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经济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着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海水养殖;渔业循环经济;能值理论;贻贝养殖;
1前言
随着科技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海洋渔业稳健发展,海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2797.53万t增长至2016年的3490.15万t。然而,高投入、低效率的传统海洋渔业模式资源利用率低下,导致渔业资源紧张,海洋渔业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数量下降。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渔业资源压力加大,急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摆脱渔业经济发展困境。渔业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论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海洋渔业经济活动,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发展渔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判断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为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以美国系统生态学家H.T.Odum为首,创立的能值分析方法将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和信息流转换成具有统一单位的能值进行分析,利用一系列能值指标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能值理论能为评估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及具体实施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能值理论评估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各种循环经济系统。M.T.Brown等提出了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了不同的材料通过“原料循环使用”、“副产物利用”、“适应性再利用”三种回收途径的循环回收效率,研究发现不同的原材料的循环使用潜力不同,适合的循环回收途径不同;精炼提取成本越高的原材料,直接回收利用获得的收益最大。本研究基于传统能值方法,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贻贝养殖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从企业层面评价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循环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循环渔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嵊泗列岛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7℃,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209mm,夏季易受台风影响,年太阳辐射量为4683~4927MJ/m2。海域水体肥沃、潮流较急是贻贝的绝佳养殖地。嵊泗海洋特别保护区素有“中国贻贝之乡”之称,截至2018年嵊泗列岛贻贝养殖面积达1484hm2,贻贝产量达159668t,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嵊泗列岛贻贝养殖模式主要为深水浮筏养殖,在海面上用浮子和绳索组成浮筏用缆绳固定于海底,使贻贝苗固着在苗绳上悬挂于浮筏。贻贝苗大部分购买于福建等地的育苗场,养殖周期一般为2~3年。然而,在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占贻贝重量近1/3的贻贝壳被堆积或倾倒至嵊泗列岛附近的海域或海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贻贝壳含有大量的CaCO3,贻贝壳粉可作为钙源添加在饲料中或作土壤改良剂。对废弃贻贝壳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形成贻贝产业循环经济至关重要的一步。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用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1)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实物量数据主要由嵊泗列岛金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景晟贻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渔业产业数据主要来自嵊泗列岛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能值转换率(Unitemergyvalue,UEV)主要来自《能值分析与实践》M.T.Brown等以及Buranakarn.V等人的研究,能值转换率均基于能值基准GBE2016(12.0E+24seJ/a)。
3基于能值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能值是资源、产品和服务等在形成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太阳能之量,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emjoules,sej)。能值分析主要包括系统能值指标分析、系统循环指标分析等,能值投入主要有可更新自然资源R1、不可更新自然资源N、可更新有机能R2和不可更新工业能IMP,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值指标体系。渔业生态系统常用的能值指标有能值产出率EYR、环境负载率ELR、可持续发展指标ESI及适用于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指标。能值分析方法为评估渔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压力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指标。能值产出率(EYR)是指系统产出能值与社会经济投入系统内部的能值(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与可更新有机能之和)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生产系统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EYR越高表明系统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其计算公式为:EYR=Y/IMP+R2其中,Y为系统的产出能值,IMP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辅助能值,R2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有机能。环境负载率(ELR)是指系统投入的不可更新能值与可更新能值之比,表征区域生态系统承受的环境压力。ELR越高,说明系统的经济活动强度越大,区域环境负荷越大。环境负载率的计算公式为:ELR=(IMP+N)/(R1+R2)其中,IMP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辅助能值,N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自然资源,R1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自然资源,R2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有机能。可持续发展指标(ESI)是系统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载率的比值,表征研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范围内,ESI越高,单位环境压力下的社会经济效益越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系统为追求经济产值的增长,过分开发不可更新资源,那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大大降低。可持续发展指标是地区能值分析评价的关键性指标。计算公式为:ESI=EYR/ELR其中,EYR为能值产出率,ELR为环境负载率。循环收益率(RBR)是将资源转换为原材料的能值与回收循环的能值之比。RBR反应了系统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潜力,即废弃物被作为资源投入再生产可节省的能值。RBR低于1时,表示该物质循环利用的能值收益极低。其计算公式为:RBR=(A+B)/F其中,A为养殖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B为收获捕捞成熟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两者之和代表系统原材料提取所需的能值,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循环产出率(RYR)是循环物质(废弃物)的能值与用于循环的能值之比。RYR可用于评估社会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效益,它衡量了社会将能值投入循环经济系统后获得的收益。RYR越高,循环经济系统的能值投资收益越好。计算公式为:RYR=(R+A+B+C)/F其中,R为形成原材料(贻贝)所需的环境投入,A为养殖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B为收获捕捞成熟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C为去壳贻贝加工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四者之和为废弃物所含的能值,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填埋/循环收益比(LRR),即填埋某一材料需要的能值与用于循环的能值之比。LRR这一指标反应相比直接填埋,回收循环利用所获得的收益。LRR越大,物质循环对社会收益越大。填埋/循环收益比的计算公式为:LRR=F’/F其中,F’为直接填埋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
4结果与分析
4.1嵊泗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构建
最外面的黑框表示嵊泗列岛贻贝循环经济系统,主要包括养殖系统、去壳贻贝加工系统、贻贝壳粉加工系统等子系统。左侧的是外界投入的可更新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雨水化学能等。由于当地无法育出用于养殖的苗种,因此主要从福建购入贻贝苗用于贻贝生产养殖。贻贝从一开始包苗、挂苗、成熟后收获、去壳加工、贻贝壳回收运输到最后的壳粉加工都需要系统外的能源商品投入和人类劳动。
4.2循环经济系统能值流分析
通过计算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货币流动数据,统计汇总出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能值表。为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核算时常常将三种初级能流(太阳辐射能、地热能、潮汐能)相加,与次级能值流、第三季能值流的最大值进行对比,取两者的最大值作为驱动系统运作的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R1)。贻贝属于滤食性贝类,潮汐作用所引起的水交换带来的悬浮有机碎屑和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单胞藻与原生动物为贻贝的主要饵料来源。苗种、电费和劳动力的能值投入在贻贝养殖中占很大一部分。对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而言,占贻贝重量1/3之多的贻贝壳作为废弃物直接填埋丢弃。而对贻贝循环经济系统而言,贻贝壳作为贻贝壳粉加工子系统的原料投入,最终生产出贻贝壳粉。
4.3渔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能值指标分析
传统贻贝养殖、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YR分别为6.65、1.56和4.57,说明传统贻贝养殖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效率较高。贻贝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开发贻贝的潜在经济能值。延长产业链,加大对废弃贻贝壳的开发,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加工”的模式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对进入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环境负载率ELR可评估系统的生态承载能力,当ELR小于或等于2时,由于生产过程产生的影响可被大范围的环境稀释,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较小。传统贻贝养殖模式的ELR为1.09,贻贝养殖系统生产过程对环境压力较小。传统的贻贝养殖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LR分别为2.62和3.21,这是由于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加工环节增加,能源和人类劳务等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多。传统贻贝养殖模式的ESI为6.11,处于1~10的范围,说明传统贻贝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活力及较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贻贝养殖过程无需投放饵料,充分利用了海域生态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的ESI为0.60,小于1,表明该模式为高环境负载率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SI(1.42)大于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的ESI(0.60),说明单位环境压力下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效益更好,贻贝循环经济系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能值循环经济指标可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的可行性。本研究中,贻贝的RBR为13.01,RBR大于1说明废弃贻贝壳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潜力。贻贝的RYR为32.91,相对较高,表明能值投入循环经济系统的收益较好。贻贝的LRR大于1,表明回收利用废弃贻贝壳从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LRR是基于废弃物填埋所用的能值计算的,直接填埋废弃贻贝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处理废弃物的成本。贻贝的LLR为4.62说明相比回收循环利用废弃贻贝壳,社会需要投入4.62倍的能值用于填埋废弃贻贝壳。
5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继发子宫性闭经;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8-02
闭经有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之分,对于年满18周岁仍没有月经来潮的女性,这种症状为原发性闭经。月经来潮正常的女性,建立了月经周期以后,月经稀少,或者月经间断来潮达6个月以上,而且患者年龄未达到绝经年龄,一般对于停经满三个周期以上的症状,则定义为继发性闭经。在中医理论中,血疲气滞、精血稀发、血气虚空所致继发性闭经,前者为实,后者为虚,中医本着疏通实者,补养虚者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采用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进行继发子宫性闭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9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年龄最小的患者27岁,最大的患者43岁,平均年龄为(32.58±3.24)岁;病程最短的患者有8个月,最长的患者有23个月,平均病程为(12.37±2.52)个月。给予西医方式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比对组;年龄最小的患者25岁,最大的患者42岁,平均年龄为(33.24±2.84)岁;病程最短的患者有6个月,最长病程有24个月,平均病程为(12.23±2.47)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量稀少,或月经停止;孕激素检验和雌孕激素检验均为阴性;卵巢激素水平未见异常。两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均有流产史,包括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的50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治疗。基本处方为:80g黄芪、10g当归、12g地龙、10g桃仁、12g赤芍、12g红花。加减处方为:大便秘结加9g生大黄;痰湿阻滞加9g半夏;气滞血瘀加9g丹参;肾虚体寒加6g附子;体虚神倦加30g茯苓和9g苍术;带下色黄加9g栀子和10g牡丹皮。水煎后取汤汁300ml,每天1剂,分2次服用,1个月/疗程。比对组的48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采用西医方式乙烯雌酚加黄体酮进行治疗。
1.3 评定标准
恢复月经来潮,并且连续3次月经周期较为规律,为治愈;患者恢复月经来潮,但周期仍未恢复规律,为有效; 月经仍未来潮,临床相关症状无减轻,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5.0统计学软件;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5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9例,治愈率38.00%;有效27例,占54.00%;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00%。比对组的48例患者经治疗后,1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20.83%;27例患者有效,占56.25%;11例患者无效,占22.92%;总有效率为77.08%。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整体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且P
3 讨论
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的协调,其中任何环节发生病变都可导致闭经,其他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某些精神因素、环境改变、寒冷、消耗性疾病、刮宫过深、放射线治疗等也可引起闭经。中医认为, 闭经属于经闭范畴, 主因虚实两种病因。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方式具有活血通络, 养血补虚的功效。基本处方主要使用地龙、红花、赤芍、当归、桃仁和黄芪。其中, 地龙具有活络疏经之用, 红花、赤芍以及桃仁具有活血化疲功效, 当归是临床常用的养血止痛、活血补血的药物, 黄芪在药方中剂量相对更大, 具有补气益中, 补虚健脾的功效。同时, 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辩证加减使用其他辅药对症治疗, 利于全面调养治疗,实现标本兼治。另外, 补阳还五汤还具有改善脑部血供的功效, 可以有效扩张血管, 利于造血功能的增强, 可对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起到全身的调适功效。
本文统计资料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2.00%,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比对组的总有效率为77.0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4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且P
参考文献:
[1] 杨帆, 谢亚莉.继发性闭经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 (9) : 62-63.
