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前提范文

市场经济的前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的前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的前提

篇1

诚信是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中,生产自给自足,诚信不可能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虽然有能够满足和不能满足,即能不能达到预想目的两种可能,但基本上不会发生自己骗自己的现象。

为了维系商品交换、互通有无的秩序,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历来把守信用列为重要的内容。“人无信不立”、“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不轻然诺”等许多道德名言和许多著名的故事流传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和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是一致的。任何人失去信用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很快就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他就会站不住脚,处处碰壁,得不到别人的接受和支持,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前途。这就是“人无信不立”的依据。

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使人的交往范围无限地扩大了,人们每天都要和无数陌生人打交道,每天都要使用各种不知道提供者来源的商品和服务。不守信用者感受不到不被信任的威胁。这对于企图获取非分利益者是一种鼓励。他们企图获得超过自己诚实劳动和正当经营所能获得的利益,或者根本就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于是,各种欺骗的手段就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好象市场经济就是追逐利润的经济,强调道德,强调信用,就是不合时宜。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润,但是必须建立在诚实劳动和正当经营的基础上,必须以信用作为自己的道德前提。没有信用,商品交换就不能成立,更不能发展。卖出的是商品,换来的是假钞,何必要卖呢?买东西买到伪劣商品甚至有毒害的商品,人们何必要买呢?失去了信用这个基础,交换发展不起来,分工发展不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发展不起来,社会就会陷入停滞、倒退、混乱,市场也会瓦解,利润当然也就谈不到了。

现在少数人破坏信用的行为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是利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是讲道德、守信用的,而又对失信者缺乏足够防范的大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每天打开自来水龙头,流出来的是干净的水;拉开电门,得到的是稳定的电压;订的报纸定时送到,买的米面能够放心地吃。正是这种绝大多数人都遵守信用的情况,使市场能够正常地运转。少数破坏信用者正是混在这个大环境中,利用了这个大环境,更利用了人们的疏于防范来破坏这个大环境,损害人们的利益。

对于这样的情况,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否则就会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使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付的办法,一是要加强法制,切实保护讲道德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利益,严厉惩处违法乱纪、破坏信用者,加强他们的犯罪成本,使他们得不偿失。但事实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立法、执法都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下去。二是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信用观念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唾弃和抵制不守信行为的教育。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都必须具备的意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让失去信用者失去信任。许多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发达国家正是这样做的。我们看到,在那里,一些信用记录不佳的人买保险,保险公司要收更多的保费;就业求职,到处碰壁;即使用欺诈的方式为本企业赚了更多的钱,还是要被辞退、被解雇。如此等等,都不是政府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理由很简单:既然这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破坏了信用,那就不一定有把握对我守信用。惹不起,躲得起,不同这样的人打交道更安全。只要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任何失去信用的人都不会被人信任,他的活动就没有市场了。当然这也要有条件,就是能有办法了解到需要打交道者的信用记录。现在有的地方正在建设信用档案。当然查阅这种档案也要有条件,例如要征得本人同意,以免侵犯了个人隐私。

篇2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特点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特点有:

(一)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就要积极做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能够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行为自主化的前提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机构改革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职能交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事项有两项:一是工业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二是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

(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通过指导性计划和制定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以市场为基础进行间接宏观调控,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经营管理法制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科学而严谨的法规体系来进行,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来势猛、危害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铁腕打假”,采取了堵源截流、跟踪监控、扶优防伪、打防结合等对策。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点及对策

(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落实和创新从源头抓产品质量

第一,要突出重点,取信于民。要集中力量严厉打击本地生产、加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尤其要突出食品、农资、建材等性质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质量问题,组织专项整治;对区域性制假售假问题,要及时组织联合行动,坚决解决一批假冒伪劣“没完没了”问题,以实际行动和扎扎实实的成绩取信于民。

第二,要改变方式,创新机制。首先要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在地方政府落实“打假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将行政辖区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把打假的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发生的生产、加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将假冒伪劣消灭在生产加工行为发生地,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要综合管理,全面履职。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职能,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对生产领域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量检定、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认真组织实施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督;要按照专项监督打假、执法检查、综合治理等任务要求,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并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行政执法工作。

(二)以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抓发展,加大扶优扶强力度

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质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名牌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帮助指导企业争创名牌;在做好工业品、农产品的名牌评价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对软件产品的省名牌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指导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免检制度的宣传工作,指导帮助企业积极申报产品免检,扶持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

(三)以强化质监基础性工作为突破口,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强化对标准化工作的宏观管理,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二是进一步强化法制计量监督,突出重点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管理工作。三是稳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四是建立长效和动态的管理机制,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营。

(四)以质量为切入点,促进诚信建设为灵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诚信保障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诚信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构建质量诚信体系。推进质量诚信建设,首先要在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质量状况的动态监管。二是引导企业自律。企业是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推动诚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和发展环境。四是加大违法失信惩戒力度。加大执法监督,做好质量投诉的调处,打击、惩戒违法、失信行为。做好质量调处,帮助消费者解决消费中的质量投诉,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进行公开曝光,建立引导消费的机制。通过监督、查处、完善制度建设,在质量监督中推动整个社会诚信程度的提升,营造以人为本、充满关爱、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发展环境。

篇3

关键词:人口问题 人口战略目标 人口调节机制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20世纪实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但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中国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着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近年来涌现了众多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述评,对加深人口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篇4

关键词:规范劳动关系;问题;成因;对策

劳动关系是指由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由于劳动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劳动关系是否规范,不仅关系到数亿人的利益,更牵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关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规范问题。

一、当前我国规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关系建立方式市场化、权利义务规范化、存续形式多样化、争议解决法制化,已逐步成为当下新型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说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和谐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一些不规范的劳动关系问题日显突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不公平,同时,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的执行不严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型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其中大部分企业只愿签订短期合同,或者延长试用期,不让职工及时转正,这样就造成了劳动关系的极其不稳定;很多合同的内容也违背法律规定,塞进了一些非法要求,成为“霸王合同”,而另外一些实质性条款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一旦发生劳动争议,职工很难依据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再有就是权利义务不对等,有的企业劳动合同显失公平,规定职工履行义务的内容多、享受权利的内容少,明显带有单方面约束劳动者的倾向;除此之外,不少企业还存在任意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使职工的劳动权得不到保障,有的企业即便是签订了内容详细的劳动合同,但也只是用来应付劳动部门检查,不按合同规定执行。

第二,一些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任意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追讨工资已成为每年年终的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分配机制不合理。存在“重资本、技术和管理,轻劳动”倾向,职工与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比收入明显偏低;企业经营者年薪和职务消费过高,职工收入与其差距悬殊。二是工资标准不统一。目前企业工资老板说了算,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随意性大。三是发放形式不透明,职工之间工资收入不明不白,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四是行业间收入悬殊。垄断行业工资收入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职工心态不平衡。

第三,劳动条件差,职业危害严重。有的企业设备陈旧,条件落后,环境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而有的企业则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不按期发放,职业危害难以避免;再就是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致使许多职工缺乏安全生产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操作技术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工致残人员70万人,许多非公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60%的设备缺少必要的防护装置,90%的企业粉尘超标。

