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房屋设计教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关于“如何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抛物线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照灯就是利用抛物面的光学性质制作而成,将点光源发出的光,折射成平行光,照射到足够远的地方.教师在引入课题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抛物线,同时对比二次函数及其图像,向学生抛出“如何给出抛物线的定义”,从而引出新课.
2.关于“抛物线定义的教学”
在介绍抛物线的画法时,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抛物线,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点的运动过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动点的运动规律,用心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在画抛物线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抛物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对抛物线的定义特别要强调的是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否则动点M的轨迹不是抛物线,而是过定点F垂直于直线l的一条直线.如,到点F(1,0)和到直线l:x+y-1=0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为:x-y-1=0,该轨迹是过定点F(1,0)且垂直于直线l:x+y-1=0的一条直线.
同时,也可以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概念,例如几何画板等,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动点的运动轨迹.但有时教师由于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一般都会在课下就做好课件,课堂上直接演示.实际上用几何画板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时,建议教师让学生亲历课件制作的过程,演示过程中注意动点的运动速度的控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样的过程会有利于学生在动态变化中强化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关于“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教学”
由于在教学中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都需要建立坐标系,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对“如何建系”的思考,例如抛物线方程的推导中为什么不将定点设在坐标系的原点处?或是以定直线为y轴?这样的思考无疑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标准方程的意义,进而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建系的方式,为了使抛物线方程最后的形式简洁,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并做计算,从而找到较好的建系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因为这是求曲线方程的关键.
还有在推导的过程中会遇到方程的化简.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都会遇到类似的方程的化简、利用多个等式于不等式的关系解决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问题.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方程的学习仅限于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不等式的学习也仅限于一元一次不等式,高中阶段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师从学生这样的经历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本章时代数变形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缺乏信心、经验不足.因而,建议教师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积累代数变形的经验,提高代数推演的能力.
另外,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于是希望学生自己归纳出抛物线开口向左、向上、向下三种情形下的方程,并求出相应的顶点坐标、焦点坐标.建议画出表格的第一、第二列,引导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将下表补充完整.
4.关于“知识巩固”
考虑到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要求掌握,所以在设置例题的时候要有梯度,例如: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方程:
同时,为了强调圆锥曲线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选取实际应用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模型观念,为运用这些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做了良好的铺垫.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内容为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一节课是在学完“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将研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拓展到抛物线,又是继续学习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分析
教学重点:抛物线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p的几何意义;
(2)能用抛物线的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抛物线与椭圆、双曲线的类比,培养学生类比归纳能力。
(2)在抛物线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抛物线定义的诠释,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四种形式的抛物线的美。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椭圆和双曲线的方程,但学生仍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还存在障碍。
(二)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几何图形来发现轨迹上点的特征的能力较强(数形结合),但计算能力较弱,因此在方程的推导中会遇到障碍,成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采用引导发现法,即“创设问题―启发讨论―发现结果”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以画一画、议一议、求一求、用一用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1.认识抛物线
(1)利用多媒体给出嫦娥一号飞船的运行轨迹图,引起注意。
(2)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有关抛物线的实例。
2.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怎样画出抛物线呢?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下是否可以像圆一样用方程来表示?
(二)新课部分
1.画一画(画抛物线)
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三角板、细绳、铅笔,同桌一起合作画抛物线。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纸板上面,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在直尺的边缘,取一根直线,它的长度与另一直角边相等,细绳的一端固定在顶点A处,另一端固定在纸板上点F处。用笔尖扣紧绳子,靠住三角板,然后将三角板沿着直尺上下滑动,画出抛物线。
目的:(1)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动手的学习机会;(2)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点的集合为抛物线”有深刻的理解。
2.议一议(定义及概念)
设问1:通过上述的实际操作,请问抛物线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设问2:为什么要相等?反之,若不相等会怎样?
目的:通过上述的学生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加深对抛物线定义条件的理解。
3.求一求(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类比于椭圆的学习,来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到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设P是抛物线上任一点,要求抛物线方程,需要借助直角坐标系。已知一条抛物线及其准线,有几种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方程?(分组讨论设问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怎样?)
设问1: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目的:通过对每种方法的分析,找到最适合、最简单的方法。
设问2:与椭圆、双曲线一样,怎样得到不同形式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让学生自己建立不同形式坐标系,探索得出结论)
目的:从多个角度认识抛物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用一用(知识运用)
例1:(1)抛物线y=ax2(a>0)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思考变式:如果(2)的焦点分别在x轴负半轴、y轴的正负半轴上呢?