[2] 岳小红,郭文焕,张成秀.治疗继发性闭经经验[J].甘肃中医,2010,23( 11) : 34-35.
资料与方法
本组28例均为2型糖尿病人,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8~72岁;50岁以下13例,50岁以上15例:病程3年以下者9例,3~5年者12例,5年以上者7例。本组病例均符合WH01980年糖尿病专家委员会“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神经病变参照WHO多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凡具有下列3项者,即诊断为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①四肢麻木:③肌无力和肌萎缩:⑧腱反射减弱和消失;④感觉障碍。
治疗方法①严格控制饮食,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达美康、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②静滴已酮可可碱0.1~0.2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40滴/min,15天为1疗程。③在静滴己酮可可碱的基础上,同时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各10g,地龙15g:下肢无力者加杜仲、牛膝、川断、桑寄生各15g,下肢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各15g,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观察及结果本组28例病人,均服药1个月以上,其中12例临床治愈[血糖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为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皮肤有蚁行感,肌无力和萎缩。已可可碱为黄嘌呤类生物碱,具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能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环,主要用于周围循环障碍引起的疾患。补阳还五汤君药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祛瘀通络。当归长于活血,具有祛瘀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牛膝、川断、桑寄生、木瓜、伸筋草均是强筋骨、舒筋活络之剂。因此二者联用收到较好效果。
自血疗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黄 超 620361四川省洪雅县余坪镇卫生院
关键词 肩周炎 自血疗法功能锻炼
资料与方法
本组18例病人,均有肩周疼痛,天气变化和夜间疼痛加重,并伴有肩关节前屈、后伸、上举、内收、外展等功能受限,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2~78岁,左肩11例,右肩7例,陈旧外伤史者l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2例,2个月以内5例,3个月以上11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以及其他检查排除骨与关节、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
治疗方法经严密消毒后,以一次性5ml注射器于肘窝处抽取静脉血液5ml。随即选取肩、肩、肩贞、肩前、手三里、曲池等穴位,经消毒刺入得气后每穴注射自体血液0.5~1ml,每次2~3穴,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嘱病人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
结果18例病人治疗时间最短1疗程,最长3疗程。痊愈15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任何企图给新鲜空气、清洁水源及热带雨林赋予经济价值都会冒犯某些人脆弱的敏感,他们认为保护自然是人类的道德责任。然而,虽无须付费就可享受生活中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美没有经济价值,只是意味着没人要求你付费。
给环境赋予经济价值,可能是驱使人们帮助保护自然最重要的事情。当政府分配财政资源时,根据的是它所能带来的收益。如果政府并没意识到风景对于旅游业的价值,或沼泽地对于渔业的价值,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收入,可能就会减少管理这些资源的投资。更糟糕的情形是,如果森林或沼泽地的真正价值未显现出来,政府可能补贴农业用地,从而破坏这些资源。
有人估计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经济的年贡献为20万亿美元,超过全球所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3。世界银行的凯瑟琳•塞拉利昂(Katherine Sierra)认为,如果真是如此,各国政府在作出发展规划时明显低估了生态系统的价值。
世界银行另一位人士格伦-玛丽•拉格(Glenn-Marie Lange),于2009年4月6日在华盛顿参加由世界银行组织的会议时,做了一份《环境问题》的报告。她告诉与会者,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较小。结果,人们没有足够的理由精心管理资源。例如,她估计桑给巴尔岛沿海海洋环境所产生的收入只有36%归当地居民,大多数来自渔业;旅游业收入中只有极少部分归当地所有。
更广泛地,拉格博士希望将环境价值纳入国家和地方核算。她指出政府应查明海洋生态系统对国民生产总值和外汇收入的贡献,同时,她也希望各级政府检查是否正在有效地运用国家的“自然资本”。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88)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开发中面临着资源枯竭、种群衰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传统的海洋管理模式无法应对这些突发问题,亟需人类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本文从生态系统的定义出发、立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探索了海洋综合管理的体系构建。旨在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内涵界定;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编号 XCWHRCZXSK2013-2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吴杰(1988-),男,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管理与政策。Wujie124218@163.com
谢红燕(1990-),女,祖籍安徽安庆,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讯作者:宁凌(1967- ),男,祖籍安徽安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发展、海洋管理与政策。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9.0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对海洋认识加深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规划,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生生物逐渐灭绝,海洋危机不断加深。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海洋生态系统正处在退化状态,这一数据可占全球的60%”,如何拯救海洋生态系统?这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1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及概况
海洋生态系统(Marine Ecosystem)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1]。要明确海洋生态系统的内涵,首先我们应从生态系统(Ecosystem)的由来入手。
1.1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其发展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产生的,其发展历程(图1)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发展演化;学科分支。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由英国生态学者阿瑟·乔治·斯坦利(Arthur George Tansley )于1935年提出。他认为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首次将“系统”这一概念引入生态学中,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而在此之前,有记载显示德国人K.A.默比乌斯于1877年和美国人S.A.福布斯于1887年曾分别用生物群落 (Biocoenosis)和小宇宙 (Microcosm)这两个词,描述了类似内容,可视为生态学的萌芽阶段。
A.G.斯坦利的这一“生态系”理论后来经过充实和发展,逐渐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40年代后,生态系统由理论进入实验阶段。特别是1960年以后,基于数学、系统分析、计算机和控制论的生态系统研究,使生态系统研究逐渐由定性走向定量,并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若干边缘分支。海洋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1.2海洋生态系统的路径及其表述
相比于其他领域生态方面的研究,海洋生态研究的起步要晚的多,于1970年后才开始。1972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学者基于慢性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进行的“控制生态系统污染实验” (简称CEPEX)揭开了海洋生态科学研究的序幕。而在世纪之交,由于海岸带、河流入海口等地方的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持续衰退,从而引起了世界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简称UNCED,在借鉴陆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概念[2]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来管理海洋资源和开发海洋活动,从而实现沿岸和近海环境综合管和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概念的形成,为以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类似于CEPEX的装置,研究了包括海-气界面相互关系,水-沉积物相互关系,生物海洋学等海洋分支系统,为划分详细的海洋生态学科打下了基础。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海洋生态文献,并具体研究了海洋生态系统代表性概念之后,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海洋生态系统做表述:
(1)海洋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包含近岸和大洋2大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泛指海、陆交汇与过渡地带。学者王其翔, 唐学玺(2010)[3]对此做了详细研究,并把海湾、河口、盐沼区、红树林、上升流区、珊瑚礁等9大不同类别生态系统规划为近岸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指远离大陆、受人类影响小、自然调控能力强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在内容上由生物、非生物环境构成。生物环境包含海洋动、植物以及水中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由有机物、无机物、海水盐度、深度、光照、水团、潮汐等构成。崔木花,侯永轶(2008)认为这两部分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同等重要[4],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会丧失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3)海洋生态系统在类别上是一种动力学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既囊括了海生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助、互动、互相影响的庞大动力学系统:又涵盖了包括生物、生物化学、地质、物理等在内的相互叠加过程及其非线性作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5]。
2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路径
海洋综合管理是现代政府对特定海域进行的高层次形态管理,世界上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最早的国家是美国。海洋综合管理概念的发展在国际上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唤醒了沿海国家的海洋意识,并引发了学者对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的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有:A.温内达赫尔(1980)论述了海洋综合政策的重要性;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6]对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纳入了美国九大海洋管理种类之中;A.D.库珀[7](1992)通过将海洋管理与土地利用管理进行比较,得出了海洋综合管理的难度更大,复杂性更强等特点,剖析了管理复杂性的原因,提出通过制定适宜的管理体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海洋整体利益;G.皮特[8](1992)则认为任何单一的海洋管理体系都难以应对和管理海洋系统,我们必须制定出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并通过国家间的协作,实现海洋的整体优化;B.塞亚·恩[9](1993)则认为要通过建立一种动态平衡机制,来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长期发展。
中国在海洋综合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学者鹿守本[10]开创了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先河,并在其著作《海洋管理通论》中对海洋价值、海洋管理特点和海洋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学者陈东胜[11](1998)认为应在海洋权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海洋综合管理:胡增祥等[12](2001)则认为要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并将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了公海区域,认为其理应受到各国保护;学者吕建华[13](2004)则直接提出构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谭柏平[14](2008)则认为应该将海洋资源管理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海洋综合管理方案:此外政府出台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对海洋综合管理内涵、海洋管理的预期目标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海洋综合管理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基本停留在问题的提出阶段,缺乏定量化的数据研究,不能促进海洋综合管理的深入化发展。
