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概念范文

影视文学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影视文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文学概念

篇1

关键词:专套本;英美文学;期待视野;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21-02

专套本是国家教育部为了填补专升本的空缺,弥补更多的专科生本科段学习需要的空白,也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节约学习时间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本科段的学习。因为学习时间短,获取本科毕业证快,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这种时髦的、快速提高自己文凭的学习方法。但是,专科和本科同时学习的压力骤然增加使学生某些科目出现了焦虑、厌倦甚至是放弃学习的念头,而英美文学课就是英语专套本学生的巨大障碍。面对这种压力,一贯的传统教学中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本人根据这几年英美文学教学的经验,在本文中提出了运用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基本理论中的期待视野概念,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消除学习焦虑,提高及格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分析焦虑情绪出现的原因

“学习者必须在有了安全感,没有烦恼的情况下才能专心完成学习任务,人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此为前提。”[1]La Forge认为,“学习焦虑感也会阻止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吸收,妨碍学生学习思维的正常进行。”[2]所以,要想学好文学,首先解决焦虑情绪问题。这些焦虑情绪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

课本内容难是学生焦虑的最大原因。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它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3]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中有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有各种典故、格言、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有古代英语,有方言。还有庞大的词汇量。这些都使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时手足无措,感觉自信心受挫。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经用公式i+1来说明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现在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该为i+1。如果难度为i+2,则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压抑和焦虑。[4]而对于专科段的学生来说,文学里面的很多文本的难度可能是i+2,甚至是i+3或i+4吗,这样的难度自然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自信心缺乏是引起焦虑的另一原因。英美文学课一般是给英语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这些学生在语言应用、文学知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学习英美文学课相对容易。但是,专套本面对的是英语专科段的学生,他们在词汇量、组织语言、理解文本、和文化知识积累方面显然是存在差距的。这些差距使得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能否顺利拿出本科毕业证感到焦虑。

二、唤起学生期待视野,减轻学生学习焦虑情绪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基本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主要指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是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接受的前提条件,包括读者从已阅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不同的文学形式与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主观条件。简而言之,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已有知识积累的总和,而这个总和可以随着你的阅读经历而不断改变。[5]但是,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不了解,对各种典故和格言不熟悉,对历史没有概念,这就导致学生对课本中的作品内容、作家介绍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没有“在阅读文本之前的已有知识积累的总和”,即没有期待视野。没有期待视野就没有学习共鸣,没有学习共鸣就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效果,没有学习效果就会引起学习焦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减轻或者消除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焦虑情绪,首先就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期待视野,即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前积累有关作家和作品的知识。当进入某一位作家或作品的学习时,学生的期待视野被唤起,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唤起学生期待视野的方法如下:

1.从专套本的大一新生开始,设置定时的电影欣赏课。选择的电影必须有意识地与英美文学中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关。电影是学生们都喜欢的娱乐形式,电影中的声音、图像和音乐都会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学生对文本的具体内容和背景有了很深的了解。正如曹蓉蓉所说:“作为通俗艺术手段,电影语言相对文本更简单直观,能够让更多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对作品的背景和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也能最快地拉近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小说文本之间的距离。因此,采取观看影视作品是学生快速了解作品背景和整体内容的最佳方式。”[6]这个组织学习的环节虽然轻松愉快,但也不能流于形式。对学生要有严格监督机制和某种检查机制。电影结束后必须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作业。所提问题应让学生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从而出现逆反心理。作业时间不超出十五分钟。作业上交批阅,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形成书面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人物分析和作品鉴赏能力、自我观点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焦虑情绪。