目的: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加深对抛物线的焦距与标准方 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会求标准方程的基本量。
(三)小结部分
通过整理知识,使之形成网络。
提问―小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整体优化能力。
(四)作业部分
通过作业训练,巩固提高。
五、板书设计
充分体现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结合使用多媒体、演示板教学,使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形象化。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在一次次探究、讨论、总结中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工作;防雷等级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学校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加,对建筑物各项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广东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根据气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属于雷害天气多发地区,年平均雷暴日达到80天以上,建筑物雷电防护效果的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教学楼建筑物防雷效果的发挥。但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缺乏防雷保护意识,许多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标准落后,防雷装置及电子设备没有定期进行维修及检测,存在防雷安全隐患,若不进行有效的整治,很可能会造成教学楼建筑物遭受雷击事故的发生,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教学楼建筑物的防雷工程设计工作,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确保好建筑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
2 资料采集与分析
2.1 地理位置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五门”(金星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之水汇流入海处。地处北纬21°8′—22°27′东经113°03′—114°19′。雷电活动频繁,属于高雷区雷,雷电活动分析如下。
2.2 气象观测资料分析
某地区2006—2012年雷电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年平均雷暴日为51d,月平均雷暴日超过4d,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月平均最高雷暴日接近11d,6-8月为雷电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数超过8d。
2.3 地闪密度
平均地闪次数为32939次,地闪密度为41次/(km2·a),该区年平均地闪次数为3954次,地闪密度为45次/(km2·a)。
2.4 地闪强度与累积概率
该区最大正闪强度、最大负闪强度、平均地闪强度分别为241.0kA、244.7kA、39.26kA,地闪强度介于0~20kA、20~50kA、50~100kA、100kA以上的概率分别是28.24%、59.82%、10.52%、1.68%。
2.5 地闪月分布、日分布
该区地闪主要活动期是4-9月,92.5%以上的地闪都发生在这6个月。
地闪主要活跃在14—03时,91.9%的地闪都发生这个时段,04-13时地闪相对较少,约8.1%的地闪发生在这个时段。
3 教学楼建筑布局及结构
教学楼建筑物为5层砖混结构,建造17余年,长为60m,宽为20m,高为18m。教学楼无直击雷防护措施。
该教学楼无抗浪涌防护措施。配电室内总配电柜已与大楼接地装置连接,连接点牢固、可靠、无松动现象。总配电柜内各接地汇集排连接点牢固、可靠、无松动现象;各楼层配电箱内均敷设有不小于6mm2接地线。
进、出建筑物电源线、教学楼网络线应采取屏蔽措施,室内接地汇集排,布线凌乱。各个机柜、机架均应做接地处理。
进、出建筑物金属管道、建筑物金属门窗等做接地处理。
4 教学楼防雷设计
4.1 教学楼防雷建筑物分类和分级
由于该教学楼能够容纳1200名学生,属于人口密集场所,因此应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通过计算可知教学楼的年雷击次数N1=0.08(次/a),根据相关规定:预计雷击次数>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因此,对教学楼的防雷设计应根据规范规定按二类设计。
4.2 电子信息系统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
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计算入户设施预计雷击次数N2(次/a)=4.58。
教学楼N=N1+N2=4.81(次/a)
4.3 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计算
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按下式确定:
NC=5.8×10-1/C(3)
由学校的实际情况得:
C1———建筑物结构、材料因素,砖混结构1.5;
C2———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因子,使用架空线缆设备1.0;
C3———电子信息系统设备耐冲击类型和抗冲击过电压能力因子,较弱1.0;
C4———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域(LPZ)的因子,设备在LPZ1区内1.0;
C5———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信息系统业务中断不会产生不良后果0.5;
C6———区域雷暴等级因子,多雷区1.2。
C=C1+C2+C3+C4+C5+C6=6.2
NC=5.8×10-1/C=0.094,因此,N>NC。
5 教学楼防雷设计
5.1 外部防雷设施
教学楼长60m,宽20m,楼高18m,于是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
经勘测得土壤电阻率为500Ω·m,可计算地网有效长度为45m。
5.1.1 接闪器
在屋面使用避雷网作为接闪器,使之在屋面组成10m×10m的网格。教学楼的避雷网采用直径不小于8mm的圆钢铺设,同时应在建筑物易受雷击处加短针保护,如建筑物阳角处、屋脊等,高度约0.5m。
5.1.2 引下线
引下线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小于8mm。引下线沿教学楼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在人员流量较大的地方,引下线应采取暗敷、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防止跨步电压或产生电位差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引下线的接地部分埋深应不<80cm深度。
5.1.3接地装置
本设计采用直击雷接地网作为联合接地装置。按照共用接地系统设计原则,直击雷接地装置、网络机房接地装置和浪涌保护器接地装置联合接地体,接地体的接地电阻≤1Ω。
5.2 教学楼内部防雷设计
笔者从课程自身特点、授课学时、学生及老师等方面剖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的涵盖内容较广,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篇,为学生重点讲解的是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构件组成(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各构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构件具体的构造方式。比如屋面构造,不仅要知道所选择的面层材料,还必须了解每层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浆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束后还要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沿袭多年,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觉得这门课学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构造方法等内容时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考试时也很难答出理想的考试成绩。
1.2授课学时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分配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大量缩减,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却纷繁杂多,学时和教材内容之间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3学生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一方面,学生认为授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见过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诸如平、立面的单元及组合方法,线条的处理方法,如何体现建筑形体的美感、质感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典型建筑实例现场演示,即使依靠最详细、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是无法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外观的,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2.1教学内容精炼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精挑细选”,删掉老旧重复内容,强化技术应用性与时代性。如《房屋建筑学》教材里的墙和基础构造这一章里,有专门的一节内容涉及3~4个篇幅来介绍实心粘土砖,包括它的制备工艺、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现实中,在我国多数地区,这种粘土砖因会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资源被政府颁发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砌块来代替,但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来看,仍普遍存在以实心粘土砖为讲解重点,而对其他砌块却介绍很少的局面上。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学大纲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选好授课内容,与时展相并进,是确保学生将来学有所用的关键。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通过寻求多样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
2.2.1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程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告一段落后,针对基本概念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或某一建筑工程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信息往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学生们理解薄弱的地方,从而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老师能够自始至终的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大有裨益。
2.2.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大跨、超高、新颖、奇特的建筑结构日益增多,这些结构形式很难通过叙述表达清楚,只能通过搜集图像资料,加入文字、影音、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呈现给学生,采取这种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感受,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可将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随时将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并在授课时有针对性详细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就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2.2.3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各种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方式错综复杂,头脑中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若能将现场实际工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解“屋盖支撑”这一节时,只凭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很难理解各种支撑布置情况,这时可带学生到屋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支撑及其布置情况,以及各种支撑的作用。这样通过屋盖结构现场教学,学生对屋盖结构就不再陌生,对屋盖与各种构件的连接也会有较深的认识。
2.3实践教学要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们会对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过程有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多样化、工程化。给出多组接近工程实例的课设选题,最好每人一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方向自主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过程管理。设计前,为学生进行设计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规范、构造及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表。课程设计期间,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进程和设计能力都要有所记录;(3)科学的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应制定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量,结果应能反映出每名学生在设计期间的综合表现,例如课设成绩可从设计计算书的内容、施工图纸的绘制、平时表现、答辩情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综合考量。