第四,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劳动争议调处和监察力度不够,经常发生,劳资冲突实有加剧趋势。从目前来看,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当中,最大量的案子、最集中的问题是劳动关系问题。

二、劳动关系不规范的成因及危害

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有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的因素,有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内因,也有劳动保障监察力量不足、执法刚性不足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社会历史因素来分析。劳动关系上存在的诸多不和谐问题,从一定范围内可以理解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随着公有制企业的改制、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单位人向社会人、固定人向流动人、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转变力度的加大,职工流动速度加快、领域加宽、层次加深,社区化、小型化、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自我就业比重日益增大,就业形式多样化,带来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劳动关系的转型,国家作为企业利益代言人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企业独立法人地位被确立,在员工的进出、工资分配等方面,经营者有了相对独立的自,企业、劳动者开始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各方利益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职工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对抗,也就是这种利益对抗,诱发了劳动关系中不和谐问题的滋长和蔓延。

第二,从企业因素来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者权利是不公平的,掌握资本和管理等要素的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由于劳动力的总体过剩,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企业经营理念陈旧落后,外不树企业形象,内不强劳动者素质,只是一味地把成本控制的极限化当成企业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的唯一信条,企业一门心思追求低成本,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在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和劳动保护方面的严重投入不足。有的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利用自身在资本和管理等要素上的优势,强迫劳动者用牺牲合法权益,来维系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从劳动者因素来分析。当前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新型劳动关系要求的客观不适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尤为突出的是农民工,他们在农业走向非农业、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文化、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完成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还要假以时日,加上现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面临诸多的事实歧视和利益侵害一时难以避免;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工业劳动技能,决定着他们大都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难以真正与用人单位形成利益上的对等主体关系;由于农民工在接受文化教育上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人法律知识缺乏,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不是想法寻求走合法的维权渠道,而是采取非法律手段,甚至于用生命作代价进行非理性的抗争。

劳动关系不规范,由此产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劳动关系不规范,使民众对企业失去信任,使企业最终失去发展的生存空间;使劳动者的人身权利难以得到可靠保障;容易引发民众对政府公共信誉认可度的危机;另外劳动者利益的损害则直接抑制了内需的增长,加剧了对出口的依赖,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那些低附加值差产品出口的过度竞争,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劳动力价格,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进而外国消费者的实惠和外资的利润再次挤占了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如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总之,劳动关系的不规范,市场经济的建设无异于沙上建塔。

三、规范劳动关系的对策

第一,用人单位法制观念的树立和市场行为的改善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前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出现种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现象,部分企业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偏偏要明知故犯;而大多数企业则是由于缺乏学习,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了解不多所致。因此这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规定的再宣传、再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并在单位用人等行为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的要求,把企业的正当利益取得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兼顾起来,做到企业要发展,职工生活要改善,二者不可偏废。另外,规范劳动关系,企业需要主动作为,切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责任的担当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通过积极推行劳动合同,从源头上规范用工行为;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建立全方位的激励制度,使员工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合理回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帮助职工搞好职业生涯设计,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等。再就是要加强企业的“声望管理”,塑造企业诚信品质,切实纠正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实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第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劳动者应当树立利益共同体观念,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责任感,与企业共荣辱。同时要加强自身学习,多参加培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干一行爱一行。劳动者还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善于、敢于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利益。

第三,法律法规的健全配套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依据。我们的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劳动关系矛盾始终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关键是利益双方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机制来规范利益竞争与抗衡,从而实现利益的协调与劳动关系的和谐。目前,资强劳弱的格局造成职工有些合法合理权益被剥夺;劳动要素与其他要素在权益争取上的力量被削弱:劳动要素有严重“廉价化”、“弱势化”倾向,结果是职工权益受到损害。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一种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合法利益,让他们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还应逐步建立健全欠薪保障、工资支付、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及在企业破产或经营者逃匿的情况下劳动者能够获得及时救助等,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执法部门的有力监察是保证。首先,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一支过硬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基础工作是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队伍建设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组织机构,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取得支持,增加人员编制、经费和执法装备,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经常化、常规化。同时,在领导体制上,应当实行属地管理,或者授权属地管辖,以避免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其次,实施综合治理,突出主题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任务千头万绪,各种劳动纠纷层出不穷,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必须突出重点,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针对特殊行业、特殊群体、特殊问题,有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女职工权益保护、非法使用童工、农民工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维权主题监察”。再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促进监察工作顺畅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复杂多变,仅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取得好效果,要取得相关执法部门的支持,加强与法院、公安、安检、工会、妇联、工商、税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多沟通,使各部门在工作中增加理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的工作积极性,采取监察机构与社保机构、培训机构、就业机构之间联合检查等形式,下下联动,条块结合,积极开展工作,确保执法工作取得实效。

总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就是用人单位、劳动者、法律法规、执法部门诸要素的互动过程,是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甚至相互碰撞的过程,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是在这个矛盾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金银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强化“六个理念”[J].理论探索,2007(5).

2、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J].工业企业管理,2004(9).

3、陈庆法.跨越的彩虹2001-2006合肥工运回眸[Z].

4、李凌云.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工会理论研究,2004(4).

5、浅谈如何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DB/OL].考试吧,2009-11-18.

6、王瑛.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J].集体经济研究,2007(02Z).

7、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工人日报,2006-03-27.

篇5

【关键词】社会经济;中学生经济常识;分析;对策

一、前言

中学生作为我国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和经济常识都决定了国民经济的走向。仍而大多数中学生认为经济常识课程是一门辅课,甚至部分中学从不开设经济常识这门课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经济常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殊不知中学生的经济常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走向。因此,对中学生学习经济常识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学生主动学习经济常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态度

中学生在学习经济常识的课时较少,认为可学可不学,可有可无。而中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消费观和经济常识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社会经济,对经济常识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大都是马虎敷衍、草草了事。认为学习经济常识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或创业没有多大的帮助,只知道学习经济手段对未来就业和创业才有所帮助。并且不系统、不计划零用钱的消费,零用钱不知如何分配。中学生对学习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更不能主动学习经济常识这门课程了。因此,如何端正中学生学习经济常识课程成为教师和各行各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教授经济常识的态度

教师作为直接教授中学生经济常识的角色,其行为、责任心、态度都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效率。普遍教授经济常识的教师存在责任心缺乏、教学观念老套、经济常识重要性意识不强等问题,且教学没有系统性,没有严格按照教学步骤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更没有结合学生的个人经济常识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更多的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老套没有吸引力。

3.社会环境对学习经济常识的影响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压力,普遍中学生对经济常识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不规划零用钱消费,消费观错误的现象。社会没能宣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社会上的部分人利用中学生不懂经济常识的缺点,实施对中学生敲诈勒索等违法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这样违法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社会应大力宣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做到人人对经济常识有较多的认识,从而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经济常识的社会环境。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经济常识的对策

1.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家庭和学校应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经济常识课程不仅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经济自主能力。另外,还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认识到学好经济常识的重要性,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经济活动,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有经济的地方就有经济常识。经济小到生活的细节例如一根针、一瓶水等,大到安邦治国,中学生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经济息息相关。通过教师的教授,使同学们认识到金钱是什么,金钱的重要性,经济常识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中学生走向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进而引导中学生主动学习经济常识。

2.师生关系

应建立师生平等互助的关系,从而进行合作学习。教育始终都是以学生为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认为教师应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同学们建立一种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关系,与学生们心与心的沟通。使学生感到亲切感,从而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进而激发中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主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之间交流沟通,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分组收集资料进行组和组之间的辩论,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增加了学生动脑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相互激励、相互反馈、相互评价等,进而提高中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主动性。其二,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经济常识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在学习经济常识的过程中虽然出现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学生、教师、教育部门能够针对性的改革课程,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遵循学生和教学规律,坚持经济常识教学理论,必然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自主性,从而为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常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杰.《经济生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2(10):60-65.