3海洋生态系统综合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的系统分析之后,本文从海洋管理的范围选取、目标确立、方法制定和实施原则4个方面来构建综合化的海洋生态管理体系。(图2)
图注: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为三大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管理方法,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目标发展。图中的海洋非生物环境系统因其自身的循环、调节和再平衡功能,可在非人类干预下、通过自身功能来实现部分海洋综合管理目标。图2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内涵解析图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涉及空间、内容两大管理范围。(1)空间上:囊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如表1所示,近岸生态系统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河口、海湾、盐沼区等9大不同种类生态系统,需要针对9大种类系统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大洋生态系统包括远洋、极地两类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环境进行细致化管理。(2)内容上: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生物种群的管理需要对水中动、植物、微生物利用特制工具,对其进行专业化分类管理。非生物环境的管理需要涉及到有机物、无机物、潮间带以及海水盐度、深度等众多问题。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包含三大管理目标。(1)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生态管理应强化生态资源的持续化管理,通过纵向整合生物资源、横向发展生物链条,达到生物资源的持续化发展;(2)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目标,这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难点。因为要实现近岸9大生态系统的合理循环,2大远洋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和数以亿计的种群发展,需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统筹兼顾,从而实现整体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3)生态与经济价值共赢目标。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化发展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最终落脚点。人类对海洋进行综合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实现海洋发展的同时,来为人类提供各种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价值。所以海洋综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类经济价值附加到海洋生态价值之中,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来获得人类所需的经济价值。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三大管理方法。(1)海洋立法:根本保障海洋综合管理坚决执行的措施是构建海洋生态立法,形成一套生态管理的立法体系。这一体系的立法应该包括海洋资源管理立法、海洋环境检测立法、海洋经济发展立法以及海洋生态评估立法这四大方面;(2)行政管理:这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海洋生态立法的基础上,只有依靠国家的行政机构,依靠海洋执法人员的宣传、贯彻和执行,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才能促使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走向持续化、正轨化的道路;(3)经济措施:有效的经济措施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发展。通过奖-惩结合来保证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高科技技术投入来实现海洋生态化发展。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实施应遵循三大原则。(1)合理性原则:在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对策的合理性原则,根据其海洋生态种群的特性合理地、适中地执行管理政策,以达到政策预期的最高值;(2)适应性原则: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程度、受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实施相应的对策,做到政策适应环境,对策解决问题等效果;(3)可持续性原则:在既不影响海洋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来实施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当性海洋开发活动。
4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可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为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方法管理,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达到多层海洋管理目标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化管理,需要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更需要高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并通过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评估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和完善。本文只是对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后还需做大量定量分析,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评估以及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ike.baidu.com/view/381042.htm
[2] Crumbine R E.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4(8):27-38
[3] 王其翔, 唐学玺.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与分类.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 131-138
[4] 崔木花,侯永轶. 海洋开发中的生态管理探析[J]. 特区经济,2008(05):145-147
[5] 刘慧,苏纪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与实践[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2):275-284.
[6] J.M.阿姆斯特朗,P.C.赖纳著.美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 Alistair D. Couper. History of ocean management.[A]/ / Paolo Fabbri .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 [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992
[8] Gerard Peer. Ocean management in practice[A]/ / Paolo Fabbri.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1992
[9] Biliana Cicin-S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1-3
[10]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11] 陈东胜.海洋综合管理基本概念、要素和特点[J].广东科技,1998(12):5-7
[12] 胡增祥,马英杰 ,解新英.对我国海洋综合管理政策与法律框架的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6-59
关键词:游憩资源价值评估;旅行费用法(TCM);意愿调查法(cVM)
1 引言
滨海游憩资源是指位于海岸带区域,具有海洋属性,能够满足人类精神享受需要的休闲旅游资源。由于海洋本身的开放性,使得滨海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公共物品属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生态和环境意识薄弱,在开发滨海游憩资源的过程中忽视对滨海及海洋环境的保护,致使滨海游憩资源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导致某些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永久性丧失。而对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的分析框架之内,将十分重要但又不易把握的环境变量以定量的形式给出,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实现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研究方法综述
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理论从概念提出到应用于实证研究已经接近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环境经济学创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研究领域。而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无论是对评估方法的探讨还是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都是环境价值评估中比较成熟的领域。
2.1旅行费用法(TCM)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Hotelling提出,后经Clawson和Knetsch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国内外对于旅行费用法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具体区域的实证分析与应用。Mary和Bishop曾用该方法评估了密歇根湖的休闲娱乐价值,Fix和Loomls运用该方法对美国犹他州摩阿布地区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休闲价值进行评估。进入21世纪,旅行费用法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amtrakul运用该方法评估日本佐贺市的多处公共公园的休闲娱乐价值,Meisner运用该方法评估了亚美尼亚Sevan湖休闲娱乐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应用TCM开展了一系列案例研究,其中有:薛达元评估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价值,靳乐山评价了圆明园公园的环境服务价值,曹辉、兰思仁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陈伟琪等对厦门岛东部海岸的旅游娱乐价值进行评估并计算了总的消费者剩余。李巍、李文军评估了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游憩资源价值,谢贤政、马中用TCM评估了黄山景区的游憩价值,等等。目前旅行费用法是核算无直接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比较成熟和惯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免费或低收费的自然景区等具有旅游、娱乐功能的享受性资源的估价。经典的TCM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假设游憩资源的收益取决于特定意义下的需求函数,通过对游客进行调查,建立旅游率和旅行费用的相关关系,从而明确消费者剩余,并最终计算出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尽管这种方法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并在逐步改进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2意愿调查法(CVM)
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又称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一种通过设计问卷来询问被调查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改变所愿意付出的最大支付意愿或所能接受的最小补偿意愿,从而直接得到被调查者对于这种特殊商品的货币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一度被认为是评估非市场产品经济价值的唯一有效手段。典型的意愿调查法通过构造一个假想市场,询问被调查者对某种非市场产品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而得到人们对该产品的平均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再结合调查区人口总量得出人们该效用评价,由此估算出该非市场产品的经济价值。经济学家Davis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运用CVM对一个海岸森林地带的户外娱乐效益进行评估。20世纪70年代中期,CVM开始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使用于空气、水质、景观等的经济效益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CVM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如何在实践应用中避免各种偏差,包括策略性偏差、假象偏差等等,研究人员试图设计一定的引导技术,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在研究的范围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Soderqvist运用意愿调查法对瑞典海岸带经济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Silberman运用此方法对美国西部越野休闲活动的游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
20世纪90年代CVM开始引入我国,迄今为止国内应用此方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案例还很少。陈红曾以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意愿调查法进行了介绍,刘向华应用改进的CVM对三江平原七星河湿地进行价值评估,张金泉应用CVM对黄山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贺征兵等运用CVM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价值评估,徐东文等运用CVM对四川盆地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这些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价CVM在我国的适用性、精确度等提供了有效的借鉴,随着CVM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成熟,这种方法在游憩资源评估中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3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TCM和CVM作为两种常用的游憩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本身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有助于对这两种方法更进一步的理解(表1)。
