社会R&D/GDP达到2.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计划性,并以预算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形成较长期间内的稳定增长机制。

②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一是扩大全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建议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与天使投资人、创业孵化机构等社会资本及市县财政资金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客项目,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投入基金体系。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涉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投放。不断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使科技创新的支持力量不断壮大,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尽快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券制度,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券与河北省内其他主要城市互通互用,推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共建京津冀“科技服务云”。

3.2 优化设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强化股权分红激励制度,设立期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奖励科技领军人才。各类企业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纷纷开始采取了多样的激励方式,比如股权/期权/分红等。在国有企业中试点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使部分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的股权/期权等,如此可有效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校等事业单位,鼓励其以科研成果入股,激发相关事业单位的创新热情,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科研人员能够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企业的股权,并且可以在五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当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其单位应依照相关规范标准给予相关科研人员奖励。三是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为推动科技创新,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员加强合作,同时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

3.3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服务机制

一是健全科技评估制度,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指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系数和权重。培养科研人员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其与企业/市场的交流和沟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结合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公开统一的省级科技管理平台,探索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的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制度。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健全立项决策、第三方评估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二是建立科技项目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具体应对参与项目的各个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同时依照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研究制定改进和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完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经费预算评审评估,完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

3.4 发展完善其他配套政策体系

科学谋划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切实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激活社会创新发展要素,服务大众创业、促进万众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强基增能。2010~2015年我市出台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51项,建议出台的政策《石家庄市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意见》、《石家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石家庄市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等。另外,建立科技政策跟踪反馈机制,对科技政策及时评价和优化。建议建立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方法,即《石家庄市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实施细则》,在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选择、实施跟踪及绩效评估全过程引入第三方标准化评价,确保技术创新始终面向市场需求,提高政府支持资金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

篇12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进行了调研,可以发现虽然因地域、企业规模、当地经济、人口、消费偏好、企业自身特点、企业经营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但依旧可以梳理归纳出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

1.烟草企业条块分割,工商分离,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2.烟草企业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例较低,应用范围较窄,使得一些很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烟草商业企业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少在整个烟草商业企业中,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系统等软科学、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层面。

4.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不少烟草企业的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或者不够科学,更多倾向于褒奖成功,缺乏谅解创新过程中失败的举措。

5.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文化程度、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参差不齐,创新的意识有高有低,科技队伍总体呈现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少等现象,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整体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6.由于地市级烟草商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范围包括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卷烟物流、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及专卖局与烟草公司双重性质的内部管理等,造成了其科技创新工作也涉及到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烟草物流、内部基础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直接结果是科技创新目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现状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对烟草商业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1.科技创新工作基础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烟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使得全省各地市科技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一。

2.缺乏“一站式填报”的科技管理平台,各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纠正文书格式,指导信息填写,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

3.各地市科技成果和项目研究报告等电子档案不共享,容易发生项目重复申报现象,造成了公司内部资源浪费,影响了科技成果资源的推广应用,各地市科研人员也难于继承前期科研成果,致使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

4.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的缺失,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不能被关键决策者和专家学者提前介入并及时知晓,项目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5.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中,缺乏全省统一的人才库,不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如果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改变不了,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来限制。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深化烟草商业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此目的,烟草商业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快速,让使用者快速的并且低成本的反复使用基础资源,实现立项申报快速,成果推广便捷共享学习等。

2.成本,极大的缩减成本,将非经常性开支转化成为经营开支。这从表面上降低了成本线,因为使用者并不需要为一次性或者是非经常计算任务而购买整个基础设备。

3.方便,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而与他们的位置或使用的设备无关。基础设备是非现场的并且通过Internet访问,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个位置访问。

4.可靠性,通过冗余站点的使用来提高可靠性,这使得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适合业务的连续性和灾难性恢复;规模可变,根据需要动态的缩放资源供应,让用户不必考虑系统的最大负荷。