篇6

1 面对现实,做好经营管理的策略

目前,医院面对的现实是:一是国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及医院经费短缺与社会的高需求的矛盾;二是病人看病要付一定比例费用,《决定》与“指导意见”的出台,既约束了病人,也约束了医院;三是面对医院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核算。作为医院,如何找准位置,寻找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策略?回顾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几年来的发展,可归纳为:

1.1 慎重决策,认真管理

认真把医院当作产业来办,象企业那样,讲经营、讲核算、讲效益。我院在进行医院监护系统设备引进时,认真测算各科的需求量,既要提高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滥用监护系统、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1.2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注意经营效益

买任何设备,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由审核部门认真核算。我们对医院每台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购前要审核,预测其效益,购后要有效益追踪,并由院采购处和医务处负责,每月报告效益追踪情况,院长对仪器设备效益追踪的结果进行分析,促进了医院财政管理和经济收益率的提高。

1.3 抓大不放小,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

我院5 年前,全院只有3 台彩超,需要4 年收回成本。现在有9 台彩超,它们加起来的收入,已超过CT 室和核磁共振室两处的收入。我们一方面根据医院状况,对市场风险性大的项目,采取合作方式,引进资金;二是抓大不放小,抓重点科室的同时,小科室也给予重视。

2 拓宽医疗市场途径,争取医疗市场份额

2.1 开展以高新和适宜技术

我院为了开展高新技术和发展适宜技术,经常在医院职工和中层干部中进行教育,旨在使每人都有生存危机感,让科主任明白:每个科室都是个小医院,科主任就是小院长,要想办法拼抢学科前沿,明确自己的市场在哪里。要以自己的特色去吸引病人,如心脏中心、泌尿外科、介入科等科室外地病人比例明显增加。

2.2 重视环境改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就医时间、空间、环境都十分重视。比如交通便利、停车方便、空间宽敞、光线明亮、室温舒适、厕所无异味、候诊室休息有座位、环境整洁、标志清楚等等。这些都成了吸引病人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院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环境改造,重视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行政服务(简便挂号手续、实行预约服务、开展咨询、改善态度、加强医院宣教等)。实践告诉我们,医院要通过改善就医环境,既可留住老的患者,又可争取新的人群。

2.3 认真做好成本核算

搞好成本核算,减少浪费,提高效益,提高效率。我院近几年抓成本核算,经过收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近5 年增长1.5 倍。

2.4 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不少患者到医院就诊都要通过关系到医院找熟人关照,这种现象说明医院在服务中离患者有差距。为此,我们在向全院职工进行了患者是否可以不通过特殊关照而享有热情周到的服务讨论。通过讨论,全院职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拓展了市场份额。近几年来,每年门诊量以10%的速度增长,住院人数、手术量明显增加,年医疗收入逐年增长。

3 狠抓高新技术发展,做好普及应用

3.1 医院开展四大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由于四大高新技术的开展,即急危重症抢救、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器官移植,对推动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所起到的带动、辐射作用是一般技术不能替代和相比的。这一点是医院管理者和高层医务工作者的共识,我院对此下功夫,抓好抓实。其次,四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就诊患者。我院2004 年年启用外科新楼,随之又建立了重症ICU,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质量,保证了病人安全。开展冠状动脉扩张术、射频消融术、心包穿刺术、超声融栓术、心肌打孔术及各种造影、引流、支架技术,收治患者近3000 例。在微创技术方面,广泛利用各种腔镜进行手术,如开展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胆道镜、关节镜、鼻窥镜等各种手术,先后收治患者近1000 例。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是我们近年来重点关注发展的技术,派出技术骨干去北京相关医院进修学习。这些技术开展不仅提高了医院知名度,而且就诊患者增加,医疗市场份额扩大。

3.2 抓好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我们搞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因此,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少花钱,而享受到高新技术的服务,这才是我们开展高新科技的目的。我院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如原来手术切除阑尾方式,要花数千元,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办法,规范抗生素品种,减少抗生素用量,不仅减少了病人痛苦、而且比原来省钱。患者手术后当天就可以下地,第2 天就出院了。

4 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目前,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医院生存发展都需要钱,而政府给的钱太有限,那么,“钱从哪来”。要减员,人们的观念没有变,环境没有变,精简下来的“人往哪去”。这是医院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两大难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医院在经营过程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4.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最后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4.2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还要正确使用物质利益分配之外的激励,如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3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在21 世纪面临医院体制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适度负债经营,则有利于盘活资金,增加经营的活力。

负债主要形式有内部集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等。注意防范风险的提示:一是适度负债,即负债程度要依偿还能力而定,包括要重视投资效益;二是创造条件,获得政策倾斜;三是提高信誉,争取银行贷款或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实现有效的融资。

4.4 规模经营战略

面对我国医疗市场出现的“航母”,日今所谓的大医院都应“居安思危”,中小医院更应关心其生存。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利益,而竞争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往往会偏向于强者方,形成强者恒强的结局,所以要把“蛋糕做大”,实现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诱惑,在于成功地实现低成本扩张,抢占更多更大的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性或行业性垄断。当前,医疗市场中规模效益趋势有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医院或医疗集团,医院改制上市,连锁经营和各种协作方式的松散型联合,其结果必然是拓展新的医疗市场,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医院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困惑就在于机遇和风险并存。为防范风险,避免扩张失败或背上沉重的包袱,规模效应应把握好扩张的方向、对象。一是选准扩张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眼光盯在中国进入WTO 后的国内、国际的医疗市场;二是选准扩张的时机,医院的综合实力及经济基础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具备扩张的实力;三是选准扩张的对象,不能把计划经济形成的模式单一功能雷同,规模小而无特色的医院在一个狭小的区间实行盲目的叠加,要在认真作市场调查基础上严格考察拟并购的单位,分析扩张的可行性,谨慎行事;四是积极稳妥实现低成本扩张,成功的经验还要搞好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5 实施优质经营战略

二是重视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循证医学是国际医疗界在80~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是从长期以来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疗模式转变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 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决策内容包括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治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循证医学在21 世纪可能成为一种医疗新观念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新手段。一是在与国际接轨的旗帜下,信息技术、钠米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循证医学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环境。二是应用循证医学模式会迅速扩展的内动力是“可利用最适宜的科学根据”的应用范围的增大。三是循证医学应用的目的性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 病人获得医疗的公平性;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等。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也有着较为独特的关系。

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政府与市场都有效;政府有效、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市场有效;政府与市场都失灵。