TCM与CVM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着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尽量减少结论的误差,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同时,通过对两种结果的比较以及对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进行有效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对特定游憩资源价值内涵的理解,对于促进游憩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旅行费用法和意愿调查法是国内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从研究的方法看,绝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一种方法或者单一方法的改进,少有同时运用几种方法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看,绝大部分文献评估了陆地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旅游区的经济价值,而对滨海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的案例不多;从研究的尺度看,多数研究限于范围较小的旅游景区,大尺度范围下的研究案例几乎没有;从研究的结论看,大部分研究只给出一个计算结果,很少有对结果的价值构成进行深入的剖析。鉴于此,本文以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TCM和CVM两种评估方法计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构成,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合理规划青岛滨海旅游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其旖旎的山海风光和怡人的气候,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旅游业一直以 来是青岛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收入每年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2008、2009年的青岛旅游收入分别是400.3亿元、420.28亿元和489.1亿元,分别约占青岛当年GDP的10.57%、9.47%和10%。研究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对青岛市滨海旅游业的合理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尺度界定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基础之上,只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尺度范围,才能够对评估结果做出客观的解释。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是2009年7月中旬,正值青岛夏季暑期旅游高峰期,外地游客的到访率较高,在这一时间段进行滨海游憩资源评估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从空间上看,本研究界定的地理空间范围是西起团岛,东到崂山滨海一线的青岛滨海区域,发放问卷的地点包括栈桥、第一海水浴场、关、五四广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雕塑园等区域,基本囊括滨海一线的所有重要旅游景点。每年众多的游客来青岛旅游,绝大多数是享受滨海旖旎的风光和怡人的气候,因而青岛南部滨海旅游区一线便大致构成我们所研究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范围。
3.2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TCM估算
3.2.1TCM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9年7月进行,在调查开始之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问卷发放地点为栈桥、第一海水浴场、关、五四广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和雕塑园,分两次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其中对于TCM有效的问卷529份,问卷有效率为52.9%。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游客的交通方式、旅行花费(交通费、住宿、餐饮等)、旅行次数、停留天数、旅游目的以及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同时包括旅游者对青岛旅游服务质量、接待设施等的综合评价。对有效问卷的统计显示,年龄在19~40岁的游客占74%,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者占65%,职业为学生、公司职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的分别占到20.9%、14.2%和12.9%,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的占44%。
3.2.2旅游出发区域划分
根据有效问卷的信息以及旅行费用法的基本原理,总共划分出30个游客出发区,其中山东省外的客源按照行政省份划分,省内游客被划分为6个出发区(分别是青岛、济南城市圈、鲁西南、鲁南、鲁西北、胶东半岛),具体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3.2.3时间成本的计算
游客到某地旅游必然消耗时间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对这一部分的估算是经济意义上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折算系数和折算成本。大多数文献以工资率的1/3为折算系数,本文也采用这一系数。对于折算成本的选取,考虑到和样本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各出发区样本的平均收入为折算成本。时间成本计算公式为:
3.2.4多目的地旅游的旅行费用处理
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涉及到多目的地旅游的样本占到有效样本的20%。过去,我国的案例研究中一般忽略多目的地旅行问题,或者把旅行成本在多地点进行均分,这样计算的误差较大。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摊因子,进行了一些尝试。郭剑英在评估乐山大佛的游憩价值时,利用目的地旅游收入占包括目的地在内的省内各主要景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旅行费用的分摊因子;张茵和蔡运龙在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时,将游客的主要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九寨沟门票占组合地点的门票之和的百分比作为分摊因子;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将组团游客和自助出行游客进行划分,问卷中询问多目的地游客的旅行目的、旅行地点、停留天数等问题,将各类样本进行归类,在分摊因子的选择上,利用停留天数占总旅行时间的比例以及游客在不同目的地的效用程度两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各出发区游客多目的地旅游中的旅行费用的分摊因子。采用综合考虑两个指标的方法确定分摊因子,也是为了尽量缩小判断误差。
3.2.5TCM游憩模型的构建
(1)旅游率的计算。根据样本数量,分别计算各小区当年来青岛的旅游率,公式为:
3.2.6TCM估算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根据TCM的基本理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等于消费者剩余与实际旅行费用的加总,实际旅行费用等于所有出发区旅行花费的均值与实际游客量的乘积。通过计算,实际旅行费用TS=366亿元/年,因而,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为T=CS+TS=203+366=569亿元/年。
3.3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意愿调查法(CVM)估算
3.3.1CVM样本分析
在本次调查所发放的1000份问卷中,对于CVM有效的问卷为981份,问卷有效率98.1%。问项涉及人们对游憩资源保护的支付意愿、支付动机、拒绝支付的理由等问题。在有效问卷中: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9%,女性占42.1%;在年龄构成上,18岁以下的占2.8%,19~30岁占42.2%,31-40岁占32.5%,41~50岁占16.3%;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学历占1.3%,初中学历占8.3%,高中学历占24%,大学学历占60%;从职业分布看,最主要的四类职业分别是学生(22.9%)、公司职员(15.5%)、教育工作者(10%)和企事业管理人员(14.1%);从收入上看,月收入1000~2000元的占17.7%,2000~3000元的占26.8%,3000-4000元的占15.7%。在有效样本中,愿意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保护支付一定费用的占78.5%,省外人士占到54.5%。而拒绝支付的主要理由是担心支付的费用不用到保护上,占到36.9%;其次是认为费用应该由政府负担,占24.1%;另外由于收入有限、无能力支付和远离青岛、不感兴趣的游客分别占到20.55%和20.07%。
3.3.2支付意愿(WTP)的计算
支付意愿是CVM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采用支付卡式的问卷设计方式,对于1000元以下的支付费用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勾选,1000元以上的支付费用由被调查者写出具体数字。有效问卷中,所有人的每年支付意愿(WTP)均在1000元以下。借助SPSS13.0,通过对样本的WTP采用频数分析(表4),得到WTP的中位值为80元、均值为147.01元、累计频度中位值为96.8元。最终确定将累计频数中位值作为计算所需的平均WTP,即人均WTP为96.8元。
3.3.3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WTP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若给定5%的显著水平,样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WTP均无影响,而收入水平对WTP具有显著影响。对所有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最终拟合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的WTP基本方程为:
In WTP=0.0001617454455×月收入+3.656847461 (4)
3.3.4CVM估算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CVM估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经济价值的公式为:Q=E(WTP)×N×p,其中:E(WTP)为人均WTP,N为总人口数,p为支付率。上文已经求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 人均WTP为96.8元;p取值0.785,即样本中愿意支付者的比率;总人口数的选择上,本文采用全国城镇人口数作为CVM估算的总人口数,这主要是考虑到旅游消费的阶层属性;由此计算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经济价值为451亿元/年。本文同时还给出总人口数取值于不同范围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以供参考(表6)。
4 结论
利用2007年的相关数据和2009年的调查样本,本文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TCM和CVM两种方法的估算下分别为569亿元/年和451亿元/年,在同样以城镇人口作为人口参数的前提下,CVM所估算的经济价值要小于TCM所估算的结果。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TCM数据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实际支出形成的366亿元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即游憩资源直接创造的供游客直接使用(餐饮、住宿等)的市场化价值,而消费者剩余部分的203亿元属于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即以间接方式参与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而通过对CVM问项中支付动机选项的统计,可以基本分析出被调查者对于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的基本认识。其中: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永续存在而愿意支付费用的占支付人群的32.34%,愿意为将资源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占支付人群的22.08%,愿意为保护这部分资源以备未来使用而提供必要支出的占支付人群的20.91%;因而我们可以大致认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中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占到32.34%、22.08%和20.91%,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为146亿元、100亿元和94亿元。
5 讨论
本文运用TCM和CVM两种方法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构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被调查者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存在概念上的偏差,有可能造成调查数据的偏差,为了在调查过程中尽量减少偏差,除对调查者进行培训外,还应努力寻找更加客观的引导技术,实现方法的有效运用。
(2)CVM下选择合适的人均WTP、以及对目标人群范围的准确确定,将直接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不同的游憩资源如何确定其目标人群将成为CVM今后研究的方向,这对于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TCM下的时间成本计算和多目的地旅游中的旅行费用分摊问题仍然是此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折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旅行费用,在旅游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对评估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找到更加客观的分摊方法,也是此类研究今后应加强的重要方面。
掠夺式的捕捞,疯狂的近海污染和开发,让多种鱼虾绝迹。漫长的海岸线曾经以其丰厚的渔业资源让渔民受益,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渔民们发现,如今他们赖以为生的大海变了,每次打鱼都能满仓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虽然渔网的网眼变得更小,渔船跑得更远,但打上来的鱼却越来越少,导致出海就赔钱。
中国近海渔业究竟怎么了?
