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投资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正文:
笔者曾经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就是提起跨国投资,然后观察人们的反映,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什么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提到外资,更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引进和利用外资,很少有人将这些同中国的企业联系到一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的确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殊不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赢得了国际化的资源配置环境,大多的中国企业都应该走出国门,为自己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跨国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实现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以资本增殖,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国际跨国投资活动是科学进步,国际分工细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国际跨国投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踏步发展,十多年来跨国投资金额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观。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的跨国投资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金额从1995年的331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50亿美元,2000年更是超越了12700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了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对外国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4。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其余49个是国家,也就是说,有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时隔五年,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难想象其规模和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跨国投资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尽早地加入国际竞争当中,显得尤为迫切。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国外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即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可达到1.44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多一点。随着我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并且已经达到快速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他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上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了,而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都远在2000美元以上。因此,到国外投资是万事俱备,只差行动了。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很多领域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即产业升级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一是沿海到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就是向国外此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了解国外市场的企业,向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转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市场程度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一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一方面对这种转型中的市场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将之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早半拍准则可以在国际贸易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中找到影子。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oe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这对跨国投资同样适用。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较低,因为他们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掌握生产技术,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刚好相反。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最好走这条路。徐滇庆教授根据他的早半拍准则得出结论:中国资本输出最佳的地区是东欧地区,并切举了丰佳集团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依据是这些地区国内市场化程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都远不如中国,而其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和中国类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水平上的跨国投资问题,却忽视了垂直跨国投资问题。二、这种理论只丛经济发展程度角度入手,而忽视了政治等其他的条件。以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例,其投资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1、法律烦琐,透明度低,且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2、经济困难,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期望值较高,反过来受其限制也高;3、政局尚未完全稳定;4、处于美俄争夺激烈,经济不稳定,麻烦事多的灰色地区;5、腐败、、行贿受贿严重,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等等。丰佳在那里的成功不能把这些一下都抹去。三、这种理论引导的资本流向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低级产业,不利也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我要指出,“早半拍”准则倒不如归结为一种跨国投资战略,即打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利用这种时间差取得良好的走出去效果。但是并不足以指导资本的主要流向。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不应该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地区和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在深入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投资市场和产业有所取舍,以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实际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原因如下:1、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练兵”和“取经”的最佳场所,能对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较新,可以是企业对前沿技术和管理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后起者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欧元美元作为硬通货,币值坚挺,汇率风险小而增殖能力强;5、目前欧美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另外已有的工业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资本投向正是这些地区。
解决了区位选择问题,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走出去了。一个模糊而又完美的建议无外乎考虑企业自身状况和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此问题上,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法则,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深练太极之道,将中华武功的精髓思想运用到走出去的战略中来。
对付强者,避实就虚,攻敌弱点。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硬来,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发挥灵活的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从大型相关产业的公司涉足不深的地方,推广自己的国际化品牌。
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跨国经营可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国的很多产品(劳密型)占据世界大量的市场分额,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化的交易,可以有效的减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进而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的威力。
以静制动,发挥后起者优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比较优势的战略适用的是贸易领域,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贸易利益,但容易使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固化。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来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后起者优势,敌未动我不动,敌动,我动在先。具有选择的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这样就可以跳国许多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实现企业质的飞跃。如首钢集团收购美国MastaEngineer公司70%的股份,获得了650套设计图纸,46个设计软件包,从而增强了首钢集团设计和制造重型冶金设备能力,扩大了中国钢铁工业作为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2年9月TCL集团控股的TCL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德国施耐德达成收购协议,利用巧劲,达到了利用其已有的融资和销售渠道。
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由于实力不足,我国企业采取全线出击可能隐含过大的风险,但如果采取各个突破就不会力不从心。海尔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矗立起海尔大厦使美国人开始把HAIER和HIGHER联系到一起后,与三洋机电成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把冰箱打入了很难进入的日本市场。
关键词: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风险防控
近几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逐年增长。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断加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时,建议从公司内部管理、尽职调查、交易架构、整合重组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以完成投资目的、降低投资成本、有效风险防控。
一、公司内部成立项目组
矿业并购涉及面广、耗时长,风险控制应当从项目选定甚至是日常管理工作开始做起。因此必须成立项目组,并由公司副总经理级别以上领导当任组长,下设综合组、地质组、技术组、法律组、财务组、商务组等,明确各自责任,形成对外与内部工作流程。如与目标公司对接,项目资料接收,由综合组负责,同时开设资料服务器,建立资料库,资料共享。
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一项复杂而有艰巨的工作,应与有经验、合格的中介机构密切配合,事先制定出有针对性方案、列出调查提纲和问题,要全过程参与其中,通过尽职调查来研究并确定项目问题的大小、性质,上报给公司决策层。
首先,对目标公司的目的、实力、资信等状况必须有适当的了解,然后开展财务、法律、资源等尽职调查工作,尽职调查做的彻底、全面、客观、准确,就会给正确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外矿业并购尽职调查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如下:
2.1 资源调查
2.1.1 验证资源量、储量、品位、回收率等指标
通常国外公司有意识的增大储量、提高品位、回收率、减少有害杂质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和项目估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通过专业矿业公司派出有经验的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的专家到现场实地查看目标公司做的地质工作、岩心库,通过打一定数量的验证孔取样化验等手段,验证上述指标。
2.1.2 考察和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等硬件设施
开发矿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缺一不可,如道路、电、水、通讯、车站、码头等设施。在进行可研及对项目估值时要把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价。
2.2 目标企业资产及资格调查
目标企业的资产、尤其是资产中的矿业权部分必须严格审查。目标企业各项资产的真实性、是否设定质押抵押、是否涉及诉讼仲裁,以及企业的税费缴纳状况、对外负债状况等,需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矿业权的“合法有效性”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但必须同时给予重视的是目标矿业权的矿产种类、地域范围、期限、延期和审批等事项;以及目标企业在其他与生产相关的安全、环保、土地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拥有相关证照和权利等。
除了目标企业的生产资格,交易资格也必须足够重视。交易是否已经履行了必需的内部决策程序、是否获得了有权部门的批准、甚至是否履行了应当的披露程序,是并购双方都必须关注的、关系到交易有效性的问题。
2.3 所在国法律法规、政策调查
必须尊重和遵守目标所在国《矿业法》、《土地法》、《环境法》、《劳工法》及相关税收等法律法规,它们对交易条件(包括交易主体资格、交易模式、交易场所以及交易程序等)的规定、对生产营运条件(包括企业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以及劳工福利水平等)的规定,和对在矿业领域影响甚大的税收标准的规定、对资源进出口的限制性规定等都是不可违背的。
各国《矿业法》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立、取得、流转、有效期、股份限制都有不同规定。有的国家对矿权实行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是许可证加合同管理,规定每年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和投资额,如果不能按规定投入轻者是罚款、重者吊销矿权,因此,尽职调查必须对目标国矿业法律的相关问题进行准确把握。
《土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私有财产被写入宪法,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对于土地的性质、取得、使用和转让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矿业用地涉及到原住民问题时,应尤须重视。
另外,国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特殊政策和地方惯例等事项必须足够重视,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接洽、没有很好的把握当地的需求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或进行相应的规划,并购可能很难获得实质的推进。
2.4 “环境”调查
“环境风险”,是并购中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风险,主要指软件环境:如项目所在地的宗教及文化、风俗习惯、劳工状况、社区关系等。这些可能不是一场并购中的核心要素,但其对并购完成后项目的推进,对并购目的的实现,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必须进行PR(公关关系)与当地政府、媒体、居民等良好沟通,融为一体。
2.5 税收与外汇管制