一、政府与市场都有效

政府与市场各自担负着自己的职能,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公民生活都有效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以教育为典型。社会中有以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亦有以私人出资开办的私立学校,二者各有所长,各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私立学校有着公立学校通常所不能及的特点,如:充裕的教学资金、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同样公立学校有着私立学校所没有的优点,如:以低廉的学费就可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此二者的互补关系恰恰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同时有效、互补长短的特点,而这种互补关系可以保证社会更好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应在各自范围内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相互弥补空缺,同时不干预对方的正常运行。

二、政府有效、市场失灵

政府有效,市场失灵主要体现于两种情况。首先是一些基础的公共物品与资源。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市场机制不利于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实现。如法律法规等公共物品,市场无法亦无权提供,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以保障基本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再如道路交通与国防等一些市场因利益关系不愿提供或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若强制由市场提供,则会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等现象产生。此时,这些公共产品都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在这种关系下,就是政府以其之长来弥补市场之短,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完整化。

其次,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垄断,以及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效应等原因,必须由政府来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以宏观调控等手段,来避免垄断、消除外在效应、以及对社会资源与财产进行再分配。

即在该情况下,政府应当坚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出现“缺位”的现象。对于市场失灵要以以宏观调控来加以调节,把握好政府对市场调节的力度与范围,不以行政手段强制干涉市场运行,尊重市场规律,以确保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政府失灵、市场有效

这属于市场为主导的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于一般商品的提供,如日常消费品等。原因在于,这种产品由市场来提供,由于市场本身就具有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能力,则市场可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节以达到均衡状态。而这种商品若由政府提供,政府则由于自身的种种限制反而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进而出现供给效率低下等现象。

在市场更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不能“越位”干涉应由市场自身来调节的经济现象。政府应当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以市场“保护者”的姿态,只在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时以宏观调控来辅助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四、政府与市场都失灵

此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如、民俗文化等一些公民的精神需求。这些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若由政府引导,则其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若由市场引导,则又会由于利益驱使等因素导致额外的问题产生。因此,它们往往需要除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如民间组织、社团等来促进其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都应尊重第三部门的独立发展,在必要时予以经济、政策上的帮助,以实现第三部门满足政府与市场都不宜满足的公民的需求。

综合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以及市场不能实现公平分配与维护经济秩序等特点,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此时就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等手段来对市场进行维护与调节,从而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

但由于政府某些干预行为会产生市场的低效率、政府的某些的干预行为的非公正性、政府某些政策的失误以及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等特点,使得政府也会产生失灵的状况。此时,应当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同时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保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府的运行处于公平合理的状态下,减少政府失灵的产生,使得政府合理干预行为的有效性提高。

政府与市场应共同努力,着力于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互补长短,即以政府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以市场调节之长来淡化政府干预之短,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然不能像计划经济中,对生产与资源分配等进行事先计划,而是应当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以市场为基础,来引导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并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宏观调控来调节资源配置。要尽力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产生,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所长,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五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9

关键词:桩基检测 静载试验 承载力

一、锚桩法问题

(1)锚桩钢筋脱焊问题: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所选钢筋质量较差或是工人焊接技术不够等原因,当加载至一定压力后,会出现与锚桩桩头主筋相接处的锚筋拉断或是焊接点开裂等现象,以至锚桩与钢梁联合的反力架崩塌,造成千斤顶及百分表等受损,试验失败;严重时还危及人员安全。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在施工时,应选择比锚桩主筋直径大一号的钢筋作为拉筋,且焊接长度要求达到10 cm-15 cm,加压荷载较大时还要求双面焊。

(2)试、锚桩间距问题:锚桩在受到上拔作用的过程中,其桩周土也在相应的产生扰动,从而对试桩沉降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上拔量越大,其自身扰动就越大,对试桩的影响也就越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表4?2?5中提出对试桩与锚桩中心间距应≥4(3)D(D为试、锚桩桩身外径)且>2?0 m就是为减小这种影响。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在选择锚桩时应严格遵守这一规范规定。

(3)锚桩抗拔力问题:采用锚桩与钢梁联合提供反力时,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工程桩作为试验锚桩,若试验前未作锚桩抗拔力计算,试验时钢筋过度受拉,或不对称布置的锚桩系统,锚固力分配不当时,加载过程中会造成部分锚桩过度上拔,以至局部钢筋拉断,不仅试验不得不中止,试验失败,而且还随时会给操作人员带来危险。因此要求在试桩方案实施前必须进行锚桩抗拔受力核算,若发现不足或受力不均等问题,应及时与业主或设计方联系。

二、桩基静载荷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2?1基准桩的稳定性问题

在桩基静载荷试验中,测量桩“顶”位移的常用方法是用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测量桩“顶”相对于基准梁的位移量。在试验过程中基准梁稳定与否相当关键。对人工设置的基准桩而言,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堆载重量对地表产生的附加压力引起其稳定性的变化。尤其大荷载堆载试验,就是严格按规范的要求,即试验桩、基准桩、支承墩三者的距离即使能满足≥4 d,且≥2 m (d为桩身外径),堆载时仍发现支承墩出现明显下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准桩(梁)的稳定性。在没有更科学、可行的测试方法的情况下,较为实际的控制方法是尽量利用附近的工程桩作为基准桩,但工程桩可利用的场合往往不多;在其他情况下设置的基准桩,一般都设置较浅,易受地表土变动的影响。因此,及时了解基准梁沉浮量情况很有必要。

2?2堆载平台偏心问题

采用堆载平台作加荷系统时,由于堆载量不足,或有时由于堆载吨位过大,堆载中心难以控制,造成偏心过大,试验中还未达到目标吨位堆载便被向上顶动,堆载平台的两支墩局部出现悬空,以至压力无法加上,试验中止。若不及时发现,停止加载操作,严重时会出现堆载平台塌方。对于堆载法试验尤其是大吨位堆载试验,试验前必须编制详细可靠的施工方案,且在现场堆载反力装置过程中应做好二个一致,即平台的中心应与试桩桩头中心一致,重物的中心应与平台的中心一致。

2?3试验前主梁压实千斤顶的问题

堆载法是桩基等静载荷试验工作中用得较频繁的一种方法。在上海等软土地基工程中,不少工程由于地基土较差,试验开始前,上部载荷已完全加载到支承墩上,支承墩就产生下沉,造成试验前主梁压实千斤顶,以至试验还未开始,就已有一定的荷1载通过千斤顶施加到桩顶上,荷载越大事先施加于桩顶上的压力也越大,此时桩顶实际就已开始下沉,到正式试验时,这部分的沉降由于未能记录而缺失,导致试验前几级的沉降偏小,甚至没沉降。从而影响了Q-S曲线的形态及最终累计沉降量,严重时还会导致结论的错误。例如:某工程,桩径为Φ400 mm,桩长为21.0 m的PTC管桩,单桩坚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820kN,其Q-S曲线如图1所示。

本试验是基坑开挖后在较软的粉质粘土层上进行,由于上部荷载较大,两支墩下陷,堆载结束准备开始试验时,主梁已压实千斤顶。从曲线上可看出,在410 kN之前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沉降量皆非常小,由此可推测试验前,试验开始前千斤顶上的压力可能已接近410 kN,试桩桩顶已开始下沉,但由于试验未开始,导致一部分沉降流失,虽然之后的各级沉降量趋于正常,但试验的总沉降量已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在堆载前应详细了解地基土分布情况,并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初步估算,必要时应对支墩周围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是将支墩高度适当增加。