3结语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载体任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企业理财岗位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教学载体是27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是高度仿真的62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课程内容选取
(一)课程内容选取的总体思路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1)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确定的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有:筹资管理能力、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证券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利润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管理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2)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能够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决策;能够运用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方法,进行财务规划与控制;能够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模式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单项情境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等三个阶段,形成“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一)单项情境实训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62项工作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单项理财能力。每项工作任务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每个班分为6-10个学习小组,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阶段进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如图5所示。
(二)校内模拟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分为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两项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虚拟综合理财能力。项目综合实训通过创设虚拟企业,模拟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情境,完成从资金筹集到财务分析各环节的综合工作任务。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提供一个完整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员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培养学生财务决策的全局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实现知识从分散到综合的初步转化和迁移。
(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真实综合理财能力。
企业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贯穿于三个教学阶段中,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教学形式
(一)案例分析 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实训 一是自主构建Excel模板进行财务决策。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这种方式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也提高了学生利用Excel自主建模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网中网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操作。学生通过操作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能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上角色,完成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是证券模拟操作。通过证券模拟软件和网络股票模拟操作,熟悉股票投资的全过程,体验股市的高风险、收益的不稳定,为将来从事证券工作准备条件。四是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训练。学生分别组成若干个管理团队,互相竞争,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每组要亲自经营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并要连续从事2至3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的结果将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科学决策程序。
(三)校外实习 一般有假期实习、基地实习和毕业实习。假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调查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或到企业中工作;基地实习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单位进行全职实践。
(四)毕业设计 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践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体取决于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范围内实践财务管理知识。
五、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注重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62项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虚拟理财情境,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二)案例教学法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或借鉴经典财务管理案例,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典型案例引出,经过一个“引出案例—明确任务—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任务拓展”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设计出形象鲜明的影像、图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字,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境下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创设高度仿真的10个学习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情境中扮演筹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利润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角色,以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五)专家进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授课、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学术前沿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经验感受。这样不仅能使该课程教学及时抓住财务管理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且能让学生间接感受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课程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授课、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程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设计虚拟理财情境,实行情境化教学 创设虚拟公司和虚拟理财环境,让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训室或利用财务管理实训软件模拟完成现实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实现知识能力有效迁移。
(二)利用Excel、财务专用计算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课程组自行开发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系统,引入财务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手工计算、创设Excel模板计算和利用财务计算器计算三种计算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在财务管理实训室进行,师生人手一机,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此外,本课程还建有精品课程网站,师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互动。
七、课程教学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灵活多样,平时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考评内容包括校内单项情境实训考评、校内项目综合实训考评、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和校外实习考评四部分,分别占50分、15分、15分和20分。评分依据分为实训态度、实训中的表现、协作精神、作业质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六部分,分别占10分、20分、10分、30分、15分、15分。具体计分办法如下:(1)单项情境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其计分公式:单项情境实训成绩=62项工作任务的算术平均分数×50%。(2)项目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项目综合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分数×15%。(3)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实训成绩由系统自动产生,第一名得15分,每降低一名减1分。(4)校外实习考评,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校内领队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按个人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每项实习任务100分。每项校外实习任务成绩=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评分×70%+校内领队教师评分×30%。校外实习成绩=9项校外实习任务算术平均分数×20%。(5)学生实训总成绩=单项情境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成绩+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成绩+校外实习成绩。
[本文系高凡修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1.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对学生在通过教学之后应达到的学习水平程度要形成正确的期望,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纺织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
2.教材内容特点
学科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就截然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的不同。
3.学生特征
教学活动的效果是在学生身上得到最终体现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个体差异、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4.教学环境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地考察本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
5.教师自身素质
要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好坏,除了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作为依据外,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与素养来判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能被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驾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
二、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讲练结合法
在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法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练习从实质上将其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反应速度较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讲练结合法能够让职业中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训练。在《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中运用讲练结合法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纺织专业课,当每上到一种新的组织时,教师必须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与织物的特征、组织的形成原理、上机图绘作以及上机要点等进行详细透彻地讲解,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白板上按照正确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作图的方法,之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图步骤尝试新的组织的绘作,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以便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只有多听多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做一体”教学法