与开发海外矿业项目有关的税费、费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权利金等。有的国家对矿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限制,有的国家对外汇汇出有限制、有的国家对红利返回母国征收较高的红利税,目的国的税、费对矿业项目的并购、开发、运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尽职调查时都要搞清楚,设计合理的交易架构。
三、交易方案的设计
交易方案的设计是并购中最核心的一环。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要做出一系列的选择:
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不论是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投资的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建议不要过分追求绝对控股权,一是投资大,二是导致被并购方所在国家产生政治猜忌,而应该以取得矿产资源的销售权为主,获得资源保障。
项目定价:在项目质量、软硬件环境状况、税费标准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项目定价”以及后期项目推进的建设方案和资金投入方案;
决定要采取的融资方案和项目价款的支付方式;决定是否要先行协调当地的劳工关系;决定是否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法规、政策变化会造成的利益变动写入协议,从而约定届时另行分配的利益格局;以及决定是否把尽职调查材料清单作为协议的附件等;最终确定的交易方案将会是双方在各自所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博弈的结果。
四、并购后的整合重组
1、思维与文化
海外的资本投入和经营管理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重点,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以当地人能够接受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处理劳资关系,搞好政府公关,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以国际化的思维去审视矿业并购,尊重对方、平等互利,以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往、谈判及并购整合,才能使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避免因思维的差异而失败。
2、营运风险
矿业并购时双方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达成交易协议,却忽视了并购后矿产项目的实施和企业运营的开展,没有考虑合作后的项目开发费用。取得股权或者资产权益只是第一步,实现矿产资源的生产、利用和贸易才是并购的最终目的,所以并购后运作资金的保证,企业财务、人员、甚至文化的整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海外矿业并购新趋势
资源国家主义,即政府宣布对国家资源拥有更大控制权,公司被要求或有义务披露其在资源项目上对政府支付的金额。资源国家主义的实现形式:
1、冲突,使用军事干预来保证或保护自然资源的安全;
2、征用,通过资产国有化有偿或无偿的征用私人投资者的股份;
3、许可证,使用许可证和管制规则来控制勘探资源的权力从而最大化政府的利益;
4、税收及特权使用费,使用税收系统以及特权使用费来占用采掘和销售的中更多的利润;
5、参与股权,通过入股公司成为小股东的方式来分享利润,并使双方利益统一;
【关键词】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投资分析
1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1年制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从业人员2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被纳入微型企业范畴[1]。有些城市小微企业年产值年增长接近20%,占GDP比重超过40%[2],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日渐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贸易形式,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接近6万亿元,在GDP所占的比重攀升至13%,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调查报告》,100人及以上中小企业拥有网站和网店比例超过70%,而大多数微型企业比例只有40%,7人以下企业为22.1%[3],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参与力度远远不如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2 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
2.1 外部机遇
(1)政策支持。2008年下半年至今,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多个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例如《关于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十分全面,针对性也非常强[4]。
(2)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市场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竞争空前激烈,市场可再挖的潜力有限。但在网上市场,小商品的销售却方兴未艾,价格和服务很有竞争力。
(3)税收优惠。网上网下差价较大,除了商品中间环节费用和店面租金等远低于实体店外,网店的费税也远远低于实体店。
2.2 外部威胁
(1)市场竞争加剧。虽然网上市场带来更多商机,但网上市场同实体市场一样,竞争不可避免的,而且越来越激烈。
(2)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淘宝上输入一种商品名称,你会找到成千上万种功能类似价格各异的商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会严重降低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3 自身优势
(1)投资少。小微企业一般投资规模比较小,资产较少,经营规模比较小,投资者一般为个人,行业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专注的领域一般是大中企业没有关注到或不屑于从事的,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2)经营灵活。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微企业容易转换经营方向,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例如从生产山寨手机到上网本,再到智能手机软硬件开发。
(3)产品服务多样化、差异化。小微企业老板可能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商,还可能是广告商,更能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的变化,从而更能贴近客户的需求,推出客户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4 自身劣势
(1)缺少电子商务人才。很多企业主是本行业专家,但对电子商务缺乏了解,企业内部也缺少电商人才,于是离电子商务越来越远,失去了很多商机。
(2)对网络经营不熟悉。小企业主虽然熟悉传统业务,但对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缺乏了解,对如何结合业务开展电子商务更是知之不多。
3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投资策略
3.1 电子商务平台策略
目前可以选择的平台有两种:一是自建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维护,未必适合小微企业;对于初次涉网的小微企业,第三方平台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小微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太多而影响生产,也不会因没有人才而搁浅。而且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聚集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而形成集群将效应。这类平台知名的有,阿里巴巴,慧聪网、全球制造网,腾讯拍拍等[5]。
3.2 产品线策略
产品线策略,可以考虑“中端为主,兼顾高低”。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网购商品大部分处于5000元以下,50元以上。太低的网购金额相对快递费用并不合算,太高档的商品则可能存在物流风险,一旦货物丢失或损坏,很容易导致商家、客户和物流公司三者之间的纠纷,不仅对客户不利,而且对商家信誉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3.3 采购和选址策略
采购渠道,尽可能采用第一手货源,这样不仅质量有保证,还有较大价格折扣,销售时更有价格优势。公司地点尽可能选择网络、物流、交通和生活方便的地方,降低成本的同时,方便管理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3.4 网络营销策略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百度推广等搜索引擎推广方式,花费相对较少,但对企业来说效果明显。另一方面是口碑营销,通过信用积累,让老客户更加信赖,并推荐和带来新客户。
3.5 电商人才战略
好战略还需要人来实施,除了管理者和业务骨干要努力学习电子商务外,企业还可以外聘经验丰富的电商人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尝试,耐心坚持,相信企业迟早会从中受益。
4 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前后成本及利润分析
笔者曾调研过多家零售业和IT业的小微企业,下面以武汉某微型企业为例,用简化后主要财务数据,做一个电子商务前后的经营成本以及赢利变化分析。武汉路路通公司是一个注册公司资本10万元的小公司,近7年一直从事车用导航仪的销售,成本费用见下表。
4.1 成本变化分析
开展电子商务后,在增加了员工一人后,固定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降低了约1/3,主要是店面租金大幅降低的结果(如表1)。
4.2 赢利变化分析
(1)赢亏平衡点变化。销售的导航仪按配置高低,最低价格为199元,最高价格为1999元,我们以公司的主打产品,销量最大的中档GPS导航仪(正品征途T70 内置8G 7寸汽车车载GPS 导航仪测速一体机,市场价约520元,成本价约410元)为例,来说明电子商务前后的赢亏平衡点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成本=店面费用+人员费用
赢亏平衡销售数量=固定成本/(销售价格-成本价)
电子商务前,赢亏平衡销售数量=230520/(520-410)=2096(个)
电子商务后,赢亏平衡销售数量=168120/(520-410)=1528(个)
开设网店后,由于费用的大幅下降,每年要达到赢亏平衡需要销售数量更少了,生存压力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2)赢利状况变化。开设网店后,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生意并不好,有亏损;第二年开始实现盈亏平衡,还略有盈利;第三年销售量有了爆发性的增长,盈利也随之大幅增长,在有较好的信誉度同时,也有稳定的客户群。下面以主要产品―征途T70GPS导航仪为例来说明赢利的变化。
(3)赢利分析。开展电子商务三年来,虽然年平均销售数量只相当于未开展电子商务时的1.31倍,但年平均利润却是以前的2.35倍,主要是销量突增及销售成本大幅度降低的结果。
5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前景展望
关键词:实物期权;产品研发;不确定性;评估方法
1问题的提出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产品的研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企业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此,企业要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就必须不断研究和开发顾客满意和认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而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资经常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市场、研发周期等因素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新产品研发投资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投资决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的文献研究指出,以NPV为代表的传统DCF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产品研发投资决策,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为此,在企业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决策中引入新方法——实物期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是在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投资决策分析的特征,提出基于实物期权理论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决策评估分析方法。
2企业产品研发项目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权力,即其持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权力而无义务按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或物品。实物期权理论是在金融期权理论基础上对非金融资产应用的扩展,即把非金融资产当作标的资产的一种期权,此时期权的交割不是对标的资产的买卖,而是对标的资产项目投资的延迟、扩张、收缩、暂停等决策行为对项目影响的评估分析,是一种柔性的投资管理思想,其目的是解决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的投资决策问题,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是企业实施标新立异与领先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由于产品研发活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给它带来投资机会的价值,研究认为不确定性越高,其投资机会价值越大。为分析其投资机会价值,不妨将R&D项目分为研发、中试和商品化三个阶段(见图1),商品化阶段投资是在中试阶段成功结束之后开始的,若中试阶段不成功,将不进行商品化投资;而中试投资又是在R&D研发成功之后开始的,如果产品研发不成功,则不进行中试阶段投资,此时研发项目的损失仅为在t0时的初始投
资I0。对投资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决策,采用分阶段的投资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损失。从图中可看到,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三个关键决策点上做出选择:一是在项目立项时,即图中的t0时刻决定是否进行产品研发投资,以获取该产品进一步开发投资的权利(即在研发阶段形成看涨期权);二是在研发活动取得成功时,即图中的t1时刻决定是否进行中试阶段的活动,以获取进一步进行商品化开发的投资机会(在中试阶段形成的看涨期权);三是在中试活动取得成功时,即图中的t2时刻决定是否进行新产品市场化开发活动,以实现产品上市和获取产品销售收益。通过上述分析,R&D投资决策柔性具有明显的实物期权特征,可将产品研发过程可看作是一系列复合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利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加以分析,获得柔性投资的机会价值。
一般来说,投资决策存在实物期权特征应具备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可逆性是指某种行为一旦发生,就不可能回到初始状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项目投资决策具有类似的性质,即投资一旦发生,该项目就产生了沉没成本,项目投资所形成的沉没成本就具有不可逆性。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投资项目的不可逆性是一种不利决策因素,存在投资损失的风险。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决策者为避免投资决策不可逆行为的不利因素,提高投资决策风险收益,其决策灵活性的价值就体现得很充分,即投资柔性就相当于基于实物资产的看涨期权,为分析投资决策柔性价值,可以运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中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3在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1实物期权理论及期权定价模型
1977,年StewartC.Myers首先提出实物期权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中企业发展(收缩)机会和潜力都属于实物期权。从研究文献来看,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实物期权主要有扩张期权(expansionoption)、放弃期权(abandonmentoption)和等待期权(waitingoption)。实物期权理论是建立在金融期权理论的基础上,是金融创新工具“期权”在公司战略投资决策、价值评估、风险投资等领域的延伸运用。实物期权价值一般采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计算评价分析,在金融期权应用领域中,经典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运用最为广泛,但该模型只适用单阶段、单个期权的问题,对具有多阶段、多期权复合期权的分析就不能直接进行评价,而采用在此基础延伸形成的复合期权定价模型,即Geske定价模型。
Geske定价模型是1979年由Geske在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适用于多阶段、多期权的复合期权定价公式。其中M(k,h;p)是第一个变量小于k,第二个变量小于h,而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为p的标准二维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函数;F是对市场化阶段进行投资后产生的现金流量在t时刻的现值;Fc是第一个看涨期权被执行时项目的临界值,即第二个期权价值等于第一个期权执行价格时项目的价值,可利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σ描述投资项目不确定性的波动率;r是投资的无风险利率。