三、快速法问题

篇10

摘要:近年来,国家几次电网改造,以及加入WTO带来的契机,使国内低压电器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良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电力、建筑、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对低压电器行业的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低压电器产品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低压电器前景问题

一、低压电器产品市场和应用需求分析

1.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市场分析。低压电器是用于交流电压至1200V,直流电压至1500V的电路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的电器。低压电器是电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行业中是基础配套件,在配电系统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主要由各种低压电器元件构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功能及性能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竞争分析。由于国内在工业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我们竞争的主要对手是国外公司及国内的合资公司。下面我们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这一特殊商品及竞争对手加以简要分析。

目前,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市场运作模式基本上都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设计研发能力,而且还对把握市场需求,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公司的优势是技术实力和财力雄厚,经验丰富,产品系列全,具有很好的业绩,但远离中国,并且其劳动力及生产成本比较高。我们的优势主要

集中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国产化系统有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同等性能,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售价是国外系统的2/3至1/2(这种比较是我们同正常的国际价格相比,没有考虑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初期或个别情况下极不合理的价格)。

(2)国产系统能提供开放的控制软件。国产系统能提供开放的控制软件,以便于产品和工艺的改变和二次开发。国外系统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用户有此要求,其费用用户也难以接受。上位机监控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3)优于国外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与用户密切的售前接触及联合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各种情况,提高系统实施后的成功率,这一点对国外厂家来说是没有条件的。

项目的设计、加工过程中,加强和用户的联系,设计方案的审查、修改、加工、调试过程中请用户参加和参与,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成功率。

而售后服务更是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独到优势,人员培训的充分和交流的无障碍是国外无法相比的。备件的供应方便、及时,必要的维修人员的定期回访用户,协助用户进行设备的点检、中修、大修等,都是我们的优势。已进口的生产线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故障,甚而导致了系统的瘫痪,这已经给国内企业敲响了完全依赖进口这一路线的警钟。

3.市场开拓策略。根据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这种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出,它不能采取一般产品的推销方式,而必须提供良好的售前和售后技术支持以及全方位的交钥匙工程。针对这种情况,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的销售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及响应的措施:一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市场拓展队伍。该队伍的主要职责不是简单地推销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

而是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对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进行规划,同时帮助企业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进行更改,引导领导层观念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推广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二是缩短设备的提供周期。市场商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对应市场做出及时响应,要求设备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快速及时。

二、低压电器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成本增加。低压电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而行业中有不少企业仍在生产性能低劣、体积大、高耗材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企业已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只有加速开发新一代经济型产品,尽快淘汰落后产品,才有可能摆脱困境。由于原材料成本提高和价格竞争激烈等因素,生产中高档产品的企业利润率也在下降,只有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性价比,同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小型化产品,才能持续发展。

2.外资企业的冲击。外资企业利用其技术、产品、质量、品牌、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超过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平均发展速度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萎缩。

国外知名低压电器制造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相继推出了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这批产品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支撑,无论在产品性能、结构、小型化、特性、功能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些产品均有严密的专利群保护,而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绝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企业看好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再加上国内廉价劳动力等因素,许多著名制造商的低压电器制造基地正在向中国转移。这给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带来压力,也带来了机遇。一部分技术装备相对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低压电器外协件生产厂,逐步成为外资企业零部件供应商,这批企业制造水平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而大部分企业由于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而不具备条件,造成企业之间两极分化。

三、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

1.市场前景。低压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工程的完成,将促进我国自己的自动化产业的形成,从而在自动化装配检测方面向前迈一大步;在工程应用上,建立我国自己的设计规范,积累工程实施经验,推动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先进装备的导入,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救济;安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土地利用中产生的矛盾不断增多,土地纠纷已经成为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

在近年来所反映的三农问题中,农村土地问题占68.7%居首位。其中,农村宅基地的征收问题更是占了相当的比重,究其原因则主要可以归结于在征收农村宅基地过程中补偿程序的不规范和补偿机制的不合理,这些都成为了问题引发的源头。

一、北京市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现状

(一)补偿程序不规范

在征收农村宅基地的过程中,补偿程序的不规范导致房屋的所有权人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1、监管不利导致审批不规范

在征地初期,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市公路局对地区乡政府提交的拆迁和安置方案,以及补偿预算缺少一些详细的审查过程,没有做好重建宅基地的保障工作。例如,关于重建宅基地的选址和重建时间等问题,导致农民房屋在被拆以后,乡政府选定农耕地等非法地块作为重建地。在重建时由于违反了国家建设农业住宅的相关规定,得不到建设用地批准,引起地区乡政府与地方人民的矛盾。

2、权威滥用导致村民补偿权益无法充分落实

补偿方式由地方政府单方定价,拆迁补偿价格与市场价格相距甚远,补偿权益无法落实常归因于行败。在农村宅基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被无形地剥夺了,更不要说利益的补偿。在权力失控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就较容易侵犯公民的权利,因此,对行政权利的约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李遂镇镇政府未在村民在房屋拆迁之前告知村民重建宅基地的地址和重建期限,并且在公告发出之后没有听取村民的任何意见,于规定日期拆除了村民房屋,侵犯了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等等。

3、急于求成导致强制拆迁变为野蛮拆迁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下达的拆迁任务,地方政府常常在农民不愿搬离自己的居住地时实施拆迁,这种行政权力与农民的权利的冲突将会愈演愈烈,其表现就是强制拆迁,一旦协商不成,便采取越权行为,强制执行拆迁,在户主不在家时就拆房或将户主从其住所中驱赶出来。

根据《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在区、县国土房管局公告的搬迁期限内,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没有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申请,由区、县国土房管局裁决。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被拆迁人拒绝搬迁的,属于征地拆迁宅基地上房屋的,由区、县国土房管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宅基地补偿机制不合理

宅基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由农民以户为单位享有。在宅基地征收过程中,因政府的征收行政行为造成各种权利的消失或损害,都要给予权利主体以充分补偿。而对于征用农民宅基地的补偿方面,由于补偿机制有待完善,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实践中北京市各地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被征收,农民是否应获得补偿或者应该获得怎样的补偿作法不一,从而埋下诸多补偿纠纷隐患。

1、对被征收者的救济措施规定不足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被征收者在征地范围、补偿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地的政府裁决,该裁决为终局裁决,并没有规定被征收者向司法机关获得救济的权利,导致征地纠纷被拒于司法审查的大门之外。这种制度安排,给征收者以过大的权力,而被征收者连起码的司法救济权都没有。权利失衡,无法通过司法权来制约政府征地行为,也不能有效地维护被征收者的利益。

2、补偿标准不一

据悉,北京市用于各项征地建设的款项是一定的,因而对某些大项目能够提供大量资金,或对于用地较少的项目投入资金相对充足,以致对这些项目征地过程中征地的补偿相对较多,甚至达到使农民暴富的现象。例如,北京市顺义区t3航站楼的农村征地项目,使当地拥有大面积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人得到了大量的补偿金。而对一些占地面积大但是却资金投入小的小项目中,农民宅基地征地所得补偿则非常少。