纺织专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可以将课堂移到实验室。如在讲到一些简单组织时,就可以利用小样试织实验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训项目,将教学做形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景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既定的教学目的为依据,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以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知识讲解与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组织形成从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每讲到一种新的组织时,可以先通过图片、视频及实物向学生展示该组织,使他们对织物的风格特征有直观地认识。如在讲授织物风格特征时,有许多描述织物风格与手感的专业术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易造成空对空的教学效果。但如果能多找些风格不同的面料,让学生亲自对不同面料进行手感目测,就可以使抽象的术语变成学生直观的感知,从而使抽象的“爽、滑、弹、挺、柔、糯、丰满、悬垂感”等表征织物质感的术语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肯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可将课堂与实训或实习现场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到上机图的组成时,教师可利用小样织机,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边做边总结,利用实践结果达到知识巩固与技能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围绕预先设定好的“教学任务”开展和实施教学,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所扮演的仅仅是项目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引导和协助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理解以及掌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直接全程参与。在本课程的实践课中就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在原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等组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预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块小样,花型、色彩等自定,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内部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制定计划,解决任务进行中的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完成自己设计的小样试织。最终成果的评定也由学生自己参与决定,每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要对本组的成品进行展示及答辩,之后由小组之间的互评选出最受喜爱的作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责任感参与到学习中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增强,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交流法
关键词:程序设计;任务驱动;软件剖析;实验教学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50-02
程序设计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任务是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二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时只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彼此独立、没有联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零散的知识,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老师讲课听得懂,代码也看得懂,就是不会自己写代码,时间一长,失去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授课老师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上机完成,并把运行结果和相关程序写到实验报告中,由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给出学生本次实验成绩,这种实验模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动手能力,且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实践环节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软件的演示剖析和实验教学软件系统等手段,完成课程的教学。该方法用于教学实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显著。
1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结合软件的演示剖析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提出任务,通过演示剖析事先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提出实现该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算法,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即可实现该软件,引导学生通过上机自主完成本任务模快的学习,课堂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1 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提出的任务应具备以下特性:
⑴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
⑵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任务出现;
⑶趣味性:设计的任务要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⑷创新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C语言为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课程教学可设计为以下任务模快: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控制、数组、函数、预处理命令、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位运算、文件。
1.2 演示软件的设计
针对每一个任务模快,事先设计好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该软件所解决的问题力求做到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如,在C语言循环控制内容的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3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兔子。小兔子长到第3个月后每个月又生一对兔子。假设所有兔子都不死,问每个月的兔子总数为多少?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算法设计:
1.3 软件的演示和剖析
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演示解决该问题的软件,让学生了解软件并对软件的功能产生兴趣,同时将整个功能的实现过程和代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算法,了解所学知识的使用,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记忆。通过软件的演示剖析,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积极探求,并让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完成任务的学习。
2 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用于实验教学的软件系统,本系统采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结合的两层C/S与B/S结构,包含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实验过程管理模块、实验成绩管理模块、作业生成等功能模块,实验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2.1 实验任务的设定及实验作业生成
按照课堂任务模快的教学要求,由教师先对本次实验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设定,包括应掌握的算法及其实现的语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同时设定实验所需时间等,然后由系统自动抽题组合,生成本次实验作业,直接显示在界面上。
2.2 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作业
通过学生管理模块事先将学生的信息导入学生数据库,上机时先进行登录、验证,进入系统后即可下载实验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本次实验作业。
2.3 实验成绩的评定
学生提交的作业由系统自动评判,给出学生的本次实验成绩,并写入学生信息数据库,同时生成本次实验的班级成绩表。
3 结束语
本文对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结合软件的演示剖析教学模式以及通过软件系统完成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中采用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⑵通过趣味性软件的演示剖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对软件的设计思想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
⑶通过软件系统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松敏,王国强.案例一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2):132-134.
[2] 蔚治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5(32):45-46.
关键词: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定位
一、引言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诈骗变成行业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依靠合法人才或会计人员并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掌握法律法规,对专业熟烂于心的会计,审计办事的归纳人才,法务会计变成如今社会的紧迫须要。国内的局部高等院校正在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尝试创建新的法务会计专业,建立自己的法律事务会计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存有诸多弊端,如教学方法不恰当,理论与实践之间严重的分离等。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改善,将对法务会计的正常发展产生影响。
二、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教育目的
课程设置的宗旨是符合由学校有秩序组织教育。一套专业的课程与彼此分工与协作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是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美体现,构成学生的道德品格,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平台的完整。在法务会计的情况下,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适应培训目标。法务会计专项教导的宗旨是达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树的须要,娴熟把握法律与会计业务。法务会计不是法人的简单总结,会计人员不能掌握会计法和掌握法律。会计和法律知识的知识在法律会计人员方面是一样关键。然而,到如今为止,因为国内的司法考试不牵扯会计教导训练与考试课程,各大学在正常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设置会计方向,所以理解会计法律人才应该是法证会计独特的专业培训目标。换句话说,市场的真实需求定夺了这方面人才的宗旨。
三、法务会计学科的准确定位决定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科学合理的学术倾向,给学科进步夯实了厚实的根基,推动学科持续迅速发挥发展。法务会计着重关注会计,法律,审计领域等学科范畴,各个对应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特征学者针对它又不一样的学术看法,甘愿将其分支单做钻研课题。假设限制在知识构造与专业思路惯性里,学者们一直把会计或法律等娴熟的学术方面思量问题,法务会计仅仅是学习会计或法律的新视角而不是新兴的学科,所以你会错过纪律进步的机遇,让进步早起的课题不被人为要素影响。法务会计专业业务指标是:掌握会计,审计,法律,统计,逻辑,心理学,专业学识与技术等学科当做依据;厚实的语言与语言表述,人机交流,讯息取得实力与解析处理法律问题的实力;把握专业学识与辨析会计诈骗的能力;熟悉国内外会计与金融对应方针政策与对应的国家法规;知晓学科的概论前言与进步;把握文件搜索与讯息搜查的基础方式;把握外语,熟练使用电脑。法务会计师跨学科教导的宗旨,须要综合多学科学识,专项教导体制策划和多学科学者在真诚合作后团结奋斗。作为中国的一个新课题,法务会计得到了很大的热忱。
四、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大学通修课
大学课程都是必修课程,比重占有三分之一,关键涵括两个课程:一是人文素养课程,诸如政治、体育等。法务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优良的素养与成就,局部课程有益于塑造学生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历史观。国外法务会计前段的钻研效果,因此优良的外语储备尤为关键,特别是在一些小型语言学习中将变成将来职业角逐的重心角逐力。二是学校课程。法务会计工作这在做欺骗与解决时,应当拥有处理思路。