3.2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项目投资评估分析方法
大量实物期权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认为:以NPV为代表的传统DCF投资分析方法在对投资不确定性的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已不适应,实物期权理论完全可以替代,这是一种误解,而实际上实物期权方法是对传统的NPV方法的补充和修正。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中一般采用修正的净现值进行评估决策,即:修正的净现值=传统净现值+期权价值。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投资决策评估准则如表1所示(看涨期权)。在表中选择继续等待与按照期权价格出售转让投资机会的效果是等价的,而选择执行或放弃的准则是:以合理的成本花费就可以拥有继续等待的机会,就应首先选择前者。当NPV为正时,期权价值愈小愈表明应当立即进行投资,而期权价值愈大则说明应当等待和推迟投资。当期权价值大于NPV时,除非必须通过投资才能维持期权存在的条件下,才可马上投资,且投资额必须满足小于期权价值扣除其他价值损失的剩余,如负NPV,就应延期进行投资。
3.3利用Geske定价模型的实例分析
某生物制药企业开发新药,投资者在t0=0时决定是否进行初始研发投资,在t1=3年决定是否进行临床试验阶段投资,在t=10年决定是否进行商业化投资。初始投资I0=2500万元,在t1=3年时投资I1=9000万元;在t=10年时投资I=50000万元。预计商业化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在t=10年时的现值为80000万元。根据历史数据可以估计到该项目波动率σ=25%,无风险利率r=4%。
(1)用NPV法进行项目评价(假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为15%):
NPV=-2500-9000/(1+0.15)3+(80000-50000)/(1+0.15)10=-1000万元
由NPV<0可知该项目是不可行的,应当放弃。
(2)利用Geske模型进行项目评价:
先由Black-Scholes模型求得Fc=6.14(亿元),再将其他数据代入Geske模型表达式中可得C=1.96(亿元)
由于初期投资为0.25亿元,即相当于用0.25亿元购买了该期权,要从期权价值中扣除,因此最后的复合期权价值为:1.96-0.25=1.71(亿元),该项目可以被采纳。上述两种方法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按传统的净现值法,企业将会失去这次投资机会。
关键词:SWOT;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2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困境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风险投资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将国际上使用较多的风险投资同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和挑战。
一、SWOT分析方法与风险投资
SWOT分析是为决策情境提供系统方法和支持而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常用工具。SWOT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风险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风险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一定的退出方式获得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处于启动期或发展初期却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并主要着眼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产业。
二、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优势分析
1、风险投资具有高收益。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风险投资的对象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风险投资家会慎重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中小企业一旦受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借助于风险投资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企业会有足够的信心获得较高的收益。风险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后,会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再投入,从而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与其他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不像银行贷款那样贷款手续复杂,按期支付利息和偿付本金;不像租赁融资那样,要以固定的租金支付成为企业的负担;也不像债权融资那样,企业必须如期如数归还。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期限较长,对于企业而言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加重中小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其不要求控股,也不需要任何的担保或者抵押,适合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融资。
3、风险投资属于长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低的权益资本,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它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而是为了高增值和高收益,它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组织营销等各环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通过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改善形象,以利于中小企业保护其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社会地位和信用度。
4、风险投资严格规范并完善中小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风险资本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即“委托”关系,在风险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也即风险资本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管过程。风险投资会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对其所投资的企业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同时,会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求企业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投资者与企业是风险利益共同体,因而风投者会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中小企业改变其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同时为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二)劣势分析
1、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窄。在国外,养老金、银行资本以及各种民间资本是构成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约占风险资本总量的1/3左右。然而,中国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风险资本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与政策性银行贷款,约占风险投资的80%。在我国养老金本身规模小,民间资本受政策限制,商业银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等原因导致风险资本增长缓慢、风险投资率较低,从而制约着我国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2、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数量少、经营规模小、体制不健全、核心技术能力匮乏、技术储备力量不足等很多问题,所以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很大,如果再没有相关的特殊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一般来讲,风险投资者是不愿意进入这样的中小企业的,即使风险资本进入到中小企业,资金的到位率与资金的支配自由度也会很差。
3、风险投资环境较差。首先,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对相关法律要求是很严格的,然而我国风险投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比较落后,还没有与发展风险投资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法规等。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专项基金支持,而且也没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其次,从事按投资业务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够完善。另外,没有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无论在主板市场还是在二板市场上市的门槛都很高,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三)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环境与政策的改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其次,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风险投资的发展。另外,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正以较快速度增长,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了巨大的筹资空间,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潜力巨大。
2、风险投资的国际化趋势。虽然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却有很广泛的使用。宽松的政策环境,优惠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管理局等政府担保机构的成立,宽松的上市标准,高效灵活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广泛的资金来源,发达的风险投资信托,这些宝贵的风险投资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有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四)威胁分析
1、高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风险投资注定就是高风险性的化身。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是与其投资对象相联系的。而风险的对象则是刚刚起步或还没有起步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实性即风险性。这种风险由于来源于技术风险和市场接纳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的串联组合,因此就表现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高风险性。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中有50%左右是完全失败的,40%是不赚不赔或有微利,只有10%是大获成功,成功率平均只有30%。
2、企业主体自由度降低。从企业控制权及企业经营者受到约束程度,也就是从资金融入方受到融出方的控制及约束程度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它不像传统信贷不介入企业或者项目管理,风险投资中融出方往往参与到企业或者项目的经营管理,并从债权到股权角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其对主体的制约是最强的。
3、退出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退出环节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最后的部分,要使资本循环得以完成,退出是实现投资目的的唯一途径。然而,我国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以及产权市场不够发达,缺乏交易场所,使得风险投资家难以收回资金。
4、政府主导作用过强。我国风险投资基本上市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风险投资被视为政府行为,并且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其导致的结果是支持风险投资的国家扶持政策长期缺位,民间资金缺乏对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风险投资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方法得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SWOT分析表,如表1所示。(表1)
三、发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中小企业应认识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形成独具创意和成长性高的项目,这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前提和关键。另外,企业应该从自身现状和特点出发,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明晰产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这样更利于风险投资方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确立投资的信心。
(二)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筹资渠道。继续发挥政府资本作用,虽然政府资本从长远来讲不宜占主导地位,但政府资本可以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市场信心,因此,政府适度以融资担保参股和投资损失补偿、政府采购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加大吸收银行资金涉足风险投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为银行向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担保。可以放宽对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投资领域的限制,在保证投资组合安全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比例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另外,鼓励私人资本或者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开办私人风险投资公司,普通居民可以通过购买风险投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风险投资等都是拓宽筹资的良好渠道。
(三)建立和健全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退出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加大风险投资的投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而其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其次是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四)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支持力度。政府应推出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针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风险融资的政策优惠,例如采取税收倾斜政策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减少对其融资的政策性歧视。政府应该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度,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金融、财务、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国在发展风险投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培训机构或者学院,培养具有风险投资专业知识的人才。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快立法进度,推进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提高执法力度。
总之,风险投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特别明显的作用,发展风险投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以政府规范扶持和引导,实现私人、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和特点,不断优化风险投资结构,完善风险投资环境,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孵化器”的功能。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面临的威胁,并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及建议,目的是使中小企业能够继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降低风险,努力利用风险投资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姬梅.发展风险投资业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之困[J].会计之友,2005.11.