3、补偿救济暗箱操作

国家征收耕地等的补偿具有具体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但对于征收农村宅基地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在现实当中,国家征收城市郊区或者“城中村”农村宅基地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由于没有具体的补偿机制,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小金库而截留一部分补偿金额,或者为了引进外资而降低补偿费用而导致补偿不合理,而使得农民的利益受损,从而引起农民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纠纷不断,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4、住宅安置办法有待解决

北京市房地产价格近几年来持续攀升,居高不下。这对于失地农民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担。北京市宅基地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两类:郊区土地;城中村土地。对于城中村土地的征用,政府大多经过长久的考虑与规划,使得补偿标准较合理。但对于郊区,由于近年来修建公路和基础设施日益增多,并且农村居住土地面积日趋不足,因此乡政府的补偿一般都是采取一次付清安置费用,村民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然而,由于经济补偿不到位,补偿救济不足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人口的安置问题常常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土地征收上访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民间调解的宅基地房屋纠纷数量,近十年来每年约55.2万件,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攀升。

5、农民被征用宅基地后的生计问题

由于国家建设用地需要,可供重新建设宅基地的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对于那些无法得到重建宅基地的农民,一些当地政府会考虑在给予了合理的补偿金之后,为当地农民办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在拆迁之前以耕地为生,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较为年轻的农村人口来说,还可以继续学习专业技能或靠劳动力寻求新的生活来源。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口来说,学习与再就业显然并不现实,这些人很难在户口改变之后寻找到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

二、合理化建议

(一)加强宅基地补偿机制的合理性

1、加强补偿程序的公正性

合理的补偿机制需以公正作为保障,公正则涉及征地利益相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等。因此,为了确保被拆迁人对补偿程序的参与权利,在拆迁活动的关键环节,如立项、规划等环节,建议引入听证制度。同时,对过渡期内农民的安置问题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并设专门审查机构,确保拆迁人在具备安置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开始拆迁。赋予农民作为被拆迁人时的诉讼主体资格,使农民能够通过诉讼获得司法救济。

2、完善补偿方案的制定原则

补偿方案的制定是土地征收补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征地方案确定后,征收者与被征收者应对征地的补偿标准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由政府和农户选派的代表组成委员会共同确定征收补偿方案,意见不一时,由批准征收土地的政府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裁定,以保证补偿方案的公正性。然后,对补偿方案进行公告,这是土地补偿的必经程序,也是有关地方政府的义务和职责。这些建议有利于减少土地征收补偿中的不公平性,使双方可以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平衡化。对征地补偿进行公开,让征地补偿透明,同时让从村民众了解到自己的法律权利,既保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知情权,方便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监督,又可以避免因土地权属不清等而产生的纠纷。

        3、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根据《征用土地公告办法》有关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方案公布以后,有关市、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土地征收补偿的公平与合理以及土地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公布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补偿费用分配是否及时、合理,使用是否正确,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赋予并保障政府部门和农民的依法监督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阻挠和干涉。

4、提高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

合理的补偿机制,也需要农村民众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的法律知识薄弱的现状,为保障农民一系列权利的视线,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安排专门人员为农民提供法律指导、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导他们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解决纠纷。当拆迁人与拆迁人之间,对有关补偿安置协议履行中的纠纷,应以对方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是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其上级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提高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补偿

1、提高补偿金额

虽然北京市已出台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即房屋拆迁补偿价=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宅基地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但关于“宅基地区位补偿价”、“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还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予以确定,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该价格的制定的相关细则,并增加制定方案的透明度。

2、落实住房安置问题

对于有条件的农民集体,应鼓励由所在村组重新安排被拆迁人的宅基地,供原宅基地使用权人自建房屋;对于所在村组安排宅基地确实有困难的,考虑到农村人口主要以耕种为工作的原因,宅基地的丧失不得不是一部分农村人口到县城或城市购房,政府可以考虑提供廉租房或两限房。

3、解决被征收宅基地后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

为解决农村人口拆迁后的生计问题,可以参考国外通行的做法,以市政建设为目的进行拆迁时,在市政工程项目如公路等建成后,分配给拆迁户合理的股份,以股利分红对其进行补偿,这种做法在深圳市的拆迁工作中已得到较为成功的运用。仅给予数万元的安置、保养费用,不如给予股利分红,更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利益。或者通过采用发行土地债券的方式,解决农民宅基地补偿低与国家建设用地征地成本高的矛盾,也使农民可以获得较长时期的土地收益,并获得生产自救和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三、结论

为了完善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机制,针对执行者,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增加透明性,进行公示并向公众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随时提供可查阅的相关文件报表,以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有力制约,以权利制约权力,防止征收权滥用;针对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则应加强协商性,注重被征收者在征地行为过程中的参与,让他们在征收目的性、征收范围、征收补偿安置和征收补偿安置费用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能采取足够的措施及时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还要明确可诉性,设置科学、合理的救济措施,保证在被征收者存有争议时,可以通过多种救济途径,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允许被征收者采取复议、申诉或者诉讼等救济措施,在条件成熟时,还可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征地仲裁机构,主持有关征地过程中产生的异议仲裁,以更好地维护被征收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篇12

关键词:常压锅炉 使用问题 发展前景 展望

一、常压热水锅炉的特点

常压热水锅炉是指锅炉与大气相通,锅炉最高水位线处的表压力等于零的锅炉。常压热水锅炉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消除了爆炸的可能性,无须考虑防止锅炉爆炸的泄压问题。另外,制造这种锅炉,可以选用一般普通钢材,壁厚没有严格的要求,制造过程中也无须较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探伤检测手段,从而可以大大降低锅炉成本。常压热水锅炉具有承压热水锅炉无可比拟的特点,即安全可靠,经济实用,适用性强,使用方便,维修成本低。

二、常压锅炉的发展及现状

常压锅炉由上世纪70年代最大供热量0.7兆瓦的自然通风发展到现在的14兆瓦强迫通风常压锅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使常压锅炉发展逐步成熟,但常压锅炉技术含量、市场竞争无序、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令人忧虑。由于锅炉销售市场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态势,有些企业以接近于产品成本价格进行市场竞争,导致行业普遍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行业利润回报严重削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锅炉制造企业几千多家,厂家数量多,产品雷同度大,大多数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一些企业的锅炉年产量平均不过20兆瓦左右。也就是年销售量台数约20-30台,这就造成行业集中度分散,多数企业处于小量生产状态,企业效益堪忧,独立开发能力薄弱,产品技术更新迟缓老化。加之国际品牌和技术的竞争介入,环保节能要求的多重压力,大部企业都面临产品和技术需要急迫更新的困境。

三、常压锅炉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常压锅炉的生产和使用规模发展极其迅速,但其技术水平发展缓慢,设计、制造、安装、管理欠缺,具体以我省一些较大城市锅炉厂为例,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常压锅炉制造厂家布局不合理,厂家分布集中。在对一些城市锅炉市场调查中发现,有的城市有20余家锅炉厂,就分布情况看:有的市仅在1000米内竟有3家常压热水锅炉生产厂家。