2.为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本人所在学校强制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书籍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政策要求的书单中有很多是英美文学中的名著。因此,借助好这一平台,帮学生筛选英语专科学生必读的书目,并要求定时看完。学生既完成了学校的读书考核任务,又积累了文学知识,进一步拉近了期待视野和英美文学文本的距离。必读书单在大一新生开始就下发给学生,每本书前列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读后形成小论文,篇幅不限。每学期末,教师批阅,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本校严格的读书考试监督制度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3.提前一周下发要学习的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和相关评论。因为专套本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学习预习环节中的查资料工作就由老师代劳。学生在闲暇时对这些文章浏览,在脑海中对马上要学习的作家和作品有了大概的了解,对那些遥不可及的各种流派就少了些畏惧感。期待视野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会很容易被唤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的听天书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4.传统教学中用讨论法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传统教学法在应试教学中必须存在,但是适当地采用讨论式教学必将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和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在校的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都已经开始对爱情、友情、社会、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还不够成熟,正盼望着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这就是素质教育,也是很多英美文学专家所倡导的:文学教学担当着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建设大学精神文明的重任。所以,在文学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与学生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爱情、友情、金钱、梦想、未来等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提出的讨论题是:小说中一共有几对儿新人?他们都是为了什么而结婚?你更支持哪种结婚理由?这些问题紧扣教学重点,也与学生所关心的爱情现实主体密切相关。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已经欣赏了电影并且阅读了文本,加上自己对爱情的观点,讨论热烈而精彩。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和文本的主体交相融合,唤起了学生的期待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潜力。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了学生的爱情观、生活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时间,不能把文学课变成了不严肃的娱乐课,偏离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

专套本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英美文学必须兼顾应试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提高考试通过率,同时也应顺应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潮流,响应教委提出的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而唤醒学生期待视野的方法部分解决了上面的两个问题。期待视野概念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事半功倍的理想方法,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痛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78.

[2]La Forge P.G.Ref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79.

[3]Bassnet S.Grundy 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M].Longman Group UK Ltd,1993.

[4]Krashen,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1.

[5]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篇2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传统的隐喻理论,他认为隐喻应作为属于一种修辞手段而存在语言内部。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学长们逐渐的也对隐喻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他们也将其认作为一种认知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和认知学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不仅仅只用于修饰语言,更多的是认识与表达经验的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是一种使用的具体概念来理解另外一种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部分学者认为:隐喻性就是人们在行动、思想的概念体系本质。而概念隐喻也就在这时提出,并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部分之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的概念隐喻

(一)词汇教学

英语对话的民族思维不仅仅能够用词汇体现出来,而词汇更多的是将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渗透到了其中。在认知语言学当中,一词多义主要是一个词语存在许多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一种语言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认知手段由某一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经过逐渐的演变、延伸,转变成其他意义,也成为人们将认知逐渐的范畴化、概念化的必要结果。而教师仅仅是讲解了其表面含义,很少引导并为学生解释该词语的隐喻意义,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最终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就算将单词背诵下来,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记。

(二)文化教学

语言以最广泛的社会性存在于社会,充当其载体。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机制、认知和类似的心理基础上的概念隐喻,要阐述的含义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在人类的认知当中,体现出了英汉概念隐喻中的重合现象,但是因为使用语言的双方毕竟存在文化、体制等方面的不一,所以概念的隐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概念隐喻,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根源上的差异,了解到英语语言与汉语在本质上的区别,分析两种语言不同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

(三)写作教学

在大学英语的写作过程中,错误的词汇搭配几乎成为了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而通过分析来看,语言的搭配离不开概念隐喻的存在,而语言的差异性也使得同样的概念词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搭配。

篇3

小学生在学习几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几个水平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长期探索,指出学生的几何思维主要存在5个水平:直观、分析、推理、演绎以及严谨。这五个水平并不是连续的,但它们之间却是顺次的。根据范希尔理论所给出的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学生相对应开展的学习活动表现为:熟知、受指导的定向、描述、自由定向以及整合阶段。这一理论对于有效指导几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几何教学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几何学习发展水平划分为以下几个水平(如图):

水平1:直观/表象

学生能按照外观从整体上识别图形,这种识别活动常常依赖于具体的样板,如学生说所给的图形是长方形,因为“它看起来像是门”,这时他们并不关心各种图形的特征性质,也未能清楚地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仅仅是建立一种直观感知,在头脑当中留下的相关物体的表象信息。