[2]邹婷.风险投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通讯,2009.5.
[3]鄢洪平,马怀军.风险投资解困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题[J].财政研究,2007.1.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投资;效益;安全经济管理;投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58-02
安全生产不仅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减少企业因各种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停产损失,人员伤亡,因生产环境与条件引发的职业病和财产损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不仅满足于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而且还要求更为舒适、安全的工作生产环境。这些都依赖于企业对生产运作进行安全投资来实现。因此,对目前企业安全投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探索安全投人产出关系,找到有效引导企业进行安全经济管理的措施,科学的作出投资决策,督促经营决策者树立正确的“安全经济观”,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分析
企业经营者通常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实际行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作出有利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决策。安全效益具有两重性,一个是可预见性,另一个是不可预见性。所谓可预见性是指有安全投入必有安全产出,没有安全投入必有事故发生。安全效益的不可预见性,是指在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安全效益的大小是不可预知的,很难说清安全投入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因此,许多不具备预见性眼光和预防意识的企业经营者就会忽视安全投入,不注重防患于未然。对生产事故的发生存在着侥幸心理。我认为企业忽视安全投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安全活动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其经济效益和价值是通过减少事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来体现的。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安全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不仅不明显,而且还要投入不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日常生产和管理中,重生产,重效益,却淡化了安全投资的意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企业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一方面企业不得不停产停工,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事故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生产,就要修复受损设备或者重新购置相应的生产设备,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如果事故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还要对受伤人员的进行抢救、护理和善后的处理。由此可见,为事故付出的费用是非常巨大的。
其次,安全具有极端性。事故的发生是一种“稀少事件”,发生概率非常小。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百年不遇”而且“不重复”。因此,企业经营者就心存侥幸,即使这种罕见的事故发生,也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的企业当中。其实不然,这类的事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趋向于0),但是其影响与后果严重(趋向于无穷大);二是,事故危害作用效果可能比较小,但是危害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因事故所造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家庭或个人幸福的损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是无法估量的。
再次,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经营者的投资能力不足。一个企业能将多少资源投入到安全投资中,归根结底是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一个企业为了生存,想要不断壮大,就不得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即使他们意识到安全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实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安全投入,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生产活动当中。
2、安全投入与产出分析
2.1安全投入分析
在企业的运行中,投入与安全活动有关的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称为安全投入,也称为安全投资。在安全活动的实践中,企业为工厂配备安全员,购置、维护以及保养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工业卫生防护以及保健费用,事故预防与救援的开销,事故伤亡人员的救治费用等等,都属于安全投入。合理与充分的安全投入能够让安全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危害发生和人员伤亡,保障职工的健康,防止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保护环境等,并且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体现企业的人性关怀与人道主义。
影响企业安全投入有诸多因素。首先,国家的政策与法制的制约,一国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制度无疑会对企业的安全投入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企业经营者也将会越来越重视安全投入。其次,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如果企业经营者投入了相当一部分安全投资,却因为购置的安全设施技术水平低下,产生不了预期的保障作用,那么企业经营者也不会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活动中。再者,企业的生命周期的制约。每个企业都将经历着这么一个生命周期,即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时期的企业,其生产技术不一样,则安全投入的多少也就不一样。
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那么就必须要科学地安排安全投资结构,进行安全投资合理性分析,优化安全资源配置。安全投资结构的制定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投资项目评价,另一个部分是安全经费的合理运用。安全项目投资涉及的数额比较巨大;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安全经费合理运用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其使用范围包括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预防职业病,防止工伤事故发生等方面。安全投资结构分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投资比例是否合理,企业能够确定合理的安全投资比例,必定能够使安全功能效用最大化,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安全投资比例不仅要考虑当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科学合理的设定投资比例。
2.2安全产出、效益分析
在经济学上,效益就是价值的体现,安全效益就是安全投入的价值体现。安全效益体现在安全能够减轻或者消除不必要的事故危害损失和保障职工劳动条件而达到社会增值功能,即“减损”与“增值”。与一般的效益相比,安全效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安全效益具有潜在性,间接性,滞后性和复杂性等。
一切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的一定的投入,都会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与回报,安全效益也不例外。因此,提高安全效益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企业想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安全效益,就必须合理并且主动地进行安全投资,制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重视安全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各个领域中获取安全的最大效益。
安全的效益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途径是,人身的安全与健康,社会安定,环境的保护等社会价值。企业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必定对人的心理,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另一个途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不因事故危害而停产,不因人员伤亡而支付相应的治疗与后续的护理费用,不因事故造成设备的重新购置与修理,不仅如此,企业安全生产还提升了企业的商誉与形象,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3安全投入产出综合分析
由于安全效益具有潜在和间接的特性,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安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经营者看到安全投入的产出效益,才能引导和帮助企业经营者树立“安全经济观念”,重视安全投资。安全投入最优原则要求“最低消耗”和“最大效益”。“最低消耗”涉及到事故损失和安全成本两个方面。企业就需要分析自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引起的事故损失。“最大效益”即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的安全回报。安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均衡,实现最优组合。企业应根据投入产出基本理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与自身相符的安全投入产出模型,运用经济学原理,综合考察分析得出最优比例。
3、企业安全经济管理
企业安全经济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现已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安全经济管理涉及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需要采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思考。
3.1保障安全投资来源
传统的安全投资来自于国家工程项目预算,国家拨款,企业按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规定提取相应比例的费用,企业从福利中提取的人身保险等。此外,企业还应该拓宽安全投资来源渠道,例如,按安全设施固定资产折旧筹措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根据产量以一定的比例提取,工伤保险基金提取等。
3.2激励政策
根据安全经济学与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可以采用奖惩的激励机制来进行安全经济管理。对于安全工作做得好的部门或个人,及时进行表扬与嘉奖(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实施正强化;对于安全工作做得较差,频繁出现事故,存在诸多隐患因素的部门或个人进行惩罚(行政处罚或罚款),实施负强化。激励政策是企业管理层比较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它能够很好的督促各部门与个人自觉的遵守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一度的追求绩效而忽视安全生产。这也要求企业管理层制定一套考核办法,进行全面、正确、公正的评判。
4、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制定
首先,企业得明确安全投资决策的依据,第一,以国家制定的政策为总指导,任何安全投资决策都不能脱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原则。第二,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如经济能力,各种隐患轻重顺序,技术支持状况等。制定安全投资决策时,要对安全投资合理度进行分析,应该认识到安全投人与单纯的经济投入的不同,安全效益的投资回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商誉、社会责任、职工生命和健康等等非经济效益上,因此在安全投入上,我们不能要求其净成本小于零。安全投资决策既要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状况,例如当期政府政策和项目投资,宏观的制定投资决策;也要进行横向比较优选,与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以作出最优的微观投资决策。
5、结 语
安全投资是一切生产活动能够安全进行的保障,安全投资不足必定会产生各种隐患,引发生产事故,危害职工生命健康,产生更大的损失。企业经营者应当意识到合理和必要的安全投资定会产生可观的安全效益,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及时的进行安全投入,并优化安全投资结构,科学的安排投资比例,制定清晰的奖惩管理体制和安全投资决策。这样企业才能无后顾之忧地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兼顾社会利益,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云,田水承,安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企业管理的复杂度与人员规模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一般消费类制造企业的人员分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制造工人,二为营销人员,三为综合管理人员,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实际上是与这三类人员管理的复杂度紧密相关,企业越大、管理越复杂,这是一种基本现象。
无论企业是采用哪种组织结构,职能型结构,还是矩阵型结构、混合型结构,抑或是扁平化之后的结构,这种复杂度与人员数量密切相关的状况还是依然存在。所以人员规模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将企业人员规模化分成了4个层次:企业创建初期的100-500人;企业创建后期的500-5000人;企业成长前期的5000-20000人;企业成长后期的20000人以上。请读者注意这种划分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人员规模有可能区别很大,所以这里的四个层次的划分,仅作为参考,根据读者所在行业的情况,可以划分成更加准确的人数。
企业规模-营业额因素
企业规模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营业额,在这里并未把企业资产作为指标,也未把利润作为指标,其真实想法是:营业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财富》杂志评选的不是“世界500强”(重点强调利润与其他财务指标的关系),而是“世界500大”(重点强调营业额),这是因为这个指标非常直观,更易于让人去了解,它完全能够表达出企业规模,而从利润的角度所看到的“强”,并不能够表达出它的规模状况。像那些传统行业,它的营业额很高,人员很多,但利润普遍较低;像那些新生代行业,它的营业额不高,但是它的利润却普遍较高,就像信息化领域的ORACLE公司和SAP公司,如果按照营业额排列,它们的名次是靠后的,而按照利润排列,它们的名字是靠前的,但是它们的规模远远比同等营业额的企业规模要小许多,为此这就是不选择利润作为表达企业规模的指标的原因。
这里按照营业额的大小,将企业分解成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创建初期的2000-10000万元;企业创建后期的1-20亿;企业成长前期的20亿-50亿;企业成长后期的50亿以上。这样的营业额化分是按照中国企业的实际规模来确定的,如果按照西方企业的规模来看,我们的企业规模则比他们所定义的企业规模小了5-10倍,因此这个指标的划分是我国企业规模现状的直接体现。
投资强度的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强度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与西方企业的投资占到营业额的10%的信息化投资相比相差很大。按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投资规模和与企业想要实现的信息化目标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点投资强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资额没有上去,许多可以成功的信息化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价廉,造成了许多本应该成功的项目没有成功。