消失的近海渔场
浙江沈家门外面的海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这一带大陆架宽阔,西面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入海口,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更因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于此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吸引了众多鱼群栖息、洄游。历史上,舟山渔场就是浙江、江苏、福建和上海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乌贼)为主要品种。
曾几何时,舟山渔场是与俄罗斯千岛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齐名的世界级大渔场。而今呢?中国近海没有渔汛了,当然也就没有了渔场。舟山海域原来有四大渔汛,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个个相继消失了。至少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中国的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在20世纪开发完毕,如今可谓是油尽灯枯。
小黄鱼的渔汛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消失的,近年来因为休渔,种群恢复,产量大大提高。但不要忘了,东海区小黄鱼1966年的平均体长24.4厘米,平均体重318克;而2011年平均体长12.4厘米,平均体重36克。大海里游动着的全是低龄幼小黄鱼!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没有机会长大成年。从前捕获的小黄鱼平均为5龄以上,现在差不多都是1龄鱼,经济价值大打折扣。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我国沿海各省均产。浙江嵊山渔场的带鱼最为有名,每年冬汛时都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渔民,万船云集。带鱼的产卵场近海和外海都有,补充能力强,但80年代后期渔汛也逐渐消失。从1960年到2000年,东海区带鱼的平均肛长从23.2厘米下降到17.9厘米,平均年龄从1.94龄下降到1.45龄。带鱼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但是也出现了个体小型化问题,幼齿当道。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是一种暖水洄游性软体动物,平时栖息在外海,每年春夏之际,洄游至舟山群岛中街山一带海域产卵。它的汛期与大黄鱼相同,舟山地区因此有“大水捕黄鱼,小水拖墨鱼”的说法。乌贼属于一年生动物,生长迅速,资源补充恢复快,即使这样也没能挺住。经过对产卵前的“进港乌贼”的多年围捕,这种最高年产达6万吨的优质海产品迅速减少,80年代中后期便难觅踪影。
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一向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号称“四大渔业”和“四大渔产”,如今都已溃不成军。据《东黄海渔业资源利用》一书统计,在东海区的所有渔获物中,20世纪50年代,四大渔产占63.7%;70年代下降到47.4%;90年代下降到18.8%,仅剩下年幼的带鱼和小黄鱼了。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的最大海区,属于热带,盛产优质鱼红笛鲷,俗称红鱼。体长近一米,肉质丰厚,深受人们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部湾,红笛鲷占拖网渔获物的20~30%,高居第一位,如今基本绝迹,偶有捕获,体长也只有30厘米左右。南海其他一些传统优质鱼类如鲥鱼、四指马友、大黄鱼、石鲈、尖吻鲈和真鲷等,也逐渐退出渔获物。
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的盖州有42公里的海岸线,年产渔虾蟹贝等以10万吨计,海蜇产量全国居首,约占全国总量的60%。沿海从事捕捞的渔民也靠海吃海富了起来。但近十年来,渔民们渐渐发现,海蜇越来越小,各种鱼越来越少,过去活跃的青皮鱼、鲅鱼、油扣鱼现在几乎难觅踪影,而最受市场欢迎的对虾已基本绝迹。
2011年,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连续跟踪,渤海湾渔业资源由过去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野生牙鲆、河豚等鱼类彻底消失。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已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
据渤海水产研究所介绍,历史上渤海湾水生生物约有15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多达70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渤海湾渔业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没有海洋,中国经济乃至社会都将大受影响。在中国史籍中,提到海洋,大多总会叙其“鱼盐之利,舟楫之便”。
现代海洋经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向海洋进军”。次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要“开辟一个支持海洋学的新纪元”。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曾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日渐显现,尤其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战略重点。
对中国而言,没有海洋经济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关系到能不能利用世界资源,能不能形成世界大国的核心问题。
而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但这38439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中,只有40%是统计自海洋产业增加值,60%为相关产业通过模型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贡献仅为5%左右。
极端的渔业捕捞
关键词:水资源;价值;经济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农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水的资源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许多国家或地区响应的出现水的危机现象。进入21世纪,水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有无数迹象表明,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滥用并无节制的消耗各种自然谈资源,从而逐渐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水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节制,不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真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
一、水资源量
所谓的水资源并不是指地球上所存在的所有的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对水资源的定义如下:“地球表层可提供人类利用的水”称之为水资源。由此可见,水资源的范围是相对很小的。
整个地球上大约有13.86×108km3的水量,其中96.6以上的是人类的所不能饮用的海洋水,余下水文3.4左右也不全是淡水,其中淡水量仅占73左右,而且其中的68.7又为雪山冰川水,30.1的为土壤水和地下水,剩下的仅有0.4的淡水资源。因此实际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77。
在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11.5×109km3居世界第六位,根据1995年的人口统计,我国人口为1211210×103人,计算的我国当时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38.6m3在世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第121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冰岛的1/290,加拿大的1/44,美国的1/5,日本的1/2.由此可见,我国人均占有严重缺乏,被列为世界40个严重的缺水国之一。
二、水资源价值
(一)价值理论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特别是对于未经开发的水资源而言,是否具有价值呢?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水资源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的理论观点即“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所决定的”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我们认为对于未开发的水资源,即没有人类的劳动,也就不存在劳动时间这个概念,但对于这些水资源我们的观点有一定价值。所以我们就不能至少是不完全能用这一观点来解释水资源的价值。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其本身对人类就有一定的效用,通过这一观点,引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市场价格的确定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对于未开发的水资源和人类未涉足的水资源的边际效益为零,这样一来,这些水资源的价值也就为零,这与我们认为的为开发的水资源其本身存在的价值相违背,所以利用这种观点来解释水资源的价值理论也是不够完全的。
事物的存在性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内在的属性,现代西方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突出了存在价值或非使用价值的概念。存在价值认为资源是一种财富,由于其存在性能给人类提供其可利用性和消耗性的服务而使其本身具有与一般事物的价值所不同的价值。水资源的存在就产生其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并不因为你是否去开发利用他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的同情和关注。基于以上几种观点,对于分析水资源的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水资源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独的价值理论观点都不能完善的包括水资源的价值总量。为此,环境资源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作了新的界定,引入了总经济价值理论。水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其总经济价值有两部分组成:即水资源作为一种物品被使用或消耗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和偏好,这就是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由于水资源的不足,为了满足后人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持是职员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有些人愿意支付成本或放弃当前受益去保护水资源,这就是水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其主要形式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
对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又可以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及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又可称为消耗性使用价值。例如把水用于生产生活,使其水量减少或者使其使水质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水的原有性质或功能,使其在某些场所可能失去原有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又称为非消耗性使用价值,例如可把水资源用于观赏旅游,从中取得收益而不改变其水质水量。水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的资源,随着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人类维持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未来的情况,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水资源不至于过度的消耗,相应的水资源的价值也就产生了新的方面即选择价值,这种价值的产生取决于水资源的供需变化,并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水资源的总的经济价值可用一下公式表示:TE=YNY=YIYOEΦ
其实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与生产这种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边际效益等有关,而其非使用价值与水资源的存在性稀缺性以及其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有关。水资源总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表现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表现为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
三、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稀缺性、水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
(一)稀缺性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一种物质,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不会发生短缺,不会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课持续发展带来危险,那么这种物质也就没有其确实的经济价值可言,所以说,只有稀缺物质才会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水作为一种资源,在目前看来已经发生了短缺,它并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也就是水资源价值存在的主要的充分的条件,水资源首先体现了稀缺性。其价值量的大小是其在不同地区、不同需水时段的稀缺程度的体现。
(二)水资源产权
水资源的价值有其产权方面的体现。假设一种资源的产权没有所属,任何个人或者是团体都可以随意的使用这种资源,而不用支付任何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资源是无限的,否则总会产生稀缺。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除非是资源无限不存在稀缺,任何人才可以 任何方式占有、使用资源而不支付报酬。因此,有限的、稀缺的水资源的使用,必须按市场规则转让并支付一定得费用,这是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的体现。
(三)劳动价值
对于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主要是指水资源所有者为了在交易和开发利用中对其数量和质量的管理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主要包括;水利规划、资源保护、环境鉴别、水文、气象观测等各种投入。
四、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几个结论:
1、水资源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而定义,也不能仅以边际效益价值理论对其分析。
2、水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3、水资源价值产生的基础在于其稀缺性,由于稀缺性对人类、环境、生态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其具有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4、地球上的水资源无论是被开发的还是未被开发的,都具有价值,其价值以其存在价值为基础,有稀缺性、产权和劳动价值来表现与衡量。
参考文献:
[1] 陈家琦,王 浩, 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马 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建龙.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海洋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促使着事物不断的更新,海洋体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海洋体育是人类借助体育手段向海洋渗透与海洋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洋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双方面的,是体育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众所周知,“文化”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百花争鸣情况,这是由“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必须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海洋体育文化是有着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弄清楚海洋文化的外延才能避免对海洋体育文化理解的抽象性。如果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文化的外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
(1)满足海洋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体育场地建筑、设施、器械、服饰等物质文化。
(2)为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而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即海洋体育意识、道德、态度、情感等。三是制度文化层面,基本的海洋体育组织形式、各种海洋体育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基本制度。四是行为文化层面,包括身体锻炼、民俗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手段等。由于海洋体育文化外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其外延的研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具有海洋特性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海洋体育文化指在以海洋环境为背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具有海洋性质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