2、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制造质量差。对几家常压热水锅炉制造厂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厂家几乎都是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制造厂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有的厂家竟然没有一个锅炉专业技术人员,对常压热水锅炉本身的理论一知半解。绝大多数企业厂区面积狭小,生产设备简陋,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设计资料、检验资料,有的厂家仅有抄袭别的企业图纸,没有严格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程序,造成制造质量差等。各厂家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相互压价,有的厂家甚至偷工减料,造成制造质量差等问题。

3、安装混乱。近年来从事常压热水锅炉安装的队伍越来越多,主要有几种原因:国家规定常压热水锅炉制造本厂负责本厂部分产品的售后安装;私人组织承揽常压热水锅炉的安装。安装队伍复杂,安装质量难于控制,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锅炉无排污阀、常压热水锅炉安装成承压锅炉等。供暖系统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系统中无启闭阀和阻力调节阀、无高位水箱、无防水击措施、无自动补给水装置等,锅炉房位置选择与施工也非常混乱,无防火、防爆措施,不按《锅炉房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造成安装混乱。

四、常压锅炉系统尚待完善的几个技术问题

1、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锅炉均不承压的问题。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锅炉均不承压是保证常压热水锅炉消除爆炸最重要的技术要求,但目前很多常压锅炉无法保证。

2、过冷沸腾问题。常压热水锅炉的饱和温度低(仅l00℃),0.4MPa(表压)的承压热水锅炉饱和温度仍可达151℃,因此与承压热水锅炉相比,常压热水锅炉的过冷度tsub=tb-t(tb为饱和温度,t为锅水温度)明显小于承压热水锅炉。另外常压热水锅炉锅水温度低,上升管与下降管的重度差小,自然循环水动力压头小,水循环速度低,所以常压热水锅炉很容易出现过冷沸腾现象。常压热水锅炉锅水水质差,因过冷沸腾造成结垢问题比较严重,积垢而导致金属壁温升高,加之常压热水锅炉材质差。常压热水锅炉设计时必须对此问题给予重视。

3、强度计算问题。常压热水锅炉仍有一定的静水压,实质上属于微压锅炉,锅炉锅筒强度如何计算?计算压力如何选取?目前还未有统一规定,现在有的锅筒壁过薄,令人担忧。

五、新型常压锅炉为常规锅炉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近几年,有些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技术力量较为完善,设计、制造、安装、管理等也比较规范,例如我省的许多锅炉厂生产的新型常压锅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特点:

1、根据其燃烧、传热、烟风流动、水动力特点,设计出具有适应常压运行和供暖系统特性的常压锅炉,确保常压锅炉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常压或微压状态;保证锅炉始终大气相通。

2、设计出适合常压锅炉系统特性的可靠系统,确保常压热水锅炉供暖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3、锅炉行业主管部门及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制定出适应常压热水锅炉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管理等有关规程,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常压锅的健康发展。

4、一些锅炉厂生产的新型常压锅炉,率先在全省常压锅炉上增加了鼓风机和引风机装置,并且在常压锅炉上加装了消烟除尘装置及脱硫设备,大大增加了常压锅炉的供热量,克服了常压锅炉冒黑烟现象,保证了常压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的达标排放的新型锅炉

5、新型常压锅炉,在技术上克服了常规层燃式锅炉因炉膛出口烟温过高而损坏烟箱等缺点,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燃烧室采用福克斯型波纹炉胆,增加锅炉受热面积,强化炉体传热,在结构上保证锅炉充分的传热;在设置螺纹烟管,使烟气流动呈湍流状态,大幅提高换热系数,增强传热;锅炉尾部增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锅炉外壳保温采用高热阻硅酸铝纤维+热量反射膜+保温棉结构,在考虑降低锅炉对流散热损失的同时,通过独特的热量反射膜设计有效降低了锅炉辐射散热损失,使得外壳散热损失降至最低(0.5%)。锅炉热效率80%左右。它的燃烧效果和污染物排放达到了工业锅炉的效果,安全性能也优于工业锅炉。

从以上所述可知,常压锅炉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要保证常压锅炉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对锅炉常压锅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再一个就是要有一个更加规范的制造标准,设计标准;在安装运行过程中注意到这些问题,技术措施得当,那么常压锅炉的优点就能得到充分体现。今后,随着人们对常压锅炉认识的逐渐加深,和人们对供热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常压锅炉将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社会保障底线;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整合

目前对社会阶级不平等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中,发现形成这一状况主要在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阻碍,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对现存现象进行合理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会受到影响。另外实践研究中发现建立有效的社会市场保障体系,不仅仅需要对人们的劳动能力进行考虑,还需要对传统社会保障上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促使我国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社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至今,其自身发展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不得不说这项工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个人经济效益之间还存在很大偏差,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不同体制之间的缴费义务有很多差异,这样不仅仅会导致人们对利益的竞争性逐渐增强,而且对我国社会财务系统还会产生破坏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保障我国社保体系的准确运行,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近些年来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相应改革,并对事业单位的养老机制起到高度的重视,其根本目的在于实施社会保障机制的时候通过削弱职业身份和其他与人们自身经济利益相关的事项来对养老中存在的保障差异进行有效解决促使这项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利益存在差异的两个关联机构并没有对社会保障的基础价值有一个全面获知,仅仅只是对群众的诉求进行表面解决,这就导致群众和社会保障机构在沟通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可以清楚发现这项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对我国军人和教师等重视性远远超过普通百姓,这种情况的出现加大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竞争,对社会和谐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国务院制定的相应法律规章中也说明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居民以社会统筹和个人相应账户结合的方式推广现在社会上实施的养老保险,但是这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还从根本上导致这项技术方法与实际养老制度改革还存在严重偏差。

针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解决,促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在实践研究中发现要想全面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考虑,以下笔者就针对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述。第一,要想保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整个过程中的价值观和制度设计这两项原则有一个明确区分,从而实现这两者之间的稳定增长。第二,前面也说出现在社会上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全面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项工程发展时经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阻碍社会保障体系顺利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剖析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在现在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第三,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转型过程中还需要对现行社会发展状态有一个全面了解,并根据对社会的了解制定有效的改革途径。但是在实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筹集,这就需要对这一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型要求

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弊端,但是为了响应社会发展,还需要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做出合理要求,使其在人们生活进行保障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在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善过程中,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在社会上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分割,这样能够有效保证社会保障在劳动力分割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第二,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时候,还需要全面考虑其对社会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另外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的时候,还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有一个全面了解,从根本上保证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符合人们自身需求。

在进行税收保障改革的时候,需要对人们制定有效的初始激励,保证相应人员在接受税收保障的时候自身能够全部遵循相应法规条例的要求。在实施这项改革的时候还需要对企业或者社会的发展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制定有效的税收保障体系,促使这一过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实行这项改革的时候,还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掌握,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制定有效的税基和税率,提高税收保障体系自身合理性。

我国居民在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除了有劳动力需求之外,对医疗保险行业的需求程度也非常高,其主要是因为在现在劳动力保障不断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人们自身健康保障,这就导致人们患病概率有很大提升,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在制定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对医疗保险行业也起到高度重视。另外在对现存劳动工作者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很多劳动人员的工作并不稳定,这就导致劳动者在体力方面有很大的消耗,对人们自身健康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医疗保险行业起到高度重视,促使其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善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人们对保障体系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援助设计,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能够全面符合人们自身需求。另外在进行援助规则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全面考虑目前社会发展现状,这对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好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转型的路径