2.专业基础课
专项基本课程涵括法律与会计基本课程,上述均是必修课程。思量到法务会计专业的特征是第一思量法律,综合将来学生参与法律司法考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教育部法律问题指导委员会要求开放法律专业16个专业课程除了中国法律,国际法,国际经济法以外的全部科目,相较法律专业,仍是减免了部分学分课程。在会计专项课程角度,能够配合注册会计资格考试和会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讯息体系等强制性课程的需求。
3.专业主干课
关键课程是法务会计专业的重心课程,因专项建树宗旨与人才教导训练准则所定夺。专项中心课程是免费教导课程,关键涵括:法务会计,司法会计鉴定,金融欺诈筛查,欺诈调查预防,经济犯罪调查和证据法等。
4.专业选修课
法务会计专业的关键课程涵括法律与会计。选修课程的设立原则应以专业化的应用和完善为基础,不包含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专业课程和法律与会计专业课程应设定选修课程,如国际法律,律师和公证实践,犯罪心理学等;会计专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案例,计算机取证技术等。拥有做完该课程实力的学生能够充实自身的专项学识构造,筹备做资格考试与深入学习。
5.实践教学课
法律会计专业的实践应当达到法律专业实践与会计实务的时间标准。由于中国如今并无实际的法定会计部门,因此学生的实际教导分为做好法律与会计专项实践训练的两个部分。在法律上,实践教学的做法,如法庭审计,模拟审判和司法机关的做法;完成会计核算,会计模拟,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五、法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定位
法务会计是实用的文科专业,定位的教导方式密切关联实践教导运用宗旨,着重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实力。依据法务会计专项训练宗旨的标准,关键学员的方向应当拥有夯实的会计核算学识,拥有法律与计算机运用实力,实践实力强。所以,法务会计专项教导方式应当在实际实践里执行夯实的概论时间教学辅导,能够让学生拥有专项实际运用的能力。所以,应当第一时间调节老师构造。除局部概论课程外,从实际工作全年只或兼职邀请拥有足够阅历的老师,围绕真实工作里的重点和困难,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授教学,让学生了解法务会计程序的实际工作,确定证据材料和犯罪学的财务会计程序,犯罪心理学对应学识与工作方式。同时引起学生的真实兴趣,塑造学生的实践实力。依照课程程序,设置学生的实习是合理的,减短非专业活动的时间。
六、结语
中国法务会计实务与钻研才慢慢起步,发展仍旧存有诸多弊端与阻碍,尤其是法务会计专项课程与定位问题的教学方式,是处理如今弊端的紧迫需求。完善处理好这些弊端,能够深入促进法务会计的建树与进步。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法务会计人才,我们要加强整个的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18.
[2]程乃胜.论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C].第三届全国法务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09:2-3.
[3]张苏彤.法务会计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5.
[4]张秋银.法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32-33.
[5]杨春凤.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6,(10):10-11.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教学;程序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56-03
1前言
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课程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实验教学占1/3至1/2或更大比例,许多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教学和上机操作才能掌握。因此,如何搞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和实验教学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教材限制;教材的内容很难及时更新;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师生比达不到要求,老师指导实验的劳动强度很大,效果不好。
2“任务驱动”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
2.1“任务驱动”方式的实验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高校的老师研究开发了“任务驱动”方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CAI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的题库采用全开放的Word文档系统及帮助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本系统提供的是一个“任务驱动”方式的实验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批研究性实验课题,根据教学的最终目的,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相应的帮助文件中给出难点提示以及必要说明,由学生自行完成课题。“任务驱动”方式的实验教学是以单个学生为主体,还是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和改革的地方:大量学生作业的存储和管理,增加了教师课后的工作量;学生之间的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2“小组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小组合作教学即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应是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针对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了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的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彼此的互助,使之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虽然“小组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优势,但是在小组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例如,它的实施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小组成员与任务的确定都要合理安排,否则适得其反。
2.3“任务驱动”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结合的尝试
如果将“小组教学”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进行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正好满足了小组项目、个人实践的要求,如果给每个小组赋以明确的任务,实验效果将大大改善。“任务驱动”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的结合不但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重担,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程序设计从本质上说,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团队的劳动成果,因此,在学校培养学生学习如何编写程序代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方法和合作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还反映了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3具体实施方法
针对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的特点,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的结合,达到教学过程中各种效果的最优化。
1) 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驱动”实验平台的建立
建立一个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网站,将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到互连网上(网址:/holly_he),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和讨论的空间,建立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工作和自学的实验平台。
2) 实验课题的设计
课题小组教师设计一批研究性实验课题,根据目的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相应的帮助文件中给出难点提示及必要说明。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课题的设计也将逐层展开,可以给出设计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及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计算机案例或者是课程设计的相关题目。
3) “小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
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不同课程中具体实施这种基于“任务驱动”实验平台的“小组教学”方法。我们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班级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三门课程中具体实施了这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
4) 基础教学“专业化”
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从“专业化”应用的角度来教学,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资源、信息处理方法融入到相应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应用中,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在本学科中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效果与分析
我们分别在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四个班级具体实施了这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具体的效果与分析如下:
1)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利用工具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实验任务提前在实验平台中,每个小组都想抢在其他小组的前面,课前主动根据实验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积极准备实验。各个小组之间都在较劲,在上实验课时快速进入实验状态,有步骤和目的地做实验,大部分学生都争取在课内时间完成实验,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2)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
实施过程中发现,在实验题目和分组名单出来之后,学生的压力增加了,他们自己主动分工,提出各自的设想和实施方法,带着问题和想法做实验,实验的目的性大大的增加了。
在实验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及时通过实验平台向任课老师或者同学提问。课后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实验平台给老师提问来继续完成实验课题,学生之间也会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的讨论,学生养成了有问就提、有问就互相讨论、请教的良好习惯。实验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和钻研的自主性。
3)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由于实验平台在互连网上,学生能随时访问,向老师提出问题、学习需求以及反馈教学效果等信息。又由于实验平台的开放性,不仅仅使我们学校的学生通过实验平台进行学习和提高,还有其他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利用我们的实验平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共同进步。
4) 在互连网上的实验平台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增强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空间和新手段。
实验平台中包括了能自动更新的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网络博览和网摘,这些信息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参考,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一个窗口。
5) 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高年级学生的实施效果比低年级好。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比低年级学生好;同时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自我管理能力也比低年级学生强很多;再者,高年级同学希望多接触一些与以后工作相关的实验题目,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而我们在高年级班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主要采用课程设计的方法,课题的专业性大大地吸引和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这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方法,一来可以满足高年级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愿望,再者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空间,给他们涉足社会和接触实际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当然,低年级的学生也要尽早实施这种以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的教学手段。
