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煤炭运输 问题 对策

随着铁路运输改制工作的开展,我国最后一个垄断行业的改革全面进入实质阶段。从煤炭电力市场的和铁路运输改革两个取向上分析,最大限度地打破垄断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从现阶段的情况分析,是政府为了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的一个改革措施。因此,对于煤炭铁路运输和市场格局将可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分析煤炭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从煤炭运输角度分析当前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煤炭运输结构具有供不应求型和供求平衡型两种表现,但是铁路运输对于煤炭运输的制约程度基本相同。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已经进行了铁路运输体制改革,运输问题不存在了。

我国能源的物理结构决定了煤炭运输必然向铁路集中,必然成为铁路运输最大的稳定货源。特别是长距离运输方面的优势,特别在燃油税箭在弦上的时候,铁路运输潜在优势已经浮出水面。因此在煤炭供需环节,对铁路垄断更有着深刻的体会,对推进铁路运输改革就有更加迫切的要求,寄予更高的期望。

结合煤炭铁路运输的实际和特点,当前的铁路运输实际与需求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差距及矛盾:

第一,从运输计划上,当前煤炭运输普遍存在着大运力小计划的矛盾这样虽然对于保证重点用户的需求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阻碍了铁路运输市场化的进程。从宏观上考察,统计结果能够直接体现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从微观上考察,存在着大运力小计划以及小运力大计划之间的矛盾。有些实际运力增长而运输计划就是保持不变,有些煤炭企业几年来产量几乎翻番,但运输计划依旧。近年来,铁路运输计划调整幅度尚不能与供需关系形势发展相适应,制约经济发展对运输增长的合理需求,导致运输企业垄断市场化观念日益加深。

第二,铁路运输改革还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特别是合同与计划并列,部分运输环节将铁路计划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不能体现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和规律。铁路运输企业是提供劳务获取用户给予的合理报酬,应该体现市场原则和合同约束性观点。由于现阶段计划与合同并列,合同与计划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依靠铁路自身无法完全摆正。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就出现合同兑现不均衡的问题。正确的车流组织应该体现供需关系,是车流服从货流。但是实际运输过程中,却存在着货流服从车流的问题。甚至出现煤炭运输分流的问题,本应运到甲地的货物被莫名其妙的分流到乙地,煤炭企业处理这种分流,运输成本大增。

第三,实行双重标准一些铁路企业在合同不能履行,对煤炭供需双方造成的影响时,采取回避的办法。无法改变的现实导致供需双方多年来逆来顺受,甚至对于运输问题造成的合同难以兑现,都顺理成章地接受,这表明铁路垄断运输的影响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在相同性质运输的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铁路企业往往对己不究,而对用户十分严格,违约的永远是用户,制度仅是针对用户的一种手段。许多时间里运输安排缺乏相对均衡性,或车流低于正常需求,或大量车皮涌入,让煤炭企业装车及货源组织措手不及。铁路往往可以十分轻松地取消任何运输计划,对供需双方不作任何合理解释。但是,对于煤矿装车发生延时一向严格处罚。

第四,代垫运费现象屡禁不绝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几十年来替铁路代收代垫运输费用,承担很大的呆坏账损失。在企业进入市场以后,这种代垫费用承担风险的做法仍然无法消除。铁路运输企业使用这种办法实现了经营风险转移,通过垄断手段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煤炭产销双方身上,并替铁路无偿承担运费部分的呆坏账损失。运费在煤炭到站价格的构成中占1/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煤炭行业经常承担的运费达300亿元。这种现象表层显示的是煤炭企业利益损失,深层反映行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二、从煤炭运输需求出发,对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铁路运输是生产力。我国运输市场供需情况决定了铁路运输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由于铁路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双层特点,同时又要面对竞争的走向市场,改革和利益的协调将十分艰难。铁路运输还要应对春运、假期、学生和民工流、农资运输等,有限的运输资源在日常经济中的地位更显重要。