从实现社会保障底线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改革集中在削减基本保障水平之上的福利。中国则必须以社会保障底线为基准,在填补“低凹”(部分人口社会保护不足)的同时,降低社会福利“高地”(部分人口社会保护过度),并以此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推动相应的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当然,这并非试图推行社会保障中的平均主义,而是强调以制度公正为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型。如何以尽可能低的社会经济成本排除转型中的制度,正是本节讨论的重点。在取消二元户籍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城乡扶贫救助体系的整合已在所难免。首先,需要把援助贫困地区的政策与援助贫困家庭及个人的政策区分开来。推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别。在此类项目(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却不可能把受援地区的非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反倒很难保证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若将这些项目归为地区发展政策,不仅名副其实还便于操作。其次,针对单个贫困家庭及个人特有的困难,给予救济和综合性帮扶,以助其摆脱贫穷实现发展。这可以称为精准扶贫方式,属于社会援助范畴,而且在实施中还需提供社会服务。为此,需要整合民政和扶贫系统,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以保证及时为贫困家庭及个人提供亟需的帮助。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案例都已显示,以社会健康保险和自愿性附加商业保险的制度构架,既可覆盖全体国民应对基本健康风险的需求,又可满足中高收入群体超出基本水平的特殊保健需求。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同,前者以高学历人员为主,其平均退休金水平高于企业职工的现象,部分地反映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者在职期间薪酬亦较高。直接以两类人员的平均养老收人差异来论证制度影响,实则不够严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于此就需要对现在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合理改善,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对人们的保障作用,而且对我国社会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多,因此要想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改善,还需要对其涉及的相应内容有一个全面考虑,这样对促使这项经济体系更加顺利的完成改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壬戌.推动完善农村社保制度[J].上海人大月刊,2012(01).

[2]王红茹,朱杉.现行社保制度是在“劫贫济富”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1(39).

篇14

关键词:静压预制管桩施工;建筑桩基;技术要领;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混凝土科技和应用的发展为建筑行业的进步打下来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目前,应用混凝土构件制备出的管桩在桩基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界把这种技术称为静压预制管桩工艺。静压预制管桩工艺是一项崭新的建筑物桩基技术,做好静压预制管桩施工既需要提高对静压预制管桩施工的管理,也需要提供对静压预制管桩施工的重视,还需要强化静压预制管桩施工的细节控制。在静压预制管桩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困难,不但造成静压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的下降,还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和成本,应该对静压预制管桩施工常见问题引起重视,导致静压预制管桩施工中出现问题有很多,沉桩困难、桩体倾斜、桩体破损和阻力过大等因素都是造成静压预制管桩问题的原因,建筑行业应该应用系统的观点看待静压预制管桩的常见问题,寻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条件,经过仔细分析和科学解读,找到有利于防范静压预制管桩问题的措施,转化不利于静压预制管桩施工的因素,提升静压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桩基的稳定和强度,为建筑物的提供坚固的桩基系统。

1 静压预制管桩沉桩困难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1.1 静压预制管桩沉桩困难的成因

首先,桩基选用失误,桩设备桩选型不合理,设备吨位小,能量不足。其次,压桩作业不规范,压桩时中途停歇时间过长;中途突然停电;没有详细分析地质资料;桩体插入倾斜过大;桩距过密或压桩顺序不当。最后,静压预制管桩质量因素,桩身强度不足;沉桩过程出现破损;在硬夹层中进行接桩;桩的接头较且焊接质量不高。

1.2 静压预制管桩沉桩困难的解决措施

首先,配备合适静压预制管桩实际情况的压桩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质量,保障压桩施工时设备正常运行。其次,推行连续压入和严禁停歇的措施,确保压桩的连续。其三,对静压预制管桩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详细了解,及时清除浅层障碍物。其四,制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流程,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保证桩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最后,确保压入桩的垂直度。

2 静压预制管桩偏移过大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2.1 静压预制管桩偏移过大的成因

首先,压装机方面原因:压桩机大身没有调平;压桩机立柱和大身不垂直,就位插入时精度不足。其次,相邻因素的影响,相邻送桩孔、地下障碍物和场地下陷等因素对管桩偏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三,施工方面的影响,送桩杆、压头、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或桩顶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压;管桩尖部偏斜、管桩桩体弯曲;压桩顺序不合理;基坑围护不当。最后,静压预制管桩不高。

2.2 静压预制管桩偏移过大的解决措施

首先,压桩施工时一定要用顶升油缸将桩机大身调平;压桩施工前应将立柱和大身调至垂直满足要求。其次,桩插入时控制桩孔误差,用两台经纬仪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其垂直度。其三,及时掌握和详细调查掌握静压预制管的低下环境,预先清除地下障碍物。其四,规范静压预制管操作,施工时应确保送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提高施工焊接桩质量,最后,提高静压预制管桩的制作质量,防止桩顶和接头面等关键部位出现质量缺陷。

3 静压预制管桩桩体破损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3.1 静压预制管桩桩体破损的成因

首先,制桩质量不良或运输堆放过程中支点位置不准确。其次,吊桩时,吊点位置不准确、吊索过短,以及吊桩操作不当。其三,压桩时,桩头强度不足或桩头不平整、送桩杆与桩不同心等所引起的施工偏压,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其四,桩尖强度不足,受到地下障碍物或孤块石的阻拦等。最后,压桩时桩体强度不足,施工偏压,接桩质量不良。

3.2 静压预制管桩桩体破损的解决措施

首先,静压预制管桩桩体在强度达到100%方可施工。其次,运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上下支点应对齐。其三,吊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起吊均匀平稳,起吊过程中应防止桩体晃动或其它物体碰撞。其四,确保桩的养护期,提高砼强度等级以增强桩体强度。桩头设置钢帽、桩尖设置钢桩靴等。其五,保证接头质量,提高桩的就位和压入精度,最后,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

4 静压预制管桩阻力过大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4.1 静压预制管桩阻力过大的原因

首先,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其次,地面至持力层层间存在硬透镜体或暗浜。其三,地下有障碍物未清除掉。最后,压桩顺序和压桩进度安排不合理。

4.2 静压预制管桩阻力过大的解决措施

首先,按照持力面的起伏变化减小或增大桩的入土深度,压桩时以标高控制为主外,还应以压入力作参考。其次,配备有足够压入能力的压桩设备,提高压桩精度,防止桩体破损。其三,用钢送桩杆先进行桩位探测,查清并清除遗漏的地下障碍物。最后,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合适的日沉桩数量,尽量采用中心开花的施工方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静压预制管桩施工工艺是一项集管理、技术、材料等诸多科学于一身的新型科技,应该对此有高度的重视,在做好静压预制管桩日常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工作中,寻求静压预制管桩常见问题解决的措施,在操作的方面提升静压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韩亚明,袁加华.浅谈江苏建筑工程中PHC管桩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 2008,33.

[2] 曹瑞娟,王继宏.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高层建筑基础中应用[J].山西建筑,2010,35.

[3] 仇金标,智日进.静压桩在工程应用中的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江苏水利,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