水平2:描述/分析

此时学生已能确定图形的特征性质,并依据图形的性质来识别图形;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清楚地指明两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水平3:抽象/关联

这时学生已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能通过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将图形初步分类;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贯通概念间的逻辑联系。

水平4:贯通/系统

这时学生已能理解几何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概念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刻和全面。

目前在小学生学习几何概念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是逻辑思维与几何知识及相关技能、经验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鲜明要素和非鲜明要素相互干扰,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表征

(1)仅注意概念中较明显的特征。例如,“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长方形是对边相等的四边形”,而把“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征遗漏了。因为在几何图形中,边的长短比较直观,而角的大小则比较隐蔽。

(2)把图形的某些表面形象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长和宽不一样的是长方形”,“长方形是两条宽和两条长”,“有高、长、斜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等。

(3)受直观材料的影响。例如,“一张纸摸上去光溜溜的是面积”等。

(4)不能准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在回答什么是“平行线”时,不会用“相交”这个术语表达,而说成“两条线永远不会碰头”,把射线说成“把一条线永远射下去”等。

2.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分能力不强

任何事物都既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所谓掌握几何概念,就是掌握几何中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关键是必须把几何概念的特殊(非共有)因素和一般(共有)因素区分开来,如果找不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属性,也就难以确定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3.抽象概括能力弱

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概括,思考具有概括性才能进行抽象。任何一个几何概念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弱。

支架式问题在小学几何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支架式问题,指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框架、脚手架问题,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相关教学的深入理解,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以便于学习者能够顺利地解决复杂问题。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中的“支架”式问题需要考虑支架搭建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是否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能够进一步逼近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潜在发展水平”。结合张纪云老师《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下面将具体阐述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和策略。

1.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关键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2.巧设问题情境,搭建有效“支架”子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根据数学问题的结构,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界定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非良构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往往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恰当的“支架”式子问题帮助学生走进成功解决问题的宫殿。

在《平移与旋转》这节课当中,张教师首先通过创设“为了迎接2010年亚运会,广州在美化广州的工程建设中,市政府在道路扩建中遇到了需要保留一栋历史悠久的岭南古屋”的非良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探索欲望。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搭建了两个有效的“支架”问题,引导学生打好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基础。在解决支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两组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的展示,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感官去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3.提供有梯度、针对性明确的支架问题内容以及多元感知素材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概念教学 原因 措施

一、首先是教师层面

要熟练有效地开展概念教学,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具备相当高的素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备受关注。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高校培养方面

现在中学历史老师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师范院校,现在的师范教育存在不少缺陷。如教育内容过于知识化、学术化,教育专业技能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相脱离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师,师教育必须全面改革,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归纳起来是对以下能力的培养:

1.1史学研究能力。高校教育中,对于师范生的专亚知识培养是很到位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培养,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教学中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学生认为生的概念,教师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2教育教学能力。在历史概念教学中,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三大能力:第一,合理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历史概念具有广泛性,涉及面广,这就需要中学历史老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在介绍部分概念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整合,让学生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去理解和把握,推动概念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二,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现在城区的中学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名专任历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并且能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丰富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在介绍部分概念的时候,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基本职业素养,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学阶段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是教材上并没直接下定义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和表达。

1.3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能力。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课改精神,首先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对于新课改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对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让每一位师范生熟悉课改精神,懂得如何践行。

二、在职培养方面

真正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教师才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应该加强。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心,因此,加强中学的校本教研,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教师职业培训,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等,都能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三、教师个人方面

1.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学记》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位墨守成规的老师是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与时俱进,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老师才是经得起教学实践考验的。历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

2.能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方式各异,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做一名智慧教师,能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辅助教学,方能事半功倍。