根据已进行的运输改革方案分析,铁路运输管理更加趋于集中。主要体现了铁路运输整体观念和铁路运输一盘棋的布局思路,提高了铁路运输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带来的新问题是行业垄断管理的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铁路实施大规模建设缓解运能压力的大背景下,对铁路运输体制改革应采取如下对策:

(1)要有利于运输资源的市场化优化配置和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把有限的运力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促进铁路运输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国家运输结构的协调发展。运能要从政策布局向市场需求布局方向发展。

(2)严格运价管理。主要是国家管理铁路运价体制的落实,实行运输明码标价,参考借鉴其他垄断服务行业由银行代收费用的做法,运用银行联网代收模式收取运输费,同时实现与煤炭企业之间的运输联网调度。一是可以减轻煤矿代收负担;二是可以实现异地付款,提高收费效率;三是能有效降低煤炭企业代收代垫费用的呆坏账风险;四是可以有效实施预防监督,防止乱收费或搭车收费。要转变铁路现行的运输管理和经营观念,以合同和供需关系规范运输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开拓运输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格局。煤炭企业也要以《合同法》为基础,全面调节与运输企业的合作关系,用合同规范供需双方的市场行为。在合同的基础上,车流服务与货流的格局将会逐步形成,运输合同最终将基本能够反映供需关系的真实情况。

(3)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有助于重点物资和重点线路的运输。利用铁路运输的优势和特点,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使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配套工程项目发挥作用。从煤炭生产的布局分析,应该有利于国家重点煤炭生产基地的煤炭运输。从运输中转的角度分析,应该有利于交通部我国煤炭运输七大港口煤炭的运输和中转。从煤炭的消费和需求角度分析,应该重点解决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能源调入地区的煤炭运输需求。

(4)要有利于市场主体利益的平等,重新确立运费原则。新《合同法》已经明确调节运输企业与托运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运输只能依靠《合同法》,过去的《煤炭送货办法》,其内容已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所以,煤炭企业代收代垫铁路运费,必须明确损失处理原则和风险分担原则。

(5)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三级管理的效率。煤炭运输合同计划可以采取网上上报,免除煤矿企业的奔波之苦,提高效率。实行铁路局直管站段,能否真正适应新的客货运输需求,需要铁路深入研究提高管理水平的实作能力。

篇2

关键词 成本控制 铁路运输企业 管理手段 管理机制 管理制度

一、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基本情况

我国铁路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后,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国有资源委托关系,即铁道总公司将国有资产委托给铁路局经营管理,铁路局再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其他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故铁道总公司―铁路局―基层单位之间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委托关系网中,只有基层单位属于不完全人,不具备投资与融资能力,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资金都由上级部门划拨。从这一角度看,基层单位与铁路局等上级部门之间,一方面是经营者,另一方面是投资者。所以,铁路管理体制中既有多层委托关系,也有投资者与经营者关系。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基本满足了我国铁路运输经营管理需求,但是成本管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基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是缺乏全局观念,表现出了不少问题,对铁路运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对此,应当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π缘挠Χ源胧,改善成本管理现状。

二、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普遍偏低,影响成本控制执行

在铁路运输企业中,成本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而成本执行部门是业务部。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管理能力,但是他们对成本执行了解不深,不具备较高的成本控制意识。加之,成本控制与财务人员本身的业绩无关,很多财务人员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控制工作成效。而且,由于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不明确,易使成本控制主体缺失,不利于成本控制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成本控制手段落后,降低成本控制工作效率

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第二,没有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优势,对成本执行未采取卓有成效的管控方法;第三,会计信息系统只提供基本的财务会计数据,未反映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第四,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低,只存在事后反映阶段,做不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这些表现直接证明了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手段是比较落后的,与当前的管理信息化需求不符。

(三)评价与约束激励机制缺乏,弱化成本管控作用

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评价和约束激励机制,没有将部门、职工的经济利益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造成成本控制工作松懈,落实不到位。成本考核时,奖罚不明,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兑现奖罚,严重降低了广大职工参与成本控制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成本控制措施难以执行。