2海洋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海洋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海洋体育文化是依附在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定然蕴育着“蓝色”的“色彩”属性。海洋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长期以体育手段与海洋互动,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刻上海洋的印记。不容置疑,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成过程预示着海洋性将成为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一般体育文化特征的特有属性和特征。这里的海洋性,既包括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海洋向人类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类在创造海洋体育文化时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
2.2开放性
海洋体育文化对内往往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常常是由于其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决定的。海洋体育文化由于依托于全球化语境往往比较容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中西方海洋体育项目相互交流以及海洋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印证了开放性在发展海洋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海洋对于开放性的独特地位被凸显出来,海洋不仅作为海洋体育文化的源泉,而且更多的是承担着对外联系、对外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尤其是在海洋运动项目的更新。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运动项目都从西方引进而来,导致海洋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对于海上交流和海洋开放依赖性增加。因此说海洋体育文化离不开海洋的对外联系,同时也不难看出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海洋的开放程度。
2.3海陆交融性
海洋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它的海陆交融性。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陆地界线上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海洋文化不仅停留于沿海一线而是与内陆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3]。海洋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海洋体育文化理所当然携带有这一特征。已形成的海洋体育文化,就在以自身的魅力、感染性和活力吸引着更多以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的陆地文化。以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为例,无论我们是从海上运动项目、沙滩运动项目和海空结合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陆地运动项目的影子,如沙滩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步、沙滩拔河,这些运动项目可以看做是陆地体育文化向海洋体育文化复制式的输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海洋赋予这些运动项目的新的生命特征,即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性。可以预想到正是因为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的频繁性,以及相互的碰撞和交织,必然会使海洋体育文化变的更加繁荣,同时也必然成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3海洋体育文化的价值
3.1经济价值: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体育文化不仅是作为推动海洋体育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海洋经济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的推动力是来源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海洋体育文化产业也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海洋环境为依托,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生产海洋体育文化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为经营手段的行业。海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海洋体育文化这种群体意识的指导,在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日益趋于成熟的今天,海洋体育文化更是彰显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来说,就是海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得渠道来源于对海洋体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包括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器械工具资源、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等等。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海洋体育产业附加了经济价值属性,因此不仅决定了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体育的发展命运。所以说,海洋体育文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属性对于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人文价值:加快建设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再到家庭生活的成员价值观无不体现着现代人文思想。体育原本就是源于人,由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将这种活动回归到对于人的关心、关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大方面,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这点也可以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得到证实,因为支撑和造就奥运精神的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是人类在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案例在现代体育实践过程中屡见不鲜,如残奥会的举行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的人文关怀。推而广之,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继承了体育的运动属性,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体育文化的内核精神,即人文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是推动海洋体育文化持续发展、更加繁荣的内在动力。
3.3健康价值:推动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究极目的
关键词: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 服务功能
1. 引言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福利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提供、生态过程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1]。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属于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方向,也是海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2]。其中,以Daily和Costanza等的工作最具代表性。Daily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服务价值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内容。生态系统服务不仅是联系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桥梁,也是将行政经济手段应用于生态环境管理的桥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为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更好的理念和方法。
国内科学家积极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欧阳志云等通过计算得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为30.48万亿/年。陈仲新等按照Costanza的方法按面积比例折算后,得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为5.61万亿/年,海洋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为2.17万亿/年,是同年我国GDP的1.73倍,比欧阳志云的结果明显偏低。何浩等基于遥感数据认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万亿元。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都说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在万亿量级[3]。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出版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专著。国外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不多。Duarte分析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Hol-mund分析了大西洋斯德哥尔摩群岛海域放流5种鱼类所提高的服务价值变化。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实际的研究工作不多。徐丛春等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体系。汪永华等采用问卷方式研究海南新村海湾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价值,当地居民的最大支付意愿为56.87元/人,恢复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效益每年至少有325万元。2002年国家海洋局资助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课题,陈尚等率先对胶州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建立了我国海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2003年科技部资助朱明远等研究2种不同性质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包括养殖开发型海湾――桑沟湾、保护型生态系统――南麂列岛,初步研究报告已经完成。目前研究工作是建立不同海洋生态类型的服务功能定量和价值计算的方法,并开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软件,应用于评估4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11个沿海省区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5年3月,国家海洋局启动了为期5年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经费总额228.8万元。
2. 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研究
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内涵、服务的分类指标体系、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与受控机理等方面。对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Cairns(1997)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和福利所必需的那些生态系统功能。Daily(1997)则认为:生态系统的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Costanza等(1997)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就是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统称,它代表着人类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董全(1999)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那些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环境资源方面的条件和服务。MA(2003)则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Daily和Dasgupta(2004)进一步将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明确为: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广泛的生态效应与过程,对人类所提供的各种效益,包括了物质生产、生命支撑功能、生活满足效应和选择的保留。从这些定义来看,Daily的定义更倾向从生态学角度来阐明生态系统的服务,在生态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和认可[4]。
2.2 价值评估研究
自1997年后,许多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都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对完善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做出了贡献。Goulder等(1997)详细地分析讨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哲学基础,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除了具有内在价值,对人类还具有工具价值。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除了哲学含义以外,还具有生态学、经济学与社会学含义。在生态学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来源于生物的生存价值和协同进化,并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生境功能相关联,通常以能量的形式来表达价值的多少,称为能量价值论。在社会学中,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受信息功能支持,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学中,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是以货币形式来表达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的效用性大小、稀缺性多少以及获得这些服务所需成本的高低。生态系统服务的总经济价值(TEV)包括了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两大部分,前者又包含了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和选择价值(OV),而非使用价值则包括遗产价值(BV)和存在价值(EV)。尽管在学术上还存在着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将存在价值归类于使用价值当中[3]。同时Farber等(2002)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具有时间含义: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利息折扣等因素,人们通常认为未来的价值不如现在高。应用研究各国的学者们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技术方法对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不同类型的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批具有可利用价值的成果。
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学科发展方向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经起步,今后需要在以下10个方面加强研究:(1)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化及其在不同尺度(海湾、海盆、大洋、全球)上的转换;(2)不同海洋生态类型(如海湾、珊瑚礁、红树林、草滩湿地等)服务价值的准确计算方法;(3)重要人类用海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格局的长期影响;(4)支撑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5)各类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和海洋灾害损害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理论、方法;(6)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健康、国家生态安全的关系;(7)在县、市、省、海区、大生态系、大洋、全球尺度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8)海洋生态补偿金和生态补偿制度;(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优化沿海土地开发、产业开发、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海域环保的贡献;(10)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Daily G C. Introduction: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C] //DailyG C,ed. 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2]张朝晖,王宗灵,朱明远.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7,26(6):925-932.