投资强度实际上是为避免我们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而提出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投资的概念的了解是不足的,有时为了节约10-20万元而斤斤计较,这造成了“投资节约了,项目趴下了”,这是因为投资的减少把那些优秀的公司给吓跑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失败的风险在无形之中加大。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风险的存在呢?这必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数据依据和参考,要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企业在不同阶段所应该有的信息化投资强度,为此依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强度。
四个阶段的投资比例分布基本处于无规律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基本考虑是:在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小型公司的投资和大中型企业的投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与内地企业是不一样的,大城市的企业与小城市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设定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投资区间。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在现代社会竞争面前,一个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已经开始制约与影响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投资于信息化,也就是投资于发展”,它的前提必须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过程,否则这种投资也是一次失败和对于发展的阻碍。为此有必要对这四个阶段投资额的划分设想作些解释。
作为50亿元营业额以上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的因素,要实现管理的有效和信息渠道的畅通,必须要使用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它的管理将成为一团乱麻,上级不知下级、渠道不知总部、外部(联盟企业)不知内部企业现实,这些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资金的混乱、渠道的混乱、市场的混乱,最终导致全部信息的混乱。为此,这种规模的企业没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
一个企业(非垄断行业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能够发展到50亿元以上的规模,它就无法让信息化软件和咨询公司小视(不能够轻视企业管理的水平)。事实上,这类企业都有一批才智双全的战略管理者,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热衷的,对于战略的执行是坚决的,他们根据战略要求一般都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所以它的信息化发展步骤相对稳定。这类企业为了实现信息化的成功,它的投资比例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上,所以在这里投资强度放置了5%的比例,这个比例与国际公司相比,略显偏低,但基于国内信息化现实,这个比例是适合的。
对于规模20-50亿元左右的企业,建议投资规模设置从初期的2.5%左右,逐步向5%的比例过渡,这类企业普遍处在成长阶段初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区间中,企业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并未初步形成,因此,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核心落实在企业的基础管理,诸如:强化业务流程规则的统一,强化管理制度的统一,改善企业成本结构,强化渠道管理和销售管理,强化采购管理,提高制造能力和设计能力等一系列不具有鲜明战略体系的基础管理工作。
这种工作加强的初衷,是由于规模的日益扩大,基础管理如果出现问题会全面拖累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者都不敢放松对这些内容的重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的企业宗旨与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提高,同时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一段信息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的员工在心理上已经愿意接受企业的新思维、新工具方式下的管理,并且在他们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已经遇到许多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强化管理控制、强化管理细节、强化市场信息的采集,比如竞争者信息的采集,比如产品设计的采集,比如供应商信息的采集等等,这些内容已不单纯是涉及一个部门的业务,而是多个部门协同的业务。
由此,在这个区间中的重点工作是以强化管理和建立部门协同为主要核心,而这类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建立部分全新的系统和改造原有一些系统,从而确保这一阶段信息化目标的达到。那么这个区间中的信息化投资总额将无需太高,大约保持在2.5%-3.5%之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目前国内企业中,达到1-20亿左右的企业不在少数,从全国的总量上来看,这种中大型规模的企业数量应有数万家之多。对于这类企业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快速发展和高速扩张的新生代企业,一种是处于停滞状态下的传统思维管理下的企业,一种是处于竞争困境中的企业。对于这三类企业都有迫切地的信息化需求,处于困境和停滞状态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推动来改变被动状态和实现新思维新构想的转换,而快速发展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引入全面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基础管理的加强。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状态不同,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初衷就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下会形成多种不同的信息化需求,作为软件系统必须要按照不同企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这是一个企业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的时期,它所面临的信息化初期的困境是明显的,它要投入的资金也同样是不小的,只有企业认识到难点后的决心,才可以为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成功铺平道路。因此建议在这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应当达到5%甚至更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第一次体系变革后信息化应用成功。
对于2000万-1亿元以上的企业,建议投资强度放在5%-10%这个比例,定义这个指标的原因,是希望从企业建立之初起就开始强化信息化观念,这种强化不但在企业基础管理上会有所提高,更核心的是让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脱离不了信息化在企业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紧密耦合,促使人员观念的彻底转变,为下一个企业发展高峰奠定基础。
软件规模的选择
从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在信息化进程中实际存在4个软件管理时期,单体(单体化软件)管理时期、相关(相关化软件)管理时期、初步集成(初级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集成(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
单体管理是指:财务系统、工资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没有互连和任何数据共享,所有的系统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没有形成接口和数据交换体系,由于系统的孤立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单体管理时代。
相关管理是指:营销管理整合、制造管理整合、仓储管理整合、行政管理整合、财务管理整合、服务管理整合,局部体系下的数据管理整合。在这个时期是将单体管理时代所涉及的软件功能升级,把每个单体系统中所包含的内容外延扩大,使每种管理所涉及的子系统实现整合。如在笔者的《DRP营销信息化》一书中所谈的营销信息化、实际上就涉及客户关系管理、分销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系统,这里所谈的整合,是指将同类系统实现集成,所以称之为相关管理时代。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风险投资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还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中小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以及融资困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风险投资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开始崭露头角,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特殊问题,用传统方法既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也很难防范银行的风险。因此,利用风险资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首先,从风险资本的特征看,其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同时由于信用低且无可抵押资产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其投资目的主要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援助取得部分股权,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风险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风险资本的运行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风险投资公司事前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严格审查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投资的盲目性。在资金投入企业后,风险投资公司有一套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利益责任约束机制以及严谨的投资操作规范,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以保证企业真正地把资金应用于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项目上去。
再次,风险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后,会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再投入,从而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除了采取多种间接金融扶持政策以外,设立风险基金,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中小企业在运用风险投资中面临的问题
1.投资规模小
我国风险资本受规模、实力的限制,无法进行组合投资、平衡投资来分散风险,缺乏抗风险能力,资金难以快速滚动发展。风险资本不足是风险投资事业不能尽快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2.缺乏专门人才
由于风险投资涉及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税务、金融等多学科的综合专业知识,还要在投融资决策中解决交易结构设计、投资回收与退出等实际操作问题,因而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员应具有较强工作技术基础知识、金融投资经验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我国目前还缺乏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另外,现行人事管理体制也不适应这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没有投资人才,对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就很难达到国外同行水平,投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3. 政策不到位
首先,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风险基金的法律规定。现行《公司法》缺乏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规定,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按照一般公司设立方式去运行,这势必会受到《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的限制,从而使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立法地位不明确,运行管理无法可依。同时,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缓慢。
二、解决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3..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评判规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语境人力资本投资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快速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变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企业的活资本形式,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手段。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便捷,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以一种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和人力资本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和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4.竞争人本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要性分析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资本采取的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后两项均是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状况严重。一方面,长期以来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界定的不完全,侧重于物质资本的分析,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判断,在生产要素中只计算人力资源的数量分配,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结果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和人力投资的滞后。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渠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窄,方式单一,以国家投资为主,且投资数量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教育投资。虽然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以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作为教育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物质投资,与物质投资相比较,教育投资的相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强烈竞争,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它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体系,它的投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心灵契约,留住人才;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再次,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前列,以长期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2.强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的前提是人力资本载体—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化会使员工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为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重点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则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再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而匹配合适的培训方法,则是取得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首先,对于核心人才可以采用脱产培训的形式。核心员工是企业的战略层,规划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对他们的培训成为企业的主要任务。让核心员工放下工作进入各个高校学习管理的系统知识,新观念,适时充电,对提高管理效率有良好效果。其次,对于独特人才,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安排的培训主要与项目有关。当企业承接了顾客的某个项目,继而组成项目团队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他们的培训。企业高层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避免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在项目实施后,可以就某一问题请专家来指导工作,保证项目的实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在市场竞争中总是面临压力和挑战,风险投资有效地将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连接起来,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风险投资家丰富的投资和管理经验能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