(四)未形成全局观念,使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主要收入来源是从事运输的生产单位,如车站,但是成本支出不限于这一范围。除了生产单位发生的费用外,还包括车辆、公务、电务、铁路建设、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费用。所以,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是一个庞杂系统,管理控制难度较大。受计划经济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一直比较关注直接运输成本,对间接运输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经常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情况,如新建不久的站段宣布不用,另选他地建段,造成成本支出超出预算,预算形同虚设的局面。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成本支出缺乏全局观念,使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五)成本预算下达的科学性不足,造成成本费用发生不合理

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一直进行经营改革,如主辅分离、成立行包公司等,战略调整迅速。但是由于这种战略调整过快,成本管理未跟上其速度,难以保证成本投入的合理性。特别是上级部门机构预算编制存在“闭门造车”、不考虑成本费用使用的情况,以至于预算下达至下级站段时,与站段成本使用具体情况不符。或由于资金紧张,成本预算压缩严重,满足不了正常的安全生产、维修保养等工作需求。

此外,预算下达时间比较滞后,通常当年的年度预算到了4、5月份才能下达至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只能根据上一年的成本费用发生情况编制预算,如果预算小于上级下达的预算还可以顺利执行,如果大于上级下达的预算计划,这一年可能都要节省开支。一些大修理工程的预算,往往6、7月份才能下达,基层单位接到预算计划后就要加紧编制施工预算,进行材料采购,组织施工,短短2、3个月的费用支出就可能超过之前的6、7月份。所以,预算下达比较滞后,缺乏科学性,对基层单位成本费用发生影响重大,不利于开展成本控制工作。

(六)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保证成本控制工作顺利展开

在铁路运输企业日常工作中,计算机已经得到普及,但是由于财务核算工作量较大,财务人员根本没有空余时间操心财务管理,一天到晚忙于事务性工作,主观地忽略了成本控制工作。有时财务人员想要了解成本支出的具体情况,想把成本控制计划做得更精细,但是没有精力去做。此外,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私吞资产、挪动资金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强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加深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了解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首要工作就是加深工作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使他们了解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为此,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部门工作制度、业务部门工作制度,明确成本控制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他们知道成本控制是自身的本职工作,属于工作范围内的一项工作任务,应自觉地把成本控制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二)丰富与创新成本控制手段,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第一,认真贯彻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目前广为应用的一个预算管理手段,其在成本控制上有着显著的优越性。为实现成本控制目标,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建立“站段-车间-班组”三级预算管理体系,将成本控制工作层层落实下去,最后落到班组职工身上,使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开发设计成本控制软件。借助信息化建设这一契机,积极进行成本控制软件研发,量身设计符合铁路运输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软件,适应成本控制的工作要求。例如,对作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新型的预算编制方法,自动根据历史资料、工作量安排等编制预算。并设置警告功能,预算执行过程中一旦实际支出超过计划,系统自动发出警告,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与约束激励机制,加强成本管控

为加强成本管控,提高工作人员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与约束激励机制,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使之符合不断变化的铁路运输企业情况。值得强调的是,无论评价与约束激励机制如何调整,都要将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作为部门、职工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部门、员工的经济利益与成本控制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还应做到奖罚分明,奖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职工参与成本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开展节流开源工作,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铁路运输企业家大业大,成本支出项目庞大,如果能从自身开支入手,制定节约型的成本支出计划,对各项支出都精打细算,改掉大手大脚的做法,将会节约一笔金额庞大的费用支出。为此,铁路运输企业在成本支出上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预算,一旦预算确定了,就不能轻易更改。在企业内部,积极进行增收节支宣传,让员工了解什么是增收节支,为什么增收节支,认识到增收节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将增收节支活动落实到工作中。