徐惠恩谈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首席收藏家)
徐惠恩说:海洋玉髓产于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在亿万年前的海洋深处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奇特的地壳变化演变形成;它集宝玉石的柔润通透与黄龙玉及巴林石的奇特草花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这种宝玉石级的原料在马达加斯加的储存量极为稀少――综合这种奇石产地、材质、图案的特殊性,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海洋玉髓”。
“第一次发现海洋玉髓是在当地的一家古玩店里。当老板拿出一块质地晶莹白皙、圆润通透,画面宛如仙境的''石头''时,我完全被震惊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石头''?”徐惠恩坦言,
其第一印象就是这“石头”是否出自世间?它质地坚硬而不失柔润和细腻,丰富艳丽的色彩、奇美的纹理而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万古灵秀在其中的生命凝聚。在大自然绝妙的“天工”面前,古往今来任何一位艺术大师都显得黯然失色、自叹不如。
海洋玉髓与一般玛瑙质(类)收藏品有何区别?
海洋玉髓具优质玛瑙属性。提到玛瑙,大家印象中都是“物美价廉”的。这其实是误解。玛瑙在古代就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并颇受皇家喜爱,元代皇家还专门设有玛瑙玉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玛瑙更是身价不菲。再近一点的“小鸡出壳”、“沧桑”等,都是身价过亿。就像翡翠,老坑阳绿的翡翠与普通翡翠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一样,海洋玉髓,就是玛瑙中最顶级的品类。
海洋玉髓作为收藏新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综合众多专家的意见,海洋玉髓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美”。“海洋玉髓”拥有极品羊脂玉般的质地,细腻、光滑、圆润、通透,人的思维能想象到的图案都能在“海洋玉髓”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鸟、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你能在上面找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一幅幅大自然纯真的天工佳作,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历练,足以让任何一幅画作显得那么稚嫩,任何一位丹青大师都会黯然失色。
其次是稀,“海洋玉髓”的产地是马达加斯加,原石的储量本就不多,并且从数万吨原石里只能挑选出约百分之一含有美妙纹理的原石――极像翡翠的“赌石”,从数万吨原石中得到质地优良、图案精美无暇的上品确是少之又少。
再次是奇,“海洋玉髓”的图案比巴林石及黄龙玉的草花更丰富,令人惊奇惊叹。
季荣伦谈海洋玉髓
虽然,喜欢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值得收藏的品种却不是很多。来自于马达加斯加的海洋玉髓,润白、纯净,非常难得,它的莹润剔透使其别有韵味,兼具黄龙玉和玉石的优质特点。而它奇特的草花图案更是具备广泛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它对促进国际文化和资源的交流,都非常有意义,是赏石领域里的大好事。
挖掘海洋玉髓的价值其实可以跨两个行业,一是个珠宝业,一个是赏石领域。在目前的珠宝市场上,各种镯子、配件琳琅满目,而像海洋玉髓这样含有独特草花图案的玛瑙却很少见,如果将其巧妙地加工制作,将会是难得的佩戴精品。
如果将其作为观赏石,光是颜色白净,质地细腻是远远不够的,其文化内涵才是彰显其珍贵的关键。而海洋玉髓所独具的草花图案正是其不可多得的文化元。
刘元生谈海洋玉髓
玛瑙,我们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作为雕刻材料,主要以暗红色的为主。但是海洋玉髓,这种颜色和图案,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觉得是比较新奇的。
海洋玉髓十分有特色。第一,图案美观。在玛瑙里面,有草花图案的不少。但是相比较来说,海洋玉髓的图案更丰富、更完整。
另外,从地质学角度来说,玛瑙中的草花作为一种现象,在地质现象里是比较普遍的。但是“海洋玉髓”比较特别。其他品种的草花图案以平面居多,但海洋玉髓的岩石层是曲面的比较多,立体感比较强。相当于是“长”在了石头中间已经愈合了的一种图案。所以,海洋玉髓的原石材料极为稀少。
再从市场的角度看,现在,玉雕行业面临着买不起材料问题,并且,原材料快要枯竭了。以大家熟悉的翡翠、白玉为例,最近三年涨了至少十倍。这些原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随着人们对其认知程度不断加深,价格还会不断高涨。
但以白玉翡翠为代表的玉石很难满足现在的中国市场了,而“海洋玉髓”恰好及时地弥补了市场空缺。所以,此时海洋玉髓的出现是一个好消息。
刘谈海洋玉髓
(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刘)
“海洋玉髓太漂亮了,应该让更多的人看看这么美丽的‘海底精灵’,出这本书很有意义啊!”
高美斯
谈海洋玉髓
“光滑、温润的手感,细腻、通透的质感,丰富多彩的图案,让人啧啧称奇。
张原谈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拥有着优质玛瑙的属性,不仅如此,海洋玉髓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块海洋玉髓上独一无二的花草图案正是其文化元素所在,人的思维能想象到的图案都能在这方寸之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鸟、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能组合出一年四季的景色。
俗话说“时间是一切,时间是人生存在的资本。”这句话用来描述海洋玉髓的存 在也再贴切不过,海洋玉髓这一深埋在海底的精灵,它的形成离不开亿万年岁月的洗礼及地壳变化。
“观赏石是大自然形成的,其中似与不似的东西多,成像的东西少,能成具象的东西更少。物以稀为贵,海洋 玉髓里能形成这么多具象的图案很是难得,未来市场价值也一定不菲。”
“未来中国的观赏石事业任重而道 远。”张原说。观赏 石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及其采集、收藏、展示、交流、贸易等 一系列相关活动,从属性上说,是一项涉及科学、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仅仅靠一个部门或某个区域性 社团组织进行管理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 的、能够连接政府和社会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观赏 石社团组织势在必行。
王丽霞谈海洋玉髓
(参与起草过“观赏石鉴评标准”的专家组成员)
“海洋玉髓的奇特草花让我感觉惊奇,但徐惠恩与海洋玉髓的奇缘更让我感慨。”王丽霞说。她呼吁,海洋玉髓具备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是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事业,因此需要产业的滋养和支撑。而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往更高的档次定位,才能体现它的经济价值。
大家都对大海略知一二,但你知道这些吗?那就请看一看以下的这些资料吧。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达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一米,四个主要大洋的深度是:太平洋四千两百八十二米,大西洋是三千六百一十七米,印度洋是三千八百九十七米,北冰洋是一千两百米。海洋和生命的起源关系密切,生物的演变进化离不开海洋。时至今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海洋了。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海洋的面积就有3。61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而陆地的面积只有1。49亿亿平方千米,仅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海洋作为地球上的特殊空间,无论是它的物质资源价值还是政治经济价值,都远远超出人类原有的知识。人类对海洋的需求不再是渔人之利,舟揖之便了,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有条件以进军的姿态走向我们的海洋。
海洋未来将会成为我们人类的粮仓,有些人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江苏镇江句容宝华中心小学五年级:徐宇康
关键词:自然资源;财产价值;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6;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4-0097-05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环境资源危机形成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将自然资源视为财产,以对待财产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凡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便为人们所追捧,从而对其进行非理性的开发和掠夺;凡是对人类“无用”的资源,便为人们所抛弃,任其毁损与破坏。这种以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经济价值为依据进行取舍的自然资源观念,与现代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理念格格不入。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属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理解自然资源之于人类的价值,从而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价值观,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财产属性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缺陷
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来看,作为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基础的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财产属性(如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也具有非财产属性(如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然而,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过分地关注和强调自然资源的财产属性和经济价值,忽视自然资源的非财产属性和生态价值。与之相应,传统的民法,无论是大陆法系的物权法,还是英美法系的财产法,都将自然资源作为其财产权利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主体对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的权利、权能。通过激励权利主体对自身利益的积极追求,藉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期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也大都强调对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财产权基础的构筑。不可否认,财产法和以财产权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功能与作用。但是,财产法和以财产权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功能缺陷,无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这是因为:
一方面,财产法在设置的目的上,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实现对物的利用的最大化。斯蒂芬·芒泽在《财产理论》一书提出财产与财产权的配置的三大原则。第一个原则即是功利和效率原则,该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对物的使用、占有和转让等的功利最大化;二是以实现对物的使用、占有和转让等的效率最大化。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像财产所有权那样如此普遍地激发起人类的想象力,并煽动起人类的激情……”美国学者诺思和托马斯在总结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西方经济发展时认为,正是所有权制度的有效性,才使得社会经济力量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因为正是所有权这种法律制度,才使得社会的每个人都激发出了创造的活力。而从现实来看,人类所遭遇的环境资源危机,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将自然资源当作财产,以对待财产的方式来对待自然资源,把自然资源作为财产权利的客体,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最终导致环境资源问题的爆发。正如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加勒特·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一文中的描述:“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再增加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但每个牧人的聪明都足以使他明白,如果他们增加一头牛羊,由此带来的收益全部归他自己,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则由全体牧人分担,于是,牧人们不懈努力,继续繁殖自己的畜群。最终,这片草原毁灭了。”可见,如果把一种资源作为实现或谋求自身利益的“财产”,仅追求经济学意义上的“最大产出”而忽视对自然资源本身的保护,就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直到资源枯竭。因此,将自然资源作为财产或财产权利的客体,是人类遭遇环境与资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人类习惯于根据对自己的有用性来评价事物,凡被人类视为是有用的资源,会以财产的形式为人类所过度开采或开发,面临枯竭的危险;而未被人类所认识的,至少从人类的角度,目前还未能发现其有用性与价值的一些动植物物种或其他矿产,被人类当作是“无用”的废物,被人类随意而漫不经心地抛弃,面临灭绝。正是人类的这种冷淡与不关心,造成一些物种与资源的破坏与灭失,并进而对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财产法只保护对人类“有用”的资源理念,最终注定要失败。“单纯依据经济上自私自利的考虑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体系是没有希望的、片面的。这种体系容易忽视许多缺乏商业价值,但对群落健康运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陆上群落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些依赖于财产法来保护自然资源的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面对那些需要保护的自然面貌、动物和植物物种、物种群落和全部生态系统,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因此这些非资源的保护者一般都试图凭借改变标签来保护他们的“无用”物种或环境,发现一种“价值”,使非资源变成一种资源。正如一位学者形象地描述这种现实:“完全建立在经济动机基础上的自然保护体系有一个基本的缺陷,即陆地群落的大多数成员都没有经济价值。……如果有一种无经济价值的生物受到了威胁,我们又碰巧喜爱它的话,我们就会巧立名目,赋予它以经济上的重要性。”