3.对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备教材、备设计、备策略、备课程标准、备重点难点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备学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样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只有备好学情,才能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教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4.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一名历史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基础体现在:具备丰富的通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能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完全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学科综合性强,历史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关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四、教材层面

1.从编写人员来讲,要配备优秀的教科书编写队伍。这一支队伍应该包含三类人,高级专家,有经验的中学教师,以及专业编写人员,这样一来,三者结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教科书的编写才会走入良性循环。

2.从编写设计来看,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构建历史学科基本结构,明确该学生掌握的理论概念,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在概念的表述形式方面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但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在这个阶段,概念可以结合图片、表格等不同形式进行辅助表达。初二转初三之后,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已经构建,这个时候抽象能力不断提高,部分概念可以由学生自己概括得出,教材的概念表述可以慢慢倾向于理论概念的表述。

3.从编写内容来看,要贯彻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史学界存在争议的概念,应该列举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同时,要把部分缺失的历史知识补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学生层面

1.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21世纪,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课本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所以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积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历史。尤其是对于不太理解的概念,要通过自己的再学习,将概念掌握。

2.要掌握学习概念的方法,尤其是培养从材料中总结概念的能力。论从史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史料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自己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影视文学;审美;语言

传统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而如今在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影视文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后来居上成为能够与传统文学体裁相并列的新型文学体裁。那么何为影视文学呢?一般是指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给受众者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学,但是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不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学,但是由于它是以影视传播为媒介的,所以又带有影视媒介的特点。影视文学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媒体相结合的新时代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代影视文学形成的背景

影视文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要想分析影视文学,就不得不先来说说文学。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过程和样式几经变迁,由简单逐渐趋向繁杂,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就是其表现手法,一直都是运用文字。无论是为了塑造形象还是抒感,都是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一直针对的是欣赏者的视觉方面,在科技还没发展到更加进步的时代,这种平面式的接收与解读形式一直占据着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的表现形式从无声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才从最开始那种仅仅以活动影像的组合来反映现实状况的阶段逐渐脱离开,而新兴的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又很快地跟进,在地位上逐渐地取而代之,电影的表现形式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影新阶段的到来,为了顺应有声电影的发展,相适应的电影剧本也逐渐产生,这种为了供应电影拍摄而产生的剧本供应,慢慢随着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系统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样式的新兴文学——电影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电影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它是融合了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往往只需要欣赏者去“读”即可,然而电影文学却是兼顾了“读”与“看”两方面的优势,几乎可以兼顾欣赏者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视觉上的效果还是听觉上的优势都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欣赏者获得全新的感受。几乎是同一时期,无线电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利用无线电波的信号,广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如电波的发展催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广播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是传统文学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广播文学与之前的电影文学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欣赏者的娱乐内容。在后来出现的电视文学更是吸收和发展了电影文学的直观形象和广播文学的精彩对白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学样式——电视剧本。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糅合,终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影视文学。

二、影视文学中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影视文学和影像艺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向性艺术媒体,它们一个是以语言作为本体,一个是以视觉作为本体,但在发生学上又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都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符号所组成的语言链;而影像的特点则是具体,我们平时面对的影像都是一组组活生生的具象物质世界。语言的特征是具有概念性和普遍性,而影像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性和特殊性。语言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生成意义,而影像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意义。语言和影像之间没有交集。从根本意义上讲,语言和影像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文字)和影像在我们的视觉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们各自在两个相悖的维度上发展自身,实质上是词与物的对立性,这是一种来自哲学方面的阐释。

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对于具象世界的不可言说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佛教禅宗的“顿悟”说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这类说法,都深刻地揭示了词与物之间的悖谬性。萨特强调的是作为“文艺对象”的具象世界,这个从根本上说来是用“静默”的方式来构成“词的对立物”的。这种对词物之间矛盾的概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拓宽了理解语言与影像之间关系的视野。