从投资行为的视角来看,风险投资就是把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投向未来收益可能很高的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领域,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发明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成果,并使相关的技术发明商品化,产业化,但是其投资的项目处于初期阶段,其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的视角来看,是指通过专业化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协调技术专家、风险投资家、投资者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3]。很多高科技企业(如IBM,谷歌,阿里巴巴等)在企业的发展的初期都接受过风险投资。
二、风险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行股票和债券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较高,这增加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风险投资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其高收益已经完全弥补中小企业容易失败破产造成的高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性投资,其接受投资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不用考虑还本付息问题,大大减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风险投资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企业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时要接受投资方一系列的条件,这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优化企业的决策程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保持稳定。而风险投资者退出企业的投资的最为有利的方式是中小企业上市放行股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投资机构会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做全面的调查,这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技术中去,而且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指派一定的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这就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定的控制,而且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结构在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倒闭,美国、中国等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来增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提供资金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而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结构注资,这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风险投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受到的冲击的是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结构的倒闭,使资金运行的链条被切断,这就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而且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收回投入到风险投资中的资金,使得风险投资结构也面临金融市场对其的冲击。
(二)风险投资对大型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很快传导到实体产业,各个产业的领导型公司首先受到冲击,而这些领导型公司又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该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和微软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的母公司正经历利润下滑甚至是资金断裂的风险,这就促使这些公司过早的收回风险投资,这就使得各个产业风险投资在尽力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滑。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的资金退出了风险投资,这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大量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而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股市大幅度下跌,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上市退出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受了重创,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在金融中其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缺陷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还面临特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弊端更加明显。我国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借款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掌握大量资源的银行部门为了减少风险,其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较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获取风险资本的机会。
(三)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难度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是创新的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早期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时应该享受早期投资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这更加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关技术后没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就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利润。同时政府之所以支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创新性和高风险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财税政策的支持也不够有力。
五、金融危机视域下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部门更应该关注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保护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前提是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方面产权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产权纠纷,不利于对风险投资的保护;其次,继续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企业的惩罚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中小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在金融危机发生阶段,保护相关创新技术是对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激励。
(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数量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量的金融资源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抵抗外界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具体到风险投资领域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的可以成立单独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政府应该引导这些企业建立本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在该行业积累的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加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到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本,而相关的资本的流动性较大,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如出现的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这都是对民间资本引导不利的结果。我国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如给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合法的身份,在其金融风险投资领域后进行税收减免等,这可以解决我国投资渠道单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四)继续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
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所成立了中小板块, 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的渠道,但是其容量较小,和美国纳斯达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的我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在国外上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而且导致了我国广大投资者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损失。
风险投资结构应该加强对相关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和西方的投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规范企业的结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推进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从企业自身方面加强建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相关的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能协调健康发展。
六、结论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了很多企业的倒闭,而风险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政府作为监管者应该积极建立相关机制,推动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张越.浅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7(11):200
[2]曲芳芳,康莉莉,王峥.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借鉴[J].财会月刊,2008(3):79-80
[3]张玉玲,陈汶彦.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财经视点,2009(9):59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决策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去审视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要将其重点放在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上,以此来获得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这将是实现企业全面,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对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来说,重视对于人才资本的投资,将会是国有企业实现自身实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强化的过程。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样的窘境下,想实现企业的长久性质的决策,就形成了矛盾体。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与发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现在的发展困境。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与特点
所谓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人们在人力健康,人力教育,人力培训方面涉及的开支,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工作素质等,由此基础上产生的资本投入,就是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上。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一,依赖性,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象时无形的,例如知识,技能,健康都严重依赖于主体,是难以实现分割的,至到主体的生来病死为止;其二,可变性,人力资本的价值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多数是在很多的投资下的结果。在主观意义上的自我学习将会使得那种价值量不断增加,也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三,外在性,在理论上来看,人力资本具备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首先其自身技能知识的提高改善了自己的经济条件,还作用于外在的社会生产效率上。其四,可投资性,一旦主体具备一定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促进其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有利于其实现更大方向的发展。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越多,其价值就越大。
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出现的问题
以归因视角去审视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我们要基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然后集合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视,由此我们总结和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认识不清
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很多企业中,所谓的职工培训只是作为民主管理中的象征性措施,一些原本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职工教育机构也相继被撤。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认识不清,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目前所谓的竞争力就是人才之间的较量,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于专业化人才的人力投资将会使得企业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由此将在未来的实际竞争中败北。