(五)科学编制预算计划,降低预算下达的滞后性

古人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正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预算编制必须跟上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懂得如何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懂得如何有效的执行预算。如果空有预算而不加以执行,将会失去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为此,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方法编制预算和执行计划,采取有效的跟踪监察手段,实时了解预算执行实际情况,以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六)加强财务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岗位素质和能力

首先,财务人员应当精通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够解决成本控制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高效性。同时,还要了解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支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此外,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岗位教育培训活动,针对财务人员平时工作中的问题编制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学习,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

四、结语

面对日益开放的铁路市场,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树立成本控制意识,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加快经营管理改革工作进程,调整优化自身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形式,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环境。未来工作中,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开展成本控制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好成本控制,节流开源,创造生产管理与经营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资金清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东平.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6(02):25-26.

[2] 史传彪.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15-216.

[3] 钱红梅.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171.

[4] .全面预算在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36):37-38.

篇3

关键词:铁路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随着铁路市场主体地位的转变,内控制度在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与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是否到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是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能力与力度 ,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所规定事项实际执行程度和效果的综合评价。内部控制执行力对于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需要引起重视。

一、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分析历年审计发现的问题:虚列成本、推迟或超标列支费用、账外资产、变相购置资产、超预算支出等等。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内控制度执行不力。这些问题说明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存在较大的缺陷,并且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最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

(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的原因较多,其中最关键的几点包括:

1、内部控制安排不合理

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安排集中在财务控制上,缺乏对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及财务活动相关环节的全流程控制,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并影响其执行力。

2、各部门协作能力较差

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内部控制的执行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很多部门没能分清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区别,将两者混为一谈 。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仅靠某个或某几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在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相关部门并不会主动的参与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并且会出现其他部门谋求部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影响内部控制执行力。

3、权力制衡失效

铁路运输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力与企业及部门内部的权力制衡存在密切关系,在之前多次出现的内部控制失效情形都与企业内部权力制衡失效有关。在铁路运输企业,企业或部门的少数管理者往往对其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有较直接的影响,甚至如果一个部门的管理者自身不重视内部控制或存在想法等问题就会阻碍内部控制的执行,降低铁路运输部门内部控制执行力。

4、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缺乏

铁路运输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与内部控制相关部门及人员积极性不足存在直接关系,各部门人员缺乏主动配合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实现的态度,就必然拉长内部控制手段执行时间并降低其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有较大贡献的员工也不会得到相应的鼓励,消极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员工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对员工的影响不到,难以获得全面的落实。

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优化的对策

(一)整合内部控制流程

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财务活动的整合作业流程,设定覆盖整个财务活动及相关环节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形成包括财务预算、作业标准化等多种手段在内的作业链控制机制,以财务管理和其他综合管理手段相结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其执行力优化奠定基础。

(三)提升部门协作能力

铁路运输企业需要提升部门在内部控制执行上的协作能力,这需要进一步加强铁路企业内部的内网系统建设,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各部门信息互动能力。同时,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具体责任及义务,对各部门协作流程及标准进行详细说明,提升各部门主动执行内部控制并与其他部门协作完成内部控制任务的能力。

(三)加强权力制衡

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少数管理者的权力制衡,深化政企分开原则的贯彻,明确界定管理者自身权利、责任,并建立对管理者的多重考核机制,将其自身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作为一项独立指标,提升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不配合或消极配合内部控制的管理者,进行适当的教育或惩罚,以警示其所在部门积极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四)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员工及管理者内部控制执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执行作为员工及管理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对其具体任务及完成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需要对员工及管理者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对于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员工及部门给予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内部控制执行较差的员工和部门,则需要及时调查分析员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罚,并及时修正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1

[2]迟晓程.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J].新财经,2012

篇4

关键词:铁路;全面预算管理;战略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单纯是财务、会计或某个特定职能部门的管理,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

全面具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特点,全员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另一层是企业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科学配置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企业资源通过透明程序配比,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全方位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全过程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不能停留在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从总体上讲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意图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而言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一)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铁路运输企业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半军事化的特点决定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但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铁路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经营决策和控制活动的管理方式,坚持系统化的管理战略,注重经营行为的整体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保证企业所有部门在企业总目标的指引下,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使其经济活动协调一致