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语言与影像、词与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抗性,这是本质上的差异,不过也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办法互译。因为视觉先于词语而产生,视觉艺术当然也就先于语言艺术,其相对应的物质存在自然也就先于语言存在。正因为图像比概念先产生,字来源于画,所以日常的语言交流才能成为可能,字与画之间的相互转移才有其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代经常有“诗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这在符号发生学看来,说明二者是有共同的因子和一致的要素的,这也构成了影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首要决定条件。

影视文学在功能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先决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先达到“纸上看片”的审美功效,那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根据;在这点达到之后,才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剧本基础。就好比语言和影像、诗与画之间永远是一种近似的互文。不过相对的,读与看的基本矛盾也就构成了一切剧本审美创造的悖论性因素。

三、影视文学中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审美创造,它能够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即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最为独特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阐述了词语发生的条件,主要起源于具象的立体三维世界,那些概念性的词语最早的产生是具有其个性化意义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心灵层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丰富的变化,才由最开始的具体向抽象化方面转变,由个别化转向一般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容、广泛含义的抽象化符号。维柯曾对语言的起源有过一个有趣的隐喻——“以己度物”,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视觉和感觉中那些个别的或者具体的东西来为对象命名,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化最终就形成了能够代表同类事物的“想象性的类概念”,这一点在之后慢慢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典型化萌芽。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字的发生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形化过程,比如我们把“鹿”这个今天使用的文字与甲骨文中的鹿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创造文字的这一过程正是先民们对具象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此看来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就更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具象化的结果,中外语言文字的发生史表明,从原始时期发展到今天的交际符号,由最初文字语言的抽象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概括化和信息化的语言载体,抛弃了文字的原始特征,转而成为一种更为适应时展的载体。语言主体作为存在本质的一种哲学表征,其自动性和非逻辑性同样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能即时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或写下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用不着先进行一次“以己度物”的隐喻,然后等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之后再做表达。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反思的整合化过程,这个论点在他的论著《野性的思维》中被反复提及。按照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作为文学的语言就更是如此。影视文学的语言在创作思维上是延宕性的而不是瞬时性的,是推理的而非自发的。那些剧作家们为了使自己内心所想到的形象具体化,不得不努力让心中所想的那团闪烁不定的模糊心象在内觉的映照觉知下慢慢地清晰起来最终呈现在心灵之幕上。说到底,影视文学的首要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无定型的朦胧的内觉意象稳固化、具象化和个体化。以语言作为工具和材料从而进行视觉造型的浮雕,并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具象。审美思维就好像是显影液中感了光的一张白色相纸,时间就是晕染剂,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图像逐渐从无到有,由模糊到清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是蕴藏在诗学之中的情感与觉察感知的心理。这正好呼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鹿”字的比方,是一种从现代文字向甲骨文字返璞归真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剧本的写作中文字描绘的对象已经由画册移植到心灵之幕上了,但是本质上依旧没有摆脱剧本初始期那种文字说明式的创作思维。

可是影视文学这种具象性思维的定式就像一条皮鞭一样,规范并且严格指引着审美想象这匹桀骜不驯的骏马朝着一定的具象物质世界前进,路线是既定的,不允许更改或者旁骛,这样的限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影视文学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文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势头不减,却依旧未能像小说、诗歌、散文那样有令读者回肠荡气、掩卷深思的煽情效果。小说或者散文在其表现形式和词语选择上更加自由和随意,情感准备方面也更加充沛饱满,影视文学在这一点上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个案。

四、结 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对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前中国影视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剧作家们对影视剧法操控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下对影视动态的宏观掌控,而是以人文主题为内容,如何对关于崇高、悲剧、存在等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命题上进行的追求和解答,对于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追思和诠释是众多影视剧作人必须面临正视的重要命题。影视文学的发展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本,但是也必须要遵从影视的句法及其规律,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追求,那么影视文学审美特性也必将局限于此,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的工具,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这才是影视艺术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将人文精神寓于影片中,并将这种精神弘扬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影响、指引受众者,杜绝那些低俗、消极的思想,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喜悦之心。这才是影视文学应秉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廖艳霞.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2]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