5.安全性,由于数据的中心化,可以使得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是用户可能对敏感的数据失去控制权。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通常都等于甚至要高于传统的系统,这部分原因归因于提供者相对使用者更加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安全问题。提供者通常会有访问记录,但是访问审核日志可能会变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安全的复杂程度也由于数据被分布到更广的区域而得以提高。

篇13

(1)以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为要求,强化规划与计划编制。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3)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篇14

关键词:创新平台;财政政策;宁夏

基金项目:宁夏科技攻关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支撑创新平台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编号:2011ZYJ16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财政政策视角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0日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组成部门,它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宁夏科技基础和环境,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区管大用、在全国有影响的科技成果。但由于宁夏的地域面积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对创新平台的投入较少且比较分散,致使科技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亟待挖掘。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本研究所指创新平台专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这四类创新平台是宁夏集聚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

二、财政支持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政府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者、导向协调者,同时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进行组织协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调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

(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公共属性,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科技创新投入巨大,获得收益却具有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属于市场失灵领域。因此,政府能在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国家级和区域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提供资助和服务,确保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对实现共享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发挥,需要财政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人才等科技资源进行汇集,更重要的是实现科研部门的横向集聚和科研与生产部门的纵向集聚,有效形成集聚经济。这种积聚作用的发挥,需要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激励机制,财政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科技创新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例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

三、宁夏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现状及问题

(一)建设情况。多年来,宁夏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核心,以改善科研条件为突破口,以集聚创新人才为着力点,通过加大科技经费投入、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措施,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涵盖全区优势学科、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区组建各类重点实验室1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3个,自治区工程中心25个;企业技术中心6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1个;技术创新中心65家。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其依托单位性质也有所不同:以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开发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有80%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半依托于企业,另一半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以新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为主要任务的65家技术创新中心,有52家都依托于企业,占80%,仅有7家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二)取得的成效。宁夏科技创新平台与其他省份相比,力量较为薄弱,但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提供了很大支撑。首先是承担了一批科技项目。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各类项目1,5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承担省部级项目500多项,共获资助经费2.4亿多元;其次是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截至2010年,全区各类创新平台固定研究人员超过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0%以上,自治区组织评审认定的32个科技创新团队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正逐步成为人才聚集小高地;再次是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登记省部级科技成果18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各类创新平台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共计140余项;依靠平台的技术支撑,宁夏林业研究所在应用生物技术培育抗盐耐旱植物方面取得突破;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溅射集成电路高纯钽靶材、钽环件,电子工业用钽带、化工防腐用钽板等高性能钽加工材,多维药业有限公司研发出宁夏第一个国家级二类新药西尼地平胶囊,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亟待提高。自治区现有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投入不足,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与全区对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极不相称。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研究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2、财政科技投入不足,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区财政科技拨款4.3亿元,条件建设服务2,170万元。2009年自治区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奖代补资金,但每年仅1,000万元,每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均不足30万元;只能靠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拨款、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及单位自筹维持运转,尚未有效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的短缺还严重制约着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的购买和正常运转。

3、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调研中各平台的清空,自治区科研部门缺乏共享的观念和社会氛围,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存在科技资源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局面。突出表现在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科学数据、文献资料等方面,存在封闭、分散现象,在同一所高校、研究所、实验室、甚至研究室内部,研究资源不能有效地开放、流动和共享。这些问题制约了已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封闭起来,发挥不了社会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四、现行创新平台相关政策分析

(一)已出台政策梳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推动宁夏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

1、综合政策法规。2008年的《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提出,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力争使一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机构,合作研发行业和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2009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培育、组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企业研发机构,使其成为企业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研发的重要载体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大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的力度。支持研究开发类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研发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品测试、仪器检测、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服务。

2、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目前,自治区四类创新平台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对创新平台的管理机构、申请立项、组建实施、运行机制、经费管理、验收考评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创新平台顺利运行。

3、平台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厅出台了《企业技术中心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选择反映工程中心、实验室研究开发能力与水平、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及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的主要指标,对国家、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依据。

4、其他有关政策。财政厅《关于创新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意见》,建立了“以平台投放为抓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支出机制。2010年科技厅《关于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意见》中指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围绕搭建科技平台,并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到50个的目标。