6) 通过基于“任务驱动”实验平台实施“小组教学”方法的实验效率和效果都比传统的单个学生做实验要好很多。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整理学生在实验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同时教师对类似的问题可以统一做出解答和答疑,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大部分的课程都在有意识的推广和实施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其主要形式是课程设计。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我们希望学生把软件工程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的方法用在每一次实验任务中,实验任务与实际工作内容、形式相关,培养社会人才所需能力,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5总结
在“任务驱动”方式与“小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教改小组建立了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任务驱动”实验平台,整理和编写了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材,并在多个班级开展和实施。这些成果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乃至整个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程教学都有重大改进,对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以后的教学都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的达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学目的。
Experiment Teaching of Program Design Based on Group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 Driving
HE C Yongling1ZHENG-Yanhua2GUO -Suixun 1
(1.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College of Physics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A new method of group teaching based on task driving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pecialt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in existence of Program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indicates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well cultivate students’ self-study ability,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can maximum improv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can reach the purpos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better. It deserves to experiment and spread.
Keywords: Program Design; Experiment Teaching; Task Driving; Group Teaching
参考文献
[1] 于斌. 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5).
[2] 金勤献,陆晨.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信息交互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5).
[3] 郭外萍. "案例+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4] 肖荣. "任务驱动"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2).
[5] 周小丽. 基于任务导向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应用与实践. 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7).
作者简介:
何永玲(1981- ),女,湖南永州人,广东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关键词:高职 微课程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24-02
一、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教学以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优势,迅速掀起了一场突破资源单一型传统教学的教育革命。而且,这一特质也与高职学生乐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二、 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欲望。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能在微课程的使用中收获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涵盖知识、行为和情感在内的层次化教学目标,每一类目标又细分为不同等级,能力要求随等级依次下降,实施分层梯度推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合适层次和精准梯度的确定则源自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未来微课程使用环境的可靠预测以及长期一线教学的经验累积。
(二)应用举例
现以“经营杠杆”为例,展示层次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甲、乙和丙三等。每等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行为和情感目标三部分。
1.甲等目标。(1)知识目标。充分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充分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熟练掌握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迅速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掌握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2)行为目标。能够熟练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逻辑和创新思维。
2.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了解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了解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2)行为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养成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知道经营杠杆作用效应的衡量使用经营杠杆系数;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2)行为目标:尝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构建雪片化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时长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以通过该微课程学习,达到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每节微课程内容的选取,既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内容自身又要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因而,需要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如雪片般分解细化。
(一)实施过程
将完整的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独立单元,各自形成独立的微课程资源。每个微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构成也需要有效分解,细化为一定逻辑关系串联的几个知识点的集合,每个知识点内部再拆分成几个精心提炼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分解。而对关键词含义的精准掌握奠定了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底层基础,知识点的逻辑串联又有效组合成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整合。就像雪花自上而下飘落,每片雪花独立存在让我们能够看清楚雪花内部的细小结构,而每片雪花落地又共同覆盖成整片雪地,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雪的规模和形态。
成功的分解和细化源自平时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专业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积累,各种有关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想法在头脑中碰撞,激发出符合授课者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从而搭建起该课节的知识架构,再往框架中添加具体内容,让教学内容不断立体丰满起来。
(二)应用举例
首先,经营杠杆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存在。“经营杠杆”自身教学内容分解和整合可以类比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体现为对力的放大效应,而该效应能够形成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支点(作用点)的存在是引起杠杆放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于杠杆的两端,即具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对象;并且,每个作用对象距离支点(作用点)的距离大小决定了力的放大程度。因此,“经营杠杆”的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分解为经营杠杆的产生原因、作用对象和作用程度的衡量,前两者组合形成了经营杠杆的含义,最后一个内容形成了一个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衡量指标――经营杠杆系数(DOL)。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分解,以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为例,对于数量指标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计算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公式,而且要明确计算结果所代表的财务含义;不但要明确含义,还要能够探讨如果该项数量指标传递的财务含义不够理想如何改进调整它。从而将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进一步分解为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含义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到知识点的细化。以经营杠杆的含义为例,含义经过分析又分解为了固定成本(原因)、息税前利润和产销变动率(作用对象),实现知识点到关键词的分解。反过来,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支撑了每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逻辑整合又宏观勾勒出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实施过程
辅助声音、影像、案例和游戏等多种手段,努力寻求诠释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按照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具体到抽象实现新知识的初步接纳,通过个别到一般实现新知识的引申迁移,通过现象到本质实现新知识的理解拓展。
恰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源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多看、多听、多思积累下来的“素材”资源,根据每节教学内容所需在“资源库”中反复检索,挑选出适合的“素材”,而每一个原始“素材”又需要经过精心剪裁成适合本课节的表现形式,初具雏形再经过前期教学试用,反复调整,最终成型。当然,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要注意时间上避免过长喧宾夺主,形式上避免过于花哨本末倒置。
(二)应用举例
在具体到抽象的接纳阶段,我们通过“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游戏进行“经营杠杆”作用点重要性的引入。具体过程是:向学生展开一张印有两个黑点的白纸,请学生思考: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限于固有思维,学生可能回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带领学生突破平面思维,如果将两点用直线相连,取直线中点对折,可以看到两黑点将实现重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将原有平面的最短距离缩减到更小至没有,从而突出作用点的重要性。
从具体内容入手抽象为新知识中的第一个核心知识点,带领学生接纳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在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过程,学生通常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除非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存在。在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展示、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相互作用对象的识别中,通过引入具体公司销售案例,在数字计算中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引起放大效应的原因――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产销和息税前利润。