2.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对于部分国有企业来讲,其在主观上已经开始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其在投资管理上缺乏经验,难以建立符合时代经济形势的管理制度,缺乏统筹规划的意识,使得人力资本的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再加上国有企业的部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其对于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式认识不清,难以有效的融进这样的人力资本管理工作中去。
3.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现象严重
国有企业误以为积极开展人力资本投资就是花重金去聘请高学历的人才,在不结合自身需要的前提下,以人才来支撑其企业的管理,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大,闲置人才比比皆是,由此造成的浪费是很大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意义。
4.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效率低
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收益效率的考核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在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的收益不能有效的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实况,人力资本的收益效率呈现出低水平的特点。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人力资本的投资,人才这样的投资没有什么效果,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三、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出现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展开各方面的措施,从而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其一,坚持以人为伴,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此方面要不断构建人力资本投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制度化的建设去完善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人力资本的投资,争取做到企业自身发展与人才自身技能提高的相互融合;积极构建以学习为主的组织机构,以建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队伍为目的。其二,实施人才流动的制度化管理,切实保证企业利益不受威胁。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才以及企业两者的权益;积极引进信用机制,去考核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三,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经费。建立健全企业发展教育基金会,实现专款专用,保证员工对于其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四、结语
我们知道,21世纪是竞争的年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未来企业之间的胜败都取决于人才。总结实践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出现了很多的不足,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再重视对于人才资本的关注。应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事积极探索,实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科学有效管理。从而保证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才储备充足,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12)
[2]聂五宏,毕彩霞.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胡新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西方企业把投资问题与经营决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重大的经营活动都要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其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分配资金、决定投资。这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是西方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具体反映。它是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营方向,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在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可行的经营方案。可行方案应该有多个不同的组合,以便比较和进行全面评价,并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在对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需要运用投资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一旦决策既定,即应付诸实施。为此,要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制订实施的规划和期限要求,形成指导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
以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为例,西方企业广泛运用产品寿命周期法和盈亏分析法来确定产品的投资组合计划。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产品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并相应地做好财务计划,保证资金及时、合理的投入。
在投入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少,产量低,成本高。为了使用户了解产品,需要花费较多的广告推销费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扩充流动资金,增添设备。这一阶段的产品是投入多、产出少,企业获利少,甚至可能亏本,需要筹措一定资金给予支持和保证。
在成长期,随着市场扩大,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成本、价格会下降,企业能开始获利。但为了适应市场成长、扩大批量,企业还要继续投入设备和流动资金。因此,仍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有的企业不得不以贷款来维持成长。
在成熟期,市场成长速度放慢到有所下降,生产量的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已不再需要新的投资、产出大于投入。这是该产品获利的黄金时代。
在衰退期,市场需求、销售额和利润速度下降。市场上已有新的替代产品出现,逐步取代原有产品。这时虽不需要新的投入,但产出有限,已不是企业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投入资金的对策,取得好的产品资金效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任务。
多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正确地决定资金投入对策,还必须研究产品结构,研究企业各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创利与市场占有率、市场成长率的关系,然后才能决定对众多产品如何分配资金。这是企业产品投资组合计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组成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总的要求应是各具特色,经济合理。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服务方向;②竞争对手;③市场需求;④企业优势;⑤资源条件;⑥收益目标。
在如何评价和确定企业的产品合理结构,并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问题上,西方各国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不少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从企业实用性考虑,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人员提出的四象限评价法较为直观和实用。有关四象限法的分析和做法,在本书已有介绍,这里从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对有众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根据各个产品的地位和趋势决定取舍,区别急缓,分配资金,制定合理的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得以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的战略决策。企业业务(产品)投资组合计划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于所选择的项目。
如何正确评价、决定企业是否进入某项新业务,以及正确地决定对各个事业部的资金分配额,就需要测定新业务活动的投资利润率。只有明确了投资利润率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企业才能对经营战略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投资组合计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收益的分析评价方法很多,按其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前者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静态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有投资报酬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
1.投资报酬率法
它是通过计算平均每年净收益与平均投资额的比率,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净收益/平均投资额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选择投资报酬率高或满意方案。
2.投资回收期法
它是一种根据收回原始投资额所需的时间长短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年)=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现金净流入量包括由于投资使企业增加的盈利额和收回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收回速度越快,在未来期内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可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
静态分析法计算比较简单,但不精确。对短期投资方案作粗略评价时,此法简易实用。但国外常用的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
时间价值是资金的一个重要特性。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增殖。用于投资,可以获得利润报酬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延,资金的增殖越大。因此,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特性。西方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多数来自于资本市场或银行。企业只有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投资或收益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西方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多采用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很多,应用也很灵活,最基本的方法有:
1.净现值法(NetPresentValue简称NPV)
它是目前国外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未来的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同它的原投资额的差额,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i——贴现率;
K
F——原投资额;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当净现值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时,分别表示投资收益之现值大于、等于、小于投资额。凡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所用贴现率,表示方案可取;反之,则为不可取。净现值越大,说明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值方案。
2.内部收益法(InternalRateofReturn简称IRR)
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获利最大可能性的指标,它是指投资方案在使用期内净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原投资额的利率。可通过下式求出:
式中: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KF——原投资额;
r——利率,也即内部收益率。
只要计算出来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投资贷款利率,则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显然,内部收益率越大,说明获利能力越强。
投资效益分析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作专门介绍。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如何确定合理生产规模问题,不仅关系着投资的规模,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
企业合理的生产规模的确定,是在产品选型和市场需求已经确定和弄清的基础上,运用盈亏分析法,分析经济规模界限,然后再择佳确定的。无论是原有产品的调整或新产品的投放,都与投资效果有关。
企业经济规模界限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视。它研究销售量与成本之间的演变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界,找出经济规模临界点和经济规模区间。企业在营销策略中,产品的售价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变化的,而其成本也因产量的增减而随之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它的演变关系中,找出较为理想的生产规模区间,即经济规模区间,从而可以防止产品生产的盲目性,避免投资无效益的严重后果。
经济规模区可以由下列公式求出:
P(X)·X—CV(X)·X—F=0
式中:
X——产品产销量;
P(X)——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数函;
CV(X)——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函数;
F——产品固定成本。
上式一般为一元二次方程,其解必两个实根X1和X2。即盈亏临界点,两点之间即是经济规模区。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资本。知识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产生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的溢出效应使知识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减轻了资本稀缺性的约束。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企业的有形资产密不可分,人力资本被视为创新的源泉。在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概括起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资覆盖面较低,投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自愿投资很难收集到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现以我国企业的法定投资作为依据,仍能说明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虽然国家出台若干法律法规,强调社会保险等项目为强制性投资项目,凡是在《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规定应当缴纳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但执行过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口比重的64%和50.4%,仅仅是略高于城镇就业人口的一半;而其他三类保险的参保比例均低于50%,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只有19.8%。由此可见,我国人力资本投资覆盖率较低,企业投资严重缺乏积极性。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较少,投资规模有限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了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不含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工资总额与各项社保基金情况。按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应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40%左右,而我国2004年实际缴费比例只有34.2%,可见企业并未按职工实际收入缴纳社会保险,现实中,企业普遍存在拒绝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费用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尚且如此,对于其他非强制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就更吝啬了。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总体投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育培训投资比重过低,保障和保健投入比重过大,这会导致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下降、技能型和知识型人才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不足等问题,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长时期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不足,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结构已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现有员工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满足新的技能的要求而形成冗余;另一方面是企业忙碌于招聘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因此,企业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已刻不容缓。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