铁路运输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涉及车、机、供、电、辆各个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运输目标的实现。在实现同一目标的过程中,其中的各个经营主体的利益取向是不完全一样的,各系统、部门效率或效益最大化不能保证总体效率和效益最优化,因而如何搞好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利润代表企业整体的最佳经营方案,使各部门都能了解本部门在全局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企业预算,各部门可以经常对比,分析自身的业务活动与目标的差距,协调本部门活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

(三)强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管

从1999年开始,铁道部了国有资本监管办法,各铁路运输企业也相应建立起监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实现有效监管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目前的监管仍然是事后的监管、报表的监管、财务部门对自己的监管,游离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外,监管效果小是必然的;其次,信息不对称,监管者无法掌握被监管者的信息,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时调控、事后评价,把监控的重心从事后移到事中、事前来,被监管的企业向监管者信息透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企业各种形态资本的运动和周转处于受控状态。

(四)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保障与支持

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铁路经营的总括方针,预算对于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预算是铁道部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它监测各路局业务运行过程,突出了铁道部、路局、站段及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评价管理层的主要尺度。铁路跨越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用战略的眼光预测未来,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方法。它将各种管理手段融合起来,将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利益机制下,体现出管理的前瞻性和有序性,突出了企业经营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自2003年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全面预算管理在运输生产经营中得到了部分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成本费用预算的普及面更为广泛。但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和环节,在推进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为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而铁路运输企业部分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对预算的认识不足。实施预算管理后,很多单位普遍感到预算管理就是成本控制变了个花样,实质和以往没什么变化,资金预算、生产业务预算、人力资源预算、财务收入预算观念相对薄弱,简单理解为预算就是控制成本。二是对全面预算的“全面”二字理解不深。全员、全过程管理仍停留在口头上,关心和参与度不高,认为预算管理似乎是综合部门或者说是财务部门的事。三是传统思维和习惯作法弱化了预算的刚性。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反映尤为突出,其他业务收支等款源预算性不强,缺乏统筹协调。

(二)预算管理指标体系不健全,指标衔接和协调机制不灵

一是预算指标不细。指标间的互动性不强,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只是运输生产上的几个主要指标,指标体系未形成。二是铁路局层面的指标细化落实到站段真正形成纵横指标网络工作不到位。预算编制更多的侧重在静态预算上,预算执行中指标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关注较少,动静结合管理较差。三是预算的协调沟通不够。预算粗放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反映在财务部门与劳资、计划尤其是生产部门和站段间的协调沟通不足,影响到预算的可靠性和执行结果。

(三)预算管理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影响预算兑现

由于铁路固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客观上带来了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权责不匹配、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全员全过程管理,必须使各级各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权责。从铁路局层面看,主要是客货运及其他生产业务部门承担增收节支的责任没有真正到位,管生产不管经营和成本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如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局各业务部门在预算体系中的作用,有效、准确地落实其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从站段层面看,预算的分解细化不够,强本减末、排序保重点措施不到位,预算实质上留硬缺口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预算兑现率较低。

(四)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及时、不深入

财务收支动态及时分析不够,事后分析较多,主要是业务信息和财务收支信息滞后,基础工作和管理手段不适应。对运输生产方面情况了解掌握不够,在财务收支预算节超情况分析上如何发挥好生产部门的优势,使预算与生产更紧密衔接,合理调整财务预算,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四、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强化预算观念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了解铁路面临的形势,了解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各部门要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决心到位、措施到位。全面预算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整合,它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要求企业管理、生产等各业务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不可能单独完成预算管理重任的。其次,要强化预算观念,尤其是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管理人员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路局、站段两级及其部门必须将所有经济事项均纳入预算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出预算管理全员和全过程,才能真正建立起预算管理链,才能真正体现精细管理。