(二)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扶持创新平台的相关政策,但政策颁布的主体不同,主要涉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厅、经信委、科技厅、人事厅等各大厅局,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之中,且各种政策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制定,属于“输血”阶段,未达到“造血”阶段。

1、缺乏全面支持创新平台运行的总体政策。目前,关于创新平台的政策主要局限于普惠政策,且都属于在管理层面约束性的政策,直接给予政策和补贴的政策极少,而且补贴额度比较少,没有针对创新平台的特惠政策或者单项政策,造成很多创新平台基本属于跑项目阶段,对于平台的整体发展未有筹谋。

2、政策制定主体众多,财政投入效率低下。政府政策支持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安排。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自治区经信委,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自治区科技厅,且不同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时隶属于同一个单位。不同的主管部门制定不同的政策,制定主体众多、各种政策分散,造成了管理上的重叠和空白,往往项目重复和支持不足同在,成果研发和成果应用分离,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政策设计重研发,轻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若缺乏转化的资金,科研院所大都会把精力集中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阶段,大多数企业也只愿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而从成果形成的中间试制环节经常缺乏支持。同时,我们了解到,由于缺乏转化资金,使得成果推广的专项活动经费捉襟见肘,对于一些重大专项活动、技术平台和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常常需要争取其他额外的资助和补贴。

4、融资方面政策较少,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有待提高。在没有适当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条件下,自主科技创新将面临资金瓶颈。一方面是企业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因为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目前,自治区财政多以直接的科技投入为主,财政贴息、担保、补助等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财政资金更多地体现在建立科技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

五、支持宁夏创新平台发展的财政政策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基本思路。进一步统筹和整合科技投入。为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配置合理、监督落实、绩效突出的专项资金运作机制,在整合原“以奖代补”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研发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持续发展。

(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中心改造实验室、购置和更新研发仪器设备及软件,并对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引入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研发投入。对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完成并取得相应成果的给予奖励;对于研发失败的攻关项目给予适当弥补。支持平台企业提升研究开发和试验检测设备装备水平,对于企业购入用于重大科技研发和试验检测的设备,由自治区财政分年度给予无偿资助。

(三)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围绕我区重点发展和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前沿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目标产品。自治区财政每年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同时积极探索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支持方式;自治区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计划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创新联盟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计划。

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区内各类创新平台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对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有明显带动作用,再创新后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应由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对由我区企业主导、创新平台参与的产学研重大成果产业化合作项目,应由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我区创新平台主动携带科技成果到企业转化,对成功实现产业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视项目大小和效益情况按税后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应由自治区财政对成果完成人给予奖励。

(四)加强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我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由专项资金给予配套支持。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根据项目验收评价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实施积极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我区创新平台获国家、自治区立项的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等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对我区各家金融机构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及以下利率提供的上述项目贷款,由自治区财政给予贷款利息补助。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对年度内给予中小企业高新技术项目信用担保累计达到一定金额的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保费补助。

(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确立企业在产品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积极鼓励企业申报新产品,开展自治区级新产品认定工作。对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和经认定为自治区级新产品的,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创新平台申请国内外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或按照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专利国际申请给予适当资助。对获得国外内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给予适当补助。

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鼓励我区特色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对创新平台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并已被正式批准的,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奖励。

(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积极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宁夏“百人计划”和“312计划”,支持创新平台加大赴海外招才引智力度,对领军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研发用房、住房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国内行业领军人才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实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区内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鼓励和引导创新平台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培养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鼓励创新平台骨干人才赴国内外攻读学位、申请访问学者,按时归来并取得学位的,按培养费用(含学费、工资、津贴、福利和各种补贴)的适当比例给予补贴。

积极搭建连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我区企业人才引进、技术需求、项目成果推介、对接、落实及跟踪服务的工作平台。自治区不定期举办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成果对接会,促进我区企业技术以统筹利用国际和国内先进科技成果为目标,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手段,以建设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研发平台为载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推进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进步和产业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然,李正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外部性的内在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