第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企业投资效果的发挥亦很难有长期性和高效性。第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很少采用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法评估投资项目,在投入上具有盲目性,投资效果较差。第三,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投资损失较大。企业投资的最终结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较低,这反过来又限制了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原因很多,从总体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人力资本投入比例较低,投资不合理。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入就是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进行教育投资,大约30%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物质投资。在美国这些指标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各国统计显示,中国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每年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是导致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政策制定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存在着政府对教育公共支持,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地区间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程度是不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工资政策确定了对熟练工人的低回报率,工资政策所确定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完全由工人的实际产出来决定的,这使得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很低。我国的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也是抑制人力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工农业用工制度、职工的医疗保健制度也很大地限制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2、我国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地区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差异大。劳动力知识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拥有量以及企业部门的科技投入,都低于发达国家。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使得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衡,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导致人力资本投入的地区差距,又使得劳动力素质的地区差异非常大。此外,政策和制度的限制,观念陈旧,乡土意识浓厚,再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使劳动力流动率非常低,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抑制了劳动力积极性的发挥。
3、企业人才选聘成本相对较低,人才流失率较高。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这种趋势将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消除,这使得企业无论在选聘劳动力方面还是在更替或淘汰劳动力方面的花费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相对于企业外部招聘、内部培养的成本更高,周期更长,风险也更大。因此,绝大多数企业放弃内部培养而选择外部招聘就不以为然了。另一方面,无论什么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特别是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营销精英和技术骨干,其就业选择范围更为广泛,流动性更强,一旦流失到同行或竞争对手那里,对企业的危害则是致命的。而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就更为普遍,更为严重,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的又一原因。
(二)企业自身的原因
1、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统的深刻的理解。我国很多企业虽早已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尊重人才、引进人才,但现实的结果是,优势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越来越缺乏,企业人才的流失却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不是我国的企业不重视人才,不重视对人才的投资,而是我国企业并未真正的合理利用人才,企业对人才的投入更多的是满足企业目标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人才本身的需要,因此,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投资了,但没有获得投资的收益。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更多关注短期利益,还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和企业资金的限制,使得我国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投资理念更多地考虑当前生产经营需要的满足,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没有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职业发展。另外,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收益难以评估、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使得企业在面对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时,会优先考虑物质资本投资。这种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取向,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工人出现断层、知识老化、人才流失、缺乏创新动力等严重问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具有短期性、盲目性。
3、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行动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投资的实际成效不理想。我国的很多企业虽然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投入很多,但仍然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位对人才的贡献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而盲目开展;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有效措施还很少,没有完善的投资分析体系进行指导,这使得很多企业病急乱投医,表面上是投入了,但效果不理想。
4、企业人力资本的储备不足。我国企业为适应发展所储备的人才不足,很多企业并未考虑针对未来发展的劳动力储备。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和动力来进行。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了人,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树立人力即资本的观念
对企业来说,人才和设备、资金、品牌、渠道等一样,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和增值潜力。
(三)强化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靠人才”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把人才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战略要适度超前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四)物质保障人才发展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从这层意义上说,物质利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国外企业对物质激励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采取物质激励的效果会更好。
(五)制度保障人才发展
管理靠制度,企业先进的用人制度,既能促进人才的成长,又能保证队伍的稳定。要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需要以下基本制度作为保证:举贤任能制度;双向选择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利益驱动制度;绩效管理制度;优胜劣汰制度。
(六)文化保障人才发展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地释放蕴藏在员工心中对事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能量,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潘晓琳.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22).
4、张永成.人力资源管理革命: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胡静林.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刘军.人力资本配置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项目投资 决策分析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将一定的资金或者资源投入某项事业,以获得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直接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形成实物资产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企业资产,直接进行或参与资产的经营管理。间接投资则是用于购买各种证券形成金融资产的投资。本文指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进行投资建设,且形成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项目投资一般都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一旦失误,将给投资主体造成莫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对项目投资的决策过程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将对项目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投资的风险进行探讨。
一、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也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投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投资者只有全面掌握投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效确定调控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不完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则会使得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这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最优投资方案的选择,从而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甚至失败。
(二)投资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较低
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是造成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决策层往往缺乏财务、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往往导致决策失误。此外,由于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项目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较高,使得投资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控制
(一)投资环境的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企业只有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否则主观片面的决策往往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2、行业环境分析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萌芽、成长到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市场前景良好,利润增长较快,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结构相对成熟、健全,因此成熟期的行业是投资者应予以关注的。
3、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还应关注行业的竞争程度
一般而言,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就越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决定权就越小,企业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就越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垄断性越高的行业,企业的利润与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话语权和政府的管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二)项目投资要符合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盈利水平,是企业项目投资的准绳。项目投资须在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应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利润目标。如果项目投资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可以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追加投资。若所投资的项目有悖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即使该项投资能够暂时获利,也可能由于缺少长期资源的支撑而最终导致失败。
(三)确定合理的项目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全部设计生产能力、效益或投资总规模,即投资项目设定的正常生产运营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效益。项目投资规模受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量、工艺设备、资金和基本投入等因素的限制。理想的投资规模,应是投入少、产出多、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盈利、建设与持续生产经营条件均有充分保证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