(二)强化预算管理协调沟通功能,充分体现预算管理的目标性要求

一是要强本减末。成本预算分类分项的安排要体现与生产的协调,按优化成本结构,落实强本减末要求,突出保基本运输生产、保安全和保重点,做到有保有压。二是要统筹协作。各项预算要相互配套衔接,客货发送量、周转量、收入率等预算,通过指标细化确保运输收入和营业收入预算实现;各系统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出预算要按照总预算的要求,通过各项任务指标的细化落实到生产过程以确保总预算不突破,做到分项预算与总预算的衔接;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动态的协调机制,真正做到用预算指导和约束生产各环节,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考评指标体系和正确评价预算执行者的业绩

考核指标应包括四类,即预算执行结果类指标、预算编制类指标、预算调整类指标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类指标。其中预算执行结果类指标的权数最重,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责任预算主体设定考核指标时,要按照铁路局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以及铁路局内各级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的性质和权责,根据指标完成的可控性原则,确定与各责任主体相对应的考评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根据考核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给每个指标打分,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分数,最后按综合分数划分不同的等级,落实不同程度的奖惩。实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工资与预算考核结果挂钩。采取岗位工资为主、绩效工资为辅的分配制度。工资结构包括岗位、年功、绩效、技能等四个部分。对职工进行工资分类管理,管理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考核,生产人员根据工种实行不同形式的全额计件工资。各类人员易岗、易薪,薪随岗变。铁道部对铁路局的工资管理应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取消铁路局工资计划总额管理,将工资分配纳入预算管理。做到考核结果与预算责任主体负责人的政绩、工资奖惩挂钩,使预算真正地起到激励作用。

(四)认真落实预算管理主体,使成本有序可控

篇5

关键词:高峰期;铁路;旅客运输;问题;对策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eak of the railway passenger flow formation and increa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eak of passenger flow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eak daily passenger flow and transport of passenger organization differe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row capacity,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temporary passenger train, strengthen the ticket organization work, in order to meet the peak of the passenger traffic demand, reduce the pressure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peak.

Keywords: peak; Railway; Passenger transpor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5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某一段时时间,客流量大幅度增加,导致铁路按正常的运输组织方法没有办法满足旅客的运输需求,必须采取特殊的运输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设备能力进行运输,这个时期就是客流高峰期。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我国旅客数量的日益增长和对铁路列车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铁路工作者不断的作出努力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高峰期铁路运输特点

高峰期的铁路旅客主要是以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以及民工流为主。其中探亲旅客是构成春运高峰期的主要客流部分;旅游旅客是在节假日的分散型的群体和个人客流;学生旅客是指放寒暑假的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客流;农民工是构成全国高峰期客流的主要部分,据统计大约占全国客流的50%到60%之间。在高峰期的铁路运输中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1.地域稳定性

铁路高峰期的旅客具有地域稳定性,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是来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节假日期间旅游的旅客大量涌向旅游胜地,这些客流的发源地和聚集地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春运期间,主要的客流往返是北京、广州、成都、上海郑州等地。

2.时间稳定性

高峰期的旅客出行主要集中在春运期间和“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并且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例如,春节前后的一个星期和黄金周首末几天都是铁路高峰期的主要阶段。

3.组织复杂性

由于旅客运输设备能力的严重不足,高峰期是会有大量的旅客在车站内聚集,特别是在不良气候的条件下,极其容易造成秩序混乱。这就需要铁路与地方公安与武警及交通部门的互相配合,由于涉及的部门和旅客流量很大,共同导致了运输组织工作的复杂性。

4.可诱导性

由于铁路高峰期的旅客具有动态和基数大的特性,很容易造成在一定时间内运输能力不足给旅客带来不便。为此,政府和铁路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广播等手段引导旅客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或选择出行的时间。

二、我国铁路在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

1.前期工作不到位

一些地方的铁路客运站在高峰期前期的准备工作存在不足,存在着对旅客流量数据分析预测的不够深入仔细、没有把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各部门、设施的投入和调度没有提前协调好等问题,当高峰期来临时,给运输组织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导向工作的不足