从个别企业的产销案例入手过渡到所有企业适用的经营杠杆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推广引申。在现象到本质的拓展阶段,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为例,经分析,不但接受销售额与经营杠杆系数反向变化的结论,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在销售额逐渐递减时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化情况,不但带领学生观察经营杠杆系数越变越大的一般事实,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到当销售额持续减小到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的特殊情况,提示学生尤其关注企业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的作用效应,正效应可以实现更大收益,反效应则导致跌入更深的亏损绝境。从影响方向的表象引向背后更深的影响实质。
五、 形成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形式。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核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过程进行中多次成果汇总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当然也包括上述两者的结合评价。日常课堂教学中,一般理论类课程选用终结性评价居多,实践类课程选用过程性评价居多。而微课程教学由于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更利于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学习前,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微课资源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初步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成果,可以简单设问回答和收集学习问题为主,通过学前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设置更深入的考核成果,可以讨论、分析和总结为主,通过学中评价了解新知识重难点的消化情况。学习后,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和辅助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各阶段动态化的考核成果综合、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Z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4
前言: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的重大国策,只有发展好了教育,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援国家的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是建筑类专业学校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从事土木工作的人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实际教学中仍多采用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很有必要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上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
1.在课程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倡使用现代化、科学的教育体制来教导学生,在新的体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重视,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因此各个学校当前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加了解学生、如何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围绕这些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因此,建筑学校要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必须要抛弃以老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深刻地认同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把学生这个主体因素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在课程设计时更有针对性,课程设计的效果才更好。其次,授课教师一定要在课程设计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把学生为主体这个教育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2.重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案例的多样化,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相关教学内容的生动展现,教学案例选择的是否成功,与最终的教学质量优劣密切相关。所有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注意科学性、合理性,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为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学案例最好能从身边的生活实践中选取,比如学校里的实验楼、宿舍楼等,用这些作为例子,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更好地去研究所学的内容。在多选题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时候,难免会有不足的地方,通过实物观察和自己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起到了引路人和实施者的作用,教师引导的效果如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对学生引导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耐心,不要一蹴而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应该注意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进行到教学实践环节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布置应该合理、科学,要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来给学生建立起跟他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建筑设计理念。比如在布置构建方面的作业时,可以布置货仓的规划、别墅的规划等,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建筑规范的重视,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材都没有突出建筑规范的重要性,但是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和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向规范的设计道路上前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建筑标准规范,要详细的给学生讲解。
3. 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有一个现状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参与教学活动缺乏积极性,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现代教学模式所不提倡的,因此,必须要大力地推进教学改革,敢于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围绕这个主题,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以下粗浅的探讨。
案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案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更加具有直观性,根据要讲解内容的不同,选取相应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剖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研究兴趣,还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大大超出预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运用时,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授课教师应该确定本次课所授教学内容的大方向,比如进行的是餐厅设计、教学楼设计等,就应对所讲内容的基础性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为下一步的设计打好基础;第二:老师应该选择那些科学的、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组织学生针对设计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总结设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在这些过程中,授课老师适时给学生以引导,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三:课程设计和建筑模型可以相互结合。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可以和建筑模型制造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建筑模型是以直观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将抽象知识点具象化,所以,授课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建议学校采购些必要的建筑模型,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建筑模型结合提供教学支持。此外,若是针对简单的建筑模型,应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共同完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加以运用。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拿出来,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教师做好引导及最后的总结,点评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修改时有方向和目标。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是设计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剖析,然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要求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及问题回答做总结。第二是设计草图阶段,教师应该根据相关建筑设计规范,严格审核学生给出的设计图纸,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给学生指出草图中不合理之处,给出修改意见,耐心引导学生,直至设计草图通过审核为止。
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一项突破,发挥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课件教师应该自己制作,但制作过程应参考那些优秀课件的积极因素,争取做出比较有创造性的优秀课件。当然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引路人依然是教师,教师授课若能与多媒体教学良好的结合,不仅促进教学的优质与高效,而且也更能够体现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法的应用。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了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毕业以后自己展开设计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开始学习之前,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利用好施工企业丰富的现场资源,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学习,这样学生会对自己以后所学课程有一定的概念,教师要在教学中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方应该和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协议规定好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展开铺好制度上的道路,另外,学校要分阶段组织学生去现场实习,实习的时候,不能为了实习而实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目的学习才更有效果,在这样一个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为将来的独立设计打下扎实基础。
4.专业教师应适当从事建筑工程设计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较好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还要学生能绘制出满足课程设计要求的设计图,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建筑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对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专业教师应适当从事实际工程设计工作来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以便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5.结论
教育是一个国家长久不衰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笔者根据学校从教实际仅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谈一些个人体会,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对教学改进及提高有着很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希望本文能够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雨龙.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统计与管理,2014,04:191-192.