二、自然资源非财产性的基本界定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们所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的总和。一般而言,自然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然性或天然性。即自然资源无论是作为物质、能量,还是要素、功能,都是不依赖于人力而天然形成的,是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长期发展、演变、进化的结果。正如有学者所言,“自然资源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天然性”。
二是有用性或价值性。通常认为,所谓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总称。无论何物,既然能称之为“资源”,本身就已经体现了其对于人类的有用性,即能为人类所利用,对人类有价值。这种利用价值,或体现在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生产原料,或体现在能为人类提供能源动力、社会福祉。同时,应当认识到作为“有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被认为是“无用”的自然环境要素也可以转化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原来“无用处、无价值”的海水也能够成为对人类“有用、有价值的”的自然资源。
三是稀缺性。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稀缺”一词时,总会想到某一事物或资源“稀少”、“紧缺”。但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而言,资源是有限的。确切地说,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相对不足。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毫无疑问,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无论多么丰富,总有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而人类的欲望总是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旧的欲望满足了,又会出现新的欲望。与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相比较,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从现实看,一些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储量十分有限,即便是一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其再次生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相对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这类资源同样稀缺。如果人类对其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其再生的速度,势必会造成这类资源的枯竭。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以合理的、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四是整体性。作为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即“大自然的每个创造物都有自己的存在,都是一个特殊概念,但它们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表达、形容。如森林资源与水资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会导致水资源的流失;生物资源与化石燃料之间也有着直接的联系等等。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强调人类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
(二)财产的构成要素
所谓财产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为主体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并且为主体现实地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一切人类劳动物。对于财产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是财产应具有价值,能为人类所利用。财产的核心是强调其对权利或利益主体——人的有用性或价值性,如果缺少这个要素,财产的概念便无从谈起。
二是财产能够为主体所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一种物质、资源或产品要成为财产,必须是能够为主体排他性地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否则无法成为财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财产法要确定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即什么是财产法的权利与保护的标的。并非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财产,例如人的名声、姓氏、工作,虽然这些都属于我们,而且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它们不能被处分,不能被我们赠送、出售、租赁或遗赠给他人,所以这些东西不是财产。”奥诺认为,财产的要素清单包括:占有、使用、管理、收益的请求权;转让、放弃、排他、抛弃的权利;消费或破坏的自由;征收或征用的豁免;不得有害使用的义务以及履行法院判决的执行责任。如果一个人对于特定的物,享有所有这些要素或者其中大部分,那么他(她)就拥有了它。
三是财产须为主体现实地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在第二个特征里,笔者主要侧重于对财产能够为主体所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可能性进行论述,但这只是说明了某一事物具备了成为财产的可能性,并不代表着此物就已经现实地成为财产。某物要成为财产,除了具备有用性与价值性,能够为主体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可能性以外,还要求主体现实地对该物实施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就如同自然界中的一枚果实,本身具有价值,能为主体所控制和占有。但是,在人类对该果实实施控制、占有之前,它是不属于任何人的“自然物”。只有通过人的劳动,使其摆脱了原有的自然存在状态,将他的劳动渗入其中,才能使它成为他的财产。就像洛克对财产的来源的论述一样,当某个人把劳动施加在不属于任何人的物品之上时,财产就形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谈到,“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就说明了,某一自然物要转化为财产,除了本身具有价值,能够为主体所占有、支配以外,还必须有主体以符合法律的形式表达其对该物实际的占有、控制或支配,将人的物化劳动融入其中。
(三)自然资源非财产性含义
对于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自然资源因其自然性或天然性而不能自行成为财产。如前所述,某一事物之所以能够称其为财产,不仅是因为该物之于主体的有用性与价值性以及该物能为主体所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可能性,而且要求主体实际地对该物行使这样的权利,现实地控制该物。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该物才能成为其财产。否则,便无法使其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财产。如同洛克所言,需要主体的劳动渗入其中,使其脱离自然的状态,那样橡树果才由天然的果实变成主体的财产。自然资源因其自然性与天然性,没有主体实际控制力的介入,而无法由自(天)然属性的资源变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产。
第二,有些自然资源因其无法为主体有效占有、支配而难以成为财产。如阳光、空气、海洋等,尽管它们之于人类有价值,能为主体所利用,但是由于这些资源的独特性质——非独占性与难处分性,使其无法为主体排他性地占有、使用,无法对其像其他私人占有物那样随意进行处分,而决定其无法成为人们的“财产”。正像普芬道夫在《论人与公民在自然法上的责任》一书中所指出的,“并非每个或所有的事物都必须变为财产,有些东西能够——另一些东西应该——保持与人类种群和平共处的原样而不受到损害。对于某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尽管它们有利于人类,但试图去分配它们将是既不合适也不必要的,因此它们仍然应该一视同仁为任何一个人所用,举例言之,比如光、太阳的热、空气以及海洋,等等。”
第三,某些自然资源因其多元的价值属性而不适宜仅作财产来对待。如森林、河流、湖泊、草原作为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这些自然资源,尽管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它们可以作为人类的“财产”。但是,从环境与生态整体的角度来考虑,不应视其为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加以处置的“财产”,或者至少是不应该仅视其为“财产”。作为人类环境构成要素的自然资源,无论是森林、河流、湖泊、草原,在对其性质进行描述或界定时,要做全面的、整体性的考虑,而不能仅仅着眼或立足于其经济价值或经济利益。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之需要的价值来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化象征价值等。正因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我们在观念认识上不能对其价值做片面的理解,在自然资源的价值利用和合理保护方面,也不能厚此薄彼,而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例如,在决定是否开发一片森林、如何开发一片森林的时候,既要有资源的经济价值尺度,又要有生态价值的尺度;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生态与环境效益。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应服从于生态与环境效益。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环境与资源危机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人类只考虑资源的经济价值,过分关注和重视资源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和淡化自然资源之于人类的生态和环境价值所致。
三、强调自然资源非财产性的价值与意义
提出自然资源非财产性并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而有其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有利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价值观。早期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因其在产生过程中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由于自然资源在供给上的无限性,从而被人们视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的无偿恩赐,可以任意掠夺开发、挥霍浪费。18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自然的掠夺和开发力度。整个社会的发展强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而其生态与环境价值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关注和保护。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生产高能耗的产品,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长期地由生产引导的消费模式形成了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结果是环境资源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要关注自然资源的生态与环境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对于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的价值上,而且也体现在自然资源对于生命支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上。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的有机协调与统一。
第二,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多元价值的发挥。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社会生产的原材料、燃料的来源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场所,它具有财产属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资源又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它具有非财产属性,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自然资源的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对待自然资源时,不能仅简单地将其作为财产来对待与处理,也要关注和考虑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之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科研价值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注重自然资源多元价值的均衡发挥,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其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