价格和舆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旅客选择出行交通工具的主要因素,能够避免因旅客盲目的选择交通工具而导致的客流高峰。同时,引导旅客适时出行,把旅客出行的时间错开,例如通过电视新闻、广播等媒介将铁路客流量高峰期的时间等情况告知广大旅客,以便于旅客选择适合的时间出行,这样能有效的减轻高峰期的运输压力。但是一些铁路客运站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两种方法,造成客流高峰期的出现,影响整个铁路部门的运输工作。

3.售票工作的漏洞

票贩子大量购买火车票,以高价兜售黄牛票的现象十分突出,虽然今年我国铁路售票开始实行实名制,有效的规范了铁路售票,但是还是有一些不法份子利用高峰期车票紧张的情况倒卖黄牛票。加之代售网点的售票管理不规范,售票点的选择要看周围人流是否够大,交通是否方便,是否有宽带接入条件,治安是否可控,票款是否安全等特点进行选设,如未能根据高峰期的旅客特点增加临时代售点,也同样造成铁路售票的工作压力。

4.硬件设施不完善

铁路本身的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限制高峰期旅客运输工作的有效开展。高峰期的客流量具有聚集速度快、起伏变化大等特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铁路的各项运输设备的配置是有限的。由于运输能力的不可调拨性和不可储存性,导致高峰期铁路线路的调车能力、车站能力、发线能力、候车能力及其他服务设施能力的紧张,甚至还会出现列车晚点、车站旅客大量积压、车站堵塞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了铁路高峰期的运输组织工作。

三、高峰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对策和措施

1.合理规划运行

对主要的客流集中干线增画平行运行图,可以对其充分利用,增强通过能力,减少能力浪费。例如,2011年全国铁路开始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本次调图后,全国铁路将开行旅客列车2128.5对,比现图增加195对,客座总能力将达到401.3万,比现图增加35.1万,铁路客运能力增长9.6%,货运能力增长6%。随着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能力和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2.临时列车的作业

当主要的枢纽地区的铁路客运站发到线能力不足时,可以组织临时客车经编组站运行,在指点的编组站车场进行挂换机车和车辆的技术检查作业。这样,可以缓解铁路客运站的发到线和咽喉能力的不足,实现车站能力和区间能力的协调,从而提高整体的铁路运输能力。

3.开通长途临客

由于高峰期间的旅客流量会造成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严重短缺,在编制临时列车方案时,可以停开基本运行图中的短途旅客列车,一方面可以为临时客车提供车辆,另一方面可以腾出区间通过能力铺画临时列车。在增开临时列车时,票务中心要严格控制客票的预售期,以免影响停短计划的实施。

4.增强预售、订票组织工作

组织好售票网点的预售票工作,减轻车站售票工作压力就必须做好民工、学生团体票预售工作,按照“错开高峰、路企协作、均衡运输”的原则发售团体票,减轻售票窗口的压力。由于运输能力的不可储存性,只有通过这种科学的组织措施,平抑高峰客流,才能充分发挥其客运能力。

5.增加售票渠道

充分发挥计算机联网售票的优势,发挥代售点的作用,提高售票效率。还可采取扩大售票面积、延长售票时间、增设售票窗口等措施,增加售票能力。通过售票控制,实现调控旅客发送人数,减轻车站客流压力。

结束语:

高峰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工作涉及到的不可预测因素有很多,情况比较复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主要的旅客构成、特点、出行等方面的研究,采取科学有效的组织方法,严格控制旅客列车超员率,以确保列车和旅客的安全。充分挖掘既有设备的潜力,解决高峰期铁路运输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提高车站的办理旅客和行包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高峰期铁路的旅客运输组织。

参考文献:

[1]康维韬.客运专线运输组织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8(06)

[2]聂磊,廉文彬.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特点分析[J].中国铁路,2008(02)