[2]董素芹,高兵.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49+153.
[3]张琪,叶雁冰.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J]. 大众科技,2011,08:216-217.
[4]张妮.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 科技信息,2012,02:454.
[5]国静.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09,01:113-115.
【关键词】课程设置 基训 民间舞蹈 教学实践 舞蹈创编
作为培养学前教育舞蹈师资的舞蹈教学,属于学前艺术教育的舞蹈技能课它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舞蹈教学,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舞蹈美育课,而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主要对象。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演、创作、编导、教学的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能较为规范的示范、教授舞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还要掌握舞蹈教学及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课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其目的不是培养演员,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也可以说,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会跳、会教、会编的能力,要扮演几种角色,演员、教师、编导,甚至是幼儿心理专家。
(二)舞蹈课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比照舞蹈专业院校的错误倾向,幼师舞蹈教学曾长期将舞蹈动作技能作为基础的认识,将专业动作技能和表演性组合删减作为舞蹈教学内容。而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要求和幼师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的,更何况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幼儿教师。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上应以“舞蹈基础、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三个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以此来构建符合幼儿舞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应为:
1.基础训练课:包括芭蕾基训与古典舞基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将古典舞身韵融入基础训练课,使学生掌握古典身韵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把握好古典身韵的六大元素提、沉、冲、靠、含、腆、旁移极其特性,外在形象,内在意象,做到神形兼备,为以后的中国舞学习打下基础。
2.民族民间舞课: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生活、历史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舞蹈种类,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几大民族民间舞,如:藏族、东北秧歌、蒙族、维族、傣族舞蹈等。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如、胶州秧歌、海洋秧歌、朝鲜族舞蹈等。民族民间舞实行渐进式的组合教学,也就是说各舞种之间前后顺序的开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明显的层级之分,同时各舞蹈内部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动作到元素到组合,难度逐渐升级,环环相扣。
3.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设计情绪,大胆而且富于新意,二是让他们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课的内容可以以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舞考级1-3级为教材,在学习教材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及队形改编,为以后的幼儿舞蹈课教学与幼儿舞蹈创编打基础。
4.幼儿舞蹈创编课: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由于学生今后面对的舞蹈对象年龄偏小,要克服和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这意味着舞蹈更加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不同舞蹈课的授课方法
教学,是一切学校工作的中心,没有教学,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连为一体,教学成果的好坏,所体现的仍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在教育中的这对主体,它们应该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学生对每一动作的准确模仿、领会及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民间的舞蹈中的风格韵味、古典身韵及一些技术技巧的授课,都只能以“以身授法”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从教师的一招一式,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而对这些技能技巧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大量的训练量的积累方能获得。
(一)基础训练课
注重身体基本能力训练,以芭蕾基训为基础。以古典舞基训与身韵为辅助。芭蕾基训包括身体软开度练习、跳跃练习、芭蕾手位等基本训练;古典舞身韵注重元素训练及气息训练,训练学生的舞蹈感觉。授课方式以示范、教授为主,让学生不仅自己要会做动作,还要知道如何教,如何教幼儿。每节课学完新动作后,让几个学生边讲要领边示范,其余学生针对示范学生的错误表述和动作予以纠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在复习动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做,还学会了教。
(二)民族民间舞课
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针对民间舞的这一特点我们进行民间舞教学首先要创设民间舞的学习环境,音乐和服装道具是首要的,有条件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民间舞的教学演出光盘。进入到学习过程,以组合教学为主,如体态动律组合,风格组合,表演性组合等,学生有了组合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成品舞学习打下基础或是为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间舞的学习要让学生多想多练,才能真正掌握民间舞的不同风格。
(三)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示范学习方式与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模拟幼儿舞蹈课教学。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出意见,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在回课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经常给学生用多媒体观看一些优质课录像,学校也应与幼儿园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优质课观摩学习与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幼儿舞蹈创编课
创编课教学主要采用回课模式,针对每节课学习都有课下作业,第二节课回课。比如队形回课,舞段回课,成品舞回课等,以渐进的回课方式,逐步让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创编步骤和技巧,同时在上课与回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对舞蹈创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她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前提。其次,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创作。曾有位国际著名的舞蹈编导曾说“要想编好一个好作品,你必须先编一百个糟糕的作品”。在我们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程式化,我们也才能培养出“脑子灵活”的学生来。只有学生的思维活,才有可能去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并且引导幼儿大胆的想像和创造。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才华、各显其能。因此,舞蹈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安排及授课方法的选择应该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在基本训练、教学实践与舞蹈创编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不断探索幼师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林长瑛.舞蹈基本功与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施工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ouring belt of the different emphasis are classified, hous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crete pouring belt to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summarizes the of the 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flow in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pouring belt method, building engineering has wid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do a preliminary explained.
Key Words: housing project, pouring belt,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硅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硅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按后浇带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
1 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 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
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cm宽、12cm高的砖带;砖为MU10,砂浆用M5;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B2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 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4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结语: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 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彭 伟.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D].成都:西南交大,2006.
[3]赵海峰.结合设计处理好后浇带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施工
按后浇带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硅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硅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其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1 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 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 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 %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 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 cm宽、12 cm 高的砖带;砖为MU10 ,砂浆用M5 ;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2 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 后浇带施工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3.1 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3.2 对施工后浇带的具体要求
1)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后浇混凝土前要进行认真清理、洗刷、凿毛,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标准。2)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进行设法防护,顶部应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3)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试配比,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浇水养护。4)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 %后,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同整个沉降观测记录在案。
4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 %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彭伟.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D] .成都:西南交大,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